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的优点范文
时间:2023-12-19 17:51: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西医结合的优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科学研究;新思考
中西医结合的提法在我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在临床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满意的成果,但关于中西结合的思路至今仍无清淅的认识,没有形成一整套理论体系。究其原因,与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在科研上完全机械地借用西医科研方法而忽略中医自身的特点有关。本文通过对现今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关于科研常见模式与误区、中西医结合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探索解决中西医结合学科科研方法误区的思路和方向。
一、现今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关于科研常见的模式及误区
1.1 单味药或药物提取物的临床疗效随机对照研究
临床疗效随机对照研究是现今借鉴西医研究方法较为完善的一种中医药现代科研方法,这也是中药药理学研究、中药新药研究的主要方式。主要包括植物药现代提取工艺研究、中药或提取物在机体内产生作用的生理生化研究、单味药或药物提取物临床疗效实验研究。这种模式将中药完全按照西药开发过程进行研究,最有名的当属青蒿素的研究,其他还有黄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有益气、活血、生津等功效的药物有效成分提取物研究,某味中草药抗病毒、抗肿瘤有效成分研究等。虽然较多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不错的疗效,但也明显存在“舍帅保车”的误区,丢弃中医整体观,不以中医系统理论指导中药使用,致使药效发挥受到限制,药物不良反应及副作用突出,特别是在西医院应用时,中药制剂的不正确使用所致不良事件屡见不鲜。
1.2 Meta分析与文献综述
这是一种很好的临床经验积累学习的方法。Meta分析作为科研与临床的良好纽带,在西医基础研究-临床成果转化-联系指导临床医生的过程中被应用得淋漓尽致,以致发展为一个专门学科――循证医学。在国内,由于缺乏如国外科研严格谨慎的态度,很多研究结果存在偏差,借鉴现象较为严重,科研创新较少,对于Meta分析、文献综述的真实性、前沿性有一定影响。
1.3 中西医结合疗效与西医疗效的对比分析
查阅文献可以发现有不少此类研究,很多疾病都有两种治疗方法的相关疗效对比研究,其最后结论常常是中西医结合的疗效更好,值得推广。这类研究多以西医为主,中医仅为辅或从属性作用,对于中西医结合的推广有着积极作用,但其对于中医、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少有实质性作用。
1.4 某一治法对某证、某病的临床疗效研究
这是传统中医临床研究的延续,借助统计学、流行病、传染病等方法结合相关电脑软件等现代工具使得中医研究更加高效、深入。这种模式也是一种很好的中医学习方式,但在研究开展的过程中却不免让研究者力不从心。因为法同治不同,方亦不一定相同,按严谨、周密、精确的西方医学研究方法,这种模式在技术方法设计上难度较大,很难达到统一标准,在推理环节更是难以按数理等还原论逻辑让人达到信服。方药、针灸取穴组合灵活、变化多样,所以在中医的学习中对规律方法的总结很重要;此外,治法之下的灵活运用需要临床积累,万变不离其“宗”,医“宗”需要在临床中长年摸索,慢慢领会感悟。
二、中西医结合建设的现状
在现阶段中西医结合建设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如急腹症、骨折、针刺麻醉及针刺镇痛原理,多脏器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研究,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研制,砷制剂治疗白血病等研究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医院建设及临床发展方面,截至2012年,我国已建立中西医结合医院256家,拥有中西医结合医院执业医师13568名,中西医结合医院诊疗人次为27 025 861人次,门急诊人次为26 336 118人次。通过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国际学术交流,及中医药西医科研数据支持,使中医药在更多国家尤其是欧美国家医学界得到更广泛的认识和传播。当然,中西医结合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一些误区,已在前文提及,不再赘述,这些问题是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不能回避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以糖尿病这一类慢性病为例,中西医结合治疗有着突出的优势,如今关于糖尿病的治疗方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已经由传统胰岛素注射扩展到中医汤药、针灸以及太极拳、五禽戏、推拿、气功等养生锻炼。除血糖控制外,中西医结合在疾病症状缓解、并发症预防等方面有着突出的疗效,这也是现今医学界有目共睹的事实。
三、中西医结合在国内的发展趋势
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我国的疾病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慢性非传染病的比例大为提高,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单纯采用中医或西医都不能取得很好的疗效,而中西医结合能分别针对不同发病环节,发挥各自优势,互补彼此的不足。这种改变无疑为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大环境。特别是目前我国在基层医疗机构大力推行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需要大量的全科医生,而全科医学在我国发展很缓慢,目前基层医疗机构需要的全科医生只有通过转岗培训,既懂中医又懂西医的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医生无疑是转岗培训的首选对象,中西医结合转型的全科医生将是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主要力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鉴于中医和西医各自的特点,既要“中医西化”又要“西医中化”,要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两者的优点。比如在药物运用上不能以中药代替中医,诊治上要正确处理“四诊”与西医检查的关系,疗效上不能拘泥于用西医衡量中医疗效,也不可以仅在实验室验证中医。本文非对现有中医、中西医结合的科研方法全盘否定,而是将查阅文献、参与科研和平时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常见误区罗列出来,供初涉医学的新人吸取前人发展中医道路上的探索经验。做到正确学习、运用和研究这两门医学,既要认真学习西医,特别是西医分子生物学、生化、生理、病理等基础学科,又要回顾中医经典,结合临床,从传统中医角度感悟中医,认真思考,准确把握研究的切入点。加强中医基础研究,从根本上吸收中医精华,并以基础研究发展带动临床发展,而非表面形式化功夫、生搬硬套。新事物产生之初必定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知道问题所在,不断改善,随着认识的深入、理论的完善、经验的积累,相信在我们共同努力之下中西医结合学科会有一个美好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邓崇平.中西医结合现状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6,27(3):77-79.
篇2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研究方向;世界观;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7717(2008)11-2497-03
An Exploration on Research Direction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WU Xiaoxio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With the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cience as the beginning of study,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at there are many shortcomings in worldview and methodology of both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after respectively discussing their different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TCWM),it points out the real goal of ITCWM is to produce a new unified theory system and technology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and to produce a new unified medical science.By further pointing out the method of ITCWM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new unified medical science,it suggests that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ITCWM based on the worldview and methodology has a wide space to develop and a good prospect.
Key words: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research direction;worldview;methodology
中医中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瑰宝,至今仍在保障人类的健康中发挥重要作用。西医兴起并传入我国以后,中医的地位和影响力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甚至有人在网络上主张废除中医,目前中医的发展前景令人担忧。中西医结合是中医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经过了几十年的临床实践,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目前中西医结合在结合层次、方法、目标等方面还处于实践摸索阶段,还未形成统一的新理论,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美好的发展前景。正确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方向直接决定着中西医结合健康快速发展,能有效地减少在中西医结合探索过程中所走的弯路,能更快地提高临床疗效,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现就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进行理论上的探讨。
1医学的产生与发展
1.1医学的产生
1.1.1医学的产生医学不是原创学科,它是将当时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应用到人体,研究人的生命现象,疾病的产生、发展及防治等,从而形成的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它是当时将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与人体相结合的产物。在我国古代,将当时的哲学、数学、天文学、历法学、地理学、气候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应用到人体,经过长期大量的医学实践,形成了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诊疗规范的中医学。西方文艺复兴之后,将当时的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应用到人体,产生了现代西医学。
1.1.2医学与当时其它学科的联系和区别在医学产生过程中所借助的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①当时的世界观、方法论;②当时其它学科相关的理论、技术。这些相关知识是先于医学而产生的,是医学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否则,医学不可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凭空产生。因此,医学是在当时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下,借助当时其它学科相关的理论、技术,以人体作为研究对象,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诊疗技术,从而形成的独立学科。它与当时的其它学科有着共同的世界观、方法论,但由于各自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不同,所建立的理论、技术也不同,这是医学与当时其它学科的本质区别。
1.1.3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中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是“气”和“象”、整体思想、天人相应、取类比象等;西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为机械还原论、线性因果决定论、实证思想等。中医与西医的世界观、方法论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从而导致中医与西医的理论体系、诊疗技术等截然不同,最终形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医学,这就是中医与西医的本质区别。
1.2医学的发展
1.2.1医学发展的内容其发展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内部的发展内容:主要包括原有的医学理论、诊疗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深入;新的医学理论、诊疗技术的不断创立等。②外部的发展内容:主要包括影响力的增强,应用范围的扩大,民众认可度的不断提高;对外交流范围的增大,交流频率的增多,交流水平的不断提高等。内部的发展内容是内在本质,代表着医学的发展水平,外部的发展内容是外在现象,受内部的发展内容的影响。
1.2.2影响医学发展的因素其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世界观、方法论直接决定着医学的发展方向。中医的世界观、方法论决定了中医向宏观方向发展,以整体联系的观点来研究人体;西医的世界观、方法论决定了西医以研究微观物质的结构和功能为主,使西医向微观研究的道路上发展。②医学在其产生的过程中借助了其它学科相关的理论、技术,同样,医学的发展也离不开其它学科理论、技术的发展。在世界观、方法论没有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其它学科理论、技术的发展不断地为医学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不断地促进医学向前发展。
2中医的发展前景
2.1中医发展的里程碑
在中医悠久的发展史中,中医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3个里程碑阶段:①秦汉时期。在这个时期,《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理论、诊疗规范的确立,使中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被建立起来。②金元时期。在这个时期,多个中医流派的形成及学说的建立,使原有的医学理论、诊疗技术不断完善和深入。③明清时期。这一时期创立了温病学这一新的医学理论及相应的诊疗技术,填充了中医学理论体系、诊疗技术的一大空白,同时也使原有的医学理论、诊疗技术更加完善和深入。因此,中医学其内部的发展内容已相当完善,即理论和诊疗技术已相当完善,中医的发展已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这些发展均是理论、技术应用层次上的发展。2.2中医的发展前景
在世界观、方法论方面,中医的世界观、方法论一直没有改变,中医一直在宏观的道路上前进,但是,没有微观方面的内容,其发展是不全面的。在中医相关学科方面,随着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我国古代的相关学科已被西方近代自然科学所替代,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唯独只有中医学存活下来,还在继续发挥光和热,继续为人类的健康做贡献。因此,在失去了中医相关学科发展的情况下,在现有中医理论、诊疗技术应用层次上的发展已相当完善的情况下,中医发展应该提升到世界观、方法论层次上的发展,这样中医才能显示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美好的发展前景。
3西医的发展前景
3.1西医发展的直接动力
目前,西医相关学科不断地向前发展,这直接促进了西医向前发展。新的理论、应用技术不断地被应用到西医中来,使西医原有的理论、诊疗技术不断地完善和深入,新的理论、诊疗技术不断地被建立,同时其外部的发展内容也不断丰富。可以说,西医相关学科每前进一步,西医也会前进一步。
3.2西医发展的方向
西医的世界观、方法论决定了西医主要向微观的方向发展,主要体现在还原论思想上。在研究人体这样的复杂系统时,总是尽可能将人体分解成最小的组成部分,研究这些最小的组成部分的结构和功能,然后用这些最小的组成部分的结构和功能的总和,或者干脆用某些组成部分的结构和功能,来说明或替代人体这一复杂整体的结构和功能。在其指导下,西医对人体最小组成部分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下一步将会达到原子、量子水平,这是人类的巨大进步。但是,在已经进入到分子研究水平中的西医,还有许多细胞水平、组织水平、器官水平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总是希望能在更微细的水平上去解决。西医的这一还原论思想,忽视了人体各个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等不同层次间以及同一层次的不同物质之间的网络立体结构及其相互间的影响,不重视人体的系统调节和整体调控,结果会导致只能解决一部分医学问题,还存在一些问题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的。因此,西医目前的世界观、方法论决定了西医是不全面的发展,是一条腿的发展。
4中西医结合的现状
4.1中西医结合的层次
中医与西医的世界观、方法论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从而导致中医与西医的基本理论体系截然不同,在理论层次上是无法结合在一起的。但各自的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是相同的,都是治病救人,因此在技术应用层次上是可以结合的。这种在技术应用层次上的结合是目前的结合层次。
4.2中西医结合的现状
目前中西医在临床实践中相结合,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由于没有统一的医学理论的直接指导,还是处于实践摸索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的摸索:①中医的介入阶段。中医在病情的哪个阶段介入最合适。②中药的介入途径。面对某个病人的具体病情,中药以哪种途径介入最合适。③中药的介入依据。中药在何种理论的指导下介入,是以辨证论治的方式介入还是以西医的药理医理为指导进行介入。④中药介入的时间。中药介入多长时间获得的效益最大。⑤中药与西药的协同作用。
从上可以看出,目前中西医在临床实践中相结合的目标是避免单一医学的不足,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做到两种医学在临床实践中优势互补。但是这种在技术应用层次上的结合需要长期大量的探索,且不能上升到医学理论上的结合而形成新的统一的医学理论,其根源在于两种医学体系的世界观、方法论截然不同。
5中西医结合的目标 途径及新医学的特征
5.1中西医结合的目标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西医结合的目标应该是从目前技术应用层次上的结合转变到中西医世界观、方法论的结合;从目前临床实践中的优势互补转变到中西医世界观、方法论的劣势互消。中医世界观、方法论的劣势是忽视人体的细微物质结构和功能,西医世界观、方法论的劣势是忽视人体的普遍联系及整体功能。如果各自克服自己的劣势,保留自己的优势,那么就可以发现,这两种医学在世界观、方法论上就融合成为一种医学,这种新医学同时具有中西医的优点、又同时去掉了中西医的不足。在研究局部时,将局部的物质放到整体中去研究,不忽视整体;在研究整体时,充分考虑各个局部的相互作用及影响。因此,中西医结合的真正目标是在世界观、方法论的层次上相结合,从而产生新的医学理论体系和诊疗技术,产生新医学,这与20世纪50年代提倡的“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的方针政策是完全一致的。
5.2中西医结合的途径
目前中医与西医的世界观、方法论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分别代表着两种对世界的认识方法及思想,是无法直接结合的。因此,需要对各自的世界观、方法论进行改造,保留各自合理的部分,同时积极吸收新的世界观、方法论成果及其它所有学科可以利用的成果,将其有机地整合到一起,产生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下,对现在的医学理论进行改造,保留合理的部分,同时吸取相关学科,特别是一些横向边缘学科的理论、技术,将其应用到人体,产生许多新的医学理论和诊疗技术。这样,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在世界观、方法论上,在理论体系、诊疗技术上都被统一起来,成了一种医学,这就是新医学。目前,一些新的世界观、方法论已经出现,比如“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新三论(混沌学,协同学,耗散结构理论)等,这些理论和应用技术已经产生,其在工程应用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还没有被应用到医学中来,至少它们的出现已为医学吸取新的世界观、方法论提供了源泉。
目前,中医的世界观、方法论已渐渐地被人们淡忘,其发挥力量的舞台正越来越小,其真正博大精深的内容只有越来越少的人所知道,因此,发展中医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吸取中医世界观、方法论中的合理内容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对中医的世界观、方法论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挖掘其可取的合理的部分,为新医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的产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西医世界观、方法论还处于其发展的强盛时期,在西医相关学科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还能促进西医更多的发展,其不足虽已被部分认识但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想改造西医的世界观、方法论也并非易事。应该客观、全面、准确地认识西医的世界观、方法论,重视其不足,同时重视系统论知识,加强对系统论方面的研究,争取早日实现新医学。
5.3新医学的特征
篇3
中图分类号:R5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2-0046-02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hronic pulmonary heart disease,CPHD)是我国呼吸系统的一种常见病。病情反复发作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探讨科学、适用的防治合理化措施,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于临床发现:许多患者表现出的有价值信息常被忽视,以致贻误病情;或存在治疗矛盾时,让单纯西医方法感到无能为力。此时采用中西医结手段,往往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兹将肺心病防治过程中的中西结合优化点略述如下。
1 优化点之一:肺肠相关理论的运用
临床工作中,CPHD患者的大便情况常常被忽视。约50%以上患者存在大便不通畅情况,或大便干结,数日不行,或排便无力,粘滞不爽。现代医学认为:CPHD右心衰,体循环瘀血,会影响胃肠功能,易出现腹胀、纳呆、便秘等症状。而肠道是人体排毒的主管道,大便情况就是反应此管道通畅与否的重要标志。大便不畅,肠道积气,各种毒索排出不畅,会使氨类、吲哚类等有害物质储积和重吸收,甚至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内分泌及外分泌紊乱。同时也会影响消化道功能,防碍营养物质的摄人、消化和吸收,进而引发一系列问题。不仅使患者痛苦不堪,也防碍肺部病灶的吸收,延长病程。增加患者负担。
而祖国医学认为:肺、大肠相表里,密切关联。《素灵微蕴》说:“肺与大肠表里同气”。肺为脏,大肠属腑,肺居上,大肠在下,肺司宣降,肠腑以通降为和。二者在生理上互为依存,相辅相承。肺气肃降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的发挥,唐宗海《医经精义・脏腑之官》说:“大肠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然肺气又赖肠腑以通之,肠腑通则肺气降。大肠传导功能正常,有助于肺气宣发与肃降。二者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若肺失宣肃,不能行气于腑,腑气不通则大肠传导失职,可引起腹胀、便秘。如《证因脉治・卷三》说:“肺气不清,下遗大肠,则腹乃胀。”若大肠有实邪积滞,腑气不通则浊气循经上逆犯肺,肺失宣肃而喘咳满闷。如《灵输・四时气》说:“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卷五》说:“大肠为肺之腑而主大便,邪痹于大肠,故上则为气喘争……,故大肠之病,亦能上逆而反遗于肺”。
因此,治疗CPHD,肺肠同治,保持大便通畅,势在必行。笔者从温病名家吴塘的宣白承气汤得到启示。自拟宣通合剂(全瓜蒌、牛蒡子、炒杏仁、枳壳实),瓜萎、牛蒡、杏仁俱入肺、肠二经,既宣肺、清肺,又可通肠腑,配枳壳、枳实行气化痰,宣畅气机,全方共奏肺肠同治,宣肺通腑之功,具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作用。适用于CPHD(其他肺部疾患亦可)咳、痰、喘,伴有腹胀,大便干结,数日不行,或排便无力,粘滞不爽者。本方无泻下剂,药性相对缓和,不必担心引起水盐电解质紊乱,用之临床,疗效理想。
2 优化点之二:肺动脉商压的防治
肺动脉高压是CPHD发病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产生及严重程度影响着慢性阻塞性肺病和CPHD的病程及预后。因此,降低肺动脉高压、逆转肺血管的病理变化是目前研究的重点。目前西医药存在如下问题;①现有降肺动脉压(PAP)药物(除吸人NO外),缺乏对肺血管的专一性,在降低PAP同时,也降低了体循环血压。②多数药物对动脉血气有不利影响,降PAP同时,也降低PaO2,引起缺氧,反而对肺动脉高压的持续治疗不利。③对心脏有负性作用,使心输出量下降,甚至加重心衰程度。④只能使PAP部分下降,只具有暂降压作用,停药后PAP又会反弹。⑤存在治疗矛盾。如肺心肺有继发红细胞增多,血液粘稠情况,西医治疗上有一个抗凝环节,常用药物如肝素、华法令等。但CPHD右心衰,本身就有胃肠瘀血,存在消化道出血风险(消化道出血系CPHD并发症之一)。临床也有许多CPHD并发心梗,抗凝治疗后,出现消化道出血的案例,这就产生了治疗上的矛盾现象。而目前西医药对上述问题,尚无有效解决手段。
中医药因其双向、整体调节的优势,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所以,从中药化瘀止血药及药理研究显示有抗缺氧和降PAP作用药物中选出可行的配伍,将是一项有意义的尝试。三七为化瘀止血药,三七皂苷Rgl可明显降低实验性血栓形成,并且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而三七素能缩短小鼠的凝血时间,并使血小板数量显著增加,它主要通过机体代谢、诱导血小板释放凝血物质而产生止血作用。因此,三七对凝血机制有双向调节作用;并能明显降低PAP。地龙具有活血通络、解痉平喘、利水消肿功效,用于CPHD较为适宜。地龙有抗凝血、溶血栓双重作用,蚓激酶可使体外血栓形成时间延长,既抗凝又不影响止血。地龙对正常麻醉家兔以及大白鼠有缓慢而持久的降压作用;地龙90%醇提取液可明显增加大鼠和家兔气管肺灌流量,并能对抗组胺和毛果芸香碱引起的支气管收缩。三七与地龙这种活血化瘀而不致出血,止血而不留瘀的特点,可有效解决西医药治疗上的矛盾问题――存在高粘、高凝,即中医所谓“瘀”的状态,而又有出血的风险。藏药红景天,具有抗缺氧作用,它通过预防毛细血管收缩从而加快血液循环,提高对低含氧环境的适应性,还能通过降低氧耗速度,加大动静脉血的氧压差,增加供氧,从而增强动物对缺氧的耐力口。而缺氧是肺动脉高压形成最重要的因素,红景天苷可抑制缺氧所致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增殖,可防治缺氧造成的肺动脉壁结构改变的肺动脉高压。三七、地龙、红景天除具有上述双向调节凝血功能、改善循环、耐缺氧及降PAP作用外,还有良好的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在肺动脉高压防治方面极具研发价值。笔者用于临床组方,疗效理想,已作为科研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3 优化点之三:免疫功能异常的调节
在CPH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呼吸道感染是引起CPHD反复发作、加重的主要因素,而免疫功能异常,是引起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关键。研究显示:CPHD患者无论在急性加重期,还是缓解期,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方面均有免疫功能紊乱、低下。CPHD患者由于病程长,缺氧和高碳酸血症,急性期并发感染及大量抗生素的应用,均使免疫功能低下,而免疫功能低下使下呼吸道感染率增加,并使感染更难以控制,反复感染又使免疫功能进一步降低,形成恶性循环。因此,笔者认为对CPHD的免疫调节治疗不容忽视。
篇4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护理技术;发展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医学模式也随着跟着变化,护理模式变成了一种以现代护理为指导,全面贯彻护理程序的工作模式,护理模式的中心由以前以疾病为中心变成以患者为中心。这与中医中的“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观念是相统一的。急诊科是医院中抢救任务最繁重,也是危、急、重症最为集中的地方。所以,在急诊临床护理工作当中,我们应该把中西医理论结合起�碓擞玫郊闭锪俅补ぷ髦校�这样可以使护理措施更加完善和有效化,也能更加全面的去观察和了解病情,病人也可以得到更好的护理。现将运用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总结如下。
1中西医结合护理的内涵
在医学中,笔者认为中西医在本质以及内涵上其实是一样的,而护理作为一种独立的学科,也可以通过中西医的结合来进行对护理工作的优化。“天人合一”是中医医学中最重要的理念之一,主要指的是中医重视人体内外的统一,并注重人体各个部位之间的协调,中医理念下的护理工作,根据病人的体制,年龄以及病发季节等的不同,会调整护理的方案。这种方式符合人体的健康需求,因为它的中心思想是强调整体调整和个性化护理。而伴随着新的医学模式的出现和发展,西医在更多的医学领域被广泛的应用,西医护理主要是注重对病发症状的做针对性的有效护理。科学的发展对于西医医学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是西医中最重要的特点。西医作为一种有步骤的动态的护理程序,首先需要对护理的对象进行全方面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的结果,也就是病人的病情,进行一套全面的护理方案,在护理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修正,达到医生护理效果的作用。而本文所讲的中西医结合护理,需要将中医的护理理论与西医的动态护理程序相互结合,形成一套更加完善,全面,动态化的护理过程。
2实施中西医结合护理的具体措施
2.1中西医结合观察病情
在西医的就诊过程中,通过观察皮肤巩膜黄染及大便颜色来判断胆道梗阻的程度;通过对病人瞳孔的观察,能够判断出病人的颅脑损伤状况;通过对病人的呼吸进行检查,能够发现病人的呼吸系统是否正常;在中医护理中,注重整体,并通常是以四诊法对病人的身体状态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价,并通过评价的结果,也就是针对不同的发病时间,不同的发病人群,不同的病因采取适合的护理方案。在病情观察的这一环节,在运用通常的西医理论的基础上,利用中医中脉象以及舌像的检查,就能够更加全面的对病情进行鉴定,不仅使得病情的鉴定更加准确,还对病情的发展等有一个全面的预测,做到防患未然。中西医结合观察病情,在发挥自身的各自长处的同时,还能够克服掉各自的短处,对护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2应用中西医结合理论指导心理护理
由于急诊科的护理对象比较特殊,他们的特点大多是以重、急、危为主,情绪不稳定,易怒、沮丧、烦躁、更有甚者抑郁,恐惧。所以,做好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西医护理心理学观点与中医“七情”致病的学说,对病人精神状态的分析、观察及护理措施都有各自的针对性和各自特色。我们根据不同的心理需求进行不同的情志调节和心理护理,来使病人身心尽可能达到最佳的康复状态。如对慢性病患者,让其知道“七情”致病的道理,如“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恐伤肾、思伤脾”等等,因此,心脏病患者应防止过分激动或者兴奋,肝病患者不应易怒,肺病患者应保持乐观等等,对患有不治之症的或者危重患者,不能告诉其真实的病情,以免让患者失望造成恐慌。总之,心理因素直接影响着人体健康,人的心理变化与人体的气血,脏腑的阴阳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既能“治病”也能“致病”。
2.3中西医结合护理技术操作
中医护理技术使护理的方法和手段得以丰富,最常见的比如刮痧对于高热病人的降温作用非常明显等。而在西医护理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对新技术的应用,比如一些新型的医学材料的应用,新型医疗器械的使用,以及器官移植术后的护理,这些方面的发展都是中医不能够涉及的。把中西医结合运用到治疗的过程中,使其发挥各自的优点,能够更好地提高现在医疗效果。在抢救过程中,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除了采用西医抢救措施,还可以同时配合中医的针刺人中、涌泉、十宣等穴位。
篇5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混合痔;临床疗效
混合痔是在人群中发病率极高的肛肠科临床常见疾病之一。由于痔核内外静脉丛曲张、括约肌间沟消失,使内痔和外痔形成一整体,如此而形成的混合痔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痛苦。引发混合痔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的原因有饮食、排便习惯和年龄。其临床表现主要有痔块脱出、便血、痉痒、疼痛以及局部分泌物等。由于该病的特殊病理,使得该病的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其中中老年妇女是该病的高发人群。医学界对于混合痔的治疗方法有很多,手术方式也是各不相同,但是环状混合痔手术在痔手术中难度比较大,并且术后的并发症和后遗症比较多,如狭窄、肉芽增生、皮赘残留、创面延迟愈合、伤口疼痛、粘膜外翻、水肿等。经过我院多年在实践中得到的经验,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来治疗混合痔在临床上取得的疗效成果比较显著,也得到了医学界的认可和普遍推广。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了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98例肛肠科混合痔患者,按每组49人将其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作为对照组,另一组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男19人,女30人,年龄21-75岁,平均年龄48.3岁,其中21-31岁的4例,32-41岁的11例,42-51岁的17例,52-61岁的13例,62-71岁的3例,72-75岁的1例,单个混合痔18例,多个混合痔22例,环状混合痔9例。观察组患者男18人,女31人,年龄21-77岁,平均年龄47.9岁,其中21-31岁的4例,32-41岁的13例,42-51岁的18例,52-61岁的9例,62-71岁的3例,72-77岁的2例,单个混合痔14例,多个混合痔24例,环状混合痔11例。
1.2诊断标准
1.2.1两组患者诊断均参照1996年6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西医临床肛肠病学》,诊断依据①便血及部肿物,可有坠胀,异物感或疼痛。②可伴有局部分泌物或搔痒。③肛管内齿线上下同一方位出现肿物(齿线下亦可为赘皮)。
1.2.2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根据我院多年的临床实践,结合选出的98例混合痔患者,制定混合痔辨证分型如下:
1.2.2.1风伤肠络型临床病象:大便带血,便时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色鲜红。疼痛或搔痒,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饮食不节,过食辛辣、醇酒等,以致脏腑功能失调,风燥湿热下迫,瘀阻魄门,瘀血浊气,结滞不散,筋脉横解而生痔。
1.2.2.2湿热下注型临床病象: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灼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过食肥甘,厚味及辛辣酒醴之品,致脏腑功能失调,湿热下迫,瘀阻魄门,瘀血浊气,结滞不散,筋脉横解而生痔。
1.2.2.3气滞血瘀型临床病象:肛内肿物脱出,甚成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肛缘有血栓形成水肿,触痛明显,舌暗红,苔白或黄,脉弦细涩。
证候分析:长期便秘,引起气血纵横,浊气瘀血流注,瘀血浊气,结滞不散,筋脉横解而生痔。
1.2.2.4脾虚气陷型临床病象:下坠感,痔核脱出,需用手法复位,便血色鲜或淡,面色少华,神疲乏力,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
证候分析:病程日久致气虚,气虚下陷不能摄纳则痔核脱出。
1.3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1.3.1手术治疗①消痔灵注射,痔外剥内扎术;②PPH术(痔上粘膜环切吻合术):适用于Ⅱ、Ⅲ期混合。对于手术适应者可采取手术治疗,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后,在手术当天对患者进行灌肠通便处理,然后先给予患者局麻或者腰麻,根据具体情况再采用外痔剥离切除、内痔结扎的方法进行手术治疗,或者痔PPH术(痔上粘膜环切吻合术),痔PPH术(痔上粘膜环切吻合术)操作完成后如发现肛缘仍然有外痔突出可以行修剪缝合,处理完毕后进行敷料包扎固定。
1.3.2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①熏洗法:用痔灵洗剂(本院协定方)60ml,冲开水1500ml坐浴,每日1-2次,每次5-10分钟。②敷药:肛安软膏、黄连润肌膏等敷于处。③塞药:肛泰栓、太宁栓等塞入肛内。④中成药口服:痔康片、致康胶囊等。⑤中药辨证治疗。
1.3.3术后处理①术后保持大便通畅,可服润肠灵口服液(本院协定方)100ml每晚口服1次;或槐花10g、黄芩5g、葛根5g每日一剂,用沸水冲泡,当茶饮;术后口服槐角丸或者致康胶囊止血。②术后每次排便后用痔灵洗剂坐浴5-10分钟,随后外涂敷黄连润肌膏、肛安软膏,肛内塞入肛泰栓、太宁栓等。③术后疼痛可使用戴芬,度冷丁等镇痛。④术后酌情使用抗生素及中医辨证分型治疗。⑤术后排尿困难可热敷下腹部、导尿或针灸
1.4疗效评估
1.4.1①风伤肠络型以便血鲜红,脉浮为辨证要点,治以清热凉血风,配合消痔灵注射,疗效良好。②湿热下注型以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灼热为辨证要点,多手术治疗,术后脏连丸加减,消除切口水肿。③气滞血瘀型为我科常见急症,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疼痛可用止痛如神汤加减。④脾虚气陷型使用PPH术(痔上粘膜环切吻合术)治疗疗效良好,中医补气升提改善术后坠胀症状。
1.4.2疗效判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肛肠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具有以下特点①治愈:症状消失,痔消失。②好转:症状改善,痔缩小。③未愈:症状、体征均无变化。④远期疗效标准:治愈后随诊2-3年,检查原手术部位未见复发。
1.5统计学分析对所得全部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当P
2结果
对照组治愈43例,好转5例,还有一例行便时大出血,后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痊愈,术后住院时间最长35天,最短11天,其中11-19天19例,20-29天21例,30-35天9例。观察组治愈49例,术后住院时间最长30天,最短8天,8-15天22例,16-23天20例,24-30天8例,见表1。
3讨论
混合痔是常见病、多发病,占本科住院患者排序第一位,该类患者住院后希望尽快手术治疗,采用中医药治疗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问题如下:①宣传不到位,使患者缺乏对中医知识、中医治疗效果的了解,认为中医治疗效果不够确切、见效较慢、中药较贵、中药饮片服用不太方便等。②现代医师过于依赖西医的手术治疗方法,而逐渐忽视了中医传统的内外结合治法在本专科的经验和优势。③中医治疗率有待提高,辩证准确率及辨证施治有待加强,中医从业人员数亦有待提高。
为了进一步发挥中医药治疗混合痔的作用,增强其疗效,我科提出如下解决措施和思路:①加大宣传力度,发掘中医治疗优势,拿出更好的方法、更好的效果,说服患者、取得患者配合,使广大患者乐于接受中医治疗。同时也要看到有些证型的疾病保守治疗存在明显不足,需要配合现代医学及时有效治疗。②充分应用本科协定方,协定方具有医师开具及患者使用方便、疗效好等优点。
我们认为混合痔患者术后采用中医疗法对提高该病的治愈率并减轻术后并发症、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减轻患者疼痛等方面有着良好的疗效,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混合痔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胡洪锉,潘永梅.混合痔术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2):70.
[2]周德富.中西医结合治疗204例混合痔的临床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0,07(31):76-77.
[3]徐涛.中西医结合治疗混合痔的疗效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n(l8):120.
篇6
【关键词】皮肤美容;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066-01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设审美需求的迅速提高,人们对皮肤美容的要去越来越高。虽然现在通过皮肤外科手术、激光手术等方法,能一定程度上除去掉皮肤上的缺陷和瑕疵,但手术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并发症,而药物和化妆品存在着毒副作用和高复发率,这些都是患者考虑的因素。最近几年,中医美容开始兴起,中药、针灸、饮食、按摩、气功等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到皮肤美容领域了,并且取得了可观的效果。因为它绿色、天然、安全等特点,正在被广泛的患者以及国内外医学界关注。
一中西医结合皮肤美容的理论基础
从西医理论来说,皮肤的美是在人体各个器官、系统之间功能协调的基础上才能有的。皮肤是微循环分布的十分重要的器官,心脏则是血液循环的中心,皮肤色泽的变化是由心脏活动的变化引起的[1]。例如,人在运动后由于血管充盈会出现皮肤潮红的现象;在受冷后由于血管收缩皮肤会变苍白;发怒的时候脸会变成铁青色,这都属于皮肤的生理反应。肝肾功能的异常,遗传或是免疫系统的缺陷,又或是新陈代谢的失调等原因,都会在皮肤上表现出来。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五脏六腑的功能是否能充分发挥与脸上肤色是否正常有关。中医将人体看做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与大自然结合也是个有机的整体。在人体中,以五脏六腑为中心,个器官各司其职,并通过经络连接整个身体,以及身体的尾端。在身体表面表现出来的病变往往能联系到内脏,说明内脏出现了问题。
通过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非常强调人体这个整体相互之间的联系,从而为中西医结合为美容护肤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中西医结合皮肤美容的方法
目前国内外在皮肤美容这方面的治疗方法除了美容外科手术、激光手术、超声微波技术以及外用药品外,还有以下几种。
1.中药美容。中医美容法是通过内服中药的同时外用由中药配置而成的药膏等进行治疗损美行疾病和调理保养肌肤的一种方法。这种内外兼顾的方法在治疗中使用最广泛,所获得的经验最丰富,基本已经形成了一个治疗体系,内服外用是他的特点。内服主要是用来调理身体,根据皮肤显示出来的病症来判断内脏器官哪里出了问题,在下药的时候具有针对性,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能达到根本治疗的效果,是祛除根本、防止反复的必要手段。内服的药剂主要有汤、丸、散、膏、丹、酒等形式,根据药物的性质采用最合适的方式作为内调试剂。外用是指直接对皮肤进行作用,或使用药物,或使用仪器等,以期达到美容和保健的效果。外用的特点是能直接作用到皮肤表面病灶处,见效快。常用的外用方法主要是熏、敷、涂、浸、贴、喷以及电离子导入、超声波导入等方法。不同的操作需要采用不同的试剂。
2.中药化妆品美容。中药化妆品是一种药物化妆品,它是由纯中药制成或者是在其中添加了中药成分。中药化妆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我国著名药物记载书《本草纲目》中记载的具有美容作用的药物多达500多种,多是治疗头发、面部、牙齿、黑痣等方面的。目前被应用广泛的大部分为植物类的中药,例如,人们常用的用来补气补血的有黄芪、当归和人参,用珍珠粉敷面达到美白嫩肤、祛除色斑的效果,用白芍、赤芍祛除蝴蝶斑和雀斑,提亮皮肤的色泽,因为他们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听得较多的一种名贵中药冬虫夏草,由于他富含人体所需的20多种氨基酸,是配置高级化妆品中的主要原料。
3.药膳美容。若细究这种方法,这应该算是内服中药美容。根据不同药物具有的不同功能,选用某些药物相互作用以发挥他们的最好功效,并将他们与实务配置,制成食品,以期达到美容养颜、调理保健的双重功效。这种美容方式与化妆品和手术的美容方式不同,药膳的目的在于通过内调达到从内而外的改善,比单纯从外部治疗更治根本,一旦调理好了,几乎不会复发。同时药膳调理还能延缓皮肤的衰老,保持青春靓丽。人体的衰老主要是由于内脏的逐渐衰老而引起的皮肤干燥、枯黄、色素沉淀等,常吃一些能减缓这些衰老症状的食物例如莲子、桂圆、核桃等,能起到一定的效果。这里强调一下,黑芝麻是非常好的一种食物物质,经常食用可以起到美容、减缓衰老的作用。薏苡仁具有健脾祛湿的功效,不仅可以治疗雀斑等皮肤病,能力细腻肌肤,减少皱纹。近年来,药膳美容在美容届内十分流行。
4.针灸美容。在古代,中国就有了针灸这种治疗方法,其原理主要是通过进行穴位刺激,到达舒经活络、消肿散结、调理气血的作用[2],以达到养护皮肤、美容养颜、延缓衰老和治疗面部皮肤病的目的。针灸治疗的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无毒无害。针灸法主要包括针法和灸法两种。针法主要是指用十分细的银针,将银针对准人体穴位,然后刺入一定深度,以刺激穴位,患者被施针后会有酸酸胀胀的感觉,用这样的方法达到美容、健身、祛病的目的。灸法则是将艾柱点燃,放入器皿中使其保持缓慢发热的状态,并将器皿放置在人体穴位上,通过药物的渗透和局部热效应,以刺激机体的循环,从而达到治病、抗衰老和美容的功效。针灸法因其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的特点,引起了国内外医学界极大的关注。
三问题与展望
利用中医美容护肤具有很多优势,与西医中采用的手术、化妆品中添加激素等方式相比,中医的采用的药物多以纯天然植物为主,安全可靠;在治疗中讲究内外协调,注重统一;方法贴近生活,可采用食疗的方式,容易坚持,效果稳定;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医治本,能弥补西医中的不足。若能中西医结合进行皮肤美容,则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医在治疗的过程中,很多东西是不能通过科学解释出来的,例如经络、穴位。要想让全人类接收并运用中医,我们依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西医结合;肛肠疾病;中西医;肛肠病;治疗;肛肠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抽取我院近3年内肛肠疾病患者1500例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进行观察。其中,男性患者943例,女性患者557例,年龄最大患者78岁,年龄最小患者1岁,平均年龄38岁。
1.2 基本情况 临床1500诊断中,临床表现混合痔男性为602例,女性321例,总计923例;肛周脓肿男性79例,女性49例,总计128例;肛瘘男性126例,女性83例,总计209例;肛裂男性14例,女性33例,总计47例;内痔男性为31例,女性为21例,总计52例;血栓外痔男性18例,女性9例,总计27例;肛肥大男性7例,女性14例,总计21例;低位直肠息肉男性16例,女性9例,总计25例;肛周湿疹男性41例,女性16例,总计57例;肛周湿疣男性9例,女性2例,总计11例。所有的病例中男性患者总计有943例,女性患者有557例。
1.3 1500例患者按病情情况分析,病和表现不一,最长的表现为46天,而最短的表现仅仅有7天,在前来就诊的患者中,有578例患者临床上接受了不同药物的治疗,药物表现效果良好,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共有57例。
1.4 治疗方法 临床上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1500例患者进行综合治疗,针对患者发病情况,有的施行局部手术治疗,在对患者手术后临床上采用中药进行熏洗的方法,还有的针对患者的创面采用敷中药沙条等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进行综合治疗,在手术前对患者可进行常规术前必要准备,包括对患者备皮,清洁患者和灌肠,采用针对患者临床观察的电子结肠镜检措施等等,手术后对于患者要予以通便,同时使用止血药物口服治疗,在患者大便后可采用中药熏洗法进行15-20分钟的熏洗,熏洗以后可以用一些具有消炎、止血、止痛、生肌等相关的中药沙条对患者病部进行敷创面治疗,可连续使用数次,直到患者创面完全愈合。
2 方 法
1500例患者临床上经过本法治疗后伤口均能够充分愈合,治疗后患者临床表现生理功能正常,在进行对患者的创面治疗过程中,愈合时间最长的为46天,愈合时间最短的为7天,平均愈合时间为18天,患者手术后局部表现有水肿病症出现,经过医护人员临床对症施行处置以后,再结合中药沙条对其进行收敛治疗,通过中西医综合治疗,一周以后患者水肿情况完全消失,患者临床手术以后表现出轻微疼痛,并且生活基本上能够自理。患者施行手术以后一周能够脱核,在患者手后结扎线脱落时,伴有少量的带血现象出现,还有的患者表现大便时有疼痛的感觉,经临床医生进行对症处置以后可于10-14天后血止和疼痛等情况完全全消。临床上经过诊断治疗这些患者当中没有出现一例患者在手术以后感染情况的发生,也没有临床上表现出有剧痛大出血患者情况的发生,对于一些肛管狭窄,手术后大小便失禁等并发症和后遗症情况也没有出现。
3 结 果
3.1 经过对1500例肛肠疾病患者临床的诊断治疗发现,手术是治疗其病情的根本措施,临床上再配合中药对患者进行熏洗的外敷治疗,不但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降低患者水肿情况的发生,而且还能够加速患者创面的愈合情况,使患者获得远期的治疗效果。
3.2 混合痔和内痔患者的临床治疗。痔在肛肠科疾病中目前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如果临床上患者表现出内痔病情,当其发展到3期以上的时候,就容易形成混合痔。对于混合痔临床治疗主要采用外痔剥离的方法为主,同时添加内痔套扎再辅助以局部注射硬化剂的方法对混合痔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这样做的目的既能切除患者的外痔和三期内痔,同时又能阻止患者正在处于发展阶段的1期和2期的内痔病灶。
3.3 肛瘘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因肛瘘患者不能自行愈合,因此对于此类患者必须进行手术治疗,进行手术治疗肛瘘患者的关键是要找准患者原发病灶和病灶的内口,然后再根据患者病灶的内口深浅程度进行相应分类治疗,对于低位的肛瘘患者临床上采用瘘管切开进行手术的方法治疗,通过对患者进行高位肛瘘挂线的临床治疗方法,具体操作方法是采用橡皮筋,通过其收缩的特性进行缓慢勒割,这样一来使患者组织一边分离一边进行修复生长,这样可以避免患者一次性切开手术而导致患者失禁的弊端出现。①对于瘘管患者切开术的治疗方法。此类患者在进行手术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可以使患者保持向前,然后持探针从外口慢慢探入患者瘘管内,直到内口为止,在手术时可以切开患者内外口之间的皮肤和患者的皮下组织进行施行手术,通过手术刮去患者瘘管内的肉芽组织以及患者的坏死组织,再进行修剪患者皮缘进行治疗,对于患者创口情况可内置中药沙条,这样可以保证患者创面由底向外而生长完成手术;②对于患者挂线疗法的治疗。挂线疗法是利用类似橡皮筋式似的具有腐蚀作用的相关药线,再进行慢性的切割作用而形成的。这些适用于那些高位单纯性患者肛瘘以及复杂性肛瘘等相关病情,其最大优点是不会对患者造成失禁情况的发生,对于患者在治疗时橡皮筋不脱落就不会发生皮肤切口粘合情况,这样可以更好地形成对患者桥梁的愈合情况。随着患者术后治疗过程中腔隙里的脓液越积会有越多的情况出现,患者会有肿胀疼痛症状出现,并且会逐渐地明显,这样会造成患者术后脓性分泌物增多现象的出现,并且患者的创面会有不愈合情况出现甚至于假愈合情况的出现,这样的结果是致使患者手术失败。
篇8
消化性溃疡的护理中,中西医结合体现出一定的优势。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护理 消化性溃疡
中国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号: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207-02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壁的局限性圆形或椭圆形的缺损,是消化系统常见慢性病之一,发病原因与胃酸分泌过多、胃粘膜屏障作用破坏有关。近年来发现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同时药物、环境、精神及遗传因素也是形成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因素。其临床特点为慢性过程,腹痛呈周期性、季节性,并与饮食时间有关联:胃溃疡疼痛为餐后0.5―1h发作,至下餐前缓解,疼痛规律为进食-疼痛-缓解;十二指肠溃疡为餐后2―3h发作,持续到下次进餐后缓解,亦可发生于睡前或午夜(夜间痛),疼痛规律为空腹-进食-缓解。同时精神因素,过劳亦会诱发或加重腹痛,并可发生消化道出血、穿孔、梗阻等并发症。根据本病临床上以慢性周期发作并有节律性的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特点,本病属于“胃脘痛”、“胃气痛”、“胃痛”的范畴,中医治疗可分为:(1)脾胃虚寒型,治则为温脾健胃、益气建中,代表方为黄芪建中汤加减;(2)肝郁气滞型,治则为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代表方为柴胡疏肝散加减;(3)火郁伤阴型,治则为养阴柔肝、消火解郁,代表方为化肝煎合一贯煎加减;(4)血瘀型,治则为化瘀通络,代表方为失笑散合海浮散加减。笔者根据不同病例特点,辨证施护,取得良好效果。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对2005.05―2009.05收治,经胃镜确诊为胃及十二指肠消化性溃疡的65例患者,其中男40例,女25例;年龄20--65岁平均31岁,包括十二指肠溃疡26例,胃溃疡37例,复合性溃疡2例;入院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加强中西医结合护理,强调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根除幽门螺杆菌,以服药指导、消毒、饮食指导、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为指导思想的新的临床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全部病例症状缓解并治愈出院。
2 病因和病理
溃疡常发生于与胃酸接触的胃及十二指肠部位,而真性胃酸缺乏则不发生溃疡,提示本病的发生与胃酸的消化作用有关。正常情况下,胃黏膜屏障有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并不引起溃疡,因此,胃酸分泌过多和局部黏膜防护机制降低可能是发病的根本环节。胃肠道分泌、消化运动等功能及其血液循环是由大脑皮层和丘脑通过植物神经及内分泌系统调节,中枢性迷走神经的异常兴奋,促使胃酸分泌增多,胃壁张力增加,影响黏膜防护机制,导致溃疡发生。此外,持续和过度的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和抑郁等神经、精神因素,对溃疡发生和复发有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胃酸和胃蛋白酶并不引起胃黏膜损害,主要是胃黏膜上皮细胞膜脂蛋白层能阻止胃内氢离子逆向弥散而进入胃壁,使胃壁不受胃酸侵犯,故称为黏膜屏障。但多种原因可损害胃黏膜屏障,如未充分咀嚼的粗糙食物,过酸及辛辣食物或过量饮酒等,可引起物理性或化学性损害,咖啡和浓茶刺激胃酸分泌,利血平和组织胺类药物增加胃酸分泌引起溃疡,又如阿司匹林、酒精及十二指肠反流液中的胆盐、胰液破坏胃黏膜上皮,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引起黏膜下血管扩张、渗出,从而促进胃黏膜糜烂及溃疡形成。另外,长期大量吸烟、饮酒易引起溃疡,也不利于溃疡愈合,易引起复发。
3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为慢性上腹部疼痛,疼痛多具有规律性、周期性、季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此外还有嗳气、泛酸、恶心、呕吐等症状,典型的无并发症的胃、十二指肠溃疡,其疼痛性质具有以下特点:(1)慢性:多起病缓慢,病史可长达数年或数十年,并有反复发作的过程。(2)部位与性质:胃溃疡疼痛的部位在剑突下或腹部中线偏左,十二指肠溃疡在剑突下偏右,范围较局限,疼痛常为灼痛、隐痛、胀痛、饥饿感,或剧痛等,能为碱性药物所缓解。(3)节律性:疼痛的发生和消失与进食有一定的关系。胃溃疡常在饭后半小时内发作,经1―2h胃排空后开始缓解,规律为进食―疼痛―缓解,缓解是在胃内容物排空后出现,故患者不愿多吃希望疼痛少发或轻发;十二指肠溃疡多为空腹疼痛,多为饭后3―4h发生,许多患者夜间疼醒,进食或服碱性药物能迅速缓解,故患者常喜欢增加餐饮。(4)周期性:发病多与季节有关,气湿、季节剧变易引起复发,秋末冬初是发病最多的季节。
溃疡病在缓解期体征可不明显,病情发作期可有上腹部压痛,多和溃疡存在部位相一致,可能由于内脏交感神经感觉纤维有脊髓内与体表局部感觉神经的交通支,因而使体表局部敏感性增强而形成压痛点,舌象在溃疡病亦有一定的特点,胃溃疡时舌苔多为白腻,偶有片状剥脱性改变,十二指肠溃疡时,舌质多平滑鲜红,舌苔却少。
4 护理措施
4.1入院宣教。患者入院时病区护士对消化溃疡患者进行宣传教育,使患者对消化性溃疡有充分熟悉,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溃疡病的病因及诱发因素,讲解规律的生活和饮食调理对疾病痊愈的重要作用,告诉患者要坚持执行医护人员制定的各项措施,讲述中西医结合护理的优点。要求患者合理安排饮食,科学安排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社交,把握情绪调控的方法。我们通过与患者交谈,及时解答患者疑问及一些与疾病有关问题。
4.2一般护理。慢性胃炎的治疗,首先应除去各种可能的致病因素,如彻底治疗急性胃炎及口腔、咽喉部慢性感染灶,避免对胃有刺激的食物及药物,戒烟酒等。饮食宜节制,不宜暴饮暴食,要适当调控情志,避免精神过度紧张或忧伤。
4.3心理护理。生活精神因素对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发展均有重要影响。因此,乐观的情绪、规律的生活、劳逸的结合以及避免过度的精神紧张,无论在本病的发作期或缓解期均很重要,不良的心理因素可诱发和加重病情,而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因病疼痛刺激或并发出血易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使胃黏膜保护因素减弱,损害因素增加,使病情加重,故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不良刺激,同时多与患者交流,使患者了解本病的诱发因素,疾病过程和治疗效果,增强了治疗信心,克服焦虑、紧张的心情。
4.4疼痛护理。通过对患者资料的收集,了解病人腹痛的特点,如有典型的节律,可按其特点指导缓解疼痛的方法。如十二指肠溃疡的空腹痛,指导病人预备制酸性食物在疼痛前进食,服用抗酸性药物防止疼痛发生。定时进餐,使胃内经常保持食物存在,起到稀释胃液、中和胃酸的作用,对活动期溃疡要非凡注重休息,避免过度疲惫,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观察腹痛部位、程度,对突发性的腹部剧痛,应注重有无穿孔并发症的发生。中医方面可采用针灸止痛或局部热敷止痛。
4.5服药指导。西药方面,假如Hp,多采用抗感染治疗,我们给予洛赛克20mg(2次/d)、羟氨苄青霉素0.75mg(2次/d)、灭滴灵0.4g(2次/d)的抗消化性溃疡三联7d疗法。选用羟氨苄青霉素,首先应询问用药史,非凡是有无青霉素过敏史。本疗法起效快,症状缓解明显,用药时间短,并发症少,治愈率高,但本疗法偶见恶心、腹泻、便秘、喉痛、皮疹等症状。护士要督促病人按时服药,以充分发挥药效,并询问病人病情,对症处理药物不良反应,向病人解释停药后药物副反应会自然消失,使病人能坚持服药确保治疗效果。假如Hp(-),则多采用减少损害因素的药物和保护粘膜、促进溃疡愈合的药物,中医方面则辨证施治,根据病例具体情况,分为脾胃虚寒型、肝郁气滞型、火郁伤阴型及血瘀型,采用不同方剂治疗,如黄芪建中汤、柴胡疏肝散、化肝煎和一贯煎、失笑散和海浮散等,中药的应用,同时可以减轻西药的副反应。服中药时,脾胃虚寒者宜温服,并在疼痛发作前服药;虚热者,宜稍凉服,可多次分服或在服药前用鲜生姜擦舌面,丸药质地较硬者,用温开水化服。
4.6消毒。近十多年来的大量研究充分证实,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人类是Hp的唯一宿主,其传播途径有人与人之间的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根除Hp对治疗消化性溃疡相当重要。护士告诉患者Hp具有传染性,要注重家庭预防[1];病人饭前便后要洗手,注重个人卫生;病室内的洗手间及便盘要进行消毒处理;当接触Hp病人的呕吐物或者排泄物,要立即洗手,并用消毒液浸泡手部。患者吃剩的食物、用过的餐具、呕吐物等都先消毒后处理,以免成为传染源继续播散。
4.7情志护理。中医情志护理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行为传情法和疏导移情法、以情胜情法,对那些对生活和疾病缺乏信心者,要特别注重疏导、教育,告诉患者消化性溃疡是可以治愈的,使患者对社会、生活布满信心。通过情志护理,使患者调整工作和生活方式,正确熟悉疾病,使患者熟悉到消化性溃疡是多因素所致的,其中情志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告知患者情绪反应与消化性溃疡的发展与转归密切相关,提高病人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及心理应急能力,告诫患者重视不良行为的纠正,并给予病人更多的社会支持。因此保持精神舒畅愉快,情绪稳定,避免情志刺激,使肝气条达舒畅,发挥正常的疏泄功能使促进病情康复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要求平时做到于是不怒,不急不愁,保持心情舒畅,气血平和。
4.8饮食护理。胃痛与饮食的关系极大,饮食失调,进食无定时,饥饱不均,或过食生冷、过热和刺激性食物,常可诱发和加重疼痛,而饮食护理适当,有助于药力的发挥,饮食护理的总原则应以患者食用后感到舒适或疼痛缓解者为宜,以食后加重疼痛者为忌。(1)饮食应以细、软、稀、少食多餐为原则,粗糙硬固,过咸,过酸,生冷油腻等食物能刺激脾胃或进一步损伤胃气,不宜食用。土豆、红薯等食物易致肠道气胀,上干于胃,使胃气壅阻更甚,应慎食。(2)细嚼慢咽,避免急食。咀嚼可增加唾液分泌,后者能稀释和中和胃酸,并可能具有提高黏膜屏障作用。(3)有规律地定时进食,以维持正常的消化活动节律。(4)急性活动期,以少食多餐为宜,每天进食4--5次,即可。(5)饮食应注意营养,但无需规定特殊食谱。(6)夜间避免零食,睡前不宜零食。(7)在急性活动期应戒烟酒,避免咖啡、浓茶、肉汤和辣椒、醋等刺激性调味品或辛辣的饮料,以及损伤胃黏膜的药物。(8)坚持吃早餐,因为早餐离前一天时间相距太长,胃壁特别容易受侵蚀而造成溃疡,早餐应以低糖、低脂肪、高蛋白质为主。
4.9出院指导。本病由于现在抗Hp三联疗法,消化性溃疡的治愈率已大幅提高,但仍有不少病例复发,故出院后应注重精神卫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注重劳逸结合,戒烟酒。告诉患者不但在发作期间积极治疗,努力发现和消除发病因素;而且在缓解期间也应注重预防复发的措施,包括戒烟酒、加强饮食卫生、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忌用或慎用对溃疡发病有关的药物;对年龄偏大的胃溃疡患者要定期回院复查,防止癌变。
结果
我们以中西医结合护理措施对65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护理,取得良好效果,患者治愈率达95%,并大大降低了复发率,在复发患者中,绝大多数是不服从服药原则,未回院复查。
讨论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很多,人们一直以饮食护理作为消化性溃疡的重点,经过多年的临床护理经验,认为精神调理亦很重要,此外,根治幽门螺杆菌亦是治愈此病的关键。因此,改变以往的护理方式,建立全新的中西医结合护理观念,总结为三条:(1)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使患者认识到本病的病因,服药原则,卫生消毒方法,取得患者的配合;(2)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的排泄容易播散,所以排泄物应先消毒后再处理,患者的餐具要单独消毒,不可公用,以减少传播机会;(3)积极治疗,合理调养,定期检查。
结论
消化性溃疡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病因为多因素,西医治疗以根除Hp作为治疗本病的重点,多采用抗消化性溃疡三联7d疗法,偶有副反应,亦有一定缺陷。中医则注重饮食调护,中医中药的应用可减轻西药的副反应,但难以从根本上去除病因。随着现代医学对慢性胃炎的理论认识不断深入,国内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学者经过不懈努力,做了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的工作,在慢性胃炎的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的研究方面,已总结出一定的规律,为探索多种常见证型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提供了初步的实验依据,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面,突破了以往认为胃粘膜腺体萎缩、重度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不可逆转的束缚,已摸索出一些中医辨证论治的规律,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显露出可喜的苗头,目前对该病的治疗,普遍趋向于接受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不仅临床症状改善较快,而且病理形态的消退,也较西医治疗更为明显,充分显示了中西医结合在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护理中互补不足,有一定的优势。
篇9
【关键词】 中医治疗;青少年;神经性厌食症
神经性厌食症也叫神经性食欲缺乏症,是一种与行为、心理紊乱有关的神经官能症。中医认为与脾胃虚弱、禀赋不足、情志不舒等因素有关,尤以情志不舒最为关键,属《素问·五常政大论篇》中“不食”的范畴。1874年英国的Willian Gull博士首先使用神经性厌食症这一术语,将本症与其他疾病区分开来[1],本症临床表现为有意地、反复、长期地节食,以至造成食欲减退,体质量减轻,甚至以厌食为特征的进食障碍,常伴有营养不良、代谢和内分泌障碍及躯体功能紊乱[2]。本病好发于女性、好发年龄为8~30岁,尤以14~18岁的青少年发病率最高[3]。由于这一患病群体正处在身心发育和完成学业的关键时期,因此其治疗效果将直接关系到他们终生的身心健康。本文就病因病机、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青少年神经性厌食症的研究概况做一综述。
1青少年神经性厌食症的病因病机
刘西跃等[4]认为本病属祖国医学的“虚劳”范畴。盖心为神明之府,心有隐曲思想不得自遂,则心神怫郁,心血不能濡润脾土,以成过思伤脾之病。脾伤不能助胃消食,则厌食。王薇[5]认为其发生机理是由于素体肥胖而自卑或受讥笑,心情抑郁不舒,肝气不能疏泄条达,致使脾土壅塞,痰湿内生,痰迷心窍而致进食障碍。若长期拒食或节食,水谷不充,胃阴亏虚,胃失濡养,不能受纳腐熟,加之气血生化乏源,不能濡养肝体,肝失疏泄,影响了脾胃的运化功能,故不思饮食。蒋东艳等[6]认为神经性厌食患者平时心情抑郁,性情不宁,久则肝气郁滞不舒,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故见恶心、呕吐反复发作;肝病及脾,脾失健运,脾气亏虚,则见厌食、消瘦乏力、神疲语微、面色萎黄;脾气亏虚则气血生化乏源,见舌质淡、脉弦细之肝郁乘脾之象。钟怡就[7]认为情志不遂,忧思郁怒,肝气郁结不得疏泄,肝气不能正常升发,津血不能正常为五脏六腑及脑所用,加上气滞血瘀,痰湿阻滞等因素,以致脑失所充,脾失所养,脾胃纳运功能必然因之低下而形成“不食病”。林应华等[8]将其病因病机分为3种:(1)七情内伤,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影响脾胃运化而出现厌食诸症;(2)外感六,内伤七情,饮食劳倦,伤及脾胃,导致脾胃运化机能减弱而出现厌食诸症;(3)肝气不疏,饮食积滞,痰浊中阻或湿热内蕴影响其气机的升降而出现厌食诸症。陈晓鸥[9]认为本病病机主要是情志不舒,忧郁伤神,气机郁滞。所以发病根本原因是心肝的功能失调,进而导致脾胃的运化和腐熟失常。
2青少年神经性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2.1辨证论治
根据神经性厌食症的病机及临床表现,王薇[5]将青少年神经性厌食症分为3型:(1)肝气郁结,痰迷心窍之证。治以疏肝理气、化痰开窍,选顺气导痰汤加减。(2)肝胃阴虚之证。治以柔肝养阴、生津开胃,选一贯煎加醒脾开胃之品。(3)肝肾亏虚,精血不足之证。治以滋补肝肾、养血活血,选归肾丸加减,并可配合团鱼疗法滋阴补血。蒋东艳等[6]认为应将青少年神经性厌食症分为4型:(1)胃阴不足型,治以滋阴养胃,选沙参麦冬汤为主方治疗。(2)脾胃虚弱型,治以理气和胃,选香砂六君子汤为主方治疗。(3)食滞胃脘型,治以消食和胃,选保和丸为主方治疗。(4)脾虚气滞型,治以健脾消痞,选枳术丸为主方治疗。林应华等[8]认为本病当分3个证型:(1)肝气不舒,脾胃失和。肝脾不调者,治当疏肝健脾以助运化,常用逍遥散、柴芍六君子汤等;肝胃不和者,治宜疏肝和胃,以助受纳,常用四逆散、柴胡疏肝汤、小柴胡汤等。(2)脾胃虚弱,运化失调。病在脾者,多脾气、脾阳虚弱,治当健脾益气为主,常用参苓白术散、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等;病在胃者,多胃阴亏虚,治宜甘凉养胃为主,常用沙参麦门冬汤、养胃汤等。(3)邪浊中阻,升降失常。治当清热化痰、醒脾通降法为主,常用半夏泻心汤、连朴饮等。戎绍奎[10]将本病归纳为3个证型:(1)肝郁犯胃证,治宜疏肝解郁、理脾和胃,方用柴胡、枳壳、香附、砂仁、陈皮、苍术、栀子、甘草。(2)脾胃虚衰证,治宜培土益中,方用党参、黄芪、白术、甘草、陈皮、升麻、鸡内金。(3)心脾亏损证,治宜补益心脾,方用党参、黄芪、白术、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甘草、远志、当归、茯神。
2.2专方专治
刘西跃等[4]以山药30 g、玄参15 g、白术10 g、鸡内金10 g、牛蒡子10 g、生地黄30 g、茯苓15 g、当归15 g等为药物组成的资生汤加味,由院制剂室制成每丸1 g的药丸,治疗神经性厌食症患者20例,最终痊愈14 例,占70 %;显著进步4 例,占20 %;进步2 例,占10 %。经3月至半年随访,均恢复正常体质量,进食正常,月经来潮。杨松[11]以神曲10 g、茯苓12 g、淮山药10 g、麦芽10 g、山楂10 g、鸡内金10 g、陈皮5 g、砂仁5 g、连翘6 g为基本治疗配方组成健胃消食汤治疗小儿神经性厌食症患儿44例,服药2个疗程见效者13例,服药3个疗程见效者23例,服药4个疗程见效者5例,另3例无效。马莲梅[12]以安中散治疗1例青少年神经性厌食症患者,服药1月后食量渐增,2月后体质量从27 kg增至47 kg。张志军[13]以六君子汤与加味归脾汤治疗发病半年以内、未经治疗的门诊神经性厌食症患者5例,治疗开始后短时间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2例,便秘5例中3例改善,失眠4例中2例改善。张国正等[14]以逍遥散合归脾汤加减治疗1例神经性厌食症患者,服药20剂后食量渐增,35剂后体质量从37.5 kg增至45 kg,诸症悉除。
2.3专法专治
王薇[5]先以疏肝解郁、化痰开窍法,消除节食的心理因素;进而以柔肝养阴、生津开胃法,增其食欲、促纳食;最后以滋补肝肾、养血活血为法,同时配合心理行为治疗青少年神经性厌食症疗效较好。王启明[15]以理脾养胃法治疗神经性厌食症患儿2例(药用党参、草豆蔻、焦白术、砂仁、黄精、紫草、佛手花),4~6个疗程后食量渐增,症状消失,体质量增加,疗效较好。王历菊等[16]通过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法(柴胡10 g、香附12 g、郁金12 g、薄荷6 g、党参15 g、山药10 g、云茯苓10 g、白术10 g、炒麦芽10 g、炒谷芽10 g等)治疗青少年神经性厌食症患者40例,结果治愈16例(其中包括5例闭经者),占40 %;显效17例,占42.5 %。吕芙薇等[17]以补脾经、运内八卦、分腹阴阳、摩腹、捏脊等基本推拿手法配合心理行为疗法治疗小儿神经性厌食症45例,结果显效43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100 %。
3青少年神经性厌食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蒋东艳等[6]将神经性厌食症患者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例和对照组3例,首先所有患者应及时进行全身支持治疗,纠正患者可能存在的水电解质紊乱,纠正伴发的躯体并发症,保证进食量,定时定量,在维持体质量所需热量的基础上,额外增加热量摄入。专职监护以防食后呕吐。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对不能进食者针灸内关、足三里、中脘;能少量进食者给予党参15 g、茯苓18 g、白术10 g、炙甘草6 g、陈皮15 g、姜半夏10 g、厚朴10 g、木香9 g、砂仁(后下)10 g、柴胡10 g、当归10 g、生三仙18 g、白芍12 g、竹茹15 g、炒鸡内金15 g,水煎服。2组1周内体质量均增加0.5~1.0 kg。治疗组腹胀、腹痛、呕吐症状一般于治疗后2 d消失,比对照组缩短2~3 d;且治疗组厌食持续时间与住院天数均明显缩短。陈晓鸥[9]对1例青少年神经性厌食症患者以疏肝理气、健脾安神法进行治疗。药用:柴胡12 g,栀子、清半夏各9 g,远志、香附各12 g,陈皮9 g,云茯苓15 g,木香6 g,炒酸枣仁30 g,砂仁6 g,山楂、焦神曲、炒麦芽、莱菔子各30 g,甘草3 g,水煎服。西药予以黛力新1 片/d,舒必利0.3 g/d,同时给予静脉高营养及胃肠动力药物。配合选穴:百会、神庭、内关、神门、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公孙。同时选用心理治疗。治疗2周后,患者能少量进食,4周后患者食欲渐增,体质量增加4 kg。李平等[18]对3例神经性厌食症患儿选用心理行为矫正与多种维生素、谷维素、消化酶等综合治疗,并与中药补阳还五汤加减相结合的方法,10 剂后收到良好效果,20 剂后基本治愈,3 例患儿学习成绩明显进步。
4讨论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剧,传统生活模式的颠覆,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所带来的高效、便捷的同时,也正日益为各种压力所困扰。这种改变直接影响到疾病谱的变化,并导致大量心身疾病的涌现,其中神经性厌食症因其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有破坏性的影响并好发于14~18岁的青少年而备受人们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神经性厌食症发病率有逐渐上升趋势。由于神经性厌食症是多因素共同造成的心身疾病,因此在治疗上主要应从生理和精神两方面着手,通过调节患者的情绪、优化情感、改善躯体症状、增强食欲、增强免疫功能、调动体内积极因素,从而提高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19]。中医因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故在治疗神经性厌食症方面有其独到之处,通过中医辨证对证治疗,疗效显著。但中医治疗亦有其不足之处,如中药味苦、疗程长。因患者身体本身虚弱、食欲欠佳往往会排斥服用,因此对中医药进行深加工,同时开发个性化治疗方法,易为患者接受,疗效亦佳。在运用中医治疗的同时结合西医治疗,充分发挥西医在治疗神经性厌食症方面的优点,兼收并蓄发挥各自的优势[20]。另外还要配合生活调摄,减轻精神负担,注意身体锻炼,保持健康体质,以利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牟志伟,林冰.对神经性厌食的认识与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2):110-111.
\[2\]伊茂森.神经性厌食症临床症状的诊断与治疗\[J\].山东精神医学,1994,(4):42-45.
\[3\]宁式颖.大学生神经性厌食症的病理心理分析及其调治\[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12):1445-1447.
\[4\]刘西跃,邓观卿.资生丸治疗神经性厌食症\[J\].山东中医杂志,2000,19(3):159-160.
\[5\]王薇.从肝论治青少年女性神经性厌食症体会\[J\].江苏中医药,2003,24(5):46-47.
\[6\]蒋东艳,张光辉.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性厌食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6):754-755.
\[7\]钟怡就.肝失疏泄与神经性厌食症的关系探讨\[J\].新中医,1998,30(9):3-4.
\[8\]林应华,黄宝英.神经性厌食证治刍议\[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7,5(3):182.
\[9\]陈晓鸥.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性厌食1例\[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8(4):104.
\[10\]戎绍奎.神经性厌食症的治疗体会\[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9,6(7):65.
\[11\]杨松.健胃消食汤治疗小儿神经性厌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9(10):947.
\[12\]马莲梅.安中散治疗神经性厌食有效1例\[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6,18(2):25.
\[13\]张志军.六君子汤与加味归脾汤治疗神经性厌食症\[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4,16(3):25-26.
\[14\]张国正,岳双林.逍遥散新用3则\[J\].国医论坛,2005,20(5):29.
\[15\]王启明.中药治疗神经性厌食2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23(2):120.
\[16\]王历菊,陈东成.高校学生神经性厌食症的中医辨治\[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1):945.
\[17\]吕芙薇,陆银花.推拿及心理行为疗法治疗小儿神经性厌食45例\[J\].山东中医杂志,1998,17(11):503.
\[18\]李平,王逸达.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神经性厌食症的研究\[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2,13(1):47.
篇10
关键词:盆腔炎; 临床;不孕症;治疗
慢性盆腔炎是一直困扰着妇女们的一种疾病,它的出现导致很多的女性出现了不孕症的的疾病,本文通过对慢性盆腔炎导致的不孕症利用中西医结合和单纯的西医治疗后效果的对比分析和总结经验,帮助慢性盆腔炎导致的不孕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慢性盆腔炎是一种有多种病原体引发的复杂的感染,在阴道里正常条件下存在厌氧菌和需氧菌,当人体遇到某些病毒的感染或者其他原因出现抵抗力下降和体内的生态失去平衡时,阴道里的那些菌就会逃离阴道的阻碍层而进行感染[1]。本文就2010年1月~2013年1月接收的220例患者进行研究,年龄23~40岁,平均30岁,始发不孕91例,二次引发不孕129例,患病周期在1个月~14年,其中包括患有慢性子宫内膜炎,子宫体炎55例,慢性附件炎87例,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27例,盆腔炎性包块25例,盆腔积液31例,已经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干扰[2]。将220例患者随机的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个110例,两组之间不存在显著地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1.2方法 对于实验组,采取在月经来的第1d用800万单位的青霉素加入500ml的0.9%的氯化钠注射液、100ml的0.5%的奥硝唑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5d;月经结束后马上开始使用中药(丹参、红藤、赤芍、黄柏、败酱草等等)浓煎后温度在37℃~40℃保留灌肠,1次/d;与此同时结合女子不孕症和盆腔炎治疗仪仪器治疗,60min/d,1个疗程15d。对照组只是单纯的使用西医的方法用800万单位的青霉素加入500ml的0.9%的氯化钠注射液和100ml的0.5%的奥硝唑,1次/d,然后同时结合女子不孕症和盆腔炎治疗仪仪器治疗,60min/d,1个疗程15d。220例的患者在接受治疗的下个月的月经到来的第3d,对患者进行5d的枸椽酸氯米芬片50ml/d,从第7~9d,进行绝经期促性腺激素5d,75U/d,第12d进行阴道卵泡的卵泡半径和内膜厚度在B超的检测下进行其发育观察,假如,卵泡的半径≥0.9cm,内膜厚度≥0.9cm时,进行肌肉注射绒毛促性腺激素5000U,及时交代患者进行同房或者是人工授精。对于以上的220例病例进行为期6个月的观察和询问患者治疗后的妊娠状况。
1.3对指标的观察 对于进行治疗后的两组患者要做好严格而又仔细的记录,及时对患者进行妊娠状况进行观察和比较。我们将治疗效果分为两种,一种则为有效,主要表现为月经过后没有或者减弱了出现血的现象,没有或者减弱了下腹和腰低部下坠和臃肿和疼痛的现象,出现的白带也不再是黄色而是白色,气味闻起来不再有臭味,经过B超检测阴道的盆腔积液大量的变少和消失,出现良好的盆腔内诊子宫活动,不在出现压痛的感觉。而另一种则是无效,这种效果的表现则为治疗后与治疗前没有出现明显的差异,身体状况好转现象不明显。
1.4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实验组的110例患者通过以上的治疗后出现效果呈有效的人数为91例,无效人数为19例,分别占整体的82.7%和17.3%,而对照组中的治疗后的效果,有效人数为71例,无效人数为39例,分别占整体的64.5%和35.5%;如表2对于220例患者经过6个月的妊娠状况的观察表明,实验组的妊娠率为33%,而对照组的妊娠率为16.4%。从数据分析很容易得出,目前我们进行的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呈最佳状态 ,两组治疗后的效果表现具有明显的差异(P
3 讨论
调查数据显示,实验组的有效率为82.7%,妊娠率为33%,对照组的有效率为17.3%,妊娠率为16.4%,说明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慢性盆腔炎的治疗的有效率和妊娠率比对照组表现的更加,表明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良好的治疗效果,两组治疗后的效果表现具有明显的差异(P
慢性盆腔炎是一种有多种病原体引发的复杂的感染,在阴道里正常条件下存在厌氧菌和需氧菌一起存在,当人体遇到某些病毒的感染或者其他原因出现抵抗力下降和体内的生态失去平衡时,阴道里的那些菌就和逃离引导的阻碍层而进行感染[3]。研究表明,慢性盆腔炎多表现为湿热型,对此所采取的措施则为以清热活血,利湿化瘀为核心的治疗方法。对于活血化瘀来说,在中医中常利用丹参、赤芍、三棱、莪术进行,而红藤、皂角刺、败酱草、黄柏则进行清热解毒,也成为中药灌肠,这些要根据不同人体的身体状况适度的调整。而药物的优点是人使用后会直接通过肠胃进行吸收,人体感觉不到痛苦,并且具有很快的疗效,文中所说的女子不孕症与盆腔炎治疗仪的优点是可以直接利用远红外线和产生的一种光作用在发生感染的位置,观察效果相当的明确而且速度很快,女子不孕症与盆腔炎治疗仪的探棒所辐射的经外线产生的热量可以提高盆腔内的温度,是其保持稳定的状态,从而有利于提高免疫能力,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助于炎症的消失;与此同时可以降低神经末梢的兴奋度,使感染位置的生态处于弱碱性,避免了因酸性过强而出现不良的反应,增加钙离子,减少了钾离子从而避免水肿现象且有猪油受伤的表皮的恢复和生长。
通过实验组的中西医相结合的治疗方法(西药的静脉滴注,重要的保留灌肠)远远高于对照组的单纯的西药治疗的有效率(82.7>17.33%),两组治疗后的效果表现具有明显的差异(P16.4%,组治疗后的效果表现具有明显的差异(P
参考文献:
[1]朱丽荣,麦永嫣1慢性盆腔炎的病因和诊断[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 1995, 22(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