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与健康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12-19 17:50: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饮食与健康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饮食与健康的关系

篇1

【关键字】饮食;习惯;健康;关系

【中图分类号】R15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2-001-03

前言:健康到底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回答,有人说是身体健康,有人说是思想健康,其实都没有错,人类完整的健康状态包括身体健康和思想健康,并且影响健康的因素众多。在这里,笔者主要想论述的是人类的身体健康,以及与身体健康密切联系的人类饮食习惯。依靠药物维持的“健康”不是真正的健康,在未来社会,只有通过日常锻炼和良好的饮食习惯创造的健康才值得提倡,对健康具有决定作用。人们常说病从口入,如果不注重饮食的卫生和合理的膳食搭配,都将导致人类产生健康隐患。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吃的东西很容易满足,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如何搭配,怎么吃才能获得健康是摆在我们眼前的大事。

1 什么是健康

关于健康,较为全面准确的定义是世界卫生组织1989年给出的,它指出健康是人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健全的一种状态,评判健康的重要标准是:精力充沛,睡眠良好,对感冒和传染病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牙齿清洁,皮肤富有弹性等,这些表现都与人的饮食习惯有着紧密联系。身体是人最大的本钱,没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任何事情都无从谈起。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我国诸多人群出现了不同于传统的健康理念的肥胖症状,是实际上也是一种非健康的表现,除疾病因素影响外,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生活饮食习惯导致,过多摄入营养,暴饮暴食。

2 饮食习惯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吃,是每个人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之一,但怎样吃,吃什么对健康才有好处可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我们吃很多的美味佳肴,很多人经常饮食习惯不一样,不按点吃饭,只吃自己喜欢吃的,并且暴饮暴食,这些对身体健康真的有益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笔者认为,要想维持身体健康状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很重要的,人之所以能够维持生存最基本的就是靠从食物中摄取人体必需的营养。相关调查表明,一个成年人每年摄入的食物量可达1000千克,是靠每天的食物摄取日积月累形成的,因而,维持身体健康也不是一两天就能轻易做到的,必须长期依靠科学、良好的饮食习惯才能得以获得和保持,反之,如果长期处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下,人的身体机能往往会出现问题。

笔者以前也很挑食,爱吃肉,不爱吃水果,蔬菜,导致身体发育较慢,肥胖,个子也长得不够高,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导致的,果蔬里面富含维生素,对人体发育具有重要影响,而肉里面脂肪和纤维含量很高,过度食用容易导致肥胖,伴随肥胖而来就是心脑血管等疾病。学过食物营养学这门课程后,我明白了食物均衡搭配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因此,以后我每餐都加强菜品的营养搭配,过去不爱吃的食物只要是对身体健康发育有促进作用的,再怎么难吃,也会坚持吃下去,同时加强锻炼,身体健康状况较之于以前有了很大改观。

3 现在生活中应该坚持的健康饮食习惯

现在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生活压力较大,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更容易忽视健康饮食习惯的重要性,鉴于此,笔者列出一些比较科学的饮食习惯,供大家参考学习。

3.1 要按时吃饭,并形成长期规律。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大,人们忙这忙那很多时候就耽误了饭点,造成吃饭时间不规律,时间不够就少吃甚至不吃,时间充裕就暴饮暴食,这是对身体健康具有严重不良影响的饮食习惯,必须加以摒弃,同时不要过度饮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3.2 要注重食物营养的搭配,摒弃过度偏好。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和不喜欢吃的食物,对自己来说,自己喜欢的食物就是美味佳肴,不喜欢吃的就难以下咽。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过度依照自己的偏好来决定食物的摄取,自己喜欢吃的就多吃,不喜欢的就少吃,甚至不吃,身体的健康需要均衡的营养来维系,这种择食观只会造成营养的失衡,导致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

3.3 摄取的食物对象要正确。我们吃的食物一定要正确、科学,病从口入,千万不要为了满足好奇或个人口味而去吃一些野生动物,因为这些不是人类使用的食物,野生动物身上通常寄居着一些尚未被人类发现的寄生虫或传染病,对人体的健康会构成巨大威胁。2003年发生的“非典”疫情的起因就是由于人类非法食物果子狸这类野生动物,导致原本只在动物身上传播的病变异传染给人,造成严重的灾难。

3.4 要严格控制食品安全,不吃变质的食物。国家相关质量监督检查部门要严格控制食品安全,保障食品的生产和质量安全,保证人体健康。我们自己也应该小心谨慎,不吃过期变质食品。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大学生;亚健康;营养;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167-03

一、研究目的

目前大学生的营养健康、饮食习惯和生活规律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慢性疾病,例如肥胖、高血压、恶性肿瘤、精神病等正在逐渐地侵蚀大学生的身体[1]。相关研究表明,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和模式是导致慢性疾病发生的病因[2]。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社会不同群体,即便受过大学教育者,也很难系统地知晓不良饮食习惯是大多数慢性病发生的主因。同时由于现代社会工作的快节奏,很多职业人员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如心慌、气短、全身乏力、头疼、头晕、精神不振、情绪低落、反应迟钝、失眠多梦、白天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烦躁、焦虑等症状。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定义的人群只占总人口数的15%,其中15%的人患有疾病,70%的人处在“亚健康”状态,而大学生群体中患亚健康的比例逐年增加,这应该引起学生、学校和社会的重视[3,4]。本文分析大学生饮食习惯和健康状况,旨在强调对大学生进行营养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提出科学的膳食方法,引导大学生改进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营养观念;引起高校与社会对大学生健康的关注。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其脑力和体力活动旺盛,对营养需求量大,同时学习和就业压力越来越重,合理的膳食、健康的生活习惯对大学生的身体发育,学业的完成和社会的整体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5]。如何在教学中通俗易懂地阐明饮食与疾病的关系、营养与健康的关系,使学生不仅仅是掌握营养学基本理论,同时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结合实际,将营养与健康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至关重要。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于2012年9~12月,对选《营养与健康》课程的17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18~22岁的大学生,其中男84名,女92名。

2.研究内容及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现状调查方法,参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6,7]自行设计《饮食与健康问卷调查表》。本次调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饮食习惯,另一部分为健康状况。共设置34个问题。被调查者以无记名方式填写调查表,当场回收调查问卷。调查时间分别在开设《营养与健康》课程前和结束该课程后。共发放问卷176份(选课的大一和大二同学),回收176份;有效问卷176份,有效回收率100%。

3.统计学处理。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编号,资料和数据输入Excel,对数据进行x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

4.结果与讨论。第一步是利用电脑统计软件SPSS17.0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初步筛选出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三、结果

1.营养教育前后学生的生活习惯。分别在营养教育前后对学生的生活习惯进行了调查,其中影响因素较高的是:作息时间、运动情况、大便是否规律等5项内容,具体结果见表2。从表2可知,与教育前相比,学生熬夜习惯和大便不规律情况大大减少,作息时间不规律现象也有显著性的降低。

2.营养教育前后学生对营养认知情况。表3显示,不同性别的学生对营养知识的了解情况有显著性差异。教育前后,女生对营养知识的了解都要优于男生。

3.营养教育前后学生的饮食习惯。分别在营养教育前后对学生的生活习惯进行了调查,其中影响因素较高的是:不吃早餐、饮食搭配不合理、经常吃零食、吃夜宵等。从表4可知,营养教育后大学生吃早餐的人数明显增加,饮食注意营养搭配,吃夜宵和零食的同学大大减少。

4.讨论。首先一些学生由于学习任务重,作息时间不规律,很多大学生习惯于“开夜车”,早上起床晚的现象较为普遍,但是大多数大学生喜欢体育健身,近60%大学生健身安排有一定规律,每周保证3次锻炼,并且每次运动30分钟或以上。其次,大学生不讲科学饮食,习惯于馒头、咸菜等,根本没有考虑到每餐的质量。并且饮水量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机体的正常需要。大多数有吃零食的习惯,不正常的饮食习惯不仅造成大便不正常而且使得摄入的各种营养不均衡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并且可以看出,女生营养素摄入量个体内和个体间的差异高于男生,原因可能是女生的食物更为多样化或食物摄入不规律等造成[8]。再次,教育前对于疾病与饮食习惯的相关性了解不全面,不确切,营养与健康教育后对大学生的生活及饮食习惯均有一定的影响,对疾病与饮食和生活习惯的相关性意识具有一定的提高。

通过对比调查可知营养与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来讲必不可少,大学生的营养与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学校、社会的关注,从全国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调查以及有关学者进行的大学生调查中,都说明大学生对营养知识掌握的很少或漠不关心,没有注意自己的膳食行为是否会影响自身的健康状况,从而凸显了营养教育的重要性。而高校恰恰是扮演教育者的最好角色,营养知识的普及是解决大学生营养缺乏现象的根本。大学生的营养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它是学生完成学业的物质基础[9],整治优化大学生消费的社会环境,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活和消费环境。关注并注重促进大学生的膳食健康,才能提高全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更加重要的是,这些良好的营养习惯对于其一生的健康都非常重要,同时还能通过他们向整个社会传递正确的营养健康习惯,为减少常见慢性病的发生做出潜移默化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彦杰.浅析大学生膳食与健康[J].中国食品与营养,2006,(6):61-62.

[2]Kant AK. Dietary pattems:biomarkers and chronic disease risk[J]. Appl Physiol Nutr Metab,2010,(35):199-206.

[3]傅善来,蒋有倩.走出亚健康——21世纪健康新视角[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4]Whiting P,Bagnall AM,Sowden AJ,et al. Interventions for the treatment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a systematic review[J].JAMA,2001,286(11):1360-1368.

[5]刘翠格.营养与健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

[6]曾翔云.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解析[J].中国食品,2004,(3):42-43.

[7]李里特.国外营养教育与管理[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4,(5):4-6.

[8]Store KS,Radechi-SV,Moshfegh AJ,eta1.The number of 24h dietary recalls using the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s automated multiple-pass method required to estimate nutrient intake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adults[J].Public Health Nutr,2011,(18):1-7.

[9]李源晖.安徽省大学生饮食习惯与营养健康调查[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2,18(6):83-86.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复旦大学本科教学研究课题基金(2012)资助

篇3

关键词: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以对称性的多关节受累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近年来国内外发现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对RA诊断具有高度的特异性[2]。本研究旨在观察抗CCP抗体对RA的诊断价值,为RA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来自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1月的门诊或住院患者。RA组110例,男34例,女76例,年龄32~83岁,平均年龄53.33岁。均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协会修订的RA分类诊断标准。其他风湿性疾病65例(男23例,女42例),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15例、干燥综合征8例、骨关节炎25例、未分化结缔组织病4例、强直性脊柱炎8例、痛风性关节炎5例、反应性关节炎3例、系统性硬化症2例,年龄31~78岁,平均年龄55.4岁,诊断均符合国内相关疾病诊断标准。健康对照35例,年龄26~60岁,平均年龄45.9岁。

1.2抗CCP(第二代)购自上海科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实验诊断试剂,采用酶联免疫法免疫法检测。

1.3测抗CCP抗体RF检测:试剂购自美国西门子公司原装进口产品,BN-II特定蛋白仪检测。测定方法取静脉血2ml,分离血清。RF采用散射比浊法定量检测,结果以>15 IU /ml判断为阳性。CCP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结果以大于25RU/ml判断为阳性。

1.4统计方法不同指标之间以及不同组间阳性率和特异性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各组血清抗CCP抗体、RF的表达情况见表1。

2.2 表2抗CCP抗体、RF对RA诊断的各项评价指标(%)抗CCP抗体、RF的阳性率:抗CCP抗体和RF在RA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2.7%、82.7%,在其他风湿性疾病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6%、30.8%,在健康成人组分别为2.9%、9.3%。分别经χ2 检验,对RA诊断的灵敏度抗CCP抗体与RF之间差异无显著性(χ2=3.49,P≥0.05),CCP和RF在RA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其他风湿性疾病组和健康成人组(P<0.001);2种抗体对RA的特异度分别为95%、77%。对RA诊断的特异度抗CCP抗体明显高于RF(χ2 =13.08,P<0.001)。

3讨论

目前使用的是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的RA分类标准,以临床表现为主要诊断标准,并不适用于早期、不典型的RA诊断。即使符合7条标准中的4条以上,也常常引起临床医生误诊[3]。本实验对100例非RA患者血清进行了抗CCP抗体和RF的检测,发现抗CCP抗体的检出率为5%,而RF检出率为23%,这一点说明了RF的特异性较差。近年来,国际上许多风湿病学家致力于RA的早期诊断的研究,发现RA患者血清中,除RF外,还有许多自身抗体[4]。

2000年,Schellekens等首次报道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 CCP)用于早期诊断RA,具有较高的灵敏度(60%~68%)和很高的特异度(97%~98%)[5-6]。本研究中抗CCP抗体对于RA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7%和95%,其特异度与灵敏度均与国外研究接近。在RA的诊断指标中,抗CCP抗体各项诊断试验评价指标显示优于RF,提示抗CCP抗体对RA发病的预测要优于RF。

参考文献:

[1]童丹红,王永丽,朱平.抗环瓜氨酸肽抗体与类风湿因子联合检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4):59-60.

[2]穆荣,孙晓云,栗占国.类风湿因子和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5,37(5): 498-500.

[3]梁日初,李跃进.抗环瓜胺酸抗体检测与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7(85):89.

篇4

目前社会上有很多针对老年人、中年人、儿童的健康探讨,却鲜见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引导,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在明显下降,健康也面临着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次研究参考WHO健康10大标准以及相关调查研究,对华南师范大学学生身体健康现状开展关于饮食、作息、锻炼三个方面的调查并进行交叉分析,甄别不同群体反应出来的特质和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提供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对象是535名18-21岁的大一至大三的学生。其中男生139名,女生396名;大一学生177名,大二学生125名,大三学生233名。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统计: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进行研究和分析,根据WHO健康10大标准以及各大学术论文和社会调查进行问卷设计,内容涉及饮食、睡眠、锻炼三个方面。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613份,回收有效问卷535份,问卷有效率84.79%。数据分析借助SPSS 20.0,数据分析主要依据数据表、饼图、堆积条形图和金字塔图。

二、结果与分析

(一)饮食:早餐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餐。调查发现每天坚持吃的占31.31% ,不规律的占68.69%。而且而女生在该项数据上高出男生15个百分点,说明女生比男生更加注重规律饮食和饮食健康。在对饮食健康的关注度问题上,26.52%很关注,47.51%偶尔关注,24.13%在身体不适时才关注,数据分析也显示随着对饮食关注程度的下降,吃早餐的情况也随之变差。

对饮食的关注度也与休息时间呈线性相关,随着对饮食关注程度的下降,12点之前休息下降了32个百分点,而12点之后休息由47.96%上升到80.00%,可见对饮食健康的关注程度也可以侧面反映休息时间。同时,对饮食健康的关注也与锻炼次数呈现正相关关系。

(二)作息:睡眠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的身体健康。研究中有51.38%的学生睡眠时长为6~7小时居于首位,7~8小时以35%排在第二位,此外其它选项总数较少。由此可见大学生睡眠问题情况甚忧,是影响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元凶。

上表数据通过加权平均法计算出各年级睡眠时间和总体睡眠时间,得到结果总体为6.91小时,大一为6.87小时,大二为6.75小时,大三为6.95小时。

上床休息的时间直接影响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23点前休息的占2.95%, 23-0点的占41.07%,0-1点的占44.75%,1点后的占11.23%。休息时间与是否每天吃早餐呈现出明显的关联关系,随着休息时间的推迟,规律进食早餐的下降了33个百分点,而88.64%没有吃早餐习惯的同学在1点之休息。

(三)锻炼:体育锻炼对身体有着诸多好处,每周锻炼3次以上的占22.20%,1-2次的占52.67%,不进行锻炼的占25.23%,可见我校学生锻炼现状不理想。锻炼次数与早餐习惯表现出强烈的相关关系,随着锻炼次数的增加,吃早餐的状况也有所改善,坚持的由59.85%上升到79.31%,时有时无的由35.04%下降到20.69%,而吴该习惯的由5.11%下降到0.00%。

在影响锻炼的原因上,懒得锻炼的占27.14%,缺少同伴的占25.51%,学业繁重的占19.73%,缺乏设备和场地的占15.59%,喜欢锻炼的占9.24%,其它占2.79%。在限制锻炼的原因和年级的关系上,大三学生的主要原因是学业繁重,末位原因是不喜欢锻炼,而大一学生则刚好相反,大二学生无明显偏向。随着年级的升高,原因会从主观的个人喜好转向客观的学业压力,侧面反映了大学生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从主观向客观转移的现象。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根据年级而言,大一学生整体健康状况最好的,其次为大三,最末为大二。根据性别而言,男生不注重饮食,但注重运动;女生则刚好相反。追溯原因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篇5

在一项针对250人以上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在四年研究期间,饮食健康的人和饮食不健康的人海马区的体积差异超过200立方毫米。

“据我们所知,这是第一次针对人类来发现饮食和海马区体积之间的联系的研究,与之前观察动物的数据结果保持一致。”由Felice N.Jacka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写道。Felice N.Jacka博士是澳大利亚吉朗迪肯大学营养精神病学研究学院的副教授,以及营养精神病研究国际社团的主席。他们补充说明:“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饮食调理的介入具有这样的潜能――能够帮助改进大脑海马区的健康,降低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萎缩,防止与大脑海马区相关的不良的健康隐患。”

先前的研究表明――饮食的品质与人的精神状态和认知状态相关。动物的研究表明――这会随着大脑海马区的变化而出现转变。

特别指出――高热量的一类饮食会降低脑衍生的神经营养因子水平,这将会削弱神经元的可塑性,人的学习能力以及行为能力。

在当下的研究里,研究者检查了数据:以60到64岁为年龄范围的255人完成的关于《个体与生命健康研究》的问卷――国民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饮食频率调查问卷。

参与者分为两组――一组为:精简&健康饮食,饮食包括新鲜蔬菜,沙拉,水果,烤鱼;另一组为:西方&非健康饮食,包括烤肉,腊肠,汉堡,牛排,薯条,炸薯片以及软性饮料。每一个饮食种类消费标准为11分,两种饮食存在一分的偏差。

此外,被调查者接受了将近4年的调查左右脑海马区体积的两项T1-称重三维立体结构MRI扫描。调查者发现在清淡饮食的消耗上每一个标准偏差上升。左海马区的体积扩大了了45.7立方毫米(P=.032)。相反的,在西方饮食消耗中,每一个标准偏差的上升与左海马区体积缩小52.6立方毫米独立相关。(P=.05)

单一的影响

饮食对海马区体积的影响和个人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工作状态,抑郁症状,药物作用,身体活动,吸烟,高血压以及糖尿病无关。

健康饮食者与非健康饮食者的左海马区体积存在203立方毫米的差距,导致四年研究期间的左海马区体积平均值下降62%。

有趣的是,右海马区体积与饮食方式不存在有实际意义的联系,即使它们之间不在研究范围以内。

在Medscape医学新闻的采访中,Jcaka博士指出这个研究在自然现象中可以观察到,但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西方饮食就会导致大脑海马区的萎缩。但她说:“然而,有很多在动物上的研究表明――富含脂肪和精制糖的饮食对用来保护神经元免受氧化以及加强海马区新神经元的产生的大脑蛋白有着很消极的作用。”

“同样的,很多研究表明,强抗氧化或保护脂质的食物成分,比ω-3脂肪酸,能够促使这些蛋白质的增长。还有很多研究表明,摄入‘垃圾食品’的动物削弱了海马区的学习以及记忆的独特功能。”

重要的是,Jacka博士坚信从“西方饮食”转向“精简饮食”将会使海马区体积增大。

她说:“据我们所知,神经营养蛋白水平和海马区的体积以及功能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包括饮食和运动。”

“因此很多理由可以相信不健康的饮食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改善饮食来削弱,反之亦然。”

最新的医学期刊Then Lancet的“全球疾病负担”数据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不健康的饮食导致全世界范围的早衰以及由精神失常导致的全球残疾。

对公众健康有着“巨大的”影响

Jacka博士说,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不健康的饮食与精神异常、神经变性病和神经发育异常相关。这样的研究结果对公众健康起到巨大的暗示作用。

首先,人们曾低估了不健康饮食的影响,他们没有考虑到不健康饮食对精神失常的影响。第二,它告诉我们,无论怎样,这是第一次提出一个清晰的引起变化的目标――全民防范不健康饮食的不良影响。

然而,很明显地,通过传播健康信息来催促更健康的饮食方式来改善健康水平,这样的措施的作用非常有限。像Jacka博士这样认为通过注重强调精神健康就能说服更多人吗?

“就个人角度而言,我们相信从精神和大脑层面关注饮食的讨论将会引发很大的反响。因为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患心脏疾病,糖尿病,或者癌症的威胁只可能在将来出现。这让人们更容易忽略健康信息,因而继续吃垃圾食品,尤其是在他们年轻的时候。”

她补充道――通过强调健康饮食与精神和大脑健康的关系来传播健康信息,更能让人知道当下改善饮食与自己密切相关,非常重要。

她说:“当前对消化道于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的新认识,便于我们提出更明确的膳食建议――比如,注重摄入纤维及发酵食物,避免吃油腻,多糖,乳化以及人工糖食物。这可能帮助人们改变他们的饮食结构。”

激动人心的结果

医学博士Drew Ramsey,是纽约哥伦比亚内外科医学院的精神疾病治疗临床助理教授,对Medescape医学新闻的这篇报道的评价是――太振奋啦!

这是第一次将饮食方式与大脑的具体变化结合起来研究。我们很早就知道――饮食方式与大部分大脑疾病风险有着联系,比如抑郁和痴呆,这些联系背后的原理,我们相信,与食物如何影响大脑发育的神经重构过程相关。这是第一次如此全面地展示这个原理的研究。”

Ramsey博士还说――营养学应该与精神健康治疗实践结合起来。他说:“这是我们的医学团队在最近5年来做的事。”

“我们在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年度会议中进行了很多研讨,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临床医生向病人提出食物治疗,并且让他们对此充满信心。食物是精神健康临床医生应该谈论的话题,因为它对病人起着很大的作用。”

“在我的临床经验中,这不仅有效而且还有很多乐趣,因为我们很多精神疾病的治疗期很长,像心理疗法,有些精神疾病还需要花钱,比如药物治疗,但它们都有副作用。”

Ramsey博士说:“食物疗法是很不同的方式――在降低心理健康症状带来的风险的同时,可以让病人增强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我所交谈过的精神病专家与我都达成共识,而且操作起来不难。”

他认为,下一步是教会精神病专家以及其他精神健康专家营养学,并且把它作为医学培训的重要部分。

篇6

形与神是生命活动整体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形,是人体一切有形之质的概括,又称形体;神,是指人的精神活动及功用。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在《类经》中说:“形乃神主体,神乃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形与神,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形健神旺是正气充沛、身体健康的标志,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把这种关系称为“形与神俱”,并提出了要达到这种健康状态的许多具体法则。

首先,养神全形。神对人体功能起着主宰和调节的作用,精神活动的异常变化会影响人体功能,使气机发生紊乱,从而造成精神和躯体的疾病,因此,养生要特别重视精神的调养。《素问・上古天真论》就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养神的具体方法,是要做到“恬淡虚无”,“无恚嗔之心”、“以恬愉为务”,即减少过度的欲求,保持精神愉快,情绪乐观,从而达到“精神不散,形体不敝”的目的。另外,还要“志闲而少欲”,增强抵御外界不良刺激的自控能力。不良的精神刺激会危害形体健康,甚至会导致“五脏空虚,血气离守”的严重后果。只有“不惧于物”,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精神情志少受外界扰动,才能促进形体的健康。

其次,养形安神。形健则神旺,在这方面,中医养生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一,慎起居,适劳逸。起居关系到形神的调节,“起居有常”才能保证健康,精力充沛,精神旺盛。“常”除了指注意作息有规律外,养生尤其不能忽视人体的作息时间对四时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调整,做到内外环境相统一。养生的“劳逸结合”,要做到的是“形劳而不倦”,就是适当劳动或运动而不至疲倦,不超过常度地劳心、劳力。所以,起居有规律和劳逸适度是保持精充气足神旺的不可缺少要素。其二,注意饮食调节,尤其注意防范饮食不节、五味偏嗜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近年来,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重视,饮食结构、饮食搭配、合理膳食等已为人们所熟知,甚至可以说,人人都是家庭的饮食保健师,这是生活在这个时代养生者的幸运。其三,节欲保精。古人说“皓齿蛾眉,伐性之斧”,这句话虽然有些偏颇,但也是前人对我们的忠告。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把“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列为早衰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为养生者警惕!

三国时期的嵇康在《养生论》中说:“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即养生应从形与神两方面入手,达到“形与神俱”的理想生命状态,如此则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此诚可谓养生者的珍宝啊!

篇7

美国人露易丝・海说:“我相信,是我们自己创造了我们称之为疾病的东西。身体,就像生活中的其他东西一样,是你内在思想和信念的反映。”这句话体现出了人们的思想意识与健康的关系。这句话也可以这样来理解,那就是我们也可以通过自己内在的思想和信念,来保持我们现在的良好健康。

心理因素与健康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人类的情志反应和应激状态与机体机能紊乱的相关性。中医学早就注意到了“七情”与人类疾病的关系。现代心身医学在这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究。

潜意识也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比意识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要大得多,值得深入研究。

当代心理学大师马斯洛开创了“超越性心理学”,马斯洛表达了这样的理念:“我们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就是如何把东西方文明中关于自我实现和内在的和谐的观念结合起来。”超越性心理学家们旨在发展一种与健康和幸福有关的人类体验和行为的心理学。

现代心理学已经把对人的关注发展到相当深的层次,更注重通过对人的心理教育,沟通意识与潜意识,获得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实现或“自性化”发展,不仅避免了意识与潜意识的冲突导致的心理问题,而且使人格的发展更为完善、坚定了个人的自信心,使内在的各种潜能力更好地发挥出来。

东方文化讲究对人的“开悟”,开悟一方面有利于创造力的激发,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其自身的健康,历史上一大批天才的创作就是通过“开悟”而完成的,这些杰出人物通过自我实现(自性化)从而达到了人类生存的最高境界,生命过程也实现了健康与长寿。

人的思想意识形态与健康:

人的健康意识和道德意识也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人们的意识决定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往小来说,生活方式是行为方式的一部分,而生活方式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生活方式病”的发生;往大里看,面对全球性的环境恶化,许多有识之士指出:“人类的生存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类自身的问题,是人类生活方式的问题。”人类如何认识和处理人与自身生存环境的关系,已经到了直接危及人类自己的健康,必须认真对待的时候了。

社会环境与人的健康:

国家卫生与医疗方面的政策、家庭、爱情与婚姻、工作与收入、社会安定与治安稳定、生存压力、教育背景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们的健康。

自然环境与人的健康:

自然环境因素包括季节气候时日、地理居处环境等。

①空间和时间与人:

人在一年四季中要有不同的作息习惯,从而有利于养生,在中国传统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早有认识,比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人生活在南方和北方也有许多饮食生活方式不同。

人类要顺应自然,与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才能利于健康,少生疾病。

②空气、阳光与人:

③人的饮与食:人类通过饮食摄取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水、维生素、纤维素、微量元素与矿物质等生命必需的物质,以满足新陈代谢的需要,完成与外界的能量、物质交换。这些营养物质少了不可,多亦无益,尤其是以供给能量为主要作用的碳水化合物类和脂肪,摄入过量,反倒成为有碍健康的多余负担(以脂肪形式贮存于体内的能源),干扰正常的生理过程(促进动脉硬化),使三大物质代谢紊乱,引起“三高症”等生活方式病。因此,确定合理的饮食结构和培养正确的饮食习惯对于健康和养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令人不安的是食品和水的安全性问题已经被列入需要急迫解决的问题。

饮食文化与健康:酒文化、茶文化、药膳文化,这些人文因素都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

篇8

同学们,天气逐渐转暖,我们在减少衣服时要注意饮食和卫生,因为卫生工作关系到每一个人,所以请大家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积极主动做好卫生工作,保持良好正确的卫生习惯,促进健康成长。

本期的红领巾广播站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饮食与健康、二是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一、饮食与健康

饮食(又称“膳食”)是指我们通常所吃的食物和饮料。我们应该要合理的饮食。不合理的饮食,营养过度或不足,都会给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下面,我要告诉大家一些卫生与健康的常识。其实卫生是处处都必须注意的,在路边、大街上、小巷中,在那些小摊小贩的摊子上,经常做一些油饼、臭豆腐之类的食品,你可千万不能去买,谁知道他们这些东西是用什么做的,其实光是摆摊的地方就很不卫生,灰尘很容易沾到食物,吃了很容易生病,甚至造成腹泻、头晕之类的症状。

同学们只为了一时的享受,却殊不知这些发出阵阵香味的食物,是来自地下工厂、非法制造的、有些炸食品的油还是反复使用的。吃了这种不健康的食物,轻则拉肚子,重则胃肠炎。

饮食中长期营养不足,可以导致营养不良、贫血,多种元素、维生素缺乏,影响我们智力生长发育,人体抗病能力及劳动、工作、学习的能力下降。饮食的卫生状况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食物上带有的细菌和有毒的化学物质,随食物进入人体,可引起急、慢性中毒。总之,饮食得当与否,不仅对自身的健康和寿命影响很大、而且影响到后代的健康。因此,只有合理的饮食,才能从营养和卫生两方面把好“病从口入”关。

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饭前便后要洗手,这也是讲卫生的行为。说到健康,也许有人会说:“吃多了东西也就健康了吧!”其实健康并不在于多吃东西,你还要常运动、多喝水,每天定量吃饭,按时睡觉等等,这样才能做到健康。在报纸上看到过多吃水果、蔬菜、多补充维生素,这样对身体大有好处。卫生与健康是紧密相连的。不讲卫生不仅使身体容易生病,有时连你宝贵的双眼也会受到侵袭。当你接触过钱、霉旧的书之类的东西,你可千万不要去揉眼睛,否则,沾你手上的细菌就会跑进眼睛,这样会使你患上沙眼,导致视力下降。为了有个健康的好身体,平时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表现为一点一滴的生活小事。比如,要保持个人清洁卫生,衣服要勤换洗,勤洗澡,勤剪指甲;饭前便后要洗手;经常打扫环境卫生;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

人都是在生病的时候,才知道健康的重要性,体会到身体健康是多么地幸福。而健康呢,跟我们平时良好的卫生习惯有关。我想,这些理论上的知识在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老师家长们曾经教育过我们的。关键是我们得时刻提醒自己。养成一个非常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现在正值春季,春季是各类传染病的高发时期,请大家做好以下几点:

1、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2、要正确洗手:饭前便后要洗手;从外面回家后也要立即洗手;肥皂液或洗手液要在手上至少停留6秒钟以上;

3、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也不要去校门口的摊点上买一些三无零食吃。

4、每天都要打开教室的窗户通风,保证空气的清新、流通;

篇9

最近世界卫生组织的文件中强调了四种生活行为即饮食、吸烟、喝酒及运动与这四类疾病相关,强调通过合理的饮食、戒烟、限酒及适当的运动来预防这四类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塞、脑溢血等的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尽管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与饮食有关,高脂肪、高盐饮食是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发生的主要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壁中沉淀着的脂肪便是明证。盐分摄入过多,既能导致血管中流动的液体量增大,又会促使动脉血管的紧张度增加。

血液中的脂肪随着血液在血管中流动,为什么会沉淀下来?原来是血管最里层的“内皮”受到了损伤,使脂肪有机会钻入到血管壁中去,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而吸烟便是损害这血管“内皮”的重要因素之一。烟雾中的尼古丁能收缩血管、增高血压;烟雾中的一氧化碳还能增高血黏度,容易形成血栓,危害心脑血管。

虽说红葡萄酒里含有如白黎芦醇之类的多酚类物质,有调节血脂的作用,但通常情况下,由于含量有限,多无实际作用。而饮酒导致的血压增高、心率加快、诱发心律紊乱则会直接损害心脑血管。

缺少运动的人心脏贮备功能差,若再加饮食过量,则多易发生肥胖,并常伴有脂代谢的紊乱,影响心脑血管健康。由此可见,饮食、烟、酒及运动确实都关系着心脑血管的健康。

肿瘤学上有“生活方式癌”之说,认为癌的发生80%与人的生活方式有关。饮食与癌症关系密切。高脂肪的饮食肯定是大肠癌的重要发病因素。乳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也都与高脂肪饮食相关。高盐饮食、多吃不新鲜蔬菜与食管癌、胃癌相关。霉变的花生、玉米含有黄曲霉毒素,可引发肝癌。吸烟与肺癌发病的关系更为密切,烟雾中的致癌物质,已被确认的便有40多种。吸烟的人与不吸烟的人相比,患肺癌的危险性增加8~12倍,患喉癌的危险增加8倍,患食管癌的危险增加6倍,患膀胱癌的危险增加4倍,患肝癌的危险增加2倍。嗜酒者会引发酒精性肝硬化,而酒精性肝硬化可演变为肝癌。同样,嗜酒者多有慢性胰腺炎,而慢性胰腺炎亦可演变为胰腺癌。运动与癌症的关系近年亦多有研究,发现久坐少动的人大肠癌、胆囊癌、前列腺癌的发病率高。

糖尿病的发病固然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但如今多见的2型糖尿病是一个生活方式病。过量的饮食与缺少运动是重要的发病因素。多吃少动导致的肥胖可引起人体对胰岛素不再敏感而引发糖尿病。抽烟、嗜酒对胰腺中胰岛细胞的损伤,也使得胰岛素分泌减少而引起糖尿病。

慢性呼吸道疾病,主要指慢性阻塞性肺病,包括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主要与吸烟相关。慢性阻塞性肺病在我国因吸烟引起者占70%。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健康饮食;问题调查;对策探讨

营养为人类的物质基础,所以大学生必须有良好营养的状况和健康饮食的行为,从而能够较好的在社会竞争中发挥自己的能力,但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大学生在饮食行为和健康知识上的总体评价尚可,能够保持规律饮食,荤素的营养搭配,且能够正确对待营养。但仍然存在一部分大学生的饮食行为不健康。主要有过少的摄取主食,忽略早餐,不平衡的膳食,挑食等,这些与健康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认知水平有一定关系。为清楚大学生这方面的问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具体的饮食行为和影响因素,包括学生性别、地区差异对饮食的影响,并采取良好的对策,使其得到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并促使健康水平的提高。

1 调查对象和内容

对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患调查,其中女生104名,所占比例为52.0%,男性96例,所占比例为48%,29例大一学生,所占比例为14.5%,53例大二学生,所占比例为26.5%,93例大三学生,所占比例为46.5%,25例大四学生,所占比例为12.5%。在哦调查问卷中有大学生的基本资料、饮食习惯、饮食行为、营养知识的了解情况、饮食消费、食品的安全意识等。

2 大学生饮食存在的问题

2.1 饮食行为和习惯

部分学生习惯性的不吃早餐,主要原因有没胃口、时间不够以及控制体重等,且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选择在学校食堂就餐,有少部分的学生在宿舍做饭或者学校周围的小吃店进行就餐。在饮食行为上有6.5%的学生会出现暴饮暴食的现象,30%的学生从不暴饮暴食。而且在食物的选择方面,首先关注的为食物味道,其次为营养,然后是价格和外观。在饮食的健康知识方面女生比男生的了解度稍高,但都有待提高。

2.2 学生食品的安全意识欠缺

无论在食堂还是学校周边的餐馆,都存在学生打包的普遍情况,尽管在食堂使用塑料袋和一次性的饭盒会收费,但依然有很多学生都打包,这种饮食习惯不仅使白色垃圾增加,且高温饭菜在一次性的饭盒中,会出现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而且很多学生平时的就餐场所没有基础的消毒措施,甚至很多小店根本没有卫生许可证,由此说明大学生缺乏食品的安全意识。

2.3 食堂的对食品安全意识的不足

在调查问卷中很多学生都表明不满意食堂的饭菜的保温情况,有些学生反应到下午放学后,很多饭菜都已经凉透,特别是冬天,促使学生到校外的小店区就餐,或者到在宿舍冲泡面吃。而且食堂的工作人员在工作服的穿戴方面,75%的工作人员可达到每天对工作服的良好穿戴,而25%的工作人员不能做到每天穿戴,因此学校食堂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食品安全方面的管理。

3 促进大学生饮食健康的对策

3.1 学校加强饮食健康知识的教育

新生在入学时,各系主任和辅导老师要专门给予健康饮食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使其保持良好饮食的习惯。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具体讲解和说明,包括早饭的重要性,以及不吃早饭的危害,有条件的学校可释适当组织学生跑操,这样可规范学生的作息时间,使其有时间、有食欲吃早饭,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并针对季节的特点,告知学生适宜食用的食物,鼓励学生在食堂用餐,尽量减少去学校的周边小店,因为那里的卫生条件较差,饭菜的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尤其在夏季,食用变质食物后,很容易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也可成立,并定期召开健康饮食的讲座,对学生给予该方面知识的讲解。

3.2 加强学生的健康饮食

学生要明确认识到饮食健康的重要性,保证营养摄入的全面性,避免偏食,每天摄取人体所需要的能力即可,避免暴饮暴食,造成肥胖等疾病,部分患者喜爱吃汉堡、薯条等油炸食品,要使其减少油炸食品的食用。并在进食中保持定时定量,这样可使血液中的营养物质维持稳定,使人体可进行正常活动,一般两餐之间间隔5小时最佳,而且每餐的餐量尽量保持一致,避免暴饮暴食。在周边小店吃饭时,尽量选择环境较为安静的。

3.3 加强餐厅管理

因为学生最主要的就餐环境为餐厅,因为为保障学生得到卫生健康的饮食,一定要使餐厅的饭餐和环境都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