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修养的主要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19 17:50: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道德修养的主要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一,努力学习教师道德理论,树立人民教师道德的理论人格。
人民教师道德理论是教师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指导思想掌握了它,才能辨别善恶、是非,才能在自己思想领域里战胜那些错误的,落后的道德观念。学习教师道德理论,主要是个人自学和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师道德学习。个人自学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有一定的自我支配的灵活性、机动性,但由于受教师个人理论水平、理想觉悟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有时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教育部门,包括学校组织的教师道德学习,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师道德教育,它克服了自学中的不利因素。树立教师道德的理想人格,就是要确立人民教师道德的理想。一个只有在道德修养中以教师道德的先进典型作为自己思想行为的楷模,鼓励自己,在思想意识中凝聚着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常以崇高的道德品质作为自己行为的目标,才能使自己的道德修养不会迷失方向,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较高教师道德修养的人民教师。
第二,参加社会实践,做到知行统一。
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进行教师道德修养,是教师修养的根本办法。在教师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从教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到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习惯,自始至终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和教育教学完成的。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中,才能认识自己的行为是与非,才能辨别善与恶习,才能培养自己良好的教师道德品质。如果只是“闭门思过”、“坐而论道”,脱离实践去修养,那么教师道德修养就要成为一句空话。
总之,参加社会实践,投身教育教学工作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
进行教师道德修养,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
1、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促进个人进步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推动力,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根本方法,由于教师工作的艰辛、繁重、复杂,教师在道德修养上会出现反复或曲折,也会因种种原因产生这样那样的缺点或错误,都是在所难免的。对于这个问题,关键是如何对待自己在道德实践中出现的违背教师道德的言论和行为。正确解决方法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超级秘书网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要包括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学校与生活中的教育重点内容之一,从学生进入学习环境开始,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学生的必修科目。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将当代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与政治方面的教育的必修课程,它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以及实践性,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方面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效性不强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改革教学手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实效性刻不容缓。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教学理论与实际联系问题。虽然教育方针一直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但是这个目的很难得到实现。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庞杂、实时、多变的社会实际很难得到客观的剖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内容以抽象理论为主,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得教材理论与现实状态渐行渐远。
(二)教学方法单调。单调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开展课堂教学,没有多元学习方法的支持,不能满足学生学习潜力的挖掘和学习水平的提高,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背道而驰,导致学生对学习散失兴趣。
(三)教学内容受传统教学模式束缚。虽然现阶段我国强调开放式教育,但是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对教材的使用仍旧受传统教学模式束缚,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生搬硬套教授给学生,对教材内容缺乏深刻研究,未能将静态的教材有效的与学生动态学习相结合。
二、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效性改善措施
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效性首先需要学校领导、各级管理部门、教师加深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认识,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理念,扎实工作、不断创新。树立提高学生思政综合素质的理念,不断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浓厚兴趣,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产生全新的认识。
(一)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自身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质,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主要实施者,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创新,理解我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真正含义,掌握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开展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基本方法,使自身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好的开展教学工作;同时要求教师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开拓自身视野,更新教学手段,从而对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能够顾在深层次的理解中进行创造性地改革活动。
(二)理论结合实际。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和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与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相结合。因此在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堂时效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研究,添加社会实际元素到教学内容中,与学生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理解,突出了教学内容的真实性。针对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通过提问的方式牵引学生的思绪,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有效地完成教学目的。
(三)细化教学目标。将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一节课被划分为各个环节,每个步骤学生都有明确的目标,任务越小,目标越明确,学生就越容易完成,提高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开展离不开教学目标的设立,制定科学良好的教学目标对于课堂教学实效性有着积极的影响。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要对学生展开全面的了解,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探求心理,学生学习能力、基础条件,学生兴趣爱好等;要对教材内容展开深入的认识,不仅仅拘泥于教材表面的理论知识专研,挖掘教材潜在的教学价值,因材施教。逐步细化分支教学标目,各个击破。
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发光发热的环节保持敏感度,虽然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尽相同,但是我们要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有自身的闪光点,问题就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及时察觉。对学生发光发热的环节,我们应该牢牢把握,一方面能够增进师生友谊、提升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教学目的。总而言之,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效性要明确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多元化学习方法与评价方式的支持下,使得课堂气氛更加热烈、和谐,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堂学习中兴致勃勃、积极主动,完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效性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慧.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2):09-11.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道德修养;课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D412.62
从当我国高等院校的实践来看,社会发展要求其必须具备完善的知识教育管理体系,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对思想道德修养课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本内容分析
对于思想道德修养课而言,它不仅具有非常鲜明的思想性和政治色彩,而且还具有较强的知识性与理论性特点,较之于其他的课程,内容显得非常丰富但又抽象,具体可以分为思想修养、心理品质修养,道德修养、政治修养、美学修养以及敬业修养等内容。其中,政治修养才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最核心所在,因为思想修养与道德修养内容共同组成了思想道德修养这一主题。当然,心理品质修养这些内容,实际上也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重要基础。从实践来看,当前我国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主要是根据其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与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其思想道德发展规律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教育发展之路
(2)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这部分内容教材花大量的篇幅对思想道德修养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即可以看出其内容的重要性。对于大学生而言,经常会思考人的本质、人生问题、价值问题以及个人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等内容,而当代这些学生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置身于当今多元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时,就会出现多重价值观念之间的相互碰撞,而且因复杂的现实及新旧市场体制的交替而表现出来的各种社会矛盾问题,可能会对大学生的选择造成非常大的影响。那么,如何才能使这些大学生认清事物的本质,正确地认识自己和树立远大的理想,最终形成一种属于自己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这一部分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来看,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与国家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核心在于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说明社会建设不仅是国家建设初期所必须遵循的道德原则,更重要的是它也是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所要遵循的道德原则。
(3)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水平
(4)高尚人格的追求与自身的不断完善
2、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课程学习的不利因素
(1)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2)学校道德教育和管理的不足
(3)家庭教育欠缺和过分溺爱
3、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学习的重要意义与具体方法
(1)意义
对于广大青年学生而言,这一阶段正处在自己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此时大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方面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本质上来说他们的生活阅历和人生经验还不够丰富,尤其是思想上还不成熟,甚至存在着与现实严重脱节的现象。
从广大学生当前所处的环境来看,大学生实际上正处在一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与对外开放不断深化的历史条件下,他们正置身于多元化的利益冲突之下,尤其是思想道德明显地表现出一种多元化和价值取向多样化的状态。一方面,日本等敌对势力正在加快对我国的分化,想极力通过多元化的途径加紧对我国人民的思想与文化渗透,实践中通过书刊、电子游戏、影视以及电脑软件等形式,对我国输入一些精神文化产品,在这些产品中大肆宣扬资本主义的价值理念多么的优秀,实际上就是想从广大学生入手,从精神层面上给予我们压力;另一方面则是当前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以及享乐主义思想非常的严重,这些都是资产阶级用来腐朽我们思想的工具,如果不及时应对,则可能会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尤其是电子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错误的思想理念都以网络的形式为,传播开来。对此,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但要从社会治理大环境着手,为广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还要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对大学生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实践证明,采取这一措施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增强他们抵御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侵蚀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
(2)学习方法
从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所涉及的内容非常的广泛,理论性比较强,要想学好和掌握它,就必须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
首先,注重基本理论和观点的学习。
其次,要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通过比较和鉴别的方式进行学习。
篇4
一、网络文明公民塑造对儒家道德理想人格的借鉴
网络道德建设的目的在于塑造健全的网络人格,即网络文明公民。网络社会虽然是虚拟的社会,但如现实社会一样网络社会也需要良好的秩序才能正常运转,这需要网络公民们讲究网络文明,成为网络文明公民。网络理想人格是新型的理想人格,既不是完全延续传统人格,也不是全盘抛弃,可以批判吸收儒家理想人格的精华,结合网络的特点及时代的需要塑造出既有强烈时代性,适应网络的特点、规律,又具有广泛性,可以调动大多数人的积极性的理想人格。
儒家道德修养的目的在于塑造理想人格—“君子”。君子指道德高尚,精神境界不俗的人。儒家对理想人格有多方面的规定,概括起来主要是仁、智、勇。孔子说“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智者不或、勇者不惧” [1]。“仁”是构成君子人格的基本因素,是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由仁出发派生出君子必备的品德,如重义轻利、中庸、诚信、守礼、孝等。儒家理想人格的精华,表现了人性中的共同的崇高的东西,在其封建外壳下不乏合理因素,儒家的“君子”有许多优秀的品质在塑造网络文明公民过程中值得借鉴,转化为网络文明公民必备的品质。
首先,具有仁爱精神。儒家讲“仁者爱人”。爱人即有良知、有同情心、懂得尊重他人、关怀他人。网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与便捷的工具,使得人们的交往,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但由于交往的匿名性特点,使得网络交往犹如一场假面舞会,易导致责任感、荣誉感德弱化。这种情况下,网络文明公民要具有“爱人”的精神,尊重他人、富有同情心。
其次,明辨真伪。孔子讲“智者不惑”。“智”指有智慧,含有在道德问题上能明辨是非的意思。网络社会是一个日益膨胀的万花筒,在其中充斥着谣言诽谤,黄毒,各种各样的网络陷阱,网络海洛因。形形的诱惑使人们一不小心便身陷其中,这需要网络公民能明辨是非,从而远离恶,追求善。
第三,遵守礼节制度、道德规范。孔子认为要达到“仁”的境界,需要“克己复礼”,“礼”包含有礼节制度、道德规范的意思。目前政府、计算机和网络组织已制定出一些网络规则、礼节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的“计算机伦理十诫”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指出的网络中六种不道德行为、我国制定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以及在线交谈礼仪、通信网络协议等,都必须遵守。这是网络公民的起码要求。
第四,讲究诚信。孔子很重视信,多次提及。如:“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3],“言必信,行必果”。这里“信”指诚实不欺,恪守信用。目前网络社会中诚信危机十分严重,网络中大部分行为具有匿名性,网民自我角色意识淡化,网络中的欺诈比比皆是。媒体多次报道有人利用网络交友,敲诈网友。这种现象的层出不穷,使得网络交往中缺乏诚信。人们创造了网络,为人们交流提供了便利,也为谎言,欺诈打开了方便之门。对此网民要有清醒的认识,从我做起,做到“诚信”。
第五,重义。儒家十分注重“义”,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以义为上”,“不义而贵且富,与我如浮云”[4],认为义利关系上,君子应把“义”放在首位。“义”在网络中有多种体现。首先,指网络公民在网络中要乐于助人,他人有困难要热心帮助。其次不做不义之事,不谋不义之财,要克制自己私欲的膨胀,即孔子讲的“见利思义” [5],用“义”来制约私欲的膨胀。再次讲究爱国之大义。网络是无国界的,在网络中存在着各种文化,价值观念。其中有一些是诋毁,诬蔑我国的,面对这些信息,要有强烈的民族大义感,自觉抵制这些不良思想观点。
二、网络文明公民的塑造对儒家道德修养借鉴
网络文明公民的塑造离不开一定的道德修养,在道德修养方面可以借鉴儒家道德修养的方法。网络世界虽是虚拟的世界,但在其中交往的仍然是机器背后的人。人学是儒学的主旨,儒家道德修养便是针对现实中的人的,可以借鉴来为塑造网络文明公民服务。
1.诚意正心 不自欺
有些人认为自由是网络的灵魂,任何规范包括道德规范都是对自由的限制,所以没有必要加强道德修养。这种心态导致网络社会中道德虚无主义、自由主义盛行。道德虚无主义怀疑道德,将个人看作网络道德行为的仲裁者。自由主义主张网络中绝对自由,不要法制、道德的约束,更无进行道德修养的必要,这种思想观点导致许多道德失范现象的出现。作为网络社会中的公民,网络主体首先需端正对待道德修养的心态,这是进行道德修养的前提。
«大学»中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在这里,“正心”指心要端正。“诚意”指意念真诚,不要自欺。儒家将诚意正心作为道德修养的前提。要求道德修养者首先要端正自己对待道德修养的态度,不能自我欺骗,并有追求道德的愿望。孔子总结他一生的道德修养过程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将“志于学”看成是道德修养的起点。并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6]认为要成仁,首先要有“求仁”的志向。对于网络主体的道德修养而言,“诚意正心”要求网络主体端正心态,内心有进行网络道德修养的愿望。这需要明白进行网络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首先,进行网络道德修养是网络社会正常运转、发展的客观需要。网络社会的正常运转与发展离不开网络社会中每个公民的维护,离不开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网络公民。网络社会中大量网络道德问题,极大的干扰了网络社会的正常发展,违背了人类发展网络的原本意愿。这些问题警示人们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进行道德修养提高网络主体的道德素质,可以减少网络不道德现象的出现,有利于网络社会的发展。
其次,进行网络道德修养是网络主体自身的需要。网络主体在网络活动中具有各种需要如: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获得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网络主体在进行网络活动时需要安全的环境,免受恐吓、焦躁和混乱的折磨。网络主体在网络交往中需要真诚的友谊,需要理解和被理解,需要情感的归宿。没有人希望在网上无端的遭人谩骂、遭人排斥、遭到欺骗。同时网络主体也渴望获得别人的尊重,渴望获得别人肯定的评价与赞赏,渴望通过网络这一新时代的工具进行自我实现。这些需要的满足,离不开良好的网络环境、离不开网络主体道德素质的提高。为获得更多的自由、为满足网络主体自身的各种需要,网络主体需要进行道德修养。
2.推己及人 正己爱人
网络社会中,许多道德问题的产生,与网络主体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有关。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表现为不考虑网络中他人的利益、感受,一切以自己为中心,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感受。如:网络中一些人对他人不够尊重,随意谩骂他人,只图自己嘴巴痛快。网络黑客偷看他人文件、制造大量信息垃圾等等。这些行为给他人造成身心上的伤害,同时反映出一些网络主体道德素质的低下。
儒家道德修养注重“推己及人”。首先,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7]要求自己不愿别人对自己做的,自己也不要对别人做。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答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见孔子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其次,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8]认为有仁德的人,是自己想有所成就同时也使别人有所成就,自己想诸事通顺也使别人诸事通顺的人。这是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高的道德要求。
网络交往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关爱、需要批判极端的个人主义、需要考虑他人的利益与感受。儒家推己及人的道德修养方法对网络主体的道德修养具有借鉴意义。 首先,“推己及人”的方法要求网络主体在网络活动中进行“换位思考”,即站在别人的立场角度来思考问题,多替别人想一想。用这种方法反复践行可以提高网络主体的道德修养,对解决许多网络道德问题有所帮助。其次,“推己及人”的方法要求网络主体在网络活动中做到“爱人”。“爱人”在儒家那里是指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这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相通的。网络建设、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尽管我们可以采取法律、技术措施来防范。但对数量众多的网民来说,根本的方法是培养仁者爱人的观念,尊重他人的权利、尊严、隐私,他人有困难时热心的关怀、帮助他人。正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仁爱精神的发扬有利于优化网络道德环境,使网络充满温情。
3.慎独内省 自我监督
(1)慎独
网络社会由于其开放性、隐匿性的特点,人们往往感受不到监督的存在。 这一方面给了人们更充分的行动思想自由,但同时也为人性的弱点提供了生长空间,导致道德意志的弱化。网络社会中常有这样的现象:一个在现实社会中中规中举,受到的人们赞扬的人,一旦进入了网络,尤其是独处的时候,便变了模样,为所欲为起来。“难怪著名作家莫言感叹:人一上网,马上就变得厚颜无耻马上就变得胆大包天。”[9]这种情形便说明社会生活中许多人的表现仅仅是一种虚伪的表象,一旦独处立刻“现了原形”,做不到“慎独”。
儒家道德修养一贯注重“慎独”精神的培养,认为“慎独”情况下虽缺乏监督,而此时的行为却最能反映出道德主体的道德素质。«礼记。中庸»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是说隐蔽的东西和微小的事情最能显示一个人的品质。所以一个有道德的人在别人看不见,停不到的情况下要特别谨慎,不做坏事。 «大学»中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行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是说小人作不到慎独,却可以标榜自己,但人们还是能认清楚他。在网络社会中“慎独”比在现实社会更为重要。现实社会也讲“慎独”,但现实社会中人们身处于现实空间里,受到更多的监督,独处的机会也不如网络社会多。
“慎独”要求网络道德主体在进行网络活动时用自己的道德良心来监督自己,即自我监督,不作违反道德之事。首先,“慎独”要求网络道德主体道德修养是“为己”而不是“为人”。孔子强调“为己之学”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10] “为己”的意思是指进行道德修养是为了真正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而不是仅仅“为人”,即进行道德修养仅仅是装装样子做给别人看。不能装腔作势,而是要踏踏实实取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其次,“慎独”要求网络道德主体道德修养中注重“小节”。在网络道德修养过程中网络主体常常重视“大过”,忽视了“小节”,认为“慎独”就是不犯“大过”,小节无足轻重。于是乎在网络上骂骂人,滥交朋友,偷看他人文件盛行。网络主体进行道德修养要注意小节,因为小节不断,可能导致大过的出现,量变的结果是质变,小节与大过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对待小节的态度最能体现出网络主体的道德素质。再次,慎独时要注意克己。孔子讲“克己复礼为仁”这里的克己不是指后来理学家讲的“灭人欲”而是指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在网络这个万花筒般的世界里,充满了各种文化、价值观念,形形的诱惑比比皆是,独立面对这些诱惑,难免或产生理性预感性冲动的矛盾,这时就要求网络主体约束自己,用理性战胜感性冲动。
(2)内省
自由的网络社会中网络主体享有充分的意志自由,为网络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自由总是与责任联系在一起,由于网络中缺乏它律性的监督,网络主体享有自由的同时却忘记了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真正道德高尚的人用良心来监督自己,这是主体能动性的表现。内省是自我监督的好方法。
孔子强调要时刻注意反思与思考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说:“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说看见贤人就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该从内心反省一下。“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11]是说通过自我反省,自己问心无愧,还有什么值得忧虑和位居的呢。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12]孟子强调“君子必自反也”[13]并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14] 。是说遭遇无礼时首先要反省自己的行为从自身上找原因。在这里儒家强调了“内省”即指反省自身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要求,强调了道德主体在道德修养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内省”的方法实际上相当于今天的自我批评自我检讨。通过批评检讨不断为自己提出更高的目标,会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内省”首先要求网络主体在网络道德活动中,对自己的言行要有所考虑,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并且在行为后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的要求,是否有错误,并要求网络主体勇于改正错误。孔子说:“过则勿惮改”[15]有了错误,要勇于改正。内省的目的在于发现自己的不足,使之得到改正。其结果还是要落实到改过上来。其次,“内省”实际上强调从我做起,严于律己,对人宽对己严。网络中的行为是一种交互性的行为,是双相互动的交流,在交流中不能总是要求别人如何,而自己却不去做。这样的后果是交往无法继续下去。若是律己宽人,多看自己的缺点,不足,就有利于交往的进行。
参考文献
[1] «论语。宪问»
[2][12][15] «论语。学而»
[3] «论语。为政»
[4] «论语。述而
[5] [10] «论语。宪问»
[6] «论语。里仁»
[7] «论语。卫灵公»
[8] «论语。雍也»
[9] 李伦 «鼠标下的德性»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221页
篇5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途径与方法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是指高校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及集体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随着科技和文化的发展,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也需要与时俱进才能不断地满足培养社会主义新型人才的需要。下面从实验室教学管理的角度讨论一下提高高校教师思想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与时俱进,不断提出高校教师思想道德修养的新内涵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高校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内涵和意义有着一定程度的差异。在科技文化快速发展的21世纪,高校教师需要坚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注重内省慎独。从实验室教学上看,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应该及时学习前沿科技,并将这些知识和信息融入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学到最新的知识,而不是一味地讲教材内容。纵览当前的实验教材,大部分实验内容都是几十年前的经典实验,学习这些基础实验固然重要,如果能将这些实验与当前的高新科技结合起来肯定能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清楚地知道现在学习的知识在当今社会的应用性。所以,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是提高教师思想道德修养的必经途径。
在熟悉本专业科技前沿的基础上,高校教师还需要尽可能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对未来人才的需要,了解学生的生长和生活环境。高校教师的职责就是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社会在变化,教师对学生的培养方向和重点也应该及时调整;社会环境在变化,学生的生长环境也在日新月异,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提高的内容需要不断地调整。在实验室中能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及对科研的兴趣等。
当今社会评价一个人成功的要素有很多,但很多人都将金钱放到最重要的位置,我们的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努力地学习就是想成功,想成为一个被别人认可的人,他们中间有很多人都希望在毕业后能够有一份收入丰厚的工作。这种想法是社会灌输给学生的,反映了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我们高校教师必须面对的一种现实。所以,在新的环境下,需要对教师道德修养的内涵不断地完善和扬弃。
二、营造良好的氛围,不断地提升高校教师的荣誉感
高校教师的第一属性是自然人,他们的道德水准需要高于普通人,他们的知识储备需要多于一般人,但他们的感情与普通人一样,需要一种平衡。要提升高校教师的道德修养需要培养师德感情,这种感情是教师根据职业道德规范评价别人和自己在教育过程的道德言行中所产生的情感。师德感情是高校教师的内驱力,它与教师道德修养密不可分。作为一名实验教师,可以花一两个小时为学生准备书本的基本知识,可以花一两天为学生准备一些前沿的科普性知识与基本实验相结合,还可以花一两个月的时间将课本上的实验、前沿的科技、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知识相结合,设计一节实验课。这些时间的选择与教师的师德修养及师德感情密不可分。当实验教师的努力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全身心的付出不能给他们带来荣誉感时他们的师德感情就可能受到伤害,就会影响教师选择更高层次的道德修养。
三、加强管理,杜绝高校教师不道德的想法和行为
除了上述两个因素外,高等院校对教师职业行为的约束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制订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束缚教师的职业行为可以有效地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部分实验教师的师德修养不够,时常出现不认真备课、上课迟到、课上言谈举止不得体、责任心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应在制度的束缚下逐步改变或者将没有责任心的教师请出实验室,这样才能创造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培养师德感情,进而达到提高实验教师整体道德修养的目的。
综上所述,探索提高实验教师道德修养的方法与途径是关系国家未来发展的大事。实验教师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有用的科技人才,他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了解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体察学生的思想变化。所以,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很高:高尚的道德修养;丰富的知识储备;勇于付出的敬业精神等等。从实验教师自身角度上讲,绝大部分教师都是以这些标准来要求自己的,都希望自己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人才。从现实角度出发,实验教师的待遇在提高,党和国家都越来越重视实验教师的工作并提出了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担负在实验教师肩上的责任和义务也越来越重。
参考文献:
[1]邓晓霞.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J].科技信息,2009(09):600.
篇6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017-02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高校教师则是高校落实以德治国方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生力军。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素质的整体状况。因此,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我国在新世纪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涵及特点
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涵。简单的讲,修养就是个人的修身与养性。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就是教师个人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活动以及所形成的道德品质[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素质修养、思想修养、人格修养、合作品质修养、创新品质修养。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实质上就是高校教师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提升的过程及其结果,既有内在的品质修养,如热情、公平、诚实、和蔼、善良等;同时也包括了稳重、端庄、整洁、大方等外在行为的修养。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是高校教师教书育人、学术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规范要求的总和。按照教师的职业活动,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可划分为教学道德、科研道德、人际关系道德和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等方面的道德。
2.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特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主要构成因素,具有社会性、示范性、实践性、专业化的特点。其中,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性,是指在社会上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高等教育的国际性、开放性、服务性、公益性等特征决定了其职业道德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和社会属性。示范性,则是指高校教师的言行、举动均具有示范效应和辐射效应。实践性则是指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在各种客观实践活动中,不断地锻炼提高逐步习惯养成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专业化特点,主要是指高校教师必须有明确的道德目标和追求,并将各种道德修养与专业化联系起来,养成高尚的品格情操。
二、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对策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塑造人格的系统工程,其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也是实践的问题。要使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成为教师行为的准则,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建设要以思想教育为主,辅之以行政措施,从小事入手,通过有效的途径把教师规范内化为教师的师德意识,进而成为教师的道德行为。
1.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教师的学习和研究。学习不仅是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智力和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市场化、国际化等新情况,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和学校现实生活中的新问题,高校教师的道德修养应不仅仅停留在自发的基础上.而应达到自觉自律的高度。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对和师德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学习,使我们能够提高明辨是非善恶和师德评价的能力,从而明确职业道德修养的方向,才能明白“何以为教”、“为何而教”的问题。高校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学习道德理论,充分认识教师道德的起源、本质、发展以及对社会的作用,从而增强履行教师职业道德义务的自觉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师德修养中,要注意向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一切伟大的教育家学习。社会生活是一座道德宝库,教师要细心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通过比较和思考,汲取一切优良的东西。综上所述,教师优良师德品质、完善品格的培养和形成,都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如果不重视学习,就不能很好地掌握科学理论,则职业道德修养就会迷失方向。
2.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践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是师德修养的源泉和动力。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还是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习惯,至始至终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和教育教学实践中完成的。高校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处理师生之间、同事之间、家长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才能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是与非,才能辨别善与恶,才能培养自己良好的教师道德品质。
3.反思。反思已经越来越普遍地被认为是优秀教师的标志,是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中的关键性要素,从而也是高校教师教育应该追求的目标。所谓“反思型教师”,就是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工作的教师,就是通过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实践而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的教师[2]。反思是促进高校教师成长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要求教师具有作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当责任的能力。
三、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具体措施
1.内省。“内省”是对自己内心的省视、审查,是一种自律心理,也是一种自觉的自我反省精神。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说的就是要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看到别人不好的道德表现,要联系自己,反省检查,引以为戒。高校教师是知识分子的集合体,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角色和社会地位使得他们反而不容易听到外界的批评。因此,强调“内省”对高校教师的自我修养尤为重要。
2.自我激励。哲学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决定的,但内因是主要的、直接的,外因通过内因发挥作用。自我激励,是教师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鼓励自己为达到更高师德水平而努力的过程。自我激励是激发教师进行自我修养的内在动力,是教师进行师德修养的重要保障。教师自我激励的主要形式有四种:第一,目标激励,也就是将做一名好教师作为奋斗目标;第二,成果激励,通过学生对自己工作的肯定来激励自己坚持做下去;第三,反思激励,教师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遭受挫折或失败,从反思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使自己更加成熟起来,从而走向成功之路。第四是对比激励,就是通过与其他教师比较寻找自己的不足,从而激励自己改正缺点,做得更好。
3.致知。“致知”是深刻认识和把握各种伦理道德规范的过程。教师在提升自己师德修养的过程中,要善于学习和思考人生哲理及做人的道德,准确地理解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在合理性,恰当地把握好自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伦理位置。“致知”是培养趋善避恶的道德意向及其情感,从而选择恰当职业行为的重要前提。
4.践履。“践履”的一般意义是行或实践,是将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理想付诸实践的过程。从师德发生与发展的规律看,社会所要求的师德规范是否为教师个人所认同,高校教师个人在处理师德问题时获得了何种情绪体验,道德意志是否坚定,只有在道德践履中才能获得检验。
5.交往。伦理观认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最根本的道德修养方法。只有在现实的与他人相处的道德关系中,才能改造自己的道德品质。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以及与其他教师和学生良好交往,有利于教师获得良好的师德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师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发展。
要想真正胜任高校教师这一职业并不容易,需要日积月累,长期坚持不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根本,也是教师有所创造的催化剂。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它需要我们为之付出毕生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孙宜华.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J].时代教育,2010,(10):59.
篇7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一、前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也是大学生最先接触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三门后继课程既前后相承又逻辑衔接,关乎学生对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预设期待的先验心理的养成。增强这门课教学实效,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有特殊的意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要求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用发展着的武装学生头脑,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功夫,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为指导,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律观为主要内容,主要涉及哲学、法学、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明显。[1]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过程,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由于大部分高校在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活动时,仍是以单个教师分散开展为主,形式上一般采取整个班级集体行动,对于每次选定的实践内容,不同的学生兴趣程度相差很大。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参与积极性会有明显区别,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整体效果。
(二)理论与实际联系较少,教学实践效果有待提升
对于“基础”课的实践教学,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但是,部分“基础”课教师对教学内容选择的自主性不强,将现实生活体验与课堂理论教学的联系相对较少。学生没有完全作主体参与教学活动当中,对道德法律素养等理论知识的理解还不够充分,教学实践效果有待强化。
(三)存在填鸭式教育现象,创新思维须着重培养
高校“基础”课教学,应该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理论的同时,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培养探求真理的兴趣,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而少数教师课堂采用填鸭式、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偏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难以达到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应有效果,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很难将所学理论知识实际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改革几点设想
“基础”课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标。通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将复杂的知识系统化,并把握知识的核心,所以要从知识与信仰、情感与意志、心理与行为等多角度深入思考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3]
(一)成立全校性统一工作机构,实现统筹安排
只有完善的组织保障体系,才能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证,才能为实践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基础。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需要得到学校党委更多指导,需要成立专门的机构,将学校教务处、团委、学生处、宣传部、后勤处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纳入该门课程实践教学工作体系中,实现各部门间合理分工,发挥合力。
(二)倡导教学去模式化,充分激发学生创造活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兴趣是求知的动力,是激发创造力、_发智力的催化剂,教会学生质疑求异、独立思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只有质疑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投入教学中,也只有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学生的学习活动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促使其主动地探索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既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还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做到教学方法的运用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相互适应。
(三)学生自由式选择,实现个性化教学
在这样一种实践教学管理模式下,学校应要求每个学生在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学期中,自主选择学校提供的一到两项主题活动,报名参加,学生的选择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学生所选择的每个项目都有专门的教师全程指导、管理和考核,每位学生参与这些项目的成绩将成为这门课期末成绩的一部分。
(四)应用多元教学手段,有效促进教学体系转化
在高等教育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使用必须恰到好处,要注重由博返约、以约驭博。但教师不能仅采用一种固定不变的万能教学法解决所有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需要,灵活变动自己的教学方法,以积极促进高等教育课堂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重要转变。另外,高校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条件,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自动化。
总之,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质量,对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铸造学生求实、协作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高校在实践教学中碰到的困难,需要积极推进改革加以解决。学校多部门统筹,给学生更多个性化指导应该成为这门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职业需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白霞(1969- ),女,河南焦作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教育教学。(河南 开封 47500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5-0133-01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加快法制建设的基础上,基于职业需求,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课程的教育功效具有现实意义,对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整体素质、满足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需求、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
一、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意义及现状分析
1.课程改革的意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我国高等专科、本科教育的公共必修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是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头等大事。新形势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必须深入探索和研究。笔者结合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实际,联系各专业的职业特色,针对其职业需求的普适性和特异性,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研究。以水利专业为例,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职业需求为依托,在培养学生基本道德素质的基础上,培养其专业应具备的诚信、忠诚、抗压精神;以计算机专业为例,侧重培养知识产权意识等。
2.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快速发展,使得职业分类和职业岗位不断增加,为职业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面对社会上众多职业,每一个求职人员都应该对自己的职业需求有客观的、合理的、科学的分析,保持合理的职业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因此,基于职业需求的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步伐必须加快,缓解高职院校毕业生走出校门面对职业需求的压力。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方式、课程考核方式甚至课程体系方面等进行了改革尝试,但教学效果均不理想。教学改革和实践步子较慢,可供借鉴的经验较少。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思路
要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相融合,以转变思想观念为先导,以课程建设为重点,以优化教学内容为核心,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基础,以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为突破口,以改革考评体系为环节,以多渠道教育为依托,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为着力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1.改革教学内容,把教材体系变为职业体验教学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生命力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回答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提高他们自身素质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课改中要将职业需求的实践性、应用性与国家统编教材的理论性、指导性结合起来,形成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的教学体系。“职业体验式教学法”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通过创设实际或虚拟的情景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构建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激发兴趣,生成意义的教学形式。将“体验式教学法”应用到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中,在不脱离原课程教材基本要求和精神的前提下,以教材为蓝本,结合学生思想、知识、生活实际,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职业体验教学。可以组织各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和业务骨干,在原教材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结合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补充和完善,并针对各专业学生岗位需求特点开展职业专题教学。
2.改革教学方法,使校企合作实现职业体验式教学。首先,针对不同专业,在教学中广泛运用案例式、讨论式教学方法;每个专题运用一个典型企业案例,结合企业实际开展企业文化课堂讨论。其次,加大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应用,每位任课教师课前认真收集典型案例,结合精品课程网站中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课后训练和拓展知识的空间。最后,开展课程教学方法研究。通过调研和教学实践,汇编典型教学案例、讨论题目和课件,并加以推广运用。
3.改革考核方式,建立学校和企业综合评价体系。课程应结合各专业顶岗实习和职业体验活动,学校和企业对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进行综合考评,将传统的“知识记忆”考核改为“知识应用”和“学以致用”考核。加大职业体验考核分值,逐步树立职业道德认知与实际行为、理论知识与职业实践、日常思想状况与关键时期表现相结合的科学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反映学生运用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想道德品质。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内容和拟解决的问题
1.课程改革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应从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两方面入手,针对各专业职业需求现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可以促进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教育的全面提高,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教学内容上,深入企业进行职业体验专题教学研究和实践;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和专业实际需求开展研究;联合用人单位建立突出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教学资源库和测验试题库,反映职业需求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立课程教学资源网站。通过课程改革,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依托职业需求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2.课程解决的主要问题。第一,巩固公共基础课应有的地位,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教学改革,使学校职能部门、教学系部、任课教师和学生全员重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切实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将党和政府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关方针、政策和要求落到实处,克服教学中学科化偏向,过分注重专业课、轻视人文课程的问题,使教学规范化。第二,基于职业需求,在原有课程教材的基础上,扩充职业道德的内容、扩展职业道德训练,使课程职业道德内容更加具体化,增强实效性。第三,通过教学改革,彻底改变课程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脱离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脱离学生成长、成才和就业实际的问题。第四,通过教学改革,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用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丰富的影像教学替代简单说教、填鸭式、我讲你听、我讲你背、我写你记的教学,使课程教学生动起来,使枯燥的理论鲜活起来,使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入脑入心,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第五,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用生动的内容、科学的方法吸引学生,改变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被动状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第六,解决学生成人、成才过程中遇到的思想和法律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会成人、成才、成功。
四、结语
总之,应把职业道德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结合起来,并联系各专业实际把职业道德专业化、具体化,从而使课程进一步适应职业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新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要建立学校和企业综合评价体系,实现考核方法的“三个转变”。结合各专业顶岗实习和职业体验活动,由学校和企业对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进行综合考评,将传统的“知识记忆”考核改为“知识应用”和“学以致用”考核,将传统的课程结业考核变为贯穿学生在校期间的长期评价,将传统的任课教师单方考试变为企业和学校的综合考评。
[参考文献]
[1]涂爱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法探索[J].学理论,2011(34).
[2]刘彦朝.逻辑的力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施专题教学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1(3).
篇9
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研究者基本一致的认为主要包括权利与责任意识教育、国家与民族意识教育、公平与公正意识教育、自由与法治意识教育、道德与文明意识教育等内容。大学生是公民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是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鉴于大学生的特殊公民身份及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应突显差异性并突出针对性。经过调研掌握大学生公民意识和公民意识教育的现状后,我认为当今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公德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四个方面。
(一)强化道德形象教育,培养大学生公德意识
一般来说,公德意识是公民对公共道德的认识、理解与态度。道德品质是人的最基本的素质,道德品质的最低层次要求是公德意识。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只有维护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公共利益、才能有自己的利益。”②公民的公德意识状况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更体现了公民对他人的态度和对社会的责任,是民主法制社会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撑。大学生是公民中受过良好教育的群体,是社会的精英,大学生的公德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其他公民公德意识的提升,大学生良好的公德意识能促进其他公民公德意识的提高。大学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应该通过强化大学生的道德形象教育,培育大学生的公德意识。通过强化道德形象教育,培养大学生公德意识,逐步引导大学生养成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的良好公德意识。
(二)强化诚实守信教育,培养大学生诚信意识
诚信意识是公民意识的重要内容。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一。大学生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大学生能否拥有强烈的诚信意识和诚信品质,会直接影响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诚信是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坚定科学信念的基础,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也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中必须加强大学生诚实守信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格,提升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三)强化社会责任教育,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
社会责任是公民对他人、社会集体和国家所应当承担的义务。公民对自身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权利和责任的一种自觉认识即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公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责任教育是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大学生必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实现和中敢于担当、敢于献身。因此,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过程中,必须强化社会责任教育,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
(四)强化民主法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现代法律有效运行的心理基础,是公民意识的重要内容。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法律意识始终贯穿在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之中。加强民主法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大学生树立法律的尊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依法办事的观念,要使大学生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二、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
教育的路径当今,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体系尚未建立,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教育主体和教育内容等。但公民社会的逐步形成迫切需要大学生具备公民意识。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提升主要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来承担,其别是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来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以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重点,综合运用政治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基本规律,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科学教学活动来提升大学生公民意识主要有三条路径。
(一)转变教学观念,把提升大学生公民意识
作为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之前设定的预期成果,它决定着教学的方向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教学策略等方面的内容。受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取向的影响,教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目标定为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增强法律意识,很少有教师意识或者关注到该课程的公民意识教育功能。为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和国家现代化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该大力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公民意识淡薄也制约着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基本都成长在传统环境中,接受的都是传统教育,授课教师公民意识的缺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民意识教育的自觉性。因此,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加强公民意识教育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授课教师除要不断提升自身公民意识外,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使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应该把提升大学生公民意识作为其重要的教学目标。
(二)优化教学内容,将公民意识
教育渗透到教学全过程2006年以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统编教材虽然多次改版,但基本内容变化不大,主要包括四大模块教学内容,分别是入学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在这个相对固定的教学内容中要突出公民意识教育,必须优化教学内容。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教师在教学中在不过度打乱教材章节的前提下,必须通过优化教学内容达到重点穿插和突出公民意识教育的效果。在入学教育模块中,必须强调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增强大学生公民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在思想教育模块中,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强调要为国家的兴旺发达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立志;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以中华民族的“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同仇敌忾、抵御外辱”优良爱国传统为引导,以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灿烂文化、骨肉同胞和自己的国家为基本内容,强化大学生振兴中华的国家和民族意识;人生观教育必须以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为中心内容,强调责任意识。在道德教育模块中,将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作为主要内容,重点培育大学生公德意识。在法律教育模块,通过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权力和义务观念教育、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教育,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平等意识等。在课程结束时,适当安排一定时间总结这门课程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系统地向大学生强调公民意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改进教学方法,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篇10
关键词:高校教师 教育教学实践 教师 职业道德修养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004
进入21世纪以后,以信息技术、科学技术为主导的高科技迅速发展,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时代,意味着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知识时代的竞争,本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培养尤其是高素质人才培养就是要靠教育,而在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的是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教师教育发展直接关系着我国教师的成长,关系着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教师教育中最为重要的方面之一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
一、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理解
1.教育行业有着与其发展相适应的行为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作为教育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是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具体而言,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情感、教育理念、教学态度、教学技能、教育职业的良心、教学作风等内容。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则是指符合与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做事方式和做事能力。高等教育阶段有其特殊性,高校教师的道德感与责任心和其高深的学术修养是密不可分的。例如,教学效果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敬业程度;专业技能的不断完善可以反映出社会发展的需求;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可以反映出教师责任心的强弱。这些都是作为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与修养,同时也对教师工作起着推动和指引的作用。
2.教师是教育实施的主体和关键,教师的教育理念、科学文化素质、教学行为改进等环节都同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有着密切联系。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实施对于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我们要树立高深的职业道德信念,要在发扬传统师德的基础之上更新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观念,努力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教师不仅要会教书,更要会育人,教会学生做人,帮助学生塑造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能力,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升职业道德修养的措施
1.摆正思想态度和工作态度,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高校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人类的灵魂工程师,必须要确保自身具有极高的个人修养。这就要求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学会批评与自我批评,严于解剖自己,经常对自己进行“反思”和“内省”。通过不断地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目的,提高自己辨别是非、荣辱、美丑的能力,这是个人成才、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教师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只有通过正确的自我认识,勇于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剖析,才能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这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根本方法之一。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就是见到别人好的地方要虚心学习,见到别人不好的道德表现,要联系自己,反省检查,并引以为戒。
高校教师道德修养无论从仪表、言行举止还是待人接物等方面,均应达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标准。由于特殊的职业特点和目的,作为高校教师应从各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品质,加强自身修养,如此才能正确履行高校教师的职责,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爱岗敬业,要有奉献精神。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古至今,社会赋予教师的基本职责,就是传授知识给学生。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是文明之树的培育者。还有人说教师职业是“人类幸福和自我完善”相结合的职业,世界上有很多赞美教师的话,有很多对教师的赞誉,可它们并不是浮夸,而是真真实实的写照。有人说教师的职业很平凡,它是认真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合格人才的过程;也有人说,教师的职业很神圣,他不仅肩负着教育人、培养人、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责任,同时也关系着千千万的自我价值和人生幸福。教师的职业又是无私的,它需要我们淡泊名利,不能只求舒适和安逸,要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道德责任感的体现。
3.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加强学习,刻苦钻研,以科研促进教学。面对社会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生活的迅速发展变化,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问题,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需求。高校教师肩负着传授知识的使命与责任,要不断更新新知识、新思想,才能紧跟时代潮流。教学实践是科研的前提,为科研活动提供系统的理论基础,教学有助于教师将科学知识系统化,并为自己的科研活动整理思路。教学科研是科研的源泉,为科研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科研素材。科研水平提高之后,可以充实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一视同仁,关爱学生。我们的直接服务对象是学生,有些学生喜欢和教师交流,甚至以教师为榜样。学生年龄还小,他们有事做时是比较盲目的,所以在面对学生时要有耐心和责任心,以恒心和毅力来关爱学生的成长。教师在对待学生上,不能厚此薄彼,不能选择性的爱护。无论学生家境如何、智商高低、个性差异,都是教师的学生,都应该发自内心地关心,一视同仁。学生在感受教师关爱的过程中能够揣测是否公平,如果出现偏袒就有损教师在学生心中的良好形象,使学生纯净的心灵受到伤害,学生也许会因此受到冷落,感到委屈,从而大大挫伤了他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关心学生一定要一视同仁。
教育需要教师有职业道德修养,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将其充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如此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