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教育理念范文

时间:2023-12-19 17:50: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教育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老年教育理念

篇1

文章编号: 1004 - 2172(2018)02 - 0081 - 08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18.02.012

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剧,老年大学不仅面临供需失衡、“一座难求”的紧张局面,同时,在音乐教学理念和方法上,以开设艺术课程为主的老年大学,生搬硬套以知识学习为目标的普通学校学科教学模式,因而存在着诸多问题。不仅没有依据老年人生理、心理、智力等方面的特点来实施教学,更没有依据老年人学习音乐的目标――交流、摆脱老年孤独、愉悦身心等非音乐功能需求 来实施教学。老年音乐教育尚没有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其理念上还处于音乐技能与知识的学习和浅表性娱乐阶段,这也是目前国内老年音乐教育未能形成科学、系统的教育体系的重要原因。

在老年大学音乐教育中引入德国奥尔夫教育理念,其一是希望改进现有的老年大学音乐教学观念和方法,为更多的老年人提供更健康、更快乐且无压力的音乐教育和音乐活动;其二是进一步拓展奥尔夫教育理念适用于国内的教育对象的年龄层次,推进奥尔夫教育理念在老龄层次的教学研究。

一、我国老年音乐教育概略

(一)老年音乐教育的定义

“老年”一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后简称《保障法》)中是指60周岁以上的公民。施祖美在其《老年教育策论》中指出:“老年教育指以退休期的老年人口为教育对象,以满足老年人……需求为教育目的……的教育过程。” {1} 潘澜将老年教育定义为:“以老年人为对象的教育和学习活动。” {1} 根据这个定义,老年音乐教育可以描述为以老年人为对象的音乐教育和音乐学习活动。目前的老年音乐教育形式多样:既有传统的如省、市、区的老年大学和社区老年学校的音乐教育教学,也有各种老年音乐社团(如老年合唱团、戏曲团等),还有各种老年音乐活动中渗透的音乐教育,以及随着互联网一起发展起来的网络远程老年音乐教育等等。本文主要以老年大学的音乐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

(二)实施老年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老年音乐教育是老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需要音乐教育是由他们的需求表现决定的。根据对成都市三所老年大学 {2} 的调查分析研究发现,老年大学开设的课程中音乐类课程的开班比例最高,这说明音乐教育是最受老年人青睐的一项内容。

其次,法律法规明确了老年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老年人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保障法》第七十条规定:“老年人有继续受教育的权利。国家发展老年教育,把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鼓励社会办好各类老年学校。” {3} 通过法律形式确定的老年教育做到了有法可依,为真正实施六个“老有” {4} 提供了法律保障。

第三,音乐教育有助于老年人愉悦身心,促进肌体健康。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音乐教育之于老年人,能排解心理的孤独感,丰富精神生活。器乐学习时眼、手、脚的同时参与,可使老年人的末梢神经的灵敏度得到锻炼,大脑的指挥系统保持正常的运转。同时通过集体学习,提高老年人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家庭和睦以及和谐的代际传递,最终促进社会的大和谐。

(三)我国老年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是老年音乐教育主要以老年大学为载体。目前我国老年大学开设的音乐课程主要有声乐、合唱、戏曲、舞蹈、电子琴、手风琴、钢琴、民族乐器(古筝、二胡、葫芦丝、腰鼓等)、舞蹈等。

二是社区音乐活动成为老年音乐教育的有效补充。我国老龄化的日益严重,导致老年大学已无法满足老年人享受教育的需求,转而以社区合唱团、艺术/曲艺团、舞蹈团、老年广场文化等多种形式展开。

三是家庭老年音乐教育。主要表现形式为老年人在家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多媒体获取音乐资源。

四是近年逐步发展成熟的“慕课”(MOOC){5}网络课程成为老年教育的一种新形式。慕课优化了传统的网络视频教学,解决了传统远程网络教学单向性、缺乏互动性的问题,学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互动交流,其很大程度上再现了现在学校教育的模式。但本身存在的不足是缺乏老年人集体学习方式中面对面的交流过程,而面对面的交流是排解老年人内心孤独感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老年人音乐心理特征

(一)生理、心理特征

1. 生理方面:据研究表明:“人的衰老大约是从30岁开始就出现某些生理结构的老化。到了70岁时,人体组织细胞会下降30%。” {1} 人体的衰老表现为肌肉弹性的降低和力量的减弱,细胞减少、器官萎缩、体态衰老、心血管老化、呼吸功能衰退、消化功能降低、运动耐力减弱、脑细胞减少,“韧带、肌腱萎缩僵硬,老年人动作变慢,反应变迟钝。细胞基础代谢量的降低,各种功能的减退,储备能力的降低和适应能力的减弱等等。” {2}

2.心理方面:情绪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老年人会面对退休后所产生的诸多问题:如社会角色的转变,生活环境的改变,人际关系量的减少,记忆力的衰退,健康状况下降,产生对死亡的预知及恐惧,因伴侣或朋友的离世而陷入悲伤情绪之中,在生理及心理上对子女的依赖、需求等等。其容易产生焦虑、自卑、疑心、孤独等悲观与消极的情绪,以及性格固执、自尊心变强等现象,给自己和家人造成巨大的精神与心理压力,影响老年人的生活健康。

3. 智力方面:“人的智力从50岁开始下降10%;60岁下降20%,而到70岁会下降30%左右。” {3} 根据卡特尔的流体智力(液态智力) {4} 和晶体智力 {5} 学说,“流体智力的发展过程与其他心理能力?l展的趋势是一致的。” {6} “流体智力40岁就开始减退,而且减退较快,60岁减退明显,如近事记忆,思维的快慢等。而晶体智力直到七八十岁才有所减退,而且减退缓慢,有的甚至还有所提高,比如常识、词汇等。” {7} 老年人的晶体智力与流体智力在发展上具有特殊性,周朝东教授在其博文中指出:“老年人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呈现为反向运动变化。流体智力表现出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的明显趋势;而晶体智力不仅不会随着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反而因知识经验的日益丰富表现出上升的态势。”{8} 另外,老年人的晶体智力因个人文化修养、知识经验的积累不同而呈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

4.学习能力: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学习能力,60岁时相当于20岁时的90%,70岁时相当于20岁时的80%或70%。”{9} 从这一研究结论来看,老年人的学习能力在60~70岁时降低幅度并不太大,而老年大学中,这一年龄段人数所占比例最大。因此,老年大学学员的学习能力是没有问题的,老年大学为老年人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有助于其流体智力的保持和晶体智力的提高。

(二)音乐心理特征

老年人因其在实践活动方式、认识和创造活动的方式、人生经历等因素与其它年龄层次群体的差异而呈现出老年人群特有的音乐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 自觉能动性高。老年人接受音乐教育完全是超功利性的、自发的且没有学历教育压力的。他们不是为获得某种学历而必须学习相关课程,而是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生活所需以愉悦身心、圆梦等非功利目来参与学习。其终极目标就是愉悦身心,是一种真正的人性化的、自由的、无压力的学习。老年人学习音乐不是单纯追求技巧上的娴熟,也不是为了成名成家,而是通过音乐去感受生命的律动,实现生命情感的再创造。

2. 交互主体性突出。在老年人音乐教育的学校或场所,音乐施教与受教者,以及受教者与受教者之间所构成的关系更应该是一种社会学意义上的主体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结构不分地位高下、身份贵贱、权力大小、都是我和你的爱的关系。{1} 也就是说在老年大学或老年教育活动中的师生、同学之间是一种和谐的、自然的彼此尊重和平等。

3. 超功利性的。黄剑敏在其硕士论文中指出:“老年教育的‘游戏精神’的主要特征有:自由性、超功利性、愉悦快乐性、富有创新性、平等参与性、合作互动性。” {2} 老年音乐教育具有游戏性的、超功利性的性质,他们既不是为了养家谋生,也不是为了功名利达,而是通过这种游戏方式获得高级需要的满足。

三、奥尔夫教育理念

(一)原本性音乐教育理念

德国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理念自上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正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幼教、早教、中小学音乐教育、音乐治疗等诸多音乐教育领域。而将这一理念应用于老年音乐教育,在国内尚属空白。根据笔者多年的学习和研究发现,奥尔夫的原本性教育理念及其游戏式的教学方式,正与老年音乐教育所应有的教育理念相契合。

奥尔夫曾说:“‘原本’意即‘属于基本元素的,原始素材的,原始起点的,适合于开端的。’……原本的音乐绝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一起的。” {3}

从音乐哲学上看,奥尔夫的原本性音乐教育理念即是从“音本体”转向“乐本体”,从西方哲学二元对立的哲学观转变为主客体合一的哲学观点。在后来的音乐教育哲学发展上,雷默的审美主义哲学与埃利奥特的实践主义哲学即是这两种哲学观的最好阐释,后现代音乐教育与音乐人类学又进一步厘清了音乐和人的这种关系。音乐不仅仅是音响的物理运动,它更为重要的含义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实践活动,它需要人的实践参与,才变得有存在的意义。脱离人的实践而讨论音乐的存在,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正如奥尔夫所讲:“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 {4}

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是综合性。在奥尔夫的音乐课中,欣赏课会运用歌唱、器乐、声势、戏剧表演、舞蹈等表现形式;歌唱课、器乐课也可以运用声势、舞蹈、乐器、语词等。可以说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每一课例都可以极大地综合各种表现形式,在独立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音乐教学手段去丰富课程内容;也可以说奥尔夫教学模糊了传统学校音乐教学模块的边界:欣赏课不只是静听,器乐课也可以有语词的加入,歌唱课也不只有嗓音。这种综合过程中又指向奥尔夫的另一个核心理念――即兴,奥尔夫音乐课程中,均要求有即兴的、发自内心的、身体的原始的音乐表现――即兴的唱故事、即兴的声势、即兴的舞蹈、即兴的器乐合奏。这种即兴性又最终体现了奥尔夫原本性音乐的核心理念。这就是奥尔夫当年孜孜以求的目标――原本的音乐本身就是诗、舞、乐一体的艺术形式。

奥尔夫的原本性音乐教育理念包括原本的音乐、原本的乐器、原本的语言形式和动作形式。例如,从最简单的语词中提炼简单的节奏,如用人名、美食、名胜古迹等提炼节奏型,再进行扩展变化,不断的加入声部,即兴的演奏、固定低音、小型回旋曲式等。歌唱部分从下行小三度模仿布谷鸟叫开始,逐步发展到五声、加入半音、七声、大小调等。声势教学从最简单的捻指、拍手、拍腿、跺脚(包括现代声势)可发展到复杂多变的多声部声势活动。

(二)奥尔夫教育的内容

“奥尔夫教学法,不是一种具体的方法。奥尔夫只是给了我们一种思想和力量――通过音乐教育,去达到人类的最高智慧……奥尔夫教学法只是一种思想。” {1} 奥尔夫教育理念在教学内容上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嗓音活动、动作活动和乐器演奏活动。” {2}其节奏教学始终贯穿于三个方面,从最简单的、原始的节奏入手,引入各种教学内容。

1. 嗓音活动。奥尔夫教学体系的嗓音活动主要有歌唱和节奏朗诵活动。奥尔夫本人十分强调歌唱教学,他认为没有歌唱的学校是“沉默无声的学校”,这让他觉得“充满忧虑”。奥尔夫的歌唱活动包括即兴的唱故事、唱儿歌,在教学方法上也借鉴引进柯达伊的歌唱教学。

2. 动作活动。动作活动又可分为声势活动、戏剧表演、律动和舞蹈。奥尔夫认为语言、动作和音乐是统一不能分开的。声势活动是奥尔夫教学体系的又一独创内容,通过身体打击乐――捻指(高声部)、拍手(次高声部)、拍腿(中声部)、跺脚(低声部)可以用身体构成四声部音乐。为此,奥尔夫专门编写了声势活动的教材《节奏――旋律练习》。在教学中,通过身体打击乐去发现不同的音响、音色,从而感受音高、音色等方面的不同;通过不同的节奏组合,产生出千变万化的音响效果和节奏韵律,能使音乐参与者获得奇妙的音乐体验。

3. 乐器演奏活动。奥尔夫打击乐器分为有固定音高和无固定音高两类。有固定音高的音条乐器有钟琴、铝片琴、钢片琴、木琴、音砖等;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有三角铁、串铃、响木、双响筒、铃鼓、手鼓、非洲鼓等。此外还有担任旋律性乐器的竖笛。

奥尔夫的乐器演奏教学往往从最简单的节奏入手,常采用低音固定音型伴奏,旋律?部即兴演奏,常用小型的回旋曲结构。

四、奥尔夫教育理念在老年音乐教育的应用

(一)与老年音乐教育的联系

奥尔夫原本性教育理念的主要教学对象是儿童,但是在奥尔夫开始创办京特学校时,他们的教学对象并不是儿童。“京特学校的教育,是从17位18岁至22岁的女学生开始的。” {1} 办学目的也“主要是为培养那些将从事音乐专业或担任音乐教师的年轻人,而不是儿童。” {2} 因此,1948年在为巴伐利亚广播电台的学校节目录制的时候,奥尔夫对这个计划还比较犹豫,以至于他谈到:“以前的音乐教材(注:指京特学校时期)是为了动作训练写的,也即是或多或少是为成人设计的,那样对孩子是不适应的。” {3} 奥尔夫“原本性”的教育理念是在儿童教育发展成为体系之前(1948年广播节目)即京特学校时期就已经基本成型,而那时的教育对象主要是成人。后来将教学对象的重心转向儿童除与广播节目引起的反应有关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受到当时杜威儿童中心的教育哲学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说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原本”其实是始于成人教育。

(二)可行性分析

老年精神音乐学在老年人音乐教育的特殊性和音乐传播对老年人音乐生活的影响等多方面取得了实证研究结果。例如,不同的音乐情绪、速度、风格对老年人产生不同的治疗功效;强调了老年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揭示了老年音乐教育的特征及其规律;老年人学习音乐对其听觉能力有所提高;老年人学习钢琴能提高其大脑加工速度、工作记忆量,对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发展有积极作用;在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基础上阐述了音乐与老年人在“知、情、意”三个方面的心理生活;实证了音乐学习有助于提升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有助于老年人流体智力的保持与晶体智力的提高,等等。这些理论或实证为老年音乐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对进一步完善老年音乐教育理念产生了积极作用。老年精神音乐学为奥尔夫教育理念在老年音乐教育中的运用提供了基础性的理论支撑,成为本文可行性的理论依据。

首先,奥尔夫原本性教育理念适用于老年人。同时,奥尔夫教育的教学对象也不仅仅局限在儿童音乐教育上,廖乃雄认为奥尔夫的五卷《学校音乐教材》甚至更适合成年人使用。20世纪20、30年代,奥尔夫在京特学校从事教学的对象完全是成年人,他对音乐教育的改革首先是从成年人开始的,因此,该书的理念同样适用于成年人。{4} 我们进行音乐教育改革也必须把整个音乐教育的对象扩展为由儿童到成年人直至老年人的“毕生长久的音乐教育” {5}。奥尔夫教育理念“已经将‘原本性’音乐的教育活动的对象和范围扩大到远不止儿童音乐教育、更不是特殊音乐才能的儿童,而是包括所有成长着的人、乃至专业音乐家的培养领域。” {6} 因为所有音乐教育,都有一个“原本”的起点。从这些资料来看,奥尔夫教育“原本”的教学对象是成年人,到了今天,奥尔夫的这一教育理念已走遍世界,其开始在教学对象的领域不断扩大,“第二部专辑行将编辑出版,主要描述奥尔夫教学法在新的教学对象方面的拓展:把奥尔夫教学法的原理运用于各种年龄阶段的对象”。{1} 即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教学对象是全龄化的,奥尔夫教育对象应是适用于从儿童教育到成人教育再到老年教育。

其次,奥尔夫教育在老年教育理念和方法上能“扬长避短”。老年人的流体智力虽随年龄下降,但如果继续学习其晶体智力却能不断上升。流体智力在音乐能力上表现为对“音乐要素感知能力、把握音高轮廓的抽象能力与分析快速音流的概括力” {2} ,晶体智力在音乐能力上的表现是“辨别确定音程和把握音乐结构的能力,与音乐专业知识的相关的感受力等”。{3} 根据这一特点,在老年音乐教育中,既要运用老年人在晶体智力方面的优势进行课程设计,又要引领老年人多参与能保持流体智力的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在这样的音乐教育活动中,老年人利用自身晶体智力中的音乐修养既可以更深地获得音乐审美感受与体验,同时又在律动、舞蹈和乐器伴奏等音乐实践中使老年人的肢体协调性、听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反应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与提高。

第三,奥尔夫器乐教学使老年人摆脱了枯燥的练琴。近年陆续有媒体报道老年人学琴“大器晚成”甚至举办音乐会的新闻,这说明老年人是喜欢音乐表演的。问题在于老年教育应是面向全体老年学员,而不只是满足于少数老年人在演奏、演唱方面的“成功”。同时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的衰退等原因,大多在器乐学习中常需要面对不能久坐练琴、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家务事繁琐影响练琴等问题,造成这种“成功”的几率很低。再者,乐器演奏需要经过大量的练习才有可能“大器晚成”,而奥尔夫器乐合奏教学不仅能增进老年人的沟通交流,促进和谐,其即兴演奏的教学方式能使老年人摆脱器乐学习枯燥烦闷的弊端,解决了上述老年人器乐学习产生的诸多问题,巧妙地避开了学习传统器乐演奏的技术难题,让老年人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器乐学习的愉悦之中。

第四,奥尔夫乐器能快速地实现老年人演奏乐器的愿望。对于奥尔夫乐器中各种新奇打击乐器和音条乐器,无论是小孩、成年人,还是特殊疾病的人群或老年人,见到之后总是会充满好奇地去敲击这些乐器。这种即兴的不受传统乐器演奏技能约束的“敲敲打打”,既符合老年人身体本能,又能释放心理压力,还能增进与他人的沟通交流。而由好奇所探索出来的声音,能使老年人的内心获得愉悦感。如果进一步用奥尔夫理念中的固定音型、波尔动等艺术形式将他们探索出的声音“串联”成音乐表现出来,那么就实现了音乐审美感知和音乐实践的融合,就能获得更深层次的愉悦感。

第五,奥尔夫教育理念契合了老年教育“无压力”的教育理念。老年大学的教学没有期末考试,没有升学压力。奥尔夫音乐教育倡导实践性的、游戏性的音乐学习理念,其本身也是无压力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身体律动、动作造型及表演有教学中设计的身体动作、更有“随乐而动”的即兴表现。

第六,奥尔夫教育理念以“人”为音乐学习的中心,倡导运用本土化、原本性的音乐,通过身体打击乐器――声势和奥尔夫乐器以游戏的方式去表现和实践音乐。这种教育理念能有效改变现有老年音乐教育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让老年人不仅学习到需要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还能进一步地增强老年人身体健康,身心愉悦、延年益寿,促进社会和谐。

第七,奥尔夫教育用于老年音乐治疗。奥尔夫教育理念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将教学对象从儿童扩展至成人、老年人,还应用于特殊群体。老年音乐治疗的目标是增强上肢和下肢的力量、灵活性和运动范围;促进社会交流;刺激长时记忆;增强短时记忆,以及其他认知功能;增强现实定向能力;促进放松,缓解紧张;增进语言能力;增进个人卫生能力;增强感官训练;提高交流能力;减少变态行为;增强记忆力。{1}

结 语

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老年音乐教育将受到国家、社会和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老年音乐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也亟待改进创新。目前国内的奥尔夫教育理念主要用于儿童以及特殊人群的音乐教育、音乐治疗等,用于老年音乐教育的尚属空白。

基于上述现状提出在老年音乐教育中引入奥尔夫教育理念。奥尔夫教育理念在音乐欣赏、歌唱、器乐、以及声势教学中均具备独特优势,能有效地改进现有老年音乐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正如金奉所言:“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博大精深,既是音乐教育的认识论,又是教学实践的方法论。” {2}

老年音乐教育以愉悦老年人为目标,而不是要培养某种技能型的人才,这实际上是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之间的最大不同。从雷默的音乐教学哲学观来看,这种“非功利性”的老年音乐教育正好是其认为的思辨主义的表现――为非音乐的超艺术的意义和价值。{3} 因此,我们可以说, 老年音乐教育是一种偏向非音乐的,实用的音乐教育。

篇2

贵阳护理职业学院 贵州省贵阳市 550081

【摘 要】本文从加大国家和地方政府扶持力度、增加老年护理专业课程、注重老年护理的实验教学、建设老年护理实习基地和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等方面,对老龄化社会下老年护理教育的措施进行了分析和探究,以期为提高老年护理教育水平和老年护理质量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 老龄化社会;老年护理教育;措施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延长老年人的生命年限,老年护理的重要性凸现出来。而在老龄化社会下,加强对老年护理教育的探索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1 加大国家和地方政府扶持力度

虽然社会步入老龄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但是保证老龄化社会的平稳健康发展,仍然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扶持,共同承担社会需求逐渐增大的养老义务。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扶持养老事业的过程中,需要发挥组织和协调的作用,完善老年护理的政策法规,提供充足的经济保障,制定老年护理的保障体系,以实现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养老事业中的战略目标。

为了确保养老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国家和地方政府需要重视和大力发展老年护理的教育事业,培养老年护理方面的专业人才。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需要在学校开设老年护理专业,并将其纳入财政支持范围,为老年护理教育提供经济支持。另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需要投入资金,帮助学校改善实习条件,加强老年护理教育的师资力量,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从而促进老年护理教育的持续发展。

2 增加老年护理专业课程

老龄化的社会需要素质高、能力强的老年护理人才提供专业的服务,而老年护理人才需要接受系统的教育和培训。因此,卫生职业院校需要开设老年护理专业,这样既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又可以丰富卫生职业院校的教学内容,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各级卫生职业院校不但要在专业上注重增加老年护理专业,而且需要依据老年护理的要求、临床特点和病理特点,设置老年护理的教学课程,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熟悉老年护理教育的教师担任教学任务,在保障卫生职业院校就业率的基础上,提高老年护理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3 注重老年护理的实验教学

老年护理工作不仅内容复杂繁琐,工作技能要求较高,而且服务对象为老年人,应用性和专业性要求也较高。因此,各级卫生职业院校在培养老年护理人才的时候,既要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又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从而满足在实际老年护理工作中的需求。

各级卫生职业院校需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实习机会,让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卫生职业院校可以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开设电教课预实验课,并建立和完善实验技能测试的考核方案,在保证实验课教学质量的同时,调动学生参与实践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需要为卫生职业院校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学校建设现代化的实验室以及老年护理教学的实训中心,以满足学校实际的老年护理教学需求。

4 建设老年护理实习基地

养老事业不仅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扶持,而且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其中,共同保障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例如各级卫生职业学校可以和社会养老机构联合起来,建立老年护理的实习基地,这样既有利于社会养老机构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又有利于卫生职业院校增加学生的实习机会。

在建立老年护理实习基地的时候,卫生职业院校需要和社会养老机构做好沟通交流工作,在自觉自愿的前提下,以协商和协议等合作方式,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以及老年护理实习基地的职能,并建立完善的实习制度,这样不但可以保持双方合作长久,实现双方共赢,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真正掌握老年护理的方法和技能。

5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老年人群体不但身体的机能已经退化,在生活中多有不便,而且需要时刻面对死亡的威胁,心理压力较大。老年护理人员在照顾老年人的过程中,需要做到耐心细致,理解老年人的心理感受,尽可能在照顾老年人生活起居的同时,满足其心理需求。因此,卫生职业院校在培养老年护理人才的时候,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其具有良好的奉献精神和高度责任心。

一方面,卫生职业院校需要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加强对职业素养和道德教育的宣传,让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深入学生心中,落体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使其真正养成尊重老人、爱护老年的服务观念。另一方面,老年护理专业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和生活中为学生树立典范,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对学生的职业素养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让学生在护理服务中做到耐心细致。

6 结束语

总之,在老龄化社会下,老年护理教育不仅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而且卫生职业院校重视老年护理的教学工作,以及社会养老机构建立老年护理实习基地。只有调动和汇集全社会的力量,让全社会都参与到社会养老事业中,才能真正使老年护理事业取得长足的进步和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薛丽杰. 老龄化社会下的老年护理教育探索与对策分析[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1:123-124.

[2] 王芳. 我国老年护理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J]. 医学与哲学(A),2014,01:77-79.

篇3

目前老年大学开设的课程中,有辅助老年人找兼职的课程,也有培养退休后老年人兴趣爱好的课程,但很少有理财类课程。笔者在台湾时,曾经到社区老年大学讲授理财课程,听课的老年人觉得在观念上很受启发。笔者再过几个月就满60岁,退休后到老年大学当志愿者,与老年朋友分享多年来的理财心得成为我退休后规划的主要事项之一。老年人理财课程的推广重点如下。

理财防身g

教老年人如何避免被骗,陷入不肖之人预设的陷阱。很多老年人习惯把积蓄存在银行,现在银行存款利率只有2%,赶不上物价上涨率,老年人都怕积蓄缩水,对于宣称高报酬低风险的金融产品特别感兴趣。但是这种产品通常流动性很差,信用风险很高,或者从头到尾就是一个“庞氏骗局”,引投资者入壳的承诺多数无法兑现。其他像电信诈骗与保健品诈骗的受害者多数也是老年人,理财课程如果能够有效预防老年人被骗,就达到初步效果了。

资产配置与年金管理

老年人把所有的积蓄都存储在银行,这会导致购买力降低,并不是最好的配置。每次发行国债时,在银行门口排队的多数是老年人,主要是国债的收益率要高于存款利率。老年人医疗事故概率高,紧急预备金需求高于年轻人,应保持1年的生活费需求在流动性高的存款上,5年内不会用到的钱可以买国债,10年以上不会用到的钱可以配置在蓝筹股上。刚退休的老年人如果有整笔退休金,或可把累计的住房公积金领出,用来购买商业年金以补充社保养老年金的不足。

休闲娱乐管理

除了上老年大学的各项培养爱好的课程以外,不到75岁的老年人通常还想在走得动的情况下,游览祖国大好河山或到世界各地走走,弥补因工作期太忙无暇拓宽视野的遗憾。这部分的行程与预算也要做合理的规划。

医疗看护管理

如果还没有到年龄上限,建议为自己购买长期看护险以应对日后可能产生的看护需求。对于没有参加社保医疗险的老年人,至少准备10万元的医疗准备金在流动性好的投资工具上。

篇4

【关键词】 高血压病;护理

高血压病是世界高发病,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血压患病也呈直线上升趋势。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很高,此疾病长期以往还会引起患者出现其他脏器的疾病,其是发生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的关键因素。高龄患者易于发生此疾病。有研究发现此疾病除了和遗传因素有关,还和患者的心理等方面的因素有很大的关系。现今我国的高龄人口已经占人口的很大比重,故预防高血压疾病降低此疾病的发病几率是现今我国医疗人员应重视的问题。笔者根据老年高血压病患的具体临床表现,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肯定地疗效,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从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共收治高血压病人135例,男性87例,女性48例;年龄46—90岁,平均年龄为(64.23±10.15)岁;其中有家族史30例,38例患者是因为生活压力大、工作紧张等原因引起,29例患者是因为个人急躁、性情激动等原因引起。家族史加工作环境、进食肉多偏咸24例,其它14例。

2 心理护理

患者如出现不良心理,其会对身体有很大的刺激,会导致患者的血压出现上升的表现。心理原因和此疾病有很大的关系。故应对患者的心理情况有所了解。在给予患者治疗期间应注重对其进行心理方面的干预。对患者进行宣教,让其了解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应保持平和的心态,消除自身的不良心理表现。让患者在治疗期间给予积极地配合。另外,应教导患者如何进行心态的调整,如多听听轻松的音乐,进行深呼吸来调整心态。解除患者的不良心理,让患者保持平和的心态,可促进患者疾病得到早期康复。

3 健康宣教与基础护理

3.1 开导病人常常自我调整心态、开朗些,创造轻松的工作氛围;减轻精神压力,劳逸结合。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保证足够睡眠,养成规律的生活方式,及时释放心理压力,对于血压的平稳有很好的作用。科学用脑,在繁忙的生活中,适当休息放松,午饭后休息20—60min,有利于身体疲劳的修复。在生活中发生突发事件,要及时做好心理准备,调节心情,防止血压剧变的各种因素,如参加容易引起精神高度兴奋的活动。指导高血压患者坚持体育锻炼、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养花、钓鱼等平和有趣的活动,调整好心态,保持血压平稳。

3.2 做到饮食均衡 良好地控制自身体重可预防高血压疾病,故患者应进行饮食的控制,少食用动物脂肪及盐,经常进行身体方面的锻炼。必须避免食用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如黄油、肥肉、动物内脏等,控制糖、饮料和甜点的摄入;高血压病的基础治疗方法之一是低盐饮食,单纯限盐有可能使血压轻度或早期高血压病人恢复正常;可进食柑橘、马铃薯、玉米等富含钾的食物。并多饮用虾米、海带、蔬菜、豆类、乳制品等含钙丰富的食品。

3.3 我们在病人入院时应热情接待并给予关心和帮助,与病人在接触时应有礼貌,关切慰问,病人诉说时要耐心倾听,从而了解病史等资料,有益于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和社会心理因素,这种交谈本身就是心理咨询与治疗。住院后的环境变化,老年人本身适应能力弱。自尊心强,就会引起心理不安和精神紧张导致失眠促使血压升高。因此,帮助病人熟悉环境和病人创造舒适、安静、清洁、整齐的环境,保证病人的情绪稳定与精神愉快,建立恢复身心健康的信心。

3.4 病人很关注身体变化、安全用药和各项检查,所以须让病人了解药物的名称、效应、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等。使病人消除其顾虑配合治疗。

3.5 住院病人因离开家庭和工作岗位难以适应的心理,加之见效慢,易反复常合并多种疾病,住院时间长病人容易产生厌烦情绪。根据病人的心理活动特点耐心细致叙述高血压的病因及规律,使病人能静心休养正确对待病情。并嘱病人在病情许可条件下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及体育锻炼,以改善病人情绪,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3.6 出院时应告知病人坚持终生服控制血压药,教会病人自测血压和观察血压波动,发现血压偏高时到医院就诊。日常生活中保持乐观,能控制情绪,学会自我放松,保证每天休息和睡眠质量,控制饮食,自我保健,避免脑中风、脑梗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4 院外护理指导

4.1 指导患者养成有利于高血压病治疗的良好生活习惯、合理的休息,让患者保持规律作息节奏,保证病人的充分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紧张;也要鼓励病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散步、太极拳、气功、体操等有利于大脑皮质功能恢复的轻度体力活动。

4.2 坚持饮食结构的合理性,低盐、清淡、低动物脂肪和低胆固醇的食物为主,食盐的摄入量不超过5g/d。新鲜的瓜果蔬菜,山芋、毛芋、土豆和降压作用的药芹、枸杞子等既可保证营养需要,又能促进肠蠕动,保持大便通畅。

4.3 适当控制体重 体重超重者需要适当控制摄入进食量和总热量,每餐能过饱,避免暴饮、暴食,禁止吸烟和饮酒,睡觉前饮适当牛奶可以防止因饥饿影响睡眠。

4.4 坚持长期选择性合理用药 ①若清晨血压较高时,可以使用常备的降压药卧床休息30min左右。如不能缓解,自觉有头痛等症状时,应适当增服降压药。②在天气变化、饱餐和情绪激动等因素导致的胸闷、心前区疼痛时,应舌下含服消心痛、心痛定等药物。③血压增高已多年者以逐渐降压为宜。④患者有高血压危象发生时,要采取半卧位,选用速效降压药物、镇定药,如安定、巴比妥类等药物,并立即前往医院治疗。定时进行自我检查家中应备有血压计,学会自己测量血压,及时适当增减降压药,必要时及时就医。

4.5 要认真做好患者出院指导和出院后的门诊随访,针对每个患者的不同的情况,出院时给予不同的指导,嘱咐患者回家后按自我护理要求去做,并留下电话号码,便于联系,定期门诊随访,进行详细的询问和指导。通过观察135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病情特点及采用合理的护理措施。全部患者均取得满意护理效果,未见护理并发症的发生。我们认为,对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只要能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而采取合理的有针对性和人性化的健康教育,能提高此类患者的生存质量。

5 加强高血压预防的重要性

高血压不仅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也是诱发心脏病、脑卒中、肾衰竭等疾病的诱因。据统计,高血压病人群较正常人相比,平均寿命均少于15—20年,因此,降压治疗非常重要,当然,离不开的是,高血压患者应该建立起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篇5

【关键词】脑梗死;健康教育

笔者对82例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了健康教育观察,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82例脑梗死患者,男44例、女38例,年龄60~80岁,均经临床表现和CT确诊。初次发病者57例,再次发病者25例;伴有肢体功能障碍者52例,失语者l6例,两者并存者10例。通过治疗和健康教育等措施,52例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中有47例肢体功能改善,有效率90.4%,语言功能障碍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均有所提高,所有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均有很大提高。

2 健康教育

2.1 教育形式采用书面教育、示范性教育及随机性教育等多种形式,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同时注意交流技巧,做到通俗易懂。

2.2 致病高危因素及不良生活方式的教育脑梗死的五项致病高危因素为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有文献报道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病人发病年龄早、意识障碍重、预后差,如能及早发现糖尿病并及时治疗是可以改善脑梗死预后效果的[1]。同时,脑梗死的致病与人们的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过度饮酒、劳累、情绪激动等有密切关系。因此,提高患者对高危因素的认识并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彻底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可以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改善疾病的预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2.3 心理指导由于老年患者常有失落、孤独、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和自尊心比较强等心理特点。护士应主动、热情地与病人、家属交流。讲解脑梗死的相关知识,说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必要性。治疗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鼓励病人积极锻炼,控制情绪波动,避免过度的喜、怒、哀、乐,减少刺激和过度紧张,保持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预防疾病复发。

2.4 饮食指导老年人机体各种系统功能减退,活动量减少,应给予清淡、低盐、低脂、适量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食物,如水果、疏菜、鱼虾、豆制品、海带等,少食用动物脂肪和刺激性食物,如浓茶、辛辣的食物等。一日三餐均以微饱为宜,切勿暴饮暴食,特别是晚餐,适当控制总量,防止超重,且保持大便通畅。

2.5 语言功能康复指导由于失语患者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要而非常痛苦。为了提高患者的语言能力,增强记忆力,笔者耐心、有计划地对病人进行语言训练。从发单音节、单字、单词、认识人、物品名称开始,做到反复读、反复认,经常与他人进行简单对话,促使他多说多练;经常做口控操、呼吸训练,指导病人坚持每天收听广播、读书,让他们读出声来,以提高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

2.6 肢体功能康复指导康复训练要在治疗师、护士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并教会家属坐位平衡,站立平衡,步态训练,肌肉松弛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等。力量由小到大,次数由少到多,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防止跌倒损伤,制定合理的康复训练计划,强调正确的训练模式。

2.7 出院教育指导患者生活要有规律,应克服不良嗜好,进低盐低脂少糖饮食。同时,要保持心态平和,注意劳逸结合,变换进动作宜慢,转头不宜过猛,洗澡时间不宜过长。教会患者康复治疗知识和自我护理方法,告诉患者应积极防治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当出现肢体麻木、乏力、言语不清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有问题可采用电话咨询,并定期来院复查。

总之,通过及时治疗和健康教育等措施,本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均有很大提高,说明健康教育对于保证疗效和促进老年脑梗死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篇6

(一)对老年人的理性认识

尽管在知识以摩尔式的几何倍数增长的时代,老年人所积累的经验依旧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晶体智力因素诸如知识、词汇、计算等方面不仅随年龄的增长而衰退,反而有所发展。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我们更应该把老年人视为国家社会的资源。只有在正确认识老年人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科学的老年教育观。

(二)对老年教育的理性认识

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不仅能够提升和充实老年人的生活,而且可以有效地缓解当前人口压力,促使老年群体成为丰富的人力资源。2002年世界老龄人大会通过的《国际老龄行动计划2002》也强调,教育是促使老年人积极生活的必要基础。但是我国的老年教育与西方相比起步较晚,并且产生了一些错误的教育观。“很多地区常常把老年教育当作社会福利事业,而没有把它当作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作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在这种教育观的指导下,没有把老年教育放在整个教育的体系中,而看成是福利事业。还有一些地方将老年教育作为扫盲任务、职业培训的一种形式,视其为老年人怡情养性、安度晚年的途径。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种活动直接指向人的精神世界。教育的目的是涵养人的理性,同时使人得以发展。如果把教育单纯的看作一种福利事业,这无疑偏离了教育宗旨。当今存在一种现象就是把职业和教育明显的分离,这本身就违背了终身教育的思想。更有甚者,把老年人接受教育看作是他们知识贫乏的象征,以一种高姿态的形式说教。教育应该是一个教学互长的过程,向老年人教育不仅仅是单方面的知识传递,而是互相学习的过程。所谓“学者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老年人身上所积淀的知识文化、伦理道德、精神价值是值得借鉴学习的,教育的价值也就得到了体现。总而言之,老年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该是落在老年人身上。而不是单纯从社会角度出发,忽视了老年教育中亟待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诸如关注老年人的退休生活以及对待死亡的问题。

二、西方老年大学教育运作模式

自1973年世界上第一所老年大学在法国的图卢兹大学诞生以来,西方国家对老年教育问题的关注就从未停歇。老年教育的办学具有多主体、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特点,国外老年大学教育模式大致分为三种模式:

(一)政府投资模式

这一模式的特征表现为老年大学教育中的投资是以国家为主体,老年大学教育的主要开支是有政府财政预算。主要代表有日本、法国等国家。日本是世界上人口平均寿命最长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之一。日本的老年教育是由文部省直接领导的,其教育类型丰富多样。“日本的老年教育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福祉行政密集型老年教育;二是福祉行政广域型老年教育;三是教育行政广域型老年教育;四是教育行政地域密集老年教育。”④法国相对其他国家的老年教育更为规范。老年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并且把教育看作是老年人福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老年教育的办学得到了正规教育的支持,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而选择参加闲暇教育,亦或者是正规教育。老年大学的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比如老年养生、疾病预防、文学、历史、法律以及最新的时事政策等各领域的知识,有些甚至开设基于老年人自身的理论研究。

(二)自治自助型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老年大学由老年人自发组织成立,所有有专长的老年人都可以执教,一个班的教师很可能是另一个班的学员”这种模式的代表国家主要是英国。英国将这种自治自助的老年教育模式称为第三年龄大学,其主要是提供给老人和成年人一个免费学习的场所,所以其性质是非营利性的志愿组织,组织所需的运行费用都来自于慈善彩票事业的捐赠。学员的层次也是有很大差异的,一般是退休干部以及其他行业的老年人,因此,他们之间的学历差距也是存在的。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灵活的开展教学活动;英国的第三年龄大学没有与正规大学保持联系,所以他们都是自己组织和管理。尽管如此,其课程内容同样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养身锻炼、时事政策、绘画、音乐鉴赏、语言、投资以及家禽学等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

(三)社区型模式

国外的社区型模式与我国是有明显的差异,其主要是各所老年大学紧密联系,形成一个网络并依附于社区,由学员自行管理的一种老年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美国。美国的社区教育与英国的自治自助型的教育模式一样都属于非盈利的福利性组织,其运行的资金大都来自于某些学校或慈善机构的捐赠。不同的是美国社区教育与正规教育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老年教育模式一般设立在本地的市立学校,其教学的开展是由学员自行负责,有时也会聘请老师授课。此外,还有寄宿式学校,老年人可以与同龄人一起学习和生活,安享晚年。多样化的课程也是美国老年教育的一大特色,涉及面广泛,包括了文、史、哲还有艺术等方面。

三、我国老年大学教育运作模式以及建议

(一)我国老年大学教育的传统运作模式

当前,我国的老年大学教育运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老年大学,这类教育形式主要是在固定的场所集中向老年人授课。二是社区教育,指在老年人生活的社区附近,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形式。三是以教育机构的形式举办的老年教育。教育形式相对比较灵活,是针对具有一定经济基础和欲求接收教育的老年群体而发展起来的。我国的老年教育较之国外的老年教育相对落后,不仅仅是教育形式和内容上过于单一化,更重要的是没有形成一种规范,政府的重视度和社会的关注度远远不够。这需要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和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以此来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有效地将老年群体转化成宝贵的人力资源。

(二)关于我国未来的老年大学教育运作模式的建议

老年教育在我国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经过这段时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就日益增长的老年教育需求,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还是十分落后的。首先是政府没有制定出一套有效的老年教育发展管理体制,不管是师资还是受教育者的权利,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和管理机构。其次,老年教育管理归属部门的含糊,划分归属不明确,造成教育资源严重的浪费以及老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最后,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并以此建立与老年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制也是有待考究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有效的管理和完善的体制,所以政府还需不断地完善老年教育体制,加大老年教育普及的力度。结合时代特点,联系实际情况,多渠道地开设老年教育,不断延伸和发展老年教育。

1.幼儿培训机构附设老年教育职能

目前,社会上广泛开设了各种以教育为主题的盈利性培训机构,其中,幼儿教育占据了大半的教育市场,老年教育方面的涉及很少。少有的老年教育机构的设置,其教授内容也都是以娱乐、养生为主。迫于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压力以及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应该建立以知识文化和技能为主的老年教育,以此来保证老年群体劳动力资源。基于大多数幼儿的学习和生活都是由老年人负责这一现状,所以在幼儿培训机构附设老年教育是可行的。这样可以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闲暇教育。老年的闲暇教育也是老年教育的一种方式,也是终身教育的一种体现,更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一种体现。

2.养老院开设老年教育

随着我国老年保障机制不断地完善,越来越多的养老机构在全国各地开设,养老院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由于对养老机构的认识理解不够深刻,甚至有排斥养老院的情绪。时代观念的转变,出于不愿意拖累子女以及可以得到更多同年人之间的陪伴的考虑,也开始接受各种养老机构。所以,在养老院开设老年教育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授课,加强老年人文化知识素养。另外,还应开设心理辅导班,疏导他们内心的孤独和对事物偏执的看法。增强自身对老人以及老年教育的理性认识,提高他们运用新技术的能力。

3.干休所设置老年教育特色班

我国干休所主要是军队离休或退休的干部居住修养的地方。这些离退休干部本身就有受过文化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在干休所设置老年教育特色班,一方面可以帮助这些离退休干部继续学习,另一方面可以服务更多的老年群体接受最新的知识。这样可以解决老年教育场所不足的状况,从而使有限的教学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发挥。这种特色班可以开设退休教育课程和死亡教育课程,帮助他们消除离开工作岗位以及面对死亡这个问题的恐惧和疑惑。

4.建立老年教育服务站

篇7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与青年患者就医心理的差异。方法 采用自制患者心理调查问卷对某医院门诊244例老年患者和352例青年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门诊老年患者与青年患者相比在性别、文化程度、就医费用来源、诊次、职业、家庭的每月人均收入等方面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χ2=30.023~183.932,P<0.01);门诊老年患者与青年患者在回答医生问题时的感觉、对检查设备和护士的选择、对医务人员卫生宣教评价方面的差异不显著(χ2=0.322~5.3368,P>0.05);在患病后对疾病的态度、未能及时就诊的原因、就医前的担心、到医院后的感觉、对医生的选择、对医院设备和服务的评价等方面的差异显著(χ2=8.207~166.164,P<0.05)。结论 医务工作者在为门诊老年患者服务时,只有提供质优价廉便捷的服务,才能使其满意,取得理想的医疗效果,提高自身在医疗市场上的竞争力。

【关键词】 老年患者;就医心理;调查问卷

为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老年患者的就医心理,探讨老年与青年患者就医心理的差异,作者于2007年组织调查员进行了门诊不同年龄患者的就医心理调查,并将调查结果进行了整理,重点对老年、青年患者的就医心理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与以往研究结果进行比较,以了解新形势下老年患者就医心理的差异及变化,做好老年患者就医的各项服务工作,更好的以病人为中心,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07年10月选择在某三级甲等医院门诊就诊的患者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18岁以上、神志清醒、能接受调查者。排除标准:18岁以下、急诊患者、不能接受调查者。

1.2 方法

采用自制患者心理调查问卷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患者心理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诊次、就医费用来源、家庭月平均收入);患病后的心理反应(就医前的担心,对疾病的认识);择医标准、对药品及检查设备的选择意向;对医院、医务人员的评价等四大项内容共23个问题。每一问题有3~6个备选答案,要求患者从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自己情况的答案。调查时由调查员随机抽取患者进行询问并填写调查表(调查员均由作者统一培训,以保证调查质量)。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Foxpro数据库录入数据并核校,SPSS11.5统计软件包分析构成比,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发放问卷1 223份,收回合格问卷1 216份,有效率99.4%。其中老年患者(60岁以上)244例,占20.1%为老年组;青年患者(18~30岁)352例,占28.9%,为青年组。表1 某医院门诊两组患者的就医心理比较(略)

2.2 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

两组患者在性别、文化程度、就医费用来源、诊次、职业、家庭的每月人均收入等方面均有非常显著差异。老年组中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4,干部工人占2/3,半数家庭的每月人均收入在千元以下,近2/3的患者享受医保,复诊患者占2/3;而青年组中以女性为多(占2/3),近半数为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干部、工人不到1/3,家庭每月人均收入在千元以上的占2/5,只有1/4的患者能享受医保,近2/3患者为初次就诊。

2.3 两组患者心理活动的异同

由表1可见,老年及青年患者除了在对护士和检查设备的选择、回答医生问题时的感受、对医务人员卫生宣教的评价方面的差异不显著外,在调查涉及到的其他问题如患病后的心理反应、对医生的选择、对医院设备和服务的评价等方面的均差异显著。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来院就诊的老年患者与青年患者比较干部工人多、享受医保者多、复诊者多;文化程度低、家庭平均收入低;患病后的心理活动在许多方面都与青年患者有明显差异,比较突出的如下。

3.1 孤独心理

老年患者在感到难受时向外诉说较少,认为家人对自己的疾病不关心的也较多,这说明部分老年患者确有孤独之感,需要家人、社会多加关心,不断沟通。

3.2 节俭心理

老年患者就医前的担心较多是花费太大,未能及时就诊的原因较多的是怕花钱,老年患者尽管医保者不少,但收入较低,由于一部分自费项目、药品的存在,他们就医与否仍然受经济状况制约,因此在为他们服务时应考虑其实际经济情况,要让低收入的老年慢性病患者看得起病、吃得起药。

3.3 自尊心理 虽然研究多认为老年人记忆差、爱唠叨,反应慢〔1~5〕,但老年患者并不完全认同,对于“医生问诊时您感到自己的回答是”这一问题的回答与年青人并无差别,“对自己的疾病”的认识多数选择的是“基本了解”而不是“有点了解”,可见老年患者虽然学历不太高,但往往“久病成医”,对于疾病的了解、与医生交流时的自我感觉还是不错的。故接诊时应注意,以免在不经意时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影响了医患关系。

3.4 适应心理

从对“到医院后的感觉”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我们可见老年患者不安、心慌等焦虑、恐惧心理与青年人相比反而轻一些,此结果与其他研究不尽一致〔6,7〕,这说明不少老年人已经适应了疾病的存在,能够较从容的就医,这也许与本次研究对象对自己的病比较了解,已多次就医、且病情不太严重有关。

3.5 信任心理

一般研究者认为老年患者的猜疑心理较重〔8〕,但本次调查问及“医生没有做任何仪器检查,仅靠自己的体格检查便开出处方”时,老年患者中心里不踏实的人较少,而相信医生的人较多,可见老年患者并不迷信仪器,对医院医生的信任程度较青年患者高,猜疑心理较低。因此医生应借助于老年患者的信任,多进行卫生宣传,改变纠正他们当中所存在的一些不良卫生习惯或错误的传统观念。

3.6 择优心理

老年患病后,一般是到医院就医,与年青人相比青睐于名医和高学历者更多一些,这即可能与老年患者希望得到高水平的诊治、对诊所医生缺乏信任感有关;也可能与“看病到医院”的传统习惯有关。此研究结果提示有关医疗部门及政策制定部门,在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制定有关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到老年患者这一心理,做好就医单位的分流引导,使他们即能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同时也应根据不同病情,选择不同医疗机构,让三级医院和社区诊所各尽其职。

3.7 挑剔心理

老年患者对医生的希望较多的是“合理用药”,对医务人员的服务选择“不满意”较年青人为多,因此对老年患者务必耐心、尽心,不厌其烦,方可令人满意。

综上所述,本次调查中门诊老年患者存在三多(干部工人多、享受医保者多、复诊者多)、两低(文化程度低、家庭平均收入低)的状况,他们就医时,孤独、节俭、择优、自尊、挑剔、信任、适应等方面的心理活动与青年门诊患者相比较为突出,其中孤独、择优、自尊等方面的心理活动与以往研究一致〔1~6〕,但他们对于医生的信任、就诊时的适应心理则与有些研究不同。本次调研结果提示医务工作者在为门诊老年患者服务时,只有提供质优、价廉、便捷的服务,才能让患者满意,取得理想的医疗效果,提高自身在医疗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78.

2 苏兴宇,朱晓姝,白乐康,等.口腔修复门诊老年病人心理特点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3;17(4):31.

3 化前珍.老年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940.

4 闫立安,闫 树.医护心理学概要〔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7:1102.

5 王玉顺,李 明.门诊老年患者心理护理的探讨〔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8;124(2):734.

6 成穗玲,冯 丽,甜徐奇.门诊老年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22):1378.

篇8

一、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著名心理学家瑞士人皮亚杰说:“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其强调每个学习者都应通过现实的亲自操作过程获得直接经验,获得操作体验。尤其在《工艺制作》的教学中,需要学生带好制作作品所需的合适工具,利用一些材料制作一些工艺品,学会一些简单工艺制作的技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因此,教师要认真进行教学设计,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只有当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时,劳动技术课堂才能真正地生动活泼起来,才能富有成效。

例如在《工艺品项目的确定和设计》这部分内容中,要求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常用材料,如纸、纸板、竹、木、石、石膏、可塑泥、塑料、金属、织物、废弃物等进行工艺制作,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于是,笔者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一个易拉罐工艺品的制作,从先画出若干张设计草图、确定设计草图,到最后的分工动手制作,有的小组制作了成小汽车,有小组制作成了带有装饰作用的笔筒,还有的小组制作成了机器人等。通过废旧易拉罐的工艺制作,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在创新中优化课堂教学

一个良好的课堂可以让师生愉快地进行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效果。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不是就技术学技术,而是以完成一件制作、从事一个任务、形成一样产品、进行一项设计的项目形式展开。它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目标的统整,注重学生的劳动与技术能力与共通能力发展的统一。因此,劳动与技术课程既要体现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又要反映技术的静态结构和发展态势。教师要加强劳动教育在日常生活和日常学习活动中的有机渗透,充分利用一切有益起源,调动一切教育因素,提升劳动教育的广泛性和有效性,从而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促技、以劳强体、以劳益美、以劳创新的目的。

例如《工艺制作》课共16课时,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使用,但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实践活动时间。教师可以文字、图片、作业、实验等形式展现教学内容,力求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趣味性强。并且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作业,引导学生通过查找信息、观察、研究、调查、实验等方式,获取工艺制作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三、在资源整合中突出合作和探究

生本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属性特点就是强调学生小组学习。小组合作的模式也非常适合劳技课的特点。劳动与技术课程注重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同时强调基础性、通用性和循序渐进性。因此,教师要加强劳动与技术学习领域内各科目、各项目、各内容之间的联系与统整,构建符合学生认识特点、符合技术特性、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体系。就初中劳动与技术课程来说,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学习手段,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观,能有效促进劳技课程与信息、研学领域的整合、联动。

篇9

【关键词】健康教育 老年痴呆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article is aimed to give suggestions to the patients of Alzheimer’s disease, as well as their relatives, about the method of health education.Methods:21 patients were pided into nursing group for health education and usual care group, and their prognoses were observed to make comparison.Results:Early health educations, all-pervading information about the disease, early medical advice, and scientific care have positive influences on the prognosis of senile dementia. Conclusion: it’s suggested that the patients and relatives make identification on Alzheimer’s disease as early as possible, with reasonable care methods be chosen. Only in that case, would these patients have a better prognosis.

【Key words】health education Alzheimer’s disease

老年性痴呆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器质性脑部疾病所致的综合症,是老年期常见的一组慢性进行性精神衰退性疾病,是患者在意识清醒状态出现的持久的全面的智能减退,主要表现在记忆力、计算力减退,情感和行为障碍,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的丧失等。目前,随着人类社会年龄结构比例正趋向老年化,老年性痴呆症的比例在不断增加,国外报道65岁以上老人痴呆的患病率为4.6%~8.6%,国内报道为1.0%~4.6%,并随年龄的增高而呈上升趋势[1]。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8年4月至2009年12月我科住院患者诊断为老年性痴呆症共21例,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60~89岁,平均78.3岁。

1.2分组护理 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对21例病例进行对比。健康教育组11例,男7例,女4例,平均年龄74.2岁。对照组10例,男8例,女2例,平均年龄82.8岁。对照组主要实施对家属的生活护理。

2 老年性痴呆的早期识别

早期表现出思维敏捷性与创造性方面的减退,对周围复杂多变的环境适应能力降低,在紧张情况下患者不能保持良好的工作能力。随着病情进展,老年性痴呆症状逐渐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2.1记忆障碍 主要表现为患者的近事记忆减退,到后期,远事记忆逐渐衰退,严重的记忆障碍患者可出现定向意乱。

2.2思维和判断力障碍 患者的原有的认识模糊不清,如理解、判断、计算等智能活动全面下降。

饮食起居不能自理,继而患者出现失认及空间定向障碍。

2.3人格改变 如原来一丝不苟、谨慎细心的人变得不修边幅、自私和不善交际,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周围事物。甚至有些患者不愿与任何人交往,捏造与虚构越来越明显,对收集破烂有浓厚的兴趣等等。

2.4情感障碍 患者表现为呆滞,常人有的高级情感活动如责任感、荣誉感、道德感、羞耻感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3 老年性痴呆患者早期的健康教育

3.1对患者本人的健康教育

早期患者对患病事实持怀疑态度,认为近期记忆力障碍是偶然现象,日常工作生活不受影响。鉴此,我们告诉患者,老年性痴呆是一个慢性退行性脑的病变,目前无根治办法[2]。早期患者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工作、学习不会表现出异常。记忆障碍不能忽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3.2对家属的健康教育

家庭护理是当前老年慢性病护理的主要形式。老年性痴呆患者的家庭照顾者主要为其提供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帮助与支持,是长期照顾系统的骨干,提供服务占长期照顾服务的80 %。护理者应就家庭实际情况探讨患者的饮食起居,康复锻炼等问题。制定个性化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案。

4 病程早期的照顾护理

4.1病情观察 一种疾病可表现出其他疾病的症状或体征,作为一名参与护理的人员,必须认真仔细地观察病情,精心护理,使患者在病情发生发展中能够得到及时医治,使预后达到更好的效果。

4.2饮食调护 摄入足够、均衡的营养。多食植物性蛋白及含钙食物,多食鱼类及新鲜蔬菜、水果,适量补充维生素E和B12;少食高脂肪、高胆固醇食品,保护血管弹性,少食盐和糖,减少铝和铜的摄入。

4.3重视人文关怀 参与护理的人员需要多关心孤寡、独居高龄的老人。切忌将患者滞留在家中隔绝人际交往。通过在生活中的各种人文关怀能够在预防或减缓痴呆的发生发展中起到很大作用。

4.3.1生活规律性 制订锻炼计划,每天早晨或晚饭后散步。勿长期卧床,保持充足的睡眠,保持大小便通畅,关心周围的事物,注意患者和周围人的交往。

4.3.2娱乐活动 鼓励患者积极参加唱歌、跳舞、下棋、门球等娱乐活动,告诉他们社区、公园及其它活动地址。告知参加这些活动可刺激大脑神经细胞的环境适应性,哪怕只是听听音乐节奏、抬抬腿、甩甩手、扭扭脖子都是一种锻炼,同时也可增加人际交往机会。

4.3.3记忆锻炼 指导患者制订生活作息时间表,让其主动关心日期、时间的变化。鼓励其关心家中的事情,多与家庭成员和邻居交谈,鼓励患者养花养草,记住花的名字,以及种植、养护和观察方法。

4.4注意安全防护 不要让患者单独外出,避免迷路、走失,外出时衣袋里应放一张写有患者姓名、地址、联系方式的卡片,便于寻找。

4.5其他疾病 对患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及早控制血压,保持适当的血脂血糖,防止短暂性的脑缺血发作。

5 结果

健康教育组的11例患者经过早期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普及,做到尽早就医、科学护理,语言、行为、认知功能恢复较好,均能够与家人做简单交流,并能做简单活动。对照组的1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下,预后效果不如前组好。有3例患者能够与家属做简单交流,2例能够做简单活动,5例记忆力、认知能力功能较差,其中生活不能自理2例。

6 讨论

老年性痴呆是一种慢性疾病,家庭是病人护理的主要场所,家属是病人的主要照顾护理者。我科通过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告知老年性痴呆起病隐匿,病程进展缓慢,早期以近记忆力障碍为主,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能尽早发现病情,及时就医,配合科学护理,可延缓病情进展,减少并发症,否则会加重病人病情,促使疾病恶化。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老年性痴呆病人不断增多,目前对老年性痴呆病人缺乏特效的治疗药物,护理对延缓疾病的进程,提高其生活质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3]。

参 考 文 献

[1]姚佳芳.重视老年期痴呆的诊治[J].实用老年医学杂志, 1996, 10(3) : 91.

篇10

[关键词] 老年人;慢性疾病;抑郁症;焦虑症

[中图分类号] R74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0(a)-0021-03

患有多种久治不愈的慢性疾病个体,对于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尤其是那些常年倍受多种慢性躯体疾病疾苦折磨的老年患者,更易对生活产生负性情绪甚至失去生活的希望。过去国内研究表明,老年抑郁症的检出率在11.5%~21.1%。近年研究报道显示老年慢性病患者中抑郁症及焦虑症的发病率分别为11%和12%[1],但也有报道抑郁症的患病率为17. 2%,且抑郁症状比焦虑症状要高发,焦虑症状易和抑郁症状者合并发生。本文旨在比较分析哪些慢性疾病及合并多少种慢性疾病较易引起抑郁症及焦虑症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2011年1~6月在本院住院的老年患者,120例,年龄60~91岁。其中,男91例,女29例,平均年龄(77.9±10.3)岁。被诊断有高血压82例(68.3%)、冠心病58例(48.3%)、慢性阻塞性肺病21例(17.5%)、糖尿病49例(40.8%)、脑卒中45例(37.5%)、慢性肾病27例(22.5%)、慢性前列腺肥大45例(37.5%)、骨质疏松症62例(51.7%)、帕金森病40例(33.3%)、恶性肿瘤11例(9.2%)、肠功能紊乱28例(23.3%)、慢性便秘28例(23.3%)、轻度老年性痴呆14例(11.7%)。只患一种慢性病0例;两种慢性病11例(9.2%):轻度老年性痴呆+慢性便秘11例;3种慢性病48例(40.0%):其中,糖尿病+肠功能紊乱+高血压13例、慢性便秘+恶性肿瘤+慢性前列腺肥大9例、慢性前列腺肥大+慢性便秘+冠心病8例、慢性肾病+骨质疏松症+肠功能紊乱8例、轻度老年性痴呆+高血压+脑卒中3例、高血压+糖尿病+肠功能紊乱5例、高血压+脑卒中+骨质疏松症2例;4种及以上慢性病61例(50.8%):其中,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骨质疏松症+帕金森病31例、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肾病+慢性前列腺肥大+骨质疏松症19例、高血压+脑卒中+帕金森病+慢性前列腺肥大9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恶性肿瘤+骨质疏松症+肠功能紊乱2例。全部患者患多种慢性病的病程从2.9年到20年不等,平均(17.9±5.7)年。

1.2 方法

对所有的住院患者进行老年抑郁量表(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G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的评分。GDS得分范围0~30分,得分≥11分表示存在抑郁症状。SAS得分范围20~80分,总粗分的正常上限为40分,大于者表示存在焦虑症状。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关于抑郁症及焦虑症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中、重度老年性痴呆;急、危重患者和老年性精神病患者。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计数资料以率(%)以表示,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GDS得分≥11分的有52例,占全部患者的43.3%,其中,患两种慢性病的患者中有1例(9.1%),3种慢性病的患者中有5例(10.4%),4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患者中有46例(75.4%)。SAS得分>40分的有39例,占全部患者的32.5%,其中,患两种慢性病的患者中有0例,3种慢性病的患者中有2例(4.2%),4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患者中有37例(60.7%)。本项研究中39例SAS均是与GDS合并发生。GDS的患病率高于SAS的患病率(P < 0.01)。GDS得分≥11分的病种概况:11例的轻度老年性痴呆+慢性便秘中有1例;9例慢性便秘+恶性肿瘤+慢性前列腺肥大中有4例;2例高血压+脑卒中+骨质疏松症中有1例;31例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骨质疏松症+帕金森病中有22例;19例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肾病+慢性前列腺肥大+骨质疏松症中有15例;9例高血压+脑卒中+帕金森病+慢性前列腺肥大中有7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恶性肿瘤+骨质疏松症+肠功能紊乱中有2例。SAS得分>40分的病种概况:9例慢性便秘+恶性肿瘤+慢性前列腺肥大中有2例;31例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骨质疏松症+帕金森病中有16例;19例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肾病+慢性前列腺肥大+骨质疏松症中有13例;9例高血压+脑卒中+帕金森病+慢性前列腺肥大中有6例;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恶性肿瘤+骨质疏松症+肠功能紊乱中有2例。

3 讨论

在老年人的一生中,由于不断地受到长达几十年的外部环境各种致病因子的作用,加之进入老年后人体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衰退,机休免疫力的下降等,一个老年人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就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了。我国有13亿多人口,其中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早已超过了10%,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也在20%。因此,我国已经实实在在地是一个老龄化社会。关注老年健康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同时也一个是全新的重要的医学课题。

从本研究的同期住院病例病种来看,心脑疾病依然是老年人的高发病种,诸如高血压(68.3%)、冠心病(48.3%)、脑卒中(37.5%)、帕金森病(33.3%)等,代谢病如糖尿病在老年人中也有较高的发病率(40.8%)。另外,随着年岁的增加,老年人的活动越来越少,胃、肠道对钙的吸收障碍,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明显增高(51.7%),因此,老年人也是发生骨折和长期卧床的高危人群。这些慢性疾病,对老年人来说都需要终生治疗,从现在医学发展阶段来说也仅能做到缓解症状或延缓病情发展而已。疾病的久治不愈对任何一个患者都会是一个沉痛的心理压力。本研究的住院患者没有一例是仅患一种慢性病,患两种慢性病也仅占9.2%,患3种和4种及以上合计占了90.8%。从GDS和SAS得分所覆盖的病种来看,主要集中在心脑血管疾病、脑卒中、慢性肾病、骨质疏松症、恶性肿瘤等。这些慢性病合并发生时极易引起抑郁状态或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发生。正如岳秀娟等[2]研究结果所提示:老年患者随着合并疾病种类的增加,其人格状态差异程度也逐渐增大,表明疾病给人的心理带来较强烈的伤害。进一步说明躯体慢性疾病通过不良人格状况的变化,使人们产生焦虑及抑郁。在本研究中,抑郁症的发病率(43.3%)要远高于焦虑症(32.5%),P < 0.01,且焦虑症均伴发于抑郁症;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虽然在这120例的病例中只占9.2%,但是,11例的恶性肿瘤中出现抑郁症的有6例、焦虑症的2例,反映了恶性肿瘤心理障碍的高发性。

现今的医学模式已由经验型转换为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医学模式。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健康的概念已不仅仅是指躯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的健康。因此,亚健康概念的提出可以让医生对疾病的干预措施前移,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疾苦,节约医疗资源,造福社会。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所发生的心理障碍,如不加以重视和处理,就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临床医生对其器质疾病的治疗,甚至会使治疗失败,直至悲剧的发生。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出,一个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多年的患者,倘若其主诉非常多dylw.net ,但与其客观检察又不相符合的时候,临床医生不妨对其进行GDS和SAS的评分,以筛查出隐匿存在的抑郁症、焦虑症患者,辅以心理疏导或口服抗抑郁药就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在当今社会,临床医生不应只注重对器质性疾病的治疗和处理,同时还应关注患者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对常年患有多种慢性病的老年人来说更应如此。郎森阳[3]报道一项研究有高达60%的老年抑郁症和焦虑症长期在神经内科就诊却没能得到及时诊断,如加上共病合计更是高达80%没能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荟萃资料显示心理障碍患者有74%常就诊内科,50%的患者被漏诊,仅有10%得到治疗[4]。另有研究者行门诊病例调查,发现有高达86.51%的误诊率[5]。漏诊率、误诊率之高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否则不仅是对医疗资源的浪费,更会延长和加重患者的痛苦。

总而言之,常年患有多种慢性病的老年人是抑郁症、焦虑症的高发人群。虽然抑郁症和焦虑症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情感障碍性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人格和社会环境等众多因素,但其发病都伴随单胺类神经递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失调、神经营养因子和炎症反应等生物学机制[6]。在本项研究的临床资料中抑郁症的发病率高于焦虑症,且焦虑症均伴发于抑郁症。常年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脑卒中,慢性肾脏疾病,恶性肿瘤,骨质疏松症等病种似乎易于出现心理障碍问题。及早对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老年人进行GDS和SAS筛查,及早进行心理干预治疗,不仅能够提高患者对慢性疾病治疗的医从性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患者的生命质量也会因此而提高[7]。

[参考文献]

[1] 李永杰,袁彤,徐茂凤. 老年慢性疾病合并抑郁症及焦虑症的临床分析[J]. 中国老年病学杂志,2006,26(9):1263-1264.

[2] 岳秀娟,袁左鸣. 老年慢性疾病患者人格状况的评价[J]. 中国老年病学杂志,2011,31(34):4923-4934.

[3] 郎森阳. 老年人群中常见的抑郁焦虑症状的诊治[J]. 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2006,8(1):13-16.

[4] 宋全芳. 综合医院中焦虑障碍的识别[J]. 医学临床研究,2003,20(7):520-522.

[5] 余国汉,梁绍才. 医院门诊广泛性焦虑症误诊186例调查[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2(3):364-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