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造林的感悟范文

时间:2023-12-19 17:51: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植树造林的感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植树造林的感悟

篇1

《木偶的森林》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棵叫罗里的快乐的小橡树无忧无虑的生活在大森林里,突然有一天被一个木匠砍断做成木偶,小罗里从此也就失去快乐开始仇视人类并且联合动物报复人类的故事。这使我感悟到环境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性,动物是我们的朋友的重要性。

沙尘暴、雾霾、泥石流……这些自然灾害,东北虎、金丝猴、大熊猫……这些濒临灭绝的动物都无不与人类对大自然的肆意掠夺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的大家庭我们要热爱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不但要地球为我所用还要珍惜他的资源维护他的生存。

珍惜、维护就要我们从我做起。不乱砍伐树木,土地就不会沙化,就少了沙尘暴、雾霾等恶劣的气候。我们再多植树造林让我们有了绿色的家园这样不光我们有了健康的生活环境就连动物们也有了自己家,到那时世界上的动物可以和人类变成好朋友,就连老虎、狮子等猛兽可以变得像猫咪一样可爱。

为了我们美好健康的未来,请大家少砍伐树木,多植树造林。让我们共同建设一个美丽和谐的自然家园!

五年级:柳风细雨

篇2

  

精选关于《木偶的森林》读后感范文   我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我的爱好很多:唱歌、跳舞、画画、练字等。但是,我最喜欢的就是读书。读书能开发我们的大脑,增长知识,更能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读书让我学到了很多名言警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良师,也是一位可以倾心交谈的知己;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随地想去就去的故地。”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就是《木偶的森林》。这本书既感人、又好笑,还非常的好看哩!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在茂密的大森林里,一棵会魔法的橡树被木匠砍下来做成了木偶,这个木偶名叫罗里。木偶人罗里要报复人类肆意砍伐的行为,希望最终将人类赶出城市……是那些朋友们用热情和爱温暖了罗里,使他那颗复仇的心得以平静,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故乡——大森林!

  生活中的人们分分离离,团聚对我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呀!同时也反映了如果一个人的心冷了,没有了感情是多么的可怕呀!所以我们从小就要拥有一颗爱心,去温暖他人。记得有句话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是读书让我懂得了这么多的哲理,怪不得古人常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啊”。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多读书,读好书,读好书,做好人!

  

  

精选关于《木偶的森林》读后感范文   

  记得一次去书城买书,我发现了一本精美的图书—《木偶森林》,我便买了下来。

  这本书是王一梅写的温馨童话。是写一个木偶人罗里的故事,想听吗?别急!我一个一个讲给你听吧!

  在一个森林里,有一棵像树叫罗里,一只白头翁飞来,教橡树讲话,还教橡树魔法,白头翁走后,留下了两张乐谱,一张能让人失去记忆,一张能恢复记忆。一个木匠把罗里砍下来做成了木偶人,罗里的心很冰冷,他要报复人类!

  正巧,小熊白黑黑来城里玩,可是被罗里控制了,他和大象斑斑、猴子丢三和落四、狮子毛毛一家,在马戏团里,为罗里服务。

  好心的阿汤先生想帮助白黑他们。可白黑黑早就忘记阿汤先生了。

  我想:木匠真可恶!如果不是他,白黑黑和大家就不会被控制,罗里也不会报复人类了!

  阿汤先生找来了阿灿,阿灿把罗里的心融化了。罗里也笑了,他说:“我要离开这里,我要等到开花、结果,我的果实落在土里,那时,森林会长出很多会说话的橡树。

  后来,阿汤先生送他们回家,罗里找到了下半张乐谱,白黑黑恢复了记忆,罗里很开心!

  我心想:“罗里知错能改,真不错,我要学习阿灿的善良,阿汤先生关爱动物,才让动物们再次恢复记忆呀!

  如果我是罗里,我会保护动物们,让小动物重新返回大森林,帮助别人,快乐自已。这才是罗里该做的呀!

  现在罗里改邪归正了,你看,只要我们爱护环境、助人为乐、保护动物,这样的事就不会引起灾难了,像罗里的事也不会发生了。同学们,爱护一草一木,让我们的家园更美好!

  

  

精选关于《木偶的森林》读后感范文   

  《木偶的森林》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棵叫罗里的快乐的小橡树无忧无虑的生活在大森林里,突然有一天被一个木匠砍断做成木偶,小罗里从此也就失去快乐开始仇视人类并且联合动物报复人类的故事。这使我感悟到环境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性,动物是我们的朋友的重要性。

  沙尘暴、雾霾、泥石流这些自然灾害,东北虎、金丝猴、大熊猫这些濒临灭绝的动物都无不与人类对大自然的肆意掠夺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的大家庭我们要热爱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不但要地球为我所用还要珍惜他的资源维护他的生存。

篇3

低年级;语文教学;环保教育

【中图分类号】S73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144-02

当今,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项重要问题。森林滥伐、水土流失、地球变暖、臭氧层出现空洞,以及各种各样的污染,时时刻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更危害着我们的子孙后代。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要增强全民族的环境意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矿藏、森林、水等自然资源,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学校是育人之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同学们渗透环保教育,使同学们感知现今社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自觉养成环保的良好习惯,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下面来谈谈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可采取的一些做法。

1借图启思,渗透环保教育

低年级教材插图多,色彩鲜艳,逼真形象,富有吸引力。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利用教材的优势,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渗透环保教育。如《秋天》一课,可先让同学们观察课文插图:天那么高,那么蓝,高高的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蓝天白云,色彩多么美丽!令人多么舒服!我补充讲述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让同学们了解到天空是蓝色的原因。再让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为什么现在我们已经很少能见到这么蓝的天空?原因是什么呢?--是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而引起的。所以,我们小朋友也要行动起来,从身边的事做起,比如叫父母不必要时少使用私人汽车、冷气机等,保护环境,减少大气污染,保护大气层,让天空永远都那么蓝,那么美。又如第三册其中有一课的八幅插图分别介绍八种树:高大秀拔的杨树、葱绿苍翠的松柏、枝叶如盖的榕树、红叶如彩霞的枫树……教师让同学们看图读词语,图文对照,认识八种树木的形状与名称。再看图自读儿歌,了解这几种树木不同的特点。然后引导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常说植树造林,造福人类?让同学们知道我们根据树木生长的特点,在不同的地方种植不同的树木,可以提供氧气、除尘、防风沙、美化环境等。并告诉同学们,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在这一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会进行植树活动,我们也要加入到这一队列中,绿化家乡,美化祖国。这样,对学生进行了植树造林的教育,增强了环保意识。

2读中品味,渗透环保教育

低年级课本中有许多琅琅上口,语句优美,富有童趣,描写大自然美丽风光的诗歌与短文。优美的文字中蕴含了不少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思想和知识,它们为教师进行渗透环保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材料。如《春晓》第一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在讲解此课时,可让同学们反复品味古诗,想象诗句的意境,令人仿佛听到春鸟婉转的叫声,啾啁起落,远近应和,多么活泼的春色。此时教师适时点拨:人类要保护环境,爱护鸟类,才会使大自然变得更美丽。又如学习《四季的脚步》一课,可鼓励同学们反复朗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在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四季美景中:春天来了,溪水流淌,绿草如茵,鲜花盛开;春去夏来,金蝉在树上欢叫;秋天来临,秋风吹得落叶满地,像黄蝶飞舞;冬天到了,雪花飞舞,大地穿上银装,四季的景色是多么的迷人!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3运用多媒体教学,渗透环保教育

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并不发达,他们认识事物,认识问题需要从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运用多媒体教学,生动活泼,具体直观,形象鲜明,印象深刻,感染力强。它可以直观形象地让学生体验周围环境问题,体验人类在活动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能最大限度激发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学习《清清的溪水》时,授课一开始,教师播放出音乐,边在黑板画画,边对同学们说:"大自然有许多非常值得我们欣赏的美景。大家看,清清的溪水慢慢地流淌,鱼儿在水里快活地游戏,真美!但是,如果不注意保护环境,这样的美景就会遭到破坏。大家读了《清清的溪水》这篇课文就知道了。"接着,播放录象演示大自然美丽风光,让同学们感受溪水又清又甜的美境。再让同学们通过反复朗诵第一段课文加深对美丽环境的向往。等到同学们对语言环境有一定的感悟后,再播放录象,演示大自然美丽风光受到破坏,河水变得浑浊。这时,同学们脸上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皱了起来。教师让同学们阅读第二段课文,带出问题:为什么一场雨过后,溪水变黄了,这是什么一回事呢?然后让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去读第三至第九段课文。原来是大象和野猪比赛谁的力气大,拔掉了小溪上游的树,雨水把泥土冲进小溪,使清清的小溪变浑了。同学们明白了溪水变黄的原因后,教师让同学们联系现实生活,说说为什么市桥长堤的河水变浊变臭是什么原因?同学们发言中谈到:由于人们乱排污水,使河道变得黑黑的,臭气熏天,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教师再用电脑演示课前收集的网上信息材料,如人们砍掉树木,造成空气不再清新,噪音加重,风沙大;黄河水土流失等。接着让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我们怎样做才能恢复美丽的自然环境?这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争着举手发言,五花八门发表自己的见解:"植树造林。""马路两旁、河边多种花草树木。"" 大家爱护花草树木,不去攀、折、砍树木。""在空中设置监督眼,对破坏环境的进行监控。""在河道养殖'清道夫'吸掉垃圾,保持河水清洁。"……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地让学生体验周围环境问题,增强了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懂得保护树木的重要性。

4课外延伸,树立环保思想

篇4

关键词小学科学环境教育素质教育

环境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展开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对小学生开展环境教育,是当代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和客观需要,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实施环境教育。意义重大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当前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劣,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次又一次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你可以不卷入战争,你可以不过问政治,你可以不从事生产,但你不能不关心环境,除非你拒绝生存。”这句话深刻地道出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指导学生的环保行为,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们在接受基础教育的同时,如果能接受环境教育,并具有一定的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将来走上社会后,就能更快、更好地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

二、利用课程优势,因势利导

在小学科学课里,有大量的教学内容都与环境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大气的保护、水资源的使用和保护、植树造林与水土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光和声音的污染等。我们在上课中要做到有的放矢,有机地联系教材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学生通过科学课的学习,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知识优势,多方面地对学生渗透环境教育。课堂上除了向学生传授必需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外,很多内容都涉及到大自然的知识,包括宏观的和微观的。通过教师的谆谆引导,学生不断地思索、探讨,有机地把知识与环境教育结合起来,力求做到上好一课就应了解和懂得有关环保方面的知识,并通过不断地学习,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落实到平时的行为上。

三、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节水保水

不仅人类需要大量的水,动物、植物也都需要,所以说,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能源。近几年来,由于工业发展飞快,导致了水域污染严重,生命深受其害。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渗透环境教育。

例如,苏教版《科学》教材三(上)《生命之源――水》单元的教学中,通过交流、讨论、汇报,让学生说出他们对水资源不同的看法,然后老师再启发他们认识到目前地球上的水很大部分是不能饮用的海水,全球的淡水资源是十分有限的,全球的水资源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水资源在枯竭;二是有限的淡水资源正在受到工业和生活污水的严重污染。饮用水的质量已威胁到我国人民的生存,鲁迅先生早就警告过:“林木伐尽,水泽湮枯,将来的一滴水,将和血液同价。”联合国在环境会议和水会议上也向各国发出警告:“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通过向学生对水资源危机的教育,结合平时的班队活动,明确平时要注意节约用水,注意水资源的保护,不把垃圾倒进江河,减少水的污染,保障饮用水源的清洁。

四、了解大气污染严重性。植树绿化

对于人来说,可以7天不吃饭,3天不喝水,但不可能3分钟不呼吸,所以良好的空气对人类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工业的发展在破坏了水源的同时,也污染了空气。教材中不少内容都与空气有关,每到上到这些课的时候,同学们的情绪都很激动。是啊。他们早已关注到了身边的事,老师只要稍加点拨,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一单元,向学生传授了空气的一些基本性质、空气占据一切空间等知识,教给学生测量空气成分的实验方法,并通过谈感受、参加一些户外活动,知道目前大气污染是来自各方面的。空气中充满了大量有毒的气体,造成了对人体的危害,这种危害可引发为患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等不良作用,给人类的生命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认识到减少大气污染是刻不容缓的,为保证空气的新鲜,要多植树造林,搞好绿化工作,净化周围环境,调节大气的质量。

篇5

古往今来,关于清明的文字大多饱含着泪水与哀思,从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到白居易的“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她更像是一株株青柳,随风摇曳着纤细的枝条,召唤着游子归乡的脚步。

年少时感知的清明,总与烈士纪念碑分不开。每到此时,都要和同学老师一起去烈士纪念碑扫墓。浩浩荡荡,将各样的纸花献给不畏牺牲的烈士。但如今所感知的清明,是亲人腮边那滴眼泪,是故人坟前那缕青烟,隔着空间和时间的距离,连着天堂与人间的祝愿,用凄苦缠绵的雨丝,诉说着剪不断的离情愁绪。

陵园和公园总是相隔不远,扫完墓后,大家会腾出时间在山丘上踏青,我分明看到地上的草,正从枯根中挤出一丝绿,虽不旺盛,却透着春的生机。几株不畏寒的无名花,悄然地开着。所以,清明,不仅有祭扫坟冢生死离别的悲酸泪,也有踏青赏绿生机盎然的觅春行。

既如此,到底何谓清明?古人眼里,清明是佳节,亲朋相约出门旅游,荡秋千、蹴鞠、插柳;老人眼里,清明是祭祀,墓前培土哀思如潮,有素花、眼泪、纸灰;孩童眼里;清明是一朵小白花,是长长的队伍,沿途春苗青葱、彩蝶纷飞;诗人眼里,清明是景象,是催生丽辞佳句的意境,杏花、春雨、断魂・・・・・・日历里,清明是节气,阳光露水、细雨和风,是点瓜种豆、植树造林的好时节;历史里,清明是一幅上河图,彰显一个时代的气质;政治里,清明是一种作风,高风亮节,明公正道。

然而,在我年轻的心里,清明是一种味道,是青草,叶子的嫩香,是香烛、纸钱的青烟,是雨水打湿泥土的气味,是远处飘来的酒香。清明是一N心情,祭祀没有悲伤,是看望,是想念;踏青没有纵乐,是清闲,是明朗;清明是一种文字,下笔没有浓艳绮丽,飘逸豪放,有的只是新芽吐芬芳,绿草映春意。清明让春天悄悄到来,让生命感受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妙,感悟一日之计在于晨的可贵。

篇6

统一认识,加强管理

笔者所在校经常组织教师学习国家关于环保方面的文件精神,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的通知》《国家环境保护技术评价与示范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等法律法规。从思想上加强认识,引起教师的重视。

学校成立“小学创建绿色校园工作领导小组”,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关于“创建绿色校园”的专题会议,布置各项工作任务,将绿色环保理念与学科教育、课堂教学、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学校要重视环境管理工作,分别制定《小学环境管理制度》《小学卫生管理制度》《校园绿化规划制度》等规章制度。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创建“绿色学校”的工作,将“创绿”工作作为学校的特色工作,长抓不懈。

注重环保实践,开展绿色活动

重视宣传,创设氛围 学校要把规范学生文明行为,进行环境教育纳入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把环境教育制度化、经常化。如绿色环保广播站、国旗下的讲话、主题班队会、宣传板报、读书征刊、绘制环保宣传画、征集环保宣传语、观看宣传片、宣传环保意识,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立足校园 将德育与环保教育相结合,开展“清洁校园,美丽自我”活动。激发学生人人争当环保小卫士的意识,积极为净化、绿化、美化校园做贡献。活动中涌现出的环保活动优秀班级要及时表扬与奖励。经常开展美化教室活动,充分利用废旧物品装饰环境,营造一个优美、舒适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开展“绿色与生命”比赛活动,锻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和应用实践能力,在实践中丰富环保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热情。

家庭、社区、学校三结合 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组织学生们到街道和社区开展清扫活动、慰问孤寡老人等,让孩子们用他们的热心改变社区面貌。学校开展“我与绿色同行”的活动,让学生与家长一起行动,让环境教育辐射到家庭、社区,真正将绿色行动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行动之中。如“放飞梦想,展现风采”“你丢我捡,共保环境”“白色污染,谁见谁捡”等一系列活动。

积极开展“绿色教育”,让校园“绿”起来 学生是学校的主人,要让他们“动”起来,学会如何维护和参与环保。各班成立种植小组、护绿小组、环卫小组等,坚持经常活动,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环保兴趣。如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每年的4月和9月,学校号召学生植树造林,每年春天,学生都参加“种蓖麻”、建设小花园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学习过程中快速成长。

利用环保节日进行活动 结合3月22日“水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6月17日 “世界荒漠化日”、7月11日“世界人口日”、9月16日“保护臭氧层日”等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节日,举办环境教育讲座、征文比赛、绘画竞赛、手抄报比赛等系列活动,把师生的环保热情进一步推向,提升环保情趣。

形式多样的环保主题班队会 学校各个中队分别以“向白色污染说不”“我做节能小卫士”“珍惜水资源”“保护碧水蓝天,共建绿色家园”等为主题,结合学生身边的优秀事例和非绿色生活的反面典型,开展丰富多彩的班会活动,教育学生做绿色公民。

科研教研,渗透环保

学校要以科研为先导,以教研为主线,紧跟课改步伐。笔者所在学校还进行了“绿色长城,我们在行动”的科研课题研究,使教师和学生都得到了发展,教师撰写绿色环保论文,学生写绿色环保体会,充分展示了学校的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把环境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语文、科学、品德、地方、校本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进行环保教育。如在教学小学语文《天鹅的故事》一课时,教育学生保护鸟类,保护生态平衡;《小镇的早晨》抓住小镇早晨的特点写出了它的美丽,讲授这一课时,要结合环境污染和雾霾天气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学校编写了具有家乡特色的校本教材,充分挖掘家乡的环境特点进行环保教育,每学期要搞校本学科公开课,如《我爱家乡绿》《我为创建绿色校园出份力》《校园因我而美丽》等,通过各学科的教学,把环境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到相关知识的同时,更增强了环保意识。

篇7

常听长辈们感慨,感慨我们的生活有了质的飞跃,人们的生活富足了,社会也进步了,可是,这仅仅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众多利弊结果中的昙花一现。人们不能只沉溺于安逸之中,因为经济的发展也牺牲了环境,几十年的时间,就使大地变了模样。

它,一个美丽的城市,石材业在全国也打着响当当的名号,可是,在这辉煌的背后,环境问题却不容乐观。

石材开发,石材运输,石材制作,环环紧扣,但每个环节都会造成或大或小的环境问题。每次,爸爸载着我回老家,向窗外望去,儿时记忆中那雄伟的充满生机的山脉现在被开采成了平凸凸的小山丘,山峰变得死板,木讷,就连周围的一切也似乎失去了生机,向山望去,棱棱角角,山体被开采的横七竖八,失去了灵气,看了让人顿生寒意。山上的花花木木也消失的无影无踪,山体变成了白色,真的有一种“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感觉。

那条通往老家的路一边是七零八落的山脉,一边就是河水。与其说是河水,倒不如说是一条濒临干涸的小溪。看着那若有若无的“溪水”,我也不甚心疼。因为,随着我的成长,它也慢慢地变了模样……

小时候,我的小手常常指着车窗外,问妈妈:“妈妈,那是什么?”妈妈说,“那是湖啊”。不记事的我每当经过那里几乎都要问一遍,因为在我的印象中,那湖大得像海。时间飞逝,几年过去了,湖这个名词在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可是现在的“湖”却一点也不能与儿时印象中的湖挂钩,相差真的很远。湖已经变成了一条河,一条被荒废了的石头挡住去路的河,一条已经奄奄一息的河,一条已经杂草丛生、失去了往日风采的河。现在再想看那波光粼粼的河面,再想去河里墨鱼捞虾,再想把它误认为海,已经成为了一种渺茫。我想,如果人们能懂得开发的同时,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那该有多好。可惜,每天,山上的开采隆隆作响,粉尘在山的周围飘荡,给原本清澈的天空罩上了一层污浊的薄纱,让人看不清,摸不着,却总在身边,挥之不去。

小河里的水还在静静的流淌着,拼尽全力的向前奔去,可它已不再清澈,不再可以被人们饮用了。我们太不懂得珍惜水,不懂得去珍惜我们已经拥有的东西。这使我想起了中东的人们,那里淡水资源奇缺,人们为了仅有的一点点淡水,竟会去战争。而我们拥有足够的水源,却还要去破坏,把它弄得污浊不堪,难道,真的要等到我们也没有足够的水源,要去争夺的时候才醒悟吗?

迄今为止,我们人类还未在地球以外的其他星球上发现水。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活上不可缺乏之物质、人体组织中水份占人体重量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其他动物或植物其体内的水份也占百分之五以上,可见水是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现在,由于石材生产而排出的污水严重的污染了城镇的河流。面对严峻的缺水、水污染问题,我们应积极行动起来,珍惜每一滴水,采取节水技术、防治水污染、植树造林等多种措施,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记得梅水溪曾经说过,没有自然,便没有人类,这是世界一大朴素的真理。

可是如果我们仍然不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去发展经济,那么大自然必然会给我们带来更严厉的警告。

所以,不能先开发、后治理,必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单单靠个人是无法达到预计目的的,也必须依靠群众的力量来保护环境。

让我们的城市重新焕发光彩,让我们的变迁不再以失去美丽为代价!

篇8

关键词:生成性资源;开放性提问;模仿性练笔

我们的语文课堂有时显得过于丝丝相扣,一切全都掌控在教师的手中,一步一步按照教案的预设走,很少出差错,甚至不出差错。其实这样的课堂教师关注的只是教案的完成与否,而对学情的关注较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如何引发和及时捕捉课堂上生成性的教学资源,让它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良机呢?下面我就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开放性的提问,引发生成

语文课上过于细碎的提问不但不能引发学生的有效思维,而且会肢解文本,破坏文本的美感。如,在教学《流动的画》一诗时,我先帮助学生解决字词问题,读通读顺文本,然后我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觉得第一小节里哪一句话或哪一个词写得好,好在哪里?要回答这一问题,需经过读、思两个环节,这样就把学生的视线再次引向文本,通过细读,将文本中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转化成美丽的画面,再通过体会,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妙。

生1:我觉得“小河弯弯曲曲,山腰飘着白纱”写得好,写出了小河与大山的美丽,“白纱”实际上指的是山间的云雾,云雾好像白色的纱巾,多美呀!

生2:我觉得“水库好似明镜”写得好,没有风的时候水库的水面很平好像一块明亮的大镜子。

学生说的正是我备课时想到的,看来真的不能低估学生的感悟能力。正当我准备转入第二小节的学习时,我看见一个学生有些迟疑地举起了手,我连忙示意他回答问题。

生3:我觉得“点点”一词用得好,既写出了山坡的高大,又写出了人家的多。

师:是人家多吗?我觉得是人家比较分散。

那孩子看着我点点头。

我相信正是开放性的提问,引发了学生对“点点”一词感悟的生成。

二、模仿性的练笔,促成生成

语文课上过多的分析是造成语文课堂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学国语言文字的应用,过多的分析应该是语言文字专家做的事情。秉承着这样的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我很重视仿写练习,在仿写中让学生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应用。

如,在教学《贺年片》一诗时,我摒弃繁杂的分析,让学生任选一段写一句话:谁送给我什么当作贺年片。此练习旨在帮助学生明确本诗中的贺年片都是大自然送给我们的,然后我让学生仿写。结果学生的“作品”可用精彩来形容。

比如:

土色的贺年片,

是大地送给我的,

那是一片戈壁沙漠。

大地呼唤我,

植树造林从我做起,

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明亮的贺年片,

是月亮送给我的。

那是一个黄色的月亮。

月亮祝愿我,

夜里少看电视睡好觉,

保持充沛的精力来学习……

黄色的贺年片,

是果园送给我的。

那是一颗黄澄澄的鸭梨。

果园告诉我,

把鸭梨当成礼物,

送给奶奶,

祝愿奶奶早日康复!

再如,学生仿写的《风》:

谁也没有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窗帘摆动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来我家做客了。

谁也没有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新娘的裙子飘动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也来参加婚礼了。

仿写的练习可以仿写整篇,也可以仿写片段,还可以仿写句子。如,《雾》中有一个句子是:无论是海水、船只,还是蓝色的远方,都看不见了。学生仿写的是:

无论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都喜欢看动画片。

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很关心我们。

三、化腐朽为神奇的引导,共享生成

《语文天地》里有一道练习是:读一读,照样子说句子,再抄写下来。例句:王冕看得入神,心想,要是能把它画下来,那多好呀!

有一学生说的句子是:

小明看得出神,心想,要是我有许多钱,那多好呀!

我一听,心想,小小年纪就这样爱钱,可不好。那我到底应该怎样评判这个句子呢?稍事思考之后,我迅速把这个句子写在黑板上,并在句子后面又加了一道横线,要求学生继续补充,有学生说:小明看得出神,心想,要是我有许多钱,那多好呀!我就可以买许多面包,让饥饿的人们吃个够。

另一个学生说:小明看得出神,心想,要是我有许多钱,那多好呀!我就可以给妈妈买上生日礼物。

这样的补充句子的练习,既训练了语言,又提高了思想认识。

总之,课堂里要顺学而导,关注生成,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9

一、在“数的活动”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数与代数”领域主要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探索规律等内容。在这些内容中,根据数的特点和学生数感方面的实际情况,可以巧妙地开发生态文明建设的教学资源,渗透生态文明教育。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一课。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图文并茂的情境图。如:3月12日植树节;3月22日世界水日;2月2日世界湿地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6日世界环境日,等等。教师提问“你知道这些有意义的日子吗?”进行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让学生在绿色生态文化的熏陶下,渗透了环境保护的生态文明教育。又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一)》一课。在新授环节,教师可以结合当地水土流失的历史状况,把例题内容改编为:“1999年,河田镇土地总面积约为350平方千米,其中水土流失面积约占45%,水土流失面积约为多少平方千米?”让学生在学习有关百分数的问题中了解家乡水土流失的历史状况,体会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二、在“图形活动”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图形与几何”领域主要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移动、图形与位置等内容。根据图形特点和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程度,融生态文明建设内容于一体,让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寓教于乐。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公顷和平方千米》一课。在练习环节,教师结合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目标设计如下练习:1、水土保持科技园面积121公顷,合()平方米;2、2012—2016年,长汀县强化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323平方千米,合()公顷。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了解当地水土保持和环境治理的规划前景和进程,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心和决心!又如,教学六年级上册《位置与方向(二)》一课。在练习环节,教师根据当地水土保持生态园的景点分布制成一张平面示意图(为了便于学生描述,已标好了一些必要数据),让学生观察并思考:(1)公仆园区在中心区的()偏()()度方向上,距离是()米;(2)实验园区在中心区的()偏()()度方向上,距离是()米;(3)物种园区在中心区的()偏()()度方向上,距离是()米;(4)对照园区在中心区的()偏()()度方向上,距离是()米。让学生通过练习,了解当地水土保持生态园园区的合理设置,体会政府对生态园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匠心设计。

三、开发“统计与概率”领域课程资源,在“统计活动”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统计与概率”领域主要包括统计表、统计图、平均数、可能性等内容。根据统计数据的特点和学生的统计观念水平,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植入数学教学中,浑然天成,能收到润物无声之功效。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一课。在练习环节,可依据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已取得的卓越成效设计如下练习:根据下列统计表设计一幅折线统计图,并思考:“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通过观察折线的变化趋势,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在统计活动中了解当地农民的收入增长情况,感受到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建设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从中受到巨大鼓舞。又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一课。在新授环节,教师根据学校绿化工作编拟问题:“今年植树节期间,我校五(1)中队种了28棵树,五(2)中队种了26棵树,五(3)中队种了25棵树,五(4)中队种了33棵树,平均每个中队种植了多少棵树?”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相机进行植树造林、绿化美化校园环境的生态文明教育。

四、在“实践活动”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综合与实践”领域并不是数学课程的单独一个领域,而是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这三大领域的有关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它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这类学习活动中,根据问题类型和特点,适当创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深刻。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实践活动:设计校园》一课。在“设计方案”这个实践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为了凸显我校生态文明建设的办学特色,在设计校园时,应该增加一些什么?”学生热烈交流、集思广益,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应该在校园的一角修建一个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基地,让全体师生平时更方便接受生态文明教育。

篇10

[关键词]创新精神 质疑问难 开放性 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0-024

“为创造而教”,这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我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创新精神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有疑。”有了“疑”,才会去探其究竟,才会获得新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质疑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既敢于向权威挑战,又敢于提出难倒老师和同学的问题。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把提问权更多地从教师转让给学生,使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勇于争辩问题的好习惯。此外,对于爱问“为什么”和爱提“怪”问题的学生,教师不能泼冷水,打击他们的自尊心,而应善加引导,保护他们质疑的热情。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讲究质疑的方式,做到学生自己能释疑的绝不相帮,对学生自己有信心释疑的问题,要组织他们积极讨论、争辩、翻书查找资料等,引导学生想方设法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并善于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解决。如“分数的分母为什么不能为零”“为什么异分母分数加减时要先通分”等问题,学生探究的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发言就会更加积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好学、善学、乐学的劲头也就更足了。因此,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因为质疑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

二、灵活处理教材,培养创新精神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但受编排的制约和篇幅的限制等客观原因,不可能详尽地罗列所有内容,也不可能把知识发现、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一一展示出来。数学教材的编制虽然已经贴近学生的生活,但我们教师应当明白教材是不可能适合每一个学生的。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我们的数学教学既带来发展的机遇,又带来比较严峻的挑战。因此,教师不能按部就班地照着数学教材进行教学,而应当另辟蹊径,使教学更适合所有的学生。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的那样:“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教师善于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努力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系统性入手去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也可以将不够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变成与学生有紧密联系的内容;还可以将比较抽象、生疏的教材内容,变成比较生动而又形象的内容。

例如,六年级下册“百分数的应用”一课,植树造林是学生陌生的,教师教学时将这样的学习素材改成学生熟悉的素材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六(1)班有男生23人,女生22人”,教师问:“根据这两个信息,你们能提出什么有关百分数的数学问题?”学生通过思考,提出如下问题:(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百分之几?(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4)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5)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6)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根据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让学生从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探究兴趣,感悟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三、设计开放性题,培养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