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在教育中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12-19 17:51: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激励在教育中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激励在教育中的作用

篇1

教师的基本任务是要提高教育质量,获得较大的成功率。成功率的大小,是由学生对成功的努力和教师“教的质”以及学生“学的质”三个因素构成的。“学的质”包括学习的动力,方法和习惯,“成功努力”是由成功期望所产生的激励力量转化为行为的一种表现,是由内在的动力转化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外在物质力量,它是以成功期望到成功的中介。

成功期望的初始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个体原有的成功期望水平。这是学习动力的内部来源,是动力的基础的决定因素。这种期望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学生学习动力的强弱。二是教师的成功教育思想,即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和爱,及由此产生的对学生成功期望和追求,这是学生学习动力的外部来源。这种外部动力能激发学生的内部成功期望,也能转化为学生的成功期望,进而使学生产生内部动力。学生期望的大小,还取决于这种外部动力原的状况。

如果一个教师讲的课没有吸引力,并动辄训人、挖苦或讽刺,造成学生的恐惧,学生只能是望师而生畏,敬而远之,师生之间,只能是隔阂或对抗。这样的教学,学生能爱上你教的学科吗?如果一个师德高尚,富有素养的教师给学生以情、以爱、以启迪,使学生有学好某一学科的追求,即成功的渴望,那么,还要将这种良好的愿望变为期望激励,才能真正作用于主体,并转化为成功行动和成功努力的动力。成功努力还受情感激励的激发,即在学习过程中帮助排忧解难,雪中送炭,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即称为人际关系激励,这种师生关系中情感的作用,能对学习动力起增力作用。情感激励是一种长期性的激励,发生在成功努力过程中的每时每刻,它能作用于这种过程所面临的种种变化,如顺利、挫折、进展、停滞等,它能起一种融化困难和催化发展的作用。

情感激励不是庸俗的交易,而是健康,高素质的体现。它不仅体现在德育工作中,也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情感不仅与学习动力相关并与思维相伴,并作用于思维,起着放大或缩小,加强与减弱的作用。一旦情感系统被开发后,思维就处于高涨的积极活动状态,思维潜能就大量地开发出来。

思维动力系统分内外两部分,内动力由思维自身的内部矛盾产生,外动力是情感系统积极作用于思维系统的动力。特别是对于不动脑的学生,更应注意外动力系统的作用。

学生思维潜力的开发主要是在认识过程中实现的。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从教学的方式来看,可分为启发式教学和注入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特征是引起矛盾,激发思维的学和教过程。这种教学方式,教学的初期花时多,后期花时少。而注入式教学的特征是灌输、死记,教学初期花时少,后期花时多。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是与素质教育相悖的,早已被教育界普遍诟病。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必须激发学生思维,长期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管理逻辑思维及语言活动的大脑左半球与负责直觉思维、想象力及情感活动的右半球交替使用或同时兴奋协调工作,大大挖掘大脑的潜在能力,使思维能力增强,学习效率提高。

人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25%,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能记忆的内容达65%。

思维能力的开发与记忆力的提高,都离不开情感的参与与维系。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是很难调动学生情感的。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必须讲述严谨,善于设置矛盾,引起冲突,在事物普遍的联系中寻求解决的关键,使其茅塞顿开。在用语言描述情景时,做到绘声绘色,抒感,扣人心弦。教师在讲得动情的同时,还应使学生也动情。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静态的内容动态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深奥的内容通俗化,使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同时或交替接收信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思维,促成感觉向知觉的转化,学习效率的提高。

篇2

【关键词】激励机构;汉语教学;潜能

20世纪初以来,西学者从不同视角研究了如何激励人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激励理论,简言之,激励机制作为一种制度化的调动客体积极性的工作系统。激励机制一经形成,可以为各种组织和个人实现目标提供巨大的动力与保障,对个人的作用来讲,可以充分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不断成长成才。

作为面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充分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不断成长成才真是我们工作的目标。

而在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对作为个体的学生的管理居于主导地位,同时,对学生的管理也是难度最大的管理。在教学中引入激励机制,使激励在对学生的管理中可以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研究指出,一个正常健康的人只运用了其能力的10%。学习的过程并非都是引人入胜的,有些内容既枯燥又艰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教师采取激励措施,帮助学生挖掘其潜能,克服困难。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肯定性评价和要求,能激发学生的荣誉感、自尊心、上进心,使之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树立“我能做到”的观念,发挥其潜能。

如在汉语综合课教学中,讲《枯木的妙用》一文时,教师可问:“你知道枯木有哪些用处吗?文中的‘妙用’是指什么?”等问题,学生会很感兴趣,进入积极思考的最佳状态。

在汉语教学中,通过给学生一定的属于自己的空间,用戏剧、表演、歌唱比赛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中,将书本上的理论与知识由文字变为可操作、可应用的技能。

(2)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革新精神。

我们通常认为创造力就是产生出符合某种目标或新的情境或解决问题的观念,或是创造出新的社会或个人价值的能力,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人格特征。其实创造力并不是神奇的,创造性是学生的天性。激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目的,更易使学生在学习探索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在激励机制作用下,学生必然会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必然更关注自己的学习。关注多了,提出的新观点新思路就会增多,教师对学生的新思路、新观点采取恰当的激励措施,会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有利于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革新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学习。“发明大王”爱迪生的成长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汉语教学中,灵活地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特别是鼓励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使每一个学生敢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通过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励,以实现学生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

如在汉语综合课教学中,讲《阿瓦提刀郎舞王》一文时,我们可以鼓励学生用亲身演示的方法来区别不同地域“麦西来甫”在动作上的区别和特点,以激发学生自己去探索新事物的能力和勇气。

(3)鼓励先进,督促后进,实现共同进步。

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有先进和落后之分,通过激励,可以使表现好的学生继续保持积极行为,更上一层楼。也可督促那些相对落后的学生转变观念,去努力学习实现共同进步。教师组织的竞争性学习活动中,让表现突出的学生当众受到表扬,使其得到心理满足,产生争取优秀成绩的心理;有意识地鼓励差生和他人开展竞赛,并尽可能多地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成功率较高的机会,使其获得成功,一次增强学习的信心,克服自卑感。

如在汉语听说课中讲授《人逢喜事》时,让全班学生编写课本剧,然后选出其中较好的自编剧本,进行表演。学生热情高涨,纷纷认真分析课文、人物性格,争取表演的机会。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望,又激励了学习的兴趣。激励全班学生参与,充满了竞争,而这种竞争其实也是一种互相激励,课本剧改编的被肯定以及表演获得掌声,学生成就感得到满足的同时,又产生了自我鼓励。学习潜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开发。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处的年龄阶段正是天生有好胜意识的阶段,有着积极活跃的思维活动。学生们的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激励机制在汉语教学工作中应该居于一个核心位置,在汉语教学中,特别是学生语言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一副催化剂,使它能催人奋发,扣开学生的心灵,滋润学生的心田,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与求知欲。课堂教学中运用激励机制,其意图是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都有不竭的动力,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都有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心。

当然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激励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我们可以尝试采用的有: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包括:关心激励、感情激励、尊重激励、期望激励、支持激励、兴趣激励、成功激励),合作性竞争激励,目标导向激励,科学评价激励,全面活动激励,参与管理激励,管理行为和榜样激励等。激励机制引入汉语课堂教学,多种激励方法的使用,最终达到汉语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激励;高校;教育管理;应用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专业人才的最高学府,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高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是完成这一使命的领航人、带路人,正确运用激励理论对于做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加强高校自身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教育群体的特点

高校的教育群体,都具备较高的学历、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道德修养,整体素质和层次较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都与其他行业的工作者有明显不同,他们需要的层次较高,行为动机也具有自身的特点。

1.注重物质基础,丰富精神需求

从整个社会范围来看,高校教师的收入相当高,但他们也是“社会人”、“经济人”,他们对物质的需求并没有完全满足,来自各方面的开支都比较大,尤其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其收入已不能正常支付诸如高房价、高物价、子女教育投人及赡养老人等其他方面的费用。这也使得其薪酬与实际的智力投入不成正比,会对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带来消极的影响,工作积极性降低。

2.自尊、自爱荣誉感特强

当一个人开始满足归属感的需要以后,他通常不只是满足做群体中的一员,而且要产生自尊的需求。高校教师作为高智商、高层次的群体,具有强烈敏感的自我意识,乐业创新的精神,从而形成了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心,渴望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才干和能力,渴望得到同事和学校乃至社会的认同。

3.需要不断的学习和进步

高校是教育人的殿堂,教师是教育的完成者,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为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延续性,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学习,不断地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内容,从而使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加完美。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学习者,只有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不断加强自我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才能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知识水平。

4.自我实现的需求

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中,认为这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当自尊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成为第一需要。高校教师通常都具有较高的需求层次,希望自己的能力得以发挥,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成为所期望的人物,能创造性地完成工作。所以他们希望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力并获得成就,实现自我价值。

二、激励理论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面对高等学校教育群体需求的特殊性,要想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既要遵循一般的激励规律,又要考虑其特殊性,采用适当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激励理论在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挥最大功效。

1.应用“需求层次理论”实施需求激励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概括出人的五种最基本的需要,其中最低层次的是生理需要,往上是安定或安全的需要,接着是社交和爱情的需要,之后是自尊与受人尊重的需要,而最高层次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人的需要遵循递进规律,只有当低层次的需要获得相对的满足后,下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才占据主导地位,成为驱动行为的主要动力。马斯洛还认为,在同一时期内,个体可能同时存在多种需要,但是每一时期内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这种最强烈并制约其他需要的因素就叫做“优势需要”[1]。这一理论启示我们在学校管理中,要认真分析教师的需要特点,抓住教师的优势需要,实施有效的激励。在实施激励的过程中,应注意坚持以“物质激励为基础,精神激励为重点”的原则。

(1)教师基本生活条件的改善。首先,普遍提高教师的薪金水平。据中华英才网最近公布的薪酬调查数据,我国教育行业的平均年薪仅相当于电信行业年平均工资的46%,尤其对于刚刚走上大学讲台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其工资仅能日常生活而略有节余,根本无暇顾及生活质量[2]。教师薪酬长期低于所付出劳动的情况下,在一定层面上背离所忠实的学术研究工作,或者将主要精力用于能够带来更高收入的行业,形成“心在曹营身在汉”的尴尬局面。高校教师从事高层次的物质、精神文明的传承,只有在继续普遍提高待遇、排除生活忧患的前提下,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扑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取得教育科学、科学研究的显著成绩。其次,设置“等级链”式的分配制度。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水平,财务状况,结合教师队伍的特点,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内部工资分配办法,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并存的多元化分配机制。除基本工资外,积极实行岗位津贴制度、住房津贴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对绝大多数人起激励作用的薪酬福利体系。应保留一定的职务薪资和年功薪资份额,以维持教职工的基本生活需要。在此基础上对管理类及后勤类人员实行分类分级的岗位津贴制度;对教学科研岗位应在职务薪资和年功薪资的基础上,实行课酬津贴和成果奖励津贴,设置合理的利益差距。

(2)教师的精神需求满足。作为一个职业群,教师除了有基本的物质需要之外,还蕴藏着丰富的精神需要,作为一个具有高层次文化素质的群体,他们追求创新,对内在自我心灵的认识和外界社会活动的感受都很敏锐,爱惜名誉,重视形象;渴望参加学术交流,及时获取信息;希望个人的才能得到发展,自己的劳动和成果能得到承认并获得相应的评价,有强烈的自尊、自爱和自强的需要;希望有进修、深造、发展和提高的机会,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在业务上不断拓展,追求学术成就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随着民主观念的深入,希望参与学校的管理和民主决策,有强烈的渴望民主与平等的需要等等。因此,学校管理者在努力满足教师基本需要的基础上,应关心、支持、尊重和理解教师,致力于创造条件满足和发展他们的更高层次的需要,重视对教师的职业生涯管理,使教师产生归属感,形成内在动力,以激发他们更强烈。更持久的积极性,从而有力地推动教师个人和学校的发展。

2.应用“期望理论”实行目标激励

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费鲁姆提出的,他认为,某一活动对某人的激发力量取决于他所能得到结果的全部预期价值X他认为达成该结果的期望概率。目标是人们对自己未来行为结果的预期,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调控和激励的功能[1]。根据期望理论可以知道,只有当我们制定的目标反映在教师的主观经验里,其目标效价和期望值均处于最佳状态时,才能得到最大的激励力量。这给我们在学校管理中运用目标激励提出了启示。

(1)提高实现目标的期望值。期望值,即个人根据以往的经验对某项目标能够实现的概率的估计。目标的期望值越大,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吸引力就越大。但如果一个目标的价值虽然很大,但期望值很小,往往会使教师觉得高不可攀,失去信心;同样,如果设置的目标价值太低,又不能使教师产生获得成就的满足感。总之,目标太难或太易达到,都不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学校在设定激励目标时,要注意切实可行,让教师参与目标制定,一方面可以使目标更具体,期望值更高,另一方面可以加深教师对目标的理解,使其产生较强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激励教师的动机,尽可能增大目标效价的综合值。

(2)增大目标的效价。效价,即达成目标后对于满足个人需要其价值的大小。增大个人价值要求在学校的实际管理中,充分协调个人和集体的利益关系,由于个人的需要、期待和能力等的差异,个人目标和集体目标总是存有一定的矛盾。因此在设置目标时,管理者要正视两者的差异,在注重通过集体目标来统帅和调整个人目标的同时,使集体目标尽可能地包容个人目标。 当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发生冲突时,要通过教育、引导或对话等方式使个人接受集体目标,最终让教师的个人目标与学校的集体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在实现集体目标的过程中,同时实现个人目标,才能增大目标的效价,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应用“公平理论”实现公平竞争。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该理论主要关于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对员工积极性的影响。他认为人们做出成绩并取得报酬以后,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公平感能够使人心理平衡,心情舒畅,从而更积极和热情地投入工作。而不公平感则往往使人感到苦恼、压抑,产生消极情绪和离心倾向,形成人际矛盾,从而降低工作标准,改变行为方式[1]。将公平理论应用到学校管理中,最重要的就是消除教师的不公平感,以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这就要在学校管理中注意教师评价制度和奖惩制度的建立及其操作的公平性,如建立健全科学、公正、合理和全面的教师考核评估体系,改革劳动报酬分配制度,坚持工作绩效与物质利益、精神激励挂钩的原则;制定科学的方针政策,奖勤罚懒,合理处理提职、晋级、进修、评优等与广大教师切身利益和需要密切相关的问题;量化奖酬标准,科学激励教师,不断完善奖惩制度,形成规范,并严格执行[4]。营造平等的竞争环境,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保持教师旺盛的积极性,从而激发竞争者的内在动力,爆发出更大的能量。

3.应用“激励需求理论”调动积极性

美国管理学家麦克莱兰提出激励需求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需求有三种,即成就、权利和社交[1]。我国一些学者经过对人的需求、行为研究也得出如图所示的激励理论模式,并提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达到激励目的:

(1)满足成就、权利的需求。过去我们强调个人服从组织,实际上也就忽略了个人对成就和权利的需求对组织目标实现的影响。在保证组织实现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个人的需求,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使每个人的才智能力得以发挥,实现人力资源的最大化。在组织内部应注重权利的分解和分配,使每个人都感受到权利、责任和利益的存在,要强调离开了组织就无法满足个人的需求。职工参与管理在今天同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通过职工和干部参与各级管理工作,使他们体验上级管理者的信任,并产生成就感,从而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可靠保证。

(2)满足社交的需求。领导者应努力为组织营造良好氛围,但组织成员之间建立起融洽、友爱的关系上,上下级能够相互谅解,遇到困难同心协力、互相帮助,使组织共有强大的凝聚力。心情舒畅的工作环境能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对人的心理、行为研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尽可能满足组织成员的心理需求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

(3)实现由外在的动机向内在的动机的转化。外在的动机是一种由他人推动追求成功的动机,这种外在动机的被动性较强,在学习过程中也经常需要外力的不断推动,一旦外界的推动力量不存在了,就可能会中止自己的某种行为。 内在的动机是一种学生自觉追求成功的动机,具有这种动机的学生往往能够为自己确立一个奋斗目标,激励自己不断努力达到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无需别人的监督、鼓励,能够持之以恒地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目标。这种内在的成就动机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特别是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力和自我激励作用。

激励机制是现代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学校师资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激励机制也逐渐被引入到学校管理中,在学校管理中应用激励理论,应在充分了解教师不同层次,不同时期需要的基础上,建立一系列激励性的政策、规章和制度,充分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充分挖掘学校的人力资源,从而使学校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

参考文献:

[1]孙耀武,祁顺生,陈立勇,汪忠.管理学教程[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358-369.

[2]孙富安.论新时期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J].现代商贸工业,2008,20(5):l44-145.

[3]许长青.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理论的运用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24(7):127-130.

篇4

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包含了才能以及心理,心理健康属于教育的一个目标,并且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实现目标教育的具体措施及保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依照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令受教育者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提升心理机能,挖掘心理潜能,以加快学生总体素质的提升以及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能力对其未来在社会中身心潜能的研发与运用程度有影响。

近些年来,大学生有较大的压力,如学习方面的压力、情感方面的压力、竞争压力以及经济压力等。正因如此,大学生出现了各类心理问题,有的还出现了行为障碍或人格出现缺陷。学科教育在学校的整体教育中占据最多的实践,学生大部分时间均在课堂中度过。教育部指出:在学科教学中,需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法。由此可见,学科教学已经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1]

舞蹈教学作为特殊的艺术类别以及课程方式,在培养学生个性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充分优势。舞蹈艺术不但展现着运动的身体,还属于运动的精神展现。舞蹈是身体艺术,并且也属于心灵艺术,是通过心灵来驾驭身体,通过身体展现心灵的艺术。舞蹈艺术是心灵的产物。从这一认知可以看出,如果在舞蹈教学中有意识地渗入心理教育,则可以彰显舞蹈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 舞蹈教育心理能够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学生学习舞蹈的过程中,认知能力属于最关键的基本能力。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认知能力,才可以将舞蹈的基本功练好。认知能力包含听觉、视觉以及与运动的记忆力乃至注意力。对于一些才开始踏入舞蹈教学的学生而言,他们并不了解舞蹈的概念,也面临着适应新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此时,老师应当先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与记忆力,如此才可以使未来的教学工作更加顺利。

1.1 通过舞蹈教育心理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对于人的心理活动而言,记忆力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形式,假如不具备记忆,学生就无法更好地进行学习,甚至平时的生活也无法正常执行。舞蹈是人体运动的一种形象艺术,对学生而言,他们应当先具备视觉的记忆力。也就是说,在老师的教学当中,学生应当牢记老师的动作。因此,老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通过十分优美的姿态乃至十分标准的动作进行示范,如此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视觉记忆力。除视觉记忆力以外,还有运动记忆力和听觉记忆力。运动记忆力指的是学生在活动当中,所有身体均能体会到一种反应。实际而言,人们在所有技巧当中,均可以令自身体会到身体各处在活动当中的信息。而在培养学生的听觉记忆力方面,老师应当在教学当中透过较为生动、科学、合理的语言,对概念进行表述。在表述时,要做到准确,如此方能良好地提升学生的听觉记忆力。在培养学生记忆力的过程中,老师应当通过较为合理的方式对学生的记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进行培养,研发学生智力,令其构成一个思维体系,真正提升舞蹈教学的效果。[2]

1.2 通过舞蹈教育心理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在实际教学当中,老师应当将学生的注意力转至教学当中,如此才能真正提升教学效果。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时,老师可以利用标准的示范动作、生动的语言乃至积极的教学情绪。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老师很难长期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想尽方式令课堂变得更为丰富、有趣,提升训练的价值。

2 培养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是舞蹈基本功教学的重要所在

学生学习的中级阶段,通常是指大二、大三学生的学习,属于思维与想象力提升的心理过程。因此,强化培训学生的思维及想象力,在这一时期尤为关键。

2.1 培养思维

思维是认识活动的重心,不论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均为打造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重要所在。在学习的中级阶段,学生对舞蹈基本功认知能力的提升,对周遭环境的适应,对舞蹈知识乃至舞蹈技能的把控,均属跨越。此时,老师需要对学生的成熟给予肯定,还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令学生融入教学当中。在课堂中,学生需要独立思考,以提升思维能力。老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通过换位教学法,让自己处于学生的位置,对如何教学进行思索及观察;同时让学生做老师,谈论自己学过的舞蹈组合或者舞蹈技巧。学生需要将动作的标准乃至正确的概念讲解清楚,并且将规范的动作示范出来,以更好地理解所有时期的动作要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分辨正确动作以及错误动作的能力。要通过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令其想象力更加丰富。

2.2 培养想象力

想象是对人脑中原本的表象进行加工和改造,以构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学生依照自身的观察和想象,感受四肢与身体部位所需的力度以及相互协调的关系,将动作表达得比老师的示范更加精准动人,对学生而言尤为关键。并且,还要加强学生的情绪想象力与音乐、文学、构图的想象力。这就需要老师精于想象、勤于想象,如此才可启发、引导学生的想象。在舞蹈教材的设计和传授中,除却动作的规格外,切不可强加其他给学生。应当激励学生超越老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令学生的想象力更富生命力,更为生动。通过实践可以发现,培养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是提升舞蹈基本功教学的重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以心理方面协助学生平安度过,是提升教学品质的良好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艺术创造力是舞蹈基本功教学法的根基

3.1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创新性思维包含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两方面。发散思维为根基,集中思维为理论依据。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指的是在已经具备的知识与经验无法处理目前的问题时,则需形成一种特有、新颖的探索性思维方式。在课堂训练当中,由于学生条件各异,在传授技巧时可以通过不同的训练方法,获取最好的结果。例如,通过地面转动的方式处理身体直线的问题,让初学者不会有腰部的负担,并且能够迅速将脚、膝、跨、肩一同打开,规避了常规训练时无法一同打开的问题,获得了良好的成效。[3]

3.2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向老师学习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时,无法摆脱模仿,可是绝非单一地模仿,应当在学生模仿当中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知识与技能的积累、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需要在教学中逐步提高学生艺术创造力培养的比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意志,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热情。

篇5

1 传统护理学继续教育存在的局限性

当前大多数有继续教育需求的都是注册护士,他们大多在医疗保健机构全职工作并期望获得更多学习的机会。许多注册护士工作是12小时值班制或轮班制,与传统教育课程安排产生严重冲突。另外,护士大多为女性,工作同时承担着较重的家务,参加脱产继续教育,耽误正常工作也意味着工资收入没有保障。

2 远程教育在护理学继续教育中应用的优势

2.1 时空延展性。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打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取代了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旧传统,而遵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护士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精力,合理安排学习进度,在家就能主动上网学习;另外,网络教学的关键特点之一就是增加了交互性[ 2],它以高新技术构建完善的资讯平台,学员只需一台电脑就能第一时间掌握最新教学动态,给那些因远离学校,工作繁忙而不能参加传统课堂教育的护理人员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3],同时也不会因外出学习、经费问题而予护士家庭角色造成冲突。

2.2 学习资源共享性。学习者可以进行网上检索,第一时间获得国内外最新资料;同时网上教材传递十分迅速,通过网络取得最新资料,可以极大地丰富教育资源。学习者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专业、老师和课程,足不出户就能和全国的院所、专家取得联系,进行在线交流,更合理地利用资源[ 3]。

2.3 学习对象的广泛性。远程教育向所有愿意接受教育的人开放[ 5],对学员没有专业、年龄、课程长短的限制。无论是医院、社区或是保健单位的护理人员在任何时候只要有接受继续教育的需要,都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掌握护理知识,真正做到终身学习,将护理知识推广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最终实现全民健康。

3 远程护理学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3.1 传统教育理念的挑战。目前,多半老护士从未接触过在线教育的理论及方法[ 6],因此人们对其教育方式非常陌生,优势有待了解,对培养质量持怀疑态度。据相关研究[ 7]结果显示,学生仍然习惯予教师面对面地讲授和指导,选择传统学习方式的仍占多数,只有8.5%的学生选择通过网络学习。

3.2 资源、设施短缺。资源短缺是我国目前教育信息化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护士的计算机使用能力有限。另外,远程教育资源开发不足,既懂计算机又有一定专业经验的开发人员十分缺乏,直接导致国内护理教育软件处于数量少、质量差的局面。而在国外,新的学习管理系统拥有更易于操作的教学软件,用于全程讨论,促进合作学习,跟踪学生参与情况,发送音频、视频信息,提供个体化反馈,给学生分配任务,记录学生情况,评价学习效果等[ 8]。

3.3 师生交流不够。学员的基础层次不尽相同,很难保证所有人都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而且相对于面对面授课的课堂教育,师生分隔、单独学习又使得以网络教学为基础的远程教育缺少师生之间的双向交互[ 9]。

4 建议

4.1 丰富教育资源,培养专业师资。解决资源、设施不足的问题是远程护理学继续教育实施、发展的关键。在计算机拥有及使用能力方面,合理利用资源才是可行途径。医院可以成立小型机房、多媒体教室,给众多护理工作者提供远程教育的基本保障。在网络支持及软件开发方面,政府应重视卫星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硬件资源建设投资。根据我国远程护理学继续教育现状予以本土化,开发适合我国护理继续教育现状的教育软件。

4.2 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必须有一整套包括招生、教学、考试、评估在内的完整而且严格的管理制度。我国有远程继续教育需求的护士基础层次不同,因此应根据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案,针对计算机知识薄弱的学员还应加开相应的课程。如美国开设网上教学的机构往往会提供技术方向的补习会议,这些会议可以提供介绍互联网及有关机构课程管理的软件程序外,构建师生交流平台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如创建在线论坛、聊天室、会议中心等增进师生互动。

参考文献

[1] 冯帆,赵颖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5):140~141.

[2] Phillips JM,Billings DM.Using webcasts for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nursing[J].J Contin Educ Nurs,2007,38(4):152~153

[3] Whitmore BA.Nursing distance education at the dawn of digital broadcasting:a case study in Collaboration[J].J Nurs Educ,2005,44(8):351~356

[4] 李伟 建立我国护理网络的意义及发展趋势[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3):206~208

[5] 何筱宁 网络教学在护理继续教育中的应用前景[J].医学创新研究,2007,4(27):129~130

[6] Levinsen KT.Qualifying online teachers-Communicative skills and their impact on e-learning quality[J].Educ Inf Technol,2007,12(1):41~51

[7] 宋丽华,戴维松等 不同学习方式在护理继续教育中质量评价探讨[J].吉林医学,2008,29(20):1829~1830

[8] Billings DM.Optimizing Distance Education in Nursing[J].J Nurs Educ,2007,46(6):247~248

篇6

语文 非智力因素 教学

素质教育的科学研究表明,决定人才培养主要依靠两个因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

一、非智力因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有广、狭之分。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相对智力因素而言的,除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等;狭义的非智力因素指与智力活动密切相关,并且影响智力活动效率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

1、动机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动机是激励个体行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它具有唤起个体的行为,引导行为朝向一定的目标努力,维持、增强或减弱行为的强度的作用。就语文学习而言,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语文学习的意义,唤醒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渴望与热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有益于开阔视野,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使自己更具备人的尊严与价值。只有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动机,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去,才能从学习中不断获得满足,而这种满足的体验又促使他们对语文学习投入更多的精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这样的语文学习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过程,学生们也无须死记硬背那些考完之后就会基本忘掉的死的知识,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也对自己的行为态度拥有较大的自控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使语文学习具有可持续性。

2、兴趣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所谓兴趣就是指人们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对学生来说,兴趣是他们勤奋学习的巨大动力,是人才成长的起点. 在语文学习中,能否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是学习成败的关键。语文学习兴趣表现为对语文学习的一种内在趋向性和选择性,具备了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学生就能体验到语文学习过程的乐趣,从而不再觉得学习语文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加以克服,兴趣一旦与意志力相结合将会有无穷的潜力。

3、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情感与语文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以使学生思维敏捷,思路开阔;消极的情感体验会使学生思路闭塞,记忆力低下。情感对学习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学习过程中不能缺少情感的参与和调节。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情感应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语文教师要以良好的教学情感讲授知识;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带动、引领学生的情感,准确地揣摩学生的内心世界、情感轨迹,学生身上所蕴含的学习潜质得到了全方位的调动。二是师生情感要通过迁移的功能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致、积极性。在教学中,声情并茂、挥洒自如地以声激情,以声传情,巧妙地创设一个又一个情境,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教师良好的教学情感可以使学生得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教学效果。

4、意志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意志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是激励人们去行动的内因,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机。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讲识能”转化启发学生自学;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与练习来锻炼学生的学习意志,培养其刻苦自学的精神。

5、格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人的性格是在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家庭、学校教育,社会影响等诸多方面长期形成的。性格一旦形成,就相对很稳定,但是,随着环境的变化,事实的变迁,又是可塑的,这就为我们的语文教育和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教学和教育中,语文教师不但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以便有的放矢的用不同方法去教育各种性格的学生,既要因材施教,同时还要运用教学和教育的功能。培养学生热情、自信、勤奋、积极向上等良好的性格,以适应新的形势之需要。

二、非智力因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培养策略

1、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一种行为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是人走向成功和成长的持久的重要因素;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对某一学习活动而言,兴趣可以成为我们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激发兴趣,可以调动学生的内在因素,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达到教育之目的。

兴趣的激发,方式方法很多,途径也很多,除了教师在讲课中要注意教学的艺术性和及时吸引学生之外,还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可以在讲课中或批改作业中写些鼓励性的话语,可以利用电教媒体来丰富学生的视听等,所有这些都能极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勤鼓励,善引导,增强信心

篇7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思想教育;运用;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4-0104-02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以平均水平的普通人为研究对象,利用心理学研究者已较为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优秀品质和美德的心理学思潮。其首倡者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赛里格曼(Seligmen M.E)。该理论改变了传统心理学偏重于治疗和改善负面情绪的理念和做法,将心理学的功能转向了人类自身积极力量(积极的心理体验如快乐、希望、幸福等;积极的人格特征如责任感、自尊、自信等)的建设。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其设计目标、实施理念与积极心理学理论不谋而合,越来越多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积极心理学理论中包含的方法论,并自觉地将其运用于思想教育的各个领域。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运用的探索

1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方面

彭海霞认为,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价值导向有共同的逻辑,发掘大学生的积极品质是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前提,增进大学生的积极体验是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支撑,培育大学生的积极人格是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目的。

2 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王贺认为,可以采用树立积极教育理念、增加情感体验、完善积极人格、营造积极组织系统等方式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励骅在研究中提到,要通过确立适当的发展目标、加强综合训练、培养意志力等帮助学生树立目标;通过引导学生积极认知,形成乐观人生态度,建立和谐师生关系;通过为学生创造成功机会、赏识学生、积极暗示、提供榜样等,保持学生的自尊,维护他们的自信,增强他们成功的信念;通过培养学生自我决定能力,促使学生独立发展。郑祥专则提出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采用宏观认知结构重建策略,帮助大学生淡化人生境遇,增强挫折耐受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达到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

3 在思想教育工作各个具体领域的教育方面

谢守成主张在积极心理学模式下增强贫困生积极情绪,注重贫困生潜能的发挥和培养,鼓励贫困生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裴利华认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首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预防的意识;其次要对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注重积极主观体验;最后通过全方位的生涯规划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构建积极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组织系统。凌取智认为,需要在诚信教育中增强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挖掘和培植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全面优化诚信教育的环境。程肇基将积极心理学视为道德学习的新方式,认为积极人格的形成依赖于积极体验,积极体验是大学生成长的一种有效方式;而李文英则主张思想道德教育应该高度关注人类生命本身蕴涵的积极品质。

二、积极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运用的效果

1 积极心理学理论改变了高校思想教育“消极应对”学生的“问题处理”模式

传统的思想教育工作模式把学生当做问题的来源,常常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发现的都是消极的一面,诸如“虚荣自卑”“懒惰自私”“逃课”“作弊”“班级不团结、支部没有战斗力”“没有创造力”“就业率低”,等等;开展的很多活动也是基于“先给学生打个叉,再帮他们改正”的模式。这样就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了负能量,强化了问题意识,扼杀了他们的能动性与创造性。而事实上,只有把学生当做是充满潜能的个体,把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品质与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的价值与享受幸福的生活当做思想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问题意识才能得以减弱。

2 积极心理学理论改善了高校思想教育的主客体关系

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教师是教育的主体,积极地影响着学生,同时也是教育的客体,承接着学生的积极影响;学生不再仅仅是教育的客体,同时也是教育的主体,可以通过挖掘自身的潜能,培养优秀、积极的品质等参与到教育活动中。积极心理学改善了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充分调动了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了教学相长。

3 积极心理学理论拓展了高校思想教育的内涵和途径

传统的教育方式过分强调形式,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与学生的学业教育和学术发展割裂开来,不但造成了思想教育活动缺乏载体,还使得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发展、社会性发展缺乏“心理推动力”。蕴涵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思想教育活动都是致力于开发那些激励和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的活动,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关心自我发展。

三、对积极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运用的思考

1 在高校思想教育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需要对传统加以继承

虽然在心理疾病治疗和预防领域中积极心理学理论是对传统病理学视角下的心理疾病治疗工作的颠覆,但是将其运用到思想教育中,并不表示要对传统思想教育工作进行全面否定。诸如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职业指导、情感疏导、危机干预等教育内容不会因为新理念的引人而改变,改变的仅是教育者的工作思路和形式而已。再如思想教育中实践的观念、制度建设的观念、系统的观念等都可以与积极心理学理论相融合。全面放弃传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内容和方法,不但不能发挥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作用,甚至连基本的教育工作都难以开展。可见,积极心理学理念在观念上突破了传统思想教育的局限,是对传统思想教育模式的拓展和深化,但两者绝对不是冲突的。

2 在高校思想教育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需要把握好尺度

积极心理学理论给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视野,有利于思想教育工作的推陈出新,使得教育形式更符合学生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但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局限性,积极心理学也不例外。在诸如道德教育、纪律教育、意识形态教育等方面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想要取得好的效果,需要在深入理解理论的前提下把握尺度。比如,针对积极道德教育,研究者周围认为,“开展积极的道德教育采用以正面、积极为主的教育方法,但并不意味着积极道德教育完全排斥惩罚,或者说把惩罚排除在道德教育之外,只不过积极道德教育对惩罚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看法,因而也有了对惩罚这种道德教育方法的独特要求。积极道德教育认为完整的道德教育应该包括惩罚而不是排斥惩罚”。另外,在教育者的理念没有提升到能够理解新的理论之前,盲目地将新的理论设计在教学活动中,不但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还会造成学生对教育目的的曲解。例如,在纪律教育中,并不是需要学生一定要在“违反纪律的体验中积极改变”,许多教育内容是可以直接传授给学生的,学生凭借自身的人生经验和知识背景是能够直接理解并获得良好认知的。因此,教师在运用新的理念时不但自身需要加强学习,也要教会学生主动掌握这些新理念,防止在教育互动时过分解读,影响教育效果。

3 在高校思想教育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需要进行本土化实践

篇8

[关键词] 周记 窗口

交流的纽带 班级管理

自我比照

随着高中学生生理上、心理上的成长,接触到的新事物形式、内容的变化多端,他们的内心世界也日趋丰富、复杂起来,本来天真幼稚的童心变得日益成熟复杂,开始不太轻易将自己内心的思想活动在言语上表露出来,取而代之的是大多数的青春期学生(尤其是女生)会拿起手中的笔和精致的日记本,把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不顺心之事,受到的委屈,甚或是同学复杂关系,师生关系,家庭问题等写进自己的日记,收藏自己的喜怒哀乐。知识的日益丰富和思想的不断成熟使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情感世界,以自己的尚未成型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审视身边的人事世界。但是,高中学生还只是停留于所学的书本知识,缺少足够的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在看待身边的事物时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对事物的本质没有进行理智的分析,进而作出不甚科学、不甚全面的判断,甚至是错误的判断。因此学校教育在此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处在教育第一线的是班主任老师,因为班主任能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因材施教的第一手信息。在此我认为正确地利用学生周记,并发挥周记评语的教育作用,是班主任与学生间建立起感情,沟通思想的一种良好手段。下面就本人在担任班主任及语文教学期间,充分合理地利用学生的周记,并通过详尽、温馨评语来管理班级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周记是班主任了解学生心灵的一个窗口。

布置学生的周记,我的要求是让学生像对待自己的私人日记一样,写出自己所看、所感的事和情,不讲求形式内容,对篇幅长短不作严格的规定,放下包袱,想要表达什么情感就写什么情感,追求个性的充分舒展,性情的充分张扬。这样,班主任便可借此了解学生近期的情绪变化和思想动态,掌握学生的真情实感,通过翻阅周记及时发现学生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并随时通过评语和他们作情感上的沟通,开启学生心灵之门。起初不少学生对此心存顾虑,生怕班主任看后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产生看法或偏见,但见周记中班主任善意的批评,积极的肯定、适时的鼓励和引导式的点拨时,对班主任的信任便随之而生,心灵之窗自然向班主任敞开。比如:在我班中有位女生在一次高一的期中考试之后,心情郁闷,独来独往,郁郁寡欢,甚至茶饭不思。她在周记中写道:“自从这次测试之后,我那颗想学好知识、努力上进的心被打倒了,因为我不管多么努力,到后来却还是考得不好。这个学期以来,我每天晚上复习功课,花的时间比同班同学多几倍甚至多几十倍。可这次的成绩使我那颗热心又冷了。老师,我该怎样才能恢复我的自信心?我该怎样取得我应该取得的收获?我该怎样提高我的学习成绩?”面对这位学生的求救,我写下了这样的评语:“你先应冷静下来,然后再找找原因。在学习生活中,本学期来你其他各方面都挺优秀,成绩不尽人意原因有多方面:比如在遵守纪律方面,你是班级同学的模范;在卫生打扫方面,你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佼佼者;在学习方面,你的学习态度在班里无人能及,只是收获与你擦肩而过……但是只要你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定能不断地提高。我和同学们相信你会成功的一天。”经过这段评语的精心指导和鼓励,同学的帮助和家庭的配合,最终使这颗冷却的心重新燃起了继续拼搏的斗志。

班主任可以利用“周记”这个窗口,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并及时发现和排解他们心中的情感困惑,解答他们在学习生活上产生的疑问和难题,或分享他们在取得成功后的喜悦与欢乐。这样,一方面使得学生的情感得以抒发并得到积极的回应,排解了紧张学习的各种压力,另一方面,班主任在管理上可以因势利导,尽可能地缓解了管理中的隐性困难因素。

二、周记是增进师生情感交流的纽带。

教师和学生之间原本是相互平等的朋友关系,而非古代所谓的片面的师徒关系。班主任可充分利用周记这一书面媒介,增进师生间的相互了解,互通感情,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亲切的学习生活氛围。

班中有位性格开朗,无话不谈的女同学,她在一次周记中这样写道:“从小到大,我一直都喜欢看老师所给的评语,包括周记、日记、作文中对我的批评与表扬等。小学时经常写日记,日记本一发下来,我就急着看老师有没有给我打上五角星,还有写了什么评语。初中,就开始写周记,同样,发下来的第一件事还是看评语……看老师批改我周记的评语经常是我的一件非常开心的事,她的评语一般较多,而我的经常只有一句话,唉,真不过瘾。”我认为,要在学生面前真正做到人人平等对老师而言并非易事(虽然口头上常说对每位学生要一视同仁),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包括写周记评语在内)都逃不过他们那一双双雪亮的眼睛。如果稍微处理不慎或不公正,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影响到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老师在他们的心目中的地位就大打折扣。因此我在她的周记评语中写道:“作文水平已不错,又何必在乎评语的多少呢;只要自己尽力,又何必在乎别人的评价。”在下周的周记中她马上写下了:“不错不错,还对偶呢。上周的评语不错,但是您的评语内容和我的看法多少有些偏差,再好好品味品味吧。嘻,小丫头不懂事,说话冒犯了……”字里行间透露出师生间其乐融融之感。

无穷乐趣,学生们也有此同感。班中有位姓刘的学生,因家庭的关系较为冷漠,父母经常吵架,这种局面造成她性格内向,同学之间交流甚少,但内心世界极为丰富,情感的矛盾也比较激烈。她常把内心的想法倾注于笔端,与我进行思想交流,她说:“每周的本子上我都会写上满满的三页,我把自己所有的不快乐、不开心之事全都告诉您,因为您不仅仅是我的老师,更是我最信赖的朋友。”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冯骥才语。

师生之间应注重情感交流,班主任可充分发挥周记评语的功能,沟通师生情感,并用自己富有感染力的评语去鼓励、带动学生。这种方式便于老师最深程度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学生通过老师的评语了解老师对他们的看法,也乐于接受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真情回报老师,这使周记俨然成了学生与教师间心与心对话的桥梁。作为班主任,心中时时装着学生那一份份沉重或欢快的情感,对优等生进行正面表扬,让他们在班中树立起榜样的示范作用,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对于后进生则进行侧面鼓励,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起自信心,通过细心观察,积极去发现他们的闪光之处,让他们找到学习的动力。我想:只要人人都奉献出自己的一片真情,学校将会变成师生们美好的乐园。

三、周记是班主任加强班级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

加强班级管理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制订班级规章制度、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班级集体教育形式、开展系列教育活动等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学生周记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令人不可轻视。由于碍于学生自己的面子和同学关系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高中学生不愿意直接向班主任反映班级状况,而乐意通过周记的形式间接地为班级集体建设和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出谋划策,或反映班级中新近发生的事情。作为班主任,也可以利用周记这一媒介与学生共同探讨治理班级的人性化的“政策”,充分肯定学生的正确意见或建议,并鼓励他们付诸于实际行动,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班级主人翁意识,又起到了了解学生、加强对班级的管理作用。比如班中的劳动委员在一次周记中向我反映:“最近几天,同学们经常买零食吃,而且有个别同学吃完后把话梅核随意地吐在地上,特别是吃泡泡糖的,吐在地上扫也扫不起来,时间久了粘在地上并且发黑,造成一块块的污迹,这严重影响了我班卫生情况。尽管我会及时制止同学们乱扔垃圾这一不文明现象,但希望班主任能让同学们不吃口香糖或泡泡糖。”他及时的反映得到了我的高度重视,随后便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充分调动了他作为劳动委员的积极性,认真地和他探讨整改的措施,并且大多数地采用他所提出的方法,不出两天,这个问题便得到了全面、较为彻底的根治。同时以点带面,使得班级其他方面的卫生工作蒸蒸日上。

又如我班的班长在管理班级上有这么一种想法,他在周记中这样写道:“一个班级综合实力的强弱、学习风气的好坏并不是靠班主任或几个同学的努力就够的,而是靠全班同学为一个共同目标,并一起朝这个目标不断迈进才行的。只有大家团结,才能把本班的文化课和美术课成绩赶上去,我真希望我们班同学能做到这一点,真正提升我们美术特色班的形象。”我在评语中充分肯定了这位班长的工作思路,赞成并支持他搞好班级管理工作,给他充分的班级管理权力,结果在他的影响下,班级工作搞得有声有色,井井有条,整个班级呈现出齐心协力、团结向上的良好局面。这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又提高了学生们自主管理班级的能力,使整个班集体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好局面。

四、周记是班主任在教学教育中自我比照的一面镜子。

篇9

关键词 开放式 生本教育 班级管理 作用

教育就是养成习惯,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教育本质的理解。而“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定势。所以如何教育好学生,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在实践活动中更好地完善自我,是当今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很多教育者都在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论,比较有影响的是郭思乐教授提出的“生本教育”。生本教育的主要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它的深层意义其实就是以生命为本,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信任和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对于现代高职高专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年龄大多在16~22岁之间,思想开放、头脑灵活、接受新事物比较快,但学习上有惰性、责任心稍差、心理比较敏感、个性强、有时情绪不稳 ,易起逆反心理,所以对现在的学生,很多教育者很头痛,感觉对他们无所适从,自己的教育很失败,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

(1)家长式教育方式在作怪。这种教育方式,事无巨细,教师都严加管教。处处让学生听他的,按他的要求去做事,如果学生稍有怨言或做不到,就叫到办公室大声斥责。但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这种家长式教育方式,不但不符合现代的教育理念,而且会使学生对管理者怨气十足,甚至充满仇恨,学生会成伙成伙地明里暗里和他作对,那么这种班级管理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2)经验主义。许多班主任认为自己带班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各种各样的学生都见过,完全可以掌控学生。但是这几年下来,他们越来越对自己的带班经验产生质疑。他们怎么也想不通,现在的学生怎么了?怎么大家都不太懂事,无论是严厉批评,还是悉心教导,对有些学生就是不顶用,原因何在,就是此人非彼人,你不了解学生心理,对他的批评教育就如对牛弹琴,不能让他信服,当然教育会失败。

(3)教师的教育思想没转变。许多人管理学生时,认识传统教育思想,班里学生非要有个优中差之分不可。暗中在心里给学生定性,而又在平时工作中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这样很容易让学生反感。其实大家都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学生都想让自己表现好一点,只不过从小没有养成一个好习惯。有的教师在管理班级时,只有班里学生出了打架、斗殴、严重旷课、迟到之事时,他才把当事人找来,不问青红皂白地斥责一顿;班里若没事就万事大吉、不管不问。这根本就起不到教育作用,更别提改掉学生的不良习惯了。

以上几种教育方式之所以失败,就是他们的教育方式已经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所以我们,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转变教育观念。笔者认为对现在的学生应该采用生本教育管理模式。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真正了解学生,有限度地顺应他们自由发展,一点一滴地感化她们,从根本上改变他们。具体如下:

(1)榜样的作用。如果想让学生遵守纪律,爱护公物,积极劳动,培养他们的自觉能动性,那么老师就应该首先要求自己先做到这一点。例如:如果你不想让学生迟到,那么你可以每天按时在预备铃声响之前,站在本班教室门口,刚开始可能还会有学生迟到,但时间一长,即使你什么都不说,迟到的人将会越来越少,直至不再发生此类现象。再比如,如果要养成学生尊重别人的劳动、不随地乱扔垃圾的习惯,你每次到教室,只要看到地上有垃圾就随手捡起,并同时提醒他们,慢慢地学生就会被你的行动所感化,从而逐渐改掉他们的不良习惯。所以这需要班主任的毅力和奉献精神。

(2)别怕啰嗦。对学生的教育是一个久远的事,作为一个班主任,别怕啰嗦。有些事情,比如学生安全问题、学习问题等要经常说,即使学生烦了,但该说的一定要说,直到把这些问题深入他们的内心,这一过程中要常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然,这需要班主任有很大的耐心。

(3)了解学生、分析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他们交朋友。作为班主任,我们不仅要像家长一样教导他们,而更应像朋友一样接触他们。几乎每个学生都不想把心里的不满向长辈倾诉,但他们却愿意告诉自己信得过的朋友。班主任如能放下架子,多抽出时间和他们交流,了解学生的性格,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对于班级的管理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我们每一个班主任,无论能力大小,只要用心去做,用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相信我们班的孩子不会差到哪里去。从参加工作到现在,十几年的时间,笔者总共带了四届学生,常常感受到,付出一点就会收获更多。学生都很懂事,明了事理,虽然他们也会不断犯一些小的错误,但他终究能体会到老师的用心良苦。当然这需要班主任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4)捕捉教育时机,弥补缺失的爱。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独特的音响,要使孩子们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可见,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善于捕捉教育时机,随时让自己的心对准孩子的心弦,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举例来说:有次我班一位同学上课点火烧书纸,班长维持纪律,结果不知怎么和班长打了起来,班长就拿起身边一个凳子砸向该学生,但该学生并没还手。后班长向我报告,说应该赶快把犯错误的学生赶走,因他还经常破坏班级公物,但是我并没有立即给予处理,而是询问了班里好多同学,发现班长说话言过其实,后来我找到犯错误的学生,询问他的伤情,并与其像谈家常一样询问他的家庭,在谈论中发现他父母对他畸形的爱,看到了他孤独的内心,我原谅了他的过错,并教他如何看待现在的处境。此后,我经常关心他,这位同学再也没有违反纪律,期末考试成绩也有很大进步。

篇10

关键字:英语听说;激励主体

英语听说尤其是口语方面的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师的教学效果优良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参与性;学生的言语技能需要在大量的实践中得以培养和提高。在英语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激励形式,积极帮助学生树立自我管理意识、自主学习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 并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把提高学生的实践素质放在首位,以鼓励学生不断创新,不断完善。这就涉及到课堂中激励机制的运用,以及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问题。我们在不断强调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不可忽视作为激励主体的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及所起的作用。

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也就是说,激励机制的主体与客体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即具有助长作用和致弱作用。其中助长作用是指主体对客体的某种符合客体期望的行为具有反复强化、不断增强的作用。这样在良好的激励机制下,经过作用的循环使客体不断发展壮大,不断成长。相反,如果主体不能有效地调动客体的积极性会致使目标不能实现,其结果表现为对客体的积极性起抑制作用和削弱作用,这就是激励机制的致弱作用[1]。最终结果会使客体的发展受到限制,直到走向衰败。因此,在运用激励机制时要去除其致弱作用,发挥其助长作用。

一般来说,经过入学考试等调查显示,高职学生的英语成绩非常低,英语基础非常薄弱。而且高职学生个体之间的英语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其结果表现为学生在多年学习英语后不能开口说英语;能够达到听力没有太大障碍,同时又能够较流利进行英语对话者寥寥无几。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使学生开口说英语成为英语教学中的重中之重。那么,激励机制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非常紧密的英语课堂教学中,作为激励主体的教师就应该积极发挥激励作用,具体做法如下:

一、增加师生的相互交流。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英语基础和需要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和需求为学生建立集体目标和个体目标,并且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并严格考核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期成绩。反之,学生要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特长以及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对教师的期望。例如,在英语教学初期可以先以测验或口语交流的形式调查学生的英语基础;以谈话的方式或问卷的方式调查学生对英语的需求,如通过英语等级考试等。在此基础上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如平时成绩中的一部分可以采取加分制,学生每发言一次加一分、直至加满为止的给分原则,鼓励学生多开口说英语,多参与课堂。

二、师生各自选择行为。通过学生与老师的相互交流,教师可以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采取适当的学习态度和适当的行为方式并以高度的努力程度开始学习。教师不仅在课上要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在课下也要同学生交流感情以便建立师生共同学习和生活的融洽气氛。教师要尽量在英语教学中创造愉悦、轻松、积极、活力的学习氛围,例如,讲一些英语小故事、学习英文歌曲、表演情景剧等。同时,对高职学生由于英语基础差而导致厌倦学习英语的学习态度给予纠正,可以采取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和不以对错为给分的依据等措施。这样学生的表现可以得到充分的认可,也直接影响到未来的期末英语成绩,同时也使学生清楚了哪些行为该发扬哪些行为该避免。

三、阶段性评价。教师要在一定阶段对学生及时进行评判,以便了解学生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和学习进展。以便教师和学生双方再做适应性调整。这种阶段性评价可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选择评价时间,一般为一周(听写单词或句子)、一个月(小测验)或半年(期末考试)等。针对没有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和高职学生英语基础差不愿意主动学习的情况,教师要定期认真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采取调整教学计划和改变教学方法等措施。

四、结论性评价。在这一步,教师可对学生之间进行比较,以及与学生自身的过去相比较。通过比较,教师公正合理地给出学生的学期成绩。对于学习成绩差和对英语学习没有信心的高职学生来说激励机制是非常关键的。这种激励机制的助长作用会不断地推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之维持高昂的士气。

综上诉述,充分发挥教师的激励主体作用,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其英语学习效果。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无论教师采取何种方法进行激励与纠错,均应充分发挥其教师机智,做到仔细慎重,灵活恰当,以免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激励机制的有效度。同时在高职英语听说课教学中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需要思考的问题,如选择什么时机激励最佳、因人而异来实施激励。但是,无论什么情景下,教师都要坚持连续地激励学生,要处理好激励的微观控制,更要注重宏观的调控。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积极性持续地发挥,进而激励学生的个体、组、队、班趋于平衡。

参考文献:

[1] 黄红.合并升格综合院校提高教师激励实效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08.

[2] 黄河.如何提高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J].才智,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