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男轻女原因范文
时间:2023-12-19 17:50: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重男轻女原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意大利29岁歌剧演员艾米莉德萨尔沃是一名变性人,“她”本来是一名叫做斯特凡诺的男子,接受了荷尔蒙注射和隆胸手术,让自己从外表上变成了一名“性感女郎”。为了进入她梦寐以求的意大利巴里市蒂托斯基帕音乐学院进行深造,艾米莉苦练了3年基本功,现在可以用男中音和女高音两种声音来自如地演唱,而她也因此被意大利蒂托斯基帕音乐学院破格录取。
“斯特凡诺”从懂事时起,就一直渴望做一名女孩子。后来当上了一名歌剧演员,经常用男中音在舞台剧中放声歌唱。不过,他始终无法遏制自己当一名女人的梦想。从几年前起,“斯特凡诺”就开始接受女性荷尔蒙注射,然后他又接受了隆胸手术,让自己从外表上变成了一名“性感女郎”,从那以后,“斯特凡诺”就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女性化的“艾米莉”。
艾米莉生平最大的梦想之一,就是能进入意大利最著名的音乐学院之一――巴里市蒂托斯基帕音乐学院进行深造,学习声乐课程。3年前,艾米莉开始申请报考该学院。可是,她的入学申请却遭到了主考官们的一致拒绝,因为虽然她从外表上看起来是一个性感女郎,但她的声音仍然是标准的男中音。面试委员会无法确定该将她定性为男歌手,还是该将她定性为女歌手;不知道如果接受她入学,是该将她分配到男生宿舍,还是该将她分配到女生宿舍。
然而,艾米莉并没有因此气馁,在过去3年中,她开始跟随意大利男中音歌唱家毛里奇奥皮科尼和女高音歌唱家艾米莉娅菲尔利分别学习美声唱法。通过3年的努力和基本功训练,艾米莉不仅扩展了自己的男中音唱法,还学会了女高音假声唱法。她现在可以在男中音和女高音之间自如地进行转换。
上个礼拜,艾米莉再次申请报考蒂托斯基帕音乐学院,由于她成功改变了自己的声音,可以从男中音自如地转换成女高音,蒂托斯基帕音乐学院的主考官们终于打破偏见,将她破格录取。
艾米莉迄今还没有接受男性生殖器切除手术和女性生殖器重造手术等完全变性手术,但她已经在面试中让主考官们相信,她既可以唱男中音,也可以唱女高音,她不同寻常的嗓音意味着她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唱谐角的女歌剧演唱家。(牛金山)
秘鲁“青蛙汁”堪称伟哥
在秘鲁首都利马一些农贸市场,有一些小餐厅出售这种青蛙汁做成的“饮料”,每天都有不少人专门来喝。
在一些小餐厅可以看到墙上挂着青蛙饮料的广告,上面一位健美先生一样的男士举着自己强壮的臂膀向人们展示自己的肌肉。店家宣称这种青蛙汁“饮料”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解除疲劳,还可以治疗哮喘和支气管炎,甚至对治疗性病也有疗效。它也因此被称为“秘鲁伟哥”。
青蛙汁饮料一般都是店家给顾客现场制作。店主先是从玻璃缸中挑出一只青蛙,弄死之后,用刀在青蛙腹部切个口子,将青蛙的皮整个剥去。
篇2
肝炎为啥“重男轻女”
男性肝炎患者远多于女性,这与男性易受创伤,住院、输血,以及不太注意卫生、社交活动较频等有一定关系,但不是主要原因。因为男性不仅患乙肝、丙肝者多于女性,而且患病后容易转为慢性,病情也较重,发展成肝硬化及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女性。女性即使患了乙肝,绝大多数预后良好。因此有学者认为,有许多与免疫相关的遗传基因存在于X染色体上,女性比男性多一条X染色体,使女性具有更强的免疫力。这可能是造成男性与女性感染乙肝、丙肝病毒后结局不同的根本原因。
最近,我国学者研究证实,性激素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有调节作用,在男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血清中,酮(T)的含量上升时,乙肝表面抗原含量也随之上升;而雌二醇(E2)含量上升时,乙肝表面抗原含量下降。在女性携带者血清中,酮、雌二醇和乙肝表面抗原含量则无相关关系。这不仅揭示了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男性多于女性的原因,而且拓宽了治疗乙肝的思路。
总之,懂得了肝炎“重男轻女”的原因后,就要劝告那些患了肝炎的男性病人千万要注意保养身体,不要过度劳累,不要抽烟饮酒,绝对不可轻视疾病。女性虽厄运较少会降临到自己头上,但也不要麻痹大意。“预防第一”对男性和女性来说,是一律平等的。
胆结石为啥“重女轻男”
胆结石为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女性患者远多于男性患者。胆结石为啥“重女轻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生理上的原因,也有不良生活习惯的性别差异。
多次妊娠 怀孕初期妊娠反应重,不能正常进食,容易出现胆汁淤积,进而形成胆结石。加之妊娠期血中胆固醇相对增高,容易发生沉淀,形成胆结石的机会则大大增加,尤其是多产妇发病率更高。
喜静少动 由于要操持家务,中老年妇女往往呆在家里的时间多,外出运动锻炼少,导致其胆囊肌的收缩力下降,胆汁排空延迟,容易造成胆汁淤积,使胆固醇结晶析出,为胆结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不吃早餐 现代型女子不吃早餐屡见不鲜。长期不吃早餐,会使胆汁浓度增加,不仅有利于细菌繁殖,而且容易促进胆结石形成。
必须指出的是,胆结石虽然“重女轻男”,但是男性发病率也是很高的。因此,讲究饮食健康,积极锻炼身体,男女都一样。
相关链接
正确处理胆结石的三原则
要积极治疗伴发的心血管疾患、慢性肺损害、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这些病控制好了,胆囊手术的损害会明显降低。
篇3
曾萍慧 初一12班
一、
调查目的:如今提倡男女平等,在前几年尚可看到此等标语,虽提倡,但无施行。仍处封建社会。
调查时间:2008.10.3
调查地点:晋江罗山镇苏内村
调查对象:本人及亲戚
二、
一份商业杂志的报道说,进入市场经济以后,中国基层公司的经理有42%是女性,但总经理级的高层,女性只占16.6%。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在中国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条件下,职业女性中,20-30%患有忧郁症,而男性只有8-12%。北京大学的妇女研究中心说,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女性负担过重,因此中国妇女早就发出了“做女人难”的感叹。
尽管男女平等的口号在中国是喊得最响的,但有媒体透露,中国妇女的工资和英国一样,在同等条件下比男性要低15%。
重男轻女的观念在老一辈是特别严重。平时我的爷爷就是老观念的人,于是我就调查了我出生时的情况。我的外祖母说:“妈妈在生我的时候,我被抱出来时大家挤着看我。大家说生了女孩,在外面等着的爷爷一听连忙掉头离去,连向里面探一下头都没有,生怕被大家笑话:他的儿媳妇生了一个女孩似的。
据调查可乐中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会刺激胃液分泌,胃酸过多容易感觉腹胀,降低食欲,而减少日常饮食摄食。若营养素摄取不足会影响正常生长发育、学习效果、运动成绩、工作表现和身体健康。碳酸饮料含有砂糖,会使体重增加、同时也易养成嗜甜的不良饮食习惯,牙齿健康也有不良的影响。碳酸饮料有磷酸,磷酸会降低体内钙的吸收,影响骨骼生长及身高的正常发育,喝可乐的人易骨折。可乐中含有的咖啡因,咖啡因会刺激心脏肌肉收缩,加速心跳及呼吸;会刺激胃酸分泌,伤害肠胃。长期饮用会上瘾,一旦不喝,就觉得浑身不对劲,无精打采或头痛。若长期过量饮用,便会有消化不良、头痛、失眠、神经质、发抖、易怒、心跳加速等慢性中毒现象。
在平时,他也这样。有一次,在吃饭时,弟弟拿着一瓶可乐在喝。我便斥声大骂,小孩子家不喝汤喝可乐成何体统。这时爷爷走了过来,开口便说:“喝瓶可乐又不要紧,你自己才不应该喝才对。你弟弟喝了又不要紧。”当时我听了这话十分生气,但他是爷爷于是我就没说他。
篇4
关键词 少数民族 农村女童 家庭地位 现状 成因
中图分类号:G759.2 文献标识码:A
1 女童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家庭地位的现状
在调查的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家庭中,大多数被调查者的学历仅为初中水平,有七成的人承认儿子在家庭地位的重要性。在这些家庭中,男童和女童在教育方面得不到平等的对待,一般是儿子得到的待遇比女儿好;而且在情感方面女儿得不到应有的关心;父母对子女未来的期望方面,男童方面明显占据的比例比较多,父母普遍认为男童在未来的学业和就业方面都比女儿强;还有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传统封建思想对女童的家庭地位也有一定的影响,有将近七成的父母认为生男童可以提高家庭地位,这些都是女童在少数民族农村家庭中地位低下的原因。
(1)在教育方面,父母普遍愿意让男童去学校读书,而女童一般就留在家里做家务或者外出打工,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这样又会对女童思想上造成以后一定要生男童,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走自己走过的路。
(2)在情感方面,父母对男童的关心一般会比对女童的关心多,因为传统的思想上养儿就是为了防老,所以由一开始父母就会在生活和情感上给予男童的关心比女童多,而且这样的思想还会对自己的儿女造成不良的影响,同样会把这样的思想传到下一代,造成女童在农村家庭的地位一直处于低于男童的现状。
(3)封建思想对过去老一辈的影响同样延续到了现在,生男童可以提高家庭地位。在少数民族农村家庭中,生女童一般是没有什么地位的,在家根本就没有话语权,连说句话的语气都不敢大声一点。
(4)在生活饮食上女童得不到比男童好的待遇,就算是受父母的待遇也是很难平等的,家务劳活都是由女童做的,就算可以在学校里读书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为老师认为学生的父母随时都有可能让女童退学的。
2 女童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地位低的原因
2.1 传统观念的性别歧视对父辈的影响
儿童在孩童时期学习能力是很强的,而父母作为儿童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其行为直接影响着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中父母教育行为因素的有:父母和女童的沟通交流较少;与城市家长相比,农村女童家长对学习的重视程度较低,教育方法有失妥当等,这都会造成农村女童的地位处于低于男童的现状。
在少数民族农村贫困地区,生产能力较为低下,与外界的交流少,导致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陈旧与落后,再加上传统的性别歧视思想形成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影响,致使父母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心理素质滞后。父母用这种心理教育的女童,使女童的思想观念也跟着父母改变,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容易使女童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念、道德习惯和行为准则,久而久之对女童的心理和行为上有很大的约束作用,从而影响了女童受教育的程度,也就致使少数民族农村女童的地位一直处于很低的现状。
在传统观念中,教育程度高的男童相比于教育程度高的女童将来对家庭的作用是很大的。而在调查中有七成的父母更愿意生育男童;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有六成人认为男童未来的工作机会会比女童未来的工作机会多,这就造成女童的受教育状况和未来女性的素质都处于一个低的状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女童处境更是令人担忧。从多方面进行考虑,传统观念中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思想一直是制约着女童接受不到教育状况的原因之一。同时过去的婚姻习俗也是一直限制了女童接受不到教育状况原因之一,在少数民族农村家庭中女童早恋、早婚现象是非常常见的事情了,已经被接受了的、封建的文化;而这种婚姻使本来就收入微薄的家庭在经济上雪上加霜;由于地处偏僻也使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缺乏,大都数老师都是男的这也是使教学内容与当地女童生活实际相脱离,造成女童的成长得不到很好的教育。
女童自身的一些因素也是应当考虑的,女童家庭地位低现象,当地政府、学校、家长都应深刻反省,当地政府应根据当地的生活习惯和农民的思想做出该有的政策,可以通过提高妇女素质,培养妇女平等的思想、把妇女组织起(下转第8页)(上接第3页)来进行授课、培训妇女树立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意识。这样通过改变母亲的思想来改变女童的生活思想和价值观,这样对女童的受教育期望值也会逐步增高。
2.2 农民受教育程度低
由于少数民族对教育的不重视,而且有些少数民族地处偏僻,人民教师都不太愿意到这些地区进行文化教育的传播,当地政府也是感到心有余力而不足,这些情况都造成了农村家庭文化程度的低下,加上读书无用论思想的错误引导,对下一代的教育也有不利影响,因此传统重男轻女思想得不到开放平等思想的转变,少数民族农村女童的地位自然也得不到改变,还是会有女童受到性别的歧视,还是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和相应的教育,那对下一代也是这样,一直循环下去,所以要改变少数民族农村女童的地位还是需要从教育抓起,无论是父辈还是女童这一代都要接受教育,慢慢改变这种现状。
篇5
关键词:生育观;生育偏好;变迁 影响
对于生育观念,早就有很全面和明确的界定,生育观可分为四个方面。第一,人们对于生育的目的和意义的观念,即“为什么要生”的问题,第二,人们的性别偏好,即生什么的问题,第三,人们在生育子女数量上的观念,即生多少的问题,第四,人们对子女质量的期望,即成为什么人的问题。本文则侧重与生育性别偏好的变化,即第二点,进行着重探究。
一、传统观念变迁因素:
(一)劳动力需求的转变
中国古代传统的自然经济模式,极大的限制了女性的劳动能力,男耕女织的经济模式使得妇女在劳动中处于次要地位,在生产上更多的是依附于男性。区别于社会生产因素,由于女性与男性本身存在的身体差异,使得女性无法承担繁重的劳动,因而,男性成了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主力军,而女性则成了附庸品。然而时至今日,随着社会和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劳动力不再被限制在土地和工厂之中。
(二)妇女地位的转变
沿袭至今的性别分工和家庭制度是制约妇女发展的主要障碍。“母权制的被,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母权制被后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沿袭了几千年,妇女成了男性的和工具。极长的一段时间,妇女一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是男性蹂躏和压迫的对象,这也就造就了长期以来重男轻女的思想。然而,随着社会分工的转变,妇女地位的日益提高,婚姻制度的逐渐完善,男女平等的思想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三)社会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程度使得人们开始逐渐改变传统的育儿思想。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接受男女平等的思想,并付诸于自己的生育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据调查,人们觉得育儿与育女的成本不同,特比是在广大的农村,普遍存在着要为儿子盖房,娶妻的思想,房子车子票子似乎成了婚姻的必需品,离开了这些似乎婚姻就不再是婚姻,试问,在如此强烈的经济压力之下,又有几人还愿意生儿,买房,娶媳呢?当然,经济的发展不仅仅表现在生什么的问题上,在生多少的问题上的影响表现的更为明显,区别于传统的“养儿放羊”的思想,现在人们更为注重后代的质量,教育环境等。
二、新兴因素的影响:
(一)教育的发展和大众文化水平的提高
随着教育的普及,大众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素质的普遍提升,人们的生育观念也日益趋于合理。人们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受到了平等,人权等思想的影响,并在个体的生育中体现出来,就单个个体言,所受的教育越好,文化水平越高,生育观念就越为合理,当然由小见大,整个社会的生育观念也是日趋合理的,相较于愚昧,落后,腐朽,畸形的生育观,相较于“三纲五常”对女性的压迫,相较于溺女之风,不举女之实,现代人们生男生女一个样的想法,不仅仅是一个弱势群体的胜利,更是一个时代的胜利,而教育在这场战争中,展现出了引导社会,引领思想的独特作用。
(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对于当前社会生育观的形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不仅表现在70年代总和生育率从5.8下降到2.75的半减变化基本上是由于计划生育发挥政策的结果,即使是在80年代以来总和生育率由2.75降至1.5左右的半减变化,仍是计划生育发挥了重大作用。(王桂新,2012)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人口数量急剧减少,“四二一”的倒金字塔型家庭日益增多。而从性别比例方面来考虑,计划生育的实施是生育自然选择的政策保证,这一政策硬性的改变了中国当前的生育结构和人口发展趋势,包括人口数量和性别比例,使得我国的性别比例朝着合理化的方向发展。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养儿防老”的思想是造成传统生育观念的主要原因。然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医疗合作的发展,却日益冲击着这一传统思想,广大的城市,甚至在农村已经出现了老人自养的新型养老模式,而且,从法律角度而言,女儿在财产上是继承者,在义务上也是赡养者,在此中“女儿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的观念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更多的人认为,女儿要比儿子更贴心,更孝顺,在儿子和女儿都是继承者,都是赡养者的情况下,大众则倾向于生女儿,广大的农民重男轻女的思想也随着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完善,正在渐渐弱化。
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偏向于生儿子,思想上则表现为重男轻女,觉得儿子才是家族的继承人,要延续香火,这一观念也直接导致了当前社会男女比例的不协调,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育观正逐渐发生转变,越来越多的家庭觉得生男生女一个样,或者偏向于一儿一女的相对平衡的生育结构,这无疑是女性长期斗争的结果和女性地位逐渐提高的表现,但在这一转变之中,经济的发展,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也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人们的思想才逐渐有所改变。(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参考文献:
[1] 郭克敏 张义泉 影响生育观形成于转变的社会心理因素[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1996
[2] 韩永江 生育观影响因素的经济分析[J] 北京:人口学刊 2005
篇6
从十多年前开始,郑先生每次体检时,血中的尿酸都会超标,但因为没有症状,他也没当回事儿。直到踝关节肿痛起来,他才就医,原来是血尿酸升高引起了痛风,还造成了肾脏损伤。郑先生后悔莫及:血尿酸高,千万别不当回事儿!
血尿酸“重男轻女”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尿酸量会达到平衡。当某些原因破坏了这种平衡,尿酸在血液中异常增高,就是“高尿酸血症”。正常嘌呤饮食时,空腹血中尿酸值男性>420微摩尔/升,女性>360微摩尔/升,不同日有2次达到此标准,即可判定为高尿酸血症。
谁是高尿酸血症的“幕后推手”?高嘌呤食物、肥胖、饮酒、血液系统疾病等,造成尿酸生成过多而发病,而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减退、某些药物(如利尿剂),则使尿酸排泄减少而发病。此外,人体内的血尿酸浓度还会受性别影响,如高尿酸血症“重男轻女”,即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这与男性睾酮抑制肾脏排泄尿酸有关。
当心变身“隐形杀手”
高尿酸血症不能和人们常说的“痛风”画等号。
痛风主要特指痛风性关节炎和痛风石疾病,即当血中尿酸过于饱和,尿酸会以尿酸盐的形式析出,在关节及其他组织沉积,引发痛风性关节炎,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时间长了,耳、手、足部也可形成痛风石。但大多数高尿酸血症并不发展为痛风,患者也并无症状,难以引起重视。正是这样,才给了尿酸悄.十肖变身“隐形杀手”的机会。
若尿酸以尿酸盐形式沉积在肾脏,形成肾结石,则引起尿路梗阻或反复感染;也可以破坏肾脏组织,造成痛风性肾病,发生蛋白尿或,肾功能衰竭。
高尿酸血症还增加了高血压、2型糖尿病、冠心病和高血脂的发病风险,共同促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进一步增加心肌梗死、脑梗死、猝死等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管住嘴、迈开腿
治疗高尿酸血症的第一步并非药物,而是“管住嘴、迈开腿”。
多吃低嘌呤食物如新鲜蔬果、牛奶,鸡蛋,减少尿酸生成;高嘌呤食物如红肉类、海鲜、动物内脏、浓肉汤以及饮酒(尤其是啤酒)等,均可使血尿酸水平升高,应尽量避免或限制摄入。中等嘌呤含量的食物如蘑菇、金枪鱼、豆制品等,在痛风关节炎发作时应限制食用,无症状时可适当食用。还应多饮水,心肾功能正常者,每天饮水1500―2000毫升,以增加尿酸排泄。
篇7
8岁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姐姐给我报听写,有一个词语我不会写,姐姐让我空着,我不愿意,就躺在地上耍赖。其实我知道自己错了,但是我想,我这样你总会告诉我怎么写了吧。我的叫声惊动了妈妈,妈妈快步的从房间了走出来,听了姐姐的叙述,生气了。“你给我起来”我听到了火药味。可是我没有起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也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大的胆子。我继续耍赖,并且大声叫喊着,抗议着。“起来”母亲的声音又高了几个分贝,我没有起来,却哭了出来,眼泪就随着我的眼角流出来,我甚至还能感觉到它是温热的。但是,这并没有博得母亲的同情,反而让她更生气。母亲一把把我从地上拉起来,我甚至还没有站稳,母亲就伸出她的手开始打我,我感觉身上到处被打的很痛很痛,就用更大声哭喊表示我的抗议,一下子,一个家充满了我的哭喊声,和母亲的呵斥声,当然还有一些杂乱的声音,不过我并没有听清楚。我只是感觉自己温热的眼泪顺着眼角不停地流下来,我甚至没有顾上去擦掉它,就任它流,一直到一张脸上到处是水的痕迹。我想,那时侯我的眼睛一定红的像兔子一样。我以为母亲会停止责骂,让我继续听写,因为大人都那样,就喜欢看孩子哭。(那时候就是这么理解的)然而,母亲却用她的食指指着我的鼻尖,冲我喊着:“不许哭。”其实不也不想哭,也不想对母亲认输,可是眼泪哪里是说止就止的住呢?眼泪没有再流了,但喉咙里还是发出“唔唔”低沉的哭喊声,母亲扬起她的巴掌,重重的打在我的身上,再次重复“不许哭”。最后好像是我妥协了,也不知道是母亲打累了,事情最后的结局在我的脑海中也并没有留下很深刻的影响。
很久以后,我才明白母亲的用意。那次,我好像是长大很多了吧。母亲告诉我小的时候她差了一点点就不能读书,而原因就是影响中华民族很多年的观念——重男轻女。母亲告诉我她生活的苦难上怎么熬过来的,告诉我她的童年。才明白,也许是因为母亲小的时候受够了重男轻女的伤害,所以她才要求她的女儿,不能小家子气,她的女儿要背负起责任,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任;要像所有的男孩子一样顶起头上的一片天!我相信是母亲让我学会坚强,不要为了芝麻绿豆而落眼泪;让我学会了尊严,不能让自己变成小丑。
我想,或许就是那一刻,人生的含义让我读懂,同时也读懂了母亲对我的爱。爱可以有很多很多种,但母亲的爱被她深深的打在我的身上,是我身上无法抹去的烙印,是我脑海中无法忘却的回忆。
篇8
学前教育对儿童智力发展、性格形成、心理健康都有很大的益处。但是,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女童学前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在对这些问题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完善建议。
一、西北少数民族女童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居住环境恶劣,入学困难
西北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多是一些自然条件复杂、环境恶劣,并且居住分散,同时还存在部分蒙、满、锡伯和鄂温克等游牧少数民族。由于西北少数民族的这种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给学前教育机构的建立造成很大的难度,形成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学前教育机构普遍偏少的现象。同时,少数的学前教育机构大都设立在人口相对较多、经济相对发达的城镇,这让本身交通就不发达的边区儿童入学的困难加大,造成西北少数民族儿童入学率较低。
(二)资金投入低,学前教育质量差
目前,学前教育不在九年义务教育的范畴内,属于收费的教育。这对于本身经济条件较差及存在落后的重男轻女观念的儿童家长来说,让女童接受学前教育的可能性进一步下降。同时,由于学前教育不属于九年义务教育,地方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资金相对匮乏,这就造成无论是公立还是民营的学前教育机构都存在由于资金短缺,无力聘请优秀教师,无法提供足够儿童游玩的场地、设施和合乎要求的建筑。同时,由于资金短缺还造成学前教育从业人员的待遇普遍偏低,从而导致学前教育从业人员严重紧缺。另一方面,由于资金的限制,现有的学前教育从业人员缺乏在职培训的机会。
(三)学前教学模式落后,缺乏吸引力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学前教育应当充分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儿童形成吸引力。但是,在我国西北地区大多数学前教育教学模式与全国其他发达地区的教学模式相类似,有些甚至是直接生搬硬套沿海发达地区的教育模式。这些都造成相应的学前教育不能吸引少数民族儿童前来就学。
(四)家长观念落后,女童接受学前教育困难大
学前教育要求家长及幼师共同参与进来,家长的教育观念将对儿童的生活习惯、性格养成以及社会行为等造成极大的影响。但是,在我国西北经济欠发达的地区“重男轻女”和轻视学前教育的观念依然很浓厚。这就导致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比例较低,而“重男轻女”落后认知则造成少数民族女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比例远低于男童。
二、西北少数民族女童学前教育问题解决对策
(一)增加政策支持,鼓励民营学前教育机构
虽然我国对学前教育的整体投入在逐年升高,但是对于西北少数民族而言,由于其居住特点和生活习惯等造成学前教育机构建立难度较大,无法形成有效的管理。所以,政府应该加大对社会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出台政策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学前教育,满足西北少数民族对多元学前教育的需求,同时也能进一步减轻政府的资金压力。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分散居住的特点,造成民营资本进入学前教育利润较低、教师质量不高和待遇较差等常见的问题,这时政府部门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适当放宽管理与评估条件,对部分符合要求的学前教育机构给与经济补贴。
(二)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提高教学质量
就目前我国情况而言,政府投入依然是学前教育资金最大的来源,而对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依然是资金短缺。资金短缺是造成学前教育机构硬件设施简陋、教师待遇低、职业上升难、培训交流机会少等问题的最大原因。所以,政府部门可以适当地加大西北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学前教育资金的投入,提高其学前教育质量。
(三)培训学前教育老师,改善家长观念
由于西北地区交通落后、资金短缺造成学前教育人员教学思维和方式均较落后,得不到及时的更新。所以,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一些研讨会、交流会、外出参观、在职进修的方式对西北学前教育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教学观念和质量。此外,对于西北少数民族女童是否可以接受学前教育以及接受学前教育时间长短,关键在于家长,这就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及时下乡走访适龄儿童的家庭,对其家长进行学前教育的宣传教育,提高其思想境界,进而提高少数民族女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比例。
篇9
一、“阿央白”是白族民间普遍存在的子嗣习俗的集中体现
据陆家瑞先生调查,每年到石宝山会期(每年农历八月初一前后),四区八县都有婚后不孕的和有女无儿的、将要结婚的人,来向“阿央白”祈嗣。祈嗣者以香火素斋供奉,并在“阿央白”上涂抹香油,用铜钱刮石粉作“孕药”,通过敬香、供奉、吟词等仪式,把自己(祈求子嗣)的要求和愿望表达出来,传达给信息载体“阿央白”,从而得到一种满足和安慰,增加对生育的信心。在1958年出版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历史文物调查资料》一书中《南诏大理国历史遗址及社会经济调查纪要》一文也同样说道:崇拜“阿央白”的多数是白族妇女,已婚妇女无子嗣,或祈求多育子女的妇女,常来焚香祈祷。从书中记录的调查资料来看,“阿央白”祈嗣活动在剑川一带白族已婚妇女中是很普遍的,但活动并不强调仪式的系统规范,也没有系统的理论,“阿央白”并非像神o一样为人们供奉,并不具有人格化的特征,它在活动形式上表现出白族原始宗教的某些特征,人们向“阿央白”祈嗣,更多表现出的是一种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过程,目的是通过简单仪式的信息传递实现子嗣的美好愿望。
“阿央白”是白族民间子嗣习俗的集中体现,类似“阿央白”的祈求子嗣习俗在大理白族地区十分普遍。在喜洲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初八,都要到灵慧寺举行求子嗣的庙会,洱海周围十数里的村寨,只要夫妇不育的人,都双双而来求子嗣,尊奉之神俗传为大理国段氏之主,自金沙江上获一浮木所雕成的神像,认为是“有求必应”。白族求子嗣习俗在民间较为普遍崇奉的具体神是“子孙娘娘”或“痘神”,由于白族崇信佛教,所以也崇奉“送子观音”。这些神灵往往供奉在山神庙或白族本主庙的一角。有些白族村寨没有供奉“子孙娘娘”、“痘神”的,祈求子嗣的人也就在山神或本主像前行香祈祷。①
从这些活动习俗来看,我们可以归纳出白族民间求子嗣习俗大致有三个特征:第一,祈嗣活动有固定的崇拜祭祀对象和特殊的仪式行为,但不强调仪式行为的规范性。第二,有特殊的活动群体。祈嗣活动群体大多是已婚无子嗣的;祈求多育子女的;有女无儿的白族妇女。第三,祈嗣活动有特殊的目的性。从活动群体来看,祈嗣者不仅祈求获得生育的能力,还祈求生男,反映了当地白族的重男轻女的封建传统继嗣观的一面。
二、“阿央白”祈嗣活动反映出的白族传统继嗣观
在“阿央白”祈嗣活动中,活动的主体祈嗣者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一个对象。陆家瑞先生的调查中明确写道:每年到石宝山会期,四区八县有婚后不孕的和有女无儿的、将要结婚的人,来向“阿央白”祈嗣。另外《南诏大理国历史遗址及社会经济调查纪要》一文也说:崇拜“阿央白”的多数是白族妇女,已婚妇女无子嗣,或祈求多育子女的妇女,常来焚香祈祷。从两篇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到“阿央白”前祈嗣的多是当地白族妇女,这些妇女主要有三类:一是已婚无子嗣;二是祈求多育子女;三是有女无儿。这里第三类祈嗣者应特别引起重视。以往在研究“阿央白”时对第三类活动主体关注不多,通常笼统地把“阿央白”祈嗣活动的主体概括为祈求子嗣的妇女,忽略了“阿央白”活动主体承载的许多信息。第一、二类祈嗣者,她们的目的是希望获得生育或更强生育能力,而第三类祈嗣者,她们祈嗣的目的并非只是为了生育,而是要祈求生儿子,它与前两类祈嗣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前两类祈嗣者的目的反映的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种本能需求,而第三类祈嗣者的目的反映的不仅只是这种需求,同时还反映了当地白族的重男轻女的子嗣观念,它引申出“阿央白”祈嗣活动的一个新的文化涵义。“阿央白”祈嗣目的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到主要概括为三个,即祈求生育、多子和生男,三者共同的目的都是子嗣,但从具体关系上来看则反映了祈嗣者生育价值观发展的过程,即首先是获得生育能力,这是一种本能要求;其次是多育能力,这是社会生产的根本要求;第三是生男儿,是较前两者更高层次的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生育价值观的体现,反映了白族传统社会组织原则和传统道德思想,而这种生育价值观主要缘于白族传统的继嗣观念。
在传统社会中,白族对继嗣这一家庭组织原则十分重视。白族以宗族为家庭单位,构成社会基本组织,形成了以父权为中心的宗族主义的价值观和伦理原则。因此,白族讲求父系继嗣,只有男子才有继承财产的权利。继承者首先是儿子,有女无子的,可以招赘女婿。出嫁妇女无财产继承权,在家庭中不能作主,社会上没有权利,处于及其卑微的地位。②白族把姓氏视为传宗接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子女通常随父姓,赘婿和养子必须改姓才能取得财产继承权,没有生儿子在白族看来就是断了香火,赘婿和养子也只是为了传宗接代采取的一种弥补手段,通常赘婿的社会地位也是很低的。在传统白族家庭中,堂屋内大都供奉有“祖先牌”,象征着家族香火的延续,而祖先牌位上完全是以男子来续系的,延续家族香火的责任是由儿子承担的,在白族传统的继嗣观念影响下,重男轻女的现象是十分突出的。因此,在“阿央白”祈嗣活动中,即便有了生育能力的妇女也还要到“阿央白”前祈祷膜拜,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祈求生男,可见这种影响已渗透到了白族的生活习俗中,甚至左右了白族传统的生育观。
三、儒家孝道思想对白族传统的继嗣观的影响
白族传统的继嗣观为何重男轻女的现象如此突出,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白族是一个较早接受儒家思想的民族。“在公元开始的那几年里,云南已传播儒学了”。③到了南诏大理国时期,统治阶级积极推崇儒学,如《南诏德化碑》中所记“不读非圣人之书,尝学字人之术”一样,甚至达到“本唐风化”。南诏时期,据学者考证是白族作为一个民族群体形成的时期,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儒家思想作为汉文化的精髓因此被白族广泛接受并成为精神文化的主流是必然的选择。
孔子是儒家思想开山鼻祖,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所谓“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礼记中庸》)“为仁之本”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只有先爱其亲,才能推及于爱人,提出子女要善事父母,孔子把人生最高原理的“仁”与善事父母的一般行为“孝”连到了一起,仁不仅是孝之人性根源,而且是孝要努力实现的终极目标。“仁”(此指个性品质修养)的实践完全是个人自觉的行为,而奉行孝道(即践履社会关系中的伦理)就是“为仁“的起点。孔子紧紧围绕善事父母这一核心内涵,提出了丰富的重要观念和规范,完成了孝从宗教到道德,宗族伦理向家庭伦理的转化,使孝成为儒家仁学思想体系的基础与起点。在孔子以后的儒学发展中,“孝”始终成为儒家思想核心内容不断升华和完善。在儒家早期经典《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倡导的“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中,“孝”的重要实践行为从善事父母具体到宗族的延续、家庭的继嗣,把传宗接代摆在首位。它要求每个社会成员要把组织家庭,生育子女当作义不容辞的义务,否则就为不孝,会受到社会的歧视和惩罚。所以在中国人传统观念中,人们“有子万事足”,“断子绝孙”则是人之最大不幸,甚至是家族乃至社会最大的忧虑。
白族传统文化在形成时期就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因此白族的孝道思想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这一点在继嗣观念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白族崇拜祖先,重视祖坟祭祀,信崇《孝经・圣治章》“父母生之,续莫大焉”的理论,家族的香火的永恒延续和生命的无限传承就是子孙的再生,子孙的生命就是父母及祖宗生命的延续,有了生命的延续,才能尊祖敬宗,善事父母,孝行天下,这也是白族传统社会组织原则的根本需要。所以,在传统家居中许多家堂屋内都供奉有“祖先牌”,象征着家族香火的延续。在白族传统孝道中,孝行首先是要有后,延续家族香火,而白族讲求父系继嗣,延续香火的责任是由儿子承担的,因此,重男轻女的思想十分突出,无后为大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甚至直接影响了白族社会价值观及家庭伦理道德精神思想的构建。由此看来,诸如“阿央白”祈嗣活动等普遍存在于白族民间的求子祈嗣习俗,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延续家族香火,活动者企望通过祈嗣活动进而得到社会的认同和价值评价,这种评价标准就是当地白族传统的孝道理论思想长期形成的继嗣观,而这种继嗣观的精神实质就是儒家孝道思想。
四、“阿央白”祈嗣活动的精神核心是对白族传统孝道思想的社会践行
我们可以说,白族传统的继嗣观的核心实质就是传统孝道理论思想的一种体现。因此,要探寻以“阿央白”祈嗣活动为代表的白族继嗣活动的精神实质,必须从白族传统孝道观念入手。“孝”之初始涵义除了尊主敬宗外,还有一种含义就是生育子女,传宗接代。④二十世纪周予同先生发表了《“孝”与生殖器崇拜》一文,第一次揭示了“孝”与生殖崇拜文化之间的渊源关系,指出“儒家的思想为其出发于‘生殖器崇拜’与‘生殖崇拜’,所以郊天祀地,祭日配月,迎妻纳妾等一套把戏,都与‘孝’有一贯关系。”“因为崇拜生殖,所以主张仁孝;因为主张仁孝,所以探源于生殖崇拜,二者有密切的关系”。⑤儒家思想把“孝”不仅视为保障人口绵延的一套规则,同时把交媾生育从人的自然本能上升为一种社会行为,这种行为就是所谓的“孝”。从“阿央白”等祈嗣活动的内容看,它确实与生殖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可以说是探源“孝”原始初意的一种行为方式,是一种“孝”文化行为的具体事象。在这具体事象中,活动主体即祈嗣者目的是祈求子嗣,这种目的的动因主要来源于完成传宗接代的世俗义务。当地白族妇女受传统孝道的约束和评价,把承续烟火当作实现社会价值的途径,通过祈嗣活动来体现孝行的行为,使祈嗣活动上升为行孝的一种社会行为,而这种孝行思想则构成了传统继嗣观的思想核心,在这种思想下产生的行为则形成了传统继嗣观的社会活动形式。因此可以这样说,白族传统的继嗣观是维系社会家庭的一种组织原则,“阿央白”祈嗣活动作为继嗣观表现出的行为方式,是以白族传统的孝道为精神核心的,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践行孝道。所以,“阿央白”等祈嗣活动在传统继嗣观的精神支撑下,无论环境如何改变,却始终为当地白族妇女作为孝行的社会规范所继承。虽然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祈嗣活动在仪式、规模等表现形式上呈现出社会特征的差异,但在这种传统精神纽带的维系下,祈嗣活动一直为当地白族所传承,也正是到了在现代文明的社会的今天,白族民间求子祈嗣活动仍然得以传承的根本原因所在。
总之,以“阿央白”祈嗣活动为代表的白族民间求子祈嗣习俗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涵义,是白族民俗文化传承的载体。学术界目前对“阿央白”的起源仍持不同的观点,因此本文在论及“阿央白”时,故不论及起源问题,而仅从祈嗣活动行为的本身进行分析,以“阿央白”祈嗣活动为个案,对白族传统继嗣观与儒家孝道思想之间关系试作探讨。
注释:
①赵橹《石钟山第八号窟“锥状物”辨微》,《大理方志通讯》1987年3期,第72页。
②《白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第240页。
③方国瑜《汉晋至唐宋时期在云南传播的汉文学》,《方国瑜文集》第一辑第354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④肖群忠著《孝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21页。
篇10
关键词:义务教育;农村女童;建议
现代社会中,女性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女性的进步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前进,也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尺度。女性的进步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受教育。虽然当今社会一直倡导男女平等,女性受教育状况有了很大改观,但在实际中,尤其是在经济状况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依然存在农村女童失学现象。这种现象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找出原因,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经济水平的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在中西部一些偏远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有的地方经济贫困,甚至不能解决温饱问题,家庭无法负担教育费用,对教育投入的热情度较低,女童入学没有经济保障。在收入有限的情况下,大多数村民选择了外出务农打工。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同时减少支出,很多家庭选择让女童外出打工创收。相关研究表明,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与当地经济水平密切相关。经济水平低的地区,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也较低,反之则相反。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指出,小学辍学率的高低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成反比例关系:人均收入在300元以上,辍学率为4.3%,人均收入在300~800元,辍学率为1.1%,人均收入在800元以上,辍学率降低为0.6%。此外,山区县的小学生辍学率(5.4%)远高于平原地区(1.7%)。这种“马太效应”在女性教育方面是极其不利的。女性的思想观念直接影响她对下一代的教育理念。较低的文化水平使女性的观念没有很大转变,使她延续老旧的理念教育孩子,造成“愈来愈穷”的后果。
二、传统观念的桎梏
1.落后的重男轻女思想
重男轻女的观念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虽然现在社会提倡男女平等,“女人也顶半边天”。但是在农村重男轻女的现象依然广泛存在,1982年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为108.5,1990年为111.3,2000年为116.9。城乡对比发现农村高于城市,2000年城市为112.8,镇为116.5,乡村为118.1。农村对于女孩子一直持有这样的观念,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孩子是为别人家养的,迟早是要嫁人的,生女孩子所获得的回报少。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家庭对女孩子的教育投入比例较少,甚至没有,女孩子较早地投身到家庭劳作中。在农村,女孩子在家照看年幼的弟弟,操持家务是很普遍的现象。
2.就业难形势下的新读书无用论
“知识改变命运”是很多农村孩子学习的一大动力,他们渴望着通过学习考入大城市,毕业后能有份好工作,留在大城市,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留在大城市变得艰难,很多大学毕业生并不如高中毕业直接打工获得的收入多,这使得“读书无用论”在农村蔓延开来。很多女孩子自己也有这样的思想,认为多花钱读书收效并不大,倒不如早点外出打工好。女孩子自己这种错误的受教育观念也是很不利的。
三、学校教学质量低劣
1.教学目标脱离实际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多以升学为目标,提出过高的学习要求。农村女童没有良好的基础,不能适应高难度的课堂教学。教育虽然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但学校方面更多的是重视知识的积累,家长也是一味地追求学生成绩,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培养,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教师素质低
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工资收入水平较低,教师不愿意来农村教学,这使得农村教师队伍普遍素质不高。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教师培训的支持力度,但效果不甚明显。农村教师普遍未达到规定的学历要求,距离实施素质教育所需要的素质要求相差甚远。即使一些教师学历层次达标,但由于参加高层次学术交流、研讨会的机会少,缺乏科学观念和运用现论进行教学的实践能力。教师授课方式单一,枯燥乏味。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要求学生简单重复记忆,不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启发诱导。教材本身编写对农村孩子来说就较难,加之教师的一些教学方法没有切合实际,结果就使学生厌学情绪加重,家长对孩子读书丧失信心。
四、对农村女童受教育的几点建议
1.政府应扶持农村经济,加大教育投入
政府一方面要促进农民增收。农民收入的增加能使农民不再为高昂的学费担忧,促进农民教育观念的转变,加大教育的投资额度,使农村女童受教育有经济支持。改进女童受教育的条件和学习环境,增加女童受教育成功的几率。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加大对学校硬件设施的投入,吸引优秀的人才来农村从事教育事业。重视教师培训,向农村教师传授现代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素质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教师应该多方面培养学生兴趣,转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促进女童身心的良好发展。
2.转变受教育观念
现代社会里,人们更多地把教育功利化、工具化了。张楚廷教授也认为:“教育领域里的工具主义实在太严重了,我们时而把教育往‘上层建筑’那个口袋里装,又时而把教育往‘生产力’那个口袋里装,无非都是把教育视为政治或经济的附属物,非常驯服的附属物,惟独没有了教育的特性,没有了教育自己。”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一书写到:“我对大学的看法是它是以传播和推广知识而非增扩知识为目的。”在现代社会里,很多人把大学当做找工作的跳板,注重的是受教育的收益,而不是学知识,培养学生素质。持有这种观点的学生和家长很多。政府应加强舆论导向,促使学生和家长树立正确的受教育理念。
3.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经费限制,学校的办学条件差,教育教学质量低下,很多地区代课教师数量多,由于接受教育信息机会少,缺乏教育培训,普遍教育水平不高。因此,要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教授水平,让教师能教、会教且教得好。同时,也要加强职业道德培训,对学生有爱心、有耐心,降低学生的辍学率。
参考文献:
[1]田宗友.论农村学龄儿童失学原因[J].江西社会科学,2003(10).
[2]李旺珍.农村女童义务教育问题研究:中西部八省的问卷调查[D].华中师范大学,2006.
[3]邱红.农村出生性别比失衡的社会性别分析[J].人口学刊,2007(5).
[4]任军利,朱晓锋.免费义务教育条件下我国女童教育所面临的困境[J].农业考古,2008(06).
- 上一篇:简述管理控制的基本过程
- 下一篇:低碳发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