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传统习俗起源范文

时间:2023-12-19 17:51: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春节传统习俗起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春节传统习俗起源

篇1

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而春节的习俗世世代代的流传下来,现在,许多国家也有了过春节的习俗。

在世界上,据统计,除了中国外还有,中国、韩国、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把春节定为法定节日。

他们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比如:新加坡:成千上万人购年糕

春节是新加坡一年当中最盛大的节日。在年市上,各种年货琳琅满目,一应俱全。过去中国过春节的传统习俗,如祭灶、迎神和吃年饭等,在新加坡的华人中几乎都保留了下来。至今,新加坡华人们还认为,年糕象征着“年年高升”,桔子象征“大吉大利”,因而是家家户户过春节的必备品。新加坡还从中国的广东和香港等地进口年糕、潮柑和盆栽金桔应市。春节期间,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人来到年市选购年糕等年货。

而在春节的起源地?中国,春节的习俗也是很多的。从农历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为过好春节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农历十二月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统称为“廿四夜“。相传这一天为灶君上天之日,民间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习俗。百姓在这一夜用“卷银包“(用青菜和慈菇、豆腐等烧熟后作馅,再用百叶包裹成)、“廿四糖“、赤豆饭作祭食,点上香烛,祭供灶君,并备纸钱,扎彩桥,磕头礼拜,然后鸣放鞭炮,在将灶君像与前帘(俗称“喜串“)烧化前,户主对着君像自言自语地说些诸如“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吉利话祈祷

篇2

关键词:传统节日 专题报道 溯源 创新春节:探寻传统节日最深的文化根源

2013年农历春节前,《桂林广播电视报》精心推出专题报道《蛇年春节:重温旧年味,不忘老习俗》,以老桂林讲桂林“老板路”(桂林方言,即故事)的方式,突出春节作为中华民族合家团圆喜乐的文化底蕴,对桂林人过年老民俗进行了细节性的报道,向读者展示了“忙年、除夕、礼俗、庙会、喜兴、上元”等从筹备到欢庆的各项节日民俗活动。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合,令人过目不忘,印象深刻。

为了从大众角度更深入地体会春节民俗,记者还以《他们儿时过的年》为题,采访了三位年龄分别为80岁、60岁、30岁的普通市民,在他们自述式的童年故事里,回顾了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今桂林人过春节的习俗,体现了传统节日的文脉传承,增强了报道的广度与深度,受到读者广泛好评。

冬至:挖掘地方传统节俗的独特魅力

作为中国二十四节气的一个重要节点,冬至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桂林也不例外。在过去的桂林,人们对冬至的重视程度与春节相差无几。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因此冬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日。

《桂林广播电视报》在2012年冬至节期间,重点报道《桂林人,这些过“冬节”的风俗你晓得咩?》。记者打破新闻写作常规,采用鲜活的对话方式,以桂林本土资深民俗专家生动有趣的桂林方言贯穿首尾,身临其境的叙事性结构凸显人际文化的传承和民俗的真实还原。绘声绘色的场景描写和至情至性的细节捕捉极大地增强了报道感染力。

中秋:呼唤现代社会缺失的情感交融

中秋节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有着独特的文化意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个被历代文人倾情咏唱的传统节日,象征着团圆、和谐、吉祥、平安和亲情。但是,在当今的中国,商业气息已经不可阻挡地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中秋节更像_个市场消费的狂欢盛宴,那些蕴合在圆月、月饼里面的文化、习俗和亲情,日益淡化,甚至被渐渐遗忘。

2013年中秋节,这个属于团圆和思念的节日,市民将怎样度过?又有多少人会保留赏月这一传统习俗?节前,《桂林广播电视报》围绕这一热点话题展开随机调查,记者采访了30多位不同年龄段的市民,制作成题为《中秋夜:面对良辰美景,几代人不同的赏月》的专题报道,通过《青年篇:月夜无眠,期待“风花雪月”》《中年篇:举家赏月,渐成生活奢侈》《老年篇:怀念往昔,回味赏月温馨》的细节叙述,聚焦桂林老中青三代过中秋的现状,向大众呼吁:社会发展了,中秋过节的形式日益丰富,但赏月、吃月饼、吃团圆饭的传统习俗不应被忘掉。不妨利用中秋节,一家人到大自然中赏赏月,放松身心,增进家庭情感。

版面编辑还贴心地链接了一组《桂林赏月好去处》,为读者提供赏月服务,希望在这个合家团圆的夜晚,人们能够静静地赏月,只为求得心灵片刻的平静和情感长久的交融。

重阳:注重单身老人归宿的人文关怀

篇3

汤圆越煮越硬的原因:

1、汤圆是中国汉族的代表小吃之一,起源于宋朝,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汤圆象征合家团圆,吃汤圆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汤圆的种类繁多,根据中国各地的饮食文化不同,制作方法和用料也不相同,大部分南方人家习惯在春节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进汤圆的传统习俗;

2、汤圆本身有HY1素,加热时,会产生酶精,而酶精会使HY1变硬,HY1变硬则汤圆也变硬,所以汤圆越煮越硬。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2、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为了镇恶驱邪。人们认为,小孩子很容易招来邪祟,可以用压岁钱来压祟驱邪。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的寓意是辟邪驱鬼、保佑平安。

3、压岁钱分发的对象是晚辈,而分发的时间主要是在吃完年夜饭之后或者是在大年初一晚辈向长辈拜完年之后。其主要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祝福。

4、相传,压岁钱的起源比较早,但真正流行起来是在明清时期。古时候的压岁钱就是钱币,因此压岁钱是很多小孩子过年最期盼的礼物。

篇5

春节(Spring Festival),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2年春节是在几月几日,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2春节是在几月几日2022年春节是2022年02月01日星期二。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多姿,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

春节传统习俗腊月二十三,糖瓜粘。

这一天就是人们所说的小年,顾名思义就是这一天正式开始过年了,二十三这一天就是正儿八经的开始,人们在这一天会置办过年需要的糖果、花生、瓜子等吃食,等到家里来客人在闲时吃的。从这天开始小孩子们是最高兴的,因为糖管够。

腊月二十四,除尘。

这一天每家每户都会打扫屋子,“尘”字和“陈”字想通,意味着陈旧的意思,这一天全家总动员意把陈旧、晦气、霉运去掉准备迎接新的一年。

腊月二十五,磨豆腐。

这一天的习俗来源于传说,传说灶王爷上天之后会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疾苦,玉皇大帝会在二十五这一天下届查访,看看人间是不是如灶王爷所说的那样,人们在这一天就做豆腐吃豆腐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大帝的惩罚。

腊月二十六习俗,去割肉(炖大肉)。

这一天家家户户是准备过年伺候客人用的猪牛羊肉,这一天也是小编最爱的一天,因为不管走到哪一家都有肉吃,这一天肉要切大块儿,用大锅慢慢炖,在古代是没有冰箱的,炖熟的肉可以保存到正月十五左右,这一天可是家家飘香啊。

腊月二十七习俗,宰公鸡。

这一天是把家里的家禽杀了备用,因为过年的饭桌上不能只有地上跑的动物,还得有能飞的,寓意着来年能飞黄腾达,当然这一天也是赶大集的好日子,家家户户在这一天会备足年货,例如:鞭炮、春联、神马、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

腊月二十八习俗,把面发。

腊月二十七准备肉食,二十八这一天就得准备主食了,因为从前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各家商店是不开门的所以年前必须准备充足饭食,发面、准备主食的原料都是大工夫。当然现在不一样了,超市大年初二就开门了,甚至过年都不会关门。

腊月二十九习俗,蒸馒头。

这一天是把昨天发的面蒸馒头,越多越好,这是为了给年后要来的客人准备主食,有的大户人家客人多,可能在二十八号这一天就开始蒸馒头了。

腊月三十晚上,熬一宿。

这一天是最重要的一天,从早到晚都在忙,早上起来准备包饺子的面,饺子馅,年夜饭需要的菜品。家里的男人准备着贴春联,放鞭炮,贴福字,写牌位,太阳下山之后还要去上坟(在有的地区会把已故的人请回家里过年),年三十晚上称之为守岁,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小孩子们放鞭炮,一直等到过了十二点,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大年初一,扭一扭。

大年初一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起的很早,早早吃完饭,天一亮就开始挨家挨户的去拜年,全国各地的百年习俗不一样,在小编的老家是挨家挨户去给老人拜年,跟在父辈的后面,进门跟着磕头。这个时候妇女是不让出门的,得等到老爷们们拜年拜的差不多了才轮到妇女们出动,妇女不像那人们一样,她们只去自己家里的老人那,别人家不去。

春节的作文春节,历代以来都是中国各种传统节日之首,诗人们咏唱节日之时,先想到的就是春节了。其次才是重阳节,端午节等。正如王安石所说“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因为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很长,而且中国上下都过春节。所以,春节也是有着各种各样的过法。

我们天天称呼这个节日为过年,那么,“年”是什么呢?在古人眼中,年可不是什么“快乐,美好的事物”,而是一个可怕,邪恶的化身。它就是怪物“年”。它象征着霉运,厄运,会为人带来灾厄。而一年之末,同时也是一年之首,人们也要赶走这个“倒霉蛋”了。

春节一开始,人们对霉运的驱赶就开始了。孩子已经开始吃糖,买东西了,而大人们也开始买好,准备好除夕夜的一切了。这还不是重点呢!这只是一个序曲而已。大多数地区的春节,都是从腊月开始,在正月十五时结束。而且大多分为这几个部分,以除夕为分界线,有除夕前,除夕和除夕后。

现在,是重头戏了——除夕!大家可能会想:这重头戏就只有一天,岂不是虎头蛇尾吗?那你可大错特错,虽然除夕只有一天时间,但内容可丰富多彩了。光是“走流程”就多极了。早上,不管是谁,都要洗澡,换新衣。要干嘛呢?是的,“年”被“赶”走了。当然,也有地区开始办庙会了。到了晚上,也就是除夕夜,人们有的吃汤圆,有的吃饺子,还有的吃面。是的,这就是吃货的最爱了——年夜饭。并且晚上,烟花闪耀着,爆竹齐鸣,好不热闹!

除夕后,小孩忙的不亦乐乎——红包来了!人们开始休息,买鱼,渐渐恢复以往的样子。

篇6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春节和除夕有什么区别,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节除夕夜的来历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经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村外来了个半大的孩子,只见这孩子长得浓眉大眼,漂亮可人。这小孩子来到村东头见着一位老婆婆问起大家为何惊慌。老婆婆无奈告 诉孩子夕又来做乱,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夕”兽,那孩子笑道:“婆婆——我的名字叫做年,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 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年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夕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夕”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夕”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夕”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 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年在哈哈大笑。“夕”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年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 赶“夕”兽的办法。为此,大家纷纷都去拜会年,也就是现在的“拜年”(拜年的由来),把年的图帖在门口或窗前,叫年画(年画上的那个大胖小子就是年)年除掉夕的这一 天叫做除夕(除夕的由来)。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春节起源春节的来历,在中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中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的新年定为“春节”,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春节正月初一的习俗开门炮仗

开门炮是汉族传统年俗。农历大年初一的凌晨,天刚蒙蒙亮,人们便起床了,家家户户第一件事就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梆敲三更,响炮连天,这意味着开门大吉,也宣告新年开始。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

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通常指的是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必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红包(压岁钱)热情款待。

拜年的传统正确时间应该是除夕零点以后,这个时候新的一年真正开始大家互相祝贺,而早于零点就属于拜早年,如果晚于正月初十就属于晚年了,民间有谚语:“有心拜年十五不晚。”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篇7

冬至做为节气与节日在人们的心目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一到冬至节家家户户都会过冬至,那么冬至还有哪些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2021冬至节气简短介绍,欢迎大家来阅读。

2021冬至节气简短介绍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也就排在了二十四个节气的首位。传统历法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节或一气,一年分为十二节与十二气,合称为二十四节气。《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关于冬至说: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冬至这天,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

天文学上也以冬至日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冬至日标志着阴气到了极点,阳气开始到来,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上的热量比地面向空间发散的少,短期内气温还会继续下降。所以,冬至也是寒冷的开始。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又因为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所以冬至又被称为"亚岁",实质上相当于今天的春节。

古人认为,冬至阳气生而君道长,是乱而复治之机。冬至过后就是另一年的开始,《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也表明古人对冬至的重视程度。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可以说,过"冬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的。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至前一天叫做小至或小冬,也有称做"添岁"、"亚岁"。而冬至这一天,被称为长至或大冬。冬至后一天叫作至后。

冬至作为节日来源于什么时候冬至的起源,约在3000多年以前,而把冬至作为节日的来过源,则起始于周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而且,当时的“冬至”是被看作“新年”之始的,因为按大周的“周历”,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的,它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

当时,大周的周武王的弟弟周公他老人家,曾用“土圭法测影“,并在“洛阳”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之后便定此为“土中”,但是他没有想到这个举动却造就了一个影响了我国几千年的节日。

冬至吃什么好北方冬至吃饺子。冬至不吃饺子冻耳朵”,冬至,“数九寒天”的开始,北方有吃饺子、馄饨等风俗,南方则吃米团、长线面。

南方汤圆。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滕州羊肉汤。人们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个好兆头。

苏州米酒。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闽南姜母鸭。在闽南地区,当地人会在冬至享用姜母鸭。具有疏肝润肺、养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特别滋补。

篇8

“引万束春光入院,为希望打开心帘。煮清酒温馨弥漫,邀亲朋一饮欢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包含着祝福长辈、感恩亲朋、问候街坊等情谊,是对新年生活的美好向往和祈祷。下面,我们就把中国从古至今拜年历史的演变理一理。

远古时代

驱赶传说中的怪兽

传说中,远古时代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头顶独角,口似血盆。每逢农历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庆贺未被“年”吃掉。久而久之,拜年便形成了习俗。

春秋时期

辞旧迎新拱手礼

“拜年”的最初意思见于《左传・昭公十七年》:“慧所以除旧布新也”,“慧”即扫帚的意思,本指扫除尘土,在此引申为除却过去一年的晦气,迎来新年好运。

《礼记・曲礼》记载:“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我们今天拜年时所行的作揖礼,就源于春秋时期的拱手礼。作揖拜年时,双手的标准动作是:左手在外包住右拳,双手拇指并列,不要翘起来,也不要相互压住。通常情况下,对尊长行作揖礼时,除了手上的动作,还要鞠躬,表示尊敬。

魏晋南北朝

亲族拜年饮屠苏

亲族间的拜年活动,早在南朝时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记载:“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这里说的是以长幼为序的本家拜年。其中,“屠苏”是一种酒的名字,饮屠苏酒,意为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在新年第一天早上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

唐宋年间

带着名片送祝福

据考证,真正意义上的拜年出现在唐代,盛行于宋代。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有相关记载:“正月朔日……士兵皆交相贺,民男女,亦皆鲜服往来拜节”,可见当时士兵互贺,百姓则穿着新衣,互相拜年。还有史料记载,在宋朝的上层社会中,倘若有的人交友广泛,难以登门遍访,就会派仆人带上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也会贴一个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用来盛放名片。

明代

漫天飞来贺年卡

到了明代,拜年习俗又添了新花样。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写道:“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庇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这里的“谒”就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也就是说,当时的人们已经在互赠贺年卡了。可见,古人也是相当有潮流精神的。

清朝

拜年必须讲次序

自明清开始,拜年的次序便固定下来:首拜天地神仙,次拜祖先画像,再拜高堂尊长,最后全家按长幼互拜。对尊长要行大礼,对孩童要给赏赐,平辈间则拱手祝福。另外,拜年中的“团拜”形式,大约出现在清朝。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连年谊,以敦乡情”,即为此意。

当代

恭喜发财红包拿来

篇9

一 、嫩江流域达斡尔族民间歌舞起源的传说

达斡尔族民间舞蹈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民间传说,在达斡尔族所崇奉的神灵中,有一位称之为“笊篱姑姑”〔7〕的舞蹈女神,据说是一位聪明美丽、擅长舞蹈的姑娘。有一年大年三十夜,煮饺子的时候,她去邻居家借笊篱的路上,因天寒地冻不慎摔倒被冻死,人们为了纪念她,把她奉为舞蹈之神“笊篱姑姑。”传说,过去人们跳舞的时候,首先要将她的神像摆放在桌子上,经过一番祭奠后才开始跳舞。

笊篱姑姑,在达斡尔语里称为“笊篱巴日肯”,在达斡尔族宗教神之中称为 “舞神”。 嫩江流域达斡尔笊篱姑姑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然而笊篱姑姑舞蹈之神的地位,从请笊篱姑姑的习俗中依稀可见。

嫩江流域达斡尔人请笊篱姑姑仪式,多在春节后的正月十六的夜晚。由于笊篱姑姑是女性,所以传说请笊篱神姑姑必须都是女性。她们用柳条编制的一把笊篱作脸(剥去皮的柳条白色的很像人脸),纵向扎两根分开的木棍为两条腿,横向扎一根木棍为两个手臂,然后穿上女孩的衣服制成神偶像。传说笊篱姑姑是在牛粪下面,正月十六正值隆冬季节,由寡妇带着大家进入牛圈里,大家翻牛粪饼,请笊篱姑姑。笊篱姑姑请进屋里后,把笊篱姑姑神像立在方桌上,并摆上供品。这时笊篱姑姑的神偶像就开始跳动了,大家唱着歌,与笊篱姑姑一起跳起舞来。歌词大意是这样的:莎拉腾格,绍莎勤金,她俩把姑姑请来了,快来用糖饼祭祀,快来跳舞。莎拉腾格,绍莎勤金,她俩把笊篱姑姑请来了,牛粪已经抹好,马粪已经摆上了,请来了。莎拉腾格,绍莎勤金,她俩把笊篱姑姑请来了,九位姑娘快舞蹈,九位老太太快舞蹈,请来了!请来了!

从歌词中可以感受到歌舞场面的热烈,人们情绪高涨,同时也使我们了解了达斡尔族供奉笊篱姑姑仪式的习俗。歌舞升平场面结束后,大家把笊篱姑姑送回到牛圈边,把神偶像的笊篱、木棍等骨架远远扔掉,整个仪式结束。

二 、嫩江流域达斡尔族哈库麦勒(鲁日格勒)舞的传说

篇10

少先队中秋节活动方案一

一、活动目的

中秋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秋节的最大意义与主旨是“团圆”。团圆与和谐紧密相连,团圆不仅是外在的形式,而且是内心的和谐与相通。为充分发掘传统节日内涵,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激发广大师生的民族情感,我们要通过中秋节来更加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用心去体验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意义。二、活动主题:“我们的节日·中秋”

三、活动时间:20XX年9月9日

四、活动地点:教室

五、活动内容:

活动一:中秋节的风俗和来历

1、知道中秋节的日期,了解中秋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初步的兴趣。

活动二:月饼

1、感受月饼的香甜。

2、体验劳动和分享的乐趣。

活动三:网上阅读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可以组织学生上网浏览,查阅有关中秋节的故事和诗歌,并将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记录下来

活动四:应用与深化

通过调查研究,学生了解了有关中秋节的一些知识,让学生设计自己怎样度过今年的中秋节,并通过语言或其他方式表现出来。通过对有关中秋节诗歌的搜集,鼓励学生培养善于搜集整理的能力与习惯。

六、反思与拓展

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学生作品的展示与评比,指导学生总结研究成果,最后举行“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与价值,同时,教师适当引导与鼓励学生进行其他研究活动的兴趣。

少先队中秋节活动方案二

一、活动目的:

1.初步了解中秋节的名称、起源及节日风俗习惯。

2.通过了解家乡过中秋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

二、活动准备:

收集当地过中秋节的风俗习惯,以及中秋节的相关故事、传说、诗词等资料。

三、活动实录

1、情境导入

播放音乐《花好月圆》,营造一种中秋的氛围,同时展示圆月的画面,引出仅次于春节的我国传统佳节——中秋节

辅导员:中秋节是月亮最圆的时候,是团圆的日子,我们心里也会喜洋洋、甜滋滋的,那中秋节是怎么来的呢?

(1)出示月相图(初一到十五的月相变化)。

辅导员:队员们?每当天气晴朗的夜晚,天空上有什么?月亮像什么?(有月亮。月亮像玉盘、像圆饼。)

(2)、出示圆形月饼,让学生比较。

辅导员:月亮在最圆的时候是什么日子?(每个月的十五日左右。)

(3)、说中秋由来。

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时候月亮圆满,象征团圆,所以也叫团圆节。它起源于魏晋时期,在唐朝初年成为我们国家固定的节日,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传统节日。中秋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刚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每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是秋报的遗俗。

2、中秋节的传说与民间故事

(1)辅导员引:中秋节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节。“月圆人团圆”,那是一个温馨和谐、及富诗情画意的节日。中秋节最有名的传说故事就是嫦娥奔月了,现在就让老师来给你们介绍一下:《嫦娥奔月》(见附后资料)辅导员:有谁能来讲讲有关中秋节的传说,中秋节的起源及一些民间故事?生: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引导队员讲出不同版本的传说,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等。(展示嫦娥奔月动画图片。)

辅导员(小结):看来中秋节是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

(2)队员扮演嫦娥姑娘来介绍其他中秋节的习俗

辅导员引:好,听了我给你们讲的故事,你们一定意犹未尽吧。现在我们请嫦娥姑娘来给我们介绍中秋节有趣的传统习俗。(《拜月娘》、《拜土地公》)

(3)继续介绍关于中秋节的神话故事

好,听了嫦娥姑娘的给我们的介绍,我们觉得中秋节真是个非常有意义的传统节日啊,它还有许多传说故事呢———《月中玉兔》、《吴刚伐挂树》

3、中秋佳句知多少

辅导员: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团圆节这份思念当然会更密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期,诗人就会用诗词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谁会背关于月亮的诗歌呢?队员齐背《静夜思》。

4、欢乐过中秋

辅导员:队员们每年是怎样过中秋的呢?队员讲出各种贺中秋的民俗活动,引出吃月饼、送月饼。

月饼的外形——圆,象征团圆,表达合家团圆。

饼中有馅,表面有花纹,花纹主要有月亮、桂树、玉兔等在圆中表达美好的愿望。现代的花纹设计更是各异,别致。(欣赏月饼图片若干张)

全班品尝月饼。

5、讨论中秋节活动方案

中秋节就要到了,你们有什么想法吗?谈谈今年打算怎么过中秋节,队员之间交流。

四、小结

队员们了解了那么多关于中秋节的知识,又为过今年的中秋节出了那么多好主意,虽然大家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庆祝这个传统佳节,但每个人心中有个共同的最美好、最传统的愿望,那就是:花常开!月常圆!人常在!老师感到好开心!看来,我们505中队是一个完整的大家庭,就像中秋节的月亮一样圆圆整整!

最后,我提前祝大家中秋快乐!

少先队中秋节活动方案三

中秋节是欢庆丰收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中秋的月饼象征着人们渴望家人团圆、生活甜蜜的美好愿望。在这个传统节日来临之际,我们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决定利用这个节日,举行一次少先队中秋节活动。具体活动方案如下:

一、学校利用宣传栏、雏鹰小广播等舆论工具,让学生了解有关中秋节来历等有关知识。

二、在中秋节假期期间,让学生充分收集有关中秋节的故事,诗词,起源等知识,使学生能充分感受到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收集的材料回校后在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归类整理上交学校)

三、各中队举行一次以中秋节为主题的班队会。可以诗词朗诵,也可以是中秋节故事会,还可以举行一次中秋节演讲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四、请各中队在9月12日前,上交本中队的活动设计方案以及相关的照片。(照片上要能明显的看出是中秋节班队活动)

希望各中队辅导员老师能认真对待,本次活动将列入班级考核,切实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浓厚的民族风情,提高学生爱祖国的思想意识。增强学生热爱党,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极大热情,争取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少先队中秋节活动方案相关文章:

1.2016小学中秋节活动方案

2.幼儿园中秋节活动方案3篇

3.幼儿园中秋节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4.小学中秋节手抄报活动策划方案

5.2016年中秋节幼儿园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