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低碳生活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19 17:51: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谈谈对低碳生活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谈谈对低碳生活的认识

篇1

XX年4月22日,是第41个“世界地球日”。各地国土资源部门都以“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为主题,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宣传和纪念活动,使热爱地球、珍惜资源的意识深入人心。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在南京地质博物馆举办纪念第41个“世界地球日”报告会,邀请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黄贤金教授等专家学者分别就发展低碳经济、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作专题报告。此外,该厅在厅门户网站开设“世界地球日”专题栏目,邀请有关领导、专家作“在线访谈”;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地质博物馆新馆,开展地学科普知识教育;编辑《江苏地学科普场馆集锦》,收集有关地学活动图片及江苏地学名人等相关资料;号召厅干部职工在“世界地球日”期间“少开一天车,少用一度电,节约一滴水”,积极倡导低碳生活。

浙江省湖州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保护地球小主人”活动组委会在长兴县第二小学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纪念第41个“世界地球日”活动。少先队员们从小关注生态环保、自觉践行低碳生活方式的行动,赢来人们的阵阵掌声。活动中,少先队员们积极响应市活动组委会发出的倡议,开展了“低碳生活小当家”系列实践活动,以孩子的视角审视地球、审视环境、审视生活,通过小眼睛大发现、小嘴巴大道理、小手脚大行动、小脑袋大创意等形式阐述了他们心中的“低碳生活方式”,突出体现了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

湖北省荆州市国土资源局在中心城区设立宣传咨询台,制作展板和横幅标语,发放宣传材料3000余份,并安排有关专家接受群众咨询。各县市局也成立了地球日宣传小分队,深入各机关、工矿企业、中小学校和居民小区进行宣传,并在当地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社、国土局门户网站等媒体上开展全方位的宣传活动。

河南省沁阳市国土资源局紧紧围绕 “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主题,在该市第八中学和第十一中学举办“谈谈你身边的低碳生活”演讲比赛、主题班会和专题讲座。此举既带动了广大青少年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又提高了大家对节约能源和低碳生活的认识,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

篇2

【关键词】 低碳理念 渗透 电工

进入2010年来新疆的低温暴雪、云南的高温干旱、北方的沙尘暴、以及近期南方的极端降水……,极端天气频繁发作,危害越发严重。究其原因人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由于碳基燃料消耗过大而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只是能源消耗问题的一个折射而已。2009年末,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全球气候变化大会让“低碳”一词席卷全国,一时间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住宅等名词不绝于耳,节能减排成为时尚生活方式的新标签。中科院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是全世界自然资源浪费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在59个接受调查的国家中排名第56位。据最新数据统计,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仅为美国的26.9%,日本的11.5%。因此,推进节能减排,可谓迫在眉睫。电工课程主要是研究电磁场客观规律及其应用,教学中的理论和方法所形成的工程技术称为电工技术基础,在实际教学时电工技术可以简单分为“产”和“用”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发、输、变、配、用电的技术及其相关设备制造技术,它是研究其它形式的能与转化为电能的科学技术;后者主要是电子及部分电气技术,它是研究电能转换为其它形式能的科学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产电和用电两方面在过去几十年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将继续随着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改变。如何在电工教学过程中实施低碳理念的渗透,本人认为只有结合电工学科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低碳理念的渗透,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下面试结合《电工基础》谈谈在教学中进行低碳理念的渗透。

1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职业学校的学生的生源结构较之普通高中则有所不同,起点参差不齐,在目前普高热的情形下,生源素质还有逐年下降的趋势,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对读职校抱有成见,认为如果要认真学习就不来职校而是去读普高了,因此整天在混日子,学习懒散,上课注意力分散,作业经常迟交甚至不交,考试期间没有紧张感,认为学习成绩好坏无所谓等;部分学生思想行为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不善于合作,有时盲目冲动,同学之间好打架等;部分学生纪律上放纵自己,常有旷课、吸烟、酗酒、早恋、泡网吧等。然而他们的主流应该说还是好的,朝气蓬勃、可塑性强,对于新知识、新理念接受较快。针对学生现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低碳理念时教案设计就要设身处地,力图在思想上、行为习惯上雕塑他们,使他们真正关心环境、关注节能减排。

2深入挖掘、研究教材中的低碳理念

《电工基础》教材中的节能减排理念,显性的或隐性的都比较多,因此在各章节教学前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低碳理念,在此基础上把它们分类、归纳,进行再加工,以形成一定的低碳渗透要点。如对电的认识,电能可以从水能、热能、原子能、化学能及光能等转换而来,这些能当中哪些是绿色能源;哪些是不可再生能源;哪些能源使用时会对环境产生影响等等方面让学生对清洁可再生能源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同样在讲述电能转换为所需要的其他能量形态,如电动机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电炉将电能转换为热能,电灯将电能转换为光能,扬声器将电能转换为声能等等,在将电能转换为其它形式的能时如何降低电能损耗提高利用率,如远距离输电为什么采用高压送电;交流电路中给感性负载并联适当容量的电容器以提高电路的功率因数等等这些节能措施讲解让学生了解一些节能措施,通过挖掘出这些分散的低碳案例以后,遵循由浅入深的顺序,再形成一定的系列,就为《电工基础》教学渗透低碳理念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

3联系日常生活渗透低碳理念

在《电工基础》的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电工基础》的实用性,既要讲授理论知识,又要能够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利用课上的理论指导现实生活中如何节能减排。例如:空调启动瞬间电流较大,频繁开关相当费电,且易损坏压缩机,因此空调使用时不要频繁开机以节约用电;同时开空调时将电风扇放在空调室内机下方,利用风扇风力提高制冷效果;晚上可以不用整夜开空调,将空调设置在除湿模式工作,此时即使室温稍高也能令人感觉凉爽,且比制冷模式省电。再例如洗衣机在同样长的洗涤时间里,弱档工作时电动机启动次数较多而强档时启动次数较少,使用强档其实比弱档省电,且可延长洗衣机的寿命,按转速1680转/分(只适用涡轮式)脱水1分钟后,脱水率可达55%,超过3分钟脱水率不会再有较大幅度上升,再延长脱水时间则意义不大。冰箱里的东西乱七八糟的放着,影响冰箱散热时的冷气流动浪费电,如果将里面的东西按分类去整理,控制在一定的数量范围内,冰箱变得又干净又整洁利于冷气循环;等待冷冻的食物,可以从冷冻室移到冷藏室解冻,这样可以同时释放一些冷气给冷藏室从而达到省电的目的。手机电池充满电后继续插在插座上仍然会损耗电能,存在着二氧化碳排放,只要充电完成就应该将电池立刻取下这就是一个减排行为。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并非只有汽车尾气、煤炭燃烧这些会排放,生活中处处都有微弱的“碳”在侵害着我们大家的生活和地球。教师要根据已事先设计好相关低碳理念的教案要求,用心在每一堂课渗透与课堂知识相关的低碳理念,培养学生节能减排的意识,教会学生爱护环境不仅仅是爱护自然环境,这样使学生潜移默化地长期受到教育的影响,形成良好的低碳生活的习惯。

4通过实验比较,渗透低碳意识

在讲解《电工基础》时,要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因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将会直接走到生产一线,如果条件允许,应多安排一些实验实习课,通过实验实习一方面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实验中的一些数据比较让学生能够切身体验到节能的重大意义,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巨大浪费,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加强节能措施的应用和节能手段的创新。在讲授灯泡的功率时我通过比较普通白炽灯和节能灯实验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普通的白炽灯光效每瓦10流明左右,寿命大约在2000小时左右,它的工作原理是:当灯接入电路中,电流流过灯丝,电流的热效应使白炽灯发出连续的可见光和红外线,发光时灯丝的温度在200摄氏度左右,由于工作时的灯丝温度很高,大部分的能量以红外辐射的形式浪费掉了;节能灯一般来说在同样光通量的情况之下,一盏节能灯比白炽灯节能80%,平均寿命延长6~8倍,热辐射仅为20%。非严格的情况下,一盏5瓦的节能灯光照可视为等于25瓦的白炽灯,7瓦的节能灯光照约等于40瓦的白炽灯,9瓦的约等于60瓦的。学生对这些数据的比较感觉到回去以后应该将自家的白炽灯换成节能灯,同时告知学生经过将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节能灯产品制造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与提高,很多产品已经接近或达到国外的先进水平,质优价廉,它的推广应用不会增加额外的开支而且还减排。

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相信通过平时低碳理念的渗透,逐步让学生把节能减排当成一种习惯,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推广节能措施,创新节能方法,倡导低碳生活,相信不久的将来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持续、协调、稳定的发展就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

参考文献

1袁采等.弘扬行知精神.深化教育改革.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

市陶行知研究协会编

2史贺男等.电力电子变换技术的回顾与发展[J].冶金动力,2005(1)

:19~21

3陈奕介.当代教师的荣辱观,2007.5

篇3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绿色教育;途径

目前,在幼儿园教学中全面实施幼儿绿色教育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正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孩子是未来的主人,对他们进行绿色教育,意义重大而深远,将直接关系到我们的“今天”和“明天”能否拥有真正的绿色家园。幼儿园是幼儿环保启蒙教育的重要场所,教师应以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为依据,充分利用特有的环境资源和条件,不失时机地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那么,作为农村幼儿园怎样进行环保教育呢?适合农村幼儿园开展绿色教育的途径有哪些呢?笔者作为一位有着十多年一线工作经验的老师,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环境创设

室内外环境创设,是对幼儿进行绿色教育的基础。我们随季节变化、幼儿发展及教育目标的变化而调整环创,增强了幼儿、家长的环保意识,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绿色教育。

(1)在园内公共区域的环境创设上,注重生态、文明,给孩子一个和谐、安全的生活、学习环境。

(2)在班级环境创设中利用农村物品(如竹子、稻草、竹类、玉米、豆类等)、生活中可利用的废旧物品进行环境布置,加强师生间的互动、生生互动、幼儿与环境的互动,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绿色教育。

二、活动引领

(1)生活活动中渗透。幼儿饭前便后入厕、洗手等环节教育幼儿节约用水,创编了有趣的节约用水儿歌;就餐时教育幼儿进行“光盘行动”,不浪费粮食;进出活动室随手关灯、关电器,教育幼儿节约能源;

(2)集中教育活动中强化。让幼儿了解植物生长、低碳生活等相关知识,培养幼儿的绿色意识。如:通过社会活动《保护水资源》、语言活动《小花的空气》、《天的坏脾气》让幼儿了解怎样节约能源、低碳生活、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让天更蓝,让水更清,让山更绿,让空气更加清新;语言活动《竹笋娃娃》、社会活动《胡豆的秘密》、美术活动《有趣的种子》《漂亮的印章画》让幼儿了解了我们身边的农作物以及它们的生长过程和特点、用途等,懂得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保护自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健康、安全、美好。

三、游戏与户外活动中拓展教育资源

(1)游戏活动充分利旧。师生一起收集能再次利用的废旧物品,如旧挂历、月饼盒、易拉罐等,充分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教具学具,利用这些教玩具开展游戏和户外活动。如早操活动中利用收集的饮料瓶作为器械,编排了有趣的器械操;使用废旧品制作的器械开展春、秋季运动会和亲子活动。

(2)文明环保从我做起。室内外游戏活动时教育幼儿不乱扔垃圾,乱吐口痰,爱护环境卫生;爱护室内外花草,不乱摘乱踩,给植物浇水,给种植园地的蔬菜除草等。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幼儿环保意识,初步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

篇4

关键词:环境意识;教材;争议性问题;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104

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许多国家关注的焦点,人们生活在环境之中对周围环境问题的产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环境问题已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环境的日益恶化,已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敲响了警钟,增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环境教育已成为了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日益重要的领域。身为教育工作者,应利用自己的学科特点,努力推进环境教育,在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中发挥自己学科的优势。下面,笔者试从初中地理教学的角度谈谈地理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充分挖掘现行地理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教育的内容

现行初中地理教材,尤其是在课程改革后,不但在各章节中突出人地关系,进行环境教育,培养环境观,而且有的章节把环境保护单列,特别强调“地球是人类之家,大自然是同我们生死相依的朋友。我们既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又要很好地爱惜它、保护它、使它不受损害,永远生机勃勃,同人类和谐发展”。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和钻研教材中的环保教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环境科学知识以及环境道德教育。如在学习“巴西热带雨林的危机”时,可充分利用课本中“热带雨林地区原始的迁移农业”漫画,让学生分析这种农业方式对热带雨林的影响。并联系由于开发不当和保护不利,热带雨林面积正以惊人的速度减少,以致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旱灾、土地荒漠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现状,让学生谈谈对保护热带雨林的看法,使学生认识到21世纪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帮助学生树立人、环境、经济、社会相互统一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发掘教材中能开展环保教育内容的时候要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合适的切入点。例如,在讲“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笔者请学生例举走进低碳生活,做一个“低碳达人”的具体行动。学生的答案可谓“百花齐放”。而就在学生发言之际,笔者察觉到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在实际生活中却远远没有做到。因此,笔者突破原定预设,顺手从讲台旁拿出学生喝剩的半瓶矿泉水,机智地将问题抛给学生:“我们不能只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呀。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个人的私事,那么如何处理这喝剩的半瓶矿泉水,仅仅是我们个人的私事吗?”本来这是一个很生活化的问题,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做法,经过笔者的精心捕捉,用“仅仅”提醒学生注意思考的方向,却一下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正是通过笔者的精心引领,学生跳出了常规思维的束缚,运用逆向思维克服了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进而明白了这是我们个人的私事,但又不完全是个人私事的原因。接着我又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了一个“特殊群体”,讲了著名影星成龙的故事。成龙为了避免与别人的矿泉水瓶搞混,造成浪费,他总是在自己的瓶上签上名字,直到喝完。请问像成龙这样的著名影星有必要如此节约吗?并说明理由。正是通过成龙这一公众人物的事迹再次引导学生由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求异辩证思维发展,促使学生突破常规,从新的角度去挖掘、去理解。这样,学生会越学越有灵气,思想境界也能逐步得以升华,课堂问题的有效生成也会水到渠成。

二、通过设计争议性问题开展讨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许多事物的存在既对人类的发展有益,也可能对人类有潜在的危害。科学技术是面双刃剑,使学生认识到这点是非常重要的。环境问题的存在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期有不同存在的形式;不同阶层的人对同一环境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设计争议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讨论,让他们通过内部矛盾的冲突,深入理解环境问题,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如在教授《日本》一节时,正发生了东京大地震引起海啸和核泄漏。于是我就设计了“要不要发展核电”这一争议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组织讨论。核电站是全世界公众关注的环境问题焦点之一,有些学生认为核能是一种清洁、廉价、能量密集、地区适应性强、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新能源,应积极发展核电站;另外一些学生则认为前苏联切尔诺贝利灾难性的核事故和日本核泄漏事故的发生,提醒着人们不能忽视来自具有很高放射性的核废料的威胁,应削减或停止核电发展计划。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对核电不同的看法。通过激烈的争论,其意义远不止是让学生知道应该不应该发展核电站这个问题。

又如:讲“可持续发展”这一节,笔者曾设计了“武汉市大力发展私家车还是公共汽车”这一争议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组织讨论。汽车是现代城市文明的标志,而且多个世界著名品牌的汽车企业与武汉有密切合作,东风等多家公司是武汉的纳税大户。所以有些学生认为大力发展私家车就是支持政府发展汽车的政策。而且在发展汽车制造和相关产业的同时,还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公共汽车上的人太多,空气不新鲜,不利于健康,应积极发展私家车,尤其是小排量汽车;另外一些学生则认为大力发展私家车需要拓宽路面,修建停车场,需要大量资金,有些小汽车随处停放易造成交通拥堵,而且排放尾气多,环境污染严重。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对大力发展私家车有不同的看法。通过激烈的争论,其意义远不止是让学生知道应该不应该大力发展私家车。

三、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

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如果没有接触过协调环境关系有关的活动,那么,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环保教育。

1. 把地理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如在学习“灾害性的天气”一节时,笔者让学生收集近期几次台风的报道资料,根据课本的原理自己分析台风这种灾害性天气的形成,知道这些由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再介绍发生在1998年7、8月份长江全流域的特大洪水及近年来在北京等北方城市的发生的沙尘暴天气,使大量农田被毁、房屋倒塌,这些典型的环境破坏造成环境问题的例子。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环境知识,培养了环境意识,还增强了参与意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2. 充分利用好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笔者曾经带领学生到长江边去实地参观考察,当同学们看到曾经清澈的江水不但变得浑黄,而且近岸的江水中还漂浮着各种垃圾,沿江的某些单位甚至将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江中。大家纷纷感叹长江的水质已经变坏,难怪现在的自来水消毒剂的味道越来越重。在此基础上,笔者很自然地提出了“城市分布在河流附近的利弊”这一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到城市规划发展过程中应考虑诸多自然环境因素,真正做到“人地协调”。而正是意识到环境问题实际就在我们身边,才知道了保护环境刻不容缓。所以,学生回到学校后都纷纷搞起环保小墙报,撰写环保小论文等活动来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且大部分同学都由此而自觉地从小事做起,节约用水用电,不随便丢垃圾,不随便使用一次性碗筷杯、塑料袋,垃圾分类,班级成立环保小组等,收到的效果是我们在课堂上仅仅靠讲授是无法达到的。

3. 在节日活动中丰富环保知识。节日是师生生活的一部分,是开展环境教育的良好契机。我们结合每年的3月12日植树节、3月21日世界森林日、3月22日世界水日、4月7日世界卫生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5月31日世界无烟日等纪念日,采用观看录像、开展讲座、展览图片等形式,围绕纪念日主题开展相应的环境教育和环保宣传活动。向学生介绍我国的环境状况,警示他们保护环境。例如,通过“植树节”活动,让学生了解树木与气候的关系,乱砍乱伐对人类造成的危害,让学生意识到树木对人类的重要性,懂得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的道理;在“世界地球日”活动中,可以设计“地球是我家”的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在“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认识海洋、河流、山脉、平原、城市等标志;在“地球母亲生病了”的活动中,组织学生讨论“地球母亲为什么会‘生病’”“人类该怎么办”等。通过层层深入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理解人和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进而培养学生关心、爱护环境的态度和行为。

4.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发校本教材。笔者所在学校是市、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重点扶植的学校,因此,在学校建设和资源配置上有一些优势。如:在校园中率先安装使用了雨水收集回收利用系统和食堂餐厨垃圾回收处理系统,并在校园内普及太阳能照明装置。这些新设备和新技术的应用自然而然就成为了我环保教育的活教材。

篇5

幼儿园的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幼儿初步关心周围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爱护自然界生物的环保意识和行为。因此,环境保护教育必须从幼儿抓起。

“环境保护教育”对一些大城市的幼儿园来说早已不是新的课题,也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绩。我园地处偏僻的小县城,如何在农村幼儿园开展环保教育?如何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呢?下面,是我对农村幼儿园开展环保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农村幼儿园开展环保教育的目标

幼儿园环境保护教育的目标必须根据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结合实际来制定。培养幼儿初步的环境意识,让幼儿意识到环境问题,意识到人类生存与环境休戚相关;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使幼儿乐于观察和探索自然,激发幼儿积极参与保护环境活动的热情;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创设优美环境的各项活动;帮助幼儿了解环境问题、学习保护环境的基本知识;帮助幼儿形成保护环境的行为方式和良好习惯。

二、农村幼儿园开展环保教育的方法

(一)提高教师对环保教育的认识和教师的环保素质

教师具有较好的环保意识和丰富的环保知识,才能影响并带动小朋友们开展各种活动。我们组织教师学习、参观、讨论、听讲座、上网……让教师掌握有关环境及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并把获得的知识和信息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而研究出适合本园环保教育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促进幼儿更好的掌握环保知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二)发挥农村自然环境的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

充分发挥农村的优势,经常带孩子们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感受人与动物、人与植物的和谐相处。我们开展“亲亲汉江”——爱我家乡环保一日游”, 使幼儿意识并开始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问题;“比一比谁的小手最灵巧——落叶制作比赛”,让幼儿明白废物不仅可以利用,还可以美化环境;“为了美好的明天——师生、家长环保运动会” 、“学做地球小主人——环保图片展”, “碧水蓝天——幼儿环保美术作品展览”、“绿色小使者——植树节绿色大行动”等系列实践活动。同时,老师还组织幼儿参观校园附近的垃圾场,让幼儿谈谈哪里的环境美,通过观察、比较,幼儿了解到:保护环境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幼儿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的观念。

(三)专门的主题活动与一日活动相结合

在国际国内一些主要的与环保有关的纪念日,幼儿园可以积极开展相关的环保专题教育活动。 “植树节”、“爱鸟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都是传统的环境教育日。例如:植树节教师可以设计人人争做“绿色小使者”的活动,带领幼儿参加植树活动,讲解树木的种类、生长过程,树木带给人们的好处和乱砍乱伐造成的可怕后果,让孩子们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重要性。结合本地特点,还可设计“爱护国宝朱鹮”的活动,带孩子们去朱鹮养殖场参观,引导幼儿理解鸟类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理解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自己的道理。开展“我爱地球妈妈”系列活动,通过游戏、制作、参观、谈话、绘画等形式,对幼儿进行热爱自然、保护地球的教育,使幼儿懂得保护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地球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

开展“我是环保小卫士”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去给县城广场给小树浇水,拔草,捡废品,通过和幼儿一起收集、处理、再利用、再制作等,废物的再循环使用,不仅减少了垃圾和物资的浪费,而且还让幼儿感悟到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是宝。

生活中有很多细节都能使幼儿养成良好环保行为习惯。教师要教幼儿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如,在户外散步时,看到有的幼儿摇晃小树苗,我们就利用学习歌曲《爱护小树苗》的时候,帮助幼儿纠正这种错误的表现,还将爱护花草树木等列入幼儿日常行为规范中,来唤起幼儿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四)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家庭教育具有幼儿园教育所无法比拟的随机性和个别性,因此幼儿园开展环保教育必须取得家长的支持。教师应努力加强与家长的配合,让家长了解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

1、家长要加强自身的环境教育素质。我曾就以下几个问题对部分幼儿家长进行过调查,能基本回答正确的家长很少。(①你认为节约用水有必要吗?为什么?②你常常收看中央电视台的《人与自然》栏目吗?③你认为使用一次性用品好不好?为什么?④你认为在孩子面前吸烟有没有关系?⑤你知道不可再生资源是什么吗?⑥你知道什么是“低碳”生活吗?)所以要使家长起到榜样作用,就必须要通过召开家长会,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使家长转变观念,成为环保教育的积极参与者。

2、建议家长让孩子多亲近大自然,带孩子经常到田野里走一走,看一看,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幼儿在大自然、大社会中切实感受环境的美与差,自觉萌发保护环境的意识。

篇6

由于活动课是正在探索过程中的新型课堂教学方式,因此,对于我们广大政治教师来说,如何认识和实施“活动课”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政治活动课的点滴认识。

一、初中政治“活动课”的特点

(1)活动方式多样化。初三政治教材设计了丰富的活动内容,有的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用教材中的理论或自己的观点分析实际问题。如第一课涉及的 “承担责任 服务社会”;就是通过学生自己对生活的感知,认识到责任与角色的相互性,同时又对学生提出了新的思考,“我们扮演了什么角色承担了什么责任?”学生可通过阅读,讨论,在合作中学习了新的知识,而第四课的“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学生可根据切身经历,结合有关资料,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题,发表各自的见解”。学生还可以通过查找资料或访问,用掌握的事实,说明理论、观点,课堂气氛活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也让学生也在学习中体验到快乐。

(2)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每堂课都应让学生成为真正得主人.初三政治教材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活动课的;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活动内容;学生可以采取调查、讨论、访问、演讲、辩论等多种方式进行活动;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通过个人努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3)理论结合时事。初三政治活动课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教育资源,紧贴学生生活和社会热点。触及到“低碳生活”,“问题”,“诚信问题”等社会问题,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也使思想政治课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活动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思想上高度重视。活动课的设置体现学生地位的主体性,是初三政治课程改革一大特点。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总课时数的20%.此外,要把活动课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

(2)改变学习方式。活动课的设置就是要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活动课得设计中我们可以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进行完整科学探究活动的机会,这样的活动虽然要用更多的时间,但对学生来说这样的探究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教师只做引导者。活动课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在活动课上应是一个引导者,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知识引导;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进行鼓励,应启发学生的思维、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既不干涉学生得活动,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防止活动跑偏.

作为一名政治课教师,为了提高的学生的实践能力一直都在摸索着,在进行活动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尴尬的境地 。

篇7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1]也就是说,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通过生活来进行;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笔者认为,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对新课改背景下的地理教学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与高中教材内容相关,因此,地理教学必须扎根于生活的土壤。生活处处皆地理,是学习的不竭源泉。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合理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做到生活知识化、知识生活化,既能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的效率,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学习,并学以致用,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生活情景激兴趣

地理学科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覆盖面广,且综合性强;知识零散,有的对空间想象能力要求高;加上初高中的断层现象严重,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要充分考虑这些情况,创设情境,把枯燥的理论与生活实际联系,激起学生的热情,吸引注意力,变学会为会学、乐学、我要学,从而提高学习和课堂效率。陶行知先生谈《新教育》方法时说:“要注意‘唤起兴味’。学生有了兴味,就愿意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所以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是很要紧的。”[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事产生兴趣之后,往往会主动去钻研,当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时,会由此而热爱学习。这种有兴趣的学是“我要学”,这种学是高效率的。笔者印象最深的是,2007年9月19日下午强台风“韦帕”影响了江苏省张家港市的情景,大风乍起,狂风暴雨。正好下午有地理课,面对此情此景,笔者决定临时改变教学内容。在征求同学的同意后,我们先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风的知识,接着让大家谈谈对眼前天气的感受,大家兴致都很高。然后投影“韦帕”路径图,让大家对照学习提纲带着问题自主学习,当时有的同学就能脱口而答。在这种身临其境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处于亢奋和竞争的氛围下,不仅能很好地掌握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后面问题的解决就水到渠成了。这种亲身得来的知识,“墨辩”称之为亲知;陶先生认为,亲知就是从“行”中得来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3]

二、实践探索获真知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学做合一”,“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主张,“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4]他认为“做”是教学的中心:“我们必须明白‘做’是什么,才能明白“教学做合一”。[5]

新形势下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要有效互动。“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4]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从周围环境选取教具(如断层的形成、褶曲的形态等,学生用书本就能较好地演示),或对复杂的实验准备一些教具,由学生自己来试着演示。通过仔细观察、思考、分析并推论,学生尝试用地理知识来解释蕴含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并做到表达规范得体。这种合作探究要手脑耳口并用,劳力与劳心不能分离,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动手能力增强,也能很好地激发探究欲望和钻研精神。教师在此过程中应适当引导和启发,师生之间的情感也得到深入的交流。课堂氛围和谐融洽了,课堂效率自然提高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说得更确切些是“百见不如一做”。[6]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根据需求扩展教学的空间,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在生活实践中去感知地理,并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践中遇到的相关问题。“社会即教育”,陶行知先生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同时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科学、社会等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不仅能检验和运用从课堂上学到的明确知识,而且能掌握在课堂上学习不到或者无法理解的相关默会知识。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技能和创新技能,有“自动”、“自得”。针对当地夏秋季节农民燃烧秸秆现象,笔者指导学生做《燃烧秸秆对环境的影响》专题研究。学生通过亲自调查采访,促使他们分析、思考、讨论,获取有效信息;再调查,再讨论,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解决实际问题。它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发生质的变化,能提高认识,加深理解;又能丰富情感、发展能力、实现自我价值,深远地影响着意志、态度、技巧等非智力因素,实现自我的良性发展。

时代在发展,生活教育也在发展变化,教师可尝试一种新方式——通过网络进行研究性学习。先确定好课题,如《大气的环境保护》,利用网络优势,组织学生收集资料;通过教师指导分工(组)合作,再对信息进行整合,做到人人参与,有事做;各小组再整理和内化成学习成果,并进行展示和评价。利用这种新方式,学生乐于去做,能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也可以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与时俱进树新观

“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就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 [7]是什么样的生活,就是什么样的教育。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是目前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极具时代特点的问题。这些内容在地理学科中是最能体现的,这是社会、时代的需要。因此,地理教育要与时俱进。如宇宙探索、气候变化,京沪高铁、上海世博、西南地区的干旱、地震、泥石流、火山喷发等,它可能是最近或一直持续的一些时事新闻,资料新颖,能联系生活,能吸引住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共鸣。教师要及时汲取这些信息,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扩大视野,同时还要联系地理原理进行分析。更重要的是,它能树立起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防灾减灾的意识、正确的人生观和人地观,增强爱国爱家的情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由于学生受活动范围的限制,教师要多选取与其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紧密相联的现象,如节水、节能、节约粮食、低碳生活等问题,从学校食堂、宿舍、教室、家庭说起,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真实的地理,拉近与书本之间的距离,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高中地理新课标的理念之一是要求“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生活教育”,努力做到“教学做合一”,以“做”为中心,教师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上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会到会学、乐学、善学,有利于促进高效课堂的形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就要求教师细心观察,做个有心人,用一双“慧眼”不断捕捉生活教育,及时更新观念。只有多用“生活之水”来浇灌地理教学,教学之花才能常开不败。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选[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2][3][4][7]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篇8

一、对课堂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前对教学思路进行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进行完善、对所教内容进行吸收和内化,更是教师关注学生,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1.反思课前准备及学生的参与性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改变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方式,注重“以学论教”,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为此,教师课前要走进学生,鼓励学生参与准备工作,搜集他们对所学内容感兴趣的相关资料,参与到教学中去,课堂中学生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人。例如,在执教《 故乡的小路 》一课时,原先我是让学生先听一听范唱,然后唱一唱乐谱,最后唱词。经过反思,我发现学生不喜欢这样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学习的兴趣不高,难以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于是我鼓励学生在课前采访一下家里的长辈,问问他们爱唱的思乡的歌曲有哪些,或上网查找一些思乡的诗句或文章,课堂上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通过多媒体的播放,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由于课前精心准备,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很好地激发起来,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情绪上的铺垫。

2.反思教学设计的音乐性

音乐课堂最重要的是要体现音乐性、审美性。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发现有的教师把音乐课上成了历史课或是语文课,忽略了音乐性而与其他学科一味地综合,毫无音乐美感可言。因此,教学设计时应抓住音乐课的音乐性来进行。例如,执教《 草原放歌 》单元时,由于歌曲是以“草原”为主的,开始的教学设计中,我把音乐课设计成集地理、历史、摄影、文学为一体的“大杂烩”,好像要把很多的知识都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使课堂忽略了音乐性。经过反思,我明白了相关文化的渗透必须把握为学习音乐服务的原则,选择恰当的时机自然而有效地渗透。反思后的教学设计,我以腾格尔的《 天堂 》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带领学生哼唱歌曲的第一句,引出对蒙古族民歌长调和短调的解释,感受大草原音乐风格特点,进而出示本课的演唱歌曲《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在教学语言组织上我压缩了对蒙古族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等的介绍,更多地通过演唱和欣赏,运用对比的方法来让学生体会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和他们生活的环境的内在联系。这种以音乐为主线,适当的、适度的渗透会使音乐课堂的综合学习更加丰富多彩。

二、围绕“低碳高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低碳高效”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生命,它能使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获得发展。

1.反思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教学方式,它的智慧性、艺术性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欣赏交响组曲《 海洋与辛巴德的船 》时,我设计了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这首乐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结果在第一个班提问时,全班鸦雀无声,学生们一个个低着头,好像生怕我叫他起来回答。经过反思,我发现我的问题提得过于笼统,音乐本身就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达的,要让学生在听完乐曲后谈感受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于是我在第二个班教学时修改了问题,问:给你一支交响乐队,你将用哪些乐器来演奏表现暴君苏丹王残暴凶恶的形象?用哪些乐器来表现美丽聪慧的舍赫拉查达?结果全班同学都积极讨论,从乐器的音色,演奏的速度、音型、力度等进行了分析,对乐曲的感受也就水到渠成了。提问细化、具体化,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才是有效的提问,智慧的提问,才能创设出一个充满张力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

2.反思课堂教学中的合作效果

《 音乐课程标准 》指出:“有效的音乐实践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教师广泛采用,它是学生主体性的一种具体体现。例如,我在执教《 海滨音诗 》一课的最后环节是“创作、排练、表演大海”,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创编。在10分钟后的现场表演中,有几个小组的学生都说不会、不行,对表演不积极,个别组虽然创编出了节目,但质量不高,离我所预想的教学效果和目标相差甚远。经过反思,我认识到了合作学习要取得实效必须先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把握好合作的时机;二是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地感受、理解、交流;三是教师必须针对教材与学生的具体情况扬长避短,充当合作学习中的引导者;四是要让学生体验集体智慧的力量,感受合作学习的效益和快乐。只有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在融洽的自主能动的氛围中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课堂上才会绽放出智慧的火花,才有精彩的表现。

三、对教学成效及失误的反思

我们常说贵在知不足。教后反思,能让教师及时捕捉教学中的闪光点,及时发现新的问题,做出有效的修改,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1.反思教学中的闪光点

闪光点可以是教学设计中的奇思妙想,也可以是一个好的教学方法,还可以是师生交流合作中的精彩表现,这就是成功的经验,值得今后借鉴。在教学中我善于把握音乐的情感性原则,从学生的角度来透视和探究音乐课的审美价值,寻找教与学的契合点,创设情境,用音乐的情感来呼唤学生的情感,激发其主动学习的愿望。例如,在执教《 故乡的小路 》一课时,我将诗、歌、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当学生沉浸在“思乡”情境之中时,我开始导入:“这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是一条通往温暖的家的小路,今天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思念的情来同唱《 故乡的小路 》!”随着音乐的响起,同学们情不自禁地融进音乐中参与学习。

2.反思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对课堂上出现的不足或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和自我剖析,在以后的教学中吸取教训,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水平。在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探索中,我曾经只图形式不重实效,忽视了音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过多地依赖多媒体辅助教学,看似热闹的音乐课实际已脱离了音乐性。经过教学后的不断反思,我看清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找到了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办法。新课程下的音乐课堂既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不放弃音乐知识与技能,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都必须遵循音乐性原则。

篇9

本栏目将聚合你我他的视点,每期邀请几位嘉宾对教育领域中的热点、焦点、前沿问题以圆桌形式展开讨论,以期引发思考,推进探索,共同促进教育大发展。

话题引导:苹果ipad4高调问世了。继之前亚马逊Kindle掀起的潮涌,电子阅读的全盛时代已然到来。

谷歌、索尼等国际巨头早已涉足电子阅读,中国的电子书厂商也在探索中喊出了“十年内取代纸质书”的豪言,硬件制造商、内容提供商,甚至是移动运营商,都争先恐后地挤进这个行业。电子书的诞生和发展必将使传统行业进行重构,尤其是传统的出版社、实体书店和配送系统。同时,电子书的诞生也许会给教育领域带来一些惊喜、一些困惑、一些改变,我们邀请您一起来畅谈,汇聚你们的声音,教育改革会更有力量。

注解:电纸书和电子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电纸书是看电子书的设备,而电子书指的是不用传统纸张印刷的书籍格式。通常能看电子书的设备有计算机、手机、手持PDA、MP3、MP4等,而电纸书的特点是屏幕为电子墨水屏、无辐射、无闪烁、强光下可阅读。本期话题主要就电子书展开讨论。

主持人:上期,我们从电子书谈到了电子教科书,对电子书进入课堂的发展进行了讨论。本期,我们邀请到开启了大陆“电子书进课堂第一课”的江苏省扬州市的几位老师,共同参与我们的话题讨论――在快速发展的电子阅读时代,教育领域中“书”能怎么走、应该怎么走?

参与嘉宾:

■仲建国江苏省扬州市施桥中心小学

■ 谈正银江苏省扬州市三元桥小学

■佘亚琴江苏省扬州市三元桥小学

■ 韦志强江苏省扬州市施桥中心小学

主持人:现在我们很多人都能说出电子书与传统的纸质书相比的好处,但对电子书进入教育领域有什么优势,电子书进入课堂具体有什么好处并不是很清楚,老师们能谈谈吗?

仲建国:电子阅读器作为大众信息产品它并不占优势,价格和功能上能够与之竞争的有大屏幕手机、平板电脑、上网本等,再加上受限于使用人群等因素,它不可能像手机那样迅速普及。但它独有的显示技术加上轻巧便携、操作简单的特点,都是教育电子产品应该具有的基本功能,因此电子书定位为教育电子产品更易于推广和普及。

谈正银:电子书运用到教学中能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教学质量。与传统的教学相比较,电子书进入课堂,开创了课堂教学新模式。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比较。

1.教学理念

传统教学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重视学科内容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强调知识的累积,学生被动地学习。使用电子书进行教学则基于建构主义,不仅是向学生传递知识,也有助于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自觉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信息资源

传统教学信息资源来自教师和书本,采用声音和文字,依靠粉笔、黑板、教师讲解、辅助教具或实验演示进行授课、其信息量远不及电子书来自计算机和互联网。电子书向师生提供了大量的声音、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信息,有效应用网络资源。例如,运用电子书教学可以很方便地在教学内容中加入一些音频和视频效果,尤其是适当地插入一些动画以后,能够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再如,电子书可以向学生展示课文出处的原书,如“儒家十三经”、“二十五史”、《唐诗三百首》等,有效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的知识。教学的环节始终围绕着教师“怎样教”进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仍局限于分析、归纳和总结的模式。而运用电子书进行教学,则以学生为中心,其目的在于重视学生“怎样学”和“学得怎么样”,创设教学情境,强调人机互用和师生共同参与。

4.交流范围

传统教学模式下,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家校交流等仅局限于面对面、书面、电话、发短信等,内容少,耗时多。而运用了电子书之后,各方面的交流便捷多了,其交流范围、内容等不受时空的限制。例如,教师的课堂教学资源可以与家长共享;作为解答疑难的平台,家长的质疑可以直接通过电子书发送到教师用书上;学生的作业反馈方便快捷,教师可以坐在家里对某位学生的作业点评和辅导;学生也可以收集作业所需的资料及资源,自行练习或自我评量,可利用网络与同学进行线上讨论;教师之间也可以利用电子书作为教案、教学经验与教学资源分享的平台,加强业务交流,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仲建国: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电子阅读成为现今获取信息最快捷的渠道之一,电子书进课堂不但能大大减轻学生书包的重量,还能增强教师授课的便利性与互动性。使用电子书的课堂是介于传统课堂与网络化多媒体课堂之间的新型课堂,相对于网络化的多媒体课堂更容易操作和实施。

第一,电子书利用新技术改变教材载体,能附加简单的多媒体素材,将文字教材和现代教育媒体进行融合,可以提供比较丰富的学习资源,还能搜寻与检索,用指尖划过屏幕就可翻页。它的功能虽然没有计算机那么全面,速度也没有计算机那么快,但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方面与传统的纸质教科书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

第二,电子书运用新型显示技术,专为阅读设计,可以全视角阅读,阅读的真实感很强,符合学生平时的阅读习惯。它没有背景光源,长时间阅读不会引起眼睛干涩,有利于保护视力。

第三,电子书非常节能,不翻页时不耗电,一次充满电可翻阅几千页,免去了学生经常忘记充电的烦恼。比起传统书籍,电子书轻巧便携、更省空间,能解决书包过重的问题。

第四,电子书存储量大,可以集成字典、词典、参考资料、课外读物等辅助学习材料,课堂教学活动中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拓展学生知识面。

第五,电子书可以通过目前比较成熟的Wi-Fi和蓝牙等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简单互动和交流。教师还可以参与学生的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避免学生偏离学习目标。

第六,相对于多媒体网络教室和计算机,电子书功能键不多,简单易学,使用方便,适合年龄不大的小学生使用。

主持人:电子书进入课堂有那么多的优势,还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吗?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否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呢?

仲建国:尽管电子书进课堂有许多优势,但真正大规模进入课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第一,投入问题。按市场上最低千元左右的电子阅读器估算,加上教室需要建立与之配套的无线传输网络和投影机、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演示环境,每一个班级仅硬件最少需要投入6~7万元,如果选择最新型的第三代电子阅读器预算,要达到10万元左右。所需的经费不是学校能够自行解决的。

第二,与现行义务教育教材同步的电子教科书的来源及版权问题。现行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用书是由政府免费提供的,若要合理有效地用好电子书,要做的工作不仅仅是教材简单的电子化。

第三,课堂教学模式问题。传统的课堂是“线性”的课堂,按照教师备课的预设进行教学;使用电子书的课堂是“网状”的课堂,由许多知识组成的网状节点,便于学生个性化的思考和学习。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

谈正银:可以说,电子书在教学上的运用开创了课堂教学的新模式。然而,运用电子书进行教学其实是对传统教学的继承、发扬和改造,两者之间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应力争实现两者之间的优势互补。传统教学至今仍有其优点,而电子书的出现也并非要取代它。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能及时地分析、解惑和总结,表现出强烈的情感色彩。电子书教学与传统各有自己的优势,教师应延续个人在传统教学的主导性作用,让电子书教学处于辅助地位,必须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共同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主持人:作为大陆第一位运用电子书上课的老师,佘亚琴老师有什么样的想法和做法呢?另外,电子书的第一课是语文课,作为数学老师的韦志强老师,您是否也希望电子书进入数学课堂,什么样的电子书才是数学课堂需要的呢?

佘亚琴:我们班学生有幸率先使用电子书进行学习。电子书走进课堂,并不是简单地取代传统课本,它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发挥电子书现有的优势,进行教材的开发与重组,从而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上电子书第一课时,讲的是第十册语文教材中的《七律・》,我主要运用了电子书的三个功能,以期达到比传统课堂更好的教学效果。

1. 运用电子书的视听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何等的壮举,然而对当前的小学生来说有些遥远了,单靠教师的一本书,一支粉笔,无法让未经风雨的学生体会的艰辛。因此,在导入课文时,我让学生先将电子书打开到音乐文件夹,欣赏歌曲《》,再欣赏路线图,并进行了必要的介绍,给学生带来了视听上的震撼,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对的了解,实现了潜移默化的语文教学。

2.运用电子书的存储功能,辅助学生轻松释疑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是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时我充分借助电子书强大的存储功能,经过课前的精心设计,存放了相关的图片、故事、资料,注重形象感悟,不孤立地讲词析句。其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领悟,特别是“暖”和“寒”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难以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恰当地引导学生欣赏了“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图片和故事,使学生体会到了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和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这样安排既帮助学生轻松释疑又拓展了学生的阅读。

3.运用电子书的及时删补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生活的外延有多大,那么语文的外延就应该有多大。在整节课结束前,我布置了一项作业,请学生课后收集故事、歌曲、描写的诗词。由于电子书的内容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的增补、删减,因此,在学生收集了相关资料后,我对其又进行了进一步的筛选,并输入电子书中供学生慢慢赏析,感受的精神,感受伟人的诗词成就。

韦志强:从数学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电子书为课堂互动提供了技术可能和方便,无论是创设课堂情境,还是引导学生动手探究,都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让学生主动去建构知识,实现知识迁移,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数学课堂需要的电子书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一本美丽有趣、吸引学生的书。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电子书不仅在悄悄地改变人们对书的理解,也在悄悄地改变着传统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单维性。电子书的“美丽”外显在,要有明显书的特点,但与纸质读物有着明显的区别,外观设计要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征。要对学生形成耳目一新的感官刺激,运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使学生初步体验到高科技与数学完美结合的魅力。

一本操作简捷、体验快乐的书。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动、好奇、有意注意时间短等特点,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电子书进课堂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操作的繁琐程度,有没有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形式上的障碍,有没有建立学生熟悉的操作平台,做到简便易学、易操作、反应快。

一本兼容性强、满足需要的书。电子书的应用,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①等同于已有的传统教材课堂教学功能;②特有教学功能的应用;③交互功能的充分发挥。这三个层次,一方面代表了电子书应用过程的几个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在电子书的实际应用中,可以是三个层面的整合。层次一和层次二主要以电子书的技术应用为特征(目前处于这两个应用层次)。但是现有的电子书支持的格式比较少,形式和功能比较单一,兼容性不够,如EXE文件格式阅读方便、制作简单且制作出来的电子读物相当精美,而且无需专门的阅读器支持;但不支持Flash、Java及常见的音频、视频文件,需要IE浏览器支持等。EBX、CHM、RB文件格式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要达到动静结合、数形结合的效果,要有随机输入、识别判断、评价反馈的功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本展现情境、充满魅力的书。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认识规律的形象性造成了学生认识上的矛盾,特别是难点的突破、重点的处理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而利用电子书教学,只要能把准时机,辅助到“妙”处、“巧”处,便有事半功倍之功效。如教学“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这一定义时,采用电子书的教学就能通过“平移”拖动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把两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完全重合让学生意识到这两个三角形的底相等、高相等,当然面积也相等。这样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借助具体事物的直观形象进行思维,从而建立清晰的数学概念和定义。定义清晰化、空间形象化,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知材料,为大胆合理的想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本交互性强、结合完美的书。我们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电子书为师生互动建立了一座桥梁。完美的电子书除了要有强大的人机交互功能外,还应具有师、生、机的三维交互,如教师可以将要求完成学习任务输入到电子书,学生一旦打开电子书,就会自动跳出教师布置的内容,提醒学生按时按要求完成,这样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主持人:电子书进入课堂已经有了第一课,那在随后的工作中,我们可以或者说我们还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探索呢?另外,我们谈了很多电子书的现状,那么,电子教科书在未来会是什么样?会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仲建国: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关注电子书教学应用的效率,着力于提高使用的有效性。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探索。

第一,基于电子书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能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要求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新课程标准也强调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让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传统的课堂强调的是“预设”,按照教师事先的备课以线性的链状结构组织教学活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知识的系统传授。而电子书存储量大,可以附加简单的多媒体素材,并能够按照网状结构组织教学内容,形成与课堂学习相关的知识网络,便于学生根据自身的不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创新性学习。电子书的教学应用为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契机。

第二,对传统文本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研究。如果只将现行的文本教材简单转换,电子书进课堂将失去生命力。要充分发挥电子书在教学中的优势,应该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以适应学生自主性学习、创新性学习的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电子教材中可以加入多媒体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采用超文本等形式集成课堂学习需要的名师导学、词语注释、参考资料、练习提示、课外阅读等相关学习资源,以网状结构组成学习系统,形成多个学习节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进程和兴趣取向自主选择学习方向。

第三,电子书管理方法的研究。电子阅读器是一种新型的电子产品,平时的保管和使用不同于价格低廉不易损坏的纸质教科书,应该制定适应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家长辅导、课外阅读的管理规则;因为电子书有Wi-Fi、有蓝牙、还有3G,内容的增删是十分方便的,应该怎样对下载到电子阅读器上的内容进行筛选和管理;需要研究的还有教学环境的技术保障,教室里的Wi-Fi网络、电子白板、投影机等的管理维护的制度等。

第四,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的研究。会用电子书不难,用好电子书不易。简单的操作很短的时间就可以学会,要把电子书熟练用于教学仅仅会操作还远远不够。就像驾驶员一样,人人会开车,但每天在路上遇到的情况不一样,处置的方法也不一样。这些年教师培训部门组织了许多针对计算机和网络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培训的方法可以借鉴到电子书培训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