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理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19 17:50: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从众心理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中学生的生理特征
1.中枢神经系统的特点。
中学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中枢神经系统正在逐渐完善过程中,灵活性日趋提高,有较高的可塑性,能很快形成条件反射,所以他们能较快学会较复杂的技术动作。但他们上课时注意力容易分散,身体容易疲劳。因此,在教学训练中,要采用多样化的手段和方法,如适当地增加竞赛性和游戏性练习,来提高学生训练的积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皮质系统趋于完善,分析综合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训练中应多增加些讲解和分析,以提高他们分析和思维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训练质量。
2.骨骼与关节特点。
此阶段学生的骨骼富有弹性,但坚固性差,虽不易骨折,但容易弯曲变形。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迅速生长,但尚未完全骨化,在此时应在沙坑适当进行一些跳跃练习,而不宜在硬地上练习过多的跳跃,以免引起膝关节的半月板损伤。同时,要注意负重和静力性练习一定要循序渐进,以免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青少年的关节活动范围大于成人,但牢固性差,通过训练可加强关节周围肌肉的弹性和伸展性,能使关节的活动既柔又韧,既灵活又牢固。所以,这时期也应多注意多做柔韧性方面的练习。
3.肌肉特点。
处于中学阶段的青少年肌肉富有弹性,但肌力较弱,耐力差,易疲劳。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重量和肌力不断增长,但迟于骨的生长速度。在不同发育时期,肌肉应适应骨骼的发展。青春期内,肌肉主要是向长度发展,肌纤维较细,力量和耐力差,这时如果加大肌横断面积和肌肉的力量,效果不佳。到了青春期后,由于性激素作用,肌力明显增加,此时应进行适当的必要的力量练习。根据上述的特点,在进行训练时,宜进行柔韧性和弹跳力的练习,负荷较轻而动作较快的练习或中等负荷的力量练习,而这个时期提高灵敏素质,加强脚步移动和动作协调性,对掌握技术动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4.运动时心血管机能反应。
由于年龄不同,心血管机能反应也不同。经常运动,可增加心肌蛋白和糖元的储备,可使心肌纤维变粗,同时心肌毛细血管开放增多,改进血液循环,增强心收缩力,使每搏输出量增加。根据心管结构与机能的特点,合理安排训练,心脏承担一定量的运动,这对心脏是有益而无害的。年龄较小的中学生,运动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憋气、紧张性和静力性练习不宜过多,以免心脏长时间负担过重,得不到恢复,造成心脏过度疲劳。
5.运动时呼吸机能反应。
根据呼吸系统结构和机能特点,在进行教学训练时,不宜进行过多、长时间、大强度的耐力练习。年龄越小越应采取以发展有氧代谢为主的练习手段。经常在户外进行训练,可以提高呼吸系统的适应能力。
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中学生朝气蓬勃,兴趣广泛,爱动好跳,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男生自信心强但容易过高估计自己,学习技术急于求成,易激动、好斗,不太注意遵守组织纪律;女生细心,对动作要领体会认真。因此,对男生要经常叮嘱;对女生的思想工作要深入细致,不宜过多当众批评,对她们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掌握技术动作较慢的学生要多加辅导,增强其自信心。
三、对中学生进行排球教学训练的几点认识:
1.尽量运用直观示范。
在中学阶段,学生的模仿能力强,主要是通过模仿教师来学习动作。所以,教师的排球专业水平直接影响学生掌握动作的水平。在安排校排球队指导教师时,一定要选择排球专业的教师,这样能使学生学习掌握动作更快、更精确。
2.动作讲解要生动形象。
在教学训练中,语言要简明扼要,最好边讲边示范。要根据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特点,讲解语言多带点幽默性、通俗性,以激发学生对排球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参加排球运动。
3.直观教学和启发运动员积极思考相结合,借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高年级的学生进行技术、战术教学,要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有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师结合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释和分析。
4.循序渐进和突出重点相结合。
排球运动员掌握技术、战术和发展身体素质有一定的规律性:顺序性和连贯性。在教学训练中必须遵循由浅到深、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要求。根据人体机能逐步提高的规律,合理安排运动量,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全队的战术配合,也要按从简到繁、由分到合的顺序安排。只有打好基础,才能稳步前进。处于不同年龄的学生会出现不同差距,所以,训练不仅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而且必须在不同阶段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问题去解决。
5.全面发展与培养特长相结合。
排球运动的特点是球飞行速度快,变化多,落点不固定。每次发球要轮转。所以每个运动员必须既会攻又会守。如果缺乏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全面基本技术,就不可能在比赛中获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有步骤地教学生掌握各种技术,不断发展身体素质,掌握多种战术打法。但基本技术的全面发展应与培养特长相结合,要结合个人的特点和全体的特点,充分发挥每个人特长,这样,才有利于在比赛中取胜。
6.训练和比赛相结合。
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应以训练为主,比赛为辅。练为赛,赛促练。在学习技术阶段应多练少赛。在掌握技术后,适当安排比赛,特别是外出比赛,学生能学到并积累一些临场经验,有利于提高心理素质。
四、在教学训练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打好身体素质和技术、战术基础。
这不仅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攀登排球运动高峰的保证,而且是延长运动寿命,防止伤病的重要措施。
2.严格管理,严格要求。
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严格要求落实到每堂课,严格按技术规格进行训练,对每个练习做到一丝不苟。
3.合理安排运动量。
根据中学生的生理特点,科学安排运动量,大、中、小相结合,使肌体能得到充分锻炼和恢复,教师科学合理安排运动量要以学生的学习负担、社会活动及体重、食欲、睡眠等变化为依据。
篇2
关键词:高中学生;从众现象;分析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82-02
一、问题的提出
从高中学生和心理的角度上讲,高中生的个人行为通常情况下都十分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从而导致高中生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方面都容易出现从众现象,在当今高中生群体中,从众现象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其从众现象也表现得较为严重,在当今不少高中校园里都存在着较为普遍的追星现象,对一些娱乐界明星或者体坛巨星搞个人崇拜,甚至达到顶礼膜拜的程度,同时在衣着打扮方面出现较为严重的追求时髦、名牌攀比现象,这对高中生的正常发展极为不利。其中一些高中生在这一潮流中完全没有个人主观意识,即使有的同学存在个人观念,然而由于身边如潮的影响,从而也随之跟风。高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时间段,高中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极容易被改变和塑造,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利用社会上的风气和潮流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影响呢?又如何对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有效控制呢?下文是笔者所提供的一些个人想法。
二、研究过程
1.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法、访谈法。
2.研究步骤。①对相关资料进行搜集。通过网络和报刊对当今高中生从众现象的相关资料进行搜集,并对龙川县田家炳中学学生的从众现象进行观察,并对该校学生进行访谈。②进行相应的问卷调查和统计工作。通过图表的形式对高中生从众现象进行讨论和分析,经过对450名高中生发送调查表,实际回收450份后,具体调查结果显示:当今高中生出现从众现象较为严重,经常有从众行为的高中生在高中生群体中占有绝大多数,具体如下表所示。从众行为对高中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严重的从众行为会直接影响到高中生的正常心理发展,因此,学校与教师应对高中生从众现象加以足够的重视,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对群体行为能够以正确的眼光去看待。③对高中生进行心理调查。经过对高中生进行心理调查研究后发现,大多数高中生心理基本处于健康状态,一些经常有从众行为的学生通常具有较强的紧张忧虑性,另外,高中生的从众行为程度也与高中生的个性有关。
三、讨论
1.高中生从众行为与学生的心理特点密切相关。由于高中生独特的年龄心理特点,决定了高中生容易出现从众行为,由于高中生年龄阶段的心理尚未成熟,导致高中生心理方面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从而造成了高中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不足,另外还由于高中生不够成熟的心理特点导致高中生出现较强烈的心理矛盾和自主性。高中生的主要生活环境通常情况下是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是一个集体环境,高中生更希望自己在集体中被接受,同时还需要与集体中成员在各方面保持一致,并很不愿意脱离集体,致使高中生十分容易出现严重的从众现象。
2.高中生从众行为的利与弊。高中生从众现象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所谓从众行为实际是指在群体对其影响下所出现的顺从集体的行为,高中生从众现象对高中生有力的一面主要表现在高中生主要生活在集体环境中,一些从众现象既有可能是表面表现出来的又有可能是发自内心的,外表的顺从现象可以在群体压力解除后,使学生恢复到原本的观点,然而发自内心的从众则在群体压力过后,个人依然保持着群体的立场与观念。学校可以利用高中生的从众行为对学生进行良好风气的培养,例如:团结友爱、互相学习等。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思想道德,使学生对良好风气从外表服从逐渐转向内心服从,从而实现了学生形成良好的自觉行为习惯。
然而高中从众现象也有着十分不利的一面,这就是盲目地追星、人云亦云心理现象。由于高中生不愿意脱离群体,并希望自己受到集体的欢迎,因此无论集体中推崇什么风气,个人通常会随着群体共同地接纳该种风气,并不假思索地按照众人的意愿去做。例如当今高中生常常在生活中对体育明星科比·布莱恩特无比地崇拜,并热衷于购买科比所代言的耐克品牌的球鞋或运动装备。这些运动装备价格通常情况下是比较昂贵的,然而高中生不顾家中条件对其疯狂地购买,使家庭受到很大的经济压力,其他高中生也不分青红皂白对其盲目地跟风攀比。这样的从众现象对高中生心理的正常发展极为不利。
3.社会因素对高中生的从众行为的影响。高中生所处的高中生活并不完全是封闭的环境,也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很容易对高中生造成直接心理影响,由于高中生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会对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进行盲目地认同,因此社会因素对高中生的影响不容忽视。
四、建议
1.学校可利用高中生的从众心理对高中生进行正面教育,大力培养高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2.学校要对高中生从众现象加以高度的重视,对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培养和引导,使学生能够具备较强的判断能力,对真善美、假恶丑做出正确的判断。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辅导,并为学生解决一些心理上的困扰,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意识。
4.为学生开辟良好的交流互动场所。定期为学生开展思想交流讨论活动,有效地鼓励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
参考文献:
[1]杨咸平.追风逐流细思忖——高中学生从众现象的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10).
[2]朱敬先.健康心理学——心理卫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
篇3
【关键词】 牙体牙髓病; 心理特点;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7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5-0119-03
doi:10.14033/ki.cfmr.2016.25.064
临床口腔科领域,牙体牙髓病较为常见,患者以较难耐受的疼痛为主要表现,对工作和睡眠均造成了严重影响,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严重[1]。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情感因素在医护中的地位不断增强,分析患者心理特点,并针对性干预,对防范不良应激反应,改善诊治效果意义显著,本次研究就此展开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牙体牙髓病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18~61岁,平均(41.4±5.7)岁;龋齿13例,慢性牙髓炎12例,急性牙髓炎25例。对照组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18~59岁,平均(42.9±4.7)岁;龋齿12例,慢性牙髓炎14例,急性牙髓炎24例。两组患者疾病类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重视心理特点的分析,并针对性制定护理对策,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 心理特点 (1)恐惧。患者对诊疗过程或其中的一项操作惧怕,进而影响到心理和生理稳定,表现出逃避治疗、诊治敏感性增高、烦躁不安、耐受性降低等现象。在大部分口腔疾病患者中,此种心理普遍存在,不管是牙髓病根管治疗,或是龋病充填治疗。引发恐惧心理的因素包括:听觉因素如机头钻牙噪声;视觉因素如根管扩大器械的尖锐和治疗器械的多样;感觉因素如以往看牙痛苦体验及疼痛反应。恐惧主要表现为表情痛苦、双手冰凉,甚至晕厥。(2)焦虑。此种心理可出现在不同口腔疾病治疗过程及不同人群中。牙体牙髓病治疗焦虑心理来源:因多数医院医疗资源均有限,患者候诊及排队挂号时间较长,担心在医生下班前未得到诊疗。另外,部分患者还担心根管治疗或牙齿充填后能否正常使用,能否保住患牙。(3)就医心切。患者就诊时间有限,部分为请假看牙,希望诊疗在短时间内完成,故有争先求医心理产生,患者常爱发牢骚,有抱怨情绪,若应对不当,甚至会出现情绪失控及过激行为。(4)怀疑和猜疑心理。因根管治疗疗程长,过程复杂,医疗费用高,患者主观对疾病不认同,易怀疑医生为增加医院收入,夸大病情。(5)期望值过高。部分患者不了解现阶段牙体牙髓病治疗进展及自身病情状况,通常有对预后期望值过高的心理,如前牙缺损者,实施充填治疗后,虽病情有所改善,但患者想通过美容充填,使容颜改观。部分复杂根管治疗病例在外院效果不佳,寄希望在本院可治愈,而患牙情况实际上并不乐观。(6)从众择医。多数病例是从网络平台及病友间交流获得信息,相对片面,在对自己病情不了解的情况下,追求专家医治,当诊治医师为非预想医师时,甚至退号等待,使病情延误,最佳诊疗时机丧失[2-3]。
1.2.2 针对性干预 (1)恐惧干预。南丁格尔在1859年即提出创造舒适安全治疗环境的重要性,患者在安全状态下,才能更好地配合医护。保持诊室环境安静、整洁,有序摆放消毒物品,营造温馨舒适的感觉。依据患者情况,提供小枕头,以保护颈部,增强人文关怀。与患者建立良好沟通,重视仪表礼仪,对患者讲述的不愉快就医经历认真倾听,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解释所用器械用途和大概治疗过程。反应强烈者,可轻抚其肩部或让其手握减压球,以缓解不适,适时鼓励,促使治疗信心增强,消除恐惧感。(2)焦虑干预。适当疏导,对患者的担心予以理解,对病情表示同情,应用开放式交谈法,使患者有哭泣和倾诉机会,以疏泄积累的焦虑和紧张。应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对患者所咨询的问题科学回答,采取易懂语言,讲解注意事项及治疗过程,并告知患者不会因下班而对治疗造成影响。(3)就医心切护理。对此种心理表示理解,使患者知晓牙体牙髓病治疗与服药即可治愈的疾病不同,有相对长的候诊和治疗时间,需患者耐心,有心理准备,着急催促者,护理人员需以共情的态度应对。为使焦虑等待心理缓解,可在候诊厅播放电视娱乐节目,以转移不适注意力。急性疼痛者,可优先接诊。(4)怀疑与猜疑护理。使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增强,以消除或减少患者猜疑与怀疑心理。向患者交待病情时,需严谨科学,有理有据。让患者了解所选择的治疗方法是依据病情所需,而非医生个人喜好。使患者知晓医护人员以治病救人为天职,并非出于盈利目的,使患者对诊疗过程充分信任,以使依从性提高,为康复打下良好基础。(5)期望值过高护理。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家属讲述病情,就目前口腔疾病治疗技术水平和方法介绍,使其对病情有正确认识。如前牙美容充填者,治疗前需讲解前牙美容充填技术为一种损伤程度最小的恢复牙齿外形方法,使患者认识到受技术的局限和充填树脂的颜色影响,在外形和颜色上与真牙近似,不可能完全一样。针对复杂根管治疗,未明确预后者,需对病情、预后转归、治疗费用详细讲述,使患者全面了解治疗效果,给患者时间考虑,鼓励他们以良好心态面对治疗结果。(6)从众择医干预。合理疏导患者的从众择医心理,对病情询问,依据病情合理分诊,介绍三级会诊制度,使患者掌握流程,建议尽早治疗[4-5]。
1.3 观察指标
(1)心理状况:应用Zung的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况评估,其中SAS>53分为抑郁,SAS>50分为焦虑。(2)依从性:自制调查问卷,按好、一般、差评估,依从率=(好例数+一般例数)/总例数×100%。(3)并发症,记录牙龈肿痛、牙齿疼痛、咬合不适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况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SDS、S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遵医依从率比较
观察组遵医依从率为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牙齿疼痛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对照组牙齿疼痛5例,咬合不适5例,牙龈肿瘤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4%,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牙体牙髓病人群分布广,发病率高,对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严重影响,易有心理方面的不良应激反应。而口腔疾病治疗时,操作精细,空间局限,需患者高度配合,故分析心理特点,并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对防范不良事件,提供舒适诊疗条件,改善诊治效果意义显著。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从恐惧、焦虑、就医心切、怀疑和猜疑、期望值过高、从众求医等方面展开分析,针对恐惧者,做好健康宣教和指导自我照护技巧;焦虑心理者建立良好沟通,使患者倾诉出内心所想,转移其注意力,保持情绪平和;就医心切者妥善安置患者,合理安排就诊时间;怀疑和猜疑者用科学的方法回答问题,使患者对疾病诊疗有正确的认识;期望值过高者需使患者明确病情,以良好的心态应对结果;从众择医心理需依据病情合理分诊,并介绍三级会诊制度,把握治疗时机,可使各项医护更具针对性,避免不良事件发生[6]。本次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心理状况、遵医依从率均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综上,针对临床收治的牙体牙髓病患者,依据心理特点展开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改善心理状况,提高遵医依从率,减少并发症发生,意义显著。
参考文献
[1]张献梅.急性牙髓炎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5,2(10):35-36.
[2]刘晓.心理护理干预对牙髓炎伴牙科焦虑症患者的影响[J].现代实用医学,2014,26(11):1451-1452.
[3]古丽努尔・热沙克,张莉.心理护理对老年急性牙髓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4):69-70.
[4]汪莉.急性牙髓炎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学工程,2015,13(6):85-86.
[5]江晶晶.急性牙髓炎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当代临床医刊,2015,31(4):1500-1501.
篇4
从众心理是农民的基本特点之一,在他们看来,在对于新事物不了解的基础上,跟着大家一起是最安全的,要么一起丰收,要么一起受灾。而如果农业技术推广员推广一些新的种植技术的时候,他们往往也会人云亦云,随大流,加上大部分人的守旧心理以及对于农业科技的认识不足,他们大多不愿意“冒险”去尝试这些新事物。正是农民之间这种朴实的相依相存的关系,导致及时人员在进行技术推广的时候很难找到突破口,也很难实现新技术的落实。
2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应对措施
2.1要帮助农民解放思想思想观念的解放是进行新技术、新方法推广的先决条件。作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我们应该充分的了解农民的心理特点以及他们的需求点,根据这些来制定一些推广方案。比如我们申请一定的经费,先联络一些敢于冒险、思想前卫的人进行试点,有收益了算他们的,一旦收益不好,由政府进行一定的补助,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这就需要我们的推广方式要灵活多变、因地制宜,比如对于思想观念落后的农民,我们可以动员周围的收益人群对他们进行劝说、指导,也可以进行专门的培训教育,让他们敢于尝试。同时在推广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进行一系列的活动,比如“争当种植能手”,让他们运用新技术,同时结合自身的种植经验来进行竞争,培养他们的科学意识;也可以联系村组建立“互助小组”,让他们相互学习、相互促进,逐步的帮助他们解放思想,为新技术的推广、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2.2要提升农民的科技意识在解放农民思想的基础上,我们也要提升农民的科技意识,比如进行农业技术培训,激发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提升他们的文化水平。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特别是对于一些文化素质偏低的农民,简单的说教是不行的,而是要结合实际进行教育,比如可以根据农事的季节特点,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培训、教育,让他们能够真正的掌握先进技术。此外,我们也要加强农业生产示范田的管理,让农民通过示范田的示范效果来提升他们的科技意识以及学习积极性。这就需要我们有目的、有规划的进行示范田工作的建设,为农民提供真实的科技兴农案例,让他们能够切实的感受到科技的力量,提升他们的科技意识。
篇5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教学;学习心理;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2-0066-0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教师应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之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要实现上述目标,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师需要匠“心”独运,针对学生的心理特性开展教学活动,每堂课都能强烈吸引学生,学生也乐学语文。
一、乐学语文,需要以“心”为基
1. 乐学语文,以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为基础
乐学语文,就是学生为语文教学活动所吸引,带着愉悦的心情自觉地去学习,整节课都能较好地保持认真听讲、乐于参与教学活动的学习状态。但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活动呈高低起伏的规律,不是单一的直线状态,“教学开始15分钟内,学生处于兴奋初始阶段,注意力呈上升状态;15~25分钟,学生心理处于疲劳低谷,注意力下降;25~40分钟,学生心理再度兴奋;40分钟以后,学生心理再度出现疲劳,注意力下降”。因此,分析和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心理状态,无疑是实现学生乐学语文的基础和前提。
2.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心理分析
小学生的心理可以简要地归纳为4个特点:好奇探究心理、喜玩好动心理、自信好胜心理、从众趋同心理,反映和投射到课堂学习上,就形成了小学生独特的学习心理。
(1)好奇探究心理。小学生对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渴望了解众多的为什么,喜欢寻求事物的究竟。而这反映到学习上,正是学生愿意学习、有兴趣学习的心理因素和内在动机。正如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所说,“思维通常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开始于矛盾。”好奇与探究,正是创新的起源和学习的原动力。如果课堂教授的内容知识丰富又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想学习、乐学习的欲望,上课时自然能够保持专注,注意力不分散,课堂教学效果自然良好。
(2)喜玩好动心理。对于孩子而言,玩是天性,是其必然。冗繁的讲课,沉闷的课堂,要想学生注意力集中自然很难。因为喜玩好动,所以在学习上,小学生对于可以互动参与的教学活动比较有兴趣。如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够按照教程的要求,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学习环境,精心设计课堂教案,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来主动思考、在活动中掌握知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寓教于趣,课堂氛围既严肃认真,又不失活跃灵动,以学生喜玩好动的心理特点,怎么能不喜欢上语文课,乐学语文呢?
(3)自信好胜心理。自信好胜是新时期小学生心理的重要特点。自信好胜表现在学习上,就是学生都喜欢拿好成绩,不愿意在学习上输给同学,同时表现欲也非常强烈。如果某个学生在学习上取得一定成绩,受到教师表扬和肯定,感受到同学羡慕的目光后,对学习会产生更大的热情,课堂注意力更集中,参与课堂活动更积极,从而促使他在学习上取得更大进步。
(4)从众趋同心理。从众和趋同心理,在小学生身上表现尤其明显。例如,当大多数学生跟随教师深情地朗读课文的时候,有的学生分心了,没有站起来。教师可以走到他面前,悄悄地说:“你看,其他同学都站起来,在认真大声地朗读课文,你觉得是不是也要快快将心思收回来,站起来充满感情地大声朗读呢?”分心的学生注意到自己很“孤独”时,也会觉得不好意思,也会及时起立,开始跟大家一起朗读。
二、从“心”出发,乐学语文――以小学低年级词语教学的实践为例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但在语文教学中,词语教学被视为最困难的教学任务。笔者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词语教学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利用小学生的好奇探究心理,在寻求答案中掌握词语
例如,“人教版”二年级课文《我是什么》讲述水是什么和水是如何变化的。这对于六七岁的小学生而言习以为常,却又觉得很神秘:为什么水会从天上落下来?因此,对于水是怎么回事非常好奇,很想探寻个究竟。于是,笔者播放了一个水从水汽到云层,再到下雨的视频短片,在水变化的不同阶段,要求学生从词语“漂浮、温和、暴躁、灌溉、冲毁”中选择合适的词汇。学生发现,选择词语的过程极大地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而形象、具体的视频短片又让词汇的含义清晰、明白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再通过笔者更深入的讲解,学生很快理解了词语的含义并掌握了用法。
2. 利用小学生的喜玩好动心理,在教学互动中体会词语
结合小学生的喜玩好动心理,创设有趣、互动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效果就会得到显著提升。在词语教学的实践中,笔者采用引导法和角色扮演法来促使学生增强学习词语的效果。例如,讲授《称赞》一文时,笔者问学生谁可以上来演小刺猬、小獾“泄气”的样子和“自信”的表情,学生都非常积极地参与。表演结束后,笔者趁热打铁,讲解“泄气”和“自信”的内涵,并解释“粗糙”“称赞”的意思,学生听得非常入神,不知不觉中就记牢了这些词语。
3. 表扬先进、激励后进,让学生在词语学习中始终自信好胜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激励后进,让后进变为先进。表扬和赞赏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保持自信、取得好成绩、成为学习榜样的原动力。在语文学习中,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可从心理上给予学生一种补偿性的满足与平衡,激发他们想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欲望。按照课程标准,二年级学生要“写话”。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字词量的限制,学生普遍感觉比较困难。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鼓励学生记日记,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精彩片段应用于写话中,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和练笔,鼓励学生把看到、听到、想到的事随时记下来,特别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掌握词语含义,正确运用词语,熟读、朗诵课文,都是有效的教学方法。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开展“谁是最佳朗读能手”活动,每节课都要点几个学生朗读课文,然后其他学生举手投票选出心目中的“最佳朗读能手”。笔者班级的学生个个自信好胜,不肯落后于人,笔者带读课文时,学生全都积极参与,个个充满感情地诵读,就连平时不爱出声的学生也逐渐喜爱朗读。就这样,结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心理,通过鼓励式的教学互动,学生都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词语。
在开展小学低年级语文的词语教学实践中,笔者充分认识到唯有分析和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心理状态,因势利导,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精心设计教案,营造学生愉快学习、乐于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学氛围,学生就能始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每一堂卓有成效的教学活动,真正让每一位小学生乐学语文,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熊大平.把握学生心理规律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N].咸宁日报,2006-10-10(4).
[2] 王志峰.把握小学生心理特征 激发其学习兴趣[J].中小学电教(下),2012,(10):84.
[3] 童佩芬.小学生语文学习心理调控策略探究[J].语文学刊,2007,(16):28-29.
[4] 浅谈根据小学生心理特征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2011,(28):107-108.
[5] 杨红媚.如何提高小学低年段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广西教育,2010,(16):45.
篇6
关键词:班主任;心理医生;学生;心理健康
我担任初中班主任多年,并在学校兼任学生的心理辅导教师。近年来,我细心观察学生的心理表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分析研究,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方法。本文是我多年来工作经验的积淀,旨在就班主任如何当好学生的心理医生这一课题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和总结。
一、为什么要当好学生的心理医生
当今社会,夫妻离婚率不断提高,单亲家庭有增无减,农村劳力往城市转移,留守学生越来越多,再加上各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给学生很大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存在心理障碍。一些中学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导致不少中学生犯罪现象的产生。因而现阶段学校教育需要大批既教书又能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的教师。
中学生特有的心理特征使他们容易走极端,既容易奋发向上,又容易自暴自弃。班主任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康的人格。
二、怎样当好学生的心理医生
1.注重自身修养
良好的心理素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班主任要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修养,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同时应具有进行心理咨询的能力,对学生和家长进行心理教育的能力,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进行评估的能力,以良好的自身心理状态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2.了解学生的心理现象及成因
(1)自卑、内向。不少初中生常常处于心理焦虑状态,担心学业失败,担心朋友少,担心被批评、被嘲笑,显得自卑而且内向。意志方面自制力较差,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不顺心,就悲观失望,甚至有“破罐子破摔”的情况。
分析原因,初中生已经进入青春期,强烈地渴望友谊,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对外界的言语接触很敏感,容易产生过激的心理,会感到人际关系紧张,容易陷入自卑和内向。另外,初中学习任务繁重紧张,竞争激烈,父母又往往对孩子给予过高的期望,教育方式可能简单而粗暴,这些都给初中生带来很大压力,使其感到压抑烦躁和心理紧张,感到焦虑,外在表现是自卑和内向。
(2)自尊心过强,叛逆心态。初中生普遍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自我意识较强,有较强的独立愿望,所以初中生为了表明“成年人”的独立地位,故意违抗家长,否定教师,与师长发生矛盾冲突,显得很叛逆。
这些心理特点的产生是由于初中生身体的成长和社会地位的变化,自我意识开始发展,模仿成人的行为举止和习惯,而自身思想意识还不够成熟,在得不到大人和社会的承认时,往往采取叛逆的手段来宣示自己的存在。
(3)早恋和青春综合症。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两性关系的体验有了显著增强,非常在意自己在异性眼中的形象,有些意志薄弱的学生,试图尝试两性关系,以至于现在的初中生早恋现象十分普遍。这些是由于初中生体内激素作用,性成熟引起的性机能和性意识的觉醒,性成熟也刺激了身体其他组织发展,带来的多方面的身心变化,即青春综合症,时常情绪烦躁,感到孤独苦闷,容易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听课没有精神,易产生厌学情绪和早恋现象。
(4)从众心理,追星现象。初中生由于知识的欠缺和社会阅历不足,心智还不够成熟,没有主见,道德判断能力还不健全,较容易受暗示而形成从众心理。再加上现在网络信息传播速度极快,其内容极为丰富,使他们在面对各种社会现象和思潮,面对学校和家长的要求,面对来自老师、同学、朋友,甚至社会的影响,无法秉持正确的道德判断而表现为从众行为,显得没有主见。更多时候是模仿明星而出现不正常的追星现象。
3.积极研究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的策略
(1)细心地观察,了解学生的思想情绪和内心世界。班主任要立足于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细心观察每个学生的情绪变化和言谈举止,通过谈心活动打开学生的心扉,让学生无所顾忌愿意向教师倾诉内心真实想法。
(2)用心用真诚来与学生接触,让学生感到老师是真正的朋友。在学生的眼里,班主任具有较高的权威,然而要想真正成为孩子的教育者,需要用心用真诚来与学生接触,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坦诚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让学生感到老师是真正的朋友,让学生对班主任产生无条件地依赖和信任,这样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就会有更高的权威性和更大的影响力。
(3)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支持和配合老师的教育工作。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与家长真诚和谐地沟通,这样才能客观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和成长过程,减少教育的盲目性。另外,很多学生的问题,往往缘于家庭因素,比如家长教育方法不当,班主任应当主动争取学生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并且要提高家长的辅导水平,让家长成为老师的帮手。班主任应采用各种渠道来实现沟通,首先要经常召开学生家长会;其次对个别问题学生的家长,班主任要多与他们沟通,树立家长对孩子的信心和希望,给孩子更多的关爱,激励孩子进步;最后是让家长们互相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尤其是一些具有成功经验的家长,应当作为典型加以宣传。
(4)科学合理地进行学生个性化心理辅导。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家庭,受教育的方式和程度都有不同,因而个性存在较大的差异,班主任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笔者在所教班中有一个男生,学习成绩突然急转直下,性格也变得极端,情绪起伏很大,打架斗殴,给班集体造成了很坏的影响。作为班主任,我没有立刻对他采取严厉批评甚至当众体罚的方式,而是多次找他谈心,多次联系父母。我了解到,他父母刚刚离婚,家庭破裂,而且父母在这个问题处理上比较粗暴,无意中伤害了孩子,使他低落烦躁,渐渐自卑愤世嫉俗,情绪过激,才有了那些不好的变化。针对这些问题,一方面,指出他其实有很多优点和潜能,开导他要增强自信,不要自暴自弃,鼓励他发扬优点奋发向上,不要放弃自己的人生。另一方面及时劝阻他的父母,即使离婚了,也应当继续好好培养孩子。通过我的热情关怀多次情感交流,他感受到了班主任一片真心,消沉的心灵被重新激活,他开始转变,不再自暴自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和积极生活上,成绩渐渐有了起色,心理也慢慢健康起来。
篇7
[关键词]女性 服装 购买心理 营销策略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女性群体更显示出巨大的消费能力。尤其是对于服装的消费占有比较多的比例。研究女性的服装购买心理对于女装企业如何满足消费者需求、制定营销策略、使企业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提供了理论依据。
俗话说“女为悦己者容”,服装作为人类的第二层皮肤,也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和认识的改变而不断的发展。现代的女性经济上更加独立,消费上追求新颖别致、个性品位、美丽时尚。而服装是最直接也最容易把这三个目标融为一体的表达。女性可以很容易的通过购买的服装来展示自我的个性、品位和美丽,这也是女性为何如此狂热的追求服装的原因之一,正是居于上述的原因,女性对服装的需求是很旺盛的,但也是很挑剔的。
一、女性服装购买的心理特点
“女人永远少一件衣服”就算拥有的再多,都会不满足。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尤其是对服装的追求更是疯狂。所以说“女人的钱最好赚”,这是与女性特殊的消费心理密不可分的。其心理特点主要有:
1.对自尊的需求:马斯洛需求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在第四个层次也是较高的一个层次就是对尊重的需求。现代女性有着独立的生活,独立的经济能力,能满足自己各种需求,不再受人束缚。拥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识,渴望别人的尊重。在购物时,她们喜欢独立自主地选购商品,希望引领时尚,把别人仿效自己看成是一种内心的满足,特别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有时尚感,很懂商品,了解行情,善于挑选等。女性十分注重自己的外表,注重自己穿着服装的质地、品味、整体的和谐,这更是体现了对自尊的需求。她们在购买服装时会选择款式、颜色、设计,使自己看上去光彩夺目的服装,希望赢得大家的赞赏。对自尊的另一种体现则是炫耀攀比心理:在生活中有些中青年女性喜欢与人攀比,总希望比自己的亲友、同事过得更好,显得更幸福、富有。她们在消费活动中,除了要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消费需求,要求更美、更时尚外,还可能通过追求高质量、高档次、高价格的品牌服装来显示自己的档次,让别人产生羡慕与崇拜。有时甚至不是实际需求的服装,只是为了买高档次的服装来炫耀。有些女性就是喜欢消费品牌服装,只为拥有一件带有某品牌logo的服装,从而产生消费行为。
2.丰富的情感:女性消费者具有较强的情感性特征,是典型的“感性动物”。女人是水做的,既温柔又多情。感情既丰富、细腻,又变化多端、富于幻想与联想。这种特征反映在消费活动中,就特别容易在各种情感的支配和影响下,临时产生购买欲望或形成对某种商品的偏爱,尤其是在为父母、丈夫、子女等亲人购买物品时这种心理特征表现得更为突出。冲动性和从众性消费是女性时常发生的,这与女性丰富多变的情感分不开的。对于服装的购买,有时本不是需求,但经过销售员的诱导,卖场拥挤的大量人群,打折或促销的大卖场,这些情境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女性消费者的行为,从心理上认为自己有某种需求,从而产生购买行为。从众和扎堆正是女性控制不了情感的一种体现。认为人多的地方东西好,激发了购买欲望。女性心情好的时候,逛街购物是一种消遣、放松;心情不愉快的时候,逛街购物能排遣抑郁、舒缓不好的情绪。
3.求廉心理:由于中国勤俭节约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女性()对价格都十分敏感,即使是挥金如土的女性,也都喜欢讨价还价,这似乎是女人的天性。这种消费心理最典型的可能是家庭主妇。在购买商品时,通常会货比三家,如果自己所购买到比他人更物美价廉的物品时,女性们通常就会有一定的成就感,就会为自己所体现出来的理财能力而感到欣喜。因此,女性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往往会不厌其烦的挑选,全面的衡量其贵贱好坏。女性在购买服装的时候,尤其存在求廉心理,在价格上与卖家博弈,花同样的钱买更多量的东西,追求能够买到便宜的服装,也是女性消费时的一个很大的特点。
4.自我概念的影响:自我概念是指个体把自己作为客体时对自己的整体看法和感觉。消费者的自我概念拥有多种类型。即:实际的自我概念;理想的自我概念;社会的自我概念;理想的社会自我概念;期待的自我概念。罗杰斯认为,人类行为的目的,都是为了保持“自我概念”或自我形象与行为的一致性。如果理想自我、实际自我和自我形象不一致,就会产生紧张与焦虑。消费者的很多决定,实际上都会受自我形象的引导。尤其是购买服装时,会想到要适合自己的身份。女性消费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要满足自己的需要,在满足需要的时候,消费的产品的效果是要由消费者本人的体验和评价来实现的,自我概念正是在这些心理和行为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消费者的自我概念不同,其表现在购买服装行为上的特点也不同。现代女性更加自信,更加有魅力,所以,女性通常会购买与自己自我概念保持一致的服装来满足自己。女性再选择与自己自我概念保持一致的服装的同时,还追求服装的个性化,个性是指决定和折射个体如何对环境作出反应的内在心理特征。“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个人的个性都是由其独特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所组成。现代女性对于服装总是追求自己独有的个性。服装设计的新颖、款式特别、面料的舒适度都会使女性对此产生爱好的情感,许多女性在选购服装方面,力求表现自己的个性特点、性格气质。恨不得拥有自己的专属设计师为自己量身打造独一无二的衣服来展示自我的个性。
二、企业应对女性顾客服装购买时的营销策略
充分了解女性购买服装的购买心理特点,对于服装企业做好营销有很重要的意义和启示,企业据此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1.制定“女性至上”的市场定位
现代社会,女性希望拥有自己的事业,在经济上独立,渴望成功。有自己的主见,希望摆脱传统观念和思想的束缚。希望脱离传统,按自己的心意生活。现代社会描述女性的主题就是自强自立。表现女性自强自立,强调自我意识的服装就更能取得她们的欢心。因此,深刻了解女性的自强自立动向的发展,就能更好的把握当代女性的消费心理。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市场定位策略,要有“女性至上”的理念,以女性的各种需求为根本原则,根据女性的职业、年龄、收入等,确定目标顾客群体,细分市场,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迎合现代女性的消费需求。
2.体验营销,情感促销,激发女性的购买欲望,形成购买行为
体验营销是注重顾客的体验,考虑消费者情境,将消费者看成有理智的情感动物,为消费者建立一个休闲的环境,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消费者情境是指消费者或购买活动发生时个体所面临的短暂的环境因素,如购物时的气候、购物场所的拥挤程度、消费者的心情等等。女性通常被认为是感性动物,由于女性的特殊心理特点,在消费中通常是非理性消费,不在预期打算中,经常产生购买行为。商家可以在服装的广告中加入一些带有感彩的内容,动之以情;还可以利用如“母亲节”“妇女节”等等一系列的特殊节日来对服装做宣传;打折、POP广告等现场促销手段,注重销售员的服务和购物氛围,购物环境应该优雅、温馨。以此来激发消费欲望,迎合女性“富有情感性”的心理,使女性产生非理性消费。这样同时赢得了女性的信赖和忠诚。
3.制定适当的价格策略增强对顾客的吸引力
价格不仅是产品价值的体现,它还包含着社会心理价值。在购买过程中,消费者喜欢通过联想和想象,把产品价格的高低同个人的意愿、情感、个性心理特征等联系起来,通过自我意识比拟,满足心理上的需求或欲望。一方面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己的社会地位、个性品味,而女性具有强烈的攀比和炫耀心理。服装企业应制定能体现这种社会特征的价格;另一方面根据女性求廉的心理特性,又必须在价格策略的制定中满足其心理需求。如使用尾数定价、折扣定价等价格策略,使消费者既能通过购买表现自我又能接受售价,从而毫不犹豫地进行购买。显然,对于高档的服装应实行高价策略,对于名牌商品打折销售,很多女性也会趋之若鹜。因此,针对女性需根据多方面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定价。
4.服装的设计紧跟时尚,突出自我概念与个性
服装的设计要注重颜色、款式及各个细节以体现当下流行时尚,以最大限度吸引女性消费者。同时,服装一定要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品牌的命名要富于有意义的联想,激发购买欲望。当然,质量是最基本的保障。显然,在服装市场上,企业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把创新作为市场上克敌致胜、吸引需求和挖掘潜在需求的有力武器, 不断满足女性消费者追求新颖、时尚的心理需求。在对女性服装的购买行为中, 服装的色彩、款式、品质、以及品牌和购买场所都是女性消费者强化自我概念的工具, 她们在购买、消费服装的过程中, 除获得物质性满足之外, 更追求精神和心理上的愉悦和舒适,追求通过服装消费与自我概念达成一致。
5.根据女性消费者的心理特征进行服装市场的细分与定位
对于商家来说,应根据女性消费者的心理特点,就其不同的自我概念对女性服装目标市场进行细分并作出相应的市场定位,这比利用目标消费者的其他人口特征进行市场细分更加有效。从对外的推广策略、购买场所的装饰设计(包括色彩、灯光效果、香味等) , 到服装产品本身(包括品质、款式设计等) ,以及直接面对顾客的售货员, 都应当制定具有针对目标消费者心理的特定的营销策略,努力诱发女性的想象力, 使其体现出由女性的自我概念而引发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个人情趣、品位、个性、修养等, 而不应仅仅局限于最原始、最基本的功能效用。
总之,研究女性的购买心理对女装企业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有着重要的意义。女性群体是目前市场上最大的消费群体,也是有购买力、巨大潜力的消费群体,企业只有在充分了解女性的购买心理特征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不断满足女性消费的需求,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Tai,Susan H.C,Tam,Jackie L.M. .A Lifestyle Analysis of Female Consumers in Gr eater China,Psychology & Marketing:New York;May 1997.
[2]杨晓燕,解读女性消费者行为学的理论范式[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4):63—66.
[3]符国群 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梁凤仪.女性的消费观[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6.
[5]邓文艳.浅谈中青年女性消费特点与营销策略[J]. 消费经济,2007(2): 43—46.
[6]傅春林.当前女性市场的特征及营销策略[J]. 江苏商论,2010(11):136—138.
作者简介:
篇8
重视和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点,解决老年人的正常心理需求,对稳定老年人的情绪变化、长寿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需求有:
健康长寿需求
人到老年,体力下降,机体各种功能逐渐衰退,使老年人产生一种怕病、怕死的心理。这是老年人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
工作与学习需求
老人突然离开工作岗位,会感到不适应,希望再次从事工作,体现自身价值。如果这一要求得不到满足,则会影响心理健康,使之产生消极情绪。
安全需求
人到老年,精力、体力、脑力都有所下降,还有的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希望得到关心照顾。子女的孝顺,将会使他们感到老有所依,从而产生安全感。
和睦需求
老年人都希望有个和睦的家庭与融洽的环境。只要家庭和睦,邻里关系融洽,老年人就会感到幸福。逢年过节希望家人能够团聚在一起,共享其中的乐趣。
安静需求
老年人一般都喜欢安静,怕吵怕乱。如果环境嘈杂、吵闹,就容易出现烦躁,甚至爱动肝火、发脾气。
支配需求
由于老年人环境地位的改变,加上子女自我意识的增强,老人的支配权可能会受到影响,这也可能造成老年人的苦恼。
尊敬需求
老人在家庭中希望受到子女的尊敬;在社会上希望受到周围人的尊敬和照顾,离退休的老年人还希望受到原单位同事的尊敬。如果得不到尊重,就会产生悲观情绪,甚至不愿出门,长期下去,就易引起抑郁和低沉,为疾病埋下祸根。
求偶需求
生活中尽管子女的孝顺能够填补老人心中的一些空白,但始终不能代替老伴所起的作用。所以子女们应支持老人的选择。
关照需求
人到老年,由于体力、脑力、精力都受到一定的限制,会有“力不从心”之感,希望子女能够多加照顾。(胡冰)
不要让老人受更多骗
篇9
The Effective Way to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ZHOU Guoqiao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541004)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Internet has gradually integrated into people's lives, work and study.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 network is essential,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has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have a certain influence, the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very important, although the network impact o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is not all negative, but at present, how to strengthen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college students have become a key part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the content of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Keywords network environment;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mprovement ways
相比?R悼蔚难?习,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来说更为重要,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其心理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如果不及时加以调整,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详细分析,结合当前网络环境的特点,找出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1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1.1 失落心理
虽然大学生基本上都是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但是高中期间,即使学生考得再不好,也不会有“挂科”的概念出现。而进入大学后,学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很多学生都是通过突击复习以顺利通过考试,所以经常有学生会出现挂科的现象,导致学生出现失落心理。当学生出现这种心理的时候,他们就可能会到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找安慰。
1.2 好奇心理
虽然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判断力,但是由于他们涉世未深,对很多事物依旧充满着好奇心,所以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网络是科技的产物,每天有着无数信息的更新,对大学生来说,网络是有趣的,通过网络他们可以知道他们想知道的事情,看他们想看的视频,玩他们想玩的游戏。但是,网络世界里也存在很多不良信息,大学生如果没有足够的自制力,是很容易受到不良影响的。[1]
1.3 从众心理
在大学校园中,特立独行的人可能会被人视为异类,而且一直以来,人们的从众心理就比较严重,对于大学生来说亦是如此。很多时候,你可能不喜欢做某件事情,但是周围的同学、朋友都在做的话,那么渐渐的,你也就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开始一起做这件事,这种现象也是受从众心理支配的。网络信息更新非常快,很多学生觉得网络语言有趣,所以在生活中也会经常使用这类语言,如果在平时的交流中,某个学生表现出听不懂的样子,那么这位同学可能会受到其他同学的嘲笑,为了不脱离群体,同学之间会相互模仿。
1.4 自卑心理
近年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是经济发展却是不平衡的,每年依旧有很多大学生贷款上学,或者有的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这类学生本身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在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很容易表现出自卑心理。但是,在网络环境下,他们可以不考虑自己的身份背景,内心可以得到解脱。
2 网络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1 正面影响
在大学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并不能解决每一个学生的心理问题,但是在网络的帮助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心理需求,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在不被对方得知身份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求助。这种模式对于大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效的,在课堂上,由于害羞或者其它因素的影响,学生很少会将自己的心理问题直接说出来,但是在网络上,不管何时何地,学生都可以进行匿名提问,及时疏通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网络资源丰富,除了教材上的知识外,还有大量的课外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有效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2.2 负面影响
网络虽然有很多优点,但是发展至今,网络也逐渐将自身的缺陷暴露出来了。[2]网络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当前网络管理方面的不完善,还存在很多不良信息,容易误导学生,让学生的心理问题加重。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要求教师可以熟练运用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然而很多教师的网络技术水平过低,不会使用网络平台与学生交流,这也直接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3 网络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3.1 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多媒体教学是网络发展的产物,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多媒体教师可以将课本上比较枯燥的心理理论知识以?D片、声音、视频等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学是不同的,在心理健康课堂上,教师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选取一些有影响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得到启发,进而解决一些心理问题。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将这个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促进大学心理健康教学质量的提升。
3.2 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网络环境下,人们可以实现远程交流,电脑的用途也不再只是储存信息,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给心理健康教育者带来了诸多便利。在心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学生使用网络,形成健康的网络心理,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可以正确地在网络上寻求帮助,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4 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4.1 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目前,很多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述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对大学生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没有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因此,要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就需要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首先,教师要明确网络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分析网络的利弊,适当利用网络环境提升心理健康教学质量。其次,教师要分析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借助自身所学去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结合网络的帮助,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网络心理。但是,在创新教育理念的同时也不能摒弃传统教学方式,要找到传统教学的优点,传统面对面的教学方式,还是更有利于教师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心理问题。所以,教师要将网络环境与传统心理教育融合起来,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提高。[3]
4.2 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
每个学生在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其心理特点都是不同的。在这个阶段,学校对学生进行详细的心理调查。要准备高质量的心理问卷,通过问卷准确反映学生的心理状态,学生完成问卷调查之后,要让专业的心理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然后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另外,档案中要详细记录学生的基础信息,包括家庭成员以及家族病史,确认家人是否有精神病史等情况,根据以上信息最终确认学生的心理状况,并且记录到心理档案中,作为以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基础依据。此外,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心理状况会出现一定的变化,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这种变化,并且将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状况记录到其个人档案中,根据学生心理上的总体变化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4.3 加强对学生的网络教育
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网络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4]进入大学后,班长都会建立QQ群或者是微信群,以便进行相关信息的传递,教师可以在这些平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还可以采用在线视频的方式进行授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及时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掌握一些心理自我调节的有效方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另外,一般高校都有设置校级、院级心理健康等机构,这些机构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或者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等活动,都可以采用网络教育的方式完成。
4.4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虽然是学生,但是教师的专业素质在教学中是非常关键的。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网络的帮助,这就要求教师可以熟练掌握相关网络技术。而且当前,学生的网络技术普遍比一些非相关教师的技术要强,所以为了让教师可以更好地在网络平台上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要对教师进行强化培训。高校可以组织心理健康教师进行相关技术的学习,让其可以在某些网络平台上熟练操作,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4.5 引导学生自主培养心理健康
网络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自学,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有充足的课外时间,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外界信息与课外知识。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培养心理健康,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都是被动地通过教师讲解而得知的,而如今教师要教会学生主动探索,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提升其自制力,尽量杜绝大学生网络犯罪、网恋和网络暴力等现象的出现,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去获取心理健康知识,并且实现自我心理调节。
篇10
关键词:工科女大学生;就业;措施
大学生就业问题得到各界广泛关注,成为热门话题。“男尊女卑”或“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点抑制女大学生择业的激情,在现实与理想的不对等关系中,女生往往会出现焦虑、紧张、失落、矛盾等心理,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与未来真正的就业观。调整心态、找准根源、完善高校就业服务指导体系,用科学方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
(一)过度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对自我的否定心理,认为“我不行”是极度不自信的表现。工科女大学生由于自身条件和缺乏社会经验,在择业时往往会受到与同专业男生相比不平等的待遇。用人单位根据工作性质有的会直接对性别设限,这种性别歧视给工科女生心理造成严重影响,得不到单位认可从而产生自卑心理,胆小怯懦,就业更难。
(二)焦虑恐惧心理
工科专业男女比例有的严重失调,工科女被视为本行业的弱势群体,带着这些“光环”难免会对自己的就业前景产生恐惧。她们在择业时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偏差,应聘中直接被拒绝,伤了自尊心和自信心,有的急于求成或错失良机,某些女生会由于压力过大而紧张焦虑、烦躁抑郁也会对自己的就业产生悲观绝望,更不利于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
(三)盲目从众心理
盲目从众是指个人受外界外人影响,在知觉、认识、判断上作出与大众一样的认知行为。在毕业择业高峰期,女大学生由于不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或就业性质,直接追随大多数人或同专业男生的职业选择,忽视了自身的兴趣爱好等。未从实际出发,未依个人意愿作出明确准确的定位,没有主见性,其最后结果往往差强人意。
(四)纠结矛盾心理
矛盾心理是在选择面前做不出决定,进退两难、犹豫不决的心理现象。理工科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未根据自己实际进行就业规划,一心想追求热门行业,而又不离本专业;是否签三方协议;后面是否还有更好工作;若是不签后面是否还有工作可做,她们举棋不定。有的也错失良机变得更加被动。
二、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
(一)现实与理想的差异化
女大学生本科毕业正处于青春旺盛阶段,毕业时心高气傲,自以为是,渴望实现自我价值、急于想在社会立足,希望毕业时能够找到一份性价比高的理想岗位。希望从事待遇好、工作量少、工作时间短的工作,目光集中在大城市、实力强的企业身上,殊不知岗位越优,竞争压力越大。然而女大学生受阅历所限,对就业没有没明确目标,对职业规划没有足够重视,自身定位不准确,在择业时进入误区。就业碰壁,理想与现实脱节,失望大于期望,由此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
(二)高校就业指导不完善
工科女就业难问题,校方难辞其咎。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不到位,尤其缺乏对女大学生针对性的就业教育,学生就业时心理、思想准备不充足,择业过程中被拒后未能及时给出指导性意见,未能及时端正心态,导致女生产生紧张、焦虑、无所适从的心理。此外,学校的专业设置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足,以至于工科女毕业生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即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存在矛盾,加剧了女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局面。
三、促进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的高效策略
(一)学校与企业对接提高女大学生的适用性
针对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校方必须有所表示。首先,学校要与各企业时时对接,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与需求条件,去开展对应的教育工作。并且多与企业合作,为女大学生提供实习、积累工作经验的机会,促进顺势就业。其次,校方要根据工科女大学生的自身条件开设各种各样的有特色的课程,培养不仅品学兼优,而且技能全面、知识丰富的多用型人才,以提高女大学生的综合业务水平,促进其更好就业。最后校方在女大学生就业时要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服务工作,调整就业心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乐观积极地投入到就业大潮中去。
(二)学校校开设特色课程进行全面针对性指导
高校要时刻把握市场需求关注就业动态,有针对性地对女大学生进行培训。尤其是对她们进行职业培训,提高她们在同类工作中的竞争力。首先,对女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性别观教育,要自立、自强、自信。其次,开设具体特色课程,再传授专业文化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女大学生专业技能、气质修养、职场能力等方向的培训。比如进行人际交往、女性礼仪、言谈举止、求职面试、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减轻就业压力。同时,还可以举行女性就业讲座、成功女性经验交流会、求职技巧比赛等活动全面应对就业,提高女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三)学校拓展就业信息绿色通道
随着科技网络的发展,人人有手机,人人会上网,当前大学生用网人数几乎达100%。高校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大学生构建与时俱进的就业网络环境。高校可以根据就业政策网上参与就业指导,建立招聘园地、职业测评、就业问卷调查、就业论坛等网站栏目,开设微信公众号或QQ群等,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和推送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信息,与用人单位、政府主管就业部门、人才服务商、院系就业基地等链接,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傳,确保学生充分了解就业现状,找到合适自己的岗位。
参考文献:
[1]傅博娜.从心理学角度看女大学生就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