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管理控制的基本过程范文

时间:2023-12-19 17:50: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管理控制的基本过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简述管理控制的基本过程

篇1

关键词:内部控制 自发性 强制性 演进

何组织都期望在秩序井然、协同高效的环境下开展工作,实现其战略目标。然而,组织目标的实现往往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从而使目标偏离方向或停留于纸面难以实现。因此,管理者们开始思索,希望能够通过一定的途径来引导各种内外部因素,帮助组织顺利实现目标。于是,在组织内部,为合理保证组织目标实现而设计的控制机制和相应的执行管理的内部制度应运而生。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而拓展,随着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一、内部控制经历的发展历程简述

内部控制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组织的自身演进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是推动其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审计界将内部控制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内部牵制阶段、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和基于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内部控制阶段。在这五个阶段中,内部控制经历了由自发性制度向强制性公共政策的转变。

内部控制伴随着组织的产生而产生。从组织自发的内部牵制到现代管理上强制性公共政策的建立和完善所经历的时间,我们可以称之为内部控制的必然演进时期。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大,自发性的内部控制制度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管理层和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在内部控制制度阶段,1972年的美国水门事件成为推动内部控制进一步发展的导火索,1973-1976年对该事件的调查使得美国有关立法机构开始关注内部控制问题,并于1977年颁布《国外反贿赂实务法案》,这是美国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内部控制规定,强制性的内部控制制度由此揭开序幕。1992年9月COSO委员会了指导内部控制实践的纲领性文件――《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这一报告在内部控制发展史上非常重要,此后该框架被纳入政策、法规和规章之中,并被企业广泛应用。2002年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颁布,进一步强调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强制性,内部控制逐渐完成了由自发性制度到强制性公共政策的转变。

二、内部控制制度转变为强制性公共政策的意义

内部控制作为现代组织管理构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组织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内部控制向强制性公共政策的转变,能进一步满足企业的管理要求,预防企业的舞弊行为,同时降低企业信息的不对称性,增强投资者决策的有效性。其意义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防止组织失败

世界上第一个公司治理委员会――英国Cadbury委员会的主席阿德里安・卡德伯里爵士有一著名论断:任何公司的失败都是由其内部控制的失败所引发的。该委员会在其调查报告――《公司治理财务方面的报告》中认为,“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是组织高效管理的基础”。

内部控制系统有效性主要反映在企业能够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分析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协助制定动态的控制手段,从而将风险控制在企业的可接受范围之内。而内部控制向强制性公共政策的转变可以限制自发性中存在的管理的随意性,有助于防止组织失败。

(二)有助于提高报告质量,保持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关系着企业的兴衰存亡。高质量的报告信息可以为管理当局提供准确完整的信息,用以支持管理当局的决策以及对业绩的监控。同时,高质量的对外报告和披露有助于企业的外部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强制性的公共政策促使内部控制系统通过不相容职务分离、授权审批、绩效考评等控制方法及手段对企业运营过程进行全面持续的监控,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差错,保证报告信息能够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

在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是在市场上流动的众多信息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其披露日益受到各方关注,这是因为信息的披露不仅对行业监管、社会资源的趋利性流动、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以及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对人们区分企业的良莠,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以便做出合理决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透明、公正的信息是市场赖以存在的基础,而政府又是市场的主要组织者和管理者,因而由政府通过强制性措施规范信息的披露非常必要。可以说,该项公共政策的实施保证了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

(三)有助于提高审计效率

早期的审计大都使用详细审计技术对会计资料或其他记录进行逐笔审查,其原因是,当时的企业规模较小,经济业务不是很复杂。随着审计抽样技术的形成与发展,审计人员逐渐认识到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性:内部控制系统愈健全,审计人员所需的抽查就愈少。

内部控制向强制性公共政策转变,并与现代审计相结合,使审计方法和技术得到显著进步。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必须实施测试,而测试的基本条件就是客户建立了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工作转向依赖和利用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从而大大减少了审查经济业务和会计记录的数量。

三、内部控制制度转变的建议

美国颁布SOX法案后,许多国家都纷纷修订或制定了与内部控制相关的法规。就我国而言,基本上实施的是SOX的规则。2006年上交所和深交所分别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要求上市公司董事会在披露年度报告的同时,披露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及审计师出具的意见。2006年成立的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于2008年6月28日正式出台了《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执行基本规范的上市公司应当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并可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中介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2010年4月15日了与之配套的三项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至此,基本建立了我国企业内控规范体系,确立了企业内控有效性的自我评价制度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但目前很多企业还未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对内部控制也存在很多误解,甚至有些企业对内部控制的概念非常模糊,再加上公司治理结构上的先天不足,以及组织结构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原因,致使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普遍薄弱。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权衡内部控制的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内力与外力相融合

企业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的要求,建设与实施内部控制,必然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如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的设计与实施费用、聘请专业机构的咨询服务费用、建立融入内部控制要求的信息系统费用等。企业建设与实施内部控制不仅是应对外部公共政策的形式要求,也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企业应当从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出发,将内部控制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贯穿于企业的始终。

(二)进一步理清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相互促进

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存在一定的区别,两者的范畴、活动、对风险的定义以及对风险的对策均有不一致的地方。从理论发展和社会实践角度看,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趋于融合,两者都注重发展战略、市场运行、财务管理、法律规范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借鉴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强调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统一。内部控制的目标就是防范和控制风险,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风险管理的目标也是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二者都要求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因此,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对此,企业可以对有关机构和业务进行整合,将内部控制建设和风险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避免职能交叉、资源浪费和重复劳动。

(三)提升综合性的管理控制,有利于内部控制的强制性披露

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传统的控制方式。随着内部控制的发展,单一的会计控制已无法全面地防范企业风险,协同各业务层面和各部门流程环节,建立全面的内部控制势在必行。从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经验来看,为实现组织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管理控制行为,始终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可以说,如果没有管理控制,会计控制也就失去了基础和目标。只有做好管理控制,形成全员、全要素、全流程的内部控制,才能在强制性对外披露中反映真实的信息。Z

参考文献:

1.文硕.世界审计史[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

2.金马工作室译,托马斯・约翰逊著.管理会计兴衰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李爱华,张鹏.英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与思考[J].开发研究,2008,(3).

4.陈艳.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研究――基于自愿性和强制性的选择[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9).

5.阚京华.我国内部控制发展的制度性缺陷与完善[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21(3).

6.朱荣恩.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1,(1).

篇2

关键词:施工现场;阶段;监理控制

一、事前控制

作为现场监理人员,要想对所监理的工程能够有效控制,必须对所承担的项目有系统的深入了解,才能做到掌握全局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熟悉工程项目的基本情况,工程项目所在位置、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条件、道路、管网、高程等都要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同时自身的技术水平、业务能力、对规范标准的掌握、了解也要达到所监理工程项目建设的要求,否则所谓的控制只是图于形式的空洞管理,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工程开工前监理人员应根据所监理工程的特点,熟悉了解相关规范、规程、设计意图,充实自身专业知识,积极参于监理规划、监理细则、监理交底的编制工作中去,把对施工现场控制的方法、方式、手段融入到监理规划、细则、交底内容中,使得参建各方管理人员对工程项目的控制方法、方式、手段有所了解和掌握,为施工现场的管理控制打好基础。

项目监理部进驻施工现场后,首先要审查施工单位报审的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施工技术交底、质量保证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因为明确的施工部署、施工方法、施工顺序是开展施工管理控制的前提,施工方法可操作、施工顺序合理、交底针对性强是提高施工管理的保证、质量保证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是保证实现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加强施工现场的预控教育和操作人员素质教育,是监理人员辅助施工单位现场管理不可缺少的工作;因此监理人员在审查施工单位报审的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方案、技术交底时,应着重审查其编制、审核、批准程序是否符合要求,编制内容是否符合工程项目建设的基本情况,是否针对工程项目特点,组织管理网络是否符合项目管理要求,及时提出审查意见,督促施工单位修改。

二、事中控制

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主要分为:

(一)对人的控制。所谓对人的控制,主要对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各方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控制。检查施工单位经审批同意的管理组织网络的人员是否到岗,参加施工的操作人员有没有经过公司的“三级教育”,是否签订劳动合同,上岗前有没有组织书面技术交底或专业施工培训,特殊工种操作人员是否持证上岗,班前不准饮酒,从事高空作业要配戴安全带,上班要穿戴防护用品,班中不准打闹。

(二)对机械设备的控制。检查项目部进场的机械设备型号、功率、规格、数量等是否与已审批的施工组织设计相符,大型设备是否备案登记,是否有验收使用计划,是否能正常运转。施工过程中要检查施工机械有无超负荷或带病工作的情况。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建设规模的不断提高,以及对建筑工地环境、噪音等控制的要求,商品砼供应已经替代了建筑工地自拌砼施工,因此选择商品砼供应商时,其试验室资质、生产能力、运输能力、泵送能力、障碍排除水平等一系列要素均要认真考察,必要时可到其在建的项目上进行现场考察。因为只要其中的某些要素达不到要求,都会影响砼质量。

(三)对进场材料的控制。根据《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工程实施见证取样和送检的规定》,对涉及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以及其它材料应进行见证取样送检,主要包括:用于承重结构的砼试块、承重墙体的砌筑砂浆试块、承重结构的钢筋及连接接头的试件、承重墙的砖和砼小型砌块、拌制砼和砂浆的水泥、承重结构的砼中使用的掺加剂及地下、屋面、浴厕间使用的防水材料等,送检时应在见证取样的试件或包装上做好标识封样,标明工程名称、代表部位或使用部位、样品名称、规格、型号、代表数量、取样日期、见证取样人员签字等。见证取样人员抽取试件时,应注意控制掌检验批代表数量,同时要严格按照同品种、同规格型号、同生产厂家或产地、同时间生产或同时间进场的原则抽取试样,其中只要有一项不是相同的,则应按照另一个检验批抽取。

(四)对施工方法的控制。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产品大部分都是通过手工操作而成,操作方法正确与否,对工程质量、进度、安全、投资等都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大面积砼浇筑,浇筑顺序、方向控制不到位,极易造成砼冷缝,影响砼整体结构质量;框架结构模板、钢筋施工,有的工程木工一次将梁、板模板架设成型,钢筋工绑扎梁钢筋时只能将钢筋架立在现浇板上,这样的施工方法钢筋工增加用工,同时梁、柱节点处的钢筋无法按规范要求进行绑扎,这种施工方法既费时又不能保证质量;框架柱钢筋施工,有的工程排架速度搭设慢,钢筋工为了赶工期,钢筋绑扎时利用箍筋间隙插入木方当脚手架,经常出现安全事故。

(五)对施工环境的控制。环境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恶劣环境天气,加强对恶劣环境天气信息的收集,是动态控制施工现场的有力助手。如得知高温炎热天气,应督促施工单位避开中午前后施工;中雨以上的降雨天气在无可靠遮盖措施时,不得进行露天作业。因此经常收听当地气象部门的气象预报,能够有效避免因恶劣环境天气造成施工间歇带来的不利影响,保证了工程质量,施工计划可以进行适当调整和按排,工期不会因天气原因而延误。

三、事后控制

施工单位按照合同要求完成所有工作量,自检合格后向现场监理机构申报竣工验收,项目监理机构应审核施工单位的技术档案和竣工报告,组织对单位工程进行预验收,向建设单位提交评估报告,参加建设单位组织的竣工验收,协助建设单位向当地建设主管部门报送工程竣工资料,督促施工单位按照合同和规范规定,对移交的工程项目及时进行保修。

篇3

【关键词】共有产权房;成本控制;目标成本法

一、对成本控制方法的总结

成本控制是指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为达到项目成本降低的目的,项目的管理者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方式对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费用支出进行控制。科学的管理方式才能降低房地产开发成本,按照有效的管理程序和适当的操作方法去控制开发的各个环节,这不只是简单的降低各项成本的价格,而是寻找一种新的资源配置方式以使成本降到最低[1]。简单地说,成本控制的流程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而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控制的基本程序如下:

(一)制定成本控制标准(即目标成本)

成本控制标准,亦即目标成本,是实际成本控制的依据和尺度,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实际耗费所应遵守的数量界限,具体表现有计划成本、定额成本和标准成本。

(二)监控成本的形成过程

这一环节主要是由实施者执行,对实际发生的成本和费用进行现场监督和控制,将实际成本严格控制在目标成本之下。若一旦超过制定的标准,则应立即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及控制。这一阶段即是成本控制的执行阶段。

(三)成本差异的揭示、分析与考核

对比实际发生的成本和目标成本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目的是极端出成本差异,量化成本超支或结余的数额,综合差异产生的部位、原因和责任方进行分析,找出成本节约或超支的原因,明确责任方,并依据事先拟定的制度对成本责任部门进行相应考核,并做出相应的奖惩措施。同时,积极发掘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吸取经验。

(四)采取改进措施并修改原来的目标成本

对成本差异分析的目的就是在于制定并落实相关措施,同时在差异分析中找出引起目标成本出现偏差的原因,此时,再根据相关政策修改目标成本。这样可以在以后的成本控制过程中对成本进行更有效的控制。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各国仍旧不断努力寻求更加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成本控制理论也逐渐形成了几种经典的成本控制方法:标准成本法、定额成本法、目标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

二、目标成本法在共有产权房项目中的理论适用性

目前目标成本法已经在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中普遍广泛应用,不同的成本管理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范围,为了科学的了解开发项目价值的变化,清晰地了解各阶段项目成本的构成,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技术和组织形式确定适合的成本管理方法。下面就房地产行业现行的目标成本法在我国共有产权房项目中的应用进行理论适用性分析。如前所述,目标成本法是以市场价为主导,顾客为导向,在产品企划与设计阶段运用价值工程原理与产品功能分析,各种市场研究及成本分析等方法以达成目标利润的目标成本。总的来说,目标控制的程序首先是要确立目标成本,然后将其逐步分解并落实到各相关部门或岗位,并由其根据以往经验或者搜集到的资料估算该成本的准确性,并做出相应调整和改进,使其最终发挥控制作用。建立健全合理的信息反馈系统的目的是及时反映出现成本差异,并由此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成本控制的效率。另外,目标成本法是否适合项目特点,企业是否具备健全的成本管理体系,公司领导推行目标成本法的决心和员工对目标成本法的熟知程度等,都决定了目标成本控制的成败。目标成本法比较适合容易按照市场信息来改变产品设计,以市场为基础进行定价的行业企业。也正是目标成本法与产品实体结合的定价方式,使得目标成本法在房地产项目成本控制中得以广泛应用。而共有产权房项目作为保障房的一种形式,其目标市场为中低薪层的消费者,在其可行性研究阶段甚至是投资立项阶段,均已明确确定其目标市场,且共有产权房项目利润是透明的,共有产权房售价是以市场价为基础经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确定公布或审批后的价格。其以市场价为基础的定价模式决定了目标成本法在共有产权房项目中的快速推广应用。

三、对共有产权房项目目标成本控制方法简述

目标成本法最早起源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是在产品的设计阶段预先限定目标成本,然后依据价值工程原理不断改进设计产品。同时在建筑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等阶段,各相关部门共同合作,使成本控制在目标范围内,这就是目标成本法最初的形式[2]。目标成本法的实施流程如下图:

(一)目标成本的制定

制定目标成本是实施目标成本管理的第一步,即在充分了解房地产行业,尤其是共有产权房项目的目标市场等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遵循相应的科学性制定成本,进行市场预测,销售量预测,利润预测和成本预测。搜集以往历史资料和当前企业及该项目的现有资料,对所掌握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以供决策者决策。决策者在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最佳的成本方案,再经过专业人员的不断优化,选择最佳目标成本,最终确定最优的方案。这是分解和落实目标成本的前提和基础。

(二)目标成本的分解

确定目标成本之后,应根据房地产企业自身状况及共有产权房项目的现实情况,将目标成本进行进一步的分解---包括横向和纵向的分解[3]。而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分解方式,至于具体采用什么方法分解及具体的细化程度,就要充分结合该项目及企业的自身特点。横向分解是指将具体的目标成本客观地分解到各个职门和岗位,形成各个职能部门和人员的责任成本,各部门和人员作为目标成本的具体实施者,并在自身的责任范围内对目标成本进行控制,并对其执行的结果负责,其主要依据是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纵向分解主要是按照企业的工作分解结构,将目标成本具体分解到每项作业当中,从而就为每一生产阶段提供了成本控制的基数,目标成本纵向分解最终是将目标成本分解到各个核算科目和作业内容当中,这样目标成本就有了归集的标准和依据。

(三)目标成本的控制

目标成本管理体系的重点在于对目标成本的控制,对目标成本的控制是为了实现期望的成本目标,在项目成本形成过程中,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差异、反馈活动、改进措施等一连串的工作,完成对目标成本的监督和控制。控制的过程可以简要描述如下:在项目实际过程中,定期收集统计实际成本的数据资料,并进行汇总,与计划成本进行比较,并分析两者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报给上级职能部门,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纠正。同时,对当前阶段成本出现的差异及时处理,以减少后续工作对成本的影响,从而确保目标成本的实现。

(四)目标成本的分析和考核

对目标成本的过程控制中,可以对未来成本进行预测,从而可以及时采取措施,使目标成本始终保持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保证目标成本的实现。在项目结束之后,根据目标成本的执行的具体情况,和执行过程中整理的各种资料,对目标成本分解后的责任成本相关人员进行评价和考核,并对每一作业内容的成本执行效果进行考核,落实奖惩措施,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有利于加深企业目标成本管理的水平。上述四个方面构成了目标成本管理的基本流程。

四、结论

从理论方法上讲,上述介绍的四种成本控制的方法,均可适用于共有产产权房项目中,但成本控制作用和所带来的成本降低成本却各有不同。最为合理有效的控制方法,从根本上讲是取决于该方法带来的成本下降和付出的代价。因此,房地产开发企业要根据共有产权房项目的特性、管理水平等,综合考虑成本控制方法的优劣,并加以选择。

作者:彭圆圆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徐静,赵建明,谭章禄.煤炭企业成本控制方法的分析与选择[J].煤炭经济研究,2005,09:43-45+54.

篇4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3)03-000-01

筹资活动是企业资金活动的起点,也是企业整个经营活动的基础。通过筹资活动,企业取得投资和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资金,从而使企业投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企业应当根据经营和发展战略的资金需要,确定融资战略目标和规划,结合年度经营计划和预算安排,拟定筹资方案,明确筹资用途、规模、结构和方式等相关内容,对筹资成本和潜在风险作出充分估计,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根据筹资活动的业务流程不同环节体现出来的风险,结合资金成本与资金使用效益情况,采用有效措施进行控制。

一、内部控制之于企业筹资活动管理简述 内部控制对企业筹资活动的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有效的内控制度,不仅决定着企业能不能顺利筹集生产经营和未来发展所需资金,而且决定着企业能以什么样的筹资成本筹集资金,能以什么样的筹资风险筹集所需资金,并决定着企业所筹集资金最终的使用效益。这将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开展经营活动和参与外部竞争。筹资决策不当,引发资本结构不合理或无效融资,可能导致企业筹资成本过高或债务危机,从而使企业发展战略不能得到很好执行,经营活动的可持续性得不到保证,企业经营和发展难以为继,企业正常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因此,面临当前企业在资金筹集管理中存在的各项等问题,切实采取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加强企业的筹资活动管理,显得迫在眉睫。 二、企业筹资活动管理中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应用 在企业的实际内控工作中,为有效降低企业筹资活动的风险,提高企业筹资活动的安全性,对筹资活动进行科学调控与合理监管,合理地制定筹资计划,确保筹措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采取的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对人员、制度的设计,以及引进相应的外审制度。具体来说: (一)从人员控制来说,要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 人是企业的基本组成元素,在法人治理的企业结构下,企业必须对有关的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控制。通常来说,员工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是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有序开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企业进行事前责任分配和事后责任追究,进行监督和考评的主要依据。在对筹资活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对筹资计划的编制、审核,资金的取得、投放都做出具体的统筹和安排,确保每个环节,每个岗位之间都处于相互制约和牵动之中,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个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出现了纰漏和疏忽,都很可能导致资金的流失和内部控制的失效,这将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后果和损失,严重者,更有相关人员携款潜逃,导致刑事犯罪或其他极其严重的后果。因此,企业在对筹资活动的管理控制过程中,首先要做的,是切实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让员工能够对自己的工作尽心尽责,对筹资活动的业务环节不遗漏任何一个细小的枝节。对于企业在筹资活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完善,并配备专门的后续检查监督人员。一旦企业内部出现一些数额较大的、非正常的资金活动,要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确保相关环节由两人以上参与并进行严格的责任监督环节。 (二)从制度设计来看,要实施职务相互分离控制和授权审查批准控制 制度设计对于企业内部控制来说,是保障和风险防范的最基本措施。企业在完善筹资活动的管理过程中,应当明确划分管理企业筹资活动的不相容岗位与职务,并相互分离,分别管理,使各个职务与部门间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筹资计划的编制人员与审批人员相互分离,管理股票与债券发行工作的人员与会计记录人员以及资金的保管人员之间相互分离,应委托专门的机构对筹资活动中所得的资金进行保管。企业应制定有效的监督、控制办法,保证筹集活动的合法、合规以及筹集资金的安全、完整;否则很可能会导致身兼两职的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因无法受到有效的监督发生超越权限动用筹集资金或虚假登记会计信息的行为,这对于企业资金的安全和信息真实性和对企业资金的管理都是致命的。 此外,企业还应当实施授权审查批准制度。授权审批要求企业筹资活动中预算的制定,以及预算的调整工作,都需要得到相关管理部门的审批;企业的重大筹资决策必须经过集体审批,任何个人都无权对企业的筹资活动进行单独决策。同时,企业内部负责制定筹资计划、执行筹资决策以及进行筹资核算的部门,均需在自身的授权范围内进行工作,不得私自越权,确保企业的筹资活动严格符合国家的各项规章制度,任何无预算、无正当手续的筹资行为都应予以禁止。 (三)引进外部审计,加强跟踪控制 企业筹资活动的流程很长,不仅包括资金的筹集到位,更要包括资金使用过程中的利息、股利等筹资费用的计提支付,以及最终的还本工作,这一流程一般贯穿企业整个经营活动的始终,是企业的一项常规管理工作。企业在筹资跟踪管理方面应制定完整的管理制度,并时刻监控资金的动向。同时,也需要企业引入一个外部审计制度,即通过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事务所这一中介机构,来对企业的筹资业务进行严格的把关和审计,特别是资金到账、资金使用、利息支付、股利支付等,更需要内外部审计紧密结合,联合评审,建立跟踪控制,以防止企业资金管理失控、防止因资金被挪用而导致财务损失、利息没有及时支付而被银行罚息等使得企业面临不必要的财务风险。

三、总结 内部控制已经成为了企业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内部控制的应用对于筹资活动的管理有着积极作用。合理地运用内控管理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对企业的筹资活动进行调节,降低筹资活动中存在的风险。企业在日常的资金运营过程中不仅存在着筹资风险,同时也存在着投资风险及营运风险,企业应切实加强对这些风险的控制。切实改善和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对保护自身资产的完整、安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经营管理效率,降低各项财务风险,推动企业管理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实现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篇5

暖通工程包括空调、采暖及通风等系统,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安装起来较为复杂。一般是桩基工程结束后就开始暖通安装工程的预埋及预留工作。但绝大部分工作量都是在整个建筑工程的主体封顶后进行的。要做好暖通工程的施工,不仅要根据工程实际做好施工计划,而且要依据现行规范、设计要求等进行全过程管理控制。如果工程在实施过程中疏忽大意,不进行全程监控,将会影响后来的装修工序,甚至会在工程交付使用后,造成建筑物的“跑、冒、漏、滴”现象,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损害建筑公司的形象。 

一、暖通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暖通工程施工涉及到图纸、资金、进度、成本等众多元素,需要有一个全面综合的掌控,方能将暖通工程管理控制得又快又好,否则,将造成工程质量的问题和企业的经济损失。当前,暖通工程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图纸设计问题 

图纸是暖通工程施工的指路明灯,没有它,施工就无从谈起。但是并不是所有图纸都是合格的。有些时候我们的图纸会出现不符合现场情况,有时设计人员要求使用的材料与整个工程不符,有时设计人员的设计可能完全出了差错。如果一味地盲从图纸,很有可能造成工程返工。出现这种情况虽然主要责任不在施工方,但毕竟延误了工期。当前暖通工程图纸设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设计说明内容不完整,《设计深度规定》对暖通工程设计说明应包括的内容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一些企业还是从中偷工减料,相当一部分工程设计没有暖通空调设计计算书。有些供暖空调设计虽有计算书,但内容残缺不全。有的供暖设计,仅有耗热量计算,而无水力平衡计算和散热器选择计算等。另一方面,平面图和系统图深度不够,关键内容出现遗漏和忽略。《设计深度规定》对暖通工程的平面图和深度图都有明确详尽的规定说明,然而,相当多的工程设计为完全按规定绘制。供暖平面图,有些未标注水平干管管径及定位尺寸等。 

2.资料管理问题 

施工资料是暖通工程质量管理和控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没有施工资料的记载,施工也就像脚踏西瓜皮,滑到哪是哪。这样的施工肯定不会有好结果。安装资料的报验和整理应该是与施工同时进行的。只有具备真实完备资料的工程,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完整工程。但在实际的暖通工程施工中,有好多是等到工程快结束时,才开始整理资料,这是不可取也是错误的。其实,暖通工程从预埋开始的隐蔽资料、材料报验资料到最后的联合试运转资料都需要监理单位或业主单位的认可和签证。到施工结束时再去补签资料,不仅签证困难,其真实性和完备性也会大打折扣。 

3.资金配置问题 

制约建筑行业发展的很大问题就是资金问题,因此如何实现资金的合理配置,成为当前建筑企业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今天,开发商的资金链条普遍比较紧绷,所以,开发商往往压占建筑商、材料商、生产商的资金,暖通工程中,如果建筑商拨给施工企业的资金不够宽裕,那么施工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往往会偷工减料或使用一些劣质材料,这样势必影响工程整体的质量和极大的影响工程进度。 

4.工程进度控制问题 

暖通工程虽然是整个建筑工程的配角,但是对其进度控制的好坏,会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施工顺序和整个进度。因此,对于暖通工程而言,要及早地做好计划,保证工程及时适当,如果工程进度过早,可能会造成窝工,如果工程进度过慢,有可能造成施工延期,不能按合同交工,同时要注意材料的供应问题,对于使用什么材料以及价格,管理人员要做到心里有数,保证材料与整个工程匹配。 

二、加强和改进暖通工程质量控制与管理的措施 

为了防止以上问题的出现,我们要事先做好准备,在动态中管理控制,做到事前预防,事中管理,事后控制,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统一规范图纸要求,熟读图纸 

在接到一个暖通工程之后,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将设计图纸读通读透,充分理解设计人员的思想,了解设计人员的意图,要将设计人员对材料、设备的要求弄明白,并且要到施工现场,将图纸与现场进行对比,发现设计有误的地方要及时指出,发现错误的地方要与设计人员沟通,发现设计不宜施工的地方,要请对方修改。尽量将图纸问题消灭在施工之前。 

2.控制好施工材料质量的检验 

暖通工程是整个建筑工程的收尾工作,所以尾期工程一定要做到细致,无论是施工单位采购材料还是甲方供应材料,专业技术人员都要对其规格、型号、质量进行全面严格检查,对质量检查合格单、合格证件检查不合格的不予进场,要求必须各项测验报告符合国家技术标准和设计要求。同时,分清每次进场材料的数量、规格、型号,控制好设备及管材的质量检查验收入场。特别是大的管材、管件、散热器等主要大宗材料,都要有符合国家要求的出厂质量合格证,材质型号、规格、性能都符合国家的有关标准和本工程使用的设计要求。对各种材料、配件、器材进场时进行严格地检查验收,要检查其是否三证齐全,还应在安装前严格按施工验收规范的要求,进行强度和严密性试验,一切都合格后方可使用。对一切不合格产品一律不准进场,更不得使用。 

3.加强施工人员的素质,提高其专业技能 

施工人员是暖通工程质量实现的灵魂,优秀的施工队伍,可以实现事半功倍,顺利地实现工程进度。然而,当今建筑行业的一线工人大都是农民工,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而暖通工程技术含量相对要求较高,为此施工员首先要对施工班组进行技术安全交底,让他们明白该做什么,应怎样做,如果工作中要求不严格,将会造成安装质量达不到设计及规范要求而返工。因此,为了更好的改进暖通工程的质量,需要我们相关的施工企业不断加强其施工人员的素质,提高其专业技能,让现场管理人员熟悉每一道工序,每一道流程,或是聘用优秀工程团队,方能保证质量的一流。 

4.实现资金和进度的一致,合理有效的配置资源 

资金和进度是暖通工程质量管理和控制的两个核心要点,关系着整个暖通工程质量的好坏。一方面,要解决好资金的问题,要不断地与对方沟通,让对方按时拨放工程款,同时自身也要积极主动地自筹资金,保证工程进度。另一方面,要合理安排施工进度,保证人员、材料和资金基本协调一致,按照编制好的施工计划,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找出原因,及时补救整改。 

5.暖通工程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应该符合环保要求 

在暖通工程中,暖通设备的噪声及锅炉房的烟囱高度应符合环保要求。首先要看设计时有没有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如,设备前后有没有设置消声器、消声静压箱、消声回风口,设备的支吊架有没有设置减振器等;其次,即使有了这些消声减振装置,还要弄清楚这些设备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三、结束语 

总之,暖通工程虽然是建筑结构的辅助工程,但其在整个建筑中的作用却举足轻重。因此,在暖通施工过程管理中,不仅要严格遵守现有的工艺标准和施工规范,从工程本身加强质量管理和控制,而且要结合实际情况,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对施工过程中每一环节采取合理的施工方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利益,尤其是在新时代,随着新的技术工艺的不断涌现,更要求我们不断更新知识,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地改进暖通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钟远来.暖通工程质量控制要点[J].建设监理,2007(1). 

[2]陈宁.试析暖通工程施工中应注意问题[J].科技促进发展,2009(5). 

篇6

一、系统论简述

系统论是20世纪40年代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Bartalanffy)创立的一门横断学科,主要研究系统的模式、原则和规律。

1、系统的概念与特性

系统是由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主要具有以下7个特性。

(1)集合性。系统不是个体,而是集合体、统一体、整体。

(2)关联性。构成系统的每个要素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完整的过程。

(3)目的性。系统主要分为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前者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系统,一般没有明确的目的;后者是为体现人们意志所组成的系统,有明确的目的,一般是可以控制的。

(4)层次性。系统分为各个层次,一个系统既可能包含若干个子系统,又可能被包含于更大的系统之中。

(5)环境适应性。系统内部的各要素,除彼此紧密关联外,还与系统外部的事物有关,但联系不那么紧密。这些有关的外部事物就是系统的环境,系统必须与环境相适应。

(6)动态性。系统的发展变化是永恒的,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静态系统。凡是系统,都具有时间序列。

(7)有序性。系统在空间上表现相互关联的层次,在时间上表现演化动态。因此系统具有空间、时间和功能的有序性质,越有序的系统,其组织化程度越高。

2、系统思想

体现系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的思想,即为系统思想,主要包括:全面地,而不是局部地看问题;连贯地,而不是孤立地看问题;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看问题;灵活地,而不是呆板地看问题。

3、系统方法的几项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整体性是系统、要素和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怎样理解系统的整体性呢?①系统的性质和规律,只有在整体中才能显示,而这种整体的性质并非各个单独的要素所具备的。系统理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提出组成系统的著名定律:“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的总和”。这就是说,任何系统虽由若干要素构成,但系统在整体功能和行为、运动性质和规律上,又与构成它的各要素完全不同。②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性质和行为,都会影响到整体的性质和行为。为了发挥整体功能,各要素一定要把系统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在要素与整体之间发生矛盾时,各要素一定要服从全局。③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性质和行为,依赖于其它要素的性质和行为。

(2)结构-功能原则。结构指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具有稳定性、层次性、相对性和变异性等。功能指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效应和能力,功能是多样的、可变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

所谓结构一功能原则,就是依据结构、功能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分析研究各种系统,进行结构的复制或功能的模拟,把握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发展规律。

(3)目的性原则。目的性是人或动物本能的一种行为或意图。对人来讲,目的性指有意识地追求目标;对动物来讲,目的性指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所谓目的性原则,就是研究任何一个系统所趋向或所追求的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手段与方法,促使该目标实现。

(4)最优化原则。从广义上来说,最优化是使一项决策或设计的系统尽可能地完善;从狭义上来说,最优化是实现某种目标的最好途径和方法;从数学上来说,最优化是指在某些约束下使目标函数达到极大值或极小值。所谓最优化原则,是指在给定条件下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促使系统实现最佳目标。一般说来,系统的最优,不一定是各个要素最优,这是由系统的整体性原则所决定的。

(5)动态性原则。就是把系统内部存在着的一些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看成是经常变化的。这些关系和作用不一定是简单的线性相加,有时个别要素的变化常常会引起系统的变化。所以要把系统当作一个动态事物来研究。

二、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1、内部控制的发展过程

内部控制理论随着内部控制思想和内部控制实践经验的丰富而不断得到创新、发展和完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内部牵制理论阶段。该理论以查错纠弊为导向,强调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和相互之间的核对。

(2)内部控制系统理论阶段。其主要特点是将内部控制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个部分。前者着眼于保护财产资金安全及会计记录的可靠性,后者着眼于提高经营效率及确保贯彻既定的管理政策。

(3)内部控制结构理论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指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认为内部控制结构包含三个要素: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该理论的突出特点是将控制环境纳入内部控制范畴。

(4)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理论阶段。美国COSO委员会于1992年9月份提出《内部控制一整体框架》报告(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本文简称COSO报告),开创性地提出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概念。1994年,COSO委员会又对此报告进行了增补。

2、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内容

COSO委员会认为,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管理层和员工共同设计并实施的,旨在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1)三类目标。经营的效率与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

(2)五大要素。①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基础,支撑着整个内部控制框架,是整个控制框架的引擎,起着塑造组织控制文化、影响人员控制意识、奠定组织风格和组织结构等关键作用。对内部控制发挥此作用的环境要素包括人员操守、道德价值、能力素质,以及管理层的管理哲学、经营理念等。②风险评估。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任何组织都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必须对所面临的风险进行有效地了解和评估,建立可操作的发现、甄别、分析、管理、控制风险的机制,即风险评估机制。建立风险评估机制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从整体上和各单个层面上制定与不同作业层次相关联的目标,构成目标体系。风险评估机制实质上也是评估实现目标体系的各种不利因素的机制。③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帮助管理层确保管理方针得以贯彻的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的目标是,经过风险评估后确定的用以管理和控制风险所必须采取的各项行动能够得到有效落实。控制活动由组织各部门依据不同目标要求实施,并贯穿组织过程始终,具体包括核准、授权、验证、对账以及对经营活动的审查、对资产的保护和不相容职务的分离等。④信息和沟通。能否及时鉴别、挖掘、获取、处理丰富的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能否实现信息在各部门、各层次、内部外部间顺畅地传递,能否很好地沟通、理解和利用信息,决定了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也是组织及其员工履行职责的必要条件。⑤监督。内部控制的过程必须施加以恰当的监督,必须不时地对内部控制运行质量进行评价。监督可以分为持续性监督、独立性评估,一般需要二者结合。持续性监督通常在经营过程中进行或体现为经营过程的延续,包括日常管理、例行监督和常规性事后监督等;独立性评估的范围和频率取决于风险评估或持续性监督程序的有效性。监督应保持独立性,监督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直接向最高层报告。

3、系统论角度分析

(1)符合目的性原则。COSO报告为内部控制制定了三类目标,这三类目标是一个组织努力的方向,而内部控制构成要素则是为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需的条件,两者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系。五类要素之间相互协调、相互联系,每一个要素都适用于所有的目标类别,共同构成能够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做出动态反应的一个整体。

(2)环境的适应性。COSO报告前所未有地强调环境与人的重要性。环境是一种氛围,它塑造着组织控制文化,影响着人员控制意识,决定其它要素发挥作用的程度,是内部控制活动的基础。同时,人作为社会生产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不仅受环境的影响,也反过来影响着环境。COSO报告将人文因素融入内部控制,极大地丰富了内部控制的文化内涵。

(3)符合整体性原则。COSO首次将内部控制从平面结构发展为立体框架结构。COSO报告提出的内部控制概念、三类控制目标、五项构成要素、有效内控标准以及相关论述等,共同构成了内部控制框架,为建立控制标准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也为该框架理论的实际应用开启了方便之门,从而使内部控制在理论上、实务上都有了一个崭新的开始。

篇7

关键词:水利水电施工;进度控制;优化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系统是一个巨大而且复杂的系统,工程项目不仅规模大、施工线路长,而且施工过程中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相对复杂。施工组织与管理上存在许多复杂而又不确定性因素,给水利水电施工带来阻碍,影响施工进度。所以,探索影响水利水电施工进度的因素,为其提供科学、合理、有效可行的对策非常重要。

1 影响水利水电施工进度的因素分析

1.1 资金投入与自然环境因素

资金投入问题一直是大部分工程施工进度控制的通病之一,对于水利水电工程而言,有着建设的工期较长,资金投入量较大,而其收益又较其他工程项目缓慢等特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的方式一般为竞争招标承包式,应用集约资金的手段进行筹措资金。但是,大部分地方政府的流动资金有限,很难对水利工程进行出资,而对于社会建设单位难以找到有效办法和方案进行筹措资金。这就导致出现承包单位巨额竞标,而在施工期间容易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或短缺等问题。资金短缺致使工程项目暂停,使工期不能按计划完成或为了赶工期而出现质量问题。除此之外,建设单位之下的施工单位由于竞争原因,压低价位而获取施工权,另其收益较低,施工所需的设备不能得到及时补充,施工效率低下,进而影响施工进度。

自然环境也是影响工程施工进度的因素之一,而且自然环境因素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的特点。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来说,其建设施工地点地理环境要求较高,最佳地点一般是水流大、水位落差大的深山峡谷地区,这样能保证水利工程项目的收益。但从实际条件来看,有这些环境特点的地区自然环境变化较大,水文气象变化随时威胁着施工进度与安全。例如:突发超标洪水导致施工暂停甚至危险或狭窄地形增加工程量等,这些状况的出现都会影响到工程进度。

1.2 进度方案设计因素

水利水电工程系统复杂,要求技术手段较高,系统理论与阶段性计划设计需要有专业化的技术方法作为基础和前提,就目前我国水利水电项目设计方案而言,设计者既要按照建设单位要求最大化的控制建设成本,又要为设计单位寻求利润收入,这导致其设计方案未得到充足的试验论证,就开始应用,缺少在工程前期施工中的深入性工作,导致施工阶段后期工作存在技术和工序上的矛盾。除此之外,设计单位还经常出现对施工进度控制方案的算法方式选择失误的情况,导致计算结果准确性出现失误,影响后期施工进度。

1.3 施工企业监督管理制度落后

目前一部分水利水电施工企业虽然积极推行先进的工程项目管理制度,例如项目管理负责制,但是,这种体制并没有将各部门、各层级间的联系和职责分清。而且,许多企业部门缺乏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对施工项目了解不清,现场执行指挥不当,影响工程施工。有些企业监督管理制度不完善,监督管理部门缺少职业道德素养,对现场施工漠不关心,对一些违规操作不加以制止,企业没有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缺乏监管力度,导致监督工作失去作用,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和质量。

2 优化施工进度控制的措施

施工进度控制是一个相对概念,即指在已定的工期内,将工程的成本、质量和速度相协调,达到最优化目的。其中,最优化方案中重点强调工程按期完成的总原则和总目标。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因素影响施工进度,在这个系统复杂的施工项目中,动态调整进度方案,纠正实际施工情况中的偏差非常重要,所以,提出下面调节施工进度的措施。

2.1 控制施工项目成本

建立健全的成本管理体系,有效的控制施工成本,有利于缓解资金短缺的问题,减少对施工进度的影响。企业应成立项目成本控制责任中心,并安排负责人对其管理,安排专业人员分析成本管理格局,合理进行成本计量。与此同时,企业应对成本控制部门进行监督,对成本控制部门进行考核评估,评判其存在价值,有助于控制施工进度。

2.2 做好实地勘察

由于自然环境因素具有不确定性、不可预见性等特点,所以在施工前应对施工地点进行仔细勘察,结合地理条件,对有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预测和概率分析,准备应急方案,合理安排工程进度设计方案,尽量避免因环境因素造成停工现象,最大程度上保证工程进度按计划进行。

2.3 运用科学方法解决专业设计问题

由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进度受各种条件限制和各种因素影响,进度控制具有不确定性等特点,因此运用科学的手段对进度控制的风险性进行分析,很大程度上帮助技术人员和管理决策人员选择分析方法和技术手段,有利于对进度方案进行检测。目前,运用科学方法解决进度控制风险性问题上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例如:处理进度风险随机性问题上,蒙特卡罗法和多目标遗传算法能够准确的计算随机事件的发生概率,为工程进度设计提供了依据,已经取得不错的效果。所以,我们应多借鉴学习创新科学方法,解决实际情况中出现的设计问题。

2.4 分解工期任务,进行分级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工序组成繁琐复杂,参与主体众多,为了提高效率,按期完成建设工作,可采取分级管理控制的方法来降低工程投资、简化进度任务,保证工程质量。分级控制即根据工序量度差异将工程进度进行拆分管理,将整体任务分成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将施工小组的利益与阶段控制成果直接挂钩,使得总体速度和质量得到保证的同时,工程进度得以提升,减少工程成本与预定收益之间的差额。

2.5 完善企业监督管理制度

完善企业监督制度,对控制工程施工进度起着关键性作用,将监督效果与个人利益挂钩,充分调动监理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对监理人员的培训,包括工程项目进展培训和职业操守培训。监理人员的任务意识直接关系着工程的进度与质量,企业必须对此引起重视。监理人员需要具备基本素质,掌握设计图纸和资金安置计划,做好施工过程中的审查工作,这直接联系着工程与投资两部分。在施工过程中,监理人员要对进度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和报告,协调施工对与承包企业的矛盾。另外,企业应制定监理监管制度,针对其工作成果制定奖惩制度,这样才有助于监督顺利、严格进行,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3 优化工程施工进度控制的意义

水利水电工程是发展电力工业的第一步,优化水电施工进度控制是保证工程建设按期完成的基础和前提,有利于实现整体工程的预期收益。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进度控制方案,有利于节约工程建设施工成本,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完善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体制,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实现水电工程建设的稳定快速发展。除此之外,优化水利水电施工进度控制为我国电力行业和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的作用,通过对国外科学方法的参考借鉴,拓展了我国水利工程的发展空间,实现水利水电工程健康可持续发展。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水利工程的不断发展,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其中,施工进度问题严重制约着水利工程的健康发展。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是制约工程施工进度的两大因素。环境因素存在着不可控性,所以解决人为因素是其首要任务。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技术理论的成熟,施工进度问题一定会被逐渐解决。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事故理论;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管理;对策

建筑行业是一个危险性较大的行业,安全管理的任务十分繁重。虽然近几年,建筑安全形势有所好转,但整体上,安全生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而现代事故理论是随着工业革命兴起,通过对大量的事故进行统计分析的产物【1】;其已逐步发展完善成为一门科学,事故管理,为促进建筑施工企业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所以本文针对我国建筑安全管理的现状,根据事故理论,论述建筑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对策。

1 我国建筑施工项目安全控制的特点概述

项目安全控制,指“项目经理对施工项目安全生产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控的一系列活动,以保证施工中的人身安全、设备安全、结构安全、财产安全和适宜的施工环境”【2】。与一般工业生产相比,每一个建筑施工项目的施工过程特点集中表现为“施工生产的多变性、复杂性和建设产品的固定性、多样性,这些特点容易埋下事故隐患,还加大了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的难度。建筑产品生产的特点主要包括多层次分包专业化制度、建筑项目特殊性、目标导向的施工管理以及危险性(如作业强度高)等多方面。这些决定了建筑施工项目施工安全生产、建造的特殊性特点。如上所述,建筑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事实显示多数事故与管理不当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事故的发生,归结起来为事故的4M要素,即主要是由于不良环境、较差的管理、人的不安全行为及物的不安全状态及较差的管理;这四个因素相互制约,当管理出现缺失,人的不安全行为就受到影响而发生,接着环境的或物的不安全状态受到影响而发生,最终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据此,在开展有关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管理工作时,应针对事故构成的4M要素,采取针对性的对策,改善和提高建筑安全管理是搞好建筑安全生产控制工作的关键环节,把事故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以保证施工安全动态的管理控制。所以作为体现安全管理思想、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以及标准指南的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管理,也是一种在建筑领域进行安全管理原理和方法的具体及有效的微观管理措施【3】。

2 从事故理论角度分析安全事故特点

本文分析的安全事故,指在正常的施工条件下,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等因素,造成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某些要素受到影响,施工进程经这一系列的其它因素的相互影响而受到干扰或停止,最后造成意外事件的伤害。为了更好的掌握控制事故的管理措施,在此简述一下安全事故的特点【4】:“(1)突发性特点,指具有突发且瞬间完成特点的安全事故发生过程,针对此此类事故,由于当它发生后就进入不可控状态,所以施工企业所有的安全管理活动都应在事故发生之前实施;(2)随机性特点,指的是由于事故发生的诸如地点、时间、后果严重度等引起安全事故发生的因素具有的随机性,而使施工企业安全事故表现出随机性特点,其发生可用数理统计的方法;(3)因果性特点,指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有其原因(主要指施工过程中的危险因素),这些险因素通过一定方式和程度的相互作用与制约,造成施工过程中出现隐患、故障等现象,最终造成安全事故发生;(4)潜伏性特点,此类安全事故在正常施工中,表现为安全状态,但在某个时刻会突然触发事故的隐患;(5)可预防性特点,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属于人为系统,所以加强安全事故的管理,有利于防范,而且这种客观实际给安全事故的预防提供了基本前提”。

3 基于事故理论的建筑施工项目安全控制管理对策

如上所述,现代安全管理具有可预防性特点,所以强调在生产中做好预知、预防工作,有助于尽可能地将事故消灭于萌芽状态。考虑到建筑施工项目进行安全控制涉及整个项目施工的全过程,如设备管理、材料选购和管理等方面,决定了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此,我们应根据工程建设的特点,在工程施建设过程中,通过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制定重点控制目标,同时由于建筑施工项目的危险源引发事故的不可预测性,应提前分析就可能发生的事故拟定相应有解决安全事故爆发的方案,以增强控制系统的灵活性,如对不同的生产要素,为了有效地控制不安全因素的发展和扩大,可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生产管理措施,努力降低控制的各种耗费,提高安全控制的有效性。以下基于事故理论探讨具体的对策。

3.1静态危险源控制措施

从事故理论角度分析,静态危险源,指的是一种能量载体或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源能量源。诸如电能、位能和重力能、机械能、热能、压力和拉力等存在于建筑安全系统中这些能量,都属于静态危险源的能量源,若管理这些能量不当或意外失控,它们将可能转化为破坏能量,将对人员造成伤害,安全事故由此产生。对于此类事故隐患,可采取的控制方法有:(1)采取防止措施,即可通过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措施防止事故发生的方法,如用液位控制装置防止液位过高;限制可燃性气体的浓度,防止气体爆炸;或通过合理的设计方案、合适的原材料、工艺过程消除危险源,如用压气系统或液压系统代替电力系统,以防止电气事故;或通过隔离或屏蔽措施来防止;戴口罩防止吸入有害物质;或尽可能或直接将不安全的能源用安全的能源代替,如为防止发生触电事故,在容易发生漏电的场所将电力换为用压缩空气动力。(2)避免或减少事故损失的方法:如①设置薄弱环节,即使能量在设备的薄弱部分释放,例如为了防压力过高而发生爆炸,可在压力容器上的设置气阀,这样当容器内压力升至安全限值范围时,就可借助气阀来泄放蒸汽,降低容器内压力;②隔离措施,一般有缓冲、远离和封闭三种措施;这些措施有效预防事故的同时,还可避免或减少事故损失。例如将爆破用的炸药、雷管储存在远离工地、居住区的地方里;③避难与援救措施,如为了预防事故发生时,人员能迅速撤离危险区,而在建筑物设计阶段中设置的安全通道;④个体防护措施,主要是通过提高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使其有意识、主动地与危险环境隔离开。

3.2 控制动态危险源的管理措施

由于是动态控制,大体上可拟定如下几个控制处理方案:(1)警告,这是比较普遍的一种安全控制措施,即通过人的感官,起到提醒人们注意危险因素的潜伏或发生的作用,利于提醒人们有应对措施的准备心理和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2)减少机械设备人为故障的发生,如适当增加机械的资金投入,选购功能好的设备或部件,增加机械操作安全系数的同时还能提高施工的效率,或安装安全监控系统,时刻了解机械运作的动态情况;(3)制定系统的安全技术处理方案,如当系统、设备的一部分发生故障或破坏的情况下,通过“机械设备的故障―安全设计故障―安全设计”这样一个思路的处理方案,从而在一定时间内也能保证整个工程项目系统的安全。具体如,当故障发生后,可采取“故障―正常”方案,以在采取校正措施前,保证系统、设备的功能正常发挥;或采取“故障―积极”方案,即在没有采取校正措施之前,使系统、设备处于安全的能量状态之下;或采取“故障―消极”方案,即使系统、设备处于最低能量状态,保证其在校正之前无法运转,如利用熔断器的熔断来断开电路,保证安全。

3.3质量安全控制措施

以上两点主要是从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具体安全管理,但为了确保整个项目竣工后及未来投入使用过的安全,我们应从建筑项目全局的角度,关注项目质量目标,编制质量计划并组织实施,尤其是施工过程中,相关施工人员应严格按设计图纸和国家施工质量进行操作,不得擅自主张改变,以防不当或违规操作,引发安全事故;同时为了向业主提交优良(至少是合格)的产品(工程),监理等单位应根据验收统一标准及各项规范对分项分部工程进行质量控制,严格实行质量 “三检”制度(自检、互检、交接检)和材料检验检测制度,从而使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至竣工,都能严格控制材料质量和工程质量,保证整个施工项目的安全和质量。

4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安全管理的难度较大;在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管理及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应意识到安全控制管理是一份“施工项目安全控制具有控制面广、动态性、交叉性和严谨性”的工作;需要从系统的角度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出发,并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控制方针,从而进行相应的安全控制,降低安全事故发生机率,达到效地的安全生产管理,最终保证建筑项目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店大鹏.运用现代事故理论进行事故的科学预防控制. 石油化工安全技术,2001年04期

[2]魏安能.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安全控制.建筑安全,2006年 第2期

篇9

关键词:工程;造价;风险;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增长,国家对工程建设项目投资额度加大。在建项目过程中不可预见的因素较多,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各种风险。特别是大型工程项目具有实施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经济风险和技术风险大等特征。如若不加强防范,就给整个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带来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会使工程造价大幅增加。

一、工程规模及主要特征

(一)工程规模

本工程项目总建筑面积为681888平方米,建筑结构类型为框架一剪力墙结构,高层商住楼共三十栋,工程投资总额约十亿元。

(二)工程项目的主要特征简述

工程占地面积大,达23万平方米,群楼规模大,总建筑面积达68万平方米,高层建筑层数较高,40层以上塔楼达20栋;

基坑面积大,一层与二层基坑分开开挖,深度最高达7.75米;

设计标准高、质量要求高、造型新颖为滨水高尚社区,商业及市政设施配套齐全。

二、造价风险因素的分析

造价的风险有些是客观因素造成的,有些是主观因素造成的。

(一)客观因素

1 受宏观经济状况、通货膨胀影响,材料供应市场、劳动力市场波动较大。而本工程项目建设周期长,需跨五个年度施工,将面临着材料价格受市场行情变化,人工费用上涨,从而导致工程造价的增加。

2 国家调整产业政策,采用新的要求或更高的技术标准等影响工程造价。

3 汇率变化。本项目具有标准高、规格高的特点,且要求造型新颖,需要大量进口建材及装饰材料,将会带来结算外汇汇率变化而造成的风险以及一系列的诸如运输途中风险和时差风险等。

4 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由不可抗力引起的风险虽然出现的机会较低,但是一旦出现,造成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

(二)主观因素

1 施工组织设计和方案不合理,为日后在施工过程中造成大量浪费埋下隐患,从而导致工程造价提高。

2 施工图不稳定对施工进度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可能造成工程造价的增加。

3 施工单位因技术管理、施工组织不合理等造成工期的改动,由此可能引起工程造价的增加。

4 施工单位因抢进度,对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不到位,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

5 因地基勘测资料不全,地下埋藏物未事先考虑,临时处理不当,造成索赔事件发生。

三、造价风险的控制与防范对策

本工程的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它所面临的风险种类繁多,各种风险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做好造价风险的预控、制定防范性对策,避免或减少索赔事件的发生,是工程造价控制工作的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一)造价风险的防范对策

1 风险回避。主动拒绝或放弃实施某项可能引起风险的事件,从而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彻底消除某一特定风险引起的损失,从根本上放弃使用有风险的资源、技术、施工方案等,从而避开风险。例如,对于存在技术不成熟的施工工艺坚决不采用。

2 风险分离。将各风险单位分隔开,以避免发生连锁反应,将风险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从而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

3 风险转移。即设法将某风险的结果连同对风险应对的权利和责任转移给他方,从而减轻自身的风险压力。例如,保险转移,通过合同或购买保险将风险转移给他人,将自身全部承担的风险部分转移。

4 风险控制。通过科学的成本管理,以预防为主,防控结合,制定损失控制方案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风险造成的损失。

(二)造价风险的主要控制原则及措施

1 组织措施:选择高素质、有能力、且有同类项目施工经验、技术装备力量有保证的,守合同、讲信誉、服务态度好、拼搏精神强的专业承包商承担专业工程的施工任务,严格把好承包单位的资质审查关,在实施过程中加强管理,严密监控。

2 技术措施:认真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注意经济与技术相结合的原则,对影响或可能影响工程投资方面的技术措施等进行重点审查,注重各项施工方案、施工方法是否与承包人的施工经验和技术水平相适应;优化技术措施,提高劳动生产率,挖掘有弹性、抗风险能力强的技术方案,有限选用新的不成熟的施工方案,以避免施工方案更改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 管理措施:选派最得力的、经验丰富的技术管理人员,以点带面的方式带动整个项目部规范有序地开展工作;及时编制有针对性的工程管理方案和安全文明专项管理方案,对管理人员进行工作交底,将风险责任落实到各个组织单元,使大家有风险意识;经常组织管理人员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知识,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4 经济措施:对投资控制的效果所采取的一些经济手段,包括对结算准确度的经济约束等等。一方面,对工作的检查和对业绩的考核采取考评方式,针对考评结果进行必要的奖励或处罚等经济手段;另一方面,按合同行使经济手段来约束甲乙双方履行合同的义务,包括审核工程进度款、审核工程预算、审核工程索赔、审核或评估工程变更造价等。

5 合同措施:合同具有管理和分配风险的作用,通过有效地利用合同,可以达到回避、减轻或分散风险的效果。

四、造价风险的管理策略

1 建立风险监控和预警系统,及早发现项目风险并做出各种预防措施以杜绝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2 加强项目的内部监督,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且达到良好的效果。

3 在阶段性计划的调整过程中,要加强对近期风险的预测,并考虑计划的调整和修改可能带来的新风险。

4 加强信息流动与沟通,收集可用于将来进行风险分析的信息,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

5 组织管理人员及施工单位人员对施工现场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解决,加强科学的管理。

6 本项目位于城中村地带,地形复杂,要注意地下埋藏物对施工造成的影响,若发现地下障碍物,应及时复核,力求测量准确无误,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影响施工进度而可能造成工程造价的增加。

7 认真做好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工作,使施工人员正确理解设计意图和技术要求,同时尽可能的消除设计存在的问题,避免在施工过程中频繁的设计修改。

8 根据工程主要施工项目的特点以及造价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确定造价风险控制管理的重点,如:单项工作量金额大、技术复杂、施工难度大、可变因素多的项目,进行动态跟踪工程的实际进度,及时做好有针对性的日常造价管理控制工作,有效防止不合理索赔事件的发生。

9 针对本工程基坑面积大,深度高,基坑支护结构及基坑开挖的安全直接影响到周边环境的安全,因此要严格审查施工监测方案,并建立工地监测信息反馈制度,加强监测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工作,加大现场巡视的力度,实现信息化施工的动态控制,有效控制基坑施工可能造成的风险事件,避免索赔事件发生。

10 密切留意材料市场、人工工资市场的动态变化,及时正确获得材料的价格、价格的变动趋势及供货渠道等信息。

11 对工程使用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进行详细核算,严格控制工程增加造价。

12 本工程地处城市中心位置,土石方的运输及土石方的施工和现场的文明施工安全都将受到各有关行政部门的关注和严格管制。加强安全文明施工的管理,不定期对安全文明进行巡视,以出入口、排栅安全、人货电梯及塔吊的安全、“四口”、高空坠物的防护等为防护重点。监督承建商在施工现场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安全器材,如灭火器、安全带等,督促施工单位消除安全隐患,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13 严格控制设计变更,一是使变更控制在现场施工之前,以避免由于变更造成返工的浪费。二是控制变更的随意性,严格变更程序,严格控制变更费用。

14 工程签证要严格把关,一是正确判别签证范围,依据工程合同以及有关的管理文件确认所签证工程是否属签证范围,对于不属合同范围内的工程或由于施工单位管理不善而引起的额外工程则不予签证;二是实事求是地依据工程量计算规则查验、计算实际工程量,防止粗估冒算、多算的签证,以控制工程造价的增加。

15 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杜不合理绝索赔事件发生。

篇10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a)-0000-00

什么是房地产的成本?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城市规划区内土地上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房屋建设,进行商品房销售等生产经营活动,以达到盈利的目的,就必须耗费一定的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其所耗费资源的货币表现称之为成本。也就是说要想盈利,就必须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而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就必然带来成本的消耗。

什么是房地产成本管理?充分调动和组织公司全体人员,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对工程建设、营销策划等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的管理,力求以最少资源消耗来获取最大的利润。成本管理不完全等于省钱,花得多会浪费,花得少不一定就节省了,我们要的是价值的最大化,花多花少不是重点,花的有效才是关键,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物有所值”。

建立成本管理体系,就是按照项目投资的构成进行分解,或直接按照公司的“组织架构”的工作运行职责进行分解,分解到执行主体,落实责任到岗位,落实责任到人,最大程度的减少“目标与执行脱钩”现象的出现,真正做到“权责明晰,有据可依”。

目标责任成本管理体系中主要的要素是目标成本和对应的责任人,明确工作目标成本,目标成本是公司基于市场状况、经营计划及产品的市场定位,根据预期市场售价和目标利润进行预先确定的,分解到各阶段和各部门的目标成本。明确责任人,责任人就是各阶段工作运行中动用资源的各个部门或员工,成本管理体系建立的目的:令全员实施自觉的成本管理行为,其要素:(1)目标成本和责任范围;(2)责任人(3)评价标准;(4)评价人。

目标责任成本管理体系是在“组织架构”建立时就形成的基本框架,这样各部门的工作流程可以根据各自的目标成本自我约束地运行。成本控制过程中要有专门的部门跟踪检查其他各部门目标成本的执行情况,及时反馈动态成本,通过实时反馈的动态成本和目标成本的对比,找出偏差,拿数据说话,用运行的结果和业绩评估进行优奖劣罚,最后我们还可以协助有关部门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实现对项目总成本的控制。

目标责任成本管理可以充分调动项目各职能部门及全体职工降低工程成本的积极性。是实现全员参与、全过程、全面管理控制成本的一种管理方式。

房地产项目的工程造价控制贯穿于项目运作的全过程。即项目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招标及合同签约阶段、施工阶段、结算及后评等阶段都关系到房地产项目的总成本;所对应的全过程成本控制是指包括项目投资估算、概算造价、预算价格、承包合同价、结算价、竣工决算价的控制管理。

项目总投资主要包括土地征用及拆迁费用,前期工程费用,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费用,不可预见费用,管理费用,开发间接费用,销售费用,开发期税费,财务费用等等。

下面简述一下各阶段的成本控制的要点:

1 项目总投资估算阶段

项目总投资估算是项目开发前期的重要经济比较性成果控制文件,是所有的经营活动的经济数据的估算,是项目的总投资控制性文件。 实事求是地搜集相关数据,杜绝为了论证可行性而脱离实际,盲目设定相关成本经济技术指标;成本指标的设定必须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科学的反映相应指标。项目总投资估算的内容是指基础设施费、建安工程费、公共配套设施费、管理费用的制订和投资估算相关数据的汇总计算等。项目进行了初步构思,初步确定了产品的类型、结构型式、建设标准及相关收费标准等。工作程序是投资估算制订的基础为项目定位方案以及相应的指标;从项目意向开始,跟踪、配合集团相关部门进行调查相关资料,准备、收集项目总投资估算的相应数据指标;按照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汇总编制。

2 项目总投资估算深化

项目总投资估算深化方案是项目开发产品定位时的重要经济比较性成果控制文件,是项目开发期经济数据的估算,是项目的总投资预算控制性文件。全面客观、满足开发大纲确定的利润要求。项目总投资估算深化方案的内容是土地成本、前期费用、基础设施费、建安工程费、公共配套设施费、管理费用、开发间接费、营销费、开发期税费、财务费用、销售收入等内容。项目总投资估算深化方案的编制根据,总投资估算、项目总体规划方案、产品类型、结构形式、建设标准及相关收费标准。

3 工程概算与设计

工程概算与设计一同制定,完整的反映扩初设计的内容,实事求是的反映扩初设计阶段建安造价的原则。工程概算的内容是建设项目内各个单项工程的综合概算书和其他费用概算表,包括制订说明、总概算表、各单项工程综合概算书、工程建设其他费用概算表、主要建筑安装材料汇总表等内容。工程概算的制订标准及依据,符合国家及行业的规定,客观反映方案阶段建安成本。如果概算结果影响项目投资收益与成本指标,成本管理部可提出扩初设计修改建议。

4 项目施工阶段成本管理

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是工作人员投入时间及精力最多的阶段,也是成本控制过程中最重要最繁琐的阶段。参与主体工程招标、分包工程招标、甲供材料招标,提出合理化建议,保证工程在投资预算限价内招标。抓好成本预测和计划工作,强化事前控制和合同管理。通过加强过程成本控制,对施工过程中工程成本进行动态结算管理、成本核算预警,达到过程结算及时、有效反映项目成本。 项目施工阶段成本管理的原则,准确计量施工过程中的单项结算,及时反映项目工程动态成本。项目施工阶段成本管理的内容,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的计算、审核,材料价差调整、材料认价、审核工程进度款、动态成本分析、成本数据整理及招投标工作;

5 工程竣工结算

工程结算阶段是整个项目运作过程中成本人员工作量最大的阶段,是成本人员工作的主要的关键阶段。工程结算要有准确、及时、有理有据、全面的原则。工程竣工结算内容及条件,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根据工程竣工结算资料进行工程结算。严格按照工程结算计划进行结算,结算过程要向公司领导及时汇报,让领导随时了解项目结算情况,遇到和施工单位分歧较大的项目要及时上报领导并同时向领导提出解决建议,以供领导做出合理决策。

6 项目总投资决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