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发展的好处范文
时间:2023-12-19 17:50: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低碳发展的好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1.057
1低碳转型的背景
目前,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国际社会对于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越来越深入,而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带来的威胁也日益加深。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已经了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综合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同时也列出了减缓气候变化的可能路径。巴黎气候峰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人类社会对于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达成了共识,各国在峰会都提交了国家自主减排贡献计划,中国也提出了自己雄心勃勃的减排计划,即: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中国还将继续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在抵御风险、预测预警、防灾减灾等领域向更高水平迈进。
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已经基本完成了工业化,城镇化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高耗能、高污染问题。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迫切需要转型,其中产业转型和能源转型刻不容缓,传统的粗放型产业发展急迫需要转型升级为低排放、高附加值的产业,煤炭等化石燃料带来高排放和高污染,急需向清洁低碳的可再生能源转型。因此,在气候变化和产业转型两方面的压力下,中国继续转变发展模式和能源结构,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之路。
2我国工业化进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1年):确立了消费导向型的工业化战略,进行结构纠偏、轻重工业均衡化调整,全面展开经济体制改革。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出现了纺织工业等高增长行业,城乡居民“衣食”方面的基本需求推动了这一时期的轻工业快速发展。80年代中后期,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呈现新变化,消费结构向“用”的领域升级,出现了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的一致性倾向,又强烈刺激了80年代中期以后家电产业的投资和快速发展。
第二阶段(1992~2001年):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工业化表现出中前期的阶段性特征,并告别了短缺经济。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进展,在于着重解决工业化的发展机制问题,经过比较大力度的改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今后工业化的快速、持续发展奠定了体制基础。
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中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高增长周期,并显现出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征,由此判断我国的工业化开始进入中后期阶段。
3我国能源结构
中国是一个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为主体的国家,在已探明的能源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中国的一次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虽然近年来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对天然气的利用也有所增加,但是煤炭消费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依然过高。例如,2013年煤炭消费所占比重高达66.0%,石油消费比重为18.4%,而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消费的比重分别仅占5.8%和98%。中国的能源资源禀赋现状为“富煤贫油少气”,因此也决定了我国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地位。但是,煤炭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是最大的,雾霾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中国能源转型和低碳转型的重要方向。很多国家和地区还明确提出了面向2050年的可再生能源转型战略,例如欧盟在其《2050年能源路线图》中就提出,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占欧盟全部能源消费的55%以上。美国能源部也了《可再生能源电力未来研究》,提出可再生能源可满足美国2050年80%的电力需求。
4低碳转型的面临的调整与机遇
4.1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概念首先由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
4.2低碳转型的特征
低碳转型与传统技术和产业有三方面不同的特征:(1)低碳技术的市场价值与以前的产业革命的技术不同,低碳技术传递社会效益而不是个人效益,减缓气候变化是属于对公共产品有益的事情;(2)低碳技术相关的政策、工具和行动是受气候和能源政策等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的;(3)实习低碳转型及碳排放减少的目标的时间尺度是比以前的a业革命要更短的,因此也是更急迫和有挑战的。
4.3低碳技术发展的困难与方法
在低碳转型过程中,即使低碳技术在下降,但是同已经发展得很成熟的现有技术来对比还是缺乏竞争性。这就需要制度和激励措施促进创新和低碳技术的发展过程。低碳技术的独特性能否使它快速发展和扩散呢?根据历史经验,如果低碳技术给用户在某些方面提高了性能的话,那么市场的动力会使它扩散。那么,对于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低碳发展的实行来说,有两个关键问题:一、现在的低碳技术带来的减缓气候变化的好处是公共利益的好处而不是个人的利益得到好处,如果要是想把公共利益的好处与私人利益结合那就需要用价格机制如碳税等方式推行;二、低碳技术无法广泛推广还因为它并不能完全替代高碳技术。例如,可再生能源要求对能源流的控制,核能发电就存在安全性和废物处置等问题。成功的低碳技术是能够取代现有的高碳技术或者其相关技术。现在的问题就是,低碳技术的可以减少排放的高独特性并没有市场价值,而不具有现有技术存在的市场价值。
4.4低碳转型应与信息技术结合
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对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生产力的提高使得其应用越来越广泛。低碳技术应该和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的发展相结合,例如电动车智能控制、智能热泵以及智能电网等技术,使能源技术和能源传递服务技术发生改变,提高效率,并且促进新型能源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从而催生新的产业革命和真正的低碳发展。同时,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也有可能对低碳技术带来挑战和困境,那就是如果高碳技术通过和计算机技术的融合进步更加满足用户需求,那么将给低碳技术的发展带来挑战,同时新型低碳技术的效率的提高,是否会使用户使用时间的增加而得不到减排效果。
5低碳转型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5.1低碳转型可能会影响经济增长
美国国内观点认为,气候变化给美国带来的损失可能达到600亿~700亿美元,实施《京都议定书》目标费用可高达380亿美元左右,再考虑到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其他不利影响和一些不可避免的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所付出的代价远高于效益。另一方面,对于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尽管碳的边际减排成本较低,但经济增长必然伴随着能源消费的增长,导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继续增长,碳的减排成本也在增加。如果考虑相应的技术引进、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完善、能力建设、资金等措施因素,发展中国家减排的实际成本会增加很多。
5.2低碳转型对就业的影响
能源系统中采用的减排措施会对社会经济带来深远的影响。其中,对于就业的影响也是广泛的,并且不同的措施带来的影响也不同,有些是积极的促进就业的,有些则有可能减少就业机会。在关于能源系统对就业影响的研究中,研究显示在2030年前,德国和西班牙在可再生能源供应部门也可以分别雇用500000和600000人工作。有研究表明受益于可再生能源在中国的比重的增加,电力系统部门在2010年净增加472000个工作。对于相同数量的发电量,太阳能光伏的需求岗位分别是核能和风能的18倍和7倍。虽然认为增加的减排措施会带来就业机会,但是一些冷静的研究也强调潜在的高成本。比如,研究显示,在德国太阳能光伏部门,每个工作的成本达到236000美元(2010)之高。
建筑行业内,研究已经发现建筑部门中可再生能源的大量使用和能效的提高已经产生了积极的经济效益,包括创造就业、经济成长,收入增加以及能源部门对于资本存量的需求。
工业部门的研究表明,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的其他可能的好处包括增加就业和国民收入,有研究指出化石燃料的减少还会创造新的商业机会,提高能效技术也能为就业带来积极影响。同时,工业减排的措施差别很大,对就业带来积极的影响的同时也有可能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提高积极影响,尽量减少不利的负面影响尤为关键。
6中国低碳转型发展的方向
中国向低碳发展道路转型的方向主要有三个方面。
6.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生产方式
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要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而且还有从通常的经济增长转变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点包括适度调整发展速度、提高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加大科技创新等自然资源投入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等。转变生产方式,就是要从目前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入手,走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的道路,需要充分利用要素投入手段全面拓展的机遇,走跨越式的发展道路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其中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产品附加值的提高,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发展循环经济等。
6.2转变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在转变社会消费模式方面,需要从市场主导的被动的消费升级,转变为主动推进节约型的公共服务,重点领域包括选择合理的城市化道路、严格控制城市拆建、合理调控居民生活消费升级等。在转变个人消费方式方面,需要从崇拜物质消费,向绿色消费和节约消费转变,重点领域包括转变消费观、鼓励低碳生活方式等方面。
6.3建立绿色能源体系
在能源供应领域,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核电、重点突破化石能源的低碳利用技术、研发下一代低碳清洁能源、提高二氧化碳收集和固定能力等方面。在能源需要利用领域,应着力提高工业、建筑、交通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在能源电气化领域,重点推进电气利用比例,减少化石能源的直接利用,推进电力供暖、电动车等电力技术。
参考文献
[1]李友华,王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9,(6).
篇2
“今后要进步发展绿色金融,需要共同探讨怎么样形成一种在市场经济环境里的,各种主体风险共担的可持续的发展机制。”6月末举办的“2010年中国绿色工业论坛”上,财政部科研所所长贾康这样说。
从机制层面探寻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成为国内各界人士的共识。这种共识同样体现在6月初举办的“地坛论坛2010”上,多位官员和专家都发出了相同的呼吁。
可持续金融的核心是以金融手段支持客户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社会和环境改善,具有三个属性:一是可持续性,二是金融性,三是金融对社会和环境的正向反馈属性。可以说,绿色金融要机制化,要成为“可持续金融”,其内涵已经超越了绿色信贷本身。
让低碳投资资本化和证券化
“中国如果要在现有机制上推进低碳投资的话,有天然的体制优势。”北京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王忠民说。
王忠民的主要论据有两点。首先,如果低碳成为政府认同的目标,以政府拥有和可配置的资源,能够使低碳目标迅速、积极成为政府行为。其次,中国是人多市场大,一旦被全世界认同为可追求和可盈利的目标,社会资本将会积极涌入。他认为,如果这两点体制优势再和低碳结合起来的话,可以在较快的速度下推动低碳在中国实现目标。
最近几年,和低碳相关的政府资源配置都在积极运作,和低碳相关的不同政策也在迅速制定。与此同时,近年企业低碳投资在短期内业已形成了规模化,甚至超规模化,比如多晶硅和风力发电,社会资本在可追求和可盈利目标下,聚少成多,迅速形成了强大力量。
但如果全社会市场性的哄抢低碳蛋糕,形成过剩乃至恶性竞争怎么办?王忠民建议,应该着重让低碳投资资本化、证券化和基金化,而不是个人化。如果有了更多的低碳的东西都变成金融资产,不仅是金融资产,而且是可交易的金融资产,在这种情况下,低碳金融会促进低碳经济的有序推进。
作为最大的碳资源国,中国已经签发减排量达1.3亿吨,占全国59%,这些碳资产主要供给方是在京央企。目前在京的碳资产中心也有很多,该市环境交易所是碳交易的重要平台,合计减排量700万吨。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副主任姜再勇认为,“低碳领域无非是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就是产业领域,第二是企业,第三是项目,第四是交易。”
绿色金融产品,需要一系列的产品研发和设计,以及运作,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前进。他举例说,目前已经能看到兴业银行以“赤道银行”为LOG0在宣传,“赤道银行”实际就是绿色金融,将来类似的银行机构会越来越多。
用碳交易机制确保可持续
中国的碳交易机制能不能建立?能不能利用市场化方式建立起中国的碳交易机制?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建华:如果要建立碳交易机制,在中国面临几个问题:第一个是碳交易确定的配额的量的问题,第二个是减排限额问题。张建华认为,用市场化的机制比较容易实现。
首先,可以形成市场交易价格。国外现在排放权交易所交易的二氧化碳基本上是30欧元左右,按照英国经济学家斯特恩的报告,32欧元属于均衡价格,而国内现在也在卖二氧化碳排放量,卖出去也就8欧元左右,仅仅相当于国际市场交易价格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由于我们自己国内没有这个市场,这个交易价格并没有形成市场化。所以第一个好处就是形成价格。
其次,就是对企业形成正向的激励。比如一个企业单位GDP碳排放不能超过多少,超过多少就罚款,罚款罚多少?这个标准怎么制订?政府再设一个限额,企业减排得越多,在市场上可以变现的能力就越强,这样就可以建立起市场化的交易机制和约束机制。
“你如果想排放,可以,有两种渠道,一种是自我投资,你开发新技术,还有一种你上市场上买,而这种交易机制建立起来之后,对企业有激励,谁投资谁受益。”张建华说。
还有一个好处则体现在吸引投资上。“金融业是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业,你永远不要指着金融业最后是雪中送炭的,它更多的是锦上添花。我们说你要承担社会责任,这都没问题,但是最终你要确立一个市场化的导向,你让他资金投进来是要有利可图的。”
他表示,政府建立交易机制,建立奖惩机制,就是要使银行进来以后要有利可图。“一旦吸引资金之后,一旦我们有金融衍生产品,比如碳配额这个产品,我们就有下一步的衍生产品,就可以开发了。”
未来,碳交易机制能不能建立起来?张建华透露出乐观态度。
他认为,现在企业都面临节能减排的压力,有市场需求:清洁发展机制在中国已经实行很多年了,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的知识储备和人才储备也有很大的积累;同时,目前有很多地方性的排放交易所,有些已经尝试着做了一些资源减排的尝试。
以财政与金融互为驱动力
绿色金融是金融和财政两个方面,所以既包括财政政策还包括货币政策,还包括各种金融手段。从财政政策来说,要支持新能源的发展,一个就是税收上,补贴可以算是负税收了,所以税收上要优惠,对新能源的发展也要补贴,比如在欧洲,太阳能企业都是能获得补贴的。
成思危提醒,财政方面还有一个大家容易忽略的问题,就是政府采购。
“财政政策是两个,一个是税收,一个是政府支出。所以我认为在政府支出上政策上要明确,优先采购绿色的产品,这也是在财政政策上体现的。在货币政策上,我认为对绿色项目的融资应该给予差别化的对待,个是利率适当地降低,另外一个期限适当地延长。”成思危说。
另外,在政府管制上,成思危认为政府管制应该是有利于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尽可能地调动企业和市场的力量,而不要过多的审批等等。
此外,如果发展绿色金融,中国首先要在支持的项目方面取得技术上的突破,没有技术上的突破实际上很难取得发展。成说:“如果我们不能在技术上取得突破,那么竞争就是有限的,因为现在我们风电成本大概是火电的倍,而太阳能的成本是火电的四倍。从市场经济原则来看,你要解决这个还需要靠手段。”
篇3
茅先生:
谢谢您周到、具体的讨论,对我在这里的工作都有很大的启发。就这个项目而言,我从您的讨论中得到这样的结论――项目计划书中的命题基本能站得住脚。下面是我的一些回应和想法,写在您的看法下面了。
(1)有低碳约束和没有低碳约束下比较,肯定有约束对GDP的增长是不利的(这儿假定低碳不会带来好处)。
Lailai:低碳经济和GDP究竟在什么具体的方面产生冲突?它的“约束”到底在什么地方?特别是来自宏观方面的约束?因为在微观层面,有不少实例显示了低碳的经济效率和创造就业的成效。再有,即便低碳经济和GDP有冲突,那么这些冲突对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快乐指数有什么样的影响?低碳究竟是否能带来好处?给谁(哪部分人)带来什么样的好处?这些问题在搞环境的人那里早已有“一家之言”,但因为没有经济学角度的分析,使那些现有的结论,在执行中变得无力与无奈。
(2)气候变暖对各个国家的后果是不同的。有的影响大,个别不但无害,可能还有好处。所以减少碳的排放是一个基于道德的国际协议。不能从利害得失来想,否则不可能取得协议。
Lailai:我支持您的这个观点。现在的研究结果对这个问题有所涉及,既有结论又强调不确定性和不确切性。如刚刚的《中国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提到,气候变化会增加中国北方的降雨量,但随着气温的升高,也会提高蒸发量。所以,是否能改善中国北方缺水的状况,很难说。按照国际社会的研究,海平面的升高,一定会影响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和建设。目前很多“adaptation”的策略是从安全角度出发的。所以,基于道德的国际协议,在目前科学结论不清的情况下肯定是需要的。
(3)中国不存在粮食危机。只要世界没有粮食危机,中国就也不会有。因为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国可以在世界市场上购买。如果世界市场被破坏,战争将不可避免。
Lailai:这个观点是这次“中国国家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的一个重要观点,看来这也是和经济学家的一个重要分歧。通过研究,搞清这样的重大分歧和问题,正是这个项目的根本目标。我应该修改这段,把您的这个观点加入,使项目更具备合理性。
(4)当今的气候变暖问题,说老实话,责任在发达国家。他们过去排的碳太多了。这才有今天的麻烦。现在变暖问题变得严重了,大家都得想办法,穷国也需要减排。从公平来看是不公平的。所以今天发达国家承诺更多的责任是合理的,出钱帮助穷国减排也是对的,而且应该承认过去行为的责任,这才能服人。
Lailai:我支持您的这个观点。您提的问题,也一直是国际社会的讨论热点,争吵不休,始终没有结果。我想这个项目先不专门设计这个讨论。您说呢?
(5)减排的技术和专利应该免费给全世界用。专利费应该由联合国等机构支付,就像艾滋病的药那样。
Lailai:我也同意您的这个观点。但目前“知识产权问题”成为减排技术发展、传播的一个大障碍。欧盟国家和中国的分歧和矛盾也在于此。而一些大的技术公司,包括壳牌,却因为政府的干预和贸易保护主义的补贴,很难在此做相应的投资。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如果“定/治罪”的社会成本高于相反,就不“定罪”。换句话说,既然减排如此重要,而在减排问题上,定义、执行“知识产权”和制裁所导致的社会成本如此之高,就应该换个“成本效益比”合适的方式解决。这种社会学的视角不知是否站得住脚。
(6)我个人的看法是认同气候变暖问题的现实性,但是其经济后果充满着不确定性。从安全出发,我同意采取措施减排,但是如果减排的成本太高,就需要考虑。可以先减最容易的那部分,然后再减困难的那部分。
Lailai:哪些是容易部分?哪些是困难部分?这个问题如果还没有系统性的清晰,那么这个项目旨在通过研究解决这个问题。
(7)从全球问题来看,气候变暖不是最紧迫的。战争与和平、贫困、艾滋病、武器竞赛、军费的无节制、权力欲望的肆无忌惮、民族矛盾的挑拨、霸权主义才是最紧迫的事。每天受罪的人,死去的人,有几个是因为气候变暖造成的?
Lailai:按照现在国际社会的统计,死于车祸、疾病、饥饿的人数是最多的。而他们与近些年来数量和严重程度都大大增加的突发性气候、自然灾害――干旱、洪涝、飓风、海啸有什么关系?目前的科学研究得出的一个结论是,这些突发性的灾害和气候变化直接相关。很多地区的贫困也和环境的退化相关。我插过队的内蒙古有些地方就是这样――沙进人退、老乡们不得不离乡背井。
最后,我会根据您的问题,修改我的计划书。同时,盼望您更多的指教。谢谢。
来来 上
2007年4月8日
来来:
我们共同的观点超过不同的。观点不同非常正常。在此回答几个问题:
(1)为什么有低碳约束比没有时要损失GDP?这或者用数学证明,或者用经济学证明(但是其基础还是靠数学)。用通俗的话讲,市场经济能够最大限度地生产出GDP来,任何其他的目标都会使经济偏离这个最优状态。比如讲,汽车用什么燃料,没有低碳约束时假定是用汽油;为什么用汽油而不用别的,因为比来比去汽油最经济。现在要求低碳,就得考虑用含碳低的燃料,比如氢气。氢气的成本一定比汽油高,否则老早就用氢气了。而且经过技术开发,也许用汽油也能够发明出成本更低的燃料。
如果没有低碳的要求,可以选择任何一种燃料,其成本是最低的。所以不受约束时,GDP的产出是最大的。经济学中没有考虑快乐,意思是钱就是快乐,GDP就是目标。这当然不正确,但是同样没有理由说低碳能使人快乐。现在之所以害怕高碳,碳使人不快乐,是宣传出来的。碳和是否快乐无关。
(2)关于海平面上升的说法,我认为是言过其实。筑一条堤坝就解决问题。有人估计过,美国为了防止两米高的海水,修堤坝的费用只及美国一年补贴牛奶业的钱。从荷兰的经验看,成本很有限。比修地铁的钱少多了。
(3)我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争夺资源的战争将一去不复返了(二战前日本占领东北三省,就是为了争夺资源)。条件是市场在运作。如果市场被破坏,获取资源又要重新靠打仗了。现在的战争都是意识形态造成的(有些表面上好像是争夺资源,其实是、领土、尊严等等在作祟)。政治家的任务是保护市场,不是交朋友。
(4)减排的知识产权应该得到保护。但是使用的专利费应该由国际组织来支付。如果减排重要,这方面的开发应该有较高的报酬。不过这个报酬不由使用者付款。这样不会影响发明的积极性。
(5)哪些是容易的减排?哪些是困难的减排?这很容易解决。只要规定一个减排的价格就行了。比如每吨10欧元,那么成本低于10欧元的减排统统都能够减掉。将来把价格提高到15欧元,就能够把减排成本在10到15欧元的排放都减掉了。只要规定了价格,所有减排的机会都会跟这个价格作比较,一旦发现自己的减排成本低于这个价格,减排就能够赚钱。每个单位都会自己去寻找通过减排赚钱的机会(请参考我的环境经济学的光盘)。
茅于轼 上
2007年4月8日
茅先生:
关于低碳经济约束会损失GDP,我理解了。您谈到,这个问题“从宏观讲,比较复杂。要考虑汽油生产中涉及到的其他行业的利润。改用氢气后,其他行业的影响都得考虑进去”。
我从社会学的角度,理解您的这段话,里面涉及两个界限问题。第一,哪些“其他行业”应该被考虑进去呢 ?这是决策结果。第二,谁来决定哪些是应该被考虑进去的行业呢?这是决策程序。于是,决策变成了一个各方讨价还价的过程,用您一句最精辟的话说,就是“凑合”的过程。怎样“凑合”,结果如何,真是一个社会制度有效性的重要标志呢。环境问题就是最大的所谓“外部性”问题,而其受害者大多为社会的弱势和被边缘化的群体。
所以,我们讲低碳经济是否和快乐相关,不只是指“低碳”这个状态本身,更是指“低碳经济”的全过程。如果“低碳经济”比单纯追求GDP能创造出多的体面就业、不错的收入,少的废弃物或零废弃物以及良好的生活空间,那么“低碳”相对高GDP而言,就可能使人有多一些快乐。而人生的终极目标不就是“快乐”吗?
“碳”是否使人快乐这个问题,的确存在着未知数。目前的结论,大都基于理论和有限的经验。相比之下,“碳”这个过程使人不快乐的结论,特别是近年来却有大量的经验证明和来自于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支持。当然,我们也有权利去挑战已有的研究成果。而且,的确还有很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来来 上
茅于轼,195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运输经济、数理经济的研究,1993年退休后创办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曾先后担任亚洲开发银行、非洲能源政策研究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顾问等。
李来来,北京环境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国际环境与发展学院中国项目主任,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长期从事环境与发展方面的研究、信息传播与开发工作。现任斯德哥尔摩环境学院副院长。
这里刊出的一组通信,是李来来在筹备“气候变化经济论坛”时,与茅于轼就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进行的一组讨论,可视为代表了“社会学”与“经济学”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一次对话。
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 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经道路的必然选择
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长期贫穷落后的中国,以全面小康为追求,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如何确保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都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此形式下,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二、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1、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
近年来,我国经济呈高速增长态势,资源消耗增长迅速,生态环境破坏较严重。资源的超常利用,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威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的初衷就是要通过低碳发展,改善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与资源状况,实现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特点决定了低碳经济的建设首先要顾及的就是日益恶化的自然生态环境。因此,实行低碳经济模式,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逐渐减少,以能源和资源的大量消耗换取经济高速增长的趋势也将不断改变。在低碳经济的建设过程中,我国的环境质量将不断得到改善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
一方面,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优化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而且有利于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另一方面,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发展低碳经济,则可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排放强度,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利于孕育高新技术产业,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
3、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转变消费方式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有助于绿色消费的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低碳消费模式要求人们在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消费绿色产品和低能耗产品,主动改变过度消费的现象,建立节约能源、提高能效的健康科学的生活习惯,更多地利用清洁和可再生能源,推动生活设施节能和公共建筑节能,选择低碳交通运输方式,实现消费与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
1、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我国90%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因此,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能源、提高能源转化效率可以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对此,首先,应注重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开发清洁的替代能源,战略性地加大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向“低碳富氢”的方向发展。其次,应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在注重开发新能源的同时,应将能源结构的调整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方法相结合,采用低碳技术、节能技术和减排技术,努力提高现有能源体系的整体使用效率。
2、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碳产业
传统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化石燃料所提供的巨大能源,能源结构的高碳化是传统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第一,应加快培育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逐步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产业。第二,大力发展服务业。我国的服务产业占GDP的比重只有35%,不仅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落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要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知识、技术和管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使之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3、引导消费者行为,推行低碳消费模式
科学的消费习惯可以减少碳排放。通过正确的消费引导,可实现经济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由碳化经济向碳水经济转变,由低文明消费向高文明消费转变。要做好消费引导,首先,应大力开展低碳宣传。加快低碳理念的普及推广,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公众了解低碳经济发展的好处,增强公众节能减排、低碳消费的理念,自觉采取低碳消费方式,营造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其次,应引导家庭和个人消费。引导家庭和个人努力改变可能破坏环境的生活习惯及生活方式,倡导文明消费和绿色消费,培养文明消费和绿色消费意识,拒绝一次性消费、便利消费以及高能耗消费,养成低碳化、低能耗的消费模式和习惯。最后,应控制公共消费,引导政府部门低碳消费。引导政府部门低碳消费,不仅有利于廉洁政府的建设,而且可以树立低碳消费的榜样,加速低碳经济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
[2]冯之浚,周荣,张倩.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9
篇5
关键词:水运;低碳经济发展;作用
中图分类号: C35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继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之后,世界各国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应对全球变暖的共识逐步加强。目前,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与经济发展最大的挑战,发展低碳经济是形势所趋。世界各国纷纷针对减少碳排放问题做出了庄重的承诺。交通运输领域是能耗最大的产业之一,其排放的污染物与污染气体不利于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相反,水运以其特有的能耗低、运能大、占地省、污染少的优势,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首选,但我国内河运输还有待发展。
一、水运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作用
低碳经济,即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理念,通过技术、制度创新,开发新能源等手段,最大限度减少煤炭石油等能源的消耗,减少CO2等加剧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水运是我国交通运输方式中历史较为悠久的。水运具有能耗少、低成本、载重量达、污染少等特点,应当作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首选。调查数据表明,在相同运距和相同载重量的条件下,水运产生的污染物较少。例如,CO的排放量,卡车是船队的9.5倍,火车是船队的3.2倍;碳氢化合物,火车和卡车的排放量分别是船队的5倍和7倍。由此可见,水运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最优选择,它不仅好能少,排放的污染气体也少。我国水资源极为丰富,自古以来就是世界领先的水运大国,其水运布局也有很大的优势,在促进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物流业蓬勃发展,选择水运,不仅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成本相对较低,是物流首选的运输物资的方式。水运在我国交通运输方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对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水运的低碳经济运作所存在的问题
(一)船舶类型复杂多样
目前,水运船舶根据载人还是载物大致分为两种:客船和货船。对于货船,按用途又可以将其分为干货船和槽货船。干货船又可以根据载物种类分为杂货船、木材船等多种;油槽船可分为:油轮和液化天然气船,每一类船舶又有不同的型号。还有一些专用船舶其分类更为多样。因为每一种型号的船舶都有区别于其他的零部件,船舶如此复杂的分类给船舶制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加工大量不同的零部件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同时会造成更多的环境污染,反而不利于我国资源节约型,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另外,一些零部件的使用是一次性的,无法进行循环利用,不利于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运营船舶老化严重
由于船舶造价成本高等原因,水路交通运输船舶更新换代速度较慢,十年以上的船舶成为运输的主力军,运营船舶老龄化严重。甚至,有些船舶运营企业为了最大限度降低运输成本,不注重船舶的保养和维护,船舶燃油消耗率高升,降低了水运节能减排的效果,增加了碳的排放量,削弱了水运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三)燃油能耗统计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国内船舶运营企业的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没有建立起系统的能耗系统管理制度,尤其是在中小企业中,受经济发展和工作量大的限制,中小型企业有意忽视了低碳减排新型技术的应用,大部分企业能耗统计仅做成本核算用,没有建立系统的燃油能耗统计管理制度。同时,政府推进低碳理念的难度较大。目前普遍的情况是,船舶运营企业在效益不好时没有能力进行有效的技术投入,效益好的时候不考虑低碳减排问题。此外,由于物资运输的不对称性,船舶难以保证往返都能载运货物,船舶空载率较高,增加了能耗。
三、加强水运低碳经济运作的措施
(一)加强船舶标准化与模块化设计
在今后的船舶设计中,应尽量实现船舶零部件的标准化和模块化,在简化船舶制造工序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整个制造系统的运行效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技术创新体系,不断优化船型与船体型,实现低碳减排的目的。同时,应使用年限较高的低碳环保材料,这就给船舶设计与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设计制造过程中,要考虑到产品在超过营运寿命后材料的循环利用问题,最大限度降低碳的排放量与能源损耗。
(二)加强监管,减少老龄船的应用
目前,很多船舶运输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忽视船舶的使用寿命,加剧了使用船舶的老龄化程度。从长远考虑,企业应当加强对于老龄化船舶的监管,定期对船舶进行维修和保养,通过减速航行、加强管理等措施有效地控制船舶的燃油消耗、降低成本。对各种类型的船舶的燃油消耗进行跟踪比较,通过信息系统分析船舶营运过程中的燃油消耗,确定各类型船耗油定额,实现对船舶燃油使用各个环节的有效控制。
(三)健全燃油耗能管理制度
水运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健全的燃油耗能管理制度十分必要。政府应当充分利用法律的强制性,规范船舶运输企业运营活动。企业管理者应当自觉树立低碳理念,建立系统的燃油耗能管理制度。在实际经营活动中,企业应当建立低碳经济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积极引进现代化低能减排技术,为发展低碳经济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此外,应当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合理安排运输业务,降低船舶的空载率。建立航运信息系统,企业可以通过此平台选择有价值的信息,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空载率的同时,降低运输成本,促进企业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水运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顺应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力促进水运的发展与创新,制定行之有效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是我国科学工作者面临的主要研究课题。此外,人们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也会享受低碳生活带来的好处。大量发展低碳经济中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姜海洋. 水运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作用及分析[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07:26-27.
[2]卢现祥,柯赞贤,张翼. 论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市场失灵[J]. 当代财经,2013,01:12-22.
[3]王晓辉. 水运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作用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2013,23:60-61.
[4]何翔宇. 水运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作用[J]. 河南科技,2014,20:192.
[5]马艳,吴莲. 低碳技术对低碳经济作用机制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基于马克思社会总产品价值构成理论的视角[J]. 财经研究,2013,11:80-89.
篇6
低碳生活,是目前最提倡的一种生活方式。什么是低碳?让我来告诉大家:低碳、低碳,顾名思义,就是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而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所以,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说得通俗点就是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那低碳有什么好处呢?其实,我们现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已经导致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愈来愈多,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世界温度在迅速上升,南极以及北极的众多冰山过度融化,以至于太平洋的许多小岛被海水淹没,科学家预计,如果太平洋的海水再增长,在许多年后,五大洲将被淹没,大家现在了解到了温室气体过度排放的恐怖了吧。那怎样过低碳生活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家居低碳:减少自己对"电"的依赖。也许,您不知道,电动电器会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消耗大量高含碳原材料以及石油,变相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装修时,使用环保家居,如,热收缩值小,保温隔热性能优越,且具有呼吸功能,能够调节室内空气湿度。自身小户型无论在节约建筑材料、节能节电、建造和使用成本等方面都优于大户型,碳排放量也明显小于大户型的纤维石膏板……
2.交通低碳:在您开车外出时,尽量避免冷车启动、减少怠速时间、尽量避免突然加速、选择合适挡位、避免低挡跑高速、用黏度最低的油、定期更换机油、高速驾驶时不要开窗、轮胎气压要适当。购买低价格、低油耗、低污染,同时安全系数不断提高的小排量车。多步行或骑自行车,乘坐轻轨或者地铁。经常在网络、电视上购买物品,从而减少出门购物的次数,如果开车出门购物,请有计划购物,尽可能一次购足。
篇7
关键词:建筑节能;低碳建筑;环保意识
当前,我国建筑物本身的能耗过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而相比之下的一些发达国家,由于较早重视节能环保理念,因此,在低碳建筑的设计施工和节能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愈演愈烈,能源不断被消耗,环境污染情况的持续恶化,如何降低能耗是摆在所有建筑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同时,我们也要加大这一方面的科学研究和资金支持,使得我国建筑节能性稳步提高,这在长远看来,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暂时看上去可能投入较多,然而长远来看,却是降低了成本,保护了环境,也促进了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接下来,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国低碳建筑和节能等相关问题。
一、当前我国低碳建筑和节能性发展的基本概况
首先,从建筑设计施工环节来看,无论是设计人员还是施工人员环保意识较差,还没有形成较为科学成熟的环境保护理念,在工作中缺乏体现。有些单位和个人单纯从眼前考虑问题,认为当前降低了建筑成本就是达到了降低成本的目的,而其中就缺乏了长远考虑,使得建筑物本身在使用过程中能源消耗巨大,给使用者带来沉重的负担,也使得国家能源供给方面压力倍增。还有的单位和个人缺乏前期的整体布局和设计,在施工过程中才意识到环保节能、低碳环保的重要性,这就导致了返工的现象,造成了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因此,这些现象应该引起有关单位和部门的重视,切实将环保要求明确化,监督做到位,避免重复施工的浪费现象。其次,就是在政府有关部门的职能发挥问题了,在建筑设计施工方面,有关单位和个人是否符合相关规定,这需要政府部门将职能发挥到位,监管到位,避免,由于监管疏漏造成建筑节能性不达标,进而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政府对于节能减排建筑给予的帮扶力度不够大,由于开发成本比较高,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很多开发商根本就不会建造节能建筑。因此,推广是一方面,考虑到成本因素,政府的帮扶也是要做到位,否则在市场经济逐利之下,光靠建筑施工企业的良心是非常不可靠的。当然,与此相关的,我国低碳节能技术方面也需要不断突破,从明确的情况来看,我国相关技术发展缓慢,尤其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滞后,成本奇高,因此,若想要成本降下来,势必需要加大科研投入,尽快让我国的节能技术走向世界前列。同时,普通群众的低碳节能环保意识也有待提高,当前很多群众也表现出来只考虑眼前降低成本的问题,低碳生活这样一个时尚科学的理念还没有获得更大范围的推广,与深得人心还有较大的差距。虽然近年来相关部门对低碳建筑以及建筑节能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但效果仍不理想。总之,公共对低碳建筑认知度较低,热情不高。
二、我国低碳建筑和建筑节能未来发展的展望
1.建筑设计施工要实现环保要求
设计环节是建筑物本身节能性实现与否的关键环节,这些理念的渗入,需要设计人员有目的的进行,从各个环节体现出环保理念,对各种节能系数做出科学的预测,便于施工过程中进行详细的指导。在建筑选址时,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包括阳关、湿度等,尽可能选择有利朝向,满足日照间距要求,避免与周边建筑物的相互遮挡干扰,在外部空间环境中,尽量减少场地内硬质路面的使用,增加绿地,以形成有利的小气候,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来降低能源的使用,比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
2.政府重视建筑物的低碳节能性,加大监管力度
各级政府要把发展低碳建筑与建筑节能提高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上认识,完善建筑节能规划的相关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的规范与要求,使建筑能耗满足标准要求。鼓励和支持新型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对新型住宅等的审批要重点考察环保低碳性能,从政策上,管理上促进新型环保节能建筑的施工和落成,对一些老旧建筑进行环保低碳升级,降低能源消耗,同时要出台相应的惩罚制度,对无视政府相关政策法规,违规建设的单位开出大罚单,让他们不敢违法,违不起法,从而,提高企业的自觉性。
3.鼓励科技创新,促进新型材料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不断的寻求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与材料。在建筑行业,自然界的清洁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和风能都可以作为低碳建筑的可利用资源,同时建筑材料也应尽可能的采用绿色建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果,减少损耗,降低材料运输施工过程中的损耗,既降低了成本,也节约了能源。在理念上,低碳建筑有别于建筑节能。建筑节能是前瞻情景性的增量节能,低碳建筑是历史基准线性质的存量减排。实现低碳建筑的节能可以执行更加严格的建筑节能标准,例如提高对窗的热工性能要求;将“能耗分项计量”等推荐性标准转为强制性标准;增加对夏热地区建筑遮阳的要求等。
4.加大环保低碳建筑推广力度,培养群众的新型建筑节能观念
鼓励民众参与到低碳建筑和节能建筑的宣传当中去,这样可以使民众深入地了解发展低碳建筑的意义,清楚建筑节能对自己乃至子孙后代的生活带来的好处,进而能够自觉地抵制高能耗建筑,这样将对低碳建筑的发展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大力宣传建筑节能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能源、新工艺,令民众认识到低碳建筑与建筑节能的真实可行性,并宣传低碳建筑的相应实例,增加民众对低碳建筑的信心。总之,在地球环境不断恶化,资源不断被消耗的当代社会,建筑物本身实现环保节能、低碳高效是建筑业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要努力发展和前进的正确方向。环保的理念要真正落到实处,落实到行动上,落实到效果上,需要建筑行业及政府有关部门齐心协力加大科研推广力度,宣传力度,让普通群众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尽快实现低碳节能建筑的普及化。
参考文献:
[1]王娓姝.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3):262.
[2]邵琪珺.推广建筑节能技术促进低碳建筑发展[J].绿色科技,2015,(11):241-242.
[3]王崇杰,薛一冰.节能减排与低碳建筑[J].工程力学,2010,(S2):42-47.
[4]李国波.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J].科技资讯,2010,(23):92.
篇8
当我们享受着经济增长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开始发现资源问题越来越受重视。几十年来国际社会为探索可持续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中国政府在绿色经济的投入也不少,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颁布了气候变化绿皮书指出,“十一五”以来,我国在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方面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同时,节能减排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工业化和城市加速发展的阶段,我国调整经济的结构,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促进低碳发展也面临非常高的约束。日前,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到要深化重点的领域改革,其中一个重点就是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的交易制度,我相信在政府的领导下,“十二五”期间我国在绿色经济的发展中将会一日千里,而中国绿色企业将和IT时代一样,在非常短的时间里会追上领先的水平,甚至做的更快更好。
企业这时能够做些什么呢?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中,我国宣布了2020年单位国家生产总值二氧化碳的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减排目标,但是提出了一点,我们企业能够发挥出政策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说碳强度、能源强度的降低,以及非化石能源使用所占的比例,还有森林的面积等一些约束性的指标过去一直是摊派到各个地方的政府,在“十二五”期间,可以摊到其他地方,按各地具体的情况分配到各个地方和各个行业,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企业和具体的一些单位当中。对企业而言,低碳经济除了让公司产品升级服务换代以外,还需要一些经济上的鼓励,碳交易就是典型的例子。国外运用较多的市场手段,有碳排放交易,碳排放交易中有基于项目的碳排放交易,前者如欧盟、英国等交易市场,后者如芝加哥交易所的资源排放经济,英国有排放贸易机制和碳基金等,政府还支持成立了碳信用基金,而扶持低碳的创业,高增长企业。目前全球已经有四个交易所专门从事低碳金融的交易,以国际价格计算,到2012年之前,全球碳市场的规模每年可达到600亿美元。
另一个可以加快企业低碳的步伐是低碳产品的认证,是以产品为链条,吸引整个社会在生产和消费环节当中参与到应对气候的变化中,通过向产品授予低碳的标志,从而向社会推进一个以顾客为导向的低碳产品采购和消费模式,以公众的消费选择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发低碳的产品技术,向低碳生产模式转变,最终达到减少温室气体的效果。
国外低碳产品认证项目不断的出现,在德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十几个国家已经开始了低碳产品的认证,无论是碳交易和碳产品的认证,企业获得了效益以外,更重要的是企业进行了升级换代。对我们国家的企业来讲,把绿色革命,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才是关键。美国里根政府时放了大量的资源在研发上面,铸造美国在IT时代的局面,在低碳的经济中,由于很多新兴的绿色技术还在研发的阶段,我国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距离没有传统技术那么大,有的甚至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因此我国在绿色前沿的竞争中,站在非常制高点的前列。
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是技术的创新。企业的行为对于技术创新是非常重要的,企业要不断创新,提高技术和生产的效率,提高能源的循环利用,同时企业要制订自己的减排标准,以不污染环境为公司发展的前提。未来,低碳技术将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标志,谁掌握了先进的低碳技术,谁就拥有了核心的竞争力,低碳技术的面很广,大的技术包括节能技术,低碳的能源技术,二氧化碳的捕捉还有埋存等技术。目前中国高能耗的行业及其企业非常多,尤其是中小型高能耗企业,发展节能减排的项目会遇到资金等问题,要解决好中小企业与低碳经济发展项目的成本问题,政府需要发挥主导的作用,建立碳交易平台,提供企业融资的机会。
我们希望尽我们的一份力,一份光,和大家一起走上低碳之路,我们将会做以下几点:
第一,引入新能源的科技,加快产业的融合。联合国开发署在北京颁发了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迈向低碳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未来报告指数。中国实现未来低碳经济的目标至少需要60多种技术,在这60多种技术里面,有42种是核心技术,这表明在我们国家而言,70%的减排核心技术是需要进口的。
以分布式能源为例,中国的电厂还是以发电居多,会有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分布式能源利用清洁能源、天然气作为燃料,可以通过销售电力、冷却水蒸汽产生经济效益以外,更重要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可以减少。与传统的发电厂相比,二氧化碳的碳排放是1937磅百万瓦小时,二氧化硫的排放是0.003磅,传统的是8.44。
第二,活化融资的新渠道以及投资的新方式。“十二五”期间,推动工业节能减排还会扩大市场的融资渠道,创新投资融资方式,由于节能减排必须有先进技术的支撑,也必须有资金的投入,我们相信作为全球的金融中心的香港可以积极发挥技术的引进、资金的优势,这也可以让中腾进一步深化和国内企业的合作,形成更大的竞争力。
第三,绿化传统的制造业。绿化制造也是我们国家低碳中间的组成部分,长三角、珠三角中国制造传统的重点,一个一个的工业园区为当地创收了经济的效益,但是在低碳的年代,这些产业如何绿化其生命力呢?
篇9
关键词:低碳旅游;森林旅游;发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F592.3;S7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3-0742-03
低碳概念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提出的,旨在通过提倡人类减少生产、生活中温室气体(CO2为主)的排放,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自2003年英国政府公布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后,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发展战略进入全球视野。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它既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革新,也是人类文明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次重大进步。
2011年11月,中国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联合《关于加快发展森林旅游的意见》(林场发[2011]249号),在该意见中,两局决定加强战略合作,共同把发展森林旅游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实现兴林富民战略支撑点,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领域,促进旅游业发展新的增长极[1]。至此,森林旅游作为低碳经济发展方式,全面进入中国的政治与社会生活。
近几年来,通过发展森林旅游以实现林区经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发展已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但学界对森林旅游这一新的低碳旅游发展方式仍然缺乏必要的关注与系统的研究,已有研究视角仅散见于将森林旅游视为林业低碳经济的实现方式[2];认同森林旅游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地位尤为重要[3],提出应当探讨低碳经济下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渠道[4]。而对于森林旅游这一新的低碳旅游发展方式的研究较少,本文在界定低碳旅游与森林旅游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分析森林旅游与低碳旅游的关系,提出通过发展森林旅游实现低碳旅游的对策。
1 低碳旅游与森林旅游的关系
1.1 低碳旅游与森林旅游的内涵
低碳旅游是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旨在通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对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的运用及对低碳旅游消费方式的倡导,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5]。低碳旅游的核心理念是以较少的碳排放量获取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与环保效益,倡导的是一种以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为特征的全新旅游消费方式,这种旅游方式以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为首要目的,以有意识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活动为最终目的。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在旅游业的渗透和衍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6]。
森林旅游是指人们利用闲暇时间在森林中的旅游行为和现象,或指游人离开城市生活的喧嚣而走向以森林生态系统为背景的郊野或林区环境中进行登山、揽胜、观光、休憩、考察、采集等和以野游为主要内容的长途旅行或远足[7]。
1.2 森林旅游是一种新的低碳旅游发展方式
森林旅游是一种新的低碳旅游发展方式,森林旅游对低碳旅游的响应具体体现在旅游开发理念、旅游吸引物、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和旅游消费方式对低碳理念、碳汇体验环境、低碳技术、低碳生活方式的响应等诸多方面。
1.2.1 森林旅游是对低碳旅游理念的积极回应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逐渐厌倦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生活,加之休闲时间增多,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高质量的旅游活动。森林旅游是一种尽可能依托原生态的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开展的旅游活动,森林旅游提倡在旅游活动中不占用或少占用人造设施,其蕴含的“返朴归真、天人合一”的旅游方式本身就是对低碳旅游理念的积极回应。
1.2.2 森林旅游为游客提供碳汇体验环境 森林既是森林旅游最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也是森林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森林首先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有机碳库,有关资料显示,陆地生态系统中储存了 2.48万亿 t 的 CO2,其中 1.15 万亿t 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森林蓄积每生长1 m3,平均吸收 CO2 1.83 t,放出 O2 1.62 t[2]。并且,森林具有生态优越性、物种多样性、文化独特性、科普教育性、功能多重性等显著特点。森林中的山、水、花草木、寺庙楼榭等景观和人文建筑形成了森林小气候,满足了游客对旅游资源的视觉审美、听觉洗礼、精神遐思、自然感应的诸多要求,以其良好的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为主要旅游吸引物,为游客提供了高质量的碳汇体验环境,让旅游者享受到一种位于“甜蜜地带”的极致旅游体验。
1.2.3 森林旅游是低能耗、低排放的旅游方式 要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必须通过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加快高碳排放产业的转换与更替。据相关统计,观鸟、徒步等森林观光旅游活动游客人均能耗为8.5 MJ,垂钓、游泳等森林自然活动能耗为26.5 MJ,蹦极、山地自行车等森林探险活动能耗为35.1 MJ;而乘直升机滑雪游客人均能耗1 300 MJ,潜水人均能耗800 MJ。野营地每床每晚能耗为50 MJ,排放CO2 0.16 kg;星级饭店每床每晚能耗为130~916 MJ,排放CO2 20.6~145.2 kg[8]。以上数据说明森林旅游活动本身是低能耗、低排放的。森林旅游正是转变了以前林区的“砍伐经济”,通过对“休闲、体验、教育、健康”等为主题进行旅游产业的深度开发和创新实现经济增长,不仅减少排放,而且保护了森林资源,发展了林区经济,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美结合。
1.2.4 森林旅游对旅游业低碳发展的影响广泛而深刻 森林旅游本身就是旅游者以其行动对低碳生活理念的积极响应,因此森林旅游对旅游业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森林旅游设施是在低碳技术的指导下直接改造或建造的用来满足旅游接待服务的基础设施和专用设施。在森林旅游开发中建设生态停车场,使用电瓶车、新型能源车等低碳旅游交通工具,国家相关部门通过对低碳旅游酒店的技术标准制定,规范了游客在森林旅游中对旅游方式的选择。其次,游客的低碳意识也会在森林旅游活动过程中得到显著提高。贯穿森林旅游始终的生态、低碳理念让游客在旅游活动中更加全面了解森林建设与环境保护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战略意义;森林旅游所提倡的行为方式让游客通过旅游活动中无处不在的低碳教育,潜移默化形成低碳意识。因此,森林旅游是把生态观念和生态文化融入旅游的各个环节、引导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绿色消费,是对低碳生活方式的积极响应。
2 发展森林旅游、更好实现低碳旅游发展的建议
森林旅游从旅游开发理念、旅游吸引物、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和旅游消费方式等方面体现了对低碳旅游的积极响应,然而近年来随着旅游经济的火热发展、旅游景区的急速扩张,由于急功近利与过度开发,森林资源受损、建筑设施与景观环境不协调等现象频繁出现。因此,森林旅游要真正成为中国旅游低碳发展方式,还应当从理念培育、景区规划设计、政府积极作为、企业响应等多方面入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2.1 进一步培育低碳理念
低碳行为是对低碳理念的积极响应,要实现森林旅游,应当进一步培育低碳理念。第一,要培育政府的低碳管理理念。森林在生态环保中有着特殊地位与作用,政府应当在观念上跳出旅游仅仅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观念误区,将森林旅游的社会与环境保护效益放在经济效益之前。第二,要培育企业的低碳服务理念,由于对低碳技术的依赖,从短期来看,实现企业低碳运营需要成本投入,企业应当进一步认识自己在森林旅游中的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低碳服务理念。第三,要培育游客的低碳参与理念,通过大众传媒、学校教育等诸多手段,帮助其认同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并进而养成低碳的生活消费方式。第四,要培育森林旅游景区社区居民的低碳环保意识,通过理念的积极引导,以及低碳环保带来的实际好处,努力让其支持政府低碳政策、帮助企业低碳运行、参与社区低碳建设,真正实现森林旅游的低碳发展。
2.2 做好森林旅游景区的科学规划设计
由于目前国内还缺乏相关的森林旅游专题的系统性、科学性的研究,因此在旅游规划中也缺乏相关的规划纲要指导,森林旅游景区在规划设计中照搬一般景区规划设计套路的现象严重。在做好森林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中,第一,应当做好低碳旅游设施的规划设计,实现森林旅游景区“核心保护区、过渡区、游客接待区”的科学功能分区;第二,通过编制低碳发展的专项规划,合理评估景区环境承载力,规划景区设施建设与发展步骤;第三,积极规划与建设低碳旅游专项设施及配套的基础设施。规划低碳旅游交通工具,发展低碳交通设施;利用循环污水处理等技术,建设低碳环境卫生设施;利用新能源技术,建设低碳能源供应系统等。
2.3 政府积极作为
第一,政府应当减少行政干预,通过加强政府监管实现自身角色定位,尤其是要创新森林旅游经营管理体制,引入市场机制进行企业化运作和公司法人管理,打造森林旅游品牌。第二,政府应当通过立法,细化低碳旅游标准和制度,从资金、政策、土地等方面加大对森林旅游景区低碳项目建设的扶持力度,尤其支持景区及涉旅企业在技术上利用新能源、新材料。第三,政府应当抓紧培育一批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森林旅游景区在为游客创造良好旅游环境的同时,还担负着保护森林资源的重任,只有培育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才能同时做好景区管理服务与景区保护的双重工作。
2.4 涉旅企业响应
在森林旅游的开发经营中旅游企业经营者首先要改变“旅游是无烟工业”、“一次投入长久产出”的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在森林旅游发展中的企业责任,通过加大环境投资力度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4]。其次要通过对新技术的引入,主导低碳消费方式,在经营过程中积极进行技术革新与技术推广。森林旅游企业最后选择低碳的企业运营方式为游客选择低碳节能的旅游消费品,从而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参考文献:
[1] 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关于加快发展森林旅游的意见 [EB/OL]. ,2011-11-9.
[2] 张秋根,曹建华,郭小敏.林业低碳经济探讨[J].林业经济,2010(3):36-38.
[3] 陈宝刚,于海伟.论森林旅游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J].防护林科技,2011(6):84-85.
[4] 陈贵松,陈小琴,陈秋华.低碳经济下森林旅游业发展探讨[J].林业经济问题,2010,30(1):56-64.
[5] 蔡 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1):13-17.
[6] 肖光明.我国森林旅游四个主要领域的研究进展[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9(2):267-271.
篇10
关键词:低碳 意识 态度 改变生活
中图分类号:C9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286-01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低碳金融是在实现低碳经济的基础上,改善金融环境,实现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当“低碳”一词成为时代潮流的时候,也成为一种思想理念。当前的银行业除了自身积极践行“低碳金融”这一理念外,商业银行也通过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呼吁客户参与其中。金融业还通过提供优质、高效、专业的金融服务,为绿色环保企业创造了更多的价值,全面助力低碳经济发展。
一、意识决定态度
良好的思想意识帮助人们端正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好的思想意识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事情。在职场上常听到“反正是公家的东西,我们不浪费,别人也会浪费的”、“省是省不下来的”等等,这些话语与低碳经济、绿色环保格格不入,作为银行业的一员更应该为“低碳”事业身体力行。
从身边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其实支持低碳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一些良好的习惯就是支持社会、保护地球的一种。例如:在办公室使用电脑时,尽量使用低亮度,开启程序少些并养成随手关闭电脑电源的习惯,避免浪费;不坐电梯爬楼梯;工作中尽量使用“双面纸”;传递文件尽量使用电子文档等。所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随着时间的累积,我们自然而然会思考我们在生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努力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
二、态度改变生活
态度决定行动,态度改变生活。没有不重要的工作,只有不重视工作的人。在低碳社会中,真正改变其行为方式的人是真正拥有低碳态度的人。
“态”便是心上有个大目标,每一件小事都做好。成功只交给有准备的人。有目标,生活才处于追求的状态,才会感到充实,感到快乐。明确地知道自己的生活目标,才能在目标的道路上稳步前进。把目标量化,即定性、定量、定时,才能让人们在目标的方向上不会感到迷茫。《态度决定一切》是美国著名演说家罗曼・文森特・皮尔写的一本书,他以倡导积极思维和人性的自尊而闻名全球。态度是一个人对待事物的一种驱动力,什么样的心态将决定人们得到什么样的生活。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里,人们在利益的驱动下放弃了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在毁灭地球的同时,也在毁灭自身的生存环境。所以好的态度产生正向的驱动力,注定会得到好的结果;不好的态度也会产生负面的驱动力,注定会得到不好的结果。唯有心态摆正了,才会感觉到生活与工作的快乐。
在工作中低碳态度首先是职业成熟。意识决定行动,行动才会导致效果,金融行业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一方面它在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带给我们不同的精彩生活,同时也因为我们过分追求盈利性,导致社会责任感的缺失,职业成熟度恰恰用来衡量思维和行动方式,预测其效果的合理性,在“绿色信贷、低能环保”的呼吁下,银行在发放贷款方面越来越重视利润和环保的相协调。提高职业成熟度对提升职业道德化和社会责任感效果非常明显。
低碳态度,是有责任心。责任心是指对事情能敢于承担、主动负责的态度。工作是人安身立命、实现自我价值所在。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是每一名工作人员起码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品质。作为金融从业人员责任心不仅是对本职工作的要求,也是对社会、对自然的道德法则。有了责任心才能敬业,自觉把岗位职责、份内之事铭记于心,把当今社会高碳的危机环境揽上心头;有了责任心方能尽职,一心扑在工作上,做到不因事大而难为、不因事小而不为、不因事多而忘为、不因事杂而错为;有了责任心方能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奋力拼搏。有了责任感,不会的可以学会,不懂的可以弄懂,不容易发现的错误能被发现,可能出现的事故可以避免,可以这样说,责任感是一个人能够立足于社会和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低碳态度,是有感恩心。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能。感恩,使我们看到世界的美好,看到社会中和谐的人文关系。在不幸时得到慰藉、获得温暖,激发我们挑战困难的勇气,进而获取前进的动力。“感恩”之心,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阳光雨露,一刻也不能少。在工作中,感激它带来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感激才能倍感珍惜,并在生活中回馈社会,珍惜大自然。无论你是何等的尊贵,或是怎样卑微;无论你生活在何地何处,或是你有着怎样特别的生活经历,只要你胸中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随之而来的,就必然会不断地涌动着诸如温暖、自信、坚定、善良等等这些美好的品格坦然处世。
态度决定习惯,习惯改变生活。对待生活的态度决定着你的人生命运。只要我们用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心怀感恩的态度对待工作和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就一定能走向成功。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说,如果拿橘子来比喻人生,一种橘子大而酸,一种橘子小而甜,一些人拿到大的就会抱怨酸,拿到甜的又会抱怨小。而我拿到了小橘子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的会感谢它是大的。
由此可见,意识决定态度,态度改变生活。有什么样的意识,就有什么样的态度,接下来的就是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人生。所以我们都来学一学蔡先生吧,凡事多往好处想一想,永远保持一个积极良好的心态,学会宽容,常怀感恩之心,携起手来,努力实现我们低碳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赵昕.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进步因素及其动态效应.经济学动态,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