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污染治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19 17:50: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河流污染治理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河流污染治理措施

篇1

关键词:种植业;面源污染源;综治措施;枞阳县

中图分类号 X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5-99-02

枞阳县种植业以水稻、棉花、油料、小麦、蔬菜生产为主,以化肥施用和其撒施为主(除棉花沟施、穴施为主外),促成了粮经作物增产增收,同时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农业经济增长。不合理使用农用化学品导致污染,加上其它面源污染源危害,污染农田土壤、水体、大气和食用农产品,导致居民中毒伤害事件常有发生,这些问题需要综合治理,常抓不懈。

1 枞阳县种植业有六大面源污染源,其呈扩大危害态势

1.1 不合理施用化学肥料 根据市统计局资料,2001年全县耕地面积4.18万hm2(下同),施用化肥总量2.08万t(折纯量,下同),耕地平均施用量497.61kg/hm2。当年全县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施用量分别为0.82万t、0.86万t、0.33万t、0.07万t,其耕地平均施用量分别为196.17kg、205.74kg、78.95kg、16.75kg/hm2;2006年全县耕地面积4.21万hm2,耕地面积施用化肥总量2.75万t(从2007年开始统计无公开资料),耕地平均施量653.21kg/hm2,是美国耕地施用量225kg/hm2的安全上限的1.9倍。较2001年耕地平均施用量增加了155.6kg/hm2,增长31.27%。当年全县施用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量分别为0.94万t、0.72万t、0.79万t、0.3万t,其耕地平均施用量分别为223.28kg、171.02kg、187.65kg、71.26kg/hm2。可见N、P205、K20施用比例不合理。2007年以来全县耕地化肥平均施用量呈增长态势。由于水稻、油菜、小麦种植以化肥撒施为主,作物吸收化肥率不高。据化肥施用测定表明,氮肥面施作物吸收率在30%左右,30%左右流入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30%左右挥发到大气中。化肥施后如遇到干旱或暴雨天气挥发、流失量更多;有的滥施化肥作物吸收率更低,污染更多;有些磷肥含有镉、铅等重金属残留土壤中无法清除;长期施用氮肥,导致土壤酸性增强、土传病害加重;商品蔬菜基地长期过量施用氮肥,导致蔬菜品质降低和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超标,长期食用这些污染蔬菜胃癌等病症几率高。

1.2 不合理施用化学农药(含化学除草剂,下同) 我县以化学农药防治病虫草害为主。根据市统计局资料,2001年全县种植业化学农药施用量0.1万t(实物量,下同),耕地面积平均施用量23.92kg/hm2,2006年全县种植业化学农药施用量0.18万t,耕地面积平均施用量42.76kg/hm2,较2001年增加了18.84kg/hm2,增长78.76%。笔者调查认为,2007年以来我县种植业化学农药施用量呈增长态势;农药+水喷施,有的农民在3级风以上喷药,20%左右的药液随风、随水流失污染土壤、水体和大气;大部分农民注重虫害防治,忽视病害防治(因难以诊断),或选用农药不对路,或防治不适期;喷药后下雨又补喷农药,增加了污染源;有些农民加大了原药用量防治虫害,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又加大原药用量,增加了污染源;有些农民喷药采收不注重间隔期,例如商品蔬菜喷药后2~3d销售,城镇居民食用这些农药超标的蔬菜有害物质在人体积累,中毒事件常有发生;还有大量废弃的农药塑料包装袋、瓶丢入地头、河道、池塘等处带来污染。

1.3 农(地)膜覆盖、保养不当 我县农(地)膜主要用于早稻育秧和蔬菜设施栽培覆盖(不含水稻育秧塑料软盘,下同)。根据县农技推广部门统计资料,2001年全县农(地)膜覆盖量594t,2006年全县农(地)膜覆盖量700.5t,较2001年增加106.5t,增长17.93%。2007年以来全县农(地)膜覆盖量呈增长态势;由于农(地)膜多年次覆盖、保养不当,导致毁损细粹的残膜留入土壤中未清除干净而逐年积累;有的将废弃的农(地)膜堆丢入地头等处,随风随水又流入农田污染。破坏土壤团粒结构和土壤通气性,影响耕种和农作物对水分养分吸收。

1.4 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 根据县农技推广部门统计资料,2013年全县实收主要作物水稻、油菜、小麦面积分别为8.49万hm2、2万hm2、0.95万hm2,其秸秆产生量合计为64.6万t(还不含玉米、豆类等其它作物秸秆产生量;其中稻草57.2万t),扣除稻草过机肥田、畜禽垫栏等利用量约有10.5万t,剩下作物秸秆量54.1万t露天焚烧而产生的烟雾、粉尘、CH4、CO、CO2、SO2等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影响交通安全。

1.5 农民生产生活垃圾、污水 全县现有23.28万农户,扣除全家外出务工农户2.8万,尚有19.7万农户常年在农村生产生活。全县现有200多个村年均废弃的塑料包装袋、生活固体垃圾等和污水产生量分别约为7.19万t和107.86万t,乱丢弃和乱排放,污染生态环境,危害人体健康。

1.6 农民在沥青公路面上铺晒粮食、油料等食用农产品 根据测定资料,沥青中含有2.5%~3.5%的1、2、5、6―二苯骈蒽和3、4―苯必。柏油中的1、2、5、6―二苯骈蒽和3、4―苯骈柏受热挥发被粮食或油料农产品吸收。夏天沥青受热熔化粘附在粮食、油料农产品上。另外,还有汽车驶过排气管排出的废气喷到粮食、油料农产品上污染。

2 综合治理种植业六大面源污染源主要措施

篇2

我国河流污染问题严重,已深深影响到人身健康和经济发展,治污迫在眉睫。本文将综述国内外河流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各种技术的特点及其对不同类型河流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从众多污染治理技术原理中,归纳总结了物理、化学及生物/生态三大类技术,并分别阐述了各自的特点和优劣性。

关键词:河流污染;治理技术分类;物理技术;化学类技术;生物/生态技术

Abstract: This paper sum up the latest progress of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iver pollution control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echnology, and analyzes a variety of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applicability of different types rivers, to summarized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 ecological three main types of technologies and described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from a number of pollution control technology principles.Key words: river pollution; control technology; physics and technology; chemical class technology; biological / ecological

中图分类号:X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A

前言

河流为城镇提供了饮用水源和农业灌溉用水,对城镇的社会形态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作为城镇赖以生存的河流,却成为城镇的排污管道,遭到日益严重的污染,危及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环境。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扩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对河流的水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河流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问题摆在各级政府和专业技术人员面前。

河流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种类繁多,但从技术原理上看,可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生态技术三大类。

1物理技术

物理方法往往治标不治本 ,污染物只是得到了转移而并没有消除.

1.1调水

调水是通过水利设施(如闸门、泵站)的调控引入上游或附近的清洁水源来改善下游污染河道水质[1],其实质是由于清洁水的大幅增加使污染物得到稀释从而改善水质,但并未减少河道的污染物通量(总量)。对于上游或附近具有充足清洁水源、水利设施较完善的河网地区,该技术不失为一种投资少、成本低、见效快的治理方法。

1.2曝气复氧

人工曝气复氧技术是根据受污染河流缺氧的特点 ,人工向水体中充入空气或氧气 ,加速水体复氧过程 ,以提高水体溶解氧水平 ,恢复和增强水体中好氧微生物活性 ,使水体中污染物得以净化 ,从而改善河流的水质。人工曝气通过物理吸附、生物吸收和生物降解等作用以及各类微生物和水生生物之间功能上的协同作用去除污染物 ,并形成食物链去除有机物。

应用形式主要有固定式充氧站和移动式充氧平台两种[2]。主要应用于过渡性措施使用和对付突发性河道污染使用。该技术由于设备简单、易于操作而被许多国家优先选用净化中小型河流。实例有英国泰晤士河,德国 Emscher 河,韩国釜山港湾,美国圣克鲁斯港,北京清河,上海上澳塘,上海苏州河等。

另外 ,有研究表明采用人工复氧技术并投加生物制剂及底质改良剂 ,放养水生动植物等集成技术治理河道 ,效果比单纯复氧更好。[3]

1.3底泥疏浚

底泥疏浚是解决河流内源污染的重要措施,其主要是通过底泥的疏挖去除底泥中所含的污染物,清除污染水体的内源,减少底泥污染物向水体的释放,主要适用于富营养化河流的治理。应用形式有放水作业和带水作业两种。[4]

底泥疏浚因能将污染底泥永久性去除,因而被较多用于湖泊和小型河流。然而,底泥疏浚技术并不一定能从根本上使水环境得到改善。此外,疏浚河道的缺点:一是工程量大,耗资巨大;二是疏浚河道工程的环境后效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2化学类技术

2.1化学絮凝处理技术(CEPT)

化学絮凝处理技术(CEPT)是一种通过投加化学药剂(一般为混凝剂)去除水体污染物,改善水质的处理技术,较适用于污染严重、较为封闭的地表水体。且由于其除磷效果良好,特别是低泥磷的释放[5],有一定效果,也适用于富营养化河流。一般通过直接将药剂投加到水体中或者是将河水用泵提升至建于岸边的永久(或临时)构筑物中,再投加药剂进行河水的化学一级强化处理。

2.2化学除藻

化学除藻是控制藻类生长的快速有效的方法 ,在治理湖泊富营养化中已经有应用,也可以作为严重富营养化河流的应急除藻措施。但常用化学除藻剂会对鱼类、水草等生物产生危害甚至导致死亡,甚至具有致癌作用;化学除藻虽可使水质暂时得到改善,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湖泊富营养化问题[6],且会造成二次污染,一般不采用。

3生物/生态技术

3.1生物强化技术

生物强化技术,是直接向污染水体中接种外源的污染降解菌,利用其唤醒或激活水体中原本存在的、但被抑制而不能发挥其功效的微生物,并通过它们的迅速增殖,强有力地钳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从而消除水体有机污染及富营养化,消除水体的黑臭以及硝化底泥。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有集中式生物系统、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及固定化微生物等技术[7]。

在营养化污染水体中,原位修复投菌技术逐渐受到关注[8,9]。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采用定期向水中投放光合细菌,由于光合细菌能利用光能和氧将微污染水或废水中的无机和有机碳源及其它营养物质转化为菌体,从而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3.2生物促生技术

生物促生技术是通过向污染河流投放解毒剂、降解污染物的多种酶、有机酸、微量元素、常量元素、维生素等,以减轻环境中的毒性,对自然界中污染物降解土著微生物起到促生作用,为之创造一个能顺利完成其自然降解功能的环境,强化污染环境的自净能力,加速对有机污染物的分解。

3.3生物浮岛技术

生物浮岛技术[10]是利用生态工学原理,在受污染河道,用木头、泡沫等轻质材料搭建浮岛,以浮岛作为载体,在水面上种植植物,构成微生物、昆虫、鱼类、鸟类、植物等自然生物栖息地,形成生物链来帮助水体恢复,降解水体的 COD、氮、磷的含量,主要适用于富营养化及有机污染的河流。除此之外,还具有为生物提供生息空间,改善景观以及消波护岸的功能。生物浮岛依据浮岛植物是否和水接触分为干式浮岛和湿式浮岛两种。生态浮岛可就地处理河流,工程量小,投资省;处理效果好,自然景观和谐;实现资源持续利用;使用寿命长,维护简单;避免重复污染,重复治理,实现一次投资长期受益。

3.4生物膜技术

生物膜法[11]是根据天然河床上附着的生物膜的净化及过滤作用,人工填充填料或载体,供细菌絮凝生长,形成生物膜。利用滤料和载体比表面积大,附着微生物种类多、数量大的特点,从而使河流的自净能力成倍增长。它非常适合于城市中小河流的直接净化。生物膜法具有较高的处理效率,对受有机物及氨氮轻度污染水体有明显的效果。有机负荷较高,接触停留时间短,减少占地面积,节省投资。

3.5稳定塘技术

稳定塘技术是利用天然水体的自净能力,将被污染的河水在一种类似于池塘的处理设备内经长时间缓慢流动和停留,通过生物的代谢活动降解有机污染物的修复技术,适用于富营养化河流。用于河水处理的稳定塘可以利用河边的洼地构建,对于中小河流,还可以直接在河道上筑坝拦水,这时的稳定塘称为河道滞留塘。一条河流可以构建一级或多级滞留塘。

3.6人工湿地技术

人工湿地系统利用土壤填料,植物及粘附在它们上的微生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絮凝、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等多种途径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12]。从20世纪80年代起,人工湿地在河流污染治理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人工湿地的分类:按植物的存在形态分为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11, 20];按系统布水方式的不同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surface flow wetlands,SFW)、水平潜流人工湿地(Horizonial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简称HSF)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Vertieal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简称VSF)。[13]

3.7土地处理技术

土地处理技术是指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系统的陆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和对污染物的综合净化功能来净化被污染的河水,使河水水质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同时通过营养物质和水分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促进绿色植物生长并使其增产实现污染河水的资源化和无害化。根据水力负荷、污水路径、布水方式、土壤-植物系统结构以及再生水收集方法,土地处理系统可分为慢速和快速渗滤、地表漫流、地下渗滤等主要类型。

3.8多自然河流构建技术

多自然河流构建是要保持、重现及创造河流原有的、多姿多彩的自然风情,使河流充满自然气息。包括生态河床的构建以及生态护岸的建设。

3.8.1生态河床的构建

构建手段主要有:恢复蛇形河槽;利用植石和浮石带法设置深沟和浅滩;在河床比降较大的地方,设置人工落差;设置粗柴捆床等。

3.8.2生态护岸的构建

生态护岸是结合治水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而兴起的一种新型护岸技术,在水陆生态系统之间跨起了一道桥梁,对两者的物流、能流、生物流发挥着廊道、过滤器和天然屏障的功能。在治理水土污染、控制水土流失、加固堤岸、增加动植物种类、提高生态系统生产力、调节微气候和美化环境方面都有着巨大作用。生态护岸的特点是进一步加固堤防,滞洪补枯;修复水域生态系统;为城市景观添光增色。

发展趋势

截污是从根本上解决河湖污染的关键,只有污染源从源头上得到控制,才能真正使河湖水质状况得到改善,故此有关部门应加大管理力度,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提高河湖污染治理的技术水平。

在治理技术上,生物处理技术因其净化费用低,环境影响小,污染物降解效果好,在污水处理中倍受青睐。高效、无二次污染的生物处理技术及产品的开发研究,尤其是对具有特殊分解能力的菌种的培养筛选也将成为河流湖泊防治技术的发展趋势。向水体中投加具有特殊分解能力的菌种,将水体中有毒有害的物质分解为无毒无害的物质,加速毒性物质的分解转化,不仅可提高对河流湖泊的净化效率,还可实现对河流湖泊的生态修复。

另外,随着河流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日趋严重,以脱氮除磷为主要目标的植物修复技术将成为河流湖泊污染治理的热点,尤其在城市内河污染水体的治理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在城市内河水体中种植水生植物,一方面可以通过植物发达的根系有效地吸收,达到减轻和遏制水体富营养化的趋势,另一方面,通过水生植物的种植和培养,还可以起到美化改善城市景观的作用。[14]

我国的河流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起步晚,在制定适合我国河流污染特点的技术路线时,可以参考外国的治理经验,同时考虑治理技术的有效性、长效性、经济性和生态相容性。根据不同河流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理技术并加以组合使用,使各种技术之间合理组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越性。

[1]章营军,孙从军.浅谈污染河道水体治理.造船工业建设,2001

[2]孙从军,张明旭.河道曝气技术在河流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环境保护,2001

[3]苏冬艳,崔俊华,晁聪,张建辉,王培宁 污染河流治理与修复技术现状及展望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4]魏高峰.江河湖库污染内源治理中的环保疏浚.浙江水利科技,2002

[5] 何淑英,李继香,徐亚同 污染河流的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6] 李静会,高伟,张衡等 除藻剂应急治理玄武湖蓝藻水华实验研究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7

[7] 徐海娟,冯本秀河流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技术研究进展 广东化工 2008

[8] GROMMEN R , HAUTEGHEMI V, WAMBEKE MV , et al. An improved nitrify - ingenrichment toremove ammoniumand nitrite fromfreshwater aquaria systems Aquaculture ,2002

[9] VEZZULLI L ,PRUZZO C ,FABIANO M. Response of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to in situ bioremediation of organic - rich sediments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 2004

[10] 介绍日本的湿地净化技术-人工浮岛 2005

[11]田伟君,翟金波.生物膜技术在污染河道治理中的应用.环境保护,2003

[12] El-Khateeb, M.A., et al., Use of wetlands as post-treatment of anaerobically treated effluent. Desalination, 2009

[13] R. Haberl, R.P.a.H.M., Constructed wetlands in Europe.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5

[14] 董晓丹,周琪,周晓东我国河流湖泊污染的防治技术及发展趋势 地质 与资源 2004

篇3

关键词:噪音污染 河流污染 城市环境保护 污染治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严峻,为了保证城市的水源干净、空气清新,必须采取一些治理措施,从而实现对城市环境污染的有效治理,这不仅要求相P工作人员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还必须根据本国的国情出发,立足于城市环境污染的形成原因,探讨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从而保证城市整体环境的生态效益性。

一、城市环境污染的成因

(一)城市能源结构长期不合理

我国长期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决定了我国能源结构的不合理性,相比国外发达国家,我国的一次性能源的占有比重过大,不仅不利于维持城市空气环境,还有可能造成雾霾污染,燃煤是造成城市雾霾污染的主要原因。此外,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第二产业,产业结构偏重,而化工行业和石油行业是工业废气的主要来源,由于化工行业的工业废气的种类较多,成分复杂,因此一定程度上给工业废气的治理工作提出较高的要求。同时,化工行业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排放废气的总量相当大,会给周边的环境造成破坏性的影响。一般来说,将工业废气按照成分的不同,分为固体颗粒粉尘污染物以及气体污染物两种。污染大气的颗粒物质按照来源性质的不同,还分为一次气溶胶性污染物与二次气溶胶性污染物。这两种气体污染物主要漂浮在空气中,如果含量超标,会引起严重的空气污染,从而影响城市的发展环境。

(二)城市水污染的成因

中国水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却位居世界第109位。水资源匮乏在我国城市中也很常见,造成城市河流水污染的原因一般分为两类,第一,工业废水造成的城市河流水污染。第二,城市生活废水排放造成的城市河流水污染。不管是哪种原因,城市河流水污染都与城市人口的增加有不可分离的直接联系。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一批外来人口涌入城市,不但造成了工业废水的增加,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活废水的增加。工业废水对城市河流的水质量能够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尤其对冶金、造纸行业来说,会给城市河流的自净化能力造成沉重的负担。雨后污染也是导致我国城市河流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我国的空气质量标准较低,因此常常出现重金属超标的现象,这种现象也严重的影响我国城市河流水污染的防治工作。

二、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

(一)改善城市能源结构

为了实现对城市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首先要调整城市能源结构,降低一次性能源的比重,提高天然气、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从根源上杜绝城市雾霾污染的产生。同时,还要对城市能源消费主体进行调整,对于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如济南、北京、石家庄等雾霾严重区域的应该逐渐退出城市核心区,从而提高能源的清洁化程度。此外,结合空气污染治理技术,也能在短时间内达到净化城市空气,改善人们生活环境的目的。微生物分解法是未来工业废气污染治理的发展趋势,在目前的空气污染治理技术当中,微生物分解法是最为环保的一种,通过讲解污染颗粒的介质,从而达到对工业废气科学管控的效果。催化燃烧法是治理空气污染工作最常见的防治技术,具有价格低廉,可操作性强等特点,尤其对未完全燃烧造成的有机气体污染,有良好的治理效果。催化燃烧法的原理是通过将空气中的碳氢有机气体污染以及含硫有机气体污染进行化学分解,从而把影响城市环境的有害气体,分解为对自然无害的二氧化碳与水汽。

(二)噪音污染的治理措施

可在城市的居民区附近,设置绿化隔离带,从而消减噪声,减少噪音污染对城市居民的影响。此外,针对工业噪音污染,可在工厂机房的进风、排风通道加装消音片,分散噪音源,从而达到降噪的目的。针对交通噪声,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根据交通噪声的传播特点,采取合理的降噪措施,可以在公路的周边设置屏障,也可以在学校、医院等公共区域附近实施交通管制,从而减少噪音污染对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影响。

(三)水源污染的处理方案

水源污染的治理工作,需要按照每一个城市不同的污染状况,选择水源污染的治理模式。首先,要找出水源污染的源头,并建立水污染情况监测点,有规律的进行水污染情况的检测。对排污超标的企业,政府要严肃的予以惩罚,并且制定政策,促进城市水循环系统的健康发展。其次,还要进行水源污染检测方案的优化工作,针对不同城市的实际情况,开展差异化的水污染防治措施。地方政府也要加强环境管理部门的建设,从而对水污染严重的区域,开展持续的监控及管理,加快城市污染治理工作的进程。[3]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污染具有差异性,不同的城市所呈现的污染情况也截然不同,因此要求环境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体系,能够针对不同的污染,选择合适的环境治理措施,促进城市的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兵,刘艳君,包丽艳.吉林省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分析及治理措施[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12).

[2]姜立杰.美国工业城市环境污染及其治理的历史考察(19世纪70年代―20世纪40年代)[D].东北师范大学,2012.

篇4

联合治理,莱茵河重现生机

莱茵河全长1300多公里,流经瑞士、德国、法国、卢森堡、荷兰等9个欧洲国家,是以上几个国家的重要饮用水源,也是世界上管理得最好的一条河。莱茵河现在的成功,与莱茵河流域各国的有效协调合作密不可分。莱茵河由莱茵河保护委员会管理,委员会主席则轮流由各成员国的部长担任,但这只是一个民间组织,从来没有制定法律的权力。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莱茵河还很清澈,但20世纪50年代末,德国开始了大规模的战后重建工作,大批能源、化工、冶炼企业同时向莱茵河索取工业用水,同时又将大量废水排进河里,莱茵河水质急剧恶化。

为了使莱茵河重现生机,1963年,包括德国在内的莱茵河流域各国与欧共体代表,在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ICPR)范围内签订了合作公约,奠定了共同治理莱茵河的合作基础。ICPR制定了相应法规,强行对排入河中的工业废水进行无害化处理。为减少莱茵河的淤泥污染,ICPR严格控制工业、农业、生活固体污染物排入莱茵河,违者罚款,罚金50万欧元以上。保护委员会还实行“责任到户”,如委员会下面设置若干个专门工作组,分别负责水质监测、恢复重建莱茵河流域生态系统以及监控污染源等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莱茵河终于恢复了生机。2002年年底调查表明,莱茵河已经恢复到二战前的生物多样性水平。

保护水源,创“汉江奇迹”

韩国人经常自豪地称汉江是韩国创造“汉江奇迹”的源泉。在工业化大步前进的关键时刻,韩国丝毫没有放松对水资源的保护,韩国《水源地保护法》规定,凡是处于上游水源的地域,一律设为保护区。在保护区内不得兴建工厂等设施,对林木不得乱砍滥伐。在环境管理上,首尔市制订了《废弃物管理条例》,规定凡是在公园内乱扔废弃物的人,最高罚金为100万韩元。为监督和惩罚违法行为,公园事业所拥有165名环境监督警察,日夜对环境进行监督和管理。韩国政府规定,汉江不许行驶运输船舶,只允许部分游船航行,江边不得开地种田。几年前,有一家企业在汉江的一个岛上私自倾倒垃圾,被揭发后该企业被迫关闭。此后,汉江流域再没出现垃圾倾倒场。目前汉江的水质已达到二级国际标准。

全面治理泰晤士河

横贯英国的泰晤士河是英国的母亲河。19世纪之前,泰晤士河还是河水清澈,但工业革命的兴起及两岸人口的激增,使泰晤士河迅速变得污浊不堪,水质严重恶化。1878年,“爱丽丝公子”号游船不幸沉没,造成640人死亡。事后调查发现,大多数遇难者并非溺水而死,而是因河水严重污染中毒而死亡的。而上世纪50年代末,泰晤士河的污染进一步恶化,水中的含氧量几乎等于零,1849年到1954年,滨河地区约2.5万人死于霍乱。

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政府下决心全面治理泰晤士河。首先是通过立法,对直接向泰晤士河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作了严格的规定。有关当局还重建和延长了伦敦下水道,建设了450多座污水处理厂。目前,泰晤士河沿岸的生活污水都要先集中到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再排入泰晤士河。污水处理费用计入居民的自来水费中。经过20多年的整治,泰晤士河已有115种鱼和350种无脊椎动物重新回归。

综合整治,秦淮河重现碧波

曾经在城市行进中不堪重负30多年的南京秦淮河,经过3年治理,其12.5公里长的主城段奇迹般重现碧水清波。为何秦淮河能够得到有效治理?治理资金从哪里来?南京市政府独具匠心地推出了秦淮河工程的项目法人责任制。秦淮河综合整治工程包括水利、环保、安居、景观、路网5大项目,必须有高度统一的规划和指挥。2003年7月,南京市政府授权成立集投融资、建设、管理和经营为一体的秦淮河建设开发有限公司。社会公益性工程实施项目法人责任制,公司打破条块壁垒,5大项目统筹推进。随后,南京市巧用政策,成功打开了市场化融资大门:沿河200米范围内开发3000亩土地融资;自来水费中城市污水处理费每吨上涨0.15元,每年达7500万元,20年用于秦淮河治理。

国内外经验对我国目前水污染治理的启示

借鉴国内外的案例,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解决我国水污染治理问题:

首先,改革国家对地方的考核机制。对地方主要以经济增长指标为考核依据的模式转化为将环境污染管理作为重要的指标纳入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体系。

篇5

【案例】

河南省相关方面支付的400万元赔偿费,给了年初地跨皖豫两省的重大水污染事件一个说法。

2013年年初,河南惠济河东孙营闸开闸排水,大量氨氮严重超标的污染水体从河南省下泄,导致东孙营闸水位快速上升,超过正常控制水位。安徽涡河亳州境内水质由此污染加重,大批网箱养鱼死亡,淮河干流蚌埠市区及怀远县城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

我国是一个流域社会,跨界水事纠纷由来已久。时至今日,我国的跨界水事纠纷已经从简单的水资源争夺、洪水防御中的利害冲突转变为对洁净水资源争夺的冲突。

【剖析】

突发背后的常态

伴随着30多年来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各个流域的水体承受着越来越沉重的生态和环境压力,跨界水污染问题成为最典型的水资源冲突问题。

在水资源日益稀缺的当今社会,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和社区的人们聚焦于洁净水资源的争夺,同时想方设法将污水排放到其它区域,如排向其它行政区域、产业或海洋。在此情形下,跨界水污染事件作为一个热点问题,影响着不同行政区域间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和生存质量。

近年来跨界水污染事件层出不穷,诸如长江、黄河、海河、松花江、太湖、珠江等流域,均有不同程度的跨界水污染问题发生。

大部分跨界水污染事件从表面上看,是一个突发性应急事件,但实质上已经成为我国水资源冲突管理中的一个常态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具有自然流动性的水资源管理面临行政区域间管理冲突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社会经济急速发展导致各种主体对洁净水资源长期竞争性开发所致的困境。

跨界水污染治理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公共品,它和洪水治理有着本质的区别。洪水治理过程中最直接的措施是建造防洪工程,而大型工程措施的有效提供者是政府。水污染及其治理是一个广泛而分散的过程,即人人都是水污染及其治理的行为者。因此,从广义的角度看,水污染本身就是一个跨界管理问题,它或是跨行政区域界限,或是跨行业界限,或是跨社区或企业的界限。由于水污染本身在水资源消费过程中就必然产生,而这种污染过程大多难以进行低成本测量和监控。因此,仅仅依靠自上而下的政府行政强制力量,无法有效解决工业社会以后加快恶化的跨界水污染问题。

在经过各个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后,人们已经认识到除行政解决方案之外的跨界水污染治理之路,诸如立法、司法和执法等法律机制,水污染排污权及其交易机制、公众参与和自组织治理机制、协商治理机制、税费强制或激励机制等治理路径。这些方法可以结合不同水污染的实际情况进行应用,但实践证明,所有路径的有效程度极大地依赖于制度和文化的适应性。

【路径】

制度和文化的支撑

如何解决行政区域间或不同利益相关者间的跨界水污染问题,是一个涉及复杂的文化、政治和经济因素影响的因时因地的决策过程。尽管从技术和方法层面进行水污染治理的有效性大多可简单予以厘定,但制度的改变和文化的变迁却是十分艰难和漫长的。由于水污染及其治理是一种极其分散和难以控制或监测的行为,它就更加需要制度和文化的支撑。

从政策形成的角度看,水污染治理制度的改变和文化的变迁,不是一个简单的计划和实施过程,而是需要水污染事件的冲击去形成一个有效的政策窗口,此时,立法和行政部门能否敏锐地抓住这个政策窗口将至关重要。在人们对水污染有痛苦体验之际,利用政策和制度去规范和引导公众的行为,让公众有渠道、有动力去参与水污染治理,从而改变文化和制度。

2007年太湖蓝藻爆发,让历史上享有盛誉的江南水乡陷入了无水可用的尴尬境地,深深地刺激了普通市民和当政者的神经。太湖蓝藻的爆发,极大地促进了太湖二省一市的合作治理进程,提高了太湖水污染的效率。

相比之下,淮河流域的跨界水污染事件也多次爆发,但至今不能从制度上真正形成有效的防治机制。原因之一在于,政府机构并没有抓住每次淮河流域的跨界水污染事件带来的政策窗口,从而有效地形成合适的跨界水污染防治制度。换句话说,淮河流域的公民意识可能尚不足以鞭策当地政府去抓住政策窗口进行制度改进。

具体到跨行政界水资源污染治理的组织和协调问题,大多数研究均要考虑两个或若干个政府间的利益博弈问题。对于同一主体政权下的多个地方政府间的水污染合作治理,解决的理论思路看上去比较简单和传统,采用具有集权色彩的合作治理方式,仍然是中外河流治理的有效经验。但在实践中,人们发现这种解决思路不能如同洪水防治那样有效。人们可以看到包括淮河在内的流域防洪效率正在和经济发展步伐相适应,而污染防治的进度却和经济发展步伐的差距越来越大。

导致这种结果有其自然因素,即洪水一般给沿线政府带来的都是灾害,而水污染形成和治理过程对沿河上下游政府却利害有别,这种利害差别困扰着不同地区间对水污染治理的政治和经济成本与收益的协调配置。

同时,下列因素将使得集权协调治理机构形同虚设。

政治因素在于,地方政府官员的升迁主要是考核短期的GDP而不是长期的社会发展,更无论官员所在地的水污染给下游地区造成的危害。经济因素在于,我国没有形成有效的水污染补偿机制来协调上下游地区的利益分配,从而抑制上游水污染量的排放。法律因素在于,我国没有形成水污染损害举证责任倒置的法律依据,也没有形成NGO或公民环境诉讼制度,去限制政府或企业的不当行为。行政因素在于,各地对水污染排放没有完整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且真正具有行动力的地方政府没有强制执行排放标准的动力和机制。因此,即使有诸如淮河流域管理机构或国务院相关部委等协调机构,也无法从制度上有效预防跨界水污染问题的多次爆发。

跨界水污染问题的预防和解决之道,绝不仅仅是地方政府间公共事务的谈判。解决跨界水污染问题的关键,在于赋予水污染及其治理的行为者――公众参与治理的各种权力和途径,由此才能真正提高跨界水污染治理的效率。

长期将治理责任、权利、渠道和治理资源垄断在政府手中,不仅导致公民参与水污染治理责任的缺失,而且会进一步导致政府公信力的丧失,并导致地方各级政府间推卸责任,也无益于整个社会水污染治理制度和文化的进步,从而使得水污染问题日益恶化。因此,有效解决跨界水污染问题,必然需要公民参与的支撑。

此外,从跨界水污染治理的手段看,控制污染源及其排放量是最基本的目标,生态或经济的补偿措施只能是暂时的治理手段。应从科学机理上认识到,所有这种反馈式的自然或生态补偿机制,均只能降低污染的危害程度,而不能真正有效地从源头控制污染量的排放。

对于我国的跨界水污染治理问题,过分强调水污染权交易机制、水生态修复或补偿机制等自然或生态补偿类机制,将水污染治理作为社会的一种新兴经济产业,可能推动资本利益集团和政府寻租单位相互勾结,不利于地方政府增强对污染源的控制力度。

同时,政府应该认识到,采用市场手段提供水污染治理公共品,从长远来看仍然是由纳税人去承担相应所有成本。一旦地方政府总是试图逃脱污染治理的政治和经济投入责任,把当期治污成本转嫁到远期政府,就不会形成有效的成本压力去促进其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并对国家未来的水环境埋下重大隐患。

篇6

【关键词】城市河道;污染治理;研究

1.前言

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生产需要都离不开水源的正常供应,因此水源水质的高低就会严重制约人类的生活质量。作为城市文明繁荣载体的河流在重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却成为制约人类发展一大因素,为确保人类生活质量的高低,以及经济的发展需求,应该重视城市水源污染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综合防范。河流综合治理的进行不仅能够提高河道排水、防洪、排污工作开展的高效性,还能重新规划城市的建设,美化城市的生活环境。

在进行城市河流的综合治理时会涉及到很多的内容,比如环境科学、城市交通、河流景观、生物化学、水利工程等。因此在开展此项工程时一定要遵从经济发展的需要,人文、生态发展的需要,社会效应发展的需要等可持续性的发展角度出发,进行河道污染的综合治理。

2.河道的发展现状

在早期的河道治理工作中虽然已经开展相应的内容,但在一些实质性的问题上还存在很大的缺陷,具体的内容如下所示。

2.1河道的护岸工程不完善

在河道的护岸工作中往往采取的措施只考虑到河道所具有的防洪性能以及相应的稳定性,因此通常采取的措施是混凝土护岸、浆砌护岸、预制的混凝土块护岸、干砌块石护岸等措施,在开展这些护岸工程的建设时经常忽略河道周边的生态、环境因素[1]。对于河岸开展硬化工作便将水土的关系割裂,影响整个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河道周边的景观环境也没有进行利用,割裂人类生活和河道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

2.2河道防洪性能不足

从实地勘察的结果和相应资料的查阅中,城市的部分河道的堤身较为单薄,因此河道具有的防洪能力较低;一些河道的河岸上根本就没有开展任何的护堤防范措施,另一些河道由于较长一段时间内没有进行过较为大型的检修工作,因此河道的淤泥较多、河堤的残缺症状也比较严重。所以一到雨量充足的季节,就会面临较为严重的防洪问题,脆弱的河道很难承受雨水的冲刷和洪水的冲击[2]。

2.3污染问题严重

从大多数的城市建设问题中,城市水源的污染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一项重大问题,此现象的出现不仅会制约城市的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会影响经济的发展。这个现象出现原因是城市生产的污水总量超出城市河道污水治理的能力,而另一些城市的污水治理体系又相对不足,致使水源不断被污染,而且越来越严重。

3.城市河道治理的综合手段

3.1增强河岸的绿化建设

开展河道的绿化工作不仅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的自然景观,还能增进城市居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在河岸绿化工程的开展中也应将河岸的护岸工作考虑到其中,保证河岸的防洪质量。加固河道的堤岸,避免在雨水充足期造成水土的流失致使河道堤岸变薄,降低其防洪能力。在目前的河岸绿化建设中常用的方式,在河岸上种植草坪、杨柳、小乔木、开花的灌木丛等,建设亲水平台或者设立阶式的驳岸等。在河岸的周围还可建设利于市民休闲活动场地,将河岸工程的维护和管理以及气候因素考虑在内,再进行建设。河岸旁的景观设计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人文精神后,再开展河岸生态建设。开展此项建设不仅能够美化河岸的景观,还能满足市民的休闲精神需要。

3.2加强河道的污染治理

河道的污染治理可以定期对河道进行淤泥的清理工作,此项工作的进行不仅能够促使沉积在河道中的淤泥进行顺畅的排泄,扩还能增整个河道的蓄水泄水量,从而提升河道水源的自净能力,避免过多的污染物停留在河道到中,在河道蓄水的纵向深度上得到较好的控制,增强防洪的能力[3]。截留是河道治理的另一套有效的工序,主要是对污染源进行切断工作,将在城市中进行生产的所有工厂产生的污水进行囤积,避免其在未经过污水治理之前就排入河道,加重河道的水源污染。此外还可向市民宣传相应的河道防污知识,提高市民最城市污水治理的认识程度。污水的治理工作的开展还能从对雨水的分流中实现。

3.3应用生态技术进行河道的整体修复

构建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才能有效的提升河道的自我修复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因为较好的河道生态系统就能拥有较好的自我恢复能力、自我生产能力以及良好的生态多样性等[4]。生态河道建立的主要内容有:

(1)对河道增设生物滤床,生物滤床的制作可以应用人工填充的材料或者河床上附着的水藻等水生物来开展污染物的过滤和降解工作。

(2)在河道的附近增设人工湖,将污染物流入河道中的数量减少。还可增设人工湿地,应用微生物和水生物的影响来开展水源的净化工作。

4.进行河道综合治理的意义

河道治理工作的有序开展不仅能够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便利,还能为自然生态中的防洪排涝工作做好防控准备,确保城市居民的居住安全,此外河道的整个生态系统还能为城市居民的休闲生活营造较好的活动场所,提高居民的居住质量。在进行河道的综合治理后还能增加额外的经济收益,综合治理中在河道的附近增设滩涂,进行相应作物的经济种植,便能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

4.结语

在城市的规划中开展城市的河道基础建设,便能够改善城市的整体生态质量,为市民的生活提供相应的便利,还能改善整个城市的景观,而且河道自身所具有的防洪排涝功能也能得到提升。治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可以将河道在市民心中脏、乱、差的形象彻底颠覆。在进行河道的治理时一定要联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尽可能保持河道原有的人文环境、地理环境、生态环境的基础,实现城市居民与河道的和谐相处、经济与环保的共同进行。通过对河道的综合治理,为市民营造出一个更好的人文生态环境,确保市民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国培、楚万强、张玉昶.城市河道综合治理措施分析[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03):69-70.

[2]赵德金.现代城市河道综合治理——生态景观型河道的建设[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37(05):137-139.

篇7

【关键词】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省际边界;对策

1 区域概况

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地区,流域总面积达3.69万hm?。流域内省际边界重点地区北起吴淞江,南至平湖塘,西至京杭运河及太湖,东至大盈港、斜塘、上海塘一线,面积约3656hm?。其中苏、浙、沪所占面积比例分别为37.7%、34.4%和27.9%。行政区域包括江苏省昆山市,苏州市吴中区和吴江区的部分地区,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秀城区、嘉善县,平湖市的部分地区,以及上海市青浦区、松江区和金山区的部分地区(见图1)。

2 省际边界重点地区特征分析

2.1 水资源保护重点区域划分

太湖流域省际边界重点地区是典型的平原河网地区,区域内呈现塘浦河渠纵横贯通、田地水交错分布的格局。太浦河是区域内的主要河道,从区域中部通过,下接泖河、斜塘,是太湖流域的主要泄洪和供水通道之一,同时也是黄浦江上游的主要水源;太浦河以北区域内由淀山湖、澄湖、元荡等主要湖泊构成区域内主要的调蓄水体;太浦河以南区域则为红旗塘-大蒸港-园泄泾水系和上海塘、秀州塘-泖港水系,主要承泄太湖和杭嘉湖地区来水,在横潦泾汇合后进入黄浦江上游;吴淞江是区域边界北部的主要河流,上承东太湖地区来水,下与上海市苏州河相接;京杭大运河自区域西侧边界通过,连通了区域内各主要水系,也是区域内重要航道之一[1]。

根据太湖流域省际边界重点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及水资源保护要求,确定了太湖流域省际边界重点地区水资源保护的重点区域为担负重要供水任务的流域——“清水走廊”太浦河[2],涉及省界湖泊的苏沪边界淀山湖地区,盛泽工业污染突出、易发水污染矛盾的苏浙边界北排地区,以及饮用水水源地的黄浦江上游浙沪边界地区。

2.2 水资源保护重点区域特征分析

各区域以《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修编中2010年的基础数据[3]为基础分析污染状况特征,以2005~2010年的相关监测数据分析水环境状况特征。

2.2.1 太浦河地区

太浦河位于太湖流域省际边界重点地区中部,是沟通太湖和黄浦江的流域骨干排洪供水河道。太浦河西起东太湖,东至泖河,跨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市),全长57.6km。遇流域洪水年份,太浦河可承泄太湖洪水,同时承泄杭嘉湖北排涝水;遇流域特枯年份,可引太湖清水,向黄浦江补水,以改善上海市黄浦江上游水源地水质。太浦河除杭嘉湖涝水北排的7个口门和运河敞开外,其余两岸口门均已建闸控制。

太浦河流经苏州市吴江区、嘉兴市嘉善县和上海市青浦区,太浦河两岸的江苏省、浙江省都在建设具一定规模的工业集中区。太浦河主要入河排污口有29个,丁栅镇北蔡村沿太浦河建有3个加油站。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排入太浦河的污染物在逐年增加。长湖申线、京杭运河和頔塘为Ⅳ级航道,京杭运河和太浦河交界处的航运尤其繁忙,京杭运河平望段航运量达到6.67亿t,大量航运带来的燃油废弃物污染了京杭运河和太浦河河道水质。目前京杭运河已成为影响太浦河水质的关键因素,太浦河过京杭运河后水质会降一个类别。

太浦河在太湖流域众多河流中水质相对较好,水质沿程变化明显,太浦闸下水质最好,下游沿程水质逐渐下降,特别是平望大桥和汾湖大桥两个断面,水质下降明显。太浦河上游断面太浦闸下水质常年维持在Ⅱ类水,沿程各断面水质逐渐下降,出口断面练塘大桥水质一般为Ⅲ~Ⅳ类,超标项目为DO。

2.2.2 苏沪边界淀山湖地区

苏沪边界淀山湖地区涉及江苏省昆山市的千灯浦、淀山湖、锦溪和周庄四镇,以及上海市青浦区的朱家角、商榻和金泽三镇。淀山湖湖区面积达63.7hm?,主要入湖河流有千灯浦、朱厍港、急水港、元荡,主要出水河道为拦路港。

淀山湖地区的废污水排放总量为2416万m?,COD、NH3-N、TP污染物负荷量分别为20795t、2715t、626t。其中淀山湖上游昆山市四镇的废污水排放量、COD和NH3-N的排放量分别占淀山湖地区的52.2%、36.2%和25.0%。下游上海市青浦区三镇COD和NH3-N的排放量高于上游,但昆山市四镇位于淀山湖的上游,其污染物大部分流入淀山湖。

近年来,淀山湖及入湖河流水质恶化趋势明显。1997~2001年整体评价为Ⅲ~Ⅳ类,近几年均劣于Ⅴ类,其中除COD为Ⅳ类,NH3-N、TP、TN均劣于Ⅴ类,1997年至今均为中度富营养化水平。入湖河流急水港和千灯浦的水质最差,均劣于Ⅴ类;元荡除个别年度达到Ⅳ类外,其余监测年度为Ⅴ类、劣于Ⅴ类;朱厍港除个别年度为Ⅲ类,其余监测年度为Ⅳ、Ⅴ类。NH3-N、COD、DO等主要超标污染指标中以NH3-N最为严重。出湖河流拦路港全年水质为Ⅴ类,主要超标项目为NH3-N和COD。

2.2.3 苏浙边界北排地区

苏浙边界北排地区主要是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和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以及周边区域。区域内遇流域洪水年份时,涝水经澜溪塘向东北方排出、经双林港入斜路港向东排出、经麻溪入王江泾地区后向东排出;遇流域枯水年份,由太浦河向该地区补水。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内盛泽镇印染业发展快速,虽然有污水处理设施处理,但仍有大量污水排入河网进入嘉兴北部地区,致使苏浙两地交界处水质恶化。

江苏省盛泽地区工业与城镇生活点源污水排放量为6490万m?,COD和NH3-N的排放量分别为11682t和233t;面源COD和NH3-N的排放量分别为5351t、640t。浙江省王江泾地区污染情况相对较轻,工业与城镇生活点源污水排放量为2689万m?,COD和NH3-N的排放量分别为3332t和19t;面源COD和NH3-N的排放量分别为1486t、109t。

区域内水质基本为Ⅴ类,甚至劣于Ⅴ类。麻溪河、史家浜水质劣于Ⅴ类,双林桥、太平桥和北虹大桥水质为Ⅴ类,超标项目为NH3-N、BOD5、DO、COD和石油类。

2.2.4 黄浦江上游浙沪边界地区

黄浦江上游浙沪边界地区主要涉及浙江省境内嘉善县大云镇、干窑镇、洪溪镇、惠民镇、姚庄镇、当湖街道、新埭镇、钟埭街道和上海市枫泾镇、兴塔镇、朱泾镇、泖港镇、石湖荡镇、新浜镇。黄浦江上游三支分别为斜塘、红旗塘(圆泄泾)和大泖港,浙沪边界地区主要涉及红旗塘(圆泄泾)和大泖港。红旗塘监测断面位于浙沪交界处的大蒸港桥和俞汇塘的漕芳泾桥,大泖港的监测断面位于其上游支流青阳汇的青阳汇断面和广陈塘的六里塘大桥。

该地区浙江部分工业与城镇生活点源污水、COD和NH3-N排放量分别为1564万m?、3000t和219t,面源COD和NH3-N的排放量分别为7093t、373t;上海部分工业与城镇生活点源污水、COD和NH3-N排放量分别为25190000m?、7531t和424t,面源COD和NH3-N的排放量分别为5899t、546t。

区域内水体总体水质状况一般。斜塘水质为Ⅳ类,斜塘上游支流水体中,太浦河水质相对较好,为Ⅲ类;红旗塘(圆泄泾)上游河流为红旗塘与俞汇塘,水质基本保持在Ⅳ类,主要超标项目为COD、DO等有机污染指标和石油类,部分年份非汛期水质可达Ⅲ类;大泖港上游河流为上海塘与广陈塘,水质污染严重,均为劣于Ⅴ类,NH3-N、COD、BOD5、DO和石油类长年超标,近年氟化物也有超标。

3 水资源保护格局与对策

3.1 水资源保护格局

根据太浦河地区、苏浙边界北排地区、苏沪边界的淀山湖地区和黄浦江上游浙沪边界地区各自污染状况与水环境状况特征,确定了太湖流域省际边界重点地区水资源保护格局为:太浦河地区以严格控制限制排污总量为前提,加大污染治理,优化水资源调度,进行水生态修复,维护太浦河水质以保障流域供水安全;苏沪边界淀山湖地区以修复淀山湖水生态系统为目标,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入湖地区污染治理力度,严格控制入湖水质,采取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护综合措施,提高湖泊自然生态修复能力,促进边界湖泊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苏浙边界北排地区以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严格贯彻限排意见为基础,以强化污水集中处理、提高污水排放标准为治理重点,实现该地区水质目标,保障区域水质安全;黄浦江上游浙沪边界地区以加强该地区保护力度、污染治理及严格控制排污为基础,通过加快入河排污口管理、生态修复、水质监测等措施,实现黄浦江上游水资源保护目标。

3.2 水资源保护对策

3.2.1 太浦河地区

(1)制定太浦河限制排污总量意见,针对入太浦河两岸支流提出节点控制浓度要求,重点控制京杭运河水污染。建设太浦河两岸口门控制建筑物,实行两岸有效控制、相机调度;抓紧研究京杭运河控制方案,建设太浦河“清水走廊”。

(2)控制工业污染源,减少入河污染物量。针对太浦河两岸部分污染企业排污口超标严重,威胁太浦河水质的状况,从保障饮用水源安全的角度考虑,应限期封闭入河排污口,污水应经厂内处理后截流纳管进入污水处理厂,以减少入河污染物量。

(3)提高太湖供水能力,优化太浦河水资源调度,促进下游水体有序流动,提高区域水环境承载能力,改善黄浦江上游水源地供水水质。

(4)进行生态修复,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水源保护区内河道两岸建立生态护岸,控制土壤侵蚀,减少面源污染和人类生产活动的干扰。对沿线湖泊开展水生态修复工程试点,促进太浦河沿线湖泊良好生态系统的形成,进一步改善太浦河水质。

(5)建立两岸水质自动监测网络,加强统一监测,严格控制沿程污染源。鉴于目前太浦河两岸入河排污口较多的实际情况,应建立两岸监测网络体系,加强监测,严格控制沿程污染物超标入河,以满足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两方面要求。

3.2.2 苏沪边界淀山湖地区

(1)优化结构,加强污染治理。对千灯浦两岸工业园区进行重污染企业结构调整,并通过对污染物集中控制和治理率先实现总量削减;通过提高中水回用的技术和方法来提高中水回用率,减少废水外排量;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改造与建设,逐步实施污水集中综合处理。

(2)按照省界缓冲区控制节点水质目标,严格控制入湖节点水质浓度,主要包括千灯浦闸、珠砂港大桥、周庄大桥及白石矶大桥,改善淀山湖水质,抑制蓝藻暴发。

(3)对淀山湖及周边河道进行生态治理。严格制止淀山湖周边的无序开发利用活动,实施湖滨带和湖区生态治理措施,改善淀山湖及周边生态环境,促进淀山湖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4)实施水资源调度工程措施与管理。重点利用建设水利工程加强周边入湖河道和区域河道整体的调度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调度方案,加强对淀山湖出入湖河流管理,研究采取加大淀浦河出水等措施搞活水体,缩短淀山湖换水周期,优化水体循环,以进一步改善淀山湖水环境。

3.2.3 苏浙边界北排地区

(1)优化产业结构,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该地区以工业污染为主,需进一步加大点源治理的力度,对工业生产布局和结构进行总体规划。按照“以水定供、以供定需”的原则,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排放量,以满足限制排污总量要求。

(2)根据限排总量控制要求,分阶段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在考虑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按阶段削减要求控制污染物排放,近期争取达到或接近流域平均水平,远期则满足总量控制要求。

(3)优化污水处理技术,减少污染排放。通过对污染物集中控制和治理,率先实现总量削减;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改造与建设,逐步实施污水集中综合处理;通过提高中水回用的技术来提高中水回用率,减少废水外排量。

(4)在污染治理的基础上,对所在区域内湖荡和史家浜、麻溪、新塍塘西支、新塍塘北支、清凉港、大德塘、惠高泾、七仙泾、双林港、澜溪塘等河道进行整治和疏浚,增加河道环境容量,降低内源污染,保证区域水质安全。

(5)推进人工湿地工程建设。利用现有湿地进行改造,实施水禽栖息地生态功能恢复、湿地污染生物防治工程,恢复滨岸植被,通过湿地植被的吸收与沉降功能自然净化污水处理厂尾水及周边水体。

3.2.4 黄浦江上游浙沪边界地区

(1)严格控制来水水质,加强水资源调度管理。对黄浦江上游三支尤其是太浦闸调度管理优化调控。在冬春季黄浦江上游水质较差、流量较小的时候,维持适宜流量,保障黄浦江上游水源地水质要求;对于红旗塘、上海塘等省界断面,要严格执行阶段控制目标,加强淀山湖管理,保障黄浦江上游水源地安全。

(2)闵行西界以上的黄浦江上游江段为上海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且为感潮河流,近期应设置明确的界限标志,适当扩大保护范围;加快黄浦江上游水源地法规建设,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保障饮用水源安全;严格管理油船等载有有毒有害物品的船舶经黄浦江运输,研究建立应急联动机制。

(3)加强入河排污口管理,严格控制沿程污染源。限期拆除或限期治理保护区内已设置的排污口,禁止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污的建设项目;对保护区周边重污染、难降解污染物排污口实行更严格限制制度;对区域重点污染企业进行必要整治的同时,规定其污水必须经厂内处理,截流纳管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才能按排放标准入河。

(4)加强农业面源治理与生态修复。采取减施农药化肥、清洁养殖等减量化技术,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采取必要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措施,对黄浦江上游河道清淤、修复护岸及生态绿化修复等,以改善周边水生态系统。

(5)加强水质监测,完善区域内水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对黄浦江上游支流水质监测,并结合上游河流湖泊水质监测情况为区域水资源保护协商机制提供支持,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和传输系统,加快推进水质监控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张红举,章杭惠,汪传刚.太湖流域省际边界地区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J].水资源保护,2010,26(5):42-44.

篇8

关键词:深圳市;跨界河流;水质改善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ross-border river pollution in Shenzhen City, summarizes the way of "eleven five" during the transboundary river water quality improvement targets, and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on Shenzhen City thinking renovation 3 trans-boundary river the next step.

Keywords: Shenzhen city; transboundary river; water quality improvement

中图分类号: P3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 基本情况

深圳市位于广东省南部沿海,毗邻香港,国土面积约1,953 km2,2012年末常住人口1054.74万。全市流域面积大于1km2的河流共310条,分属海湾、东江和珠江口三个水系,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km2的仅有5条,分别是深圳河、茅洲河、观澜河、龙岗河、坪山河。观澜河、龙岗河、坪山河属东江支流,也是深莞、深惠跨界河流,流域总面积约685平方公里,2010年总产值约2349亿元,流域污水总量约120万吨/日。其中观澜河为石马河上游,在观澜企坪进入东莞境内,主河长23公里,境内流域面积约259平方公里;龙岗河是淡水河的上游,境内干流长21公里,流域面积280平方公里;坪山河是淡水河的一级支流,境内干流长16 公里,流域面积145平方公里。

尽管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河流污染治理,但河流水质改善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1)特殊的地理环境。由于深圳河流大多短小,属雨源性河流,雨季河水陡涨陡落,径流基本与洪峰一致,河流天然径流量小,基本无自净能力,环境容量小。(2)社会经济发展导致排污量大幅增加。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流域内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规模迅速增大,流域排污量急剧增加。(3)流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流域污水处理能力不均衡,部分流域污水处理能力相对偏低。另外由于原特区外污水管网缺失,雨污分流不彻底,雨污错接乱排现象较为严重,使得部分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河道。(4)部分流域违章养殖回潮现象依然存在,垃圾堆放与收集较不规范,面源也是导致河流污染的另一主要原因。

2 深圳市跨界河流水质达标的几点做法

为实现跨界河流水质达标,为东江水质改善提供保障,深圳市一直高度重视跨界河流综合整治工作,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1)高起点规划。出台三河水环境综合整治达标方案,提出“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和“水环境承载力提升”等综合整治措施,为全面系统治污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每年制定流域污染综合整治年度方案,将达标方案中确定的年度工作分解细化,纳入全市治污保洁和党政干部实绩考核平台推动落实。

(2)加快污水厂网建设。提速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加班加点、倒排工期,“十一五”期间流域污水处理能力显著提高,超过流域污水总量。此外还不断开展片区内污水厂配套支管网建设,并沿主要干流建成沿河截污箱涵。2008年以来三河流域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26万吨/天,新建成污水管网655公里,构建了以污水厂、配套干支管网、沿河截污箱涵(干管)为主体的污水收集处理体系,基本实现流域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3)开展河流综合整治,提升环境承载力。完成观澜河、龙岗河干流综合整治工程,实施河道清淤、岸坡绿化恢复和滨河景观整治,打造“河中有草,水中有鱼”的低碳、生态河道。建设横岗再生水厂、湖人工湿地等项目,对河道实施生态补水,促进河流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提升环境承载力。

(4)推动流域产业结构优化。主动实施行业禁批、行业限批、企业限批和区域限批,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出台《关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通过强制淘汰电镀、线路板、五金等重污染企业、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污染企业集中入园等多种方法,推动产业升级。

(5)严格执法削减流域污染。采取综合执法、公开忏悔、媒体曝光、强制环保评估、刑事拘留等严管重罚手段打击违法排污。组织专项执法行动,通过拉网、蹲守、突击检查多种方式,结合“白加黑”全天候检查,始终保持环保高压态势。通过创新环境监管方式,开发环境执法系统和企业排污申报系统,不断提高环境执法效能。同时大力推动规模化养殖场退出,联合开展插花地违章养殖清理和小流域综合整治工作,削减流域面源污染。

(6)多管齐下实施节排水管理。深入开展正本清源行动,强化排水许可监管,整治雨污混流及错接乱排。以国家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获批为契机,推进节水全过程管理。采用膜处理技术,建成横岗再生水厂(5万吨/日),不断提高再生水利用率。此外还安排水务发展专项资金,推行干流市场化、专业化管养,河道维护管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经过整治,与2008年同期相比,2012年龙岗河、坪山河、观澜河交接断面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下降52.0%、62.7%和25.1%,龙岗河、坪山河实现“水清岸绿”,观澜河水质明显改善,顺利通过了省人大跨市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考核,基本实现了淡水河“五年基本好转”、石马河“近期有所突破”的阶段性整治目标。

3 几点思考

目前,龙岗河、坪山河、观澜河流域污水处理能力已超过流域污水总量,污水管网骨干系统已全部建成,但是要深化流域污染治理,进一步改善河流水质的难度将会越来越大。首先是“微容量、重负荷”问题突出,因流域内均为雨源型河流,缺乏生态基流,即使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且所有污水处理厂出水均达到一级A标准,交接断面水质达标也仍有难度。其次是治污工程推进难度大,支流整治涉及建成区,受征地拆迁影响,较难截污和生态化改造,支管网建设存在投资大、周期长、拆迁难的特点,雨污分流涉及千家万户的排水管网接驳,随着流域污水治理的深入,治污工作难度将越来越大。为切实实现跨界河流水质达标,未来需要以更高标准、更高质量推进龙岗河、坪山河、观澜河污染整治,着力构建“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文化”的人水和谐治水新格局,积极打造治污治水的“深圳质量”。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1)转变治水理念。在治河思路上,从单一治污向综合治理、全面达标、生态治河转变;在治河目标上,从水污染控制向水环境整体优化转变,真正营造一个水环境安全、水生态优美、水空间宜人的水生态系统,满足城市发展和市民对水更高层次的要求;在治河重点上,从体现速度优势的大规模污水厂建设向体现质量优势的深度处理和管网清污分流建设转变,从重建设轻管理向建设管理并重转变;在治河机制保障上,从以行政为主向进一步建立健全人大、政协监督和社会监督与参与机制转变。

(2)创新治河措施。龙岗河流域以支流整治为重点,着力开展大康河、同乐河等主要支流综合整治,全流域改善水环境质量。坪山河流域积极探索污染治理、土地整备、流域开发三位一体的流域治污新路径,重点推进社区管网建设。观澜河流域以支管网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提高污水收集能力,充分发挥已建污水厂效益。

(3)实施精细化管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腾笼换鸟”,严格流域限批,限制污染型、耗水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建设,淘汰重污染和落后产能企业。完善“监测、监督、监察”联动平台,加大工业污染源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偷排漏排等环境违法行为,厉行“铁腕治污”。全面推进流域内排水管网市场化和专业化运营,完善排水监管体系,加强排水设施专业管理。积极实施河道养护专业化和市场化运作,实行管养分离,加大保洁监管力度。

(4)优化治污效果。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坚守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以节水全过程管理为重点,实现节水与技术创新、节水与减排相结合,提高再生水等非传统水资源利用水平,以节水优化治污效果。

(5)提升水环境承载力。由于深圳市河流容量较小,污水处理厂一级A的出水不足以使其达到水功能区划要求,未来一方面可按照“试点先行、先点后面,以点带面,逐步发展”的推广模式,以流域/片区为基本单位,按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局方式与现有/规划污水处理厂和未来雨洪利用工程统筹建设,增加河道补水来源;另一方面还可考虑研究将未用于供水的小山塘水库释放出来,作为河道的生态基流,增加河流水环境容量,不断提升水环境承载力。

参考文献:

[1]王国栋, 张宇. 深圳市河流水质改善思路分析[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3(9):44-46

[2]深圳市水务局. 深圳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R]. 深圳: 深圳市水务局. 2012

[3]北京大学, 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深圳市水环境改善若干关键问题及技术对策研究[R]. 深圳: 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2009

[4]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深圳市龙岗河、坪山河、观澜河(石马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达标方案[R]. 广州: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保护研究所. 2009

[5]彭盛华, 尹魁浩, 梁永贤等. 深圳市河流水污染治理与雨洪利用研究[J].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11,1(6):495-504

[6]何晋勇, 温致平. 深圳市河流水环境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 环境保护. 2009, 416(3B):53-55 [4]

[7]张德浩, 蒋岭. 深圳特区水环境污染原因与对策[J]. 西南给排水. 2005, 27(2):25-26

[8]刘应明. 深圳市水环境污染的控制与管理[J]. 环境科学动态. 2003(1): 37-38

篇9

关键词:生物技术;农业水污染治理存在问题;原因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3.218

0 引言

目前我国用水较多的产业就是农业用水,由于水资源的农业利用和粮食问题紧密的联合在一起,粮食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这给水资源的控制和调节又增加了难度。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是分布不均等,北方的水资源较少而南方较多,所以形成了北方干旱地区居多,南方潮湿的特点,在水资源的开发问题上,常见的都是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长时间的开发地下水资源,使我国的供水资源逐渐单一,还导致了地面污染等严重的问题。如今农业上的污染使得水资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所造成的对环境的污染如对水资源以及土地的污染,以及使用农业化学物品对农业产物的污染,如食品的安全,健康问题。比较严重的属于对水的污染。大气污染的形式主要还是农业活动中使用的化肥,经过挥发,进入到大气层中,流动性的污染大气层。而水污染主要是一些农业系统在设置排水设施的过程中,随意的对当地的河流排放污染物所导致的水资源污染,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人们对水资源的紧缺状况的日益重视,中国的水污染在控制方面已经逐步在改善。生物技术作为一项新型的科技研究成果,在农业污水治理的问题上主要表现形式为通过植物的内部反应器来进行污水的净化处理,但是由于我国在生物技术的开发上还存在进步的空间,所以生物技术在农业污染治理中还是需要不断探索的。

1 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生产有益的物质,对动物来说,就是使动物在生理活动过程中生产出对自身对周围有积极作用的物质,相同的,对植物来说,就是使植物在生命活动的过程中,产出对植物自身和环境有益的物质,将这一技术应用到农业水污染的治理上可以有效的对已经污染的水资源进行补救。生物技术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生物的细胞和基因,生物的一系列生理结构特征可以和水资源污染相互合作,例如它具有吸附性,降解性等。生物技术是当前科技飞速发展的新型技术,还处在不断探索的阶段,所以在它广泛应用之前上还需要解决一些问题,包括农业污水处理的利用。

2 目前我国农业水资源污染状况

2.1 化肥的大量不合理使用

中国的农业发展时期,农业生产者一味的追求生产量,对土地使用大量的化肥,而化肥使用超标,会使得土壤中的水分营养价值严重下跌,也进一步污染了地下水。中国在化肥的使用上已经超过了其他的任何国家,位居全球第一,而在利用化肥上,又不断下滑,导致化肥不但不能合理有效的发挥其作用,还污染了周边的河流湖泊。导致此类问题主要原因有三种,其一是化肥在生产的时候其化学元素组成不合理,其二是缺乏专业的操作人员。众所周知,上世纪90年代,中国农业生产者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而施用化肥又是一项技术性的工作,大部分对化肥技术认识不够的农业生产者滥用,误用的方法导致化肥的不合理利用,最后一个因素是我国在化肥生产的结构上不够完善,导致化肥的益处不能被农作物完整的利用,而弊端却发挥了主要作用,引起河流的严重污染。

2.2 农药的使用引起污染严重

农业生产中,农药的使用是保护农作物的基本措施,农药投入农业生产可以避免农作物受到害虫的侵蚀,保障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但是,农药在农业的生产中一度出现过量的使用现状,带去了环境污染的问题,对生态平衡造成了威胁,也使健康问题得不到保障。随着这一现象的加剧,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农药的使用问题,在对水域的研究调查中发现,河流水域每20个其中至少就有一种农药,地下水域中的调查结果也是如此。由于农药不易挥发,特别容易保留,所以在进入土壤中后,加剧着对水域的破坏。这些被污染的水域一旦经过水域传输系统被人饮用,有些农药中所含的致癌物质将会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

2.3 养殖产业污染物的排放

中国传统的施肥途径是利用人和动物的排泄物进行施肥,但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化肥的生产导致了农业施肥的转型,从传统的施肥模式转向了化肥使用的新时代,随着化肥使用的广泛,人们逐渐忽略了传统的施肥模式,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不能利用,这些本来有用的有机物因不能应用于农业而排放到大气中逐渐加剧了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随着养殖产业的不断壮大,有机物的排放量也在不断地增多,况且这些排放物中所含的某些化学元素也会影响到人类的健康,这成了我国水污染治理的有一个极具考验的问题。

3 生物技术在农业水污染治理中的现状

农业水污染严重的现状必须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这不仅是农业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无疑要加大在农业发展方面的速度,但是农业水污染严重几乎是一场农业发展的灾难,所以为了求得农业的优质发展,在水污染治理这一问题上必须进行有力的研究,应用最新研究的生物技术将农业发展和水污染治理有效的进行融合是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的新目标,生物科技虽然在农业的发展问题上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这需要我国的生物科研人员加大研究力度,更深入的探索研究,争取在有效的利用上打开新的局面,为我国的人民安全和经济l展做出贡献。

4 生物技术在农业水污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生物技术的推广不广泛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口众多,农业活动所产生的经济收益普遍低下,这一局限性导致我国国民对生物技术的认识不够,所以生物技术在推广的时候出现了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一方面是各教育机构在进行生物技术的应用推广上没有较强的责任感,导致教育工作不能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的结合,教育力度不大,生物技术的相关知识得不到普及,不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另外一方面就是关于农业水污染应用于生物科技的一些工作人员在从业的时候倾向与所学内容吻合的岗位,人才大量流失使得生物技术的研发力度一直停留在初级阶段,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们的健康问题有受到了威胁。生物技术中,一些专业性不强的操作人员会对生物技术的使用造成阻碍,也会由于认识不足而导致各方面工作不能合理有效的开展,针对这一现象应该采取加大研究人员的专业性,所有进行生物技术研究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操作技术,保障制度的完整规范性。

4.2 农药不能分解的弊端

食物链的完整是生态平衡的主要表现形式,在食物链的结构中,无论哪一个生物的生存被破坏,整个食物链就会受到影响,生态平衡就会存在威胁。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的大量使用就是破坏食物链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通过杀害某一种生物来破坏生态平衡。例如农药可以杀灭杂草,但是会影响家禽类和树木的数量,有时候还会导致其他生物的死亡。传统的农药毒性较强,因此农药的逐步发展和完善过程中,逐渐走向易于分解的阶段,农药的毒性强使得在开展农药的生物技术研究上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国在生物技术应用于农药的一些领域上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农药中的生物在分解的处理的过程中,活动区域比较广泛,这微生物技术的研究增加了难度,目前这一技术正受到过程繁杂,投入成本高的困难,所以在生物技术应用于农药的方向上应该先致力于研究出可以分解农药中有害微生物的领域。在此控制污染严重的基础上,再进行进一步利用生物技术,对各个河流湖泊的水污染程度进行测量,一旦农药的污染程度超标,立即采取净化措施,争取做到水资源安全,良性的利用。

4.3 生物技术的治理缺乏规划机制

我国社会目前处于转型的阶段,城镇化的步伐不断在加快,对我国的经济,环境等都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我国当前的农业生产主要遍及在城镇和农村,所以水污染的工作也将从这两方面进行开展,但是由于我国农村的水污染分布区域比较小而且松散,城镇的水污染区域密集,所以需要对水污染的治理措施做出合理的规划。就当前我国治理水污染的阶段还停留在治理上,并没有对水污染采取检测,维修的措施。对家庭生活用水,养殖产业排水的污染处理上,我国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利用沼气池,但是这在农村污水治理上存在着问题,这也是农村污水排放的分散导致的,因为沼气池的设立成本较高,占地面积又大,所以对于农村污水处理来说,存在问题也是无可避免的。城镇的人口密集,污染也密集,可以应用经过特殊处理的活性泥进行处理,不过总体来说,城镇和农村的污水处理措施还是比较落后的。所以在生物技术的应用上应该加强处理者和污染地交流,在被污染的地区建立科研站,实时实地的进行考察,研发,确保生物技术的治理机制能够有目标性的持续深入。对高校在专业知识的普及上提供大的支持力度,实施监控机制,通过不断的推广,做到生物技术应用价值的发掘。

4.4 生物技术应用不够产业化

虽然我国加大了在生物科技研究上的力度,但是目前我国的生物技术还处在发展的阶段,有待探索。生物技术至今还是缺少平台,我们应该明白,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水污染的问题上不仅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还需要积累了大量经验的专业人员,所以,在岗前的指导培训上也应该加大力度。生物技术不够产业化的主要原因还是缺乏强大的推动作用,对此制定方案需从三个方面考虑:第一是对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水污染的前景进行预测,这对生态平衡的合理循环和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历史意义。第二是对农业水污染采用生物技术的岗位定义不够明确,所以在社会的发展下,处理好个人与单位的关系问题,服务问题,财富问题,促进该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第三是生物技术在农业污水治理中的重大作用进行全面的认识,明确生物技术治理环境污染问题不仅是治理区域环境,是对个人的健康安全问题,生态的平衡问题,以及人类的发展存亡问题都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在此过程中,需要做到的是促使市场经济参与进来,对集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进行筛选,实现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水污染的创新。

4.5 生物技术的资金计划不合理

农业污水治理工作正常无误的运行需要足够的资金储备,进行实地考察,细致分析,合理计划,开展工程等等流程,但是面对实际状况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还需要一定的支持力度和工作人员的积极配合,当前我国在农业水污染应用生物技术的治理上,缺少团队的合作,加上各大企业不能为工作人员提供先进的研究设施,导致工作成效和预期成效大相径庭。主要原因还是与此相关的公司比较少,多数企业在支持力度上不够,所以生物技术的开展主要还是以小型规模为主,解决这一现状还是需要各大企业对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水污染进行全面的了解,明白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完善资金的流动模式,创造企业和国家的共同可持续发展。

5 结束语

我国当前的形式是,经济处速发展的阶段,人口众多,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水资源紧缺的当下,农业水污染应用生物技术虽然有很多的阻碍因素,但这是必须跨越的一步,生物技g是一项新型的科学技术,它的发展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在生物技术的应用上应该以传统的生物技术为基础,加大探索的力度,不断地深入研究,争取解决农业生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净化大气层和水资源,为我国重回碧海蓝天,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生生不息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成家.农业水污染治理环节中的生物技术应用问题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4.

[2]邓小云.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

[3]李俊杰,李亚婵,梁歆i.生物技术在农业水污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08):60.

[4]李.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在水污染治理中的作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篇10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1 安阳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安阳市农业面源污染种类繁多,产生量大,分布面广,分散弥漫,其产生和排放量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农业面源污染包括农村固体废弃物,农村废水,农业高集约化经营,农田水土流失等多个方面。由于农村废水任意排放,固体废弃物管理不善,化肥、农药品种不断增加,过量施用和不按国家规定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品种,化肥日用量增长趋势,种植业结构调整,大量改种蔬菜、花卉等高投入作物以及畜禽养殖业大量发展,造成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比例逐渐增加,根据我市环境保护部门资料,地表水:2012年,安阳市地表水多数河流不同程度受到污染,主要污染因子为石油类、COD、氨氮。在10条主要河流30个监测断面中,水质符合Ⅱ类标准的断面2个,占6.67%;符合Ⅲ类标准的4个,占13.33%;符合Ⅳ类标准的8个,占26.67%;符合Ⅴ类标准的2个,占6.67%;劣于Ⅴ类标准的14个,占46.67%。废水主要污染物及排放情况:2012年全市工业源、生活源、农业源、集中式COD排放量共计55788.63吨、氨氮排放量共计6356.22吨。安阳市面源污染亟待解决。

2 安阳市在污染控制方面采取的措施与行动

安阳市委、市政府环境治理工作十分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治理水环境污染,2012年首先对印染、医疗机构、屠宰、酒精酿造等行业污染进行综合整治,21家印染企业安装了外排废水在线监控设备和视屏监控设施。

其次强化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最后实施了对污泥产生、运输、处置的全过程监管。首创、明波、水冶首创、汤阴、林州5家城镇污水处理厂全部实行污泥资源化处置,委托安阳中丹生物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对污泥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处置,在全省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3 安阳市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误区

安阳市在水污染治理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没有对点源和面源进行分类控制。面源污染的特征是产生于整个区域内。而安阳市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目前还主要按照点源污染的治理模式,试图通过一些位于河口、河道地带示范区的工程获得成效,而没有按照对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基本规则,进行源头总量控制。

另一方面,在安阳市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的各大流域,目前对有着高污染风险的蔬菜、水果和花卉等农作物的种植仍没有任何限制和相关技术标准。

4 安阳市农业面源污染应采取分类治理的原则

对于化肥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应采取源头控制策略,一要在全流域内推广农田最佳养分管理,杜绝农田氮、磷肥料的过量施用;提高氮肥利用率,实施合理的、科学的水、肥管理措施,达到节水、减少氮流失,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增产的目的。二要选定水、氮管理制度的示范区,优化水、肥管理措施,取得理想效果后,逐步向面上推广。三要在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的流域,从水源保护的需求出发,合理划定流域内不同级别的水源保护区,制定并试行水源涵养地、水源保护区的限定性农田生产技术标准,依托流域管理部门和农村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源头控制的监督机制。

对农药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一要研究各种农药的毒性、施用范围、施用量、影响范围和持续性,确定各地区优先控制的农药污染物。二要分析主要农药在作物中的累积与降解过程,评估主要农药在农作物体内的毒性,以控制主要农药残留于作物体内的程度。三要研究不同农药施用技术对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程度,开发新型、经济实用、操作简便、易于农民接受的施药技术、实时配药技术。

5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具体控制技术与综合对策

面源污染不同于点源污染,对于点源污染,我们有可执行的污水排放标准,并实行总量控制,但对面源污染的控制,还没有行之有效的措施。因此,确立适合本市情况的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与政策显得非常必要。

5.1 面源污染控制的生态工程措施

面源污染控制的生态工程控制是充分利用土地和植被的净化能力,截流N、P、泥沙等物质,利用流域系统的自然净化生态功能,截留净化农业径流中的氮磷及有机物,然后将底泥还田,从而减少面源污染对水体的污染。

5.2 面源污染的控制是一个难题,其治理既需要具体的工程措施,也需要采取综合的整治对策

根据安阳市水质污染的现状及其成因初步分析,结合目前的相关治理措施,在水质污染进一步治理工作中,作为农业部门,应采取下述措施:

5.2.1 要提高预防优于治理的意识。

5.2.2 树立节水就是防治水污染的指导思想。

5.2.3 加强水利综合治理措施。标本兼治,以治本为主,对于农业面源污染从防范到治理。

5.2.4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科学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围绕河流水域综合有效治理这一专项课题,展开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一系列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