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造林与生态建设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9: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植树造林与生态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营造“和谐家庭林”活动启动仪式,这是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造林绿化号召,组织动员全市广大妇女和家庭成员齐心协力,打造生态的又一重要举措。在此,我代表市委对活动的成功启动表示热烈的祝贺!向积极参与活动的
广大家庭致以诚挚的问候!向莅临指导并亲自参与活动的市妇联领
导表示感谢!
植树造林是改善环境,美化家园,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是每一名公民应尽的义务。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造林绿化工作,不断加大植树造林和生态建设工作力度,全市造林绿化工作特别是生态林场建设、绿色通道建设、镇村绿化美化、水源地绿化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去年,全市共完成成片造林90621亩,完善农田林网20万亩,总植树1450万株,超额完成上级安排的造林任务,顺利通过了省和市两级成片造林、绿化示范村的检查验收,造林绿化林场建设和成片造林两项工作在市综合考核中列第一名,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林场建设先进单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开展植树绿化,建设优美环境,离不开每个家庭的积极参与。全市广大家庭要以这次营造“和谐家庭林”活动为契机,切实增强绿色环保意识,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环保的生活理念,积极参与生态建设;广大家长要以身作则,积极参与植树绿化活动,为共建绿色家园、共创美好生活贡献力量;全市广大少年儿童要从小树立植树护绿的意识,踊跃参与学校及有关部门开展的植树活动,人人争护环境、崇尚文明的优秀少年;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家庭参与植树造林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在全市形成“植树护绿人人有责、造林绿化家家行动”的良好氛围。
各位家长、同志们、同学们:绿色是春天的颜色,象征着活力,预示着希望,意味着生命。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建设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城市是全市人民的共同责任、共同心愿。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加入到“青山绿地、蓝天碧水”的生态建设全民行动中来,多种一棵树,多护一片绿,使的山更葱、地更绿、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环境更优美,人民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篇2
【关键词】山区植树;造林;技术;管护
攀枝花市位于长江上游地区,属于一个非常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该地区属于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生态环境十分的脆弱,容易遭受破坏,且治理难度较大。为此,针对于该地区的特殊的气候状况,应着力于加强生态建设,通过美化与绿化等方式,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居住环境。因此,应大力开展山区植树造林活动,实现对林业山区改造与生态自然环境保护。为此,应在充分认识山区地理、生态以及环境等方面特点基础上,系统的分析与全面的掌握植树造林的种类与技术构成,相应的采取差异性的措施,采用山区植树造林的应用技术,加强对植树造林的管护,从而保障山区植树造林效果。
一、攀枝花市山区和山区造林的基本特点
攀枝花市大气候属南亚热带为基带的立体气候,存在显著的垂直差异,冬季天气晴朗干燥;夏季雨量充沛。为此,在山区植树造林之前的首要任务结合地形、地貌、土壤、气候等方面状况,在保持原有适地、适景植被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科学造林的原则,采用造林、补植的营林措施,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有针对性的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同时,通过合理的治理山区,改善山区植树造林的条件,优化植树造林的环境。
二、山区植树造林主要的技术手段
(一)幼苗栽种技术
所谓幼苗栽种技术指的是采用根系完好的幼苗培根进行根性造林。全新的幼苗生命力非常顽强,具有抵御外界因素影响的能力,死亡率较低,且对于自然条件适应性强。为此,所种植植树的生存能力非常强。幼苗栽种技术实施中,需要经过三道程序,第一道是三次埋土,第二道是两次的踩实,第三道是一次提起。幼苗又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插种苗;二是移植苗;三是野生苗;四是繁殖苗等,幼苗栽种方式的关键在于保障新幼苗的鲜活度。因此,应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植苗树种,最好是选用攀枝花市的本地苗木,为栽植的成活率提供重要保障。需要注意的是,山区应用该技术会面临运输方面的难题,新幼苗经过出土、包装移动以及运输等环节等,都将给新幼苗的鲜活期产生影响。为此,山区在应用幼苗栽种技术时,应充分考虑交通运输方面问题,以免给幼苗鲜活期带来不利影响。
(二)插苗造林技术
插苗栽种可在春季与秋季两个季节进行,通过应用从母树截取下来的枝干以及根茎开展插苗造林。此外,工作人员应结合时节变化,应用不同类型插苗造林技术。需要注意的是,应保障土壤的水分充足,能够满足苗木的生长需求,并且要减少时节性对插苗栽种所造成的影响。在开展插苗造林中,应选用长度大约为32厘米粗细为2厘米左右的胚苗,为胚苗的成活率奠定基础。在山区应用插苗造林技术中,需要严格的控制与把握插苗栽种的垄距,合理的规划插苗地块,确定利于苗木生长的苗垄间的距离,在苗木插种之前,应全面监测地质环境,保障良好的墒情。此外,在种植槽回填好之后,应浇大致为50公斤左右的定根水,而后进行标准规格的黑色地膜的覆盖。其中,小苗大苗分别是0.6×0.6米、0.8×0.8米,并采用消毒生根以及支撑等方面,以保障苗木的成活率。
(三)分生造林技术
该技术主要运用植树的根,枝干地下茎等部位实现造林的目标,具有成本低廉,操作简单,成活率高,且节省育苗时间等特点,但是,应用分生造林技术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选优良品质的母本树种开展栽种造林。同时,要科学的选用母本品种,保障应用高性能的分生造林基础材料,保障分生造林目标的实现。在应用过程中要应确保水分的充足与土壤的肥沃,选用山区地块的土壤结构,为幼苗的成活提供重要保障。
(四)山区植树造林的抚育和管护
在结束植树造林的环节之后,林木步入至快速生长的时期。然而,在林木缓苗发育与成长过程中,难以避免会受到内外部因素影响。为此,基于此种情况,有必要开展有效的植树造林管护与抚育工作。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强化对影响植树造林的各种外部因素控制,同时加强对影响植树造林林木生长内部因素的整合,采用科学的抚育与全面管护的措施,保证植树造林具有良好的生长环境与空间。比如,针对于新造的林地,应由当年开始开展抚育工作,而后连续开展为时三年的抚育工作,具体操作是采取人工用刀割除造林苗木周边的杂草,并且移已割除的杂草进行造林地的堆腐,与此同时,进行穴内的松土以及间苗的定株,确保苗木可吸收足够的表土肥力,每一年需要开展两次的抚育工作,可结合抚育共同实施追肥措施。
(一)做好山区植树造林封山管护
首先,通过采用封山育苗的措施,可以将植树造林与外界的联系切断,从而减少外界人为因素对山区植树造林及林木的各种不利干扰,为植树造林的林木生长创造良好环境。因此,应选派专业管护人员加强对新造林地为期三年的管护,以免外来人员在林地进行各种非法行为,如用火、采矿、放牧以及盗伐树木等;其次,在进行封山管护中,应当针对于山区植树造林工程加快构建检查关口,实现对人类与牲畜的有效控制,防止其进入至山区植树造林的工程区域。除此之外,应针对于山区植树造林工程设定红线,防止造林区域和人类活动存在较多的重叠与交叉,从而推动山区植树造林林木管护能力的提升;再次,应落实防治森林病虫害的工作,针对于发现的病虫鼠害,应立即上报森防部门,并及时购买灭虫与灭鼠剂以消除病虫害;最后,应选派专业工作人员定期开展全林割草与灌溉浇水,为苗木的的存活提供重要保障。
(二)做好山区植树造林幼苗抚育
对于植树造林工程而言,幼苗时期林木的生长状况对其未来的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然而,在幼苗的缓苗期与生长期中,各种虫害、灌木、杂草以及藤蔓等因素都将给其生长造成不利影响,阻碍着幼苗的快速缓苗与生长,影响着植树造林的效率与品质。为此,针对于这一个问题,在结束山区植树造林栽植工作之后,应当即刻进行抚育育苗的工作,从温度、采光通风以及水肥等方面入手,开展细致的抚育工作,从而满足幼苗的生长需求。通过采取高效的抚育措施,保障幼苗在良好的环境下可以快速的缓苗与生长,推动幼苗抚育工作目标的实现。
四、提高植树造林技术实施质量的措施
(一)做好植树造林人员的山区造林技术培训
在整个植树造林的体系中,人是主要的执行者与实施者。为此,工作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植树造林的质量。为此,应针对于植树造林的工作分步骤开展针对性、计划性的教育与培训活动,提高植树造林工作人员对于山区造林的重要性认识,促使其在平时工作中深化对植树造林技术的学习。此外,应定期的向造林人员开展专业技能知识的教育与培训,使其熟练的掌握山区造林技术,进一步的推动山区植树造林的水平与能力提升。
(二)完善山区植树造林的基础设施
针对于山区植树造林活动,林企和政府应对此加大资金的投入,完善与植树造林相关的基础设施,为植树造林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技术与实施基础,保障充分的发挥出植树造林技术的作用。比如,攀枝花市地区属于干热河谷气侯,应结合该地区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建立提灌、水池、管网等,保障山区植树造林具有充足的水资源。除此之外,应根据该地区的交通与公路的发展状况,构建针对于山区的立体化交通网络,满足植树造林造林苗木、技术、设备等方面的运输需求,不仅提升植树造林的质量与效率,更提升山区植树造林的存活率。与此同时,应尽快升级当前山区的林业服务站,并拓展其服务能力,加快建立起集维修、电力、机械与防火为一体的体系,为山区造林工作人员提供更多便利的同时,保障山区造林抚育与养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推动植树造林整体质量的提升。
(三)健全植树造林技术应用的管理制度
应当根据山区林业所具有的特点,建立健全针对于山区植树造林的管理体系,加强对苗木繁育移植栽培造林整地以及抚育管护等方面管理,准确、全面的开展植树造林工作。同时,应搭建管理制度与体系的平台,加强工作人员之间沟通、交流与监督,保障植树造林的经济与社会目标实现。
(四)切实做好防火工作
攀枝花市山区属于干热河谷气候,极容易出现火灾火险等问题,加之部分地区位于高压电线之下,极容易引发森林火灾。为此,应提高对防火工作的重视,为森林资源以及人们的安全提供重要保障。因此,相关部门应从思想层面上提高对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视,完善全新造林第的保护体系,建立健全林地保护规章制度,保障新造林地各项保护措施的贯彻落实,其次,应加大对防护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提升森林防火的意识,强化森林管护的力度,严格禁止火源进入山区,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从根源上杜绝林地火灾的问题,为山区植树造林的成效性提供重要保障,具体操作是积极的建立起防火通道,并清除作业区范围的地表可燃物,每三年需要开展三次的清除工作。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发展,我国在构建生态友好型的社会进程中,高度重视山区的植树造林活动,立足于攀枝花市山区的自然优势,根据攀枝花市山区实际特点,采用先进的造林技术,开发攀枝花市山区的土地资源,大力发展山区林业,挖掘山区的造林潜力,提高植树造林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石晶华.谈舟曲山区植树造林技术与管护要点[J].中国林业产业,2016,09:136.
[2]廖志鹏.浅析植树造林技术与森林经营管护措施[J].中国林业产业,2016,11:186.
篇3
绿化油田,保护生态,成为维系油城持续发展的“命脉”!
“向绿色要生产力!”面对严峻的生态问题,大庆军分区制定了《参与生态治理五年规划》,提出用5年时间,将在城区的4万余口油井全部绿化,坚决堵住西北风沙侵袭。民兵和预备役官兵率先行动,拿出先辈石油会战的劲头,振臂喊出“大干3年,绿化油田”的口号,一股“民兵参与植树造林,为美化、绿化油城做贡献”的活动热潮在油城大地兴起。
2009年3月,军分区领导率龙凤区1200名“民兵突击队”,迎着肆虐狂风扛起红旗,在油井旁种下第一批旱柳和小城香树苗。随后,大同、肇源、肇州、林甸、杜蒙等区县的民兵预备役人员组成17支突击队,兵分多路向荒滩开进,迅速投入战斗,在一口口油井旁植下树苗。
大庆是盐碱地,植树成活率低。他们以“铁人”为榜样,向恶劣环境挑战,组织人员从百余公里外拉土回填,仅用7天时间,动用123个民兵连,在一万余口油井旁种下11万株树苗。如今,小城香、丁香、旱柳和樟子松已在上万口油井旁“安营扎寨”。
广大现役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挥锹培土,提水浇灌,用实际行动为油田增添了新绿,大庆的生态环境开始好转。当地群众说:“如今的油田,天更蓝了,地更绿了,井在林中,城在林中。”
“至今,累积种树27.5万余株,面积787公顷,4万口油井得到绿化,相当于大庆市50年植树造林的总和!”大庆军分区政委魏峰说,广大现役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把“铁人精神”融入治理生态环境中,实现了生产力与战斗力的双重提升。
篇4
关键词:森林 林业生态工程 管理 可持续发展
森林是自然界中的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然而,由于长时间的木材生产,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虽然近年来实施了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等项目,恢复和改善了现有的生态环境,但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为此,我们要继续加快实施以追求生态经济最佳平衡为核心目的的林业生态工程,使其所具有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一、林业生态工程概述
1.内涵
林业生态工程是随着林业发展战略转移、国家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需求而通过继承、交叉形成的一门新的工程。它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与生态工程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从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进而形成一种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
2.特点
从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林业生态工程的核心就是在对生态理论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根据生态理论,以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通过工程措施即进行系统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所进行的林业生态建设。此工程旨在坚持土地资源优化组合的原则,通过大力植树造林,全面保护和科学经营现有森林,合理调整森林的分布格局和功能结构,来充分发挥森林改善生态环境、抵御自然灾害的生态功能。
3.内容
林业生态工程包括以下内容: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总体布局与规划,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情况与特点,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空间分布,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立地划分与适地适树,不同区域山丘区环境、资源、水土流失及土地利用特点,树种选择与林分组成,整地与造林方法,合理密度与密度控制,幼林抚育、防护林的林分定向培育,以山系、水网、流域等为单元的生态防护体系的构成与特点,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农林复合、农田林网、河岸道路防护、灾害地植被恢复、海岸防护等防护林的配置与构建技术,干旱、盐碱、风沙、干瘠、钙积层等技术问题。
二、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
我国林业生态建设是从解放后开始的,1978年“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林业生态工程进入了大规模的建设时期。几十年来,随着此工程的不断成熟与完善,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并构筑起覆盖普及、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林业生态体系,亦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然而,从工程实施的过程与结果分析,目前,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仍存在诸多不尽人意的问题,如当前的经济发展核算方式不能有效激励政府部门投资和管理林业生态工程,林业生态工程尚未形成科学的工程建设管理体系,缺少科学的统筹规划,工程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资金控制等缺少有效的制度保障,工程所涉及部门之间缺少有效的协调,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制约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瓶颈。为此,我们在赋予林业重要地位的同时,应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和手段来进一步推进林业生态工程的发展。
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也为“十二五”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为了实现党的十七大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建成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在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三个坚持”:第一,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在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国情、林情出发,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第二,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即要做到建设与管理、保护与治理、兴利与除害并重、并举,以此实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目标;第三,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即将增加资源总量、优化资源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和加强资源保护做为工作重点,把林业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四、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发展思路
1.加大投入,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一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地吸引社会力量筹措林业生态建设资金,引导有关单位和个人积极投资、共同建设林业生态工程;二要在税收、信贷、服务等方面实行倾斜,对一些重大项目应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或税收优惠等方面支持;三要进一步提高地方公益林补偿标准,扩大公益林补偿面积,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向林业生态建设投资。
2.突出重点,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
第一,大力加强丘陵岗地植被恢复工程、沿海防护林,突出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林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等;第二,继续实施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风沙源治理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提高建设水平,确保建设质量;第三,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城乡结合部要大力发展环城绿化带、郊野公园、隔离林带,农村牧区要重点构筑村庄绿化、农田林网和发展庭院林业。
3.科技引导,强化工程的技术含量
第一,要重点开展困难立地造林技术、植被恢复技术,并加快低质低效林改造,做好国家森林抚育试点;第二,围绕林业良种壮苗选育、中幼林抚育、速生丰产林建设、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综合利用、多种经营等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攻关;第三,侧重种群选择及种群匹配工程,并考虑种群之间在生长时间、节律上的搭配,生态工程的工程措施应侧重生态环境重建中必须采取的技术。
总之,从林业生态工程高效、稳定、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其还需进一步调整与完善。
参考文献:
篇5
同志们:
县委、政府决定召开这次秋季造林绿化工作动员会议,旨在对今秋生态林业建设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进一步动员全县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提高对这项基础性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抢抓机遇,明确任务,再鼓干劲,迅速掀起秋季造林绿化。提高森林覆被率以及生态承载能力,持续不断地改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树立对外开放的新形象,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下面、我就做好今秋明春全县绿化造林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正确认识和分析当前造林绿化面临的形势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因该看到造林绿化的难度和管护任务日趋加大。由于全县有林面积的不断增加,下剩植树地段立地条件差,苗木成活率低,绿化带换土任务量大,且林木管护的范围越来越广,难度不断加大;个别乡镇和干部对生态建设的认识不深刻,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不强,工作不到位,措施不得力,组织发动群众不积极。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进一步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必须做好长期坚持不懈地大搞造林绿化的思想准备。
二、明确目标任务,精心组织实施各项绿化工程
林业是一项生态工程,更是一项社会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惠及子孙的德政工程。造林绿化不但可以抵御风沙等自然灾害,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同时又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县地处西部内陆,气候干旱,风沙大,水土流失严重,而我县又是少林地区,森林覆盖率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生态林业建设任务非常艰巨。按照全市造林绿化动员会议精神,今秋明春的全县生态林业工作以着力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城乡面貌为目标,以骨干道路两侧绿化带和城市街道绿化带的规划整治为重点,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投资环境和发展环境,促进县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一)切实抓好五项重点绿化工程。 2、沙湖路造林绿化工程。该工程路段长11.2公里(从沙湖路立交桥到前进农场交界处),规划完成10米宽绿化带建设。绿化带整治需动用土方13.4万立方。造林绿化131.1亩,植树43735株,其中:臭椿4014株,刺槐8747株,沙枣4733株,紫穗槐26241株;明春由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驻平区属各单位义务劳动完成土方工程和绿化工程,林业局提供树苗并做好现成技术技术指导。 4、太沙工业园区道路绿化工程。今秋明春完成太沙路及园区内新建道路两侧绿化带建设任务。需动用土方38.4万立方,其中:挖方7.6万立方,垫方30.8万立方;造林绿化392.4亩,植树84816株,其中:臭椿30827株,刺槐18784株,紫穗槐35205株。今
秋由太沙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组织各路段受益企业完成土方工程,并做好绿化带打埂灌水工作,明春由太沙工业园区管委会继续组织各企业义务完成绿化工程,林业局无偿提供苗木并做好技术指导。 (二)其他绿化工程 今秋的造林绿化任务艰巨,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采取有力措施,充分调动全县上下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齐抓共管,协同作战。特别是五项重点绿化工程,无论是在人、财、物的投入上,还是在规模上都是巨大的,实施这么大的工程必须做到全县一盘棋,万众一条心,才能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地进行,要在确保工程质量,力求做到少花钱,办大事,多办事,争时间、抢速度,加快工程建设进度。
一要强化责任意识。各乡镇、机关企事业单位、驻平区属各单位、太沙、崇岗工业园区内各企业一定要高度重视,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人民政府实施“生态立市”的精神上来,充分认识做好此项工作的紧迫性、重要性和艰巨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按照工作任务及职责,精心组织,加强配合,通力协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坚决执行县委、政府的决定,积极完成所分配的整治任务,确保各项任务按计划如期完成。
二要强化质量意识。“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各参加义务劳动单位必须严把工程质量关,从回填的每方土,打的每一条埂,植的每一棵树都要认真对待,对建设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都要加强管理,严格把关。各乡镇要负责好本乡镇范围内工程占地及沟渠田林路综合整治工作,做好以绿化带整治、灌水工作,为明春植树打下坚实基础;林业局要指导乡镇、各单位做好平整土地、移栽树木的具体工作。
三要强化监督管理。为了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县委、政府督查室要对各乡镇、各部门和各企业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及时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对不能按要求完成工程任务的,县委、政府将采取必要的组织或行政措施,予以严肃处理,绝不能影响工程进度。对不参加义务劳动的机关事业单位将采取以下措施,严肃处理。一是取消年终评先和受奖资格;二是取消或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取消已授予的“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三是属县财政划拨经费的单位停止划拨经费,必要时县委调整单位主要领导的岗位,区属单位由县委向上级主管部门通报情况,并建议调整单位主要领导岗位。工业企业采取必要的惩罚措施。在工程实施中,各乡镇、有关部门要成立宣传组、施工组、质量检查组、质量验收组,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制,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质量监督机制,切实加强工程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质量按时完成工期。
三、精心组织,强化管理,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造林绿化工作
(一)精心组织,科学规划
各乡镇、有关部门要立即行动,早计划、早安排、早组织、早落实,各项工作往前赶。林业部门要按照全县林业生产安排,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分项目、分工程认真搞好规划设计,尤其要做好各项重点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做到先设计后施工。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提高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全面推行封、飞、育结合,乔、灌、草配置,带、片、网搭配,生态林和经济林同步的多种造林模式,保持树种的多样性,提高林木抗病虫性,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二)强化管理,落实技术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今秋绿化造林要严格按照造林技术规程,严把“四关”。一是严把整地关。针对今秋造林地立地条件差的现状,加大造林前整地换土工作,要严格土源的拉运,碱土的清出和良土的回填管理,实行专人负责,专人把关,为造林奠定良好的土壤基础;二是严把苗木关杜绝无根苗、病虫苗及老化苗,为植树造林选择良种壮苗。把好起苗关,做到随起苗,随栽植随灌水。三是严把栽植关。在植树造林过程中,实行技术承包,责任人现场指导,严格按照造林操作技术规程,做到栽植坑的标准化,对换土的造林工程必须进行灌水渗实后方可栽植;四是严把检查验收关。对重点造林工程实行工程验工制,对不符合栽植技术要求的,坚决返工,努力提高造林质量。林业局局将技术人员下派到各个造林地点,严格按照造林技术规程进行技术指导和管理。
(三)依法治林,加大林木管护力度
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要切实把管护工作落到实处,严格各项林木管护措施,提高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珍惜民财民力,保护广大干部群众的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一是做好宽幅林带、农田林网林权证发放工作,将林权确权到户,切实提高农民护林造林积极性;二是组织人力,对新植苗木全部进行涂白和剪口封扎处理,防止抽干,达到防虫、防牲畜啃食的目的;三是组织护林人员,加强林木的管理力度;四是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各责任单位要成立森林防火领导小组,建立巡视机制,把火灾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中;五是要加强林木病虫害的检疫、监测工作,切实做好鼠、兔、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六是加强依法治林建设,强化宣传教育,加大毁林事件的查处力度,使全社会形成积极支持林业、自觉参与生态建设和齐抓共管林业工作的局面,确保植树造林成果。
(四)严格奖惩,狠抓落实 同志们,今秋明春绿化整治工程是我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市委、市人民政府提出的落实“生态立市”精神的一项重要内容,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迅速行动起来,精心组织、团结一致,打好这一攻坚战,为加快我县城市化进程,建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新平罗做出更大的贡献。
秋由太沙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组织各路段受益企业完成土方工程,并做好绿化带打埂灌水工作,明春由太沙工业园区管委会继续组织各企业义务完成绿化工程,林业局无偿提供苗木并做好技术指导。 (二)其他绿化工程 今秋的造林绿化任务艰巨,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采取有力措施,充分调动全县上下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齐抓共管,协同作战。特别是五项重点绿
篇6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思维理念。它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坚持发展这个主题;二是全面发展;三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坚持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1、努力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科学发展观对做好林业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要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当作当前林业发展的首要政治任务来抓,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全面系统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正确把握时展要求,深刻认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与林业现状,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科学办事,增强运用科学发展观推进林业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搞好林业工作。近年来,市林业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及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工作部署,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林业工作方法,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是还应该看到,与现代林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群众的愿望相比,我们的林业工作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如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生态建设与森林经营、生态立市工程建设等有待于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山林纠纷调处和林区维稳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总结以往成功的实践,更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我们正在进行的工作进行深入思考,进一步明确工作方向、目标任务。新时期林业工作要有更高、更新的目标定位,要用科学发展观确立新时期林业工作的新理念,用科学发展观推进新时期林业工作的新实践。
3、现代林业发展要为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保证。树立和落实正确的林业发展观,涉及到以林业建设为重点的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工程实施的各个方面,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林业部门责任重大。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林业工作,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必须坚持从林业实际出发,把生态效益放在林业工作的第一位,建立体现经济与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长效机制,推进林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现代林业工作
党的*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是对林业部门提出的新任务,是我们党为林业工作确立的新目标、提出的新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生态文明,大力推进现代林业发展,进一步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林业发展目标,在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结合林业实际,研究制订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林业工作目标、任务、重点和措施。就林业系统而言,今后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林业工作:
第一、结合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一个中心,四个打造”战略目标,坚持省委、省政府“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等一系列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进一步加大生态文明、生态文化的宣传力度,认真组织好系统各部门的业务活动,切实加强对贯彻活动的组织领导,把*大精神落实到林业具体工作当中。
第二、结合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林区维稳。林权制度改革是江西林业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其意义远远超出了林改本身。通过市委、市政府和林业系统的共同努力,全市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已基本结束,当前主要是进行相关配套改革。针对,要把始终林农作为林业建设的主体,把林农的利益放在首位,切实做好林改扫尾工作,让林农深刻体会到改革带来的成果和实惠。
第三、是结合“生态立市”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我市城乡绿化步伐。在对我市林业现状全面分析和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市林业局主动靠前,并确定了“创建生态家园、打造绿色名城”的发展思路,以积极的姿态“插手”各乡镇植树绿化工作。
市林业局利用市财政支持的100万元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强生态立市等重点工程建设,完成了龙珠寺后山绿化补植200亩,通道绿化工程(大柏地、叶坪)荒山造林800亩,九堡、武阳重点圩镇绿化种植榕树1200株,新农村绿化点、公路绿化、城市街道绿化种植杜英、樟树大苗8000株。
2月28日,由市采购办牵头,经过林业局具体运作,以公开招投标的方式集中采购了6个品种的2.5万余株苗木,用于全市生态立市工程规划及全民义务植树需要。由市林业局统一购买赣油13号高品系油茶苗7.5万株,在我市油茶主产区种植500亩示范基地。与赣州华劲纸业合作推广种植丛生竹2万余株,全市共完成毛竹造林0.25万亩。
今年挂点云石山石背村松山坪新农村建设工作以来,市林业局结合示范点村落资源,以打造生态新村为目标,以搞好房前屋后和庭院余坪绿化美化为重点,于植树节期间为全市各乡镇免费提供杜英50株用于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植树绿化,并组织34名技术人员深入全市17个乡镇指导乡村干部、护林员参加植树造林、补植补造,为新农村建设助力添绿。在做好“生态立市”工程造林及荒山造林、平原造林的同时,市林业局根据地方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灾后重建组织开展“创园林城市、建生态瑞金”为主题的全民义务植树周活动,并动员全系统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到植树造林活动中,通过报刊、网站、短信、语音留言等形式广泛宣传,大造舆论,使义务植树运动的重大意义深入人心。
篇7
【关键词】 生态建设;成果;文化动力机制;构建
面对全球日益严重的生存环境危机和我国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为应对全球环境问题,为改变我国持续恶化的自然生态环境,向世界递交了一份奋力争优的答卷。尤其是1999年启动的我国退耕还林工程,其规模、投入和成就,均超过了有史以来世界上任何一项生态建设工程。2010年到2014年,连续五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退耕还林的重要性,并对退耕还林作出重要部署。2014年10月,国务院批准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标志着我国退耕还林工程再度盛大启航,这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更是中华民族保护赖以生存的家园,应对全球生态气候问题的又一壮举。
一、我国生态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1、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
1978年11月正式启动的“三北(西北地区、华北北部、东北西部)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2.4%,预计到2050年结束,规划造林5.34亿亩,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4.95%。被誉为“中国的绿色长城”、“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2、全国造林灭荒行动
1990年,国务院批复了《1989―2000年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把植树造林绿化祖国上升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广东省率先行动,1990年就完成荒山造林5800万亩,基本消灭宜林荒山。福建、湖南、安徽、湖北、江西、浙江、广西、山东、吉林、江苏、海南等12省区规划期内累计完成造林面积3.48亿亩,在18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实现了基本消灭宜林荒山。
3、天然林保护工程
天然林保护工程自1998年开始实施,17年累计完成人工造林(5005.05万亩)333.67万公顷,飞播造林(5316万亩)354.40万公顷,新封山育林(12881.4万亩)858.76万公顷。
4、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14年,截至2014年底,累计完成建设任务1123.23万公顷,其中林业工程771,97万公顷,草地治理工程241.82万公顷,小流域治理109.44万公顷。
5、长江流域防护林建设工程
1989年到1996年长江、珠江、沿海防护林,平原和太行山绿化先后启动。长江防护林建设工程到2000年完成营造林面积685.5万公顷。2000年二期工程开始,规划造林任务687.6万公顷。珠江防护林建设工程1996年启动,一期工程造林67.5万公顷,二期工程规划227.87万公顷。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一期工程累计完成323.67万公顷,二期工程规划造林136.00万公顷。太行山绿化工程一期完成造林295万公顷,二期工程规划146.2万公顷。全国平原绿化工程截止2000年底累计完成造林698万公顷和全国平原绿化工程二期工程规划552.1万公顷。
6、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工程规划自2001年到2050年,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2500个,保护区总面积达到1.72亿公顷,占国土面积达到18%,使85%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种数恢复和增加。2006年已经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2395处,各类保护小区5万多处,形成了类型齐全、功能完备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
7、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
建设速生用材林工程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中期发展加快,90年代末形成。2002年,国家正式启动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工程,规划建设2亿亩速生丰产林规划,2015年已经建成。(中国林业新闻网)
8、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自1999年在川、陕、甘开始试点,到2013年累计完成退耕地造林1.39亿亩,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3.08亿亩,位列全球生态建设工程之首,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推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二期工程于2014年启动,规定到2020年将全国具备条件的约4240万亩耕地退耕还林(还草)。[1]
二、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仍然严峻
全球气温升高:地球上最暖的14个年份都出现在1980年以后,气温升高导致更多极端的气候现象――创纪录的热浪、冰融化、海平面上升和更多的破坏性沙尘暴。[2]全球变暖让世界的干旱土地越来越多,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从1959年有测量记录以来年年都在增加,已成为所有环境趋势中最有预示性的趋势。
森林面积缩小:20世纪初全球森林约为50亿公顷,迄今已经减少了将近一半,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估计,全球每年有近1300万公顷(约合3200万英亩)的森林被砍伐,平均每分钟就有20公顷森林化为乌有。
土壤侵蚀流失:地球表层的土壤并不丰厚,大多数地区都是以厘米计,据世界观察研究中心的莱斯特・R・布朗估计,世界耕地面积的36%,正在加速流失。人口持续增长、对粮食需求的持续上升和土地的过度开垦,使不适宜开垦的土地也惨遭破坏性使用。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就会消失。
物种持续减少:据专业机构研究,目前正处于第六次物种大规模灭绝的早期阶段,和过去不同的是,前几次都是自然现象所造成,而这次则是人为的。目前鸟类、哺乳动物和鱼类处于危险和濒临灭绝的百分比都已达到两位数。这个数字,在全世界近10000种的鸟类中占12%,在全世界的4763种哺乳动物中占24%,而在整个25000种鱼类中估计占30%。[3]
沙尘暴频发肆虐:2001年4月中国遭遇了一次很严重的沙尘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的科学家报告,来自中国北部的巨大沙尘暴已经到达美国。“从加拿大到亚利桑那都蒙上了一层尘土”。在科罗拉多州博尔德上空10700米的高度检测到了这次沙尘暴的粉尘。中国正在失去数以百万吨计的表土,如此巨大的自然资本损失,是它无力承受的。[4]
河水断流缺水:这是我国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危机之一。这段记载令人心悸:“由于黄河上游向城市、工业和灌溉改道分流的情况越来越多,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这条河不停息的流淌了几千年后,1972年出现断流。1985年以后,每年都有一部分时间干涸。1997年是个旱年,黄河有226天没有与海相连”。“黄河上游对水的要求不断增长,这意味着有一天黄河可能根本再也流不到山东”。[5]
三、我国西部退耕区面临两难选择
西部退耕区生态环境脆弱,干旱、荒漠化、水土流失、湿地退化等仍然相当严重,现有可供植树造林的土地多集中在荒漠化、石漠化以及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这些地区适生条件极差,给植树造林和生态恢复带来巨大的困难。按照国家的战略部署,西部地区的工作重心将长期以生态建设、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为主,这对于西部退耕区地方经济的发展将是相当大的压力。
据中国首届10.17扶贫论坛的《中国反贫困发展报告》,截止到2013年,我国贫困人口仍有8249万,其中贫困发生率超过20%的省份有、甘肃、贵州、新疆、云南和青海。这些地区是我国生态系统脆弱,关系我国生态安全的生态敏感区,同时又是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残缺,增收产业薄弱的区域。
《生存与毁灭》一书以纪实的笔触记录了退耕区一部分生活在贫困状态的民众生活现实,生态保护与生存的矛盾冲突表现的尤为尖锐。[6]
1998年国家在长江、黄河中上游地区实施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休克疗法”式的“禁伐令”对上游地区特别是一些诸如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区一些依赖“木头财政”的贫困地区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比如甘孜州的新龙县,道孚县等完全靠伐木为生计,一夜之间就失去了生存支撑。[7]与木头财政相关联的诸如运输、加工等产业也失去了生存基础。
四、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的对策
一方面,享受西部退耕区生态建设成果的发达区域有责任支持其发展替代产业,解决生存问题。另一方面,西部退耕区要从根本上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就要建立起培育生态文化,提高保护生态的行为自觉,最终推进退耕区从以人类为中心的现代社会走向“天人合一”的生态社会。
1、生态文明社会是人类文明演进的高级阶段
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四个文明发展阶段。
采猎文明又称原始绿色文明。时间大约是1万年以前,历时约100万年。人类对自然崇拜敬畏,对自然的影响范围局限于个体和群体的聚集地;农业文明又称黄色文明,出现在约1 万年前―1700年,有近1万年的历史。在农业文明的不同发展阶段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基本上是敬畏、模仿、探索,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产生的问题是人口过剩、土壤侵蚀等生态破坏;工业文明又称黑色文明。至今不到300年,人类凭借日益发达的技术改造征服自然,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产生的问题是资源滥用、能源危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生态文明又称现代绿色文明。其思潮萌芽于20世纪中叶,人类基本达成共识并付诸行动是进入21世纪后。人们反思工业文明的负面影响,对自然的态度改变为适应、协调,追求天人共生,运用高新技术、清洁技术、信息技术,转变生产模式,发展循环经济,追求可持续发展。
2、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社会的核心价值主张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类对工业文明消极后果进行反思、超越的结果,是人类力图摆脱发展性危机,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的理性自觉。关于生态文明的概念大同小异,基本内涵是一致的,即,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8]
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主要是生态环境以及生物多样性存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其中建设绿色生态经济是重中之重。
3、我国西部退耕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是优化生态经济模式。发展“资源节约型经济”、“资源开发型经济”、“资源综合利用型经济”、“资源循环利用型经济” 和“资源替代型经济”。建立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食物链”和工业生态系统“加工链”,使资源得到增殖利用,使“废物”得到再利用。形成环境友好的经济发展模式;二是推行企业生态化管理。要树立绿色企业形象,重视企业产品绿化信誉,创建绿色名牌,寻找“生态空间” ,建立生态经理制。在世界一日千里的变化速度面前,这些先进经验对西部退耕区和企业的参考借鉴意义不可低估;三是走“绿色经济”发展道路。衡量是不是“绿色经济”,主要看两个方面:首先是看能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其次是看能不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破坏,实现“三废污染排放的最小化”。在发达国家,“绿色经济”已经上升为主导型经济,“绿色产品”已经成为进入市场的通行证。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发达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经常使用“绿色壁垒”,向我国的企业施加压力。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将有利于帮助西部退耕区和企业的发展;四是深化西部退耕区经济改革。世界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生态时代,要把西部退耕区经济发展,放在既符合客观经济规律要求,也符合客观生态平衡自然规律要求,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两方面潜力的基础上,其核心是正确处理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关系,这是西部退耕区发展经济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必须把资源环境利用和保护两者内在地结合起来,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从而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得到遏制,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 上述数据来源于林业部2014全国林业统计年报.
[2] 莱斯特布朗(著).林自信,戢守志等(译).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M].东方出版社,2003.
[3] 戴维・跨.杂草丛生的星球[J].哈珀杂志,1998.10.
[4]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新闻:《中国沙尘暴袭击美国》.2001.4.18.
[5] 莱斯特・R・布朗,布赖恩・霍尔韦尔.中国缺水可能动摇世界粮食保障[J].世界观察,1998.7-8.11-12.
篇8
[关键词]林业 生态环境 绿色经济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349-01
文明是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新论述,是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后的一个新亮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为其中一项新的要求。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调节人与自然和谐中起到关键和纽带的作用,它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应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因地制宜,合理发展生态林业。这对于林业资源丰富水塔村来说是不可言传的美梦,然而,现如今这个美丽的梦已经逐步实现,水塔村已经深入分析林业发展前景以及可能带来的收益,合理发展林业,逐步创造价值可观的绿色经济。
一、龙泉市林业发展的概况
1、2014年,当地林业局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导思想,牢牢把握“优化生态,改善民生”的核心任务要求,扎实开展稳步推进各项工作,林业各项重点工作均圆满完成。
(一)林改提质扩量取得新突破
一是创新林地经营权流转证制度面上铺开。在全国率先试行林地经营权流转证制度,破解林地流转的全国性难题,在2014年全国“两会”上得到总理肯定。9县(市、区)政府全部出台推行林地经营权流转证的规范性文件。新增林地流转面积11.88万亩,共发放《林地经营权流转证》232本,面积6.25万亩。新增新型林业经营主体107家。
二是当地林权抵押贷款总额不断提升。在全国林权抵押贷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作典型经验交流。新发放林权抵押贷款26.43亿元,累计突破100个亿,达到116.12亿元,余额43.04亿元,占全省近一半以上份额,居全国第一,不良贷款率0.13%。继续保持有林地林木火灾保险全覆盖,完成政策性林木综合保险29.56万亩。
三是林地信托试点做成全国首单林地信托。会同农发公司积极推动龙泉林地信托试点,在住龙镇水塔村和山坑林场签订信托协议,做成全国首单林地信托。
(二)资源管好用活取得新加强
一是率先在全省开展义务森林资源监督员试点。国家林业局驻上海专员办、浙江省林业厅选择丽水作为长三角苏、浙、沪三省市首批义务森林资源监督员试点城市。
二是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健全。顺利通过国家局上海专员办对我市松阳县落实保护发展目标责任制建设工作(综合测评95分,优秀等级)和林地使用检查。全年林木实际采伐量为85.7万立方米,占省定限额的44%。
二、龙泉市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龙泉市林业行政机构职能定位不够科学。林业行政机构职能定位跟不上市场经济改革的步伐,越位、错位和缺位同时存在。这主要表现在(1)林业行政机构职能界面过宽,管了许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2)指责不到位,应有行政部门履行的职责没有很好的承担起来。(3)职责不清,导致推诿扯皮、效率低下和不作为、乱作为。(4)责任泛化,模糊了责任主体,责任没有很好的承担起来。
2、龙泉市机构设置不合理。机构的设置和精简存在着随意性和盲目性,缺乏科学性和法制性。同时机构设置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3、当地林业管理方式、手段落后。在管理方式上主要表现在重事前审批、轻日常管理,习惯于传统的管理方式,忙于繁琐的行政审批。
三、龙泉市林业发展的措施
1、因地制宜,合理安排,不盲目仿照。要根据龙泉市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生态林业发展,不因发展生产而使得当地生态环保遭到破坏,要对当地林业资源进行调查,同时要根据当地生态恢复力度进行查看,避免发展生产而使得林业得不到恢复。
2、依靠科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因而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做好造林设计。各个林区在植树造林前,要对龙泉市的土壤、气候、植物类型、地理状况等予以详细的调查,进而设计不同类型的造林在经济、生态等方面的最优方案。
4、做好龙泉市林地整理、选择合理的植树方法。造林地的整理是在造林前改善环境条件的一道主要工序。通过征地可以改善造林的立地条件,增加直接投射到地面的透光度。整地后改变了土壤物理性,使土壤温度状况发生变化。因而,能提高造林成活率。整地还能保持水土、见面土壤侵蚀,提高造林质量。同时选择合适的植树方法也有利于提高林木的成活率。总而言之,采取合理的植树方法,才能获得更好的经济价值。
5、建全龙泉市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林业具有自身的行业特点,也具有社会性,林业的总体效益非常巨大,但是在很多地方,林业的直接经济效益却比较低。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林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对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包括政府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技术支持、意识支持以及社会公众参与这五个方面的内容。
四、龙泉市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
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生态林业发展过程中,既不能因盲目发展林业而忽略了生态环保理念,也不能唯唯诺诺不肯前进,不敢发展林业,最终只会导致生态林业与经济增长发展二者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在生态林业发展中,时刻保持生态环保理念,让经济增长呈现“绿色”状态,让生态环境呈现平衡状态。龙泉市要时刻抓好三者之间的效益关系,使林业发展越来越好,从而带动龙泉市经济发展。
五、发展生态林业的意义
“生态林业”已经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词,更是获取绿色经济的方法,如此炙手可热,怎会没有重大影响?不论是生态环保方面还是经济增长速度方面,生态林业毅然决然成为了一条不可放弃、不可言传的好路子。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更加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资源的节约。林业是一项循环经济体,具有较大的规模。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重视对林业生态建设才能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可降解性和可再生性,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龙泉市林业资源丰富,在合理发展的情况下,不仅可以使得林业资源得到很好的利用,还可以刺激生态林业发展,带动绿色经济发展。龙泉市的践行证明了这是一条可行的路子。当然,保护好林木资源是我国林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和宏伟工程。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植树造林步伐是我国林业建设上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我们要重视营林建设,根据林区的气候、土壤等因素。统筹规划、合理的选用造林技术、保证林木的成活率,进而缩小我国与国际林业体系发展的距离。在生态环保的基础上,拉动经济更快更好更健康的发展,真正达到发展生态林业,创造绿色经济。
参考文献
[1] 安跃成.浅谈我国林业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林科技,2011.
[2] 车兴富.对我国林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农林科技,2012.
[3] 刘璨,等.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进展[J].林业经济,1996.
[4] 易远华.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与发展途径 2014,(3).
篇9
2011年,在黔南州甘溪林场考察时,明确指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还要在更高境界上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点赞”都匀毛尖:“我知道贵州的都匀毛尖,毛尖茶味道一般比较清淡。”并作出“把都匀毛尖茶品牌打出去”的指示。对生态建设的重要指示为黔南州搞好生态建设,实现发展转型指明了方向。
黔南州坚持以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主基调、主战略,实施创新型驱动、开放型后发赶超、“一圈两翼”区域发展三大战略,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要求,力争用三年时间,全面绿化宜林的荒山荒地,让黔南大地绿起来、生态环境美起来、山地经济强起来。
为此,黔南州大力推进“绿色黔南”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以巩固提升全州生态优势,构建长江、珠江“两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加快打造特色产业带、新型城镇带、生态旅游带,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生态;加强森林资源保护,落实森林资源保护“六个严禁”管理制度,建立保护森林资源长效机制,努力构建“生态之州・幸福黔南”。
实施“六大绿色工程”
守住“两条底线”
围绕“绿色黔南”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黔南州将大力实施绿色城乡建设、绿色产业培育、绿色通道建设、绿色矿山建设、绿色水域建设、绿色屏障保护“六大绿色工程”。
按照“绿化、美化、靓化”的要求,黔南州大力实施县(市)城区、乡镇、工业园区绿化美化工作,积极推进绿色城乡建设工作。预计到2017年底,全州县(市)政府驻地建成一定规模的城市绿化广场,实现城镇规划建成区绿地率达2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5平方米;城区街道绿化普及率达95%以上,城区干道绿化带不少于道路总用地面积的25%;建设一批园林式居住小区,新建住宅小区绿化面积不得低于总用地面积的30%,旧城区改造绿化面积不得低于总用地面积的25%。其中,到2016年底完成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驻地规划区内、行政区划调整后的镇(办事处)驻地规划区内各类绿地和工业园区规划区内的绿化美化工作,并确保到2017年取得阶段性成果。
预计到2017年底,黔南州将完成48万亩人工造林、45万亩封山育林、力争25度以上非基本农田退耕还林58万亩;大力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和大力实施森林抚育和低产低效林改造;完成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驻地规划区和行政区划调整后的镇(办事处)驻地规划区周边可视范围内林业用地造林绿化;完成主要河流沿岸、水库四周和重要水功能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周围荒山荒地的造林绿化。
按照“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还要在更高境界上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要求,黔南州积极主动处理好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大力推进山地种植业结构调整,重点培育茶叶、刺梨、无患子、木本中药材、经济林木等特色种植业,打造生态产品加工、生态旅游业等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特色产业。力争到2017年底,全州茶叶种植面积达200万亩,产值达80亿元以上;刺梨种植面积达50万亩、产值达55亿元;无患子面积达25万亩,产值达5亿元;全州林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
遵照“最美高铁(高速)・美在黔南”的建设要求,黔南州将重点围绕贵广高铁、厦蓉高速、贵新高速等交通主干道及国道、省道和县、乡、村公路组织实施绿色通道工程建设。预计到2017年底,全面完成州内铁路、公路沿线绿化美化和植树造林工作,基本实现 “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建设目标,把境内主要交通干道沿线建设成为“生态之州・幸福黔南”的展示窗口。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引发谁治理、谁受益谁恢复”的原则,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工程建设。预计到2017年底,完成废弃矿山,尤其是公路、铁路沿线可视范围内废弃矿山的土地复垦或植被恢复,在2016年前完成铁路、公路沿线可视范围内废弃矿山土地复垦或植被恢复工作。
围绕实施水生态文明建设,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整治挤占河道、向河道倾倒垃圾、排放工业污水等违法违规行为,积极推进绿色水域工程建设。预计到2016年底,挤占河道、向河道倾倒垃圾、排放工业污水等违法违规行为得到有效扼制;到2017年底,全州中、小河流水质、水体景观得到明显提升。
此外,建立健全森林保护“六个严禁”、森林防火管理、全州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古树名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公益林补偿配套、服务发展的林地征占用管理审核、林木采伐运输加工管理八项制度和机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林,大力实施绿色屏障工程建设,着力构建长江、珠江“两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体系,确保州内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特别是天然林、国家公益林、地方公益林、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建设生态之州
林业责无旁贷
黔南州实施“绿色黔南”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绿色贵州”建设的具体措施,是推进“生态之州・幸福黔南”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大力推进黔南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为此,黔南州委、州政府成立“绿色黔南”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协调、推进行动计划建设工作。
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兼顾、集中使用”原则,大力整合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转移支付资金、林业工程、水保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农业综合开发、产业扶贫等项目资金,确保 “六大绿色工程”建设投入;2015年至 2017年,州级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作为“绿色黔南”工程建设以奖代补经费,要求各县(市、区)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以上专项经费,在国家、省生态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经费中安排不少于10%的资金用于“六大绿色工程”,确保工作顺利推进;采取资源开发提取、碳汇交易、冠名造林、股份造林、项目开发、招商引资、林地流转、林权抵押贷款等多种方式,拓宽造林绿化工作筹融资渠道;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积极培育植树造林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经济林木产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建立造林绿化奖励激励机制,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对造林绿化成绩突出的单位或农户给予奖励。
坚持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相结合,政府引导和农民意愿相结合,本地树种与引进树种相结合的原则,重点发展茶叶、刺梨等特色经济林产业;着力发展特色经果林、珍贵用材林、观赏花卉苗木等产业;引导发展林药、林菌、林菜、林粮等林下种植业和林禽、林畜、林蜂等林下养殖业。按照布局区域化、种植良种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的要求,实行以耕代抚,推广“以短养长、立体开发、循环利用”种植模式,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篇10
关键词:林业生态项目 建设 概念 特点 趋势
中图分类号: DF413 文献标识码: A
森林是自然界中的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然而,由于长时间的木材生产,使得我国的森林体系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但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在这种情况下,积极推进林业生态项目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一、林业生态项目建设概述
(一)林业生态项目的概念
林业生态项目是随着林业发展战略转移、国家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需求而通过继承、交叉形成的一门新的工程。它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与生态工程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从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进而形成一种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
(二)林业生态项目的特点
林业生态项目的核心就是在对生态理论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根据生态理论,以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通过工程措施即进行系统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所进行的林业生态建设。林业生态项目旨在坚持土地资源优化组合的原则,通过大力植树造林,全面保护和科学经营现有森林,合理调整森林的分布格局和功能结构,来充分发挥森林改善生态环境、抵御自然灾害的生态功能。
二、我国林业项目建设的发展趋势
(一)引入社区林业理念
社区林业,是指在农村社区中,以林业为对象,以农民为主体,能够有效引导当地社区群众参与林业的多种形式,群众承担一定的责任,并通过努力得到直接的利益。要以农村社区为单元,打破传统林业中“就林论林”的狭隘性,重视人与森林的协调关系和农户的积极参与,并把林业纳入当地整个社会发展计划,从而寻求一种人类与森林的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社区林业的本质特征是由当地群众真正自主和直接参与造林和管理、经营森林资源,以实现林业发展目标。与自上而下的传统林业相区别,自主与参与是社区林业发展机制的核心和基本原则。自主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自我意识、自主决定和自主管理。
(二)引入参与式发展理念
参与式发展的核心是赋权,而赋权的核心则是对参与和决策发展援助活动全过程的权力再分配,简言之,即增加社区中穷人与妇女在发展活动中的发言权和决策权。在项目中,要强调项目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除部门合作之外,还要强调农民的参与。要明确农民是林业建设的受益群体和主体,是规划设计和实施的基本单元,也是林业建设的主要承担者。不仅要注重农民参与造林劳动,还要包含更广泛的农民参与的内涵,要包含“给予与获取”的双向过程。要相信农民最知道森林对他们的价值,相信农民懂得造林和善于造林,相信农民能管好树木。要彻底改变目前林业项目设计中惯用的主管部门下达任务,设计部门承包设计,自上而下、设计人员说了算、农民被动参与的设计方法。要采用自下而上的参与式方法,从项目准备、执行计划的编制到项目施工管理,从整体到每一个过程都要有农民自下而上的参与,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意愿,注重项目建设地区人们对项目的决策和选择,让他们尽可能地对社区林业做出自己的努力,使他们对项目的发展具有责任感,并对项目的成功做出一定的承诺。通过对资源的利用和控制来鼓励农民积极参与项目活动,让他们在实施过程中分享到利益,形成一种利益引导下的自愿参与过程。要加大对项目设计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学习国际上先进的设计方法,与国际接轨。
(三)体现农民的利益分配
生态建设的确是功在千秋的伟业,但也必须要利在当代。我们不能要求那些尚未完全摆脱贫困的农民紧衣缩食来从事生态建设。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一直提倡“谁造谁有”,有林是有了绿色,有了生态效益,但有林不等于有财富,对老百姓来说,过去和现在的现实情况恰恰是有些地方有林不仅没有财富,而是带来贫穷。关键是没有处理好农民和国家的利益关系。长期以来,在造林工程中,如果是在老百姓自己承包地上造林,具体情况是,老百姓自己花钱整地、造林,自己掏钱管护、管理,为社会产生了生态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而他们自己却没有得到或很少得到经济效益,当林地能够产生经济效益时,还不能采伐,这样还要负债累累地继续看管、经营,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很好地调动他们在幼林期林地经营的积极性。生态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国家,如果国家要老百姓承担这个责任,那么,就应该给与他们更大的优惠和补贴。因此,必须尽快扭转这种局面,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商品化,使资源的拥有者可以向他人输出生态系统服务,受益者将其所获得的利益与拥有者分享,从而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和公正,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了持续利用生态资源,应该大力鼓励当地居民以经营生态系统服务为主要手段来发展经济,让农民能够从他们对生态和系统的保护和培育中获得经济收益,生态系统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与培育。通过建设生态系统服务基地,形成一个新的产业――生态业。届时,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当地居民就必须更好地保护和培育生态系统。这样,生态和经济效益就可以统一起来,将调动起农民极大的积极性。
结论: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国家对林业的投资逐年加大,林业生态项目建设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因此,做好国家林业生态项目建设理念研究,为我国林业生态项目建设提出一套可行的理念,对于迅速地、整体地提高我国林业生态质量,又好又快地搞好我国林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上一篇:智慧旅游的含义
- 下一篇:倡导低碳生活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