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19 17:51: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贸易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际贸易现状

篇1

1金融危机后我国国际贸易外部环境分析

1.1全球经济走向复苏,国际贸易喜忧参半

随着金融危机渐行渐远,各国人民重新树立信心,努力发展经济,从2010年上半年的世纪经济发展态势分析,国际贸易正逐步复苏,我国对外贸易情况也出现良好发展。但对于国际贸易接下来的发展,可谓是喜忧参半。一方面,从生命周期理论来看,世界经济不可能一直处于低谷,总会再次经历复苏和繁荣,而与之相伴的国际贸易同样也不会停滞不前,必将走向下一个繁荣。然而,另一方面,人们还没有完全忘记金融危机带来的“疼痛”,美国开始反思往日的超前消费,降低消费需求,据统计2009年9月,美国零售额创两年来最大跌幅,10月美国个人消费开支1%,创7年新低[2]。这直接导致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出口量大幅度下滑,给对出口企业以严峻的考验。

1.2经济增长模式改变,产业布局进行调整

刚过去的金融危机其实是对经济增长模式的质疑,将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劣根暴露出来,促使其调整改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模式。不仅发达国家要反省,改变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行为,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减少控制不良贷款,提倡绿色消费、低碳生活;发展中国家也要重视扩大内需,充分利用本国市场,带动经济增长,从而降低对出口贸易的依赖度。经历这次的金融危机,让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制造业的发展,并加快了向低成本、市场潜力大的发展中国家及新兴市场进行产业转移的速度,这也给发展中国家产业的转型升级带来新的契机,进一步调整全球产业布局。针对全世界提倡环保、低碳,发达国家加大了对新能源、新材料的技术研发,提高科技含量。发展中国家如中国随着人力资本以及其他生产资料成本的逐步提高,也将开始重视将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与低成本密集型相结合,同时我国还将受到更低成本的竞争。

1.3贸易保护主义制约,国际贸易难度加大

国际贸易是金融危机传播的渠道,金融危机的扩散进一步营销国际贸易,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相继推出,迫使金融危机进入恶性循环,即使此次的金融危机已离我们远去。金融危机后,各国的内部需求出现疲软,国际市场萎缩,各种贸易保护此起彼伏,这在很大程度上恶化了我国的出口环境。2009年,不论在立案数量,共116起贸易救济调查,还是涉案金额127亿美元,均达到历史最高[3]。除此之外,许多西方国家针对中国设置了许多贸易壁垒,如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抑制我国出口贸易,使得我国国际贸易障碍重重。

2我国国际贸易现状分析

在我国国际贸易环境改变的同时,我国国际贸易内在形势也在发生调整:

2.1我国传统的比较优势在逐渐发生变化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升,对资源开发的限制保护以及土地价格的攀升,促使国内企业开始由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一方面,低价的、技术娴熟的农民工数量将减少,许多地区出现“民工荒”现象;另一方面,不论国家还是企业都将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原动力。这则意味着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也将出现变化,原来依靠低成本生产要素投入出口的比较优势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终端产品,促使粗放型出口方式向集约型出口方式转变。

2.2大力推动国内消费,扩大内需

在金融危机期间,面对残酷的国际市场环境,许多对外贸易企业纷纷倒下,国家不仅给予对外贸易企业政策优惠,积极引导,帮助企业重塑信息,还大力推动国内消费,提倡扩大内需,减少对国外市场的依存度,协调资源对内和对外的分配,从而更好的抵御国际市场萎缩带来的巨大压力。

2.3我国贸易顺差现象的持续

在国际贸易中,我国一直处于顺差位置,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外资的大量进入,进出口主体格局和贸易方式发生根本变化,除了1993年出现122.2亿美元的逆差外,其余年份都为顺差[4]。这不仅激化了我国与贸易国的矛盾,使得它们对我国产品采取反倾销、反补贴措施,实施贸易保护,增大了我国企业对外贸易的难度,如美国作为我国的第一贸易国,因巨额的贸易顺差而一直对人民币升值给予压力;而且我国原来出口的产品靠的是低廉的原材料、劳动力为优势,它环境污染大、能源消耗高,在看似巨大的顺差额下其实牺牲的是我们祖孙后代头顶的蓝天,是不可持续的生产贸易。因此,持续的贸易顺差使我国国际贸易处在对外受压迫阻碍,对内低效率的尴尬境地。

2.4进口将不断扩大

到2015年左右,我国人均GDP将由3000多美元增加到5000美元甚至更高,这是消费结构升级最快的阶段之一[5]。因此,人们对产品的品质、档次将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端产品的市场将被不断开拓。而国内企业目前却很少有知名品牌,特别在高端产品上,所以这也是国外名牌纷纷抢占中国的原因。再加上,人民币的升值,使得国外商品的价格相对变低,增强了本国消费者购买力,从而促使进口在数和量上的快速增加。

3金融危机后我国国际贸易发展对策

在分析金融危机后我国所面临的国际贸易环境,根据我国目前的国际贸易状况,我国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来使得我国国际贸易环境更是合适我国国情,帮助国际贸易企业充分利用全球化进程中的机遇,自信应对国外政府及企业带来的挑战。

3.1调整经济增长模式,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针对人们对低碳生活的追求和对环境的重视,以及我国原材料上涨、水电资源的紧张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有必要将原来低成本、高能耗、高污染、低营利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转向高成本、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使其不仅仅局限在基础原料上,促使对外贸易企业进行产品升级,向高端产品提升,将低附加值制造环节转移到低成本地区,帮助实现出口产品的多元化、创新化、科技化。

3.2实现贸易市场多元化

目前,美国为我国的第一对外贸易国,所以在金融危机爆发时,我国也是受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这与我国的对外贸易市场单一不无关系。因此,我国企业在稳定在欧美市场的同时,还要开拓其他市场,实现市场多元化。一方面,可以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那个市场突变带来的损失,帮助国家及企业分散风险。

3.3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

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大的潜在消费市场,特别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能力也随之增强。对外贸易企业应将目光转向国内市场,深入开发国内市场的消费潜力,而不是一味的涌入国际市场。而且,国内市场相对于国际市场而言,环境更有益于国内企业的成长,不论是政策的支持,还是对国内消费者的熟知程度,国内企业都有着国外企业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关键是,企业要提升自身以及产品的竞争力,才能有更强的挖掘市场的能力。

3.4开展贸易谈判,增加信任,减少贸易摩擦

应对层出不穷的贸易保护主义,国家之间应增加沟通交流,贸易谈判就是让彼此之间信任,减少摩擦的有效手段而不是彼此排斥,拒绝国外的产品,导致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同时,发展中国家应该建立一个国际贸易联盟,共同抵抗发达国家建立的贸易壁垒,缓解发展中国家所处的劣势地位。

篇2

1.竹产业发展迅速。2006年,中国竹产业实现产值660多亿元人民币。2004年竹子产品出口创汇12.8亿美元;2005年出口创汇10.5亿美元[1];竹子天然具有很强的自然环境保护性和对退化环境的修复作用。全球生态环境恶化唤起了人们生态意识的加深,人们关注竹子资源,开发利用竹子资源,希望竹子资源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竹产品因此在世界各地广受欢迎。竹产品贸易由亚洲,东南亚市场向欧美乃至全球市场不断扩展。

2.竹产品不断开发,注入生态概念。竹子从竹叶到竹根都可以开发利用,主要有原竹植物类;竹材加工类(竹编、竹胶合板、竹地板、竹凉席、竹窗帘);竹笋加工类(鲜笋,水煮笋罐头)。近年开发了竹材化工类产品(竹炭,竹纤维,竹炭纤维,竹叶黄酮等)国际市场走俏。竹产品从设计到生产,从战略到品牌都具注入了强烈的生态概念。对竹产品的渴望就是对生态与绿色的渴望,对竹产品的关注就是对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二、竹产品国际贸易现状

由于人类的环境意识觉醒,绿色消费运动越来越高涨,人们对绿色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绿色产品的增加,绿色产业的发展对贸易产品结构会产生深远影响,给贸易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贸易是通过特定的具有生态影响的产品和劳务的国际交换来影响环境的,如果这些商品有助于保护环境,或者是另一种危害环境产品的替代物,那就是正产品效应,贸易作为这些商品的流通手段,对环境状况有积极的影响[2]。竹产品正好迎合人们对绿色产品的消费需求和绿色消费的潮流,体现出强烈的正产品效应。竹地板,竹炭,竹纤维,竹笋等竹产品引领着人们对绿色产品的消费与需求。

1.中国成为竹地板生产出口基地。在世界木材数量急剧减少和环保热情高涨的今天,尤其是受到原材料涨价以及实木地板征税的影响,竹材正迅速成为地板行业不可忽视的资源。竹地板在国内市场的销量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长,国际市场非常走红,其出口增长速度仅次于强化地板。大型竹地板企业忙于出口,无暇顾国内市场[3]。竹地板是中国自主创新的产品,在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等方面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中国竹地板年产销量已达3000多万立方米,占中国木质地板总销量10%,其中60%出口到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4]。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竹地板生产出口基地,出口的竹地板价格普遍高于木地板。

2.竹笋产品国际市场稳定拓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竹笋生产国和出口国,主要出口到日本、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其中水煮笋是中国重点的大宗出口农产品。浙江、福建是最主要的水煮笋出口加工基地,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煮笋进口国。水煮笋出口创汇能力不断增长,同时出口欧洲和美国不断增长。

3.竹炭、竹醋和竹纤维出口市场不断扩大。中国竹炭外销量占总产量90%以上,主要出口到日本和韩国,外销日韩的数量又占外销总量的90%以上。世界最大的竹炭出口基地浙江衢州的衢江在2005年获国家原产地地理标记注册。据统计,衢州竹炭年产值已达3.6亿元人民币,年出口创汇1600万美元[5]。现在市场开始投向中东、欧洲和北美。

竹醋液是竹炭烧制过程中产生的液体副产品,可用做土壤杀菌剂、植物根系生长促进剂、美容化妆品、健康饮料等。国内经营竹炭的每家企业基本上有稳定的外贸订单,2004年仅浙江龙游县竹炭出口创汇就达到了300万美元。

竹纤维是从原竹中提炼出来的绿色环保材料,它具有天然的防螨、防臭、防虫和产生负离子作用。浙江、江西、湖南已有多家企业生产竹纤维面料和竹纤维服装。2006年7月,浙江东新公司出口竹纤维衬衣到意大利,是中国第一批出口到欧盟的竹纤维服装。欧盟消费者青睐环保产品,对环保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竹纤维服装有着巨大的市场。

4.原竹植物贸易活跃,竹子文化广泛传播。近年,澳大利亚,欧洲,美国等地从中国进口大量原竹竹苗,建立竹子观赏园,或由中方承接园林工程,用竹子造景。通过园林苗木贸易进行商品与服务贸易,同时传播了竹子文化。竹子具有强烈的中国文化元素,而竹子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的生态性,又恰好符合健康、自然、环保的理念。出口到欧美的竹制工艺品,被当作工艺品卖,价格很高。

三、竹产品国际贸易面临的主要问题

1.新兴非关税贸易壁垒兴起。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取代了传统贸易壁垒。技术壁垒是进口国对各类进口商品颁布的技术标准,合格评定制度和认证制度,卫生检验检疫规定,商品包装和商品标签规定,信息技术壁垒,造成进口障碍以限制商品进口;绿色壁垒又称环保壁垒,各国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及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为理由,通过立法或制定强制性的技术标准,对国外商品进行准入限制的技术壁垒,主要有市场准入,绿色技术标准,ISO140000,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绿色卫生检疫,绿色补贴等。WTO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文件分别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TBT协定)和“实施卫生与动植物卫生措施协定”(SPS协定)。中国出口企业主要受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壁垒的限制。中国对竹材加工、竹地板、竹笋、竹炭和竹纤维等竹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几乎是零进口,而这些产品大多是以外销为主。随着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兴起,竹产品加工企业不得不面对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盛行这一大环境对出口的限制。

2.主要市场对竹产品的技术壁垒与绿色壁垒限制。以下是竹产品出口各大市场涉及到的技术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这些贸易壁垒有行和无形削弱竹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影响竹产品的国际市场开拓。

(1)美国,加拿大。2003年,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了《关于食品企业注册的法规》、《关于建立与保持记录的法规》、《进口食品预先通报法规》和《关于人类或动物消费的食品行政扣留法规》,要求制造、加工、包装或仓储供美国境内人或动物消费食品的企业需向FDA申请注册;并建立和保持记录;在入境前向FDA通报;FDA可对有疑问的货物实施扣留[6]。竹笋食品出口到美国的限制越来越多。美国曾从中国进口竹制苗圃桩杆。2005年底美国规定到达其港口的用作花园和苗圃桩杆的竹制品将接受强制熏蒸。竹制品中合成树脂中的游离甲醛问题,竹材防腐处理的药剂问题都会面临严格的海关检疫。出口到加拿大的竹产品都遭遇到类似的技术壁垒的限制。

(2)澳大利亚,新西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对食品实行联合管理制度,对应用生物技术生产的食品必须加贴强制性标签;采用生物技术产生的进口食品,只有经澳新食品局评估和批准,并列入食品标准法典后,才可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销售和消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中国竹笋类食品主要进口国,联合管理制度无形筑高了进口门槛。2006年1月1日起,输往新西兰的竹木制品必须由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CIQ)考核认可的检疫除害处理企业进行熏蒸或热处理,除害处理合格的,由CIQ出具熏蒸/消毒证书,方可出口到新西兰。

(3)欧盟。欧盟规定自2003年9月11日之后,在欧盟15个成员国市场上销售的欧盟自产或从第三国进口的有关产品中,所含可能分解致癌芳香胺的偶氮染料含量不得超过30ppm的限量。2004年6月30日,欧盟实施了2003/3/EC号指令,规定在欧盟的纺织品、服装和皮革制品中禁止使用和销售含有金属铬的“蓝色染料”。2004年4月,欧盟对所有生物技术产品和下游产品的强制性可追溯性和标签加贴要求的新法规((EC)641/2004)生效,增加了程序,提高了成本。[6]无疑,出口到欧盟的竹制品、竹笋、竹纤维等产品受到以上技术壁垒的严格限制。

(4)日本,韩国。日本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也是中国水煮笋出口的第一大市场。2006年出口9.44万吨,金额8.621万美元。2006年5月29日,日本实施著名的“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涉及对所有农业化学品的管理,集成了国际上所有的农药残留标准,堪为世界上最严格的农业化学品残留标准。“肯定列表制度”提高了水煮笋的市场准入与风险。韩国制订的合格评定程序则异常繁琐,对进口造成了许多障碍;卫生与植物卫生认证要求苛刻,限制了农副产品进入韩国市场。韩国对包装材料要求极高。2001年1月1日,韩国的新食品包装和标签标准开始生效,禁止使用PVC收缩包装和包装中含有超过20%“死空间”的促销包装,以保护环境。韩国是中国竹炭和竹醋液开拓的主要进口国,要遭遇到以上贸易限制,必须引起企业重视。

TBT和SPS通报都涉及安全、健康和环保问题。目前看,竹材加工和竹笋制品这些传统产品受到国外市场技术壁垒限制较大。竹炭和竹纤维等新开发的产品受技术壁垒影响不大。竹地板2006年实施了竹地板国家标准,产品质量达到了进口国的标准要求,有效预防技术壁垒。SPS协定,即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定,其宗旨是不应阻止任何成员采用或实施为保护人类、动物和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措施。SPS通报是指对那些没通过SPS协定所规定的卫生检疫标准的产品,采取通报方式公布,从而影响产品的出口。大多数竹产品生产工艺相对落后,标准低,容易遭SPS通报。2004年到2006年,中国竹产品出口企业多次遭受SPS通报,增加了竹产品出口难度。

四、突破竹产品国际贸易壁垒问题的对策

1.实施国际技术标准,加强森林认证与生态设计。突破技术壁垒的最有效途径是依据进口国的技术标准,改进产品质量,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中国出口的竹产品的安全和质量是各进口国最敏感的问题。要强化质量意识,实施国际技术标准。竹加工出口企业要积极参加IS09000质量认证和IS014000环境认证,建立国家标准体系,加强国际标准认证,主动预防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国外市场对地板的环保特性非常关注,竹地板企业应加强森林认证。目前中国竹材加工企业只有几家通过产销监管链认证COC。经过FSC认证的森林和产品获得证书,并贴上标签,相当于获得通行证,有效规避国际市场的技术性壁垒。FSC认证等生态标签是中国竹产品加工出口产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要素。

同时,竹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应加强生态经济产业设计,对于设计的投入可能带来质的飞跃。生态经济产业设计又称为绿色设计、为环境设计、生命周期设计。这是近年来工业界出现的新事物,被称为是最高级的清洁生产措施,欧洲和日本竭力把生态技术和产品设计结合起来,以形成极大的市场竞争力[7]。

2.注重新产品研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竹加工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有效克服技术壁垒。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没有自己的品牌,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竹子具有良好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合理的开发利用这些价值,不断创造和提升竹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的市场认可。竹笋,竹制品,竹材加工类属于高检疫风险的竹产品,标准高,检测项目多,出口困难较大。如果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产品出口结构将由高检疫风险低的产品转向低检疫风险的产品,以利于竹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新开发的竹炭、竹纤维、竹炭纤维、叶黄酮等系列精加工产品出口有着很大的市场空间。

3.参与国际林业碳汇交易,克服贸易壁垒。2007年3月,中国成立碳基金,成为国际林业碳汇项目组成部分。国际碳汇是指把发展中国家森林的固碳功能(碳汇)所产生的信用在国际市场上自由转化成在市场上交易的温室气体排放权。竹林被誉为“第二森林”,生态效益优势明显,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大,造林成本低,具有优势。中国的竹加工出口企业可以通过碳汇交易获得设备、技术、资金,借此提升产业水平与出口创汇能力。利用国际基金,发展竹产业,开发竹产品,促进竹产品国际贸易,也是一条有效的克服贸易壁垒的渠道。碳汇是当下中国林业及林业产业发展的热点问题,涉及到许多经济、技术问题,值得探讨。

4.构建竹产品贸易壁垒信息平台。建立竹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网站和信息中心,对进口国技术壁垒措施进行跟踪研究,建立预警机制。企业或企业联合会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各国正在或将要实施的绿色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措施,并及时地把信息反馈给竹产品企业,以便及时地采取对策,尽可能地减少国际贸易损失。目前已经建立国际竹藤组织网络、世界竹藤通讯、中国竹业信息网、中国竹子网等更多是收集竹子研发与国际市场供求信息,提供电子商务平台等,有待建立技术壁垒预警系统,促进竹产品国际贸易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莉,刘俊昌.我国竹产品出口现状分析[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2]任建兰.基于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环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张丽立.竹地板将是地板行业新的增长点[J].中国林业产业,2006,(7).

[4]马丁华.《中国竹地板消费白皮书》[J].中国人造板,2007,(3).

[5]林其盛,浙江成功举办竹炭产业发展国际论坛绿色中国[J].绿色中国,2007,(13).

[6]壁垒当道,外贸何处去?——2002-2004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年度报告[J].企业标准化,2005,(10)。

[7]唐建荣.生态经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篇3

一、中国贸易现状分析

国际贸易增长点缺少,需求低迷,绿色贸易壁垒限制。数据显示,从2014年到2016年,世界货物贸易量伴随着世界经济连年放缓,世界经济增速从3.4%下降到了3.1%,世界货物贸易量也从2.8%下降到了1.7%。自1994年乌拉圭回合谈判落幕成立了WTO,并在协议之中对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和限制,使贸易在更透明的环境下进行之后,贸易保护主义的力量就被削弱;但是经济萎靡下,各个国家为保护本土产业和就业率,部分国家就利用人们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危机心理,夸大宣扬进口产品存在安全隐患和污染缺陷并大规模进行限制。国际经济局面已在英国退出欧盟之后,正式进入到区域化保护政策阶段,特朗普宣称为保护本土产业而退出TPP这一举措足以显现这一点。现阶段经济局面有点类似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末来30年之内,必然是各种贸易协定的解体,反全球化势力逐渐兴起。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意识到过度依赖虚拟经济的危害以及实体经济的重要性,提出重振制造业,加速“再工业化”的口号,要回归实体经济。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挤压了我国国际贸易份额。

国内产业结构失调,部分国际贸易竞争优势丧失。中国依托劳动力,土地等初级要素比较优势,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加工贸易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同时工业处于低附加值环节的中国加工贸易产业,这种高能耗、高污染为代价的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在参与到国际分工中,面临着初级要素比较优势逐渐减弱,如高端人力资本和自主研发能力等高端要素比较优势又尚未形成的问题。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劳动人口结构变化,人口抚养比升高。田魏等通过引力方程论证得出人口抚养比是双边贸易增长的重要推动力[1],在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接下来将面临人口红利消失,。依托于廉价劳动力的低价竞争优势将不在,低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不再足以收回高土地租用,高能源消耗,高劳动支出等成本。

借助于以WTO为基本框架的多边贸易规则,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促成了国际贸易格局的分化。自中国加入WTO以来,货物进口总额扩大约五倍之多,年增长近20%,带动了国内经济发展。但随着贸易成员国增加,贸易活动的加深,多边贸易暴露出一些弊端。由于低技术含量成品大量冲击国外市场,以绿色贸易壁垒为借口,中国成为最多的反倾销反垄断起诉的调查对象。从2016年12月11日开始自动成为“市场经济国家”,反倾销事件将大幅削减。亚太经合组织作为亚太地区级别最高的区域组织,采取议程推动的论坛而非结构完整的组织,这种类似外交磋商平台而非强制性的契约组织,不如WTO的执行能力强,导致了其逐渐沦落为缺少政治和公众支持的空壳结构。当面对意大利面碗一样的多边贸易规则引发的诉讼及摩擦越来越多时候,我国开始寻求双边与区域贸易的增长。

二、当前贸易环境应对建议

我国进入新常态后,以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将难以持续。考虑到我国经济状况和国际贸环境,应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构建新型产业体系,以求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借助我国宏观经济调控调控优势,通过政府计划的产业规划和区域产业政策来鼓励来有效引导优质产业的发展,限制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产业,明确鼓励创新与技术进步,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重新配置产业要术,提高产业素质和资源配置效率,给商业强烈的政策信号,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为了加快技术进步,积极引进外资企业,通过技术溢出作用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寻求新的增长点方面可以积极进行文化产业发展与输出。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浓厚的文化积淀,借助这些无形资产,加大文化产业投资力度,积极发展影视动画等输出,努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国际知名文化品牌,充分利用国家建设上海自贸区的良好机会提高“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的地位,形成良好的带头风范,从而改变对外贸易结构中文化贸易占比下降的局面。

布局强国金融战略,提高国际竞争力,改善外部贸易环境。我国GDP虽然位居第二,但经济大国不等同于经济强国。经济强国不仅要求足够量的经济规模和较高的人均入水平,还要求具有开放且能够在全球有效配置资源且分散风险的金融体系。考虑到我国目前以银行融资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为此可以选择银行走出去的金融扩张路。走出去的金融机构定位支持货币全球化,金融业务全球化,金融交易全球化,增强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深度融合入驻市场与中国市场,提高国际话语权[2]。金融能力的增强,不仅仅可以提高我国国际贸易影响力,还可服务于国家得国际战略布局。特朗普退出TPP回归本土布局时刻,我国应积极进入海外市场,借助于自设、并购、行合作等多种途径布局全球化网络布局,为国际贸易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篇4

[关键词]国际贸易;物流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0-0019-02

国际贸易物流是为了满足世界各国客户需要而对商品、服务以及相关信息,从产地到消费地的转运、流动、储存实施过程。随着全球经济大融合、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国际间商务往来日益频繁,世界贸易快速发展,由此带动了国际物流行业的迅速崛起。而且国际贸易对国际物流业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物流行业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明显加大。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物流业虽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相对水平较低,这与我国国际贸易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因此,发展现代、高效的物流业,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满足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势在必行,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现实意义与战略性意义。

1 国际贸易物流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市场化经济不断深化和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世界各国沟通和交流越来越广泛,我国对外国际贸易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上第一大贸易国家。据海关统计,2012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866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出口204983亿美元,增长79%;进口181783亿美元,增长43%;贸易顺差2311亿美元,扩大481%。然而如此大的贸易量和交易额,其助推力不是别的恰恰是物流业,国际贸易与物流业相互依赖、互为促进愈发明显。但由于我国国际贸易物流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与世界发达国家尤其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整体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规模小、体系不健全、与国际合作不够广泛、人才缺乏、物流效益差及顾客不满意等,特别是我国缺乏世界级的国际物流公司,在管理和服务方面欠缺,导致物流企业在国际竞争力不够,不利于国际贸易和现代化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易物流企业规模小、功能差、管理水平低

近几年,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企业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应运而生,并得到了比较快速的发展。但运输方面,除中国远洋、中国海洋、中外运等少数几个较大的企业外,大多数国际物流企业规模一般比较小,运载能力有限,竞争实力弱,缺少物流信息系统的支撑、物流管理、技术、装备、设施还相对落后;企业生产率、资源利用率不高,专业化物流服务水平亟待提升。

仓储方面,以水产领域为例,中国是世界第三大水产加工厂,每年从大连、青岛、烟台等地出口几十万吨的水产加工品。在鱼类的捕捞季节,工厂都要进行囤货,冷库便成为水产加工厂的一个瓶颈,因为冷库的规模小,不但仓储费用不断上涨,集中到货的时候,可谓一位难求,另外由于制冷效果以及人员管理不到位,很多冷冻的水产品出现了风干的情况,对出口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失。

目前,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企业的功能比较单一、物流网络只是初步形成,企业的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水平、服务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国内进出口贸易企业的需求。另外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低,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

1.2 国际贸易物流发展体系不完备,缺乏政策支持

现代国际贸易物流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强有力的政策、法律支撑。欧美等西方国家的现代国际贸易物流发展为什么那么快,很大程度上与本国政府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中国虽然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至今还没有一套完备的独立的国际贸易物流法律体系,国内很多物流企业存在恶性竞争、无视操作规范等现象不断发生,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难以保障。国际贸易物流是国内物流的扩延,更需要立法的支持和政策的引导。目前出口由于地方性的限制政策比较多,没有专门管理机构和指导部门。因此,阻碍国际贸易物流的发展壮大。

1.3 国际贸易物流中国际合作不够,国际地位有待加强

国际贸易物流主要是为跨国贸易服务,因此,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对于发展国际贸易物流至关重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同世界很多国家建立了经贸往来,与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交流日益频繁,对外交流取得了重大成功,这都为国家贸易物流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国际合作还不够广泛,主要制约的问题与因素来自两方面:一是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的行业开放度不够,海运、铁路、航运、公路等交通网络基本上都集中在政府手中,一些地方的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缺乏加快物流业发展的良好软环境。二是我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有待加强,很多方面缺乏话语权,不能为我国国际贸易物流企业提供必要的支持。目前我国国际物流行业处于多重管理的状态,涉及商务、航空、铁道、海关、信息产业部等多个部门,缺乏统一协调和必要的指导。

1.4 物流管理人才缺乏,对现代物流的认识不足

由于中国物流业发展时间短和国内教育体制的落后,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尤其是国际物流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策划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比较缺乏,物流操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因而导致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不高,仓储、运输、配用等环节的设备数量已经不少,但管理水平落后、业务功能单一、专业化程度不高、信息技术使用不足,物流网络分散,多由区域性的小企业经营,没有形成系统,只能满足简单、低水平的单环节服务。还有一些小的物流公司,管理人员的思想还停留在拉脚、跑运输上,这样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要求。

2 推动我国国际贸易物流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我国物流业的综合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只有正视现状,与时俱进,加快发展,才能跟上国际贸易物流的发展的步伐,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

2.1 增强服务意识,积极转向现代物流服务

现代物流的发展,特别是国际贸易物流,客户对物流企业要求越来越高,也不再是统一的标准化的物流服务,物流企业的服务仅停留在过去的搬搬运运、态度好方面远远不够, 客户更多需要的是个性化、自动化、信息化的要求,而且对包括仓储、配送、货代等综合服务的要求更高。因此,物流企业必须转变观念,提高物流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逐步向现代物流服务转变,必须根据客户的需要设计独特个性的物流服务,同时,要加强与多个国家之间的交流,积极推动国际合作。鼓励国内物流企业走向世界,建立更为完善的现代国际贸易物流网络。

2.2 壮大国际贸易物流企业规模,完善物流网络

现代国际贸易物流,对于运营能力和运输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小打小闹、身单力薄的小微企业很难肩负起国际贸易物流的大任。因此,我国国际贸易物流要想成为世界一流的国际贸易企业,要想在激励的市场竞争激烈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壮大自己的规模和实力,特别是尽快提高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能力;必须在全世界的绝大部分国家和重点地区,建立完善的、畅通的高效的包括运输、 仓储、 配送为一体的现代物流网络,确保为客户提供一流的国际贸易物流服务。

2.3 完善国际贸易物流基础设施,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力显著增强,发展国际贸易物流的硬件设施有所加强,但是我国的运输、 仓储、 配送基础设施仍然不能满足需要。要发展国际贸易物流,必须加强铁路、港口、公路、机场等物流枢纽的建设,同时加快国家对国际贸易物流立法,建立专门的《国际贸易物流法》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出台更多的有利于国际贸易发展的政策,打破运输行业的地方性保护壁垒,提升国际贸易物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强政府对于国际贸易物流行业的指导与监督,确保国际贸易物流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2.4 加快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各行各业的竞争,说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国际贸易物流行业也不例外,目前正需要大批具备组织协调能力、专业知识、服务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和对产品知识和贸易知识包括运输、仓储、配送、外语、单证、报关等知识熟知、精通的综合人才,尤其是国际物流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策划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以及高素质的物流操作人员。但是,目前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物流知识的培训,不具备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的能力。因此,我国贸易物流企业必须建立起完备的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培训,为国际贸易物流行业实现专业化、国际化储备力量。

参考文献:

篇5

双语及双语教学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加拿大等移民国家,其目的主要是通过双语教学来实现多元文化的共存。双语教学则产生于20世纪初期,在20世纪60年代被各国广为接受。不过,对于“双语教学”,目前国际社会尚无统一的定义。我国“双语教育”历史悠久(主要是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问题),但以中外文进行双语教育形成一种规模为时则不长。教育部2001年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各高校在本科教育方面要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自那以来,高校双语教学才得到较大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语的主流地位的优势更加凸显,国际贸易领域工作的涉外性决定相关人员必须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至少还要精通英语。作为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目前单纯的专业英语教育的低效能,有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展双语教学。

二、苏信院国际贸易双语教学的现状

笔者在苏信院从事国际贸易的教学,在2011年的两个学期分别对商务英语专业和国际贸易等3个专业、2个教学大班实施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双语教学。教学中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教学,对双语教学也有了一些体会和认识。但与其他很多同行一样,遇到了很多问题和困难。

(一)双语教材选择困难

目前,我国在双语教材的开发建设方面还很落后,姑且不论是否适合,笔者在市面上能见到的只有清华大学出版社、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和复旦大学出版社等少数几个出版社有英文版的国际贸易教材。而在实施双语教学的学校,在教材的选择存在两种情况,第一,选择原文教材,这种做法优点是提供给学生接触地道外语的机会,但主要问题是对学生的外语程度要求高,相对于高职高专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外语基础,这种选择存在很大弊端,有可能导致学生最终对专业知识掌握不了,一知半解,最终反而害了学生;第二,选择中文教材,这种选择通常是教师将相关内容翻译成外语进行教授和教学,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和自学的方式掌握知识,但严格意义上来讲不能称为真正的双语教学。

(二)双语教学师资严重不足

师资是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双语教学不但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知识和背景,还需要教师有良好的外语修养和较高的外语水平。加拿大、美国、新加坡等国经过多年的积累,在双语教学的师资培养、教学管理、课程资源、评估方法等方面已形成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体系。加拿大规定:当法语作为教学语言时,必须由本族语为法语或法语水平相当于本族语的教师施教;当英语作为教学语言时,必须由本族语是英语或英语水平相当于本族语的教师施教。美国的双语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双语教师要是双语、双文化者;要持有政府颁发的任职资格证书;要具有较高的学历;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现状是,专业教师外语水平有待提高,不能自由有效的用英语进行授课和交流,而外语水平较高的外语教师则又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从而能够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非常稀缺。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国贸专业教师一般都缺乏系统的英语培训,没有教师在纯英语的环境下学习、工作过,英语表达能力、双语教学方式及双语教学经验的积累等方面水平都不高,难以用英语对课堂进行有效的控制,更加不能用英语与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和沟通,这样双语教学的品质就得不到保障。

(三)学生语言基础差

双语教学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教师的专业课功底和外语能力等素质构件,也取决于学生的语言基础。根据双语教学的阀限理论(the thresholds theory),双语教学的前提是要求学生的双语水平均达到中级层次,同时要求处于中等水平以上的学生力争达到高级层次。毋庸讳言,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外语基础差,有些学生连基本的外语词汇都没有掌握,更不要说对一门课程用外语听说读写了。而且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还没有条件按照学生的外语水平进行分班,这样的结果就是外语水平高的学生对教学很感兴趣,而外语水平差的学生则采取抵触态度,甚至白暴自弃。

三、国际贸易双语教学对策建议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深地感觉到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双语教学应该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对于遇到的几大难题,也应按照高职院校的现实逐步解决。

(一)教材的选择

由于很多高职高专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对于教材的依赖远远大于本科院校学生,所以教材和教学模式的选择息息相关。笔者在实践中采取的是使用中文教材,但课件和练习题等内容则使用英文,并且逐渐加大英语的比重,这样可以引导学生的兴趣,还不至于造成学生的学习困难。当然,要实现真正的双语教学,还要编写适合我国学生的双语教材。考虑到职业教育要服务地方经济的职能和定位,可以校企合作编写双语教材,教材中还要体现专业的特色,尤其是校本双语教材的开发。例如笔者所在的苏州吴江地区丝绸纺织业发达,这是专业特色确定的方向,也是开发双语教材时要考虑侧重的问题。当然,还要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做到难易适中。

(二)师资问题的解决

笔者所在苏信院的国际贸易教师,大都是相关专业毕业,没有经过任何的外语类培训,也没有国外留学及工作的经历,对于英语语言的运用还很不熟练,出了基本的交流、函电、合同等的阅读和专业知识外,还没有办法自如的驾驭和控制好课堂自由讨论和师生交流,尤其外语听说的能力亟待提高。针对目前高职高专双语教学师资匮乏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两手抓的策略,一方面选派本校教师在国内或出国进行专门的双语教学培训,并且其他院校的实践表明,送教师去国外进修进行语言强化培训效果明显。令一方面,积极引进具有国外工作或留学经验的专业人士充实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通过辐射和带动,提高双语教学的整体水平。

(三)课堂教学模式

篇6

求学网为您编辑了“国际贸易论文浅析义乌外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国际贸易论文浅析义乌外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国际贸易论文浅析义乌外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 国际贸易 融资

1.1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迫切

与其他企业不同,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在经营和贸易过程中,其程序十分复杂,在一次贸易过程中,需要涉及多个环节。以出口贸易为例,在出口贸易中,企业通常要备货、定仓、制单、报关、结算、退税等多个环节,这样一来,企业所需的资金较多,而且资金回笼的周期也会增强。如果遇到突况,如出现企业货物积压、被人为的扣押等,资金回笼的周期就会变的更长。另外,我国的外贸公司多数是纯贸易公司,并不是生产性企业,因此在前期还需支付庞大的货物存储费用,这些因素都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极为迫切。

1.2中小企业在银行融资有局限性

尽管中小企业对国际融资的需求非常迫切,但是其融资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中小企业的规模划分给我国中小企业融资设置了较大的障碍。我国将从业人员在20人以上、年营业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认定为中型企业,将从业人员在5-20人之间,年营业额在1000万-5000万元之间的认定为小型企业。银行对企业进行融资,主要是根据从业人员的多少将其判定为何种规模的企业,进而对其进行融资支持。这对于许多加工型企业来说,未必不是好的区分方法,但是对于具备一定的现代化的企业及从事贸易的企业来说,并不是太过科学。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选择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依然十分单一。当前由许多诸如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贷款、出口商业发票融资贷款、出口退税贷款、应收账款池贷款等的新兴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不管是企业还是银行,仍旧偏向于选择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而且多为出口方向的托收贷款和进口方向的信用证结算配套信托收据贷款。

从表1可以看出,小企业从青岛某商业银行所选择的贸易融资产品中,有近八成是传统的出口方向贸易融资产品,进口方向基本上都是传统的贸易融资产品。从中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贸易融资在融资方式上仍就倾向于传统贸易融资方式,且银行热衷于出口方向融资而对进口方向的融资相对比较保守。

1.3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融资困难

在国际贸易体系中,中小企业处于国际贸易链的下游,不论是资金水平,还是企业规模,都难以与大型企业相提并论。近年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区域低迷,我国经济也呈现下行趋势。我国许多中小企业尤其是从事国际贸易的中小企业受到了很大冲击,频繁出现下游客户信用危机,导致不能正常收回货款,或者因为价格问题导致产品大量积压,这些情况的发生使得中小企业的资金链难以保证,银行贷款不能及时归还,从而使得它们在银行的信用值不断下降,许多银行或者在对其贷款时增加考察难度或者干脆不予贷款。

参考文献:

[1]应若飞.外向型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特点.浙江金融, 2013,8:21~28

[2]王经平.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五大障碍.中国外汇管 理,2014,5:6~9

[3](美)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宏观经济学.北京: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14

[4]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上海:上海 人民出版社,2012

[5]Nigel Girmwade.International Trade Policy:A Con- temporary Analysis.In:Business&Economics,2012

篇8

[摘 要]现如今,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已在我国蔓延开来,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提升国内经济发展的效率,还要同国际做好交流合作,进而快速提升国际贸易的效率。电子商务属于一种先进的贸易形式,我国在进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可以合理运用电子商务,促进我国同其他国家竞争合作,且电力商务的到来,为我国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为了让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产生更有加有效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其应用现状。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应用现状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0.095

[中图分类号]F724.6;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0-0-02

现阶段,我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形成与时俱进的经济发展观念,打开国门,走向世界,这样我国经济发展的途径才会增加。因此,我国在进行国际贸易活动的过程中,要能结合国际经济发展的形势,适当运用电子商务,我国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要充分认识到电子商务的重要性,也要考虑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产生的影响,这样我国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1 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产生的影响

1.1 积极影响

1.1.1 简化了业务程序

自从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引入电子商务后,国际贸易的主要合作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变革,无纸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流,且电子商品在国际贸易中也产生了实质性的作用。无纸贸易这种交流合作形式充分代替了传统贸易合作形式,有效的弥补了传统贸易的弊端和不足之处。实际上,无纸贸易主要是运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手段,以数字信息交换技术为核心,展开贸易合作交流,这样可以快速鞯菪畔⑹据,节省大量的时间,便于信息数据的储存,这样便合理简化了国际贸易的业务程序。传统的国际贸易既需要做好前期贸易的准备工作,还要不断同对方进行沟通,最终意见统一才可以签订合同,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双方要采用纸质单据让对方检查,而且必须要现场进行沟通交流,这不仅浪费了时间,增加了人力,其存在的错误率也较大,导致难以快速实现国贸交易。但电子商务的有效运用,去除了繁琐的业务程序,双方只需要进行电子操作就可以简单完成交易,提升了交易的效率和质量。

1.1.2 改变了传统国际贸易经营管理的模式

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运用,主要充分借助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从而快速实现了数据的传输,其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国际贸易的交流合作。这也说明,电子商务有效的改变了传统国际贸易的形式。另外,电子商务也助力于各个国家转变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让物流主体从单一化转向多元化,从而实现了资金、物流、信息、商业为一体的贸易活动。这种新兴的经营管理模式为各个国家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也减少了经销和寄售业务环节,并在国际贸易中产生了积极影响。

1.1.3 国际贸易监督管理方式发生了转变

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运用,充分改变了传统的监督管理形式。传统的国际贸易监督管理方法较为单一,且管理效率并不是十分明显,一旦在管理中产生问题,很难进行快速的解决。而现代监督管理方式有效的提升了国际贸易监督管理的效率,并实现了电子商业的快速交流。监管方式的转变,使进口通关、出口退税等环节都先后实现了电子化。

1.1.4 加快了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的发展

如今,国际贸易展开的主要形式为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因此,在运用电子商务进行商务贸易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有效的信息资源,提升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的效率,还要明确国际贸易产品的主要需求,确定生产要素,这可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此外,其使国际分工明晰,让国际分工向信息化、技术化、国际化转变,从而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加快了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的发展。

1.2 消极影响

研究显示,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运用并不只是产生了积极影响,与此同时,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其主要消极影响为:电子商务的运用不断增强了国际贸易中的“马太效应”。

当电子商务同国际贸易相结合时,我国需要采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技,进行国际贸易间的交流互动,虽然这样可以快速提升国际贸易的效率。但因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所以,这样会加大我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如果运用电子商务进行国际贸易活动,发达国家只需借助先进的技术、资金,就可以提升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并不断提升国际地位。对我国而言,电子商务所产生的危险是惊人的,电子商务本身就具备危险性,如果在运用电子商务中,没有做好相关的规划方案,我国将会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也充分说明,在运用电子商务之前,做好充足资金准备的重要性。当前,发展中国家税款流失较为严重,我国现阶段处于资金短缺的局面,电子商务的出现无疑给发展中国家增加了发展的难度,因此,对于电子商务带来的消极影响,我国必须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思考。

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国际贸易活动逐渐虚拟化,并呈现出信息化的特点。也正因如此,国际贸易的展开难度越来越大,很多情况下,贸易主体无法得到真实的反映,在国际贸易中各种逃税、偷税、漏税的问题时常出现,这给我国造成了经济困扰,也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增加了财政的支出。

2 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运用现状

对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运用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现阶段,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运用处于一种不均衡的状态,发达国家电子商务的运用走在国际的前列。其主要表现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有效运用了电子商务,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我国同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运用电子商务产生的效果并不是十分明显。

虽然我国在国际贸易中运用电子商务的效率没有得到显著提升,但我国人口众多,且亚洲、太平洋等地区也拥有较多的人口,只有我国合理运用电子商务,才会挖掘出电子商务内在的发展潜力。例如:非洲地区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趋势在明显上升。拉丁美洲等地区电子商务的运用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部分地区互联网迅速发展,部分地区出现了很多问题。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在2011年时,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度达到7万亿元。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电子商务为我国所以带来的资金更加明显。在2012年-2015年,我国电子商务市场处于一种平稳的状态,且经济效益不断增长。虽然我国电子商务运用趋势开始不断上升,但我国必须要意识到一个主要问题,我国现阶段电子商务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我国要想赶超发达国家就必须要不断进行探索,找到电子商务子在国际贸易中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电子商务的发展建立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因此,我国在发展电子商务的过程中,必须对科学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革,因此,我国需要明确当前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现状,制订完善的运用策略和方案,合理展开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运用,从而有效缓解我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只有不断提升我国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我国的经济发展效率才会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才会更好,这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来讲十分重要。

3 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应用的对策

3.1 加快实现电子商务运用的进程

为了有效展开国际贸易活动,在国际贸易中获取更多的发展机遇和途径,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我国在应用电子商务的过程中,要采用合理的方法,加快实现电子商务运用的进程。对于电子商务的运用,我国要能进行深入分析,明确其在国际贸易中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需要掌握在际贸易中所产生的流动资金,巧妙提升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另外,我国要对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运用中的环境进行相应的改善。比如,提高个人资金和企业资金的使用率,对电子商务加强重视,实现资金的有效转化,这样才能建立安全的金融资金保障体系,减少风险给我国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

3.2 建立健全电子商务运用的相关法律法规

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仍然存在大量的问题,还需要不断进行完善。因此,对于电子商务的运用,我国不仅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此同时,还要建议其他国家建立关于电子商务运用的法律条文,这样才能降低国际贸易的风险。在建立健全电子商务相关法律法规时,我国需要明确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发展的战略部署,掌握其主要运用范围,确定其运用的目的,这样才能将电子商务的积极影响在国际贸易中发挥出来,从而起到良好的积极作用。

4 结 语

我国在运用电子商务进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必须深入考虑其带来的影响,不断对电子商务进行规划完善,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取发达国家电子商务贸易中的精髓,在国际贸易中积极运用电子商务展开竞争,从而提升我国国际贸易的水平,促使我国经济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冯萍,杨海余,张庸萍.无纸贸易发展动因及策略研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篇9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区域经济;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F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8-0078-02

1 湖南区域经济发展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1.1 湖南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国际贸易人才需求旺盛

2013年9月当月,湖南全省进出口22.54亿美元,同比增长36.9%,环比增长6.5%。其中出口13.18亿美元,同比增长38.5%,环比增长8.4%。进口9.36亿美元,同比增长34.7%,环比增长4%。据对相关外贸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见图1),目前湖南外贸企业对外贸人才需求及岗位分布依次是:外贸跟单员(69%)、外贸单证员(66%)、报关与报检员(57%)、国际货运员(15.9%)、采购员和文员(29.8%)、外贸业务员(27.5%),而对口学习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比率仅仅为43%,因而,急需加强国际贸易专业建设。

1.2 湖南区域经济特征对外贸人才的要求

2013年1~9月湖南外贸出现了新的特征:一是完成进出口171.74亿美元,同比增长18.4%,外贸进出口增速居中部第1位,中部六省的河南、安徽两省进出口额超过300亿美元,规模差距较大;二是对中国香港、欧盟、美国等传统市场出口保持平稳,对东盟、非洲及中东等新兴市场增幅较大;三是服务贸易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比如,商业服务、通信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增长幅度分别达218%、193.7%、118.1%;四是中小企业活跃,民营资本成为对外投资主力军,湖南省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大幅上升,同比增长259.5%。这些新的变化是非常喜人的,但我们也要看到,目前湖南省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令人担忧,专业建设亟待加强。与此同时,国际贸易专业在湖南整体招生情况不容乐观,将对促进湖南外贸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负面效应。湖南高职高专学校2009—2012年国际贸易专业招生人数如图2所示。

2 国际贸易专业建设现状与服务区域经济对接的制约因素分析

2.1 教材及教学内容不能跟上区域贸易经济的发展

国际经济环境的迅速变化使得与贸易相关的各种惯例和规则也不断发生变化。国际贸易专业建设课程现有的教材及教学内容由于跟不上这种变化而变得陈旧。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仅限于教材内容,忽视教学内容的更新。一方面是由于教材的编写需要一定的周期,新的规定不能立即体现在教材中。如UCP600从2007年7月1日开始实施,但目前国内教材在讲到信用证时内容更新的教材很少。有已经更新的也只是一两个概念而已。另一方面,教材的容量毕竟有限,只能做提纲挈领式的介绍,无法深入论述,这就导致了教学内容跟不上变化。UCP600与UCP500相比有何不同,教材里根本没有提到,人才培养的缺陷也成了制约与区域经济对接的重要因素。

2.2 课程教材未能处理好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现行各高校使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教材的一些内容会在相关课程中有详细的讲解。比如,湖南外贸职业学院作为湖南省财经类专业唯一重点建设的示范性特色专业,培养从事国际贸易业务操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学校,其服务区域经济的外贸企业是外经贸企业、事业单位、海关、驻外机构、外资企业等,从事国际商务单证员、报关员、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等岗位工作。核心课程主要有: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商法、外贸单证、外贸函电、报关实务等,另外还要讲解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谈判、电子商务等。这会造成内容重复,只会浪费学生时间,而且由于学时有限,会造成对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不分。

2.3 专业教师缺乏外贸业务的实践经验,难以对该课程进行形象的透彻的讲解

从事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的老师大部分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教育系统的。这些教师理论知识掌握较好,可是没有直接的外贸工作经验,比如,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实践环节的讲授方面显得力不从心。这门操作性要求比较强的课程对于从未涉足具体业务操作的学生而言,理论教学尤显空泛,特别是在主要的贸易单据和结算方式的讲解中,教学效果往往不佳,学生难以完全理解。学生缺乏基本的外贸业务操作技能。例如对信用证的分析、制作装箱单、汇票等基本结汇单据以及如何准备报关单据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从而对学生在外贸行业的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

由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特点,有的内容从文字上理解比较困难,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在讲授时,学生理解的效果就会不太理想,而有过相关实践经验的教师往往可以通过简单的解释让学生们理解掌握。

2.4 国际贸易专业建设与企业的需求脱节

有关资料表明,未来我国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将以每年36万人的速度增加,但目前国内真正专业的国际贸易人才却不多,远远不能满足这样的需要。外贸企业有着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特征,其最主要的就是商标、客户、人才等无形的资产,外贸企业行业本身对人的依附性很高是一个不容忽略的重要问题。

据笔者掌握的湖南某外贸企业用工需求来看,企业急需的是业务部门的业务员,如负责联系客户、报价、接单、处理报关文件、物流、制作单证等人员。公司员工中,大专学历所占比例最高,为73%,一线业务人员所占比例为78%,其次为本科学历,而研究生学历仅为1人。2012年湖南省进出口总额为219.4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15.5%,湖南省进出口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而2012年湖南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招生数量反而下降,而且几年来一直呈下降的趋势,从以上分析看出,2009—2012年分别为1802人、1658人、1290人和1207人,形势非常严峻(见图3)。企业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极大地制约湖南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步伐。

3 对策与建议

3.1 及时更新教材、教学内容

及时更新教材、教学内容,注意国内外最新修订、公布的有关法规和国际惯例。教师必须做到知识的及时更新,通过网络、电视、报纸和期刊等多种途径获取最新信息和资料,跟踪国际贸易的最新动态,才能将国际贸易方面的最新知识反映到教学中来。

3.2 妥善处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在具体内容的安排上应协调好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避免重复与遗漏。比如,处理好《国际贸易实务》与《国际结算》的关系。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有国际货款收付条款,合同条款订立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国际货款的收付情况,因而在《国际贸易实务》中要让学生了解关于国际结算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支付工具和支付方式。

3.3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首先,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应该鼓励其到外贸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去任职,增强实际处理外贸事务的能力和经验。其次,将课堂授课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考证的通过率和将来的就业率,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再次,教师充分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如采用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模拟的实践教学、项目教学等。另外,教师应不断增加英语授课比例,使学生接触到最原始的英文国际贸易合同、信用证与各种单证、英文原文国际惯例,如《UCP600》、《INCOTERMS2000》等增加学生的商务英语沟通能力。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多看英文合同、信用证等,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创设双语氛围,为学生今后外贸交流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韩越,杨俊生,涂进.区域性、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9).

[2]唐艳红.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调研分析报告——以湖南工程职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

篇10

1 我国企业国际贸易外汇风险现状

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汇风险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中凸显出来,而且受世界主要货币汇率波动的影响较大。固定汇率制度是我国在汇率制度改革前主要实行的制度,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相对固定,其所产生的汇率变动风险基本上都是由国家来承担。近些年来,我国人民币汇率市场随着国际贸易的发生而再不断改革,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所遇到的外汇风险则由企业自身来承担。面对如此局面,我国企业防范外汇风险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 内部因素

首先,外汇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薄弱。外汇风险管理活动在国际领先企业中早已开始进行。在1993年,对前500强企业且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对外汇风险管理比较重视的企业就占85%以上,它们并对风险采取了某些措施。在2005年汇率体制改革之前,我国企业一直处于汇率零风险的环境中,这种优异的环境给绝大多数的企业一个错觉,使它们无法对风险管理提起重视,甚至有些企业的思想还是比较落后,没有加强创新,仍然依靠低劳动力成本和资源优势,并且还觉得很好,没有一点风险意识,长期这样,促使它们形成一些错误的想法,如外汇风险基本由国家来承担等。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高层以及财务人员对外汇风险并不重视,比较缺乏专业的外汇风险管理人员,从而对未来汇率的走势无法准确的判断,也没有充分认识到一些潜在的外汇风险的危害性,因此,也忽视了对外汇风险。长此以往,导致我国企业对于目前外汇市场哪种金融衍生工具能规避外汇风险以及这些工具的如何应用都不清楚,因此,外汇风险肯定会影响这些企业未来的国际贸易。其次,完善的外汇风险综合管理体系比较缺乏。我国由于从事国际业务时间较晚,专门的机构负责外汇风险管理没有设立。实际上,我国企业涉及外汇的业务基本上都是由财务人员来进行,财务人员虽然具有专业的财务知识,但是他们没有专业的外汇知识和相关的外汇理财技巧,很难应对日益剧烈变化的汇率波动。没有完善的外汇风险管理体系,缺乏有效地制度保证。

1.2 外部因素

首先,体制性约束。目前,在我国,参与外汇市场的主体并不是很多,仅有的几家还都是国有银行,这样垄断了外汇市场。到目前为止,按照交易双方意愿来完成外汇交易,在我国还是比较困难的。其次,可供选择的避险工具有限。目前,外汇政策的管制以及金融服务仍然对我国金融体系有一定的制约。目前在金融市场进行交易的金融衍生工具主要包括远期外汇买卖、货币互换、外汇期权、外汇期货等。我国仅有的几家国有银行实施外汇交易时也仅仅只是针对少数出口型企业或者是一些大型国企,对于一般企业而言,它们没有充足的避险工具,可选择的避险工具也是非常有限的。

2 我国企业国际贸易外汇风险规避策略分析

2.1 经营策略

经营策略就是企业规避外汇风险主要是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和国际贸易业务特点通过对生产方式和营销方式的改变来进行的一种策略。经营策略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策略,它本身包括两种策略,即营销策略和生产策略。

2.1.1 营销策略

营销策略主要是利用营销手段来对外汇风险进行规避。营销策略也包括很多:第一,贸易市场选择策略。根据国际贸易对象所在市场的状况,企业对该市场经济下进行国际贸易时的外汇风险现状和可能存在的外汇风险进行分析,对国际贸易外汇风险比较大的市场贸易数量进行控制,或加以战略性的有效控制,并注意把握交易时机,尽量选择国际贸易外汇风险小的市场进行贸易。贸易对象所在国的政局是否稳定、贸易对象的财政状况、市场结构是否合理是企业国际贸易外汇风险潜在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二,结算币种选择策略。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时,结算币种的选择类型是比较多样化的,可以选择本国货币或者贸易对象国货币或者第三国货币。收硬付软或者折中地采用软硬币搭配或者直接用本币是结算币种选择的基本原则。另外,要合理选择结算币种,企业必须在合同谈判前,对外汇走势进行分析,加强对未来汇率走势的预测。第三,结算时间调整策略。对于企业国际贸易外汇风险而言,能够决定它的重要因素有很多,而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就是外汇风险暴露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有效规避企业外汇风险主要就是通过调整现金流的收入和支付时间来进行。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方法必须建立在对汇率波动准确预测的基础上,而这个也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因此,要想达到规避外汇风险的目的只能通过对汇率波动的时间结构的改变来进行。第四,贸易合同保值策略。在贸易合同制定中,国际贸易双方将保值条款订立起来并将其加入合同中,这样能够有效地规避外汇风险。企业对汇率走势预测的准确度决定了贸易合同保值效果的好坏。第五,价格调整策略。价格调整策略需要对价格调整的影响进行全面分析以及价格调整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2.1.2 生产策略

生产策略就是对生产产品的地点、规格、结构、品种等改变来规避外汇风险。第一,转移生产地点策略。目前,实力较强的企业可以采取该策略,提高对汇率变动抵抗能力,并且使汇率波动对企业国际贸易的影响也减小了。第二,改变原料来源结构。改变原料来源结构不仅可以降低产品的成本,而且还使企业市场竞争力得以提高,从而规避外汇风险。第三,对生产规模进行调整。这种策略可以使企业国际贸易业务的生产成本减低,而且也提高了产品利润和市场竞争力,进而也使外汇风险得以规避。

2.2 应用金融衍生品策略

应用金融衍生品策略就是利用外汇市场和回避市场的交易来规避外汇风险。金融衍生品策略主要包括:

2.2.1 外汇期汇交易策略

第一,即期外汇交易。即期外汇交易是指买卖双方约定于成交后的营业日内交割来规避外汇风险。在各类外汇交易中,即期外汇交易量是基础,是外汇市场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交易形式,其交易量约占全部外汇交易量的2/3,居各类外汇交易量之首。当汇率较为平稳时,企业如果采用应用金融衍生品策略就会减少很多损失,另外,这种策略也是非常适合那些业务量不是非常大的企业。第二,远期外汇交易。远期外汇交易策略是指外汇交易双方先签订交易合约,但并不立即进行货币的转移,而是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以约定的汇率完成货币的转移,从而实现外汇风险的规避。在国际上,这种方式的策略是最常用的避免外汇风险的方法。这种策略将远期的外汇交易汇率锁定在当前,在进行交易时,其汇率都按照合约的汇率,不管汇率如何变动,从而对外汇风险进行规避。这种策略与即期外汇交易策略最大的区别在于交割日不同,即期外汇交易的交割必须是在成交后两个工作日内完成,而远期外汇交易的交割发生在将来。

2.2.2 外汇期货交易策略

外汇期货交易策略就是指在有组织的交易市场上以公开叫价的方式进行外汇期货合约买卖来规避外汇风险。对于企业国际贸易需要收付的外汇,企业可以与现汇市场交易数量相同且与交易位置相反的期货合约,从而对汇率风险进行了规避,也就是说防止企业造成较大损失。

2.2.3 外汇期权交易策略

外汇期权交易是指买方有权在未来的一定时间内按约定的汇率向期权的卖方买进或卖出约定数额的外币,同时期权的买方有权不执行上述买卖合约,从而规避外汇风险。与远期外汇交易相比,在规避外汇风险上,外汇期权交易更加灵活和主动,根据国际贸易业务特点,企业将相应期权购买后,如果汇率变动对其有不利影响,则当合约到期时对期权合约进行指定,使企业能够很好地规避外汇风险,进而降低损失;反之,利益的获取不是通过执行期权合约而得到,而是利益的获取是通过汇率的有利变动来得到。这里也提出期权所付费用要远远高于远期交易。

2.3 组合策略

我国企业国际贸易外汇风险的规避策略都有其优势、劣势,每个策略都有其适应条件,根据企业国际贸易特点企业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将这些策略结合起来共同使用,也就是说对外汇风险的规避采用策略组合的方式来进行,由此可见,组合策略是一种有效地规避外汇风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