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应急处理预案范文

时间:2023-12-19 17:50: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活垃圾应急处理预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活垃圾应急处理预案

篇1

自查方面

自查项目

自查内容

自查情况

备注

医院感染管理

组织管理

1、是否健全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机构;

是() 否()

2、院感委员会是否按照规定履行职责,有工作记录;

是() 否()

3、是否配备医院感染专责人;

是() 否()

4、是否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

是() 否()

5、院感管理制度是否符合现在法律法规要求;

是() 否()

6、院感染专责人员是否开展感染管理知识培训;

是() 否()

7、是否有院感暴发等方面相关应急预案

是() 否()

8、是否对院感暴发事件开展调查处理,对责任人有行政处理意见并落实;

是() 否()

8、是否建立院感管理定期检查和考核制度;

是() 否()

9、院感报表的填写是否及时并符合要求。

是() 否()

疫情报告

1、疫情网络直报系统是否运作正常;

是() 否()

2、疫情报告及时无漏报、瞒报、缓报;

是() 否()

3、是否不按规定履行传染病报告义务;

是() 否()

4、是否未按照规定报告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是() 否()

消毒隔离

1、是否健全并落实消毒管理制度;

是() 否()

2、是否开展消毒技术培训,并有记录;

是() 否()

3、医院感染监测记录是否完整;

是() 否()

4、监测监测结果是否合格,不合格是否有整改记录;

是() 否()

5、进入人体组织、器官医疗器械、器具、物品是否有效灭菌,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是() 否()

6、接触皮肤、粘膜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是有效消毒;

是() 否()

7、重点科室设置是否规范;

是() 否()

8、高危科室消毒隔离措施是否落实到位;

是() 否()

9、医务人员是否按照要求做好职业防护和健康管理。

是() 否()

医院感染管理

医疗废物管理

1、是否健全医疗废物管理的组织、制度、应急预案;

是() 否()

2、是否落实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

是() 否()

3、是否开展对从业人员相关法律法规、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应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

是() 否()

4、是否开展从业人员的卫生安全防护的健康体检、预防接种并配备必备的防护用品;

是() 否()

5、是否对医疗废物及时进行分类收集;

是() 否()

6、封口是否坚实、严密,是否有明显的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

是() 否()

7、医疗废物容器、包装物、是否起到防渗漏、防穿刺的作用;

是() 否()

8、是否对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和处置;

是() 否()

9、是否对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排泄物,进行严格消毒,达标后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是() 否()

10、是否有医疗废物暂存设施设备,并有明显标识

是() 否()

11、暂存间是否有防渗漏、防鼠、防蚊蝇、防蟑螂、防盗、防儿童接触等安全措施;

是() 否()

12、暂存间是否有定期进行清洁消毒处理制度和记录;

是() 否()

13、是否配备防渗漏、防遗撒易于装卸和清洁的专用运送工具

是() 否()

14、用后的血液、体液标本,病原体培养基等高度危险废物,处置前是否就地消毒;

是() 否()

15、是否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

是() 否()

16、是否在非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

是() 否()

17、是否对医疗废物种类或数量、交接方式、最终去向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进行登记;

是() 否()

18、是否与具备资质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签订合同,并保存危险废物转运联单;

是() 否()

19、医疗废水处置装置运转是否正常,有相应的规范记录;

是() 否()

篇2

一工作目标

通过建立水域环境监管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打击违法排污企业,加强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的保护力度,确保饮用水安全。

二组织机构

县人民政府成立水域环境监督管理领导小组,由县人民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分管副主任具体负责,县环境保护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国土资源局县水务局县林业局县建设局县卫生局县城管局县农业局县畜牧水产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县环境保护局为牵头单位。

三各部门职责

县环境保护局负责牵头开展水域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并继续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打击违法排污企业,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的保护力度,确保饮用水安全。

县国土资源局负责优先安排饮用水源保护工程用地饮用水源护区范围内矿产资源开发的监管及土地管理。

县畜牧水产局负责畜禽等动物养殖业渔业生产对饮用水源污染的监督管理工作,负责突发性死鱼事故的调查处理,负责制定并监督实施禽畜粪便渔业生产对饮用水水源污染的防治措施;开展打击毒鱼炸鱼电鱼非法捕鱼专项行动;按政府要求组织实施人工放养鱼苗计划。

县林业局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水域沿岸荒山造林及公益林保护方案,规划和划定水源涵养林保护区;加大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力度。

县建设局负责主要水域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无害处理设施建设的管理工作;督促建筑工地做好饮用水源保护工作。

县发展和改革局负责把主要水域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全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把好选址和布局关,未经环评的项目,不予审批。

县水务局负责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合理规划和调度水资源,在确保饮用水源区功能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防治水土流失;开展全县性整治河道河床乱采乱挖专项行动;制定整治河道环境绿色行动计划,禁止在河道河床乱采乱挖,禁止在水域规定范围内建房,禁止往河床河道倾倒垃圾。

县农业局负责种植业对饮用水源污染的监督管理工作,制定并监督实施控制农药肥对饮用水水源污染的防治措施。

县卫生局负责医疗卫生机构的医源废弃物的收集清运和无害处理的监督管理;负责饮用水水质卫生质量的监督监测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处理饮用水源污染事故,防止和控制因水源污染引起的疾病发生和蔓延。

县城管局负责对舞水河县城段南岸的监管,禁止往城区水体排放倾倒工业废渣城市垃圾和其他废弃物。

乡(镇)及街道社区负责辖区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创建和巩固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制定并组织实施本辖区内饮用水源保护规划和具体措施;各个乡(镇)明确一名副乡长街道社区明确一名领导兼职抓水域环境监管工作,积极筹措资金,组织建设生活污水垃圾的集中处理设施。

三工作要求

1完善基础调查工作。县环境保护局对县境内主要河道及支流沿线的主要排污企业进行全面排查摸底,摸清生产项目排污总量污染源治理等情况,确保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范围内无排污口,二级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不新增排污口。

2制定完善的应急处理预案。各成员单位根据职责范围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当水域环境受到污染及破坏时,视情况启动相应预案。

3加强监管与监测。各成员单位对饮用水源地现场监察每月不少于1次,县环境保护局对饮用水源水质监测每月不少于1次。各成员单位需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区监管台帐,县环境保护局需建立监测动态管理档案。

4推进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对于饮用水源保护区监管中发现的突出问题群众举报反映的重大问题,要坚持快速反应,采取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果断进行处置。

篇3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改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城市生活垃圾的清扫、收集、运输、处置及相关管理活动。

第三条城市生活垃圾的治理,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谁产生、谁依法负责的原则。

国家采取有利于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的科学技术水平,鼓励对城市生活垃圾实行充分回收和合理利用。

第四条产生城市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城市人民政府确定的生活垃圾处理费收费标准和有关规定缴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应当专项用于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置,严禁挪作他用。

第五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工作。

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生活垃圾的管理工作。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有关规定,并有权对违反本办法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治理规划与设施建设

第七条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城市规划等有关部门,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等,制定城市生活垃圾治理规划,统筹安排城市生活垃圾收集、处置设施的布局、用地和规模。

制定城市生活垃圾治理规划,应当广泛征求公众意见。

第八条城市生活垃圾收集、处置设施用地应当纳入城市黄线保护范围,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变其用途。

第九条城市生活垃圾收集、处置设施建设,应当符合城市生活垃圾治理规划和国家有关技术标准。

第十条从事新区开发、旧区改建和住宅小区开发建设的单位,以及机场、码头、车站、公园、商店等公共设施、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应当按照城市生活垃圾治理规划和环境卫生设施的设置标准,配套建设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设施。

第十一条城市生活垃圾收集、处置设施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第十二条城市生活垃圾收集、处置设施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依法组织竣工验收,并在竣工验收后三个月内,依法向当地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和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报送建设工程项目档案。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

第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关闭、闲置或者拆除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场所;确有必要关闭、闲置或者拆除的,必须经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核准,并采取措施,防止污染环境。

第十四条申请关闭、闲置或者拆除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场所的,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书面申请;

(二)权属关系证明材料;

(三)丧失使用功能或其使用功能被其他设施替代的证明;

(四)防止环境污染的方案;

(五)拟关闭、闲置或者拆除设施的现状图及拆除方案;

(六)拟新建设施设计图;

(七)因实施城市规划需要闲置、关闭或者拆除的,还应当提供规划、建设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

第三章清扫、收集、运输

第十五条城市生活垃圾应当逐步实行分类投放、收集和运输。具体办法,由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标准和本地区实际制定。

第十六条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规定的地点、时间等要求,将生活垃圾投放到指定的垃圾容器或者收集场所。废旧家具等大件垃圾应当按规定时间投放在指定的收集场所。

城市生活垃圾实行分类收集的地区,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规定的分类要求,将生活垃圾装入相应的垃圾袋内,投入指定的垃圾容器或者收集场所。

宾馆、饭店、餐馆以及机关、院校等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单独收集、存放本单位产生的餐厨垃圾,并交符合本办法要求的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运输企业运至规定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所。

禁止随意倾倒、抛洒或者堆放城市生活垃圾。

第十七条从事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的企业,应当取得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服务许可证。

未取得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服务许可证的企业,不得从事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活动。

第十八条直辖市、市、县建设(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应当通过招投标等公平竞争方式作出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许可的决定,向中标人颁发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服务许可证。

直辖市、市、县建设(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应当与中标人签订城市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运输经营协议。

城市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运输经营协议应当明确约定经营期限、服务标准等内容,作为城市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运输服务许可证的附件。

第十九条从事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服务的企业,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备企业法人资格,从事垃圾清扫、收集的企业注册资本不少于人民币100万元,从事垃圾运输的企业注册资本不少于人民币300万元;

(二)机械清扫能力达到总清扫能力的20%以上,机械清扫车辆包括洒水车和清扫保洁车辆。机械清扫车辆应当具有自动洒水、防尘、防遗撒、安全警示功能,安装车辆行驶及清扫过程记录仪;

(三)垃圾收集应当采用全密闭运输工具,并应当具有分类收集功能;

(四)垃圾运输应当采用全密闭自动卸载车辆或船只,具有防臭味扩散、防遗撒、防渗沥液滴漏功能,安装行驶及装卸记录仪;

(五)具有健全的技术、质量、安全和监测管理制度并得到有效执行;

(六)具有合法的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车辆行驶证;

(七)具有固定的办公及机械、设备、车辆、船只停放场所。

第二十条从事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的企业应当履行以下义务:

(一)按照环境卫生作业标准和作业规范,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清扫、收运城市生活垃圾;

(二)将收集的城市生活垃圾运到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认可的处理场所;

(三)清扫、收运城市生活垃圾后,对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及时保洁、复位,清理作业场地,保持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和周边环境的干净整洁;

(四)用于收集、运输城市生活垃圾的车辆、船舶应当做到密闭、完好和整洁。

第二十一条从事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的企业,禁止实施下列行为:

(一)任意倾倒、抛洒或者堆放城市生活垃圾;

(二)擅自停业、歇业;

(三)在运输过程中沿途丢弃、遗撒生活垃圾。

第二十二条工业固体废弃物、危险废物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单独收集、运输,严禁混入城市生活垃圾。

第四章处置

第二十三条城市生活垃圾应当在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站、处理厂(场)处置。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任意处置城市生活垃圾。

第二十四条城市生活垃圾处置所采用的技术、设备、材料,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标准的要求,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

第二十五条从事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处置的企业,应当向所在地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取得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处置服务许可证。

未取得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处置服务许可证,不得从事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处置活动。

第二十六条直辖市、市、县建设(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应当通过招投标等公平竞争方式作出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处置许可的决定,向中标人颁发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处置服务许可证。

直辖市、市、县建设(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应当与中标人签订城市生活垃圾处置经营协议,明确约定经营期限、服务标准等内容,并作为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处置服务许可证的附件。

第二十七条从事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处置服务的企业,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备企业法人资格,规模小于100吨/日的卫生填埋场和堆肥厂的注册资本不少于人民币500万元,规模大于100吨/日的卫生填埋场和堆肥厂的注册资本不少于人民币5000万元,焚烧厂的注册资本不少于人民币1亿元;

(二)卫生填埋场、堆肥厂和焚烧厂的选址符合城乡规划,并取得规划许可文件;

(三)采用的技术、工艺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四)有至少5名具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其中包括环境工程、机械、环境监测等专业的技术人员。技术负责人具有5年以上垃圾处理工作经历,并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五)具有完善的工艺运行、设备管理、环境监测与保护、财务管理、生产安全、计量统计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并得到有效执行;

(六)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配备沼气检测仪器,配备环境监测设施如渗沥液监测井、尾气取样孔,安装在线监测系统等监测设备并与建设(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联网;

(七)具有完善的生活垃圾渗沥液、沼气的利用和处理技术方案,卫生填埋场对不同垃圾进行分区填埋方案、生活垃圾处理的渗沥液、沼气、焚烧烟气、残渣等处理残余物达标处理排放方案;

(八)有控制污染和突发事件的预案。

第二十八条从事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处置的企业应当履行以下义务:

(一)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处置城市生活垃圾;

(二)按照规定处理处置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废气、废渣、粉尘等,防止二次污染;

(三)按照所在地建设(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时间和要求接收生活垃圾;

(四)按照要求配备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设备、设施,保证设施、设备运行良好;

(五)保证城市生活垃圾处置站、场(厂)环境整洁;

(六)按照要求配备合格的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

(七)对每日收运、进出场站、处置的生活垃圾进行计量,按照要求将统计数据和报表报送所在地建设(环境卫生)主管部门;

(八)按照要求定期进行水、气、土壤等环境影响监测,对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性能和环保指标进行检测、评价,向所在地建设(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报告检测、评价结果。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九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对本办法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处置企业执行本办法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根据需要,可以向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处置企业派驻监督员。

第三十条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实施监督检查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查阅复制有关文件和资料;

(二)要求被检查的单位和个人就有关问题做出说明;

(三)进入现场开展检查;

(四)责令有关单位和个人改正违法行为。

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支持配合监督检查并提供工作方便,不得妨碍与阻挠监督检查人员依法执行职务。

第三十一条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委托具有计量认证资格的机构,定期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站的垃圾处置数量、质量和环境影响进行监测。

第三十二条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处置服务许可有效期届满需要继续从事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处置活动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30日前向原发证机关申请办理延续手续。准予延续的,直辖市、市、县建设(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应当与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处置企业重新订立经营协议。

第三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依法撤销许可证书:

(一)建设(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工作人员、作出准予城市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运输或者处置许可决定的;

(二)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城市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运输或者处置许可决定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作出准予城市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运输或者处置许可决定的;

(四)对不符合许可条件的申请人作出准予许可的;

(五)依法可以撤销许可的其他情形。

申请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许可的,应当予以撤销。

第三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从事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或者处置的企业应当向原许可机关提出注销许可证的申请,交回许可证书;原许可机关应当办理注销手续,公告其许可证书作废:

(一)许可事项有效期届满,未依法申请延期的;

(二)企业依法终止的;

(三)许可证依法被撤回、撤销或者吊销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应当注销的情形。

第三十五条从事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处置的企业需停业、歇业的,应当提前半年向所在地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报告,经同意后方可停业或者歇业。

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在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处置企业停业或者歇业前,落实保障及时清扫、收集、运输、处置城市生活垃圾的措施。

第三十六条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城市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置应急预案,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应急处理系统,确保紧急或者特殊情况下城市生活垃圾的正常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置。

从事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置的企业,应当制定突发事件生活垃圾污染防范的应急方案,并报所在地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七条从事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或者处置的企业应当按照国家劳动保护的要求和规定,改善职工的工作条件,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提高职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做好职工的卫生保健和技术培训工作。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单位和个人未按规定缴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的,由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单位可处以应交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三倍以下且不超过3万元的罚款,对个人可处以应交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三倍以下且不超过1000元的罚款。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办法第十条规定,未按照城市生活垃圾治理规划和环境卫生设施标准配套建设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设施的,由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设施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投入使用的,由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工程合同价款2%以上4%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未经批准擅自关闭、闲置或者拆除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场所的,由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随意倾倒、抛洒、堆放城市生活垃圾的,由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对单位处以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个人有以上行为的,处以200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第二十五条规定,未经批准从事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或者处置活动的,由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3万元的罚款。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办法规定,从事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的企业在运输过程中沿途丢弃、遗撒生活垃圾的,由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环境卫生)卫生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处以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五条从事生活垃圾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的企业不履行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义务的,由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处置企业不履行本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义务的,由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六条违反本办法规定,从事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的企业,未经批准擅自停业、歇业的,由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从事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处置的企业,未经批准擅自停业、歇业的,由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篇4

一、突发事件及其界定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直接关系到公众健康和社会安全的公共卫生事件。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影响公众健康的自然灾害、危害严重的中毒事件、影响公共安全的放射性物质泄漏事件、放射性危害事件、各种危害健康的恐怖袭击事件、群体不明原因疾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健康的事件等等。辖区内发生下列情况之一者,即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一)重大传染病疫情

1.发生鼠疫、肺炭疽、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禽流感暴发;

2.发生动物间鼠疫,发生布氏菌病和炭疽等流行;

3.乙类、丙类传染病暴发或者多例死亡;

4.发生脊髓灰质炎野毒株感染病例;

5.发生罕见或者已消灭的传染病;

6.出现新发传染病或者疑似病例;

7.可能造成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传染病疫情;

8.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重大疫情。

(二)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中毒人数超过30人或者出现死亡1例以上的饮用水、食物中毒事件;

2.短期内发生10人及以上急性职业病或者职业中毒事件;

3.有毒有害化学品、生物毒素等引起的集体性急性中毒事件;

4.有潜在威胁的传染病动物宿主、媒介生物发生异常;

5.医源性感染暴发;

6.免疫接种、药物预防引起的群体性反应或者死亡事件;

7.严重威胁或危害公众健康的水、环境、食品污染和有毒有害化学性物质泄漏等事件;

8.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9.发生生物、化学、核和辐射等危害公众健康的恐怖袭击事件;

10.放射性污染、丢失放射源和人员受超剂量照射等事件;

11.自然灾害引发的疫情或者中毒事件;

12.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二、工作原则

(三)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提高全社会防范突发事件发生的意识,按照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的原则,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建立并实行对可能引发各类突发事件因素的监测、分析、预测、预警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四)统一指挥、属地负责

在政府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卫生局及有关部门要按照预案规定的职责开展工作。发生突发事件的区域内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配合政府、街道办事处、卫生局及有关部门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五)快速有效、减少损失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要不失时机地做出快速反应,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尽最大努力和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减少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保障公众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

开展突发事件防范和处置的相关研究工作。及时总结控制工作成效,沟通信息,推广经验,完善应急处理技术规范。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方法。科学、规范、有序地处置突发事件。

三、组织指挥体系

(七)卫生局成立应急处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卫生局局长担任,负责领导、指挥全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卫生局。办公室由疾病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等科室、部门有关人员组成。负责组织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和医疗救治工作。

(八)成立评估和技术指导组织。分设突发事件评估组、医疗救护技术指导组、预防控制技术指导组和检测技术指导组。各组由相应的专家组成。

(九)卫生局组建医疗卫生应急队伍。

(十)卫生局组建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中心,设在卫生防病站。

四、参与突发事件处理的有关机构、组织职责

(十一)卫生局

1.负责草拟和修订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并报政府批转执行;

2.组织协调卫生技术力量,防止、控制突发事件的蔓延和继续发生;

3.对医疗救治、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根据取得的经验,不断完善各项防治方案;

4.组织推动社会心理卫生、卫生科普知识宣传、咨询等工作,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5.组织突发事件处置相关人员的培训;

6.建立检查制度。督导检查本预案各项措施在平时或者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的实施情况。

(十二)防病机构(含结防所)

1.做好突发事件的监测报告与预警;

2.确认突发事件性质。做出事件的发展趋势报告和评估;

3.负责核实疫情,提出疫点和疫区的划定意见。参与对控制疫情的组织实施工作。负责疫点、疫区消毒隔离等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汇总、分析、评估疫情;

4.建立紧急控制物资储备库。储备消杀药品、检测试剂、防护用品和相关器械等;

5.对突发事件预防控制效果进行评估后,提出改进建议;

6.对医疗机构消毒、隔离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评价。负责对在医疗机构外死亡的传染性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尸体进行消毒处理;

7.具体落实对预防控制工作人员和医务人员进行培训;

8.承担社会心理卫生、卫生宣传教育和预防医学咨询服务工作;

9.依据有关规定实施其它疾病预防控制措施;

10.承担对应急处理单位的技术指导工作。

(十三)卫生局卫生监督所

1.参加突发事件的现场取证和违法事实的调查工作;

2.监督检查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措施或疫点、疫区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

3.监督检查收治病人的医疗机构及有关卫生单位的消毒、隔离、防护和医疗废弃物的处理工作;

4.监督检查医务人员个人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

5.监督检查医疗机构、疾控机构的疫情报告和突发事件中危害公众健康,造成人员病、死、伤的报告情况;

6.监督检查公共场所消毒;

7.监督传染性疾病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疫点环境的消毒的落实情况;

8.监督检查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的消毒产品、防护用品的质量;

9.监督检查学校、托幼机构和公共场所等预防控制工作;

10.依法进行其它监督检查工作。

(十四)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1.按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和突发事件所涉及病例的报告;

2.负责病人的诊断、治疗和管理工作;

3.负责病房消毒、隔离工作;

4.对医疗机构内病人或疑似病人污染的场所、物品、排泄物进行卫生处理;

5.负责对医疗机构内死亡的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尸体进行消毒处理;

6.协同疾控机构或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中心完成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和相关检验物、样品采集等工作;

7.负责医务人员的培训和个人防护;

8.进行疾病及有关防治科学知识的卫生宣传教育工作;

9.依据有关规定开展其它防治工作;

10.建设符合应急工作要求的门诊、病房。

(十五)医疗卫生应急队伍

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常备机动队伍。由预防控制、医疗、卫生监督三部分组成。负责处置突发事件,参与和指导各级医疗卫生等机构进行应急处理。

1.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检测检验、事件的分析、评估和上报;

2.协助和指导突发事件的现场救援、转运和后续治疗;

3.督导各项现场应急处理措施的落实;

4.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业务培训和咨询等。

(十六)评估和技术指导组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成立评估和技术指导组,下设突发事件评估组及医疗救护、预防控制和检测三个技术指导组;承担社会心理卫生教育和咨询工作。

1.突发事件评估组: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信息,为公共卫生政策和法规的实施提供咨询;预测突发事件发展趋势,提出启动和终止预案的建议;

2.医疗救护技术指导小组:指导医院的诊断、救治和医疗单位内医务人员防护、消毒隔离等工作。负责重点病例的诊断。

3.预防控制技术指导小组:指导防止突发事件危害进一步蔓延应采取的预防措施、流行病学调查、疫情统计报告、消毒隔离与个人防护等预防控制工作。

4.检测技术指导小组:指导并开展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事件发生的样本采集、运送和病原学检测等工作。

(十七)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中心

1.突发事件发生时

(1)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组织工作人员迅速赶赴现场,对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或相关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现场监测、现场采样、疫点消毒等工作;迅速查找突发事件原因,并按照突发事件应急报告要求,及时报告。

(2)提出防治措施、进行应急处理;协助各医疗单位进行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救治工作,对密切接触者或相关人员采取有必要的控制措施;全面负责疫点、疫区现场的防疫控制工作。

2.日常工作

(1)对传染病疫情和各类突发事件的信息资料以及其他国家、地区的相关疫情和信息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报告,为政府采取预防与控制应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组织制定相关工作方案,收集、整理相关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突出突发事件的预警功能。

(2)置备、储存、保管突发事件所需应急设备、药品器械,现场防护用品、通讯设备、交通工具等等。

(3)对相关疾控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进行模拟演练并对演练结果进行评估。

(4)组织开展社会心理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

五、突发事件应急报告

(十八)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发现突发事件,必须在1小时内向卫生防病机构报告;卫生防病机构应迅速进行核实,并在2小时内报告卫生局和市卫生防病中心;卫生局必须在接到报告1小时内报至政府和市卫生局;政府在接到报告1小时内报至市政府。

(十九)卫生防病机构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首次报告内容包括未经确认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隐患的相关信息,应说明信息来源、危害范围、事件性质的初步判定、可能原因、病例发生和死亡分布及可能发展趋势和拟采取的主要措施。通过《国家救灾防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上报。

(二十)卫生防病机构在进一步调查基础上,尽快做出阶段和总结报告,阶段报告包括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总结报告包括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总结,分析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防范和处置建议。通过《国家救灾防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上报。

(二十一)卫生局(含卫生防病机构)在接到毗邻地区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相关疫情通报后,要做好应对准备,必要时应及时通知辖区疾控和医疗机构。

(二十二)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现严重威胁或危害公共健康的水、食品污染、有毒有害化学性物质泄露、发射性污染等特大、重大事故时,主管部门、当事单位、个人要立即向卫生局和有关部门报告。

(二十三)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事件,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六、突发事件分级(执行市级分级标准)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事件划分为四级:蓝色预警、黄色预警、橙色预警和红色预警。

(二十四)蓝色预警:

1.发生腺鼠疫,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20例;

2.其他省市已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发生、本市存在传入可能,但未发现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

3.发生霍乱,1周内发病10例以下;

4.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100人,无死亡病例报告;

5.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人以下,未出现死亡;

6.一次放射事故超剂量照射人数10~50人,或轻、中度放射损伤人数3~10人。

(二十五)黄色预警

1.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或周边省市及地区疫情上升;

2.1周内霍乱发病10~30例,或疫情波及2个及以上区(县);

3.1周内在一个区(县)内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4.在一个区(县)域内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5.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或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在学校、地区性或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的;

6.预防接种或学生预防性服药出现群体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

7.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50人,或死亡5人以下;

8.一次放射事故超剂量照射人数51~100人,或轻、中度放射损伤人数11~20人。

(二十六)橙色预警

1.局部地区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续发病例,或发生局部暴发;

2.腺鼠疫发生流行,流行范围波及2个及以上区(县),在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及以上;

3.霍乱在一个区(县)范围内流行,1周内发病30例及以上,或疫情波及2个及以上区(县),1周内发病50例及以上;

4.乙类、丙类传染病疫情波及2个及以上区(县),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5.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其他区(县);

6.预防接种或学生预防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

7.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及以上死亡病例;

8.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死亡5人及以上;

9.一次放射事故超剂量照射人数101~200人,或轻、中度放射损伤人数21~50人,或重度放射损伤人数3~10人, 或极重度放射损伤人数3~5人;

10.鼠疫、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霍乱、脊髓灰质炎等菌种、毒种丢失。

(二十七)红色预警

1.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

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波及2个及以上区(县),并有继续扩散趋势;

3.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涉及多个省份,并有扩散趋势,造成重大影响;

4.发生新发传染病或已消灭传染病;

5.一次放射事故超剂量照射人数200人以上,或轻、中度放射损伤人数50人以上, 或重度放射损伤人数10人以上, 或极重度放射损伤人数5人以上;

6.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认定的其它特别严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七、应急处理

当接到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蓝色预警级别)报告后,卫生局应立即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调查确认,并对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综合评估。必要时,向政府提出成立区级应急处理指挥部的建议。同时,迅速组织医疗、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处理工作,并按照有关规定,向政府和市卫生局报告。

发生较重、严重、特别严重(黄色、橙色、红色预警级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立即报告市卫生局和市政府,并进行应急处置。

(二十八)启动预案

1.当天津市突发事件达到黄色预警程度时,卫生局应急办公室根据黄色预警的要求,将有关情况立即上报政府和市卫生局。

2.当突发事件达到橙色预警、市政府决定启动市级预案时,卫生局提请成立区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并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别和处理需要,设置由有关部门组成的若干工作组。

(二十九)应急措施

应急处理工作采取边调查、边处理、边抢救、边核实的方式,落实各项控制措施,有效地控制事态发展。

1.区卫生局在征得区政府同意或批准后,紧急调集、调配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设备进行应急处理工作。组织应急处理队伍迅速赶往现场,开展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2.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应急队伍到达现场后,尽快制定流行病学调查计划和方案,专业技术人员按照计划和方案,对突发事件累及人群的发病情况、分布特点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3.实验室检测。卫生防病机构按有关技术规范采集足量、足够的标本,送市级或区级实验室,必要时送国家应急处理功能网络实验室检测,查找致病原因,协助市防病中心的病原查询和病因诊断工作。

4.划定控制区域。甲类、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区政府报经市政府决定,可以宣布疫区;经市政府决定,可以对甲类传染病疫区实施封锁。对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根据污染食品扩散和职业危害因素波及的范围,划定控制区域。

5.采取控制措施。根据突发事件类别和应急处理需要,按规定采取以下控制措施:病人和疑似病人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易感人群应急接种,疫点消毒,水源保护,污染食品追回和封存职业中毒事故物品等。

区卫生局报请区政府可以依法发出公告,采取限制或者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停工、停业、停课;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封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等紧急措施。对流动人口进行预防工作,落实控制措施,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采取就地隔离、就地观察、就地治疗的措施。

6.追踪调查。防病机构根据疫情线索,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调查,查明传播链。并向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报情况。

7.开展医疗救治。区卫生局按照医疗救治方案启动指定的专门医疗救治网络,开展病人接诊、收治和转运工作。实行重症和普通病人分别管理。对疑似患者及时排除或确诊。做好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和医疗垃圾处理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和污染。要进行传染病和中毒病人的报告。对因突发事件造成的病人,任何医疗机构不得拒绝接诊。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中毒事件,按照相关的应急处理和医疗救治方案进行现场救援、病人转运、后续治疗工作。对新发传染病作好病例分析与总结,积累诊断治疗的经验。必要时,请市卫生局或卫生部派出医疗专家组,参与和指导医疗救治工作。

8.督察与指导。区卫生局负责对辖区内的应急处理工作进行督察和指导。

9.普及卫生知识。针对事件性质,开展社会心理卫生、医疗卫生知识宣教,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消除公众心理障碍,开展心理应激和危机干预工作。

10.进行事件评估。应包括事件概况、现场处理调查概况、患者救治概况、所采取的措施、效果评价等。

(三十)终止预案

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进展和突发事件专家评估委员会的评估建议,市卫生局向市人民政府适时提出预案实施终止的建议。区卫生局报告区政府后,执行终止预案。

八、工作保障

(三十一)技术保障

1.区卫生局负责建档,列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专家和技术人员的名单及相关个人技术档案资料。同时列出相对应的第二梯队名单及其技术档案资料。

2.区卫生局负责组织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开展突发事件处理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推广最新知识和先进技术。建立考核制度。

区卫生局按照预案的要求,在市卫生局指挥下,统一组织、定期安排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演练工作。演练形式有:对单一突发事件从指挥到救治处理的全过程演练;局部演练;指挥系统、救治系统,涉及预案各系统、各单位、多发事件的全过程演练。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由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系统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业务培训。平时要针对不同学科举办培训班。需要公众参与的应急演练必须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3.常规监测。加强实验室建设,按照市卫生局的要求,建立统一的突发事件监测、报告组织网络系统。包括:法定传染病监测报告组织网络、卫生监测组织网络、实验室监测网络、监测医院监测网络、突发事件报告网络等。

4.医疗救治网络。按因地制宜、平战结合、防治结合的原则,建立医疗救治网络。该网络由指定的急救机构(包括市、区县急救机构和院内急救机构)、综合医院、市、区(县)传染病专科医院、后备医院及职业病防治机构组成。针对可能发生的不同类别的突发事件,指定不同的医疗机构承担应急工作。医疗救治网络机构之间建立有效的横向、纵向信息连接机制。

5.信息系统。建立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决策支持与指挥调度的技术平台。承担辖区突发事件及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和应急处理工作。

(三十二)物资保障

1.建立已知可引起重大突发事件现场处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常备储存系统。包括:诊断试剂库、血清库、疫苗库、药品库、特效毒剂库等。

2.建立与突发事件相关的诊断,救治仪器装备储备系统。

3.建立应急物资信息管理系统。明确各种物资的储备、运行、功能状态标准,确保可迅速调配使用。

4.健全应急物资资产更新规定和操作规范,并强制执行。确保应急物资使用时的可靠性。

(三十三)经费保障

1.为了保证我市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的正常运行,区卫生局要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专项基金,并建立相应的补充机制。

2.每年公共卫生事业经费的比例占卫生事业费的比例应逐步提高到30%-50%;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区卫生局财务部门应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必要时,可向区政府申请专项拨款。

(三十四)人员保障

1.卫生局要组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备队,随时参与应急处置工作;

2.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中心按照工作职责,配备各类专业人员,并保证工作人员的相对稳定性,保障日常工作正常运转;

3.充实专业技术人员,扩展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项目;

4.不断完善社区防疫网络。

5.第一中心医院、第三医院、第四医院、传染病医院、海河医院、医大总医院和儿童医院等单位作为突发事件发生时,市级指定的应急医疗救治单位。

(三十五)宣传教育

卫生局协调和组织有关单位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宣传画、册等各种形式对社会公众广泛开展突发事件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年一月二十六日

南开区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部门职责

一、环保局

根据突发事件处理工作的需要,监管医疗卫生部门对医疗废水、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监控医疗废水、固体废弃物处理方式和最终走向,记录废水、固体废弃物产量、处理量、排放量并上报;督查医疗机构对医疗废水处理设施和固体废物焚烧设备的安装和使用等工作。

二、环卫局

根据突发事件处理工作的需要,加强晨扫和日、晚两次保洁工作,做好重点路段水洗压尘工作。督查落实门前卫生责任制,做好全区垃圾转运站的内外环境卫生和消毒,做到生活垃圾集中清运,日产日清;全天候开放转运站并增加运输车辆,及时接纳重点区域的生活垃圾。搞好全区环卫公厕清掏、刷保、消毒工作。及时处理群众热线反映的问题。严格管理道路污染,大力处罚和处理违章饲养的家禽和家畜。根据需要,加强处理突发事件地域的清洁工作。

三、公安南开分局

协助有关部门,依法强制管理拒不服从监控隔离规定的被隔离人员和外部闯入人员。依法严肃处理严重扰乱救治秩序的违法人员。开展专项治理违章养犬行动。认真受理群众举报,做好查处工作;协助社区做好防治突发事件的宣传工作。坚决打击借机制造恐慌、造谣惑众、哄抬物价、制售伪劣防护用品等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不法行为。必要时,选派警力全程驻守市传染病医院、防病站、医学观察所和突发事件发生地等重要场所,做好安全保障工作。

四、爱卫会

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除四害,使蚊、蝇、蟑螂和鼠密度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提高市容环境卫生水平;重点做好疫区及周边地区的消毒工作,防止蚊、蝇、蟑螂和老鼠传染病菌。

五、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

大力治理外来商贩违章摆卖等乱摆乱卖和违章占路摆卖;严格清理违法经营盒饭、快餐和露天制售餐饮的马路餐桌及马路烧烤;彻底清理全区干、支道路两侧的餐饮、食品制售企业的里空外卖和露天加工;大力查处和拆除违章建筑,特别是严格治理对外来人口的违章建筑。联合有关部门,负责农贸、封闭市场防控工作的检查。

六、工商南开分局

加强市场巡查,强化对防治突发事件药品及相关商品生产经营的监管工作,依法严肃查处趁机制售假冒伪劣药品及相关商品,哄抬物价等违法经营行为;及时查处借机进行违法经营的不法行为。加强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管。

七、建管委

全面负责对辖区建筑工地及其外来民工的突发事件防控工作。督查各项防控制度的落实,专人负责各建筑工地外来人员的身体状况、外出登记、民工驻地及重点部位的督查工作;一旦发现施工人员出现传染病、中毒症状等,立即通报防疫部门,并立即进行对施工现场的消毒和有关人员的隔离。必要时,建立建管委、各建筑工地、卫生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例会制度,及时沟通信息,果断处理有关防控问题。

八、财政局

强化预算管理,保障应对突发事件工作的经费,并及时足额划拨。加强监督,确保经费专款专用。

九、交警南开支队

做好突发事件防控工作的备勤工作,及时处理交通突发事件。做好对重点医院和隔离区周边的道路疏导,确保交通畅通;严格安全检查。协助卫生等部门做好进津车辆所乘人员的体质监测和车辆的消毒工作;加强逐级报告制度。

十、教育局

全面负责辖区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师生的突发事件防控工作;督查系统单位做好教室、图书馆、食堂、实验室、宿舍、厕所等部位的清洁、消毒工作,保证环境整洁,空气流通,消毒到位。督查系统单位制定应对突发事件预案、防控工作措施和建立应急队伍。督查系统单位设立隔离室;出现可疑症状立即报告有关部门,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消毒和隔离。普及防控知识,提高师生自我防护能力;按全市统一部署,调整教学安排,合理安排学生生活。

十一、经贸委

全力组织好突发事件防控期间市场供应,做好市场监控;督查所属各经营单位的消毒、通风、依规购销货等防控措施的落实;联合有关部门,负责大中型商场与超市的突发事件防控工作的检查。做好突发事件预防、治疗等工作必须的药品、器械、消毒药械、防护用品等物资的储备和供应工作。

十二、科委(科协)

广泛宣传《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规,普及各种突发事件防治科学知识和方法,提高公众科学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联合有关部门,负责驻区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突发事件防控工作的检查。

十三、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按照有关规定,协调市社会保障中心做好参保人员医治突发事件涉及疾病的医疗保险和其他保险工作。

十四、民政局

做好老年公寓的预防和救助管理工作,做好低保人员和民政救助对象的疫病救治和社会救助工作。

十五、武装部

协助街道办事处做好基层武装部的突发事件防控工作;组织民兵积极参加爱国卫生运动和防控突发事件宣传教育活动;建立防控突发事件民兵应急分队,建立预案,及时处理突发事件。

十六、侨办、民宗办(外办)

负责区内归侨侨眷、海外华侨华人、在区外国人及宗教活动场所突发事件防控工作,加强疫情预防和其他应急措施;建立出入境人员的疫情报告制度 .

十七、房管局(含物业管理办公室)

负责区域内各物业管理项目单位的突发事件防控工作。组建区物业管理项目单位突发事件防控工作联络协调组,开展互助和互检,做到监控管理不留死角;作好小区居民的预防宣传、保洁消毒和外来人员登记等防控工作;督查全区物业管理项目单位突发事件防控各项措施的落实;及时受理业主投诉。

十八、物价局

有效监控药店、医院、超市、市场经营的药品和相关商品价格,依法从严处理拒不执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明码标价规定和价格干预措施的单位和个人。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受理群众投诉,稳定价格和群众情绪。

十九、文化和旅游局

加强和规范网吧、歌舞场所、电子游戏厅等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督查娱乐场所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联合有关部门,负责文化娱乐业的突发事件防控工作的检查。

二十、质量技术监督局

认真做好突发事件防控相关产品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以次充好等制假售假行为;督查食品加工企业落实从业规定的情况。

二十一、消防南开支队

做好执勤备战工作;督查火灾救援中心的各种防护措施的落实;做好参战人员和器材装备的洗消工作,防止二次感染。及时调集所需警力及器材,应对处理突发事件时出现的其他紧急情况。

二十二、招商办

督促大中型企业落实防控突发事件总经理负责制,协助企业做好防控管理和防控知识的宣传工作,正确处理好企业生产经营和突发事件防控工作的关系。联合有关部门,负责外资、合资企业的突发事件防控工作的检查。

二十三、宣传部门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市区有关突发事件防控的指示精神,广泛信息收集,全方位搞好对内、对外的宣传报道工作;多角度、多侧面宣传突发事件防控的科学知识,营造全民参与共同抗击的良好氛围。

二十四、供水、供电、商业部门(经贸委)

负责保障医疗机构、卫生防病机构和医学观察留验场所等部门的用电、用水和有关生活用品的供应。

二十五、街道办

组织各街道办事处做好社区突发事件防控工作;督查指导各街道办事处突发事件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帮助整改;及时协调街道办事处与有关职能部门的关系,共同做好突发事件防控工作。

二十六、卫生局

篇5

【关键词】 医院后勤 工作运行机制

1. 医院后勤的管理方法

1.1要强化各项管理:

1.1.1加强安全环节管理,强化事前预防,确保医院全年安全,继续深化管理整顿工作,严格落实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防范措施,加大检查考核力度,发挥技防监督作用,要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建立人防、物防、技防有机结合的立体防范机制和事故预警机制。

1.1.2严格落实岗位安全责任制,严格执行规范的工作流程,强化对病人面对面的直接现场管理,强化科室安全管理的责任心、主动性,提高科室的安全管理水平。

1.1.3加强重点岗位、重要时间段、重要环节、重点病人和“三未”、“四外”病人的安全防范措施,加强对院内探视、提审程序的严格管理;做到重点突出、动态控制。

1.1.4强化市场化管理 一是要加强宏观指导,积极做好协调工作,根据后勤保障服务工作的目标达成度,和经营性质(如食堂)的差异、服务特点的不同、综合运用市场的手段,严格控制成本增长,实现资金投入和效能产出的优化组合,发挥后勤保障功能的整体效应。

1.1.5加强信息化网络建设和管理,以此提高操作水平,发挥信息系统作用建立高效快捷的“信息走廊”,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为运行环境的全面优化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要启动后勤保障体系统对公共安全、重大应急事件、自然灾害事件的做出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对水电供给、食品安全、卫生防疫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备,切实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充分体现后勤管理和后勤保障功能既坚实牢固又灵活机动的特点。

1.1.6加强动态管理,进一步改造院内水电管线,加强水电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适时扩充水电容量,增强水电供应能力;加强与企业的充分合作,充分利用节水节电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全面实施水电定额管理工作。

1.2医院后勤实施增收节支措施

1.2.1充分挖掘后勤保障服务的增收能力 在尽可能的范围内为医院增加收益为主,一是加强停车收费管理。启用智能化停车收费系统,确保停车费不漏收不少收。

1.2.2增强节支能力 努力提高整体服务的效率,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努力创建节约型医院,一是要加强水电设施的管理与维护,大力提倡使用节能产品,提高供水供电保障能力和节水节电效益。科学合理调配水电资源,有计划地维修和改造陈旧老化的供电线路和供水管网

1.2.3做好创建节约型医院的工作。积极开展节水节电的宣传教育工作,强化节能意识,树立厉行节约的观念,努力形成节约资源、勤俭办事、反对浪费的良好风尚,并使之成为全院员工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切实降低医院运行成本。

2. 做好医院后勤工作的各项运行机制

2.1建立健全的工作运行机制是医院后勤管理的重要基础保障,要建立激励机制:

2.1.1要鼓励后勤的所有员工进行就职继续教育,来提高后勤员工的文化水平和自身的素质,要鼓励员工参加多途径、角度的继续教育,能够及时的调整个人的思想观念和结构知识,这样就会很快的适应全院的各项改革发展制度的能力,另外还要鼓励员工多参加院里举行的各项活动,以此来增强她们对院内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

2.1.2鼓励员工一职多能,加强对员工的多岗位的培训和锻炼,这样可以是后勤员工很快的熟练各种技能与技巧,来进一步提升岗位的适应性和合格性。

2.2建立健全的二次分配机制:后勤绩效的二次分配,目的就是可以使后勤的员工付出的劳动得到肯定,这样会激发员工的工作潜能,然后将惩罚、奖励、与各项的业绩考核直接挂钩,要体现出赏罚分明、兼顾公平的原则,只有不断的健全执行制度,才能让二次分配真正的提高后勤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2.3建立健全的用人机制;

2.3.1 要健全岗位设置,要打破传统的用人机制,不要因人设岗,要建立因事设岗、竞争上岗的良好机制。

2.3.2 要设置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对技术骨干的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对基层队伍的知识、服务态度、技能等方面的培养,要给员工良好的控制和环境,使他们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提高了自主创新意识。

2.4健全的监督机制

2.4.1是以制度为保障的,要确保水、电、汽、煤气、压力容器、污水处理、医疗垃圾、生活垃圾及污水处理、各种保障用品的修理、采购等方面的工作正常运行就必须建立监督机制。

2.4.2在监督的时候对工作监督到位,涉及到很多的方面,例如后勤岗位、资金等,由于资金的量很大,因次,良好的监督机制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做好全院的固定资产的维护和在用登记、使用备案、闲置调配等基础性的工作,加大监督与检查的力度,奖励成本、节约资源、来提高服务水平,为全院的医疗设备能够正常运行提供有利的服务保证。

2.5切实做好全院固定资产的维护和在用登记、使用备案、闲置 调配等基础性的工作,加强监督与检查,降低成本,节约资源,提高效 益,坚持每月进行一次设施设备维护与保养,管护并重、用养结合、 切实提高维护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 为全院医疗设备完好运行提供 优质服务和有力保证。

2.6要根据新形势下医院建设和发展的新要求,积极探索后勤管 理、后勤保障、后勤服务的新模式、新机制,切实提高保障能力。逐 步形成制度更加健全,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机制更加灵活, 管理更加有力,成效更加显著的新格局。

2.7强化信息管理。要高度重视医院后勤保障信息化建设工作, 充 分利用信息通道和反馈渠道,建立高效快捷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同 时要启动后勤保障体系对公共安全、重大应急事件,自然灾害事件的 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对水电供给、食品安全、卫生防疫等突发事件应 急预案的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充 分体现后勤管理和后勤保障功能既坚实牢固又灵活机动的特点。

结束语

总之,医院的后勤工作对于全院的发展是起到很大作用的,在协助完成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医院后勤的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全院的经济效益,所以,良好的实施后勤工作的运行机制是提高医院的综合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周业勤.医院服务模式的理论界定及实践类型.中国医院管理,2007;27(3):8-10.

[2] 赵伟力,邢永杰.医院托管实证研究.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1):16-19.

篇6

一、主要工作

(一)严把环保审批关,农村工业“三废”得到有效控制。为从源头上杜绝和减少污染源,在工作中,环保部门加大监管力度,重点把好了“三关”:一是严把项目批前关。认真落实环保工作一票否决制,做到环保评估结果不明不批、防治方案不成熟不批、项目选址不符合环保规划不批。二是严把项目建设关。重点项目批准开工建设后,实施包靠责任制,跟上督查,定期调度,认真检查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落实情况,确保了各项配套设施同步进行、整体推进。三是严把项目验收关。项目建成后,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门人员及时进行环保验收,对治污设施不配套、运转不正常或达不到标准要求的,责令限期整改;对未落实“三同时”规定的项目,依法予以处理。发改、经贸、工商等部门也都按要求认真落实审批手续。由于对重点工程项目从落户到建成实行了全程跟踪监督检查,使污染从源头上得到了有效控制。

(二)大力推广使用新技术,面源污染得到进一步治理。为防治农村环境污染,农业部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和户用沼气技术等节能环保新技术,减少了农药、化肥施用量,减少了秸杆焚烧污染,发展了农业循环经济,使农村环境大为改观;畜牧部门大力推广自然生态养殖新技术,规范了场舍建设,配备了粪污处理设施,逐步推广开展了高效生态养殖法。引导养殖场户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逐步取消村内畜禽养殖,将村内的养殖户集中到小区中去,减少了村内的环境污染。

(三)突出抓了水源地保护,水环境安全得到保障。水利、建设和市政等部门全力抓好全市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加快了供排水管网建设步伐。环保部门以加强水源地保护为重点,突出抓了饮用水源地监管,建立健全了水源地定期监测和预警制度,积极开展了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调查,全面掌握和科学评估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状况。加强了对水源水质的环境安全监管,加大监测力度,提高监测频次,确保了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进一步加强了对畜禽粪便和畜禽宰杀厂的监管,对水源保护区内建设不合理的畜禽养殖场,坚决予以关闭和搬迁。重点加工企业,如凯加食品、南洋食品等,都按要求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实行废水集中处理,实现达标排放。

(四)全面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农村环境质量明显提高。近几年,全市上下高度重视农村环保工作,把创建环境优美乡镇作为农村环保工作的重要抓手,以加强水源地保护为重点,突出抓好规模化畜禽养殖、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不断深化农村爱国卫生工作,推广使用绿色能源和生态林业建设示范工作,农村环境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几年来,柏城镇、原姚哥庄镇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镇被命名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今年上半年,镇又申报了“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姜庄镇、阚家镇、柴沟镇申报“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大牟家镇、井沟镇也正式启动了创建工作,正在实施环境规划编制,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工作已在我市全面展开。

二、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新建了大量基础设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整体看,形势依然严峻,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农村污染现状与蔓延程度、速度不容忽视。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农村地区悄然兴起,工业“三废”由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问题日益突出;农村中生活垃圾,未经处理的畜禽养殖业污水、粪便,作物秸杆以及残留农膜等农业废弃物随意堆放、胡乱排放等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饮水和食品卫生安全。同时,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大多数村无专门垃圾收集、运输、填埋及处理系统,生活垃圾随意抛弃填埋,二次污染严重。

(二)部分干部、群众对农村环境污染的认知缺位不容忽视。由于农村环保宣传教育力度不够,不少农村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不强,对生产、生活污染的环境危害认识不足,没有从全局的高度和科学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农村环保问题。如:胶河上游和我市境内仍有部分企业和养殖户,将不经任何处理的废水直接排放到河中,给我们的水源地带来了污染威胁。城区南部的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经南洋河直接排入“五河三库”串联中的柳沟河,到达城北人工湖,影响了引峡济高的水质,给市区饮水安全带来了影响。

(三)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摆放错位或不到位不容忽视。有的地方在工作中,不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重当前利益轻可持续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一时的经济增长,正在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调查中发现,分布在阚家镇双羊社区、李家和山前村等地的20多家塑料颗粒加工厂、朝阳街道的约75家劳保企业、镇的约30家小橡胶厂、井沟镇的约20家木板加工厂,由于布局分散、设备简陋、工艺落后,污染物多为直排,给当地的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造成了污染。

(四)农村环境污染危害程度与防治措施不相适应不容忽视。因缺乏城乡一体化的环保规划,个别镇街的企业布局分散、规模小,治污设施不配套,导致污水废气乱排乱放现象严重。部分企业受利益驱使,擅自停运治污设施,将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明沟,造成渗漏,污染了当地水质。有的镇街工业园区管理不规范,未实现功能分区,工业、生活、商贸和畜牧养殖混杂,既影响了农村居住环境,又造成了污染纠纷。如醴泉街办关爷庙村,有一户养猪场不仅建在村内,而且紧靠学校,严重污染了周边环境,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群众反响比较强烈。同时,由于没有建立农村环保专门监管队伍,监管能力薄弱,防治措施不到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下步工作建议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环境污染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下步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把农村环境保护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结合起来,切实抓好源头控制,过程管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具体应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不断提高农村环境保护意识。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环保知识宣传册、宣传栏等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生态环境保护科普宣传,特别是要强化对农村、农民的生态环境教育,积极组织广大群众参与农村环境保护,深入开展农村爱国卫生工作,引导农民群众形成良好的环境卫生和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生活、生产、消费方式和习惯,弘扬生态文明,发展生态文化。

二是进一步摸清农村污染源的底子,建立污染源档案。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搞好示范、稳步推进。要逐一摸清农村饮用水源地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农村面源污染、农村工业污染等方面的底子,查清全市主要污染物种类及排放数量、排放去向,各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情况和污染治理水平等情况。对排查出来的污染源要逐个建立档案,制定治理规划,定期对照检查考核,客观、动态地反映一个地方污染源增加或减少的情况。

三是不断加强环保执法能力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加快镇街环保机构建设,建立专门的环保工作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使农村环保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同时,执法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执法队伍的素质,做到公正执法,严格执法。要加大对环境保护能力建设的投入,重点做好环境监测、监察标准化建设以及应急处理能力建设,逐步使环境监测、监察机构的仪器和装备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不断提高执法质量和水平。

篇7

到年,在保障开发战略顺利实施的同时,全市环境保护工作明显加强,主要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突出环境问题逐步得到整治,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全面小康社会水平。全社会环保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以上;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省控要求;城市空气质量、地表水水质良好,饮用水源得到较好保护,危险废物得到安全处置;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初见成效,农村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创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市、生态县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开始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逐步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努力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方案具体规划指标包括:环境质量、生态建设、循环经济和污染防治四大类共20项主要监测指标(见主要规划指标表):

二、重点工程及要求

1、实施水源保护工程,切实保障水源安全

严格划定保护区域。市区、,县水库、干渠,县水库,县、,县河等所有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全部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边界,设置明确的界限标志。

严格保护饮用水源。切实加强包括、2条清水通道在内的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管理。取缔一级保护区内一切与保护水源无关的活动;完成对二级保护区建设项目清查,禁止新建、改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要关闭或者拆除;建设沿岸生态隔离带(实施59公里河道疏浚及沿河景观绿化工程),强化沿岸现有排污口整治,关停、改造、搬迁对饮用水源有污染威胁的企事业单位,禁止审批新上化工、印染等重污染项目,加强沿岸集镇、居民集中点生活污水处理及农业面源控制。

强化自来水厂管理。调整优化取水口设置,限期调整不符合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和区域供水规划的取水口。完成对市区城市自来水厂的深度处理改造。

强化水源预警应急。建设饮用水源监测预警体系,实行水源保护区水质监测结果公报制度,所有日供水万吨以上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建成水质自动监测站,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保障饮用水源安全。对威胁饮用水源地安全的重点污染源要逐一建立应急预案,建立环保、水利、卫生、建设等部门饮用水源安全信息共享和联动机制,建立饮用水源的污染源预警、水质安全应急处理和水厂应急处理“三位一体”的饮用水源应急保障体系。

加快建设备用水源。加快建设城乡备用水源,认真做好水库、水库及北延段水源规划利用和保护工作,积极推进建设,完善供水输配网络,满足、和用水需求,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100%,自来水水质达到国家新颁布的标准,城市饮用水水质大幅度提高。4县县城规划建设2个相对独立的能够保证本地区需求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包括地下水)。

2、实施总量控制工程,持续降低排放强度

加强排污总量控制。通过总量控制实现宏观层面环境形势基本面持续趋好。促进污染物产生量、资源能源的消耗量的减少,进一步强化总量控制的“倒逼传导”机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完善目标责任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推动污染减排工作深入开展,确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污染减排任务。加大现有污染源整治削减力度,提高新建项目清洁生产水平,既要切实削减污染物产生水平,又要持续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COD排放强度控制在3kg/万元GDP以下,二氧化硫排放强度控制在2.5kg/万元GDP以下。

推进重点企业改造。建成粮油公司26.4万吨/年废水深度处理工程、海洋生化有限公司3000吨/年海藻粉末及海藻酸钠酸性污水综合治理工程、台玻()玻璃有限公司浮法玻璃生产线煤改气环保工程、碱厂锅炉除尘脱硫设施改造工程,年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6000吨以上;完成发电有限公司上大压小工程,新上2台1000MW机组,拆除现有2台220MW小机组,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完成市立本农药化工公司农药生产线整体搬迁。

强化企业达标管理。坚持治理与预防并重,建立经济发展、资源能源节约、污染物排放之间的联动诊断机制,建立单位产品或工业增加值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的评价制度,淘汰、准入、标杆三套标准同时驱动,大力强化传导作用,使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倒逼机制能从末端治理逐步延伸到中端和前端,实施主动引导战略,大幅度减少工业污染的产生和排放,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加强环境监管和技术改造,确保污水处理厂及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限期治理,对多次超标排放污染物、偷排的环境违法企业,坚决采取关停措施。组织开展园区环境综合整治。

扎实推进化工集中区专项整治。按照“逐个排查、集中整治、入园进区、改造提升”的要求,全面清理化工集中区,关闭、搬迁区外化工生产企业,提高化工行业集中程度。加快化工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入区企业环境监管,提升化工集中区区域污控水平。严肃查处未批先建或未经环保验收擅自投产项目,全面提高入区企业环评、“三同时”执行率。入区企业必须建设废水预处理设施,做到“清污分流、一企两管”。全面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完善配套管网。新入区企业接管率达到100%,区内原有企业接管率达到90%以上。危险废物全部安全处置,具备集中供热条件的化工集中区,集中供热率达到100%。化工集中区边界与居住区之间设置不少于500米的绿化隔离带。建立健全集中区环保机构,加快环境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完善自动监控系统。完成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安装联网工作。完成工业园区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设备安装和运行,开展入海河口污染物排放的在线监测试点工作,重点污染企业(包括水、气、危险废物)全部安装自动监控(监测)仪器装置,形成完备的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

3、实施环保引导工程,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确立绿色发展理念。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切实将“绿色因子”贯穿开发的全过程,以地区发展规划为指导,全面落实《地区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认真研究发展进程中环保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科学编制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积极破解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难题,切实促进开发和环境保护的高度融合,不断推动和保障“绿色”开发的顺利实施。

严格环境准入制度。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以环保政策引导经济发展,推动发展方式转变。鼓励发展低污染、无污染、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控制限制类工艺和产品,淘汰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严控重污染项目引进和“两高一资”行业扩张,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新建项目必须进入与产业定位相符合的开发区,将单位产值能耗、水耗标准及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作为强制性门槛,防止产业梯度转移带来的污染转移。强化行业政策的执行和应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逐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建立退出企业的补偿机制。发展环保产业,推行绿化制造,发展绿色经济。

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对接园区、港口等开发主要载体,及时协调解决重大环保问题。强化对上争取工作,争取国家和省对30万吨航道建设、开发等重大建设项目和规划环评的支持。对投资额达到5000万美元或4亿人民币以上的投资项目,项目落地所需环境容量平衡指标确有困难的,在全市范围内统筹调剂解决;对投资额度更大的重大投资项目,特别是钢铁、石化项目及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先进制造业类建设项目,积极申请省级排污总量指标“点供”。

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利用入选国家创新发展模式,经济转型特色典型城市的难得机遇,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的政策杠杆作用,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及新装备制造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利用深水海港和城市的优势,以重化工业为主导建设现代化产业基地。充分发挥港口对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发展和壮大以钢铁、石化、装备制造为主的工业,建设重化工业基地。依托优势产业和资源优势,构筑完善的产学研体系,加快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高地。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合理优化布局,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及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等重点开发园区为重点,构筑“T”型产业布局框架,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优化提升开发区发展水平。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以种养结合为基础,种养加一体化开发为重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纽带,实现农业系统内物质循环利用。积极创建国家环境友好企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对污染物排放浓度或总量超过标准的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每年不少于5家)。建立危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交换信息平台,在化工企业集中园区,积极推行循环经济,促进危险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建设。在等省级以上开发区积极开展低碳产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力争建成1个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或循环经济示范区。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绿色消费理念,倡导环境友好消费方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循环经济体系。

4、实施生态建设工程,不断优化生态空间

优化生态空间格局。根据区域开发现状、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发展潜力,完成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划分工作,进一步优化生态空间格局,指导产业布局和项目建设。

修复重点海域生境。完成海岸带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快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修复。实施对湾渔场等重点海域、产业区以及围垦、航道、港口码头附域的生态修复,建成湾中国对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海珍品增养殖保护区,开展主要经济生物资源种群恢复与增殖,保护和恢复产卵场、索饵场及洄游通道。完成湾海洋生态资源功能保护区建设任务,分期投放5个人工鱼礁群;建设增殖放流实验示范区。研究推广生态养殖,有效防止养殖污染;继续加强湿地生态、海洋自然历史遗迹等自然保护区建设。

构建生态网络体系。以自然保护区、湿地、水源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为主体构建生态网络。加快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受保护区域面积不低于国土面积的15%。编制完成地区湿地保护规划,建立湿地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临洪河等重要入海河口湿地以及潮间带、潮下带湿地的保护,建立湿地保护示范基地。实施“绿色”行动,森林覆盖率达21%以上。

优化围垦布局。依法开展围垦开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充分考虑淤涨、演变规律和生态服务功能,分析论证围垦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科学确定围垦规模和范围。积极探索高效、节约的资源利用模式,优先用于发展现代农业、耕地占补平衡和生态保护与建设,适度用于产业发展。

5、实施环境整治工程,着力改善环境质量

加快推进环境创建。开展良好生态创建活动,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不断提升城市环境品位。根据建设“大尺度,生态型,可持续,高端化”国际性海滨城市的要求,完成《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围绕生态市建设目标,加快实施各项生态建设,生态市、县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建成6个以上国家级和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市级以上环境优美乡镇比例达40%以上。

综合整治内河水体。在污水完全截流实现集中处理的基础上,实施清淤、活水、护岸、绿化等一系列内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做到水清、岸洁、有绿,生态功能逐步恢复,实现河流水质及周边环境的不断改善。制订实施内河生态修复和消除黑臭计划,逐步恢复内河生态和景观功能,市区及县城主要河流基本达到功能区规定的标准,全面消除市内主要河道黑臭,初步恢复生态和景观功能;完成市区入河污水截流及泵站建设,开展河道清淤及沿岸绿化建设,改善城市内河水环境。

积极治理污染。实施、等4条主要入海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科学调整海洋功能区划,优化配置入海河口和海域排污区域及规模,加快等尾水深海排放工程建设。制定和实施近岸海域排污总量控制计划,开展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试点。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保持在85%以上。所有港口、码头等涉海工程必须建设油类、化学品、垃圾和生活污水回收、转运设施,完善港口船舶废弃物接收处理设施。加强船舶污染防治,制定完善港口船舶溢油、有毒化学品等重大污染事故的应急预案,减少突发性环境事故的影响。

积极治理流域污染。加强跨界污染防治工作。认真落实“政府联席会议机制、联合督查机制、联合监测机制和信息互通机制”的跨界污染“模式”,推进跨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落实。争取国家、省建设跨省、市界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并协调解决污染纠纷,督促上游地区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水库、龙王河、绣针河(石门头河)等跨省界和新沂河、、沂南小河、南六塘河、善后河等跨市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河流水库水质的改善。

强化大气污染控制。制定并实施城市扬尘污染防治方案,加强城市建设等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强化对市区道路和运输扬尘污染的控制。禁止露天焚烧生活垃圾、落叶和有毒有害物质。所有电厂、水泥厂和工业锅炉必须安装高效除尘设施,达到排放标准。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建设城区和城区高污染燃料禁烧区。加强城市燃气建设,城市气化率达到95%。深化排污总量控制和许可证制度,推广应用电力行业重点污染源二氧化硫自动监控管理信息系统。强化机动车尾气达标排放管理,建成机动车尾气排放检测系统,对超标车辆依法进行限期治理,淘汰两冲程燃油助力车。顺应低碳经济发展潮流,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

6、实施民心环保工程,解决群众关注问题

积极治理油烟污染。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餐饮业环境管理办法,注重餐饮业污染源头控制,合理安排餐饮业规划选址布局,新上餐饮企业应安装油烟净化装置并实行高空排放,新开发商住楼要同步建设专用烟道。将污染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餐饮单位作为重点监管单位,将学校、繁华街道、居民住宅集中区和旅游风景点等环境敏感区作为重点保护区域,有效解决解决油烟污染扰民的突出问题。

注重扰民噪声监管。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同步做好城市声环境功能区的划分工作;区建设要重点做好生活区、文教区的声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与工业区、商业区和交通干线之间留出适当的防护距离,避免产生新的噪声扰民问题。加强对噪声达标区的建设和巩固工作,不断扩大噪声达标区面积,提高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加强对各类固定噪声源、建筑施工、社会生活、城市交通等噪声污染的防治,努力为市民创造一个安静祥和的人居环境。

扎实推进城市绿化。重点实施河风光带、河整治及生态景观带、景观大道、景观大道、广场扩建、道路绿化以及公园、等项目。城市中心区合理布局大、中、小型绿地,大面积增绿、破墙透绿,城市居民在居住区500米内就有一处面积在1000-2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绿地,搞好城市干道、街巷和水系绿化,逐步建立环城绿带、绿色走廊、大型绿地、郊区森林相配套、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的城市绿化系统。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m2,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

积极创建绿色社区。大力开展绿色创建活动,并与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等“四城同创”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创建绿色社区45个。深入开展环保“四进”活动,组织居民参与各类环保主题活动,向社区居民进行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的宣传与教育,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环境保护,鼓励居民选择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组织绿色志愿者队伍,开展持续性的环保活动。围绕改善社区的环境质量,在社区推行垃圾分类收集,推进小区节水、节能和新能源等设施建设,小区公共设施建设应广泛采用环保产品。

7、实施集中治污工程,实现污染有效控制

污水集中化处理工程。城镇建设及旧城大规模改造实行雨污分流,提高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率,实现污水处理厂当年投产实际处理量不低于设计能力的60%,投产三年以上实际处理量不低于设计能力的75%。加快建设污水集中化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市区中心城区及园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3万吨/日,重点建制镇及、清水通道沿线所有乡镇建成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县城达65%以上,建制镇达40%以上。所有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中水回用率达25%以上。完成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截流管网建设接管工作。市区: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成南城污水处理厂(2万吨/日)及其配套管网;完成新浦开发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5000吨/日)及其配套管网;建成岗埠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2万吨/日)及其配套管网;建成开发区截流泵站及配套管网。县: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2万吨/日)及其配套管网、柘汪产业区污水处理厂(2万吨/日)及其配套管网。县: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2万吨/日)及其配套管网、城东污水处理厂(1万吨/日)及其配套管网;新建县经济开发区污水主干管网。:建成海滨生活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产业园污水处理厂扩建(3万吨/日)及其配套管网。县: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1.5万吨/日)及其配套管网;完成化学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扩建(1万吨/日)。四县20个乡镇工业集中区分别建设日处理能力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1座,并同步建设污水管网。加强治污设施的监管,提高运行效率,发挥存量绩效,建立配套政策措施,从重建设向建设和运营并重过渡。

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加快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确保城市、县城和建制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98%、95%和85%以上。在大浦工业区建成1座焚烧处理能力800吨/日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市区新建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1座。县建成裕銮生活垃圾处理场及垃圾收运体系,建成县城区及各乡镇与垃圾卫生填埋配套的设施。县建成马河口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市区建立完善垃圾分类收集设备和管理体系,各县建设完善生活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置设施,对现行的简易垃圾处理场进行综合治理与生态恢复,解决垃圾渗滤液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推进污水处理污泥安全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全市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规范化处理率达到100%;加强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确保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2%以上。建设废旧电子电器收集网络,市及4县至少各建设1个收集点,共同组成规模化收集网络。

危险废物安全化处置工程。完成铃木组危险废物处置中心迁址技改项目,处置规模由目前6000吨/年扩建至9000吨/年(工业固废和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分别为6000吨/年、3000吨/年)。化工园区新建危险废物综合处置场所1处。积极推动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处置,争取建设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填埋能力10-20万吨),最终实现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全市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100%。

城区园区集中化供热工程。加快推进城区及园区(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集中供热中心及其配套管网建设。城区供热管网进一步完善。建有集中供热中心的开发区完成配套供热管网建设,拆除供热管网覆盖范围内各类供热锅炉,入区企业集中供热率达到100%。对暂不具备集中供热条件的开发区,加快集中供热工程建设,先期入区企业应严格控制能源结构,必须使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低硫燃料油(含硫量应低于0.3%)等清洁能源实施临时供热,不得自建燃煤锅炉。

8、实施农业环保工程,扎实解决突出问题

实施农村“六清六建”工程。全面开展农村小康环保行动,以治理污染为重点,以“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工程为抓手,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90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推广无害化技术,结合利用沼气,实施农村改厕和治理规模化养殖业污染。加快推进乡镇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积极建设简易可行、适度集中的农村生活污水和粪便处理设施。建设“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收集处置处理体系和“镇收集、县暂存、专业单位安全处置”的农村医疗废弃物的安全处置体系;完成所有县乡河道和村庄河塘的疏浚工作。

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全面推广氮肥深施、测土配方施肥、分段施肥等科学施肥技术,每公顷化肥(折纯)施用强度小于400千克。积极实施农田氮磷流失“生态拦截”工程,有效减少氮磷向周边水体的迁移。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优先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禁止在蔬菜、水果、粮食和中药材生产中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每公顷农药(折百)使用强度小于3.3千克。

实施农业废弃物污染防治。加强废膜的回收利用,推广使用自分解农膜,农膜回收率达到95%;积极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秸秆饲料化、秸秆制板、秸秆制碳、秸秆编织等综合利用技术,加大秸秆禁烧执法力度,严禁秸秆露天焚烧和下河,建立4个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省级示范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7%;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推广“猪-沼-果(菜)”、“沼气池、畜禽舍、厕所、日光温室四位一体”的能源生态模式和“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工程,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实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完成并实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科学划分禁养、控养和适养区域,实施集约化养殖。新建、扩建、改建规模化养殖场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排污申报和“三同时”制度,对年以后新改扩建、未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依法责令补办环保审批手续。对不能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行限期治理。禁止养殖废水直接向水体排放,积极推广生物发酵床等生态养殖模式,全面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治理工程建设。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实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结合水产养殖品种严格划分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防治水产养殖污染。开展水产养殖污染调查,根据水体承载能力,确定水产养殖方式、规模、品种,调整水产养殖结构和布局,积极推行生态养殖模式。改进饵料成分及投饵技术、减少残饵量,提高饵料的利用率,加强水产养殖污染的监管,及时做好养殖海区的水质监测和海区净化工作。

实施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开展土壤污染现状调研,编制土壤污染防治规划,建立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监测制度,强化农用土壤、城市建设用地和遗弃污染场地环境监管,加强土壤环境监测体系和能力建设。研究土壤污染的防治和修复技术,综合治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超标耕地,依法调整污染严重且难以修复的耕地。加大对菜篮子基地的环境管理。

9、实施能力建设工程,逐步提升监管水平

加强环保机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环境管理网络,充实环保人员,乡镇机关普遍设置专门环保机构,配备专职环保助理;有条件的县分片设立环保分局(工业企业集中的乡镇设立环保分局);行政村普遍明确专人负责环保工作。加快实施市辖区、开发区环保机构垂直管理。实施饮用水源保护、固体废物监管、环境污染应急、放射源监管等机构和队伍建设,各县区环境监察机构参照公务员管理,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升格为副处级单位,积极推进公益性环境保护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管理。成立市饮用水源保护支队(副处级)、市环境污染事故调查与应急处置中心、市固体废物监督管理中心、市机动车排气监管中心、市排污权交易管理中心。

加强预警应急能力建设。制订水、气、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外来物种入侵、核与辐射等环境安全预案,构建反映灵敏、运转高效的市、县两级环境安全应急防控体系。完善环境污染事件预警系统和应急处置系统,组织开展环境污染应急演习。开展污染事件风险源基本情况调查,建立饮用水源等环境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和重点企业、重点污染物数据库,建立风险源数字化管理平台。可能引发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企业,必须制订并落实应急预案,配备必要的应急处置装备及应急物资,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对田湾核电站实施严密的在线续监测和定期监督监测。完成对重点企业、化工园区和港口的环境风险评估,加强环境风险管理及应急能力建设。

加强环境监控能力建设。根据环境监察、监测、宣教、信息机构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加强环境监控能力建设。建成环境实验大楼,建设市、县两级污染源远程监控网络,加强对重点污染源、风险源的监控。建设重点废水、废气、危险固体废物、放射源等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成持久性有机物(POPs)、二恶英分析实验室、生物毒性实验室,生物标本及土壤样本库、环境质量监测监控与预警指挥中心,重点加强饮用水源、地下水、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完善全市大气、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在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建成生态监测站,依托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建成近岸海域环境监测中心,积极争取省环保厅在我市建设省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建成海洋生态系统定位观察站和主要入海河口水质自动监测站,所有监测站实现数据联网共享。加强对近岸海域、直排海污染源及河口地区环境质量监测和监管。按建设“数字环保”工程,建设全市环境数据信息库和环境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三、时间节点及责任

本节只列出重点工作时间节点及责任单位,具体要求见本方案第二节“重点工程及要求”。

1、水源保护工程:

划定保护区域,年,划定等所有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域(市水利局、市环保局、市建设局、各县区政府)。

严格保护水源,强化、2条清水通道等整治,取缔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一切与保护水源无关的活动;年,完成对二级保护区建设项目清查,禁止新建、改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要关闭或者拆除;年,建设水源沿岸生态隔离带(市水利局、市环保局、各县区政府)。

强化水厂管理,年,调整优化取水口设置,限期调整不符合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和区域供水规划的取水口,将市区主要水厂取水口上移,年,完成对城市自来水水厂的深度处理改造(市建设局、市水利局、市环保局)。

强化应急监测,年,所有日供水万吨以上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建成水质自动监测站,建立完善饮用水源应急保障体系。(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建设局、市财政局,四县政府)

完善供水网络,年,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100%,自来水水质达到国家新颁布的标准;4县县城规划建设2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市水利局、市建设局、市环保局,四县政府)。

2、总量控制工程:

强化总量控制,年,万元GDP排放强度,COD控制在3kg以下,二氧化硫排放强度控制在2.5kg以下(市环保局、各县区政府)。

强化工程减排,年,完成粮油、发电、台玻、生化等单位重点减排工程,完成市立本农化公司农药生产线整体搬迁(市环保局、市经贸委、县政府、县政府)。

强化达标管理,年开展园区综合整治;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限期治理(市环保局,各县区政府)

推进化工整治,年,全面清理化工集中区,完成动员部署、自查自纠、限期整改及验收总结任务(市法治办、市环保局、各县政府)。

强化自动监控,完成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安装联网工作。年,完成开发园区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设备安装和运行,形成完备的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市环保局,各县区政府)。

3、环保引导工程:

确立绿色理念,研究开发形势,年,编制完成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市发改委、市环保局)。

严格环境准入,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的政策杠杆作用,以环保政策引导经济发展,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市环保局、市发改委、市经贸委)。

保障重大项目,年前,完成对重大建设项目及规划等各项环评服务及排污总量争取工作(市环保局)。

发展循环经济,力争年建成1个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或循环经济示范区(市经贸委、市环保局、各县区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

4、生态建设工程:

优化生态空间,年,完成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划分工作(市发改委、市环保局)

实施生态修复,年,完成海岸带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实施重点海域生态修复,建成湾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前三岛海珍品增养殖保护区,建成湾海洋生态资源功能保护区(市海洋与渔业局、市环保局、海事局)。

构建生态网络,年,初步建成以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为主体的生态网络;受保护区域面积不低于国土面积的15%;完成湿地保护规划,建立湿地保护示范基地;森林覆盖率达21%以上(市环保局、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市规划局、市农开局)。

5、环境整治工程:

推进生态创建,年,创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完成《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修编。年,建成6个以上省级以上环境优美乡镇,市级以上环境优美乡镇比例达40%以上(市创建办、市环保局、各县区政府)。

实施内河整治,年,制订实施内河生态修复和消除黑臭计划,市区及县城主要河流基本达到功能区标准,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保持在85%以上(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建设局、市交通局、市城管局、市海洋与渔业局、各县区政府)。

治理污染,年起实施等4条主要入海河流环境综合整治,科学调整海洋功能区划,积极实施等尾水深海排放工程。年,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保持在85%以上(市环保局、市海洋与渔业局、市水利局、市港口管理局、海事局、,相关县区政府)。

防治流域污染,年,争取国家、省建设跨省、市界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财政局,各县政府)

防治大气污染,加大机动车尾气排放检测力度,年,制定并实施城市扬尘污染防治方案,所有电厂、水泥厂和工业锅炉必须安装高效除尘设施,建成和城区高污染燃料禁烧区。年城市气化率达95%(市环保局、市建设局、市城管局、市公安局)。

6、民心环保工程:

治理油烟污染,年,建立行之有效的餐饮业环境管理办法,年,有效解决解决油烟污染扰民的突出问题(市环保局、市规划局、市建设局、市房产局、市城管局、工商局、各县区政府)

解决噪声扰民,年,完成城市声环境功能区的划分工作,强化噪声环境管理,切实解决噪声扰民问题。(市环保局、市公安局、市规划局、市建设局、市交通局、市城管局、各区政府)

实施城市绿化,年,重点实施东盐河滨河风光带、孔望山公园等绿化项目,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m2,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市建设局、市水利局、市交通局、市国土局、各区政府)

强化社区环境管理,年,创建绿色社区45个(市环保局、市城管局、各县区政府)

7、环保建设工程:

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年,完成东部城区污水截流管网建设;年,市区中心城区及园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3万吨/日,重点建制镇及、清水通道沿线所有乡镇开始建设污水处理厂,所有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中水回用率达25%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县城达65%以上,建制镇达40%以上(市建设局、市环保局、各县区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

建设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年,全市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规范化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2%以上,建成1座垃圾焚烧发电厂;年,市区新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1座;城市、县城、建制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98%、95%、85%以上,市及4县至少各建设1个废旧电子电器收集点(市城管局、市建设局、市环保局、市经贸委、各县区政府)。

建设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年,完成铃木组危险废物处置中心迁址技改,年,在化工园区新建危险废物综合处置场所1处。年建设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全市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100%(市环保局、市经贸委、县政府、县政府)。

建设集中供热设施,年,城区供热管网进一步完善;建有集中供热中心的开发区完成配套供热管网建设,入区企业集中供热率达到100%(市经贸委、市环保局,各县区政府)。

8、农村环保工程:

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年,建设90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年前建设城乡生活垃圾收集处置处理体系和农村医疗废弃物的安全处置体系;完成所有县乡河道和村庄河塘的疏浚工作。(市建设局、市环保局、市卫生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局,各县区政府)

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每公顷化肥(折纯)施用强度小于400千克,每公顷农药(折百)使用强度小于3.3千克(市农业局、各县区政府)。

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年,农膜回收率达到95%;年,建立4个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省级示范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7%(市农业局、市农机局、市环保局、市农开局,各县区政府)

防治畜禽养殖污染,年,完成并实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市农业局、市环保局、各县区政府)。

防治水产养殖污染,年,严格划分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防治水产养殖污染(市海洋与渔业局、各县区政府)

防治土壤污染污染,年,完成土壤污染现状调研,编制并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规划(市环保局、市农业局、市建设局、市国土局、市规划局)

9、能力建设工程:

加强环保机构队伍建设,年,完善四级环境管理网络,实施市辖区、开发区环保机构派出。有条件的县分片设立环保分局(工业企业集中的乡镇设立环保分局),各县区环境监察机构参照公务员管理,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升格为副处级单位,积极推进公益性环境保护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管理。成立市饮用水源保护支队(副处级)、市环境污染事故调查与应急处置中心、市固体废物监督管理中心、市机动车排气监管中心、市排污权交易管理中心(市编办、市人事局、市环保局,各县区政府)。

加强预警应急能力建设,年,构建反映灵敏、运转高效的市、县两级环境安全应急防控体系,年,完成对重点企业、化工园区和港口的环境风险评估(市环保局、市安监局、市公安局、市消防支队、市财政局,各县区政府)。

加强环境监控能力建设,年,基本完成环境监察、监测、宣教、信息机构现代化建设任务,争取建成近岸海域环境监测中心,建成1万平方米环境实验大楼(市环保局、市编办、市财政局、市规划局、市国土局)。

四、保障措施及考核

1、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有关部门和各县区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开发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开发进程中环境保护全局性重大问题的决策研究,协调处理好开发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环保工作矛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重点负责行动方案的实施与评估,按照领导小组的要求及时解决在开发中遇到的一些重大环保问题,切实把行动方案涉及到的相关任务与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完善综合决策机制。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对重大经济、技术政策和产业发展、资源开发等规划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推动综合决策的规范化、制度化,从源头控制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保障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在进行城市规划、土地规划、区域资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开发区建设等重大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充分评价对环境产生的影响,避免因决策失误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制定政策、规划和实施管理过程中,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全面结合,统筹考虑,做到既促进经济发展又不破坏自然资源、危害生态环境。

加强区域环境合作。建立和完善与、、等周边区域的环境保护合作协调机制,实行环境监测信息共享和重大环境问题通报制度,建立区域环境冲突协调解决机制,探索跨区域环境污染的补偿机制,加强突发性环境污染预警系统建设,共同提高区域环境保护水平和环境质量。

创新环保投融资体制。加大政府对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公共财政对环保的投入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固体废物处置的收费标准,推进市场化运作,以BOT、TOT等多种形式拓展投融资渠道,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和民营资本;精心打造环保投资平台,研究组建环保投资公司。实行绿色信贷政策,通过完善企业环境行为信息评定及公开机制,建立企业信贷准入门槛,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制定有利于环保的收费政策,试行主要水污染物和二氧化硫排污指标初始分配的有偿使用,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推行排污权抵押贷款。

促进环保公众参与。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教育,普及环境科技知识,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实施政府环境行为和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完善有奖举报等激励机制和公众听证制度,使公众充分享有环境知情权、监督权和议事权,积极参与区域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充分调动全社会各个层面的能动性,共同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加强科技攻关。积极开展入海河道污染风险评估与防范、入海口湿地净化系统和陆源污染控制研究,重点加快入海河口及海域环境容量优化配置的技术攻关,为开发提供有力支撑;加强国际环保合作,积极引进先进的开发环保技术和管理经验,进一步提升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篇8

关键词:内河航运;环境污染;治理

0.引言

内河航运具有低成本、大运量及低能耗等优点,因此深受行业的青睐,并且国务院也⒛诤雍皆俗魑我国经济发展规划中的重点,计划中预期到2020年我国内河航运的货运量达到30亿吨以上。由此可以预见内河航运在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是内河航运发展中,我们也应充分认识到内河航运环境的变化,比如水污染、大气污染及噪声污染等。为此,应进一步完善我国内河水域管理制度,强化内河环境污染监督,以保证内河航运稳定发展中,内河水域的环境及资源得到保护,进而促进内河航运的稳定发展。

1.我国内河航运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内河航运的发展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然而航道服务质量以及货运量来看,长江水系、珠江水系以及京杭运河承担着全国内河航运的的主要任务。

长江水运西起云南、东至上海长江口,全场为2838公里,属于我国唯一贯穿东部、西部、中部的内陆航道,为沿江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巨大帮助,在长江南京段的航道水深可以达到7至10米,能够承载3万吨级的海轮,最低的船位吨数也在500吨级以上。

珠江水运干线的上游为西南水运出海、南线右江通道,北线接珠江三角洲,该航道是沟通我国西南以及华南地区的主要航运线路。

京杭大运河已经具有两千多年的航运历史,是世界开凿最早、最长且规模最为巨大的人工河流,该水运干线在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航道主要承担北煤南运以及矿建材的运输任务。

“十一五”规划是我国内河航宇快速发展的阶段,码头的数量以及现代化程度快速提升,并且各个港口的货物吞吐量也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到2014年底,全国内陆航运港口码头的数量为31705个,内河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为406个[1]。内河航运船舶大型化及标准化的程度也越来越明显,内河的货物运输量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相关的政策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这使得内河航运在稳步发展。

然而船舶吨位提升也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载运危险货运的船舶数量逐渐增多,因此发生的船舶倾翻事故也增加,这对航道水质产生巨大污染,并且船舶数量的增加也带来噪声源污染与空气污染,这严重影响流域生态环境,因此要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2.我国内河航运环境问题

2.1 船舶油污染

随着社会对石油能源需求的不断提升,通过航海船舶运输的石油货物经内陆河流转运,为流域各大区域提供石油能源需求[2]。然而在石油运输过程中,却常常存在船舶油污染。船舶油污染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操作性溢油,主要包括船舶运行中排放压舱水、洗舱水以及重燃油分离残渣直接排放到河流中,导致航运环境遭到污染。第二种是事故性石油排放,主要是船舶发生碰撞、触损以及自沉等造成的大规模石油泄漏事故,石油泄漏后会造成一大批水域污染。

2.2 船舶生活垃圾污染

大型货运船往往需要在航道运输几天、十几天甚至几个月,船上人员的生活基本上在船舶中,船员的饮食包装、排泄物、塑料等往往直接投入河流中,这些生活垃圾对水域环境造成巨大影响[3]。此外,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内河航运运输旅客的数量也在不断提升,旅客生活垃圾的随意丢弃也对航运环境造成巨大影响。综合生活污染类型及对水域污染程度,总结为表1。

2.3 船舶空气污染

船舶运行中,会排放大量的为尾气,尾气中常见的污染物主要包括烟尘、NOx、SOx等,尤其是有些小型船舶,由于造船厂本身技术手段较低,使得船舶发动机依旧使用的是柴油机,这种发动机的运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并且燃料燃烧不充分,排除大量对大气环境污染的气体。

2.4 船舶噪声污染

随着航道线路逐渐繁忙,船舶噪声污染越来越严重,船舶上的大量动力设施如采油机、汽油机、齿轮、鼓风机等运动,船舶振动、气流扰动、汽笛等强烈的噪声往往让人们容易产生疲劳,甚至会威胁到人体的健康。此外,船舶噪声还会影响到流域内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我国江豚数量急剧下降就与内河船舶数量的急剧增加有很大联系。

3.内河航运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措施

3.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应加强船舶水域污染管理立法调研规范,督促船舶有污染以及生活污染治理相关法律及法规体系,并且建立有关责任部门,为污染治理相关执法人员提供法律依据,以增强船舶污染防治的执法可行性。

3.2 建立完善的内河航运水污染预防及治理体系

内河航运的环境优化重在水污染的治理及预防,具体操作上,首先需要加强船舶污染防治日常应急能力的建设,修改船舶污染物排放的规范;其次是现有的水上作业船舶与污染物清除作业船应做好污染物排放监控、污染物处理等工作;最后是应制定船舶污染治理的应预案,以保证突发污染事件发生后,能够第一时间治理。

3.3 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

相关部门应采取多种宣传手段,将内河航运环境保护及水污染防治等环保宣传至各个港口、码头以及船舶上,使港口及船舶内部工作人员都能够充分意识到船舶污染对环境的危害性,做到生活中积极预防[4]。此外,还应将内河船舶污染防治加入到地方政绩考核中,明确各地政绩与船舶污染防治有直接的联系,以政府强制干预的手段,提升内河航道的治理水平。

3.4 构建船舶污染应急体系

对于船舶溢油事故,为了尽可能降低溢油事故对航道水域造成的污染,应建立专业化的溢油应急处理体系,以便在污染事故发生后,能够第一时间接受事故报告,以快速做出应急反应决策,立刻派遣应急队伍赶赴污染现场进行治理,以避免污染事故进一步扩大[5]。

3.5 加强船舶采油机污染防治技术研究

船舶带来大气污染主要是受船舶运行中柴油发动机运作导致,为了改善船舶大气污染情况,应改善柴油机燃烧特性以及对燃烧废物进行相应的处理,比如可以使用废气回收装置来回收柴油机燃烧后产生的VOCs,达到减少污染排放的目的。

3.6 控制船舶噪声污染

船舶噪声污染的控制关键在于声源的控制,因此建议使用噪声小的主机及螺旋桨,并且将机器或者整个机舱封闭起来,以降低噪声,使其传递到居民区的噪声降低。

4.结语

总之,面对当前内河航运环境污染问题,要求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对航运环境治理的重视,深入研究影响内河航运环境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以逐渐形成完善的内河航运水域污染防治体系,提升船舶污染管理进程,以期为内河船舶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袁群. 基于激励规则理论的内河航运环境税的探讨研究[J]. 生态经济,2014,30(09):121-124.

[2]王峰. 广州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综合环境分析[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37(09):23-25.

[3]彭衍滨. 上海航运保险产业竞争环境分析[J]. 科技创新导报,2010(04):136.

[4]杨顺益,罗宏伟,刘燕婕,应翰海,马一. 航运对长江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绿色航运体系研究[J]. 水运工程,2017,10(02):33-38.

[5]汪超. 基于3C模型的航运企业进入疏浚行业环境分析及对策[J]. 港口经济,2011(12):9-11.

篇9

【关键词】 输液安全;预防措施

目前,随着人们对医疗、护理需求的不断扩展,护理安全成为衡量护理服务的重要质量指标,也是患者就医选择的最直接、最重要指标之一[1]。社区卫生服务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社区居民就医难、看病贵的问题,但是社区卫生服务质量依然是社区居民担忧的一个现实问题。静脉输液是社区患者常用的给药途径,如何对输液过程中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控制,保证患者输液安全。笔者就我社区门诊在输液过程中对易出现安全问题的几方面因素及预防对策做一介绍。

1 影响输液安全的因素

1.1 护理人员数量、水平及素质 护理人员数量不足、多数护士参加工作时间不长,未经过大医院的锻炼,临床工作经验缺乏。

1.2 输液环境 门诊患者流动量大,探视、陪同人员多。疾病谱广,病种复杂及诊断的不确定性。

1.3 患者因素 不能按时用药,药物知识、输液常识缺乏,随意调节滴速等。

1.4 用药安全 门诊用药品种多,更新换代快,护士应接不暇。我们社区患者输液用药来源有本单位发放及外院采购两种途径。

1.5 护士操作不当 护士无菌观念不强、违规操作,或疲于应付完成工作量,疏忽了一些细节等。如未等消毒液干后穿刺,提前加药,加药时不戴口罩,换瓶时未消毒瓶口,手握注射器活塞抽吸和加入药液等不规范护理操作。

2 预防措施

2.1 加强输液安全管理,提高安全意识 建立完善输液安全制度,规范操作流程。严格遵守查对制度和护理操作常规。制定岗位职责,明确岗位责任。制定突发意外应急预案,要求护士熟练掌握、处理不良事件的方法及能力,最短时间内处理解决突发意外情况。制定考核制度,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培养严谨工作作风,养成良好习惯,具备“慎独”修养。

2.2 优化组合护理队伍,加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培养

2.2.1 优化组合护理人员,充分发挥其作用,直接关系到护理服务质量。作为管理者,根据护理队伍现状,要重视合理搭配护理人员。护士长在排班时充分考虑值班护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搭配,使每个班次的人员整体结构均具备应急处理突发意外的紧急能力[2]。

2.2.2 加强护士培训,提高综合素质,为护理安全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以“三基”训练为基础,对年轻护士进行了输液技术与临床应用、液体和电解质平衡、药理学、感染控制、患者的沟通、宣教与护理、文书记录、职业安全防护、穿刺部位的选择与维护、并发症预防等培训与考核。年轻护士均轮流到上级医院转科学习,并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与学习,提高年轻护士工作能力。

2.3 感染控制 在进行输液处置时,治疗室及病房环境的清洁状态和空气的洁净程度对大输液质量有直接影响[3]。切实落实好治疗室和病房的清洁消毒制度,减少细菌污染的机会,预防患者交叉感染。我社区门诊采取把不同患者按病种分类、分室进行治疗的方式。主班护士接诊后依据诊断负责安排观察室,并引导患者至床前。门诊病区设有一名感染监控人员,注意监控公用护理用具的消毒,治疗室和各个观察室桌面、台面、地面等的消毒和空气消毒,床单位湿式清洁,医用垃圾和生活垃圾的收集和处理,消毒液的配置及检测,紫外线灯的照射时间和强度测试管理,做好统计与记录。

2.4 加强卫生知识宣教与交流沟通,取得患者配合 加强输液过程中的输液常识及药物知识宣教,履行告知制度,降低护患矛盾,让患者掌握相关知识,自觉遵守输液要求。门诊患者常由于兼顾工作而不能按时用药,护士一定要向患者交待清楚下次来院时间。例如抗生素每日两次静脉滴注分为上下午,中间间隔最少4 h,告诉患者下午来的时间不要忘记。通过护士告诉患者输液的总量、滴速、需要的时间,以及特殊药物要求时间限制等,使患者做到心中有数,一方面安排好自己的工作时间,另一方面不会因为滴速的快慢而自行调节[4]。

2.5 加强用药安全管理

2.5.1 加强高 危药物的使用管理:制定门诊常用高危药物的注意事项、强调该药物的主要用途、常用剂量、常用方法,护理观察要点、输液速度、配伍禁忌等。高危药物单独存放,设置取药障碍。有醒目标识,提高护士警惕,有效规避操作时错误的发生。静脉输液时,挂(贴)相应的警示牌,告知患者及家属潜在危险并取得配合。

2.5.2 严把药品验收关 认真核对药品名称、数量、是否与注射单一致,检查药品质量有无过期、变质、瓶口松动等,明确药品用法.用量,并告知患者及家属。

2.5.3 严格按医嘱要求准确给药,对医嘱有疑问时,及时向医生提出,不盲目执行,不擅自更改遗嘱。

2.5.4 实行双人核对制,包括医嘱核对、治疗卡、输液卡核对,配药前后核对,双人核对无误后签全名。

2.5.5 设置输液巡视卡,督促护士巡视输液情况,及时发现输液故障,有无输液和用药反应,掌握输液量的情况。

2.5.6 加强新药新知识的学习,使用新药前要小心谨慎,详看药物说明,熟知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参 考 文 献

[1] 张阴凤,阎秀英,孙琳琳.在心血管内科病区进行护理安全管理的措施. 现代护理,2005,11(5):384.

[2] 冷育清,李玉芬,商月娥,等.门诊高危患者就诊过程中的风险管理. 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1):1007.

篇10

关键词:市政工程;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由于市政工程施工场地主要在城市内部进行,若施工过程中环境保护措施不得当,会严重影响城市内部的居住环境,甚至会出现一系列的施工纠纷,影响市政工程施工的正常顺利进行。

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是指在施工过程中采取各项措施保护完善施工现场环境,避免由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废水、弃渣造成环境污染,以及避免施工中机械设备作业产生的噪音及振动影响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重视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对于保护施工作业人员身体健康,减少施工干扰纠纷事件发生,促进施工进度降低施工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

1市政工程施工对环境不利影响

1.1噪音污染

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机械设备在施工作业过程中,车辆运输、挖掘机装载机土石方作业以及各种安装拆除作业等,均会不同程度的产生噪音。噪音严重时,会影响施工现场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引起居民对施工作业的反感,甚至造成施工作业的中断。

1.2 粉尘污染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是工程现场堆积大量的砂石材料,而且施工材料的运输、现场土石方开挖回填、临建设施的安装拆除,均会造成施工现场的粉尘污染。对施工作业人员身体健康以及周边空气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1.3 施工废弃物污染

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施工残渣、废料以及作业人员生活垃圾等固体废弃物。

1.4 施工作业水土破坏

由于市政工程施工部分会涉及到填挖作业,对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改变,如果设计方案或者施工组织计划的不合理,极易造成施工过程中对水土环境的破坏,影响城市原有的景观。

1.5 水污染

市政工程施工作业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如果处理措施不当,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则会导致周边水源环境的污染。

2 市政工程施工环境保护技术措施

2.1 噪音污染防治措施

对于在居民小区、学校或者是医院附近的施工作业场地,应该尽可能的采取隔音措施降低机械设备施工噪音。噪音比较大的施工作业应组织白天施工,特殊要求需要晚上进行施工作业的,应取得当地环境保护以及城市建设主管部门的许可,采取一定的隔音措施后方可施工作业。在市政工程施工准备阶段,应对施工过程中的噪音污染与周边居民做好协商沟通工作,施工作业车辆的进入应减速慢行同时避免鸣笛。

2.2 施工粉尘污染防治措施

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针对渣土、砂石材料的运输车辆,应采取全封闭的运输方式,严禁车辆超载。并在周边建筑密集的施工作业场地设置车辆冲洗设施,做到运输车辆净车出场,避免运输过程中出现材料的泄露。同时对于施工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土方,应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计划,合理的设置取土场以及弃土堆,避免出现乱堆乱放的现象,以尽可能的降低施工粉尘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2.3 施工废水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作业场地应尽可能的远离水源地,临近水源地的施工作业应设置好隔离措施,防止施工作业废水对水资源的污染。对于市政桥梁桩基施工中的泥浆废水等,应沉淀处理后排放到指定区域。部分废水可以用于施工场地的喷洒,减轻施工现场的扬尘。施工作业人员生活区的污水应经由市政污水管道排放,对于含有有害物质的废水必须采取无害化处理后排放。

2.4 水土保护措施

市政工程施工作业场地由于主要在城市内部进行,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与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紧密协调,避免由于水土破坏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在施工作业准备阶段,应完善地质勘查,并对软弱基础及边坡进行加固处理。在路堑开挖或者路基填筑施工作业中,设置必要的排水措施以及坡面防护措施。对于施工征地范围内的具有水土保持功用的树木绿地,如需破坏必须采取人工防护等必要的替代措施。

2.5合理的布置固定施工场地,施工作业结束后及时恢复。对于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预制场、拌合站、砂石料场以及员工生活区等固定场地,科学、合理、规范的布置可以提高施工场地利用效率,加快施工作业进度,同时还可以减少施工作业中的各种污染。

施工场地合理布置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在确保施工可以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利用空旷场地以及荒地;尽可能的减少非必要临建设施的搭建;充分利用施工作业区域原有的供水排水管线,减小安装拆除作业活动量;在场地周围设置隔音设施或者完善周边防尘降噪绿化。对于施工作业过程中的垃圾、废渣等,应及时清理,避免长期堆积。

运输车辆应采用篷布覆盖,以免砂石料或者外运垃圾的泄落或流溢。此外,生活区、拌合站、砂石料场等场地在施工结束后,如需拆除应彻底的清除各类临建设施以及固体废弃垃圾,并及时恢复周边绿化设施。

3市政工程施工环境保护管理措施

3.1 施工准备阶段制定合理可行的环境保护管理措施

在施工准备阶段首先应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管理机构,明确施工组织机构中针对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责任分工,建立针对各项可能导致各项环境污染的潜在因素制定相应的处理办法,完善施工作业中环境保护管理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市政施工组织计划中,应了解施工过程中环境保护工作的薄弱环节,对与此相关的施工作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使其明确我国针对建设项目中对于环境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

3.2 加强市政工程施工阶段环境保护管理

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应针对不同阶段的施工工序特点及时调整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内容,制定相关的环境污染处理预案,并不断提高施工过程环保管理工作水平。定期开展施工作业环境影响调查,对于施工阶段可能造成的污染状况进行必要的评估,并以此为据制定可行的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措施,确保施工阶段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

3.3 完善环境污染发生后的处理机制

对于施工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环境污染事故,应及时按照环境保护与污染处理预案采取措施,并上报相关主管部门污染事故的现况及发展趋势,以便于主管部门制定应急处理措施避免污染危害的进一步扩大。对于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事故,应仔细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并对造成污染事故的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针对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漏洞进行整改,不断完善施工作业阶段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

4 结语

环境保护作为市政工程施工作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确保施工作业顺利进行的必要保障。合理的市政工程施工环境保护措施,对于避免污染事故的发生,提高施工作业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施工过程中提高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结合环境保护各项技术措施,不断完善管理机构及制度,可以有效的控制施工作业活动对于环境的破坏,也是促进施工作业的顺利进行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熊士斌. 建筑施工中的环境保护措施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 , 2008,(11) .

[2]林新发. 浅谈建筑施工中的环境问题及建议[J]. 科技咨询导报 , 2007,(29)

[3]吕昌祝. 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保护与控制[J]. 科技创新导报 , 2008,(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