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男轻女现象范文

时间:2023-12-19 17:51: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重男轻女现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重男轻女现象

篇1

近年来,招录的中小学新教师中女教师比例极大,以南浔区为例,2016年公开招聘教师拟录用人员126人,其中男16人;2017年公开招聘教师拟录用人员120人,其中男9人;2018年公开招聘教师拟录用人员82人,其中男11人。因此,教师队伍中男女比例失衡的现象愈加严重,男女教师比例失衡给学校工作带来了很多困扰。

一是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讲,14岁以前是儿童性格基本定型的时期,如果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期间甚至初中阶段,一直都处在女性包围中,那么对他(她)的性格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教育中男教师的缺失,使孩子成长中缺乏坚毅、勇敢、顽强、大度等男性气质影响,容易导致男生阳刚气不足、不够果断,从而容易导致男孩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形成阴柔的性格,对自己的性别认识模糊,由此产生自卑感、易敏感。在遇到挫折时,他们选择逃避而不是像个男子汉来解决问题,甚至自怨自艾、抱怨现实,缺乏解决问题的勇气,心理承受能力降低。因此,在教育阶段特别是小学阶段,补充小学生学龄前生活中男性的缺失尤为重要。青海师范大学副校长冶成福教授表示,校园里缺乏男教师,对处于性格形成阶段和青春期的中小学生的培养不利,在对学生性别趋向、个性品质的培养上,尤其是在勇敢、进取、拼搏等优秀品质的示范方面易造成缺失。2017年4月15日《从师范院校男女比例看基础教育教师性别比例失衡问题》一文谈到,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男女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男女教师比例失衡势必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主要表现在:教师队伍男女比例失衡不利于学生性别角色的形成。教师作为学生性别认同榜样和性别角色形成的重要媒介物。学生无形中会模仿老师的行为,如果长期接触女教师,将会使得男学生出现缺少阳刚之气等问题,对他们的角色认同带来极大阻碍。2018年9月14日《教师职业性别失衡持续加剧,男生为何不愿考教师?》一文谈到,如果男教师太少,就如同一个缺少父爱的“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人格容易出现缺陷。整个校园里缺少阳刚之气,男孩子举手投足间无意的女性化动作、言辞会越来越多,心理承受能力也会较差。

二是影响教学工作的开展。心理学和管理学的研究表明,性别混合的工作效率高,不容易产生疲劳。在男女教师比例失衡的学校中,女性教师占大多数,容易造成团体内部矛盾,互相猜忌,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另外由于一些新招录的教师年龄相近,结婚时间、生育时间、哺乳时间也会比较接近,女性教师集体休产假现象时有发生,这会对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带来不良影响。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肖军虎表示,男教师的稀缺,让学校诸如社会实践、校园安全类等需要体力的活动无法正常开展。2018年1月24日新华网《男女教师比例失衡 不利于孩子成长》一文谈到,学校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调,还极大地增加了学校的管理成本及难度,在二孩政策实施后,学校出现批量女教师怀孕请假的情况,已影响到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这已不是一个学校的问题,已成普遍存在的现象。浙江省湖州市浔溪中学,在编教师134人,其中女76人,40周岁以下教师48人,其中女39人。近3年招录了12位女教师。随着年轻教师的增加和二胎政策的实施,截止2018年10月底,学校有3人产假中,1人保胎请假,还有5人怀孕将休产假。这给学校的课程安排增加了很大的压力。

三是不利于国家基础教育的长远发展。在学校这样一个小型社会中,男女教师比例的失衡,目前看可能危害有限,但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必将会导致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完善和缺失。中学小学教育是打基础的阶段,对学生以后的学业会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基础教育的缺失和不完善不利于学生打下坚固的基础知识,不利于培养出具有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个人,不利于我国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长期如此,影响的已不仅仅是基础教育,而是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一旦学校不能培育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人,在这个人才竞争和知识竞争的时代,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将令人堪忧。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刘海峰表示,“尽管男女教师比例达到多少才合理没有定论,但相差比例不能过于悬殊,达到适度平衡是各国教育界共同追求的目标。2018年6月26日《当今中国中小学教师男女比例失调就真的就没有负面影响吗?》一文谈到,现在的女学生张牙舞爪者可谓比比皆是,而文静者却越来越少,而男学生反倒比以前文静的多了,有时候受女学生的欺负,也许就是由于当今中国教师队伍男女比例失调造成的负面影响之一。长此以往下去,中国人必将男不男,女不女,这对于我们这个民族的发展来说肯定不是什么好事,打个比方来说,水不柔,石不坚能是什么好事吗?该坚的不坚,该柔的不柔会是正常的现象吗?

因此,基层建议:一是政府应切实提高小学教师的政治、经济地位和法律地位。二是改革师范院校招生和新教师招聘制度。给予男生相应的优惠政策。三是一线教学岗位制定教师男女比例。

篇2

我真高兴,上天赋予我女孩子轻柔清脆的嗓音,更赋予我美丽可爱的脸庞。奶奶却因为我是一个女孩而生气。我的邻居更是重男轻女。他家有一个女儿和两个儿子,对两个儿子不惜重金培养成才,而女儿才十多岁就不让读书到外面打工赚钱。

我真搞不懂!不是说“男女平等”吗?为什么当今社会上还有“重男轻女”的现象?不是说“巾帼不让须眉”吗?为什么女孩就不能“顶半边天”?一代女皇武则天,慷慨从军花木兰,豪气冲天刘胡兰,挥笔万言谢婉莹(冰心),奥运冠军郭晶晶,不胜枚举。她们不都是女儿身吗?这些巾帼英雄们哪一点逊色于须眉呢?

女孩最完美,是世间万物最美的造物;女孩最漂亮,娇美的容颜如鲜花惹人爱;女孩最善感,因为她有一颗淳朴善良的爱心。女孩,如绚烂的朝霞,交织出多姿多彩的生活;女孩,如美妙的乐曲,演奏出悦耳动听的音符。

篇3

男女比例失调20余年

目前我国除外,其他省份都存在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

“女大往外跑,儿大娶妻难。”如今,在中国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大龄未婚男青年屡见不鲜;在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等制造业和服务业聚集区,年轻女工严重短缺……

有人说,这折射出“男盈女亏时代”已经来临。

B超成为直接“杀手”

“女孩失踪”的背后,隐藏着一个从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到非法人工终止妊娠的“一条龙”黑市。

据介绍,在江西、湖北、安徽交界地区,从事非法鉴定性别的活动由隐藏变为半公开,由“坐等上门”变为“上门服务”,鉴定时的怀孕时间由16周以上缩短为12周左右,由本地小范围变为有组织的跨区域大范围作业。在一些农民工聚集的“城中村”,“B超”、“大月份引产”、“药物流产”等广告牌随处可见,从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到人工终止妊娠,提供“一条龙”服务。

这些“B超黑市”的经营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前店后厂。开在街面的妇科诊所乃至药店揽生意,后边居民楼的家中做B超,鉴定费200元左右。如果是女孩不想要,约医院的医生来做手术。

二是介绍去医院鉴定胎儿性别。为逃避政府有关部门的打击,避免几十万元的B超机器被没收,一些中介诊所利用关系,带顾客去大医院,打着检查胎位等幌子,从“关系户”医生的暗示里,得知实情,如需堕胎,回诊所做手术。

重男轻女是祸根

“根子在于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在许多中国人的眼里,生男生女,是继嗣问题,也是“面子”问题。一些家族、宗族观念严重的地区,生男孩意味着家族香火不断,意味着家族势力的强盛。

但是,我国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已经上千年了,为什么近30年才出现男女比例严重失衡?

性别比失衡问题突出反映在农村。过去20多年里,考虑城乡差异,国家对农村的生育政策,实际上是生男即止的规定:头胎生男孩的,不再生二胎;头胎生女孩的,可以再生一胎。头胎生了女孩的,二胎便要千方百计生男孩。

10年后将出现娶妻难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指出,目前我国19岁以下年龄段的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2400万。经测算,届时将有上千万适龄男性面临“娶妻难”。

性别比失衡需强力干预

现在一提出生性别比失衡,人们就只会想到“娶妻难”和“光棍”问题。其实,这只是从男性为中心的视角来考虑问题,仅仅是关注了男性。从本质上来说,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实质上是女性发展权益问题。由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以及现行的一些政策因素影响,两性之间显性和隐性的资源获得不公现象十分普遍,女性的弱势地位依旧明显。因此,推进两性的公正、平衡发展,提升女性的社会地位,才是“治本”之策。

篇4

你们好!

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给你们写信了,但是这次我想和你们说得是你们大人的事情——计划生育。我知道你们肯定会说我一个小孩子管你们大人的事情干嘛,其实你们说错了。我们同样都是地球上的公民,不同的只是我们的年龄大小有差距,但地球上的任何一件事,我们都和你们一样,有这个过问的权利。在我们身旁,有很多人都重男轻女,都那么迷信,男的是这样好,那样好,能光宗耀祖。而我们这些女孩,就是没有一样好,甚至还有些人说有的女孩子一生下来就会把家人克死。有多少的女孩再也没有机会来到这个美好的世间了。这使我们这些同性是多么得感到不平。谁说我们女的就没出息,居里夫人就是女的,她还不是照样那么有出息,让人羡慕嘛!在一所学校里,有多少位是女教师,她们不是都能把自己的每一位学生教得有所辉煌成就嘛!我们都是人,不管你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你们都不可以看不起我们女孩,你们也不知道我们以后会是什么样子。妈妈,你却从来没有过这种思想,还是照样对我那么好。在我们家中,我从没看到过这种重男轻女的现象,你们都是平等待人,从没觉得女的有什么不好。在学习上,妈妈你都是对我没有太大的压力,不强逼着我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而只要我有兴趣的事,你们就会在这方面对我加强重视,不会让我去学自己没兴趣的东西。我在学习上也总是轻轻松松地学到更多丰富的知识。在生活上,从我开始记事起,爸爸妈妈,你们就用自己的言行来教诲我,告诉我怎样做人的道理。妈妈,您总是对我说,您在我们这么大的时候,家里很穷,也有很多的同龄人被迫辍学去打工,而外婆外公却卖了鸡卖了鸭,用家里唯一的粮食换钱供你读书,没钱可换也去借钱给你读书。妈妈,你也没有辜负他们对你的期望,现在也已经担起了这个家庭的重担。

妈妈,您总是不赞成逃生,也不支持兄弟姐妹去逃生,您总是对我们说:“地球只有这么大,如果人人都逃生,人往哪里站啊!”

爸爸妈妈,感谢你们没有因为我是个女孩而不高兴,有时我还以为你们重男轻女呢!爸爸妈妈,让我们共同维护计划生育的国策吧!

祝你们心想事成!

篇5

论文摘要: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家庭暴力都是一个严重问题。它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家庭的和睦。为了更好了解潮汕地区家庭暴力情况的现状和原因,寻找解决该问题的对策,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自制家庭暴力情况调查问卷,并将调查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精神虐待为家庭暴力的最主要形式。2.男女双方所承受暴力差异很大。3.城市的家庭暴力现象与农村的差别不大。这主要是由于重男轻女的观念、城市与农村联系紧密、人们对精神虐待的忽视和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等造成的。因此,为了在潮汕地区消除家庭暴力,我们可以从观念和法律两方面着手,从根本上消除这种现象。

1.引言

“不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家庭暴力都是一个严重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现象”【1】。我国有关法律文献将“家庭暴力”定义为:“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它不利社会的稳定和家庭的和睦。

而潮汕地区位于广东省的东部。由于其独特的经济、历史和文化环境,该地区的家庭暴力情况会呈现自己的特点。但是,综观各种文献,研究家庭暴力资料很多。但是,它们大都把研究的对象放在全国上,很少涉及地方。研究潮汕地区家庭暴力情况的资料基本没有。而此次研究便是研究潮汕地区家庭暴力的现状和原因,并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对策。这既有利于丰富家庭暴力的相关研究理论,也有利于为人们解决该问题提供参考,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

2.研究方法

2.1问卷

根据刑法、婚姻法关于家庭暴力的相关法律条文,以及相关的研究文献,自编家庭暴力调查问卷。

在潮汕地区发放问卷,问卷在市区发放300张,在农村发放300张,一共600张。回收问卷570张,回收率为95%。

2.2统计分析

收集调查数据,运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运用因素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

3.结果

3.1家庭暴力最主要的形式是精神虐待。

根据各因子包含的信息,将因子1命名为“精神虐待”;将因子2命名为“躯体虐待”;将因子3命名为“经济侵犯”。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精神虐待”这个因子在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为31.266%。可见,精神虐待是潮汕地区家庭暴力的最主要表现形式。

3.2男女双方所承受暴力差异很大。

在表2中,精神虐待(P=0.000)、躯体虐待(P=0.001)和经济侵犯(P=0.018)这三个因子的P值均小于0.05。二者的差异性显著。可见,潮汕地区男女双方所承受的家庭暴力具有显著性的差异。

3.3城市的家庭暴力现象与农村的差别不大。

在表3中,三个因子精神虐待(P=0.974)、躯体虐待(P=0.261)和经济侵犯(P=0.494)的P值都大于0.05。城市与农村二者的差异性不大。因此,城市与农村的家庭暴力现象的差别不大。

综述所述,潮汕地区的家庭暴力现状呈现一下几个特点:1.精神虐待为家庭暴力的最主要形式。2.男女双方所承受家庭暴力差异很大。3.城市的家庭暴力现象与农村的差别不大。

4.讨论

笔者认为潮汕地区的家庭暴力之所以呈现以上几个特点,主要是由以下三个原因造成的。

4.1对精神虐待的忽视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普遍认为家庭暴力只是表现为对躯体的伤害。因此,人们会比较注意家庭中的躯体伤害事件,而对精神伤害的关注会表较少。这是因为“由于精神暴力很难被外人直接发现,当事人自己也难以表达所遭受的精神伤害,所以这种形式的家庭暴力对家人的伤害更加隐蔽。”【2】另外,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潮汕地区有很好的保存。传统文化中爱护身体的观念也深深影响了潮汕人,使他们在侵犯时更多选择了精神,而不是躯体。这些导致了精神虐待缺乏足够的制约机制,成为潮汕地区家庭暴力的最主要表现形式。

4.2重男轻女的观念

“潮汕地区自古封闭,三面环山,一面向海。”【3】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或者闯荡海外谋生,便是潮汕人的出路。而出海、上山这些高危性劳作自然难以由女人胜任,而只有由男人来承担。因此,自古以来男人便成为了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除此之外,他们深受传统观念,特别是三纲五常的的影响。这就导致了潮汕地区的男权主义极为严重。而女性在面对不公平时又选择了逆来顺受。所以,重男轻女的现在在潮汕地区较为普遍。这就造成了男女双方所承受家庭暴力差异很大。

4.3城乡联系紧密

三面环山,一面向海的地理位置,一方面造成了潮汕人与粤北的客家人和珠三角地区广府人联系较少,另一方面使得潮汕人之间联系较多。在潮汕地区,城市与农村在文化和生活习惯上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他们在家庭观念上也极为相近,差异性不大。因此,城市的家庭暴力现象与农村的差别不大。

5.对策

5.1改变观念

为了保护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利益,消除家庭暴力的现象,需要改变人们一些错误的观念。

一方面,我们需要改变人们对家庭暴力的传统观念。在上文中,我们知道精神虐待之所以成为家庭暴力的最主要表现形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们一般只是关注躯体虐待,而忽视精神虐待。因此,人们应该全面认识家庭暴力,全面的保护自己的权利。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改变人们重男轻女的观点,提倡男女平等。不仅男性要认识到这一点,女性更要意识到这点的重要性。面对家庭暴力,女性不应该选择逆来顺受,而是要善于保护自己的权益。

5.2完善相关法律

《刑法》、《婚姻法》等法律都对家庭暴力进行了定义和限制。但是,其中的条文大多只是与躯体虐待相关,对精神虐待和经济侵犯的限制较少。因此,相关部门可以完善相关的法律,对公民的合法权利进行全面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张亚林.论家庭暴力[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5):385

【2】何蕾.家庭暴力的状况[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1):39

【3】马发腾.潮地婚姻庭观念剖析[Z].

Abstract

篇6

这个问题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引入超声波技术后愈演愈烈,该技术在孕期头几个月就能确定胎儿的性别。由于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和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实施性别选择性堕胎的新办法导致了世界上差异最大的性别失衡。国家统计局1月20日宣布的最新人口数字指出,截至2014年底,中国共有男性7.01亿人、女性6.67亿人,相差近3400万。统计局没有进行分类讨论,但以往的研究显示,中国缺失的那部分女性大多属于1985年以后出生的人群。

为解决这个难题,中国大力宣传生女儿的好处并给予生女儿的夫妇现金奖励。这些措施增加了女婴出生人数,但还远远不够。计生委1月21日发表声明称,中国是世界上“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失衡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波及人口最多的国家”。

尽管事实是性别选择性堕胎不顾政府禁令持续存在,中国媒体将最新男女比例解读为对男性而非女性的威胁。《新京报》称,中国新娘“出口”到很多国家,比如日本、韩国和美国,这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女性缺口。

此外,它还绘出一份最适合中国男人找配偶的国家分布图。文章称,日本和韩国尤为吸引人,2012年嫁给外国人的韩国女性有26%选择了中国男人。有些网民认为男女比例失衡是男同性恋的福音,也有些人认为这能有效缓解那些本来就不想结婚者的压力。

篇7

关键词: 文化学 农村教育 早期社会化 困境 出路

农村教育早期社会化问题很早就被学术界和教育界所关注,但大多只从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角度进行分析,鲜有人从文化学角度予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二元对立格局逐渐被打破,城乡之间开始了文化互动,城市与农村构成了文化传播、文化交流的关系,在此过程中,出现了文化融合等现象。对社会学家而言,从个人的层面看,文化起着塑造个人人格的作用,有着实现社会化的功能;从团体的层面看,文化有着目标、规范、意见和行动整合的功能;从整个社会的层面看,文化起着社会整合和社会导进的作用。所以,在一定意义上,文化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考察农村教育早期社会化困境不可避免地涉及对农村文化环境的分析,本文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在融合过去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着重从文化学视角分析农村文化软环境对农村教育早期社会化的影响并给出建议。

一、转型期农村文化教育环境的基本状况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市场化的建设步伐,我国告别城乡二元对立体制,正朝着城乡一体化方向迈进,在这期间(我们称之为转型期),交通的便利、信息的畅通为城乡文化互动提供了前提条件。由此,城市的价值观、生活观逐渐向农村渗透,这其中有科学先进的思想文化,也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不健康的思想文化渗入农村。从文化互动关系的角度衡量,城市显然居于强势地位,主要扮演文化输出者的角色;农村居于弱势地位,主要扮演文化接受者的角色。但是农村也有它的特殊性,一方面接受城市文化的洗礼,另一方面又固守自己原本的文化传统,正是在这种接受与固守中,农村形成了特殊的文化教育环境。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农村人的思想观念也有了很大进步,但由于农村环境的封闭性、文化的固守性,使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至今依然保留着封建思想的残余,如封建家长制、“重男轻女”思想、宗教、迷信思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教育观等。对于农村儿童、青少年来说,这些因素构成了其社会化教育的软环境,我们可将其称为农村文化软环境。

二、农村文化软环境制约下农村教育早期社会化困境的表现

(一)农村中遗存的“重男轻女”思想、封建家长制作风,不利于孩子政治社会化、角色社会化的健全发展。

就个人而言,所谓角色社会化,是指一个人根据自己所处地位将有关社会规范加以内化,形成一定的符合社会期望的心理与行为特征的过程;所谓政治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学习和建立政治取向与行为模式,以及政治人格特征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社会政治态度的内化。现代化社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把人培养成具有一定理想信念、政治信仰、法制意识的合格公民,这其中就包含了自由、平等、民主、正义等内容,而农村中遗存的“重男轻女”思想、封建家长制作风与政治社会化的要求是相违背的。

“重男轻女”思想、封建家长制作风导致家庭成员之间严重不平等的现象,长辈处于家庭的支配地位,晚辈处于被支配地位,孩子在家里没有发言权;男性居于核心地位,女性居于边缘地位。当孩子出于天性,渴望参与家庭事务的讨论时,家长常以“小孩子懂什么,不要管大人的事”等说辞为理由拒绝孩子的参与。这样孩子的参与意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容易被扼杀。这样的家庭不能为孩子营造平等相处、民主协商的和谐家庭氛围,孩子难以树立“人生而平等”的现代价值理念,对诸如人格、尊严、自由、平等等政治内涵缺乏感性认知,不易形成自我角色意识,对角色旅行中所应涉及的权力、义务、责任、使命之类的内容缺乏感性认识。此外,孩子不易形成“仁爱”精神,对关心、照顾他人容易表现出淡漠的倾向,可以想象,没有健全的政治人格和角色意识的孩子将来是很难融入社会的。

(二)农村残余的宗教、迷信思想,不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儿童、青少年时期正是世界观建立、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思想、心理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家长应给予孩子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世界观,运用科学的方法发现和认识世界,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向其传授科学知识、真理性知识。有些农村家庭由于家长有宗教、迷信思想,使孩子受到了有神论等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生活在这种家庭环境的孩子很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孩子在学校里可以受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但回到家中却又受到唯心主义思想的笼罩,内心经常徘徊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矛盾、对立中,这对其人格的健全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处于儿童、青少年期的孩子有活泼开朗、乐观进取的天性,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向上的阶段,如果及时给予科学世界观的引导,对促进其身心发展极其有利。宗教、迷信思想倡导消极无为、宣扬消极厌世情绪,这与追求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主流价值观是对立的,受其影响,孩子很难树立“奋斗”理念与“竞争”意识,容易滋生“等、靠、看”的思想,这与社会化人才培养目标是相违背的。

(三)农村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狭隘教育观,不利于孩子树立“为社会发展而学习”的正确理念。

有些农村家长抱着“重男轻女”、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狭隘教育观,对女孩的教育不够重视,甚至不愿过多投入,认为即使培养出来,以后也要嫁到别人家,为别人造福。这样一来,女孩的社会化人格的培养成为大问题。这是一种狭隘自私的教育观。一些没有“重男轻女”思想的农村家长,虽然一心想让孩子成才,但依然未能脱离“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狭隘教育观。这种教育观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仅从自己家庭需要出发来设计孩子的教育。其教育的目的是光宗耀祖、发财致富,提升家庭的社会地位。有些家长抱着孩子短期成才的想法,同时使自己的教育投资能早日得到回报,逼迫子女早早辍学,从事各种技能性的学习。这种做法对孩子社会人格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

受这种教育观的熏陶,孩子容易形成错误的读书观,滋生读书成材只为“报答父母之恩”、“振兴家族”的想法,贫困家庭的孩子容易滋生读书成材只为发财致富、提升家庭社会地位的想法。这种所谓“为父母而读书”、“为家庭而奋斗”的错误读书观,与社会教育发展的主流是背道而驰的。在这种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难以形成“为社会发展而读书”的正确思想,长大成人后,难以立足于社会,不能被社会所用,无法成为合格的社会化人才。所以,这种无视社会大环境,“关起门来搞人才建设”的狭隘教育观必须得到纠正。

(四)农村打工潮的出现,不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未来的职业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户籍制度的放开,农村逐渐兴起打工潮。打工潮虽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不少农民脱贫致富,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有些孩子目睹外出打工的亲戚、邻居返乡后生活变得阔绰了,吃穿变得奢侈了,于是心生羡慕,也萌生了外出打工的想法,从而造成不能安心学习,学习成绩下滑的现象。他们错误地认为外出打工只需健康的身体,不需要很高的文化知识,不需要太高的学历和文凭,容易滋生“读书无用论”、“赚钱就是硬道理”的思想。从部分打工者返乡后生活得到改善的表象出发,一些孩子在脑子里得出一个错误的公式:打工=赚钱、赚钱=职业。所有这些想法,导致他们误以学习为苦,以打工为美,情绪变得浮躁,有辍学的心理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和家长应对他们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及时告诉他们实情,讲述在外打工的艰辛、打工收入来之不易、没有文化到处碰壁的苦楚等,耐心细致地劝导他们安心学习。如果学校和家长及时地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孩子就可以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职业观。

此外,由于农村环境的日益开放,农村逐渐出现离异家庭和流动家庭。这些现象导致部分孩子处于一种不稳定的家庭环境中。离异家庭的孩子在性格上容易孤僻、胆小、寂寞、沉默等;流动家庭的孩子因为经常变换环境,表现出对周围环境的不适应性,学习成绩不稳定,性格上容易自卑、烦躁。这些情况也是造成孩子社会化困境的重要因素。

三、解决农村教育早期社会化困境的出路

(一)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从总体上看,农村的物质文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有些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却没有及时跟上,导致出现物质文明发展而精神文明滞后的现象。这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可以说,精神文明的滞后是导致农村整体教育水平落后于城市的根本原因。所以,农村人应树立“物质文明出生产力,精神文明也出生产力”,精神文明发展了,可以促进物质文明更快地发展的思想。政府应重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在财力、物力、人力上给予农村一定的扶持,帮助改善农村的文化软环境。

农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做到以下几点:(1)转变农村人的思想观念,肃清农村残余的愚昧落后思想,通过说明教育、细心疏导等方式帮助农村人树立科学的思想。(2)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对城市流入的,以及农村本有的文化垃圾,如黄、赌、黑等现象要严厉禁止,让农村孩子远离这些文化垃圾,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3)整饬农村社会风气。应尽量保留农村优良的传统风气,如勤俭节约、孝悌、友善等美德,对不良的社会风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要严行禁止。

(二)政府和学校予以协调和配合,帮助农村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家庭是孩子实现社会化的第一个重要场所,家长的生活观、价值观、语言行为方式对孩子的社会化具有示范性意义。对孩子来说,家庭是温暖的港湾,是人生航程的出发点,对其一生影响最为深远。所以,家长的教育观显得十分重要,正确的教育观可以让孩子终身受益,错误的教育观可以毁掉孩子的一生。

有些农村家长文化素质比较低,教育观念落后,政府和学校应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让他们树立大局观念,懂得培养孩子不能仅考虑家庭自身的需要,还应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祖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只有这样,孩子将来才能学有所用,成为真正的栋梁之材。此外,还应帮助他们克服教育上急功近利的思想,让他们知道教育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能因为孩子一时成不了才就逼迫孩子早早辍学。学校是孩子接受科学教育、学习真理性知识的地方,是孩子净化心灵、升华精神的地方,所以学校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更要关心孩子人格的培养和身心的发展,使他们成为真正合格的社会化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恩武.亲字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个人社会化的影响[J].当代教育导刊,2008,(1).

[2]赵春鹏.亲子教育缺失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探讨[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

篇8

在现在的社会,男女之间根本没有什么平等,在男人的角度去看女人,男人们觉得女人们什么重活都不用干,全部都归他们

而且在生活和社会竞争的压力下男人们总是觉得自己要承受太多的责任和压力,而女人们却是挥霍着他们幸苦的劳动成果,每天都过着自在享受的日子。

而从女人的角度去看,虽然现在是21世纪但是,还是有许多的家庭存在这重男轻女的现象,女人们在家的地位总是最低的,有些贫苦的家庭,没发承受太大的经济负担而只选择让男孩去读书,觉得只有男孩才能有用,而女孩却只能在家中干活,这些是对于那些渴望读书的女孩是多大的遗憾啊,就算在社会上女人也要承受这一些嘲笑的眼光,在找工作的时候,很多的公司总是瞧不起女人,女人在家庭中每天也要在家带孩子,老公回来要做饭,那又怎么能说女人不累呢?

所以说其实在这个社会男女都是平等的,只在每个人看的角度不一样,为对方想的也不一样,有些时候你少一点为自己的自私或许你就会知道,其实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管你是谁,只要你生在这个世界都是平等的!

篇9

关键词:社会建构论;诞生礼仪;性别差异

(一)祈子风俗

萱草,又名宜男草,怀孕的妇女佩戴的萱草,希望能生一个男孩。周处《风土记》说:“宜男,妊妇佩之必生男,又名萱草。”萱草又名谖草,古人又叫它忘忧草。萱草自先秦以来就为人们所喜爱,到汉魏年间依然保留这种习俗。曹植《宜男花颂》说:“草号宜男,既晔且贞;厥乾之嘉。其晔伊诃,绿叶丹花;光采晃曜,配彼朝日。君子耽月,好和琴瑟。……福齐太姒,永世克昌。”意思就是说萱草又名宜男草,它既鲜艳漂亮又具有高尚的情操,妇女佩戴者它,就会像周代先母太姒似的,家庭和美,儿孙代代相传,永远昌盛。《齐民要术·鹿葱》引晋周处的《风土记》说:“宜男,草也,高六尺,花如莲。怀姙人带佩,必生男。”萱草不仅怀孕的妇女佩戴,未孕妇女也戴着它来祈求生育。

在宋代,无论是从怀孕的禁忌上还是从求子习俗上都表现出重男轻女的风俗。按照宋代的说法,“凡欲要儿子生,吉良日交会之,日常避丙、丁及弦、望、晦、朔、大风、大雨、大雾、大寒、大暑、雷雨、霹雳、天地昏冥、日月无光、虹霓地动、日月薄蚀。此时受胎,非止百倍损于父母,生子或暗哑、聋聩、玩愚、癫狂、挛跛、盲眇,多病短寿,不孝不仁。”这是宋代非常权威的妇科医生开出的“秘方”,夫妻要生儿子,须要限定时间同房,即择吉日。宋代民间用极其残酷甚至是惨无人道的手段杀死女婴,在这种背景下,宋代出现了很多求子的方式。如在襄阳地区,“襄阳正月二十一日,谓之‘穿天节’,云交甫解佩之日。郡中移会汉水之滨,倾城自万山泛綵舟而下。妇女于摊中求小白石有孔可穿着,以色丝贯之,悬插于首,以为得子之祥。”意思是,正月廿一日,当地妇女在河滩上寻找白色石子儿,以色彩线将石子悬挂在头上,这是生男孩儿的祥兆。诚然,妇女们的这些举动完全不可能决定是否生男孩,然而,这些民俗的背后却无疑反映出古代社会重男轻女的现实。

社会建构论认为,在社会教化过程中,一个婴儿被培养成一个男性和一个女性,这一培养结果是长期反复练习和强化的结果,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不可改变的。巴特勒的“表演”理论是社会建构论的一个主要论点。“巴特勒认为,生理性别是社会性别回顾性的投射,是它的虚构的起源。”①生理性别被当作起源或原因,而事实上是制度、实践和话语的结果。生理性别并不先于社会性别,性别认同的意识是通过重复的表演或对我们的文化中社会性别的规则和习俗的引用而生产和再生产出来的。如上文所述,古代妇女们在怀孕之前及怀孕过程中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要孕育男孩,这是在生理性别还没产生前,人们已经从社会性别出发想要孕育男孩,因为男子在社会上的地位高,比女子优越,所以古人就遵从习俗,去重复的表演之前留下的习俗,并希望作了这些事情就能生育男孩。

(二)孕期风俗

孕期风俗有饮食和胎教等方面,其中关于胎儿性别预测上,某些方法就明显体现出重男轻女的思想。比如说,有的根据男左女右的生活习惯,观察孕妇进门时先迈哪只脚,如果先迈左脚则预兆生男,先迈右脚则预兆生女孩。

从社会建构论的观点出发,形成这种规范的原因是认知理论:由于从小灌输的信息和参照体系形成了性别的刻板印象。也就是说,人们脑海中男左女右观念的形成,一方面由于生活习惯,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传统社会以左为尊,加之当时重男轻女的思想影响,人们就会形成这样的思维方式。

(三)诞生习俗

在中国古代的宗法社会里,男孩明显要比女孩更受到重视,因此新生婴儿由于性别的不同,当他们一来到世界,受到的待遇就不同。《诗经·小雅·斯干》中说:“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意思是说,如果生了男孩,就让他睡在床上,给他穿华美的衣服,给他玩白玉璋;如果生的是女孩,就让她睡在地上,把她包在襁褓里,给她陶制的纺锤玩。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意识非常明显。《礼记·内则》中记载:“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帨于门右。”弧,指的是木弓,寓意武事;帨者,妇人之佩巾,象征女子的阴柔之德,这两者具有鲜明的性别特征。

汉魏时代小孩出生礼仪未像后来那样发展出“三朝”、“满月”、“白日”、“周岁”等方面的多种礼仪,但其中也具备了后世的不少礼仪形式。比如,小孩诞生一般要举行诞生礼。《史记·韩信卢绾列传》记载:“绾者,丰人也,与高祖(刘邦)同里。卢绾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贺两家。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里中嘉两家亲相爱,生子日同,壮又相爱,复贺两家羊酒。”可见秦汉时期,当有的人家生下男孩后要摆宴席庆贺的风俗较为普遍。

先秦时男孩出生三天要举行射礼,《札记·射义》说:“故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天地四方着,男子之所有事也。故必先有志于其所有事,然后敢用觳也,饭食之谓也。”也就是说男孩出生三天后,父母抱其出外,用木弓和六只用蓬草做的弓箭射天地四方,以期待男孩长大后志向高远。对女孩,则不行此礼。

魏晋之后,小孩过周岁生日时出现了“抓周”的习俗,当时叫“试儿”。所谓“抓周”就是在小孩周岁的时候,父母为小孩沐浴后,在桌子上摆满了书、笔、铜钱、算盘、尺、化妆品、剪刀、玩具等,任其自由抓取桌上的东西,以婴孩所抓着的东西,来预测其长大后的爱好和未来的一生和前途。《颜氏家训·风操篇》记载:“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刀尺针缕,并加以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亲表聚集,致燕享焉。”从中可知,魏晋南北朝时,这一习俗已流行民间,其基本过程是在孩子满一岁时,为其沐浴、打扮,换上新衣。然后在男孩子面前放置弓箭、纸笔等,在女孩子面前放上刀尺针线。看孩子抓取什么东西,预言其未来的性情、兴趣和爱好。

性别的文化建构论是社会建构论其中之一,这个理论认为性别建构的差异存在于文化与文化之间,以及某一文化之内。性别的文化建构是指,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性别的概念和行为规范会按照当时当地的习俗被建构起来。[1]正如文中所说,古代社会是要求女子要会缝衣做饭,会持家过日子;男子要文武双全,志在四方,也就是说男主外女主内。那么古代社会中女子和男子的人格特征就会被这样建构起来。

(四)结语

假定人是理性的个人,通过教育和个人发展可以成为理性的人。后现代女性主义批判这一主体的理念,提出社会建构论的主体理论。后现代主义认为,所谓自然、人性既非固定不变,也非普遍相同,而是根据不同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有很大差异的。后现代女性主义认为,社会背景塑造知识,意义是由历史和语言造成的。主体不是一致的、有理性意识的,而是由话语建构的。也就是说,只有我们改变整个社会背景和环境、语言及一些传统的挂念,才能彻底改变我们的男女不平等现象。比如说未来我们可以把“祈子风俗”中的“子”换成其他字代替,因为“子”是代指男孩。还可以把“子孙”两个字也换成其他字,因为“子孙”都是男孩的象征,当然类似的词语还有很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及科技的进步,相信在未来我们的社会环境和语言及一些传统观念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同时这些变化也将带来性别语境的剧变。[2](作者单位:新疆大学)

注释:

①李银河.女性主义[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版,第115页.

参考文献:

[1]李银河.女性主义[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2]金一虹.父权的式微[M].四川人民出版.2000.

篇10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2―0048―01

不知从何时起,“女汉子”一词悄然流行,很多女性都以其过人的能力和智慧赢得这一美誉,甚至在学校乃至幼儿园,对于较猛烈或能干的小女孩,也会得到老师“女汉子”的称谓。与之对应的“伪娘”现象也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男性性别特征不明显,或各方面落后于女性,都会让人不自觉地认为其不够爷们,甚至被冠以“娘娘腔”的称呼。相较于“女汉子”,“伪娘”则完全是贬义的称谓。

我从事的是幼儿教育,近年来通过对孩子的观察了解,我发现在幼儿时期,尤其是刚入园的宝宝,男孩相较于女孩,已表现出多方面的问题。

一、现状分析

事例一:开学初的统一体检,孩子们要抽血化验,很多刚入园的宝宝们都很害怕打针,但在实际抽血时,女孩大部分都能在老师的鼓励下忍住眼泪,坚强地完成,相反大哭大闹的都是男孩子,有些甚至根本拉不到医生跟前。

事例二:刚入园的小宝宝都有“分离焦虑”,不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大部分都会哭闹,但相对而言,女孩子适应性好一些,适应时间也较短,而男孩子则哭闹更严重,有些甚至有踢打老师、破坏东西等暴力行为,且长时间不能适应。

总体来说,刚入园时男宝宝较女宝宝就已表现出以下问题:体质弱、胆小、怯懦、规则意识及动手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等等。随着学校教育的强调注意,到大班时期,这种差距会逐渐缩小,男孩子的好动竞争敢冒险等性格品质才会逐渐显现。通过对小班幼儿的观察对比和与老师们的交流了解,以及对家长进行的问卷调查,我发现在入园前的男孩问题大多来自于家庭教育。

二、男孩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

1. 重男轻女思想。受传统观念影响,中国人对于“生儿子”还是有一种骨子里的重视和荣耀,虽然计划生育实施了很多年,男女平等也一直在提倡,大部分家庭对于生男生女都表示没有差别,但对于孩子出生后的养育,男孩明显优于女孩。很多男孩在家庭的过度保护和娇惯下极易形成任性、霸道或者胆小、怯懦的性格,而且注意力、坚持力、动手能力都较弱。

2. 隔代教养方式。隔代教养是现下我国最为普遍的一种家庭教育方式。祖辈对孙辈本就偏宠有加,而且受“传宗接代”思想的影响,对孙子更加疼爱娇惯,极容易造成对孩子过分的溺爱、迁就,过度的保护和不应有的替代。在对孩子的教养问题上都比较传统和固执,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身体发育,而忽视孩子的习惯、品质培养,甚至很多爷爷奶奶认为教育是上学以后的事,错过了孩子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

2. 父亲陪伴不够。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幼儿在较小的年龄段,都更多依赖妈妈或爷爷奶奶,或许因为性别原因,很多爸爸在孩子小时候没有足够的耐心陪孩子,尤其在0~3岁这个年龄段,孩子还不能独立做很多事情,每一项生活技能的培养,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需要家长极为耐心的陪伴和引导,这方面爸爸总是弱于妈妈,加之男性工作都较忙,这也成为疏于管孩子的正当理由。很多男孩在父亲作为男性家长的引导中较为缺失,更加会造成性格上的畏缩和胆怯。

三、纠正男孩性别教育问题的对策

1. 坚决纠正“重男轻女”思想。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要坚决摒弃掉传统封建思想影响,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对男孩和女孩一样对待,尤其要改变老人对于“孙子”的热切期盼和过分关注,无论孩子性别如何,都要保持相同的教养态度,让老人意识到这对孩子漫长的一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2. 唤起父母责任心,更改祖辈教养方式。老人可以帮忙,但要适当,否则家庭成员教养态度的不一致,如父母要求严格,但爷爷奶奶太过娇惯,反倒容易造成孩子一人两面的不良品质,更容易养成一身坏习惯,随着年龄增长,更加不容易纠正。

3. 加强父亲的陪伴和引导。父亲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尤其男孩,在他要成长为男人的生命历程中,“父亲和父亲角色”具有举足轻重的、持久的、不可取代的作用。“父亲角色”不仅仅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符号,而是一种象征,象征力量、规则、权威;“父亲角色”还是一种言传身教,父亲用自身作为儿子效仿的模板、超越的目标,激发儿子成长的动力,用无声的权威指引儿子的未来。增加父亲的陪伴,对男孩性别特点的强化非常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