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应急预案范文

时间:2023-12-19 17:50: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应急预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风险应急预案

篇1

【关键词】应急预案;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内容;应急预案作用

【中图分类号】TMT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335-02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我国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改变,环境压力继续加大,人民群众的环境诉求不断提高,由环境风险、污染事件等引发的不断增多,风险防范已成为一项长期性工作,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面临的形式十分严峻。尤其是最近十年,环境污染事件的发展规模、损害后果、污染类型等都日趋扩大,从2002年至2012年最近十年问发生了40多件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主要是以水污染事故为主,涉及有松花江、太湖、巢湖、滇池、黄河、渤海等,有的事故发生直接影响到居民的饮水安全,有的重金属污染影响到儿童健康,有的污染造成农作物减产和危及食品安全。如何加强环境管理,防范环境风险事故发生成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各级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制定应急预案应当科学、严密和全面。

对于涉及环境风险的建设项目应根据相关要求编制应急预案,科学预测评价突发性事件或事故可能引发的环境风险,提出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措施。在实践中,可以探索采取使用法律制度和科学管理的方法来防范和应对环境风险,编制应急预案可以抑制突发事件,减少事故对工人、居民和环境的危害。

1、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又称应急计划,是针对可能的重大事故(件)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它是在辨识和评估潜在的重大危险、事故类型、发生的可能性及发生过程、事故后果及影响严重程度的基础上,对应急机构职责、人员、技术、装备、设施(备)、物资、救援行动及其指挥与协调等方面预先做出的具体安排。

2、应急预案基本内容

应急预案明确了在突发事故发生之前、发生过程中以及刚刚结束之后,谁负责做什么,何时做,以及相应的策略和资源准备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规定了应急预案基本内容,包括: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预防和预警机制、处置程序、应急保障措施、恢复与重建措施等。

2.1 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组织指挥体系包括领导机关、办事机构、工作机构、地方机构和专家组;明确各组织机构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以突发事故应急响应全过程为主线,明确事故发生、报警,响应、结束、善后处理处置等环节的主管部门与协作部门;以应急准备及保障机构为支线,明确各参与部门的职责。

2.2 预防和预警机制

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主要通过对风险隐患的普查和监控来实现。普查就是全面掌握本行政区域、本行业和领域各类风险隐患情况。监控是对具有各类风险隐患地点或设施,实行长效管理、监控和检查,及时排除风险隐患。预警是对各类风险隐患信息进行综合、科学的风险分析后,将有可能发生或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的情况及时预警信息。

预警信息包括:突发事件的类别、预警级别(一般分为四级:特别严重为Ⅰ级、严重为Ⅱ级、较重为Ⅲ级、一般为Ⅳ级,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机关等内容。对于预警信息的、调整和解除,一般通过广播、电视、报刊、通信、信息网络、警报器、宣传车或组织人员逐户通知等方式。对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以及学校等特殊场所和警报盲区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告方式。

2.3 处置程序

应急预案处置程序包括信息报告、先期处置、应急响应和应急结束。突发事件发生后,各地区、各部门要立即报告,同时通报有关地区和部门;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事发地的人民政府在报告突发事件信息的同时,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置,控制事态。对于突发事件,要及时启动相关预案,开展处置工作;现场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现场的应急处置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现场应急指挥机构予以撤销。

2.4 应急保障措施

应急保障措施包括:人力资源保障、财力保障、物资保障、基本生活保障、医疗卫生保障、交通运输保障、治安维护、人员防护、通信保障、公共设施正常运转、科技支撑。

2.5 恢复与重建措施

恢复与重建措施包括:善后处置、调查与评估、恢复重建和信息。对突发事件中的伤亡人员、应急处置工作人员,以及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及个人的物资,按照规定给予抚恤、补助或补偿,并提供心理服务及司法援助。做好疫病防治和环境污染消除工作。保险监管机构督促有关保险机构及时做好有关单位和个人损失的理赔工作。对突发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根据受灾地区恢复重建计划,组织和实施恢复重建。突发事件的信息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

3、应急预案的作用

3.1 确定了应急救援的范围和体系

应急预案确定了应急救援的范围和体系,使应急准备和应急管理不再是无据可依、无章可循。尤其是培训和演习,它们依赖于应急预案:培训可以让应急响应人员熟悉自己的责任,具备完成指定任务所需的相应技能;演习可以检验预案和行动程序,并评估应急人员的技能和整体协调性。

3.2 有利于做出及时的应急响应,降低事故后果

制定应急预案有利于做出及时的应急响应,降低事故后果。应急行动对时间要求十分敏感,不允许有任何拖延。应急预案预先明确了应急各方的职责和响应程序,在应急力量和应急资源等方面做了大量准备,可以指导应急救援迅速、高效、有序地开展,将事故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降到最低限度。此外,如果预先制定了预案,对重大事故发生后必须快速解决的一些应急恢复问题,也就很容易解决。

3.3 成为城市应对各种突发重大事故的响应基础

成为城市应对各种突发重大事故的响应基础。通过编制城市的综合应急预案,可保证应急预案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对那些事先无法预料到的突发事件或事故,也可以起到基本的应急指导作用,成为保证城市应急救援的“底线”。在此基础上,城市可以针对特定危害,编制专项应急预案,有针对性制定应急措施,进行专项应急准备和演习。

3.4 便于与省级、国家级应急部门的协调

当发生超过城市应急能力的重大事故时,便于与省级、国家级应急部门的协调。

3.5 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环境风险防范意识

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环境风险防范意识。应急预案的编制,实际上是辨识城市重大风险和防御决策的过程,强调各方的共同参与,因此,预案的编制、评审以及和宣传,有利于社会各方了解可能面临的重大风险及其相应的应急措施,有利于促进社会各方提高环境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篇2

(1)工作原则和保通目标

坚持顾全大局、各司其职、沟通协调、安全畅通的原则,路政、交警、征收、养护、交通工程等多部门密切配合,采取联合巡逻等方式,保障高速公路恶劣天气条件下的安全畅通,实现低事故率,低封闭率的总体保通目标。

(2)组织领导、职责分工

由公司领导、路政大队及各支队管理人员组成应急预案领导小组。高速公路交警和各路政支队建立联合巡逻制度,共同负责恶劣天气条件下的路况巡查、交通事故现场的前期处置、分流点的执勤、路况信息的收集工作。值班室在得到恶劣天气预报后,立即通知各路政大队,养护部门、收费站,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各收费站负责高速公路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封闭信息的公告,由交警、路政部门配合做好站区分流疏导工作。

利用电子显示屏及时、准确路况信息、关闭和开通信息。

养护部门及时联系养护公司负责雪天路面的防冻、撒盐、除雪、除冰工作。(3)关闭高速公路的程序

1)遇到下列情形之一,不具备通行条件时,可以关闭高速公路。

①雪、雾天或高速公路路面结冰影响安全通行;

②发生交通事故影响交通安全时;

③高速公路实施大规模施工作业时;

④恶劣天气造成高速公路水毁、沉陷、塌方和其它情况影响正常通行时;⑤由等人为因素造成高速公路严重交通拥堵或断行时;

⑥因其它原因造成高速公路严重交通拥堵、断行或影响车辆安全通行时。

2)交警、路政联合巡逻人员发现高速公路需要关闭的情形时,应立即逐级上报交警和路政部门值班室。

3)值班室接到有关需要关闭高速公路的信息后,应及时了解有关情况,确实需要关闭高速公路时,由交警、路政部门协商关闭高速公路,并向各单位下达关闭指令。在下达关闭指令后及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告。

4)各收费站接到关闭指令后,应关闭车道,在进入高速公路入口向司乘人员关闭信息。提示其选择其它行驶路线,并利用可变信息板向车辆高速公路关闭信息,提示车辆驶离高速公路。

5)开通高速公路参照关闭程序进行。

(4)联合通保措施

1)建立联合巡逻制度

白天的联合巡逻(早8:00-20:00)白天的巡逻以交警为主。巡逻密度、巡逻方式以路面情况的上报按照有关规定执行。交警负责纠正交通违法行为,先期处置治安(刑事)案件、交通事故及其它路面突发事件;路政人员按照路政部门的规定处置负责分内的事务。

夜间巡逻主要以路政部门为主,由路政大队派出巡逻车,车上配备至少两名路政人员和一名交警,路面情况的上报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2)工作要求

遇有交通事故时,路政队员负责设置现场安全区,交警负责事故现场勘查。巡逻车应随时保持与大队的通信联络,巡逻车上路必需携带分流设备。

3)加强值班制度

各单位在雨、雪、雾等恶劣天气下必须加强值班室管理,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和主要领导负责值班制度。要保持通讯畅通,带班领导必须保持24小时通讯联络,路况信息反馈必须及时准确,做到正常情况下每隔1小时向监控中心汇报,特殊情况下及时汇报。

4)严格执行恶劣天气备勤制度

各路政大队在恶劣气候条件下,大队做到一线之后路政人员实行全员备勤、住队管理、与此同时,对路况实行间断巡逻,随时监控路况变化情况。通过媒体恶劣天气条件下的路况信息。

(5)雾天情况下的保通预案

1)高速公路能见度在200米至500米时:

值班室在接到巡逻人员提供的路况信息后,将信息迅速传达至各收费站,各收费站应在显著位置公告,告知司乘人员因雾限速每小时80公里行驶。同时,利用电子显示屏,不断向车辆提供路况及交通管制信息。

交警、路政人员应派出两辆巡逻车,实行双向不间断巡逻,路政人员配合交警随时纠正超速行驶、停车等违章现象,清除易发事故隐患。

当高速公路出现交通事故时,路政人员应积极配合交警对事故现场实行交通管制,增设各种指示标志或警示标志,加大加长安全区的设置,防止二次或连续事故的发生。

2)高速公路能见度在100米-200米,已经影响交通时:

①值班室接到路况信息后,值班室在接到巡逻人员提供的路况信息后,将信息迅速传达至各收费站,各收费站应在显著位置公告,告知司乘人员因雾限速每小时60公里行驶。

②各收费站设立外勤岗,必须提醒司机开启雾灯、示廓灯、前后位灯;采取间断放行,一般每通过30辆车后,间断5分钟再放行的原则。

③交警、路政应派出两辆巡逻车实行双向不间断巡逻,并利用喊话器提醒车辆保持车距、车速及时处置超速、停车等违法行为。

④当高速公路出现交通事故时,路政人员应积极配合交警对事故现场实行交通管制,增设各种指示标志或警示标志,加大加长安全区的设置。

3)高速公路能见度在50米-100米时

①值班室接到路况信息后,值班室在接到巡逻人员提供的路况信息后,将信息迅速传达至各收费站,各收费站应在显著位置公告,告知司乘人员因雾限速每小时40公里行驶。

②各收费站设立外勤岗,必须提醒司机开启雾灯、示廓灯、前后位灯;采取间断放行,一般每通过30辆车后,间断5分钟再放行的原则。

③交警、路政应派出两辆巡逻车实行双向不间断巡逻,并利用喊话器提醒车辆保持车距、车速及时处置超速、停车等违法行为。对暂时不能行驶的故障车辆一律拖走,不能拖离的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④对车流量较大的收费站派出巡逻人车及人员,协助收费站维持站区秩序,利用扩音装置向司乘人员提供路况信息,提示行车注意事项。

⑤对未中断交通的施工作业进行交通管制,必须把施工人员、车辆、设备撤离作业区,加强管理。

⑥当高速公路出现交通事故时,路政人员应积极配合交警对事故现场实行交通管制,增 设各种指示标志或警示标志,加大加长安全区的设置。

⑦对已影响通行的交通事故,联合巡逻人员可酌情实施分流,并对事故现场进行快速清理,待事故清理完毕后,再实行间断放行。

4)高速公路能见度在50米时

①巡逻车发现能见度低于50米时,立即报告路政值班室交警。路政接到路况信息报告后,应立即向省路警指挥中心报告,由省省路警指挥中心协商后并向各单位下达封闭指令,特殊的情况下可以封闭的同时报告。

②路政大队应迅速把封闭信息传达至各收费站,各收费站在接到封闭指令后,应关闭车道,在进入高速公路匝道口向司乘人员高速公路封闭通告,提示车辆选择其它行驶路线。

③各收费站在高速公路封闭后,应预留紧急通道,保证救援车辆,特勤车辆,等必须通行的高速公路的车辆的通行需求。

④交警、路政大队应向流量较大的收费站派出巡逻车及人员,协助收费站维持站区秩序,利用扩音装置向司乘人员路况信息及封道指令。

⑤交警、路政大队应对封闭路段实行双向不间断联合巡逻,及时向值班室汇报路况信息。交警、路政大队在封闭路段两端实施主线分流,全部车辆就近引出高速公路。

⑥对未中断交通的施工作业路段,必须及时把施工人员、车辆、设备撤离作业区。

⑦对高速公路封闭后滞留在高速公路上的行驶车辆,交警和路政人员应引导就近下道,或到服务区停车,并封闭服务区出口,在接到开通通知后实施放行。

(6)冰雪天气的保通

在下下雪前路政大队协调养护部门提前对桥面、坡道等易形成冰面的部位做好除雪、除冰准备。

1)雪天,但气温较高,未出现积雪、结冰状况,不影响高速公路正常通行时

①交警、路政大队应对封闭路段实行双向不间断联合巡逻,及时向值班室汇报路况信息,重点查看桥面、坡段的路面状况,及时向上级汇报路况。

②当路面上出现交通事故时,交警,路政人员应对事故现场采取警戒措施,视情况延长警戒区并增设各种指示标志和警示灯具,防止连锁事故发生。

③大队值班室、高速交警值班室应及时向养护科、各收费站、交通运营中心、高速交警大队执勤民警通报路况。养护部门应组织人员,做好设备、材料的准备工作,各收费站应向通行车辆雪天限速行驶通告。收费人员在向司乘人员发放通行卡时,应告知其限速行驶,注意安全,交通运营维护中心应按照高速交警的要求,利用区域及区域两端可变情况信息板,向通行车辆传递路况信息、限速警告指令。

2)雪天,出现少量积雪、气温较低,桥面、坡面、山区等路段出现积雪、结冰迹象,已部分影响正常通行时

①各大队值班室、高速交警值班室在接到联合巡逻车路况通报后应立即将路况信息通报高速交警大队及路政值班领导、路政大队、养护部门。组织各养护工区对桥面、坡道或积雪路段实施撒盐、撒溶雪剂、撒除冰剂等除雪、除冰措施,保证该路段能够限速通行。

②大队值班室将路况信息及时通报各收费站、交通运营维护中心,由各收费站向通行车辆危险路段信息,提示其限速行驶。收费员在发放通行卡时,应告知司乘人员限速行驶,注意安全。交通运营维护中心应按照高速交警及路政部门的要求,利用可变信息情况板,向通行车辆路况信息和限速警告指令。

(7)发生运输有毒有害或易燃易爆等危险品车辆事故的保通

①运载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及化学药品、试剂等物质车辆通行高速公路之前,要向路政部门申报,经批准后,由路政车辆在运载车辆前引路通行,通行时车辆限速60公里/小时,不得随意超速超车。如未经批准,收费站不得将危险车辆放入。

②运输有毒有害或易燃易爆等危险品车辆,若发生交通事故或违反危险品运输的有关规定,使被运输的危险品在运输途中突发性发生溢漏、爆炸、燃烧等,一旦出现将在短时间内造成一定面积的恶性污染事故。事故发生后路政引导车启用车内自带的应急物资处理现场,同时报警,根据事故大小要求增援。未经批准的过往运输有毒有害或易燃易爆等危险品车辆事故发生后司乘人员可以通过手机或紧急求助电话拨打路政救援紧急电话求助。

③各大队值班室、高速交警值班室在接到路政引导车通报或事故报警后,应立即将事故信息通报应急预案领导小组。应急预案领导小组接到路况信息报告后,充分了解事故情况,组织交警、路政人员应对事故现场采取警戒措施,并视事故情况延长、扩大警戒区并增设各种指示标志和警示灯具,防止连锁事故发生,同时紧急调运应急物资前往事故现场。

运载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车辆在敏感水体大桥发生事故,路政部门应立即将事故信息通报应急预案领导小组。应急预案领导小组立即向省路警指挥中心报告,由省路警指挥中心协商后根据实际情况向各单位下达封闭指令,特殊的情况下应急预案领导小组可以封闭的同时报告。急预案领导小组同时通知119消防队及环保部门,并协调各有关单位组织实施,立即启动环保应急预案。

④路政大队应迅速把事故信息传达至各收费站、交通运营维护中心。各收费站向通行车辆危险路段信息,提示其限速行驶,收费员在发放通行卡时,应告知司乘人员限速行驶,注意安全。各收费站在接到封闭指令后,应关闭车道,在进入高速公路匝道口向司乘人员高速公路封闭通告,提示车辆选择其它行驶路线。

⑤交通运营维护中心应按照高速交警及路政部门的要求,利用可变信息情况板,向通行车辆危险品事故信息、限速警告指令、高速公路封闭通告。⑤针对突发风险事故,应急预案领导小组通知路政大队准备石灰(处理酸性物质)和黄沙(防滑,并防止泄露液体流淌)和木塞,前往事故发生地,已备急用。

⑥各收费站在高速公路封闭后,应预留紧急通道,保证救援车辆,特勤车辆,等必须通行的高速公路的车辆的通行需求。

⑦对高速公路封闭后滞留在高速公路上的行驶车辆,交警和路政人员应引导就近下道,或到服务区停车,并封闭服务区出口,在接到开通通知后实施放行。

(8)应急物资的准备

篇3

关键词:风险预警机制;铁路施工;安全管理;安全风险防范意识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5-0142-04

铁路作为我国最普遍、最广泛的交通运输方式,在加强各地联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社会改革的背景下,我国铁路部门也进行了系统的改革和调整,在这其中安全管理成为铁道部门不得不面对的课题,铁路施工安全管理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铁路相关部门多次强调铁路施工安全必须要将其放在发展的突出位置,深化铁路部门运行机制改革,确保铁路施工的安全性。铁路施工一直以来都沿用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再加上施工环境复杂多变,就使得铁路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更加困难。现阶段我国铁路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差错率较高、施工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低、危险性很高。在铁道部门改革的推动下,传统的铁路施工手段已经明显落后于国家对施工安全管理的相关要求,因此,为了提高铁路施工安全等级,出现了先进的安全管理系统。

风险预警机制在铁路施工安全管理上的应用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在铁路施工安全风险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能够有效地解决因管理或操作不当而引起的安全事故。为实现铁路施工安全管理工作而建立的风险预警机制,能够保证铁路施工过程中人员、设备以及行车的安全性。综合来说,风险预警机制要建立在遵循铁路安全生产规律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铁路施工安全管理的高效运行。

1 现阶段我国铁路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人员、货物流动越来越频繁的当今社会,铁路施工的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含量也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工程成本相应的提高,与此相对应的就是铁路施工安全监管的松懈,导致现阶段我国的铁路施工安全管理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1.1 铁路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不到位

铁路施工单位在施工之前所做的准备工作质量如何,直接对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产生影响,甚至影响铁路建设的顺利进行。铁路施工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涉及到通信、交通、线路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应该在施工之前做好详细的设计规划。无论哪一个或者几个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对之后的施工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铁路施工安全管理也会因此更加困难。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由于涉及领域广,需要多个部门的相互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能力欠缺,对施工的有序开展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铁路部门在众多的参与部门中处于核心指导地位,其整体观念不强,加上各个部门之间口径不一,导致各部门之间的契合程度降低。还有就是人员管理方面的问题,特别容易出现主管领导与人员没有监督到位的现象,施工单位内部安全监督管理松懈,不能严格地按照规定要求操作,这些都给铁路施工安全管理留下隐患。

1.2 施工过程中的违规操作

据统计资料显示,因违章施工原因导致的铁路安全事故占有绝大多数的比例,施工管理人员和技术操作人员的违规施工是大部分铁路安全事故发生的共同原因。技术人员以及安全管理人员不能熟练掌握和操作安全技术和方法,使得铁路线路承受能力下降,留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施工过程中的违规操作还经常出现在施工计划临时调整或变更的时候,主要是由于施工涉及到的领域和部门较多,临时变更的计划很可能通知不到所有的参与者,即使得到通知也可能在短时间内无法及时地做出反应。在目前各部门之间信息传递相对滞后的前提下,没有与变更后的施工方案相配套的安全管理措施,甚至可能漏掉施工作业中的关键程序,对铁路施工安全产生直接的影响。另外就是铁路施工人员的基本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于专业施工技术的掌握不够熟练,这种人员配置的不合理,是施工机械故障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1.3 安全事故发生后没有切实有效地应急预案

国家铁路有关部门对于铁路运输的关注大多是其施工建设、人员安排、影响范围等,对于如何处理应急突发案件则较少研究。一般性的突发状况基本上能够有比较稳妥的处置方式,但是相对模式化的处理方式对于特殊性的安全事故则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再加上铁路施工现场监管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意识都存有很大的问题,也就出现了监管岗位形同虚设的现象。施工现场一旦出现安全问题,技术人员和监督机构不能及时地发现,技术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最终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2 铁路施工安全问题原因分析

2.1 铁路施工工作缺乏细致统一的规划

铁路施工工作是一个需要多部门合作的联合作业,特别是大型铁路交通枢纽的改造与建立会涉及到特别多的单位,如果没有细致统一的规划必然会给之后的安全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完整细致的施工规划是建立在各级主管领导和施工人员深入细致工作的基础上的,工作作风在其中起到了主要的作用。各部门之间的整体配合意识不足,铁路施工规定的作业流程和施工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各个工序之间没有做到有序合理的衔接,从而不能保证铁路建筑施工的质量和品质。

2.2 施工安全管理力度不够,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安全管理出现问题很大一方面的原因是由管理力度不够造成的,建筑施工以及安全管理的单位在处理安全与其他问题的关系的时候,在安全问题上存在侥幸心理,导致安全管理工作在实际的落实过程中困难重重。

2.3 传统落后的手工作业方式具有较强的危险性

列车提速与重载列车是铁路部门面临的两大问题,铁路施工建筑的质量以及通信信号是铁道部门关注的焦点。对于主要施工地区以及通信设备的检查、维护需要采取科学的手段,及时监控实际状态,及时发现设备以及施工中存在的安全事故隐患,满足提速与重载的需求。过去落后的手工作业方式现在一直沿用,对铁路线路施工和养护的主要作业手段仍然是利用列车之间的间隔进行的。面对越来越大的工作量,传统的手工作业模式明显不能满足火车提速后对设备质量的要求,铁路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更加困难。一般来说,传统的手工作业模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受施工人员自身操作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限制,手工作业效率低,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规定的建设项目。这些固有的弊端的存在,为铁路施工安全管理增加了不少困难,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3 风险预警机制在铁路施工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3.1 风险预警机制是预防铁路施工安全事故的基础

在深入了解、分析铁路技术设备、施工人员以及施工环境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强化风险意识和风险理念,是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问题的有效措施。将安全风险意识与铁路安全管理相结合,加强安全风险的预防与监控机制,帮助员工树立安全风险意识,准确发现与识别安全隐患,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风险预警机制对于建设项目施工计划的审核、施工过程的控制都会进行总结性的评判,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建立和完善风险预警机制,是实现安全管理实用有效地基本策略。

3.2 风险预警机制能够引导作业人员树立安全风险意识

不论是建筑施工人员还是安全管理监督人员,在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强化自身的风险意识。另外,有关部门还可以借助完善风险预警机制的契机,利用有关的案例进行警示教育,或者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研讨会,培养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风险意识、安全责任意识。风险预警机制能够为铁路施工安全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再加上各级相关人员的安全风险知识教育,大大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

3.3 风险预警机制是实现铁路动态管理的重要环节

风险预警机制是对安全信息和以往发生的事故深入分析得出的结论,能够充分地考虑到实际的施工及运行环境,还能充分总结发生过的事故故障教训。风险预警机制建立的核心是对人员、设备、管理、环境等各方面实施监控分析,按照各自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级别的安全风险评定,是动态监督的过程。风险预警机制的监控范围广泛,能够实现过程控制以及超前防范,特别是应对应急突发事件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对外部环境进行监控的同时,还要对内部组织条件的变化进行适时的分析研究,是完善和优化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自动化管理、动态管理的主要举措。

4 风险预警机制在铁路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实际应用策略

铁路施工安全问题已经成为铁路运输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4.1 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检查监督工作

要想顺利地完成铁路施工建设,保障铁路运输安全,就必须对铁路工程施工的全过程进行动态监督。施工建设安全监督下的风险监督机制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并且立即停止火车运行,向铁路部门提出整改意见。风险预警机制下,对于因为检查监督机构工作疏忽导致的安全事故,应该由检查监督机构负责,明确了施工单位、监管部门直接的权力与责任。为了更好地确保铁路施工安全管理,施工单位与检查监督机构之间要签署明确的安全协议,在协议中详细划分发生的安全事故的责任负责人。对于施工单位制定的施工计划、施工设备都要进行定期的检查,确保与现实的施工环境相适应,能够有效地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铁路监督管理还可以制定明确的奖励和惩处标准,对于监督发现的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违规操作以及其他存在安全隐患的行为,要进行严厉的处罚,同时也要对安全机制相对健全的施工单位进行一定的奖励。这样在完善检察监督的同时,实现了铁路施工安全管理风险预测以及控制,能够有效地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4.2 革新铁路施工组织形式与操作技术

铁路施工方式一直沿用过去传统的手工操作,效率较低而且危险系数高,对施工工艺以及相关技术设备进行相应的改革,也是完善风险预警机制的有效保障。施工相关部门要加大技术及设备更新的资金投入,引进先进的施工及安全管理技术和经验,利用科学技术的力量全面提高铁路施工组织及技术的科学性、可操作性。风险预警机制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设备做支持,特别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在风险预警机制中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位。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风险预警机制下的铁路施工安全管理模式,是安全管理与计算机管理软件紧密结合的产物,在实践中发挥出了巨大的优势,能够有效帮助铁路相关管理监督部门进行安全施工管理,大大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4.3 树立员工的安全风险防范意识

在铁路施工安全管理体系中,加强对员工的安全风险教育,帮助其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强化安全管理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领导与组织能力。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安全工作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监督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将确保行车安全放在最突出的位置。对不同分工、不同层次的参与人员进行相应的、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培训,培养员工的安全理念、安全风险意识。对于参加施工建设的工作人员要进行相应的设备技能培训,要求施工人员能够熟练掌握相关设备的使用。对于特殊路段和重点路线的施工建设,必须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和安全知识的教育,同时还要协调好施工单位与监督机构之间的关系,确保在遇到紧急突发事故的时候各部门能够及时做出反应。除此之外,还要对施工安全组织进行严格的审查,主要审查对象除了施工计划、施工方案外,还要对其监控设备和安全管理措施进行相应的审查,确实做到以现实情况为基准,完成施工任务。

铁路施工建设中的安全管理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有一定的难度,在以后的实践中也会遇到新的问题,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及时进行总结、相互交流借鉴。建立和完善铁路安全管理的风险预警机制,是保障铁路施工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能够确保铁路施工及运输活动安全有序的进行,并且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将铁路施工安全监督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对施工人员以及监督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知识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风险预警机制在铁路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确保了铁路施工的质量以及国家人民的财产安全,是全面落实深化改革的又一重大举措。

参考文献

[1] 尹新庆.论铁路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管理世界,2011,(1).

[2] 卢胜勇.浅谈如何加强铁路施工安全管理工作[J].企业技术开发,2012,(5).

[3] 李宝明.加强铁路施工安全管理的对策探讨[J].铁道运输与经济·运输安全,2011,(6).

[4] 宁洪涛.浅析如何加强铁路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控制[J].科技向导·企业与管理,2012,(29).

篇4

关键词:地铁运营区域;施工作业;安全风险;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地铁运营区域安全风险识别

地铁运营区域内设备设施繁多、环境复杂多变,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因而在运营区域内开展施工作业存在较多风险,诸如触电风险、列车冲撞风险、火灾风险、影响行车安全风险,以及其他可能造成人身伤害的风险[1]。只有针对地铁运营中各类风险的特点,通过风险管理研究,制定适用的安全策略,采取合理的管理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隐患,降低地铁事故的发生率。

触电风险

(1)接触轨触电风险:作为地铁牵引供电设备的接触轨系统在向地铁车辆提供电能的同时也存在电击等风险因素,在所有铺设接触轨的地点都存在触电风险,给施工作业人员带来不利影响。

(2)接触网触电风险:主要包括电化区段施工作业中违章上车顶或超出安全距离接近带电部位、接触网网下作业、带电违章作业、接触网检修作业中安全防护不到位、不按规定加装地线或作业防护、绝缘工具失效、电力机车错误进入停电检修作业区等。

(3)临时用电风险:地铁施工现场土建、设备安装、装饰装修等单位较多,而且所有施工作业都需要临时用电。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管理不规范极易导致触电伤害事故的发生。

列车冲撞风险

列车冲撞风险:主要包括列车与轨道或轨道上物体的冲撞,列车与线路设备或基础设施的冲撞,列车与施工作业人员、列车在平交道口与地面车辆的对撞、列车追尾及其方向错误对撞。

火灾风险

火灾风险:地铁运营区域内施工空间有限,各系统设备维护、装饰装修等交叉作业频繁,施工中不可避免使用土建模板、设备包装、装修材料等易燃物品,且部分施工需要进行动火作业。地铁火灾的救援与抢险相当困难,稍有不慎还可能酿成更大的事故。

影响行车安全风险

影响行车安全风险:施工作业在申请的施工时间内未完成,人员及施工工具和设备未及时出清行车区域,影响行车安全。

其他人身伤害风险

其他人身伤害风险:主要包括违章作业、设备误操作、高空作业等造成的人身伤害风险。

地铁运营区域安全风险分析

通过以上对地铁运营区域内触电风险、列车冲撞风险、火灾风险、影响行车安全风险、人身伤害风险的识别,综合分析风险因素,制定适用的应对措施,在运营管理中避免施工风险。

造成触电的原因有:人员出入带电区域的管理不到位、施工作业临时用电的审批管理不完善等。

造成列车冲撞的原因有:施工作业时间安排不合理、施工作业后未出清线路有设备工器具等物体遗留、施工作业人员未按照施工作业许可证要求施工等。

造成火灾的原因有:施工动火作业审批管理不完善、施工作业临时用电管理不规范、施工现场安全监督管理不到位等。

对行车安全造成影响的原因有:施工作业人员未按照施工作业许可证要求施工、施工作业后未将设备恢复至正常运营所需状态。

造成其他人身伤害的原因有:施工人员违章作业造成人身伤害、施工人员对设备误操作导致人身伤害、施工人员高空作业跌落造成人身伤害等。

综合分析以上各类风险及其原因,将造成风险的因素归纳为五类:第一类是区域出入管理的风险,针对人员出入管理存在的漏洞制定区域准入制度,严格控制人员的进出,非施工人员不得进行施工区域;第二类是区域责任管理方面的风险,针对施工现场的监督管理制定区域责任管理制度,强化对施工现场的监管;第三类是交叉作业风险,针对施工作业计划安排不周、施工作业时间作业范围不易把控的问题,制定施工作业申请审批管理流程,定期制定施工作业计划,按照施工作业许可证申请作业、注销施工;第四类是施工管理风险,针对施工作业中涉及的动火作业、临时用电制定申请审批流程[2]。

地铁运营区域安全风险应对措施

针对地铁运营区域施工作业的安全风险,究其四类风险因素,制定如下四项应对措施,以确保施工作业不影响地铁运营的安全。

区域准入管理

将地铁运营区域划分为轨道行车区、关键控制区、维修作业区、办公生活区四个关键区域。

轨道行车区:列车运行线路所在区域,一般设有接触轨,直接关系地铁正常运营和员工人身安全。

关键控制区:对地铁运营、服务的关键业务具有直接/间接的控制权和重大影响的区域。

维修作业区:段场内设备维修工作的区域。

办公生活区:段场内进行一般事务性办公、行政工作和日常生活的区域。

地铁运营区域内全部施工作业人员入场前需进行地铁施工安全教育,熟知地铁运营区域内施工作业的各类安全风险及注意事项,遵守地铁运营区域准入制度规定,凭证进出施工作业区域。

区域责任管理

凡是地铁范围内的施工作业,地铁运营区域当值负责人须核对施工单位及施工作业的相关作业凭证,如:施工人员证件、施工作业许可证、动火证、临时用电证等。地铁运营单位现场工作人员发现所辖范围内的施工作业无有效施工作业凭证,责令其立即停止作业。对于在车站及段场非占用线路区域的施工作业,区域当值负责人需对作业现场巡视监管。对于在线路及区间占用线路区域的施工作业,区域当值负责人按照制度进行监督检查。

施工作业审批管理

施工单位需提前向地铁运营单位上报施工作业计划,运营单位根据“先重点后次要,先紧急后一般,先申请先安排”的原则,定期编制施工作业计划。根据施工作业计划审批施工作业申请,发放“施工作业许可证”。“施工作业许可证”是施工队伍作业的唯一凭证,施工队伍必须持证才可进入施工区域开展作业,且在作业完毕后,施工人员须立即撤离施工现场,清点施工人员、清点工具用品、清理现场、检查限界,注销“施工作业许可证”。

动火、用电审批管理

动火作业

凡在地铁管辖范围内从事动用明火,电、气焊(割),喷灯等能够产生火焰、火花及炽热表面的作业,均为动火作业。施工作业期间如需动火,须提前向地铁运营单位申请,经审批通过后取得《动火证》。施工单位持《动火证》、配备专人管理看护、运营单位区域责任人监督,方可进行动火操作。

临时用电作业

施工作业期间如需进行临时用电作业,施工单位向地铁申请,经审核通过后地铁运营单位发放《临时用电证》,施工单位持证方可进行接电作业,施工单位应配备具有相应作业资质的电力操作人员,并在施工结束后及时拆除用电设备。

结语

通过对地铁运营区域内施工作业安全进行风险识别、风险分析、研究风险应对措施,有效的规范了地铁运营区域内施工作业的管理,降低了施工作业的风险,最大程度的确保了施工安全、行车安全、人身安全。

参考文献

[1]地铁施工安全常识教育读本[R].天津:天津市地下铁道运营有限公司,2011.

[2]元莎莎,徐耀德,杨慧林,刘保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换乘站客流仿真与方案比选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1,33(5):56-62.

[3]客运服务组织规则[G].天津:天津市地下铁道运营有限公司,2013.

作者介绍

篇5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查询、专家访谈、归纳总结等方法,在对西安市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识别评估的基础上,构建出体育教学课堂安全风险的规避策略以及相应应对策略,以期为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和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上的伤害事故的风险防范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学校体育 风险规避 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是指管理部门、人员和活动组织者从改变风险因素的性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造成的结果以及其严重程度等入手,采取相应风险处理策略,风险应对是风险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1]。

一、中小学校体育运动风险规避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运动伤害事故不可避免,但我们也不能谈风险而色变,更不能因为风险的存在而取消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当然更不能禁止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而针对体育教学中存在的运动伤害,我们应该以一种客观、科学的态度去面对,在对体育运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科学化控制,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对风险进行规避是完全可行的。目前,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规避策略有:风险回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自留等[2]。

(一)西安中小学体育伤害事故风险回避策略

风险回避策略是指在学校体育风险事故识别评估的基础上,预测体育安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严重性,若发生的可能性及严重性很大,则放弃实施可能导致风险发生的教学设计方案。通过回避风险策略,可以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完全消除特定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3]。

然而,采取风险回避的策略去预防运动伤害所带来的损失也存在局限性,风险回避,也就意味着运动伤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为零。其次,有些风险是无可避免的,如海啸、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所造成的运动伤害事故。

(二)西安中小学体育伤害事故风险降低策略

风险降低策略是指通过对体育伤害事故的识别和评估,降低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概率或发生的可能性的策略。在学校方面,学校应不断完善场地设施和器材,对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进行定期检查、维修,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器材保护意识。其次,健全卫生保健制度,尽量做到给每个学生建立健康档案,并定期进行身体体质测试,疾病与健康测试等。最后,对不易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做好监督工作。

(三)西安中小学体育伤害事故风险转移策略

风险转移又叫合伙分担风险,其目的不是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不利后果的大小,而是借用合同或协议,在风险事故一旦发生时将损失的一部分转移到项目以外的第三方身上[2]。

在进行体育活动时,有些体育伤害事故不可能完全避免,当然也防不胜防。对于一些意外发生频率低,但伤害性比较严重的潜在风险,应该采取风险转移的应对策略,具体方法则是通过购买保险的形式来转移风险。建立学校体育风险对降低学校体育风险,加强学校安全管理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四)西安中小学体育伤害事故风险自留策略

风险自留是指将伤害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全部或者一部分留给校方自己承担。在进行体育活动时,有时会在跑步时不小心跌倒,擦伤或是关节扭伤等,这些意外状况伤害性较小,发生频率也较低,则采取风险自留的技术来应对。

二、西安中小学体育伤害事故风险应对策略

(一)加强学生自身体育风险教育

在应对体育安全风险的过程中,加强学生自身的安全教育意识是不可缺少的。首先,在开学之际,对班级中不能进行剧烈活动的学生进行统计,同时讲明在患有的疾病的情况下禁止参加剧烈运动,并对其进行医疗体育锻炼或不锻炼,改为体育理论基础知识教学。其次,体育教师在上课前明确教学任务,同时对学生将要进行的活动进行风险程度预测,必要时预于制止。最后,体育教师在每次上课前讲解安全注意事项,并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二)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和考核,加强教师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

在风险预防和风险处理中,教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体育教师在教学和训练中起主导作用,是体育运动伤害的主要责任人。所以,在进行体育教学前对体育教师的安全技能培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体育教师的体育安全岗前培训,提高教师的预防、应对及处理风险的能力。

考核制度完善,定期对体育教师进行安全教育知识和体育安全事故紧急处理的考核,并将其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如此一来,既可以提高体育教师对体育安全风险教育的积极性,又可大大提高教师的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和应急管理能力。

(三)加强学校体育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建立校园内运动损伤预防和危机处理机制系统

逐渐完善和加强学校体育安全管理制度,制定体育教学以及体育训练时的安全规章制度,对体育场地、器材的使用加强安全管理,确保体育场地、器材的安全使用,保护学校公共财产不受损失,在保障正常的教学秩序以及学生人身安全的基础上,制定学生课间活动的安全管理办法。

三、总结

通过实地调研,专家访问以及各学校之间的对比研究,主要从学生、体育教师自身以及学校环境管理三方面进行了风险识别和评估,并制定了相关因素分析表。在最后风险应对策略上主要从风险回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自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同时在风险管理的应对工作中,进行风险安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师掌握风险防范知识的基础上去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何勇.学校体育中的风险管理及应对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08(06).

[2] 高进,石岩.中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风险管理[J].体育与科学.2008.29(5).

[3] 王苗,石岩.小学生体育活动风险识别、评估与应对[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26(1).

篇6

关键字:起重设备;检验;安全;风险控制

1. 对影响起重机械检验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分析

1.1设备设计、制造、安装中存在的不利因素

起重机在设计,制造,安装的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在设计时往往考虑结构强度多些,考虑各部件的配合程度少些或者是没有,整机的安全系数达到了但是零部件的安全系数不足。在制造过程中不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来加工焊接,为了节约成本有偷工减料的现象,腹板内部筋板间距过大,焊接工艺不过关,板材的拚接不按制造工艺的要求来做等等,会导致结构强度不足整体失稳。在安装过程中盲目蛮干,用无资质,无培训的人员来安装。安装不到位,装配误差大,都会给检验工作带来不确定的危险因素。

1.2复杂工作环境的不利因素

起重机的作业环境尤其复杂,作业场所常常会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输电线路、危险场所;有毒的;有尘的;高噪音的危害场所等。在这种环境中检验及易让人心情烦躁,工作时分心。有的工厂管理不到位,工作环境脏乱差,危险随时都存在。如在检验吊运熔融或炽热金属的起重设备时,高温,粉尘,高噪音对人体更是折磨,稍有差错就可能发生事故。

3、配合操作人员的作业水平参差不齐的不利因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明确规定了起重机械为特种设备,第十三条规定为: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应当按照要求配备特种设备管理人员、检测人员和作业人员,对其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第十四条国家对特种设备管理人员、检测人员、特殊岗位的作业人员和专业机构相关人员实行资格考核制度。依法取得资格的人员方可从事相关工作,并严格执行安全技术规范和管理制度,只有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

4、设备管理不到位,保养维修跟不上的不利因素

做好起重机安全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建立建全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制度,对本单位的起重机械应进行登记,详细记载每台起重机的规格、性能等有关技术资料,同时,起重机的历次技术检查、大修、改变起重机的重要性能和重大事故的情况等等都应做好记录,以备日后查找和参考。必须加强对起重机操作人员的安全教育,督促操作人员自觉做好对起重机的日常检查与维护保养。

5、外在气候环境中的不利因素

起重机械有室内的也有室外的,在室内的受环境影响小,而在室外的受环境影响就大了;冬天冰雪,夏天高温台风;沿海的海风侵蚀等等。这些都会对起重机械的结构件及电器安全产生大的影响。大风天当风力达到6级时就应停止工作,但是现场检验时却不能判定风力的大小,当风力达到6级以上在高处检验时就存在一定的危险性,特别是在河边海边的门式起重机,它们的迎风面积较大,锚定装置失效的情况下易被风吹跑,冬天冰雪易滑倒;夏天室内高温易中暑。

6、检验人员身体状况和检验时防护工作不到位而产生的不利因素

如果检验人员在现场检验时有高血压、高度近视、心脏病、恐高症、眩晕、症色盲等妨碍检验作业的疾病或其他精神方面的疾病,在登高检验过程中及易发意外。另外检验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强,对现场检验环境把握不充分都会给检验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在现场检验时未穿戴好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不戴安全帽、不穿工作服、未穿防压绝缘鞋等。

2. 起重机械检验过程中的风险控制

1、对起重机械本身固有不利因素的风险控制

设计技术人员严格按照起重机械使用工况来设计,设计时应能满足金属结构和机械零部件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抗屈曲能力。整机必须具有必要的抗倾覆稳定性。原动机具有满足作业性能要求的功率,制动装置提供必要的制动力矩。在加工焊接过程中,严格按照图纸标示的数据和工艺进行;安装时避免盲目蛮干。

2、对检验场所复杂环境的风险控制

到现场检验进做好对复杂环境的应对措施,穿戴好防护用品,做到二人一组,有配合、有监护,以防不测。

3、对配合操作人员作业水平的风险控制

到检验现场后,要审查作业人员有无持证上岗,有无经过系统的培训,向安全管理人员了解其作业能力和水平。我部就有一名检验人员在一造纸厂对新装的5吨电动单梁进行验收检验时由于配合操作人员操作不当导致索具钢丝绳断开造成人员死亡的事故。

4、设备管理不到位,保养维修跟不上的风险控制

到设备上检验之前,查设备的管理资料齐全是否,设备的保养台帐有没有建立,只有管理到位了,设备才会处于良好的状态。

5、外在气候环境存在的危险因素的风险控制

杭州地处沿海沿江地带,夏天常有台风及强降雨,冬季雪霜也较常见。当风力增大到6级以上时室外的起重机械就得停止检验。运河边上港口的门机有被强风刮跑翻倒的事故。室外起重机械由于雪霜而湿滑,也不具备其检验条件。

6、对检验人员身体状况和检验时防护工作不到位的风险控制

起重机械的检验对人员的身体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检验人员常在高处如果身体不适则发生危险身体状况不佳时不检。有些起重机械是在有毒、有尘、高温、腐蚀等场所工作,这就要求个人在检验时穿戴好个人防护用品。

总之,在起重设备的检验过程中存在着多种不确定因素,这就要求我们检验人员在检验过程中充分认清设备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在检验工作中把好自身的安全,才能确保检验工作的顺利时行,为企业的生产安全尽到检验人员应有的责任。

3.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煤矿;机电;安全管理

我国煤炭生产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源机构中煤炭的比重越来越大,煤炭产量年年增长,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煤炭生产也由建国初的人背肩扛到简单的设备使用,再到高档普采,发展到现在普遍的综合机械化采煤,而更先进的少人或无人自动化开采技术也正在试验中,煤炭生产的机械化、现代化、高效率、高效益,越来越体现出机电设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伴随着煤矿的现代化建设,矿山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由此引发的事故也随之增加。机电设备没有管理到位,小的会给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大的可能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带来一系列后患。据统计最近几年煤炭事故发生情况,机电运输事故所占比例高达47%左右;因此抓好煤矿机电安全管理工作,对于保证煤矿的安全正常生产具有非常现实和重要的意义。

1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意义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一套继承传统安全管理经验,借鉴吸收国内外安全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方法,适合我国煤矿特点的、全面的、系统的现代管理体系。该体系以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为基础,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以不安全行为管控为重点,通过对煤矿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源,采取有效的消除、减少、稀释和隔离等措施,从而实现“人、机、环、管”的最佳匹配,将煤矿风险降低和保持在可容许水平,是实现煤矿持续安全的文件化、程序化、系统化现代先进的管理方法。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精髓: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以风险预控管理为核心,以程序化管理为手段,各项安全工作是基于风险的,有预先计划的。2011年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上升为国家行业标准AQ1093-2011,成为我国煤炭行业第一个安全管理体系标准。

有人认为煤矿机电事故不可避免,没办法预防,矿井的机电设备多,矿井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煤矿井下本身环境、条件不好,所以发生碰手碰脚、零敲碎打的事故再所难免。其实这是一个误区,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就是体现出煤矿风险的可控可管,从根本上解决上述煤矿机电管理存在的现实问题,是一套超前性、预防性先进的安全管理体系。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全面进行风险管控的。它强调风险分级分类管理,把危险源分为岗位危险源和系统危险源,强调各级人员各司其责,把好各自岗位责任和职责。岗位操作人员通过岗位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识别自己作业中存在的危险源极其风险,掌握风险管控措施,就能有效的预防岗位事故发生。而机电管理领导和机电管理技术部门抓好机电方面的系统性重大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制定和落实风险管控措施,就能消除和预防发生重大事故的风险。

2 目前传统煤矿机电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作业人员素质低,安全意识薄弱,不安全行为屡禁不止。煤矿企业的作业人员文化程度相对比较低,参差不齐,有些作业人员对安全规章制度和作业规程置若罔闻,凭自己所谓的工作经验和习惯干活,想当然的随意违规作业;有些作业人员对技术工种安全操作知识掌握不牢,熟悉程度不够;有些作业人员则安全意识淡薄,麻痹大意,没有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导致井下违反 “三大规程”、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等人员不安全行为现象无法根除;设备操作不规范,检修不严格执行安全措施,带电作业、约时停送电时有发生。

2.2 机电管理职能部门作用没有得到发挥。现场主要抓机电生产、设备运转,主要精力在现场的生产,而不考虑设备落后、电气保护陈旧、机电安全投入不足等系统性问题,职能管理作用淡化。机电设备从选型、购置、验收、试验、安装、维护、修理直到报废没有进行全过程管控,或部分环节管控不到位,没有真正实现PDCA闭路循环。更有甚者为了多出、快出煤,让设备带病运行,长期超负荷运行,严重破坏机器的正常使用条件,机电管理人员视而不见,机电考核偏重于产量。

2.3 对机电质量标准化认识不足。部分机电职工标准化意识差,未能做到上标准岗、干标准活,对质量标准化没有理解到位,岗位标准不高,机房硐室、配电点、机道等达标率低。同时,机电管理职能部门没有按照《煤矿生产矿井机电专业质量标准化标准》的要求,严格进行管理、考核和验收,没有效益挂钩,流于形式。

2.4 机电监察不到位,考核机制不健全。机电监察人员知识水平以及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对检查标准掌握程度不同,造成一些监察力度不够,执行不到位,影响监察结果和效果。机电检查人员少,但是煤矿生产线长,使日常机电检查,很少进行大面积台台设备过的方式,多采用抽查的方式,偶然性和随机性较大。还有的煤矿机电考核制度不健全,考核只留在表面,不进行分析终结,提出改进计划和措施,没有先进的机电考核制度和配套管理办法,考核机制落后,严重影响机电作业人员的积极性和机电监察效果。

2.5 机电培训走过场,达不到培训目的。许多煤矿生产企业进行了很多的相关专业知识以及安全培训,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是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培训的方式较为落后,而且培训方法、内容单一枯燥,理论与实际脱节,职工无法在实践中应用,职工学习积极性不高。培训后的考核不够严格,人人都能够通过,成了走过场。职工没有强烈的培训愿望和要求,未能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2.6 煤矿机电设备老化,资金投入不足问题。由于当前煤矿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几年国家针对煤矿企业出台一系列安全方面的要求, 对一些生产设备提出新的安全条件,导致一些生产时间较长的矿井,存在着许多需要更换的陈旧设备,然而由于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以及眼前利益的驱使,有些煤矿往往以生产为首要任务,对于陈旧机电设备的更换保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导致煤矿机电设备更新速度较慢,设备老化。另外,我国煤炭行业的设备制造业,由于零件设计、工艺设计、加工制造、检测手段及原材料等综合配套能力不足,致使煤炭行业整体装备相对落后,设备维护的工作量较大,易引起事故的发生。

3 借助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实现煤矿机电安全管理的提升

面对存在的问题,如何让煤矿的机电安全管理插上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这个先进的翅膀,出现质的飞跃,使机电安全管理得到提升,达到可管、可控、可预防,减少或者杜绝机电事故的发生,最终达到零伤害呢?

3.1 从危险源辨识入手,强化岗位操作人员岗位职责和风险预控。

机电事故经常发生在搬迁、移动或者检修、大修时,如果我们在每一项工作任务中能够进行危险源辨识,弄清楚可能出现的各种潜在危险,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让任务中的每个人都能够知道危险所在,那么事故是不是就能够避免呢?我们对所有岗位、设备、任务按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进行管理,每个岗位,每台设备、每个作业环节都辨识清楚其潜在的危险源,再根据这些危险源制定岗位标准和管控措施,所有职工都清楚干好自己本岗位工作的标准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危险源,如何防范这些危险源不成为事故,我们在工作的时候就能够轻而易举的把事故扼杀在摇篮中,不让事故有可乘之机,全面实现事故的可知、可防、可管、可控。

3.2充分发挥机电管理部门和领导的作用,抓住煤矿机电系统性危险源,管理好机电设备,加大机电安全投入,淘汰落后设备和产能。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要求机电各级管理人员要辨识出自己工作范围内存在那些系统性危险。煤矿机电管理部门和领导要清楚目前矿井机电方面存在那些系统性危险源和重大隐患。我们的设备是否落后影响到安全生产;我们的人员培训是否达到设备操作要求;新设备、新工艺的性能是不是已经掌握,它们产生的新危险源是否已辨识,管理标准管控措施是可,否针对性。

同时要做好设备管理工作,杜绝伪劣机电产品、无煤安标志产品、非防爆产品在煤矿的滥用,从源头上消灭事故源,严格按标准要求使用和维护设备,提高设备使用寿命。对机电设备进行统筹安排,合理选型采掘设备,不出现大马拉小车效率低下,或者小马拉大车硬拼设备现象,给安全生产带来隐患。

要考虑通过改造、革新,解决系统中存在的机电问题和系统危险源。加大机电安全投入,及时更换淘汰机电设备,优先考虑使用、引进,先进、自动化高、安全系数高的设备,采用先进工艺流程,合理控制作业点和作业面个数,减少事故发生源的个数,实现煤矿安全生产,高产高效,让现代化带动煤矿产业发展,真正实现安全高产高效的现代化矿井。

3.3 提高质量标准化管理。

煤矿机电管理的提升必须要提高煤矿质量标准化,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简单理解就是风险预控加质量标准化,提高煤矿质量标准化也体现了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主要思想之一。要提高全体机电人员的质量标准化意识按标准化要求开展机电工作。机电标准化是确保矿井机电安全生产的基础,煤矿必须成立标准化领导小组,制定标准化建设奋斗目标及具体措施、完成时间,不断完善机电标准化工作。实行“三抓”即面上抓质量升级,线上抓达标,点上抓薄弱环节。建立机电标准化奖罚制度开展机电标准化竞赛活动,树立标准化样板机电区队、机房硐室、机道,有效推动机电标准化工作开展。

3.4 全员、多形式、大力度加强培训,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和手段,使员工掌握本岗位危险源、岗位标准和风险管控措施。

加大职工的培训,开展各种途径学习、灌输体系,全员参与体系建设、实施和执行,加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宣讲,让体系深入人心,让每个岗位人员都能感觉到真的对自身安全有用,按照标准做就能够确保安全,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能安全”转变。煤矿工作本身属于苦、脏、累,危险,导致了从事煤矿工作的人文化程度低、理解和掌握能力不强。而从事机电工作的煤矿人员,相对来说,要求要高一些。那么如何让我们每个职工能真正掌握这些危险源和岗位标准,并按照标准去工作,实现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真正落地呢?

3.4.1危险源辨识的过程中,要做到全员参与,从职工自身工作经验说出自己工作中存在哪些危险因素,上岗时注意事项,各岗位、工种进行总结汇总,并通过分析发现工作经验中没有发现的危险源,经验加理论,让每个职工轻松知道,以前的工人需要花很多年通过泪、血才发现成的各种危险源。自己的亲身参与,再结合有经验的老工人对自己亲身经历的危险讲解和示范,让各岗位的危险源能够深入每个职工的内心,避免事故的发生。

3.4.2 强化员工的认知,开通多种渠道和多种形式进行全员培训,不间断培训,每周学习,每月考试,班前会提问,老工人自讲,为每位员工印发《岗位危险源管理卡》,在作业现场设置了危险源管理标识牌,从各个方面各种渠道,让每位员工随时随地学、看、听、讲,自己所从事工作任务的危险源及危险源的管理标准及措施。

3.4.3 各级管理人员不定期抽查现场作业人员对本岗位危险源、作业标准和安全要点的认知程度,以及管理标准在现场的执行情况,保障管理标准的有效执行。

3.4.4 强化管理标注的执行。例如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将“手指口述”法和风险刮泥标准的执行有效结合,在现场执行标准时采用手指口述进行确认,使管理标准得到很好的执行。

3.5 加大监督检查,以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强化机电管理和考核。

机电业务部门和机电专检人员加大对现场各区队和作业人员检查、考核,在生产过程中对已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定期和动态的检查、监测。利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中的考核功能,对于检查出的机电管理问题、设备问题等,及时录入本安管理信息软件进行预警,录入时要根据存在问题的性质合理选择整改类型(限时整改、立即整改),并现场追踪复查。各区队在每日班前会利用信息系统调出本单位存在的问题,及时安排进行改造,有效的消除或控制各类安全隐患。并在每日调度会上将问题整改落实的情况进行通报,形成闭环管理。同时根据危险源的风险等级和出现的频次,可有针对性地制定管理和技术补充措施。每个月根据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中录入的问题,进行汇总、通报、打分,并作为各区队机电考核的得分和效益工资挂钩。

3.6 通过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加大岗位工和机电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的管控。

加强煤矿岗位工和机电作业人员的行为安全管理一直是煤矿机电安全管理中十分重要的问题。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中对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从员工准入管理、不安全行为分类、岗位规范、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培训教育、行为监督、员工档案等全过程进行管理。煤矿机电管理部门根据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要求 制定机电专业各岗位的规范,明确其安全管理职责和安全行为标准,并严格落实在各类安全生产活动中,达到减少甚至杜绝机电事故的发生。

安全检查人员对不安全行为进行监督检查,把检查结果进行记录和汇总,作为考核依据,实现对不安全行为的严格管控。煤矿通过在一段时间内查处的不安全行为,根据发生的行为痕迹、频次、风险等级等重要指标,进行梳理和分类,在次基础上针对岗位人员和机电作业人员制定有针对性的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并在实际工作中予以落实,达到控制不安全行为的目的。只有分析清楚机电类不安全行为的致因,针对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才能有效控制和彻底消除不安全行为,从人的方面彻底控制主事故的发生。

4 结束语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一套先进的管理理念,也是一套新的理念,我们煤矿机电管理人员应尽快转变思路,适应新的管理方法和理念,结合以往的机电管理办法,利用好这套新的管理方法和理念,为我们的煤矿机电安全保驾护航,我们机电工作人员只有借助这台先进的战车,才能在未来的煤炭生产中大展拳脚,充分发挥机电的优势,管理好煤矿机电的安全和生产工作,为我国的煤炭事业添砖添瓦。

参考文献

[1]郝贵等.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M].煤炭供液出版社,2012.

[2]郝贵,宋学峰.煤矿本质安全管理[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

[3]万长慈等.煤矿机电技术[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9.

[4]李平,陈健永.当前煤矿机电管理中的问题探析[J].煤矿开采,2006(2).

[5]贾猛.地方煤矿机电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煤矿机械,2003(12).

篇8

提升预案编制质量

提出预案编制总要求

新《办法》对应急预案的编制提出了总要求,即: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遵循以人为本、依法依规、符合实际、注重实效的原则,以应急处置为核心,明确应急职责、规范应急程序、细化保障措施。

该要求虽然简短,但是内涵丰富,对于提高预案编制质量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应特别注意把握“符合实际”“以应急处置为核心”“明确应急职责”“规范应急程序”等要求,保障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规范预案编制程序

在旧《办法》有关预案编制程序要求的基础上,新《办法》作出两点新要求:

一是明确要求应当成立编制工作小组编制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小组,由本单位有关负责人任组长,吸收与应急预案有关的职能部门和单位的人员,以及有现场处置经验的人员参加。

二是特别强调在编制应急预案前,编制单位应当进行事故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事故风险评估是编制应急预案的前提和重要基础,只有通过风险评估,明确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事故可能产生的后果,以及后果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预案编制才会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全面性。如不进行事故风险评估,仅凭主观想象和经验判断,诸多应急情形就会考虑不全,应急处置措施就会通用性有余、针对性不足,自然无法满足实战需要。

应急资源调查同样是预案编制的重要基础,只有进行充分的应急资源调查,摸清本地区、本单位的应急资源底数与协调机制,才会对应急资源进行统筹考量,对内实现应急资源合理配置,对外实现应急资源共享。

突出先期处置

突出先期处置,是新《办法》对于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编制的一个新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明确自救互救和先期处置要求

新《办法》在旧《办法》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相关标准,结合本单位组织管理体系、生产规模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特点,确立本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的基础上,新增“体现自救互救和先期处置等特点”的要求。

变更编制现场处置方案的场所范围

旧《办法》只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对危险性较大的重点岗位制定现场处置方案。而新《办法》则对需要编制现场处置方案的场所范围规定得更具体:要求对危险性较大的场所、装置或者设施,都应当编制现场处置方案。在生产实际中,特别是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一个岗位可能要负责诸多场所、装置或设施的管理。如果以岗位为基本单位编制现场处置方案,岗位处置方案就会有失处置措施的具体化与第一时间进行应急处置的高效性。这一变化,会促进先期处置效率的提高。

强调编制应急处置卡

新《办法》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编制应急预案的基础上,针对工作场所、岗位的特点,编制简明、实用、有效的应急处置卡。应急处置卡应当规定重点岗位、人员的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以及相关联络人员和联系方式,便于从业人员携带。这是保障先期处置顺利进行的重要举措。

因地制宜 简化“瘦身”

旧《办法》对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种类,按照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三个层级进行要求,即对风险种类多、可能发生多种事故类型的,应当编制综合应急预案,在此基础上,对于某一种类的风险延伸编制相应的专项应急预案,对危险性较大的重点岗位编制现场处置方案。总体而言,各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预案都要包含这三个层级。从实践来看,由于诸多生产经营单位规模小,风险种类少,若严格按照这三个层级来编制,会出现内容重复、形式重过内容的现象。

对此,新《办法》从实际出发,作出了因地制宜、灵活设置层级的新要求。一是对于某一种或者多种类型的事故风险,生产经营单位可以编制相应的专项应急预案,也可以将专项应急预案并入综合应急预案。将专项应急预案并入综合应急预案,对于专项预案内容比较简单的情形很适用。二是事故风险单一、危险性小的生产经营单位,可以只编制现场处置方案。这两项要求,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大大简化预案文本,取得大幅“瘦身”、形式内容有机统一的效果。

简政放权 务实高效

新《办法》对应急预案的评审、公布、备案作出了诸多重大调整,总体体现了国家简政放权、务实高效的执行理念。

应急预案不能悬空,要“落地”

旧《办法》在要求“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预案经评审或者论证后,由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公布”后,未再作进一步落实要求,造成诸多预案文本只发放至有关领导、部门的“悬空”现象。新《办法》要求,必须将预案及时发放到本单位有关部门、岗位和相关应急救援队伍。同时,对事故风险可能影响周边其他单位、人员的,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将有关事故风险的性质、影响范围和应急防范措施告知周边的其他单位和人员。这两点要求,将有力改变当前应急预案悬在空中不落地的现象。

精简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报备部门

旧《办法》要求,中央企业总部的应急预案要到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等多个部门备案;其所属单位的应急预案分别抄送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备案。

新《办法》对此作出重大调整,备案部门大大减少,即中央企业总部(上市公司)的应急预案,报国务院主管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备案,并抄送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其所属单位的应急预案报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主管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备案,并抄送同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培训注重全员、科学

新《办法》对应急预案的培训从诸多方面进行了强化。

扩大宣传教育对象范围

旧《办法》要求,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生产经营单位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应急预案的宣传教育,普及生产安全事故预防、避险、自救和互救知识,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技能。

新《办法》不仅要求对从业人员,而且要求对社会公众也要进行相应的宣传教育,同步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与应急处置技能。

应急预案关联知识纳入培训范围

旧《办法》只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组织开展本单位的应急预案培训活动,使有关人员了解应急预案内容,熟悉应急职责、应急程序和岗位应急处置方案。新《办法》则在应急预案之外,另将应急相关知识纳入培训范围,提出了新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组织开展本单位的应急预案、应急知识、自救互救和避险逃生技能的培训活动,使有关人员了解应急预案内容,熟悉应急职责、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应急培训内容的扩容,对于活学活用预案将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从“看墙学”到“随身学”

旧《办法》要求,应急预案的要点和程序应当张贴在应急地点和应急指挥场所,并设有明显的标志。这本是便于员工日常学习的一种方式。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这种张贴式做法,容易出现字体小、日久字迹褪色看不清,修订更换费事、费钱等不足。

新《办法》取消了这一条,要求编制简明、实用、有效的应急处置卡,便于从业人员携带。这种从“看墙学”到“随身学”的转变,是源于实践的行之有效的好做法,会更有实效。

规范应急培训档案管理

新《办法》对应急培训档案管理进行了规范,要求应急培训的时间、地点、内容、师资、参加人员和考核结果等情况应当如实记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档案。规范档案管理,对于循序渐进,持续提高应急培训的质量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预案修订需定期评估

改革修订双轨制,建立定期评估制

旧《办法》对于预案修订采用的是定性、定量双轨制。其中对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制定的应急预案修订实行定性制,即根据预案演练、机构变化等情况适时修订。而对生产经营单位制定的应急预案修订则实行定量制,即至少每3年修订一次。

新《办法》对预案修订进行了重大制度改革,明确要求建立应急预案定期评估制度,通过对预案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进行分析,对应急预案是否需要修订作出结论。由于评估周期未作统一规定,为重点保证高风险行业预案的适用性,对其预案评估周期作出了明确要求,即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企业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企业,使用危险化学品达到国家规定数量的化工企业,烟花爆竹生产、批发经营企业和中型规模以上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每3年进行一次应急预案评估。

对需修订情形作出重大修正

旧《办法》对应急预案应当及时修订的情形进行了列举,但是有一些情形存在内容不适用、不完整、不准确的现象,新《办法》对此作出了重大修改,如明确“面临的事故风险发生重大变化”“重要应急资源发生重大变化”等重要情形,此次调整更切合实际,更准确。

改革有修必备制度,调整重新备案要求

旧《办法》是按照有修必备的原则要求应急预案重新备案,即生产经营单位只要预案有修订,就不仅要向有关部门报告,同时,要按应急预案报备程序重新备案。

新《办法》对此作出重大改革,只要求修订涉及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应急处置程序、主要处置措施、应急响应分级等重要内容变更的,才需重新备案。

建立实战评估制度

2014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印发了《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评估暂行办法》。该办法要求,应急处置评估组对事故单位的评估,应当包括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情况,应急预案的编制、培训、演练、执行情况。据此规定,新《办法》要求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应急救援结束后,事故发生单位应当对应急预案实施情况进行总结评估。

强化监督管理

旧《办法》对于应急预案的监督管理只规定了一条:对于在应急预案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人员,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生产经营单位可以给予表彰和奖励。

新《办法》在旧《办法》单一监管措施的基础上,增加了更为有力的监管措施。一是要求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将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工作纳入年度监督检查计划,明确检查的重点内容和标准,并严格按照计划开展执法检查;二是要求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每年对应急预案的监督管理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并报上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加大处罚力度 严格责任追究

对于责任追究,新《办法》从追责情形、追责对象、处罚力度方面进行了大幅强化。

扩大法律责任追究情形

新《办法》的追责情形由旧《办法》的3种增加到9种,具体包括:

(1)未按照规定编制应急预案的;

(2)未按照规定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的;

(3)在应急预案编制前未按照规定开展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的;

(4)未按照规定开展应急预案评审或者论证的;

(5)未按照规定进行应急预案备案的;

(6)事故风险可能影响周边单位、人员的,未将事故风险的性质、影响范围和应急防范措施告知周边单位和人员的;

(7)未按照规定开展应急预案评估的;

(8)未按照规定进行应急预案修订并重新备案的;

(9)未落实应急预案规定的应急物资及装备的。

扩大追责对象

旧《办法》只对生产经营单位的有关违法行为进行处罚。新《办法》对此作出重大调整,即不仅对生产经营单位违法行为进行追责,而且还对有关责任人员进行经济处罚。

加大处罚力度

旧《办法》只对违法单位进行警告、罚款、责令停产整顿、行政处罚4种类型的处罚。新《办法》对此作出重大变化,一是取消警告,直接进行经济处罚,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同时增加罚款额度。二是加大处罚力度,特别是罚款额度较之旧《办法》大大提高。如未按照规定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的,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5万元以下罚款;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而旧《办法》最高罚款上限仅为3万元。

篇9

关键词:突发事件 应急管理 应急预案体系 机制完善

1.引言

当今社会,国内外局势复杂多变,天灾人祸频频发生,日本地震、核泄漏,叙利亚接踵而至,金融领域的重大事故也是层出不穷,这一场场严酷的突发性危机丝毫不给人喘息的机会,它们无不考验着银行业应对危机的应急管理能力。传统的业务管理方法及流程,在遭遇紧急突发事件时常常不堪一击。因此,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的任务迫在眉睫。应急预案体系就是针对不同机构部门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制定的系统的预案的总体,一般应建立在综合防灾规划上。其几大重要子系统为:完善的应急组织管理指挥系统;强有力的应急工程救援保障体系;综合协调、应对自如的相互支持系统;充分备灾的保障供应体系;体现综合救援的应急队伍等。只有构建真正行之有效的应急管理体系,着眼于危机预防,提高应对突发灾害事件的能力,方能化被动为主动,保障银行的资金财产安全,维护辖区内金融稳定,实现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应急管理,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针对银行业应急管理体系,学者们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魏革军(2003)指出建立有效的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是有效应对各种金融风险重要的制度保障[3]。朱小奇(2004)指出完整的应急体制应该由信息系统、决策系统和执行系统三部分组成,并且构建三大系统应从法制、人才、媒体及政策支持方面入手[13]。刘桂清,鲁萍(2010)针对基层银行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存在问题的进行探讨,并相应初步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特别强调了应急预案制定与演练结合的紧密性[6]。王健,毛建平(2007)具体分析了基层人民银行应急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实际提出了建议[2]。巴曙松,丁波,任杰,张晓亮(2008)建议在对中国金融应对自然灾害体系的构建时,借鉴海外市场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经验,进一步充实我国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金融手段,完善金融机构灾难应急处理机制[11]。乔海曙,贺凌华(2008)提出了银行业应急管理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应急预防阶段,并提出了针对性意见,就把灾难备份建设上升到应急管理的高度,提出了几点可行的对策[5]。综合目前银行业应急管理的研究文献来看,针对基层银行的不多,对于一些问题的对策建议仅仅停留在一个书面概念上,而未进行细化研究,实用性不够强。本文基于目前基层银行业处于的不断变化的环境对基层银行业应急管理提出的挑战,在介绍目前基层银行业应急预案体系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基层银行业应急预案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可行的对策。

2.基层银行应急预案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有关问题

经过各基层银行的努力,绝大多数基层银行按照五性原则,即“系统不间断性,业务连续性,数据完整性,可操作性,衔接性”,制定了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涉及公共事件,自然灾害,金融风险,会计业务,支付系统,货币发行等方面。基层银行应急预案体系已初步建成,主要表现为:一是应急管理组织领导体系较为完整;二是上下联动的预警体系基本建立。各单位根据基层银行的职责和业务特点,制订了预防,预警突发事件工作制度,对异常情况的跟踪,监控制度及评估标准,形成上下联动的预警网络;三是应急救援体系初步建成。各基层行普遍建立了应急处置责任制度和应对人力,物力,财力,交通,通讯等应急救援保障机制,构建了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形成突发事件的救援合力。[1]处置应急突发事件的能力也得到提高。例如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中,当地银行采取的应急措施保证了灾区金融服务的不中断,灾后数据恢复也达到了82%,应急效果初步显现。

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是暴露出很多问题,为了建立一个更加有效的应急预案体系,各基层银行还应对其进一步完善:

2.1思想认识上不够重视

部分基层职员甚至部门负责人对于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处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银行业的突发事件往往具有偶然性强,发生的频率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相关,绝大多数基层机构又多年未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在习惯了风平浪静的日常情况下,容易使人产生侥幸和懈怠的心理,导致对应急措施的考虑过少,经验明显欠缺。平时应急演练的缺乏,日常查缺补漏的工作得不到落实以及对成功应急的案例经验总结不到位,给真正发生突发事件时的应对埋下了隐患,无法沉着应对,延误了防损减灾的最佳时期,甚至给个人、组织乃至整个社会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巨大伤害。

2.2应急预案有待完善

很多基层银行的应急预案是在套用上级行应急预案的基础上制定的,有的甚至直接照搬,并未在结合本机构所处环境等实际因素的情况下,因地制宜的制定。一些预案考虑不够全面,未从具体风险事件进行评估,针对具体各类突发事件制定相应预案。对于银行来说,灾害事件的种类以及发生比例主要如下图1所示,从中可以看出,自然灾害在基层银行面对的各类突发事件中所占比例相当大,而基层银行目前制定的应急预案侧重于应对突发性挤兑、金融诈骗、道歉和抢劫、IT系统故障和群体突发性事件,对严重自然灾害引起的重大突发事件涉及内容较少,且过分依赖于当地政府的统一部署。

另外,应急预案的更新制度也亟待落实,很多预案一经制定,常年不进行修订,在一些突发事件中积累的经验也无法在预案中得到体现,落后的预案不能适应不断基层银行所处于的不断发展着的环境以及银行内部日新月异的变化,真正发生突发事件时的效用方面更无从谈起。

2.3预案体系中相关应急机制建设不完善

①各部门联动机制有待加强,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

目前基层银行在安全风险管理和控制方面,一般都是各行其政,银行内部各部门、银行与银行之间、银行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其他金融机构之间,联动机制未得到很好的落实,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各机构难以同步快速应对,共同努力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另外,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没有形成快速有效的信息交流沟通途径,从而导致信息无法共享,造成内部信息闭塞。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信息获取的速度,不利于对安全风险进行及时的控制,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应急成本。特别是那些规模较小的基层银行,应急管理的难度会大大增加。

②内部责任划分不明确,缺少强有力的奖惩监督制度

有的应急预案虽然对基层银行内部各个部门在实施应急预案时的职责进行了划分,但责任划分的并不明晰,具体责任没有落实到个人,一些存在的风险隐患没有划分到具体的负责部门,缺少必要的奖惩监督制度。导致在应急预案实施的过程中,一些应急人员积极性不强,认为自己对事件不负有责任和相应义务,一些需要管理的风险隐患得不到及时与恰当的处理,对银行造成更大的损失。

③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不健全,应急处置的评价和监督机制有待落实

目前,虽然基层银行的应急预案均规定了突发事件的预警体系,但在日常工作中忽视了对其的实施,缺乏监督,对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工作大多依靠个人的主观判断,缺乏一套科学完整的预警量化指标体系,对风险的预测不准确,无法真正做到事前预警,使应急工作完全陷入被动的境地,缺乏主动性和规范性。

另一方面我国基层银行对金融突发事件发生后所采取的应急措施的评价和监督机制尚未建立,不利于突发事件应急经验的保留,也不利于应急工作的总结和完善。

2.4应急物资后勤保障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

应急物资在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发生时是很重要的,虽然应急预案对应急物资筹备等应急后勤保障有着要求,但很多基层银行在应急物资购置完成后却为缺少专门有效的管理制度,由于缺少日常维护和管理,突发事件发生时往往会出现物资变质、短缺、丢失等状况,且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应急物资管理也没有进行规范,容易出现物资丢失、损坏等状况。另外还有一些非常备应急物资,由于要针对相应突发事件和特殊需要只能临时采购,给物资的集中采购以及固定资产管理等方面都带来了困扰。

3.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维护基层银行安全

有效的危机管理不在于危机形成和爆发以后的干预和补救,而关键在于危机预防,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就显得尤其重要,针对以上我国基层银行应急预案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有以下建议:

3.1加强人员思想建设和培训

加强对基层职员,特别是各部门负责人的宣传、培训,将加强应急管理摆上重要位置,由上级层层向下传达,从思想这一源头上引起重视,增强员工的防范意识,提高防范能力。可以邀请专家定期进行培训,进行应急预案的学习,使得每个员工都能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应急管理中所处的位置,才能不至于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手足无措。每个部门应成立应急小组,由部门负责人担任小组长,定期召开部门会议,报告演练情况,和日常应急保障措施的管理情况,认真总结经验,让应急防灾的思想深入日常,

3.2坚持科学制定完善应急预案

预案的制定一定要针对各基层行所处的地理环境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根据辖区内的次生、衍生、再生灾害性事件开展全方位的风险评估工作,聘请专家根据评估结果对可能遭受风险的业务制定相应的预案,并进行预案的评估。2011年5月份在北京的《中国自然灾害风险地图集》是一项历时10年的自然灾害风险研究成果,该地图参考数百年来发生在中国的自然灾害记录及相关损失数据,是中国的首部中国综合自然灾害风险“警示图”,给基层银行设立的选址,以及针对当地情况进行预案的制定、更新提供了翔实的科学依据。预案一经制定也不能就此置之不理,应结合演练的详细过程进行经验总结,针对预案中的各项条例进行逐条分析,淘汰掉预案中没有实际操作性或与现实环境不符的条款。为了迎合基层银行所处的不断变动的业务环境,应建立预案定期更新长效机制,保障预案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全面性。图2是预案实施及完善示意图:

3.3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中各项相关机制

①加强联动机制建设,建立信息交流平台

基层银行机构的各部门应多进行沟通和交流,增强各部门间的协作,疏通各级行间的交流阻塞,来保证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迅速做出一致有效的反应。此外,基层银行要加强和外部客户的合作,与设备及服务提供商、通讯和电力部门等保持联络和协作,各基层银行与上级行以及平级行之间、基层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基层银行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之间都不能是相互隔离的,要经常进行信息的交流以及合作,以确保灾难发生时能及时通报准确情况并获得适当支持,确保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的顺利进行。

根据国务院应急管理的规定,对基层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监督和处置工作是由各级银监局负责,而金融机构的应急管理工作则主要由人民银行负责。为打破应急信息分散和垄断的局面,建议由政府和银监局牵头搭建一个有效的安全风险管理信息平台。比如成立专门的网站或者论坛,由央行进行日常管理,并制定一系列规则,规范各金融机构的参与。通过该平台在系统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和各类经过检验行之有效的应急预案,介绍各级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情况及经验,开展应急管理工作交流,适时安全风险的最新动态,开展网上应急处置流程培训,普及避险、应急处置常识,提高全员应急意识、应急管理基本素养和处置技能,全面提升应急管理工作水平。

②明确内部责任划分,严格执行奖惩监督制度

各基层银行要建立起涵盖各项业务种类、各个业务环节和各个风险点的全方位管理系统,把职责划分到相应部门,具体落实到个人上。要确定所有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要从人力资源配置的高度将应急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人员。在平时要加强应急预案的演练,熟悉预案内容,弥补预案漏洞,使各项预案进一步得到完善,使各个相关部门明确自己的职责。

银行业属于高风险的行业,应建立起应急处理评价和监督机制,在平时做好对应急措施保障的评价和监督管理,各基层行应将应急工作的监督机制融入日常工作中,定期检查各项应急措施的落实,对于没有履行自己职责的领导或员工要予以警告或惩罚。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严格执行信息上报制度,便于上级行的监督领导,表现突出的应给予奖励,而面对失职的员工也要追究其相应责任。

③健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一套完整可行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应该反映各基层行的主要经营业务,大致涵盖这八部分信息:能够反映货币流通状况,反映资本风险状况,反映信贷收支状况,反映国际业务状况,反映利率风险状况,反映债券市场风险状况,反映流动性风险状况,反映经营风险状况的指标体系。在实际操作中完全可以实行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态势,分工协作,实行监控。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各银行总行牵头,由现行跨经济区的人民银行分行、各省商业银行等协调配合;由基层商业银行与合作银行等具体开展实施,形成三个相互联系又相互牵制的主体,对于风险预警的具体开展大有裨益。

3.4完善应急物资保障的日常管理措施

在应急物资的筹备上,应成立应急后勤保障专项资金,根据应对突发事件的需要,时刻保障必要的经费投人,用于应急物资的采购和储备,保证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开展。日常管理中建立科学的应急物资管理制度,根据各基层银行的具体情况合理确定应急处置物资最低库存量。应急处置物资的保管、领用和更换都应指定专人负责,并进行定期的检查,发现质量有问题要及时更换,责任落实到个人,对各类应急物资进行统筹安排,确保储备物资的充足和即时可用。另外还要建立起紧急采购机制,在突发事件出现预警信号时,能够简化采购程序,迅速采购到所需的应急物资。比如可以与一些物资生产公司签订相关协议,一旦突发事件发生,银行就可以迅速的采购到大量的需求物资,以保障应急的响应。加强基层银行间的合作协助,如辖区内的金融机构通过商量达成共识,一旦某个银行发生突发事件,应急储备物资不足时,其他银行将自己的物资储备暂时提供给需要的银行,事后再进行物资或资金的给付,从而形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局面,共同来应对突发事件。

4.总结

基层银行与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肩负着保障银行的资金财产安全,维护辖区内金融稳定,确保金融领域全局安全的重任,其业务连续性对地区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基层银行更应该重视其自身的应急管理,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尤其当目前的中国正处于风险高发期,基层银行业面临着各种社会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频发,对基层银行应急预案体系的研究不仅有其现实意义,更是时展的迫切需求。

本文以基层银行应急预案体系为研究对象,运用了运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进行了研究,全面具体的阐述了目前基层银行应急预案体系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政策意见,具体总结如下:

(1)基层银行在日常工作中要树立“应急工作无小事”的思想认识,从思想源头上引起重视,将应急工作融入日常管理。

(2)基层行的应急预案不能只是上级行预案的生搬硬套,应从其科学性、全面性、实用性、灵活性等角度进行整体提升,并建立长效更新机制。

(3)基层行加强联动机制建设应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着手,特别要与政府有关部门、其他银行和金融机构间保持良好的信息沟通,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同时明确银行内部责任划分,不仅要划分到部门,更要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建立应急监督制度并严格执行,对于做得好的要予以奖励,失职人员也要给予相应惩罚。另外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也需健全,可以对某些突发事件进行事前预防,甚至将风险消除在萌芽之中。

(4)建立科学的应急物资保障制度,应加大应急物资保障的资金投入,根据具体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库存量,令专人负责,定期检查。建立起紧急采购机制,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和其他银行的合作,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应急预案体系在基层银行应急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所有应急管理的基础,只有坚持从思想上保持时刻重视,科学的制定预案,认真严格的执行,做好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才能在突发事件中不失冷静,积极主动的解决问题,挽回银行的损失,保障区域金融稳定。

本文是湖南大学SIT重点项目的研究成果,吴万勇、王冬、齐跻绩、张颖、盛莉也参与了本文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田琰,完善基层央行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J].华南金融电脑.2008

[2]王健、毛建平,对基层人民银行应急管理的思考[J].西南金融,2007

[3]魏革军,建立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J].西部论丛,2003

[4]任晓健,构建容灾型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问题[J].中国金融电脑,2009

[5]乔海曙、贺凌华,中国银行业应急管理:问题与对策[J].金融论坛,2008

[6]刘桂清、鲁萍,基层人民银行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0

[7]冯青,基层央行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J].中国金融电脑,2007

[8]何孝星、邱杨茜、张宁、黄雪霞,关于尽快启动我国“灾害金融”问题研究的思考[J].经济学动态,2008

[9]文海燕、杜亚娟、张侃、张云昀,国际活跃银行业务持续性管理实践及启示[J].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10

[10]吴靓,浅论银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的建没[J].海南金融,2008

[11]巴曙松、丁波、任杰、张晓亮,中国应对自然灾害的金融体系构建与创新[J].西南金融,2008

[12]张冀峰,让“应急”如同“正常”――大型商业银行的灾难备份与恢复体系建设实践[J].金融电子化,2010

[13]朱小奇,论金融机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J].求索,2004

[14]乔海曙、万英,自然灾害经济学述评[J].经济学动态,2007

[15]张博,人民银行金融机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难点和对策[J].西部金融,2009

[16]黄国平,当前基层金融机构应急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武汉金融,2006

[17]FEMA/Internetional Afairs Office,

2006.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intrduction[R].FEMA/Internetional Afairs Office.

[18]Jon,William Toigo.,2004.Disaster Recovery Planning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作者简介:

钱瑛(1992.11-),女,汉族,籍贯:安徽安庆,学校:湖南大学,学历:本科,研究方向:金融;

篇10

【关键词】应急预案,编制步骤,编制内容

供电企业作为国有企业,担负着为社会提供安全、可靠、优质的电力服务的重任,因此电力应急保障的重要性日益增加,电力应急预案的编制步骤一般有如下几方面:

一、成立编制小组

应急预案的成功编制需要供电企业各个有关职能部门的大力参与,尤其是应寻求与危险直接相关部门进行合作,如安全、生产、设备等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还要请地方政府应急管理部门的代表,以保证企业应急预案与政府应急预案的一致性和有效衔接。成立预案编制小组将各有关职能部门、各类专业技术有效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保证应急预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二、搜集各项资料

搜集各项资料主要任务是为供电企业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提供法律依据和技术支持。需要搜集的资料包括: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及其他要求,地方政府部门应急管理信息。国内外、企业内外的典型事故案例以及同类或类似事故应急救援的成功案例,应急经验和教训等。企业各方面应急资源收集、其中包括人力、设备和供应等方面的应急资源,如专职和兼职的应急消防供水系统、个人防护设备、毒物检测设备、医疗救生设备、交通设备、通讯设备等。还包括当地的气象、地理、环境、周边人口分布情况以及当地可动用的社会应急资源。资料的搜集应尽可能全面具体。

三、危险源与应急能力分析

危险源分析是编制应急预案的重要基础。一般包括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等,其结果为供电企业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体系提供依据,同时也有助于确定应急工作重点,为划分应急响应级别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资料。由于每个供电企业的地理位置、生产规模、管理模式不同,其面临的主要风险和后果也大不同。因此,各供电企业应在充分开展风险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有重点地编制相关应急预案。

应急能力分析依据危险分析的结果,对已有的应急资源和应急能力进行评估,包括应急资源的评估,明确应急救援的需求和不足。应急资源包括应急人员、应急设施、装备和物资等;应急能力包括人员的技术、经验和培训等。应急资源和能力将直接影响应急行动的快速有效性。预案制定时应当在评价与潜在危险相适应的应急资源和能力的基础上,选择最现实、最有效地应急策略。

四、预案编制

应急预案编制是电力应急管理、预防和控制突发事件发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目前预案编制存在的一些问题:编制的应急预案普遍要素不全、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性差;预案之间相互不衔接,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应急预案的编制必须基于事故风险的分析结果,应急资源的需求和现状以及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

在设计应急预案编制格式时则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严格按照《电力企业综合应急预案编制导测》具体要求,并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精神,将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4大类,结合电力行业的具体特点列举典型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目录来编制。2)要体现一个完整的应急预案应当充分体现应对突发事件各环节的工作,这不仅要求预案内容完整,而且更讲求可操作性。每个预案应当明确体现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的各环节工作,一目了然。编制预案就是要实际管用,这是预案编制的基本原则。编制预案在文字要求应内容详实、表达准确、文字简练。3)连续性、一致性,保证应急预案各个章节及其组成部分,在内容上的相互衔接,避免内容出现明显的位置不当。保证应急预案的每个部分都采用相似的逻辑结构来组织内容。4)各类应急预案的功能和作用不同。总体应急预案是各级部门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总纲和依据。因此,编制时只能做出原则规定,不可能提出处置的具体办法;专项应急预案是部门为应对具体突发事件而制定的涉及数个部门职责的应急预案。编制时,必须对突发事件的具体类型级别、专门应急处置机构、应对方式及政策措施、具体处置等内容做出明确规定,而不能含糊笼统。现场处置方案更是针对具体场所和装置、岗位来制定的。5)重大活动应急预案应体现在“预防措施”上。在编制时,要认真分析重大活动基本情况及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情况,预先对相关应急机构的职责、任务和预防性措施做出安排,防患于未然。

五、预案评审和

对应急预案组织评审,供电企业应急管理部门是本单位应急预案评审的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本单位总体和专项应急预案评审,指导、监督工作。需评审的现场应急处置方案由该方案的编制部门负责组织。开展应急预案评审前,由预案编制部门填写《应急预案评审申请表》经批准后,提交相应资料,应急管理部门组织召开预案评审会。

应急预案评审通常采取会议评审形式。参加应急预案评审的人员应当包括应急预案涉及的部门(单位)人员和有关应急管理方面的专家。涉及网厂协调和社会联动的应急预案,应邀请政府有关部门、电力监管机构和相关专家参加评审。应急预案评审包括形式评审和要素评审,采用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三种意见进行判定。对于基本符合和不符合的项目,应给出具体修改意见或建议。

应急预案的工作由该预案的评审组织部门负责。总体预案经评审合格后,由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印发。专项预案经评审合格后,由单位分管负责人签署印发。现场处置方案经评审合格后,由编制部门负责人签署印发。应急预案印发文件或单位负责人签署声明内容及签字应当作为应急预案批准页的主要内容。

六、预案备案

应急预案自之日起一般15个工作日内进行备案。应急管理部负责本单位应急预案向上级主管单位、电力监管部门和政府相关部门备案工作,报备应急预案时,应提交相关报备材料:即应急预案备案申请表、应急预案评审意见和应急预案文本目录、应急预案电子文档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