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造林的用处范文
时间:2023-12-19 17:50: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植树造林的用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颈淋巴结;结核;病灶清除术
The treatment of tuberculosis oflymph nodes byradiacalneckdissection
Li Tianxing Dai Xiyong HuangChaolin
【Abstract】Objection Todiscuss the value of the treatment of tuberculosis of lymph nodes by radiacal neck dissection . MethodsThe therapywere analysed retrospectively in 228 cases with tuberculosis of lymph nodes. The treatment included antituberculotic therapy and radiacal neck dissection. Result 220 cases were cured(96.4%) , the fisrt intention cases were 189(82.9%) and the second intention cases 31 (13.6%). Inefficacy cases were 4(1.8%) and the relapse were 4(1.8%).Conclusionradiacal neck dissection is important in the therapy of tuberculosis of lymph nodes.
【Key words】Lymph nodesTuberculosisRadiacal neck dissection
【中图分类号】R825+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9-0064-02
本文收集了我院2001~2004年间收治的228例颈淋巴结结核病人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采用抗结核+病灶清除术等综合治疗,观察疗效,并随访1~3年。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28例患者中男120例,女108例,年龄16~72岁,平均32.2岁。病程半月~25年,平均1.2年。单侧颈淋巴结核149例,双侧颈淋巴结核79例。单纯颈淋巴结结核110例,颈淋巴结结核合并其它脏器结核118例,其中肺结核56例,骨结核25例,纵隔及或肠系膜后淋巴结结核16例,结核性脑膜炎8例,其它部位结核13例。合并糖尿病27例,HIV阳性2例,合并其它系统疾病35例。结节型淋巴结结核36例, 浸润型淋巴结结核109例,脓肿及破溃型淋巴结结核83例。
1.2 抗结核治疗:所有患者均采用3HRZE(S)/6HR方案抗结核治疗,其中25例因复发、耐药等原因改用6ThOKE(Z)/6ThOE(Z)方案抗结核治疗。(其中H为雷米封、R为利福平、Z为吡嗪酰胺、E为乙胺丁醇、Th丙硫异烟胺、O为左氧氟沙星、S为链霉素、K为卡那霉素)
1.3 手术治疗。
1.3.1 术前准备。术前常规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酶原时间、心电图、颈椎正侧位片、胸片等,了解患者一般情况。B超及CT证实病灶部位及肿大淋巴结大致数目。术前常规抗结核治疗至少1周。
1.3.2 手术操作及注意事项。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仰卧位,垫高术侧肩部,头部偏向健侧。充分显露手术侧颈部,根据病灶部位可选择不同类型的手术切口:沿胸锁肌内侧缘切口,颈外侧横切口以及复合切口等。因颈淋巴结核多易合并病灶周围炎,病灶周围易形成瘢痕、粘连,解剖结构不易辨识等特点,术中首先需寻找辨认以下标记,颈内静脉,下颌下三角区及颈外侧区的副神经外侧支,以及面神经管及下颌神经支。因颈淋巴结结核多沿胸锁肌两侧缘排列,很少累及颈前区、延腺组织以及深面的前、中斜角肌、气管和食管等。因此我们清除的范围:下颌区以下颌腺及腮腺为上界,颈血管鞘为前缘,锁骨上窝区以锁骨上静脉为下缘,深至前、中斜角肌为止。术中以彻底切除病灶为原则,清除所有坏死物及肿大淋巴结。根据淋巴结结核的类型以及切除组织的多少,一般患者均予以缝合皮肤,留置引流条,因皮肤缺损严重不能缝合者,旷置予以纱条填塞,术后换药至形成瘢痕愈合。
1.3.3 术后处理。常规抗炎、抗结核治疗,2~3天拔除引流条,伤口7~10天拆线,伤口未愈及伤口未缝合者予以雷米封纱条换药引流,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一般在1~3月内形成瘢痕愈合。
1.4 疗效判断标准。根据临床愈合时间分临床治愈、无效及复发。其中临床治愈分Ⅰ期治愈和Ⅱ期治愈。标准如下:
临床治愈:抗结核治疗疗程结束后,症状及体征消失,伤口愈合好,随访1~3年无复发及播散。
Ⅰ期临床治愈:经一次手术及术后治疗,达到临床治愈者。
Ⅱ期临床治愈:抗结核治疗疗程结束前,经一次手术治疗病灶复发或局部播散,但经再次手术治疗达到临床治愈者。
复发:疗程结束后,随访期内出现病灶复发及播散者。
无效:经2次以上手术及综合治疗,仍不能控制病情,反复出现复发或播散者。
2 结果
228例患者中临床治愈220例(96.4%),其中一期治愈189例(82.9%),二期治愈31例(13.6%)。临床无效4例(1.8%),复发4例(1.8%)。
228例患者预后见下表
228例患者中副神经损伤18例;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12例;淋巴管瘘6例,经再次手术结扎淋巴管或伤口换药治疗均治愈;术后并发反应性淋巴结炎13例,均为术后再次手术证实。无一例出现全身结核播散及死亡。
3 讨论
颈淋巴结核是最为常见的肺外结核病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虽然颈淋巴结结核经内科抗结核治疗病灶多不会播散,但该病易形成化脓感染、久治不愈的窦道以及皮肤坏死等并发症,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曾有不少学者认为淋巴结结核的治疗应加用手术治疗,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2.3],本组患者均采用全身抗结核治疗加用颈淋巴结结核病灶清除术以及术后处理等综合治疗颈淋巴结结核亦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其临床治愈率达96.4%。
颈淋巴结结核虽经内科治疗可以使病灶局限,但药物很难在病灶处达到有效杀菌浓度[2],且病灶的形态及病灶类型决定细菌数量[1],是以后机体抵抗力下降结核播散的根源。病灶处多有干酪样坏死物及细菌,是窦道久治不愈的主要原因。根据本组病例中Ⅰ期临床愈合患者达89.2 %,但仍有许多患者在Ⅰ期治疗后又出现后续复发及播散,这可能与手术前抗结核治疗时间不够以及术中未彻底清除病灶有关。后经再次手术及术后局部处理后,均达临床治愈。
本组病例中亦有4例出现复发、4例无效,分析该8例患者均合并多脏器或其多部位淋巴结结核,其中1例合并HIV,2例合并糖尿病,在临床上呈重症结核病表现,其结核病免疫力呈明显下降状态,这种患者临床上并无有效手段来控制结核病。手术中出现并发症有副神经损伤18例,面神经损伤12例,淋巴瘘6例,分析发现早期阶段占多数,以后出现的病例均为严重粘连局部解剖明显不清的患者。
因此,建议手术清除病灶应征询以下原则:①术中应彻底清除病灶。对于上段胸锁肌区,术中必须解剖至颈内静脉,下颌腺以及乳突,包括整个胸肌的深面,对于锁骨上窝,必须内至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为宜,外至斜角肌内侧缘。②术中必须解剖副神经外侧支及下颌缘支,避免损伤。③术中一般不需结扎颈内静脉及颈横动脉,但可根据病情结扎以上血管。④对于病史较长、病灶相对稳定,可早期行手术治疗,一般与抗结核治疗同时进行。⑤对于新发病例,建议最好抗结核治疗2~3月后再行手术治疗。⑥术前必须评估免疫状态,评估抗结核治疗的疗效。对于免疫力低下患者,应视为相对禁忌。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强有力的抗痨治疗保护下,采取清除术彻底切除病灶,外加术后换药等综合治疗才是颈淋巴结核的理想治疗模式,而病灶清除术在这种综合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严碧涯,端木宏谨,主编.结核病学.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2001,31
篇2
大家都知道,树木是经过小苗长到枝繁叶茂的。现在,在许多超市里,都在出售餐巾纸,有的客人甚至在疯抢,我觉得造纸工人非常残忍。因为树木又很多用处,比如这遮挡太阳,防止泥石流等等,连古今贤文上都写着:“上上树木光,上下走泥浆。治山治水不栽树,有土有水保不住。植树造林镇风沙,遍地都是好庄稼。”可见树木的功劳如此之大。但是,现在许多工人砍伐大片的树林,甚至拿树砍断当柴烧,这是多么悲惨的事情啊!
让我们保护树木,把地球妈妈打扮得更加漂亮吧。
江苏苏州常熟市石梅小学四年级:孙梓阳
篇3
一、分析教材内容,寓教于生活实际
现行的冀教版教材中,有很多知识都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如七年级上册“形形的植物”所提及的食用藻类——海带、紫菜;肾蕨、油松、大豆、玉米等植物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植物;七年级下册有关消化、呼吸、循环等人体相关知识更是与每个人都休戚相关;八年级上册所提及的种子的萌发与播种育苗、无机盐与植物的生活、动物的生活与饲养、食用真菌等内容经常出现在学生们的生活中;八年级下册所提及的酸奶、泡菜等发酵食品制作实例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植物的无性繁殖等方面的内容也是学生能在实际身边了解到的。
另外,教材中的青春期保健、食品安全、安全用药等医疗保健内容;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植树造林、大气污染等环保内容;杂交水稻、无土栽培、合理密植等经济及生产活动的内容都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初中生物的四册教材中,几乎每个章节都涉及生活实际的内容。所以说,生活实际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根基和源泉。
二、教学情境和方式生活化,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所熟知的生活经验、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新课。如在讲“食品安全”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2008年焦点话题“三鹿奶粉”事件、学校食堂食物中毒事件,由此引出课题,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添兴趣,关注社会食品安全,也让他们感到生物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填鸭式的教学,是教师一言堂。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批评的“这好比是在岸上做动作教儿童游泳”,学生缺少真实体验,所掌握的也不过就是空洞的理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如在学习“科学用药保障健康”一节前,教师可布置学生收集自己家庭常用的药品说明书,并让学生在收集药品说明书的过程中去了解药品的成分、功效、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而让学生去主动思考自己和家人什么情况下才能用、怎样用这些药等问题,使学生学会科学用药;又如,在学习“发酵食品的制作”一节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制作面包、制作酸菜、酿葡萄酒等,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知识不但在生活中真实地存在,而且用处很大,这将促进学生去审视学习生物学的意义,去体味自己在生活中的价值。
三、教学语言生活化
如果我们把枯燥的知识用生活化的语言去描述,就能够使抽象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例如,在学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知识时,用生活中的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和“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来形象地说明生物的遗传现象;“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和“十指有长短”来形象地说明生物的变异现象;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和“望梅止渴“来说明条件反射;用“山上多植树,胜似修水库,有雨它能吞,无雨它能吐”说明森林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作用。用这种言简意赅的生活化语言,就把生活现象与课本知识联系了起来。
四、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中,可以将复杂抽象的生物学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的现象联系起来,可打消学生的畏难心理,学生学习起来会更加轻松。例如,在讲“植物的蒸腾作用”时,可以用人们常说的“大树底下好乘凉”来举例,为什么只有在大树底下更凉爽些呢?这是因为植物会进行蒸腾作用,植物本身蒸腾出的水分变成水蒸气时,会吸收大树周围的热量,所以会显得凉爽得多。再如,在讲导管和筛管的作用时,可以用文庙里的东坡双槐为例介绍,东坡双槐都空心了,为什么仍然郁郁葱葱,枝繁叶茂?这是因为大树中间部分的木质部虽然没有了,但周围部分仍有木质部,里面的导管能给大树运输水和无机盐,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而东坡双槐的树皮没受到损伤,韧皮部里的筛管能向下运输有机物,使根得到营养,所以大树仍然郁郁葱葱,枝繁叶茂。这种变繁为简的方式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生物知识是有用的,可以帮助我们解释很多现象,解决很多问题,有利于为我们创造更好的生活。
五、教学中举生活化的实例
教师在教学之余,要经常收集一些生活素材,与教学相整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有所得。如学习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时,教师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小学自然课学过的知识入手,让学生思考:“用盐腌菜时不放水,过一段时间也会有很多水,水从哪儿来?”这样启发学生思考水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再如,在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时,教师可举以下生活事例:萝卜放久了会空心;水果放置久了,味道会变淡;大白菜堆放久了里面会发烫而且会很快烂掉。然后,教师可问学生:这是为什么?这些来源于生活中的问题会拉近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启迪思维。
六、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生物学教学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生物学问题,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感受到生物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例如,在学习“植物的蒸腾作用”知识后,要求学生解释为什么人们在移栽植物时,要带土移栽(保护根毛,保证移栽后的植物仍具有较强的吸水能力)和剪去部分枝叶(减弱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在学习了“食物的消化”一节后,让学生解释“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句话是否科学;在讲到“合理用脑”一节时,让学生讨论在平时的学习中怎样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惊奇地发现,生物科学离我们这么近,用处如此之大,与我们每个人都密切相关,从而会更加喜爱生物学。
篇4
关键字:秸秆焚烧污染利用
中图分类号: TL94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秸秆资源量大,覆盖面广,每年可生成7亿多吨秸秆,现阶段其用途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畜牧饲料;工业原料;能源物质;肥源物质。据统计,我国农作物秸秆中约有35%作为农村生活能源,25%作为牲畜饲料,还田作为肥料只占9.81%,工业原料为7%,而废弃和焚烧量到了 20.7%。秸秆成为“用处不大”但必须处理掉的“废弃物”。
而且随着大部分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稻草、麦秆已经不再是他们的主要生活原料。稻草和麦秆越来越被人们视作一种“累赘”,造成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把稻草、麦秆在田地露天焚烧或直接丢弃在田间、地头的做法。而且,农民对“炊烟伤人”的严重性认识不足,他们很少获得这方面的资料,因此根本不把焚烧秸秆当作一个不良问题。最为重要的是, 缺乏有效的秸秆利用技术,农民不知道如何处理废弃的农作物秸秆。在此情况下,完全由农民来处理,就出现了大量焚烧的现象。
每年夏收、秋收季节 ,我国农村很多地方随意焚烧秸秆现象严重 ,特别是大中城市郊区、经济发达地区和主干国道两侧田间地头焚烧秸秆现象严重 ,甚至浓烟遮天 。不仅严重污染大气,危害人民群众健康,浪费资源,而且,还会影响到航空和公路交通、通讯等公共安全,并由此引发火灾和其他事故,造成严重损失。
一、危害:
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秸秆是优质的能源,是农村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公斤秸秆直接燃烧的有效热值为340kcal。其次,农作物秸秆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氮、磷、钾、钙、镁、硫等多种成分,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5%,含氮0.63%~3.2%,磷0.11%~0.60%,钾0.42%~2.40%。秸秆焚烧以后不含有机质和氮素,仅含有各种灰分元素,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农作物秸秆每年有1.3亿t被白白焚烧掉,按每吨相当于60~65kg化肥计算,则等于浪费掉780~845万t化肥L引。另外,秸秆还含有粗蛋白、粗脂肪、糖、维生素等饲料成分。大量焚烧秸秆浪费了饲料资源,相应增加饲养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畜牧业的发展。
稻草、麦秆也是一份宝贵的能源。利用稻草、麦秆造纸,可以节约木材,无形中在植树造林;利用稻草、麦秆还可以应用在生活上、娱乐上、旅游上等经济生活领域。从全国来看,那么多稻草、麦秆聚集起来可是一笔很大的资源和财富,可以解决很大的资金问题。可以想象 ,每年在田间地头焚烧的相当数量的秸秆资源是一笔很大的损失。
2、对环境效益的影响。
资料显示:焚烧稻草、麦秆产生的烟雾主要成分是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物质,其中部分还是致癌物质,大量吸入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炊烟含有大量极细的可吸入颗粒物,一旦经呼吸道被吸入人体,就会直接进入肺泡和血液,最终引发呼吸道疾病和肺部疾病等。
土壤中含有丰富的对农作物有益的微生物。绝大多数土壤微生物在15-40C范围内活性最强,对促进土壤有机质矿质化,加速养分的释放,改善植物养分供应起着重要作用。焚烧秸秆会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从而影响农作物养分的转化和供应,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化肥用量增加,造成土壤板结破坏农田生态环境。
对社会效益的影响
农民焚烧秸秆往往是点燃秸秆后一走了之,不注意管理,极易烧烤周边的庄稼和树木,造成庄稼和树木死亡,甚至威胁油库、 粮库、 通讯设施和高压输电线的安全。
在农田,大面积地焚烧稻草、麦秆,产生的浓烟弥漫到道路上,导致能见度降低,对交通安全、民航航班的起降安全等构成极大威胁。甚至还会产生交通事故和引发火灾,损失不可估量,有时甚至是血的教训
二、解决办法
1、完善法规,加强宣传
为保护生态环境、 防止秸秆焚烧污染、 保障人体健康、维护公共安全 ,国家有关部门应该积极完善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明确秸秆焚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保证了禁烧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其次应该广泛地宣传和发动 ,提高农民的禁烧意识 ,调动农民综合利用秸秆的积极性。让 “秸秆还田、 保护土地、 保护环境” 的观念深入人心。
2、加强监督管理。
秸秆利用是一项难度大、 涉及面广的工作。禁止焚烧秸秆的执法工作单靠环保部门是难以完成的,各部门特别是乡镇、行政村、自然村基层干部应大力支持,层层之间签订禁止焚烧秸秆责任状,层层落实。各有关领导应组织人员下乡到田间地头监管,一经发现焚烧者,马上制止并灭火,视情况对肇事人员和责任区负责人进行处罚。
3、切实搞好秸秆的综合利用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年产秸秆达7亿t,仅靠禁烧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治本之法是为过剩的秸秆找出合理利用的出路,使秸秆成为一种新资源,为农民创造经济效益,农民才能自觉地利用秸秆,减少就地露天焚烧。作好秸秆还田的技术培训和普及 ,以点带面 ,搞好新技术推广。培养技术骨干 ,让农民正确地掌握基本技术要领。以环省会、 环机场、 环高速公路沿线为突破口 ,建立样板示范区总结出近年的成功做法 ,推广到全国各地。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大力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秸秆饲料,秸秆燃料等多种形式和多层次还田的实用技术成果。
(1)机械化秸秆还田以机械的方式将田间的农作物秸秆直接粉碎并抛洒于地表,随即耕翻入土,使之腐烂分解,从而培肥地力,实现农业增产增收。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秸秆作为饲料,既发展了畜牧业,增加了经济效益,又为农业提供了优质的有机肥料。过腹还田是一种综合效益很高的生产模式。但是,直接用秸秆饲养牲畜,秸秆利用率低,牲畜生长缓慢,经济效益偏低。通过推广青贮、氨化、膨化、微贮、制块和制粒、微生物处理等技术能大幅度提高秸秆饲料利用率,实现“粮多、饲料多、牲畜多、肥多”的良性循环。其中,氨化处理是应用最广泛、比较成功的处理方法。
(3)秸秆燃气
秸秆燃气,是利用生物质通过密闭缺氧,采用于溜热解法及热化学氧化法后产生的一种可燃气体,植物秸秆的有机成分以纤维素,半纤维素为主,质量分数为50%。这些生物质原料,在缺氧条件下加热,使之发生复杂的热化学反应的能量转化过程。
结语:
解决农村秸秆焚烧问题的关键是把禁烧秸秆与秸秆综合利用结合起来 ,把行政宏观调控与市场微观调节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秸秆综合利用的良性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河南农业大学主编. 秸秆饲料资源与利用.中国农业科技版社,1999
2、李周.农业发展与环境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篇5
上天赐予我们这一片家园,是要我们去守护他.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同时要我们用自己的科技去保护自己的家园,让它变得辉煌灿烂,成为宇宙中一颗闪亮的明星!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科技发展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阅。
科技发展心得体会1我们的脚下的土地无时不刻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一切都源于科技!
——题记
一千年前,人们过着简单、艰辛的生活。那时候。人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精神的世界,只求平平安安、吃饱喝足,维持正常的生活,为此人们烧香拜佛,祈祷平安。马车应该是唯一的交通工具了,但是价格昂贵,老百姓只得选择徒步。从上海到北京需跋山涉水,若是患上肺炎,便是无药可医,因此人们的寿命很短。
如今,有人发明了手机,缓解了身处异地的人们的相思愁绪;有人发明了飞机,舍去了在外奔波的人们的漫漫路途;有人发明了麻醉剂,避免了被病魔折磨着的人们又一层的痛苦。正是科技使我们的这个地球变小,变小。现在的我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物质的享受,更多的则是精神上的安逸。烧香拜佛依旧存在,不存在的是人们愚笨的观念罢了。
发展至今的医疗技术,几乎可以将生活中所有常见的疾病通通治愈,被延长了寿命的人们,拥有更多的时间去拓展生命、享受生命。生物、化学等自然学科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给原本好奇心强烈的人们带去了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人类在探索与发明的同时给自我价值以肯定,人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福祉的同时也收获了快乐。
曾经,人们惊异于漫天的星斗;如今,我们已经能够将卫星送到太空。
曾经,人们思索着如何在这弱肉强食的世界中立足;如今,我们思索着如何在这明争暗斗的世界里生存。
…………
科技改造者这个社会,我们需正视科技的力量,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科技发展心得体会2我们的脚下的土地无时不刻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一切都源于科技!
——题记
一千年前,人们过着简单、艰辛的生活。那时候。人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精神的世界,只求平平安安、吃饱喝足,维持正常的生活,为此人们烧香拜佛,祈祷平安。马车应该是唯一的交通工具了,但是价格昂贵,老百姓只得选择徒步。从上海到北京需跋山涉水,若是患上肺炎,便是无药可医,因此人们的寿命很短。
如今,有人发明了手机,缓解了身处异地的人们的相思愁绪;有人发明了飞机,舍去了在外奔波的人们的漫漫路途;有人发明了麻醉剂,避免了被病魔折磨着的人们又一层的痛苦。正是科技使我们的这个地球变小,变小。现在的我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物质的享受,更多的则是精神上的安逸。烧香拜佛依旧存在,不存在的是人们愚笨的观念罢了。
发展至今的医疗技术,几乎可以将生活中所有常见的疾病通通治愈,被延长了寿命的人们,拥有更多的时间去拓展生命、享受生命。生物、化学等自然学科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给原本好奇心强烈的人们带去了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人类在探索与发明的同时给自我价值以肯定,人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福祉的同时也收获了快乐。
曾经,人们惊异于漫天的星斗;如今,我们已经能够将卫星送到太空。
曾经,人们思索着如何在这弱肉强食的世界中立足;如今,我们思索着如何在这明争暗斗的世界里生存。
……
科技改造者这个社会,我们需正视科技的力量,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科技发展心得体会3对于科技这个词语,大家都很熟悉。简单说来,科技就是科学技术。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它是指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技术的总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如雨后春笋,正在祖国大地迅猛地发展。环顾生活,科技是无处不在的,科技就在我身边!
夜晚走在路上,有电灯给我们照明;给朋友打个电话,随手可以掏出手机;回到家里,打开电视看看新闻,开启电脑,可以和朋友聊天;妈妈用电饭煲蒸好了饭;开开电暖器;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着妈妈用电炒锅调制出来的美味佳肴……你看,随时随地,我们能离开科技吗?
科技的用处可是大了去啦!比如说:如果没有电动车,我们就不便和远方的亲朋好友交往;如果没有动车组,人们到各地旅游就很难实现朝发夕至;如果没有航天飞机,人们进入太空将是一句空话;如果没有破冰船,我们就很难到南极考察;如果没有航天器具,人们登月将只能是幻想……
相反,有了科技,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更加美好——有了传真,我们的文件,瞬间可以轻松地传出!有了机器人,它可以置身人们难以到达的空间;运用激光,可以制成健身器材;有了空调,即使是炎热的夏日,也可以让人们舒适如春……
不难看出:这一切,人们享用的都是科技的成果!
由此可知:科技,帮助我们创造了优越的生活环境;科技,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科技,是全世界人们智慧的结晶!
我们身处科技中,要不断学习新的科技!
科技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还要大力发展科技!
科技发展心得体会4千年前,地球曾是一个绿色的世界,千年后,地球却变成了一片荒凉的天地。
由于人类的滥砍滥伐,使地球原有的生机都没有了,地球上出现了台风,暴风雨,泥石流,洪水……
许多地区每年都会出现灾害,使人们无家可归,妻离子散,可这能怪谁,一切都是人类所造成的。
人类为了高科技,既如此的糟蹋大自然,“高楼大厦”,“跑车”,“神舟飞船”……一切都与大自然有着子母般离不开的紧密关系。
现代的生活,总离不开高科技,人类都以高科技为主,没有人看重自然。
因此,大自然不停的向人类报复,可不知悔改的人类始终没有意识到,凶残的人类不停的消毁这大自然。
可笑的是,人类其实都尽在残忍的杀害自己。最终,人类就似败战的军人乖乖的向大自然低头,举手投降。
人类不能离开大自然,高科技更不能离开大自然,世间万物都与大自然牵连着。
愚蠢的人类们总认为只要拥有高科技,一切自然灾害都可以化为乌有。
二十一世纪的人类,能拥有如今辉煌的科技,一切都来源于大自然的牵索。
如今,人类明白了,所谓的科技与大自然比起来仅如一片浮云罢了,同时也让人类明白了,利用高科技来征服自然是一个错误。
人类共同声鸣起了:“保护自然”,“从始开始。”
科技发展心得体会5最近这几年,大家觉得天气一下子就变热了,原本凉爽的秋天现在几乎要到10月下旬才开始,8月份最热的天居然达到了40度以上。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人类自己惹的祸。
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就是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工业化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将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复杂的潜在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例如随着温度的升高,副极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当的条件下,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导致植物生长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这是全球变暖的正面影响。但是与正面影响相比,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将更为巨大和深远。
主要危害有以下几条:
(1)低地被淹:(2)海岸被冲蚀(3)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4)地下水位升高。全球变暖对人类有很大危害,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首先是人类要树立环保意识,在没有这种意识的前提下做什么都是无用的。
第一,根据全球气候变暖来看主要是臭氧层空洞所造成的,那么人类就应该减少使用破坏臭氧层的化学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