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教育的原则范文

时间:2023-12-19 17:51: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教育的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护理教育的原则

篇1

一、幼儿权利的保护原则

幼儿期是儿童期的一个重要阶段,综合分析我国现行的对幼儿的基本权利具有法律效力的主要法律和政策文件②,可以将幼儿所拥有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权利表述为生存权和健康权、人格权、受教育权与发展权、受保护权与参与权等几个方面。在保护幼儿权利的实践中,既要把幼儿作为被保护的对象,给予其特别的、优先的保护;又要把幼儿视为积极主动的权利主体予以应有的、足够的尊重,尊重其独立的人格和年龄特点。

1.儿童优先与特护的原则

儿童优先与特护是指涉及儿童的任何事情,必须以儿童的利益为重。

《儿童权利公约》第3条规定:关于儿童的一切行动,不论是社会福利机构、法院、行政当局或立法机构执行,均应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一种首要考虑。《中国儿童发展纲要》总目标中提出要坚持“儿童优先”原则,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条、第40条规定了未成年人享有的基本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给予特殊的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和公共场所发生突发事件时,应当优先救护未成年人。因此,幼儿园和幼儿教师要尽可能地使幼儿在身心健康方面获得最充分的优先照顾,日常工作要优先考虑到幼儿的安全和最大利益。

2.公平和平等的原则

公平和平等的原则首先体现为无歧视。无论幼儿的社会文化背景如何,无论家庭贫富,无论男女,无论正常或残疾,都应得到公平和平等的对待,不应受歧视或被忽略。《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条规定:未成年人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等,依法平等地享有权利。《中国儿童发展纲要》有关儿童与教育发展的目标与策略部分强调,在国家宏观政策上,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地区差距,为所有儿童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确保教育的公平和公正。要关注女童和特殊困境的儿童,保证其获得健康成长和平等发展的机会。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教育内容,保障女童受教育的权利;保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儿童就学权利;保障残疾儿童、孤儿和流动人口中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幼儿园工作规程》第20条规定,“面向全体幼儿”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原则之一。第23条还特别强调: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

公平和平等还表现在儿童与成人同样拥有人格尊严。在公平和平等的原则下,成人应努力保证儿童不因年幼而受到成人的歧视、剥夺、虐待、侮辱和其他不平等的待遇;不应该因为儿童年幼而使用讽刺、挖苦性的语言来侮辱儿童,更不应因儿童没有抵抗和还击的能力而将儿童作为成人发泄怨气和打击报复的对象。

3.尊重年龄特点的原则

《儿童权利公约》第31条规定: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生活艺术活动。尊重并促进儿童充分参加文化和艺术生活的权利,鼓励为儿童提供从事文化、艺术、娱乐和休闲活动的适当和均等的机会。《未成年人保护法》第5条规定:“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的规律和特点”是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应当遵循的原则。

对于幼儿来说,遵循这一原则要特别强调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游戏是幼儿的权利,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园工作规程》第20条、第21条规定: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幼儿园一日生活的组织应动静交替,注重幼儿的实践活动,保证幼儿愉快的、有益的自由活动。第24条进一步明确提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和指导游戏。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游戏条件(时间、空间、材料)。应充分尊重幼儿选择游戏的意愿,鼓励幼儿制作玩具,根据幼儿的实际经验和兴趣,在游戏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保持幼儿愉快的情绪,促进幼儿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第二,尊重幼儿的认识规律与个体差异。《幼儿园工作规程》第21条、第24条规定,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原则之一是: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教育活动的内容应根据教育目的、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兴趣,以循序渐进为原则,有计划地选择和组织。第26条规定:幼儿园的各项活动都应尊重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根据幼儿个体差异,不要强求一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中提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与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4.成人义务性的原则

在任何条件下,儿童都应当受到成人的保护,全社会所有的成人都对儿童负有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对于幼儿来说,由于他们还不具备自我保护的能力,成人对他们的安全负有全部责任。从远近亲疏关系来说,对幼儿负有保护责任和义务的成人主要包括:家庭中的成人,即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幼儿园中的成人,即教师和其他员工;其他社会成员中的成人,一切与幼儿的生存和发展相关的成人,如儿科医生、生产和销售儿童食品、玩具、图书和其他用品的成人等。

家庭是儿童权利保护的第一阵地,家庭中的成人,尤其是父母是保护儿童的第一责任人。《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对家长保护儿童权利的责任、义务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幼儿园也是儿童权利保护的重要阵地,幼儿教师和其他员工是幼儿权利的直接保护者,不仅有关儿童权利的国际、国内法律对幼儿园和幼儿教师及其员工在保护幼儿权利中的责任和义务做了明确的规定,《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还提出了一系列保护幼儿生命安全与健康、平等的学习与发展等权利的具体要求和细则。此外,其他成人在其从事与儿童相关的工作中,也都要把儿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把保障儿童的权利作为自己的职责和义务。根据《儿童权利公约》《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幼儿园工作规程》与《幼儿园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一切违反规定或不履行儿童权利保护有关规定的行为主体,视其情节的严重程度,都要受到行政或刑事的处罚。

二、幼儿园与教师对幼儿权利的保护

尊重和保障儿童权利的实现是教育的基本职能之一。幼儿园作为学校教育的起始阶段,除家庭和家长保护之外,幼儿园和幼儿教师是对3―6岁儿童实行保护的重要机构和人员。《教师法》第8条规定: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和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中提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尽管有关幼儿权利保护与教育的法案与政策对幼儿的权利与保护有明确的规定,但由于幼儿园市场混乱,缺乏严格有效的管理,在现实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威胁幼儿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安全的隐患,忽视甚至亵渎幼儿基本权利的现象仍然存在。在幼儿园范围内,这些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一些幼儿园基本设施条件不合格,规章制度不健全,一些教师对幼儿的权利和自身的责任与义务缺乏了解,一些幼儿园的课程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全面发展的需要等,针对这些现实中的问题,要特别强调幼儿园与教师对幼儿权利的保护。

1.规范设施条件,健全规章制度

幼儿园具有保育和教育的双重任务,其基本设施条件和规章制度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合格的基本设施条件、合理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幼儿获得健康良好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幼儿生命健康权的重要保证。

依照儿童保护的相关法律,所有的幼儿园都应当建立安全制度,包括应对各种灾害、传染性疾病、食物中毒、意外伤害等突发事件的预案。按照国家规定,所有的幼儿园必须制定合理的幼儿一日生活作息制度,如两餐间隔时间不得少于3.5小时,幼儿户外活动时间在正常情况下不得少于2小时(寄宿制幼儿园中不得少于3小时)等。此外,还对幼儿的健康检查与监控、卫生消毒、疾病预防与隔离、计划免疫制度,并对房屋、设备、消防、交通、食品与药物安全以及各种意外事故的应急处理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并特别要求幼儿园教师要严格执行。做到这些规定,才能全面保护和促进幼儿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近年来,民办园数量增加迅速,2007年已达幼儿园总数的60.1%。据调查,在民办园中有大约80%的幼儿园是个人办园,为了营利和在竞争中获胜,相当数量的个人办幼儿园收费很低;另外还有大约30%的“黑园”(未注册幼儿园)。目前,民办幼儿园基本处于无人管的状态。为了降低成本,这些低收费幼儿园和“黑园”,缺乏基本安全的设备设施,条件简陋,卫生条件差,师资素质和保教水平很低。这类幼儿园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缺乏了解,对儿童权利和幼儿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也知之甚少,幼儿在园的日常生活缺乏基本的规章制度,卫生、消毒、幼儿的户外活动和游戏时间等都缺乏基本的保证。幼儿的学习内容和形式也往往背离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对民办尤其是个人办幼儿园的管理力度,清理和改造不合格幼儿园。使进入这些幼儿园的幼儿的基本权利得到保障。

2.提高教师对幼儿权利的意识

从幼儿权益的角度来看,教师与幼儿之间既是“保护者”与“被保护者”的关系,也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保护者”,教师要敏感地觉察到环境中可能对幼儿造成伤害的事物。因此,教师要注意选用无毒害的合格文具、玩具让幼儿使用,并严格按规定安全地操作。在使用废旧材料自制玩具、教具时,一定要对使用的材料进行判断识别,确保材料对幼儿的身体健康无毒害。教师要树立保护幼儿健康的意识,尽量减少幼儿班级生活与环境中的污染。而且要通过宣传和教育,逐渐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将危害降至最低。

幼儿园和教师要致力于营造良好的精神环境和平等的师幼关系,使幼儿感到温暖和被接纳。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对每个幼儿的公平、平等和尊重。有时,一些教师的做法实际上已经影响了幼儿的发表权、参与权,但他们却全然不知。例如:“六一儿童节”是孩子们自己的节日,每个幼儿都有参与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表达和表现自己的才能的权利。而一些幼儿园和教师却将孩子们最期待、最希望参与的节日表演办成了幼儿园向领导和成人展示的活动,不关注所有幼儿的想法和权利,常常只让那些有表演才能的幼儿进行表演,所有的孩子都有穿着漂亮服装和进行表演的需求和权利,许多孩子却得不到满足。作为教师,一定要有幼儿权利的意识,要让每个幼儿在参与各种活动中感受到公平和平等、尊重和满足,切忌只满足一部分幼儿而忽略另一部分幼儿的需求和权利的做法。

3.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儿童有获得全面的、符合年龄特点的教育的权利。《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中提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愉快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第二部分“教育内容与要求”中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5个领域提出了全面的、相互渗透的教育内容与具体要求。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幼儿园课程没有标准和质量评估,各幼儿园的课程理念、内容和形式随意性大。有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和获取经济利益,强调幼儿园自己的特色,如艺术、英语、数学或体育,从而造成了幼儿的学习内容的不均衡、不全面;还有一些幼儿园以兴趣小组的名义开设一些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专门课程。由于过分强调特色,幼儿每日应该有的自选游戏和区域活动、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都难以保证,违背了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难以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需求。

总之,加强对幼儿园尤其是民办园的管理,提高幼儿教师的素养及其对儿童权利的意识,全面提高幼儿教育质量,是保障幼儿基本权利的重要前提和条件。

注释:

①在国内外相关法案中,儿童与未成年人的概念一致,是指18岁以下的男孩和女孩。

篇2

关键词: 礼貌原则 模糊限制语 交际功能

一、模糊限制语

美国语言学家George Lakoff最早提出了hedge这个术语。在他的论文《模糊限制词:语义标准及模糊概念的逻辑》(Hedges: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中,指出模糊限制语是一些有意把事情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Words whose job is to make things fuzzy or less fuzzy.)(Lakoff,1972:233)。

二、英语模糊限制语的分类

英语中存在着大量的符合模糊限制语定义的词语。模糊限制语按照其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可分为变动型模糊限制语(approximators)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shields)。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可以通过话题的真实程度和涉及范围对话题内容进行修正。它又可分为程度变动语(adaptor)和范围变动语(rounder)。前者是指根据实际情况对原话语意义作某种程度的修正的词语,使一些言语表达更接近事实,有sort of,more or less,really,almost,quite,somewhat,to some extent等;后者是给话题限定某个范围,以便听话者在这个范围内加以理解,多用于衡量事物时所使用的表达,如about,approximately,perhaps,essentially,in most respects,strictly speaking,par excellence等。缓和型模糊限制语(shields)是指不改变话语结构的原意,而使其肯定语气趋向缓和的词语。话语中加上缓和型模糊限制语相当于增加了一个说明,指出话语是说话人本人或第三者的看法。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也可以再分为两类:直接缓和语(plausibility)和间接缓和语(attribution)。前者表示说话者对话题的猜测,或者表示说话者本人的犹疑态度,如as far as can tell,as far as I know,hard to say,I’m afraid, I believe,I suppose,I think,probably,wonder等。间接缓和语是指引用第三者的看法,从而间接地表达说话人对某事的态度的词语。它包括:according to one’s estimates,presumably,it is said that,it is believed that...,the possibility would be,the probability is...,等等。

三、模糊限制语与礼貌原则的关系

言语交际中恰当地使用语义模糊的词语,是为了把话语说得更加含蓄委婉、礼貌客观。Lakoff认为:在某些类型的言语交际中,礼貌的因素在决定会话的有效性中占上风。Lakoff还指出,礼貌的程度其实是受三条规则支配的:

1.不要强加于人(Don’t impose),即不要干涉别人的事情。因此,合作原则中的质量、数量、相关和方式准则都可视为该规则的一部分。

2.给人以选择的机会(Give options),即让听话人自己作决定。

3.友好相待,即双方建立起一种平等互利的关系。G.Leech对言语行为中的礼貌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以后,在其《语用学原则》(Principles of Pragmatics)一书中提出了“礼貌原则”,并将这一原则划分为6条准则:1.得体准则(Tact Maxim),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2.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3.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减少对他人的贬损;4.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减少对自己的表扬;5.一致原则(Agreement Maxim),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6.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这6条准则(区别在于着重点不同)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一般都遵守的礼貌准则。

四、从礼貌原则分析教师课堂言语中使用模糊限制语的交际功能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在这种教学互动活动中,教师在陈述问题或和学生进行互动活动时都不可避免地使用模糊限制语。恰当使用英语模糊限制语能使教师的课堂语言缓和含蓄、礼貌客气、灵活有效,保持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更好地改善和维系师生的关系,使课堂言语交际顺利进行,进一步推动课堂教学。

(一)使语气缓和

通常来讲,无论从社会地位、知识水平还是权利分配上来讲,教师与学生都处于不平等关系(徐英,2003)。特别是刚走进课堂时的开场提问,教师都会对学生提出一些要求,而这些要求不能以强硬的命令式的语气,以免伤及学生的面子,所以教师会选择使用一些模糊限制语来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如:

(1)I suppose you have previewed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So who would like to read them for us?

(2)Could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famous universities in U.S. before we study the text?

(3)Presumably,some of you can retell the story in your own words.Would you?

一般来说,教师在导入部分提出的问题,学生由于还没有平静下来都会感到有些紧张不安。例(1)中,I suppose属于直接缓和语,缓和了语气。例(2)中could表示一种建议,再加上about属于范围变动语,这样学生对于回答这一问题就留有较大的余地,他们可以就已有的知识进行回答,对一些著名大学的信息还不是很了解的,教师会加以补充,从而减轻学生回答问题时的压力。例(3)中用了间接缓和语Presumably ,加上后面的“would...?”是教师委婉的请求,学生能够较轻松地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复述故事的大体内容,至于是否完整不是很重要。这样的开场词反映教师开始一项活动前对学生的要求,但不是强制性地要求学生遵循,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更利于学生接受,维护了其面子,使后面的课堂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二)使互动言语更加礼貌得体

(4)A(student):How did you like that film?

B(teacher):I kind of like it.

在学生试教的课堂活动中,学生上课内容为电影评析。随后大家针对该学生上课内容进行讨论,教师也加入其中。在例(4)中,B(teacher)用了模糊限制语中的程度变动语kind of,回避直截了当地表态,显得更为礼貌和得体,所谈内容,易于被A(student)接受。

(5)A(S):How do you enjoy the popular music?

B(T):I’d rather listen to something else,I am afraid.

为了恪守礼貌原则的一致原则,为了减少意见的正面冲突,B(teacher)使用了两个模糊限制语,一个是程度变动模糊限制语rather,一个是直接缓和模糊限制语I am afraid,成功地缓和了否定的语气,使话语显得得体而礼貌,同时又表达了“根本不喜欢流行音乐”的含义。

(6)A(S):When shall we hand in our composition writing?

B(T):Strictly speaking,you should hand in yours before Friday.

(7)A(S):I’m sorry.I am late.

B(T):I guess perhaps you should get up earlier next time and not to be late for my class.

以上两个例句中B(教师)使用的范围变动语strictly speaking,perhaps和直接缓和语I think可以修饰建议或批评,符合“得体准则(Tact Maxim)”和“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减少对他人的贬损,避免和学生正面冲突的尴尬,同时也会帮助学生改正迟交作业和上课迟到的坏习惯,学生愿意接受B(教师)的要求。

(8)A(T):I was wondering if you could possibly close the door.I’m not feeling well today.

B(S):Sure! I’d love to.

B(教师)在向A(学生)请求帮助时使用了间接缓和语wonder和范围变动语possibly,遵循了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显得谦逊而有礼貌,学生会很高兴提供帮助,这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有利于推动后面的课堂活动顺利进行。

(三)使反馈话语更加委婉

为了达到更有效的教学,师生之间更倾向于建立亲密的关系,因为相互之间关系越融洽,距离越近,越有利于课堂教与学的进行(徐英,2003)。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中,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问题的回答有时会有错误或偏离题目原意,这是不可避免的,这时教师应委婉地指出错误,以免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和消极态度。在反馈语中有效使用模糊限制语就可以减轻学生面子的受损程度,也保持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如:

(9)I am afraid that your answer is not quite right.

例句中教师用了直接缓和语I’m afraid和程度变动语quite,体现出没有采用正面否定的态度评价学生的回答,减轻了学生由于回答不够正确而出现的尴尬情绪,保护其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再如:

(10)To some extent,I think your explanation is right.But maybe it would be approperiate in another sentence.

例句中教师首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然后用程度变动语to some extent,直接缓和语I think和范围变动语maybe,引出学生的答案并不适合用于所提问的语境或语法结构,引导学生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委婉地指出回答的不恰当之处,能保持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11)I agree with you,in a sense.

例句中,模糊限制语in a sense削弱了原来I agree with you的会话含义。说话人虽然遵循了一致准则,勉强表了态,但又留下回旋的余地,从而间接地表达了仍有疑虑的心情。通过恰当地使用模糊限制语,说话人既遵守了礼貌原则,又暗示了实情,保全了质量准则,起到了双重的效果。

五、结语

在言语交际中,人们不仅需要精确的语言,而且需要模糊的语言,有的时候只有模糊语言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满际的需要。礼貌原则是语用学的重要原则之一。礼貌原则不仅在日常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英语课堂这样一个特殊场合也发挥着很关键的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礼貌原则及其准则恰当运用英语模糊限制语,能使教师的课堂语言缓和含蓄、礼貌客气、灵活有效,能保持学生的自信心,使师生之间的交际更成功,教学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陈意德.言语交际中的模糊限制语及其语用功能[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135-137

[2]段恩香.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4):414-416.

[3]何自然.模糊限制语与言语交际[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85,(5).

[4]骆明非.英语课堂教学中模糊限制语的运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229-231.

篇3

关键词:中职院校;护理教育;转型

作为我国宏观医学教育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职护理教育担负着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输送护理人员的重要职责。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大众对健康、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呈现为不断增长的趋势,医学技术的发展与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对护理专业人才的结构、数量以及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当前的社会形势,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均开始开设护理本科、专科,再加上高职院校近年来的迅猛发展,中等卫校与高校联办的五年一贯制高职护理及三年制中职护理,促使我国护理教育逐渐从传统单一层面的中职护理教育逐渐过渡到中专、大专、本科以及本科以上的多层次教育模式。新常态下,中职院校护理教育不得不面临“招生难、生源差;难教、难管;出口不畅、学生就业困难”的严峻形势,如何进行有效的转型发展就成为各个中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构建吻合社会需求的教学课程

要想适应当前不断转变的多层次护理教育模式,中职护理教育应当综合参考社会需求,构建教学目标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护理教学课程体系。应当始终贯彻“突出护理、加强人文、注重整体、体现社区”的护理教学发展转型原则,逐步形成“一主、二辅、三突出、四强化”的人才培养方针。当中“一主”指的是主修护理学的专业模式;“二辅”指的是辅修康复医学与护理;“三突出”指的是基础理论知识需要彰显实用性,专业理论知识需要彰显针对性,人文知识内容需要彰显应用型;“四强化”指的是综合素养强,信息化能力强,英语能力强以及专业技术能力强。尽管中职院校护理教学三年制的时间极为有限,但其能够综合利用选修、必修、讲座以及自学等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构建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毕业后有效适应家庭护理、临床护理以及社区护理打下坚实的基础。相应的护理课程组织也能够采用“大护理、小专业分化”的方式,即“通专多接口”的职业发展方式,通过构建灵活化、模块化的教学结构,能够更好的适应护理人员市场当前的变化,尽可能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符合护理市场需求、职业发展的学习资源[2]。除此之外,中职护理教育在主动做好学历教育的同时,还应当主动为学生提供考取各种证书的平台,尽可能为学生未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护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正如上文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护理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临床护理模式已经从传统以疾病为核心的被动护理服务逐步转变为以患者为核心的护理模式。该种形势下,中职护理教学也应当综合参考护理服务模式的转变,针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中职院校应当密切关注护理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主动与用人企业进行更为深入的合作,针对护理专业的方向进行及时的调整,争取做到护理教学与岗位需求零距离,同时积极鼓励广大教师进行自编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彰显护理专业的特征,多向学生灌输护理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理念以及新知识,真正实现中职护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先进性。长时间以来,传统的实习模式“8个月实习、分科轮转”,不仅无法跟上人才需求的社会发展形势,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个性化专业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中职护理教学基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进一步改进实践教学,针对临床见习与课堂教学、实验室操作进行有效的整合,综合利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以及情景教学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护理教学从传统的“能教什么、会教什么”向“需要教什么、应该教什么”变化,使得广大学生均能够积极投入到教学进程中,促进学生个性、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三、主动联合高校培养高层次护理人才

随着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开始开设护理本科、专科,我国护理专业人才逐渐形成以中职、专科、本科、研究生等为主的教育层次。针对该种情况,有学者提出只要是用人机构的有关专业岗位要求以本科学历为主的,高职高专院校在原则上不再进行该类专业的设置,并且可以尝试通过一段时间的过渡以后删除该专业;只要是用人单位的有关专业岗位要求以高职高专学历为主,并且对照专业毕业生已经明显高于社会需求,需要尽可能针对中职院校该专业的招生规模进行压缩,同时通过一段时间的过渡以后删除该专业。

为保障中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发展,应当大力鼓励当前已经开设护理专业的中职院校积极与开设有护理专业的高职院校进行深入的合作,联合培养五年制大专层次的护理人才,抑或是尝试与开设护理专业的本科院校进行合作,培养六年制本科层次的护理人才,以此来缓解低文化层次护理人员的供给及引发的继续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困难,同时还能够有效防止大幅缩减当前中职护理专业招生规模所引发的资源浪费、师资力量重新安置等情况。综上所述,随着护理教育多层次体系的逐步完善,面对生源素质、社会需求以及护理模式等方面的变化,中职护理教学必须要进行及时的调整,通过构建吻合社会需求的教学课程、注重护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以及主动联合高校培养高层次护理人才,促进中职护理教学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军,杨颖,王卫东.浅析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在中职护理教育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实践,2015,02:158-160

[2]黄蕊.浅析职业技能大赛对中职护理教育的消极影响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5,16:77-78

篇4

护理伦理学是以识别并解决伦理问题为导向,研究护理伦理的学科,它属于高等医学院校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护士人员在医疗护理中处于一种特殊角色的地位,经常会面临各种伦理困境并需要护理人员作出伦理决策,并且护理人员的决策将会对病人的利益和权利有所影响,并且还会对自己护士职责的履行有所影响,所以在护理伦理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伦理决策能力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 护理伦理决策能力的相关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每天都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决策,护士人员在护理工作中也是如此。伦理决策实际上就是做伦理上的决定,判断过程和选择过程是伦理决策涉及的两个主要方面。个人的价值观、信念、社会文化、法律法规、宗教信仰等都会对伦理决策造成很多的影响,所以决策者的专业知识水平、道德水平以及对伦理理论和原则的掌握情况都会影响到决策者在特定情景中所作决策的正确性。护理伦理决策也就是护士人员在护理工作中面对伦理困境时所作的伦理决策,是在护理实践中对伦理理论、原则以及规范的具体运用。护理伦理决策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人决策,另外一种是团队决策。前者是指由护士人员个人独立地作出决定;后者是指由伦理委员会或相关团体经过共同的商量、讨论之后的决定。

二 护理伦理教学中学生伦理决策能力的培养现状

1 课程设置以及安排

通过研究发现,目前我国本科院校护理教材中涉及与学生伦理决策有关的内容相对较少,专业院校有关学生伦理决策的内容只有两个理论学时,并且没有实践学时,而且护理伦理理论教学的两个学时也大多在大一、大二期间学习。从课程设置方面就能看出对学生伦理决策能力的不重视。据研究表明,临床护理急需的有关伦理决策能力培养的教育在大部分的高等护理院校中都有所欠缺。但是国外则不同,国外很多高校都极其注重学生伦理决策能力的培养,并把学生伦理决策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临床护理教学中和各临床学科的学习以及实习中。

2 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进行护理伦理教学的时候,大多还是以讲授课堂理论为主,并以案例分析方式为辅进行教学,教学形式和方法相对单一。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伦理决策能力,但那是对于首次暴露于临床环境中的护士生们而言的,因为他们会对护士的角色非常敏感,从而对护士作出的伦理决策也会比较敏感,但是当学生已经熟悉了护士决策并且接触的病历多的时候,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就有了一定的局限性。

3 师资力量

通过调查方面,全国的医学伦理学教师人数特别少,并且这些教师中,一半以上的教师是医学背景,少部分的教师是教育学、伦理学、哲学、管理学等背景,并且即使是伦理学专业毕业的教师,也大多缺乏充分的医学知识以及临床经验,而基本所有的医生和护士也并没有接受系统的伦理学方面的训练,护理伦理教学中的师资力量太过薄弱。

三 护理伦理教学中学生伦理决策能力的培养

1 加强防范医患纠纷的教育

面对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的现状,在护理伦理教学中首先就要对学生加强防范医患纠纷的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在护理伦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有关护理人员的医德规范、行为规范以及工作制度进行整理总结并让学生进行学习,从而使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以及对社会、对病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牢牢树立在学生心中,让学生要正确认识到,在护理服务中不仅需要精湛的护理技术,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护理伦理道德水平。第二,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从患者来到医院开始就与医院建立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具有法律效益。所以对于医疗护理活动中的法律法规学生都要充分掌握,并且要能够明确护士和患者双方彼此应该承担的责任、权利以及义务等,并且要结合近几年中出现的投诉纠纷事件进行法律知识、各种规章制度以及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等内容的学习。第三,加强健康知识教育。健康知识教育不仅是护理的手段,更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在患者的求医过程中要满足患者的求知需要,护士人员要对患者以及患者接受患者的病症以及治疗方法,医学上的猜不准原则和许多未认知的东西要让患者予以理解,尽量减少出现伦理困境的发生。

2 设置决策的伦理情景

在护理伦理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决策的伦理情景来培养学生的伦理决策能力。在护理实践中,护理人员会遇到多种“伦理困境”、多种需要决策的伦理情景,并且具有千变万化、复杂多样的特点,远远不是通过教育就能全部涉及到的。但是可以从多种伦理情景中归纳出几种普遍性的伦理情景。一是病人的要求与自身专业伦理知识相冲突。例如在护理实践中,护理人员给某些胃肠道疾病患者或者接受放疗的患者插鼻管以给患者供给营养,但是患者因为自身疾病治愈无望、家庭条件问题或者是其它原因,患者自己拔掉鼻胃管并放弃治疗,为了控制患者的病情以及保证患者正常的营养供给,护理人员根据自身专业伦理就应该约束患者的行为,但是却又会与患者的个人意愿相违背。二是医疗护理措施各有利弊。例如在对生病的孕妇进行医疗护理的时候,如果要控制患者的病情,患者就需要持续服用药物,但是该种药物会对胎儿的正常发育有所影响,但是患者如果不服用药物,则有可能会危及患者的生命。三是专业伦理与专业要求发生冲突。例如在工作中,医生没有告诉患者就为患者服用了实验性药物,从护理人员专业要求的角度来看,护理人员要配合医生并执行;但是从护理人员专业伦理的角度来看,护理人员则有维护患者知情权、维护患者自身利益的义务。通过让学生对以上三种普遍性的伦理情景进行了解,使学生掌握面对这些伦理问题时的解决方法,使学生在日后的护理实践中遇到类似的问题能够作出护理伦理决策。

3 转变教学方式

传统的理论讲授方式和案例分析方式已经满足不了护理伦理的教学要求了,这就要求伦理学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上文提到过案例分析方式适合于首次暴露在临床环境中的学生,案例教学法具有现实性、互动性以及开放性的特点,所以对教师的课程准备以及案例教学的组织能力要求较高,并且教师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较高的学术水准以及控制局势的能力等。案例教学中伦理学教师要注重对案例的选择,最好选择能反映当前护理实践现状的案例典型。其次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对案例进行谈论,促使学生对伦理决策进行全面并且细致的考虑,不断锻炼学生的判断、选择以及伦理决策的能力。

案例教学不是护理伦理学教学中的唯一形式,在日常的伦理教学中,伦理学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伦理决策能力,如小组讨论、案例讨论、伦理查房、PBL小组讨论、公共讲座或杂志俱乐部等多种形式。教师也可以把多种方法结合使用,例如案例分析加讨论的方式,教师可以组织两名学生对某一伦理困境案例进行争论,让其他学生进行思考并讨论,这种方式既能够让学生完全参与教学的过程,又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伦理决策能力。

4 使学生明确正确伦理决策的基础以及依据

使学生明确正确伦理决策的基础以及依据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伦理判断能力的关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伦理的理论以及原则。生命论、人道论、公益论等都属于专业伦理的理论,基本原则、自主原则、公平原则、不伤害原则等则是专业伦理的原则。我们可能无法通过这些内容直接解决伦理问题,但是这些理论和原则却可以帮助我们从宏观上分析问题,为伦理决策提供一个大的前提。(2)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一方面与专业伦理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也属于正确决策基础和依据的重要内容。护理人员可以在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需要给予满足,使伦理决策能够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又能够符合专业伦理的相关要求,还满足了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需要。(3)价值观。价值观主要包括专业、个人、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价值观。护理人员在进行伦理决策的时候,首先要根据护理伦理规范及护理职业规定形成自己专业的价值观,还要了解患者的价值观,例如有的患者拒绝输血就是因为宗教信仰的原因。护理人员在进行伦理决策的时候,要在专业价值观的前提下适度的尊重患者以及患者家属。

5 使学生掌握正确伦理决策的基本程序

为了在护理伦理教学中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伦理决策能力,在教学中伦理学教师可以给学生多介绍几种不同的伦理决策模式,让学生对这几种模式分别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并让学生进行分析总结,从而使学生掌握正确伦理决策的基本程序。正确伦理决策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要正确认识伦理问题。其次护理人员要对相关的事实资料进行收集、评价。再次要根据伦理问题,对可实行的方案进行罗列,并对各个方案的利弊进行分析并对每种方案可能导致的后果进行预测。然后要考虑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专业伦理、专业要求及其他多种因素,并把这些内容作为伦理决策的基础和依据。再就是护理人员要根据自己的判断或者是通过伦理委员会进行审议,从而作出伦理决策。最后就是要对伦理决策进行实施并评价。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伦理决策的基本程序,才能在解决实际伦理困境的时候始终遵循着正确的途径,并能够让学生结合实际伦理困境进行灵活的运用,从而做出正确的伦理决策。

总之,目前,护士的责任范围正在从生理、疾病观察和临床护理向心理、整体等方面逐渐扩大,这就要求护士人员不仅要掌握专业的护理知识、精湛的护理技术、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更要具有较高护理伦理道德水平以及伦理决策的能力。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伦理决策能力是减少或者避免护患矛盾的产生、提高护理效果,适应社会以及临床护理工作需要的关键,所以伦理教育工作者要更加注重在护理伦理教学中学生伦理决策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信息技术;中菲;护理教育;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 R-05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5(c)-132-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网络知识的进一步掌握,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基于 Internet 的网上护理教学等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这为护理教育提供了新的、令人振奋的契机,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菲律宾的护理教育一直沿用的是美国的护理教育模式,信息技术在菲律宾护理教育上的应用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本文通过中菲信息技术在护理院校应用的比较研究,以期为我国护理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以2008~2009年在菲律宾和中国普通本科护理院校从事护理教育的教师和就读四年制护理本科大四护理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菲律宾法蒂玛大学护理教师50名和护理学生100名及World Citi Colleges护理教师50名和护理学生100名。随机抽取哈尔滨医科大学护理教师50名和护理学生100名,齐齐哈尔医学院护理教师50名和护理学生100名。两组护理教师的学历层次、年龄和教龄构成及护理学生的年龄、学制等比较均无差异,具有可比性[1]。

1.2 方法

根据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由专人对中菲四所普通本科护理院校的护理教师和护理学生分别进行调查。

研究工具包括四部分:第1、2部分基于相关文献自编问卷。第3、4部分采用John Cradler 的一项关于在科技教育方面的研究和评估结果的研究调查(Far West Laboratory,html,2009)[2-3]。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数据用加权平均分来表示。用t检验检测差异显著性,P<0.01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菲律宾和中国信息技术在护理院校的应用现状见表1。

3 讨论

菲律宾的教职员和学生与中国的调查对象相比,信息技术在护理教育的应用上受益更大。我国护理院校只有少数学校已经体验到了互联网等高新科技带来的教学优势。菲律宾的护理同行几乎全部都在借助互联网及智能计算机技术等资源将多媒体技术更加灵活地运用到教学中。

国内大部分教师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还很低,基本上不能依靠信息技术来进行科研,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也主要停留在被动接受知识的档次上,大多数学生都不具备运用信息技术在护理领域进行创新的能力。为了提高他们学习的潜力有必要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上的使用率以及对信息技术应用重要性的认识。

中国护理界利用信息技术的研究热点在具体应用方法以及应用的领域等。国外的研究热点则深入分析讨论具体出现的问题并开发研制新的教学应用软件[4-5]。

对比信息技术在中菲普通护理院校上的应用促进了院校间的交流合作并分享特色的教学经验。这对我国今后护理教育事业的发展可以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6]。

[参考文献]

[1]高德海,夏梅,马鲁豫,等.信息技术在科技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7,4(7S):162-163.

[2]常学辉,王振涛,张良芝.谈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医学学科及课程的整合[J].中国医药导报,2010,7(7):97,99.

[3]朱江华.计算机信息技术在药房应用中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0, 7(1):167-168.

[4]高德海,潘志峰,夏梅,等.网络信息技术在科技成果鉴定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1X):111-112.

[5]叶旭春,姜安丽,石琴,等.护理多媒体CAI课件的素材准备与制作原则[J].现代护理,2003,9(2):146-147.

[6]李伟.建立我国护理网络的意义及发展趋势[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3):207.

篇6

护理教育的现状

中西护理分化严重

在护理教育上存在着重西医轻中医的现象,虽然许多中医护理的护士在护理技术上非常熟练,但由于不能受到重视,也就不能充分显示出中医护理的优势所在,而在西医护理教育方面又太过于重视使得西医护理成为一种热门职业,但是西医护理还有许多地方不如中医护理的地方,一味的重视西医护理的发展而轻视中医护理的发展,将会导致中西结合的护理方式很难有效实现。

缺乏优秀的师资队伍

我国的经济发展的比较晚,护理教育的发展也相对比较晚,并且在护理方面的优秀师资队伍还存在巨大的缺口。许多的护理老师并不是中西护理都懂的,他们大多只擅长中医护理或者西医护理,因此就不能更好的将中西护理教育进行比较教学。这样就会在源头上将护理明显的划分为中医护理和西医护理,而真正的中西结合的护理却是少之又少。从社会上各大医院的护理人才来看,基本上只有中医护理或者西医护理,真正懂得中西结合的护理人员屈指可数。显然目前我国的护理方面的中西结合护理的师资队伍还很缺乏。

护理课程的设置不合理

在我国的各大高校的护理教育上,由于存在着中西护理分化的现象,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也就出现了许多的差异,在教学上也就出现的差异化的教学方式。而且很多的高校由于轻视中医护理,对中医护理的课程设置也比较简单,没有形成很好的中医护理教学知识体系。从而导致许多的中医护理学者对中医护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不到位。

在另一方面,许多高校对西医护理的课程安排却又非常的多,不管是理论的学习还是实践的操作都远远多于中医护理。这样学习西医护理的学生又缺乏对中医护理的了解和认识。在整个护理教育中真正需要将中西护理优势相结合的护理课程却没有开设,所以这种畸形的护理课程设置将会导致畸形的护理人员的产生。

理论和实践的分离程度较大

我国的传统教向来是注重理论的教育而轻视实践的教育,在我国的护理教育上也存在着这也的诟病。护理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门课程的考设,就是要以实践很好的服务社会为原则。然而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许多高校在护理人才的培养上,对学者们的实践培养还远远不够。而且实践的培训也相对比较老套,实践所用的设备设施也相对落后,同时许多高校在护理教材方面的编写上还存在许多的问题,许多的教材编写过于深奥,这样就导致老师和学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最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方式去研究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实践的学习。因此,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这就更加的不利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且这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分化程度将有可能不断扩大。

护理教育改革的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护理服务的需求在不断的加大,而且伴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不断加快,我国护理人员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但是从各大医院来看,精通中西结合护理技术的护理人员相当紧缺,在我国的护理教育中也没有很好地做到中西医护理技术的有效结合。为此,我国的护理教育一定要进行有效的改革才能为我国的现代化事业贡献力量,才能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护理人才。笔者认为这种改革应该从以下方面来努力。

确定我国未来护理行业发展方向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人们清楚的认识到,护理是一个保持健康的有效方式,而且这种护理的理念已经潜移默化的植根在了人们的思想里。

在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下,护理还可以给人们带来一种精神上和身体上的放松,因此,我国护理服务的需求在不断的加大。为了更好的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护理服务不再是局限于医院这一小块地方,在地域上而是存在着不断的扩张态势,开始走向了社区化、家庭化,而且护理服务的项目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出现了养生、饮食、用药和情志方面的护理。正因为我国的护理事业的发展要求越来越高,护理的范围越来越广,对我国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将会越来越高,这不仅仅是要求护理人员个人的素质修养要不断提高,而且对护理的各种技能要求也要非常过硬才行。因此以前我国的单方面护理教育模式必须改革,必须向综合护理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各方面的护理知识和技能。

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将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我国护理专业的教育要向综合护理方向发展,就必须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以前的单一注重中医护理或者西医护理的教学方式应该革除,取而代之的是中医护理和西医护理双管齐下的教学方式,只有中医护理和西医护理的教学齐头并进才能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高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是综合型的,才能更加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当然在教学课程的设置和内容上也要大幅度的进行改革,过去的课程设置根据护理专业的分类不同而不一样,在内容上也存在很大的缺陷,不仅课程单一,内容深奥,而且不利于老师对学生们的实践教学,从而导致学生理论知识扎实而实践能力低下的现象出现。我国的护理事业的发展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这就必须将我国的护理教育的课程多样化、内容多样而简单化以及增强实践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具有操作性的复合型护理人才。

建立护理教学基金

篇7

1.1一般资料

1.1.1美国麻醉护理教育内容的描述

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麻醉护理教育项目分为三类:硕士项目、临床型博士学位项目和联合项目。联合项目以硕士层次为主,但学生可选修博士课程。所有培训项目均为职后教育,即申请项目的学生必须为弗吉尼亚认证的注册护士,并具备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教育课程以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为主,辅以麻醉基础课程和科学研究,临床实践贯穿了整个培训周期。

1.1.2中国麻醉护理教育内容的描述

中国徐州医学院现有的麻醉护理相关教育以“护理学———麻醉护士专科方向”的形式出现,历经中专、大专和本科三个层次,为职前教育,即学生尚未获得中国法律认证的注册护士资格,也没有临床工作经验。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历时2.5年的普通护理学教育,第二阶段为历时1.5年的麻醉专业课程教学阶段,最后一年为临床实习阶段。

1.2方法

采用教育家贝雷迪提出的教育比较四步法对中美课程进行描述、解释、并置和比较。描述:包括中美两国麻醉护理教育的教育类型、教育层次、学生准入要求和培训课程;解释:归纳中美两国麻醉护理教育在以上4个方面的内容和特点;并置:对两国麻醉护理教育内容进行分析,形成比较概念,提取比较要素并以表格形式呈现;比较:对上述三步形成的所有内容进行全面比较,得出结论。

2结果

2.1中美两国麻醉护理教育的比较

以麻醉护理的教育类型、教育层次、学生准入要求和培训课程内容4个维度作为框架,对中美两国现有麻醉护理教育形式进行比较。

2.2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比较

美国的麻醉护理培训在1933年前由当地医疗机构承担,为非学位教育。随后,经国家出台相关学位文件,麻醉护理开始向学位教育变革,培训机构也由当地医疗机构向大学转移,直到1998年美国麻醉护理教育最终确定硕士学位教育是其最低教育标准。在美国发展麻醉护理教育的过程中,其教育类型一直都为职后教育,教育层次自1998年开始提升为硕士及以上层次。中国的相关教育主要以“护理学———麻醉护士专科方向”的形式出现在极少数医学院校,在1993年徐州医学院率先与南京六合卫校联合开办三年制中专层次的麻醉与急救护理专业;此后又与福建闽北卫校合作开办大专层次教育;直到2004年徐州医学院开设本科教育层次的“护理学———麻醉护士专科方向”,除了学院派的麻醉护理教育形式外,各地医院也开始自发组织小规模的麻醉科护士的岗位培训,但形式各异,缺乏统一的系统,在此不做详细比较。由此可见,中国的麻醉护理教育发展史并不长,具有一定规模的麻醉护理教育均属于职前教育,教育层次经历了中专-大专-本科的提升过程。

2.3学生准入要求比较

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硕士学位麻醉护理教育项目每年仅招收24~36位学生,解读项目的培养目标发现,其以培养能在临床为患者提供专业麻醉护理服务、制订完善的麻醉护理计划的实践型护理专家为目标,因此,对学生的准入要求比较严格,从教育背景、工作经验、学习能力、知识基础等多方面对申请参加培训项目的学生做了相关规定。可见,美国的麻醉护理教育属于精英教育,要求学生具备高水平的综合能力。中国的麻醉护理教育以学院派的职前教育为主,是在通科护理教育的基础上加入麻醉护理特色,对于学生的准入没有设定特殊要求。申请参加麻醉护理教育的学生只需要具备相应教育学历,并通过国家组织的适用于所有专业学生的统一招生考试即可。

2.4培训课程内容比较

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硕士学位麻醉护理教育项目的课程可分为三类:麻醉护理的高级医学课程、麻醉护理的专业课程和麻醉护理的研究课程。其中,麻醉护理专业课程占据了重要地位。从麻醉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美国采用的是模块式教学模式,即根据学生的能力及水平,将一门课程分为多个层次分段教学,如麻醉护理的原则和实践分为了五个层次,即Ⅰ~Ⅵ。这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培养个体,使其具备优秀的职业素质。其次,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麻醉护理教育为硕士以上层次的学位教育,因此,对于学生的科研能力具有一定要求,在课程中专门开设了研究方法的课程,以此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思维方式。此外,由于麻醉护理教育的专业实践性强,临床实习也为麻醉护理专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划分了6个阶段进行(即临床实习Ⅰ~Ⅵ),时间占据整个培训周期的50%,约12~18个月。中国的麻醉护理教育以通科护理教育课程为主要部分,即基础医学课程和护理专业课程,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仅占据全部课程比重的15%左右。研究方法类课程没有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另行开设。徐州医学院的“护理学———麻醉专科护士方向”分为三个阶段,第三阶段为历时1年的临床实习,其中半年为内外科实习,半年为麻醉科实习,临床实习时间在整个教学周期中仅占据10%。

3讨论

3.1形成系统的课程是培养麻醉护理人才的前提

美国麻醉护理学会已有全国统一的指南对麻醉护理教育应该涉及的课程领域、培训周期、理论/实践课时的比例等做出了明确规定,保证了麻醉护理教育的统一化和系统化。我国职后麻醉护理培训仅在各地医院内部小规模开展,缺乏统一标准,在培训周期、课程领域等方面存在百家争鸣的现象。因此,我国的护理界学者应尽快开展麻醉护理职后教育的相关研究,运用科学方法形成系统的麻醉护理课程,推动我国麻醉护理职后教育规范化,以促进我国麻醉护理教育的发展,同时为我国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提供依据。

3.2职后教育是中国麻醉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首先,麻醉护理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和技术性,以及麻醉患者围麻期意识状态的特殊性(非清醒或半清醒状态),都对麻醉护士的素质、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接受没有任何临床工作经验的学生参加麻醉护理教育并不合适,可能导致他们进入麻醉科工作上手慢,无法快速胜任高强度和高难度的麻醉护理工作,这将对围麻期患者护理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其次,中国目前的麻醉护理教育形式,即“护理学———麻醉专科护士方向”是在普通护理教育的基础上增加部分麻醉护理相关课程,使得学生早期、初步地接触麻醉护理的概念。在课程设置中,应该处于核心地位的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仅占据课程比重的小部分,培养的学生在实际进入临床麻醉科后,还需要进一步接受岗位的继续教育,才能完全胜任麻醉护理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导致教育成本效率不高。最后,麻醉护理教育走职后教育路线是国际发展大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科技大发展的当今社会,中国应紧跟国际麻醉护理发展潮流,向职后教育转型。职后教育的发展将从两方面进行。

3.2.1以核心能力模型为指导培养麻醉护理人才

“以能力为本位”是近些年国内外职业教育所提倡的方式,这种以职业能力为培训立足点的教育能够针对性的培养具有专业工作能力的护理人员。麻醉护理作为一门临床专科性强、能力要求高的专业,采用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适应临床对于麻醉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蒋莉莉、胡嘉乐等对麻醉护士的工作范畴和核心能力做了系统研究,这对开设以能力为本位的麻醉护理课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未来接受此类职后专业教育的学生将被授予相关证书,并能从事临床麻醉护理工作。

3.2.2麻醉护理教育走专业学位道路是未来展望

美国的麻醉护理教育经由非学位职后教育向学位教育发展,截至1998年全部转型为学位教育,并以硕士学位为最低教育标准。它的发展轨迹可为我国所借鉴,我们应以能力为本位的职后教育为起点培养麻醉护理人才,首先发展非学位教育,随着麻醉护理教育发展逐渐成熟,可在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课程基础上增加科研类课程,使之逐渐达到研究生教育水平,发展麻醉护理的学位教育。这一方面可为临床优秀护理人才提供深造机会,开拓护理人才发展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背景下稳中求速,既保证了临床麻醉护理质量,又加快了麻醉护理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可推动护理学科下属二级学科的发展,为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发展借鉴和依据。

4小结

中美两所学校麻醉护理教育在教育类型、教育层次、学生准入标准和培训课程内容等方面存在差异。美国麻醉护理为职后教育,硕士学位教育是其最低教育标准,参加培训项目的准入学生均具备一定的教育背景,并且是在临床相关科室工作过一定年限的注册护士,教育内容以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为主。我国以“护理学———麻醉专科护士方向”的形式开展职前教育,教育层次历经中专-大专-本科的过程,学校对于接受麻醉护理教育的学生没有特殊的准入标准;教育内容以普通护理教育课程为主。经过中美比较,我们对中国麻醉护理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1)形成系统的麻醉护理教育课程;

(2)职后教育是未来发展趋势:

篇8

关键词 护理教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4.002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status quo of Chinese nursing education of analysis found nursing education in China mainly exist in the following problems: lack of scientific nursing concept, teaching method and teaching means a single, teachers and educational level is low,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 and scientific method of teaching evaluation. In view of the above problems,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nursing education in China should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and construc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concept construction,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so on.

Key words nursing education;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1 中国护理教育发展现状

(1) 护理人员队伍有待建设。护理人员的数量与质量关系到护理水平的高低。我国护理人员队伍建设差距体现在:一方面,我国护理人员严重缺乏。据权威统计,我国千人口的医生比例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然而护理人员严重缺乏,尤其高级护理人才欠缺。另一方面,护理人员不稳定。主要表现在在职护理人员流失十分严重。护理人员离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工作压力大、工资低、缺乏职业前景、社会的偏见。社会应该提升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和尊重意识,提升工资水平。(2) 护理教育发展缓慢。我国护理人员队伍建设不足,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护理教育发展缓慢。我国护理教育与发达国家方面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层次和类型单一。以中专为主的护理教育应逐步转向以大专为主,提高护理人员的学历和能力水平。同时,应健全护理类型,以适应医疗发展。第二,护理理念不足。主要体现在护理教育中偏重技能传授,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如今护理人员要具备生理、人文方面的能力,逐步接受“合格的护理人员必须在大学培养”的观念。第三,学校护理教育发展缓慢。主要体现在欠缺高水平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待提高,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需要进一步考核,教育评估有待健全。

2 中国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1)护理教育规模和层次结构不能满足需求。在2001年我国护理教育招生中,中职(中专)的招生数量占招生总量的70%。经过多年改革与发展,大专及本科的招生数量虽有大幅度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无论是数量还是比重都存在明显差距。护理人员的数量和层次影响着我国护理体系的建立,虽然近年来差距有所缩小,但是仍然不能满足社会对于护理人员的需求。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宏观调控,保证护理专业年平均招生不少于15万,保证护理人员的数量;调整护理学专业招生比例:中专占50%,专科30%,本科及以上20%,发展高校的护理学专业,提升层次结构。

(2) 课程体系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大部分的院校护理专业课程是医学课程的缩版,课程设置上无法体现出护理专业自身的特点。其后果是护理学专业学生无法接受更专业的护理培养,与社会对于护理人员的要求脱节,未能实现学校教学的效果。未能形成体系的护理学专业对于护理人员的培养是缺失的。护理学理论发展不健全,因此需要总结经验和教训,完善护理教育理论。

(3) 教学方法呆板,教学手段匮乏。现阶段,部分护理学校仍然实行“填鸭式”教学模式和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护理学专业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目前护理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方式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代多媒体技术没有很好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在学生的学年考评中,尚没有科学的体系进行学生能力和水平的测评。仅从期末的试卷来评判学生护理能力是片面的,也是不科学、不合理的。

(4) 师资队伍不健全,学历偏低。目前中国护理教育院校的教师由三类人组成:医改护的高年资教师、前毕业的中专生和高等护理教育恢复以后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其中,由于其具备专业的医学知识,因此医改护的高年资教师是骨干教师,但是数量很少;前毕业的中专生教师是主要力量,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其具备的知识和自身能力不足;高等教育恢复以后的本科生、硕士毕业生是日后护理教育发展的主力军,其具备全面的知识和能力,符合21世纪对于护理教育教师的要求。除此之外,部分教师由于脱离医院实际护理工作,导致相关护理经验不足,不能为学生提供更加鲜活的教学案例。因此,师资力量的不足,影响了护理教育的实施,学生接受的理论和实践教育欠缺,直接影响着社会对于护理人员的评价,不利于社会护理体系的建立。

(5) 教学评估方法单一。受到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影响,目前教学评估方面尚没有提出科学合理的方法。护理教育注重实践能力,但是传统的教学评估方法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评尚没有提出符合实际的评价方法。

(6) 在职护理人员再教育动力不足。目前护理教育的发展使得部分护士通过各种方法接受到了进一步的教育,并取得学历,但是由于时间限制,并没有很好地完成学校学习任务。除此之外,完成护理教育的学生走入社会后,很少有机会继续深造,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难以解决。因此,在职人员的再教育需要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和评估体系。

3 中国护理教育发展对策

3.1 深化护理教育教学改革

第一,调整培养目标。在调整和完善护理教育规模和层次的基础上,本科阶段要注重培养目标的建立。护理人员不但要有过硬的护理学理论素养,更要有娴熟的实践技能;不但可以完成护理工作,同时更能掌握心理学等方面知识,调节患者心理;不但能够出色学习本专业知识,同时能够熟练使用多媒体技术。办学单位要根据教育和社会发展规律,实事求是调整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方案及过程。

第二,调整课程设置,重新构建课程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一,增加人文课程课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其内涵。同时,增加以培养学生个性为目的的选修课;第二,遵循整体性和综合性原则,建立课程板块群;第三,分阶段、按步骤增加实践课程,逐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第四,关注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去建立有个性的自身成长规划。最后,根据现实发展,删除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课程内容。护理教育课程内容应与时俱进,不仅要有科学的知识,更要传递给学生尊重科学的精神。

第三,优化教学方法,改革教育手段。护理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社会未来需要,调整课程内容。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同时也让学生不能很好地吸收和理解。教师的教学过程要唤起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护理院校教师承担着学生具体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护理教育教师不仅要借助教学手段和方法传递知识,更要去传递给学生护理人员应该具备的精神品质。正义、仁爱、客观和理智,这些是护理教育院校需要在教学中和生活中去培养和营造的。

第四,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体系中不仅要重视对于护理学理论的考查,同时也要加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教学评价体系的目的是督促学生日常的学习和探究。教学评价内容可以多方面、多层次。笔者认为评价内容应该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第一,护理教育要求的理论知识,这是基础;第二,专业要求的护理技术和能力,这是考查学生是否能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指标;第三,志愿服务项目。比如义务服务社区和老人等等。这是培养学生自身的爱心、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同时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更加了解社会现实;第四,在校的科研实践。科研能力是考查学生是否能在护理方面有所建树和发展的标杆。同时也是护理教育发展的潜在动力;第五,学生活动和学生工作。这是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活动。为学生妥善处理和同事关系,更好地融入社会提供便利。

第五,教学内容需要调整和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增加老年护理、社区预防保健护理和精神病护理方面的教学内容;其次,积极与国际接轨,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最后,增加人文内容。目前,医患矛盾的突出,提醒着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注重工作方式和方法,遇到问题要敢于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权利。同时护理教育中这些人文内容的增加,对于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3.2 提升和加强专业教师素质

提高专业教师素质,是提升护理教育水平的重要环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增强对教师能力的考核,学校内部采取方法激励教师不断学习,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第二,聘请医院的专业人员为学生进行讲学,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弥补在校教师经验不足的不足;第三,派专业教师出国深造,学习外国较先进的经验和技术,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第四,教师自身的职业精神要端正。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要公正和客观评价社会问题,自身要富有爱心和正义感,为学生传递正能量。

3.3 高职高专教育和继续教育需进一步完善

高职高专教育和继续教育,是护理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主要方式有以下方面:建立制度和程序,保证中专教育的学生能够通过考试,得到进一步的高等护理学教育。其中,成人护理教育主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建立在职教育体系,一切有制度可循;第二,要建立学生档案长期追踪制度,及时了解和反馈学生情况。

3.4 建设临床和社区实验室及实习基地

硬件条件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条件。护理院校要寻求政府以及企业的资金帮助,用来购买机器和设备,改善办学条件。建立社区实验室和社区实习基地。主要注意以下方面:第一,建立大医院、中等医院和社区医院三层次的教育见习基地,此阶段时间较短,主要以学习和观摩为主;第二,开辟护理教育实习实验社区,借助社区现有的医疗条件进行教育实习,此时间较长,同时需要学生进行总结;第三,成立社区康复实验室,在临床选择优秀康复医生、护理人中员进行按摩等方面的教学, 实验室配备必要的康复仪器设备, 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①

中国护理教育发展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要发展与中国国情相适应、与国际相接轨的护理教育,让护士应该成为初级保健的主体。经济发展程度决定地区的护理水平,从根本上要提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缩小地区间的贫富差距。加强政府对于医院护理工作的投入,用于培养护理人员、提高护理人员工资。

篇9

1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泛指人类体现出的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1]。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于人的关注的思想,主要是指追求人生真谛的理性态度,即关怀人生价值的实现,人的自由与平等以及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的关系时,突出人是主体的原则;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以人各种需要的满足为最终追求,强调人是目的的原则;在人与物的比较中,突出人高于物、贵于物的特殊地位,强调精神重于物质、人的价值重于物的价值、生命价值优先的人道主义原则和人本主义原则;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强调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突出人人平等的原则。

2国外护理专业人文精神教育发展情况

早在20世纪60年代,国外护理界就开始重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教育,这一趋势在80年代后进一步加强。1984年《美国高等护理教育标准》中明确要求将人文科学教育纳入护理职业教育中。概括起来国外在护理人文教育中具有以下特点。

2•1加大人文课程比例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中有1/3为人文学科课程[2]。具体课程主要包括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人类学、关系学、经济学、法律、宗教、哲学、语言、文学艺术等围绕护理学的相关人文学科群。此类人文学科群有以下特点:(1)护理人文核心课程明确。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将心理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等课程列入必修课,并占有很大的比重。(2)课程类型以护理学和人文学科交叉的边缘性综合课程为主。(3)选修课比重及自由度较大[3]。在美国,任意选修课和指定选修课占全部课程的1/3。选修课普遍开设有语言、文学和艺术类课程。

2•2教学内容安排注重实效性其特点是将人文科学整合到护理专业教育内容之中,关注护生在护理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及其作用,使护生学会从医学、伦理、政治等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通过采用大量的案例教学,实现人文知识和护理实践的有机融合,提高人文教育的实效性。

2•3课程改革的趋势是综合化、现代化,文理相互渗透、互相融合。美国护理院校的课程强调综合性,尽可能淡化学科间的界限,强调课程内容的精简与整合[4]。

2•4师资队伍建设国外大部分护理学院多设立在综合性大学,依托其人文教育优势,为护理人文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师资来源。如著名的耶鲁大学、弗吉尼亚大学都设有护理学院。

2•5开始注重隐形课程的建设国外学者研究证实:“参加有教育目的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人文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加强对学生跨文化护理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对人类整体本质的认识;重视学生在高新技术条件下工作能力的培养[5]。

3我国中等护理专业人文精神教育研究状况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影响下,我国中等护理教育开始摸索总结,积极推进护理专业人文精神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教育观初步确立整体护理理论强调护理对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整体。人作为一个整体包含生理、心理、精神和社会等多个层面,各层面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共同构成整体人的独立性,使整体不同且大于部分之和。改变了过去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教育观。

3•2课程体系建设有了改观沿用和套用医学教育课程体系的现象逐步减少;公共基础课中,基础知识如数学、物理课学时明显减少,护理伦理学、心理学和护理礼仪等人文学科开始增加,课时数有逐步加大的趋势;专业基础知识如病理、生理等医学理论知识比重减少,社区护理、精神护理不断增加等。

3•3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实践教学的比重明显加大;普遍开展了基础护理等课程的临床实践考核,并将一定的人文知识纳入考核内容,提出了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

3•4教师队伍建设开始得到加强由于各学校重视并实行教师资格证制度,教师普遍接受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知识的继续教育,人文素质得到提高;各学校开始引入人文学科大学生从事相关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等。

4中等护理学专业人文精神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等护理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还没有从根本上完全摆脱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护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是一种唯技术的教育,观念上强调技术至上以及实用性和满足社会的急需,注重专业知识,特别是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整体素质及专业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培养。具体而言,中等护理专业人文精神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4•1护理学对人文精神的重视不够,教育观念落后,办学定位模糊许多学校还存在着重医学轻人文;重“人力”教育,轻“人”的教育;重职业培训,轻“人格”教育;偏重就业要求,忽视工作后个人发展的现象。而在美国人文教育在职业教育中不是一个独立的或者性质不同的部分,而是贯穿于整个职业教育过程中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4•2护理学专业的主干学科不全面1998年教育部将伦理学、心理学列为护理学专业的主干学科,改变了在生物医学模式指导下的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为主干学科的模式,为我国护理人才整体素质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各级护理教育机构也相继设置了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沟通学等人文课程,这是我国护理教育的重大进步[6]。但是随着护理学专业的不断发展,护理学的主干学科仅仅有伦理学、心理学是不全面的,还需要扩充更多的内容。

4•3人文课程设置不合理据统计显示:“中等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公共基础、医学基础和护理专业知识三者的构成比基本为0•7:0•55:1”[7]。其中,公共基础知识中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方面占的比重较大,而文学、心理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美学/礼仪等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明显不足,应用性医学人文课程开设较少等,没有突出护理教育的内容和特色。而美国多数护理学院都设有自己特色的课程,包括:家庭护理,讲授家庭和变迁、家庭和慢性疾病、家庭与威胁生命的疾病、影响家庭成员健康的因素;跨文化课程,通过对有关种族、文化差异等跨文化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克服自我种族中心主义,更好地为不同国家和不同种族的病人提供服务;与护士流动有关的课程。美国注册护士已成为流动率最高的职业,为解决此问题,护理课程中有关护士流动问题的内容逐渐增多,如护士的个人特征或人口学特征、职业满意度、职业因素及护理职业社会化等[8]。

4•4护理学专业人文学科师资不理想护理专业的师资大多是来源于医学院校或是临床教学医院。由于我国长期过窄和过于专门化的教育,这部分教师缺少人文学科知识的熏陶。在课堂讲授中,讲“病”的生理、病理因素多,讲心理社会因素少,不能把医学基础、护理和人文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相当多的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认为,人文教育主要是人文学科教师的事,或是护生管理部门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比较注重本学科专业理论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培养,对在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教育缺乏思考和实践[9]。

4•5没有建立起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目前,中等护理教育评价手段上,仍然是重视认知领域目标测试,忽视情感领域、精神领域目标的评价。衡量学生的人文素质,还单纯以思想政治为主,以分数定高低;专业考试内容普遍缺少护患对话,忽视人文关怀与人性化护理;操作技术考核,注重和强调的是操作程序的规范性、操作动作的标准性和操作项目的完整性;护士资格考试内容主要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考核,人文精神的内容非常少。

4•6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普遍采用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单项传授书本的知识,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的学生的自学能力,人文教育的内容涉及非常少。

4•7护生缺乏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社会实践活动是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10]。由于中等护理职业各院校新校区的建立,远离城市居住区,给活动开展造成了交通的不便;学校的急剧扩招,学生人数的剧增,给活动开展造成了组织的困难;专业课程内容多和学校教师严重不足等都不利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护生缺乏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缺乏人文关怀的内心体验。

4•8对校园文化的认识不足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价值取向。然而,许多学校认为校园文化在教育中充当的是补充角色,是一种文调味品,校园文化不被重视,其内容也拘泥于以社团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课余生活。没有很好的和护理专业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4•9护生缺乏人文知识的教育背景我国的普通教育是应试教育,中国的家长重视智力的培养,不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偏重于望子成才而忽略望子成人。由于人文知识的缺乏,部分学生受实用主义、利己主义的影响,追求物质享受,只讲实惠,不讲精神,埋头于护理知识的学习,不注重伦理道德修养,在诚实、守信、勤奋、谦虚等基础文明表现欠佳;缺乏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和人际关系方面的了解和认识,导致部分学生性格孤僻、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控力差,遇事容易走极端。

5中等护理人文精神教育的主要途径

5•1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精神教育,重要的是确立教育从单纯的传授专业知识转变为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强调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协调发展的理念,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注重培养护生为人之道和治学之本。引导和教育护生具有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训练护生人本化的服务思想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帮助护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趣和坦荡、宽容的胸襟等。

5•2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护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知识及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护理领域内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中等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应以“人”、“健康”为轴心,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社会需要的主线建设,课程体系应体现中等护理教育学制短、教学容量大、实践性强和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特点,并借鉴国外护理教育特点,突出人文基础知识传授和人文素质培养。建设好的人文社会科学不仅要包括了伦理学、心理学,还包括了哲学、文学、美学、史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为此,需要开设大量的选修课程如文学、艺术等来培养学生整体护理观。

5•3加强师资建设针对目前护理学专业人文教育的师资建设情况,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方式:(1)文学、历史、社会类课程可以聘请综合院校的专业老师任教;(2)选择一些热爱人文学科教学的护理学教师进行脱产培训或引进心理学、教育学的毕业生进行护理学知识培训,使他们成为具有护理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复合型教师,承担护理教育学、护理心理学等边缘学科课程[11];(3)重视对基础医学课和专业课教师人文素质的培训,使他们把“授业”与“传道”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把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更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思想作风和治学精神传授给学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12]。同时护理教师自己也应不断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注重情商的培养[13]。业余时间应博览群书,拓宽知识,充实自我。自觉地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活动中。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造就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高级护理人才。

5•4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创设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护理教学渗透人文素质教育需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如角色互动、案例讨论、价值澄清、护患沟通、问题情景、小组学习、护理日志等。这些教学模式,能够从多个侧面为学生补充知识,训练技能,提高素质。同时,在各项专业技能的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进取精神,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开阔的文化视野。

5•5建立整体化护理技术操作考核程序与标准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临床实践是护理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必不可少的重要过程,目的不仅在于了解,更在于观察、思变和体验,在于情感的变化和精神的升华。在本阶段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也要求把实践教学内容细化、量化、载体化和可操作化,要把握和突出重点环节。

5•6加强社会实践积极开展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使护生在与人和社会、自然的交往中不断开阔视野,关注社会,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特别是在与卫生健康相关的节日,如世界卫生日、睡眠日、艾滋病日、禁烟日、护士节等。同时,开展一些专题活动,组织护生进入社区、医疗机构、养老院及社会福利院等,为病人、孤寡老人提供卫生健康咨询服务,开展献爱心及各种公益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会关爱社会、关爱病人、关爱健康和关爱生命[14]。此外,要加强护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增强护生职业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15]。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体验对于人文知识向人文素质转化具有重要意义[16]。

篇10

素质本位护理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

目前的高职护理课程体系保守、陈旧的现象较为突出。课程体系的改革要以全面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根据素质本位模式的要求,打破传统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顶岗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以职业素质培养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来设置课程。基础课程设置与整合应突出基础性、实用性,专业课设置与整合应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强化人文素质课程,精简重组医学基础课程,尽早接触专业知识,尽早接触临床。

1调整课程结构比例

以缩减医学基础课程,提高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和护理专业课程的比例为基本原则,合并和重组医学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临床(专业)课以“必备、实用”为原则,精选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整合[2]。按照综合性原则,将原来的人体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合并为人体正常结构,将生理学和生物化学合并为人体正常功能,将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合并为人体异常结构和功能,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合并为病原生物与免疫。这种整合不是简单的压缩学时,而是从护理专业所需要的知识出发,将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有机组织在一起。按生命周期模式将护理专业课程组织为母婴护理、儿童护理、成人护理和老年护理,这种模式较好地体现了以人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的现代护理理念,也有利于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

2增设人文素质课程

护理工作所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护理学有显著的人文性,人们把护理专业称为极具人文特征的专业,把护士称为极具人文精神的人。根据这一专业特征,护士应具备高品位的人文素养。首先,通过增加人文课程设置或加大人文课程的课时数来加强对学生人文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力度。例如开设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社会医学、护理管理学、文献检索、大学语文、健康教育、人际沟通与交流、信息学等必修课。开设护理科研基础、美学基础、医学史、环境保护、人口学、行为医学、应用写作、文学欣赏、艺术类、逻辑与思维、影视欣赏、卫生经济学、音乐、教育学、公共关系学等选修课;其次,应注重隐性课程的开设,将护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结合专业特色,在入学教育、护士节、学生毕业教育及学生日常活动中进行护理人文素质的教育和职业教育。

3打破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

专业课程提前学习,让学生尽早接触专业,及早了解专业;让学生早接触临床、多接触临床,有利于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注重加强基础与临床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医学护理学与人文学科的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方面得到较好地培养和提高[3]。

素质本位护理教育的教学方法改革

我国高职护理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着方法单一、手段落后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学仍然是一个被动的过程。素质本位教育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以全体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为目标,以教师教得主动、学生学得主动为基本要求,重视学生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进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应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示教提问式、情景模拟式、探究式、学生试讲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师生在互动的场所中,实现知识与经验的交流与共享,并创造出新知识、新思路。加大现代教育科技手段的应用,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活动,如多媒体课件、CA(I计算机辅助教育)课件等,建设精品课程、实现网上资源共享等网络化教学,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统一起来。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坚决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情景,应采取多种措施,有意识、有计划地强化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增强实践教学的比重,应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调整到1∶1或1∶1.5,改善校内实训条件,应以医院实景为标准,建设校内仿真模拟病房、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等校内实训场所,融教学做为一体,使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得到有效的锻炼,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护理专业素质的养成,使学生由知识型转变为素质能力型。要加大实训室建设的投入力度,建设开放式实训室,全天对学生免费开放,保证每名学生都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实践技能训练,以达到课程目标要求。

素质本位护理教育的评价体系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考核方式与手段依然拘泥于传统的一考定终生的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十分严重。考试内容不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往往也被忽视。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真实地考核学生的能力,要重视过程性考核,丰富考核评价方法与手段。灵活运用平时成绩、课后作业、课堂讨论、情景模拟、开卷考试、口试、操作考试、期末综合技能考试等多种形式。运用综合评价、专项评价、合格评价、选优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大实践考核比重,将职业资格考核学习与学生综合实践学习结合起来,重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最终逐步建立和形成一套完善的综合考核测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