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19 17:50: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篇1

1目前我国护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不完善的教育层次结构

尽管我国的正规护理教育工作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具有了越来越大的办学规模,而真正的与国际接轨的要求以及社会的期望比起来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能够全面地促进我国护理教育的不断发展。现在世界上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很多发达国家都在大学设置了护理教育专业,很多国家都已经逐渐建立了一整套的、完整的从学士到博士研究生的护理教育体系。我国现在护理人员大部分接受的都属于中专的教育层次,其中只有较少的人接受的是专科教育,接受本科和硕士教育的人才更是微乎其微。大量的研究表明,现在我国的中专卫生护理学校高达数百多所,并且每年向社会输送数量庞大的护理人才;而我国现在大专护理教育院校数量少,每年只能够向社会输送比例很少的毕业生;而大学本学科护理教育及以上的人才则更少。现在我国拥有本科学历的护理人员在全国总护理工作人员队伍中占到了不足1%的比例;而中专以及中专以下学历的护理人员占到了高于95%的比例。现在美国高达30%的护理人员具有本科学历,具有大专或大专以上学历的护理人员高达90%。较低的护理教育层次,再加上护理人员较差的文化素质,使得我国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提升受到了极大的制约,导致中专护理教育无法与现代护理职能的需求相适应。与此同时,现在还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目前临床上的高学历护士需求存在着非常大的缺口,而很多中专毕业的护理专业人员却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就业困难,导致现在一些卫护校面临着较大的生存困境。

1.2不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的医学科学发展的越来越快,再加上护理模式以及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对人文社会学科课程进行增设已经成了一个重要趋势。然而,不断增多的课程开设数量,导致学生越来越重的学习负担,其很难真正的将所学的内容消化掉,而且很少有时间进行课外知识拓展。原有的课程与新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选修课之间并不具备有机的联系,无法形成将一个完整的新课程体系。与此同时,在护理学科学以及医学科学不断发展,医学知识已经进入到了大爆炸的时代,再加上新增开设的护理专业、人文社会科学选修课等,这样就导致护理专业学生面临的有限的教学课时数和无限增长的知识之间存在的矛盾变得越来越突出。

1.3教师方面的问题

研究表明,目前美国所有的护理教育专业的教师都是硕士或硕士以上学位,这些护理教师充当着护理社会工作者、管理者、研究者以及教育者等一系列的角色。我国的护理教师队伍中只有少数人具有高学历。除了护理专业教师之外,很多护理专业的其他任课老师的专业都属于医疗范畴,因此这些教师并不具备整体的护理专业培养目标思路,而且也不具备正确的护理教育理念,缺乏正确的护理价值取向,也很少具备对护理专业的认同感。在这种情况下,医疗专业的压缩或翻版成为确定护理专业教学内容的非常突出的一个弊端。

2解决我国护理教育问题的有效对策

2.1对教育层次结构进行优化,对高等护理教育进行大力发展

要想使不完善的教育层次结构得以有效解决,必须要采取措施对教育层次结构进行优化,大力发展对高等护理教育。目前当务之急就是对中专护理教育层次进行压缩,现在我国在上海和北京等地已经开始逐步的落实相关的措施,致力于提升护理教育层次。从中专为主逐渐的过渡到大专为主,并且对本科护理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不断的扩大,这已经变成了解决我国护理教育问题的非常重要的一个趋势。所以我国的医学专科学校必须要将现在对高等教育进行大力发展的契机紧紧的抓住,对护理专业的招生规模予以不断的扩大。如果国家级重点卫生中专学校具有较为充足的条件,就可以利用改制改体的方式提升为医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或者医学专科学校,同时还要将龙头专业作为护理专业。采用这种方式除了对医学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十分有利之外,而且还能够对护理人才结构进行有效的调整。与此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对成人学历教育进行,利用自学考试、电大以及夜大等多种方式,对在职护士进行积极的培养,使其能够达到大专层次,最终能够不断的优化我国的护理人才层次结构,使之可以达到国际普遍水平。

2.2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建立科学合理的护理人才培养目标

将微观的教学实际和宏观的教育观念和思想联系起来的一座重要桥梁就是课程,因此解决我国现代护理教育问题的核心工作就是对护理教育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构建。为了能够将与新时期护理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符合的新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起来,院校护理教育专业可以对医院的护理专家进行聘请,将护理专业指导委员会成立起来,以此为基础,积极的研讨护理教学计划,并且要与一些先进的护理教育课程体系优化经验相结合,在反复的论证之后,最终将科学合理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建立起来。

①要将全面素质教育作为指导思想,对护理教育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构建。护理职能由于护理模式以及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而增加了很多新的内涵,与此同时,加上我国医院现在对各种新的先进的医疗监护设备大量的引进,因此对护理人员业务能力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而且护理人员也面临着非常多的法律问题和伦理问题。总而言之,现在护理人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人文修养以及稳定的心态,除了要具有较高的生物医学科学知识之外,同时还要具有较为充足的社会科学知识以及人文科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具体的护理工作中做到关怀人、理解人以及认识人。以全面素质教育思想要求为根据,可以将护理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划分为五大课程模块,也就是专业课、医学基础课、预防保健课、人文社会科学课以及自然科学基础课。同时还要适当新增以下课程:护理管理、社区护理、艺术鉴赏、社会医学、医学伦理学、人际沟通以及医学心理学等。

②要利用组建学科群的方式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现代化、基础化以及综合化是高校课程优化的总方向,而现在全球大学课程体系优化的重要趋势就是文科和理科之间的互相融合和互相渗透。所以必须要采用组建学科群的方式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学科课程之间的壁垒打破,使学科间在结构方面以及逻辑方面的联系得以不断加强,从而实现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的目标。出现在以往的课程体系中的学生过重的负担、过多的门数和课程膨胀等问题都能够通过组建学科群课程而得到有效的解决。利用文化、护理以及医疗等内容的相互渗透和相互结合,护理专业课程组建学科群就能够将与新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的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相符合的课程体系建设起来。

2.3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使教学质量得以全面提升

要想使这一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首先必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只有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才能够将对传统课程体系中对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进行强调的束缚摆脱掉,对目前教学内容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纠正,从而使护理教育的理念和宗旨能够在教学中更好地体现出来,保持专业培养目标以及教学内容之间的一致性,防止教学过程中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的现象,从而能够使护理教育的整体效益得以全面提升。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的原则就是将“够用”以及“必需”作为教授理论知识的原则,将“应用性”和“基础性”作为教授基础课程的原则。在这里所谓的“基础性”主要指的是护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必须要能够将必备的学习方法和基础知识提供给学生,这样才能够将学生在专业课中所需要的实践操作基本技能基础,而并非是要求在某个学科领域中学生具备英才能力。在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中要将“针对性”突出出来,在这里所说的“针对性”主要是要将护理专业的特点突出出来,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解决岗位工作中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立足于系统化的整体护理模式,在教学内容中必须要对学生运用护理程序筹集资料、对普通的健康问题进行分析和诊断、将护理措施制定出来、对患者实施全面的身心护理等能力进行强调。作为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解决护理专业学科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必须要让所有的护理教育工作者全面参与进来。

2.4致力于师资队伍建设的不断加强

篇2

关键词: 涉外护理专业 英语教学 问题 对策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护理专业的教学水平与发达国家的护理教育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发达国家从事护理相互工作的人员较匮乏,因此,对国内外护理专业人员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护理教育事业面临严峻的挑战。护理专业的学生需要提高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否则很难达到需求量的要求,为了拥有更好的就业机会,护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全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下面我们就来分析我国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及改善对策。

一、当前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发达国家护理专业人员较匮乏,我国护理专业成了热门的专业之一,很多高校开设了护理专业。很多护理专业的毕业生选择出国深造和工作,真正实现了涉外和体现了国际化,但还是有很多高校依旧停留在涉外的表层,没有真正落实涉外护理专业的教学,这样毕业生并不能真正符合涉外护理工作的要求。护理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时,涉及的英语教学只是简单的英语知识,在专业英语上并没有深入学习,甚至是白纸一张。这往往导致在临床护理的实操中,学生不能发挥自身能力,无法自如运用专业英语,这些问题需要在涉外英语教学中进行改善和解决。

1.课程设置方面。

在很多院校中,护理专业的学生接触的仅限于公共英语课程,涉外专业英语并没有接触,更无法谈及专业英语的运用能力。为此,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开设与涉外护理专业英语相关的专业英语课程,实现护理专业英语课程的多元化,为学生提高涉外能力提供基础。

2.专业教材方面。

传统的护理专业英语教材没有针对性,无法满足专业化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学到专业的英语技能。学生没有机会学到专业英语,在日后的涉外护理工作中就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很容易在沟通和工作中出现障碍和困难。因此,教材进行改革势在必行,让学生有机会学习到专业英语,体现专业性。

3.学生基础方面。

相对而言,职业学院生源的文化水平是不同的,生源的构成比较复杂。不同文化水平的学生的基础存在很大差异,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目标和能力也有很大不同,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具有不确定性。在英语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不同,很多知识点无法理解和掌握,成绩不仅没有提高反而下降,对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有很大影响。很多学生由于一开始就对英语不感兴趣,最后导致学习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有的学生甚至出现厌烦情绪,对英语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学效率无从而谈。

4.基础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严重脱节。

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基础英语教学,二是专业英语教学。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很多院校在处理基础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关系时,往往把两者独立起来,出现脱节的现象。涉外护理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学校只是停留在“涉外”的表层,并没有真正开展和实施专业英语教学,学生没有机会了解和学习专业英语,只限于基础英语学习。

二、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对策

1.修订护理英语教材,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很多英语教材和涉外护理专业是配套的,其中使用最普遍、符合涉外工作要求的是《护理英语学》,该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专业的护理英语技能和表达方式,能有有效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英语水平。每套教材都有自身的特点,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改善教学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提高涉外护理专业学生的英语专业性。

2.完善护理人员英文记录的书写规范。

涉外护理专业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会经常进行英文书面记录,这也是衡量护理工作者专业水准的重要标准之一,护理人员经常书写的有护理计划、病人转院记录,等等。英文记录的书写应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训练,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护理水平。

3.以大学公共英语为基础,强化专业英语教学。

在大学阶段,我们可以把大学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进行有机结合,为提高学生专业英语能力创造最佳的环境。两者的有机结合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获取基础英语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技能。

4.凸显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特色。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复合型人才是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是指既有文化知识又具备专业技能,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要朝着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和培养。与其他涉外工作不同,涉外护理专业用到的英语是专业性的,日常英语无法达到专业领域内的有效沟通。专业英语教学对于涉外护理专业学生是必修的学科,在工作中能够发挥绝对的优势,很多护理专业毕业生会选择涉外医院或者医院的涉外科工作,这就需要毕业生具备较强的专业英语能力,从而有机会获取出国深造进修。

5.设置合理的课程。

在传统教学中,应试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主体,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应该具有多样性,在设置课程的时候,减少应试教育的比重。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学习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发挥学生的最大潜力。

涉外护理专业具有很强的职业化色彩,它需要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共同作用。专业英语教学需要与基础英语教学相结合,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让我国护理专业的学生成为具有国际化护理水平的护理人员,在涉外护理工作中发挥自身优势和能力。

参考文献:

[1]秦博文,王海燕.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方向和教学模式的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

[2]牛筱婷,王惠,刘玉强.护士英语水平及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现状的分析与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0.

篇3

    一、当前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现今,发达国家的护士严重短缺,涉外护理专业已经成为了我国各院校的热门专业。涉外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很多都选择了出国深造或就业。但是,现在很多学校的“涉外”还只停留在表面上,在培养学生的英语水平上根本不能满足涉外工作的真正需求。学生在学校只能学习到基础的英语知识,在专业英语上还是空白,在临床护理中的实际应用能力普遍偏低,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改革涉外英语教学来加以解决。

    1.课程设置方面

    我国大部分院校的涉外护理专业在英语课程设置方面,只有一门公共英语课程,课程内容并没有涉及到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方面的内容。因此,我国在护理专业英语课程设置上需要更加多元化。

    2.专业教材方面

    在所使用的教材方面,缺乏针对性,没有体现专业化要求。因此需要改革教材,根据专业进行调整。

    3.学生基础方面

    当前职业院校的生源构成比较复杂,其中既有高考落榜生,又有高中辍学生,还有初中毕业生。他们的基础也是参差不齐,在教学目标定位上也有很大分歧。随着英语教学的展开,有些学生由于接受能力较差,成绩非但没有提高还下降,并产生了厌学情绪。归根究底,是由于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薄弱,产生厌学心理,使得他们放弃了学习,“破罐子破摔”,影响了英语学科的教学质量。

    4.基础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严重脱节

    把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可分为两个阶段:基础阶段英语教学阶段与专业英语教学阶段。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护理院校这两阶段教学是相互独立的。数据表明,我国涉外护理高职、中专院校对专业英语课程并没有引起真正足够的重视。有些学校虽然打着“涉外”的旗帜,实际上并没有开设涉外专业英语课程。教师对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没有好的计划,有更甚者认为只要学生具备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就可以通过自学达到学习目标。

    二、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对策

    1.修订护理英语教材,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有一系列的配套教材,例如《护理英语学》,它是连接我国基础护理教育和发达国家护理教育的纽带,是学生走向国际职场的重要工具。《护理英语学》作为涉外护理专业的必备学科,其教材需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针对当前的社会现状,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培养人才之路,拓宽涉外护理专业的市场竞争力。

    2.完善护理人员英文记录的书写规范

    涉外护士在工作中最重要的日常环节是英文书面记录,准确地书面表达是衡量护士工作水平的标准,例如:护理计划、病人转院和转科的转交信等等。建议院校在教学规划中加入专门的护理记录的英文书写规范的课程,使学生学会使用规范的专业英语表达意愿,以提高学生涉外护理的综合能力。

    3.以大学公共英语为基础,强化专业英语教学

    大学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的有机结合是提高涉外护理专业学生的英文能力的必经之路,对于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掌握英文不仅是背熟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技能,能在将来的工作中得以应用。

    4.凸显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特色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倡培养复合型人才,既精通外语又能熟悉专业。因此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将专业培养是英语专业培养相结合。在立足本专业教学的同时,加强专业英语教学。因为我国人员在国外从事护理职业时,要运用到的是专业英语并非日常英语,只有通过专业英语才能在自己专业的领域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要想让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既可以在大城市的涉外医院工作,也可以在医院的涉外病房工作,还可以参加国际护士资格考试后进入国外医院进修或工作,就需要将专业英语教学渗入英语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5.设置合理的课程

    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在课程设置方面还应该更加严格,减少应试教育的比重,增加课程的多样性。除此之外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还应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知识的培养,激发学生潜力,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涉外护理专业是一个职业化色彩很浓的专业,在英语教学方面需要将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相结合,培养一批具有外语技能与国际化护理水平的护理人才,在促进涉外护理专业发展的同时,提高毕业生的工作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秦博文,王海燕.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方向和教学模式的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

篇4

关键词: 护理健康教育  问题  对策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如今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自1986年我国响应WTO提出的全球战略目标号召后,卫生部明确指出要在全国大力开展健康工作,医院护理健康教育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展。但是,笔者作为一名护理人员通过在临床不断地实践,认为在开展此项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主要问题阻碍了护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开展。现分析如下:

    1  护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护士对开展护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由于受到长期存在的传统护理模式影响,很多护士都认为开不开展护理健康教育无关紧要,仍然只重视完成病人的常规治疗及护理,未把此项工作列入到护理计划重点中来。加之对护理健康教育未充分理解,对于其思想和行动上应受到的改变常常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1.2 实施方法不足

    1.2.1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疾病种类繁多,且每个病人的个体差异和经历更不相同,又存在护士缺编,往往习惯于把资料交给病人或家属阅读,或一味讲解常规、单一的内容,而未了解病人的真正需要。

    1.2.2目前,健康教育实施计划单还没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既反映出病人真实情况又具有教育内容及效果,全国认可的标准格式,大多数护士直接面对病人的时间很少,却花大量时间去写是很不现实的。

    1.2.3在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未建立评价指标,也无反馈信息。很多护士只注重对病人的单向灌输,忽略了这是一个动态的双向交流过程,病员的其他健康需求是否有遗漏,以致效果很难肯定。

    1.2.4护士健康教育相关理论缺乏,整体素质低,健康教育融汇了哲学、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和传播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不足,因而造成知识结构缺乏,不能满足患者需求,不能促进健康教育的提高。

    1.2.5医院支持条件有限  医院管理系统虽一再强调健康教育,有时候也只停留在表面,而未具体关心其落实情况,是否有效地培养了健康行为,是否阻止了不健康行为的存在与发展。另外,后勤服务系统也未跟上,占用了护士与病人接触的大量时间。在护理健康教育中,所需要的资料、设备、用具单一未能满足病人需要,阻碍了病人的学习效率与效果。

2  对策

    2.1提高护士认识,完成理念更新  在开展健康教育时,首先是观念的转变,使护士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以现代护理理论和整体护理观作指导,明确护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为此我们要更加宣传教育力度,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健康教育理论培训,使健康教育的思想观植根于广大护士思想中,认识到此工作是护理工作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

    2.2加强护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提高整体素质,健康教育赋予护士多元化角色,由此我们必须强化在职培训,加大继续教育力度,鼓励护士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教育,新知识新技术大讲座,读书报告及专业业务学习,改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提高护士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5

关键词: 护理专业实习学生 存在问题 教育方法

作为一名护理专业的医学生,工作的对象是病人,工作的内容是围绕“病人的健康”进行的,是人的生命,职责赋予了“神圣”的意义,也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护理专业实习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身体,在临床实习阶段不断积累,学习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将所学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认清护理实习生的管理难点,从实际出发,建立完善的解决方法。

一、护理专业实习生问题分析

1.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护理专业的学生大多是女生,独生子女比较多,没有独立性,习惯任何事依赖于父母,心理素质差。在校期间上实训课我们便发现,有的学生动手操作时心理紧张,手发抖,特别是真人操作和考核时,情况更严重。一旦在工作上遇到了挫折、人际关系压力等问题时便会产生恐惧、退缩、放弃的心理,根本无法胜任自己的临床工作。遇到紧急情况时,比如抢救患者时,心理素质差的学生便会惊慌失措,束手无策。这些学生以后进入临床是很难和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很难取信于患者的。

2.角色适应不良:刚从学校走进医院,对医院环境感到陌生;面对的人群由在学校时的老师、同学转变为医生、护士、病人及病人的家属;讨论问题的氛围发生了改变;到医院后,原来在学校规律的生活作息习惯完全被打破,开始了边学习边工作的生活,跟着带教老师值班,上夜班,上早班等,休息时间也可能在工作。由于在学校里面一直是学生的角色,做事情还是具有孩子气,不太成熟,到了临床进入社会,仍然未将角色从学生转换为一名护士,不觉得自己已经是一名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人员,这样导致在工作过程中缺乏一定的责任感。

3.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护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要学习的理论知识特别多,涉及面广,诸如患者入院出院的护理、休息与活动、安全与舒适、生命体征的评估、静脉输液与输血、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护理文件的书写等。很多护理专业实习生到了实习阶段才会意识到在校期间没有努力而导致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护士资格证合格率降低,直接影响到临床护理实践,严重者还会为病人的生命埋下隐患。

4.护理基本操作技术掌握不扎实:在校期间护理基本操作技术虽然有练习,但基本是在模拟人、模型上练习,找不出对真实患者操作时的感觉,只是学到了操作方法,还不能生巧。到了临床实践过程中面对的是真实的患者,实习生开始变得恐惧、紧张,不知道从何下手,惊慌失措。比如为病人进行静脉穿刺的时候做不到一针见血,导致患者对护理工作不满意,引发护患关系紧张的问题。

二、对护理专业实习生的教育方法分析

1.要求实习生进入医院以后着装整洁,穿护士服,护士裤,戴护士帽,穿平跟软底鞋子;言谈举止得体,形象端庄大方,化淡妆上班,不允许戴任何首饰;男生不留胡须,长发等。

2.严格要求实习生遵守医院规章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实习生在工作期间要认真严格执行护理工作的相关制度,认真遵守各项护理操作流程,不迟到,不早退,不允许在工作时间嬉戏、打闹、大声喊叫,有事需向相关负责人请假。

3.加强专业知识的复习与考核:在临床实践阶段是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中的好时机,对专业知识的提升特别重要,应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讲解、丰富、拓展,多提问,多考核,多培训。制定相关的奖罚措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4.多为实习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护理是一门技术,带教老师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操作过程中,才能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才能做到熟能生巧,逐步提高素质,做一名合格的护理人员。比如每天组织学生学会交接班,在病房旁针对病人病情给予相关问题的提问,进行相关护理操作。第一次可由老师讲解示教,第二次便可由学生独立操作,老师进行指导即可,操作后对所出现的问题立即予以提出并整改。在操作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一切按行为规范,动作规范标准,让学生熟悉轻微患者的病情,对其进行全程护理,实现让学生多实践的目标。

5.提高实习生的心理素质: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直接关系专业技能的发挥和工作能力的体现,若是对病人操作时不成功,则会使病人的信任度降低。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变得非常重要,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多开展锻炼心理素质的活动,多给予心理的安慰与疏导,树立其在工作中的信心,提高自信能力,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和牢固的专业知识。

6.帮助其适应角色的转换:很多实习生进入医院实习后,通过很长时间或很难将自己从学生的角色转换为医务工作者,依然缺乏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应具备的责任心、耐心、细心、关心、同情心。因此,教育学生最根本最重要的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然后配合老师的讲解示教,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在临床老师的协助下多实践,这样才能更好地进入角色。

篇6

关键词:高速公路;施维护管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维护管理在告诉公路管理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高速公路的安全性不仅关系着道路的施工需要,而且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都是息息相关的。

二、中国城市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备保护办理的含义

跟着高速公路的不断建造运营,不只改善了交通运输的情况,并且发作了无穷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带来了人们观念上的无穷改动。它不仅仅国民经济的命脉,还是经济建造不行短少的基础设备,它的前进与革新直接联系到生产力的开展与改变。可是在高速公路蓬勃开展的一起,咱们也大概注意到,在高速公路交通中,很多的交通安全事端不只造成了无穷的经济损失,也给很多的家庭带来了无法挽回的人员伤亡和精神痛苦。怎么进步高速公路办理的科学化,和谐好交警、路政、监控体系、救援体系及保护办理的联系, 为人民群众供给更安全的公路交通环境,是值得咱们探讨的。比如深圳道路安全计划的具体目标就是削减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减少道路交通事故数量,减少行人的碰撞,重型车辆的管理,以改善道路安全为目的,减少运输车辆的碰撞和改善交通安全运输。

三、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备保护办理中存在的问题

1、计划方面

在进行高速公路网的交通安全设备体系总体计划时,通常在坚持均衡大局,突出重点的准则下,关于不一样路途,依据它在路网中的作用,并联系其所在区域的地势、地质、气候、人文、环境等要素,选用最适合的计划,既不能为节省出资而撤销一些必不行少的设备,也不应为寻求高档次而一味选用最佳的商品。可是,因为高速公路网交通安全设备计划仅仅近几年才开始施行,还没有构成对比体系的方法,关于在计划中怎么调整交通安全设备体系与其他体系的和谐、山区高速公路网交通安全设备特别准则的拟定、计划计划安全性评估等方面思考的相对较少,这使得交通安全设备使用的其他方面也不一样程度地受到计划的影响。

2、规划方面

当前,交通安全设备规划的程序基本上是在获得路途规划的文件后,关于详细路段的路途特点和当地的地理、气候、环境,以及思考到公路建造资金的合理利用等要素,挑选恰当的安全设备布局方式,依据国内外相应规范、规范,挑选契合实践情况的规划准则,对安全设备进行布设。因为在安全设备规划方面没有对比体系的规划软件,因而人为主观要素以及个人规划经验在其中表现得对比突出。别的,因为各种外界要素的影响,有时安全设备的设置会更多地思考了漂亮等要素,而将安全放在了次要方位,这种做法尽管与规范不相背离,可是安全设备的设置上,会存在一些安全危险。

3、施工方面

在施工期间,通常的做法是路面施工接近结束后,安全设备施工公司出场施工。可是当前对路途进行竣工检验时通常只重视路面布局的完结,而关于安全设备是否设置合理、全部并不是很重视,使得有些路段安全设备未施工结束,公路就通车运营,呈现一些路段刚通车交通事端就频频发作的表象。另一方面,因为某些缘由,有些施工单位为了赶工期,不能按规划需要严厉施工,以及其他方面的种种要素的影响,使得有些安全设备的施工质量不能满意规划的需要,这也对高速公路安全发作必定的影响。

4、保护办理方面

当前我国的路途保护将首要的精力投入到路面的保护方面,关于交通安全设备的保护并不是很重视,在评估路途保护办理工作时,通常仅仅路面质量方面的目标,关于交通安全设备方面的保护质量目标提及的相对较少。这种情况的存在直接致使了高速公路网交通安全设备的设置、更新滞后于路途需要的改变,使得有些路段的交通安全设备保护不到位,甚至在损坏后很长一段时刻里得不到保护、修补,使得高速公路行车安全危险很多。

四、城市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备保护办理的办法

1、安全设备硬件应施行“严厉规范、按需调整”

(一)、防撞防护栏设置主张

当前高速公路通常存在护栏履行旧规范,施工不规范等疑问,不能契合护栏的基本功用需要,对现有防护栏的晋级改造现已迫在眉睫。波形梁护栏要对双向八车路途段还应进行加固。中心防撞护栏的立柱间隔应增为每2米一根;对因路面加铺和罩面而导致的高度不契合行业规范的立柱应从头按规范施工;中心活动护栏应当废弃“伸缩式”和“放置式”,主张选用折叠式既有阻隔功用又有防撞功用。

(二)、诱导性安全设备设置主张

关于指路标志体系来说,单向车道越多,对指路标志牌设置的需要越高。科学实验标明:跟着设置路侧标志的添加,驾驶员读取标志信息的概率逐步上升。以单向四车道为例,行驶在榜首车道的车辆,要驶离高速需要变道四次才能进人减速车道,交通流的抵触点多,在纵向上需要必定的间隔;再者,因为第二至第四车道通常会有大货车或大客车遮挡视野,驾驶人不能及时、有效地认读路侧的出口标志牌。因而,三车道以上的路段,除了添加高速公路路侧标志牌数量,还应在中心阻隔带内添加标志牌数量,继而处理路口、互通区标志牌设置不契合实践需要的疑问,进步在内侧车道行驶的驾驶人视认交通标志的准确率,削减路口事端的发作。有关职能部门应抓住拟定电子可变情报板设置的强制性行业规范,通常以为出口前、互通区前方、效劳区前后、主线卡点前设置电子可变情报板对比合理。应将视野诱导标志牌带自发光功用作为强制性需要。

(三)、其它硬件设置主张

新建的高速公路规划日流量较高时,应当把全线照明作为一项强制性的目标来施行。当前被使用的监控普遍存在夜间无法进行监控。从高速公路实践办理中发现,很多的交通安全事情发作在夜间,这样就大大地制约了监控功用的发扬。因而,监控探头加上红外夜视功用,即便发作在夜间的交通安全事情也能够经过监控及时发现、处置。在高速公路恶劣气候交通办理中,能见度探测仪通常能发扬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及时发现不适合通行的条件,使有关部门能在榜首时刻采纳有用操控手法。在效劳区内使用智能泊车计费体系,依据主线流量、效劳区泊车场所巨细的不一样,确定免费使用时刻。一切进人效劳区的车辆,泊车时刻超出规则时刻,收取泊车费。经过这一手法,加速效劳区内车辆的循环,使更多的车辆驾驶人能够在效劳区得到休整,使效劳区真正为交通安全办理效劳。

2、智能普务对安全设备的需要

(一)、巡逻电子化的需要

新建的高速公路应施行全程闭路电视监控,进一步进步高速公路的管控才能。依据需要,每0.5到l小时经过电子监控探头扫描所能监控的路面区域,及时发现交通安全危险,节省警务本钱。

(二)、交通违法行为纠正、查处智能化的需要

依托视频监控进行违法辨认与抓拍,查找路况反常信息,经过网络传输疾速告诉接近的巡查车或出人员人员,疾速处警,排障、操控。

(三)、智能设备对

智能交通系统是未来交通发展的趋势,如何开发和应用智能交通安全设施,提高交通效率,提高行车安全性是企业,政府和学术界努力的两个主要目标。智能交通安全设施,主要是利用高效率的能源,如太阳能和先进的技术,以及使用自动检测和控制的,即时的动态诱导和警示道路标志,标线等交通设施或管理策略,以取代过去的静态保守的做法。

(三)、对货车和大客车的要求

首先,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在事故处理中进行订单管理和服务模式,研究制定统一的规范和标准,采取细致的量化任务,定期通报考核进行推广实施。注重预防和应对,应做好演练工作,对货车和卡车的掌握进行有效的措施来应对隧道交通突发事件。调查研究,进一步明确各部门交通安全的责任,狠抓国务院的有关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安全意识,让人民群众,努力营造交通安全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积极性,以确保道路交通安全畅通。

五、结束语

伴随着进入城市发展的快速阶段,社会的步伐不断加快,城市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维护管理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这为有序推进道路的安全实施进行提供了很好的保证。

参考文献

[1]何勇,张建军.我国高速公路交通安全问题分析与对策[J].交通世界,2005,(12):16-21.

[2]刘伟清,李文贵,钟楚宏.高速公路运营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篇7

在护理教学中,学好内科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的基础和关键。对于内科护理教学质量的好坏来说,将直接关系到护生对内科护理工作的学习和掌握。所以说,内科护理教学对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护理人员来说至关重要[1]。

2.内科护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内科护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多方面的原因,比如教师的自身素质、教育观念、教育质量、教学方法以及教材运用方面等,这些问题都影响着内科护理教学的质量,以下主要针对教师自身素质以及教育观念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教师在课堂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对于部份教师来说,存在着自身的素质欠佳、专业水平不高、理论知识浅薄、知识结构不适合等象。其很多原因是因为工作上的调动,如本不是教临床护理方面的因为工作上的安排改行了,甚至部分教师对专业的理论知识还相当薄弱,这必然对于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其次是因为教学观念落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最主要体现在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比较成旧,跟不上时代的进步[1]。此外,有部份教师认为,护理工作不需要掌握太深奥的理论知识,理论方面也就不用讲那么多,从而使护生对于内科疾病是如何引发的、该怎么预防等都不太了解。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护理工作只要会打针、会输液、会换药、会导尿等懂得一些基础操作就行了,而并没有对护理工作进行更深入地讲解。这种教法会严重影响到护生对护理课程知识的全面了解,有的护生甚至是学的一知半解。久而久之,护生对学习护理知识的思想观念也会随之改变,会认为理论知识在以后的工作中不重要,只要会基本的操作就行了。其次是护生形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只有在教师讲解操作知识时才有兴趣学习,而对理论知识不感兴趣,甚至不想学。这又导致了教师更不想讲,最终形成了教师与护生之间相互影响。结果一到期终考试时,护生才感觉到护理知识愣是没有学懂,掌握的知识支离破碎,便出现了紧张、焦躁的心理。这也就是教育观念所造成的最终后果。

3.解决内科护理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篇8

【关键词】 高等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医疗、保健和卫生健康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对于医护教育的要求也就不断提高,随着对医护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医护教育方面的各种不足也就显现出来了,这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我国在培养护理教育人的规格上没有明确的定位。

1 高等护理教育发展历程

从世界范围上来看,护理教育延续到今天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860年以前,护理还处在萌芽时期,以带徒的方式存在于社会之中,并且是以“照顾”和“养育”为主的自发的行为活动,讲究的是知识经验的传授。1860-1909年,这期间护理教育进入了正规发展阶段,许多的院办护士学校先后建立起来,如日本、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都开始了正规化的护理教育。直到二十世纪中期,院办护校都被作为是培养正规医护人员的主要途径。从1909年一直到今天,高等护理教育才渐渐出现并且迅速发展起来。1899年哥伦比亚大学开设了一项新的课程——医院经济学,其主要目的是培养护校的校长、护校教师还有护士长,揭示了高等护理教育出现并打开了护理教育的新篇章。在此之后各个国家先后开设或建立高等护理教育相关的课程和专业。

我国的高等护理教育开始于1921年,虽然开设的比较早,但是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历程比较艰难,导致我国现阶段本科及大专高等护理教育只占护理教育之中很小的一部分。从1992年开始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先后开设了护理学硕士教育,护理学教育才初步实现由单一层次的中等护理教育向大专、本科、硕士这种多层次的教育体系转化。截止2003年底,全国共有255所院校开设护理学专业教育,133所院校开设护理学本科教育,30所院校开设护理学研究生教育,护理教育人才层次趋于合理,与国际日益接轨。

我国对于高职护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具有现代的护理技能和护理知识并适用于临床及社区服务保健的护理人才;招生的对象与学制规定在高、中专毕业为三年制,初中毕业的为五年制;能力培养主要是以社区保健需要和临床护理为原则,切实的制定能力培养标准和项目;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还有其他相关的课程的选择必须要适当合理。

2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相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步伐、社会对医护工作的需求以及国际护理教育发展方向等,我国的高等护理教育人才的培养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2.1 高等护理教育人才培养规模和人才层次结构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我国当前的护理人员专业群体虽在规模上有所增加,但其学历层次仍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2001年我国护理总数为128.7万人,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的28.55%,已初具规模,但医护比只有1:0.61,远低于1998年1:2.698的世界医护比平均水平,护士与床位的平均比例为0.4:1,低于世界1:1的平均水平。且我国目前护理人员学历层次为中专层次,招生来源主要为初中生。2003年,在全国注册护理队伍中,具有中专学历的护士占64.5%,具有大专学历的护士占24.3%,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护士仅占1.3%,而具有硕士学历的护士则是凤毛麟角。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护理人员学历结构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根据2004年全美注册护士抽样调查数据显示,美国现有注册护士中,中专学历护士占17.5%,大专学历护士约占33.7%,有学士学位的护士占34.2%,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护士占13%。

可见,我国护理护理人员的学历层次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虽然我国护理教育的规模近几年有所扩大,层次有所提高,但在卫生保健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护理功能不断扩展与健全的背景下,护理人才的数量更加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健康保健的需求。

2.2 高等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陈旧 传统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沿袭生物医学教育模式,将医学教育的模式进行压缩的基础上加上护理的内容,这种教育模式忽视了护理教育的独立性和系统性,缺乏护理专业的特色,使得护理教育专业层次目标定位模糊,护理理念存在偏差,护理人员知识面狭窄,难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卫生保健服务的社会需求。

虽然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已逐步完善对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的规章制度,并将出台新的相关的制度规定,但由于护士工作方面的原因以及继续教育时间的限制,继续教育计划在具体实践中并没有达到相应的效果。

3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与对策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与进步,护理服务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大,护理服务的需求日益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发展高等护理教育,还需继续培养高等护理人才,为不同的人群提供多形式、多层次的护理服务。

3.1 明确护理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培养目标中对于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标准,特别是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等方面缺乏明确的目标,为适应护理人才国际化、规范化的要求应打破传统护理教育理念的束缚,面向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国际护理教育信息与技术资源,加速护理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和高级护理人才的培养。

3.2 巩固与完善继续教育 世界发达国家都很重视护理继续教育,借鉴其先进经验,我国高等院校可为在职护士提供继续教育,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教育项目,通过脱产或半脱产形式进行专科护理培训,重点是加强所选择专业的理论学习,扩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满足不同层次护士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俊漪.高等护理教育各层次人才培养规格的研究[D].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

篇9

高职 护理 社区 教育 对策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社会对社区护理人才的需求在质和量上都表现出重大变化。培养社区护士是高职护理教育的重要任务和职责,能否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社区护理人才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一、社区护理教育的研究背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学模式的转变,人口构成、疾病构成的变化,人们对健康的需要已逐步趋向于集宣教、预防、治疗、护理、康复于一体化的综合。医疗保健服务模式正在由医院延伸到社会,服务对象也正在由患病的个体逐渐向家庭、社区的方向发展,社区和家庭已经成为护理人员重要的工作场所。因此,社区护理教育将成为21世纪护理教育的发展方向。

但是,由于我国社区服务尚处在试点阶段,社区护理工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现实的问题是:现有社区护理人员教育层次、人员数量、知识储备不能适应社会需求[1]。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 在意见中明确指出“教育部门负责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学科教育,将社区卫生服务技能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2]。该意见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要求加强医学院校的全科医学、社区护理的学科教育,积极为社会培育全科医师、护士。

二、社区护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传统观念制约社区护理教育的发展

长期以来,受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以临床护理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多数教师心目中已根深蒂固。其结果是:一方面,从事高职护理专业教学的教师观念不能或不能完全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整体健康为中心,以临床护理向基层、社区护理方向转变,对社区护理的价值和信念的认识比较肤浅;另一方面,高职护士专业的学生也不能充分认识社区护理的特点和重要性,并且存在着某些偏见,更为不利的是,大部分护生对毕业后从事社区护理工作持否定态度[3]。绝大多数的护生认为社区护理的内容只是预防接种、健康宣教、打针输液等工作,在实习、择业时大都把目标定位在各级各类医院的临床护理,很少有社区护理的意向。有些护生虽然从事社区护理工作,但由于对社区服务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没有充分的认识,他们工作的热情、自觉性、主动性及工作的效果都是不尽人意的。这也是目前影响和制约社区护理发展的重要因素[4]。

2.现有课程体系不足已满足社区护理教育的需要

社区护理专业开设的课程大多是围绕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护理技能,虽然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了社会护理学、预防医学、健康教育、社区护理、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等有关课程,但是社区护理的内容只占了很小比例,学科特色不足,给学习者造成了学习内容不明确、任务不清楚的印象,所涉及的知识面、知识结构不能满足社区护理的需要[5]。更不能体现社区护理本身所具有的高度的独立性、知识结构的特殊性。目前,各大专院校还没有统一的社区护理专业规范教材,对内容的选取没有统一的标准,更没有建立统一的知识评价体系[6]。

三、对社区护理教育的建议

1.更新观念,加强对社区护理的职业认知

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一方面要具有独立观察、分析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必须具有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及综合实践技能。因此,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教学内容要仅仅围绕社区护理工作的特点、需求合理安排。在教学过程中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将有关社区发展的政策,可通过主题讨论、问卷调查、专题讲座、社区参观等方式,引导学生就整体护理与社区护理的意义和发展趋势开展讨论,逐步树立现代护理观,帮助护生进一步加深对社区护理理念的理解,使学生深刻意识到开展集预防、保健、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社区护理已势在必行。

2.以任务为导向,改进社区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突出护理、注重整体、加强人文、体现社区”的新型护理理念,围绕社区护理岗位的实际需求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整合课程结构。公共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以“必须、够用”为度,进行适当的精简。增设人文、社会科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内容,开设如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护理心理学、护理管理学、社区护理学、康复护理、护理美学等具有社区护理特色的课程,结合社区护理的特点,探索更适合社区护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使社区护理教育不断完善,最终走向成熟,从而开创社区护理教育的新体系。

总之,高职护理教育作为护理人才培养的基地,承担着培养护生社区护理能力的重任,对发展中国社区护理事业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社区护理作为护理专业中的一个新课题,它是医学模式转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是促进健康、保持健康、预防疾病和恢复健康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一些实际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高职高专护理教育应加大专业建设的投入和规划,不断地改革与完善,以培养出更符合人民健康需求、社会满意的专业社区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周久红.目前我国社区护理的困扰与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04, 7(11):805-8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EB/OL].[2006-02-23].志,2009,26(3):34-35.

[3]贾长宽,黄晓燕,黄桂开.238名护理毕业生择业心态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2,17(7):726-728.

[4]阎红,朱丹.社区护士专业教育现状及其培养途径[J].护理研究,2006,20(19):1700-1703.

篇10

1.1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

护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学科,其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强化,两者之间的联系必须加强。在很多临床实习生中存在理论和实践无法灵活运用的问题:一方面,课堂上只是单纯学习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实践之时无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1.1学生临床实践时间较少

我国大多数院校采用一致的教育模式,即所有理论课程结束后最后1年才集中进行实习,而实习期间还要进行各科轮转以及各科出科考试与相关作业。由此造成毕业后学生临床实践能力还相对欠缺。

1.1.2护理教学内容滞后于临床发展

我国护理院校课程大部分有统一的教科书和教学大纲,基本实行高度集中的国家课程教材,由国家规划或委托统一编写、发行。因此国内的护理教育教材相对比较陈旧,无法与国际接轨;而临床实践又随着国际发展。从而造成临床实践时无法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总是实践先于理论。

1.2护理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师资队伍是发展护理教育的重要环节,而我国护理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以下问题:①缺乏“双师型”护师。很多教师都只善于理论或实践中的一种。②护理师资来源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途径:临床护师、具有临床专业工作经验者、高等医学院校护理研究生、临床医生或医科大学毕业生。不同来源渠道的教师教学方法不同,教学着重点不同,擅长的理论或临床实践不同。

1.3临床带教教师存在问题

临床实习是护理教育的关键环节,是护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过程,也是护生向护士角色转化的必经途径。要想提高护生实习效果,提高带教教师水平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带教教师存在以下问题:①学历层次较低;②教学时间不足:③自身专业素质低;④缺乏对现代护理教育观的理解。

1.4护理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护理教学课程依旧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形成完善的护理教育体系。护理教育中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而缺乏人文关怀,导致我国护生综合素质偏低。另外大多数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与医学模式的发展相脱节,没能形成护理教育独特的教学特点。

二、如何通过行动研究发展护理教育

2.1行动研究应用于解决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行动研究

能够拉近理论和实践的距离,是连接理论和实践的桥梁。菲律宾在护理教育中将实践教学与理论紧密结合,临床实习贯穿于整个本科4年教学中,学生学完一部分理论内容后及时到社区和医院实践。如此就可以让所学理论能及时和实践相结合,学习效果明显提高。将学生与教育行政人员作为行动研究的主体,将菲律宾的教学安排经验应用于我国的护理教育,让教育行政人员从学生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并将其继续应用于护理教育,这样就可以增加学生的实践时间和减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Adamson大学护理学院的教材呈多样化,一纲多本,在学大纲规定的前提下,每门护理课程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设置了教材2本~4本。每个学校的教材都没有硬性统一规定,由任课教师选择适合自己的教科书,只要经过学院领导的审批通过后即可使用。教学大纲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科教学目标制定,同时会在开学之时连同教科书一起将其发给学生。以上的教学方法有可用性,能解决护理教育中护理教学内容滞后于临床发展的问题。教育行政人员可以将其理论通过行动研究应用于护生的教学之中,从中发现适合各自院校的教材。由此可以让理论教学与临床教学同步发展,从而减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

2.2行动研究在护理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应用

Arieli等在构建一个和谐的护理学术团队的过程中,通过行动研究化解教师之间的紧张关系,效果非常显著。目前,越南护理协会已与澳大利亚1所大学合作,通过行动研究摸索出一套培养护理师资的有效措施,其成果已被越南教育部采纳并已付诸实施。在国内关于应用行动研究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章在近2年内也有发表。如赵书敏等将参与性行动研究应用于临床护士分层级继续教育培训发现,研究组成员通过不断地修正和改进,使研究组培训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也使研究组教师的自身能力不断得以肯定。综上所述,通过行动研究不但提高理论和临床实践水平,而且完善了各种来源途径的老师的水平,使其相辅相成,提高其教育水平。

2.3行动研究在临床带教老师中的应用

行动研究适用于教师的工作,能帮助教师对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反思和归纳,使其成为研究者,可以提升教师的学术地位。临床带教老师要通过行动研究发展自身成为研究型教师,就必须热爱所从事职业,有责任心与信心。研究型的教师善于不断将思考付诸实践,通过“学思并重”,在成长的过程中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教中学,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要义。要想提高带教水平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临床护理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实行带教老师竞选制;其次,优化带教队伍,让带教老师继续再教育;最后,加强带教老师的培养,提高其评价行为和评价水平。同时让护士长合理安排带教老师的班次,让其有更多时间专心于带教。带教老师通过不断从外界获得新理论与实践经验;然后通过行动研究应用于学生,同时也与护理研究人员共同合作,从中再次获得适合的新理论;最后将适合其理论普遍应用于临床带教,让带教水平蒸蒸日上。

2.4行动研究在护理教育课程设置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关怀意识、关怀能力已成为护理教育改革方向之一。护理关怀是护理的核心能力之一,美国护理学院协会对护理本科生能力的培养中提出了关怀及其相关的关怀价值观、关怀态度、关怀行为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成分。而要想发展护理教育就应该提高护生的人文关怀素质,同时也应该设置更多的人文关怀课程。通过行动研究将人文关怀理论应用于护理教育中,将护理关怀融入临床护理实践中,提供病人生理护理的同时也兼顾病人的心理、社会支持,使病人在关爱中恢复健康或安详的面对死亡。病人对护理人员的相关护理满意,就表示加强人文关怀的理论学习是一种有效方法。有个好的实践效果就可同护理研究人员共同创建出新的适合理论,从而应用于护理教育并发展护理教育。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