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学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19 17:50: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政治教学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思想政治教学概念

篇1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5—0072—01

《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思想政治课程中,概念是构成政治知识的细胞。学生只有弄清了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能真正地理解概念,才能利用概念进行推理、判断,进而形成多种能力,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么,如何进行概念教学呢?

一、创设情境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共同和本质特征的反映,是抽象性思维最基本的单位。在进行抽象与概括的基础上,人脑便形成了各种事物的概念。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创设教学情境,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概念。如,“价值”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平时,学生所接触的关于“价值”的概念是指事物的有用性,也就是“使用价值”,而经济学中“价值”的概念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在教学这一概念时,首先,我为学生展示了三幅图片。一幅是农民种地产粮图;一幅是技术工人造电视机图;另一幅是理发师理发图。然后,让学生思考:“待售的粮食、电视机及理发师的工作,它们的价值各是什么?”最后,告诉学生:这些劳动的方式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是人类脑力和体力劳动的反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和“价值”的概念。

二、深入分析

概念是用词语来注释的。科学的概念用词精准,富有严密的逻辑性。在教学某个概念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认真地分析概念的组成和概念中各个要素的含义。这有助于他们准确地掌握事物的概念。如,在教学“纸币”这一概念时,教材中对纸币的定义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纸币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熟悉,但是他们对纸币的理解只是感性的,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刻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这一概念进行深入分析。其间,必须注意两点。一是“强制使用”,二是“货币符号”。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纸币为什么要强制使用?”要理解这一点,必须先弄清什么是“货币符号”。教师可组织学生深入地讨论“纸币是否有价值”,最后作出结论:纸币和它所代表的金属货币相比,其价值几乎等于零。正因为纸币无价值,所以在纸币使用之初就需要国家用强制力来保证流通。通过对概念中关键词的分析,学生就会对概念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三、比较异同

思想政治教材中有许多相似的概念,如,“价值”与“使用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哲学中的“意识”与“认识”等,单从字面上理解,它们之间没有多大的区别,但仔细辨析,其含义并不完全相同。学生倘若不能准确地理解概念,就无法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为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教会学生比较异同的方法,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如,在讲授“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时,我将两者的特征进行了列表比较,学生对其概念则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道德价值;政治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一种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的价值观培育活动,目的是实现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所传播的价值观的认同。价值观无非就是人们对于某种价值所持有的观念,即对于某种价值在观念上认同或者不认同的态度。因此,价值观培育的逻辑前提是澄清什么是“价值”。只有明确了什么是“价值”,才能进一步探索价值观是怎样形成的。究竟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所关注的“价值”?本文将初步讨论思想政治教育学语境下的“价值”概念,而不是讨论价值观。

一、自然物的使用性价值及其主体对自然物相对价值的立法

在广义上,自然物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形成的物,另一种是人在某种自然形成的物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而形成的人造自然物。所以,狭义上的自然物所指的是自然形成的物,而广义上的自然物包括人造的自然物。因此,一切物都属于自然物,它们和精神相对应。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当中,自然物的价值不在讨论范围之内。但是,为了澄清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所说的价值的本质,我们首先要区分两类不同的价值。一类是自然物的使用性或欣赏性价值(如果我们把欣赏也看作一种功用的话,那么欣赏性价值也可以被看作一种使用性价值,即作为欣赏的使用价值。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全部自然物都归结为它具有某种使用性价值);另一类是某种精神或观念因为符合真理而具有的精神性价值。第一类价值显然不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讨论范围之内,但我们对这一类自然物的价值应该有本质性的分析,以澄清它为什么不在讨论范围之内。本文讨论的自然物,包括自然形成的和人造形成的自然物。和人的自然需求相关联的价值,相当于经济学中一个物体所具有的使用价值。一物对某人有使用价值,但对于另外的人不一定具有使用价值;一物在某一时间或地点对某人有使用价值,但在另外的时间、地点不一定具有使用价值。价值是由主体的需要决定的,这不是说物绝对没有价值。物虽然绝对是有价值的,但是相对于个别主体而言,这一价值并不一定能够得到实现。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1)自然物对主体的需要来说具有的是使用性价值。(2)主体需要的个体性差异,决定了自然物并非对每个个体都有价值,因此自然物对于个体来说有相对价值。(3)主体的自然需要决定了自然物对其自身来说是否具有价值,因此,主体需要就成了自然物相对性使用性价值的“立法者”。概言之,人的自然需要为自然物的使用性价值立法。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为什么自然物的使用性价值被排除在了思想政治教育学之外———因为自然物的使用性价值所针对的主体性条件是个体的自然需要,而自然需要是由人作为自然物(生物)的需求决定的。自然本性决定了人们需要的产生,而不是由人们的某种观念决定的。在这个意义上,一个人具有怎样的自然需要,是完全由自然物的生理机能决定的,而不是教育的结果。

二、实践理性是精神性价值的立法者

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所说的价值,是和人的行为相关的,即在行为中承载着的精神价值。精神性价值的本质是“善”,因此我们认为符合“善”的原则的行为是有价值的。对于这种精神性价值来说,我们再也不能从物当中去评判了,而只能回到人的观念当中加以评判。观念是思维的产物,对这一观念的精神价值加以评判显然是非常困难的。一个物具有怎样的使用性价值,是很容易被人们直接从感知中加以判断的。但是对于一个人的精神性价值的态度,即其价值观来说,我们的评判和鉴别就非常困难了。说到底,评判或者改变一个人对精神性价值的认同和看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除了和人的自然需要相关联的价值,还有和人的自由意志相关联的价值。这些存在者不是因为其具有使用性价值。使用性价值即便存在,也可能以消极的方式来成就超自然需要的价值。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人的精神需要,比如对高尚人格的需要、对正义感的需要、对良心的需要等等。总而言之,这是一种超越使用性价值的精神价值。这种价值一般是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即便有某种“物”出现在价值行为当中,也不是因为物本身就具有这种精神价值,而是由于人的行为赋予了其某种精神价值。比如,我们把一支笔赠送给朋友的时候,这支笔就变成了友情的载体,我们和朋友之间的友情就是一种精神价值。但是,这种能够承载精神价值的物本身,也应该是有某种价值的东西。如果一个物没有使用价值,要想成为精神价值的承载者,就一定要具有其他的价值。物本身的使用价值或者审美价值,并不直接就是我们所要表达的精神价值。在人们的精神价值当中,虽然有某物出现,但物本身的价值是消极的,即它仅仅提供了表达精神价值的“条件”,而其本身并不具有精神价值。唯有人作为主体把某种意义赋给它的时候,它才可以用来表达某种精神价值。我们现在需要追问的是:这种精神性价值来自何处?精神价值是满足人类精神需要的,因此,这种价值的本质是人的某种精神的显现。而从性质上来看,这种精神是有价值的,它独立于人的感性需要,自身就具有价值。比如,一切道德行为或者正义的行为,往往是通过牺牲物质利益、感性快乐而获得的。这说明,在我们所谓的“高尚”的行为当中,体现的是一个行为主体的“精神价值”,它不依赖于物质的使用性价值而独立存在。也就是说,精神性的价值是不需要把物质利益作为存在的前提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康德认为道德永远是一条来自理性的“绝对命令”[1],道德价值是没有功利性的价值作为前提条件而独立存在的。因此,由这种精神的支配而实施的某种行为,就是符合“善”的原则的,因而是有价值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到人作为实践主体的理性当中去寻找精神性价值。人们在行为当中总是有具体目的的。这一目的应该包括两种:一种是为了某种实用性的或功利性的目的;另一种是超越功利的理性目的,比如良心。根据康德的道德学原理,一切从功利性目的出发的行为,都不应该是符合道德法则的行为。只有我们的目的是追求良心的满足或正义的需要,这种行为才是有精神性价值的。在这个意义上,实践理性是能够为自己颁布法律的,它抛开了一切功利性的诉求,单纯从理性的正义法则出发来行为。因此,精神价值的根源在于实践理性本身,它和人的自然需要毫无关系。我们无法从一个人的行为现象当中评判其行为是否是有价值。比如,一个人“路见不平一声吼”,我们能否从这个人的行为中评判其价值观呢?显然不能。如果这人是出于“报复”的心理动机,或者是为了“讨好”被帮助的人,那么他的行为就不能算作符合正义原则的行为,因而不具有精神价值。就其行为的表现形式来看,他似乎是出于“正义感”,但我们无法判断其真实动机,因此也就不能对其行为作出客观的价值判断。这就是说,精神价值来自于行为主体的实践理性颁布的正义法则,因此,精神性价值是主观的。关于精神性价值,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1)精神性价值的本质规定是“善”。(2)精神性价值是对人的精神需要的满足,它要通过人的行为得到体现。(3)精神性价值不能从行为结果当中得到评判,而只能通过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动机的反思得到评判。(4)实践理性是精神性价值的立法者。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中“价值”的双重维度

从总体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对人的价值观的培育,无非是对人的道德价值观和政治价值观的培养。至于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蕴含在其中的爱情观、婚姻观、财富观、事业观、幸福观等等,都是从这两种基本的价值观中推论出来的。

1.道德价值及其客观性

抛开人在生产关系和政治关系中的存在,人只剩下最为纯粹的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是由内心的道德法则所支撑的世界。人有向善而在的自然本性,但是人为什么经常偏离道德法则呢?原因在于道德法则经常受到其他力量的干扰和破坏,这一力量无非就是个人的私利。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个使命就是帮助人,使其内心的道德法则建立起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不仅要知道道德法则的存在,而且要知道为什么要按照道德法则的要求而存在。一般来说,人们对道德的认知是容易的。即使没有受过教育,人们也会很容易地了解道德的力量,因为道德本身作为实践理性的立法原则是直接发生的,它甚至不需要教育。正如那些没有接受过充分教育的人,也可以知道道德法则的力量并按照它来行为。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功能就在于它让人们自觉地按照道德法则来行为。道德价值是一个人凭借自己的实践理性颁布法律而形成的。一个人的行为是否是道德的,他人是无法评判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道德价值没有客观性。正如康德为道德所给出的定理:“你应当这样行为,使你的行为规则同时成为一条普遍有效的法则。”[1]只要有健全的理性,每个人都会发挥自己的实践理性,颁布相同的道德法则。也就是说,在道德价值上,每个人所作出的道德判断都应该是一致的,这就是道德价值的客观性。这种客观性决定了在道德价值的认同问题上,几乎不容易形成分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对人的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就是基于这种道德价值的客观性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道德价值的客观性,我们就没有权利教育他人按照道德价值来行为了。但是,除了道德价值以外,思想政治教育最关注的还有政治价值。在政治价值的层面,问题会变得复杂一些。

2.政治价值及其客观性

政治价值是指建立在某种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正义性。如果一种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是符合正义原则的,那么其就是有价值的。政治价值是通过国家制度和法律被规定下来的,而意识形态就是对这种制度和法律的合法性证明。所以,政治价值与道德价值不同,后者不需要外在的立法来加以确认,它完全凭借一个人的良心道德法则得到确认;但是政治制度要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制度和法律得到确认,政治价值的本质在于国家政治制度和法律的正义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对人们的政治价值观的培育,首先要证明一种政治价值的客观性。如果不能证明一种政治价值具有客观性,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没有必要了。我们凭借什么教育他人服从一种没有正义原则的政治制度,接受一种没有正义原则的意识形态呢?显然,政治价值的客观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但是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国家政治制度和法律不是从人们的头脑中产生的,也不是从抽象的自然法当中衍生出来的,而是从一定的经济基础中建立起来的。因为政治价值不过就是保证经济基础得到确立的价值系统。这样,政治价值实际上是由其经济基础的正义性决定的。这是马克思提出的著名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一种经济制度是以全体人民对生产资料的普遍占有为基础的,那么这种经济基础就具有了正义性,因而也决定了它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具有正义性。在这个意义上,所主张的公有制经济基础,“私有制的扬弃”[2]就应该是符合社会正义原则的。建立在其上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是符合正义原则的,它才能获得政治价值。此外,政治价值的客观性还与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有关。这里我们要承认政治价值的相对客观性。所谓相对客观性,是指不同国家和民族因为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形成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也会有差别。每一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对自己的国家是实用的、有效的,但对于其他国家和民族不一定是有效的。这意味着除了经济基础决定的绝对客观性以外,还要承认不同国家民族历史文化差异基础上的相对客观性。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对政治价值观培育所应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7.

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理念;思考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最初是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开创,“产婆术”,亦称“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问答法”,原是指讨论问题的方式。苏格拉底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思索,自己得出结论的一种方法。引用到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生活中来,案例教学法就是依据教学的目的,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讨论,从而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团体合作的精神。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院于1918年首创。最先运用在法学界、医学界,后普遍推广在医学、法律、管理以及商业。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教育界才引用了案例教学法,并在世界范围普及。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 of instruction):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某些科类的专业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它具有以下特点:

1.教育性

叶澜教授定义教育为“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案例讲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尽量从现实生活中找出典型事例以帮助学生理解。力求用最有冲击力和最有实效性的典型事例,给学生营造出合理的情境和气氛,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受,从而,通过案例教学起到教育的作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生观和价值观。

2.参与性

案例教学是互动式的教学,使学生被动听讲变成主动参与,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它培养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身临其境的做出决策。它要求学生在教室的指导下,独立自主的深入案例,充分体验角色,通过探究和合作做出决策、解决问题。

3.实践性

实践性是新课程实施的追求,将是在新课程标准指引下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一个亮点。课堂生活要切实加强实践环节,不断拓展和更新课程资源,给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世界,使他们具有走近社会、面对挑战、规划人生的真实本领。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中,感受政治、经济、文化各知识领域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

4.情境性

案例是选取的真实的典型事例。其描述的真实事件,是对已经发生的事实进行原本的生动描述。它是案例情境再现,且本身的实施和操作具有一定的情境性,主要体现在案例模拟的教学过程中;它既可以将抽象的材料内容还原为多彩多姿的、生动具体的现实生活情境,给人“主人公”身临其境之感,也可以使学生增强角色体检、触景生情,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缩小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差距。

二、思想政治课堂实施案例教学的理念

基于当代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事物发展的内外因、辩证关系,应该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由“会学”向“学会”学习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是成于内、形于外的治、信、行的转化过程,不仅要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行动,使学生成为适应和促进现代社会发展的现代合格公民。这既是教学的原则也是教学的责任,贯彻该教学理念,应注意几方面:

1.坚持教育与时代特征相统一

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决定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基本观点教育上,与时事政治教育相结合。同时社会生活的感性特点,当代社会的复杂性,现代社会的多元价值观,决定学生在认识上存在局限性。因此,需要教师的理性知识的指导,培养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2.建构以生活为基础的学科模块

建构以生活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的课程,立足于生活,反应生活,与生活紧密联系,为生活服务,理论指导实践。课程模块设置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着眼学生的发展要求。在新课程的指引下,高中思想政治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特设计四个必修课“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与生活”,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求。

3.引导与学生成长特点相结合

思想政治课堂以“引导”学生为出发点,教师应提供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政治的方向。着眼于学生“特点”,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握好高中阶段学生成长特点,要求教师要多关心,多帮助,多尊重学生。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与学生成长特点相结合,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实际思想,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对 “案例教学法” 的思考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对理论知识升华、理解的方法。教学实践证明,案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得到更新与改进。但案例教学法收到青睐的同时,也面临着问题,有时采用案例教学法未必会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案例教学法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同时要强化技能的学习与训练。通过典型案例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指导的实践,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和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和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及理性思考的意义。

(2)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应相辅相成。教学中采用传统的“传道、 授业、 解惑” 的讲授方法,并结合案例教学,有限的课堂创造出无限的教学效果,诸如,《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二框《股票、债卷和保险》组织学生走入企业进行实地调查,调查了解股票,债卷、保险的交易过程,在课堂上交流体验,探究疑惑。案例教学法与其它教学方法的关系,应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坚持传统的教学方式,拒采纳案例教学法;二是认为案例教学法是“万能的”,可替代任何教学方法,这两种倾向都有失偏颇。实际上,它们是相辅相成,教师应根据不用的教学目的、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3)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手段相互配合。在案例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声音、动态图示与案例讨论充分结合起来。一方面丰富课堂教学,带动学生的学校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效率。另一方面加大课堂信息量输出,给学生不同的听觉、视觉感受。

(4)案例教学的教学模式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教学形式应多样化,要服务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学生的自主发展”。教育在本质上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支持者、组织者,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5)要做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把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切忌顾此失彼。教师既不能放任自流变成“放羊式”的教学,也不能把课堂变成教师的“言堂”。案例教学使学生置身于学习之中,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在潜移默化中将正确的世界观“灌输”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提高全面素质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

[2] Towl, A.R.etal, ASCI case collection,1963

[3] 《教育大辞典》[M](增订合编本上)编纂委员会,上海出版,1997.2

篇4

论文关键词: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成本;投入;供给

在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不断受到质疑的今天,理论视角的转换、问题域的扩展、实践运作方式的变革,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突破点现代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现象和人类行为的精细剖析,为我们从经济学的视角研究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劳动价值缺乏共识,要求准确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劳动性质及其价值

长期以来,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性质和价值的认识上,一直存在着模糊认识。一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参与生产,其劳动成果没有使用价值,也不创造价值。二是在一些人看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更为看重的是物质利益,只有讲物质利益、给钱给物,才是“实打实”,才能解决实际问题,而思想政治教育是“空对空”,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三是不能正确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认为军事训练可以从射击的环数、投弹的米数来衡量,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效果是难以衡量的。显然,澄清这些模糊认识,要求准确定位和辨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劳动性质和价值。

(一)准确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劳动性质。首先,要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性生产劳动。人类社会生产是由物质生产、人口生产和精神生产组成的。精神生产本质上是人类的主观精神活动,是人们凭借自己的认识和思维器官——大脑,对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客观世界的精神生产对象进行精神性加工、整理和制作而形成观念形态的精神产品的过程。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影响人改造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精神生产资料,即运用人类社会传承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政治、思想、文化成果,尤其是理论对官兵的精神心理世界施加影响的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其劳动样式可分为以文字符号系统为劳动对象的理论研究(初始生产劳动)和以官兵的思想、意识和精神领域为劳动对象的宣传教育(再生产劳动)两种形式,在性质上是一种脑体兼有的综合性劳动,因而也是一种复杂性劳动,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性劳动。

(二)合理廓清思想政治教育的产品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的产品形态是思想产品和增强的人力资本。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精神性生产劳动,其初始生产劳动生产出的是思想产品,即思想政治教育者创作、生产、使用的包含各种思想、观点和理论的思想材料等,以文字符号为劳动对象,包括以实物形式存在的精神劳动成果,如讲稿、材料、笔记、音像带、光盘等物质载体,以及以非实物形式存在的思想劳动,如谈心、谈话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再生产劳动生产出的是增强的人力资本。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培养人的活动,生产出来的产品则是受教育者知识技能的增加和能力素质的提高,用教育经济学的术语说,就是受教育者人力资本的增强。而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所增强的人力资本,最终又表现为部队战斗力的提高和官兵的全面发展。

(三)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多样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通过其生产的思想产品和增强的人力资本来体现,具体表现在政治价值、军事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等方面。如思想政治教育生产出来的思想产品因其政治和军事需要特征,表现出政治价值和军事价值,一定条件下思想产品还可以创造出一定的经济效益,又表现出经济价值。再如思想政治教育所增强的人力资本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增强了国防实力,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安全保障,又间接地创造了社会财富,创造了经济价值。和平稳定的环境要靠强大的国防来维系和创造,而增强国防实力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则又离不开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上所流通的各种商品的价值,都包含着军人的一份汗水,军队和军人不只是消费者,也是间接的生产者。因此,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隐藏于社会经济效益之中,只是这种价值不易察觉,但又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的。

二、教育有效供给相对不足,要求加大供求调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质量

在经济学上,供给可分为有效供给与无效供给。“有效供给是指供给的量、质、价等都能为需求者认可、所能接受的供给。无效供给则相反。”…据此可以认为,有效供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中真正起作用的、真正能解决思想问题的并能为受教育者认可和接受的教育;不能解决思想问题的、在教育中起不到积极影响的或者不能为受教育者所接受的教育,是无效的供给或多余的供给。其中,有效与无效之别,不仅在质,还在于量。品质低劣,是无效供给;品质好,但超越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和需求量,超过的部分也是无效供给。从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效供给不足导致的供不应求和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供大于求两种情况,其实质则是有效供给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内容空泛、方法老套,适应不了受教育者的需求;二是不能针对受教育者的实际提供及时有效的教育引导和思想疏导,以致官兵想听的听不到或听了不解渴,不想听的却大量灌输;三是忽视或轻视心理问题,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在解决心理问题上的投入相对较少,满足不了官兵的需求。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供不应求和供大于求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必将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一)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市场意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是一种“特殊意义的市场关系”,即思想产品的“供给方”与“需求方”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者“愿意表达自己头脑中形成的想法,这是供给;有人欣赏这种思想,这是需求。只有两者同时存在,才可能形成思想产品。思想产品的交换活动的总和,就是思想市场。”思想政治教育是生产、传播和应用思想产品的工作,既然是产品,就得面向市场。思想政治教育能为“销售”的对象所接受、欢迎和信服,就有市场;接受的人数多,市场就大;接受的人数少,市场就小;没有人接受,就没有市场。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始终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的争夺战,、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非无产阶级思想就会去占领。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增强市场意识,重视市场、研究市场、推向市场,并牢牢占领思想市场的主阵地,才能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生命力。

(二)加大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供给调控。在物质生产领域,针对需求大力提高产品的生产质量,以适应市场需要。这种行为是自发的,也是市场机制力量的体现。我们不能把市场机制简单地搬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但可以借鉴物质生产领域刺激生产积极性的方法来调控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精神产品在“思想市场”都有机会亮相登台,由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的“精神产品”不一定具有稳定的“垄断”优势,因而要保证其精神产品的生命力和优势,应当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供给的调控力度,对那些生产出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和军事效益的精神产品者给予奖励,激励其生产出更多高质量的精神产品,以满足广大官兵的需求。

三、教育投入质量效益相对不高,要求增强成本意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收益

成本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生产一种产品所需的全部费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精神性劳动,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因而也必然涉及到成本问题。从我军的实际情况看,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投人逐年加大,但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的问题较为突出,有的单位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虽不断加大,但质量效益却不高,更有的不计成本,不讲代价,盲目搞教育,造成投入多产出少、有投入无产出甚至出现负产出的现象。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路子。

(一)机会成本:正确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机和内容。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是指将稀缺资源用于某一用途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用途的价值,即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放弃的其他东西。比如,休闲时间内有听音乐、看电影、打乒乓球等各种选择,选择了听音乐,那么就享受不到看电影和打乒乓球的快乐,选择听音乐的机会成本就是看电影或打乒乓球的收益。机会成本是一种观念上的成本,是因放弃其他选择预计可能丧失的最大收益。机会成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在于:一是增强时机意识。思想政治教育要讲求时机,抓住时机展开思想疏导和教育引导工作,特别是在国家和军队改革发展、政策制度调整、国际国内有重大事件发生、军队阶段性工作转换等对官兵思想容易造成冲击的时段和时间,要开展及时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尽可能地减少因错过时机造成的教育机会成本的损失。二是精准地选择教育内容。机会成本发生在多种选择之间。不同的教育内容对相同的教育对象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因而选择什么样的教育内容也存在一个机会成本问题。这就是说,教育者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在教育效果上会付出相应的机会成本。为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牵引下,正确把握教育对象的内在精神需要,科学地选择教育内容,努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前瞻性,尽力减少因教育内容选择不当而损失的机会成本。

(二)无形成本: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无形投入质量。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在形态上可分为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有形成本主要指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各个环节中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投入,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基础;无形成本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时间、精力、思维劳动、自身气质形象、人格魅力等看不见摸不着的投入,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正如经验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戴尔所说,在管理中“无形因素始终起着作用”。无形成本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效果的决定性因素。思想政治教育仅靠有形成本的投入不会产生高效益,而低质量或劣质的无形成本投入只会产生低效益甚至负效益,高质量的无形成本投入是取得思想政治教育高效益的必由之路。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无形成本,努力提高无形成本的投入质量。

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素质;价值观;教学观念;实践能力

一、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观念保守落后。在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当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通常采用教师讲课、学生聆听的教学方法。由长期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仍然保持着传统“满堂灌”的教育方法,导致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只为了考试而进行应考性的学习,很难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教学内容过于枯燥、单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使其更好地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就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调整与改革的状况来看,虽然与中国国情及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比较接近,但是仍然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如:高校课程与中学课程大多雷同,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教学内容兴趣理论性太强,教师授课困难,学生理解也比较吃力。

3.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缺乏创新的举措。传统教学模式当中,教师机械地讲课,忽视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以及与学生间问题的交流,导致教学内容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疲劳感,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加上教材内容单调、乏味,学生很难真正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内涵,更难以将其应用到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

二、新形势下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措施

1.改变教师教学观念,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观念是对学生主动学习和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束缚,因此新形势下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首要措施就是要突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观念,逐渐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思想政治教学观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者,教师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更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任务,教师思想意识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素质状况。因此要重视对教师队伍素质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一名合格的教师,要不断用理论知识与科学思想观念武装自己,在生活中不断挖掘思想政治教学资源,将生活经验与课本知识结合在一起,不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同时还要重视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优化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新的社会背景条件下的思想政治课程应当要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概念性教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充分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意义。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高课堂的艺术性,以多样化、个性化的课堂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不同的形式和情境模式感染学生,并充分利用社会实践经验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兴趣,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3.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思想政治课程的吸引力。思想政治教材本身多以文字为主,加上概念性的内容比较多,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并不高。在传统的教学中,思想政治教师多以课本为授课的主要材料,教学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内容,机械式的授课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根本无法满足当前学生学习的要求,课堂效率不高。因此,教师要从创新的角度出发,紧跟时代的潮流,不断更新教学的内容,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同步,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丰富教学手段,拓宽学生视野。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来说,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性比较强,如果仅仅依靠教师讲解授课,学生很难充分地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也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授课经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授课,从而为学生提供直观性的资料,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中实现理论与感性认识的统一。同时,多媒体等高科技技术的应用也是对教学内容的充分展示,对于活跃课堂气氛、节约教学时间有很大的帮助。

任何理论的学习都离不开实践的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课外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思想教育骨干力量的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思想政治内容的真谛。

参考文献:

[1]董喜才.思想品德教学形式多样化的几点尝试[J].甘肃科技,2010,(07).

篇6

关键词美育教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1美育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美育教学融入过于片面化,形成了狭隘的思想教育内容。近年来,美育逐渐融入到思想政治教学当中,为思想政治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美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学当中却存在一定的问题,只是为了满足当前的教学大纲而实行的教育政策,没有真正地实行相应的教育改革,使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过于片面化,只是走形式主义路线,过于注重政治方面的知识内容,而忽略了思想道德方面的知识体系,这就导致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到思想道德的内容,忽视了理想信念的形成过程。(2)承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采用较为陈旧的教学方法。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仍旧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不能正确地认识到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性,局限于“黑板式”教育方式,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材的内容,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课堂当中的美感,无法明确美育在思想政治课堂上的作用,从而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的选择性,阻碍了他们对思想政治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教师没有认识到美育的融入原则,未能充分了解到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这就导致大学生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促使他们未能明确知识日新月异的变动性。(3)缺少创新性的教育途径,降低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大学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美育的主要展现形式。然而,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能应用美育创设出新型的教学形式,无法全面分析出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需求,未能真正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无法真正地做到平等与尊重,未能真正交流和沟通自身的内心世界,这导致课堂教学效果有所降低,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2美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融入作用

(1)美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形成了统一的联系,相互影响着对方的教学效果和质量。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共同的教学目标,向着同一个的方向而奋斗,关注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掌握到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形成健康的心理发展素质,成为有文化、有理性、有道德、有素质的高素质人才。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互推动的内在关系,推动着思想政治教学完成课堂教育的任务,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学生主动投入到思想政治学习当中,自主掌握到与道德相关的知识内容,充分理解社会政治的发展状况。(2)美育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美育逐渐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首先,美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学当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的探索欲望,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创造能力,使学生自主形成正确的创作动机,通过对美学的理解创造出具有丰富内涵的思想道德理念,形成较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其次,美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强化他们的心理素质,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使学生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正确地面对社会中出现的政治现象,从真实案例中得到道德情感的升华。然后,美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情况,激发他们的潜能,使学生掌握到科学的学习经验,了解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自然美、社会美及科学美,自主掌握到知识的具体概念。最后,美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学当中,有助于为学生指出他们的人生方向,提升他们的情感价值观,使学生找寻到学习的乐趣,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感受到社会中政治现象展示出的精神人文素养。

3美育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的有效措施

(1)充分发掘教材中的美,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将美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充分发掘思想政治教材中的美,利用美育将教材中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地展示出思想政治的具体概念,直观地表现出抽象的理论内容,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教材的内容,明确教材资料中存在的“美”的内容,掌握到思政课堂的基本理论,从而提升整个课堂教学的感染性,提升思政知识的形象性和具体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通过美育的不断融入,学生逐渐认识到思政的基本内容,充分了解到教材的重点知识和难点内容,正确认识到这个世界的发展现状,明确理论的实施要求和规则,了解到所产生的智慧美,从而提升自身的智力水平,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2)展现出教学过程中的真实美,营造出平等和谐的互动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最为注重的基本环节之一,也是学生接触到思政内容的主要环节。在思政课堂上,教师应展现出教学过程的真实美,将美学充分地融入到思政课堂教学过程当中,营造出师生平等的课堂教学模式,创设出具有节奏型、形象化的课堂教学氛围,增强课堂教育的互动性,以师生之间的感情作为纽带建立起和谐的课堂环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环节当中,主动与教师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借助美学了解到抽象的知识概念,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师生之间感情的交流。(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方法是教师需要考虑的主要内容,也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方式。在思政课堂上,教师应当借助美育创设出多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建立起灵活多样、富有新意的教学形式,将美学穿插于教学方法当中,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教材的内容,通过小组讨论明确每一个思政话题背后的文化内涵,认识到每一个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升了思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4)起到为人师表的表率作用,做到课堂教学语言美和行为美。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管理者,更是课堂教学的引领者。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地追求自身的完美性,掌握到规范的教学策略,注重自身道德品质的提升,利用“言传身教”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直接影响了学生的道德品质。教师需要注重自身的着装,在着装上体现出“美”的内涵,利用自己的质朴大方感染着学生,展现出自身的正气与文化素养,利用优美的语言讲授教材的内容,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每一堂思政教学的细节,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与尊重,认识到教师行为举止中透漏出的高尚的道德品质,对思政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向教师的学习强化自身的品德和情操。(5)积极运用艺术美进行教学,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美育的主要展现形式为艺术美,将艺术美当中的语言文学、美术作品及音乐融入到思政课程教育当中,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在思政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积极利用艺术美展现出课堂上的基本内容,借助优美的语言文学表达出思想政治的基本理论,利用诗歌精炼的语言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美术作品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到思政教材的主体内容,了解到思政理论创作时的文化背景,通过音乐或电影直观地感受到每一位政治家的丰功伟绩,进而促使学生形成为祖国奉献的伟大精神,提高他们对思政文化的认同感。

篇7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一)隐性教育概念的提出。

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社会学家杰克逊首次提出“隐性课程”的概念,他认为:“学生的价值、规范、态度、动机不是从学术课程中获得的,而是经由学校的非学术方面,暗默中,隐性中不直接地传递给学生的。”1968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在其专著《班级生活》中首次提出隐性德育的概念。“杰克逊运用隐性德育概念揭示与探讨了学校中的守则、常规与章程的作用,并指出学校生活中的群体、表扬与权威这三个特征对于学生有着无形的影响与支配作用。”随着隐性课程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隐性课程中获得的价值信念和道德规范不仅隐藏在学校的“非正式文化的传递”之中,同时也存在于学校之外的人们社会生活、日常生活之中,于是,隐性教育作为隐性课程的一个概念出现了。它不仅把视野由校内扩展到校外,而且也由教学深入到德育,乃至整个教育,它是隐性课程领域的扩展和意义的提升。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1.隐性教育。所谓隐性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目的和要求,运用多种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手段,把教育内容和要求渗透到教育对象的社会生活、日常生活的广阔空间,让教育对象自觉自愿地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的方法。这种教育方法正是给受教育者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辅助其自生自长,使受教育者并不感到有外力横加干预,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结果,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特殊存在,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相区别而存在,它是指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将教育的意向、目的隐藏到大学生的周围的生活环境和特定形式的活动中,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之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的内容,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一)内容的生活性。

思想政治教育源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具有生活性。每个人的生活过程本身就是德育学习的过程,只有通过亲自的实践体验,人们才能找到生活的真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寓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贴近人们的生活,鲜明地体现了生活性的特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求教育者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到实践中、到社会上去体验生活,锤炼思想,陶冶情操。

(二)载体的多样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像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那样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教学目的、教学计划和固定的教学模式、教材教参等,它往往是通过其中的中介即载体来达到育人的目的。教育的载体可以是自然景观,也可以是人文环境;可以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也可以以课外活动为载体;可以以舆论导向为载体,也可以以规章制度为载体;可以以人际关系为载体,也可以以人格魅力为载体;可以以文化氛围为载体,也可以以网络空间为载体;可以以校园环境为载体,也可以以家庭生活为载体等等。载体的这种分散性和无系统性、不连贯性,看似杂乱无章,却给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很多的灵活性。

(三)过程的渗透性。

所谓渗透性,是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总是寓于其它社会实践活动中,总是和其它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有机融合,渗透于其它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全过程,这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鲜明特征。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将教育目的和意图无声无息地渗透到学习、生活和各种活动之中,使受教育者无意识中融入教育者营造的教育环境之中,以含而不露的方法,使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影响。

三、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学相结合。

主张德育与其他学科融合是杜威的教育思想,美国各学校长期以来一直遵循这一原则。美国学者约翰•埃利亚斯指出,道德教育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共同研究的领域,仅仅通过一门学科来探讨这一领域既是有限的,也是危险的。一个合格的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更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这就要求教师在专业课和文化课的教学中,把学科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道德、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结合起来,不同学科从各自实际出发把职业道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在现实教学中,许多专业课和文化课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把专业和文化知识同职业道德结合起来讲解。

(二)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交叉并举。

所谓显性教育是指教育者的意图、目的能让教育对象感受到的一种教育方法。显性教育一般采用正面、直接的灌输方式。而隐性教育一般采用间接的、渗透式的灌输教育方式,教育者在施教的过程中,教育者的教育意图、目的,受教育者一般感受不到,这样能避免受教育者的逆反情绪。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应该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统一,扬长避短,相互促进。因为显性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采用的教育手段,所以我们在这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应借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做法,吸收隐性教育的长处,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寓教于文,寓教于乐,避免其软弱性。要注意通过环境熏陶、情景渲染、渗透作用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优化学校、家庭、社会环境,达到春雨“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篇8

[关键词]媒介素养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陈致远(1981- ),男,浙江嘉兴人,嘉兴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浙江 嘉兴 31400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6-0069-02

现代媒体的发展在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以及社会文化素质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而言,应把握好当前新媒介发展的环境,利用新媒介中的积极因素,并将其引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从而,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同时还能够更好地引导及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辩证的眼光来解读媒介信息、合理地运用传媒工具,使其思想道德水平获得较大提升。通过对媒介素养基本概念的解析,重点阐述了在媒介素养条件下如何更好地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旨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一、媒介素养概念及其教育必要性

1.媒介素养的概念。“媒介素养”这个概念最初源于英文“Media Literature”,该词汇的中文表达意义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即传媒素养、媒体素养、媒介认知能力以及媒介识读能力等,根据不同的语境和不同的应用环境有所差异。随着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进步,媒介素养的内涵及其外延也处于不断拓展的情况,在现代媒介传播环境下,媒介素养指的是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批评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的实际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等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是人们对新媒体信息的理解、接受以及创造等方面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在新时代信息大爆炸的背景下,媒介素养已成为人们必不可少和不可或缺的能力,充斥着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2.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随着新媒介的不断发展与创新,人们已感知到新媒介对其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而且深感新媒介正在改变着整个世界。对于大学生而言,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必要性主要在于以下两方面:

第一,大学生亟待加强媒介素养。大众传媒以其特殊的方式消除了传统概念上的道德及理想,且经过一种拟态环境阻隔了人们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这种拟态环境是媒介选择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之间的平衡点并偏向了后者,对信息进行筛选、加工以及结构化后所向人们展示的环境。而大学生由于其单纯的思想性格特征,使其极易将拟态世界当成为现实真实世界,从而使其价值自觉地失范。大学生是站在时展前沿的一类特殊群体,他们对新媒介的接受能力甚至要远远高于其他受教育者,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在这些新媒介(如因特网)中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据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媒介使用呈现出“复合化”的发展趋势,约95%以上的大学生正在使用或者即将使用两种以上的媒介来对新闻及信息加以获取,由此可以看出,应用新媒体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此外,大学生对媒介素养所呈现内容的了解比较模糊,对媒介的批判能力较薄弱。目前,大学生群体中,常常会出现对大众媒体的盲目跟风与崇拜、媒介素养的缺失等情况,使得消费至上以及娱乐至死的理念完全取代了精神价值的本位追求。由此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亟须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第二,高校教师队伍迫切需要提高媒介素养。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巨大的冲击与影响。随着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受众可以以数字以及电子信息技术作为基本平台,自由地将信息加以与整合,且即时地进行网络互动。而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信息的传播往往是单向性的,教师根据事先设计好的教学内容向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很多内容都是“硬塞”给学生,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差。而随着Web 3.0技术的日趋成熟,信息成为多向性的,对于教师在课堂上所表明的观点可能也会在网络上,而且可能还有许多人持不同的观点。在这样的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如若不能很好地利用新媒介与学生之间进行良好互动,而是沿用传统教学模式的话,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也就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迫切需要紧随媒介的发展步伐,将媒介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有机融合,这样才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以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媒介素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在内容上存在一定关联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将社会主义先进思想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学习过程,将其培养成高品质、高素养的社会主义服务型人才。对于新媒介教育的内容而言,国内有专家学者将其分为五个层次,即体验、理解、知识、能力以及作用层次。上述层次呈现的是逐级递进的,澄清在媒介素养教育过程中,应该积极地培养媒介受众以及媒介传播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并采用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其进行引导、教育等。对于上述几个层次中的理解与体验层而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能够使受众对媒体所传达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与把握。而对于后述几个层次而言,受众应将其所掌握的新媒介方面的知识传递并应用于实践过程中,这就上升到社会责任感以及道德感层面。而这就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相匹配。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在内容上存在着较大的关联性与统一性,就目前发展形势而言,应将二者进行紧密结合,这样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对媒介信息加以辨析,以更好地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在方法上具有共通性。由西方发达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可以得到如下几个方面的启发:首先,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开展教学活动,这在英、法两个国家较为常见;其次,其他课程中融入有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内容,这种形式多见于美国大学课堂教学之中;最后,将学生所学到的媒介素养方面的知识应用并指导其进行实践活动,这就需要学校、家庭及社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大的教育网。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很多,具体而言,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法、实践教育法、疏导教育法、对照教育法以及自我修养法等方法。从方式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别,即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相同,同样也需要一个这样的教育网加以实现。由此可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在教育方法方面存在共通性。

三、媒介素养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具体策略

基于对媒介素养的概念、必要性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的阐述可以得知,加强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它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基于现有的环境,如何在媒介素养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大学生作为传播者的道德义务。在新媒介传播氛围中,大学生不再是单纯的受众,其角色已逐渐转变为媒介信息的创造者及传播者,如很多媒介语言是由大学生创造的。将自己的观点、意思、态度以及想法正确、完整以及恰当地加以表达并传达出去,只有如此才算是真正的媒介主人,即媒介素养高的人。对于大学生而言,首先,应对媒介信息的传播方法加以了解,懂得如何正确地利用传媒工具将自己的观点与思想传达出去;此外,大学生还应主动接受社会道德的约束,在充分认识到新媒介对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力的同时,还应制作、传播真实有效及健康文明的媒介信息,而不能将谣言或者错误的言论传递至媒介制作中去。因此,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二者相融合的同时,应注重强化大学生的道德观,以负责的态度去学习、传递自己的观点。

2.重视传播合力的形成,造就一批专业的网络传播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需要众多工作人员之间密切的配合,如辅导员、高校思想政治授课教师以及行政管理人员等,他们的言传身教本身就是教育信息的一种有效传递,均将会对在校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不单单依靠专门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思想政治课堂、思想政治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一个专项的教育,也是贯穿在受教育者周围所有的教师、学校及各类课程中的。培养出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又懂网络技术的、具有良好网络素养的教育传播者队伍,同时赋予他们一定的管理特权,这是优化网络教育传播的根本保证。国务院及教育部颁布的相关文件中明确指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行政干部领导、辅导员及班主任等。此外,还指出广大教职工均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责任与义务。对此,应该动员整个在校员工队伍,形成教育传播的合力,这是当前有效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取得预期目标的重要保障。

3.加强自我学习,提升媒介素养水平。自我学习是受教育者在脱离教师的环境下,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行为。在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使大学生形成自我教育及终身教育等方面的理念。作为受众的大学生,应积极地学习各种媒介素养方面的知识,并应用其学到的知识指导其行为实践,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形成正确理念。媒介素养教育不仅仅是外加的,也是内化的。加强自我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提高学习的效能。同时,应利用专业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对媒介素养的认识,并将媒介素养的相关知识用于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中,如可以将自己关于思想政治理论的相关观点传递至网络之中,供同学们进行分享讨论,能够很好地提升素养。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影响日益重要的今天,大学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使得在校大学生能够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来提高自身修养,对媒介传播知识及技能加以掌握,以更好地为其社会实践行为服务。良好的媒介素养能够提高大学生对媒介传播信息的评价与批判能力,使其能够自觉地对不良的媒介信息加以抵制,且不会通过各种媒介去宣扬这些错误的信息。所以,在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当中,是当前时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合格人才的根本要求,而且也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个新领域、新课题。应让媒介素养教育走进课堂教学之中,通过利用现有的高校资源以及大众传媒等方面的参与及支持,构建一整套完整而又科学的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工作机制,从而培养出更多身心健康、品格优良、业务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加勤.网络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关系研究[J].林区教学,2011(5).

[2]郑保章,程佳琳.我国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的建构和培养[J].新闻与传播,2004(10).

[3]秦永芳.信息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08(8).

[4]王铟,李伟,李燕红.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06(6).

篇9

1、说短话

现如今很多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时,要么就是照本宣科,要么就是用一串一串的专业术语进行长篇大论的演讲,而这些都是很难引起学生对思想政治产生兴趣的。只有以简短明了的话语来讲明理论,实现言简意赅的语言效果,才有利于学生接受。对于教师而言,口头表达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其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有人说,将简单的事情讲复杂, 是水平低的表现,而将复杂的事情讲简单,则是水平高的表现。也就是说,若能够长话短说、简洁明了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和思想,就是最好的教学语言,就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2、说明白话

之所以说思想教育中要说明白话,是因为当前很多教师往往将简单的事情讲的很复杂,话讲不明白,不说学生听的一头雾水,甚至教师自己都未必知道自己在讲什么。这种现象并不少见,但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弊端。一个优秀的思想政治家在进行思想教育时,会用道理深刻、话语明白的方式讲解出来,所说的话清晰明了,通俗易懂,易懂的程度要能使8岁的孩子都能听明白,这才是最理想的话语表达方式。

3、说管用的话

目前在思想教育的话语体系中存在一个很明显的弊端,就是空话、套话、官话较为泛滥,很多时候,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所讲的话语完全天衣无缝,且听起来非常合情合理,但事实上仔细分析,这些话语完全没有精神意义,都是场面话和一些空泛的大道理,并不能起到实际的教育作用。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从应该创新话语体系,有什么话讲什么话,并且要讲自己的话,讲当时代的话。不要刻意追求高深的思想境界,就以自然真实的语言讲解一些小道理,使被教育者在小道理中认识到深刻的大道理。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和理论都是源自生活,在传达思想时自然也要贴近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传播真理,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

4、说带问题意识的话

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思想教育的过程就是要让人们能够意识到思想中的不足与问题,并加以改进,接受新的正确的思想知识。因此问题可以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导。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要树立问题意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面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推动思想问题解决。思想产生于问题之中,反过来又能阐明问题。其价值作用就在于科学地回答问题。我们要从群众需要出发,与热点面对面,同群众心贴心,善于回答疑惑,耐心解答疑问。回答胜于回避,一味回避是掩耳盗铃。只有直面问题,做出有的放矢的回答,才能解疑释惑。问题中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广阔空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分析解决问题,当然甚好;尚无解决之策,只要能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也非常好。因此,我们要以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深刻研究、对现实问题的洞察把握,以理性的思维和独到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要找准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的结合点,以敏锐的眼光发现问题,以辩证的态度提出问题,以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以正确的理论指导解决问题。

5、说事实的话

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自我封闭,自我循环,把思想政治教育搞成脱离实际的概念堆砌,搞成照本宣科的刻板说教。要从实践破题,用实践立论,拿实践论证。实践最有说服力,事实是最硬的道理。要善于用客观事实说话,用典型案例说话,用切身感受说话,把抽象变形象,把概念变事实。运用真理的力量,逻辑的力量,析事明理,使道理鲜活不苍白,生动不呆板,亲切不生硬,增进对教育的理解和认同。

比如,理想信念教育要取得实效,不能空对空,要用鲜活事实教育师生。有位专家这样讲过,到古巴才知道,搞社会主义不开放不行;到朝鲜才知道,搞社会主义不改革不行;到俄罗斯才知道,搞社会主义乱改革不行;到印度才知道,不搞社会主义不行,因此,必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6、说有故事的话

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撞击。讲故事可以用生动的情节诊释情感,用最直白的语言传递信息,用质朴的方式碰撞心灵,拉近教育双方的心理距离。要增加亲近感,减少反感;增加感悟,减少灌输;增加情趣,减少刻薄;增加感同身受,减少居高临下。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话语体系,把讲道理与讲故事结合起来,讲好讲活讲深人生故事、讲好讲活讲深中国故事、讲好讲活讲深世界故事,用生动故事讲深刻道理,润物无声、春风化雨,激励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达到沁人心脾的效果。

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高职高专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01

教育部第十六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颁布以后,全国高职高专学校轰轰烈烈的开展了一系列课程改革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虽不需要与其他学科那样要求“校企结合”,但仍然应与其他课程改革相呼应,与整个社会的变革方向相一致。本文认为,当前阶段,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审慎的思考。

一、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课程之间是否需要整合

这种整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就是要压缩理论课程比例。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他们最不擅长的就是理论分析,与其在昏昏欲睡的氛围中接受理论熏陶,不如给他们机会去实践活动中感悟。但是,“压缩”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不重视,就是缩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所以会有很多人反对这一点。其次,避免重复。最常出现的重复就是举例的重复,也有内容重复。有些例子虽然比较有名,但如果随便把它在课堂中拿出来而不增添新意,就很容易与其他老师“撞车”。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有些内容是与初中时期、高中时期政治课内容重复的,这部分内容如果还是停留在低层次的简单重复,必然会引起同学们的阻抗心理,不利于学生们接受。这就涉及到了最后一点――重点突出。在重点问题方面,在涉及到同学们关注的问题上,思想政治教育者们一定要深度挖掘,将这部分内容讲得透彻、讲得精彩。这样不仅起到了提高同学们思想政治意识的目的,还达到了让同学们对思想政治课感兴趣的效果。但是这样的整合是有风险的,一旦整合不当,便会使课堂教学失去重点。另一方面,如果思想政治课的老师没有把握好尺度,尤其是在重点问题的选择方面如果取舍不利,则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课在学生思想价值观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正确的指引作用。

二、如何把握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考核中的比重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践不等同于其他学科的“引企入校”“校企合作”,这与学科自身特点有关系。但是笔者提倡用另外一种方式达到加强实践在教学与考核中比重的目的。在教学方面,可以鼓励同学们在规定主题的情况下,制作PPT或者寻找相应主题音乐、网上热帖,充分利用微博等网络新载体。在考核方面,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考试成绩与同学们大学生活、日常表现相联系给分,即给出的不仅仅是某个学期某个理论课程学习的单科成绩,而是一个同学在大学期间不同学期表现的一系列成绩。那么这个分数将成为该生思想道德方面的综合分数,也会成为用人单位或者其他考核非常看重的一个分数。这个分数才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连接到一起。也只有进行这样的教学与课程考核的改革,才能够真正的使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实际作用。而这个后续分数,应当由辅导员或者德育导师之类的学生工作人员来赋予。每个学期进行一次公开和解释。当然,任何事物都是双刃剑,如果辅导员或者德育导师对所带学生不熟悉,给出的分数有失公平,则只会使学生蔑视或者反抗这种新的考核标准,难以达到我们所期待的效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在概念上的相互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中内在地包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在高校中收到普遍重视,而心里健康教育在最近几年刚刚受到重视并从思想政治教育中分离出来单独列为一门课程开设。但二者又是有差异的,不可替代的。长期以来,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都是将二者合为一起进行开展,但近几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迅速并显示出更为巨大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实际效果。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这种影响在目前看来主要体现在促进作用和补充作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关注社会对个人的政治思想行为等方面的要求,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可以通过比较专业的知识加强对学生应对挫折、调节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训练。一些同学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总之,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其他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结合;在课堂教学外,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询在教育策略和方法手段上做到有机结合,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找到各种思想问题的根源,真正解决学生在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是高职高专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渠道。为了保证这系列课程的质量和效果,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人员,应尽量使这些课程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感召力,能够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并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能够真正的影响到当代大学生内心世界,影响新一代年轻人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能够真正的与时俱进,与社会改革发展趋势相呼应,所有的这些,不仅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发展好坏,也影响着我们国家一代人发展的方向,具有无可置疑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樊富珉,王建中.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