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发展报告范文

时间:2023-12-19 17:51: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低碳发展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低碳发展报告

篇1

[关键词]低碳经济;调查报告;行业经济协调发展

一、引言

眉山作为四川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市,研究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着很大的实际意义。因此如何可持续、协调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了最关注的问题。本文旨在对眉山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及分析,提出相关建议,促进眉山经济协调、高速发展。眉山在新型工业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的新型工业化经济优势,如何在实施工业化规划中,保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眉山经济的发展现状

四川眉山,是占地面积不足1000平方公里的地级市。眉山经济实力与经济基础薄弱,撤地建市只有十年历史,经济总量与企业规模都较小。2009年末,全市GDP只有465亿元,居全省第13位。由于眉山是新建地区,多数企业受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影响小,重产品经营,轻资本经营。同时眉山紧靠成都,交通便利,地处全省经济最活跃的成都平原经济区,有利于融入成都,求得经济的快速发展。

工业落后是眉山经济落后的根本症结所在,经济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是投入的不足。眉山市要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发展,首先必须解决这两大难题。对于正在大规模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眉山来说,大投入才能有大产出。近年来的发展经验表明,招商引资是借助外力,加大投入最经济、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可是在大规模招商引资的同时,东部许多高污染,高消耗产业大举向西部进军,实行产业的转移。虽然在一方面为当地创造了高额的税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市场,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可是另外一方面在这经济高增长的背后是以环境的危害为代价的,我们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因此应该根据资源条件,地区区位和发展潜力,在充分发挥各地区特色与优势,保护好和引导好各地区加快积极性的前提下,加快工业的发展。

三、调查总结及建议

2012年是“十二五”的关键,在加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注重环境的保护,将低碳路线进行到底。同时按照“融入成都、一体发展”的总体思路,加强与成都的交流合作。在农业,工业,服务与交通等各个方面认真开活动,在低碳背景下的。推动眉山经济全面的协调发展。

(一)大力发展低碳农业

眉山作为农业大市,在平衡发展经济的同时,根据地区特色大力发展低碳农业。通过农业与环境,生态与经济的平衡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安全和人类健康的最终目标。

1、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通过水资源的时空调节,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可以修蓄水池,将雨季多余的水储存起来,在旱季利用,这样可以降低对自来水的依赖程度。高效利用灌溉水,提高灌溉技术,有效利用水资源,从而产生最大的生产效益。

2、结合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开发和建立低碳农业生产体系

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农民进行有关技术指导和培训,改变传统的育种观念,利用现代化的方式,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循环经济,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建立严格的农产品生产的质量和监测体系,加强农产品生产质量管理,提高市场竞争力。

3、以基地为核心,推进农业现代化

围绕拳头产品和优势农产品,进一步调整结构、提升品质、作响品牌,继续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养殖小区+适度规模养殖户”的养殖模式,强力推进西部乳产业基地建设,奶牛规模养殖率提高到65%以上。进一步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养知名品牌。

(二)大力发展低碳化工业

1、促进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培育区域经济

眉山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资金和人才匮乏,区位不占优势导致对外开放程度较低。1999年,眉山的生产总值为114.37亿元,人均3377元,比全省人均低1073元,比成都平原经济区人均低5645元,比全国人均低3168元。在同类的西部城市中处于后位,虽然近几年经济增长较快,可都是粗放型增长,导致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突出。另外,眉山的特色产业也存在盲目仿效和无序竞争,资源的开发无法形成整合效应,导致环境问题日益尖锐。

2、发展新能源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新能源产业是低碳经济的最高形式。眉山资源丰富,钙芒硝储量十分丰富,目前元明粉年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青衣江水能储量较大,以坡为代表的三苏文化以及彭祖长寿养生文化等源远流长,旅游资源点多面广,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

(三)大力发展低碳服务业

旅游资源点多面广,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按照“一山二滩三文化”的发展思路,打好“东坡牌”,深度挖掘以坡为代表的三苏文化和彭祖长寿养生文化等源远流长,抓好瓦屋山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大力发展面向成都市场的休闲度假旅游,加强文化娱乐业管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改进旅游开发策略,加强与乐山、成都等周边地区的区域协作,搞好旅游招商引资,加大旅游促销力度。

参考文献:

[1]郭强主编,《节约型社会》,[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2]王城《论新型工业化及地方经济发展一四川省眉山市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建议》,[J]财经科学,2005

[3]连玉明、武建忠主编《中国数字发展地图》,[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4]谭崇台主编《发展经济学概论》[M]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5]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编,《2008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西部大开发区域政策效应评估》,[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 008

[6]任力《低碳经济与中国可持续发展》,[N]社会科学家,2009

[7]严卫华《构建低碳产业体系

篇2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报;挑战;机遇;自身建设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3)04007604

高校学报作为一种学术期刊,是传递科研动态、交流学术思想的平台,它以反映高校自身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同时也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高校学报的这种性质不但契合了我国一直以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方向,更顺应了当下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潮流。而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报不但具有上述功能,更能彰显应用型高校自身的形象,是反映其科研与教学特色的窗口。当前高校学报面临着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压力,地方院校办的学报用学报界流行的行话来说属于第二世界、第三世界。因此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报的建设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树立信心,有信心,有干劲,有责任,才能做出成绩,才能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谋求更好、更优的发展路径。

一、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报当前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期刊体制改革带来的巨大冲击与警示

2012年,中国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了《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政策的提出虽然给高校学报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并注入了动力,但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任务。地方院校的学报有没有办头、有没有成绩?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中国的大学是分层分级的,大学学报也是分层分级的。现在有“央”字头的大学,有“央”字头的大学学报,有“国”字头的大学,“国”字头的大学学报。从办刊的绝对水平看,地方高校办的学报是无法同他们相比的,但是如果从办刊的相对水平来看,情况就很难说了此处参考北京大学龙协涛教授的《树立信心 地方院校学报也可以办出特色》一文,原文见于《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研究会会讯》,2010年12月,7-8页。。

20世纪80年代以后,“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逐渐被国际高教界关注,国内高校也开始在教学改革和注重实践方面下功夫,最终高教界的专家学者一致认识到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刊思路正是为了契合这个新的办学理念而设立的,它们多从学校自身特点出发,较大程度地反映教学特色与科研成果,能灵活地调整栏目内容,及时反馈来自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热点学术动态,并将之与地方经济形势、科技攻关难题有效结合起来,相较于传统本科高校大而全的办刊模式,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报更易于形成小而精的学术氛围,能迅速、及时地传达与地域文化、地方政治、经济、产业紧密相连的新兴学科的热点、焦点问题,从小处着手,放眼未来,充分发挥着以小见大的功能,这些也正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报的优势所在。

(二)审稿制度不完善是导致学术失范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其最鲜明的显现便是科研成果的层出不穷。随着这些惊人成果的产出与被关注,另一种为人们所不耻的现象――学术失范也应运而生,而其中的一部分劣行则是通过学术期刊这个平台暴露出来的[1]。可见以反映高校科研与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报,在努力传播新兴科研成果的同时,也被这种腐败现象所利用,为它们提供了一席之地,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更有甚者高校学报竟然被斥为“学术垃圾的生产地”2007年10月20日首届高校学术期刊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清华大学教授李伯重在发言中称,大多数高校学报是学术垃圾的生产地,与会的多位教授对此说法表示认同。。痛定思痛,从源头上分析,学术失范现象的产生往往与编辑部的制度不健全、审查把关不严有很大关系。

客观公正的审稿制度是保证学报质量的关键所在。现有的核心期刊、重点期刊发展至今天都经历了漫长的成熟、壮大历程,其所形成的以审稿制度为中心的相关环节都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报是伴随着学校的建立和发展而初见规模的,由于时间短、经历少,同时由于学报自身规模和被业界认同度的限制,在制度建设特别是审稿制度建设方面与核心期刊、重点期刊相比有一定差距。实践经验表明,一整套完善的适合学报自身发展的审稿制度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每个地方高校都具有自身的特色,生搬硬套别人的制度也是不可行的,只有结合自身特点从经验中摸索、总结出适合自己模式的审稿制度才能既保证刊物的学术质量又达到有效提升学报认可度的目的。

(三)“学术评价过度症”下的被利用与被扭曲

当前的学术失范现象与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有关,这种思想的存在是有现实原因的。一方面传统价值观念对社会经济转型准备不够、措手不及,象牙塔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面对灯红酒绿的商业诱惑黯然失色,安贫乐道的知识分子形象日渐式微,能苦守学术至上观念的学者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很多高校过分强调对教师科研任务的量化考核,对学术失范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就像余三定教授指出的“学术评价过度症”是导致学术不端最直接的原因之一。面对上述种种情况,很多知识分子在不能保证科研质量的情况下制造出了大量低水平重复的学术垃圾。因为内容、质量的限制,他们自知将无法被核心、重点期刊接受,而评价体系较宽松的地方高校学报便成了他们选择的对象之一。

与此同时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部分学报编辑在“经纪人”与“道德人”的身份冲突中迷失方向,再加之本身业务水平有限、工作经验不足,便丧失了作为编辑的责任心和正义感,难以恪守学报“守门人”的职责[3]。在实践中背离了工作准则与职业道德,对部分学术垃圾抛开学术标准与质量要求,对关系稿、权力稿、人情稿提供了“免检”的方便之门[4],这不仅助长了不良学风的蔓延,也严重损害了学报自身的形象和声誉,更污染了纯洁的学术氛围。因此对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学报来说,高水平的编辑队伍和编辑素质是杜绝不良学术道德行为,最大限度避免抄袭、剽窃、低水平重复等现象,将学术腐败制止在刊门之外的有力手段。

二、加强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报编辑部的自身建设

(一)积极探索,在栏目建设上下功夫

“全、散、小、弱”的局面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报的软肋所在,如何突破这个局面把地方高校学报做得“专、特、大、强”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报首先应面对的问题。在这一点上,办特色栏目是教育部、学校和编辑部三方的共识,它解决了办学报综合性好还是专业性好的争论。栏目不仅是学报的重要窗口,也是学报特色的具体体现。地方高校的科研实力、学术资源及影响远不及重点高校,因此地方高校要想成为名刊、重点、权威期刊并不容易,但可以从加强策划入手,依托自身的社会、经济、产业、文化等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栏目,并以此为推手营造学术亮点,进而以点带面地提高学报的整体质量此处参考周建民教授在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研究会2010年学术会议上的讲话,原文题目为《精心打造特色栏目 提高学报整体质量》,载于《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研究会会讯》,2010年12月,5-6页。。这种做法也有效地贯彻了教育部发起的名栏建设工程。

学报特色栏目的建设主要依靠学科优势和地域优势。从地域优势看,地方社会都具有各自的社会问题、经济特色、产业布局及区域文化背景,其厚重的历史积累,加之鲜明的地域特点为学报提供了独一无二又丰富多样的资料来源。从学科优势看,地方高校是地方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其所拥有的大量科研团队和学术机构直接从事着与地域特色紧密联系的各方面研究。地方社会和高校中分布着大量的科研人员,他们思想灵活,能够迅速把握第一手资料,善于研究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是学报天然而优秀的作者群。同时学报也可以参加或定期举行与栏目建设有关的研讨会,借助由此产生的马太效应及学术版块凝聚作用进一步巩固特色栏目的建设[5]。这种从小处着手、放眼未来的做法意在激活传统、服务当代,使地方高校的学报能够走进全国学术视野关注的中心。

(二)树立编辑服务意识,为教学、科研提供各项服务

学报大部分是冠以校名的,编辑如果把一本学报办砸了,也砸掉了学校的牌子和声誉,更愧对千万的读者。编辑工作是将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融入他人研究成果中的创造性劳动,很多优秀的作品都经过了编辑之手,但这种劳动却是隐形的,所以编辑从事的一直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工作。高校是以教师为主体,在高校当编辑,特别是地方本科高校的编辑容易被边缘化。这就要求编辑必须要有奉献精神,对待工作要自觉树立服务意识。用心去修改和敷衍而过是良心使然,一句简单的“作者文责自负”是对工作责任的推脱。其实很多问题作者自己很难发现,因为他们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了内容、观点的表达上,而忽视了其他的方面[6]。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办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将区域优势转化为办学优势,学报是彰显办学特色的一个窗口,应该围绕服务办学特色,服务教育教学,打造科研平台的理念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一方面学报的发展方向要与学校特色建设保持对应和同步,要大力吸引相关领域的学术、教学研究成果,对优秀论文作者提供优先发表、优厚稿酬等待遇,鼓励他们在本学报发表高水平的成果,从而提高学报的知名度。另一方面还要关注地方科学、文化动态,积极参与和开展围绕地方社会经济、文化运行中的实践问题而举行的各种学术文化研讨及交流活动,以整合、发现新的学术力量,积极打造学术交流空间,为学校的发展、学科建设提供动力。

(三)提高业务水平,加强编辑人员的自身学习

编辑要有较强的出版专业知识和技能,这不但要求编辑的知识面要广,还要具有相应学科的专业知识。现在提倡编辑要学者化,就是要求编辑在熟练掌握业务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学有专攻,树立自己的学术专长[7]。编辑只有成为相关专业的学术内行才能具有独特的学术眼光,进而拥有自己的学术资源圈子,这样也保证了学报文章的质量和来源[8]。其实加强编辑队伍建设、提高编辑专业水平也是为了培养高水平的作者队伍。

对学术前沿的敏感和地方社会问题的关注也是编辑应该具有的能力。体察民情,关心民瘼,维护民意,方可肩起地方社会责任;登临远眺,吐纳乾坤,激浊扬清,方能不负建设发展使命[9]。地方高校学报要想成为高水平的期刊就要有对学术的担当意识和对地方社会问题率先发言的责任,从而给专家、学者提供学术探讨的平台,为推动地方社会全方位发展与知识创新做出贡献。在这方面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报是具有良好基础和地缘优势的,其责任更是义不容辞。而要做好这个工作离不开编辑自身的不断学习,要积极关注新兴学科的热点问题及其他学科研究动态,着力提升科研敏感能力,关注发现地方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现实紧迫感的问题组织选题,从而策划出高水平的内容。

(四)积极沟通交流,广泛听取意见

专家、学者、读者、作者是学报生存发展中不可缺少且具有可持续性特点的资源,同时他们也是学报最重要而最有权威的评判者。作为被关注度相对较弱的地方本科高校学报应主动联系他们征求意见,虚心请教,并认真收集、反思他们的意见及评价,及时发现问题以改进工作中的不足和缺失,提升自我,谋求学报更快、更好的发展。全心全意为读者和作者服务,这是期刊必须一致贯彻的准则,在实际的工作中,每一个编辑人员都必须把这句话记在心中,落在实处,防止说空话、唱高调,主动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和批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期刊办的有特色、有亮点。

三、结语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报多为综合性期刊,在目前的学术环境下不能适应学术期刊专业化的发展要求,其纸介质的传播方式与数字化的出版时代潮流也不相融合,众多小而弱的地方高校学报无法形成大而强的学术出版机构,而且距离中央文化“走出去”战略也有较大差距。基于此,地方本科高校学报一方面应认清形势,提高觉悟,完善各项制度,从栏目建设、服务意识、业务水平等多方面强化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可以组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报联盟,积极尝试创办数字化、网络版专业学术期刊,各家学报通过筛选、推荐高质量的文章编成网刊。从而摆脱重复、分散的局面,提高影响力,从而在在高校学术期刊专业化、数字化的发展方向中增强公共服务能力,真正成为我国学术期刊的主力军。参考文献:

[1]李向荣.学报编辑的职业自律与学术规范的践行[J].中国成人教育,2011(3):27-29.

[2]吴晓红.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和措施[J].黄山学院学报,2011(6):92-95.

[3]王立欣.当好学术“守门人”[J].编辑学报,2007(4):139-140.

[4]武艳芹,黄苏芬.高校学报编辑“守门人”的身份焦虑与突围路径[J].编辑之友,2011(11):50-52.

[5]孙国军,刘洁珉,郑洁,等.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十人谈[J].赤峰学院学报,2011(3):1-10.

[6]常文芳.高校社科学报编辑的服务情怀[J].黄山学院学报,2013(1):124-126.

[7]吴友法.编辑学者之路的点点滴滴[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1):8-14.

篇3

3月19日,中国社科院公布了评估低碳城市的新标准体系,中国至今还没有任何正式或官方的低碳经济评估标准,这是迄今首个最为完善的标准。

该标准具体分为低碳生产力、低碳消费、低碳资源和低碳政策等四大类共12个相对指标。如果一个城市的低碳生产力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20%,即可被认定为“低碳”。

社科院报告说,把低碳发展的理念和标准整合到“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是至关重要的。

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吉林省吉林市成为适用此标准的首个案例。

根据当天公开的最新研究报告《吉林市低碳发展计划》(下称《低碳计划》),目前吉林市碳生产力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还远未达到低碳经济的目标。

吉林市将《低碳计划》视为本市的低碳发展路线图,正采取积极措施加速转型。研究由社科院、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和英国查塔姆研究所等数家中外研究机构历时两年完成。

吉林市副市长朱长舒接受采访时说,《低碳计划》是阶段性的研究成果,解决了什么是低碳经济的问题,下一步将就实现路径和评价体系做出进一步细化。

朱长舒表示,吉林市“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将会参考《低碳计划》,“吉林市不做表面文章,注重低碳发展路径的可操作性,务实低调的推进低碳建设”。

根据研究报告测算,吉林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在2020年左右达到峰值,到2030年,将降低至基准情景的60%。

低碳经济评估新标准

“社科院对这个新标准拥有‘知识产权’。”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说。

新标准的建模方式是IPAC-AIM技术模型。此模型已经经过全国能源及排放情景分析,以及包括北京、广东和香港在内的多个地区的情景分析的验证。建模不包括农、林相关的排放及碳封存。

建立评估新标准的基础工作是,社科院在3种排放情景下评估温室气体排放、能源消耗和工业产值:BAU情景、政策情景和低碳情景。

基准(BAU)情景是以当前经济发展模式为基础,并包括当前针对单位GDP能耗以及其他关键领域的政策承诺。但是除此之外,该模型假设没有引入其他新的政策。

政策情景下,能够看到由增加的节能措施、可再生能源的推广、以及污染的减少等所产生的效应:政策还包括高耗能行业工业附加值所占比例逐渐减少,节能技术的推广,新建建筑达到节能标准,重工业自身的提高。

而低碳情景则包括上述所有政策情景方法。此外,它还进一步讨论能源体系摆脱碳依赖的问题。例如通过加快可再生能源及核能技术的渗透,针对碳捕获和碳封存(CCS)推广速度的乐观假设,

《低碳计划》报告说,吉林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在2020年左右达到峰值,到2030年,其降低至BAU情景的60%。

在这3种情景下,吉林市的能源消耗增长将会持续到2030年。“这将有利于保证吉林的发展,并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为高能效、重工业的中期发展创造空间。”

在工业产值影响方面,“低碳情景对吉林市的重工业部门而言并非意味着终结”:某些工业部门的产值有所下降(这与政策情景下相同),其中包括混凝土、制砖及煤炭等。但是这些变化并非一蹴而就,而且也并不显著。

如果在政策情景或低碳情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找到适当的衡量标准成为主要焦点。社科院报告说:“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才能既反映不同的发展初始条件(即GDP),又能够体现不同资源条件及产业结构。”

新标准的四大类之一是低碳生产力,包括单位经济产出的碳排放指标及能耗指标――其测量方法与中国现行的单位GDP能耗指标及可能的全国碳排放强度指标一致。这一大类包括碳生产力以及单位产值能耗等两个相对指标。

其次是低碳消费,包括人均能源消费和每户能源消费。可以通过消费指数考察对个人行为的影响。这一大类包括人均碳排放和家庭人均碳排放等两个指标。

第三是低碳资源,包括低碳能源所占份额,单位能源生产排放量及森林覆盖率。此大类包括零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所占比例、森林覆盖率和单位能源消耗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

最后是低碳政策,考察低碳发展政策及规划的存在与否,相关规定实施所取得的成效及公众的认知水平。该大类囊括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建立碳排放监测、统计和监管机制,公众对低碳经济的认知度,符合建筑物能效标准和非商业性能源的激励措施等。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标准均为相对指标。也就是说,如果达到低碳水平就意味着其显著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绝对指标同样重要,能够确保所取得的进展与气候变化相一致。这也将有助于中国在发展的同时设立一个长期目标。

吉林市目前还不是低碳经济

在对上述相对指标进行比对后,《低碳计划》报告说,吉林市目前还不是低碳经济;但是,这仅仅只能反映吉林作为中国传统重工业城市和制造基地的历史地位。

研究报告得出上述结论,基于就关键指标将吉林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

尽管产业结构相似,但吉林的碳生产力大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吉林人均碳排放是2007年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

在低碳能源指标上,吉林尽管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低碳能源在能源供给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2007年,此比例还不到5%。

吉林市2007年单位能源碳排放为0.61吨碳当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5%。其原因是吉林市的煤炭消耗仅占能源总消耗的大约一半,而全国平均水平为80%。

而吉林森林覆盖率高达55%。因此吉林具有非常大的森林碳封存潜力。“以土地为基础的行业将在生物燃料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高速发展的农副产品加工业有可能成为新的碳排放标签。”

不过,由潘家华所在的社科院研究所制定的这些指标看,尤其是碳生产力,吉林市都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吉林市还远未达到低碳经济的目标”。

但是吉林的转型正在加速:2005年到2010年期间的目标是将单位GDP能耗降低30%,高出全国目标10%。到2008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了37%。

《低碳计划》报告为吉林市制定了“十二五”规划期间、到2020年以及到2030年3个不同时期的指标值。

在政策情景下,碳生产力到“十二五”规划最后一年2015年将比2005年提高37%:到2020年提高58%,这略低于低碳情景下的64%,高于基准情景的49%。报告严格的说,吉林需要加强国际资金与技术合作,消除这一差距,努力实现低碳发展情景。

人均碳排放至2015年达到每人3.30吨碳,2008年全国平均值为1.36。人均零碳能源消费量2015年达到每人0.44吨碳当量。而单位能源碳排放至2015年达到0.88吨碳当量,全国2008年水平为0.65。

基于顺利达到低碳城市的标准,《吉林市低碳发展计划》分析并建议吉林市在“十二五”规划中的低碳投资重点,覆盖石化、供电供热、新能源战略、建筑、交通运输、农林和土地使用等方面。

毋庸置疑的是,石化行业成为吉林提高能效和低碳发展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吉林市的石化行业是最大的用能行业,拥有吉林石化、吉林化纤等200多家石化企业,生产1000多种化工产品,其能源需求占能源总需求的一半以上。

虽然随着预期投资的大量涌入,吉林石化行业的排放及能源消耗还将持续,但是能效标准的提高和使用现代化化学加工设施将有助于降低单位产值的排放。

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吉林市使用的生产设备中仅有不到10%可以称得上“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报告说,好在吉林市已经针对淘汰多余陈旧设备制订了明确计划。

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会计碳减排

一、 低碳经济与低碳会计的关系

(一)低碳会计的产生

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为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最重要的主体有必要将低碳经济活动纳入会计核算的范畴。基于此,一个新的会计领域――低碳会计应运而生。

所谓低碳会计,主要是对企业履行低碳责任、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进行确认、计量、报告,其目的是帮助企业实现节能减排,既满足国家对企业低碳责任的要求,又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碳排放、碳交易及报告披露均离不开低碳会计,毋庸置疑,它的出现是低碳经济的需要,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

(二)低碳经济对企业会计的影响

低碳经济对企业会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低碳核算和低碳信息披露等方面。

首先,低碳经济对企业会计核算提出了新要求。低碳核算要求企业在发展中不仅仅考虑自身利益的得失,更要着眼于地区、全国乃至全球环境。企业需要选择低碳生产方式,改进生产流程,降低碳排量,由此,企业会计应该对涉及的低碳经济活动加以反映,设置单位产品碳含量、单位利润碳排放等财务指标来控制低碳经济行为,并将低碳经济活动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要素的增减变化加以描述,对会计主体的资金运动进行拓展反映。

其次,低碳经济对企业会计的信息披露有着重大影响。在低碳经济下,企业低碳信息披露有两种形式:一是在传统会计报表中增列低碳会计项目并在附注中增加低碳会计信息,如资产负债表类增设“低碳固定资产”、“应交环保费”等项目;损益类增设“低碳收入”、“低碳成本”等项目;二是单独报告,即提供单独的低碳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信息。通过实施低碳会计核算披露,报表预期使用者可以更客观地了解相关的投资和成本支出,悉知这些支出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使企业获取一个较为公平的低碳商誉。

(三)低碳会计对低碳经济的影响

1、低碳会计有助于实现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要从根源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执行节能减排计划,就必须走新型的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而实施低碳会计是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微观层面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会计的建立是实施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基本战略目标和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需要。它使得经济社会能够准确核算相关投入和产出指标,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低碳会计理论,并融合到会计核算体系中去,从而反作用于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建设。

2、低碳会计有利于调整企业生产过程低碳化发展

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的潮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低碳会计在核算、信息披露的拓展在无形中使得企业形成了一种压力。低碳会计的建立便于从会计的视角对企业生产、加工、流通、经营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环保监督和控制,企业为了自身能树立良好的低碳商誉,不得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高度重视起来,实施低碳化流程,将提高经济效益与提高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举,从而增加社会效益,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基于低碳经济对低碳会计建立的思考

(一)加大政府的政策指导,制定相关制度

对策nn政府部门应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企业和全社会节能减排的低碳责任。首先应加强对碳减排等的立法与执法,使低碳会计有法可依;其次,建立全国财政补偿体系和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作为低碳会计运行的资金支持系统。再次,尽快制定低碳会计准则与规章制度,大力开展低碳会计规范化的试点工作,结合低碳经济的要求,建立完善低碳会计体系。

(二)建立和完善低碳会计的披露和监督机制

会计最重要的职能在于向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建立低碳会计,推进我国经济低碳可持续发展。低碳会计是对企业履行低碳责任、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进行确认、计量,报告和考核企业自然资源利用率。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不能全面、如实地进行揭示,因此,应加强监督,由政府或有关社会机构,依据国家的有关环保法律法规以及会计相关法律,对低碳会计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进行监督。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应尽快制定环境会计及其信息披露准则体系,为低碳会计信息披露树立统一的标准,进而全面保证低碳会计行为的规范和实施。再次,要制订低碳会计审计法规,建立低碳会计审计制度。

(三)加强低碳会计理论的研究和相关人才的培养

低碳会计作为一种新兴的会计模式,其发展还在最初阶段,在很多方面并未涉足。若政府或相关部门能结合当地引导会计理论界在低碳会计方面加大研究力度,成立低碳会计理论及应用专题课题组,认真研究得出相应成果,将会大大提高我国企业低碳会计理论水平。低碳会计对于任何国家都是一种新生事物, 发展低碳会计需要跨学科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既要深谙会计理论,又要掌握一定的资源、环保知识。我国目前相当缺乏这样的人才,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任重道远。

三、结束语

低碳,是一种时尚,也是企业的一种社会责任,更是人类于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中的一种自我拯救方式。随着低碳时代的到来,低碳会计的发展必然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将是二十一世纪最具前景的会计。要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低碳会计的推行与发展自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强殿英,文桂江.构建企业低碳会计体系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0,(8)

[2]魏永红.低碳经济对会计本质认识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0,(7)

篇5

【关键词】 低碳经济;低碳会计;事项法

目前,低碳经济正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完善低碳经济政策,引导企业从事低碳经济活动,逐渐成为各国的共识。为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必要把低碳经济活动纳入会计核算的范畴,构建低碳会计体系。

一、低碳经济对企业会计的影响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

1.气候威胁说。温室气体效应引起了地球气候条件变化,引起人们对碳素文明的反思。诸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碳素能源,促进了人类的工业化进程,也造成了二氧化碳气体的积聚排放。科学研究表明,温室气体是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为避免地球灾难的出现,世界各国需要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减排责任,中国也将逐渐从承担相对减排义务转向承担绝对减排义务。

2.资源枯竭说。传统工业发展模式中所依赖的高碳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往往是不可再生的,总有枯竭的一天。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尽早进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大力发展对可再生能源(如风能、核能等)的开发与利用。

3.技术革新说。对化石能源系统高度依赖的技术,自工业革命以来成为主导技术盛行于世,政治、经济、社会与其结成一个“技术―制度综合体”,并不断为这种技术寻找正当性,并为其广泛商业化应用铺设道路,其结果形成了一种共生的系统,导致技术锁定和路径依赖,阻碍了替代技术(零碳或低碳技术)的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最终依赖于低碳技术的选择和扩散并在缝隙市场中逐渐成长为社会的主导技术。在新技术革命过程中,“越早采取行动成本越低”。如果中国低碳技术大大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在将来的出口贸易中,中国企业的出口产品可能会遭遇低碳贸易壁垒。

(二)企业会计受到的影响

低碳经济对企业的经济内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从而对会计核算内容、核算方式产生影响。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需要选择低碳生产方式,改进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减少产成品中碳的成分,降低碳排放量。企业的管理内容、管理方式将发生变化。会计作为管理手段、信息处理手段,应该被用来对涉及到的低碳经济活动加以反映,设置单位利润碳排放、单位产品碳含量等财务指标控制低碳经济行为。

企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低碳会计的单独反映和监督。考察国内外研究文献,低碳会计研究沿着三条路径在发展:从物质流碳计量(以吨为单位)到价值流碳核算(以货币为单位)的发展;从绿色视角下的排污权会计到低碳经济新常态视角下的碳权会计的发展;从宏观的森林及植被碳源汇核算到微观的企业低碳经济活动碳会计的发展。而最早提出碳会计概念的是Stewart Jones教授。2008年,Stewart Jones教授等将与碳排放、交易及鉴证等的会计问题称之为碳排放与碳固会计, 即低碳会计,并提出了构建碳会计规范的两种主要思路:其一是在京都协定框架下,所有机构或组织对产生于碳汇的碳信用的会计规范与IPCC的原则相协调;其二是在温室气体协定书内分别计量和报告碳排放的相关会计问题。

我国也需要构建低碳会计规范,尽快制定低碳会计准则。准则制定将是各利益集团博弈的过程,未来中国将是低碳新技术制度不断扩展而传统的高碳技术制度渐续缩减的过程。但高碳技术制度目前是广泛的,是与广大利益集团相关联的。低碳会计准则制定应排除即得利益集团的干扰,在政府的强力主导下,制定具有前瞻性的,有利于低碳技术和低碳经济发展的准则。借助于低碳准则,完善的低碳会计体系将会逐渐建立起来。

二、低碳会计核算内容

低碳会计是在传统会计边际上的拓新。低碳会计将企业的低碳经济活动使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要素的增减变化加以描述,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提供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并在低碳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中加强对低碳经济活动的管理。会计核算也称会计反映,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是对会计主体的资金运动进行的反映。企业的低碳资金运动一般包括低碳投资活动、低碳经营活动及低碳融资活动等。

(一)低碳投资核算

企业的碳足迹主要与生产过程中的碳素燃料燃烧有关。减碳途径有两个:引进或研发低碳技术,高效利用煤炭、石油等高碳燃料;改用新能源(如水电、风电、光伏电等),实现零碳理想。中国可以借鉴意大利的绿色证书、白色证书制度来引导企业沿着上述两个途径减碳,并从中获益。与不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相关的低碳技术、设备的超额投资及与可再生能源相关的低碳技术、设备的投资,企业低碳会计上作为无形资产、固定资产来核算。

我国企业需要加倍开展低碳技术创新活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长期以来,我们以无形资产收益的不确定性将自创无形资产几乎排除在核算的范围内,笔者认为低碳准则应突破以往准则的限制,可以规定自创无形资产新的核算方法,以鼓励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

根据国际协议的规定,发达国家有责任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与技术以支持其发展低碳经济。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上述条件来引进技术、购置相关设备。在市场经济中,不同企业的低碳经济水平可能相差较大。国内企业可以以未来的低碳现金流量为担保向发展快的国外企业引进技术和设备,即:先引进技术与设备,以后分期偿还相关款项,这种业务可以按照类似于融资租赁的方式进行账务处理或进行相关的会计处理。

(二)低碳经营核算

企业的经营活动主要包括:采购、生产、销售、储存与运输等环节。企业在采购环节购买原材料、燃料、动力等,为生产做好准备;企业应尽量购买低碳材料和低碳能源。为此,低碳会计在使用货币计量方法记录所购买材料及能源的价值的同时,使用非货币的方法如含碳比等非财务指标记录材料、能源的含碳量。在生产过程中,应加强对碳素燃料消耗量、碳排放量的反应,可以设置“碳消耗―燃料、动力”、“碳排放”等账户来加以核算。对于半成品、产成品,在进行价值量反映的同时,做好碳含量的反映。在库存、包装及运输等环节,企业要努力减少碳消耗量与排放量,在库存节能、包装物利用回收和低碳运输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我国可以建立碳税制度,企业缴纳的碳税可以借记低碳营业税金及附加,贷记应交税金―应交碳税。国外研究表明,碳税的征收会造成企业产品售价上升,比如电能单价会上升49.4%。当然,我国也可以建立温室气体税制度,征收温室气体税而不是碳税。京都议定书提到的温室气体包括:CO2, CH4, N2O, HFCs, PFCs 和SF6 六种气体,其中仅CO2的相对贡献度就高达61%,CH4和CFCs分别为15% 、11%,可以说,全球气候变暖的根本原因在于碳化气体的排放。由于温室气体税包含了对非碳气体征税,所以温室气体税比碳税有更好的调节与控制作用。在会计核算上,企业对温室气体税的核算与对碳税的核算一致。

在总量控制原则和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的引导下,国内国外都会建立起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企业可能会购买或出售碳排放权,所支付或获得的资金在低碳会计中可作为碳排放权损失或利得来加以核算。

低碳经营活动会产生收益,包括直接收益、间接收益。直接收益如新能源下的低碳产品销售收入减去销售成本后的差额,间接收益如高效使用碳素燃料带来的能源节约减去低碳技术和设备超额投资的摊销后的差额。

(三)低碳融资核算

低碳融资活动中会产生相关的负债或所有者权益。企业可以获取发达国家的无偿资金支持,向国内外低碳基金组织申请贷款。在会计核算中,负债或所有者权益的相关账户下设置“低碳资金”二级账户来核算低碳融资活动中产生的负债或所有者权益。企业应拓宽筹资渠道,采取多样筹资方式来发展低碳投资项目。

总之,低碳会计作为管理手段,应促进国家减碳目标在企业的落实,反映企业减碳目标的实现。低碳会计核算的交易或事项的确认条件可由准则来规定,计入相关的会计账户。而低碳会计计量方法有多种,如替代品评价法、历史成本法、调查分析法等。不能计量就不能管理,会计学家应攻克计量上的难题,促进低碳会计的发展。例如:某可再生能源企业利用水能发电,该企业的水能资源如何计价并作为企业资产入账值得研究和探讨。

三、低碳会计的信息披露

低碳会计报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在传统会计报表中增列低碳会计项目和附注中增加低碳会计信息,如:在资产负债表中单独列示存货―碳含量,在损益表中单独列示碳消耗费用,在附注中列报减碳项目、产品含碳比等信息;二是单独报告,即提供单独的低碳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信息。不论采用何种形式,企业都需要提供诸如能源消耗强度等非财务信息,以便更好的反映企业的碳足迹。

在附注中,低碳会计报告披露两类低碳财务评价指标信息,第一类指标:静态指标,以企业低碳投入占企业经济规模的比例反映,主要有低碳资金投入率(年度企业低碳资金投入/ 企业资产总额)、低碳资金销售比(年度企业低碳资金投入/企业销售额)。第二类指标:动态指标,直接采用现有的财务评价动态指标NPV(净现值)、IRR(内部收益率)等对低碳资金投入进行绩效的分析比较,主要有低碳投资项目的NPV、IRR;再生能源投资产出率(计算期内利用再生资源形成的各年现金净流量的现值/ 项目投资总额)等。

企业充分的低碳会计信息披露,可以起到信号传递的作用,有利于潜在的投资者和客户对企业作出公正的评价和甄别,从而有力于他们更好地作出货币选票决策。企业在货币选票的引导下,优胜劣汰,防止逆向选择、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发生,从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四、事项法的借鉴

20世纪60年代,美国许多学者从动态的经济环境与反映真实情况的需要出发,要求改变原有价值法会计中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一些学者提出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而美国的乔治?索特(H.Sorter )教授则否定了价值法,提出了事项法会计。索特教授认为,所谓事项(Events )是指“对某一行为多种特征可实现的观察”。事项法会计主张采用多重计量属性,提供以事项为主的信息,将信息的具体加工留给信息的使用者,使信息使用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按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会计计量属性,从自己的视角阅读企业经济事项报告,获取动态信息,自行加工处理以满足决策需要。

与传统的价值法会计信息系统相比,低碳会计可以构建成为事项法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让使用者获得原汁原味的低碳会计信息,从而更有利于使用者作出决策,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来辉.碳锁定、“解锁”与低碳经济之路[J].开放导报,2009(10).

[2] 周志方,肖序.论国际碳会计的最新发展及启示[J].中国能源,2009(9).

[3] 尹桂凤,宋佳璐.完善会计核算方法 加速推进节能减排[J].经济视角,2007(10).

[4] 文桂江.以管理为导向创新无形资产核算方式[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8(3).

[5]张志敏.信息资源会计:企业信息化效益计量和评价的新思路[J].四川大学学报,2003(1).

[6] 章泓.企业节能减排财务评价指标初探[J].浙江经济,2008(18).

[7] 纪珊,王建明.从信息经济学角度看绿色会计信息披露[J].商业时代,2005(26).

篇6

[关键词]碳会计;信息披露;低碳经济

[DOI]10.13939/ki.zgsc.2016.05.119

随着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量的排放,全球气候变暖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大挑战之一。英国政府在2003年发表的《能源白皮书》中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国际社会纷纷响应。发展低碳经济,将经济社会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全球经济发展大势所趋,也是中国切实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等尖锐环境问题的迫切要求。所以我国的专家学者开始对碳会计信息披露进行大量的研究,以期能够构建合理的碳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对减少企业碳排放量发挥积极的作用。

文章对国内关于碳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试图为碳信息的研究找到新的突破口。

1 碳会计信息披露内容

王宁宁(2013)认为碳信息披露主要是企业在碳足迹评估基础上,将其自身的碳排放情况、碳减排方案、碳减排计划执行情况适时的向利益相关方披露,从而提升企业的信息透明度。廖高、张夙、张亚连(2014)认为企业可以单独出具一份低碳报告涵盖低碳质量情况和低碳改进成果,低碳质量情况包括: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碳排放成本、碳排放交易权的情况等;低碳改进成果包括:企业绿化率、绿色税收、低碳技术的使用情况、获得的碳质量标准认证等。周惠明(2014)认为在低碳经济环境下,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主要是低碳要素信息和低碳绩效信息。其中低碳要素信息是指可以作为官方正式参考的科目且可以通过货币实际计量的信息的一般财务报表。低碳绩效信息,是指非官方且不能用货币加以衡量,但是可以用其他方式披露的与低碳因素相关的会计信息。

2 碳会计信息披露方式

目前,我国专家学者主要从两种形式对碳会计信息披露进行研究:一是建立独立低碳会计报告;二是建立非独立低碳会计报告。所谓独立低碳会计报告方式,是指独立于传统的财务报告,另外编制和提供一套反映企业“碳资产”“碳负债”等情况的低碳会计报告。所谓非独立低碳会计报告方式,是指将低碳会计信息和财务会计信息合并披露,即主要通过在现行会计报表中增添新项目的方式或单独设立气候变化信息模块来反映低碳会计信息。

2.1 独立低碳会计报告

储沛瑶、吴君民(2015)认为在企业内部建立碳影响报告书来计量有关的碳资产和碳负债,并将碳纳入企业的预算,实行全面管理制度,以充分了解碳排放企业的风险和机遇。丁小丽、尚亚楠、丁时勇(2011)认为应在传统会计编制的三大会计报表的基础上以图表的形式编制碳排放的报表或以文字的形式披露CDM项目基本情况、碳排放权计价采用的方法、碳排放权的二氧化碳含量、碳排放权获得时间以及现行价值等信息。陈小平、王德发(2012)也认为应该编制碳信息披露表,对各种设备、原材料、产成品等的碳排放量数据进行核算、收集、披露;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2.2 非独立低碳会计报告

谭中明、刘杨(2011)认为企业有必要清晰了解自身碳资产情况,明确企业未来需要用多少资产或劳务清偿碳债务,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新的会计项目,对企业参与碳交易形成的经济利益或义务进行核算与计量,并表内化,就形成了旨在加强企业碳资产管理的“碳资产负债表”。闫明杰(2011)认为碳会计的工作结果应以报告的形式系统地表示出来,以供信息使用者使用和参考。除了需要在传统会计报表中增列碳会计项目外,还需要在附注中增加披露碳会计信息,比如环保责任履行情况、国家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等。刘金芹(2010)认为企业应当在财务报告附注中披露与碳排放权有关的下列信息:CDM 项目的投资规模、项目的资金来源及借款费用资本化的相关信息、CDM 项目的相关成本费用、CDM 项目的风险情况与管理措施、CDM 项目的收益、外币折算方法、CDM 收益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等。

3 碳会计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

何玉、唐清亮、王开田(2014)研究了碳信息披露、碳业绩与资本成本的关系,他们研究发现碳信息披露越充分,资本成本越低,与自愿披露理论预测相符。而且,因为投资者对碳业绩好的企业披露的碳信息不太敏感,碳信息披露水平与资本成本间的负相关关系在碳业绩好的企业可能较弱。他们还发现,碳信息披露与碳业绩负相关,这与合法性理论预测一致。研究表明,碳信息披露是企业的理性选择,企业通过披露碳信息减轻合法性压力,进而降低资本成本。

贺建刚(2011)对世界500强公司以CDP做了问卷调查,并以此为样本实证分析了企业自愿性碳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及其管理绩效。研究发现,企业披露碳信息的主动性和透明度正日益提高,而且行业差异很显著,这

对于降低信息环境不确定性,为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性信息具有积极意义。在碳管理方面,大多数企业正在积极开展行动,但实际绩效却不容乐观,80%以上的企业还没能够达到减排目标,而且极少数可能在短期不会采取行动。

王仲兵、靳晓超(2013)以沪市89 家社会责任股上市企业为样本,通过内容分析法构建了碳信息披露指标(CDI)并实证检验了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发现结果并不显著。其原因可能是我国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较少以至于资本市场信息不能充分反映,目前碳信息被认为是社会责任中环境信息的组成部分,这样就导致碳信息的增量信息功能缺失而使资本市场反应不足等,当前要实现资本市场碳信息披露的企业价值反应,其基础工作是构建规范的碳信息披露体系直至碳信息披露准则。

4 研究启示

我国学者通过借鉴国内外的研究对碳会计信息披露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研究,并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是由于他们不同的背景以及目标的不同,对披露的内容和形式有不同的侧重点,所以没有形成全面的体系。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与气候的变化,企业经营将来会受到越来越多的碳管制的影响,民众的环保意识也不断增强,中央政府更是力主低碳发展战略。因此,我国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构建要兼顾企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还需要做更多经济后果的研究以建立完善、合理的制度、法规。

参考文献:

[1]王宁宁.低碳时代企业碳信息披露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2(2):120-121.

[2]陈小平,王德发.碳会计核算体系研究[J].会计之友,2012(10):14-16.

[3]刘金芹,荣云松.碳信息价值研究文献综述[J].会计之友,2014(4):23-24.

[4]廖高,张夙,张亚连.“四化两型”建设与企业碳资产管理的实施路径[J].会计之友,2014(5):33-35.

[5]周惠明.低碳经济环境下会计信息披露框架设计[J].财会通讯,2014(19):127-128.

[6]储沛瑶,吴君民.财务视角下企业碳排放战略管理探究[J].财会通讯,2015(2):69-71.

[7]闫明杰.碳会计的会计体系构建探究[J].商业会计,2011(7):7-9.

[8]贺建刚.碳信息披露、透明度与管理绩效[J].财经论丛,2011(4):87-92.

[9]丁小丽,尚亚楠,丁时勇.低碳会计产生的必要性及其与传统会计的差异[J].会计之友,2011(25):46-47.

篇7

关键词:碳信息披露 CDP 现状 建议

前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已有科学研究表明,碳排放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由于全球变暖将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干旱和洪涝等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威胁。因此,围绕碳排放的探讨已经成为了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内容,我国也积极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倡导低碳经济。有关碳信息披露的实践研究中,占权威地位的是碳信息披露项目(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以下简称CDP)。从2008年起,CDP每年对我国流通市值最大的100家上市公司(以下简称中国100)发出问卷调查,收集我国上市公司温室气体排放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与行动等信息。

一、我国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现状

我国对碳会计领域的探索起步较晚,直到最近几年才有学者涉足,对碳会计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都落后于发达国家。再者我国上市公司自主披露碳信息的意识和意愿比较薄弱,因为考虑到披露成本可能无法得到补偿,即除核算成本之外,还可能因为披露碳信息引发潜在的管制风险甚至诉讼,披露后可能会给企业造成不良影响,使企业收益下降等;披露内容方面,披露的碳信息数量少、范围窄,有些上市公司尽管披露了相关信息但也是“报喜不报忧”;披露方式不统一,有的上市企业在财务报表中披露碳信息,而有的则独立于财务报表披露。

根据2011年CDP中国100问卷调查显示,我国100 家市值最大的企业中46%对CDP进行了积极回应,其中有11家公司填写了问卷,35家提供了相关信息,39家没有回复,15家拒绝参与。从分行业角度来看,中国100样本涉及的28个行业中,只有7个行业的企业填写问卷,分别是银行、建筑与工程、运输、煤与消费用燃料、石油和天然气、信息技术、汽车与汽车零部件。在填写问卷的11家公司中,银行业有4家填写了问卷,在绝对数量上居首位。贸易与经销、酒店餐饮与休闲、航空、建筑材料等行业仍在信息披露上保持观望状态,工业领域没有企业对此做出积极回应。从披露方式角度来看,中国100企业中有71 家了社会责任报告(以下简称CSR),87%的报告明确提到了气候变化,其中73%的报告设置了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专门章节加以论述,32%的报告在领导致辞中提到气候变化相关信息。

从披露内容角度来看,71家公司中有92%的公司披露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行动,主要包括节能项目、新能源、碳交易、绿色投资、公益项目和绿色办公六个方面。其中提及最多的为节能项目,占63%;28%的报告提到了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70%的公司披露了涉及能源消耗量、温室气体减排量和碳交易信息等方面的量化信息;只有6家企业在披露这些量化信息时,注明了数据收集或计算方法;尚未有企业就披露的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第三方审核。

二、碳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根据碳信息披露的调查报告不难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在公开信息、与利益相关方沟通方面已经表现出积极与透明的意愿,但同时也反映出企业在碳数据披露方面的缺憾。

首先,在披露比例方面:(1)从总量来看,2011年我国企业对CDP的回应率为46%,高于往年水平,提供信息的企业呈上升趋势,比2009年和2010年分别提高94.4%和34.6%。但就当年来看仍不足我国上市公司总体比例的一半,可见我国披露碳会计信息的上市公司比例总体较低。(2)分行业来看,银行业表现积极,工业企业表现被动。银行、信息技术行业都属于低碳排放企业,碳信息披露比例却较高,而碳排放量较高的金属、化学业披露比例不容乐观。说明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碳信息的意愿并不强烈,并呈现出明显的行业特征。但也有些学者认为行业碳排放量大小与披露比例高低呈正相关关系,上述分析中银行业的碳信息披露比例较高,但其属于低碳行业,而高排放的企业的参与并不积极。

其次,从CDP报告中我国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的内容来看,文字性信息披露的企业数量要远远多于数据性信息披露的企业数量。上市公司对企业低碳经济发展情况、具体行动披露的居多,而对气候变化风险及机遇披露的样本数较少。说明样本企业对气候变化的认知仍停留在概念陈述层面,对风险和机遇等预测性信息的认识不足。披露方式上,选择以独立报告进行碳信息披露的上市公司较少,多数在董事会报告中进行披露。在董事会报告中上市公司主要对国家政策、碳排放情况及低碳技术进行文字性描述;大部分上市公司都了独立的CSR报告,但相关低碳信息包含在CSR报告中,所以碳信息方面并未形成独立统一的报告方式向外界披露。

综上所述,我国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现存的问题主要是自愿披露意愿差,参与度低;碳信息披露内容不完全,内容较为零散,信息质量较差;缺乏独立统一的披露方式。

三、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的建议

(一)建立碳信息披露框架,完善碳交易市场

截至目前,我国尚未规定上市公司碳信息的披露框架,碳交易的会计处理和相关碳信息披露也缺少统一的规范,投资者及利益相关者不能全面了解碳信息披露对企业战略、收益和机遇等各方面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碳交易市场的活跃发展。碳交易市场有助于我国整体节能减排成本的降低,同时促使碳信息披露的发展。所以我国应借鉴国际上已有的碳信息披露相关经验,探索出适应于我国国情的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框架,在此基础上建立并完善我国碳交易市场。

(二)统一我国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方式和内容

在建立碳信息披露框架的基础上,统一我国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方式和内容。碳信息披露的内容既包含货币计量信息,又包含非货币计量信息。为了使现行的财务报告能全面地反映碳信息披露的相关内容,需要对现行财务报告进行创新。目前有关学者通过探索,总结出了两种主要思路:一是将碳会计信息作为财务报表内信息披露,即在现行财务报表中增加低碳相关科目来反映碳会计信息;二是将其作为表外信息披露,形成独立的低碳财务报表。就我国目前低碳经济状况而言,选择非独立的低碳财务报告模式较为适宜。然而,笔者认为如果直接在财务报表中增加碳会计科目,可能会破坏报表已有的平衡,也无法直接、清晰地反映碳信息,所以现阶段可以将碳信息作为财务报表的一部分在报表附注中披露,待到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成熟时,再慢慢形成区别于财务报表、社会责任报告等独立的碳信息报告。

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碳信息内容应尽量全面,包括文字性信息和数据信息。碳信息披露影响着上市公司当前的市场价值及未来的发展潜力,文字性信息可以借鉴CDP报告的经验,细化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包括国家政策、企业低碳经济发展状况、低碳设备投资和技术开况、节能减排计划措施等。数据信息主要包括统一的碳会计各要素数据和企业年度碳排放总量、气体种类及数量分析等。

(三)加强上市公司高管对碳信息披露的认识

低碳经济时代,上市公司决策层在企业低碳经济的发展和碳信息披露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应使企业高管树立低碳经济观念,掌握世界经济形势和发展动态,有意识的跟随政府低碳政策导向,自觉带领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其次,我国上市公司高管应加强对碳信息披露的认识和了解,全面正确地分析碳风险和机遇,积极调整投资策略,大力培养低碳人才和技术。最后,企业高管应将碳信息披露目标纳入财务目标,积极披露相关碳信息,使企业真正承担起社会责任,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制定和实施碳信息强制披露政策

在缺乏碳信息强制披露政策情况下,会出现部分上市公司披露信息不足,甚至不提供碳信息的现象,造成了决策者、投资者及利益相关者等对碳信息的缺失,碳排放交易权也缺少交易基础。所以对我国所有上市公司均实施强制披露政策十分必要,这样会使上市公司真正关注碳排放、碳信息,发展更多的低碳项目,为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提供基础。同时,对于披露了碳信息的上市公司,应防止其受到诉讼等问题的困扰,披露成本也可给予适当的补贴,即针对自愿披露真实碳信息的上市公司,并配合相关部门进行了积极改进,应对其实施奖励措施,以鼓励越来越多的企业披露碳信息。

(五)建立有效的社会监督和审计机制

聘请权威的中介机构担负起监督、审计责任,例如知名的律师、会计师事务所,由于这些主体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并且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内外部环境均较为了解,由其向我国上市公司普及碳信息知识,并建立一套碳信息披露评价体系和审计制度。事后由专门的审计人才对碳信息报告的真实性进行审计并排名。此外,由于公众和政府是当前上市公司披露碳信息的主要驱动因素,多数上市公司或为了迎合公众和政府,或为了提高公众的认知度等原因才披露碳信息。基于此,应向公众普及低碳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做好对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的社会监督。X

参考文献:

1.郜东芳.我国上市公司碳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7).

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金融创新;碳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972(2010)04-0019-07

一、引言

中国政府签订哥本哈根协议进一步推进了世界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经济从“高碳”向“低碳”转型必将产生对商业银行创新产品,服务的需求。商业银行投资低碳能源产业,不仅促进了低碳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会增加自身新的盈利增长点。国际主流商业银行已经把“碳金融”作为环境保护和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部分,通过遵守金融界可持续发展自律规范,建立内部环境管理体系,加强信贷业务的环境风险评估、积极对低碳项目提供贷款和推出低碳投资业务,可持续发展报告,从而支持经济向“低碳”转型。这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和金融创新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

目前,全球碳减排资源大部分都在中国,使中国成为最具潜力的碳减排市场。但是由于发展时间有限,国内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价值、操作模式、项目开发、交易规则等尚不熟悉,只有少数商业银行关注“碳金融”。从国际碳交易整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从事的业务仍然相对单一,而且主要集中在产业下游和附加值较低的环节。在相关衍生金融产品开发等领域,我国商业银行依然滞后。因此,目前国内对碳金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如何建立以低碳交易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碳金融体系。其中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建立规范的碳交易市场。金融机构通过协助排放权交易所研究和借鉴国际上的碳交易机制,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市场交易制度,推出碳交易衍生工具,以此来提升我国在全球碳交易市场上的定价能力。

(2)创新信贷业务管理机制,在做好风险防范的基础上支持低碳产品和项目的发展。

(3)多元化、多角度拓宽低碳项目融资渠道,降低其筹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本文试图通过对世界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了解,探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迫切性。同时,分析各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品及开发“碳金融”创新的具体途径。

二、经济向“低碳”转型激活了商业银行创新的内在动力

自2003年2月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表了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以来,“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一词成为全球关注的议题,

2005年11月,英国利用其作为八国首脑会议的东道国和欧盟轮值主席国之便,把气候变化问题列入八国首脑峰会的主题之一。并于同月召开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由20个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环境和能源部长参加的,以“向低碳经济迈进”为主题的高层会议。2006年10月,世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他在《斯特恩报告》中指出,如果全球每年投入GDP的1%,可以避免将来每年损失GDP的5%~20%,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近年来,法国、日本和加拿大等国纷纷接受低碳经济的概念,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向低碳经济转型。美国虽然没有明确表示接受或者反对低碳经济的概念,但其一直主张通过技术途径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与低碳经济的内涵相一致。

在这一背景下,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其实质是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关系的不断“脱钩(decoupling)”,即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呈现出“不平行”的现象。如果经济增长率高于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率,称为相对脱钩(相对的低碳经济发展);如果经济呈现稳定增长,而二氧化碳排放量反而减少,称为绝对脱钩(绝对的低碳经济发展)。全球20个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在不同时间段的脱钩情况不同。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绝对脱钩现象。其中以英国最为突出,近几年来一直呈现绝对脱钩特征。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实现温室气体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强脱钩是完全可能的,但实现绝对的低碳经济发展则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过程,发达国家在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上都曾出现过波动。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努力做到相对的低碳经济发展更为现实。

世界经济向“低碳”转型对金融创新的要求并有力地推动了金融创新。据IPCC第三工作组第四次评估报告评估,通过采取提高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调整能源结构等措施,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每年可减少5亿吨~3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到2030年,若把温室气体浓度控制在445ppm-710ppm,全球减排的宏观经济成本将控制在全球GDP总量的3%以下,但区域间的减排成本可能存在巨大差别。能源、交通、建筑业、工业、农业、林业、垃圾处理等部门都存在减排潜力。其中能源部门、建筑业、工业和农业的减排潜力相对较大。总的来说,越早采取适当的减排措施,成本就相对越低。到2050年,若温室气体浓度控制在490ppm~710ppm,全球减排的宏观经济成本将占全球GDP总量的5.5%~10%。《斯特恩报告》也指出,要想大幅度减少排放就会有成本,到2050年前每年的成本大概占GDP的1%。

虽然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减排成本会明显不同,但每个国家实现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不断“脱钩”,每个行业实现利润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不断“脱钩”的途径都是通过发展低碳能源等朝阳产业,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来实现的。因此,温室气体减排的巨额成本也意味着是低碳能源等朝阳产业的发展良机。IPCC报告预计到2030年,全球仅能源基础设施的投资就会超过20万亿美元;《斯特恩报告》预计到2050年,低碳能源产品的市场价值可能会达到每年至少5000亿美元;联合国(UN)预计到2030年,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需求达到1000亿美元;从事太阳能领域研究和咨询的公司s01ar Buzz预计到2010年,全球清洁能源的投资达到186亿美元~231亿美元;气候小组(The Climate Group)预计到2015年,全球燃料电池和氢电池市场的投资达到150亿美元。

经济从“高碳”向“低碳”转型,发展低碳能源产业等朝阳产业,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而商业银行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则起着集聚巨额资金、调剂资金余缺、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因此,经济从“高碳”向“低碳”转型必然会产生对商业银行产品/服务的新需求,进而推动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低碳经济的发展促进商业银行通过创

新其价值链,调整其竞争策略,确保其能适应环境变化,提高其内部价值链的整体协同效应,并获得竞争的核心能力。由于低碳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并具有良好表现,商业银行投资低碳能源产业也会增加自身新的盈利增长点,比如摩根士丹利世界指数上升幅度不足100%,而新能源环球指数(NEX)指数上升幅度约为270%。

三、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呼唤金融创新

我国以传统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势头对碳金融创新提出了迫切要求。

我国的能源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其特点是“富煤、少油、有气”。可以预测在本世纪前50年内,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构成中仍将占主导地位。持续的经济快速发展以及能源结构,导致目前我国成为世界碳排放大国。根据统计数字表明(见表l及表2)碳氢类能源占我国能源结构的90%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在2005年共排放二氧化碳约53亿吨,即422163万吨(煤炭)+100255万吨(燃油)+10541万吨(天然气)=53亿吨。其中,消费煤碳排放的二氧化碳占总排放的比重为79.2%。显而易见,煤炭消费是我国碳排放最主要的来源。

从全球的角度看,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从1980年的8%上升到2005年的19%(见图1),预计短期就会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尽管按人均水平我国比许多其他国家要低,但在世界政治中,作为一个单一政治实体,我国必须承担更大的减排义务。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目前的能耗效率以及相应的碳排放效率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可以为世界的碳减排作出贡献。但是从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现状看,当前则首先要选择降低碳排放强度,即降低单位GDP的碳排放量。_

假设目前的政策和技术环境不变,从2005年以后10年中,即从2006年到2015年,重化工业占GDP的比重按2000年到2003年的平均速度增加,2016年达到了上限,以后就不再增加。我国的碳排放增长率的轨迹如图2,45年的平均增长率为5.6%。图中,2016年前碳排放的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主要是因为重化工业的比重持续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到2050年,我国的碳排放量为623亿吨。如图3所示。

这比2005年碳排放量的53.3亿吨增加了十多倍,显然是一个不可接受的数字。趋势预测表说明,如果我国不坚持市场化改革和金融创新,不仅会带来许多问题,碳排放问题也得不到根本的解决。

可见,我国传统的能源结构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发展低碳经济的压力十分巨大,未雨绸缪,我们必须对此给予高度重视,要看到低碳经济的发展对碳金融创新的推动和影响,二者相互促进。

四、商业银行实践“碳金融”的创新方法

商业银行作为联结国民经济各方面的纽带,担负着定位稀缺资源投向的重任,对经济具有强烈的激励与扩张作用。因此,商业银行的“碳金融”实践除了与其他企业一样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及消除自身日常运营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和影响外,更主要的是支持企业充分而有效地发挥其资金转化和资源优化配置功能,通过信贷和投资行为间接地影响各个行业(企业)项目的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废水(废弃物)排放,为企业进行“低碳”实践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成为经济从“高碳”向“低碳”转型的“引领器”和“推进器”。在这方面国际主流商业银行的“碳金融”创新实践值得我们借鉴。他们主要是把提供“碳金融”作为环境和社会责任承诺的一部分,通过遵守金融界可持续发展自律规范,建立内部环境管理体系,加强信贷业务的环境风险评估、积极对低碳项目提供贷款和推出低碳投资业务,可持续发展报告来开展“碳金融”实践。

(一)创新经营理念,遵守金融界可持续发展自律规范

联合国环境署的《金融机构关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声明》

(以下简称《声明》)和“赤道原则”,特别是“赤道原则”在国际金融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们从环境和社会责任的角度,建立了金融机构新的行业基准,要求金融机构对于项目融资中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尽到审核调查义务。截止2007年12月31日,来自37个国家的178家金融机构签订了《声明》;来自五大洲21个国家的57家金融机构(以银行为主)宣布实行“赤道原则”。尽管签订《声明》的银行比宣布接受“赤道原则”的银行更多,但宣布接受“赤道原则”的银行都是国际主流银行,在全球银行业的规模、业务量都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赤道原则”在金融界更广为人知。全球100强银行有29家既宣布了接受“赤道原则”,又签订了《声明》。25强银行有15家既宣布接受“赤道原则”,又签订了《声明》。由此可以看出,国际主流银行已经意识到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纷纷开始使用国际通行的环境和社会责任评估标准和术语,增加自身资金远离高碳排放和环境污染贷款或投资的安全性。

(二)创新银行业务,加强信贷业务的环境风险评估,推出低碳贷款业务

加强信贷业务的环境风险评估。为应对信贷中可能面临的环境风险,国际主流商业银行都积极开展信贷业务的环境风险评估。通过环境风险(高能耗、高污染)识别和预评估筛选出合乎环境要求的贷款项目,并在贷款过程中严格执行环境风险监测。荷兰合作银行对贷款项目环境风险的识别、预评估和贷款项目的筛选过程(图4和图5)可以清晰地反映国际主流银行信贷业务的环境风险评估程序。此外,由于借款企业可能面临突发性的环境风险或者出现违反环保法规及贷款约定的情况,国际主流商业银行在贷款期间,会对贷款的环境风险进行动态监控。监控方法包括对项目进行实地考察、要求项目提供相关信息资料等。对低碳消耗项目积极提供贷款。国际主流银行近年来不断加大对低碳消耗项目的贷款。例如:10年来,富通银行(Fortis)提供了大约20亿美元的贷款给可再生能源项目。15年来,加拿大皇家银行(Royal Bank of Canada)提供了大约45亿美元的贷款给可再生能源项目。2007年3月,美国银行(Bankof America)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发起了一个10年期、总金额为200亿美元的环境可持续性贷款行动,支持环境友好型项目和低碳技术开发,使得金融业经营模式逐步落地。2007年5月,花旗银行宣布在未来十年将加大对清洁能源项目和开发替代能源项目的贷款或投资。总的来说,全球主流银行重点关注三个领域的投资机会:首先是能源效率管理领域,如高效建筑、建筑材料、能源储存与转化、低耗能设施等;其次是可再生能源领域,如生物能源、风能、太阳能、水能、海洋能、燃料电池能等;再次是水资源及废弃物管理领域,如水净化、海水淡化、回收循环再生、废物发电等。

(二)创新银行产品,积极推出低碳投资产品

国际主流商业银行的低碳投资业务主要是通过设

立“低碳”基金投资低碳消耗/环境友好型项目或公司。国际主流商业银行设立的“低碳”基金主要包括以下五种。

1 挂钩低碳消耗,环境友好型公司表现的基金

目前可供借鉴的主要有:

(1)荷兰银行推出的挂钩“荷银气候变化与环境指数(ABN AMRO Climate Change and Environment Index)”基金。该基金使投资者可直接追踪低碳消耗,环境友好型上市公司在股票市场上的表现。

(2)荷兰银行推出的“荷银低碳加速器基金(ABN AMRO Low Carbon AcceleratorFund)”。该基金直接投资于那些未上市,但致力于低碳消耗和提高能源效率(如使用太阳能、燃料电池、风能和生物燃料)的大公司。

(3)德意志银行推出的挂钩“德银气候保护基金(Deutsche Bank DWSKlimawandel Fund)”和挂钩“德银DWS环球气候变化基金(Deutsche Bank DWS Climate ChangeFund)”。这两个基金互为补充,依据“温室气体减排”及“适应气候变化”两大气候变化议题,集中投资于适应气候变化或者在提供环境友好型产品,服务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的公司。

(4)汇丰银行推出的挂钩“汇丰环球气候变化基准指数(HSBC Global ClimateChange Benchmark Index)”基金。汇丰环球气候变化基准指数包括气候变化指数、低碳能源产品指数、能源效率和能源管理指数、供水,污水,固体废弃物处理指数四个子指数,旨在反映和追踪在应对气候变化中获益的公司(从事太阳能、风能的公司或生产节能汽车、循环再造水的公司,如全球最大的独立太阳能电池制造商Q-Cells AG,全球最大的工业废水处理公司Veolia Environment)的股价。

(5)瑞银集团推出的挂钩“瑞银气候变化战略证书(UBS Climate ChangeStrategy Certificate)”基金。获得瑞银气候变化战略证书的公司是20多家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公司。(6)中国交通银行推出的收益率与三只水资源和两只铀能源组成的全球股票篮子表现挂钩基金。

2 参与碳信用交易市场的基金

目前主要有:(1)巴克莱银行推出的挂钩“巴克莱全球碳指数(Barclays Capital Global CarbonIndex)”基金。巴克莱全球碳指数是第一个跟踪全球主要温室气体减排交易系统中碳信用交易情况的基金。

(2)瑞银克拉里登人民银行推出的挂钩“瑞银克拉里登二氧化碳减排认证(Credit Suisse ClaridenLeu?s C02 Certificate)”基金。该基金使投资者获得参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中碳信用价格浮动的资格。(3)瑞银推出的挂钩“瑞银世界排放指数(uBs WorldEmissions Index)”基金。通过瑞银世界排放指数,投资者可以跟踪全球主要温室气体减排交易系统的碳信用交易情况。

(4)中国深圳发展银行推出的挂钩在欧洲气候交易所上市且目前交易非常活跃的“欧盟第二承诺期的二氧化碳排放权期货合约(2008年12月合约)”价格的本外币理财产品。该产品并不直接投资于二氧化碳排放权期货。第五、中国银行推出挂钩二氧化碳排放额度的基金。

3 参与巨灾债券市场的基金

目前主要有:

(1)瑞银集团子银行Leu推出与全球巨灾债券市场挂钩的基金。该基金吸引了2,43亿美元参与全球巨灾债券市场。

(2)摩根大通集团推出的挂钩“摩根环境指数(JPMo~an EnvironmentalIndex-Carbon BETA)”基金。摩根环境指数的基础是与气候变化风险相关的高级公司债。这些公司债的贝它系数在the JPMorgan US Liquid Index(JULI)

(美国公司债市场基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气候变化带来公司的风险和收益。

4 参与天气衍生品市场的基金

最典型的是瑞银集团推出的挂钩“瑞银全球气候变暖指数(uBs Global Warming Index)”的基金。通过瑞银全球气候变暖指数,投资者可以跟踪全球天气衍生品市场上各种天气衍生品的交易情况。

5 挂钩可替代能源表现的基金

主要有:(1)瑞士信贷集团推出的挂钩“瑞士信贷集团全球可替代能源指数(credit Suisse GlobalAhemative Energy Index)”基金。通过瑞士信贷集团全球可替代能源指数,投资者可以跟踪多种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瑞士信贷集团推出cs未来能源基金(credit Suisse cs Future Energy Fund),使投资者可以参与未来的能源生产和分布。

(2)荷兰银行推出的挂钩“荷银生物燃料指数”基金,使投资者有机会获得因生物燃料需求增长而导致的相关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收益。荷银生物燃料指数反映了七种与生物燃料生产相关的农产品的价格走势,七种农产品包括糖(35%)、玉米(30%)、豆油(16%)、小麦(7%)、芥花籽(6%)、豆粕(4%)、油菜籽(2%)。均为生物燃料乙醇及生物柴油的主要原材料。

国际主流商业银行的低碳投资业务还包括绿色风险投资等。商业银行典型的绿色风险投资项目是花旗集团和世界资源所倡导发起“新风险投资”项目。该项目1999年在美国华盛顿正式成立,同年在拉丁美洲、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开始执行,对拉丁美洲绿色风险投资的兴起和绿色产业的发展和起到了相当重要的推动和示范作用。

(四)报告制度创新,可持续发展报告

可持续发展报告是从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两个角度报告企业的业绩,向利益相关者披露企业改善环境和社会业绩的行动、行动的结果以及未来的战略。越来越多的国际主流银行自愿、定期地在财务报告之外单独可持续发展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非财务报告,以反映企业在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方面的业绩,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与贡献;并接受社会监督,与利益相关者和公众分享银行在履行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一些国际主流银行,如汇丰银行(HSBC)、富通银行(Forris)、花旗银行(citi)、苏格兰银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和道明银行集团(TD Bank Financial Group)除了自愿、定期可持续发展报告外,还积极鼓励其客户可持续发展报告。

五、结论及启示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发展低碳经济与调整经济发展模式是相容不悖的,开放金融环境,坚持金融创新是赢得低碳发展竞争的重要途径,对于后发展国家来说,重要的是调整思维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要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新的增长机遇。

1 低碳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特别是对后发展国家来说具有重大的挑战。一方面要保持经济增长的趋势,另一方面又要调整经济发展的结构和成长模式。从短期看“低碳”发展的交易成本或许会增加,但从长期来看赢得这场挑战必将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前列,中国在未来的挑战中,应该坚持市场化改革及金融创新。

2 发达国家在研究发展低碳经济和“碳金融”创新方面已经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并走在前列,这些金融创新模式无疑为我们的金融改革与探讨适合中国的“碳金融”创新提供了借鉴。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要履行大国责任,在降低碳排放强度方面必须做出成绩。

3 金融创新是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职责,就我国的金融体制而言,大型商业银行应该在发展低碳金融方面率先垂范。同时,政府进一步积极地开放、发展民间金融,鼓励民间金融的创新服务,以保证大型商业银行在碳金融创新领域表现出更大的活力。

篇9

关键字:低碳城市、城市设计方法、系统工程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Global climate change is causing concern around the world. The low-carbon city becomes a hot topic. In the article, the author examines the low-carbon cities at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countries. And the author suggest that the analysis of low-carbon cit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ystems engineering. This article is going to discuss low-carbon urban design by system engineering method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system program, the hierarchy, the target system, and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Keywords:

Low-carbon city, urban design method,systematic engineering

1、研究背景

过去150年左右的气温数据显示,现在的全球温度比工业化前升高了将近1℃[ 数据引自 世界发展报告2010,世界银行.2010.]。气候变化是人类在新世纪面临的最为复杂的挑战之一,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成为拯救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因此建设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很多国际大都市都提出了建设发展低碳城市的目标。

2、国内外相关研究

“低碳城市”的概念由联合国自然基金会提出,是指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为主导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型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其目标一方面是通过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城市建设,保持城市能源的低消耗和CO2的低排放,另一方面是通过发展新能源为主的低碳产业为全球CO2的减排做贡献。

2.1国外研究

英国最早提出“低碳”概念,其战略主要是:制定能源战略减缓气候变暖、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建设低碳社区。丹麦也是低碳城市的先驱国家,萨姆索岛是绿色城市的典范,能源完全自给自足,通过技术措施实现了碳的零排放[ 资料整理自 肖荣波等.欧洲城市低碳发展节能规划与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09,(11).P27-31]。日本也提出所谓的“福田蓝图”,希望在2050年将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的目前的60%-80%。

2.2国内研究

2010年3月19日,中国社科院公布了评估低碳城市的新标准体系,这是迄今为之国内首个最为完善的标准。

根据全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调查,目前提出“低碳城市”建设目标的城市有133个[ 资料整理自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2010).],并且还在逐年增加。在我国也有许多低碳城市的实践行动,如天津中新生态城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而进行的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探索、地震后北川新县城规划的节能减排与低碳建设、曹妃甸生态城建设实践等[ 仇保兴.兼顾理想与现实——中国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于实践示范初探[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P23]。

低碳城市设计的一般方法

除了地方政府在政策层面上积极响应和倡导低碳城市,相当一分部城市和地区也已经开展了低碳城市的建设实践活动。根据各地建设模式的不同,低碳城市设计大体可以分为两类: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新城建设能通过建立比较完整的低碳城市建设指标体系,一般投资比较大。旧城改造主要是针对某一问题对原城市的低碳化改造,主要集中在区域内产业链调整、能源利用,小范围的还涉及到低碳出行、垃圾分类等。根据各地建设模式和建设目标的不同,对各种低碳城市建设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微观层次,见表1。

表1 低碳城市建设实践

空间尺度 建设层次 规划层次 实现方式 实践代表

宏观层次 低碳城市 城市总规/分区规划 空间发展战略、土地利用、产业规划、区域生态保护 长株潭城市群建设

重庆森林城市建设

中观层次 低碳园区/新区/片区 控制性详细规划 环境、居住、交通、市政的低碳指标体系、规划管理措施 曹妃甸生态城

天津中新生态城

无锡太湖新城

微观层次 具体项目 修建性详细规划 指标体系、具体节能措施 扬州低碳社区示范项目

4、低碳城市设计的系统工程方法

城市是一个包括自然、社会、经济子系统在内的开放的复杂系统,其问题涉及到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方面,系统工程方法可以从宏观层次(城市总体规划)研究低碳城市设计的可行性,也能在中观层次指导建立具体的低碳指标体系和管理体系实现低碳城市设计,还可以对具体的低碳项目提供上下层次的关系的宏观指导。

4. 1系统程序

低碳城市设计的系统工程方法流程:通过现状调研和目标与问题双重导向的方法找到城市设计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根据当前实际及较长远的发展要求建立目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综合集成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各种可行方案;组织相关力量对各方案进行研讨,得到一个可行的准优方案。具体工程程序见简略框图[ 参考 城市总体规划一般流程图 曹咏卿,汤放华.城市规划系统工程与信息技术[M].北京:铁道出版社,2005.P30](图1)。

图1系统工程程序框图

4.2层次结构

低碳城市设计具有层次性,包括从宏观的区域体系到微观的建筑单体。层次性衍生出控制与反馈机制,即上层次对下层次有控制、指导功能,下层次对上层次有反馈、校正功能。因此,即使我们承担的设计是某层次的具体设计课题,仍需要从上下层次的关系来寻找问题的根源与解决问题的对策。图2大致表达了设计内容的垂直与水平关系。

图2低碳城市设计内容层次结构图

规划与设计实施管理框的内容与低碳城市建设关系密切,如果不通过行政、法律、经济手段管理建设过程,再好的城市设计方案也不能发挥作用。

4.3目标体系

低碳城市的目标体系(图3)。

图3低碳城市设计的目标体系结构图

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看,落实低碳城市的总体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紧凑型、高密度的土地利用

低碳城市首先要鼓励城市土地的紧凑利用,在控制建设用地基础上优化城市内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

复合型城市功能

低碳城市要避免单一化和简单化的功能布局,要提倡居住、办公、商业、服务、休闲等功能的搭配和复合,减少出行,降低交通的碳排放。

公交优先的交通模式

低碳城市不是限制小汽车的发展,而是在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质量基础上,引导市民多使用公共交通出行而减少私家车的出行里程。

增强碳汇的保育能力

低碳城市在发展内部的同时还要注意对城市近郊区和周边生态系统的保护,包括深林、草地、湿地、滩涂、耕地等。

4.4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与研讨

鉴于低碳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低碳城市设计可以应用钱学森创导的处理开放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即“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方法”[曹咏卿,汤放华.城市规划系统工程与信息技术[M].北京:铁道出版社,2005.P35]。

3.4.1 定性到定量

系统工程方法是追求定量分析的,然而低碳城市系统包含着人类社会系统,社会问题有许多是不能通过构建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的。一般说来,越是宏观的分析与决策,定性分析的成分就越多。定性分析的重要性在于,一些原则性、方向性问题必须先从定性上做出决断。例如:一个街区的改建,是作居住区还是作商业区?是传统建筑风格还是现代建筑风格?这些问题的决断就是定性分析的问题,它们不可能通过模型计算出来。只有定性问题解决后,才有可能进入到定量分析过程,比如在确定为现代的住宅区之后,才能进行建筑密度、容积率、拆迁比等定量分析,然后再进行空间设计。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是交替使用的,定量分析要靠定性分析作指导,定性结论要有定量分析作支持,定量结论要用定性分析作解释。

3.4.2 综合集成

低碳城市设计涉及到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建筑工程与设备、交通运输学、经济地理学、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与经验,一个总体设计包含多个局部和多个专业的设计内容,故而综合集成显得尤为重要。承担某个具体设计任务的设计师,不管他是城市规划师还是建筑师,或其它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他们都必须从综合集成的角度,综合应用上述多种理论与经验,并与相关人员共同进行方案研讨,联系项目实际对众多因素进行综合权衡和使用,以得到最优化的设计成果。

5、结 语

哥本哈根会议虽早已经结束,“低碳城市”、“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交通”、“低碳社会”、“低碳社区”等等词汇越来越多地进入我们的视野。我们既不能为了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故而发展低碳城市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在还没出现通用的低碳城市设计之前,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从城市本身的系统出发研究低碳城市设计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2010—发展与气候变化[C].2010年城市规划年会特别报告交流资料,2010.

[2]叶祖达.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J] .城市规划,2009,(09).

[3]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齐晔.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06) .

[4]肖荣波,艾勇军,刘云亚,李晓晖.欧洲城市低碳发展节能规划与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09,(11).

篇10

一、社会责任审计的理论阐述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是一个与管理道德密切相关的概念,一直是理论与实务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一方面企业要向股东、债权人、消费者、政府等利益相关者负责,对社会、经济、环境等问题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企业为了加强内部非财务指标管理的需要,把社会责任纳入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作为企业竞争力的一项考核指标,并自觉接受社会公众和舆论监督,以便提升企业的形象。

Howard R.Bowen(1953)在《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中,首次完整地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和针对社会责任实施的审计。此后,J.Santocki(1983)从审计职能的角度定义社会责任审计是对一个组织的社会意识进行独立而客观的审查和评价。Gerald Vinten(1998)则认为社会责任审计是对一个对公司的评论,用以确保一个组织对其直接或间接为公司决策所影响的广泛的社会责任给予应有的考虑。Homer H.Johnson(2001)教授将社会责任审计定义为一个用来鉴别、测定和报告组织的伦理、社会和环境影响的标准体系。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审计学界才将“社会责任审计”这一概念引入国内,并加以研究。阳秋林,李东生(2004)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是为了审查和监督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以维持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由专门的审计机构积极、主动地接受政府、社团和社会个人的委托,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对企业所履行的各种社会责任进行有效审计。马力和齐善鸿(2005)认为社会责任审计是评价与报告那些在传统的企业财务报告中没有涉及方面的企业成果及影响,旨在全面、广泛地了解和掌握企业社会责任实际情况,从而保证企业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刘长翠(2006)将社会责任审计定义为审计组织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状况进行独立审查和评价。

由于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可能短期内会出现投入大于收益的现象,因此,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外部监管,企业很难自觉发展低碳经济,这就需要对企业实施“社会责任审计”。因此, 社会责任审计的定义可以界定为:利益相关者委托审计主体,遵循一定的审计标准,通过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法,对被审计单位低碳经济下社会责任履行的合法性、合规性、公允性和效益性进行的鉴证。

二、低碳经济下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必要性

随着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在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等一系列问题的威胁。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在能源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尤其突出。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理念。党的十报告又进一步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这一论述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和举措。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等问题的解决,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既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又不危害后代子孙的生存权益。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依靠法律制度和体制机制作保障。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山川河流受到污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消费者权益得不到保障、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等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接踵而至。如国内的山西“黑劳工”事件、双汇集团的瘦肉精事件、酒鬼酒的白酒塑化剂事件等的发生以及国外所发生的英国石油公司墨西哥湾漏油事件、财务造假等,都成为社会责任缺失的典型案例。2010年双汇集团的社会责任报告对“瘦肉精”事件只字不提,除了具体数字和事件外与2009年的报告基本相差无几。如此社会责任报告不仅缺少真实性,起不到最基本的监督作用,而且还挑战了社会公众和舆论的底线,对企业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更是严重缺失。

2000 年后,欧美企业为了赢得社会公众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任,根据其制定的通用标准,要求全球供应商和承包商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信息进行披露,并对其实施评估和审核。而这种社会责任标准已通过跨国公司的供应链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和出口企业。一些跨国公司开始定期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对外报告,并将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整体战略规划中,成为企业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商业伦理、相关利益者理论、公司公民等概念和理论也日趋丰富和完善,社会公众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企业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企业年度财务报告中将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进行披露,如上市公司;另一种是企业单独对社会责任的信息进行披露,即对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如大中型国有企业。在2006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建设银行、国家电网等企业相继了首次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紧接着深圳证券交易所也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

因此,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进一步深化,社会公众在关注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越来越关注企业的社会效益,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并对外独立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审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国内外社会责任审计研究现状

(一)对社会责任审计主体的研究

Johnson(2001)界定了美国的社会责任审计主体主要有三种:一是投资基金组织;二是社会公共利益监督机构;三是公司自身。

陆建桥(1993)指出,社会责任审计主体应该先在国家审计机关实施操作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机构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工作。

阳秋林和李冬生(2004)建议实施社会责任审计需建立由审计人员牵头,并与社保、财税、法律、环保等专家构建的联合审计机制。

李嘉明和赵志卫(2007)则专门针对企业内部审计主体进行分析,探讨了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及内审人员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框架体系。

方笙(2009)从企业性质入手,认为对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开展社会责任审计的主体可以是审计机关或社会审计机构;对非国有企业开展社会责任审计应由社会审计机构进行。

(二)对社会责任审计内容的研究

A.Carroll(1979)对社会责任审计的内容主要从社会责任的分类、企业应对社会问题时采取的哲学理念、企业社会责任所维系的社会问题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并且随着产业的不同,企业的产品消费、环境保护、雇佣歧视等问题产生的背景也是不同的。

美国国际化标准组织经济优先认可委员会(CEPPA、1997)推出的社会责任标准SA8000对社会责任审计的内容主要界定为: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资产增值率、销售增值率、职工所得率、债权人所得率、股东所得率和企业所得率等指标。

Carol .A. Adams 和Richard Evans(2004)的研究中明确了社会责任审计的内容,即审计人员应该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判断出财务报告中的对报表使用者影响重大的财务信息等。

Matthew Haigh(2006)认为信息披露方面的法律(S1013D)的应用并没有使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状况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提出了在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实务中,应该制定标准化报告模式的设想。

完绍芹等(2008)认为审计内容一般包括:社会责任素质评价、企业行为审查、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制度审计、企业员工个人的品质和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价值审查等。

黄溶冰和王跃堂(2008)在国际通用SA8000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社会责任审计的内容划分两个方面,一个是必须披露的内容,包括对股东、员工、消费者、政府以及生态环境的责任;另一个是自愿披露的内容,包括慈善活动和公益活动等内容。

(三)对社会责任审计评价方法的研究

Richard Bole和Deanna Kemp(2005)认为目前审计工作的重点还只是在财务会计领域,但将来发展的趋势应该是将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传统财务审计的方法相结合,从而维护审计人员的专业价值。

黄世芬(2007)提出社会责任的考评既要考虑监管者与社会公众的意见,还要充分考虑上市公司的自身性质、责任能力及其他相关者的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创建相应的数学模型,构建全国性、地域性或行业性的多层次、立体型上市公司伦理评价体系。

李嘉明和赵志卫(2007)指出社会责任审计应包括查询、检查、计算和分析性复核等具体方法。

周兰和彭听(2009) 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来探讨社会责任审计方法,在结合社会责任审计程序的基础上来设计其适用的方法,从而使使社会责任审计的操作性有了一定的改善。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研究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传统的财务审计研究相比,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务上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我国由于起步较晚,研究存在许多不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对社会责任审计主体的认识尚不明确,在理论上存在着一元主体和多元主体之别;二是对社会责任审计的内容尚无明确的界定;三是尚未形成比较科学的社会责任审计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四、低碳经济下企业开展社会责任审计的思路

(一)确立社会责任审计的主体

由于股份制公司的出现,以及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的经营者为了协调所有者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就要委托独立的第三方对经营者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甄别、分析和鉴证。社会审计中的注册会计师由于具备社会责任审计所要求的扎实理论知识、专业能力和多年积累的对传统财务报表审计、管理咨询服务的实践经验,能显著提高社会责任审计效率,因此其作为社会责任审计主体具有相当的优势。

但由于低碳经济下存在着相当的外部性,当企业作为一个经济人主体时,很可能为了谋求利润的最大化而将经济活动的外部性转嫁给社会或他人。所以为了更好地规避和消除这一外部性的影响,需要政府审计的参与,政府审计由于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可以会同税务、财政、金融、环保等部门进行联合审计,这样能显著增强社会责任审计的严肃性和加大执行力度,更好地监督企业并保证其低碳经济下社会责任的履行。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监管的第一道防线,当低碳经济影响到企业产品的销售、银行信贷资金的获取以及企业的税负时,内审部门需要对各部门低碳经济下运行情况进行及时监督检查,从而提出改进建议,促使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抓住机遇,赢得社会和大众的信任,增强企业发展的优势。

综上所述,我国社会责任审计应建立以社会审计为核心、政府审计、内部审计为辅的复合审计体系,才能使社会责任审计得到更好、更有效的落实和实施。

(二)明确界定社会责任审计的内容

明确界定社会责任审计内容,首先就要明确社会责任审计的目标。一般而言,广义的社会责任审计目标有两个,一个是公司外部的审计目标,包括:1.为了确保资金投向那些从事有社会责任感的活动、道德水准较高的企业;2.对公司施加压力,促使其遵守投资者要求的标准;3.为消费者、投资者、政策制定者、雇员更好地做出经济决定提供信息,同时也对公司起到监督作用。另一个是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审计目标,即公司了解自身的责任履行状况而进行的自我评价。

针对社会责任审计的目标,为了履行低碳经济社会责任和管理目标,企业要考虑以下环节:1.经营活动是否做到了经济节约和高效率;2.是否建立了充分可靠的内部控制;3.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否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4.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方法是否符合低碳标准。

(三)建立社会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