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污染治理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19 17:51: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河流污染治理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河流污染治理方案

篇1

一、指导思想

围绕河“一年变样、两年变清、三年变美”的总体目标,防治工业和畜禽养殖业污染,严厉打击水环境污染行为,探索建立河道管理的长效机制,确保河道整治效果和水环境质量,

二、工作目标

通过综合治理,力求进一步规范流域内排污达标,彻底清除河道弃渣及生活垃圾,杜绝侵占河道、废弃物向河道直排等现象,实现“一年变样、两年变清、三年变美”目标,达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生态、安全”的目标,满足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望。

三、工作内容

(一)实施河道整治

1、实施河道清淤工程(2014年)。通过对上争取和“一事一议”项目,对大坝至海门管辖河段积淤严重的河道实施清淤处理,对污染较重的河道采取应急治理。

2、加大河道保洁工作力度(2013年)。增加环境治理工作经费,在村、红五村、飞跃村落实1名河道保洁员,重点加强河道垃圾清理,特别是病死畜禽尸体清理,使河道真正实现岸绿、水清、流畅、景美。

3、实施河道绿化工程(2013年、2014年)。结合工业原料林项目,对河道两侧实施绿化,栽植面积达到400亩,绿化总长度达到10公里。

(二)实施畜禽养殖场整治(2013年)

对村生猪养殖场、红五村生猪养殖场实施排污治理,结合沼气池建设项目,分别在2个养殖场建设1口大型沼气池,对畜禽粪便进行处理。

(三)实施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2013年、2014年)

2013年在完成流经村社建立生活垃圾回收房,具体为村2处、红五村2处、飞跃村3处,引导群众将生活垃圾倾倒到垃圾房,禁止随意散倒,防止雨水冲涮到河内。同时,每村指定垃圾填埋点,要求农户要将死亡畜禽进行深土填埋,不得随意丢弃,避免造成水体污染。

(四)协调水域管理(2013年)

系河水源之一,其水质状况直接关系到河水环境。重点协助县武引局做好群众工作,在2013年底取缔网箱养鱼,并落实2名监督员,及时向主管部门提供信息,特别防止养殖企业利用晚上向湖内投放化肥和鸡粪,切实保证水质。同时,要求沿湖住户禁止向湖内排放生活污水。

(五)建设排污设施(2013年—2015年)

规划建设场镇垃圾填埋场和排污管网,规范屠宰场建设。2014年完成场镇排污管网建设的规划、设计及报批工作,力争2015年底全面建成,实现场镇雨污分流、污水集中处理后达标排放。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领导。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成立双碑乡河全域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协调整治工作。

篇2

1深圳市河流水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

深圳市水环境面临的问题较为突出,河道水环境距离生态文明城市及居民对人居环境的要求有相当差距。(1)自然条件决定了河流的自然特性。深圳市河流普遍流域面积较小,径流短小,其雨源性河流的特点造成河道缺乏清洁水源的补给,水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先天不足,但受纳污水量大,污径比年平均达到3∶1,枯水期更甚,加之上游水库的截流和河流流域内地面的硬质化使河流基流不断减少,河流纳污和自净能力基本丧失。同时,感潮河段受潮水顶托,污水滞留河口产生厌氧反应。部分河道河床、河岸的硬质化,破坏了河岸植被和水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造成对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导致河流生态系统不同程度的退化。(2)城市污水管网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污水收集率低。全市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的骨架已基本形成,但污水收集率不高。原特区外污水管网覆盖率普遍偏低,污水收集系统极不完善,雨污混流现象严重。大量污水仍混接入雨水管网或直接排入河道内,污染河道水质。(3)排水设施维护建设、管理不到位。由于原特区外是从农村快速向城市化转变的地区,旧有排水系统简陋。同时,早期河流治理中,沿河两岸没有预留、控制出足够的河流综合治理用地,河道两岸建筑物侵占河道用地现象普遍,河流综合治理工程用地难以落实。河流作为污水受纳体功能被过度利用,导致其供水、生态、景观、气候调节等功能的丧失。(4)面源污染对河道水质影响较大且难以控制。随着点源污染逐步得到控制减少,面源污染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由于环卫设施不足及居民环保意识不强,大量垃圾随意堆放,经降雨冲刷汇入河流,垃圾堆渗出的废液也流入河道,造成污染。河道两岸菜地、果林、家畜、家禽等产生的污染物也会随雨水或灌溉水进入河道,对河道产生污染。根据《广东省跨地级以上市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管理方案》和相关文件要求,2012年深圳市境内龙岗河、观澜河、坪山河交接断面水质除NH3-N外,其余指标达V类;2015年NH3-N达Ⅴ类,其余指标达Ⅳ类;2020年水质目标为Ⅲ类。而依据目前三条河流交界断面水质监测资料,水质情况不容乐观,与交接断面水质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2观澜河干流污染治理工程简介

观澜河是东江水源一级支流石马河的上游段,在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之前,干支流经过城区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河道水质恶化,严重影响居民的生产生活。虽然流域内也相继建成一些污水管网,但由于征地拆迁、资金和实施主体等原因,治理效果有限。观澜河干流污染治理工程通过“截流治污、调蓄处理、引水补源、环保疏浚”等措施,确保近期观澜河干流深圳段和交接断面的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旱季基本满接断面的水质要求,同时削减雨季污染负荷,为远期进一步提高河道水质标准奠定基础。工程治理范围为观澜河干流自起点~深圳、东莞交接企坪断面,总长14.18km;以及支流岗头河华为污水处理厂以下河道1.62km,总投资24.0亿元。工程于2008年9月开工建设,2010年12月截污工程部分通过完工验收。工程对河道污染治理思路上,针对旱季和初(小)雨河流污染特点,采取“截-蓄-补”的技术路线。沿观澜河干流两岸(局部一岸)埋设截污箱涵(管),对旱季沿河漏排污水和支流总口截污后的混流污水进行全面截流,接入龙华和观澜两个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排放。分散建设雨水调蓄(处理)池,对沿线截流的干、支流污染严重的初雨和小雨径流,经调蓄并一级处理后排放。同时,把经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的尾水经泵站和管道输送至河道上游,对河道进行补水。工程建设内容包括四部分:一是截污工程,沿干流河道两侧(局部一侧)和岗头河华为污水处理厂以下段埋设截污箱涵(管)对旱季污水和设计标准下的初(小)雨进行截流输送,支流河口设橡胶坝或堰实施总口截污;二是调蓄工程,分别在干流起点、龙华河口、观澜河应急工程、深莞交界河口处设四座分散调蓄池,总调蓄容积48.0万m3;三是处理工程,扩建龙华、观澜污水处理厂,扩建规模45万m3/d,河口调蓄池增设初期雨水处理设施;四是补水及岸坡恢复工程,把龙华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提升到上游对河道补水,补水规模13万m3/d。沿河生态修复面积38.8万m2。

3工程借鉴

3.1治理思路的借鉴

截污治污是一个系统工程,耗时长、难度大、花钱多、见效慢,影响的因素很多,必须坚持流域治理的思路,科学决策,制定合理可行的目标。面对目前分流制管网建设和改造中面临的征地、拆迁、资金、体制、管理等方面的困难和制约,应重新审视原特区外分流制改造的适用性和时效性。本工程在施工和建成运行中新增排放口的不断出现,再次验证了实现雨污分流的难度。目前深圳市在河道水质改善思路上,是采取“末端先治理,再逐步源头推进”,还是“源头治理入手,推进雨污分流”,在工程界和学术界仍有争论意见。其归根结底源自实现雨污分流的时间矛盾,即根据原特区外河道及其污染状况进行分流制改造,与市民和相关部门对人居环境改善的要求,存在一个期望值和时效性的矛盾。本工程设计贯彻流域综合治理的理念,在观澜河流域综合整治方案的总体框架下,将干流污染治理作为首要任务,集防洪、水质改善、生态修复于一体,实现河流的多功能用途。在雨污分流尚需时日和面源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前,工程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在深圳市首次尝试在河道内设置大型截污箱涵实现旱季污水全面截流和初期雨水的截排。在治理思路上,其创新之处在于坚持了“两个结合”,即“近远期结合,分散与集中结合”。近远期结合,即以规划“雨污分流”的城市排水体制为前提,在正本清源、雨污分流近期难以见效的现状情况下,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原则,认识到合流制改造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实事求是,承认雨污混流的现状,采取近期截流雨污水进行调蓄处理的措施,达到“近期见效、远期有用”的目的。分散与集中结合,即一方面继续推进市政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的建设,以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管网收集的污水,另一方面以分散式雨水调蓄处理设施处理污染的初期雨水,以确保河流水质的有效改善,提高水质保证率。已建截污箱涵的运行,极大地改善了观澜河干流的水质,表明截流雨污混流水进行调蓄处理的措施是可行有效的。

3.2治理手段的借鉴

本工程采用河道内设截污箱涵,对沿河旱季漏排污水和初(小)雨进行截流。治理方案的制订,是基于对观澜河水体污染成因的分析、污染特点及工程方案的可实施性等分析结论。从工程前期论证、设计到施工中,工程所遇到的问题再次验证了治理手段的合理性。如在前期论证中部分专家提出完善截污方案,即利用现有沿河的截污干管,采取点截污方式解决排污口问题。本工程提出,由于原特区外城市管理水平的有待提高,面源污染短期内难以有效控制,新增排污口短期内难以遏制,因此采取强化截污方案。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沿线陆续出现新增排污口,据不完全统计,新增排污口约8~10个;还有沿河新建洗车场的坡面污水进入河道;也出现原来不排污水的雨水管在无雨期也排污水的现象,若采取完善截污方式,无法做到彻底截污。又如采取完善截污方式埋设的截污管,采用堰式截流井,超半数出现截流井淤堵、污水溢流的情况,失去工程效果。同时,大量原特区外河道如茅洲河、龙岗河、坪山河,所处的城市环境状况与观澜河类似,河道污染成因、污染特点和在水污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等与观澜河类似,又都属跨界河流,对交接断面的水质要求高,相关部门的关注度高,市民的期望值和时间迫切程度高,因此治理的分析方法和治理手段上可以观澜河为借鉴。

3.3规模确定的借鉴

当前深圳市正大力开展河道综合治理。经过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在争论中逐渐形成共识,近期要解决河道水环境问题,提高水质保证率,必须进行初期雨水截流。布吉河、福田河、新洲河、大沙河等河流根据流域集雨面积、地面下垫面情况及污染状况不同,普遍采用一定降雨深度的标准进行初期雨水的截流设计。在截流标准选取上,本工程思路是根据实测水量和水质数据确定,即分析小强度降雨径流主要污染物随降雨变化的过程,分析雨水水质随降雨历时、降雨强度和降雨量变化的规律,以径流污染物浓度达到峰值时所对应的径流量作为设计截流标准。同时,分析统计降雨代表站的长系列和典型年情况下,降雨量与降雨历时、降雨场次、降雨天数的关系,寻找规律,分析选取不同截流标准的水质保证天数和截流工程投资,以确定经济合理的截流标准。截污箱涵投入运行后,从旱季运行情况看,解决旱季污染问题是有保障的。根据2009年7月10日对箱涵内和河道内流量的实际测量结果,与原设计时测量值基本接近,且无雨期箱涵内流速大于1m/s,除下游因闸门关闭回水段淤积外,其他部位基本无淤积。雨季,受降雨不均匀性的影响,在测流过程中难以捕捉到对应设计标准雨强的降雨。观测的几次降雨过程,其降雨强度都超过了箱涵设计截流标准。截污箱涵规模的复核工作将继续跟进。从降雨期箱涵运行情况初步判断,在小雨(不超过10mm)情况下,箱涵不会出现溢流现象。由于其他河流在截流标准的选取上,采用的方法各有不同,尚未形成统一方法。本工程截流箱涵已建成,其标准的选取合理与否,通过工程运行效果的检验,可为其他河流在截流标准制定上提供借鉴。

篇3

实施严格的过程管理,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手段,遵义市积极探索实施过程严管的体制机制,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保护优先”的方针,协调推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探索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协调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地方政府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性的有效措施。遵义市研究制定了《遵义市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实施办法(试行)》。(下称“实施办法”)

“实施办法”确定了补偿和受偿主体,补偿主体为从该流域受益的各级政府;在流域内开采资源和干、支流上取水的企业和单位;利用生态资源兴办旅游业直接获利的企业和单位;向赤水河干、支流排污的工业企业及其它社会组织。受偿主体为为保护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发展受到限制或作出贡献的县(市)、镇(乡)政府;在赤水河流域内实施水源涵养林种植、管理及其他生态建设管理的企业和单位;公共环保设施建设投入的单位。

“实施办法”提出补偿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来源为财政转移支付、政府税收收入、中央和省级专项补助资金、排污费收入、水资源使用费收入、生态及矿产资源使用费收入。

确定了补偿范围及方式。主要通过项目进行补偿,对赤水河流域内饮用水水源保护、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重要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区)建设、新农村建设和镇(村)绿色产业进行扶持。方式为:坚持量入为出,编制使用计划,编报生态补偿项目,通过考核后拨付。

“实施办法”确定了补偿标准。在试点阶段,主要通过确定一定的资金分配比例进行补偿。在工作中逐渐探索按区域人口、禁止和限制开发区面积、森林覆盖率等因素,综合按因素法进行补偿。

第三方治理与责任保险

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是拓宽污染治理渠道的可行途径。遵义市在推行在线监控设施及污水处理设施第三方运营管理的基础上,探索建立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机制,研究制定了《遵义市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工作试点方案》。

该方案确定实施范围,把已建和在建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设施、工业园区废水和废气治理设施、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及配套的在线自动监控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及污染物产生单位自行运行的污染治理设施达不到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的,纳入第三方运营管理范围,强制推行第三方治理。

确定的实施方式包括:运行和社会化运行两种方式。工业企业(含城镇污水处理厂、工业园区及工业污染连片治理)污染治理设施采取运行或者社会化运行方式;污染治理设施不能实现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由当地政府强制推行第三方治理工作;在线监控设施强制推行第三方运行。

明确推进时间,2014年5月底,确定试点单位;2014年6月初到7月底,完成试点单位的招投标工作,确定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运行单位;2014年8初到12月底,第三方单位入场并办理交接手续,实施运行管理;2015年1月初到2月底,涉及县(市)人民政府对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运行工作进行总结,为在2015年推开做好充分准备。

明确各自职责,对工业企业职责、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产权单位、第三方治理运行单位、工业园区管委会、环保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的职责进行了细分,建立互相制约,管理有效的管理机制。

建立保障制度,重点建立运行费用统一支付制度、保证金统一管理制度、污染治理运行单位准入制度、第三方运营单位考核评价机制、责任追究制度,为工作能够顺利推进提供保障。

为强化政府处理环境风险事件的调控手段,增强企业抗御环境风险的能力,保护污染受害者的合法权益,遵义市推行了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下发了《遵义市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全面推进涉重行业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工作的通知》,在高环境风险企业、涉重金属企业推进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

截至4月底,纳入试点企业45家,已有20多家企业参加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保险金额达2000多万元,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环境风险意识的提高。

联合执法与联防联治

为创新环境监管手段,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制定了《遵义市赤水河流域环境保护联合监管实施方案》,建立了纵向联合、横向联动的环境保护执法机制。

纵向联合方面,联合市、县(市)两级环保执法力量,定期对重点企业开展全面监察,重点检查环保手续办理、污染治理设施配套、治理设施运行、污染物达标排放、环境风险控制等情况。

横向联动方面,与四川省泸州市签订联动执法协议,建立联席会商制度、信息通报制度、联合监测预警制度、环境应急联动制度、环保准入统一门槛制度等,每两年分别对遵义市、泸州市境内赤水河干流及其主要支流陆域1公里范围内的排污企事业单位进行重点检查。通过联动执法,统一执法尺度、统一处罚标准,确保各项环境保护措施落实到位。

2013年以来,遵义市相继印发了《赤水河流域(遵义段)环境综合整治攻坚行动工作方案》、《乌江流域(遵义段)环境综合整治攻坚行动工作方案》,整合环保、发改、公安、林业、国土、经贸、农业、水利、城管等部门的执法力量,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信息通报制度、联合整治制度、审批联动制度等,对两大流域遵义境内的项目违法建设、企业违法排污、乱排生活污水(垃圾)、违法取水、生态破坏、违法倾倒建筑垃圾等行为进行综合整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目前,两大流域遵义境内的水质明显改善,逐渐达到水功能区规定类别水质标准。为提前对接国家颁布的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持续改善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不因新标准出台而导致环境质量下降,遵义市研究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关于持续改善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的意见》(遵府发[2013]27号),建立部门协调联动机制,从严格环境准入、优化工业布局、淘汰落后产能、推广清洁能源、整治违法排污、控制建筑扬尘、强化油烟治理等入手,通过综合整治,提高环境空气质量;建立城区及周边县联防联控机制,从大范围内控制污染源的产生,减少空气外来污染源,稳定提高城区环境空气质量。

在探索建立源头严格控制的制度体系方面,遵义市进行了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登记确权的方式、途径、措施等探索,研究制定了《遵义市赤水河流域自然资源资产登记确权工作方案》,拟选择赤水市作为统一登记确权的试点区域,在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赤水市境内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力争通过一年的试点,探索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篇4

公共环境改善工程被确定为全市2012年度30个重点建设项目和8件民生工程之一,市政府印发了《公共环境改善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了工程目标任务,我局被确定为工程实施的牵头责任单位。为全力做好各项工作,经局长办公会研究确定了加快推进公共环境改善工程的计划。

一、明确目标任务

公共环境改善工程的根本出发点就是紧紧抓住重点区域环境空气和省控河流两个突出因素,通过区域治理与行业整治相结合的方式,切实解决空气异味污染问题;通过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等措施,消除省控河流达标边缘断面,恢复河流基本环境功能。除广饶县、区等重点治理区域以外,其他县区、开发区在完成《公共环境改善工程实施方案》确定的有关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要按照公共环境改善工程总体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全面抓好辖区内公共环境改善工作。

二、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局长任组长的环保系统公共环境改善工程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五个工作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污防科,各工作组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公共环境改善工程的各项工作。各工作组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公共环境改善工程作为当前的中心工作,坚定不移、全力以赴地组织实施好。要明确工作任务,建立工作机制,强化监督管理,确保所承担任务的全面完成。

三、加强调度检查

局领导小组每周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定期听取各工作组组长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的报告,并实施周通报制度。各工作组务必于每周三下午下班前将上周工作情况报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后上报市政府。要建立现场检查制度,对重点工程项目加大现场监督检查力度,对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依法及时予以查处。要按照《公共环境改善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加强对中心城区、区史口镇、广饶县大王镇和稻庄镇等重点区域环境空气以及省控河流的监督监测工作,每周通报工业异味及环境质量情况。加强对重点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超标排放行为加大查处力度,督促企业加快污染治理步伐。要高度重视企业污染治理方案,指导企业制定细致的工作计划,确保工程可量化、可考核。

四、严格督查考核

公共环境改善工程是今年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局实行工作组组长负责制,组长对工作组成员工作完成情况直接进行督查考核。建立督查考核制度,将工作完成情况与个人评先树优结合起来,对工作成绩突出的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进展缓慢、达不到预期进度的,予以通报批评并严肃追究责任。要通过实际工作,发现干部、识别干部、考验干部、锻炼和使用干部。要切实把好廉政关,加强干部队伍的管理,确保不出问题。

篇5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水是生命之源,河流水环境质量好坏与沿河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饮水安全、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也关系到一个地区的城镇形象和发展环境。加强河流水污染防治,保护好全镇水环境既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做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随着水污染防治工作的不断加强和深入,全镇水环境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部分河段的水质还常年未达标,场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场、屠宰场、水产养殖等还未得到有效治理,农村面污染源治理难度较大。各村(居)、镇级相关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全镇水环境保护必要性和艰巨性,按县委政府要求,切实抓好河流水污染防治工作。

二、明确任务,狠抓治理

1、抓好场镇生活污水治理。对场镇的生活污水,新建房屋必须100%配套建设沼气池,原有建筑物的生活污水,要采取单户建沼气池、联户建沼气池、单位建沼气池、集中区域建沼气群、统筹规划建大沼气池等多种形式,千方百计对场镇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处理。所有纳入治理范围的村(社区)原有建筑的生活污水处理率要达到30%以上。对农村生活污水,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以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为载体,对人畜粪污、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沼液用于农灌。

2、抓好畜禽养殖场和屠宰场的治理。对启昌食品养猪场的废水要经沼气池处理后用于农灌,不能直接外排;屠宰场的屠宰废水要经生化设施处理后达标排放;畜禽养殖场、屠宰场的粪便等固体废物,要进行有效收集,综合利用,不得随意倾倒。对全镇所有水域,要严禁肥水养鱼;对网箱养鱼要科学合理规划与布局,对水体污染严重的水域、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网箱养鱼要取缔和禁止。

3、抓好河流沿岸的生态保护。加大河流沿岸的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力度,做好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与控制,防止水土流失;在农村逐步推行生态农业模式,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4、抓好河道与河面的管理。对河面漂浮物、水葫芦等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打捞,每月要对每条河流至少集中组织两次全面清理打捞。对污染严重的河道要进行清淤,并做好河面船舶污染的控制工作。

三、分解职责,整体联动

水污染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多管齐下,才能抓好水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各村(居)、镇级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密切协作,整体联动,共同抓好工作实施,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各单位的职责明确如下:

1、镇联系领导:对所联系的整治河流的水污染防治工作,搞好调查研究,加强检查指导,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提出整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2、各村(居):对所辖整治河段的各类污染整治负总责。负责辖区内场镇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实施。

3、镇纪委办公室: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对不履行职责、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导致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及社会稳定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予以查处并追究责任。

4、环境治理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负责河流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指导、督促,对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5、财政所:负责协调、指导财政资金向水污染治理倾斜,监督财政资金使用。

6、农技站:负责抓好流域内水库监督管理,组织取缔肥水养鱼、清理整顿网箱养鱼,协调解决保障流域基本生态用水。抓好农业面源治理工作,引导流域内农户合理施用化肥、农药以及农用塑料薄膜使用回收,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

8、林业站:负责抓好幼林抚育、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工作,组织将相关项目向河流流域安排。

9、国土所、建管站、规划站:负责河道两旁建筑工地排污设施建设管理监督工作。负责监督禁止乱采、乱挖,牵头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负责治污项目实施方案的审查和工程验收。

10、安全办:负责做好水上船舶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11、畜牧站:负责组织制定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抓好畜禽养殖行业的污染治理。负责组织制定屠宰污染防治规划,抓好屠宰场的污染治理。

12、中心卫生院:负责组织制定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规划,并监督运行。

13、场镇物业管理公司:抓好城(镇)生活垃圾的收集、转运、处置设施建设,并监督运行,协助相关项目的申报。

四、落实措施,强化保障

(一)加强领导,强化组织

各村(居)、镇级相关部门要按照镇党委政府的要求,成立以村长(居)主任为组长的河流水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对所辖整治河段的各类污染整治负总责。镇级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并明确具体的工作人员,做好指导、督促、协调工作。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要加大宣传动员力度,充分利用宣传车进行广泛宣传,赢得全社会支持、理解与配合;通过标语、橱窗、展板、标牌等方式宣传到社区,到村、社、户,特别是要重点做好对沿河村民的入户宣传,使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河流水环境保护工作中来;要针对性地开展对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屠宰场业主的宣传教育,促使其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和履行治污主体责任的意识;通过各种会议、文件进行宣传,提高各级干部的认识,从而积极营造政府组织领导,部门齐抓共管,全民参与保护的良好氛围,掀起全镇河流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新。

篇6

【关键词】城镇化 城市河流 污染治理 困境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

城市河流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命脉,与人类的发展密切相关,不仅具有供应水源、美化环境等基本功能,而且还具有保护自然生态以及防洪排涝等重要作用。从本质上看,城市河流具有很强的人工开挖特征,在经历长时间演化之后,城市河流已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自然河流的特点。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卷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2.57%,与世界平均水平持平,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对水资源的用量需求日益增大,这就使水环境日益遭到人为的破坏,很多城市水质不断恶化。一方面,很多企业和居民把城市河流视作“天然的排污场所”,习惯于把大量的工业污水和生活垃圾直接排入城市河流中,导致河流的水质不断遭到破坏,最终逐渐丧失其生态功能,“缺水危机”的现象随之在城市中频繁出现。另一方面,许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忽视城市水环境的保护工作,而是一味强调经济利益的重要性,城市工程建设大张旗鼓地进行,导致一些城市河流被填埋,不仅使城市天然水系逐渐萎缩,而且改变了城市河流原有的地貌及其水文特征,最终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坏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结合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这一宏观背景,对城市河流污染治理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再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我国城市河流污染的总体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对水资源的保护和水资源再生等工作一直较为忽视,水资源一方面被大量浪费,另一方面还遭到严重污染,数据表明①,我国有超过25%的河流和河段由于受到污染而不能满足最基本的灌溉用水需求。根据我国七大水系的408个水质监测断面数据,经过多方努力,目前在总体上呈现逐渐好转的迹象。

尽管如此,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加深,很多城市河流逐渐降低了原有的水土保持功能,河流水量时段分布不均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部分城市河流的污染非常严重,尤其是一些河流,由于“在源头上没有新鲜补给水,同时也不存在地表径流”②,沿岸的企业污水处理不彻底,甚至有少数企业为了节约成本,未进行处理就直接把工业污水排入河流内。并且,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随着化肥和农药被不合理地大量使用,导致部分化肥和农药通过农田灌溉或自然降雨等渠道流入农田附近的河流之中,并且大大超过了这些河流固有的自我净化能力。此外,鉴于一些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环保意识,随意向附近的河流倾倒垃圾以及排放生活污水,这就导致工业污水、农业污水、生活污水以及各种废弃物不断充斥于河流,使这些河流逐渐成为所处城市的固定排污场所。城市河流变成了污水沟,导致其最终丧失了生态功能,呈现出浑黄甚至深黑的颜色,持续散发出难闻的刺鼻气味,于是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沿河流域的地区(或城市)居民的安全饮水等方面均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我国城市河流治污面临的主要困境

城市河流的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人为污染,除了前文提及的企业、居民随意排污等原因之外,笔者认为,还有必要对更加深层次的原因进行分析。

城市化进程引致了对城市河流的负面影响。城镇化不仅是我国社会经济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而且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作为我国当前的重要国策之一,推进城镇化的发展在有效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导致我国城市有限的资源出现了相对紧缺的状态,城市生态环境也会随之受到负面影响。对于宝贵的城市河流资源而言,一方面影响了既有的河流生态系统,另一方面改变城市河流的物质生产和循环、信息传递以及能量流动等一系列常态过程,最终改变了河流生态系统原有的稳定结构,不利于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除了前文叙述的人为排放污染物这一重要原因之外,还具体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第一,城市河流生态系统破坏严重。城市用水量的剧增直接导致城市经济用水挤占了河流生态环境用水,加剧了生态环境质量的退化速度。很多时候,人们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会对河流展开诸如筑坝、河道硬质衬砌、分流等一系列改变河流原有形态的人工操作,这就导致河流的天然水分循环过程被人为地改变,并且,一方面,河流生态环境用水被经济用水挤占过多,另一方面,在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格局下,河流容纳的污染物不断累积和增多,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后导致生态系统原有的服务功能下降,河流生态系统逐渐退化,这样一来,反而“使城市河流失去了原有的保障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甚至还会对城市经济发展形成反作用”③。

第二,城市规模的扩大导致用水需求的剧增,继而导致城市河流生态环境出现用水短缺状况。在我国,很多城市在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前提下不得不以定时用水、定额用水以及联片用水等变通的方式来提供水资源,这样一来,不仅对城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而且还降低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区域利益分化导致了水资源结构性污染。从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层面而言,全球经济的持续低迷促使我国把发展经济作为当下的第一要务,尤其是各个行政区的地方政府更是如此。由于地方政府肩负着发展当地经济的重要任务,当地的一切生产和生活都要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服务,于是逐渐漠视了对行政区内的河流水资源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再从城市河流的地理位置层面来看,河流的上游地区本身就占据天然优势,并且有些地方政府在发展本地经济的长期规划中,有意或无意地把带有重污染的企业建造在上游河流附近,目的在于方便本地区域排污,过度的排污使上游河流水体受到了严重污染,这些遭受污染的水会顺着河流流入下游地区。再结合我国的法律来看,尽管对“从上游地区流入下游地区的水质指标给予了明确规定”④,但对于下游地区而言,要想保证下游地区流出的水质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则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对来自上游的污染水进行处理,下游地区出于利益的考虑,往往对此采取拖延态度,久而久之,导致城市河流的水质不断恶化。

对城市河流水资源的合理规划和有效利用认知不足。在经济发展利益驱动下,人们仅仅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要么埋湖囤地,要么修改河道,对城市水系进行肆意破坏,使城市水系的整体功能不断减弱,并最终丧失了其强大的服务功能。

第一,一味填河围地。城市河流水面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被人为侵占,或将河道排水改为管道排水,导致城市河流水面积急剧减少,河流溶剂不断下降,城市河流的天然调蓄功能大幅度萎缩,从而显著提升了内涝的发生概率。

第二,盲目硬质化衬砌。天然河道内部蕴藏有大量的生物、植物以及微生物,这些生物都有能够对污染有机物进行降解,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河流具有自我净化的能力。一方面,盲目硬质化衬砌会导致原本能够有效阻挡垃圾的植被遭到人为破坏,这样反而更容易加重河流水质的被污染程度,另一方面,很多河道治理工程只考虑河流的防洪功能,片面追求河岸的硬化覆盖,与此同时却淡化了河流固有的资源储蓄和生态功能,破坏了自然河流原有的生态链。

相关职能机构缺乏污染治理能力。整体来看,我国河流水资源的管理机构可划分如下:“一是作为国家环保部派出机构的环保督查中心,二是作为流域管理机构的各流域水利委员会,三是流域水资源保护局。”⑤尽管我国治理水污染的部门众多,但这些部门的职能重叠交叉,并且各部门的职能界定不清晰,总体上依旧体现为“多龙治水”的格局,从而使得现有的流域管理机构在水污染治理方面并不拥有独立自主的执法管理权,在具体执行过程之中,很难对水资源的污染防治工作发挥出应有的职能作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作为水利部的派出机构,环保督查中心的主要职能是对河流进行管理,然而,该部门本身只是一个事业部门,并非行政部门,在其实际治理的过程中,很多情况下,由于一个流域往往会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行政区域,每个行政区均有各自不同的地域特点,这就导致不同流域的河道主管部门不会统筹全局,而是更愿意按照自身的地方特点对跨行政区域的河流进行规划和管理。其次,由于不同的行政区域拥有各自不同的地方利益,环保督查中心并没有足够的权力来平衡各方利益,这就导致很多被污染城市河流在具体纠纷处理过程中,处理时间被无限延长,最终不了了之。

我国城市河流污染的治理对策

树立正确的城市河流治污观念。政府、企业和城市居民均清晰地认识到:无论对于哪一座城市而言,城市水系都是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并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或吸收国外的成熟经验,及时出台水资源保护政策,或严格自律,不让自己做出不良行为,从而造成负外部性。当然,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从来都是一对矛盾,换言之,在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下,无法完全避免污染物进入城市河流,对于此,政府可以设置一条排污底线,这样就能保证城市河流中的水体始终能够维持正常的自净化功能。

设立流域综合管理机构。流域综合管理机构可以在跨行政区的河流管理和保护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从目前来看,国家水利部的职能在于更好地利用河流水资源,国家环保部的职能则体现在有效保护水资源,多个部门分工合作,协同发挥职能。然而,目前我国却并未针对跨行政区域水污染的防治设立一个拥有充分执法权力的专门机构,而是仅仅拥有一个流域水资源保护局这样的事业单位,因此无法顺利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具体而言,水资源除了具有流动性特征外,另一个显著的特征体现为整体性。对于跨行政区域的河流水资源这一整体,我国均由不同的部门从最开始的规划、过程的配置一直到最后的污染防治等各个环节进行管理。基于这一分散式管理体制,各个部门均无法顺利开展污水防治工作,由此会产生如下两种情况:当利益出现时,各个部门会争夺管理权,而当问题难以解决时,各个部门则会对此唯恐避之不及,出现相互推诿的局面。

基于此,通过立法来建立一个强大的流域综合管理机构是解决这一状况的有效方法。我国应该摒弃“只有在水利部授权下,流域管理机构才能行使相关职能”的传统观念,依法设立一个流域综合管理机构,赋予该机构充分的权限,并指定该机构成为唯一拥有跨行政区域河流水资源执法权力机构。这样一来,就可以把原本分散的权力聚集在一起,集水资源规划、水资源配置和水资源污染防治等各项职能于一身,能够在权责明确的前提下统筹全局,更好地开展工作。

预防为主,防控结合。在开展河流污染治理工作的整个过程中,应该始终贯穿“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思想。第一,预防为主。对于那些已经完成治污的河流或者洁净河流,为了防止它们的重复污染或首次污染,政府部门应该及时制定和采取有效的预防性措施;对于那些已经处于轻度污染状态的城市河流,为了及时防污染重度化和污染物的蔓延,政府则应当立即对其实施应急预案,据此控制其污染恶化程度;对于那部分已经被重度污染的城市河流,政府则应对治污方案做出多套详细规划,并通过比较来从中选择最优方案,再通过多部门联动,采取综合措施来有序开展治污工作。第二,防控结合。控制的关键在于控制到位,具体表现为要对各类污染源进行全方位控制,一方面要对河道实施定期清理,从而减轻或消除河道内污染源对水体功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则要严格开展日常监测工作,严密防止河道外污染源进入河道。

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模式。城市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模式的建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考虑到很多方面,具体可尝试通过如下步骤来建立一套操作性强的修复模式。

第一,有效控制污染源。通过合理规划社会经济发展布局、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来节约有限的水资源,同时提高植被覆盖面积,由此进一步保护水资源。大力倡导城市清洁生产,积极推进工艺革新,从而减少各类污水、污染物等污染源的产生和排放。降低对城市河流生态系统的威胁强度,减少过去那种大强度开采水资源的粗放式做法。加强环境审计管理工作。第二,截留并处理城市污水。作为河流水质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城市污水一直是人们密切关注的问题,截留并处理城市污水由此成为改善水质最为有效的手段。因此,需要对汇入城市河流的污水实施生态截留或工程截流,并将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第三,清除水体中的污染底泥。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会导致城市河流底泥中污染物释放出来,一是外来动力源发生变化(或被切断),二是水体的其他动力条件发生改变。为了给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就需要利用专业设备,将水体中的这些污染底泥及时转移和清除。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把大量的底泥作为河道两侧护岸及堤防加固的填土材料,实现废物再利用,而且还有助于增强航运能力。第四,增加河流水体容积。要减少城市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的浪费,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过多地挤占城市河流生态环境用水。要在适当的时候,提高对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必需的生态环境用水的分配额度。利用各种有效方法来增强河流对污染物的稀释及自净能力。通过适当提高河流水流流速的方式来使河流中水流与河岸基质以及地下水之间加强物理交换。第五,加强鱼道建设。应该使河流成为生物多样性的汇集场所,充分考虑水生生物的生存需求,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一方面要促进边滩和浅滩的发育,并有效保护与恢复河道内水生物的栖息地,另一方面还要加强鱼道建设,为这些水生物提供更加开阔的人工自然营栖地。第六,建设亲水景观。通过亲水景观的建设,一方面能够提高河流生态系统的休闲娱乐价值,另一方面还能满足城市居民的亲水愿望,从而进一步提高居民对环境质量的诉求。

综上,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城市居民,针对城市河流生态系统日益退化的严峻问题,应该面对现实,树立起正确的治污观念和环保意识,企业不再向城市河流中排放工业废弃物,居民不再向河流中乱扔生活垃圾,政府则出台起赏罚分明的惩戒制度,三方合力,共同保护稀缺的水资源。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

【注释】

①徐祖信:《河流污染治理技术与实践》,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年,第57页。

②盛连喜主编:《环境生态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52页。

③任海,彭少磷编著:《恢复生态学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207页。

④王磊,刘智,陈晓东:“北方人工湿地植物选择与调控的实验与应用研究”,《环境科学导刊》,2008年第3期。

篇7

    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沟渠污染问题,涴市镇各个村都采取了一些措施,总结起来分为清淤模式、清淤-冲洗模式及清淤-冲洗-硬化模式。清淤模式清淤模式过程及效果清淤模式是涴市镇在治理沟渠污染中使用的一种最为简单和保守的方式,主要是针对淤泥过多污染不太严重的河流,用大型挖掘机械将已被污染的沟渠中的污泥、垃圾、树枝杂物等从沟渠中清理出来,清出物堆放在河流旁边的空地上。从成效上来看,实行这种模式后,沟渠中的水在一段时间内会逐渐恢复清澈,异味减轻并且曾经一度放弃该水源为饮用水来源的村民又重新喝上了变得较为清澈的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经历了秋冬季枯水期以后,到来年的时候沟渠中的水又变得浑浊起来,而且还伴有臭味,水花生再次疯长,能覆盖50%~60%的水面,渠边的村民不得不又一次放弃使用渠中的水。大概一年半以后,整个渠道的污染从表面上看又恢复到治理前的情况。如红花村1号支渠2009年4月进行清淤治理,水质一度改善,但2010年9月下旬即开始出现黑臭现象。对清淤模式的分析沟渠有一定的自净作用,当其接纳污物后,在自然沉降、有机物生物降解、稀释作用、复氧作用(溶解氧浓度的恢复)、日照等诸多作用的联合影响下使水中的BOD、DO恢复到原来的水平。由上面对污染源的分析可知,涴市镇境内的沟渠污染主要为有机物污染,故水体自净以生物降解为主。沟渠底泥以硝化污泥为主,成分主要为挥发性固体、油脂、蛋白质,纤维素及氮(以N计)、磷(以P2O5计)、钾(以K2O计),同时还有病原体和各种微生物体。清淤只是改变了淤泥的位置而已,并没有改变其物质组成。虽然暂时减轻了水体的自净压力,但这些淤泥是不稳定的,其中不仅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微生物,而且其环境适合微生物生存。将这种污泥投放到自然界,其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会继续腐化分解[3],时间一长,分解产生的各种污物会伴随雨水重新进入水体,造成二次污染。清淤模式主要是依靠挖掘机来操作的,若是将涴市镇境内所有的51km支渠清淤一次大概需要的工作量为510台(班),以目前市场价格3000元?台-1(班)计算,约需要投入的资金为153万元。

    清淤-冲洗模式过程及效果涴市镇的清淤-冲洗模式的第一步工作与清淤模式一样,都是使用挖掘机将沟渠中的淤泥清理出来,而且淤泥并没有运走,依然放在沟渠岸边,只是在清淤完成后把渠道中原有的污水全部抽出,或浇灌农田,或排入干渠中稀释,或直接排到空地上让其下渗,然后从干渠中抽取相对干净的水送到渠道中。由于渠道的水头损失大,而冲洗过程需要较大的推流速度,所以这一过程需要用高压力、大流量抽水机操作。如此反复几次,使渠道中污物减少,进入清澈的新水。从成效上来看,清淤冲洗模式能使渠道在治理工程完工后立即恢复洁净,并且保持较长时间,但是污泥腐化分解并遭到雨水冲刷的二次污染问题并没有解决。如大兴垸村1号支渠2010年4月进行清淤-冲洗治理,2011年秋季水量减少时黑臭现象严重。除此以外,冲洗工程中排出的水,处理不好,又会给其他地方带来污染。对清淤-冲洗模式的分析清淤-冲洗模式出现第一个问题的原因与清淤模式相同。由于清淤-冲洗模式在清淤后,有一个对渠道的冲洗过程,在快速水流的作用下,渠道中的遗留杂物得到了相比于清淤模式更好地清理,而且以干净水取代污染水,减轻了处理后沟渠的自净压力,使其快速恢复了干净。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冲洗过程中,抽出来的原水和冲洗水并没有得到处理,仅是将其移位,其受到污染的性质没有改变。排入干渠中,若干渠容纳能力太小,会严重降低干渠水质。但因为工业污染贡献小,该地污水中鲜含重金属离子,主要成分为有机物和微生物,故进行农田浇灌可以起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效果。若是有大片空地,利用土地渗滤法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清淤模式的基础上,加上每条沟渠约0.2万元元冲洗的费用,对涴市镇总共34条支渠实行清淤-冲洗模式需投入153+0.2×34=159.8万元。清淤-冲洗-硬化模式清淤-冲洗-硬化模式过程及效果清淤-冲洗-硬化模式是在清淤-冲洗的基础上对沟渠两岸边坡进行水泥硬化,沟底保持不变,形成标准的梯形断面。从成效上来看,这种模式实施后使渠水立即恢复了清澈,同时也让沟渠看起来更加整齐,但是笔者发现,时间一长,沟渠中仍然会像前2种模式一样出现漂浮物增加、水的色度变大、发臭的现象。很快沿岸村民便放弃了使用渠中水作为饮用水来源。如同兴村2号渠2010年5月进行清淤-冲洗-硬化治理,2010年9月该渠便严重水质恶化。对清淤-冲洗-硬化模式的分析一方面,该模式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使封闭、固化渠边坡上的杂物保持稳定,短时间内不会释放到水体中,而且在保持渠道通畅方面有一定优势。另一方面,河岸严重硬化之后,原始河岸表面被封闭,土壤与水体的关系割裂开来,隔绝了河道中的生物、微生物与大地的接触,自然生存环境发生变化,河流的天然自净能力因此下降[4]。若涴市镇所有河流全部采用这种模式,计算成本:取河流净深3m,支渠护岸倾角75°,则全镇所有沟渠硬化总面积为3/sin75°×51000=1.581×105m2,当地水泥硬化价格为100元?m-2,得总硬化成本为1581万元,加上清淤-冲洗模式花费,整个工程将耗费159.5+1581=1740.5万元。

    对策———人工曝气技术

    由上述对3种模式的分析可知,涴市镇沟渠污染治理所采取的3种模式普遍存在污染反复、费用高的问题。而国内外在河流污染上已有一些宝贵经验———运用人工曝气技术,如美国为了改善进入Chesapeake海湾的Hamewood运河的水质1989年在河口安装了曝气设备,使底层水温和溶解氧得以增加,并使河道内的生物量开始增加;国内于1990年亚运会期间,在北京清河一个长约4km的河段中放置了8台11.025kW的曝气设备进行人工充氧,在34d内基本消除了曝气复氧段的臭味,BOD去除率约60%,曝气区的DO从0上升到5~7mg?L-1,曝气区邻近区域的DO上升到4~5mg?L-1[5]。为此笔者根据国内外实例,结合涴市镇实际情况提出用河道人工曝气技术治理沟渠的方案。河道人工曝气的理论基础河道有机污染物的超标或水中氮、磷营养元素含量较多造成藻类异常繁殖,消耗大量的溶解氧,溶解氧不足,厌氧分解产生H2S、NH3、FeS等致黑致臭物质造成水体发黑发臭。向水中曝气充氧,使其由缺氧转变为富氧水体,在溶解氧的作用下,河水中的有机物往往被好氧菌所分解,H2S、FeS、NH3等物质被氧化成Fe(HO)3和NO3-等物质。而Fe(OH)3沉淀在水底沉积物表面形成一个较密实的保护层,该保护层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上层底泥的再悬浮,并减少底泥中污染物向上的扩散释放,从而达到消除河水黑臭的目的,河水中的溶解氧水平恢复到3mg?L-1以上,就有可能恢复水体自净能力。人工曝气技术治理涴市镇沟渠的可行性分析涴市镇渠道水主要受养殖排放和农业排放的影响,绝大部分是有机污染,且N、P、K营养元素含量较高,水生藻类大量繁殖消耗大量的溶解氧,造成水体发黑发臭。等物质,还能激发好养菌活性,分解水中的有机物。从技术上讲,作为将污水处理中曝气池与氧化沟结合的工艺,河道人工曝气技术可以很好运用到涴市镇污水渠道水治理中。结合松滋市环保局对涴市镇同兴村2号灌溉支渠治理前所做的水质监测,其余沟渠污染情况与此基本类似,根据国内以往利用人工曝气技术处理污染河流实例,可知仅需要10台11.025kW曝气设备按批次对34条沟渠进行曝气复氧,一共5个批次,每批次曝气1个月,曝气设备每日运行15h。每批次结束后,将曝气设备转移到另外几条沟渠中曝气。如此计算下来,只需半年的时间可对全镇34条河流分别曝气复氧1个月。方案所用曝气设备在目前市场上的价格约为2万元?台-1,一共10台设备,加上安装费、电费及其他步骤所需人工费,34条河流全部治理总耗费为10×20000+5×5000+11×15×0.5×10×150+17000=365750元。从经济上讲,将人工曝气技术运用到涴市镇沟渠治理中是完全合理的。

篇8

关键词:水系统规划 水系湿地 蓝绿空间

引言

人类文明都与河流相伴而生,城市的发展与水系密切相关。城市水系的形成、发展、演化遵循着自然生态规律,同时又与城市的生产、生活以及城市发展相互作用。一方面水系承担着城市供水、排水、景观文化、防洪、水质净化等多样功能,另一方面高强度的经济社会活动又对水系的水量、水质、水文循环等各方面产生十分显著的影响。目前城市水系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主要有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加剧、水面面积减少、水系自然结构改变和防洪排涝风险增大等。

2012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以下称《国发2号文》)和《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正式提出了建设贵安新区的目标。在内陆开放持续推进和生态文明提到理念发展高度的新时期,新区建设提出了在水环境保护、水资源综合利用、石漠化治理等方面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的目标。因此,贵安新区城市水系统综合规划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尊重水的自然循环、协调水的社会循环,突破传统以工程措施为主的开发建设和污染治理模式,给予河流水系休养生息的条件及空间,延续其生长脉络,发挥其自然净化和生态功能,建设健康循环的城市水系。规划以保护水源水质和维持水环境质量为核心,从整体优化和系统协调的角度出发,通过水源优化配置、水污染防控、涉水设施建设及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等综合措施,落实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设要求,以实现新区在保护前提下的合理开发,最终支撑新区的可持续发展。

1 贵安新区水泵现状分析

贵州省位于长江和珠江“两江”上游地带,受地形地貌的影响,中小河流众多。贵安新区主要位于长江一级支流――乌江流域内。贵安新区水系特征如下:

1.1水资源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贵安新区水资源相对短缺,同时工程性缺水。贵阳市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60%左右,且由于山高坡陡、河谷深切,喀斯特岩溶发育强烈,水资源时空分不均等原因,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大,水利设施建设成本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

1.2流域水环境的高度敏感性

贵安新区流域水环境高度敏感区域面积超过全流域面积的75%。2007~2008年贵安新区地表水体曾为V类、劣V类,现状整体为Ⅲ类,因此新区建设必须与水源保护相协调。

1.3场地特征

贵安新区流域地形起伏多,局部地区坡度大,约有75%的区域高差

1.4核心区水系特征

核心区水系现状如图1所示,其具备以下四个主要特征:

(1)水系生态水量保障问题突出

除邢江河流量较大以外,其它三条河流水量较小,水环境容量有限,且多为雨源性河流或者冲沟。

(2)水环境质量较好,主要受人为排污影响

水系环境质量基本可达三类以上标准,但由于河流水量较小,纳污能力有限,易受生活污水的排入和垃圾的乱扔影响,导致水环境质量下降。

(3)水系自然生态较好,水生植被茂密

水系岸线自然,多有护岸林草带,且潜水、浮水植被茂密,鱼虾生存空间较充足。

(4)水系景观资源尚待整合利用

邢江河中上游、麻线河和马场河水系景观资源丰富,亟待有效开发利用。

2 规划理念与策略

2.1空间布局理念与目标

贵安新区的建设理念是立足生态,构建道法自然的生态型新区;面向开放,构建包容有机的开放型新区,最终成为生态示范区。要做到立足生态,必须遵循的两种模式是低冲击开发模式和微循环重建模。

低冲击开发模式就是要在城镇开发的过程中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冲击。其核心是:尽可能不改变地表径流分布,尽可能使地表透水,即尽可能接近原有的流域水文系统;同时促进污染的就地处理,雨水资源的利用,以及污水的再生利用。

微循环,即指分散式的循环降解模式,住建部仇保兴副部长提出“重建城市微循环是城市生态化改造的必由之路”,如近些年的实践已证明大规模的污水集中处理模式有着相当大的弊端,若把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组合成类似葡萄串型的小型化、分散式的就地处理系统,将大大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弹性度,并有利于污水的再生利用。

2.2规划思路和策略

为协调好新区水源保护与开发建设的问题,落实水资源的多层次利用和水环境的有效保护,并降低对流域水文循环的影响,提出以下的规划思路:

(1)水源保护及水污染防治的管控范围

目前我国的水源保护实行水源分级保护制度,新区建设将水源保护及水污染防治的管控范围进一步拓展到水源的全流域集水区。

(2)点源与面源兼顾的污染防治策略

传统的水污染防治以点源污染治理为主,规划提出了点源与面源污染控制并重的污染防治策略。

(3)可持续的排水系统

传统的排水工程体系由以快速排出为主要目标,规划提出了控制初期雨水污染,中后期雨水以安全排放为主,“渗、蓄、滞、用”相结合的规划思路。

(4)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水资源利用由单向利用转变为再生利用、多层次的梯级利用。

3 规划空间布局的支撑

流域及水环境敏感性分区是贵安新区空间布局的核心要素,而汇水分区及排水分区是组团式城镇布局的重要划分依据。基于水源保护目标,结合流域分区及水系分布、水源敏感性、污染源类型及分布、用地布局、自然地形等要素,提出排水分区及其控制策略如图2所示。

4 构建水系湿地网络

构建水系湿地网络是贵安新区水系统规划的核心和特色。众所周知,湖库和河流水系是基础资源和生态格局的重要廊道,具有改善水环境质量、保证生态需水量等生态功能,同时可以作为防洪排涝的通道,并起到一定的景观文化功能。湿地则主要包括人工净化湿地、雨水调蓄湿地、自然湿地三种类型。构建水系湿地网络要统筹考虑水源安全、污水与尾水处理、初期雨水的水质和排水安全四大问题,接下来将详细介绍各个控制要素的实现方式以及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

4.1水环境及水源安全

依据十二五环境保护目标与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标提出,构建水系湿地网络保障水环境及水源安全的根本目标是保证水源水质安全,各水环境监测断面水质达标;底线目标是开发前后水污染负荷不增加。

贵安新区的水环境污染治理模式如图3所示,这种模式基于水源保护目标,将传统的以工程措施为主的污染治理模式转变为从工程措施到生态处理再到最终处置的串联式处理模式。

4.2污水深度处理

规划提出污水处理厂出水执行一级A标准。污水处理厂的尾水考虑进一步深度处理后再生回用或通过人工湿地处理排放。再生水厂与污水厂合建,其布局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系统。尾水净化湿地在选址方面应当适应于组团城市发展并满足分批建设的需求,同时结合污水处理厂的位置及周边用地、公共空间和建设条件等,形成串联式(自然高差)湿地空间,实现就地处理及再生利用。

4.3初期雨水处理调蓄湿地

目前发达国家关于初期雨水处理的理念和技术都已比较成熟,雨水系统已经由以雨水水量和水质控制为重点迈向了基于自然水文特征的可持续性雨水管理阶段。本设计在技术路线和方案比选的过程中综合考虑了地形条件和技术经济可行性。最终确立了大“同”小“异”的规划布局和“源头一迁移一汇集”逐级控制的雨水排水系统,如图4所示。

大“同”是指在整体尺度上,以独立雨水排水系统为单位,在排出口之前将初期雨水截留至调蓄处理设施处理后排放;小“异”是指针对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采用针对性的源头、迁移、汇集控制手段。

源头包括屋顶花园、透水地坪和生态型小区;迁移包括路面与水解物挂篮、渗透性弃流井、生态草沟、雨水景观和下凹式绿地;汇集包括雨水湿地、塘系统。

4.4排水安全

城市内涝问题的重要成因是不恰当的城市建设方式对自然水系的占用、破坏以及对河道水系采取修堤筑坝、固化渠化等措施,使自然水系统丧失了泄洪蓄洪等功能。传统的城市防洪排涝系统对于排水管网、地面排水空间、应急安全预案需要独立的规划与设计。贵安新区在排水安全的设计上尊重天然的排水方式,构建“蓝绿空间”有效应对洪涝(见图5)。

“蓝绿空间”是对碧水、清溪、绿谷等地面排水空间的形象概况,包含水系(常年有水/季节性/雨源型)及湿地、河岸蓄滞洪区、绿地及广场、可淹没地块四大空间要素。实现了与城市道路系统、地下水排水管网的有机衔接,并与城市竖向规划协调。

“蓝绿空间”的构建要充分考虑坡度、高程、降雨、地表覆盖等因素,尽可能充分利用或模拟天然的排水方式,自然形成排水通道,并且以流域为界分级分区汇水,同时兼顾维持现有湿地,改善水质,塑造景观等不同目标。

篇9

 

引言

 

通过对我国海洋区域环境的质量状况进行调查可知,海洋环境的污染问题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社会应当重点关注的内容,针对我国海洋环境日益严重的污染问题,相关部门及政府单位理应积极开展相应的污染治理工作,不仅仅对污染情况进行治理还需要对海洋环境内诸多不合理开况进行管理和约束,通过区域化的治理与管控,进一步提升我国海洋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工作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1.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现状研究

 

20世界末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程度得不断提升,国内主要江河海域都已经被大量污染物所影响,国内重要城市近岸三分之二的重点海域也已经受到营养盐污染[1]。通过国内相关部门的整体调查可知,国内辽河入口、胶州湾、长江入口、大连湾区域、杭州湾、闽江口、珠江口以及乐清湾等海域环境的污染情况较重,且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速率的不断加快,这些重点海域的污染范围还在不断扩大,大部分海湾以及河流口的海域污染情况日益严重。

 

经过海洋污染调查相关部门对我国主要入海口的海域污染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入海口海域独特的地理位置,直接导致其将会受到沿江、沿海居民城市生活污水、人畜粪便、造纸工业废物以及食品工业废水等污染物的影响。其中造纸工业废物等富含有机物的污染物对于入海口海域的污染影响较重,是导致我国海洋环境污染问题持续加重的主要原因[2]。

 

从2004年至2012年我国海洋沉积物质质量检测结果表明,国内大部分海洋区域环境的沉积物质量总体上保持良好,部分海域在持续性的海洋污染治理工作下仍旧保持着较好的生态样貌,但是,仍有部分海域环境及近岸海域遭受着较为严重的沉积物与污染物的影响,一些重要海湾与河口更出现沉积物污染严重的危害性情况。

 

通过对我国近海、近岸以及远海海域的实际情况进行探查可知,海洋沉积物主污染海洋环境的主要危害性因素之一,其中所包括的铅、砷、滴滴涕、汞、铜、镉、、石油类、硫化物、多氯联苯以及有机质等物质都会对海洋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在我国锦州湾、珠江口海域以及大连湾,近几年来都出现了严重的沉积物污染情况,并且污染情况仍在持续加重,部分区域内残留的铅、镉、砷、滴滴涕以及大肠菌群更达到较高的层次,严重危害海域附近的生态环境,更会对海域附近居民造成极大的影响[3]。

 

2.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的治理方案研究

 

2.1提高海洋环境的监测水平

 

有关部门及政府监测单位应当积极利用先进的电子信息化技术,在海洋环境探测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利用新型遥感仪器,实现水生探测以及卫星遥感遥测,在传统海洋环境及生态环境的监测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海洋环境的监测水平。

 

针对我国传统的探测方式,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对技术手段进行改进与创新,实现自容式、直读式、拖曳式、坐底式以及船载式的水生探测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探测设备的自动化运行与回收,利用这些先进的自动化监测设备对区域环境内的垂直剖面上的海流分布进行监测,为今后的海洋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

 

2.2加强海洋污染治理试验区的建设

 

海洋污染治理试验区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重点污染区域的管理与整治工作,对于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具有示范作用,能够充分提升海洋污染治理的复合性与累积效应。针对我国不同海洋污染环境的治理情况,相关部门及政府污染治理单位应当抓住导致污染的主要原因,在不同的海洋环境内积极建设海洋污染治理试验区,通过治理实验以及关键性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充分加强有关部门对不同污染情况的治理效果,通过对重点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区域环境进行封闭保护,建立海洋污染治理试验区,以此降低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

 

2.3健全海洋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与管理体制

 

自1987年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多个涉及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国务院也相继出台了多项行政法律法规的保护措施,通过对涉海领域进行资源与环境保护,充分提升了我国海洋环境的整体安全性。

 

促进了我国海洋资源与海洋管理工作的综合治理。随着我国海洋开发利用程度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企业单位在生产运营过程中涉及到了很多法律法规所未曾涉及到的问题内容,这就导致我国海洋环境的保护工作的有效性大大降低,很多企业利用法律法规的漏洞,在海洋环境资料的利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与破坏,严重影响着我国海洋环境的整体平衡,致使沿海居民与重要港口海岸遭受污染问题的影响,严重降低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我国政府单位及相关组织部门应当根据分工对不同类型的污染源进行调查,根据不同区域内的海洋污染情况及企业单位违法开采与生产的情况,实施相应的改革与处理办法,进一步完善我国海洋污染防治的政策法规,保证实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进一步提升我国法制工作的实施力度。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海洋污染问题的治理工作是我社会现阶段发展过程中应当关注的重点内容,将海洋开发与环境保护纳入我国法制化的轨道,更是我国政府部门现阶段应当关注的主要内容。

篇10

一、*年全市生态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情况

(一)生态环境保护

*年,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主城区大气污染防治、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为重点,着力推进蓝天、碧水、绿地、宁静“四大行动”,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局部地区有所好转。

1。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

一是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年,“三江”水质总体保持稳定,22个监测断面均满足III类水质标准,满足Ⅱ类水质断面比例与去年基本持平,长江干流巫山培石出境断面稳定达到Ⅱ类水质要求。库区一级支流回水区上游和中段满足III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90%和93%。全市城镇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6%,顺利完成目标任务。我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成效明显。

二是主城区空气质量有所提高。*年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提前1个月完成目标任务(274天),预计全年满足优良天数比例超过目标任务(75%)2个百分点。

三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全年森林植被状况持续趋好,预计森林覆盖率达到33%,比2006年提高1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继续推进,全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14平方公里。

四是声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控制。*年主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4.5分贝;主城区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为68分贝;功能区环境噪声昼夜平均值为56.5分贝,均低于控制标准。

2。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项目顺利推进

一是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项目建设加快。*年,我市将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8座(累计41座),小城镇污水处理厂1座(国家批准的18座小城镇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总投资9.2亿元,新增生活污水处理能力28万吨/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8%。建成城市垃圾处理场10座(累计29座),小城镇垃圾处理场2座(国家批准的15座小城镇垃圾处理场全部建成),总投资5.4亿元,新增生活垃圾处理能力2075吨/日,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73%。主城区和长寿危险废物处置场建成,具备投用条件,新增危险废物处置能力193吨/日。桃花溪污染综合整治二期工程顺利建成,污染治理初见成效;清水溪污染综合整治二期工程加快推进;御临河石船镇垃圾处理场、梁滩河土主污水处理厂、桃花河污水截流管网建成投用;苎溪河环境综合整治、濑溪河龙水镇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初步设计概算已上报;其余纳入《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修编的试点项目也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库区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国家已批准建设,并落实了中央补助资金,即将启动实施。

二是工业污染搬迁治理项目完成年度目标任务。重钢环保搬迁综合技术改造项目顺利启动;完成19户主城区重点污染企业搬迁整治,超额完成市政府目标任务;我市86个工业废水治理项目纳入《规划》修编,将在“*”期间实施。

三是生态保护与恢复项目取得新进展。*年全市退耕还林工程完成荒山荒地造林90万亩,封山育林48.7万亩。库周绿化带建设工程造林绿化任务全部完成,基本农田建设累计完成超过60万亩,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岩溶地区石漠化防治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酉阳县、巫溪县、奉节县、彭水县和巫山县列入了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新建“一池三改”农村户用沼气池11万户。库区消落区整治工程进展顺利,开县水位调节坝开工建设;奉节朱衣河胡家坝消落带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国务院三峡办组织的专家审查;巫山小三峡生态保护、武隆白马镇、忠县新县城后山新桥河等重点消落区综合整治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其中:巫溪王家河库岸防护堤建设工程纳入了国务院三峡办三峡工程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示范试点项目。

四是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二期治理工程全面建成;三期应急治理173个新开工项目(不含8个结合市政建设项目)除奉节猴子石滑坡和云阳宝塔滑坡治理项目外,其余均完工;高切坡防护项目累计完工率达到80%;非应急项目顺利启动。

总体来说,*年全市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但受历史欠账和未来加快发展双重因素制约,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仍然巨大。生态环境质量方面,三峡库区水质持续优化趋势不明显;随着国债资金逐步淡出林业工程和库周绿化带建设工程实施完毕,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缺乏项目支撑。项目推进方面,由于受特大洪水灾情影响,在建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建设进度缓慢,个别项目未能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主城区重点污染企业搬迁工作矛盾突出;《规划》修编未出台,影响了库区水污染防治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国家消落区整治工程规划指导大纲未能出台,影响了我市规划编制工作。基于上述分析,预计*年我市生态环境建设将呈现“一增一减”特征,库区水污染防治随着《规划》修编出台,城市污水处理、次级河流综合整治试点、小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及工业废水治理项目建设将进入又一个高峰期;生态建设则需落实项目储备和资金来源,进入调整期。

(二)节能减排

*年,全市节能减排工作按照国家要求,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和责任机制,完善政策体系建设,坚持工程建设、监督管理、结构调整三大措施并举,力争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一是建立节能减排组织领导和责任机制。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常务副市长和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市级有关部门成立节约能源办公室和污染物减排办公室,负责全市节能减排日常工作。根据市政府下达的各区县和重点企业“*”节能减排总体目标,按年度进行了分解,进一步明确了目标任务和责任。

二是初步构建起政策框架体系。按照国家要求,制定了我市《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作为全市节能减排工作的行动指引;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节能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对节能减排的综合指导;印发了《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办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约能源评估和审查办法》、《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管理办法(试行)》、《“*”二氧化硫总量减排实施方案》和《“*”化学需氧量总量减排实施方案》等配套政策,加强对节能减排的监督管理。

三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根据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实施方案,拟订了淘汰项目名单,目前正在加快实施。按照国家《关于加快关停小火电机组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出台了《*市“*”关停小火电机组实施方案》,到2010年,我市将陆续关停小火电机组48.61万千瓦,预计可削减二氧化硫排放4.36万吨。

四是推进节能减排工程建设。加快城市(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新增化学需氧量削减能力2.4万吨/年。推动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预计减排二氧化硫2.5万吨/年。启动实施工业、城市道路交通、建筑、社会服务、农村能源、节能服务体系等6大节能重点工程,取得初步成效。

五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与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是节能减排的本质要求。*年,我市出台了《第十一个五年发展循环经济规划》,明确了“*”期间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程;*化工园区和重钢集团环保搬迁列入了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资源综合利用有效开展,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比2006年提高1.2个百分点。

总体来说,我市节能减排工作在各方努力下,取得了一定成效。随着全市“一圈两翼”战略的着力实施,产业和人口聚集,将给节能减排将带来巨大挑战;同时由于工业结构重型化特征及传统高能耗产业在经济中比重较大,淘汰落后产能需要较长过程,进一步增加了节能减排难度。加之节能减排工程建设不均衡,监管能力建设滞后,政策体系还不完善等制约因素,影响了总体效果。基于上述分析,*年全市节能减排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

二、*年生态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目标

*年是新一届政府的起步之年,全市生态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工作要以党的“*”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心任务,拟订工作目标,狠抓贯彻落实。

(一)生态环保。“三江”干流水质稳定在Ⅱ—III类之间,次级河流水质局部地区好转,饮用水源保护区稳定达标。主城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优良天数比重进一步提高。争取在建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及次级河流综合整治工程全部建成投用,其中: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提前两年实现《规划》目标。启动实施《规划》修编后的城市污水处理、小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工业废水治理、次级河流综合整治试点项目。退耕还林工程继续推进;库周绿化带建设工程全面完成;森林覆盖率达到34%;库区消落区综合整治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三期地质灾害应急项目完工,非应急治理项目加快建设。按照国家安排,适时推进我市生态补偿工作。资源环境有偿使用的市场调节机制研究取得成果。

(二)节能减排。*年,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5.3%。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要控制在81.2万吨以内;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要控制在25万吨以内。节能减排统计、核查、评价、考核体系更加完善。监测和执法水平稳步提高。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启动实施。

三、*年生态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思路与重点

*年生态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的总体思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快小城镇生活污染、次级河流综合整治、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生态林业建设,为城乡提供均等的生态环境保护。按照主要污染物减排要求,合理配置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重点为“一小时经济圈”产业和经济发展提供环境容量,同时,适时开展“一圈”对“两翼”、城市对农村的生态补偿试点。在完善环境监测执法能力建设等基础性技术平台上,将排污权作为资源,通过市场手段实现合理配置。节能减排以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大结构调整和监督管理力度。促进资源(主要是原材料)在生产、消费、回收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循环利用,延伸产业链条,延长资源循环周期,提高产品附加值。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以库区水污染防治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碧水行动”。已建成项目抓紧竣工验收,落实责任和资金,确保正常运行。在建项目要加快建设,确保年内按计划建成。按照修编《规划》,重点推进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小城镇生活污染治理、次级河流综合整治试点、工业废水治理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唐家沱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苎溪河、梁滩河污染综合治理和一批小城镇生活污染治理项目开工建设。

(二)以主城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为重点,强力推进“蓝天行动”。继续推进主城区重点污染企业搬迁整治工作,按计划完成关闭和搬迁。严格控制城市扬尘污染,加大对施工企业的环境监管力度。主城区继续严格控制新建燃煤设施,扩大创建无煤区域范围,按计划完成一批城镇和居民社区创建无煤区域的任务。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深入开展在用车排气道路抽检工作。

(三)以库区林业工程和消落区综合整治为重点,深入推进“绿地行动”。抓紧制定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规划,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全面完成库周绿化带基本农田建设任务,尽快启动生态屏障工程前期工作。推进试点区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结合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深入推广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促请三峡办尽快出台消落区整治工程规划指导大纲;力争奉节朱衣河胡家坝消落带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项目开工建设;启动巫溪王家河库岸防护堤建设试点示范工程,推进一批消落区整治项目前期工作。

(四)以主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和建筑道路交通噪声控制为重点,继续推进“宁静行动”。按计划建设一批环境噪声达标区和市级“安静居住小区”。深化建筑施工、交通及社会生活噪声污染整治工作,进一步改善声环境质量,有效防止噪声污染扰民问题。

(五)以推进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为抓手,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按照国务院要求,成立*市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及日常办事机构,加强对全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综合指导和统筹协调。扩大对外合作,有效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已在CDM执行理事会注册的项目要加快实施,促成经核证的碳交易,尽快产生经济和技术效益;已获得国家批准的项目要抓紧完善项目设计文件,尽快在CDM执行理事会注册;积极策划上报一批项目,争取获得国家批准。

(六)以节能减排三大措施为重点,完善节能减排政策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快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工程、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建设、十大节能重点工程等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工程节能减排的优势作用。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抓紧完成74户重点用能企业节能审计和节能规划编制工作,全面推进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培育壮大专业节能服务市场。加快推进以燃煤小火电为重点的落后产能淘汰工作,继续开展重点行业环境治理专项行动,明确监管责任,通过“关、停、并、转”实现达排放。稳步推进重点污染企业限时安装在线监控装置工作,并与市环保局中央控制室并网运行。逐步完善节能减排统计、核查、评价和考核体系建设。加快节能减排监测和执法能力建设,提高监测执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