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教育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19 17:50: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教育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老年教育发展现状

篇1

>> 浅谈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模式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论我国保水剂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低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论我国私募基金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浅析街舞运动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我国舞蹈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浅谈我国电动车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浅析我国移动端网购市场的发展现况 我国寿险销售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完善对策 我国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食品安全预警体系的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 探讨电气自动化在我国煤矿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及我国碳交易市场展望 我国老年人口健康照护的困境与出路 创业投资:我国西部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现状及展望 我国农超对接发展现状及展望 我国核电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我国电子农务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吕盛鸽, 宣丹萍. 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系数预测[J]. 统计研究, 2012, 3:27-31.

[5]刘新莲, 戴红霞, 曹艳冰. 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 护理杂志, 2006, 23(5): 57-58.

[6]钱军程, 陈育德, 饶克勤, 等. 中国老年人口失能流行趋势的分析与建议 [J]. 中国卫生统计, 2012, 29(1): 6-9.

[7]尤黎明. 试论老年照护体系的构建[J]. 中国护理管理, 2004, 4(1): 9-12.

[8]原新,李志宏, 党俊武, 等. 中国老龄政策体系框架研究 [J]. 人口学刊, 2009,6: 25-29.

[9]黄建英, 钟长霞, 梁丽. 14590例60岁及以上老年住院病人统计分析 [J]. 医学信息 2008, 21(7): 1028-1030.

[10]王志红, 詹琳主编.老年护理学 [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11]张先庚,赵清霞,李凤燕, 等. 养老院实施特色护理管理的实践探索 [J].2012, 21(4): 289-290.

[12]翟福生, 刘天元, 贾煜. 养老院发展的困境与出路-以京津两地为例 [J].时代经贸 2012,4: 98-98.

[13]施永兴. 上海市老年护理医院服务现状与政策研究 [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14]王千, 冯正仪, 金培培. 全科团队模式中社区护士工作内容调查 [J]. 现代护理, 2008, 14(2): 262-264.

[15]冯正仪,张玉梅,沈慧霞.上海社区老年护理工作内容调查 [J]. 护理杂志 ,2004, 21(3): 27-28.

[16]张牧原.中日医疗保障制度的比较与启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9(93):81-87.

[17]邵林玲,金静芬.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初探 [J].卫生经济研究, 2008, 5: 30-32.

[18]杜鹏, 张瑶. 我国老年保险市场的缺位及对策研究 [J]. 商业时代, 2006, 31: 82-82.

[19]Arnaert A,Heuvel BV,Windey T.Health and Social care policy for the elderly in Belgium.Geriatr Nurs,2005;26:366-371.

篇2

>> 网球运动对中老年人健康的影响 科技进步对网球运动发展的影响 网球运动对大连市老年人身体健康影响研究 网球运动对鹰潭市老年人身体健康影响研究 女子网球服装对网球运动发展的价值影响 广州市老年人网球运动参与者锻炼情况研究 网球运动对中老年肥胖者体质指标的影响 高校校园网球运动发展的影响因素 浅析科学技术对网球运动的影响 营养补充对网球运动员的影响 网球运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 对影响我国青少年网球运动发展因素的分析 网球运动的演变与发展 高校大学生参与网球运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浅谈影响西安市职业女性参与网球运动的因素及对策 网球运动的魅力 李娜的明星效应对中国网球运动发展的影响 影响新乡市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的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竞技网球运动发展的训练学因素分析 浅析现阶段我国网球运动发展的影响因素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网球产业发展对老年人参与网球运动的影响 网球产业发展对老年人参与网球运动的影响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王凯瑞 董子萌 孔韦人")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 ;要】老年人的身体及生活质量,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家庭的安康,而体育锻炼是改善人们身体质量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其中网球运动也是适合老年人进行的体育运动之一。本文通过对网球产业发展对老年人参与网球运动的影响进行研究,来推动网球产业的发展以及促进老年人健身运动的开展。 【关键词】网球产业 ; ;老年体育 ; ;网球参与 【中图分类号】G845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1-0089-02

老年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年)中也突出强调了:“重视妇女和老年人的体质健康问题,积极支持他们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加强对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的科学指导。”随着老年人的健身意识越来越强,网球运动的普及以及其可控性和趣味性,也使得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参与到网球运动中来。除了网球运动自身对老年人的参与起到促进作用,网球产业的发展对老年人的参与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以往的研究中多以网球运动自身对老年人的影响为主,关于网球产业的影响作用却很少提及。本文通过对网球产业发展对老年人参与网球运动的影响进行研究,来推动网球产业的发展以及促进老年人健身运动的开展。

一 ;网球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1.促进市场经济发展

网球人口的数量和比例是衡量网球市场的重要指标,网球发达国家的网球人口的比例一般都在1%~5%之间,有的国家还超过了5%。我国网球产业现阶段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虽不及网球发达国家,但网球人口数量正在急剧增加,网球产业所占的比重也在加大。网球赛事产业盈利巨大,竞赛门票、广告权、特许经营权、转播权以及相关信息的使用和出版权都给市场经济带来巨大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网球运动的普及,人们对网球拍、网球服、网球鞋及其他辅助配件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租用网球场地,找专业网球教练进行系统学习,在网球运动中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积极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2.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参加体育锻炼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体育消费的需求越来越高,网球作为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目之一,对网球产品、服务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网球消费需求,必须扩大网球市场规模,开辟消费途径,增加网球产品的供应量以及提高服务的质量等,无论生产、销售还是服务都需要劳动力。因此,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了就业压力,并培养了各类型工作人才,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双赢的目的。

3.推进网球运动的科学化发展

网球用品制造商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去研制更科学并且能够满足不同人群需要的网球设备,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降低网球运动对人体的损害。网球培训业的发展更是能使网球参与者能够得到专业的指导,进行科学训练,正确地认识网球运动,培养网球兴趣,促进网球运动的科学化发展。

二 ;我国网球产业的发展现状

1.网球培训业的发展现状

网球场地场馆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网球培训业的教练员力量也在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要规范对其的管理制度,定期进行培训考核,注重提高教练员的综合能力。近年来,专业网球运动员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网球培训工作中来,把实战经验上升为一套系统理论,同时,受过高等教育具有系统理论知识的网球教练所占比重也在增大,将理论与实战结合,系统科学的进行教授,提高了网球教学训练的效率,也一改以往的经验论教学。

2.网球竞赛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国各地各个级别的专业、业余网球比赛越来越多,水平也越来越高,影响也越来越大,多项重要的国际赛事也在中国落户。本土企业开始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观众和赞助商的利益为经营赛事的理念,自主运作高水平网球赛事。从多个方面开发网球竞赛业的潜在价值,促进网球赛事的商业化发展,在推广网球运动的同时获得最大化的利益,增加网球产业的市场份额。

3.网球器材、设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的情境下,使网球产业市场化逐渐加快,拉动了网球消费。如今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多地去追求精神生活,消费者注重运动引领的时尚和休闲的生活方式,这将影响网球用品的开发。因此,网球用品呈现了多样化发展的现状,将更多的时尚因素、科技融入网球用品中,并且结合网球运动的特性,开发出能够满足不同人群需要的产品。

三 ;老年人参与网球运动的动机

1.网球运动能够改善老年人的身体机能

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呈多样化,而保持和增进身体健康、治疗身体疾病是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最重要的动机。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的运动、循环、呼吸、神经等系统出现相应程度的减退。网球运动是老年人锻炼身体、强健体魄的理想体育项目之一,能根据参加者的年龄、技术水平、自身条件等因素选择适宜的运动量,即使是高龄老年人在生理上同样能够承受网球运动的负荷。网球运动中在回击对方来球时,首先要对来球做出判断,并针对来球采用相应的战术行动,这样,就要求视觉、听觉等感觉机能的高度兴奋,从而提高了神经中枢系统的灵活性和思维的敏捷性,延缓了脑神经的衰老。

2.满足心理需要,改善心理状态

人进入老年后,由于年龄的老化和离退休后的无所事事,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和孤寂感,这种情感对人体的健康是极为不利的。参加网球运动,不仅能很好地消除心理上的积郁,同时通过打网球,可以结识许多新朋友,扩大自己的生活圈子,加入到网球队的集体中,能体会到队友之间的友谊,充实自己的生活,消除孤独感和寂寞感,改善心理状态。

网球运动是一种竞赛性且具有一定趣味性的运动项目,老年人在参与网球运动时,能够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全身心投入到网球运动中,在增强体质的同时体验了运动的乐趣,培养了兴趣爱好,也使得自己在生活中有了目标,满足了心理需要。

四 ;网球产业发展对老年人参与网球运动的影响

1.拓宽视野培养网球兴趣

在当今这个网络信息时代,老年人接触体育信息的主要渠道还是通过电视、报纸和收音机,以及从亲戚、朋友中获得。网球竞赛的产业化发展为保证赞助商的利益以及满足观众的需要,在组织竞赛时邀请高水平运动员参赛,提高竞赛观赏价值,保证观赛上座率以及节目收视率,并且对国际性重大网球赛事进行直播。随着网球运动在国内的发展,赛事转播率也在逐年提高,老年人可以直接从电视上观看到更多更精彩的赛事,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从无意中收看,到主动地去了解网球,培养了他们的兴趣,不再把老年人的体育锻炼拘泥于简单的身体活动,而是延伸到网球运动中。

2.为老年人参与网球运动提供物质基础

老年群体属于一个特殊群体,在生理、运动能力上都有所欠缺,他们参与网球运动最主要的动机就是其健身功能以及趣味性,若是器材工具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或者无法适应器材就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热情。网球器材设备制造业根据老年群体的需要,融入多种科技以及原料,开发符合老年人生理、运动能力特征的运动器材,为调动老年人学习的积极性提供物质基础。

3.科学训练,专业指导,促进技能形成

篇3

>> 老年群体更替对我国老年社会工作发展的影响 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下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研究 试析社会工作介入城乡统筹社会服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本土化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探究 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状况与社会工作介入分析 我国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与发展研究 我国社会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老年社会工作本土化反思 我国老年社会工作本科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浅析社会工作次发展地区社会服务项目评估存在的问题 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的困境及出路探究 社会服务的结构与社会工作的责任探究 社会服务的结构与社会工作的责任分析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机遇与建议 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老年社会工作考察 我国社会服务与管理创新的方向与路径刍议 试论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老年社会工作本土化相关问题 人口老龄化与老年社会服务 我国社会工作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收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老年社会政策法规,圣才学习网.2010,04,22.

[4] 老年社会工作的有关政策文件,2009,10,14.中华考试网()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司.养老服务基本情况http:///article/lnrfl/yewu/201303/20130300431269.shtml.

[6] 近5年广东政府购买社工服务近20亿元.南方日报,2014,01,01.http:///content/2014-01/01/content_88854901.htm

[7] 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居家养老模式.搜狐网,2013,05,29.http:///ylzx/2013/205838_2.shtml2

[8] 中国式养老调查:仅3%老人机构养老社工素质低.中国养老社工网,http:///ShowInfo.aspId=2250.

[9] 近5年广东政府购买社工服务近20亿元,南方日报,2014,01,01.http:///content/2014-01/01/content_88854901.htm.

[10] 杨黎,成都市成华区:打造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新模式,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中国养老社工网,http:///ShowInfo.aspId=2118

篇4

关键词:城乡 数字阅读 现状 差异 成因

中图分类号:G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049-02

信息社会,数字阅读的触角已经伸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使我们的信息获取方式由单一的纸质阅读逐渐向数字化转移。然而,自数字阅读产生到发展至今,由于城乡间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均衡,以及城乡居民间数字信息获取意识、学习意识、信息素养等存在的差距,使城乡数字阅读鸿沟显现。笔者以吉林市为例,选取吉林市市区、永吉县、蛟河市、舒兰市和桦甸市5个区域作为调研点,在这些调研地点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对数字阅读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在五个调研区域共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现场及后期收回有效调查问卷593份,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准确找到城乡居民数字阅读差异。

一、吉林市城乡数字阅读发展现状

(一)城乡间数字阅读鸿沟并非臆测而是现实

城乡间数字阅读发展现状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城乡数字阅读鸿沟问题并没有随着智能手机和家庭电脑的普及而得到解决,无论是从数字阅读目的、数字阅读时间,数字阅读方式角度进行分析,还是从数字阅读内容来综合考量居民数字信息素养,都可见乡镇居民与城市居民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城乡居民对数字阅读了解和接受程度存在差距

城市居民利用数字阅读的频率明显高于乡镇居民,近40%的受访城市居民每天都进行数字阅读,从不使用数字阅读的城市居民仅约为8%,并且几乎没有性别差异。受访的乡镇居民每天都进行数字阅读仅约为10%,并且性别差异较大,女性乡镇居民利用数字阅读明显低于男性居民。

(三)城乡居民数字阅读目的存在明显差异

超过一半的乡镇居民进行数字阅读的目的为娱乐,利用数字阅读进行学习的居民不足2%,城市居民利用数字阅读学习的比例稍高,为13.7%。可见,在乡镇地区,通过推广数字阅读提升居民文化素养的工作亟需继续加强。

(四)城乡居民进行数字阅读的方式几近一致

当前,利用电脑和手机进行数字阅读仍为阅读方式的主流,乡镇居民利用手机进行数字阅读比例高于城市居民,手持阅读器市场仍未打开。

(五)城乡居民数字阅读的内容有所不同

城市居民数字阅读内容分布更均衡,在普遍倾向休闲娱乐数字资源的同时,兼顾知识类数字信息内容,符合社会人员知识结构分布。乡镇居民数字内容仍以娱乐、购物、休闲为主,知识性数字信息利用较差,这与乡镇居民知识结构有关,如不改善,不利于提升乡镇居民文化水平。

(六)城乡居民数字阅读深度存在明显差异

城市居民利用数字阅读获取的信息不仅仅为大众新闻消息和娱乐影音资料,还有部分居民读电子图书馆、查阅电子期刊。这一类数字信息资源即为数字阅读的优质资源,民众能够从中获取经过深加工的知识信息。乡镇居民数字阅读多为浅阅读,仅仅是浏览式、消遣式阅读,并没有真正发现和利用数字阅读为信息社会所带来的巨大知识价值。

二、城乡数字阅读鸿沟成因分析

(一)城乡文化需求程度不同,乡镇居民更倾向于满足个人物质需求

由于乡镇经济发展滞后于城市经济发展,使得大部分乡镇居民始终将物质需求作为经济投入的首要目标,文化需求处在边缘需求的地位。随着乡镇经济发展提速,乡镇居民也逐渐脱离经济束缚,物质需求基本能够得到满足,但文化需求还处在发展初期甚至萌芽阶段。这既是现实条件使然,也是一种惯性,需要逐步改善。

(二)城乡文化消费理念不同,乡镇居民不愿进行数字阅读资金投入

数字阅读是伴随着数字技术发展而形成和发展的,数字阅读离不开硬件设备,不论电脑、手机,亦或是手持阅读器等,都需要资金购买。即使智能手机已经开始走平价路线,能够被乡镇居民所接受,但因受版权、数据加工、资源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很大一部分数字阅读产品是需要付费购买的。手机阅读数字信息,也涉及到流量资费等问题。因此在乡镇居民文化消费理念尚且薄弱的现状下,更不愿在数字阅读上投入资金。

(三)城乡文化消费喜好不同,乡镇居民更倾向于被动接受文化消费

在乡镇,特别是农村,受到社会环境、居住环境、工作时间地点、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居民形成了有别于城市居民的独特的文化休闲方式,文化消费喜好不同。有学者统计发现,乡镇居民更倾向于被动地接受文化消费,而非主动参与,数字阅读就如同买书看报一样,需要居民主动选择挑选,设置下载,不符合乡镇居民被动接受文化消费的消费习惯。

(四)城乡居民年龄结构不同,乡镇居民对新兴文化产品接受能力弱

从人口年龄区域分布特征来看,城市居民老年人所占比例要低于乡镇居民老年人所占比例。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中青年居民投身城市务工,农村常住居民中老年人及儿童比例增加,这为在乡镇数字阅读推广带来阻力。乡镇居民除了不愿、不想接受新兴文化产品,同时也确实缺乏接受新兴文化产品的能力,这是制约乡镇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五)城乡居民受教育程度不同,乡镇居民数字阅读意愿和能力不足

城乡居民由于受教育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个人终身学习的主观态度和能力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获取数字信息,并不仅仅为了休闲娱乐;数字阅读也不仅仅是浏览花边新闻,为了茶余饭后增加谈资,而是学习新技能,收获新知识,开

括视野了解世界的一种态度和学习惯性。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城乡居民的这种学习惯性和学习能力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距。

(六)城乡文化推广机构建设情况不同,乡镇居民缺乏数字阅读的引领

伴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发展,乡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年增加,但仍旧与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很大的差距。乡镇图书馆成为带动当地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乡镇居民主动获取知识的首选之地,然而由于图书馆建设经费投入所限,乡镇图书馆所采购的数字信息资源种类有限,并且在本不充足的采购经费中再划拨采购如阅报机、移动手机图书馆系统等资源更是很难实现。另一方面,数字阅读的推广工作需要图书馆花费大量人力、财力、时间去展开工作,乡镇图书馆也缺少开展这项工作的人才资源。因此,乡镇数字阅读推广工作亟需大力加强,真正发挥文化中心的阅读引领作用还需要逐渐探索开展。

参考文献:

[1]李怡梅,肖雨滋等.我国公共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现状及思考[J].图书馆,2015.

篇5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养老 人口

我国2011年正式步入老龄化国家行列的同时,而我国人均GDP刚刚突破4000美元关口达到中等发展国家人均GDP水平。如此不协调的情况被学者们生动描述为“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其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进入老龄化社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因为人均寿命的延长,医疗卫生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均寿命普遍延长,造成老年人口激增。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生存压力加大,更多的人选择了不生育孩子,造成了新生儿缺乏的情况,致使新生儿比例缩小,老年人口比例上升。首当其冲受到挑战的就是老年人保障和供养问题。2011年我国达到老龄化标准的城市和县的总数超过838个,我国城市参与养老保险的人达到了2.57亿人,同比2009年增长9.2%(约2157万人)保险预计支出是13420亿元人民币,同比2009年增长16.8%,这一数据在2011年年底达到了15365亿元,增幅达到18.7%。其次,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问题,2010年年底,全国参与城镇基本医疗保障的人数4.32亿人,总支出达到了4309亿元人民币,两项数据同比2009年分别增长了17.3%和26.5%。老年人社会保障工作支出同比增长6.6%,敬老院数量达到39904个。这一系列的调查资料都仅仅是“养老工作”支出的一部分,看到这些不断增加的支出,老龄化问题给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压力可见一斑。

所谓“未富先老”,是指国家尚未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但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可以肯定的是,减速老龄化或者逆转这一趋势几乎是不可能的,通过历史经验可以看出,英美等发达国家的飞速发展同样伴随着老龄化,这一趋势也不可避免的出现在世界各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尽管各个国家都采取了这样那样的政策手段,老龄化这“一架马车”都没有停下的迹象。老龄化问题的关键在于养老,而对“未富先老”的担忧正式基于我国经济和养老现状而提出的。从社会建设方面来看,“未富先老”问题需要国家政策的全方面支持,更需要年青一辈提升自我能力,树立社会责任感。社会发展给年轻人带来的压力,尤其对其婚姻和生育的时间及生育数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年轻人的工作压力造成了对“家庭义务”以及“赡养老人”意识的淡化,使得“空巢”老人得不到应有的赡养的问题愈发严重。国家加大政策和教育力度,优化调整生育政策,加大对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扶持,解决就业难问题,加大教育力度提升青年人的社会和家庭责任意识。中国家庭中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应适时得到改善,一方面对生育性别偏好的左右致使很多女性新生儿被非法检测堕胎。另一方面,男性在家庭中担负的责任和地位压力应适当得到家庭女性的分担,减少他们的养老负担。从加快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速度和老年化速度相适应,只有提升经济发展速度才能真正的解决“未富先老”问题。主要途径有三:首先,提升和改变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变粗放型生产到集约型生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优化改善服务行业现状,特别是对退休年龄和退休之后的保障做出改善,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第二,加大力度投入科学技术对生产的支持,从过去的跟着国外技术发展的经济,转变为自主研发先进技术的模式,从而加快科学理论研究向实际生产应用转化的步伐。第三,充分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加大力度对无业人员的培训,充分利用我国独一无二的丰富人力资源,改善人力资源素质,促进劳动待遇升级,适当延长退休年龄使每一个劳动者发挥更大的价值,从而实现人民生活提升,工作就业压力的降低和收入水平的提升。

通过以上对“未富先老”问题的浅显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我国应对这一问题的决心和能力。只有将全方位的重视老年人工作,提升老年人保障水平,促进老年人口的生活水平提高,实现人在年龄上的“公平地位”,构建和谐“赡养老人”的社会风气,促进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脚步更加平稳,改善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经济平稳快速发展这一系列工作落实到位,才能把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未富先老”问题控制好,解决好,才能最终实现我国人口的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How to react the challenge of ‘Getting Old Before Getting Rich’当代中国人口,蔡 访谈 2011 ,28 (16)

篇6

关键词:太极拳;产业化;市场;发展

一、太极拳产业化发展现状

1、国内发展现状

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瑰宝,在改革开放以后蓬勃发展,百花齐放。但从现在的发展状态来看,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会发现太极拳的发展现状十分可悲。首先,练习太极拳的群体多为离退休的老年人或者体弱的中年人,青年人却寥寥无几。而且这些中老年群体多为半路出家,没有受过专业培训,只是跟着比划动作,更不用提武术基础,只有极少部分人能够深入研究动作技术的根本。他们的打法散漫、动作极其不到位,传播速度极快。错误传播的恶性循环,导致太极拳的发展徒具其形;其次,在主流媒介上面有关太极拳方面的文章比比皆是,但多出自于街道爱好者或者故弄玄虚的文人骚客,内容浅薄空洞,有点真技术的几乎等于零。

为了把太极拳打造成国内外知名品牌。2000年,陈氏传人陈正雷在郑州成立了陈正雷太极文化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化经营和市场化运作的手段,以加盟连锁进行发展扩张。目前已取得良好的效益,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太极拳队伍中来。可见,太极拳项目具有良好的市场,并且产业化初见成效,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太极拳的教学和推广活动中,除政府部门的组织外,仍然需要社会其他群体组织的大力配合。

2、国外发展现状

太极拳已传播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太极拳练习者近2亿人,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太极拳组织。美国权威媒体把太极列为十大最适宜的健身项目,太极拳在欧美非常受欢迎,早晚练习太极拳已像跑步一样成为许多上班族的主要健身方式,参加练习的人以中老年人居多,而且大部分练习者知识、文化层次较高,他们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太极拳科学的健身原理。

可见,太极拳产业化在国外有很好的发展势头,但太极拳本源在中国,不能脱离中国的文化土壤。要想使太极拳真正成为一项大产业,没有厚重的文化做基础支撑,其影响力将会很微弱。太极拳如果不以产业化的组织形态出现,将只能流于小打小闹的强身健体,或者有些人群认为太极拳健身都是空谈而已,根本没有健身的意义,甚至将因失去经济基础的支撑而重新沦为民间爱好。

二、太极拳产业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太极拳项目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市场空间,受众群体广泛,但其产业化却远远逊色于其他运动项目。它的问题主要存在于产业的规范化、经营策略、经营模式等方面。

缺乏专业人才和行业规范

目前,在普通的九年制公办学校里开设太极拳课程,往往因为传统的教育观念、专业的教练的严重缺失,以及太极拳套路形式过于单一等因素,使得太极拳项目的练习流于形式,影响着太极拳项目的大众传承。而太极拳项目的传承依旧依靠“师父带徒弟”的老旧模式上,纯属业余爱好范畴,效率极低,使得太极拳局限于一县一村的研修,不自觉地把太极拳矮化为“武艺”,画地为牢,定位于小区域乡村文化,久而久之,把太极拳和太极文化游离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大范畴之外。

政府缺少应有的文化产业规划、信息、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和引导,导致市场竞争出现局部无序和混乱现象。在行业中经常出现互相拆台“挖墙脚”的事情,由于缺乏明确的行业制度规范,而使得这些小问题得不到解决。同嵩山少林寺相比,太极拳拳师们组成的“太极军团”似乎有群龙无首之感。

2、经营方式不合理

“太极拳产业化”这一概念,至今还是很少有人提倡,经营意识差。在体育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缺乏合理的经营方式,使得太极拳在追求“体用兼备”的思想下陷入了南辕北辙的危机。必然会制约太极拳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发展。虽然有些地方政府和部分企业或个人已经对此进行过积极的研究、探索,但却很少被采用和落实。

3、缺乏科学的发展模式

太极拳产业化起步较晚,没有得到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有的重视,一直以来有关太极拳的服务业还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缺乏定位、规范性较差和无人管理。从而造成整体文化规模小,市场发育不成熟,核心产业滞后,竞争优势弱。由于受产品本身特征、经济、文化、思想观念和社会资源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采用何种发展模式一直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三、促进太极拳产业化发展的措施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太极拳在其产业化发展道路上,局限性太强,思路没有放开。其产业化发展需要统一品牌、统一形象,要做到两个规范化,制定科学的市场发展对策及合理的发展模式。

1、要做到人才培养和经营管理的规范化

人才是太极拳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制定科学的教学大纲和考核办法,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培养出能被公众认可的专业人才极为重要,这也是稳定开拓市场的关键。要按市场机制,招引散居国内外的太极拳大师回归一处,并发挥好他们每个人的作用。同时,要培养大批优秀的高素质专业教练,满足国内外太极拳爱好者取“真经”的需求。另外,还要吸收和培养经营理念突出的高素质体育经营人才,拓展太极拳产业经营思路,合理推动太极拳产业的稳定和推广。

标准化经营,规范化运作。要使用统一的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标志,以有利于形成国际认可的统一品牌、统一形象;尽快组建太极拳标准教学法的研究指导机构,尽快编写材,为太极拳做成大产业奠定理论基础。同时,还要搞好太极文化产品的注册商标工作,切实维护太极拳的知识产权。

2、注重市场经营方式的完善

(1)市场调查

在体育市场中,要想有效促进太极拳产业化发展,就要借助有利的调查手段,了解供需关系,合理把握商机,有针对性的制定和更新产业化策略。不借助市场调查手段,也就无法真正了解太极拳自身的商业实力和商业价值。所以,通过调查才能“知己”,以“知己”为基础,以“知彼”为借鉴,才能达到全面调查,才能制定出正确的太极拳发展策略,更快、更好的推动太极拳产业化的有效进行。

(2)细分市场

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太极拳可以根据其功能和市场需求进行市场细分,多数青少年喜爱其技击功能,少许中年人可能更喜欢其中的传统文化,老年人则更看重其健身养身功能。所以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推广,细化太极拳现有的套路教学化,应把太极拳中的技击、技巧、攻防意识灌入其中,让学者真正能读懂太极拳,学好太极拳。

(3)产品扩展

太极拳产业化的开发应集科研、培训、竞赛于一体,除太极拳馆校、旅游景点、服饰、器械、音像、书刊多渠道并进发展外,还有建立太极健身俱乐部,组织俱乐部之间的交流与比赛,与国外的健身俱乐部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互派教师、学员,逐步实现自负盈亏。套路竞赛要想有市场,须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在服装、规则、音乐等方面大胆改革,去迎合观众。

(4)巧借外力

在产业化过程中,应善于借助各种可能的资源来为产业化发展服务,尤其是政策资源。国家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全民健身政策为太极拳产业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还可以借助网络等手段了解爱好者对太极拳的认识和兴趣所在;通过动员各地太极拳协会会员和太极拳教练员了解实际教学所遇到的普遍问题及解决方法等等,改正现有太极拳状况,真正做到改善和排除局部小群体作业化,真正做到科学统一太极拳产业化。

(5)吸取经验

在各种体育项目的市场竞争中,竞争的主要目的就是争取更多的群体参与人数来扩大运动项目的市场空间。太极拳的产业化不能只依靠它的技术水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要运用先进的商业运作手段。所以要学习其他较为成功项目的经验,采取合理的手段使其达到适应市场需要,刺激市场需求,以快速增加参与人数的目的为主要方式进行调整和宣传,占有其体育项目市场的主要地位。

3、实行政府参与管理模式

在政府机构中建立一个稳定的体育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点:一是政府如何与单项协会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工作关系;二是在政府机构确定一个适合管理体育的部门。[21]国家体育局和地方体育局是负责体育事业的专门机构,应与太极拳等协会建立切实可行的工作关系,政府资助某些项目,比如建场馆或维护等,由于太极拳所需场地简单,适应性强等特点,并不需要特殊的考虑,但它却会带来明显的效益,如广告宣传,开设体育用具超市,场地租用等。利用品牌优势,发动品牌带动作用,提升核心竞争力,力争使焦作等太极名城成为全球著名的太极文化城。考虑到政府可能会面临困境,可以考虑吸引投资,鼓励营利组织开始参与这种公共资产的管理。

政府还需加强对太极拳市场的保护、监督和管理,坚持“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的准则,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打击违法经营,合理分配市场,避免不同派别之争,以社会效益为重。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新加坡 华语 华语运动 发展现状 双语政策

1965年,新加坡独立建国,立法规定英语、华语、马来语、淡米尔语为四大官方语言。四种语言虽然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地位,但在使用中却出现较大差异,地位不尽相同[1]。英语已经成为强势的主导语言,它的使用价值大大超越所有其他语言,而各族语言(教学上的母语)已逐渐失去其主流语言的地位与功能[2]。占新加坡总人口77.7%的华人(1990年普查数据)所说的华语日渐势微,走入了低谷。

1新加坡华语发展现状

新加坡华人的华语程度低下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能够说标准和流畅的华语者只占少数。大多数年轻的华人缺乏足够的华文词汇和习惯表达法,在正式场合常常词不达意,陷入词穷脸红的窘境。在日常生活中,多数人所说的华语掺杂了英语,甚至是方言或马来语的词语,使说地道华语的人不知所云[2]。

华语仍然不是上层社会的通用语言。《2000 年新加坡人口普查》已经明显地反映,受教育越高者和社会经济地位越优者,大都说英语。新加坡正在迅速发展为一个按语言划分阶层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语言通过其拥有的象征价值,具有清楚的标志社会阶层的功能[3]。说华语成了中下层社会的标志,导致华语的使用范围急剧萎缩。

新加坡华人把华语当成家庭用语的比例也在降低。在英语主导的社会环境中,华文在正式和书面场合用得较少,家长认为华语不如英语实用有前途, 甚至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说华语, 想要从小就培养他们使用英语的习惯, 所以那些会英语的人就主动和孩子说英语, 而英语不好的家长则鼓励孩子重视英语, 以便能尽快掌握优势语言,少走弯路。以至于华语在新加坡逐渐成为一种“有语无文”的语言(即具有听说能力而没有读写能力的语言)。

就现在的新加坡社会使用语言的情况来看, 新加坡华文人才出现了断层现象。年轻一代华人的英语水平虽然比他们的祖辈、父辈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华语却很不理想, 不少华族青年的华语水平,仅限于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 当交际涉及文化、科技和政治领域时, 他们的华语词汇就显得很贫乏, 语法表达上也有困难, 不得不转而改用英语来进行交谈。经常接触华文的学生的水平即已如此, 社会上使用的华文更是错误百出。有些华文材料在词汇、语法、语用上都有错误, 某些广告词、宣传品的华文写得太差, 受到本地人的严厉批评[2]。新加坡的华文写作队伍只有几百人, 质量相差很大, 读者也是曲高和寡。不少人士对此深表忧虑, 害怕华文就此衰败下去, 华族失去自己的民族语言。

2新加坡华语发展现状的成因

新加坡华语发展现状的成因数量多,内容复杂,本文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2.1 华语不被主流社会所重视

从殖民地时代开始,懂得英语就已经是个优势。人们普遍地把精通英语的人视为第一等,懂华语的被视为第二等。这个观念一直延续到现在。新加坡独立后,为了塑造“新加坡人”,强化新加坡国家观念,政府曾采用偏重马来语的政策,后来又实行以英语为主流的政策。尽管政府、学校、华社团体努力推广华语,并强调华文对保留和吸收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政府更是致力于推行双语教学的政策,但是,双语政策推行多年后,华人的母语成为弱势语言已是不争的事实,英语已经成为知识分子的代表语言。不论是在宣传政策、宣传产品,还是娱乐新闻节目方面,英语被视为是打进专业和高收入阶级的最佳、甚至是唯一语言。华语只有在对象是老年人或者中下层阶级的时候才派得上用场。人们只有在乘搭的士或者到小贩中心买东西的时候才会用到华语[4]。

因为华语人群在社会上的地位不受重视,媒体、商家把资源投向英语人群。政府和商家也用英语传达信息和宣传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使华语在生活中无实际地位。有人提出“母语将成为新加坡华人的外语”的观点[5]。

2.2 “讲华语运动”的影响

1979年,新加坡开始推行“讲华语运动”,当时政府的目的是在华人领域推广一种“民族共同语”,鼓励讲方言(指闽南话、潮汕话、粤语、客家话)的华人讲华语。虽然华语被政府定为华族的母语,但大多数华人的母语并非华语,而是闽南话、潮汕话、粤语、客家话等汉语方言。新加坡环境发展部1979年对全国的9个市场和熟食中心调查时发现:顾客与华人商贩之间的用语,53%~55 %的情况下使用的是闽南话,这个比例已远超出闽南话的母语人口在华人中的比例,说明当时的闽南话,有华人的共同语的功用。这说明,在新加坡政府大力推广华语之前和那以后不久,华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是远低于我们现在的调查数据的[6]。

有趣的是,新加坡推广华语运动之初,目的主要是鼓励更多华人讲华语,以取代方言的运用,这和讲英语是没有冲突的。追溯到这里,30年间华语日渐式微与英语的日渐强大几乎可以找到源头。事实也恰恰证明,讲华语运动开始后,人们渐渐放弃方言,但并没有转而拾起华语,相反,英语成为最终的选择[7]。如今,“讲华语运动”的目的逐渐转为鼓励华人在讲英语的同时不要忘记华语。

2.3 新加坡教育政策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新加坡政府开始实行“双语政策”,“双语政策”的推行,拉开了华文学校变质的序幕,而且华人子弟在华校学习的数目急剧减小[8]。1979 年政府将华文学校转为英文学校,保留了四所华文小学,留下了九所“特选学校”帮助优秀学生修读高级华文。1980 年又将新加坡唯一的华文最高学府――南洋大学与新加坡大学合并, 从此华文教育失去了向高级程度发展的条件。1984 年起教育部逐渐把华校的非英语班转为英语班。1987 年新加坡中小学全部实行了双语制教学, 以英语为第一教学语言, 其他语言作为单科教学, 新加坡的学校渐渐地统一在英文的主流中。至此, “华文教育”转为“华文教学”。新加坡国内原有的正规、大规模的华文教育消失[9]。

如今,新加坡的华文教育类似于中国的英语教育。华文只是学校里的单科语文课,学生把它当成不得不读的考试科目,考试过后如释重负,即把华文放在一边。

2.4 新加坡政府对华文的态度

新加坡政府的语言政策自始至终都以英语为主。一是因为国内多民族团结和国际政治避嫌的需要。二是因为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确实有利于新加坡推行高度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战略, 更便于使新加坡发展成为东南亚地区的经济中心。所以政府从开始就在新加坡创造了“英语至上”的氛围[9]。虽然新加坡有四种官方语言, 但只有英语是日常正式官方语言。政府在用人、升学、就业等诸多方面, 均将熟悉英语列为首要条件。早年新加坡政府没有给那些华校毕业生平等的就业和参与政治的机会, 这些人在社会上也受到不公平对待, 使他们心有余悸, 也给其他人造成了压力。

新加坡的街牌、站牌、指示牌、警告牌等日常标示多用英语, 不仅给国外游客带来不便, 也没有考虑到新加坡本地那些不会用英语的老辈人的情况。新加坡政府虽然以双语教育为目标, 但更偏重于英语。有些政府部门和官方机构偶尔使用华文,不是句子不通,就是错别字屡见。这种现象反映了官方机构忽视正确使用华文的态度[2]。

2.5 华人自身对华语的态度

新加坡华人对华语采取了一种无所谓的态度[9]。一是受政府的引导; 二是英语自身的优势有利于个人在新加坡找到一份好工作, 有一个好生活;三是对华语缺乏感情。早年的华人还把自己看作只是旅居海外的中国人。新加坡建国后, 宣传“我是新加坡人”的观念, 让所有移民人以新加坡为家,这种观念已深入人心。现在大部分新加坡年轻人皆在新加坡本土出身, 没有方言的底子, 整个社会的华语水平又不是很高, 学习华语就存在很多困难。对他们而言, 新加坡即是他们的根。华语对他们来说只是政府一直宣传要“传承”的语言, 是必须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学习的升学必考科目, 除了它的经济价值, 没有什么学习的必要。三十年的华语运动并没有增加新加坡华人对华语的感情依赖, 反而形成了渐渐习惯于生活中有华语运动, 却无华语运用的社会环境[7]。

3结语

到目前为止,英语在新加坡的政治经济领域仍占主导地位,新加坡政府对英语的态度也不会改变,英语将成为大部分新加坡人的母语。新加坡华人的母语极有可能成为他们的外语[5]。但近年来,新加坡政府推出了一些改善华文现状的措施,“总理和部长们在各种场合高调劝勉年轻华人掌握华文,以便抓紧中国崛起的机遇,为个人为新加坡争取经济利益。他们还宣布了一系列加强新中教育交流和奖励学生前往中国深造的具体办法,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大动作”[2]。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新加坡的带来了巨大的机遇,鉴于中国的崛起给新加坡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益,政府对华语的重视程度会有所提高。华语虽然不能成为新加坡华人的通用语文,但它将在新加坡社会继续发挥自己的作用。

新加坡华人有必要调整对待英文和华文定位的思维,“接受英语已经不再是外语,而是大部分新加坡人工作、学习和交际的通用语文的事实;华语作为第二语文,其水平和使用范围难以跟英文并驾齐驱,华语课程也必须跳出传承文化传统和民族价值观的道德范围,成为生活和经济实用语文”[2]。

虽然新加坡华语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但笔者有理由相信,华语在新加坡社会不可能消失,仍会起着一定的社会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新两国的经贸往来日趋频繁,新加坡华语必定有其生存的土壤,有机会取得一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江.从口号看新加坡“讲华语运动”[J].八桂侨刊,2007,(2):51-55.

[2] 吴元华.华语文在新加坡的现状与前瞻[N].联合早报,2004-06-28.

[3] 赵守辉,刘永兵.新加坡华族社群家庭用语的社会语言学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8,(8):131-137.

[4] 周聿峨.新加坡华文教育的机遇与困惑[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1,(1):1-5.

[5] 谢仲贤.母语将成为新加坡华人的外语[N].联合早报,2000-09-24.

[6] 陈松岑.新加坡华人的语言态度及其对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影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1).

[7] 杨梅菊.新加坡华语之路30年[N].国际先驱导报,2009-04-10.

篇8

关键词:养老地产;人口老龄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我国面临越来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养老地产既是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房地产企业当前转型和追求可持续发展而进行市场细分的结果,是房地产业和养老产业整合的产物。养老地产的目标客户是老年人群体,这将必将有别于普通的住宅产品,即符合老年人居住需求的居住建筑是指老年人长期生活的,能得到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三个基本内容的居住场所[1]。养老地产的主要物业形态包括:老年住宅、老年公寓、老年社区和养老机构等。发展老年地产可以推动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同时能够缓解政府的社会保障压力,有效加强老年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房地产企业、保险机构、社会保障力量等相关各方应该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市场需求的养老地产发展模式。

一、国内发展现状及典型案例

养老地产是一项房地产开发与各项特色服务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房企的开发建设经验缺乏,开发理念、运营模式、盈利模式尚不确定,消费者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仍然习惯于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的消费观念仍有待转变,真实的消费需求有多少还不可准确测算。我国1999年就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政府不断出台关于养老地产的政策和加大对养老产业的投入力度,比如,民政部“十二五”规划指出中国政府养老行政行为将出现重大转型,将由政府开始承担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在全国已新建了1 000多家养老院和其他养老机构,使10多万五保户老人进入养老机构收到养老护理等。但是截至目前关于养老地产的政策仍然停留在研究、探索阶段,对拿地、融资、运营等各个环节仍然没有可供具体操作的政策指导。

养老地产在我国尚属新兴领域,但近年来被各路资本迅速炒热。在房地产价格理性回归和房地产业加速调整的大背景下,地产商、投资商、保险机构等不断推出养老地产项目,对养老地产开发模式、后期运营、商业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由于养老地产整合资源多,产业链长,投资回报期长,都是以单个养老地产项目在建设运营,还没有形成规模,没有形成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和路径,但是这种边干边探索的方式是值得鼓励的。

北京太阳城国际老年公寓项目:这个项目位于北京著名的小汤山温泉疗养区,总占地面积近42公顷,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容积率0.5,社区内建有2万平方米如意形的人工湖,绿化率高达50%。功能定位上,集医疗救护、生活照料、精神赡养三大功能于一身,为老年人制定了全程化的养老服务模式。产品形态上,为了实现全程化养老的目标,同时考虑老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健康状况建有多种型式的住宅及相关医疗、购物等商业建筑来满足养老的需要,其中配套设施包括太阳城医院、购物中心、文化教育中心、阳光水世界和物业管理中心等。养老方式上,有居家式、租住式、安养式、度假式四种,其中居家式是购买了住所的产权,社区为老人提供医疗、购物、送餐、家政等上门服务的养老模式;租住式养老是指按月交纳规定的费用,即可获得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护理、食宿、照料等服务的养老模式;安养式养老是指将养生、保健、医疗、康复、生活护理与心理关怀相结合的养老模式,主要针对生活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人;度假式养老是指到世界各地的旅游度假胜地,以度假养生为主要目的新型养老模式。该项目地产产品多样化,租售并举,将老年人群体进行了层次划分,同时配套设施完善,服务人性化、亲情化,符合现代服务业的特点。但是无论购房还是承租其价格依然高昂,给一部分有需求的老年人造成了障碍,有效需求减少。北京太阳城国际老年公寓是集提供高端地产产品和养老服务为一体的进行市场化运作的综合性、现代化大型老年居住区,是我国养老地产先行先试的典型实例。

二、发展养老地产的必要性分析

(一)发展养老地产的客观条件

21世纪来临之际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型国家。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的老龄人口为1.59亿。预计到21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约占总人口的26.53%[3]。然而现实生活中老年人的居所大多年久失修,周边配套设施落后,环境较差。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一线城市,很多高收入老人认为目前社会上已有的养老产品不能满足他们独立生活的需求,他们期待着有更高端的产品和服务并且也有能力支付相应的费用[4]。住房不仅是居民基本的生存权利和生活需求,也直接关系到老人的养老环境能否得到有效改善。养老地产就是给老年人提供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和好的生活状态,重视改善老年人的居住环境体现对老年人的尊重和人性化。

在我国传统文化里,认为养儿可以防老,但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家庭人口数量的变化,老年人满足了吃住等基本生活需求之后,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需求,出现了一些以房养老、异地养老等新观念。虽然目前我国的养老模式仍以居家养老为主,但是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制度的贯彻实施,出现更多的4:2:1型家庭结构,甚至由于老人和子女没有生活在同一城市而出现很多空巢老人;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和发展的压力使得子女对养老无暇顾及,而老年人的经济独立性日益增强;机构养老将是未来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而现在社会上的养老床位总数仅占全国老年人口的1.59%,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至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至3%的水平[5]。因此,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养老模式的趋势改变注定对养老地产的巨大需求,市场潜力巨大。

篇9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 天津 300222)

摘要:进入21世纪,世界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老年人对养老护理服务的需求量激增,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美国是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之一,在长期的探索过程中,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养老护理服务体系。通过比较中美两国在养老护理职业现状、职业描述现状和职业声望现状等方面的差距,可以在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推动我国养老护理业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 :养老护理业;发展现状;中国;美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9-0085-04

作者简介:杨旭萍(1986—),女,河北保定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

从联合国人口发展基金会的统计数据获悉,截至2012年,全世界约有8.1亿人口年龄已达到或超过60岁,占全世界总人口的11%,也就是说平均每9人之中就有1人是60岁或超过60岁的老年人;预计到2050年,老龄人口数将达到20.3亿,占比将达22%,即每5人中就有1人达到或者超过60岁。全球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随之带来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重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以有效应对激增的养老服务需求,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美国是全球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之一,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在发展养老护理职业方面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而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相对较晚,且养老体系尚处于初步建设阶段,养老护理职业也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笔者拟通过中美养老护理职业发展现状的对比,提出借鉴美国经验,推动我国养老护理业发展的若干对策。

中美养老护理职业群及其形成背景的比较

(一)中国的养老护理职业群

从经济来源角度看,由于家庭养老在文化价值、感情维系、精神慰藉等方面有无可替代的功能,当前我国总体上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且其比重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成反比,但随着家庭功能的日趋弱化以及国家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社会养老的作用愈加凸显。

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我国在2002年2月11日由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至此,养老护理员正式成为一种职业。当前,我国养老护理职业群以养老护理员为主体,辅以家庭服务员、护士、心理咨询师以及营养师等职业。这种状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当今老年人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内容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对精神护理的需求以及专业基本护理需求越来越多,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养老护理员的数量及素质都暂时无法满足其需求而形成的。

(二)美国的养老护理职业群

美国的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等为美国的社会养老提供了大力支持,主要体现为社区养老和非政府机构养老。在美国,大部分的物质、精神、文化服务都是以社区为单位提供的,而且社区也经常代为执行政府在公共政策方面的具体职能。因此,社区养老在美国养老服务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非政府养老机构在享受政府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接受政府监督,设有相应的行业准入标准,大都是微利甚至是不盈利的。非政府养老机构的存在和发展是美国养老服务高度福利性、市场化和产业化的体现。此外,美国的以房养老、异地养老等发展也很成熟,十分流行。

2010年美国劳动部公布的标准职业分类系统将美国的职业分为23个大类、97个中类、461个小类、840个细类,对具有相近工作职责、技能训练水平、教育水平的具体职业岗位归属于一个细类中。在该分类系统以及基于该分类系统再开发的美国职业信息网(O*NET)的分类系统中,均没有专门护理老年人的职业。但是,美国早在1966年就在杜克大学开办了老年护理专业课程,该专业的毕业生要想成为一名老年护理人员,只需通过一个由美国护士学会主持的资格考试即可,而养老机构管理者必须经过相关专业的学习取得证书后方可上岗。可以看出,美国老年人的护理服务有相当一部分是由护士提供的。根据O*NET职业快速检索系统的关键字查询与分类查询以及具体的职业描述,个人护理助手(Personal Care Aides)这一职业的职业内容与我国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内容最为匹配。除此之外,还有家庭健康助理(Home Health Aides)、医务社会工作者(Healthcare Social Workers)等。

中美养老护理人员职业描述的比较

(一)中国《标准》对养老护理员的描述

我国2002年出台的《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中对养老护理员职业的描述项有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工作要求和比重表等,其中职业概况包括对职业名称、定义、等级、环境、能力特征、基本文化程度、培训要求和鉴定的具体描述;基本要求又分为职业道德要求、基础知识要求两方面;工作要求将养老护理员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和技师四个等级,并分别进行了具体描述;在比重表中则规定了上述四个等级各项工作要求所占的比重,以基础知识为例,在比重表中要求初级养老护理员的基础知识要达到20%,中级护理员要达到15%,高级护理员要达到10%,技师要达到5%。

按照《标准》对养老护理员的定义,养老护理员是对老年人生活进行照料、护理的服务人员。以肢体协调动作、善于表达与感知、较强的空间与色觉能力为其职业特征,并且要求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其基本文化程度要求虽仅为初中毕业,但有明确的培训和鉴定要求,四个级别的晋级培训分别不少于180、150、120、90个标准学时。在职业道德方面对职业操守和基本职业道德知识的掌握都有明确要求。基础知识有两方面的要求:老年人护理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前者主要包括老年人常见病医学知识、生理及心理知识、营养学知识、护理操作知识等,此外还应熟练掌握养老护理员职业工作须知;后者主要包括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相关知识和劳动法的相关知识,用以保障老人和养老护理员的合法权益。

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功能主要是生活照料和技术护理,并且技能要求也随着初级、中级、高级和技师四个级别的提高依次递进,高级别包括低级别的要求。比如,初级养老护理员的生活照料内容包括卫生、睡眠、饮食、排泄、安全等方面;技术护理内容包括基本的疾病护理,如给药、消毒等,另外还包括护理记录、临终护理等。中级护理员在初级护理员工作内容基础之上又增加了肢体康复、沟通协调等方面的要求,依次递增,最高级别的技师则在前三个级别职业功能基础之上附加了培训指导和护理管理等内容。

(二)美国O*NET中对相应职业的描述

美国职业信息网(O*NET)是劳动部支持建立的美国最大的职业信息数据库,其成果已获得了全世界的认可。笔者拟对O*NET中的Personal Care Aides(个人护理助手)与我国的养老护理员进行比较。

个人护理助手的定义是:在服务对象家里或护理机构帮助老年人、恢复期的病人或者残疾人,照顾其日常生活的人员。职业能力要求有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演绎推理能力、归纳推理能力、书面理解能力、口齿清晰(被服务对象准确理解)、语音识别(准确理解服务对象的语言要求)、信息整理、细节观察力等。O*NET显示,在美国从事该职业的人员大部分要求在职业学校接受过培训,有相关工作经验,有专科毕业证书,并附有统计结果:66%为专科毕业学历,23%为本科毕业学历,11%为其他大学毕业或没有学位。该职业的基础知识要求为:(1)牙科知识和其他医药学知识;(2)有关服务原则和程序的知识;(3)一定的心理学知识;(4)英语语言知识(为了与服务对象更好地沟通);(5)教育培训知识;(6)治疗和咨询知识;(7)生物学知识;(8)社会学和人类学知识;(9)电脑和其他电子产品相关知识。

个人护理助手的职业功能主要有卫生援助、护理记录和报告、日常照料(照顾饮食、帮助家务等)、陪伴、给药、指导建议、咨询评估、培训等等。

中美养老护理职业声望的比较

(一)中国养老护理的职业声望

职业环境方面 首先,由于我国当前老龄人口的护理服务需求远远大于现有养老机构的数量和规模,所以一般的养老机构为了维持生存和盈利,大都设施简陋,住宿环境拥挤。另外,由于养老护理员人数不足,往往一个护理员需要照顾几个甚至十几个老人,工作时间长,任务繁重。其次,目前我国针对养老护理员的相关保障政策、培养政策十分匮乏,养老护理员自身权利难以得到保障。这就导致职业吸引力的降低,养老护理员供需紧张,流动性大,而且专业素质差,服务质量不高。再次,很多人对养老护理员这一行业存在认知错误,养老护理员自身也缺乏自我职业认同,都认为养老护理员工作是专业性含量较低的、没有社会地位的。

任职者素质方面 目前,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本地低收入困难家庭的妇女以及城市失业下岗人员是我国养老护理员的主要来源,其中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占大多数,有的甚至是文盲,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即便在培训过程中,由于文化素质的原因,他们也只能接受到非常有限的专业护理知识。聘请养老护理员的机构或单位也基本不作学历要求,只看应聘者的劳动态度及有无上岗证等。另外,由于养老护理员人数非常短缺,对于暂时还未拿到资格证的人员往往边上岗、边培训。这些原因导致了我国养老护理员素质不高而且提升难度较大的现状。

职业功能方面 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大多数养老护理员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因此,他们所提供的养老护理服务很大程度上局限在家政服务上,如为老年人打扫卫生、购买生活用品等。这种情况显然无法满足当今老年人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内容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尤其是精神护理需求。目前,养老护理员还远未发挥其原本的职业功能,素质偏低极大地限制了其职业功能的充分发挥。

社会报酬方面 我国养老护理员的薪酬待遇水平整体偏低。根据长期照护全国联盟秘书处2013年9月13日的全国养老护理员行业工资指数,我国养老机构中8小时、12小时、24小时工作制的养老护理员平均月薪分别为2 272元、2 129元、2 034元,相比其他看护行业处于较低水平。该指数从行业角度向社会公示了我国养老护理员的薪酬水平,今后还将定期跟踪。长期照护全国联盟轮值主席、鹤童老年福利协会副会长方嘉珂认为,我国养老护理员人数严重不足,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工资待遇偏低。

(二)美国养老护理的职业声望

职业环境方面 美国的各类养老设施都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类型,且根据老年人健康状况的不同,设置了自护型、助护型、特护型三种类型供老年人选择。老年养生社区因此在美国取得了成功并具有典型美国养老模式的特色。这些社区的居民以老年人为主题,且设施齐全,功能类型也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进行个性化设置,是以提高老年人自立能力和生活质量为理念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养老社区。另外,美国已经建立了十分完备的行业政策法规以及比较系统、成熟的管理服务体系。因此,在美国公众眼中,养老护理工作者与其他普通社会成员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体面而快乐的上班族”。

任职者素质方面 美国很多学校都设有专业的老年护理课程,这就从根本上提高了从业者的文化素质。此外,美国的职业教育培训发展也比较成熟。护理人员必须先通过专业学习,参加国家的专业培训,并且划分等级,考试合格获得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后,才能领证上岗成为专业的护理人员,否则没有资格从事养老护理职业,此举使养老护理从业人员的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职业功能方面 基于较高的职业素质,美国的养老护理人员能够为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基本生活照料服务、营养饮食服务、急救医疗康复服务及心理健康维护服务。因此,在市场化和福利制双重作用下提供的养老服务,不仅满足了老年人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提升了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而且发展成为一项产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社会财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社会报酬方面 美国劳工部2013年5月的职业就业统计显示,美国所有职业平均每小时工资为16.87美元,平均每年工资为46 440美元,个人护理助手(Personal Care Aides)的平均时薪为9.67美元,平均年薪为20 100美元,家庭健康助理(Home Health Aides)的平均时薪和年薪分别为24.44美元和50 820美元。可以看出,美国的老年护理人员的薪酬待遇至少是中等水平,随着技能水平的提高甚至能达到高收入水平。此外,生活在美国自由福利国家体系下的养老护理人员除工资外还能接受基金补助。

促进我国养老护理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通过中美两国养老护理职业发展现状的比较可以看出,美国的养老护理事业开展较早,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养老护理体系,在很多方面已经取得成功的经验,对我国养老护理事业的发展与完善有很大的启示。

(一)借鉴美国经验,重新修订《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

在内容上,应效仿美国职业信息系统(O*NET),要求养老护理人员除了要具备核心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外,还应有相应的非专业知识、技能与能力、人格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这既反映了当今职业对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全面的社会趋势,也是使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得到可持续培养和提升的关键。详尽具体的职业要求可使劳动者对照自身的性格特点及兴趣爱好选择职业,也可使学校及培养机构能据此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内容。另外,应提高养老护理员的薪酬水平并写入《标准》之中。

在形式和效力方面,我国应吸收美国的先进经验,采取更加方便公开的方式以增强《标准》在公众中的普及度,并加快更新速度,增强指导作用,以适应劳动力市场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的人才需求。另外,要在各个环节加强监管,以保证《标准》的约束力和强制性。

(二)推广学院教育,实施分层培训

加大学院教育推广力度,提高学历水平 由于较高层次的学习和培训必须基于较高的学历水平,目前养老护理员文化水平低且年龄偏大的现实状况使得他们无法通过后期培训达到较高的素质水平。因此,应在职业院校设立相关的养老护理专业,通过正规高等教育的途径培养高学历的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可以先从专科培养开始,逐步过渡到本科甚至更高学历,从该专业毕业的学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或水平直接获得不同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

实行分层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考虑到护理人员短缺和培训的有效性,可将养老护理员群体分为两部分:学院教育者和非学院教育者。对于前者,即已经接受过专业系统学习的人员,其岗前培训的重点应放在熟悉流程、适应角色和安全操作等方面。而对于后者,对他们的培训除了前者在岗前培训中学习的内容外,还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方面的内容,不过,囿于学习能力,培训内容仅限于初级养老护理员水平。

(三)“以人为本”建立层级管理制度,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完善养老护理员管理体系 首先,应该转变管理理念,树立起以养老护理员为核心,养老护理员个人利益与养老服务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相统一的新型管理理念。其次,要建立责权明晰的层级管理规章制度,引进高级管理人才,改善目前混乱的管理状况,建立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并选择试点发展老年社区或其他类型的养老模式,为我国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探索道路,积累经验。此外应加强设施建设,改善老年人入住条件和养老护理员的工作条件。

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利用加权计算方法,全方位地评价考核养老护理员的知识技能水平、日常工作、突出表现、态度道德等情况;要引入竞争和奖励机制,对于考核优秀的人员给予物质奖励或提供进修培训的机会,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改变社会对养老护理员的认知偏差

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提高社会成员敬老爱老的意识,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敬老、爱老、养老、助老的氛围。

要运用多种宣传形式广泛宣传养老照护服务,积极引导企业发展,使全社会加深对这项工作及其从业者的认识与理解;增强养老护理员的自我认同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理想;通过宣传和口碑,逐步改变老年人的传统观念,使他们乐于接受养老护理员的服务。

参考文献:

[1]Population of Over-60-Year-Olds to Reach One Billion within the Decade[EB/OL].(2012-10-01).http://unfpa.org/public/home/news/pid/12232.

[2]谢倩.养老护理员专业化程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4-6.

[3]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S].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2.

篇10

关键词:小学;图书馆;管理现状;对策

小学图书馆在小学教育体系中的存在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为广大师生提供更为系统的教学资源,同时能够提升教学质量,达到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小学阶段的学习,是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打好学习基础、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小学图书馆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学习的知识面,并使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小学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学校的教育以及管理水平。

一、小学图书馆的管理现状

(一)图书种类以及数量欠缺

小学图书馆在长期的发展中,图书馆管理水平低下,图书整理较为欠缺,图书存放杂乱无章,图书归档管理薄弱,导致图书检索工功能丧失其本身存在的意义。一些小学图书馆藏书未能及时的进行更新,藏书较为陈旧,对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未能及时的补充,导致小学图书馆未能发挥出本身存在的价值。此外,部分小学图书馆图书种类匮乏,图书数量较少,甚至难以满足小学生日常阅读的需要,部分学校图书馆图书质量较差,图书管理中也未对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展开筛查,因而导致图书管理丧失实效性[1]。

(二)图书管理人员自身素养欠缺

小学图书馆在长期的发展中,部分学校只是将其作为一种摆设,甚至不对广大小学生开放,学校发展中由于管理人员有限,图书馆未曾设有管理人员或者管理人员的个人素养不高,都是导致小学图书馆管理水平低下的直接原因。图书馆管理未能指派专门的人员,大多数以及退休的老年人为主,图书馆管理一度陷入误区,导致大量的图书资源浪费,图书馆存在意义不高。

(三)图书馆借阅体系的不完善

小学图书馆在长期的发展实际当中,图书的借阅以及归还是其中一项重要的环节,但是纵观当前小学图书馆的发展现状来看,不文明的借阅行为普遍发生。小学图书馆借阅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图书借阅过程中书籍丢失的现象时有发生,因而导致小学图书馆藏书资源的减少[2]。部分学生在借阅的书籍中乱涂乱画,也严重影响了图书的再次阅读以及管理,加重了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任务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图书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

二、小学图书馆提升管理水平的举措

小学图书馆想要充分发挥出图书馆存在的价值,提升图书馆管理质量,需要能够立足于小学图书馆管理的发展现状,结合图书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升图书馆管理质量。

(一)加强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

小学在发展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逐渐意识到图书馆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性,并能够完善图书馆管理体系,加大资金投放力度,提升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建设。伴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数字化资源共享逐渐走入进校园中,学校图书馆管理需要顺应数字化发展的现状,加快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并能够利用电子存储设备,完善电子版图书的管理,将图书馆藏书资源信息加以充分的整合,并能够建立电子的图书检索以及查阅,以此减少师生图书查阅中所消耗的时间,从而方便师生的阅读。除此之外,小学在进行图书馆的管理中,应当针对图书馆藏书资源进行及时的更新,并能够将陈旧的图书资源一一消除,丰富图书馆的藏书资源,并能够提升图书馆的藏书质量[3]。学校图书馆的藏书来源包括社会募捐以及学校购进,针对于社会募捐的这一部分图书,学校应当大力对其进行筛选,将高质量的图书资源纳入学校的图书馆藏书体系,使广大师生在书籍的阅读中能够开拓视野,将图书阅读的优势发挥出来。

(二)提升图书管理员的专业素养

小学图书馆想要在根本上提升管理水平,图书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影响深远,因此需要小学能够打造出一支高质量的图书馆管理人员队伍,为图书馆管理水平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需要有意识的对图书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其能够掌握一些图书管理技术,完善图书馆管理规章制度,对馆藏文献资料进行提取以及整合,并针对相关资料进行加工,使文献更加系统充分,从而为师生提供阅读上的便利[4]。此外,图书管理人员需要通过媒介实时掌握书籍阅读的各类信息,了解广大师生阅读中的需要,并能够为师生及时补充优秀的阅读书籍,包括期刊以及报纸,保障广大师生能够掌握时效性的学习内容。在进行图书馆书籍的日常管理中,针对图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并对书籍展开及时的查阅以及管理,将陈旧的书籍剔除,保障图书馆书籍的新颖性,并能够确保图书馆书籍向广大师生传递正能量,有利于师生的思想意识建设[5]。

(三)完善图书馆的借阅体系

小学图书馆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即为借阅,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图书的借阅,为此,想要在根本上提升图书馆管理质量,需要对图书馆借阅体系进行完善,扩大图书馆借阅体系的宣传范围,并能够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过程中不对图书乱涂乱画。小学图书馆需要将图书借阅以及归还的信息一一录入进管理系统中,限定图书的最长借阅时间,一旦逾期未归还图书,第一次给予警告,第二次应予以适当的惩罚,第三次需要禁止借阅图书,以此在根本上改善图书借阅管理的发展现状。小学生由于处于成长阶段的特殊时期,爱玩爱闹是这一时期的天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为此需要教师能够对小学生进行恰当合理的引导,指引学生主动进行阅读,或者在图书馆进行相关学习资料的查阅,教师可以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主动进行相关知识内容的拓展,通过图书馆资料的查阅得以实现[6]。并能够积极引导小学生在阅读中养成爱护书籍的好习惯,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使得图书馆管理发挥出实效性,推动图书馆在小学教育体系中的发展,使其发挥出更为积极的影响。

结束语:

小学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基础阶段,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教学水平的提升成为关键。小学图书馆作为小学教育中的重点组成部分,在教学资源的丰富以及教学质量提升方面影响深远,小学图书馆在长期的管理过程中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成为制约小学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因素。提升图书馆管理水平需要结合图书馆的发展实际,完善图书管理体系,以此在根本上提升小学图书馆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映梅. 浅谈中专学校图书室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 中文信息, 2016(7).

[2]杨芳业. 关于我国小学图书馆管理工作现状及优化对策[J]. 教育现代化-知网, 2017(16):0228-0228.

[3]牛刚, 崔秀岭. 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管理与应用现状研究——以为例[J]. 内蒙古教育, 2018(10).

[4]刘娟. 浅议图书馆过刊管理工作中的现状与对策 ——以丽江师专图书馆为例[J]. 福建质量管理, 20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