职场霸凌的表现范文
时间:2023-12-19 17:51: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场霸凌的表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教育 冷暴力 界定
一、缘由
人民网教育频道参与“2011中国教育十大网络热词”评选活动,列举了15个热词作为投票候选,最终“教育冷暴力”以21400票排列第三当选。中国青年报,2011年10月25日刊登《超八成受访者称教育冷暴力普遍 “差生”概念被泛用》文章指出: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142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0.2%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教育中“冷暴力”现象普遍。72.4%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在上学期间遭受过老师的“冷暴力”。 可见教育冷暴力已受到社会普遍重视,社会关注力十分高。纳尔逊.曼德拉在世界卫生组织发出的《世界暴力与卫生总结报告》的序言中指出:“我们应该给我们的孩子——社会上最易受伤害的群体,创造一个没有暴力和恐惧的环境。”。媒体的炒作,社会的关注,专家的点评,于是尚还没有搞清楚的教育冷暴力成了2011年的热词!孩子伤不起,教师伤不起,教育伤不起,国家和民族更伤不起!
以上讲的教育冷暴力实际上是指基础教育学校教育冷暴力,为了研究方便我们简称教育冷暴力。那么教育冷暴力是什么?需要科学地回答。
二、关于基础教育学校冷暴力的相关研究
(一)国内的相关研究
近年来,国内大陆关于教育冷暴力案例的报道越来越多,人们对教育冷暴力所带来的危害有了较深的理解和认识。例如:绿领巾、红校服、三色作业本、让差生测智商、校长宴、评最差老师、某校3个男孩因不守纪律被罚脱裤子在操场上跑步、差生被迫给好学生送礼、“差生”在教室外考试等一系列的校园乱象让教育冷暴力成为当下社会各界的热议对象。国内对基础教育学校暴力问题的研究已是硕果累累,但对基础教育学校冷暴力的研究还不多,少量的相关研究仅散见于各种报纸、杂志、理论性的论文专刊或经验介绍中。例如李勇 《警惕“学校冷暴力”的危害》和《教育冷暴力的危害分析与解决》、陈佳慧和向楠的《超八成受访者称教育冷暴力普遍 “差生”概念被泛用》、田丽的《关注学校冷暴力》、田晓霞的《4-9年级学生的教师言语冷暴力承受力对其人格的影响》、陈兰芝的《摈除教育冷暴力 构建和谐校园》等。以上研究虽对教育冷暴力的相关概念、发生的现象、产生的原因、危害的程度、预防的措施、治疗的方法做了大量研究,但仍然有许多需要研究的问题。
香港、澳门、台湾省尚未发现对教育冷暴力的专门报道,从相关的文献看,他们把教育冷暴力纳入校园暴力在研究。例如,台湾省的研究成果《无霸凌校园》是一本给学校、教师和家长的指导手册,其中指出霸凌行为有各种形式:直接霸凌有、語言的、肢体的、姿能的、勒索和网路霸凌;间接的霸凌较为隐晦,通常涉及有计划的操控社交关心以孤立某人,或是促使他人讨厌某人;这些行为(霸凌)是一种过程,必須有效的切断这个过程。另外,桃园县谘商心理师公会也于2011年3月给学校工作人员编写了《因应霸凌行为辅导手册》。要求必須集全校各处室、教职员生、家庭与公权力来共同建构一个辅导网路,一起来努力。只有每个教育和辅导工作者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效能,才能让校园成为孩子健康发展的环境。
综观国内对学校暴力(包含教育冷暴力)的研究,研究视角几乎都是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而这些研究大多数也仅仅停留在对学校暴力的新闻评述和分析上;更多的关于教育冷暴力的研究简单的将归因指向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的批判上等。
(二)、国际的相关研究
世界各地的校园暴力问题近些年来已趋于严重,暴力事件发生频率越来越高,暴力形式也越来越恶劣。暴力是青少年暴力问题的最主要表现。校园暴力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对校园暴力的分析和研究已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20世纪80年代初,自挪威、英国和加拿大等国的学校陆续发生一系列因欺侮而导致学生自杀的恶性暴力事件后,学校的欺侮与骚扰问题逐步引起各国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对此展开了全面研究,其中不少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政府、学校干预活动。挪威的卑尔根大学心理学系的奥尔韦斯教授(Dan Olweus)1978年出版的《学校中的攻击:欺侮者与受害者》一书被视为校园欺侮问题系统研究的开端。美国是世界上校园暴力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最早进行校园暴力研究的发达国家之一,他们主要关注校园欺侮、枪击、性骚扰等几种典型的校园暴力表现形式,对校园冷暴力没有这样的专门提法,美国(Kathleen Conn)凯瑟林·柯恩认为学校里欺侮、骚扰和恐吓三者很难加以区别,言语戏弄、嘲笑或辱骂会带来伤害,行为也是一样。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教育冷暴力。从他们的《预防计划蓝图》、《年度学校安全报告》以及美国教育部和司法部的“联合起来:一个行动计划”等文献中可以看出,把教育冷暴力纳入了校园暴力之中进行研究并取得了很好成果。他们制定出了学校和学区实施安全计划的行动方案:家长、教育工作者、商区和社区领导以及学生可以采取的促进学校安全的措施步骤中包含了预防教育冷暴力。比如要求教育工作者“营造宽容的气氛,确保所有学生不分种族、宗教、性别、社会经济地位或其他特征,一律得到平等的尊重和对待。”;要求学生“制止戏弄、起外号以及其他形式的。”等。德国的巴特(Bach u.a.)等人将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对同学的言语上的攻击行为,包括讽刺、愚弄、谩骂、嘲笑同学;第二类是身体上的攻击行为。
综合国内外对基础教育学校冷暴力的研究看,学校冷暴力是学校暴力的一个子集,它又包含以下内容:教职员工之间的冷暴力(职场冷暴力)、学生之间的冷暴力(同伴冷暴力)、教职员工与学生之间的冷暴力(师生间冷暴力)。教职员工之间的冷暴力属于职场冷暴力,钱诗金所著的《职场冷暴力及应对技巧》,对于学校有参考价值,但针对性不强,教职员工之间的冷暴力还有专门研究的必要。学生之间的冷暴力(同伴冷暴力),国内外主要对学生间的、欺侮、欺负、霸凌等的研究,对以冷暴力形式的研究还不多,从目前研究的成果看,国内(大陆)也还没有形成预防、控制、治疗等理论体系和操作系统。教职员工与学生之间的冷暴力,作为新闻报道的多,社会关注力高,多以道德的方式评判,结果是学生和教职工都受伤害。还非常有必要从理论和技术层面进行深入研究,以解决教职员好心办坏事、社会关注过热催生悲剧发生的学校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三、什么是教育冷暴力
(一)、相关概念界定
暴力:在《辞海》中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政治范畴,指阶级斗争和政治活动中使用的强制力量。第二种是法律范畴,指“侵犯他人人身、财产等权利的行为。”世界卫生组织将暴力定义为: 蓄意地应用的力量或武装,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侵害,造成或极有可能造成损伤、发育障碍、精神伤害、死亡或剥夺权益。
冷暴力:它是暴力的一种,是指不是通过殴打等行为暴力解决问题,而是表现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其表现范围很广,主要表现在家庭、工作单位及学校等,直接造成了许多的社会悲剧。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是一种精神虐待,与显性暴力不同,冷暴力是一种软性暴力。
校园暴力:指发生在大学、中小学幼儿园及其合理辐射地域,学生、教师或校外侵入人员故意攻击师生人身以及学校和师生财产,破坏学校教学管理秩序的行为。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校园暴力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可以分为硬暴力和软暴力即冷暴力。
基础教育:中国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
(二)基础教育学校教育冷暴力
到目前为止在法律上还没有明确的界定,学术界也还没有较统一的意见。下面列举几种定义:
第一种说法:教育冷暴力是指在学校教育中,非暴力性手段对学生惩罚的作为或不作为的行为,教师通过表现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嘲讽、漠不关心或其他非暴力手段,不公正对待学生,致使学生的精神和心灵上受到侵犯和伤害【1】。第二种说法:“学校冷暴力”是指在学校教育中,以非暴力手段对学生进行惩罚的行为,致使学生在心理上和精神上受到侵犯和伤害【2】。第三种说法:教育冷暴力是指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表现为冷漠、轻视、放任、疏远、嘲讽或其他非暴力手段,不公正地对待学生,致使学生的精神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从而达到惩罚学生目的的行为【3】。第四种说法:所谓教育冷暴力,是指学校教育中教师及管理服务人员以冷淡、轻视、嘲讽、疏远、放任和漠不关心等非暴力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惩罚,从而造成对学生人格、心灵和精神伤害的行为,其实质是精神暴力【4】。
以上定义都不全面,不足之处在于:第一,把加害与受害主体绝对化了,只说明了加害的主体是教师和学校管理服务人员,受害的主体是学生,事实上教育冷暴力加害的主体和受害的主体既有学生也有教职工。第二,教育冷暴力既包括学校教育中的冷暴力也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的冷暴力,但从社会关注的程度上看,集中指向在未成年人的学校教育上,即基础教育领域里。基于上述原因,教育冷暴力的科学定义是本研究将要回答的问题。
尽管教育冷暴力还没有科学地界定,但从暴力和校园暴力的定义来看它是存在的,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作如下的划分:从学校类别来分,可分为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学校中的教育冷暴力;从加害的方式来分,可分为教育言语冷暴力和教育行为冷暴力;从加害的主体来分,可分为管理育人系列、教书育人系列、服务育人系列、学生系列四个部分;从加害者的意识来看,可分为有意的施加教育冷暴力和无意的施加教育冷暴力。
根据分析我们认为应该这样界定教育冷暴力的定义:在基础教育学校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以非暴力手段进行的有意和无意的不公平对待, 致使对方的精神和心灵上感受到侵犯和伤害的行为。
以上界定的理由,首先,我们认为受力者与施力者是相互的,不存在单方面问题;其次,法律上规定了故意与过失,所以我们认为冷暴力施力者有有意和无意之分;最后,结果一定是使冷暴力受力者感受到精神和心灵上受到侵犯和伤害,这个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李勇, 警惕“学校冷暴力”的危害[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26期
[2]田丽,关注学校冷暴力[J],当代青年研究,2009年10期
[3]代旭旭,对中等职业院校教育冷暴力现象的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 报,2010年07期
[4]陈兰芝,摈除教育冷暴力 构建和谐校园[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5]陈佳慧,向楠,超八成受访者称教育冷暴力普遍 “差生”概念被泛用[J],中国青年报,2011年10月25日 [6]张升峰,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冷暴力的现象和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7]田晓霞, 4-9年级学生的教师言语冷暴力承受力对其人格的影响[D]温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王友强,刘玉碧,实施新课程与学校情感化管理研究[M],中央文献出版社,《教师论文集锦》,2006年5月
[9]罗建河,国外中小学校园欺侮行为研究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7年9月
[10](美)Josephp.Hester著, 邵常盈、吕春辉译,应对校园暴力——学校安全信息指南 [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7月
[11](美)Kathleen Conn著,万赟译,校园欺侮与骚扰—给教育者的法律指导[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9月
[12]钱诗金编著,职场冷暴力及应对技巧 [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1月
[13]唐晓昱译, 世界暴力与卫生报告总结(WHO) [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09月
[14]姚建龙主编,校园暴力控制研究 [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
- 上一篇:对思想政治与法治课的认识
- 下一篇:对低碳生活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