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19 17:50: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暴力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庭暴力的特征

篇1

关键词:家庭暴力;法律特征;法律对策

中图分类号:D91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5-0255-02

一、家庭暴力的内涵及其法律特征

中国尚未有专门的家庭暴力法案,相关法规也未从立法上对家庭暴力的概念作出明确的界定。有人认为,家庭暴力主要是指家庭中对妇女的暴力,即家庭成员之间以武力或胁迫等手段,侵犯妇女人身权利(包括生命健康权、人格权)致使其肉体和精神造成一定程度损害的行为。其基本要件应是实行行为人必须是家庭成员,侵害的对象是家庭成员中的妇女,侵害的内容(客体)是妇女的人身权利,所实施的侵害行为具有性并足以使妇女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家庭暴力须具备手段的残酷性、情节的恶劣性、后果的严重性、时间的连续性。家庭暴力既包括刑法处罚的犯罪行为,又包括受治安条例处罚的违法行为,也包括民法调整的侵权行为。还有人给家庭暴力下了一个简洁的定义: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内部出现的侵犯他人人身、精神、性方面的行为。并指出家庭暴力可按其危害程度分为重大暴力与一般暴力两类。凡在家庭成员间发生的触犯刑律的犯罪,如杀人、伤害(重伤、一般伤害)、、虐待(情节恶劣的行为)、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等,属重大暴力。凡在家庭成员间发生的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或其他行政法规的殴打、捆绑、禁闭、虐待、轻微伤害等,属一般暴力。

从上述法律规定和观点可以看出,国外的法律和学者主要是从家庭暴力的适用程度出发对家庭暴力的内涵作出的解释,而中国学者主要是对家庭暴力作出的概括性的解释。具体说,二者在界定家庭暴力的主体范围上有所不同。中国学者认为暴力的主体是家庭成员。外国法对家庭暴力主体的界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共同生活之实,而不以有亲属关系为必要条件。

第一,家庭暴力的主体是家庭成员。家庭成员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家庭内的亲属,一般说来具有亲属关系和共同生活两个特征,如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

第二,家庭暴力侵害的客体是家庭成员的人身权利,具体为身体权、健康权、生命权和自由权。身体权是家庭成员维护其身体完整并支配其肢体、器官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其中包括性权利。健康权是家庭成员维持其人体各种生理机能的正常运转,不受生理和心理侵害的权利。生命权是以家庭成员的生命安全的利益为内容的权利。自由权是家庭成员在法律的范围内,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利益进行行动和思维,不受约束、控制或妨碍的权利。

第三,家庭暴力的实施者主观上须具有故意。由于家庭关系的特殊性,家庭暴力仅以故意为条件。

第四,家庭暴力的实施者应承担其相应的法律责任。对于手段残酷、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的重大暴力,触犯刑法的,应承担刑事责任。对于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发生的一般的伤害行为,应受到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处罚。构成民法上侵权行为要件的,还应该承担民事责任。

二、制定反家庭暴力法的必要性、可行性

有关调查表明,很多人将处理家庭暴力不力的原因归咎于无法可依,而且绝大多数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制定一部较为完善的专门规范家庭暴力的单项法律。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在中国,对家庭暴力问题虽然已经有了一些规定,但不容否认的是,现有的法律规定还有很多的不足,其主要表现为:(1)现行的刑事法律中对有关家庭暴力方面的犯罪诸如虐待、遗弃等多以“情节恶劣”、“情节严重”为条件,而且在程序上多将其列为自诉案件,这势必会把相当一部分家庭暴力行为不当地排斥在刑事干预之外;(2)在民事法律方面,修改后的婚姻法虽然第一次将“禁止家庭暴力”写进全国性的法律之中,但对家庭暴力未做明确界定。最高人民法院虽然对此作出了司法解释,但该解释显然将家庭暴力的范围限定过窄,是否完全符合婚姻法的立法本意值得探讨;(3)在程序法方面,对于家庭暴力案件缺乏特有的处理程序和证据规则,这必然导致家庭暴力案件的受害人举证负担过重,家庭暴力案件的事实难以认定,在客观上使一些施暴者没有得到应有的制裁;(4)在组织法方面,没有为设立专门的反家暴机构包括行政机构、司法机构作出明确的规定;等等。由于存在着上述立法上的不足,而遵从法律又是执法者、司法者的天职,这就必然导致在制裁家庭暴力方面存在执法上的不足。

三、防治家庭暴力的立法思考

为了使反家庭暴力法在保护家庭暴力受害人、制裁施暴者,保障平等、和睦、文明的家庭关系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制定反家庭暴力法应重点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明确反家庭暴力法在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由于家庭暴力是个社会问题,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适用的法律规范也十分广泛,因此,对家庭暴力的防治既需要一部专门的法律,同时更需要形成一个法律体系,以宪法为根据,以反家庭暴力法为主体,包括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民法通则、婚姻法、刑法、(民事、刑事、行政)诉讼法等法律和相关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我们国家参加的有关国际人权约法在内的法律体系。既然家庭暴力法是这一法律体系的主体,就应当具备相应的“纲领性”和“综合性”;纲领性就是这部法律应明确防治家庭暴力的指导思想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为其他法律规定相关内容提供法律依据;综合性就是要在内容上既有实体法的内容,又有程序法、组织法的内容;既有民事责任的规定,又有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等方面的规定;既有倡导性、宣言性的规定,又有义务性、强制性的规定。

(二)明确反家庭暴力法的指导思想、立法目的和基本原则

反家庭暴力法应当:(1)坚持依法治家、以德治家的方针,以建设和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稳定的婚姻家庭关系为宗旨,充分体现关怀弱者、保障人权的精神;(2)以宪法为根据,整合妇女权益保障法、民法通则、婚姻法、继承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根据反家庭暴力的实际需要,将现有的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系统化、具体化,使之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特别要注意与其他法律的衔接;(3)确立预防和制裁相结合的原则,制裁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对施暴者应坚持教育、矫治、制裁相结合;对受害者应坚持保护、补偿、帮助相结合。

(三)明确司法机关干预家庭暴力的职责和措施

当前对家庭暴力的法律干预力度不够,这一方面有立法不够完善的原因,但司法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反家庭暴力法应当在完善司法干预措施、改革司法体制方面有所创新。(1)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规定人民法院对家庭暴力案件可以签发禁止令或保护令;(2)对于构成犯罪的家庭暴力案件,允许受害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辖,以此方便家庭暴力受害人、参加诉讼;(3)增设保安处分,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对可能实施家庭暴力的人或虽实施了家庭暴力方面的犯罪但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人适用保安处分;(4)设立专门机构以增强司法干预的力度。在这方面中国已有成功的经验,如山西省大同市率先设立了专门审理侵害妇女儿童权利的维权法庭;在北京市丰台区检察院也成立了“保护妇女及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办案组”,由一名主诉检察官(女)和两名业务能力强、工作耐心细致的检察官组成,专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家庭暴力案件、女被害人案件和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案件的审查工作。实践证明,如果在司法系统设立专门的反家暴机构(如家事法院或专门审理家庭案件的审判庭等)就可以大大提高现有反家庭暴力措施的有效性。

(四)明确家庭暴力案件中在证据方面的特殊要求

目前,对家庭暴力的法律干预现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除了法律规定不完善外,证据不足也是很大的障碍。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当事人证据意识不强,没有充分注意收集证据,但更重要的是现行的证据规则在证据的采信、认定方面没有充分考虑家庭暴力案件的特点,因此,在不违反法律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对有关家庭暴力的民事诉讼中涉及的证据的采信、证明标准、反证责任、司法鉴定的程序等方面作出一些新的规定,适当减轻了家庭暴力受害人的举证责任。这些规定既符合家庭暴力案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又充分体现了反家庭暴力法关怀弱者、保障人权的特点,也有利于实现真正的司法公正。

(五)明确规定救济措施,强化法律责任

由于“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所以反家庭暴力法的重点内容之一应是完善相应的救济措施;特别是有关救济途径(程序)方面的规定;明确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施暴者的民事、行政、刑事法律责任(以附属刑法的形式增加制裁严重侵害家庭成员合法权益犯罪的新规定)、负有法定职责却不履行其职责的执法、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和社会救助机构不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应负的法律责任;明确家庭暴力案件鉴定机构的职责及其不正确履行职责的法律责任;明确对因不堪忍受家庭暴力而以暴抗暴案件的从轻、减轻处理原则;从而使反家庭暴力法具备较强的“可诉性”,真正成为执法、司法的依据。

家庭暴力作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的解决虽然不能仅仅依靠法律,但离开了完善的法律却又是万万不能的。因此,希望国家对反家庭暴力法的制定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关注并采取必要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充分利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创造的条件,充分利用立法资源,坚决同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作斗争,把家庭暴力降低减少到最低、最小的限度。

参考文献:

[1] 刘伯红.女性权利[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2] 巫昌祯,杨大文.防治家庭暴力研究[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0.

[3] 荣维毅,宋美娅.反对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 夏吟兰,李明舜.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法律干预之实证研究[C] //反对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对策研究与干预项目.北京:中国法

学会,2002.

篇2

·

的家庭暴力。特点。缺点。前景。

。2000年以前,人们只在报纸论坛上关注家庭暴力。自2000年以来,全国28个省(区)市相继出台了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律法规或政策,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学术角度研究家庭暴力。纵观2000年以前的文献,关于家庭暴力的家庭定量研究已经获得了家庭暴力最基本的数据,但也比较粗糙。对于暴力的原因没有完整的解释框架[1]。2000年以前,大多数研究从社会学、法学和伦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家庭暴力,很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2000年后,专门研究开始出现,涵盖了更多的医学和流行病学领域,以及更多的心理学领域。然而,对家庭暴力的研究应该远远超出这一范围。通过检索数据发现,最近的家庭暴力评论文章是2008年和2012年的两篇[1-2],没有更近期的文献来总结和总结近十年来家庭暴力的研究进展。《家庭暴力》作为一种存在的现象,它不仅是社会学领域的一个心理问题,也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社会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它有着新的特点和新的研究方向等着我们去探索。

1。在近十年的家庭暴力研究中,将使用更多的量表来获取数据,对家庭暴力工具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和详细。2.

·张迎黎和其他人回顾了最常用的家庭暴力国外的评估工具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冲突策略量表(CTS)、混合虐待量表(CAB)和儿童虐待问卷(CTQ-SF)在中国最常用于研究领域,包括HITS量表、虐待评估筛查量表(AAS)和持续暴力评估量表(OVAT)通常用于临床和普通人群筛查。女待筛查工具(WAST)也用于研究和筛查。HITS是最准确的紧急诊断工具。AAS主要评估怀孕期间的虐待,而OVAT则专注于检测持续的虐待行为[3]

·郑莉等人编制并统计测量和分析了城市家庭暴力倾向量表[4].

2目前,家庭暴力定量研究的解释框架尚不完善,许多学者的研究也增加了很多有价值的数据。

·曹玉萍等人认为重组家庭中的身体暴力发生率较高。暴力与性别无关,男性暴力发生率较低受教育者更容易被武器殴打[5]。

赵幸福等人通过Logestic回归分析发现,父亲惩罚、严厉的养育方式、吸烟、外向、社会支持和情感干预是男性家庭暴力行为人最重要的预测因素[6]

·柳娜等对家庭暴力中严重身体暴力代际传播的特征进行了验证和探讨:家庭社区家庭存在暴力严重身体暴力代际传播的现象,但目睹家庭暴力的儿童更有可能成为严重身体暴力的严重代际传播者成年后会遭受严重的身体暴力,而遭受家庭暴力的儿童不一定会成为严重的身体暴力[7]通过研究,

·杨世昌等人发现,暴力群体与非暴力群体在职业、婚姻状况、经济状况等方面存在差异,在生活条件、受教育年限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因此推断出影响父母教养的原因对孩子的攻击行为是复杂的。这一结果提醒人们,父母的职业、良好的婚姻状况、富裕的家庭经济、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父母也可能对孩子采取攻击行为[8]

·柳娜等人采用线索调查的方法发现,高危家庭中的暴力肇事者遭受的创伤事件最多。入侵和高度警惕的症状越严重,高风险家庭和非暴力家庭发生严重身体暴力的风险就越大[9]。

·赵奕在分析家庭暴力的原因时采用了国外的理论,而不是中国的男尊女卑观念[10]。

、赵幸福等探讨了男性家庭暴力身体虐待者的人格因素,发现男性家庭暴力身体虐待者具有较低的文化水平、吸烟者和一定的人格基础[11]。

、张亚林等人发现,男性家庭暴力身体虐待者的文化程度较低的人比对照组多,吸烟者多,每天吸烟量大,他们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意和偏执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12].

3。研究对象的选择和研究更加详细和多样化。

·杨玉凤关注有家庭暴力的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家庭暴力指的是青少年在家庭中对家庭成员实施的暴力行为[13]。

王翠玲等人描述了30名家庭暴力受害者的自杀风险特征以及热线咨询师的干预方法[14]。

4。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

(1)在对家庭暴力的定量描述中,数据更准确,项目更具体。

和曹玉萍用定量研究描述了家庭暴力表现的发生率。家庭暴力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口头暴力,其次是手无寸铁的殴打。这些家庭中有一半与多种形式的暴力共存表格[5]。

(2)对家庭暴力的危害甚至程度进行了更详细的研究。通过研究,毛金柱发现了家庭暴力与中学生情绪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父母对孩子实施家庭暴力越多,孩子出现情绪问题行为的可能性越大。如果这种暴力是以身体暴力的形式发生的,那么儿童就容易有攻击性行为。如果采取精神暴力的形式,儿童容易患抑郁症和焦虑症[15]。在

,李芷若等人探讨了家庭暴力(包括身体暴力、言语暴力和冷暴力)与中学生心理素质之间的关系,发现家庭暴力的严重程度为冷暴力>言语暴力>身体暴力。三种暴力与心理素质呈显著负相关,其中冷暴力对心理素质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具有较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应引起重视[16]。

1。2000年关于家庭暴力文献的大多数研究都是以妇女为受害者进行的。尽管2000年后的文献中有男性受害者的案例,但很少有关于男性家庭暴力的研究,而且大部分文献仍然是从女性的角度来研究的[17]。这可能是因为受中国传统文化男尊女卑的影响,男性很少报告家庭暴力。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将重点放在以男性为研究对象的家庭暴力调查上,并将其与女性家庭暴力进行比较。

2。2000年后,研究开始区分精神暴力、性暴力、经济暴力和身体暴力。然而,对各种类型暴力的研究尚未深入。在未来的研究中,不同类型的家庭暴力在不同的家庭或环境中的组合,或者不同类型的家庭暴力的采纳与人格之间的关系,都是可以讨论的问题。

3。对家庭暴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描述和解释上,对干预的研究较少,家庭暴力的危害性很大,由于其隐私性,我们很难对其进行早期预防。然而,在悲剧发生后,我们如何从专业角度帮助这些受伤的人并抚慰他们的伤口是我们未来的使命。

参考了

[1]王向贤。描述、解释和方法论:家庭暴力定量研究十年回顾[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杂志,2008(3)。

[2]曲珍,刘谦。多学科视角下的家庭暴力研究综述[J]。现代女性,2012(3)。

[3]张迎黎,张亚林,何影,柳娜。介绍几种常见的家庭暴力评估工具[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

·

[4]郑莉,齐思文。城市家庭暴力倾向量表的编制及统计计量分析。青岛大学学报大学(自然科学版)[J]。2008, 6 (2).

〔5〕曹玉萍、张亚林、杨世昌、王国强、张宇、Kang Xi。家庭暴力表现形式及相关因素的比较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

篇3

关键词:家庭暴力;心理治疗干预;女性;心理健康

近年来,被称为“沉默的文化”的家庭暴力问题,渐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所谓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侵害对方身体、精神和性的行为。其手段有殴打、侮辱人格、残害身体、限制自由以及待,也包括经济上的虐待和冷落。[1]家庭暴力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的危害大众心理健康的社会问题,也是最为广泛的并且得到公认的对人权践踏的社会问题。一系列研究表明:在北美、南美、欧洲、亚洲、非洲、澳大利亚,家庭暴力发生率都很高。尽管家庭暴力可能发生在父母和孩子、兄弟姐妹之间、妻子对丈夫施暴,或者成年子女对老年父母施暴,但大多数家庭暴力是由男性配偶向女性配偶施暴。本文拟就女性遭受家庭暴力的危害、治疗干预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家庭暴力对女性的危害

家庭暴力会导致女性受害者在医学、行为和心理三方面出现不良后果。

医学方面的后果包括死亡及肉体创伤(如淤血、撕伤、咬伤、烧伤、刺伤、骨折、牙、头,眼等部位受伤)。犯可导致性疾病的传播、非计划怀孕、尿路感染、不孕、生殖器创伤以及长期的骨盆疼痛。

家庭暴力还会引发受害者许多行为障碍,如药物滥用、侵犯行为、行为上被动依赖、自杀企图、性功能障碍等等。[2,3]家庭暴力受害者也可能出现一系列与压力有关的心理症状,如:背痛、头痛、高警觉(hyper-alertness)、睡眠障碍等等。[2,3]

家庭暴力对受害者所造成的心理后果会随家庭暴力的类型、持续时间、家庭暴力的严重性以及受害者处在家庭暴力过程的各个阶段、女性应对家庭暴力的能力以及女性受害者的社会支持系统等不同而有所差异。[4]受害者对家庭暴力的最初反应是震惊、否认、麻木、退缩。女性受害者可能会为她们的安全受到威胁而感到恐惧,为将来可能的伤害事件感到担忧或者试图对家庭暴力进行反击。在家庭暴力发生的最初阶段,受害者经常会回想起被施暴的场面,会做噩梦,而这些症状要在以后的几个星期才可能消失。长期的心理后果包括广泛的精神症状,比如:创伤后的压力障碍、长期抑郁等。这些受害者将会在人际信任和建立亲密人际关系方面存在障碍。受害者经常会感到愤怒、无助、绝望,还会经常表现出与具体情境无关的焦虑,包括恐怖性焦虑和回避性焦虑。受害者由于感到恐惧、耻辱、内疚而经常将自己进行社会性隔离,这样以来又会进一步引发她们的抑郁情绪,会产生一种广泛范围的失控感、低自尊以及自我谴责。[2]有关对住院治疗的精神病患者的调查表明:18%的患者报告有被虐待的历史[5],这些病人的自杀行为、药物滥用、临界性个性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的比例比较高。有虐待史的患者住院治疗的时间更长,他们更可能以自毁的方式进行自我攻击。[6]创伤后压力障碍或许是对许多被虐待者最准确的心理诊断,84%的女性家庭暴力受害者符合创伤后压力障碍的心理诊断标准。[7]一些受害者表现出以下症状:精神麻木、反复体验所遭受的创伤、强烈的精神压力、持续的高唤醒状态以及对有关创伤事件的回避。[8]家庭暴力受害者经常会产生无助、绝望以及弥散性的不适感等不良心理症状。[9,10]

二、女性遭遇家庭暴力的原因

(一)文化标准可能引发对女性的家庭暴力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妇女一直被认为是她们丈夫的财产并且家庭暴力经常得到社会认可。例如,19世纪的英格兰法律规定丈夫可以拿直径不超过大拇指粗的棍子殴打妻子,这项规定导致了一种常见的英文表达:“拇指统治(rule of thumb)”。男性的性别所有权以及有关统治和控制的论点是许多家庭暴力的基础。[11]一项对14个不同社会研究的综述表明,妻子遭到丈夫的体罚在这些社会里都能得到许可,并且其中有些社会甚至认为对妻子的体罚是必须的,家庭暴力的实际发生率以及严重程度在这些社会里是极不相同的。[12]那些较少发生家庭暴力的文化中,法律规定男性不允许超过某种所允许的界限对待妇女,在这些社会里,政府为试图逃避家庭暴力的妇女提供避难所,人们有一种体面对待妇女的名誉感。[13]

在中国,男权文化和夫权思想是家庭暴力产生的历史原因。“男尊女卑”、夫权统治贯穿数千年中国历史:“三从四德”将女性置于男性统治之下,推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礼教。直至今天,崇尚男性对女性暴力、父母对子女惩戒的历史传统,依然深刻地影响当代中国家庭。全国妇联2002 年的一项调查表明, 在中国217 亿个家庭中, 约30 %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 而施暴者九成是男性。[14]

(二)与女性自身心理有关

过去的心理学理论通常指责家庭暴力受害者,这些理论认为这些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的行为是激惹性的,他们嘲弄自己的丈夫,过于争辩、懒惰或者潜意识里渴望做一个受虐者。这一看法使得人们忽视家庭暴力的危害性以及对这些受害妇女产生误解。[13]

也有学者指出,女性的懦弱使施暴者有恃无恐。有些妇女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思想观念陈旧,深受“嫁鸡随鸡”、“家丑不可外扬”等传统观念的束缚,从未想到反抗,也不愿对外人说,只是默默地祈祷丈夫能回心转意,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有些妇女因夫妻感情尚未完全破裂或者恐惧施暴者事后报复,在执法机关对施暴者依法论处时不愿或不敢指证,甚至为丈夫“说情”。因此,女性的懦弱也是家庭暴力存在和升级不可忽视的原因。[15]

(三)与施暴者个性特征、行为和早期经历有关

临床资料表明许多男性施暴者的心理特征为:较强的占有欲、心理不独立、有不安全感、冲动以及低自尊。药物滥用与家庭暴力有关[16], 滥用药物会降低施暴者对其攻击行为的控制或者使施暴者对自己的施暴理由合理化,从而使得他们对自己的施暴行为不负完全的责任。虽然家庭暴力与滥用药物有关,但是药物滥用并不能充分解释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模式理论(the modelling theory)假定男性经常对女性施暴源自男性童年时期所目睹的家庭暴力场景。[13]在童年期目睹家庭暴力的男性更可能在成年以后对其配偶施暴。[17]加拿大的一项研究表明其公公有家庭暴力行为的妇女遭受其丈夫家庭暴力的可能性是其公公没有家庭暴力行为的妇女所遭受的家庭暴力可能性的三倍。[8]目睹父亲暴力行为的男性学会了用暴力解决与配偶之间的冲突,而女性则倾向于在成年之后变的更加被动。许多有关家庭暴力研究的综述表明家庭暴力中,女性受害者都在童年目睹过父母之间所发生的家庭暴力。[17]几乎40%的女性受害者报告说他们的孩子曾目睹过她们遭受家庭暴力的场面,因此减少这种可能会引发跨代遗传的对女性所实施的家庭暴力是十分重要的。另外还有研究者认为,攻击自己妻子的丈夫在幼年时多数曾是受虐儿童。研究发现, 家庭暴力男性躯体施暴者较对照组有更多的低教育水平者; 更多的嗜烟者, 且每天抽烟量大; 且他们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18]

三、家庭暴力的心理治疗、预防

(一)家庭暴力的心理治疗

许多研究表明心理治疗对女性家庭暴力受害者是十分有益的。这些治疗方法包括:心理动力学治疗方法[19]、认知行为疗法[20]催眠疗法[21]、药物疗法[22]以及自助组织疗法。尽管这些疗法的理论倾向或技术不同,但是它们都遵循以下原则:

1.治疗者应当常规性地、主动地、全面地询问家庭暴力受害者过去曾遭受的暴力伤害以及解决方法。

转贴于

2.治疗者应当知道家庭暴力对受害者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创伤后压力障碍的表现。

3.治疗者必须能够理解和解释家庭暴力对受害人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并且他们还能提高受害人的自我认知能力和应对家庭暴力的能力。

4.治疗者应当向受害人提供心理支持环境直到受害人建立起自我支持功能为止。

5.治疗者不应当只让受害人精神宣泄而不对受害人的防御机制和内心冲突进行探索和解释。

6.治疗者应当探究受害人对家庭暴力中所出现的创伤性人际关系的个人看法。

7.在诊断、治疗中必须谨慎地尊重受害人的自主权。[4]

有时,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会出现强烈的反移情现象,比如,治疗者感到很气愤、出现侵入性好奇(intrusive curiosity)、勃然大怒、或者以受害人自居等等。有些治疗者或许会强迫受害人报道她们所遭受的家庭暴力或者与施暴者对抗。我们必须尊重受害人的意愿,除非司法需要,否则我们不能随意报道受害人所遭受的家庭暴力,不然会让受害人对心理治疗这个职业失去信任。频繁地报道家庭暴力会将受害妇女置于更危险的境地,使她们遭受更多伤害。有些治疗者看到这些受害者仍然维持着自己的婚姻关系就会变的不耐烦,但是治疗者应当明白摆脱这样的婚姻关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其他一些治疗者看到这些受害人如此抑郁感到十分担忧,于是他们就擅自作出一些不明智的决定,比如对这些受害人进行抗抑郁药物治疗或住院治疗。尽管在治疗过程中这些治疗措施有时是需要的,但治疗者擅自决定治疗方案实际上侵犯了受害者的自主权,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治疗者和受害人共同决定治疗方案。[23]如果将家庭暴力事件报告给警察,在司法诉讼中,治疗者的角色会变的复杂起来,治疗者不仅仅要作为专家证人而且还要以一个精神病医生的角度提供证据,一定要避免将治疗者职业角色弄混乱,以免使这个职业出现信任危机。

(二)家庭暴力的预防

因为家庭暴力根源于社会对妇女的歧视态度,因此社会学者应当首先认清这些社会问题并积极地参与到社会政策的制订和教育当中,通过个人的努力减少社会对妇女的歧视。在治疗中,心理治疗者要尊重这些女性受害者,任何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社会工作者提出引发家庭暴力和其他形式的暴力的原因,反对歧视妇女,虐待妇女是不允许的等观点是十分重要的。

其次,要及早发现家庭暴力事件,鉴于许多精神疾病都与家庭暴力有关,因此在治疗精神病患者的时候,询问患者是否曾遭受过家庭暴力应当是常规诊断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培训精神病医生识别家庭暴力受害者所出现的医疗和情绪方面的症状是十分必要的。及时、有效、安全、支持、接纳的家庭暴力干预措施将会得到受害人的认可。在社区机构内设置有效的家庭暴力干预中心将有利于对家庭暴力进行及时的干预。精神病医生也可凭借自己的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而作为社区心理健康顾问,以此作为社区的一种重要的资源来为女性家庭暴力受害者提供服务。

最后通过使用个人、家庭和团体心理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家庭暴力对受害人所造成的长期不良影响。精神病医生在家庭暴力的预防、识别、治疗方面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并且通过个人或者团体心理治疗方法,治疗家庭暴力的实施者的特殊治疗计划也可以有效控制虐待者的暴力行为。

参考文献:

[1]CATHERINE A. SIMMONS,PETER LEHMANN.Exploring the link between pet abuse and controlling behaviors in violent relationships[J].J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2007,22:1211-1222.

[2]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coucil on ethical and judical affairs report on sexual harassment and exploitation beween medical supervisors and trainees[Z].Chicago: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1989.

[3] LEIDIG MW.The continuum of violence against women :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consequences[J].J Am Coll Health ,1992,40:149-155.

[4] ROSE DS . Sexual assault ,domestic violence and incest[M]//STEWART DE,STOTLAND N,eds.Psychological aspects ofwomen’s health care: the interface between psychiatry and obstertrics and gynecology. Washington:American Psychiartric Press,1993:447-483.

[5] BROWN GR, ANDERSON B. Psychiatric co-morbidity in adult inpatients with childhood history of sexual and physical abuse[J].Am J Psychiatry,1991,148:55-61.

[6] CARMEN E, RIECKER P, MILLS T. Vicitims of violence and psychiatric illness[J].Am J Psychiatry,1984,141:378-383.

[7] KEMP A,RAWLINGS EI,GREEN BL.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in battered women:a shelter sample[J]. J Traumatic Stress,1991, 4:137-147.

[8] SORENSON SB ,GOLDING JM.Dpression sequelae of recent criminal victimization[J].Traumatic Stress,1990,3:337-350.

[9] STEWART DE,ROBINSON GE. Violence against women[M]// OLDHAM JC,RIBA MB,eds.Review of psychiatry.Washington:American Psychiatric Press,1995,14:260-282.

[10] STEWART DE, ROBINSON GE,Violence and women’s mental health[J].Harvard Rev Psychiatry,1996, 4:54-57.

[11] START E.Rethinking homicide:violence,race and the politics of gender[J].Int J Health Serv,1990,20:3-26.

[12] COUNTS DA ,BROWN JK,CAMPBELL JC,eds.Sanctions and sanctuary: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the beating[M].Bolder:Westview Press,1992.

[13] CAMPBELL JC.Wife-battering:cultural contexts versus western social science[M]//COUNTS DA,BROWN JK,CAMPBELL JC,eds.Sanctions and sanctuary: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the beating.Bolder:Westview Press,1992:229-249.

[14] 夫权观念诱发家庭暴力施暴者九成是男性 [BE/OL].[2004-03-08].新华网.

[15] 范德章.妇女遭受家庭暴力的现状、成因和对策[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5,22(4):62-64.

[16]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Prevention of violence and injuries due to violence[J].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1992,41:5-7

[17] HOTALING GT, SUGARMAN DB.An analysis of risk markers in husband to wife violence the current state of knowledge[J].Violence Vict,1986,1:101-124.

[18] 赵幸福,张亚林,李龙飞,等.家庭暴力施暴者的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1):543-544.

[19] CATHERALL DR.Aggression and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in treatment of victims[J]. Psychotherapy,1991,28:145-149.

[20] PITMAN RK,ATTMAN B,GREENWALK E,et al. Psychiatric complication during flooding therapy for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J].J Clin Psychiatry,1991,52:17-20.

[21] SPIEGEL D. Trauma,dissociative and hypnosis[M]//KLUFT RP,ed.Incest-related syndromes of adult psychopathology,Washington:American Psychiatric Press,1990:247-261.

篇4

关键字:家庭暴力 以暴制暴 法律救济 反家庭暴力法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一个本应温馨和睦的空间,然而它却不时被内部成员的暴力所侵蚀。据调查发现,我国每年约有40万个家庭解体,1/4缘于家庭暴力,并且因家庭暴力引发的社会问题不断升级,自杀、他杀、以暴制暴等现象层出不穷,故保障人权共建和谐不可忽视反家庭暴力。摆脱家庭暴力之困境,法律救济至关重要。

一、 家庭暴力的特征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家庭暴力导致众多家庭的不幸。随着人们对家庭暴力的关注,家庭暴力的特征渐渐为人所认知:

(一)家庭暴力的广泛性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家庭暴力的发生不受地域、经济发展和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存在于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种族、学历等人群中,并且它并不像通常所认为的―家庭暴力是文化素质低的特有产物,近年来高层次家庭暴力现象呈上升趋势,施暴者中教授、博士等高素质人才不在少数。

(二) 家庭暴力的隐蔽性

家庭暴力的隐蔽性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家庭暴力发生在具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成员之间,发生在家里,地方隐蔽鲜为人知;另一方面,施暴者担心影响形象极力隐瞒自己的行为,而受害者受传统文化影响,认为“家丑不可外扬”,不到万不得已也绝不向外透漏自己的悲惨经历。

(三)家庭暴力诱因的多样性

在我国家庭暴力的存在与激化有其特定的原因,如男权文化、夫权思想的根深蒂固。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及男女收入不平衡、婚外情等都是众所周知的家庭暴力诱因。家庭暴力另一重要诱因―精神暴力即表现为对对方漠不关心,将语言交流降到最低程度,停止或敷衍性生活等也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四)家庭暴力的严重危害性

家庭暴力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夫妻小打小闹”,而是轻则眼青鼻肿,重则伤及生命,严重侵犯受害者健康权、生命权等基本人权的大事。它会给受害人带来肉体上的极大伤害和精神上的极大痛苦,如导致精神失常、人格扭曲,或不堪重负而自杀、以暴制暴,造成一系列家庭悲剧。同时,受家庭暴力影响的孩子往往患有恐惧、自卑等心理障碍,由于耳濡目染他们很可能成为新的施暴者,更有甚者成为敌视、报复社会的人。总之,家庭暴力破坏家庭和睦,严重危害社会安定,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二、 我国反家庭暴力的立法规定与不足

家庭暴力在我国由来已久,尽管多年来我国在预防和惩治家庭暴力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并取得骄人成绩,但在立法和司法等方面依然存在不足。

我国多部法律规定了禁止家庭暴力行为的条文,如《宪法》第49 条规定:“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妇女保障法》第2条规定:“禁止歧视、虐待、残害妇女”。《刑法》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利罪中也有许多条款涉及对妇女的法律保护。《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22条的规定也适用于家庭成员间的轻微伤害和虐待。《婚姻法》不仅将“禁止家庭暴力”作为法律的基本原则,更将配偶一方实施家庭暴力作为法定离婚事由,将其作为无过错方在离婚时要求损害赔偿的法定事由。同时,湖南、陕西、西安等省市也相继出台了反家庭暴力的地方性法规。

纵观我国反家庭暴力立法主要有以下不足:

(一)法律规定比较原则,操作性差

《宪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作为宪法性法律其规定本身很原则,可以作为立法指导但不方便作为司法裁判依据。《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虽然对家庭暴力进行了界定,但因家庭暴力引起的过错损害赔偿性质如何?是否包含精神损害赔偿?这些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并未给予明确规定,使得家庭暴力引起的损害赔偿难以操作。

(二)没有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地方立法分散不统一

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地方立法分散且层次低,给行政执法和司法适用带来了不便:一方面,大部分地方法规具有宣传性、口号性的特点,法律规范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假定、处理、制裁)并不突出;另一方面,地方立法不统一,容易导致“同案不同判”,相同案件获得不同法律评价,造成法律保护的不平等。

(三)法律规定的内容有其不合理之处,家庭暴力范围过窄

《婚姻法》解释(一)将《婚姻法》上的“家庭暴力”解释为“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结果的行为”,这就不可避免地在主体、表现形式、后果等方面缩小了家庭暴力的范围:①家庭暴力的主体仅限于以婚姻和血缘为纽带的家庭成员之间,从而排除了现实生活中的恋人、同居伴侣、离异的前配偶之间的暴力行为;②家庭暴力仅限于身体暴力,排除了精神暴力、经济控制以及威胁、恐吓等行为;③家庭暴力必须给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造成一定的伤害,以伤害后果作为衡量标准不利于保护受害人。

三、 预防和惩治家庭暴力的构思

虽然由于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家庭暴力现象在目前还不能完全消除,但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可以实现较大程度的预防和制止,对受害者也可给予充分的救济。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完善:

(一)制定《反家庭暴力法》构建反家庭暴力体系

没有法律作后盾,制止家庭暴力是非常困难的。鉴于我国现行反家庭暴力的立法不足,故预防家庭暴力必须制定具体化、专门化的法规。制定《反家庭暴力法》明确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确定公安司法机关对家庭暴力的管辖分工、处理程序及方法;明确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明确其他部门的责任及相关人员的义务。

(二)借鉴外国确有成效的措施为我所用

曾几何时家庭暴力作为“私领域”的问题,各国法律严禁公权力介入。但随着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国际化,如今各国纷纷利用公权力解决家庭暴力。在刑事方面,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采取“支持”“支持逮捕”等政策,通过“强制性逮捕”和“强制性”要求检察官对于家庭暴力无论受害人是否愿意均得;针对受害妇女“以暴制暴”问题,必要时将“受虐妇女综合症”理论应用于司法实践;确立司法矫治处分的刑事预防措施应对潜在家庭暴力,如心理矫治处分和人格矫治处分。在民事方面,日本等许多国家纷纷对家庭暴力受害者采取颁发保护令的救济措施。我国可结合国情对上述措施予以借鉴

(三)完善对家庭暴力受害者的救济制度

《刑法》方面应该降低对虐待罪证据的认定标准;《刑事诉讼法》对于长期遭受家庭暴力而“以暴制暴”的妇女应视具体情节规定“不”“无罪判决”“有罪免罚”等特别措施;《婚姻法》损害赔偿方面加大对家庭暴力的惩处,明确具体标准、数额;证据举证责任方面,必要时可采取举证责任倒置,由施暴者对自己未实施家庭暴力提供相关证明。同时加强对我国现有法律的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并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制定内容具体、系统的反家庭暴力战略以支持对受害者的司法救助,如由政府出资设立庇护所和心理咨询中心,为受害者提供膳宿和其他帮助。

参考文献:

【1】郭丽红.冲突与平衡:婚姻法实践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2】袁锦秀.妇女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薛宁兰.社会性别和妇女权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篇5

在实际工作中,家庭暴力的受害人往往因种种原因不愿意公开自己的受暴经历,有的认为对自己面子不好看,有的害怕丈夫知道了报复,还有的受害人对婚姻抱有期望,怕引起夫妻关系纠纷。通过对__乡进行了调查, 全乡有3900户,有3786对夫妻,在调查120对夫妻中,有50%关系不大和谐,偶尔吵架;有10%的家庭有暴力行为, 如:下小言村,有一位50来岁的妇女陈菊妹在近两个月来遭受丈夫打骂,每次丈夫喝了些酒就发火打人,有时甚至还把家里的东西摔了,要赶她出家门。有一次她的额头打出血,打到乡妇联。经过调查,原因是她老公每天喝药酒过量,酒醒后又认错了。还有些情况,有些妇女考虑到以后过日子,认为家庭暴力是阴暗面,是自己的“隐私”,并不希望外人了解,这样的认识也使我们的调解工作受到一些局限。家庭暴力就是这样在人们的不经意间被层层包裹着。

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妇女原本都是善良、勤劳的,她们大多是长期遭受暴力,在受暴的过程中,她们中有些人曾经多方求助,但没有得到有效的救助,面对丈夫的暴力,她们无能为力,在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也不肯走到离婚这一步。应该说这些妇女都具有“受虐妇女综合征”的特征。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妇女“以暴抗暴”在所有家庭暴力事件中仅占相当小的比例,绝大多数受暴妇女并没有因保护自己的权益而逾越法律。

(一)家庭暴力的类型

我们知道,家庭暴力通常分为3种类型:身体的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几种暴力的表现形式,每一种暴力的手段都是多种多样的。身体暴力中拳打脚踢只是基础形式,针扎、火烧、刀砍、油烫这些极端的事例也不鲜见;在__乡如此恶劣的情况没有。精神暴力中常见的有恶骂、训斥、羞侮、冷漠、过度役使,同时还有各种手法的心理虐待和情感虐待。性暴力是一个更加隐秘的话题,即使在私访中也不便于直接问及,从中可以看出,性暴力可能更加普遍,它像是一条潜藏的河,被其他形式的暴力所掩盖。

对家庭暴力进行分类是理论上认识家庭暴力的需要,但在暴力发生时,很难截然地将几种类型的暴力分开。施暴者常常是几种暴力同时并施,殴打时伴有辱骂、恐吓,强迫性生活时又有殴打和谩骂,同时还有经济控制、人身自由控制等等,都是多种暴力手段交织在一起。

(二)家庭暴力发生发展的过程

家庭暴力具有如下几个规律性特点:

其一,婚后丈夫施暴,与婚姻基础没有明显关系,自由恋爱结婚的丈夫仍然可能施暴。这个发现打破了暴力是发生在婚姻基础不好或关系不和的夫妻之间的习惯认识,不恰当的爱有可能演化为更激烈的暴力。希望这个发现能够提醒未来的青年女性及早识别对方的暴力倾向。

其二,家庭暴力几乎和婚姻关系的建立同时发生。大部分第一次暴力行为在婚后半年之内发生,还有些妇女婚后三四天开始挨打,甚至有婚前就开始受暴的。由此可见,配偶间的权力关系在婚姻初始即已建立。从男性施暴的动机看,施暴者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控制女性,而不是让她离开自己。所以,一旦妇女表示要离婚,施暴者就会认为是对其权威的挑战,从而施以更严厉的暴力,包括威胁恐吓。但在男方有了婚外恋,以离婚为目的的情况下,暴力发生发展的情况又有所不同。这时的暴力是以离婚为目的,实质仍是控制受暴人,依照施暴者的意志行事。

其三,家庭暴力很难自行结束。原因有二:第一,如果妇女没有打算离婚,她对自己受暴的事实更加避讳,或是怕丈夫报复,或是顾及面子,她们接受访谈的可能性很小;第二,在调查中我们逐步了解到,妇女在脱离暴力的控制之后,会对家庭暴力有新的觉悟,她们更有勇气控诉暴力。在这类家庭暴力中,男女权力关系暂时达到了某种平衡,暴力还没有激发出尖锐的冲突,但暴力并没有消失或结束,它只是被掩盖着。我们可以这样的认识:家庭暴力必须干预,妇女一味地忍耐,不可能制止家庭暴力,只会纵容施暴者更加有恃无恐。

(三)家庭暴力对妇女的伤害

家庭暴力不仅让妇女身心备受摧残,还彻底改变了她们的人生轨迹。第一,暴力对她们躯体的伤害是看得见的,而对她们精神和心灵的伤害更加深刻和久远。

篇6

所谓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中一方对另一方实施暴力的行为。其形式既包括殴打、罚跪、捆绑、拘禁等体罚形式,也包括威胁、恐吓、辱骂等精神虐待。家庭暴力直接作用于受害者身体,使受害者身体上或精神上感到痛苦,损害其身体健康和人格尊严。家庭暴力发生于有血缘、婚姻、收养关系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间,如丈夫对妻子、父母对子女、成年子女对父母等,但妇女受丈夫的暴力侵害是最普遍的,她们受到的身心伤害也最大,家庭暴力尤其指丈夫对妻子施暴。家庭暴力正在我们身边不断发生,而遭受暴力的多为女性。联合国大会1993年通过的《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的宣言》,界定对妇女暴力为“任何基于性别的、对妇女生理上、性或心理上造成,或可能造成伤害的行为,或使妇女遭受痛苦的行为,包括这些行为的威协,强迫和武断性的剥夺自由,不论发生在公开场合或发生在家庭中,都是对妇女的暴力。”如何预防、遏制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二、家庭暴力的特征

(一)行为上的隐蔽性。家庭暴力通常发生在家里这个特定场所;大部分受害妇女认为是家务事、个人隐私,而“家丑不可外扬”,怕传出去会使家庭矛盾激化,影响婚姻和家庭的稳定,影响个人名誉或者事业发展。行为的隐蔽性是家庭暴力最显著的特征。

(二)手段的多样性。家庭暴力的形式多种多样,既有肉体上的伤害,也有精神上的损害,还包括待和婚内。家庭暴力按其危害程度可分为重大暴力和一般暴力;按其形式可分为:(1)身体暴力。包括所有对身体的攻击行为,如:殴打、推搡、打耳光、脚踢、使用凶器等。(2)语言暴力。以语言威胁恐吓、恶意诽谤、辱骂、使用伤害自尊的语言,从而引起他人痛苦。(3)性暴力。故意攻击性器官、强迫发生、性接触。(4)冷暴力。是“冷战”阶段的隐性暴力,表现为冷淡、轻视、放任和疏远。恶语中伤、漠不关心对方,将语言交流降到最低限度,停止或敷衍性生活、懒于一切家庭工作。

(三)后果的严重性。第一,施暴容易侵犯和践踏对方的人格尊严、身体健康等人身自由权利,损害和摧残其心身健康,导致婚姻破裂、家庭解体;第二,容易诱发刑事犯罪,当暴力超过一定限度时,受害妇女就会奋起反抗,以暴制暴,从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变成加害者,影响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如2000年,浙江省临安县一位妇女因长期遭受家庭暴力,得不到解决,雇了4名打手,将其丈夫打死,自己甘愿受法律惩罚;又如暂住福建漳州龙文区西坑村的外来打工妹陈美芳,因不堪忍受丈夫的长期殴打和,毒杀丈夫并碎尸,用高压锅煮熟后倒入池塘,被捕后两小孩成了孤儿。调查资料显示:我国50%以上的女性罪犯是因为不堪忍受家庭暴力而走上犯罪道路的。第三,严重影响下一代人的心身健康。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家庭的希望。然而,父母吵架、离婚对子女的伤害是难以估量的,时时影响其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因家庭暴力流浪出走的未成年人数量逐年增加,他们比起在正常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走上邪路,成为敌视社会、报复社会的人。很难想象,在一个充满暴力、充斥吵骂、怨恨和悲愤的家庭中,其家庭成员会是幸福、快乐的。不良环境在其生理、心灵上留下灰暗、悲伤的阴影,造成恐惧、焦虑、孤独、自暴自弃等心理障碍。

三、家庭暴力的成因

(一)封建残余影响是其思想根源。儒家礼教“男尊女卑”、夫权统治贯穿数千年中国历史:“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将女性置于男性统治之下,落后地区尤为严重。直至今天,崇尚男性对女性暴力、父母对子女惩戒的封建传统,依然深刻地影响当代中国家庭,认为“丈夫打老婆天经地义”。改革开放后,受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影响,死灰复燃,有些人道德沦丧,“温饱思欲”、“男人有钱就变坏”,婚外,包二奶、养小蜜,违背忠实义务,喜新厌旧,人为制度矛盾,逼迫原配离婚,导致夫妻关系恶化。总之,哪个家庭有第三者介入,哪个家庭就会出现暴力或婚变。

(二)经济收入差异是其经济原因。经济收入的不平衡导致了经济地位的不平等。传统的择偶观是男强女弱,女方希望找一个各方面都比自己强的男性,而自己甘愿默默奉献于家庭,一些男性由于有了妻子及其家庭成员的支持,因某些机遇而迅速致富,社会地位也大大提高,“财大气粗”,所谓的“优越感”得到体现,于是要求家庭成员绝对服从其意志,否则就恶语伤人,大打出手。女职工下岗增多,收入减少,重新就业困难,弱势妻子只好依赖强势丈夫,从而助长家庭暴力。经济是基础,有些夫妻常常为钱而吵架,引发家庭暴力或感情破裂,每当经济危机到来,离婚率就上升。

(三)社会的宽容态度其社会原因。家庭暴力历来被视为家庭私事,邻居不劝,村(居)委会不问,认为“夫妻没有隔夜仇,床头打架床尾和”,家务事不好管,家丑不可外扬,劝一劝就算了,忍一忍就过去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司法机关认为“清官难断家务事”,即使被打的鼻青脸肿,若不构成伤害罪,对施暴者也无法处罚,民事案件“不告不理”,这些实际上都是对暴力的默许,是对施暴者的宽容。有的受害妇女既希望有关部门来干预和教育,又不愿看到自己的丈夫被拘留或罚款。

(四)立法不完善是其法律原因。尽管我国《刑法》、《婚姻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等都禁止暴力虐待、残害妇女,却只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缺乏明确的认定、具体的救助措施和制裁标准,导致法条的规定似有却无,可操作性不强;有些家庭暴力案件与虐待罪事实之间难以认定和区分,裁决起来缺少法律依据。按照《刑事诉讼法》规定,家庭暴力行为除了杀人和重伤害外,司法机关大多作为自诉案件处理,采取“不告不理”的做法;加上一些受害人法律意识淡薄,没有及时保存证据(如住院病历、伤情鉴定),给有关部门的查处带来困难。另外,相关法律对执法主体的规定不够明确,导致打击不力,谁都有权管,谁都不愿管、管不好!存在难作为或不作为情况。

四、防治家庭暴力的具体对策

(一)抓紧时间制定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注重立法,使制止家庭暴力有法可依,目前,已有44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专门的法律。国际社会非常重视人权保障,联合国1993年通过了《消除对妇女暴力宣言》,1999年11月5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11月25日为“国际消除对妇女的暴力日”。在我国,虽然新《婚姻法》明令禁止家庭暴力,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作了进一步界定。各省市相继出台了一些地方性法规,但仍然未形成全国性的统一法典,因此除进一步完善现行法律框架,使新《婚姻法》及配套司法解释中关于禁止家庭暴力的条款更加具体外,有必要制定一部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实体与程序并重,增强可操作性;预防为主,明确各种救助措施,为受害者提供最大限度的保护。

(二)执法部门分工合作,加大打击力度。执法人员要转变观念,各司其职依法办事。其中,特别是人民法院对因家庭暴力而离婚的案件,应查请事实,公正审理,如确系夫妻感情已经破裂,应依法判处离婚,同时判处施暴者承担民事责任,不能片面强调维护家庭的和谐,而忽视了对受暴妇女的保护;司法行政机关要加强法制宣传,增强公民法制观念和妇女的自我保护意识,积极发挥基层人民调解组织重要作用,及时化解家庭矛盾,为受害者提供法律援助。

篇7

【关键词】 家庭暴力;妇女受害者;危害;措施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068-02

一、家庭暴力概念及特征

从2011年李阳家暴事件曝光以来,家庭暴力再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以妇女为被害对象的家暴案件占绝大多数。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即对家庭暴力做了定义,“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构成虐待。”

家庭暴力的突出特点主要有:1、身份关系特殊,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一般具有亲属、同居等亲密关系,互动双方通常是生活在一起;2、隐蔽性,家庭暴力行为多发生在家中等密闭空间,目击者只有家中人,外人常常不得而知;同时,一些女性袒护丈夫,或者秉持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受到伤害也从不对外人讲,使得家暴行为具有很强的隐蔽性;3、周期性,家庭暴力行为的发生和发展,往往呈周期性模式。每个周期通常包括积聚期、爆发期、平静期。加害人往往在实施一次暴力行为后,通过道歉、讨好、保证等方式取得被害人原谅后,经过一定周期再次实行暴力行为。在此过程中,加害人往往屡悔屡犯、始终不改,并呈现出"成瘾"的心理倾向。暴力周期的不断重复,使受害人感到无助和无望,因而受制于加害人。

二、家庭暴力的现状

家庭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因素,家庭的和睦美好是衡量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准。

由于家庭暴力的隐蔽性以及“家丑不可外扬”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女性受到家庭暴力侵害后不对外人言明,也不会寻求帮助。但即便如此,李明蓉代表在今年两会上呼吁尽快制定反家庭暴力法时指出,以福建省妇联受理的家庭暴力数据为例,2007年共受理1993件,占总量的15.6%;2008年受理2002件,占18.8%;2009年受理1832件,占19.5%;2010年受理1659件,占19.7%,2011年1至9月受理1244件,占23.7%。这表明,家庭暴力居各类问题前列。其中夫妻间实施家庭暴力占了绝大部分,达到90%以上。同时,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更是统计出,在近两年中,其受理的离婚案件,有50%是由于家庭暴力引起的。

上述情形表明,家暴现象在生活中是十分普遍的,家庭暴力已严重影响家庭和睦、动摇婚姻根基,同时它也给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威胁。

三、家庭暴力的妇女被害原因

家庭暴力作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丑恶现象,其发生原因也是具有普遍性的,纵观家庭暴力的各种特点,其产生原因也是有多方面的。

(一)妇女自身原因

从生理因素上考虑,妇女在体力、体能等身体特性方面,与男性相比处于弱势地位,面对施暴者的拳打脚踢等暴力,妇女通常无法进行实质上的反抗或者实施反暴力行为。另外,从性格原因上分析,很多女性性格柔弱,习惯逆来顺受。

(二)家庭原因

在家庭里,很多女性满足于做家庭全职太太,或者受到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难以找到满意工作在社会立足。妇女经济上难以独立逐渐依附男人,从而使得在家中更不独立,如此陷入恶性循环怪圈,这种情况下妇女即使被粗暴对待,也会选择忍气吞声、委曲求全;并且,若是夫妻双方婚姻基础差,婚姻状况不好,口角频发,这也会酿成家暴的悲剧;当然,男方的不良生活习惯或者人格缺陷,也是导致妇女在家暴中被害的一个重要直接原因。

(三)社会原因

在思想风气上,施暴者甚至妇女被害人受到封建传统思想遗毒影响,男尊女卑、夫权至上的思想根深蒂固,很多人甚至把丈夫打老婆看做天经地义的事,并且女性受到家丑不可外扬等思想的束缚,即使被暴力对待也只是憋在心里,不会去寻求社会甚至法律的帮助。

如今社会组织不尽力保护也会间接导致妇女的悲剧发生。公安局警察常对家暴案置之不理,认为仅是家事。妇联等机构只是单纯上门呵斥、教育施暴者等现象屡见不鲜。这种情况下,外界的保护措施根本不能有效制止家暴事件的发生。2010年8月,26岁的董珊珊因受丈夫王光宇的家庭暴力被殴打致死。让人难以相信的是,她在遭受家暴的四个月时间里,曾经8次报警,都被派出所拒绝介入解决。

(四)法律原因

家庭暴力在我国如此普遍且引人关注的另一大原因就是法律、法制层面的缺失,没有严厉缜密的法律网络惩治此类犯罪,以致犯罪人更加肆无忌惮,任意妄为。

1、我国现行刑法规定了虐待罪、遗弃罪、重婚罪等罪名,但其多以造成严重后果为犯罪构成条件,并且其客观行为一般是实施了严重暴力行为。因此,一般家暴案件司法机关都认为是一般家庭私事而置之不理,只要不出人命,司法就两眼紧闭;同时,此类犯罪,我国采取“不告不理”的原则,多以自诉为前提,真正由司法机关介入处理的很少,很多妇女根本无法在真正的司法实践中得到明显保护。

2、刑事诉讼程序中缺少对家庭暴力案件的专门诉讼程序以及证据规则。由于家庭暴力的隐蔽性,暴力事件发生时往往没有目击证人,并且案件一般发生在施暴者与被害人共同生活的家中,犯罪证据很容易销毁。如果施暴者对被害妇女没有实行特别粗野的暴力行为,没有在妇女身上发现明显被害痕迹或者施暴者直接否认伤痕由自己制造,则案件认定比较困难。并且,司法机关与社联等社会保护机构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体制,往往使得取证困难。

四、家暴对妇女的重大危害

篇8

【关键词】 家庭暴力;危险因素;横断面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3.8、D9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7)012-00845-04

Life Events,Social Support and Attitude to Domestic Violence of Perpetrators

HUANG Guo-Ping1,2, ZHANG Ya-Lin, CAO Yu-Ping, et a1.

1 The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Mental Health Center of Sichuan Province, Miangyang 621000

2 The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Second Xiangya Hospita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11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som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omestic violence in community.Methods: 300 households with domestic violence (DV) in past year were randomly selected in Hunan province, and compared to control group of 300 non-DV households matched for family structure. A self-designed DV questionnaire and Life Events Stress (LES), 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SSRS), 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 and attitudes to DV were assessed.Results:(1) The total score (38.6±32.4)and factor scores of SCL-90,the total (38.0±34.5) and negative LES scores (23.7±26.2) of perpetrators of DV were all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30.8±28.6, 31.4±7.3, 12.8±21.8, respectively), with statistic significances (P

【Key words】 domestic violence; risk factor; cross-sectional study

家庭暴力(Domestic violence, DV)是指对家庭成员进行伤害、折磨、催残和压迫等人身方面的行为,其手段有殴打、捆绑、人格、残害身体、限制人身自由、遗弃以及待等[1]。家庭暴力不仅是社会问题,同时也是医学和心理学探讨的热点[2-3],已日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家庭暴力可直接导致受暴者躯体伤害,还给受暴者以及其他家庭成员造成许多心理损害,如恐惧、抑郁、物质滥用等[4-5],但很少有研究关注施暴者的心理问题。本研究关注家庭暴力施暴者的心理问题及其对施暴行为的态度,为社区家庭暴力的心理干预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多级分层随机抽样方法[6]。在湖南省内,依据居住环境确定郴州市、湘潭某厂区和湘西永顺县分别代表城市、工矿区和农村居民,每个地区再随机抽取若干街道、厂区、村,再进行整群抽样。经初步筛查和入户访谈后,从有暴力家庭中随机抽取300户,确定施暴者316人,作为施暴组。再在无暴力家庭中,按照性别、年龄与家庭结构配对确定310人,为对照组。两组的社会人口学资料见表1。

1.2工具

1.2.1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 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家庭结构、物质滥用情况、精神病史、家族史等。

1.2.2生活事件量表(Life Events Scale, LES) [7] 包括家庭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交三方面。分正性和负性事件记录每个事件的影响程度,从无到极重记为0~4分。负性事件的分值越高对身心健康的影响越大。正性和负性事件之和的总分越高,个体承受的精神压力越大。

1.2.3 社会支持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SSRS) [8] 包括客观社会支持、主观社会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

1.2.4症状自评量表(SCL-90)[9]

1.2.5对家庭暴力的态度调查 采用如下自评条目:“您认为可以对家庭成员采取如下行为(如殴打、捆绑、残害、拘禁、限制衣食住行、超强度劳动、人格、精神摧残、遗弃以及待等)来解决家庭问题吗?您的态度怎么样并说明理由?”答案为可以、看情况接受、不可以三种,分别记1、2、3分,分值越低说明对家庭暴力的认同程度越高。随机抽查10%样本于两周后重测,重测信度达满意水平(r=0.92)。

1.3调查程序和质量控制

调查前讲明调查目的和程序,保证报告家庭暴力有否不与司法发生关系,也不与其他家庭成员讨论。所有调查人员均接受过社会流行病学方法的系统培训。调查方法包括自评和半结构式访谈想结合。自评问卷在调查者的统一指导语和中性解释下,由受试者独立完成。晤谈则在受试者可以接受的地方,包括家里、办公室、田间等进行。两个调查成员间对家庭暴力和施暴者的认同一致率达100%。

1.4统计方法 进行t检验或z检验、χ2检验、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2结 果

2.1施暴组与对照组症状自评量表得分比较

表2显示施暴组SCL-90总分以及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和疑病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

2.2施暴组与对照组社会支持量表得分比较

表3显示施暴组社会支持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

2.3施暴组与对照组生活事件问卷得分比较

表4显示施暴组生活事件总分和负性事件分均高于对照组。

2.4施暴组与对照组对家庭暴力的认同态度比较

施暴组中认为家庭暴力是可以接受的有95人(占29.6%),看情况可以接受的有159人(占50.3%),不可以接受的有64人(占20.1%);对照组分别为0, 37(11.9%), 273(88.1%),认为家庭暴力是可以接受的人数少于施暴组,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χ2=293.02, P=0.000)。

2.5施暴者态度与症状自评量表、社会支持量表、生活事件问卷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表5显示负性生活事件与SCL-90总分均呈正相关,与DV态度呈负相关。正性事件仅与SCL-90中的敌对(r= -0.15)、偏执(r= -0.10)、精神病因子(r= -0.09)呈负相关(P

2.6施暴行为的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社会人口学变量如受教育年限、职业分布、家庭成员中有精神病、赌博、残疾者,以及SCL-90各因子,SSRS各因子、LES各因子和对DV的态度作为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以是否有施暴行为作为因变量,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家庭成员中有赌博、正性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主观社会支持、SCL-90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和对DV态度进入回归方程,且整个方程有统计学意义

(Waldχ2=361.33,P=0.000),Nagelkerke R2为0.631,说明上述变量可解释施暴行为63.1%的方差,见表6。

3讨 论

本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施暴者的受教育年限更少,有更多无业者,家庭成员中有更多的赌博、精神病、残疾者。这与国外的一些研究类似[10,11]。由于文化程度低,其社会竞争力相对低,容易失业,加之家庭中还有赌博、精神病、残疾者,更容易出现家庭经济上的紧张,则可能以家庭暴力的方式来疏泄其精神压力和不满情绪。或者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在学习与他人语言沟通的技巧方面不足,容易出现暴力行为[12]。本研究显示施暴组的年人均收入略低于对照组,尽管没有统计学意义,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施暴组可能承受更多的经济压力。

本研究还发现施暴者的心身症状更多、社会支持系统更差、经历了更多的生活事件。以往已有研究发现家庭暴力受暴者有明显的心身损害[3,4],本研究发现施暴者同样存在很多的心理问题。提示今后对社区家庭暴力实施心理干预时,不应只顾及受暴者,对施暴者的心理问题同样应予以高度关注。

值得提出的是,本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的施暴者认同采取家庭暴力方式来解决家庭问题,比例要远远高于对照组。说明施暴行为的发生和施暴者对此行为的认同态度关系十分密切。在这样的态度下,施暴者有了打的理由,加之不少的受暴者还不愿意诉诸法律解决家庭暴力,结果家庭暴力常常反复。

从本研究多因素分析及OR值是否大于1可以看出,家庭中有赌博成员、主观社会支持差、人际敏感症状明显、负性生活事件多和对施暴行为认同依然是家庭暴力施暴行为明显的危险因子。而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变量如受教育年限少、家庭中有精神病与残疾者没有进入回归方程,从方程Wald值的大小来看,估计它们对施暴行为的影响作用已经被对家庭暴力的认同态度削减了,也就是说对施暴行为的态度可能是施暴行为的最决定性因素。尽管如此,依然发现家庭中有赌博者是施暴行为的明显危险因素。很可能赌博除了可直接导致经济损失外,还将引发人际关系和情绪不良,从而引发家庭暴力。同时发现,影响家庭暴力的社会支持系统主要体现为主观社会支持感差,而非社会支持客观上的不足。提示对施暴者进行心理干预时,关键不是要客观给予他们多少社会支持,而应重点教会他们主观上的识别和感知社会支持的技巧。过去一些研究发现敌对/愤怒水平与暴力攻击行为明显相关[13,14],本研究却发现人际敏感心理症状是施暴行为的危险因素。也许在我国文化背景下,施暴行为更多与施暴者的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有关,但恰恰是这种人际交流障碍又似乎使得暴力行为成为家庭成员交流和维系关系的一种方式。施暴者更容易遭遇不良的生活事件,可能与他们受教育年限少,所学到的回避或成功应对不良应激的技巧少有关以外,还可能与施暴者本身的人格缺陷如冲动、易激惹等有关[15]。

本研究提示要控制家庭暴力,从施暴者角度讲,除了要减少负性生活事件,减少人际敏感的心理症状以外,还要提高施暴者的主观社会支持感受,更重要的是要转变对家庭暴力认同的态度。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是没有讨论施暴行为危险因素的性别差异,未来需要明确到底有多大比例的施暴者心理症状已经达到了临床意义的诊断标准。由于是横断面研究,心理状况与施暴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还需前瞻性的设计和未来实证的干预研究来印证。

参考文献

1 曹玉萍,张亚林,孙圣琦, 等.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3):200-203.

2 Director TD, Linden JA. Domestic violence: an approach to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vention. Emerg Med Clin North Am, 2004,22(4):1117-1132.

3 黄国平,张亚林.夫妻暴力心理干预的研究进展.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9):635-637.

4 张亚林,曹玉萍.家庭暴力与精神卫生.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233.

5 Pearson V, Phillips MR, He F, et al. Attempted suicide among young rural wome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ossibilities for prevention. Suicide Life-Threatening Behav, 2002,32: 359-369.

6 张亚林,曹玉萍,杨世昌, 等.湖南省家庭暴力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与初步结果.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5):326-328.

7 张亚林,杨德森. 生活事件量表. 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 :101 - 103.

8 肖水源.社会支持量表. 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增) :127 - 130.

9 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31-35.

10 Bates LM, Schuler SR. Socioeconomic factors and p 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domestic violence in rural Bangladesh. Int Fam Plan Perspect,2004, 12: 190-199.

11 Oetzel J, Duran B.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in American Indian and /or Alaska native communities: A social ecological framework of determinants and interventions. Am Indian Alaska Native Mental Health Res, 2004, 11: 49-68.

12 曹玉萍,张亚林,杨世昌,等.家庭暴力的社会学人口特征.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3):251-253.

13 Dye M, Eckhardt C. Anger, irrational beliefs and dysfunctional attitudes in violent dating relationships. Violence Vict,2000,15:337-350.

14 Parrott DJ, Zeichner A. Effects of trait anger and negative attitudes towards women on physical assault in dating relationships. J Fam,2003,18:301-307.

篇9

根据全国妇联的调查数字显示,中国有30%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现象。社会学家则认为,实际数字甚至要更高。2002年全国妇联组织接受的关于家庭暴力的量达3.66万件。有16%的女性承认遭受过配偶的暴力,还有5%和2.6%的女性表示受过配偶精神伤害和待。在家庭暴力案件中,有80%以上的受害者为女性。”在受虐女性中,有的挨过刀子,更有被烟头烫得浑身伤疤……施暴者手段极其残忍。受虐妇女除了肉体留下的损伤,大多数都精神恍惚,时刻处于恐惧状态。

家庭暴力对孩子的危害也很大。英国伦敦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做过一个实验,研究人员在试验中让40多名儿童分别观看悲伤、冷静或生气等不同面部表情的图片,同时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对他们大脑的活动进行扫描。在这些孩子中,约一半人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还因此被送入社会救助机构,这部分孩子的平均年龄为12岁。研究发现,他们在看到生气表情的图片时,大脑中前脑岛和杏仁核两个区域的活动幅度要明显大于那些正常成长的孩子。据介绍,这两个区域与紧张情绪有关,以前研究人员也曾在经历过残酷战争的士兵的大脑中发现这种变化。由此可见,家庭暴力之于孩子就像战争之于成人。研究人员埃蒙·麦克罗里说,这种影响可能会增加孩子以后出现焦虑症等精神疾病的风险,他呼吁让家庭暴力尽量远离孩子。

有这样的一个案例,Amy结婚已经十多年了,十几年的婚姻生活使她苦不堪言。Amy的丈夫经常对她恶语相向,后来甚至拳脚相加,大打出手。对于丈夫的粗暴行为,Amy一贯采取退让隐忍的态度,每当她忍无可忍时,就离家出走一段时间,而丈夫会发疯地去寻找她。找到她以后,每次都是痛哭流涕、捶足顿胸、作揖下跪,向Amy道歉,哀求她不要离开自己,表示没有她,自己就活不下去了。Amy相信丈夫还是深爱自己的,也就每每原谅了他,跟随他回家去“好好过日子”。可是过不多久,丈夫又故态复萌……于是,Amy这十几年的生活,就在丈夫的打骂——道歉——再打骂——再道歉——这个怪圈中周而复始地度过。

这个案例非常普遍。家庭暴力总有一定的规律性,往往第一次都是发生在两者关系很好的时候。发生第一次之后,两个人都会感觉特别震惊,有一种“破冰”的感觉,施暴者都会自责和后悔。但是如果在第一次不给这种行为一种特别沉重的打击,就会陆续的出现第二次、第三次。而且之所以会发生第一次,是有其前提和基础的。其中的因素有可能是施暴者是成长与暴力的家庭环境中,或者自身认知和修养不足。

在家暴后,如果受暴者忍受了,施暴者的潜意识不仅没有得到惩罚,对方因此屈从了,问题好而矛盾似乎得到解决,施暴者无意间心理上得到获益。这种行为就会变相得到默认和允许,这种方式依旧会屡屡再犯。表面上,施暴方会感觉自责,同时也会意识到问题的错误,彼此会平静一段时间。但是由于从心理上曾经获益,之前的问题似乎因此得到解决,所以当问题和矛盾再次出现时,施暴者还会再不可控的使用这种方式,使用这种方式的频率也会随之加快,周期也会更短,克制自己冲动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弱,殴打的程度也会越发的严重。另外一个规律,往往家暴过后,都会过性生活,这样对女性无疑是一种二次伤害,往往很多受过教育的女性,根本无法接受这种畸形的亲密关系,内心会觉得异常屈辱。

篇10

关键词 家庭 冷暴力 精神暴力

作者简介:齐慧玲,兰州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

一、家庭冷暴力的定义

“家庭冷暴力”是指夫妻在产生矛盾时,是对另一方表现较为冷淡、轻视、放任和疏远。是对家庭成员采取非暴力形式而是通过精神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暴力一般表现在夫妻之间矛盾虽不诉诸武力,但却通过暗示的威胁、言语的攻击,在经济上和性方面进行控制。彼此有意用精神折磨来摧残对方,使婚姻处于一种长期的不正常状态。这种精神上的折磨和摧残,甚至比肉体伤害更可怕。其明显特征是漠不关心对方,将语言交流降低到最低限度,停止或敷衍性生活,懒于做一切家务等等。很多离婚案件的前奏就是家庭冷暴力。造成家庭冷暴力的直接诱因有第三者插足、婚外恋、重男轻女、性格不合、女方失去生育能力等等。家庭冷暴力作为一种隐形暴力形式,造成的伤害绝不亚于显性暴力,甚至还会造成精神隐疾。受到冷暴力对待,女性大多有委屈感、被控制感,感情变得脆弱、易激动,心理上常常处于孤独状态,健康受到极大损害;被冷暴力折磨的男性,往往因此变得多疑、自私、自卑、不愿与人交流 。由于冷暴力既不见血也不见伤,是典型的隐性暴力,因此很容易被当事人用“我们在闹别扭”一语带过,而忽视了它对自己的身心所产生的巨大伤害。事实上,研究显示,在出问题的婚姻当中,冷漠不语比大吵大闹对婚姻的伤害更大,更容易导致婚姻破裂。

二、家庭冷暴力的特征

(一)家庭冷暴力存在的普遍性

当下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就是家庭暴力,然而作为重要部分的冷暴力也以一种无法阻挡的发展趋势侵袭着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据调查相关数据显示,在我国所有家庭都或多或少会存在家庭冷暴力的现象。中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刘吉吉对我国大城市的两千多个家庭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有93%的家庭对自己的婚姻质量不满意,70%以上的家庭都有过或正处于不同程度的冷暴力现象。社会调查显示:在3500多个发生在浙江、湖南、甘肃三个省份的家庭暴力中,有88%的矛盾家庭中夫妻二人互相不说话,60%以上的矛盾家庭中丈夫对妻子不闻不问,甚至有的家庭中的丈夫不准妻子与异性进行普通的交往,对妻子的经济实行严格控制,更有甚至夫妻二人长期没有性生活。从中我们发现冷暴力问题愈演愈烈,侵蚀着和谐的家庭生活,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弊病。

(二)家庭冷暴力发生的隐蔽性

随着大众法律意识的增强,当家庭中发生诸如拳打脚踢的热暴力时,受害一方往往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于是一些人会采取一种更为隐蔽的方式,比如用冷暴力来消极冲兑发生在夫妻二人之间的矛盾,大多数表现形态是冷淡、疏远、互相不关心、看不起对方、放任对方的行为,侵犯对方的精神和心理受到严重伤害。同时对于冷淡、放任、疏远以及漠不关心等这些心理概念难以给出精确的定义而且因人不同也会以不同的状态表现出来。在家庭“冷暴力”行为当中,通常施暴者大部分是男性,而受害者一般是女性。家庭冷暴力大多发生于家庭内部,其实施的时空也有很大的隐蔽性,一般很难为家庭成员之外的人所获知。相对于热暴力而言,冷暴力给予受害者往往是精神上的伤害,而精神伤害很难像热暴力一样在身体上留下伤痕。因此这种主观性和隐蔽性就造成了相关人员对受害者伤情鉴定困难,所以要做出正确、合理的裁定也极为艰难。

(三)家庭冷暴力后果的严重性

夫妻双方是家庭关系的主要成员,在家庭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核心家庭数量增多,逐渐取代了大家庭慨念。随着家庭人口数量的减少和代际间关系的简单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代际之间的冲突,逐渐性地缓和了大家庭的矛盾,但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夫妻之间家庭冷暴力的发生。当发生冷暴力时夫妻间感情受到伤害,会使受害一方寻求新的情感寄托和慰藉,易发生婚外情、婚外恋,致使家庭矛盾进一步恶化,使得家庭关系僵化和复杂化,最终导致婚姻的破裂。另一重大的影响就是严重阻碍孩子的成长,一项调查显示:家庭不温暖的孩子出现了种种毛病, 一半以上成绩下降,五分之一不爱回家,十分之一性格严重扭曲,甚至会沦为少年犯。也有研究表明,在冷暴力中长大的男孩成年后虐待女性的可能性比非冷暴力家庭中长大的孩子高15倍。长期生活在一个扭曲的家庭中生活的,会导致孩子的性格发生严重扭曲,导致孩子孤僻、自卑、忧郁、行为上表现为偏激、懦弱、自残、古怪、与人沟通有问题等等。

三、家庭冷暴力的防治措施

鉴于家庭冷暴力存在的普遍性、发生的隐蔽性、后果的严重性、存在的长期性和克服的困难性等,我们需要综合使用各种社会资源和方法来解决此问题。

(一)出台相关的法律文件

我国《婚姻法解释一》第一条对“家庭暴力”中的热暴力进行了界定,但可以看出对精神暴力和性暴力领域这两个家庭暴力其他两个方面没有谈及。法律对家庭冷暴力并没有做出明确的界定,从法律中也找不出关于冷暴力的具体法律条款。我国对于家庭中的冷暴力行为只是简单地在道德层面予以谴责,法律上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这使得保护家庭冷暴力中的受害者只是一纸空文。同时我国《婚姻法》规定:家庭暴力还包括精神伤害,受到精神伤害同样可以到妇联等相关部门投诉。但是家庭冷暴力具有隐蔽性,相对于身体上的伤害而言,精神残害并不会在身体上留下伤痕,所以即便是向有关部门投诉也很难取证。在司法实践中,即使构成犯罪但家庭暴力的刑事案件一般都量刑很轻,施暴者相对得到的惩罚也比较轻,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就很难得到保护。因此,为了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使其尽快脱离家庭冷暴力,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法律文件对家庭暴力的定义、行为方式、惩罚措施、救济途径等方面进行完善,所以制定相关方面的法律条文就迫在眉睫。 (二)规范和完善其他救济途径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43条规定:“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所在单位应当予以劝阻、调解;对正在实施的家庭暴力,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予以劝阻。”因此当婚姻家庭生活中发生诸如暴力或虐待问题时,受害方可以向居委会、村委会及所在单位请求援助。然而就现状看来,存在于我国用来反对家庭暴力的各级社会援助机构是我们平时常见的调解委员会、村委会、居委会、妇女联合委员会及各级政府内管理儿童妇女工作的相关机构,但是这些社会救助也凸显出一些问题,例如反家庭暴力力量不统一,协调能力差,缺乏专业群体参与,工作内容较简略等。对于此种现象,在一些家庭冷暴力严重的地区,法律可以授权政府在设立特定专门的组织进行一系列的法律援助和法律救助,在社区成立机构,并安排专职人员进行法律帮助,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普通群众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抗衡家庭冷暴力,对在家庭暴力中受到伤害的一方进行一定程度的救济。婚姻家庭咨询师这一行业兴起于2007年,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批准的,若婚姻咨询师想要进入这一领域从事相关专业服务,他们必须得经过专门婚姻家庭领域的规范化培训,才可提供理论层次的帮助来辅导那些普通生活中遇到了恋爱、婚姻、家庭生活问题的求助者。婚姻家庭咨询师的安抚和帮助可以尽量地减少家庭矛盾并对已经造成不可挽回伤害的受害者进行心理辅导,进而让受害的一方早日摆脱摆脱家庭冷暴力对其造成的心理创伤。婚姻家庭咨询机构在西方国家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非常普遍也非常流行,设有普通人所需要的各种相关专业,及时有效地为普通人进行服务,解决人们人们在婚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所以,婚姻家庭师有巨大的潜能供我们挖掘出来进一步挖掘,我们必须找到婚姻家庭咨询师的巨大社会调和力,向全社会服务并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一旦将婚姻家庭咨询师配备在各个市州县的社区、妇联、法院、民政部门,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专业性地辅导趋向于解散的婚姻和家庭,有效地安抚、慰藉对家庭冷暴力中受害者的心理创伤,才能有效避免因家庭冷暴力而引发的未成年人犯罪及婚姻犯罪事件的发生。

(三)夫妻双方应加强沟通与交流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在不断地加快又加快,社会上各行各业的竞争也在越来越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微妙复杂,大多数人面对生活压力举手无措,不知道怎么样去解决婚姻问题,只能通过家庭冷暴力宣泄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的负面情绪。从相关的调查中不难看出,现在面临家庭冷暴力的不仅仅是家庭主妇,更多的是职场女性,其中不乏高级知识分子、白领、公务员,而且其丈夫是与其在统一社会阶层的人群,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体面的职业以及良好的教育背景。冷暴力出现在这种家庭大部分情况下归因于社会生活的快速运转节奏的加快及巨大的生活压力。高速运转的的工作环境造就了巨大的工作压力,而这种压力无处释放,回家后疲惫的身心又不到为慰藉,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关怀,矛盾或冲突由此而生。想要这种家庭情况得到预防和缓解,需要夫妻二人的齐心协力、共同沟通、积极主动处理,才能释放负面情绪,多注重关心照顾对方,可以以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加强沟通理解、相互包容支持,寻求合理渠道抒发在高强度和高运转下形成的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