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范文
时间:2023-03-27 10:00: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课程改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后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欧美的一种新文化思潮。它的产生源于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德里达、福柯、利奥塔,德国的伽达默尔、哈贝马斯,美国的奎因、罗蒂、杰姆逊等。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派别众多,如新解释学、解构主义、西方、女权主义和分析哲学等,也有学者把后现代主义分为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和庸俗的后现代主义等。后现代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反二元论、反实质化和去中心等,倡导多元化思维、否定性思维,强调不确定的内在性,对现代科学和技术的理性进行质疑。有学者将其概括为:怀疑和否定的思维特征;多视角、多元化的方法论;非中心性、异质性的解构策略;反思、批判现代性等。
后现代思潮对教育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其主要教育主张有:
1.宽泛的教育目的
后现代主义抨击理性主义的教育目的。他们认为,由于现代主义对理性、集体、制度和秩序的强调,在教育目的上忽视了人的个性,把生动的个人塑造成现代性工程的零部件,结果导致人的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和个人生活意义的丧失。因此,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教育没有预设的终极目标,主张对学校教育目的采取较为宽泛的态度,建立一种多元多样的教育实践形式,从个体的差异性出发建立一个开放的、多元的教育,以塑造具有丰富内涵、个性自由的主体,使个体从现性社会的禁锢中解放出来。
2.多元的文化教育
后现代主义赞成文化多元,多元的文化在共存中,没有主要与次要之分,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优势,都应该给以同样重视,都应该得到健康的发展。各国要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多元文化教育就不可避免。多元文化教育还意味着对差异的尊重,尊重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学生,重视边缘人群和次要人群的教育呼声。
二、新课程的实施显示了后现代思想与现代教育的交锋
新课改将课程设计成开放型的、动态性的、过程性的课程,将课程目标设定成具有一般性的、转变性的、创造性的课程目标,这些都是符合后现代精神的,也是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的。然而,新课改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出现诸多的问题,以至于改革难以持续下去,教育在新课改的旗帜下,有走回传统教育的老路的危险。
这其中可能存在的原因:
1.我国正行进在现代化的路途中,现代制度强大而有力,难以有效突破
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国的教育也正进行现代化框架的构建,中国的现代性建构事实上并没有完成。人们已经觉察到情感被漠视,个性受贬抑,但还没有严重到痛定思痛的地步。正如新课程改革一样,课程制度内部有着丰富的后现代思想,但在连接基础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最后的评价制度——高考却是理性的、功利的、分层的、现代性的。后现代的课程
观,难以突破现存的教育制度,它的无所作为也就不可避免。
2.“大一统”文化传统根深蒂固,浸润其中,无法自拔
中国文化传统一直是崇拜权威,崇尚大一统,这种文化经过几千年来的积淀已成为难以撼动的磐石。以理性主义为指导的传统教育视科学主义课程体系为真理,教育上追求育目的,追求“以不变应万变”的教育思想,追求“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化教育。强大的主流价值观,通过“文以载道”的操作,浸入到人心的角角落落,这就使后现代的去中心、消权威、解构的思想,成为偏居一隅的异声,只能停留在学术讨论上。
篇2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变化。对于我们英语教师来讲,我们将不再是英语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引导者与帮助者。作为新课程实施者的主力军,这是我们所面临着的第一大挑战,因为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经曾经那么久的沿传在教育队伍中,已经曾经那么深的根植于教师的观念中。
由于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形成了师道尊严的教师地位观和师生关系观。在这种观念下,教师的尊严不可侵犯,而学生的尊严似乎可以随意侵犯。而在现代社会里,教师与学生应当是平等的。教师有教师的尊严,学生也应有学生的尊严。每一个学生不论他的学习成绩是好是差,道德是否有缺陷,他的人格都应该受到尊重。一位教育家说:“教师与学主的脸是对立的,但感情不能对立。”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就是为每一个学生服务的。教师首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例如:有的学生描写他们的英语老师是:“冰冷的心,冰棍的脸,古板的眼” ;有些英语老师不仅吝啬于给学生微笑,而且经常讽刺、挖苦、斥责学生,甚至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当学生完成不了英语的背诵与听写等任务时,只知道无休止的责骂与抄和罚,他们实行的是为教单词而教单词,为记单词而记。于是,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信心,乐观豁达的态度,创造力等等,往往就这样被泯灭了,严重的甚至造成师生公开对抗,酿成种种悲剧。教育学生最重要的秘诀是爱,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曾说过:“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池之水。”所以我们作为教师,就要发自内心地爱学生,学生只有感受到老师的爱和尊重,才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我们爱学生,就要相信学生,要树立“无差生观”。有一位校长说得好:“每个学生都是一轮初升的太阳,有的尽管现在还暗淡无光,只是一时被云雾遮住了,一旦冲出云雾就会光芒四射。”
所以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应该表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的学习英语的习惯与开口讲英语的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学习英语的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应该时刻记住:我们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我们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都有学好英语的潜能。
2.课堂教学的创新。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 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新一轮课程改革,必将彻底改变“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的局面。传统的应试教育所信奉的是拼时间、抓测试,练习多为机械背诵,教得单调,学得被动,课堂缺乏情趣和凝聚力,这就造成“费时多、收效较差”的局面。所以,尽快摆脱传统英语教学单向、平面化的教学模式,是我们英语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这是我们英语教师在新课改下所面临的又一大挑战。我们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创新,学生英语兴趣的激发。
课堂上我们应该根据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充分发掘“以趣激学”的因素,运用多种直观形象,如幻灯、图片、音乐、会话、游戏等教学手段,辅之以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启示,以吸引学生,增加兴趣,变“疲劳波谷区”为“兴奋区”。如在呈现生词“apple”时,就直接把苹果带进课堂。这种直观的方法一方面使学生能在一定的语境中学习新语言,有助于准确的理解和语言的运用;另一方面,教师的讲解也能变得生动活泼,给学生以深刻印象,也可以根据构词法知识作比较记忆;根据语境猜想某些生词的意义等等。这样,学生觉得学中有趣,学有规律,并在往后的学习中主动探索词的构成规律,科学记忆词汇。有了兴趣才会不懈地追求新的东西。教师还可以通过自己的语音、语调、表情、动作和神态影响学生的情感。更主要的是凭借教材内容的情感信息,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但在激发兴趣这一点上,多考虑激发学生对情感信息产生共鸣的艺术手段,也许收效更大。成功是兴趣的源泉,学生经历了成功,就会产生喜悦,自尊和自信得到增强,变成求知创新的内驱力。
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和环境对学习者的精神面貌、学习动机、自我形象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创新,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我们英语教师在新课程标准下所面临的巨大的挑战,因为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想硬塞的教师不过是锤打冰冷的铁。
3.作业的开放性布置
早在三千多年前孔子就有“学而时习之”的精辟论说。他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必须及时巩固消化。如何巩固消化,教师布置学生做作业即为最好的形式。在新课程改革的热潮中,作为教学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却往往被我们所忽视。长期以来,英语作业的形式并未得到很大的改观,还是老调长谈,仅仅依靠抄写英语单词和课文或是课辅材料中的标准化试题来巩固学生的学习。这些囿于书本、拘于读写、限于室内的作业大大地禁锢了学生的活动空间,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英语整体素质的提高,与新时期的课程改革格格不入。因此,推进课程改革,实施英语素质教育,必须对传统的英语作业加以变革,实行全面的开放,让它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3.1 “机械作业”――以思激活
抄写、背诵等历来被称作“机械作业”,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对这类作业理解的片面的指导的偏颇,只注重作业结果,不进行过程的指导,把学生引入“死抄、死记、死读”的误区。其实这类作业只要强化了思维参与,就能变“机械”为“灵活”,变“死记”为“活学”,使其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同时发展。例如“抄写中的思维参与”。“抄写”可要求学生的“思”贯穿于始终:写前,读一读单词,想一想字母与音标的联系,以记住单词;写时,看一看单词,想一想书写的技巧,以揣摩其组合;写后,记一记,想一想字母的组合,以记住单词。这样,就能发挥“抄写”的识记功能、养育功能和习惯培养功能。
3.2 “顺其意而扬长”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爱好设计作业,引导实践,以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特长。擅长英语写作的学生可组成班级英语文学社,负责编辑班级小报、黑板报的英语刊出工作,并鼓励向英语刊物投稿;擅长英语口语的学生可组成班级演讲组,定期举行英语演讲示范;擅长书画的学生,可成立班级美编组,负责班级板报的美术设计;擅长英语演唱的学生可组成演唱组,负责英语戏剧与英语对话的编排、演出。擅长搜集信息的学生可组成“小灵通信息台”,定期组织课前五分钟让学生用英语向同学生们校内外的消息……
作业开放性布置的形式很多,但在目前的教育形势下,开放性作业与原来相比也许并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且实施起来也比较繁琐,甚至于会受到一些教师的冷落。但我坚信,随着课程改的进一步深入,它必将会成为课程改革强有力的“推进剂”,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4.结束语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瓶颈 ;反思
以提倡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新课程改革实验于2004年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启动,从2008年开始,我省作为第一批省市参与新课程改革中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到现在已经有五年了,而全国的新课程改革计划于2010年全面实施,到2012年的今天也过去两年了。我们有必要反思一下在新旧教学思想交替的过程中新课改的实施情况。
一、新课程是否就是新教材,新教材是否真新
各学科老师都普遍认为现在的新教材完全不同于原来的教材,编者用新的体例来整合学科知识,教材换了新的面目,比原来的教材更加让人喜欢,并且其中设置的许多栏目也容易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图文并茂。可以说,新教材的编写基本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比如高中语文这一块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模块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 。选修部分开设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等14门课程。体现时代特点和多元文化价值,注重了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有利于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形成,适应学生兴趣和潜能的发展,进而满足学生未来学习和就业的需要。
但是,就必修教材的篇目来说,我对比了一下,其与旧教材并无多大不同,如果说有不同,那就是把必修一的课文搬到必修三,把必修三的课文搬到必修一;把教材里的课文搬到读本,把读本里的课文搬到教材,大致如此!当然,鉴于语文的特殊,无法像其他科目一样更多地体现时代性,教材编写者这样做自有其合理的一方面,然而,这并不应该成为怠惰的理由,新教材应该选入更多的适应时代需求的、具有普世价值的、文质兼美的美文,尽可能地摒弃那些陈腐的、有太多倾向的无厘文。此为其一。
其二,课程不等于教科书,即教材,但它包含着教材,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表现形式,是载体。但在大多数老师来说,课程就是教材。换句话说,在大多数老师来说,新课程就是新教材。所以者何,因为到现在为止,大多数老师都是在“教教材”,而非“用教材教”,对教材有严重的依赖,一本教材从头讲到尾。教材怎么编,我就怎么上,教参也不是教学参考,而是“教规”——教学规定、规范。用一种消极的态度对待课改和教材,不知灵活使用和对教材作适宜地修改及补充或删减。
二、适应新教材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即新教法是否真正到位
高中新课程改革目标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转变观念,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及心理品质培养;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逐渐养成独立学习、动手实践等能力。为此,许多学校开设了“学习方法指导”课程的讲座。针对新教材内容多、课时紧的矛盾,各校、各学科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为核心,积极开展适应新教材的教学模式研究,提倡“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法、 “启发式”的教法,同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益。优化课堂教学成为落实新课程改革的重点。
但是,在“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传统教育观念和环境里实施新课程改革,又谈何容易按新教法教学新教材?所以我们期待适应新教材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即新教法的真正到位。
三、教师的新课程理念是否真的跟上了
新课程六大目标可以理解为:变 “传授知识”的单一目标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变教师为本位为学生为本位;变“繁难偏旧”为“重联系、体验、兴趣”;改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所以这就产生了教师的新课程理念是否真的跟上了的第一层意思。很显然,我们很多教师的理念仍然需要进一步更新。
第二是,语文课对教师的学识、胸怀、眼光和气度有更高的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在这些方面能不能跟得上是个重要问题。因为语文课文是有深度的,直指人类心灵的深处,通达天地宇宙的玄奥;语文课文还是有广度的,联系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的知识林林总总。所以,语文老师最好当也最难当。为了新课程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我们的教师有没有这样的素质:博识古今的学识,高瞻远瞩的胸怀和眼光,通达和圆融的气度,丰富和灵活的教学手段及措施。目前来看,这都是一个未知数。
比如有一次看到一个同事制作的《小狗包弟》的幻灯片,第一张的引子是一副漫画,画了几个动物,然后问学生你最喜欢那种动物。——一堂沉痛地、理性地反思祸害和人性的文章被上成了喜爱或同情小狗小猫的课。课文被严重地矮化和娱乐化地解读,原因只有一个——教师的素质。
所以说穿了,任何一次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和实施,实际上除了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的更新和变化外,最主要的是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当然素质也包含了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说白了,教师的因素,也就是人的因素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新旧思想的交替碰撞中,难免会出现新的现象、新的问题,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挑战。面对这些,我们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应该以新课标为指引,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认真反思自己,不断充实自己,更加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宁显泽:反思新课程改革,大观周刊,2012年第28期
篇4
一、教材设计新
新版教材保留了以“话题”为核心,结构和功能项目为主线贯穿全书的特点,以全新的编排处理语言知识,以“专题阅读”的方式拓展阅读,以相关话题的手段辅助写作训练。教材更加贴近生活,面向世界,面向学生,更加生活化。
新教材打破了原有每个单元4个课时的框架,以一个话题为中心,通过语言功能和结构的版块,将语言素材串联起来。
二、教学观念新
新教材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关键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能“穿新鞋,走老路”。教育的本质是引导,而不是讲和练,教育要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育目标由以前的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转变为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他们既能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又能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有的教师认为学生能在课堂上按部就班的讲几句英语就达到教学目标了;认为多让学生做几个活动就实现“面向学生”了,其实这都是片面的、错误的。新课程教学要大胆尝试,放手让学生去做。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呼唤学生的主体精神,教学的重点要由注重传授知识向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转变;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们需要研究学生们的差异,以便能找到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中,放在告诉学生知识形成的规律上,以便使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进程中得到训练,既长了知识,又增了才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应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敢于创新,形成教学特色。
三、教学方法新
新版教材以话题为核心,结构和功能为主线,在总体框架下,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了内容丰富,与主题相关的听、说、读、写等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和探究性学习的内容。那么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探究、动手实践和集体合作完成各项任务。通过活动的参与与体验,为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像提供空间,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新课程改革中提倡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途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能体现语言价值的、先进的、有效的教学途径”、“它是一种以应用为动力,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核心的教学途径”,“为用而学,用中学,学了就用”。因此,学生不是盲目跟从的听老师讲,是有目的的一步一步完成自己的任务。
四、教师要求新
英语教学要着眼于全面发展。这次课改将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教学体系,它要求我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英语教学的观念、目标、内容、策略、手段、评价等各方面进行重大改革,以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英语课程新标准是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为基本出发点的,它更加强调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强调以学生为本,能力为中心,活动为重点,过程上要趋于开放和灵活,组织形式上要趋于宽松民主,使英语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要实现以下目标:人人学实用的英语,人人都获得必需的英语,不同的人在英语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应该是学生。在英语教学中,每位英语教师的教育理念应该是人本主义,首要定位就是人的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尽可能地提供学习空间,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获得满足感与成功感。作为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尊重学生,注重情感教学。
学习了新课程的理论后,教师应把它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高中阶段是学生在智力、身体、情感与社会行为等各个方面取得发展的重要时期,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学习。因此,我们英语教师的责任不只是单纯的语言教学,还应当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学习英语的方式和英语教学的方式应随不同年级的学生而定,为他们安排的语言学习活动难度一定要合适。按照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分级总体目标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在确定英语课程的目标上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内容标准,我们的英语教学活动也应当结合这五个方面展开。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与新课程同步发展,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专业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种超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要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适应新课程提出的新要求。要自觉地在情感、意志上不断调适,而且要具备能够分析、讨论、评估和改变其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能力。
新课改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养成教师的专业气质,让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新课程 教师转型 师生互动
新课程改革教材的变更,要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跟随着改进。现行的新课程标准,可谓是要求更高,标准甚严。历经了这次的新课程改革有些浅陋的见解和体会,还望和各位同仁共同探讨和提升。
一、教师的角色要转型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探索性实验、独立进行科技制作、研究一些新科技问题并完成相关的科研学习报告、进行社会调查以及扩展性学习等多项课题研究工作;新课程又让老师们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进一步提升。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必须转变角色,由“教书匠”转变为“综合型教师”。在设计和开发学习资源时,教师需要掌握现代教育观念和教学设计的思想和方法,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去搜集各种教学素材,编写、制作各种适合学生学习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二、突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在新课标下,要求教师的作用不再仅仅局限于将一套很好的知识体系清楚地讲解或呈现给学生,更主要的在于判断学生的需要,给学生以一定的宏观引导和帮助,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成为各种知识的高效学习者。随着课改实验的不断深入,“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师生互动”的根本目的是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
例如,在学习关节时,应激发学生进行制作“关节模型”。课堂上,教师不急于讲解,而是先展示模型,同时演示自己的四肢关节,让学生一边实验一边分析,因此教师可以综合运用情景激发,师生互动,直观演示,将模型、自己的四肢关节对照起来,逐一指出自己身体各部位关节的名称,再演示部分结构的作用,让学生仔细观察和探讨,从而得知伸肘和屈肘动作就是这样完成的结论。这种开放性的课堂,学生兴趣高涨,才能达到真正的师生互动,更好地促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三、质疑问难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
学习是一个认识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认识活动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和学生的感知,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或者是更好的效果。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改变单纯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抽象的、不变的教育对象,而把它们看成是主动的、活泼的、发展的主体。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研究它的主要方法是科学实验。加强实验不仅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学生的进行兴趣的培养,并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就能获得任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篇6
一、教育观念要“变”
观念是束缚人们行动的枷锁。要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楷模,学习技巧的传授者,教育科研的专家。所以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首要的就是更新教育者头脑中的一些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
1.转变教育观念首先要领会中学素质教育创新理论。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
2.转变教育观念必然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提高业务素质。所以高中政治教师不仅具有高尚的政治素质,更应该具有高深的业务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此形成多层次新型的知识结构,进而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促进他们德才素质的全面提高。
3.转变教育观念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引导学生采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把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主要起激励、组织、点拨的作用。
二、教学模式要“变”
我们的课堂之所以要“变”,那是因为从新课程标准的角度来审视,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条化。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中的唯教材、唯教参、唯教案。把预设的教案当做亦步亦趋的向导。
2.模式化。教学结构模式化、教学具体行为的模式化。课堂教学结构依然沿袭半个世纪前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模式(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讲解新知、联系巩固、布置家庭作业),课堂中具体的教学和管理行为长期以来凝为刻板的、单调的、不变的模式(端坐、不得插嘴、课前礼貌用语)。只保留它的形式意义,其实质性东西就会越来越远。
3.单一化。突出表现为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和活动角色的单一化。人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知、情、意、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4.静态化。课堂中无真正有效的交往与互动,真正的互动与交往应该是平等展开的,而对程序性知识也就是那些引导学生如何去做的知识产生的过程涉及甚少,学生对不少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其之所在,而不知其所以来,更不知其所以去”。
新课程要求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在课堂上使他们的智力活动都“动”起来。用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去激发学生产生思维的火花,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上进行具体指导,使学生“会学”。其次要含蓄,问问题不可以问得太白,不能老是“对不对?”“是不是?”,要尽可能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三、学习方式要“变”
教师确立“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发展、善于创新的意识,必须树立学生主体性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主体性教育观念指导下的政治课教学模式应开展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素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结合教学内容以学生学习的内容或相近领域选择研究专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和创造性能力为核心,以激发潜能、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为中心。
篇7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遵循的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教学活动中,形成教师为主学生为次、教师为主动学生为被动的管理关系。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课堂上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总之,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为此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树立教育平等民主思想
平等民主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石。“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智力发育迟缓、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缺陷和过错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不体罚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嘲笑学生。同时,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赞赏每―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的善意,赞赏每―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二、构建关爱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的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我们教师必须关注,用“心”施教,不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的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同样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我们教师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能,体验到成就感。学生只有在愉快的情绪情感的心理体验和和谐的氛围中,才能更有效地发展思维,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接受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有意创设适宜的情境,努力达到情境交融的最高境界。
三、要有法律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一方面,在学校教学活动中法制意识淡薄,认识不到学生拥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屡屡发生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师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比较混乱,学生权利经常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许多教师没有把学生作为一个有独立个人权利的“社会人”来对待,经常有意无意地侵犯学生的个人权利。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筹划一切,包办代替。这从表面上看是教师事事关心,实质上是忽视学生的独立性,不让学生履行自己的义务。不论是侵犯学生权利还是包办代替,都不是恰当的,所以教师一定要提高法制意识,明确师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 新课程改革 教师培训 课堂效率 素质教育 信息素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利用信息技术为新课程改革服务,成为摆在我们每一个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明智中学,作为一所典型的农村中学,为了提高课堂效率,真正推进素质教育,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上作了一些有益的实践和大胆的探索。
近年来,随着硬件水平的提高,影响信息技术服务于日常教学的几个主要因素摆在我们面前。一是,教师的信息技术还停留在一个低水平阶段。只有少数几个教师,能使用低级展示性课件。并且也只是在优质课和公开课上使用。二是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亟待提高。学生水平较低,限制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的深入开展,直接限制互动式课件的使用,不能顺利完成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的探究活动,合作学习,更谈不上自主创新。三是缺少符合需要、使用方便的教学资源。
针对这几个问题,我们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加强信息技术教学,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建立校园网,充实资源库。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铺平了道路,使得让信息技术真正应用于日常教学,切实为新课程改革服务,收效明显。
第一部分加强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信息素质
首先,我们确立了对教师进行培训的原则是以任务为驱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应用为根本,分层学习,注重培养骨干,集中培训加自主学习。
在培训中,我们重视理论的学习,使教师始终把握教学效果是评价一堂课好坏的标尺,始终以提高课堂效率为目标。避免初期常见的问题——过多、过滥、过花的使用课件。我们联系教学实际,以任务为驱动,以实例为切入点,使大家认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越性,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我们把培训内容分为基础培训、提高培训、拓展培训三个层次。针对不同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实行分层教学。
通过系统培训,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普遍提高。所有教师都能做到利用现有资源服务教学。大多数教师能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部分教师不仅能使用多媒体教室上课,还能利用网络教室进行探究活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例如:于志超老师执教的物理课《热机》,就获得省公开课一等奖。
第二部分加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德育和法制教育,优化信息技术课堂结构,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围绕学生需要,贴近学生生活,突出合作学习,引导创新实践,主张自主学习,及时评价,展示学生成果,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综合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我非常注重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努力给学生提供洁净的网络环境,巧妙把握课堂节奏,少讲精炼,每节课讲述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其余大部分时间学生自主活动,或探究,或练习,或创作,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适当调整教材,加强了网络部分的教学。满足学生实际需要也满足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需要。学生通过这部分学习,具备了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合作完成任务和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例如:我组织的信息技术整合课《利用网络研究如何防治本地环境污染》的课题就获得了成功。
通过加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提高。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来主动获取知识,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完成探究活动、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这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广泛应用和深入应用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第三部分校园网和资源库的建设
篇9
第一,滞后的教育思想对新课程改革的制约
“思想是行为的指南。”古今中外的事实证明,一项改革的顺利推行,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不但改革的推行者,更重要的是改革的执行者也要有与改革相适应的思想。因为他们是决定改革能否彻底推行的关键。新课程改革是要改革几十年甚至时间更长的旧的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涉及面又极为广泛,这就更需要它的执行者——各级教育领导和一线的教师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的教育思想。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许多地方特别是农村的教育工作者脑子里习惯着传统的教育思想,手里拿着新课程改革的文件和教材,口里喊着新课改的口号。都自觉不自觉地在扎扎实实地推行传统的教育教学行为,使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举步维艰。这种落后的教育教学行为稍加注意便随处可见。比如:许多地方不仍在以升学率的高低评价学校的工作吗?许多学校不仍在以考试成绩的好坏来评价教师的工作吗?许多学校不仍在以旧有的条条框框束缚教师的教学行为吗?等等。许多单位,许多领导,许多教师之所以仍坚持原来的管理制度和教学行为不肯改变,归根结底是他们头脑中没有与新课程改革相同步的教育思想。这种情况,势必会阻碍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第二,守旧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对新课程改革的制约
守旧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大而言之是我们整个国家仍在流行的应试教育制度。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已轰轰烈烈的喊了好多年,但是全国各地特别是农村学校现在仍然在扎扎实实的搞应试教育。这应试教育,势必会把师生限制在书山题海之中。有几个敢“冒应试教育之大不韪”去放开手脚进行新课程改革呢?守旧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小而言之,是指各个学校中制约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管理制度。各个学校受大环境中应试教育的制约,为了保住本单位的升学率。保住本单位在各种评比中的名次,于是都煞费苦心的在本单位制定细之又细,严之又严的与应试成绩相适应的管理制度。教师备课、上课、写教案等都被限制在一定的条条框框中,谁如果超出这种框框,轻则受到批评,重则被罚款。在这种条条框框之中工作,教师的教学个性又怎能得到有效的发挥?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又怎能得到实现呢?新课程改革鼓励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可以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试想。在种种条条框框的约束中,在各级领导严密的监督检查下,有多少教师敢对教材进行取舍?在这种缺失了个性自由的工作环境中又有多少教师有心情发挥自己的教学个性去进行新课程改革呢?于是乎都得过且过,只好依然让学生们背啊,做啊,熬时间啊!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新课程改革,还是中华民族创造精神的却缺失。
第三,落后的教学条件对新课程改革的制约
篇10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广大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不断进取,取得了一些成效。结合自己进行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教学的经验,谈谈对初中语文新课改的几点粗略看法。
一、正确的理论和观念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基础
建设数字校园,使社会、学校、家庭教育实现有机整合,为校园网络文化构建创设条件。网络相连,信息相通,打开师生眼界,丰富语文教育环境;及时发掘电子图书信息,把老师、家长、学生推荐的好书第一时间传递;利用教室电视机播放电视或远程教育资源,为学生开辟课获取语文知识的渠道。
“硬环境”虽然重要但影响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却是“软环境”――教学评估评价机制。新课程改革能不能顺利开展,新课程改革能不能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关键就在于教学评估评价机制。可见,教学评估评价机制这“软环境”在新课程改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语文新课改不可或缺的条件。
三、合理的激励机制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保障
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多种语文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需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合理的激励机制,才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才能让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理的激励机制,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四、高效的课堂模式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途径
不断研究和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寻求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建构和形成新的高效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途径。新课程改革是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改革,是教法更新的改革。新课程标准突出了教与学之间“学”的重要性,突出了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传统教学是不能体现这些的。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在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一套新的语文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是:明确目标;自学释疑;合作交流;精讲点拨;练习达标。明确目标:老师引入新课后向学生说明当堂课的学习目标,可以口述,也可以投影或板书,学习目标是老师依据课程标准,由各备课组所有教师共同研究制订的。自学释疑:一上课老师不要急于讲,学生依照老师提供的自学题目先自主学习。老师要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只有做到了“四明确”,学生才能紧张而高效地学习。这个过程老师不要打断学生的自学,也不要急于解答学生不会的问题。这个过程的特点是每个学生都在动,都在参与,或阅读,或思考,或记忆,或心悟,是一个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合作交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老师把学生每4个人分成一小组,8个人分成一大组,先由每小组相互检查自学的情况,不会的问题再由大组相互帮助解决,如果小组把问题解决了,大组就不用再讨论了,如果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拿到大组上来讨论解决,大组还解决不了的问题可由全班讨论解决,教师要退到最后一步,如果学生再不会的问题,就要转入下一个环节,老师的“精讲点拨”。精讲点拨:学生通过自学,小组讨论,大组讨论,全班讨论后,真正不会的问题已经不多,所以老师的讲解已不是系统讲授,而是“点拨”。在这个环节老师主要是起三方面的作用: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规范学生的专业用语和书写习惯;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练习达标:这一环节主要是要通过练习来巩固当堂所学知识。
例如在教授《狼》这篇课文时,我就采用了“五环节”的教学模式。按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需两课时才能完成,我采用了“五环节”的教学模式后学生在一课时内完成了教学目标。首先是“认读”读准字音,通读全文。其次是“美读”,梳理文章,读出文意。再就是“品读”,去品赏优美的语段、优美的语句,如品第三段、第四段就分析、品赏这段的用词的准确生动、屠户心理描写的妙处等。这一学习过程始终注重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注重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路,因此学生学习兴趣浓,学习积极性高,从而使课堂始终呈现出“生动、活跃”的气氛,教学效果显著。
通过多年的课改实践总结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新课标下的评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