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发展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19 17:50: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低碳发展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低碳发展的意义

篇1

关键词:低碳经济;二氧化碳;碳排放权

从“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图”到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气候问题备受关注,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前的全球性共识。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碳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经济最终要通过实体经济的技术革新和优化转型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水平。但历史经验已经表明,如果没有市场机制的引入,仅仅通过企业和个人的自愿或强制行为是无法达到减排目标的。我国现有碳交易主要是清洁发展机制(CMD)项目以及个别地域、行业的交易个案,对于占比超过80%的国际配额交易市场,我国依然没有涉足。由于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体系,国际碳交易规则基本上由西方发达国家制定,我国被迫处在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最底端,我国创造的核证减排量被发达国家以低廉的价格购买后,通过金融机构的包装、开发成为价格更高的金融产品、衍生产品及担保产品进行交易。这导致我国难以发挥资源量大的优势,难以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定价机制中发挥应有的影响。因此,建立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体系迫在眉睫。

一、碳交易的内涵

碳排放权交易(简称碳交易)的概念源于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们提出的排污权交易概念。科斯定理一直被认为是排污权交易的理论基础。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进行生产经营,为社会提品和服务的,问题在于企业获得利润的同时并未承担排放二氧化碳的环境污染成本,使得经济活动不能体现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稀缺的环境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科斯认为解决环境资源市场失灵的关键是产权,明确环境资源的所有权或财产权,使其成为稀缺资源,可以解决污染外部性问题。据此,经济学家们提议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让市场机制评价环境资源的价值,使其外部性内部化。《京都议定书》的签订意味着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的排放行为要受到限制,由此导致碳的排放权和减排量额度(信用)开始稀缺,并成为一种有价产品,称为碳资产或碳产权。目前,在欧洲、美国等金融发达的地区和国家已经形成了一些大型的碳排放交易中心,如欧盟CO2排放量交易体系、欧洲气候交易所、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交易主要有两种类型:其一是基于配额的交易。买家在“限量与贸易”体制下购买由管理者制定、分配(或拍卖)的减排配额,譬如《京都议定书》下的分配数量单位(AAU),或者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下的欧盟配额(EUAs)。其二是基于项目的交易。买主向可证实减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购买减排额。

碳交易从资本的层面人手,通过划分环境容易,对温室气体排放权进行定义,延伸出碳资产这一新型的资本类型。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了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改变了企业的收支结构。而碳交易市场则为碳资产的定价和流通创造了条件。来自不同项目和企业产生的减排量进入碳市场进行交易,被开发成标准的金融工具,使得金融资本通过碳交易市场直接或间接投资于创造碳资产的绿色技术的实体经济。碳交易将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联通起来,通过金融资本的力量引导实体经济的发展。碳交易的一般做法是:首先由政府部门确定一定区域的环境质量目标,并据此评估该区域的环境容量;然后,推算出二氧化碳的最大的允许排放量,并将最大允许排放量分割成若干规定的排放量,即若干排放权;接着,政府选择不同的方式分配碳排放权,如公开竞价拍卖、定价出售或无偿公配等,并通过建立排放权交易市场使这种权力能合法交易。在市场上,排放者从其自身利益出发,自主决定其污染治理程度,从而买入或卖出排放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本质就是承认碳资产商品化,提供二氧化碳排放空间数量化、资产化、市场化的途径,使之成为非公共物品,成为一种生产过程中必须付出代价才能得到的资源,通过市场机制对碳排放权的有效配置达到二氧化碳减排的目的。

二、碳交易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宏观经济帕累托改进

发展碳交易市场首先要确定我国范围内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凸显环境资源稀缺性。碳交易市场机制的价格发现功能可实现碳排放权的合理定价,使环境资源成本外部性向企业生产活动内部化转化。碳排放权获得类似垄断资源的身份,微观经济主体受成本一收益的驱动会珍惜有限的碳排放权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并可诱发一系列的低碳经济活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限制、微观主体排放成本控制及低碳经济活动将会使我国宏观经济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使污染治理总体费用得到大幅降低,逐步建立起高效的经济一能源系统。在不影响经济增长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最终达到环境资源优化配置及整体经济的帕累托改进。

(二)能使减排成本收益转化

碳交易市场机制下的碳排放权具有商品属性,其价格信号功能引导经济主体把碳排放成本作为投资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碳市场交易规模的扩大和碳货币化程度的提高,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流动性的金融资产。企业通过实施积极有效的碳资产管理将促进经济发展的碳成本向碳收益转化。碳交易市场兴起并可带动形成以碳排放权为中心的碳交易货币以及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衍生品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形成能源链转型的资金融通——减排成本收益转化——低碳资金投入的良性低碳循环。

(三)促进低碳技术转移

通过建立碳排放权的交易机制使得碳排放边际成本较低的排污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技术优势或成本优势转让或储存剩余的排放权,碳排放边际成本较高的企业则通过购买的方式来获得环境容量资源的使用权。购买行为的本身既包含实际减排额度的转让也包含低碳技术的交易。通过碳排放权的交易,污染治理的最终任务必将落在减排成本最低的企业或专业化减排处理的企业身上,客观上促进了包括节能和清洁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集和封存、清洁汽车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低碳技术应用和创新。

(四)引发低碳能源革命

低碳能源是低碳经济的基本保证。新能源属于低碳能源,新能源的各种形式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于太阳或地球内部深处所产生的热能,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聚变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也可以说,新能源包括各种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相对于传统能源,新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少、储量大的特点,对于解决当今世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特别是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碳交易市场机制解决了二氧化碳的供求、价格、竞争、风险等要素问题,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定价,使其成为经济主体生产活动的要素。基于成本收益的考虑,势必会引发能源革命,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的开发,降低化石能源比重,改变能源结构,促进经济主体提高能源效率,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其它污染物的排放量,能源消费由传统高碳能源逐渐向低碳新能源过渡。

(五)促进低碳经济转型

碳排放权交易的减排成本收益转化、资金融通功能以及促进低碳技术转移功能有利于企业加强低碳产品的投资,有利于打破产业投资锁定效应,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及新型低碳产业的兴起。宏观上有利于政府以低碳经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要求,调整投资、出口和消费这“三驾马车”的重点和方向,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降低“高碳”产业的比例,优化产业结构,扩大低碳产品的出口。调整我国目前技术含量、环保标准和附加值都比较低的出口产业结构,鼓励能效较高的产品出口,以应对各类环境贸易壁垒,最终构建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低碳经济体系。

三、我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路径选择

(一)碳交易市场体系构建的要素

1污染总量控制。只有控制了碳排放空间的使用上限,才能使碳排放权成为稀缺的经济物品,碳排放权才可以作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因此,构建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必须以实现排放总量控制为前提。碳排放总量由环境主管部门根据区域的环境质量标准、环境质量现状、污染源情况、经济技术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来确定。碳排放总量限定直接关系到交易能否顺利开展,排放权数量过大,会使区域内碳排放超过环境容量,减排效果难以实现;排放权数量过小,则会导致碳排放成本超越社会经济技术承受能力,较高的碳排放权价格使得企业不愿购买排放权而引发非法排放行为。

2环境产权明晰。环境资源等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消费的特征,即产权通常是不明晰的,私人对其的损耗和破坏带来的后果皆由社会分担,导致外部不经济性的产生。科斯定理将外部不经济性与产权联系起来,强调通过或依靠私人行为来解决外部不经济性问题,关键在于建立一套界定完善的资源产权制度。据此,在环境产权界定明晰的前提下,建立有效率的市场,可以执行市场转让的产权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解决二氧化碳排放不经济问题,达到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3市场自由交易。碳交易市场必须保证经济主体之间能够自由交易。对排放权卖方而言,由于超量减排而剩余排放权,出售排放权获得的经济回报实质上是市场对有利于环境的外部经济性的补偿;对买方而言,由于无法按政府要求减排而购买排放权,支出的费用实质上是外部不经济性的代价。市场决定着碳排放权的价格,市场机制的配置促使经济主体约束自身排放行为。允许碳排放权自由交易的市场既能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又能有效地配置环境资源。企业为了节约环保开支,必然要采用先进的治理技术,并不断地开发更加有效的技术,由技术进步而带来的排放权节余又会给企业带来收益。

4政府适度干预。市场机制固有的缺陷会导致环境问题上的“市场失灵”,政府调控行为则可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政府主要作用在于保证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尽可能发挥市场机制特别是价格机制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政府行为包括:制定排放总量、排放权的初始分配、监督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执行情况、对交易进行管理等。在排放权交易市场中政府也作为普通的市场主体进行购买或出售排放权的交易,但政府主要行使监管职能,参与市场交易是次要的,并且政府交易在整个交易市场中不占主要份额。

(二)我国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路径选择

1以总量控制为前提的碳排放权初始分配。碳排放权一级市场是指排放者与政府之间进行交易,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和有偿取得。首先,必须坚持碳排放总量控制为前提,对我国环境容量科学测算,规定一定时间和区域内可供使用的容量资源的总量和上限。然后,按照“污染者付费”(PoIluterPayPrinciple,PPP)原则,排放权应以一定方式有偿分配给排放者。从美国等国家的情况看,一般情况下政府每年定期与排放者进行交易,交易形式主要有招标、拍卖、以固定价值出售,甚至无偿划拨等。对社会公用事业、排放量小且不超过一定排放标准的排放者,可以采取无偿给予或低价出售的办法;而对于经营性单位、排放量大的排放者,多采取拍卖或其他市场方式出售。一级市场无需固定交易地点,交易时间由政府主管部门决定。

由于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初始分配方式的设定必须考虑国情的适应性。当前我国企业面临着国内改革和外部竞争的双重挑战,对于政策风险的冲击比较敏感,企业排放权拍卖会增加企业交易成本,而免费分配模式则可以在不改变现有排放权分配总体格局的前提下,顺利实现排放权交易制度和现存排放收费制度的对接。因此,我国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方式宜采用混合分配方式,在排放权交易计划的最初,可以确定一个免费分配或固定价格出售的比例,再将该比例进一步划分成若干个阶段,逐渐降低免费分配或固定价格出售的比例数额,直到实行完全拍卖。

2以市场自我调节为主导的二级市场。在排放权交易市场中,主要由法律决定排放权一级市场(初始分配)的公平性,由市场决定排放权二级市场(再分配)的效率,两者在实施手段、参与主体、风险大小、作用效果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别。二级市场是排放者之间的交易场所,是实现碳排放权优化配置的关键环节。(1)价格机制。定位为政府指导下的市场自我调节机制,主要由市场主导。二级市场一般需要有固定场所、固定时间和固定交易方式。排放者在一级市场上购买排放权后,如果排放需求大,就可以在满足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在二级市场上买人;相反,如果企业减少排放有富余的排放指标,则可以在二级市场售出获利。新建、扩建和改建企业可以从一级市场获得排放指标,也可通过二级市场获得排放指标。(2)交易方式。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尚不完善,碳排放权现货交易具有分散性、低透明度、信息不易收集、不易调控的特点,导致市场供求关系形成的价格信号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不准确性。碳排放权期货交易的透明度高,竞争公开化、公平化,交易者众多,有助于形成公正的价格,合约标准化、交易成本低,并可进行套期保值交易,以控制风险。因此,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可采用现货交易为基础,期货交易为辅的交易方式,期货市场为现货市场上碳排放权的供给和需求的企业提供经营决策的主要依据。(3)交易平台。第一,区域性与全国易平台相结合。碳交易平台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必须考虑区域差异性,首先应按照区域发展条件和经济基础内在一致性与区外有较大的差异性、区域中心城市带动性和区域联系紧密性的原则成立若干区域性碳交易市场。在此基础上,整合各种资源和信息,逐步形成全国碳交易统一市场框架体系。第二,实体交易与网络交易相结合。在建立实体性的交易市场同时,构建基于网络的市场交易平台,以便注册用户通过网上进行交易。利用此交易平台,会员可以卖出超标减排量来获得额外利润,或者买人不足的减排量以履行义务;系统地做好可持续发展和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向股东、评议机构、市民、消费者和客户展示有关气候变化的战略远景;通过及早采取具有信用度的减排和认购补偿行动,使企业在同行业中的领导地位得到认同;通过交易所聘请的具有温室气体减排量审核资质的独立第三方定期测量温室气体排放量,并有选择地采用各种减排技术和措施进行碳减排。

3严格的交易管理与监测制度。在我国要实施排放权交易制度,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在排放权交易中必须发挥监督和审核作用。具体来说,各地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现阶段可委托各级环境监察机构来具体实施。(1)交易过程管理。第一,确认交易权,鉴定审核交易标的。在交易活动之前,须经过调查监测;第二,确认交易出让方富裕排放指标的真实性,指导交易参与者确定交易指标价格或价格幅度;第三,确认交易双方交易协议的有效性,确认双方交易转让的排放量、排放去向以及有关技术要求;第四,督促双方在交易完成后及时办理排放许可证变更手续,明确各方责任;第五,对排放交易工作进行整体评估、统计,总结、完善交易管理体制。(2)交易监测体系。构建污染源基础数据库信息平台、排放指标有偿分配管理平台、污染源排放量监测核定平台、污染源排放交易账户管理平台等的力度,建立企业排放合帐制度,全面管理参加有偿分配和排放交易体系的污染源,保障碳排放在有效的监控之下。严格查禁企业超标排放行为,加大处罚力度,促使企业减少排放,积极走向排放权交易市场,实现总量控制和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要及时制止滥用转让权,以及非法转让排放权的买卖行为,规范转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无序现象,确保排放权在二级市场上能够正常交易。

篇2

[关键词] 低碳经济;贸易发展;国际贸易;变动趋势

[中图分类号] F420 [文献标识码] B

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响应国家号召,推进国际贸易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经济形势,传统实体经济企业与现行虚拟环境中的企业相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国际贸易中,利用电子商务环境的优势开展经济模式改革,有利于提高经济管理效率。“低碳概念”是联合国等相关组织的大力推动下形成的一种全球热门的环保议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开始与低碳经济挂钩,在国际贸易中重视发展绿色、节约的环保主题经济类型,有利于跨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强调国际贸易与“排碳量”直接挂钩,将低碳经济作为搞好国际贸易发展的重点项目来进行建设,有利于消除贸易活动中的壁垒。

从现阶段经济发展来看,“低碳经济”已经逐渐成为上至政府、下至居民的新型环保理念。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要求国内企业经济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认真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是倡导的出口型贸易公司内部调整经济结构,从而适应外国关于贸易规定的相关要求。发展低碳经济,从而适应国际贸易的相关要求。传统企业一般采用的是纵向联合的方式开展经营活动,通过对企业的纵向联合实现经营规模的扩大。这种传统型的经验模式在对外贸易中片面依赖经营规模,而忽视了国内能源技术使用创新,缺乏巩固经济持续高效运转的根基,导致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处于半自给自足的状态。发展低碳经济对于搞好国际贸易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提供了可能,为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可操作性的良好诠释。响应国家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号召,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实践与创新的有效探索,更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国际市场上用较低的价格提升产品竞争力。发展新兴低碳环保方面的工业服务项目,建设生态文明和社会物质文明,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双赢。发展低碳经济,对于促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满足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需要。

二、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探讨

(一)积极开展环境外交,达成国际低碳排放目标

政府还要积极参与国际多变协定中环境条款的讨论和谈判,维护我国的自身利益。在谈判的过程中,将我国工业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表述,采用文字表格资料和图片信息展示的方式进行介绍,为我国实现经济转型和绿色产业发展创新赢得时间和空间。

立足于我国能源结构调整过程中的技术进步特点,技术人员应该利用我国火力发电比例较高的特点,进行火力发电技术的专利引进和技术进步的相关探索。我国可以与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谈判,在尊重国际碳排量法律法规的框架基础要求之上,进行煤的清洁开发技术的合作,与这些发达国家进行技术交流,有利于我国低碳之路高效率建设的实现。低碳经济背景下发展国际贸易,可以选择发展水电和核电行业,在我国能源技术允许的范围内,扩大能源供应的渠道,从而为国际贸易提供充足的动力支持。在煤层气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开采的安全性要求与开采深度标准,从生物能源的高效率利用角度出发,利用我国特有的生物质能资源开发出更加高效和安全的生物能源。国际贸易行业的经济发展,需要在能源结构上进行合理调整,从而满足经济建设的长足发展需要。倡导使用多种类型的新能源代替传统能源,能够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扩大贸易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且能够实现低碳排放目标。

(二)推动产业升级,发展低碳清洁第三产业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国家应该更加重视节能减排技术的升级改造工程,采用更加清洁的工业产品生产方法,并且注意审核企业资源耗费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指标是否在合理的范围内。国家应该积极致力于循环型企业的建设工作,从而发展生态工业,建立更加具有竞争力的工业体系。

在循环社会的打造过程中,强调基础设施支撑,所谓的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之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推行国内进出口企业第三产业改革,实现清洁能源利用条件下的经济可持续性建设。发展生态工业应该注重产业共生的相关建设,推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的相关探索与创新性发展。在区域与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活动中,在区域联合共性链接技术中注重绿色生态工程和服务型产业的发早,推动产业与社会协调发展工作的高效开展,最终推动生态环境得到最终的恢复。传统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战略思想比较落后,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开展国际贸易,应该积极进行能源改革,寻求国际认同。强调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产业规模的扩大,但是这种模式往往过于关注自身企业的发展扩大与长期利益,难以在长期的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为了保证企业在国际贸易环境中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应该向虚拟经济学习,发展低碳环保的新型商务类型。虚拟经济类型产业附加值比较高,在企业的战略思想和经营理念上有一定的进步,它倡导合作与共赢的方针,强调激发合作企业的创造性,并且从与同行业企业的竞争与合作中实现个体实力的增长。

(三)推动能源改革,促进低碳技术的创新

在低碳经济发展的框架要求下,为了保证我国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取得主动,必须要致力于提高对外贸易的技术水平。

走绿色产业发展道路,响应国际社会关于淘汰产能落后行业的发展号召,积极使用新技术,对于传统的高碳行业进行有效地改造,使用多项回收和清洁技术,减少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输电网和配电系统资源的高效利用建设上,还有一定的差距。为了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国家能源保障部门应该根据我国国情进行基础设施方面的改造工作,采用新技术进行生产,淘汰落后的产能技术。在能源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推进贸易发展的技术进步实现,从基础设施改造的过程中,应该投入大笔资金进行长期性的线路规划和供电管网系统的改造,利用电能这一清洁电能,提高我国能源产生生产的动力保障性。确保我国的输配电和电网安全,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保障工业生产的供电安全。

三、在国际贸易环境中发展低碳经济倡导节约的相关探讨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国家应该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由基础设施支撑来实现。在信息化支撑与建设中,坚持循环经济管理体制的高效应用,最终实现循环型社会的经济追求。企业一方面要积极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努力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外一方面,企业应该积极地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的整体效益,从而减少成本支出。

在工业生产领域内使用LED节能灯具,防止老旧白炽灯具对于环境的污染,在使用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倡导节约理念的推行,从而保证室内照明过程中不会出现“长明灯”,造成资源的不必要浪费。在电动机选择上,可以使用绿色能源动力或者是混合动力的电动机,减少碳排放。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一些传统行业如钢铁产业有色金属行业、水泥生产行业和电力使用等行业,与低碳排放标准不符合的生产类型,需要果断地将落后的产能进行淘汰。在环保设备的使用过程中,保证技术更新的畅通。社会在高速度发展,但是资源储备的总量是一定的,为了保证我国能源产业能够持续高效率运转,国家战略发展领导部门人员必须要进行能源产业的发展改革,采用有效的手段促进能源产业的创新和升级。打造更加合理的能源结构,需要从能源供应的角度出发,使用更加清洁的、能源转化效率更加高的能源供应选择。

结束语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存在着过度依赖出口的结构性问题,对于我国内需市场的开发却严重不足,这导致我国在碳关税上面缺乏话语权。发展低碳经济能源环境下的国际贸易,从科技支撑与信息化支撑的角度出发打造完整的循环经济管理体制。技术人员应该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实现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的相关调整操作。在能源强度建设过程中,做好节能工作,主要在我国工业和交通运输行业倡导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机器运转中的碳排放。从长远来看,实现国内产业内源结构调整,搞好国内工业生产的发展改革工作,对于实现经济增长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谢守红,薛红芳,徐西原,等.低碳经济与国际贸易结构转型研究综述[J].世界地理研究,2013(2):159-166.DOI:10.3969.

[2]庄宗明,卫瑞.中国碳排放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进口)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07-116

[3]唐良富,唐榆凯,张锐等.低碳经济――国际贸易竞争新的战略关注点[J].科技管理研究,2011,(18):5-8,12.DOI:10.3969

[4]李丽.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研究――基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2.DOI:10.7666

篇3

发展森林旅游已经成为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兴林富民战略支撑点,森林旅游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领域,同时也促进旅游业发展新的增长。因此,森林旅游作为低碳经济发展方式,已全面进入中国的政治与社会生活。

【关键词】

低碳旅游;森林旅游;发展方式

近几年来,通过发展森林旅游以实现林区经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发展已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但学界对森林旅游这一新的低碳旅游发展方式仍然缺乏必要的关注与系统的研究,已有研究视角仅散见于将森林旅游视为林业低碳经济的实现方式;认同森林旅游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地位尤为重要,提出应当探讨低碳经济下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渠道。

1、低碳旅游与森林旅游的关系

1.1低碳旅游与森林旅游的内涵

低碳旅游是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旨在通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对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的运用及对低碳旅游消费方式的倡导,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低碳旅游的核心理念是以较少的碳排放量获取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与环保效益,倡导的是一种以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为特征的全新旅游消费方式,这种旅游方式以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为首要目的,以有意识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活动为最终目的。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在旅游业的渗透和衍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森林旅游是指人们利用闲暇时间在森林中的旅游行为和现象,或指游人离开城市生活的喧嚣而走向以森林生态系统为背景的郊野或林区环境中进行登山、揽胜、观光、休憩、考察、采集等和以野游为主要内容的长途旅行或远足。

1.2森林旅游是一种新的低碳旅游发展方式

森林旅游是一种新的低碳旅游发展方式,森林旅游对低碳旅游的响应具体体现在旅游开发理念、旅游吸引物、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和旅游消费方式对低碳理念、碳汇体验环境、低碳技术、低碳生活方式的响应等诸多方面。

1.2.1森林旅游是对低碳旅游理念的积极回应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逐渐厌倦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生活,加之休闲时间增多,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高质量的旅游活动。森林旅游是一种尽可能依托原生态的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开展的旅游活动,森林旅游提倡在旅游活动中不占用或少占用人造设施,其蕴含的“返朴归真、天人合一”的旅游方式本身就是对低碳旅游理念的积极回应。

1.2.2森林旅游对旅游业低碳发展的影响广泛而深刻

森林旅游本身就是旅游者以其行动对低碳生活理念的积极响应,因此森林旅游对旅游业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森林旅游设施是在低碳技术的指导下直接改造或建造的用来满足旅游接待服务的基础设施和专用设施。在森林旅游开发中建设生态停车场,使用电瓶车、新型能源车等低碳旅游交通工具,国家相关部门通过对低碳旅游酒店的技术标准制定,规范了游客在森林旅游中对旅游方式的选择。其次,游客的低碳意识也会在森林旅游活动过程中得到显著提高。森林旅游所提倡的行为方式让游客通过旅游活动中无处不在的低碳教育,潜移默化形成低碳意识。因此,森林旅游是把生态观念和生态文化融入旅游的各个环节、引导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绿色消费,是对低碳生活方式的积极响应。

2、发展森林旅游、更好实现低碳旅游发展的建议

森林旅游从旅游开发理念、旅游吸引物、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和旅游消费方式等方面体现了对低碳旅游的积极响应,然而近年来随着旅游经济的火热发展、旅游景区的急速扩张,由于急功近利与过度开发,森林资源受损、建筑设施与景观环境不协调等现象频繁出现。因此,森林旅游要真正成为中国旅游低碳发展方式,还应当从理念培育、景区规划设计、政府积极作为、企业响应等多方面入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2.1进一步培育低碳理念

低碳行为是对低碳理念的积极响应,要实现森林旅游,应当进一步培育低碳理念。第一,要培育政府的低碳管理理念。森林在生态环保中有着特殊地位与作用,政府应当在观念上跳出旅游仅仅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观念误区,将森林旅游的社会与环境保护效益放在经济效益之前。第二,要培育企业的低碳服务理念,由于对低碳技术的依赖,从短期来看,实现企业低碳运营需要成本投入,企业应当进一步认识自己在森林旅游中的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低碳服务理念。第三,要培育游客的低碳参与理念,通过大众传媒、学校教育等诸多手段,帮助其认同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并进而养成低碳的生活消费方式。第四,要培育森林旅游景区社区居民的低碳环保意识,通过理念的积极引导,以及低碳环保带来的实际好处,努力让其支持政府低碳政策、帮助企业低碳运行、参与社区低碳建设,真正实现森林旅游的低碳发展。

2.2做好森林旅游景区的科学规划设计

由于目前国内还缺乏相关的森林旅游专题的系统性、科学性的研究,因此在旅游规划中也缺乏相关的规划纲要指导,森林旅游景区在规划设计中照搬一般景区规划设计套路的现象严重。在做好森林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中,第一,应当做好低碳旅游设施的规划设计,实现森林旅游景区“核心保护区、过渡区、游客接待区”的科学功能分区;第二,通过编制低碳发展的专项规划,合理评估景区环境承载力,规划景区设施建设与发展步骤;第三,积极规划与建设低碳旅游专项设施及配套的基础设施。规划低碳旅游交通工具,发展低碳交通设施;利用循环污水处理等技术,建设低碳环境卫生设施;利用新能源技术,建设低碳能源供应系统等。

2.3政府积极作为

第一,政府应当减少行政干预,通过加强政府监管实现自身角色定位,尤其是要创新森林旅游经营管理体制,引入市场机制进行企业化运作和公司法人管理,打造森林旅游品牌。

第二,政府应当通过立法,细化低碳旅游标准和制度,从资金、政策、土地等方面加大对森林旅游景区低碳项目建设的扶持力度,尤其支持景区及涉旅企业在技术上利用新能源、新材料。

参考文献:

[1]陈宝刚,于海伟.论森林旅游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J].防护林科技,2011(6):84-85.

[2]陈贵松,陈小琴,陈秋华.低碳经济下森林旅游业发展探讨[J].林业经济问题,2010,30(1):56-64.

篇4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碳排放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危机及全球环境危机加剧的大背景下,将低碳经济作为社会经济新模式、新途径,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一、渝北区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及潜力

相对重庆市其他区县,渝北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与基础比较好。

(一)地域及产业政策优势

在两江新区规划范围中,渝北区地域面积占比超过70%,集众多区域优势于一身。按照规划,渝北的龙兴、石船、木耳、古路,将是以先进制造业为主打的一座新城,成为重庆市首个国家级万亿级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最主要的战场。正如工程院院士刘人怀指出的,建设低碳社会的关键就在于拥有大量创新型的先进制造业。作为重庆市首个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试点区的渝北区有着独特的优势。

(二)低碳经济工作已有初步成效

一是煤改气,主城区内已实现生产、生活全面禁煤。二是在工业废物的循环利用方面,截至2010年,工业废水达零排放的工业骨干企业已有8家,中水回用占60%以上。三是节能减排方面,截止2009年底,全区万元GDP综合能耗为0.74吨标煤,同比下降4.4%。其中,公共机构单位能耗同比下降5%;工业企业综合能耗同比下降23.58%。2010年渝北区万元GDP综合能耗同比下降4%。

(三)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名列前茅

2009年渝北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857.6亿元,增长31%,首次跃居全市第一。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先机为渝北区发展低碳经济打下了牢靠的经济基础。

(四)森林工程成绩斐然

近年来,渝北区凭借在生态绿化建设方面的持续高强度投入,森林工程成绩斐然。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渝北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6.1%,到2012年,将达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5.7平方米,新增林地达到20万亩左右,近两年还将增加15万亩以上,主要以生态林为主,而且还有15万亩低效林改造。全区森林年内增加的吸收CO2和释放O2的能量数目可观。巨大的潜力代表着惊人的生态效益,也代表着惊人的经济效益。

二、渝北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

技术进步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决定因子之一。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大力推进“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取得显著成效,连续两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截止2010年5月,全区今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项目达到137个,比2009年全年增长260%。但从总体上看,渝北区工业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如2008年末,重庆累计引进世界500强企业97户,而渝北区只有14户,科技创新总体水平仍相对滞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制约了渝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传统发展路径向创新性的发展路径转变。

(二)经济产业结构与工业减排存在一定矛盾

渝北区正处于向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转型时期,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4.28∶52.59∶43.14调整为3.73∶54.79∶41.48。从上述的比例可以看出,渝北区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很大。2009年渝北区第二产业增加值251.70亿元,比2008年增长18.6%。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贡献率达51.9%,拉动经济增长7.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发展对能源有较高的消费强度,容易导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日益增多。

其次,渝北区的第一产业中的农业还是比较粗放式的发展模式,甚至可以称之为“高碳农业”。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也是线性发展思维,在三大产业中所占比例不高。

(三)能源资源需求逐步增大的压力

两江新区的成立为渝北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相应,渝北区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量也将大幅度上升。一是制造业是渝北区的主打产业,这将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二是建筑业的资源需求量也猛增。2009年渝北区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5.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2%。渝北区处于两江新区的主战场,两江新区的成立也使渝北区域内的房产市场更加火爆起来,正在建和将要建的民用和工用建筑数量很大。建筑相关能耗(包括建筑能耗、生活能耗、采暖空调能耗等)是很大的能耗大户;三是交通运输业的能耗压力。随着渝北区经济的高速发展,汽车数量年年猛增,不少家庭步入了轿车时代。2009年仅实有汽车营运车辆数就达865辆,比上年增长3.7%。渝北区优越的交通地理优势繁荣了经济的同时,从未来的发展看,也给渝北区交通部门带来很大的碳减排压力。

三、渝北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一)引导绿色消费,倡导低碳经济理念

绿色消费引领绿色生产,而公众的低碳环保意识又决定其消费方式。可以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以及单位、社区等公众场所开展生态文明理念和低碳绿色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宣传,逐步使市民树立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引导市民崇尚消费“绿色餐饮”、“绿色家居”、“绿色家电”等绿色产品,使其在生活和消费过程中注重减少碳排放量,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

(二)创新机制体制,加大科技创新能力扶持

1.加强政策引导,支持低碳技术研发。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低碳技术支撑。对渝北区现有的传统产业技术进行改造升级的同时,还应在有关加快科技创新的政策中,重点向低碳高科技技术倾斜,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把产业结构调轻、调优。 转贴于

2.积极搭建平台,探索碳交易机制。一是开展渝北区碳交易的可行性研究。充分调研,统计出渝北区各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在此基础上,加强对碳减排量的估算、核定以及碳排放源识别等方法论研究。二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较为灵活的优势,在区内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为国内以后可能会开展的碳排放减排机制做好准备,积累经验。三是大力发展林业碳汇项目。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CO2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发展生态碳汇,就是要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植被吸收大气中的CO2,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丰富植物碳汇能力。

(三)加快产业升级,推动产业低碳化

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低碳产业,对接两江新区的战略布局,借助特殊的优惠政策,对渝北区未来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1.对接两江新区产业布局,打造低碳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指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而低碳产业集群指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实现清洁能源结构和高能源效率的产业集群,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两江新区”的产业布局为“5+3”战略性布局,功能布局为“构建三大特色板块、十大功能区”。在壮大既有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仪器仪表等优势产业的同时,两江新区将布局轨道交通、电力装备(含核电、风电)、新能源汽车、国防军工、电子信息等五大战略性产业,以及国家级研发总部、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备灾及数据中心等三大战略性创新功能布局,加快培育一批高成长性新兴产业集群。这为渝北经济的高速低碳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应该主动对接两江新区产业布局,积极谋划渝北区的低碳产业集群,将渝北工业园区综合优势发挥出来,发展低碳产业集群。

(1)进行低碳产业集群规划试点并逐步推广。坐落于两江新区及渝北经济重镇中的台商工业园近几年实现跨越式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快速增长。目前,园区正与台湾新竹科学园联合在西部打造又一个电子信息产业高地。在这一轮大开放的机遇中,台商工业园还将不断优化升级,以打造“低碳新型产业园”、“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生态宜居城区”为目标,力争在2—3年内成为重庆产业结构优化、高端要素集聚、宜居宜商宜业的新增长极和新城区。可以把台商工业园作为低碳产业集群的示范基地打造,引领其他低碳产业集群的建设。一是大力发展创新金融、电子信息、服务外包、创意设计、品牌会展等高端服务领域。二是加快发展新一代移动通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产业,并从源头做好产业低碳化定位。

(2)加强产业集群地区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利用各种政策手段支持产业集群的环保节能健康发展。在率先打造一批新型低碳产业集群的同时,还要出台鼓励中小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创新机制政策。一是要对中小企业开展节能减排的宣传和培训工作;二是开展中小企业节能降耗的标准制定工作,加大对中小企业落后生产能力的淘汰力度;三是通过激励机制鼓励中小企业主动进行节能减排;四是政府完善中小企业节能服务体系,加速企业实现节能减排能力建设。

2.发展低碳农业。发展低碳农业应是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发展低碳农业一是推广应用无公害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减少化肥等对环境的污染;二是要在农村大力推广沼气和农林废弃物气化技术,大量开发生物质能源。这些是发展低碳农业的有效途径。

3.发展低碳服务业。由于渝北区处于工业化中前期,工业化的快速增长伴随碳排放的减少并不容易,而实行服务业的战略发展,不可不谓是一条新的路子。一是金融创新为抓手,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二是提升发展现代物流业;三是整合资源,推动低碳休闲、旅游业发展;四是以提高民生为目的,大力发展文化体育服务业。

(四)以城市空间规划为突破点,促进低碳型城市建设

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开始向低碳转型,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笔者以为,应以城市空间规划为突破点,从建筑、交通和能源保证几个方面探讨渝北区的低碳型城市建设。

1.低碳理念融入规划设计。低碳理念要融入现有法定规划编制体系,与世界的低碳经济潮流接轨。渝北区政府可以在原有的经济社会规划、城市规划的基础上,以低碳城市理念贯穿整个规划,考虑“地上地下一体化”,创新构建一个适应低碳经济要求的低碳城市规划。

2.精心规划试点低碳城区。可以考虑将悦来会展城规划建设成为低碳城区示范点,先期开展工作。一是成立低碳城区试点领导小组,制定相关政策,统筹协调试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二是研究制定促进悦来会展城低碳发展的综合配套政策,如鼓励政策,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节能减排积极性。三是建立低碳成效评价考核机制,将“建设低碳城区”的相关指标纳入现有考核体系,并定期公布各行业、各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的能效利用的情况,发挥目标评价导向作用。四是在交通管理、建筑节能、绿化建设、资源利用、市民广泛参与等方面进行试点工作。如选择某个小区进行低碳生活示范区试点,推广低碳生活新技术、新方法;又如在家庭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通过示范效应,逐步建设渝北区的其他低碳城区,促进经济和城市建设的转型。

3.推行新标准,促进建筑低碳化。如果大力发展低碳建筑,将推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发展绿色建材、可再生能源产业等,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优化升级。

(1)优化建筑设计,选用低碳材料。在设计中强调建筑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如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建筑材料尽可能采用可回收性材料,其中约60%应为透水性材料,从源头上减少建筑的碳排放。

(2)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实现建筑的低碳化,在监管层面也是很重要的。对新建、在建建筑项目,严格执行国家《可再生能源法》关于建筑领域的规定,避免项目方为规避成本而造成的“碳锁定效应”。如要尽快淘汰不符合技术标准的塑钢门窗加工制造企业。

4.倡导绿色出行,推进交通低碳化。纵观渝北区交通运输的实际情况,要实现低碳交通,当前要做的主要工作:一要研究制定交通运输行业“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专项规划;二是充分利用两江新区将布局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战略性产业契机,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和以轨道为行走路线的公共交通工具,发展绿色交通系统,实现交通组织的高效化、出行方式的公交化,减少碳排放;三是要建立交通影响评价制度,以后的城市建设,不管是一栋大楼还是道路、桥梁,都要预先评估对交通可能造成的影响;四是要完善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推进交通系统的低碳化。

5.降低对高碳能源的依赖,推动能源低碳化。第一,加快出台促进低碳能源发展的配套政策。制定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的配套政策,逐步提高其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第二,政府加大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进行可再生能源的技术研发扶持力度;第三,加快农村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示范项目建设,如利用渝北区农村充足的秸秆燃烧发电,解决一部分电力消费问题;第四,是借助渝北区富抱泉小区、加新沁园智能用电小区试点建成的社会效应,进行智能城市建设推广,实现能源的集约式利用。

参考文献

[1]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0-03-09.

篇5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城市规划;低碳背景

在世界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低碳经济发展是未来的必然方向。从地域角度来说,城市发展规划低碳化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低碳经济和城市发展规划间的研究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一、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内在联系

最早提出低碳经济是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中,低碳经济缘起于排放温室气体致使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严重后果。IPCC在1990年阐述气温升高的危险后,以此为强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有紧密关联,1992年《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 年《京都议定书》分别强调减少排放温室气体是国际社会必须重视的问题,全球变暖业已无法逆转,排放温室气体减排是世界各国的生存和发展严重阻碍。

现代城市发展规划开始于城镇化建设,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使得大量农民从农村到城市成为工人,导致城市数量和城市建设规模不断增加。人口流动加速和工业使得城镇化建设加快了进程。传统城市向着工业现代化城市转变,也给城乡设施如何布局带来难题,这些难题对城市进行现代规划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产生积极影响,城市发展规划进行探索,提出许多理论,极大促进了城市发展规划的现代化学科和现代化体系建设。低碳经济条件下的低碳城市发展规划共同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互相作用,互为依托。

二、我国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实际性质

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的经济和城市发展阶段,发展特征是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城市化经济的发展,产业正由劳动密集型开始朝资本和知识密集型演化。我国城市数量多,规模大,经济和城市发展过程的能源消耗位于世界前列,根据IEA报告,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的同时,低碳减排任务巨大。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的经济越来越产生关联,发达国家外移高能耗企业,对包括我国履行减排温室气体和发展低碳经济带来很大阻碍。我国的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重点水平无法和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部分城市尝试进行低碳城市发展项目,重点发展节能环保型建筑,提高建筑的能源使用率。我国低碳经济须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低碳建设,减排、节能促进新能源、新经济的发展。我国低碳经济重点应在于升级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发展新能源。我国低碳城市发展要积极利用已存在的产业,结合新能源的产出和利用,实现低碳产业的低碳发展、低碳生活理念和方式的转变。我国低碳城市发展规划要减少能源消耗和CO2排放为关键,建立生态、绿色、环保的低碳城市,强调以人为主,建立复合的低碳城市生态系统,侧重于系统、层次和环境。

三、我国城市发展规划的低碳特征

我国的城市发展规划是为了维持城市发展的公共生活秩序而进行的未来空间的设置和安排的具体表达。我国城市发展规划的低碳特征是建立在城市的发展、思路、总体布局等基础上,安排合理空间达到节能、环保和减排的规划目标,主要表现为:

1、低碳城市规模适度

我国的城市规模与碳排放量有正向联系,既城市规模越大,则居民碳排放量越多,更深层的表达就是人口越增加,碳排放水平越高。从这一理论看,只有适合的城市规模才能保证城市碳排放的相对合理。

2、低碳城市紧凑形态

我国城市发展要持续发展,则城市形态必须相对紧凑,要充分成复合土地利用效应,因为在低碳城市的发展规划中,城市密度、城市交通和碳排放间有紧密关联,紧凑土地予以复合利用,多功能结合,有助于降低居民的日常出行成本,对提高城市密度,推进城市交通利用效率有积极作用,进而减少碳排放量

3、低碳城市高效交通

交通作为我国城市的碳排放来源,主要是指排放汽车尾气,不停增加的城市道路建设都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阻力。所以我国应建立居民出行以公共交通为主,合理、高效的交通体系以降低城市碳排放增长。

4、低碳城市低碳政策

在一些新型城市发展规划之初,就要考虑低碳发展为主,留下足够的用于低碳建设的政策实施空间。在城市发展规划的决策时必须综合考虑城市低碳发展的操作空间,制定低碳政策,并规划、实施低碳措施,促进低碳观念普及和低碳技术应用。

四、低碳经济前提下的我国低碳城市发展规划对策

我国现在的城市发展规划对发展城市和管理城市有着重要的任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的理念、方法、内容和管理等措施,要围绕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展开。

1、转变城市发展规划的低碳理念

转变城市发展规划的低碳理念,建立低碳城市的发展规划体系。我国快速发展的城镇化时期,也要相应地改变低碳经济下的城市规划目标,调整、研究我国的城镇化与低碳经济的有机融合渠道,建立起适合国情的城市发展规划的低碳理念和体系。

城市发展规划以低碳为出发点,要遵循城市本身固有的复杂结构,认清碳排放不断增加的影响因素,要找到适应低碳经济下的、可以覆盖城市发展的低碳理念。城市发展结合低碳目标,为发挥城市发展规划对低碳经济的调控作用,低碳城市规划必须关注城市的消费全过程,加强低碳、环保、节能、生态等理念在城市规划的应用。

2、探寻城市低碳发展模式

探寻我国不同城市低碳发展模式,创新规划内容。实现低碳城市的目标要降低碳排放、增加碳汇两种方法,城市发展规划要与这两种方法结合,研究碳源和固碳地,探寻城市发展规划与低碳经济发展的适应模式,创新城市发展规划的具体内容。减少碳排放主要通过合理确定城市的人口和发展规模、促进城市紧凑性突破和多方应用节能减排技术等方式来达成;增加碳汇指经由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增加绿化、限制城市任意扩充规模和建设、健全城市生态环境等实现。

3、调整低碳城市规划的城市规模

改变传统的建设城市以人口数理决定城市规模的方法,改由城市的生态承载力作为城市发展规划的空间和规划规模的决定因素。生态承载力可以客观、准确地说明城市和自然间的切合度,能严格控制城市发展影响自然的负面程度。以城市生态承载力决定城市发展规模更利于城市发展规划的低碳化发展。

4、强化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策略研究

我国必须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规划实施对城市发展的安排和管理作用,强化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策略研究。低碳作为经济发展方向和城市规划的新兴观念,我国低碳理念推广和宏观计划还远远不够,城市规划必须依靠可行的低碳发展策略才能确实实施。要尊重城市发展的低碳特点,针对不同区域提出不同的低碳措施。

参考文献:

[1] 毛小苓、田坤、李静萍、李天宏、刘永伟. 城市生态需水量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以深圳市宝安区为例[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 2009(02)

[2] 中国低碳城市论坛——(2012河南)智慧低碳城市顶层设计[J]. 城市规划. 2012(05)

篇6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碳排放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危机及全球环境危机加剧的大背景下,将低碳经济作为社会经济新模式、新途径,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一、渝北区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及潜力

相对重庆市其他区县,渝北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与基础比较好。

(一)地域及产业政策优势

在两江新区规划范围中,渝北区地域面积占比超过70%,集众多区域优势于一身。按照规划,渝北的龙兴、石船、木耳、古路,将是以先进制造业为主打的一座新城,成为重庆市首个国家级万亿级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最主要的战场。正如工程院院士刘人怀指出的,建设低碳社会的关键就在于拥有大量创新型的先进制造业。作为重庆市首个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试点区的渝北区有着独特的优势。

(二)低碳经济工作已有初步成效

一是煤改气,主城区内已实现生产、生活全面禁煤。二是在工业废物的循环利用方面,截至2010年,工业废水达零排放的工业骨干企业已有8家,中水回用占60%以上。三是节能减排方面,截止2009年底,全区万元GDP综合能耗为0.74吨标煤,同比下降4.4%。其中,公共机构单位能耗同比下降5%;工业企业综合能耗同比下降23.58%。2010年渝北区万元GDP综合能耗同比下降4%。

(三)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名列前茅

2009年渝北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857.6亿元,增长31%,首次跃居全市第一。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先机为渝北区发展低碳经济打下了牢靠的经济基础。

(四)森林工程成绩斐然

近年来,渝北区凭借在生态绿化建设方面的持续高强度投入,森林工程成绩斐然。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渝北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6.1%,到2012年,将达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5.7平方米,新增林地达到20万亩左右,近两年还将增加15万亩以上,主要以生态林为主,而且还有15万亩低效林改造。全区森林年内增加的吸收CO2和释放O2的能量数目可观。巨大的潜力代表着惊人的生态效益,也代表着惊人的经济效益。

二、渝北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

技术进步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决定因子之一。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大力推进“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取得显着成效,连续两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截止2010年5月,全区今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项目达到137个,比2009年全年增长260%。但从总体上看,渝北区工业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如2008年末,重庆累计引进世界500强企业97户,而渝北区只有14户,科技创新总体水平仍相对滞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制约了渝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传统发展路径向创新性的发展路径转变。

(二)经济产业结构与工业减排存在一定矛盾

渝北区正处于向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转型时期,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4.28∶52.59∶43.14调整为3.73∶54.79∶41.48。从上述的比例可以看出,渝北区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很大。2009年渝北区第二产业增加值251.70亿元,比2008年增长18.6%。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着,贡献率达51.9%,拉动经济增长7.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发展对能源有较高的消费强度,容易导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日益增多。

其次,渝北区的第一产业中的农业还是比较粗放式的发展模式,甚至可以称之为“高碳农业”。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也是线性发展思维,在三大产业中所占比例不高。

(三)能源资源需求逐步增大的压力

两江新区的成立为渝北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相应,渝北区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量也将大幅度上升。一是制造业是渝北区的主打产业,这将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二是建筑业的资源需求量也猛增。2009年渝北区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5.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2%。渝北区处于两江新区的主战场,两江新区的成立也使渝北区域内的房产市场更加火爆起来,正在建和将要建的民用和工用建筑数量很大。建筑相关能耗(包括建筑能耗、生活能耗、采暖空调能耗等)是很大的能耗大户;三是交通运输业的能耗压力。随着渝北区经济的高速发展,汽车数量年年猛增,不少家庭步入了轿车时代。2009年仅实有汽车营运车辆数就达865辆,比上年增长3.7%。渝北区优越的交通地理优势繁荣了经济的同时,从未来的发展看,也给渝北区交通部门带来很大的碳减排压力。

三、渝北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一)引导绿色消费,倡导低碳经济理念

绿色消费引领绿色生产,而公众的低碳环保意识又决定其消费方式。可以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以及单位、社区等公众场所开展生态文明理念和低碳绿色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宣传,逐步使市民树立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引导市民崇尚消费“绿色餐饮”、“绿色家居”、“绿色家电”等绿色产品,使其在生活和消费过程中注重减少碳排放量,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

(二)创新机制体制,加大科技创新能力扶持

1.加强政策引导,支持低碳技术研发。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低碳技术支撑。对渝北区现有的传统产业技术进行改造升级的同时,还应在有关加快科技创新的政策中,重点向低碳高科技技术倾斜,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把产业结构调轻、调优。 转贴于

2.积极搭建平台,探索碳交易机制。一是开展渝北区碳交易的可行性研究。充分调研,统计出渝北区各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在此基础上,加强对碳减排量的估算、核定以及碳排放源识别等方法论研究。二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较为灵活的优势,在区内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为国内以后可能会开展的碳排放减排机制做好准备,积累经验。三是大力发展林业碳汇项目。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CO2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发展生态碳汇,就是要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植被吸收大气中的CO2,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丰富植物碳汇能力。

(三)加快产业升级,推动产业低碳化

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低碳产业,对接两江新区的战略布局,借助特殊的优惠政策,对渝北区未来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1.对接两江新区产业布局,打造低碳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指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而低碳产业集群指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实现清洁能源结构和高能源效率的产业集群,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两江新区”的产业布局为“5+3”战略性布局,功能布局为“构建三大特色板块、十大功能区”。在壮大既有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仪器仪表等优势产业的同时,两江新区将布局轨道交通、电力装备(含核电、风电)、新能源汽车、国防军工、电子信息等五大战略性产业,以及国家级研发总部、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备灾及数据中心等三大战略性创新功能布局,加快培育一批高成长性新兴产业集群。这为渝北经济的高速低碳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应该主动对接两江新区产业布局,积极谋划渝北区的低碳产业集群,将渝北工业园区综合优势发挥出来,发展低碳产业集群。

(1)进行低碳产业集群规划试点并逐步推广。坐落于两江新区及渝北经济重镇中的台商工业园近几年实现跨越式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快速增长。目前,园区正与台湾新竹科学园联合在西部打造又一个电子信息产业高地。在这一轮大开放的机遇中,台商工业园还将不断优化升级,以打造“低碳新型产业园”、“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生态宜居城区”为目标,力争在2—3年内成为重庆产业结构优化、高端要素集聚、宜居宜商宜业的新增长极和新城区。可以把台商工业园作为低碳产业集群的示范基地打造,引领其他低碳产业集群的建设。一是大力发展创新金融、电子信息、服务外包、创意设计、品牌会展等高端服务领域。二是加快发展新一代移动通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产业,并从源头做好产业低碳化定位。

(2)加强产业集群地区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利用各种政策手段支持产业集群的环保节能健康发展。在率先打造一批新型低碳产业集群的同时,还要出台鼓励中小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创新机制政策。一是要对中小企业开展节能减排的宣传和培训工作;二是开展中小企业节能降耗的标准制定工作,加大对中小企业落后生产能力的淘汰力度;三是通过激励机制鼓励中小企业主动进行节能减排;四是政府完善中小企业节能服务体系,加速企业实现节能减排能力建设。

2.发展低碳农业。发展低碳农业应是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发展低碳农业一是推广应用无公害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减少化肥等对环境的污染;二是要在农村大力推广沼气和农林废弃物气化技术,大量开发生物质能源。这些是发展低碳农业的有效途径。

3.发展低碳服务业。由于渝北区处于工业化中前期,工业化的快速增长伴随碳排放的减少并不容易,而实行服务业的战略发展,不可不谓是一条新的路子。一是金融创新为抓手,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二是提升发展现代物流业;三是整合资源,推动低碳休闲、旅游业发展;四是以提高民生为目的,大力发展文化体育服务业。

(四)以城市空间规划为突破点,促进低碳型城市建设

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开始向低碳转型,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笔者以为,应以城市空间规划为突破点,从建筑、交通和能源保证几个方面探讨渝北区的低碳型城市建设。

1.低碳理念融入规划设计。低碳理念要融入现有法定规划编制体系,与世界的低碳经济潮流接轨。渝北区政府可以在原有的经济社会规划、城市规划的基础上,以低碳城市理念贯穿整个规划,考虑“地上地下一体化”,创新构建一个适应低碳经济要求的低碳城市规划。

2.精心规划试点低碳城区。可以考虑将悦来会展城规划建设成为低碳城区示范点,先期开展工作。一是成立低碳城区试点领导小组,制定相关政策,统筹协调试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二是研究制定促进悦来会展城低碳发展的综合配套政策,如鼓励政策,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节能减排积极性。三是建立低碳成效评价考核机制,将“建设低碳城区”的相关指标纳入现有考核体系,并定期公布各行业、各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的能效利用的情况,发挥目标评价导向作用。四是在交通管理、建筑节能、绿化建设、资源利用、市民广泛参与等方面进行试点工作。如选择某个小区进行低碳生活示范区试点,推广低碳生活新技术、新方法;又如在家庭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通过示范效应,逐步建设渝北区的其他低碳城区,促进经济和城市建设的转型。

3.推行新标准,促进建筑低碳化。如果大力发展低碳建筑,将推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发展绿色建材、可再生能源产业等,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优化升级。

(1)优化建筑设计,选用低碳材料。在设计中强调建筑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如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建筑材料尽可能采用可回收性材料,其中约60%应为透水性材料,从源头上减少建筑的碳排放。

(2)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实现建筑的低碳化,在监管层面也是很重要的。对新建、在建建筑项目,严格执行国家《可再生能源法》关于建筑领域的规定,避免项目方为规避成本而造成的“碳锁定效应”。如要尽快淘汰不符合技术标准的塑钢门窗加工制造企业。

4.倡导绿色出行,推进交通低碳化。纵观渝北区交通运输的实际情况,要实现低碳交通,当前要做的主要工作:一要研究制定交通运输行业“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专项规划;二是充分利用两江新区将布局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战略性产业契机,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和以轨道为行走路线的公共交通工具,发展绿色交通系统,实现交通组织的高效化、出行方式的公交化,减少碳排放;三是要建立交通影响评价制度,以后的城市建设,不管是一栋大楼还是道路、桥梁,都要预先评估对交通可能造成的影响;四是要完善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推进交通系统的低碳化。

5.降低对高碳能源的依赖,推动能源低碳化。第一,加快出台促进低碳能源发展的配套政策。制定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的配套政策,逐步提高其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第二,政府加大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进行可再生能源的技术研发扶持力度;第三,加快农村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示范项目建设,如利用渝北区农村充足的秸秆燃烧发电,解决一部分电力消费问题;第四,是借助渝北区富抱泉小区、加新沁园智能用电小区试点建成的社会效应,进行智能城市建设推广,实现能源的集约式利用。

[1]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0-03-09.

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 气候变化 清洁发展机制 能源 印度

一、全球低碳经济发展概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减低温室气体排放为标志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实质是通过技术创新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从而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如今,低碳经济成为全球认可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经济方式。

同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印度,都是亚洲大国,都面临着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和保护环境的巨大压力。在碳金融的道路上,中国和印度两国都担任着重大责任,为亚洲和世界做出较大贡献,但是,中印两国低碳发展的道路却有所不同。

二、印度低碳经济业务发展状况

作为亚洲的另一经济大国,印度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上日趋成熟。无论是在碳金融的发展机制,还是碳融资的政策环境,印度较中国更为成熟。

首先,从碳排放量来看,美国的人均排放量是19.1,澳大利亚18.7,加拿大17.4,中国4.6,印度只有1.2。而各国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中的份额,印度排在第17位。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印度的能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在过去20年中印度的GDP增长在8%以上,工业生产增长率达到8%,能源消费却只有4%,单位GDP耗量从0.3降到0.16。其次,碳排放权交易的重要形式――清洁发展机制在新兴工业国中国和印度出现了不同发展趋向。当中国的CDM还局限于大企业圈子,而在印度已经变成一种新的民间管理形式,形成了一股自下而上的推动力。再次,场内碳交易和碳融资方面,印度国内也已经形成了较为宽松优越的环境,有力支持了印度本地CER的出口。两个交易所推出了碳金融衍生品交易,包括多种商品交易所(MCX)推出的欧盟减排许可(EUA)期货和5种核证减排额(CER)期货,以及印度国家商品及衍生品交易所于2008年4月推出的CER期货。印度所签发的CER与中国签发的相比,具有2-3欧元的溢价,流动性更高。

三、印度碳金融道路对国内碳金融发展的启示

1、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概况

中国已成为全球认可的最具潜力的减排市场,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我国在2012 年之前不需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只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参与CDM下项目的开发。从2006年起,中国超过美国,一跃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具有潜力的碳减排市场和最大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供应方。截至2009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数量达到2200个,签发的减排量约为1.5亿吨,合作项目主要集中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节能和提高能效等方面。在碳交易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08 年以来,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为代表的交易所纷纷成立,其他省份也在加紧筹备成立碳排放交易所。自2007年推出中国绿色碳基金以来,先后在北京、山西、大连、温州等地相继启动,规模不断扩大;商业银行也积极跟进,推出了CDM 项目融资和挂钩碳交易的结构性产品以及CDM 融资顾问等业务和产品,并得到快速发展。

2、中国低碳经济发展障碍

与邻国印度相比,目前国内低碳经济及碳金融市场发展依然遇到不少瓶颈。除了政府规制上的欠缺,低碳经济认识不到位,民间组织与相关金融组织的参与程度均欠火候。

首先,国人对低碳经济、CDM机制和“碳金融”的认识尚不到位,民间与金融机构参与力量不足。印度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企业不仅能够足够的信贷支持开发单边CER,并且企业自身也愿意承担开发的成本以及风险。两家印度的碳交易所成立后,本地CER在市场上流通,形成了比较充沛的供给。另外,印度的环保NGO组织力量不可小觑,提高了公民环保意识。印度金融机构较中国来说介入更为深入,中国的金融系统目前还没有把环境权益作为金融机构可以投资的产品。低碳经济、清洁发展机制和“碳金融”是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兴起逐渐被中国所认知的,由于在中国经历的时间短,国内许多企业并没有认识到其中的潜在商机。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用市场化来解决环境问题,中国的金融实体也没有参与到解决环境问题中来。

其次,政府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还未起到应有的作用,低碳经济实施环境风险的计算和实施水平应得到提高。印度的金融机构、企业和大量民间组织基于自身判断,能够承担风险,其场内碳交易能够推出并保持一定成交量,这是市场的选择。从更深层次看,还这与一个国家对整体环境风险计算和控制的战略选择有关,与该国的企业对环境风险预测和把握的意愿及能力有关。尽管中国政府比较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但目前仍缺乏配套的碳经济发展扶持政策,由于没有明确的激励政策和优惠措施,致使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内在动力不足。地方政府也仅仅局限于眼前的经济发展,而忽略了排污权等碳金融的交易。国家政府机构首当制定和完善碳金融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碳金融业务的发展。

四、基于印度低碳经济发展的中国碳金融发展建议

同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印度,都是亚洲大国,都面临着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和保护环境的巨大压力。通过总结印度的低碳发展历程以及低碳经济对策,为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带来启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不仅要注意加强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大规模使用,而且要配合社会经济体制机制的改革与调整,及早周密地筹划发展低碳经济的总体战略。

第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法律法规,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从政府、企业和公众多种层面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借鉴欧美大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经验,在条件相对成熟时创建碳市场,研究制定价格形成机制;制定财税激励政策,综合考虑能源、环境和碳排放的税种和税率,引导企业和社会行为,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国家应鼓励地方政府尽快出台相关的地方低碳经济法规,规范低碳经济的内涵、模式、发展方向和评价体系等。

第二,加强民众及民间组织的参与程度。目前,中国民众对低碳消费意识还略显淡薄,没有养成良好的节能减排的消费习惯、生活方式和交通出行方式。政府应当大力将低碳概念列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当中,为我国未来的低碳发展创造条件。

第三,中国低碳发展的道路离不开技术创新,应要实现促进国家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大力推广高能效、低排放技术,逐步建立起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以及森林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并且要加强国际政府间合作,引进先进的国际合作机制和国际领先技术,制定行业能效与碳强度标准,使我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增武,袁增霆.碳金融市场中的产品创新[J].中国金融,2009, (24):51-52

[2]蔡博峰,刘兰翠.碳货币-低碳经济时代的全新国际货币[J].中外能源,2010,10-14

[3]郑照宁,潘韬,刘德顺.清洁发展机制的项目融资方式[J].商业研究,2005, (2): 116-119

[4]冯巍.全球碳交易市场架构与展望[J].发展研究,2009, (5):42-44

[5]李岚.借鉴国际经验加快我国碳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J].金融研究,2010, (8): 124-125

[6]杨佳琛.国际碳交易市场及其衍生金融产品分析[J]. 金融财经,2009,(2)133-134.

[7]郭冬梅.印度低碳经济对策及对中国的启示[J].东南亚纵横,2010, (4): 107-111

[8]欧阳国杏.印度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探析与启示[J].技术与市场,2010, (17): 72-73

篇8

关键词:水库移民 经济 发展模式 探讨

大中型水库工程的建设在防洪、发电、灌溉、供水、生态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库区移民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

德州地区水库库区移民以生产安置为主,库区农民赖以生存的耕地减少了,千方百计让移民致富,是事关水库建设成败及农村稳定、农业发展、移民安心、社会和谐的关键所在。解决移民及移民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当地的重要任务。通过对乐陵市杨安镇水库的深入调研,我们深刻体会到政府的综合帮扶政策和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有力实施,成为推动库区移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1.水库基本情况

乐陵市杨安镇水库位于乐陵市中部的杨安镇、寨头堡两乡交界处,水库占地4.2平方公里,总库容1880万立方米,设计蓄水位16.65米,总投资9448.6万元。主要包括饮水、围坝、入库泵站、湖心岛、生态区和输变电等工程。总投资1.8亿元,是集公共供水、休闲旅游、生态养殖等于一体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是乐陵市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此项目的建成可从根本上解决乐陵水资源缺乏的矛盾,结束农村“吃水难”的问题,并且对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水库涉及2个乡镇16个村,2287户,受益人口8170人,生产安置人口5729人。

2.水库生态园建设基本情况

为实现库区移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根据乐陵市杨安镇水库的地理位置和库区情况,大力发展以旅游观光为主的库区生态园,拉动经济发展,实现库区农民增收。

为提升旅游品味和经济效益,以杨安镇水库为中心,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在重点县项目区及辐射区开发建设了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水利建设、旅游观光、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园。生态农业观光园采用综合帮扶、企业注资、移民入股的方式进行多方位融资,实行效益分红制度。生态农业观光园包括六园、三区、两带。

六园包括:百花园,百菜园,生态养殖园,湿地公园,有机藕园,百果园。

1.百花园:占地面积约为600亩。室内大棚种植面积150亩,分切花和盆花两大类。花卉品种40种以上,包括薰衣草、蔷薇、向日葵、等普通花种和观赏凤梨、蝴蝶兰、海棠、凤仙等高档花卉。百花园内生产销售、园艺观赏、养生休闲等功能齐全。

2.百菜园:占地面积约1100亩。其中露地栽培和塑料大棚分别为680亩、280亩,高智能大棚140亩。优质蔬菜品种达到20种以上,如韭菜、菠菜、枸杞、番茄、黄瓜、芹菜、花椰菜等。此外还开发了市民农场、观光长廊等乡村旅游观光区,实现了功能多元化。

3.生态养殖园:介于百菜园和湿地公园之间,占地100亩。种植了适宜苗木品种,园区内散养、放养、圈养了优质地产良种鸡,如草鸡、京海黄鸡,苏禽青蛋壳鸡等。年养殖规模达6000羽。林上种(养)殖的同时在林下开展了游戏、游艺活动。

4.湿地公园:占地330亩。其中水面约40亩。引种适宜的水生植物和放养适量的水禽,坡地种植地方性经济果林,尤以桃林为主,配套设施完善,具备休闲娱乐功能,是良好的生态栖息地和独具特色的湿地公园。

5.有机藕园:占地面积约620亩。优选适于地方种植的水生植物如湖北红莲、醉莲、蒲菜、水芹等。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设施完善,成为集生产、休闲、观光、娱乐于一体的生态家园。

6.百果园:占地1400亩。培育了优质特色品种50种以上,包括苹果、柿子、樱桃、山楂、板栗等。成为集生态示范、采摘游乐、生产创收于一体的综合果园。

三区包括:休闲娱乐区,水源生态保护区,综合服务区。

1.休闲娱乐区:位于水库西边,即现在的水库公园,占地面积约600亩。包括景观观赏区、文化体验区、休闲健身区、湿地游园区等。是集观光游览、休闲娱乐、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旅游场所。

2.水源生态保护区:杨安镇水库的主体区域,包括入库泵站和出库泵站的部分地段,占地面积约3000亩。功能定包括水源供给、湖景观赏、休憩娱乐等。

3.综合服务区:占地面积50亩。包括广场、生态停车厂、农特产品、旅游纪念品商店、游客服务中心和生态厕所,提升了景区旅游服务职能。

两带包括:农耕文化产业与商贸带,引水生态廊道。

1.农耕文化产业与商贸带:位于园区入口主干道两侧,占地面积约480亩。通过联接泰山体育文化、调味品文化以及枣文化,形成了乐陵的形象展示口。

2.引水生态廊道:位于园区南部,占地面积约300亩。沿岸两侧除栽植地方性树种如杨、柳植物外,水生植物与岸生植物相结合,形成了水生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灌木、乔木兼备的立体景观。

3.农业生态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1经济效益。目前乐陵农业生态园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一方面通过政府的大力支持在生态园未见效益时候移民每年可以领取600元的保障金,当产生效益时根据移民入股资金进行额外分红,对拉动了乐陵市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另一方面,解决了移民务工问题,农业生态观光园建设施工及其日常维护优先考虑移民,保障其有活干有饭吃。在当地引起了非常不错的反响。目前生态观光园有机韭菜示范园已经建成,园区采用覆盖防虫网技术,生产过程严格按有机产品标准进行。园区生产的有机韭菜已经通过了国家有机食品认证,注册了“韭鼎”牌商标,在济南沃尔玛超市和银座商城卖到了50元一斤。

3.2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社会效益也已慢慢凸显,一方面极大的改善了当地的环境,提升了乐陵市的整体形象。另一方面,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4.乐陵市杨安镇水库发展模式的启示

水库移民关系到移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稳定,做好水库移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我们要在环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各县市应通过综合帮扶的形式大力发展库区生态文明建设及库区景观,利用水库现有资源创造经济价值,实现移民稳定增收。另一方面,拓宽融资渠道,通过政府政策支持、企业融资、移民入股等多种融资方式,建立高标准的休闲娱乐生态园。既能够增加移民收入,又能提升本地区整体形象,打造样板工程,真正实现移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楠.我国大型水利工程水库移民管理经验总结[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8年03期

[2]王显勇,陈兆开,任泽俭.南水北调工程征地移民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6

篇9

【关键词】低成本;春秋;发展战略

一、低成本航空市场的定位

西南航从成立之日起就受到布兰尼夫和德州国际两家公司一次又一次的攻击。1967成立的西南,直到1971年才实现首航。当时,航空机票价格偏高,去机场和办理手续需要大量时间,在短程市场上火车和汽车成为快捷和方便的选择,而支线航空市场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西南一方面要面对各大航空公司的恶意竞争和排挤,一方面要和陆路交通工具竞争。因此西南必须降低成本以便有足够的能力在支线航空市场提供与机动车相当水平的票价,这样西南的低成本定位就应运而生。

早在春秋航成立之前,其母公司春秋国旅就开始进行低成本包机业务,在这一业务中,春秋敏锐的看到我国广阔的低成本航空市场。他们开始着手做自己的航空业务,春秋航在成立之前其低成本运营模式已经确立。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西南是为了生存而选择了低成本,而春秋是为了发展选择了低成本。其目标市场相应的分别为短途旅客,旅游观光客和商务客。初创期面临的诸多困难和阻挠,锻炼出了西南困境求存,遇强则强的企业品格和优秀而强烈的团队精神。这是西南持续盈利三十多年的原因,也是春秋需要不断学习的地方。

二、低成本运营模式的异同

飞机购置费、飞行员培训费、航油费、员工成本、机场建设费等成为航空成本的主要内容。美国1978解除航空管制,西南面对的是开放的航空业市场。在飞机购置、飞行员招募、航油市场有着很大的自。西南航油期货的成功运作成就了西南低成本优势。在中国,政府管制航空业,航空企业没有以上自,作为民航的春秋与三大国航相比更处于劣势。春秋在短期内很难形成西南那样的机队规模效益。

春秋11小时以上的高日利用率和85%以上的高客座率,单一的机型和单一的经济型舱位,网上售票降低销售费用这些措施和西南的运营模式相差不大。在员工成本方面,西南是员工成本占所有成本中比例最高的企业。春秋虽然也给予了员工很高的待遇,却不是所在比例最高的一项。

三、航空服务的差异

服务一定要有针对性,春秋与西南在提供服务方面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出发点都是低端消费者对服务内容钝感化同时对服务价格敏感化这一特性。相对于西南的常旅客计划及旅客服务承诺,春秋的航班延误不赔付、空中推销商品、低于国际标准的免费行李限额是很不利于企业未来发展的。

四、春秋的独特优势

春秋国旅给春秋航空带来了品牌优势、客源优势、延伸服务优势。春秋航的航线城市多是旅游城市和商务城市,或两者兼而有之。春秋国旅的存在,一方面降低了春秋航空的宣传推广成本,另一方面为春秋航吸引了较多的客源。随着春秋航不断的被认知,航空业务与旅游业务强强联合,春秋提供“机票+酒店”和旅游套票产品。低成本航空吸引大量的旅游,确保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客源同时是航空业务高客座率的保证。

五、春秋未来发展的建议

(一)“低成本+高服务”双轮驱动

春秋应进一步完善其成本控制体系,形成高效、专业、动态发展的低成本运营模式。所谓高效,是指专注发展客运业务,提高资产利用率、航班正点率;降低顾客投诉率、行李托用误差率。所谓专业,是指在自己明确的市场定位上做努力,警惕成长陷阱,进行可控性发展。所谓动态,是指在成本控制的日常运作中,不可模式化,不断采取创新措施,灵活应对复杂多变和竞争日益加剧的市场经营环境。

航空公司是提供面对面服务的公司,这也就决定了服务旅客的工作更趋向于个性化。营销上讲“顾客为中心”,服务业更应把顾客放在首要的位置。在一方面春秋不妨学习一下西南的旅客服务理念和日航的敬天爱人。完善成本控制体系,不断为乘客提供更低的票价,加强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使“低票价+高服务”成为春秋的代名词。

(二)“旅游业+航空业”并驾齐驱、互助共赢

西南在持续四十多年的经营中,一直坚持空运业务,实行谨慎甚至保守的发展战略,这是一种成功的经营模式,使得西南在环境巨变的航空业得以长久的存在。在简述春秋独特的优势时,提到了春秋的航空业务与旅游业务的强强联合,“旅游业+航空业”并驾齐驱、互助共赢也不失为一种值得一试的经营模式。春秋近几年的发展,也说明了这种组合方式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但是多元化发展,需要公司多方面的人才,需要统筹全局的掌舵人。春秋在运用这一经营模式时一定要找到两种业务的结合点,高度预见可能存在的各种摩擦,使其成为公司的竞争优势。

圣吉曾明确的指出,从长远来看,组织唯一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就是比对手跟好更快的学习能力。任何经营模式都有被模仿甚至超越的可能,企业在持续存在的过程中,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源泉。采用何种方式,如何更精确的满足市场的需求考验的是企业是市场的把控能力和敏感力。这种能力的来自企业掌舵者的高瞻远瞩也来自企业员工的奉献和承诺投入。

(三)注重员工关怀,推行内部营销

无论是“低成本+高服务”双轮驱动,还是“旅游业+航空业”并驾齐驱,互助共赢,都离不开公司的员工具体操作,在这一点春秋更应向西南学习。在西南航空公司,对员工非常重视,公司内培育起了一种像对待顾客一样对待员工的文化----“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西南认为公司对待员工的态度就是员工对待旅客的态度,如果作为提供服务的员工没有得到良好的待遇,很难想象他们会向顾客提供好的服务。这是很典型的一种内部营销。内部营销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即追求雇员满意和雇员激励的阶段,追求顾客导向的内部营销,作为战略实施工具的内部营销。内部营销的实质是一种是强调将员工放在中心的管理位置。在企企业员工没有准备提供优质服务之前就向顾客做出承诺,是毫无意义的。正如菲利普所提出的那样内部营销同样重要,且内部营销应先于外部营销。

当前多数管理者是把员工当做有限的资源,把工资等福利待遇视作一种企业成本,大多数情况是企业重点控制的财务成本。内部营销的理念下,工资等福利待遇等是员工能量的补充和提升,实现员工和企业大局观的分享。

我国企业的人事管理,基本来自西方国家。由于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我们过多的借用了这些理论的外在技巧。目前,我国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困境,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员工理念。斯图尔特在《管理百年》中曾一针见血的指出:“管理学思想开始关心人的方面,这并不是出于人道的考虑,而是因为绝望。”个人认为稻盛和夫是最有资格谈论员工关怀的企业家,他推行的“作为人何为正确”才应是人本管理的实质,即在管理实践中真正“把人当人”的一种更高的境界的思想。

春秋航空的低成本运营模式在国内航空业,已经走在了前列,但是和西南航空、亚洲航空等跨国同行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航空业作为一种服务业,对顾客、员工需求的洞察程度决定了企业能走多远,能走多久!

参考文献

[1]李莉.国际低成本航空公司成功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空务商运,2010,274:44-48.

[2]艾路明,从企业的田间地头走向世界[J].商务周刊,2011,20:95-95.

[3]王金星,企业管理应坚持以人为本[J].环渤海经济望,2011,1:16-19.

篇10

[关键词] 地区畜牧兽医制度 现代化畜牧业的发展 科学的发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 S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1-0265-01

一、发展现代畜牧兽医制度的意义与目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演变与发展,我国畜牧业经济在现有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特别是随着城市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畜产品的消费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大中城市的居民性消费对于畜产品的而言是重要的消费市场。因此,在我国一些畜牧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本地区畜牧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原有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人们不仅仅对食品的要求是原有较为简单的温饱型要求,还增加了安全、优质、无残留以及无疫病等原则性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地区的畜产品生产质量要不断提升。

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大型的畜产品生产企业在关乎食品卫生安全方面工作力度不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给消费者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这也是必须要抓好现代畜牧产业产品质量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如何抓好畜禽养殖环节的卫生安全制度,这关乎社会大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要建立现代的畜牧兽医完善制度,在制度的根源上抓好安全。这也是抓好畜牧产业发展安全性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因素,关乎整体地区畜牧业的长期发展与进步,应当值得高度地关注与重视。

二、如何推进现代畜牧兽医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1.加强政府引导,不断增加资金投入

以长治地区为例,近年来,由于大力发展现有的畜牧现代化产业,积极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以市场需求为主,面向市场,优化畜牧产业发展结构。2012年,全市牛存栏3200头,出栏700头,羊30000,出栏11000栏,禽类存栏980000只,出栏520000只。整体肉类总产量达到近9000t,同比增加3%,鲜奶产量达到8100t,同比增长12.3%,禽类产品产量达到9800t,同比增长14%。之所以可以取得畜牧产业的进步与发展,这离不开政府部门长期的支持与引导,在推进现代畜牧兽医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历程中,相关政府部门应当积极采取相应的发展措施,不断增加资金投入,以便充分地运用地区优势的畜牧资源,更好地建立起现代畜牧产业结构。下一步,政府的资金投入应当在地区畜牧兽医站点建设、普及养殖户养殖常识以及增加畜牧兽医补贴等三点来进行,尤其是在地区畜牧兽医站点建设方面,要坚持科学指导为主,划定地区范围,建立起覆盖全地区的兽医站点,从而更好地为本地区养殖户服务。

2.确立制度方式,不断巩固现有成果

目前,我市已经建立起覆盖市、县、乡(镇)三级体系的畜牧兽医防控体系,尤其是在发生一系列疫情的过程中,防控应急机制可以有效地调动地区资源,在最短的时间内减缓地区损失。畜牧兽医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应当以科学的制度指导为基准,不能单靠政府作用,还需要积极发挥社会作用、养殖户的作用以及地区农业金融合作部门效力这也应当成为未来畜牧制度的发展方向。由于畜产品的安全关乎社会发展稳定大局,畜产品安全的源头在于合适的畜牧兽医制度的完善与确立,这二者之间具有非常重要的联系。因此,在确立合适的制度发展方式的过程中,要积极与相关企业开展畜牧兽医合作机制,双方共同从源头抓起,狠抓食品安全质量。农业部门与畜牧部门可以开展联营合作机制,双方以农业产业合作为基础,在农业二度合作上开展畜牧合作,共同培养合适的畜牧兽医人才。

3.推进产业转型,创新制度培训模式

相对而言,现代畜牧产业的转型与发展对于与之相关的兽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存在相应的联系,只有地区畜牧产业可以进行本质结构上的优化转型,才能在下一阶段的发展历程中取得市场先机。同时,产业转型也可以在畜牧兽医制度上确立起现代化的畜牧安全标准,从而在根本上完善制度,抢占市场发展时机。由于畜牧兽医人才的相对匮乏,本地区有关畜牧部门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定期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人才培训,同时推进培训制度模式改革化、市场化,从根本上促进畜牧兽医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在县乡两级体制中,由于资金、制度、人才等制约因素,在畜牧兽医人才上相对匮乏,因此可以开展养殖户基本畜牧疾病防治培训工作,以便养殖户可以更好地从源头把畜牧产品质量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

三、浅谈地区畜牧兽医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总结

本文以地区畜牧兽医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为基本分析要点,通过对完善兽医制度的意义与目的的阐述与分析,提出了从加强政府引导、不断增加资金投入,确立制度方式、不断巩固现有成果,推进产业转型、创新制度培训模式等三大方面综合考虑与推动本地区畜牧兽医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从而为广大畜牧兽医研究者提供些许借鉴与参考。相关部门应当对畜牧兽医制度的确立与完善加以重视,从源头抓起,不断对畜牧产业的发展提供便捷,在畜牧产业现代化甚至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历程中,确立制度,统筹兼顾,不断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彩芳. 浅谈畜牧兽医优质护理服务体会[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