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教育的研究范畴范文
时间:2023-12-19 17:51: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教育的研究范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这方面,如何适应新形势,加快改革,积极应对挑战,建立护理本科教育模式是在与国际接轨的现实意义国际护理本科教育,较高的护理人才的训练和比赛的国际竞争,已成为前中国高等护理教育的挑战。健康的2008年中国教育部教育部颁发的“临床医疗水平的本科医学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因此,如何从国内外的经验中学习,优化育人目标和改进我们的,是在目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任务高等护理教育。在这项研究中,通过层次,逐步求精的分析,建设包括4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护理本科教育的目标和31个三级指标体系的培养目标。护理本科教育的建设不仅丰富了培训目标系统,同时也提升了培养目标的实用性,并提供了对本科护理教育标准的制定参考。
2.护士的必要性是教育的道德全面发展
思想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的基础上,价值观,已经摆在我国教育第一。2009年,教育部,卫生部宣布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护理本科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关于若干意见”,这是因为思想道德教育护理专业学生。可以促进先进思想和高尚的道德,并充分发挥护理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力量发展的精神。职业道德素质:护理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义务和责任的性质,护理专业任务和护理岗位致力于人类健康,护理工作者和支持10行为的职业道德标准(连同医学模型,护理工作范围由单一的疾病护理的变化扩展到生理和心理对患者的整体护理)。为了满足临床护理的需要,职业道德范畴也在不断扩大,不仅充满了爱,责任,同情,同时也尊重患者的文化背景,保护患者隐私,法律意识和护理本科生去护理工作后,他已经决定,可直接进行职业道德。他的职业行为,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对社会、对人的健康,生命与道德责任人。护士团队意识强素质,促进护理的发展。
护理是一个自然,社会和人文科学,应用学科和医学的同时,随着护理工作范畴,护理本科生综合素质延长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医学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公共基础知识。对于护理教育,学生可完成临床护理工作,它不仅是护理本科生的基本素质应具备,而且还拥有从事护理研究,护理教育和护理管理。由整体护理和护士角度分集,除了本科护士和护理的基本知识决定的,上升的职业技能特点。营养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社区护理,文化等。发现,在实践中,研究提高涉外护理批判性思维能力,主动性也有所增加。因此,批判性思维被认为是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无法提供一门课程来实现,它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思想,以实现培养目标。随着中国加入WTO,越来越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与国外交流的机会,交流护理人员在越来越频繁的国际范围的,所以护理本科生的培养使用英语和掌握文化知识,并根据每个病人没有文化背景,这使得护士总体规划按照个人,是学生在本科护理需要的基本素质之一。
护理繁重的工作和工作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战争,灾难,护理,这些都需要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因此,培养护生的,为了满足满足紧急护理和治疗过程中需要在护理教育,教育的国家教育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良好的身体素质的练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水平的提高,预计将增加在护理工作的价值。人们希望在护理实践中创造/!/美的护士,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研究表明,良好的礼仪,职业形象,沟通技巧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提高护理质量。因此,审美教育是必要的护理本科生。
篇2
作者简介:张静:女,硕士,讲师,E-mail:jane_zhang@smmu.edu.cn
进入21世纪,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灾难事件。根据国际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2006年世界灾难报告》[1],过去10年内灾难造成的年平均死亡人数为12万人。各种灾难所致大规模伤亡事件(masscasualtyincident,MCI)的威胁已成为健康保健系统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作为健康保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人员应在灾难救援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学者和学术团体均已认识到,开展灾难护理教育对于提高和普及护理人员的灾难护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灾难护理相关教育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国外灾难护理教育研究现状
1.1灾难护理教育内容的构建研究
1.1.1基于胜任力构建教育内容
一些研究者认为,应基于健康保健人员参与灾难救援时的胜任力构建突发事件应急准备的教育目标,并以此基础来确定灾难护理教育内容[2]。国外此方面的研究较多是在专业学术团体的支持下完成的,如国际大规模伤亡事件护理教育联合会(INCMCE)与全国护理联盟(NLN)合作[3-4]、美国急诊医师学会(ACEP)与美国护士协会(ANA)及急诊护士协会(ENA)合作[5]、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与哥伦比亚大学护理学院合作[6-7]、美国健康研究与质量机构(AHBQ)委托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循证实践中心[8]进行的研究中均提出了健康保健人员参与灾难救援工作时的胜任力,其中也包含部分护士群体的核心胜任力。这些研究提出的胜任力成为相关灾难救援教育内容的构建基础。但有护理教育者[2]认为,以上研究提出的胜任力对护理专业人员聚焦不够,研究视角也集中于核、化学、生物武器所致的MCI,较少涉及更广义上的灾难,如爆炸、放射性事件或自然灾难等,以此为基础构建的教育内容不能涵盖灾难护理教育的广泛领域。
1.1.2基于灾难护理模型构建教育内容
除基于胜任力构建灾难护理教育内容外,尚有学者提出根据目前已有的灾难护理模型的研究成果构建教学内容。Jennings-Saunders构建的“灾难管理模型”[9]原用于指导社区护士制订灾难护理计划。该模型将灾难管理分为4个阶段,分别关注灾难不同阶段的护理内容,即灾难计划的目标和资源配置、灾难中的护士角色、健康需求评估和灾难后患者及人群的健康反应。Veenema构建了关于护士在灾难发生前、发生中和发生后3个不同阶段的特殊作用的模型[10]。Wynd[11]在整合前两位研究者的理论模型后形成了军队灾难护理的模型。以上模型均已被研究者用作开发灾难护理课程的工具。
1.1.3目前国外灾难护理教育内容
国外学者对于灾难护理教育内容的构建虽然还存在争议,但一般认为任何导致MCI的事件均应归入灾难范畴,所有执业护士均应参加有关灾难护理的教育,以获得处置灾难所致MCI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然而灾难是不可预测的,将灾难应急准备的全部内容纳入灾难护理课程是不现实的。ANA和美国护理学院学会(AACN)建议,面向护士的基础教育和继续教育均应设置灾难护理相关内容,但未规定具体的教育内容。目前国外灾难护理相关课程的名称、内容、学时及是否颁发证书等均呈现多样化态势,常见的课程名称包括突发事件或灾难管理及计划、突发事件或灾难应急反应、恐怖袭击和国家安全管理、灾难应急准备和灾难救援保健、灾难护理中的领导力等等。有教育者提出灾难护理教育应包含5方面基本内容[12-14]:(1)检测和报告异常表现;(2)伤病员护理;(3)护理实施的控制;(4)资源和应急准备计划;(5)公众管理。而另一项在威斯康辛州开展的重要研究[15]则认为8个基本内容应纳入灾难护理教育,即伤员分类和现场急救、生物所致疾病爆发的症状检测、重要资源的评估、事件干预指挥系统、检疫和洗消、现场心理援助、流行病学知识、临床决策和沟通交流。
1.2灾难护理教育项目的类型
国外开展的灾难护理教育项目可分为正式的院校课程和继续教育课程。一些医学和护理专业学术团体协作设计并开发了灾难救援相关教育项目,其中部分项目的对象包括护理人员。这些课程一般属于继续教育性质,可提供学分或认证,如美国医学会[16]、美国红十字和红新月会、CDC[17]、突发事件护理教育协会(NEPEC)与全国护士突发事件准备协会(NNEPI)[18]等。一些护理院校也开发和提供了相关的继续教育项目[19-23]。在正式的院校课程方面,美国Rochester大学护理学院率先提供了为期两年的灾难应急准备护理硕士课程[24],此后美国、英国、芬兰等国家的护理院校陆续开设了突发事件护理和灾难救援相关的研究生项目和研究生后证书项目,其中有些授予硕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25]提供了亚专业课程,作为护理研究生的专业选修课。Vanderbilt大学[26]还提供了突发事件应急反应的公共政策和管理的护理博士项目。
1.3灾难护理教育项目的实施情况
Weiner[3]的调查发现,2001-2003年,在美国护理院校中灾难应急准备相关教育的平均学时数约为4h,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网络和期刊文章,其次是教科书或专家讲座,录像通常作为补充资源。大多数护理院校会利用以上资源中的2-3种辅助教学。教学方法较为单调,教师最常应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较少使用研讨法、远程或在线学习、野外实习、自主学习或其他方法。到2003年,几乎所有护理教育层次均开设了灾难护理相关内容的教学,在本科课程中整合了学时不等的教育内容,在研究生层次则有相关选修课、认证课程或学位课程,以及职后继续教育项目,根据课程性质不同,学时有所不同,但学时数远较2003年前增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远程或在线学习成为教学实施方法的主流,较多的认证课程和部分学位课程均全部或部分使用在线学习的方法,并且提供了在线的虚拟教室、电子邮件、电话等辅助教学方法。在校内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也较多地关注学生作为成人学习者的特点,使用了以学生为中心、自我导向和同伴分享的教学策略,如自主学习、研讨会、野外实习、模拟演练等方法。
1.4灾难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灾难护理教育在国外护理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专家一致认为,在灾难多发国应开展灾难护理教育,灾难护理教育应面向所有护士,灾难护理教育的全部内容均应实施教学。与这个目标相比,目前的灾难护理教育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教学实践中仍存在较多问题。
1.4.1尚无具有普适性的灾难护理胜任力模型指导教育内容的构建
虽然相关专业团体均推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但每个报告适用的灾难类型不相同,适用的对象也不全是针对所有的护理人员,推出时间均在2003年以前,因此无法满足目前所有护理人员均需具备灾难护理核心胜任力的教育要求。
1.4.2缺乏具有普适性的灾难护理教育体系
由于各国均无强制规定在正式的护理课程中加入灾难护理教育内容,而且目前的护理院校教育课程已近饱和,很难再增加新的课程,护理教育者现在采取的折衷办法就是整合一部分教学内容到现有的课程体系中,或者是开发任职后的继续教育课程。也有教育者认为,灾难护理课程应选择最基本、最需要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但目前无论是从基于胜任力还是基于灾难护理模型的角度构建的教学内容,尚不具有普适性。
1.4.3灾难护理教育的有效性缺乏研究支持
现行以胜任力为基础开发的灾难护理课程,其课程内容是否真正反映出胜任力的要求,尚缺乏研究报告支持,因此教育内容的有效性仍值得商榷。
1.4.4灾难护理教育项目的开发较为困难
灾难护理教育项目的开发研究工作复杂,关于灾难护理的报道较少是以研究为基础的成果,而公开发表的相关教育培训文献也较为匮乏,因此研究者可资利用的文献一定程度上需依赖于原始的甚至是零次文献,如会议报告等。在教育项目开发过程中,较难找到具有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灾难护理专家,这也是影响相关研究水平的重要因素。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目前对于灾难护理教材、教学策略和评价手段的研究尚不系统,已经开发的课程、教材及在线资源存在不能及时更新的问题[3]。
2国内灾难护理教育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灾难护理教育的报道多为理论探讨和经验总结。对灾难护理教育的呼吁首先来自于医学领域。有作者[27]在“九五”期间就提出我国应大力发展灾难医学,2003年提出建设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体系,必须要发展适应中国国情的灾难医学[28],2005年有急救医学专家提出应尽快创立灾难医学护理学,开展相关研究和教育工作[29]。此后部分作者对灾难医学与灾害救援护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文献综述[30],对护理人员在灾难卫生救援中的作用进行了理论分析,指出开展“灾难医学护理教育”或“灾难性护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探讨开展灾难医学护理教育的主要措施等等[31-32]。还有研究者对医学生和医护人员的灾难医学知识进行了问卷调查[33-34],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对灾难相关知识掌握明显不足,提示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在此方面的内容不够完善。该系列调查结果从一个侧面提示了我国灾难医学及护理课程的需求现状。该组研究者还对灾难医学护理教育的教学内容提出了初步建议[35-36],即借鉴军事医学课程构建灾难医学护理教育内容,用这种方法提出的灾难相关护理教育内容尚缺乏循证基础。此后部分护理学者也开始了相关的理论探讨,2005年有作者[37]在国内首次应用“灾难护理学”的概念,2006年护理学者[38-39]建议在医学院校开设灾难医学、灾难护理学选修课,以及在在职人员继续教育中增加相应教育内容。
篇3
【关键字】高等护理教育 科学技术 理论指导 人才素质
一 前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的、全面的发展, 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状况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与阶段。如何合理评价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成效以及高等护理教育的水平,全都要依靠不断地完善高等护理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目前,更好的探索客观、科学、全面的高等护理教育评估指标体系,逐步规范高等护理教育评估及其管理模式,更有效率的适应高等教育十分重要的大众化、理想化、产业化以及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成为我们今后需要不断改进,不断追寻的重要方向。
二 高等护理教育评估指标体系
1.高等护理教育评估背景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医学领域的不断前进,使得人们更加关注高等护理人才的素质是否真正符合时展的需求。在我国,无论是教育的投资者、教育产品的消费者,或是政府机关均都把极大的关注度投给了教育质量。评估活动并不是由评估机构强行要求学校必须参加,而一般是由学校自愿申请参加的。
2.高等教育评估定义
何为高等教育评估?指的是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高等教育中受教育者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其变化的诸多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高等教育评估有一个根本的目的,就是调动起工作积极性,从而更好的发展工作,来达到提高质量的愿望。有了教育测量的基础,教育评估是在其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发展起来的。它们的区别就在于,教育测量判定效果的方法,根本上来说是大量的运用较科学的教育方法与手段,再仔细分析了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以后,最终进行一个对比与整合。而教育评估并不是这样,教育评估是通过引入教育目标以及教育标准,对教育工作上能够达到目标和标准的程度做一个价值判断。我们如果想做出一个很有效果很正确的评估,缺少了被评测对象的积极加入,那就会成为一个天方夜谭,毫无意义的事件。
3.高等护理教育评估意义
高等护理教育评估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从宏观上来说,它不仅有助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宏观指导与管理,还能够促进我国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以及更好的帮助学校从总体上把握人才培养的规律和途径。从微观上来说,还有助于学校调整自己的培养方式,以求做到最好,从而把它作为我们能够为各个体制改革提供的最为有利的依据。
通过高等教育评估的有力手段,我们能够科学地评估现在学校中办学的条件,以及存在着的办学的问题,大量收集到客观真实的信息,大量听取专家们的意见,这就促使我们能够为政府职能进行宏观管理提供一些及其有意义的依据。
我们通过对教育的过程和教育的效果进行价值判断,对被评估的事物进行定性分析,就会发现有效的方式方法和对被培养目标的分析及研究,能够为改进我国的教育工作,优化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实现教育地最终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高等护理教育评估把能够充分反映用人单位的需要以及对毕业生知识和能力的评价,作为学校培养方式进行改革的依据。除此之外,还可以帮助考察改革目标制定的指导思想是不是正确,是不是合理。
三 中西方高等护理教育评估体系比对
1.西方高等护理教育评估体系现状
(1)美国高等护理教育评估体系现状
美国的高等护理教育评估体系发展至今历经了评价学生个人的学力,评价课程,评价教育活动几个过程。1952年,美国成立了美国护理联盟护理教育评估委员会,作为一种非政府组织的性质而存在。美国作为现如今最最强势的大国,它的教育手段也必定有其独到之处。美国十分重视高等护理教育评估体系的建立,也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在进行着不断的改进。
(2)英国高等护理教育评估体系现状
英国高等护理教育评估主要包括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局护士和助产士委员会及国家教育部等。保护公众利益,建立护理教育质量标准,促进高等护理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是他们的共同点。英国的这个组织是一个非政府的组织,它们制定了非常严密的主要职责。
其中包括两点,分别是保障英国高等教育机构具有良好的教学水准,促进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但不得不提的是想要完成这两项职责并不是那么容易,这是有一定基础的。它们是基于机构院校层次和学科层次的质量管理评估。
(3)小结
西方教育评估的产生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分别是教育测试运动以及评估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它之所以能够如此快速的发展是有其重要原因的。首先,根本原因。真正是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之上才才能发展的。其次,主观原因,教育评估理论和实践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矛盾。最后,拥有强大的外部力量,也就是政府对评估工作的重视以及运用适用的法律手段来保证它的顺利实施。
2.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评估体系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评估工作在历史的长河中奋勇拼搏,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现如今虽然已是走上正途,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仍与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首先,对教学质量、办学效益和综合实力这三大项评估在实际上并没有形成一个十分科学十分规整的指标;其次,我们有太多的专业性质的评估,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缺少了综合评估;再次,我们的评估体制还不能说是完善,没有一个能够挑起担子的组织以及领导;而后,我们有两大缺乏,那就是缺乏理论指导,缺乏科学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第五,从分类上来说,我们具有很多学校内部的评估,但是社会的评估却很少,这是不平衡的;最后,可以说,我们的评估没有一个很好的效果以及作用被发挥出来。
怎么样来解决以上的问题呢?首先,提高学生心理应对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帮助学生尽快熟悉环境,消除心理压力,由带教老师负责介绍本科的环境、布局、疾病类型、工作内容等,使护生尽快熟悉环境,充分调动实习护生的积极性。护生初次入病房学习兴致高,但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但也不能因为动手能力差而不让动手,要尽可能为其创造有利条件,对于他们的提问应耐心解答,而且要教育其主动与病人交流、沟通,学会多关心爱护病人,取得病人的信任。在工作中多鼓励、关心、帮助、指导护生,有意识地锻炼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思考能力,让其在临床操作中追根溯源,联系理论,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其次,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情感面对护理专业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专业思想不稳定现象,专业思想教育已成为护理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护生职业情感教育,使护生在实习期间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专业观和职业情感,顺利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与价值观,满怀信心地步入护理队伍,成为符合现代社会健康需求的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3.借鉴与启示
护理学是一门科学, 它是一种研究人类对健康问题反应的学科,其中主要研究的对象是现存和潜在两大类。我们很难很全面的研究透彻,因为人类的反应是多样的和复杂的,它神秘且大量。但我们却是可以有条理的将他们分一下类,但却不可能穷其所有。我们必须要有十分专业的评估人员,这里的评估我将它定义为对专业实践范畴和标准具有十分深刻的理解,而后,我们才有可能形成一个共同的认知,也就是对教育成果上的表达形式的看法,也就才能够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这样,才有助于我们选择恰当的评估方法以及所需要的工具。这就是针对于教学过程及其成果的评估所要具备的一些条件。
我们国家的护理教育毫不夸张的说,具有十分有潜力,十分有发展的前景,它的空间很大,很有张力,特别说的是我国的高等护理教育。但是,不得不说,我国要进行护理教育在规模上的扩大,还是要依据自己的能力和承载力,也就是要有个基础,这就是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护理教育的质量,所以,我们不能只是盲目的、毫无节制地提高规格,而不关注内在质量。
我国的评估机构需要建立一个可靠有效地指标体系,但应该着重给予评估院校基本的原则、程序、方法、步骤和一个原则性的评估标准或者指标框架,但很明显的在其中可以设定一部分具有选择性的指标,而这样就可以把更多的空间留给院校自己去发展具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特色的评估指标。假若我们通过运用这样的方法,就可以从容的鼓励每一个不同的护理院校积极的去发展,去办学,但都会具备了唯有自己的办学特色。
四 结语
在我国,从事高等护理教育质量评估的机构总的来说是一个独立的机构。它是一个能够协调三方利益的组织,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政府、社会和院校。通过高等护理教育质量评估可以有效地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得评估系统可以符合我们社会保健的需要,以此来存在于社会中的人民的利益,最终达到为教育经费的分配提供有效依据的目的。广泛的来说,无论是哪一所护理院校都要接受两个层次的评估,这两个层次分别是学校和学科。学校评估,根本的意义在于把全国性高等院校评估的标准作为一个参照物,对比它认识到自己自身的不足然后加以改正,从而更好的突出护理专业上教育的特色。而学科评估则是更加重要的一点,它是学校能够进行综合评估的重要基础,没有它就不会有学校评估,所以,学科评估更加受到我们教育学术界的重视和关注。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评估的前景大好,但还需要我们对其进行不断的研究,以便更有效率的更好的为人民,为社会做出贡献。
参 考 文 献
[1]王士才.护理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路及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2):130-132.
篇4
关键词:中高职;护理;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097-02
当今护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不在于课程的宏观结构,而在于其内容的设计与编排,必须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社会现实需求。
一、护理职业教育现状
我国的中高职护理教育,已经成为卫生事业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护理职业教育与当代社会人才需求之间出现了一些不相适应的现象。
(一)中高职教育仍然是我国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力
1950年,在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将中等专业教育作为培养护士的唯一途径,高等护理教育停止招生。直至1980年南京医学院率先开办了高级护理进修班,护理专业恢复了高等教育。根据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D2010年)》:到2010年,各层次护理教育的招生数量比例应达到中专占50%、大专占30%、本科及以上占20%的结构目标。这说明,在我国多层次的护理教育结构中,中高职教育仍然是培养满足社会护理专业人才需要的主力军。
(二)中高职护理教育的对象
护理教育的层次被提高以后,对护理职业教育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主要表现为生源素质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恢复和扩张,护理中高职教育,受学历层次的局限、教育资源的扩张与利用不同步以及护理教育本身存在的比其他高等教育相对滞后等条件的限制,其生源被迫定格在初中毕业生或者高考分数较低的高中毕业生。这种结构的生源,与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比较,很自然地给护理职业教育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二、临床护理岗位任务新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当代中高职护理人才随着就业领域的扩展,岗位任务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一)大中城市医院或者医疗机构中中高职人才并存
根据文献资料分析得出:中职学校护理专业的学生,就业以二级以下医院、社区医院和基层卫生机构为主;预计近50%的人员将进入社区服务机构,从事社区护理工作。同时无论何种医院中都有不同比例的中职护理毕业生在岗。
这些医院或者医疗机构中,中高职护理学生的岗位能力要求的区别在于:就业初期,前者多从事一些经验性的工作,而后者被容许从事策略性的工作。当然,前者如果经过了一个相对较长的工作时期,同样也被容许从事策略性工作。
(二)不同岗位的护理任务概况
1.国内大中城市的社区医院,对护理人员的基本操作技术水平、家庭护理、老年人护理、健康教育技术、康复技术指导技能等,具有较高的要求;涉外机构对于护理学生的礼仪沟通能力、不同文化护理等具有较高的要求。
2.随着临床新技术、新知识的广泛应用,大城市医院对护理人员在心理学、社会学和艺术欣赏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人文和人际沟通知识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日渐突出
护理工作是卫生保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对象主要有人、家庭和群体,它在法律和职业道德规范下为人们提供卫生服务,帮助病人早日恢复健康,做好疾病预防工作,重视心理、生理和社会对人健康的影响。护理从业人员不仅要有较多的护理学、医学知识,同时还要有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为患者带来人性化护理服务,从心理角度出发,重视人文关怀,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三、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护理两条知识体系并存
从我们普遍使用的现成的护理专业课程来看,较之早期的护理专业课程,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一是从教材的名称上看,经历了由《××科学及护理》向《××科护理学》的转变;二是教材结构也由纯粹的医学教育结构加上补充内容式的“护理要点”组成的模式,变化为现在的这种由不完整的护理程序贯穿其中的课程模式。这些改变,都充分表现了一个主题,就是护理学科在发展的进程中,教育体系正在逐步脱离临床医疗专业学科的影响,走向学科独立。但是在现成的课程结构模式中,依然表达的是医学知识和护理学知识的独立性特点,并没有很好地表达这一学科思想。也就是说,在我们现成的护理专业课程的结构中,有两条独立的知识体系――医学知识体系与狭隘的护理知识体系并存。
(二)医学知识的护理功能有待课程体现
护理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维护、促进、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护理学不仅包含了基本的医学知识,也包含了自然科学,如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理学等知识。对于医学知识来说,当它被医疗人员通过诊断、治疗等方法应用于实践的时候,实现的是“诊疗功能”,它就成为了医疗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当它被护理人员应用于实现其“减轻痛苦、恢复健康、维持健康、增进健康”的服务功能时,它却又成了护理学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了。当护理人员将医学知识运用实践领域的时候,既发挥了医学知识的护理功能,又体现了护理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的特点。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表达了重医轻护思想
关于医学与医疗和护理的关系,人们的认识有着本质的不同。由于医疗学科一直伴随着医学科学的成长,所以整个人类社会都认同医疗与医学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认为医学就是医疗科学,医学知识体系就是医疗专业知识体系。但是关于护理学与医学知识体系的关系的认识,则不尽然。无论专业内人士还是专业外人士,虽然都不可否认地承认,学习护理必须学习医学知识,但是很少有人是把医学知识当成护理科学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种思想的形成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护理学发展的特殊历史对人们历史思想形成的影响。虽然说护理的历史可以追踪到人类的早期,但人类早期的护理多局限于生活的护理,护理作为职业出现在人类健康事业结构中的时候,其工作任务或内容也只是局限于一些经验。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现代护理,才真正带领护理专业走向了科学发展的道路。二是以上所述课程模式所致。上述传统的课程模式,不仅安排了医护两条知识体系并存的结构,而且在内容编排上还重医轻护――也可能是为了强调护理学的科学性,课程常常把医学知识的分量安排得比护理专科知识更多,相反护理专业范畴内的知识内容大多局限在一些经验性的技术方面。事实上,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医生和护士都必须掌握必要的医学知识,在实践中,运用其各自独特的方式、方法或者手段为人们的健康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健康需要,共同完成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健康总目标。依照护理程序构建的新课程、新教材,完全把医学理论放在护理程序的五个步骤之中去应用,充分发挥其在护理工作过程中应有的作用,使其较好地与护理知识体系融合,并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正是表达了“医疗护理在为人类健康服务的过程中,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密不可分、相互协作、不可或缺”的科学思想,可以从根本上避免以上传统课程对人们认识护士与护理的不良思想形成,并纠正人们对护士和护理的传统错误认识。
四、课程改革思路
根据以上分析,护理中高职教育面临着生源基础不足而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却越来越高的现状。如何应对这种挑战?教育者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教育方式方法。而作为人才培养核心的课程,它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形式,是教学思想的表达,是知识传递的途径,是学习者完成思维构建的直接引导者,它将直接影响学习者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形成。因而,课程是首先需要改革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
课程设置紧贴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内涵构建课程体系,是当前护理专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以临床护理实践区域作为课程内容范围选取的依据
课程内容的基本范畴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过程性知识,而不是所谓陈述性知识。重视基础护理技术、专科护理技术、日常人际交往与沟通技术、人文关怀、健康教育等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医学理论的强烈追求和对医学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
(三)以临床实践能力的要求为课程标准调节的依据
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教学组织与课时的调节,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课程的核心地位。比如增加实践训练学时,开放实验室,加强实践过程监督与激励等。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没有更高的要求。
(四)以临床实践过程为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过程
突出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边教边学、边学边做、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五、结语
综上所述,无论从社会护理人才市场的变化,还是从护理专业发展的需要来看,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护理职教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结合护理临床实践过程,为实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改革护理专业的现行课程,势不可挡。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1):1-6.
篇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5-276-01
前言
社区护理学作为护理学专业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其发展历程、专业理念、服务内涵始终伴随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的发展。社区护理学在护理学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构成护理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目前在我国护理学科成为一级学科之后,重新审视和分析社区护理学的发展现状,融合国际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的趋势,深入探究社区护理学的定位、学科内涵和服务外延,将有助于我们对护理学科定位的研究。
1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形势为社区护理学的发展开拓了空间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作为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效解决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这一问题的重要举措,并且开始将发展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环节。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坚持主动服务、上门服务,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整合城市卫生资源,充分利用城市现有一、二级医院及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医疗机构和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等资源,发展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为我国社区卫生事业转变服务模式开辟了新的思路,注入了新的动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在我国医改中应发挥的重要作用,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是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承担者;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主要落实者。当前在我国医改的进程中逐渐明确卫生服务体系的构建向区域医疗中心及可能作为补充的中间体系转变,针对这一发展趋势,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社区护理必然应顺应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需要,不断发展和探索其发展领域。
目前,社区护理学在整个护理学科中的定位和专业内涵尚没有明确。在知识体系上,一部分是沿用国外的体系,另一部分就是由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的知识简单拼加,使得在高层次社区护理学人才培养方面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其次社区护理学与临床护理学,社区护理学与长期护理,社区护理学与预防医学等的区别与联系尚未得到细致研究,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空间。再者在面对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过程中,社区护理学的发展如何满足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社区服务人群的需要,也是社区护理学定位所必须考虑的领域之一,也可以说社区护理学的发展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仍然需要考虑本土化的需求。对医疗性的服务考核标准,也主要沿用临床护理服务标准;所涉及到的其他服务领域,特别是在与全科医生、公共卫生医生组成团队共同完成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模式中,社区护士与其他专业人员的分工不明确,三者的职责没有明显区别,一方面使医生的专业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另一方面也给社区护士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目前无论是在政策、法规方面,还是团队合作模式中,以社区护士为主体的个案管理、出院患者的延续性护理、慢病管理的工作中,社区护士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空间,其工作职责定位也未能得到普遍认可。目前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护士的学历、职称和综合素质普遍偏低,现有的人员结构很难高质量地完成社区护理服务工作,满足居民的社区护理服务需求。显然,在目前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发展阶段,社区护士的培养还停留在学历教育的通科培养;社区护士的上岗培训,对于系统化的、有目的的社区专业化培养上未形成体系。当前我国社区护士的知识结构尚不能完全满足社区人群的健康需求,这一现象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2 社区护理学发展愿景的思考与展望
纵观以上存在的问题,反映了社区护理学科的发展仍然滞后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和居民的健康需求。如何在全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实现社区护理的借力发展,是现阶段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这为护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是继国家卫生部将护理列入重点专科项目后,国家层面的又一大支持。在?o理学成为一级学科后,其下设的二级学科层次结构的划分目前尚存在不少的争议,但社区护理学作为护理学的二级学科的观点基本得到了学界的一致认可。这将有利于社区护理学的定位,对其内涵、研究范畴、研究方向等,有积极的意义。社区护理服务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出院患者的延续、需要长期照顾的患者的居家或社区服务。不论是国际上,还是在我国,医学、预防医学的发展趋势中都更加重视预防,更加重视以人的健康为核心,更加重视综合性、跨学科的服务,我国医改的目标对基本医疗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层卫生服务体系都涉及到社区卫生服务的核心内容,结合目前社区护理发展的现状,应进一步界定社区护士的工作内容和范畴,明确社区护士的岗位设置和岗位分类,严格社区护士准入制度,健全社区护理管理体系,规范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细化社区护理考核指标,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社区护理服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篇6
1国外高职护理教育毕业生综合素质教育及考核现状
1.1国际医学教育组织确认了全球医学毕业生应当具备的7个领域
近年来,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lobalminimumessentialrequirementsinmedicaleducation,GMER)成为医学教育的一个研究热点。GMER是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IIME)在2001年的文件。GMER着重于医学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对医学毕业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核心能力进行了明确界定,并将其分为7大领域: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交流与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4]。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属于医学毕业生的范畴,因此高职护理教育及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要围绕GMER开展,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具备上述7大领域最基本核心能力的护理人才。
1.2国外高职护理毕业生综合素质教育及考核现状
1.2.1综合素质教育现状
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格林威尔市鲍伯琼斯大学的办学宗旨是:除教授学生知识外,强调学生本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标准为每一位毕业生都是高素质、高质量、优秀的,没有好、中、差之分,学生必须做到诚实、正直、有信用、谦虚,愿意牺牲自己、帮助别人,掌握专业技术并且努力工作。护理是一项需要与人交往并且需要极富爱心的职业,因此这所大学非常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5]。
1.2.2考核现状
在国外高等教育领域,以美国为代表,进行毕业生社会评价已成为各学校常规的教育活动,教育评价已形成较系统、完善的制度[6]。例如,由Neibors等所做的研究中,对在工作场所护理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进行了调查。结果提示:护士和护理管理者所希望毕业生达到的护理技能水平和在护理院校所教授的护理技能水平存在着差异。Ryan等[7]进行了有关雇主对具有学士学位的护理毕业生的质量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毕业生在临床技能和护理管理能力方面有所欠缺。综上所述,国外的护理教育机构对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较为重视。他们通过广泛深入开展考核活动,加强教育部门和用人机构的联系,建立社会对毕业生绩效考核的反馈机制,据此不断指导护理教育进行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改革,不断提高护理教学质量和临床护理水平[8]。
2国内高职护理毕业生综合素质教育及考核现状
2.1国内高职护理教育概况
高职护理教育是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的护理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掌握现代护理工作方法,满足逐渐增加的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护理人才。因此,高职护理教育必须按照高职护理的人才规格和基本特征,把培养目标定位在掌握“必需、够用”的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能满足临床护理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实干、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高级护理人才[9]。高职护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能“以人的健康需要为中心”,独立运用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人文素质良好,有一定发展潜能的应用型高级护理人才[10]。目前,高等教育界已经明确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有思想品德素质、学习素质、业务素质、科研素质、身心素质及人文素质,这些都是大学生成才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而其中思想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本领,身心素质是本钱[11]。
2.2国内高职护理毕业生综合素质现状
在新的世纪,我们身处的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知识经济初现端倪,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逐渐提高。我国大学生面临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整体素质水平在不断提高,综合能力不断加强,是适应现代化的趋势和知识经济潮流的。现阶段我国高职护理毕业生整体素质,从思想品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4个方面进行评估和分析。
2.2.1思想道德素质
目前高职护理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总体是好的,有比较明确的政治目标,但是缺乏稳定性与系统性,缺乏有效的价值评估。由于思想、文化和知识背景的差别,高职护理毕业生对社会的道德评价不一,整体水平虽有所提高,但在道德行为与认知水平上的差距依然存在。在坚持主流思想道德的背景下,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日渐呈现出多元化倾向,但在这些多元的、多层次的价值中缺乏一种行之有效的价值评估体系,这就造成了高职护理毕业生缺乏一个对于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合理的评判标准。
2.2.2专业素质
目前高职护理毕业生对专业的认同和个人的爱好追求不一致,比较注重工具型知识的学习。我国正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时期,现在接受高职护理教育的学生多是从应试教育的体制中成长起来的,入学前是以考上大学为目的,对专业选择也多是看重社会的需求和潮流,忽视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这就出现了许多学生入学后对专业的认同和个人的爱好追求不一致,影响了对护理专业知识的学习,对护理专业知识了解肤浅,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对护理专业知识缺乏深刻的钻研和探讨,更少见对护理专业的独到见解。
2.2.3文化素质
目前高职护理毕业生是综合素质较高的群体,在文化素质方面的表现更加明显。他们的主流文化是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但是,由于他们的思想还不是很成熟,对文化的吸纳有时缺乏辨别能力,影响了毕业生的价值取向,在文化内化的过程中产生了矛盾和混乱。因此,他们需要一些健康的社会实践,培养积极向上的文化素质和方向。
2.2.4身心素质
目前高职护理毕业生的身体素质比以前有所提高,但是心理健康素质问题较为突出。有调查表明,约有60%的在校大学生从未或几乎没有独立参加过社会活动[12],他们以独生子女为主体,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种种变化和影响,心理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心理不稳定、缺乏安全感和认同感,在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繁重的课业压力,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等问题时,大多显得手足无措[13]。
2.3国内高职护理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我国关于高职医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研究有所增多,但对护理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考核方面的研究仍处于空白。黄会明等[14]基于加权TOPSlS法对某高职学院2006级汽车维修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调研并评价;王萍等[15]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构造了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基于变权评价理论构造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变权评价模型,再将变权理论和模糊数学理论结合,构造出模糊变权综合评价模型。徐袁瑾等[16]采取问卷调查法对上海交通大学口腔毕业生综合素质进行了调研,为在校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供建议;徐朝阳等[17]采用定点函调的方式对皖南医学院近年的本科毕业生及所在单位就医学生必备的综合素质进行了调研,以反思素质教育,发现薄弱环节,进一步构建素质教育模块,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张楠等[18]采取问卷法对首都医科大学中药专业毕业生所在单位进行调查,就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结构进行评价,分析了中药毕业生目前的就业状况及在工作中的优势和劣势,为中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资料;余凤英等[19]采用自编的问卷,对湖南省28所医院的护理高职毕业生的工作现状进行调查,了解了用人单位对护理高职毕业生及护理高职教育的看法,对岗位人才培养方案做出评价。当今国内还没有专门的机构、科学的方法、健全的评价标准、完善的考核方案以及畅通的反馈渠道来进行高职护理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工作。2.4国内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存在的问题
2.4.1考核办法、目的不明确
考核学生的侧重与高职培养人才目标不相符,起不到准确考核高职学生的作用。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将以照顾者、决策者、管理者、教育者及研究者等多重角色工作于临床第一线,为服务对象提供全方位的服务[20]。目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已明确,但高职院校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考核办法不是围绕树立“以人为本、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去考核学生的,使得对学生的考核工作明显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脱钩,没有起到人才评价系统所具有的反馈、调节和指导功能。
2.4.2考核方法不科学
完全量化学生的素质缺乏科学性,很难说综合素质79分的学生就比80分的学生差。把学生的德育、智育、身心、能力素质都分数化是不科学的,这样既不能真实、准确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不符合对高职人才的要求。高职人才应该是除了职业能力以外,当他某一方面达到一定水平就够用了,并不因他在这一方面的更高水平而改变他的价值。
2.4.3考核结果无效用
考核结果没有成为调节和引导学校教育、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风向标。考核办法不仅是检查、鉴定学生的标准,同时还应该是引导学生的路标、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重点调整的信号。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工作既是对整个学校教育效果最终的检查,又是下轮教育方向进行调节的依据。因此,建立一个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阶段、分层次、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动态的考核系统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关系到高职教育发展的大事[3]。
3高职护理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体系的应用前景
篇7
【关键词】 素质;素质教育;护理教育;教育改革
Quality education of nursing students in professional teaching
WANG Yun-feng,ZHAO Yan,SHENG Yu. Institute of Nursing,Beij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Beijing 100144,China
[Abstract] Since 1996, College of Nursing in Beij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implementing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ccording to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foreign nursing education, we proposed to develop quality education of students as the core of the reform objectives, for the specificity of nursing work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nursing students,we emphasized the integr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specialized courses.Through many surveys conducted by students and employers, the conclusion is: the basic educational reform is a success, quality education of students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Key words] quality; quality education;nursing education;education reform
素质教育是以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以人的发展规定构建教育体系,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在人格、智力和体力方面主动发展的教育[1]。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服务对象、护理理念、护理工作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护理工作越来越强调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在护理过程中,护士除了进行护理操作和生活照顾外,还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给患者以心理支持和社会支持。因此,良好的职业素质是保证护士为服务对象提供高质量护理服务的前提。1996年,我院承担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教学课程体系改革”护理专业的重点课题。旨在按照现代护理观和教育观探索既符合国情又能同国际接轨的、面向21世纪的护理教育新途径[2,3],目的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成为适应21世纪的合格护理人才。通过十余年不断调研和总结,我院以学生的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日臻完善,下面就结合我国护生素质教育现况谈谈我院贯穿于护理专业教学中的学生素质教育。
1 素质教育现状
近年来,在高等护理教育的改革中,人文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4]。有调查显示,95.5% 的护生对开设人文课程持肯定态度,护生认为人文课程在扩大知识面、培养与人交往和合作的能力等多方面有重要作用。但是护生对目前开设的人文课程效果评价以及对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总体评价的满意度均较低[5]。究其原因主要为:缺乏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专业教师人文素养的匮乏、学校对人文教育的重视不够、人文课程开设数目较少、人文学科课程学时及比例不合理、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之间缺乏横向沟通、护生对人文教育的认识和重视不够、人文教育的途径和教学方式的单一、缺乏科学的测评体系等[4~7]。
2 素质教育改革
面对我国护生素质教育现状,各高校纷纷进行了素质教育改革,提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注重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导向性,将护理人文教育与就业需求联系在一起,在科学系统调查用人单位对护理人才人文素质的评价和要求基础上,对护理人文教育模式进行研究。并通过构建科学的护理人文教育模式,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职业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护理专业学生就业率,满足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8~11]。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于1994年启动了护理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确定了在新的教育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过程中,把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形成了“师生互动、科学考评、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共识。素质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北京协和护理学院始终把政治思想教育、护理职业认知教育、人生职业规划教育、爱心和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生在校的全过程。
3 融于专业课程教学始终的护生素质教育
3.1 课程体系设置注重护生素质教育 为了增加学生人文素养的知识,学院在社会科学文化课程的设置过程中,适当增加人文课程比重,将人文理念渗透到专业课程中,先后增设了《生命伦理学与法规》、《形势与政策》、《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沟通与交流》、《护理心理学》、《人类发展与哲学》等必修课程,使人文社科课程的比例从原来的8.0%上升到14.4%,并贯穿于全部教育过程,形成完整的、系统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文专业课程体系。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具备理解服务对象的知识、形成尊重服务对象的态度、具备为更好地帮助服务对象而勤奋努力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健全的人格以及不断进取的精神。
3.2 教学目标制定强调护生素质教育 在大学教学中,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根据大纲的要求制定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学生学习情感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学生也按照课堂目标学习、复习,因此学院在制订教学大纲时明确列出包括人文素质教育在内的教学目标和考核方法,把学生的行为规范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地结合,形成完整的、系统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每一门课程、甚至每一章节的教学目标中都明确提出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和考核标准,尤其是在护理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考核中。如在《护理学基础》教学大纲中规定教师对学生进行第一次基础护理操作示教、讲解操作方法时应强调面对患者要以人为本、微笑服务的理念,并在操作考核评分标准中明确列出态度的评价方法和分值。
3.3 教学内容安排实施护生素质教育 在学生入校的第一个学期即开设《人与社会》课,介绍护理专业特点、发展史、护理理念,明确护理人员的角色与功能;《护理学基础》是护生开始学习护理专业的第一门基础课,教学大纲规定教师在第一讲中即采用讲授、观看录像等方式向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注重护士形象,衣貌整洁、不化浓妆、不戴首饰、不留长指甲,注意保持良好的姿态,坐、立、行、走、持治疗盘、拿病历本等都要端庄大方、态度和蔼,使学生真正懂得职业与形象的协调性,深刻体会到护理操作是力与美的和谐。此外在课程安排上提早让学生接触临床,让学生认识到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理论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与人合作能力。
3.4 教学方法选择深化护生素质教育 护理专业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针对学习内容,学生的经历、兴趣、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等,设计出富有弹性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打破传统的“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选择应用启发式、情景式、案例式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其创造力、发散性思维以及评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其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真正做到使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在授课过程中经常鼓励学生采用讨论、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参与教学。如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讲授患者的饮食及其相关内容时,要求学生两人一组,相互喂食,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换位思考,体会患者的感受和需求,继而组织讨论,交流体会,对比双方不同的认知,使学生真正学会尊敬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
3.5 临床综合实习强化护生素质教育 按照教学安排,学生在第一学期即进入临床进行学习,随后在校学习期间每个学期4~5周的临床学习,由本院教师到临床带教,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的同时,强调人文素质教育,对人的尊重等,最后一年的临床综合实习,为学生提供与医生、护士、患者全面接触的机会,在实践中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与人沟通能力等。
3.6 评价方法选择推进护生素质教育 在考试过程中,改变传统的笔试“一统天下”的局面,建立多渠道、全方位的考核评价体系,使考核内容从侧重考察知识的记忆转向考察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目标,选择合理的考核方式,通常采用笔试、口试、面试及操作性考试等相结合的方式,努力把学生的能力素质纳入考核的范畴。在《护理学基础》操作学习时应用了小组学习的方法,考核时也是抽考小组成员,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加深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培养了愿意与人合作的态度,提高了自信和主动学习的能力[12]。
4 护理生素质教育的考评体系和效果评价
4.1 1998年北京协和护理学院建立了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考核指标 这是一个由4个部分48个评价点组成的系列指标体系,其中学习成绩占40%,教师评价占20%,同学评价占20%,临床教师或护士长评价占20%。其考核结果主要应用于学生奖学金的评比、优秀班集体评比、优秀学生专升本、优秀学生干部的评比、毕业生的推荐等。实践证明,这种考核体系克服了以往仅以学生成绩来评价学生是否优秀的缺陷,在评价中既重视学生学习成绩,又注重学生的科学精神;既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又注重学生的协作精神;既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又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评价体系做到了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课堂学习评价与临床表现评价相结合;学习成绩评价与承担社会责任评价相结合;一般评价与重点评价相结合;阶段评价与年度评价相结合。
4.2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是检验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 从2000—2008年8年中护理学院已有370余名本科毕业生,学生一次就业率均在97%以上,在北京市各专业就业率中始终名列前茅。为了总结和检验护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护理学院的教师指导本科生、研究生做过多次调查[13,14]。2009年护理学院又专门组织相关人员成立了调研组,对教改后的本科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调查范围涉及6个省市、43家用人单位,调查内容分为知识、技能、基本素质、专业价值观、角色发展5个维度,共108个题目。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结论是:(1)通过四年的培养,护理生思想都会发生改变,大部分专业思想比较牢固,并愿意献身护理事业。(2)学生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与人合作能力。(3)适应能力较强,能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有较高的综合素质。(4)富有同情心、爱心和责任心,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经过调查研究和分析,护理学院教育改革以前(1990—1999年)毕业生直接进入临床工作的为20%,护理学院教育改革以后(2000—2008年)毕业生直接进入临床工作的为90%。
4.3 护理生素质教育的经验和体会 学生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统一思想,步调一致,协调工作,因此必须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氛围,要注意做到四个结合,第一,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第二,教师的指导性与学生的自觉性相结合;第三,思想教育部门与教育教学管理部门相结合;第四,理论教学与临床实习相结合。通过不断完善和推进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达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的,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合21世纪需要的合格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孙峰,许杰文.简论人生的主体性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教育科学,2000,3.
2 沈宁.面向二十一世纪,探索培养高等护理人才新模式.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8,4:10-12.
3 刘华平.传承协和精神放眼护理提升护理教育.中华护理教育,2006,3(1):12.
4 杨丽,何国平.高等职业院校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调查.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7):923-925.
5 李秋萍. 护理本科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调查及改革实践. 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1):1034-1037.
6 代玲.护理教育中提高护生综合素质的探讨.基层医学论坛,2007,11:49-50.
7 王斌全,李洁. 我国高等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展望. 护理研究,2008,22(12):3199-3200.
8 余晓云.加强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的教育.护理研究,2005,19 (10A):1983-1985.
9 崔新萍.刘西平,汤先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研.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9):8-9.
10 陈三妹.王建华.护理专业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探讨.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15(2):59-60.
11 陈瑜.构建适应就业需求的护理人文教育模式的改革研究.护理研究,2009,23(2):451-453.
12 绳宇,赵雁,张欣. 在护理技能教学中实施小组学习方法的实践. 中华护理杂志,2004,39(7):531-533.
篇8
【关键词】 护理体系;急救;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311-02
急救护理服务体系的观念、形式、制度以及管理手段都会对急诊医护工作的同步开展产生影响。从我国急救护理服务体系的发展状况来看,临床实际中从事护理第一线工作的医护人员整体专业化程度不高,医护人员急救服务意识不强,医院全方位急救护理服务体系的建设还不够完善,对于急救领域的研究也有待加强。急诊工作者仍旧需要优化、改善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一 急救护理服务体系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通过对国内五十所医院的急诊科的急救护理体系进行调查研究,综合分析可以得到我国急救护理服务体系建设中面临的问题。首先,从急救医护工作人员的年龄结构中发现,有六成以上的急救护理人员在20至30岁,而百分之五十六的急救护理人员的工作年限只有一到三年,这是造成急救护理服务体系整体专业水平偏低、人力资源分配不合理的关键。接着在专业素养方面,学历上有八成以上的急救护理人员仅为大专层次。从急诊护理人员职称结构的比例中可以看到,初级急救护理人员占到了七成,中级急救护理人员占仅仅占到了两成,而高级急救护理人员占更是屈指可数。最后在所调查的五十所医院中,市级医院的急救护理研究项目只有两项,且研究进展并不乐观,而省级和县级医院的急救护理研究项目几乎为空白。五十所医院的急救培训活动在近一年内仅为119次,而且并没有统一的规章制度以及工作流程、考核标准[1] 。
我国目前的应急护理体系中,工作年限较短经验不太丰富的急救医护人员比例较高,在职称结构上则表现为具有高级职称的急救护理人员比例较低的状况。再加上急诊护士对于科研项目的参与明显不足,队伍不稳定以及急诊护理质量的不到位,我国急诊护理体系的改进已经迫在眉睫。
二 急救护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对策
1.明确优秀人员带头作用
对于急诊护理带头人的作用予以明确,可以有效的提升整个急救队伍的工作能力。原则上可以将经验丰富的护理学科护士长作为带头人。护士长作为医院护理科中的优秀人才,要给予其更多的深造学习的机会,令其能够充分的了解国内外在急救护理上的学术动态,使其能够充分的与国际接轨,发挥其引领学术专业发展趋势的作用[2] 。可以让经验丰富、专业能力较强的资深护理人员对初级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一对一的实际操作指导,让缺乏经验的护理人员能够快速适应环境。
2.加强急救人员培训教育
专业、规范的培训是的急救人员的职业素养予以提高的必经之路,培训也能够使急救人员在临床的护理工作上动手能力、工作能力以及适应能力都能有一定的提高。根据体系标准应对专业层次较低的急救人员予以专业性的培训,可以通过轮转的工作方式保证专科护士的专业培养。在培训方式上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指定合理的轮转、培训以及考核内容。 一是院前急救工作人员与院内急诊医护人员相互相轮转,这是对院前以及院内的抢救工作的连续性予以保证的必要措施[3],令专科护士能够充分掌握现场的急救技能以及抢救药品、设备的使用技能,还能使急救人员养成预见性思维的习惯。二是通过监护室医护人员和急救人员的轮转使得急救护士能够对监护的护理方式、仪器使用、观察方法予以充分的认识,保证急诊室在抢救过程中监护工作的连续、完整性。急救医护人员在轮转工作中要保证同患者之间的良好沟通,通过对理论的熟悉掌握,独立的完成急救护理工作。
3.强化急救人员服务意识
目前,随着新农合的实施,城镇居民全民医保体系不断健全,患者住院率提高,医院加床增多。因此打造诊治一体化的急救服务体系,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大量重危病的患者积压在急诊时,急救人员要根据病患情况予以安排,进行沟通交流,并为其提供诊疗意见。急诊不能停留在对患者初步的抢救和诊断上,要对病患进行全方位的急救护理,配合医疗做好抢救外的心理教育及康复护理教育,保证抢救成功率。急救人员要摒弃只管急救不管护理的现状,尽量缩短病人救治时间,对经济情况不好的病患要提供援助。急救人员必须以病人需求为导向,不断扩展急救护理专业范畴,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医疗发展。
4.规范急救工作整体流程
虽然现阶段关于急救护理的工作规章制度已经存在,但是大多数都无法适应现有的急救护理现状,因此无论是急诊护士的工作制度、岗位职责,还是工作流程、护理制度上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对工作流程以及护理规章予以规范,是急救工作质量提升的保证。通过对急救护理工作的各项指标予以标准化,为急救护理团队提供统一的标准,可以令其工作的开展有标准的指标予以控制,并且能够保证其工作的开展能够更加的快捷高效,以此改变混乱的急诊护理体系现状。同时,这种程序化、系统化、标准化的体系建立也是急救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
5.注重急救护理全方位建设
充分的利用如今日渐开放的学术平台来强化急救护理的体系建设。可以通过对全院基础教育的加强,提高年轻急诊护士的工作能力。对岗位的准入制予以落实,保证急诊专科护士能够人人持证上岗。对急救护理领域的新技术以及新业务予以运用,保证医院的急救护理服务体系在追踪新急救技术进展的基础上全面的发展。急救护理工作本身就是一项融汇了各个专科技能的工作,所以建立一支全方位多层次护理人员团队,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罗希芝.急救护理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护士进修杂志,2011(3)
篇9
关键词:护生;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品质;策略
在新时期,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不是陌生话题,介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它仍然具有一定价值,对于教育事业发展意蕴深厚。有研究报道,对于新入学大学生31.4%需要给予积极心理关注。有研究采用SCL-90量表对不同年级护生进行心理调查,显示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全国青年常模,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积极心理品质可以使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具有积极取向,因此受到众多教育工作的重视。有调查发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得分平均分为3.67,处于中等水平;护生积极心理品质总体水平低于大学生常模。由此可见,正确认识护理专业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并开展教育尤为重要。本文旨在探讨培养护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教育模式及培养策略,为护理教育者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一定依据。
1.积极心理品质的概念、测量及影响因素
1.1概述
积极心理品质属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它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学科,2000年1月赛里格曼和心理学家西卡森特米哈伊发表于世界著名心理学杂志《美国心理学家》上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是积极心理学为世人熟知的标志。积极的心理主要体现在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质及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三个方面。与消极情绪相对的积极情绪,可以使个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产生多种思想和行为,其中创造性或创新性的思想和行为可以促进其迁移;赛里格曼提出了“解释风格理论”,其中把人格分为乐观型解释风格和悲观型解释风格,其中乐观型解释风格是积极人格特征的表现;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也就是积极心理产生的外界环境,它能够更好地促进个体获得积极体验,从而更易产生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的心理品质主要表现在幸福感、创造性、情感智力、大局观、勇气、坚持性、正直、仁爱、慈祥、审慎、感激、希望等24个方面。
1.2测量
护生积极心理调查和研究中多采用孟万金等编制的《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该量表通过对智慧和知识、勇气、人性(情)、公正、节制和超越六个维度,分别对认知、情感、人际、公民性、避免极端及精神信念等力量,包括20个积极心理品质进行测量。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及信度检验显示该量表具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其中6个分量表和总量表的内在一致性信度系数均在0.65以上,被广泛用于测量大学生积极心理及相关研究。
1.3研究现状及影响因素
郭玉芳等在对护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横断面调查中发现,在20项积极心理品质中,护生具有较好心灵触动、团队精神、真诚的心理品质,而在热爱学习、领导能力、自制方面相对较差。对于在校期间护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因素研究中显示,护生的学习成绩、体育参与度、母亲文化水平、母亲的关心、父母的期待、老师的关注、与同学的关系、对积极心理品质的了解和认可度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2.护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教育模式及培养策略
2.1教育模式
刘晓芹等提出评估—实施教育:针对新生,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后,实施个性化心理辅导,为培养和树立积极的心理品质打下基础;对在校学生进行心理状况评估,了解人格、生活事件等因素对护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制定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保持积极心理不被外界环境中的众多因素影响;实习前,加强护生角色转变,避免由于实习和就业等因素造成心理冲突,为适应实习需要及社会发展做好准备。张银玲等提出了教学目标设计中的积极价值观,可提高护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习得积极情绪;教学内容的创新性,更关注护生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升以及促进护生积极成长;体验式教学方式促进护士自我实现;多元化考评护生的积极体验。
2.2培养策略
2.2.1积极心理干预
积极正面的心理引导有利于学生培养和保持积极的心理品质。注重积极的心理理念的学习和引导,营造学习氛围;预防消极心理对护生身心的影响,防患于未然;结合护理专业特点,使护生扎实护理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操作,培养其自我成就感,有利于幸福指数的提高;提高护生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其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教学过程中对存在的心理危机护生实施重点辅导,防止极端事件发生。
2.2.2自我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格发展的内部因素是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
通过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意识层面的培养和提高,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不同护生的潜能差异,鼓励其主动寻求外界帮助并积极增强自身力量。首先培养自我认知能力,加强护理文化的宣传教育,使护生对其护理职业和未来规划正确认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激励护生学习兴趣,丰富学习中习得的积极体验;加强护生自制力的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目标,学会排除学习和生活中的干扰,同时理性控制自己的欲望。
2.2.3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
张娜等研究中显示,体育活动参与程度影响护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鼓励护生参加适当和适量的校内外各种体育活动,唤起其积极心理情绪,增强愉快和喜悦,消除学习和生活中情绪压抑、性情浮躁和神经紧张等心理障碍。
3.小结
在积极心理学理念引领下,加强护生的积极心理教育,符合护理事业人来培养的目标。了解护生的积极心理健康状态,并有针对性地展开心理干预或引导,可以促进护生学习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及未来职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石阶瑶.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干预研究[D].兰州大学,2006.
[2]董胜莲,刘海娟,陈长香.护理专业女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6,21(2):4-6.
[3]李林英,赵敬,刘玉利.大学新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5):546-547.
[4]郭玉芳,张娜,张静平.护生在校学习期间积极心理品质的现状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52-55.
[5]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吕明,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31-236.
[6]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江苏:南京师范大学,2006.
[7]马甜语.积极心理学及其应用的理论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9.
[8]孟万金,官群.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9(8):71-77.
[9]刘晓芹,卢国华,杜春萍,等.护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6):526-527.
[10]张银玲,柳琴,曹宝花,等.积极心理学理念下《护理心理学》教学模式的建构[J].护理研究,2012,26(4):1045-1046.
[11]吕春明,周广云.临床护理教学与护生心理诱导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1,19(4):61-62.
[12]郭玉芳,张娜,张静平.基于积极心理学改善护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3,28(2):94-96.
[13]赵静.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9):87-88.
[14]王新波.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40-45.
[15]麻艳香,蔡中宏.自我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133-136.
[16]周鑫,吴正虎.群体危机状态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探析[J].医学与社会,2010,23(3):52-54.
篇10
作者单位:832008石河子市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林陶玉),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护理系(李曼)
林陶玉:女,硕士,副主任护师,科护士长
摘要护理门诊的产生和发展基于成本控制,是减少住院时间和提供更好的出院后康复医疗保健服务等的迫切需求,本研究通过对国内护理门诊的发展现状进行整理分析,剖析了开设护理门诊的必要性、意义和存在的不足,旨在为护理管理者们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专科;护士;护理门诊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6.080
随着全民健康意识的加强,现有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 康需求,护理门诊(NLC)应运而生。由于我国卫生政策、护理 教育发展的相对迟滞及具备专科护士资质的临床护理专家相 对缺乏,国内护理门诊尚处于萌芽阶段,服务范畴也较国外局限。目前仅在一些大城市率先建立了依附于医院的护理专家咨询门诊,为就诊病人进行全面的健康评估,提供专业护理技能,多层次、多形式、连续、系统的个体化健康指导以及完整的治疗护理服务等,深受患者的欢迎,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1国内护理门诊现状
为满足广大患者对疾病的自我护理保健、操作技能及康复指导等需求,保证护理的延续性,护理门诊已成为患者首选的服务方式,已成功地应用于PICC静脉置管患者护理、糖尿病、伤口造口、孕妇围产期保健等,且初见成效。出院患者PICC导管维护和指导已成为突出的护理问题,PICC专科护理门诊的设立,为带管患者建立了强大的支持系统,解决了门诊患者置管及导管维护问题,延长导管使用时间,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1],促进了PICC技术的发展。糖尿病是一种不可根治的慢性疾病,患者本人的自我管理是治疗的基础和关键。有学者[2-3]发现,开设糖尿病专科护理门诊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教育,配合糖尿病患者个人档案的使用,患者更容易掌握相关健康知识,更利于血糖的控制和并发症的预防,与糖尿病相关的致残率、致死率及医疗费用明显下降,是所有教育法中最有针对性、最受患者欢迎的教育方法。结肠造口患者出院后造口护理技术的培训和健康指导一直是护理工作的难点,造口护理门诊为患者提供与造口相关的治疗、护理、营养及预防保健知识,处理非住院期的造口并发症和慢性伤口,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3-4]。设立助产士专科门诊,为孕产妇提供定期的围产期保健服务及产后康复指导,提高了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降低其妊娠期合并症的发生率和社会因素剖宫产率,提高了自然分娩率[5-6]。因此,大量研究证实,专科护理门诊顺应了患者的多元化需求,给专科护士更多的平台提高专业技能,并通过大量的科研来开拓专科的新领域,推动护理学科的发展。
2我国开设护理门诊的必要性
2.1减轻国家及个人的医疗负担鉴于目前我国的基本国情,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成熟,而家庭成员缺乏专业的照护技能,部分患者更愿意采用住院治疗或延长住院时间的方法来弥补不足,浪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设立护理门诊,开展咨询和指导工作,加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家庭成员对患者的护理能力,降低患者的入院率和再住院率,从 而节省医疗资源,减轻家庭负担。
2.2减轻医师门诊的压力为患者提供健康服务的护理门 诊护士与医师或其他学科的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互为补充,但又互不可替代。由于医护侧重面不一,专科医师注重为患 者提供治疗方案,且门诊医师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对患者进行 更多的评估及讲解以及对患者并发症进行规范、系统的筛查,而护理门诊的专科护士则能给患者提供个性化评估、个体化健康指导以及完整的治疗护理服务,有效地提高患者的就诊 满意度和依从性。随着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这种多学科的合作是一种趋势和需要。
2.3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低教育状态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慢性病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 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门诊患者的就医需求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医院良好的环境设施和医护人员的精湛技术,更多的是希望获取所需的健康知识,建立健康的行为方式。在护理门诊工作的专科护士扮演着重要的教育者角色,她们通过多样化健康宣教既能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又有利于开展慢性病的二级预防工作,从而降低疾病的致残率及死亡率,提高患者的健康素质。
3我国开设护理门诊的意义
3.1有利于专科护士的成长随着诊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护理专业化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并在专科护理领域发挥带头人作用已经成为新时期面临的课题。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建立和发展专科护 士培训制度是提高护理专业技术水平和促进护理专业发展的重要策略,也是与国际护理接轨的基础。护理门诊的设立有利于引导护士把专科护理研究作为自己职业规划的一部分,使护士将个人的努力方向定位在某个方面做到精益求精,成为专科护理的顶尖人才。
3.2成为中国护理向专业化发展的实践形式护理教育和护理实践是护理专业发展的基础。我国专科护士的培训与使 用尚在起步阶段,大部分医院对专科护士的培训较为重视,但在临床实践中并未给护士提供较多的平台。专科护士多由丰 富经验和高超技能的高年资护士及受过高等护理教育的护理 硕士和博士组成,但其经过培训后并无太多机会能专职从事专科工作,极大地浪费了宝贵的人力资源。而护理门诊的设立为这些专科护士的实践提供了重要平台,让她们既有机会 发挥亟待解决问题的潜能,又能用护理科研来指导护理实践,促进了护理专业化的发展。因此护理门诊的出现是中国护理专业发展重要的实践形式。
3.3强化患者的遵医行为遵医行为是当今医学界面临的 严重问题,其影响因素复杂,涉及患者自身、治疗和干预等多个方面,直接关系到患者病情的发展和治疗的效果。护理门诊的护士在专科护理评估、发现患者在自我管理中的护理问题、综合治疗以及康复等方面上具有更深广的知识和更高的综合能力,她们为患者进行健康评估,对患者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行专业干预,通过全方位健康教育传授疾病相关知识,强化患者及家属的遵医行为,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3.4提升医院的综合实力门诊是医院面向社会的重要窗口,服务的优劣直接影响医院的声誉,影响医院在日益激烈的医疗竞争中抢占更多市场份额的实力。通过开设护士专家门诊,建立新型的医疗消费模式,专科护士以其专业化知识和技能,吸引广大就诊患者,满足患者的多元化需求,加强了护患沟通,缓解了健康需求和医疗资源的矛盾,提高了医院的护理质量,进而提升医院的综合实力。
4开设护理门诊存在的不足
4.1社会及医护同行对护理门诊的认知度低护理门诊作为新生事物,社会对其了解和认知较少,并且由于长期重医轻护的观念,护理门诊的潜在服务对象更倾向于遵从医师,而对护士的门诊服务持怀疑态度;门诊医师作为一个既得利益的团体,他们可能会担心护理门诊设立会损害医师的权益,并对他们的权威性带来挑战;护理门诊的护士很多仍在病房工作,因其病房的工作会由其他共事护士来完成,势必增加其他护士的工作量,从而引发不满。
4.2护理门诊缺乏保障机制目前提供门诊护理服务的护士多由护士长和相关科室的行政管理人员担任,他们的主要工作内容并非护理门诊的工作,从时间上不能保证护理门诊的正常运行。其次,门诊护士的工作范畴不明确,收费项目及收入分配机制等缺乏相关政策保障,不利于护理门诊护士个人和专业的发展。再者,医院管理者在协调与护理门诊相关部门的关系和帮助解决运行、发展中的问题等方面重视不足、支持不够。因此,护理门诊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很难发挥出它的经济及社会价值,也会严重挫伤门诊专科护士的积极性。
4.3护理门诊的专科护士人力资源匮乏护理门诊护士作为高级护理实践者,接触大量某一专病专科的服务对象,有更多的机会发现新的护理难点问题,并将其作为科研的选题,通过科研解决这些难点问题,使临床护理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促进护理学的发展,因此护理门诊的护士需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护理研究生是护理门诊最合适的人选,但我国护理高等教育起步较晚,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又有高学历的护理人员较少,并且护理研究生毕业多就职于学院,担当护理教育者及研究者角色,只有极少数在临床工作。目前专科护士多由低学历、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承担,科研水平较低,严重制约护理门诊的发展。
总之,随着人们健康需求的多元化和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在维护健康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开展护士门诊,拓宽了护理人员与社会接触的广度和深度,通过门诊护理专家对人们健康的影响,有利于转变其对护理工作的陈旧观念,获得社会对护理工作的认可和重新定位,从根本上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护士门诊不仅满足了出院患者对延续护理服务的需求,同时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护士专科护理水平,推动了护理学科专业化发展,为医院创造了经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红,卢慧芳,戴海燕,等.PICC护理门诊的实施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4):297-298.
[2]曹政英.糖尿病护理门诊在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作用[J].吉林医学,2014,35(9):1965.
[3]杨明莹,张丽霞,王俊,等.延续护理服务对造口患者出院后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2):154-156.
[4]陈玲玲,陆海英,施雁.上海地区肠造口患者对造口护理门诊需求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31(7):11-14.
[5]关文文,尹姣,肖锐.开设妇产科护理专科门诊的实践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7):4142-4143.
[6]陈群,王剑鹰,周保利.助产士心理护理门诊分娩524例对比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1,40(1):124-125.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护理论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