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的起因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9: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暴力的起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暴力的起因

篇1

摘 要 近些年来,“人肉搜索”事件不断发生,“这一事件暴露出我国的网络隐私权这一法律空白地带,针对此问题,一方面我们必须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制订有关的法律、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另一方面还应借助道德规制和行业自律予以辅助。

关键词 人肉搜索 网络暴力 法律监管

一、网络暴力的成因

“以真假难辨的事实,行道德判断之高标,聚匿名不负责之群众,曝普通人之隐私”,是为“人肉搜索”或网络暴力。

“人肉搜索”最初的成因是网民道德意见的表达。网民群体意见的逻辑是,从具体(但匿名)的人和事件上升到抽象的道德的层次,在道德上谴责当事者及其行为。但在这个过程中,隐藏其中的一些主观或客观的问题却使得本应占领道德高点的搜索演变成一场名副其实而亟待规制的“暴力”。

首先,是搜索请求理由真实性审查机制的缺失。人肉搜索必须激发出足够的情绪才能开始运作,但并不是所有的搜索请求都是正当的。

其次,网络的虚拟性弱化了个体网民的责任意识和道德约束。在网络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间接的性质,在这种互相遮蔽的情况下,传统的权力和舆论监督并不能透过虚拟性有效监控个体及其行为。而网民在失去了现实法律和道德的约束时,很容易导致责任感消失。

第三,介入现实使得“搜索”转化为“暴力”。当愤怒的群情突破了公众利益和公共道德的领域,以道德高地之优势扑向私人空间和现实生活。“人肉搜索”已演变成为网络世界的一种暴力消费,网民在消费了暴力的同时,也被暴力所消费。

第四,网民的从众心理和“群体极化”的现象导致暴力的扩大化。个体出于被群体边缘化和排斥的焦虑,常常怀疑自己而产生从众心理,形成群体极化。而群体中成员在整个群体的影响及成员相互间不断的观念强化下愈加认定自己行为的正义性,同时进一步强化网民因身处群体中而产生的力量感和责任分散心理,从而导致暴力不断的持续和扩大化。

二、网络暴力的法律控制与监管

在网络暴力愈演愈烈以及现实生活中愈来愈多的当事人权利受到侵害的情况下,如何对网络暴力进行控制以及如何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成了整个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

首先,应制定专门的网络隐私权法对个人数据信息进行保护,这是控制网络暴力的前提,也是其他相应措施的一个基础。我国应尽快出台网络隐私权法,建立具体的保护制度,应该明确以下内容:(1)数据主体的权利。数据主体应当享有对其个人数据资料的知情权、更正权、公开权。(2)个人数据的收集和持有。个人数据的收集必须取得数据主体的同意,同时个人数据的收集方式必须是合法的。(3)个人数据的使用。只有合法的主体才能在特定范围内使用个人数据,使用他人数据时不得任意篡改数据内容。(4)个人数据的披露。未经数据主体同意,任何人不得披露和公开他人的个人资料。(5)侵权救济。一方面由行政机关通过民事或行政处罚的方式来对公民实施救济,另一方面通过司法途径进行救济,即为公民提供要求损害赔偿的独立诉因。

其次,应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遏制网络暴力需要进一步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尤其是营利性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对于网络事件最终演化成网络暴力而言,网站是最可能控制这一局面的,且由其对自己网站上的所有信息进行监督并及时屏蔽或删除可能的侵权信息也是遏制网络暴力成本最低的方式,因此在相关的立法中应当进一步明确和加强网站的法律责任,要求营利性网络服务提供者对侵权行为承担无过错责任,以督促其加强对网站的管理和信息审核。要求网站经营者制定详细的信息审核规则报监管机关备案;对已经发表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违法之虞时,应该积极采取措施避免事件升级;权利人主张侵权时应及时删除并保存相关证据以供查处。明确并加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法律责任,可以敦促其自觉建立法律风险评估与防范机制,加强审核与内部监管。

第三,借助道德的规制和行业自律的辅助。

在面对各种新兴的网络问题时,道德、行业自律等应当予以支持。我国尚未建立规范的网络伦理,应由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和探讨网络伦理规范,明确各种网络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责任以及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形成网络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构建和规范网络伦理。同时加强对网民的道德教育。另外要加强行业自律,在法律法规、行政规范并不完备、甚至并没有对隐私保护政策加以规定的情况下,参考国际惯例,加强行业自律将对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起着良性的推动作用。

当前,网络社会仍在日新月异地发展,法律要想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必须根植于社会之中,以现实之需为产生之据。处于摸索阶段的中国网络法律体系,应当在根据网络的发展进行相关变革的同时,以保障个人基本权利为出发点,循序渐进,稳妥前行。

参考文献:

[1]赖俊,刘光亮."人肉搜索"的法律问题研究.法制与社会.2009.1.

[2]王政韬.社会网络力量运用的错位.法制与社会.2009.5.

[3]卢春伶,谭有模.网络"人肉搜索"集群现象浅析.中国集体经济.2008.3.

[4]穆建刚,刘立红.人肉搜索导致网络暴力之成因分析.理论参考.2009.8.

[5]华.网络时代的隐私权.河北法学.2008.6.

[6]李媛.虚拟社会的非理性表达.复旦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篇2

【关键词】动画《寄生兽》;暴力展现;动漫分级制度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2-0102-02

《寄生兽》是日本漫画家岩明均创作的SF漫画,作品描写了平凡的高中生泉新一和寄生在他体内、与其右手同化的生物右共存的故事。漫画荣获了1993年第17届讲谈社漫画奖和1996年第27届星云赏。2013年11月宣布电视动画化,并更名《寄生兽生命的准则》。2014年10月由中国土豆网独家播放,全24话,于2015年6月8日被中国文化部列入首批“网络动漫黑名单”。

动画,其词源来自于拉丁文anima,意为灵魂。动画也可以理解为是通过绘画等的方式为虚拟的事物授予灵魂的意思。如今动画已成为一种大众喜爱的艺术表现形式。其涵盖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早期皮影、剪纸、木偶、水墨等一些手工动画,还有如今盛行于网络FLASH的动画,以及欧美耗资巨大的数字动画电影。它们的特点就是运用影像技术将虚拟的场景和任务呈现到屏幕上,并通过逐帧播放的方法,进而形成连续活动的影像。这些场景中,画面色彩丰富,会使用到许多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特殊效果,进而呈现在屏幕上的内容也掺杂着各种效果。其中不乏大部分的暴力场景。关于媒体中暴力,早在1968年伯格那在他的著作《暴力与媒介》就有所涉及:只要是有意采用武力手段去伤害人,就是暴力。该定义较为单一,不包括口头威胁等。而后NTVS于1997年在此基础上加入了言语暴力和威胁。并将暴力普遍定义为运用肢体或其他工具,以对生物或物品构成痛苦、伤害的行为或威胁。在此基础上我国中国传媒大学的龙耘教授于2009年对动画暴力定义为“即运用动画技巧和视听语言对上述威胁行为过程的公开描述”,同时依照依照暴力的目的性、公开性、伤害性等标准,将暴力在动画片中的展现方式概括编码。如下几种:肢体暴力――指生物运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或非现实存在的超能力来攻击自身或对方,如拳打脚踢、“光波”等徒手攻击行为;武器暴力――指生物运用任何器具、物品如枪支、刀剑、棍棒或随手可以利用的任何器物以攻击、伤害自身或其他生物的行为;物品损毁――特指人为造成的物品毁坏,如砸桌椅、砸碗摔盆、纵火等行为;威胁暴力――指对生物或物品的存在现状构成当下的实质性威胁的行为,如恐吓、威逼等。

动画片《寄生兽生命的准则》(以下简称动画《寄生兽》)共有24集,本文选取这24集作为研究总体,N=24。由于集数适中,因此本研究样本量即为研究总体n=N。南京大学风笑天教授在《社会研究-设计与写作》一书中奖内容分析的编码界定为“依据一定的标准,将分析单位中所包含的特定信息进行识别和分类,并用不同的数字将其表示出来”的过程。”用测量语言来讲,就相当于依据一定的法则(识别和分类的标准),将研究对象(分析单位)的某种特征(所包含特定的信息)用数字表示出来(测量结果)。本文根据龙耘教授将暴力在动画片中的展现方式概括编码方式,着重使用内容分析法对动画剧情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暴力场景(施暴频率、持续时常、借助外力、波及人数)的基本评估,对暴力行为的性质(起因、合理度、真实度)判断,最后对暴力后果的展现(受伤严重程度、受害者痛苦展现、死亡后是否复活、施暴者的态度)分析。

通过对动画《寄生兽》的拉片统计,24集动画样本中总共含95个暴力场景。每集均约含4个暴力场景,持续时间为2分10秒。24集中每集都出现暴力场景。通过内容分析法分析,动画《寄生兽》中的暴力展现方式呈特征如下:

一、“借助外力”和“肢体”是主要暴力展示的主要方式

本片中主人公主要借助与右臂合体的生物力量来对抗人类中的寄生兽。在展现暴力所借助的力量上,动画片有的“超能力”成为表现英雄模式主人公战斗而仅仅采用想象性展现方式的主要途径,这也是动画暴力不同于其他媒介暴力的显著表现方式之一[1]。而一般的拳脚打踹的暴力展现仅在三集中出现过,仅占本动画所有暴力场景2.3%。

二、“非人类”的模式淡化施暴方式的真实性

动画《寄生兽》从第六集开始,生物为救主人公与主人公融合,融合后的主人公拥有更强大的超能力成为大多数暴力场景的主体,暴力主体形象定位判断直接影响到少年观众对行为的价值判定。片中大多数暴力场景中施暴和受暴者都为单独一个人,且都有一方不是人类(寄生兽)。施受主体是否为正常人类可以间接到少年观众观看时对暴力真实性的判断[2]。

三、“正义暴力”与“快乐暴力”

研究显示,动画《寄生兽》中,主人公为了寄生兽不再伤害人类对其进行屠杀(施暴)。“正义”、“合理”的暴力占总比例的41.2%;但从本动画作者的意图(保护环境)上讲,主人公为了人类这个生命体的存活,不断屠杀寄生兽,其自身不断怀疑自己的施暴行为是否合理。“正义”和“非正义”暴力的概念模糊化,如动画中第六、十三、二十一、二十三集中,主人公自己独白:在自然界中,人类自认为是最高智慧生命体,不断的对其他生物进行残害。当有一种生物打破这种理想的常规时,人类会不择一切手段屠杀。实质上本动画中作为铺垫作者想表达的意图思想的“非正义”暴力远远超出“正义”暴力。同时,动画中绝大多数暴力场景中,施暴者“没有受到任何惩罚”。

四、侧重暴力场景的真实度的描述

与施暴的方式和合理度相比较,暴力场景描述的真实程度产生的效果更为直接。施暴的合理程度影响受众对暴力的认同感,而暴力场景的真实度则决定了受众的观感。逼真的恐怖暴力画面使得部分观众产生恐惧、恶心等心理反应。本动画中非常真实和较为真的的暴力描述(比如杀人和流血)占到了62.1%。其次一般真实的描述场景描述占了20.3%,还以一些艺术化处理(如“蒙太奇”、“静默”、“动画特技”等)。如图2所示。

五、“无痛苦”与“复活”

由于动画是虚拟的屏幕展现,研究中编码无法按照现实中医学的划分。但《寄生兽》中受暴者“死亡”占的比例最大,受暴者通常在死亡瞬间被一击致命,并没有明显生理痛苦,部分寄生兽死亡后可以重生。其中死亡占到了56.1%。其次依次是“重伤”“中度伤害”“轻伤”。其中在本动画中,由于寄生物的虚构特性,一部分受暴者死后仍能复活,在第5集、第7集,第16集、第17集、第23集共5次,占5.3%。如图3所示。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迅速普及,动画的收视渠道和方式都明显发生了变化。沉迷于网络中动漫等亚文化是众多青少年儿童面临的重大问题。与一般传播媒体相比较,动画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其暴力的展现方式也越来越逼真,在本动画中,第1集中人物一出场,就以头颅被吞食、血浆四溅等示人,且通过动画技术对人体运动过程的分解并还原的创作方式使得画面感及其逼真。在角色刻画方面,动画又以其特殊的艺术形式刻画生物的眼睛为凸显,作为施暴者的寄生兽独有的漠视人类生命的空洞眼神和施暴前的狰狞目光被创作者刻画得非常丰富,与现实世界基本无差。由于我国分级制度尚未明确,此类动画会对国内动漫产品最大的受众群体儿童而言对其性格的生成和发展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是动漫角色形象的特征对儿童性格产生的影响,在动漫中人物的性格往往给儿童留下很深的印象,儿童在观看动漫的同时会表现出一种“学习”、“模仿”的特征。如果长时间观看暴力动漫作品,久而久之其性格也会发生变化,使他们受到非控制的刺激进而模仿动漫中的一些行为,也会对儿童的性格产生改变[3]。另一方面,探其原著漫画《寄生兽》,不难发现,原著作者岩明均实质上是要探讨的是生态环保话题。使用这种血腥暴力的“捕食人类”的表达方式也是为了敲响长时间处于食物链顶端人类的警钟。作者利用动画的形式探讨了寄生兽生物团体对生存和人类共存方式的探索,表达对生命意义和自然共存的探索。值得观众深思。

因此,当务之急是净化网络环境和确立动漫分级制度。对网络动漫的积极引导和控制,相关部门应该将动画片细致分为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不同层次作品,如儿童观看的、青少年观看的和成年人观看的。以防止少年儿童触及不健康或动漫亚文化的相关动画片,同时具有较深层次意义的动漫可以被成年人观看并受启迪。在我国台湾地区和日本实行的网络强制分级制度可以借鉴并作参考。有“非限级”和“限级”两类。在每个网页中都检索分类,“限制级”的影片对青少年和儿童是可以被屏蔽而无法播出。同时分级制度的产生需要很长时间的完善和后期的调整,也需要来自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和配合,相信通过各界的共同努力,互联网定会给儿童和青少年建立一个绿色的,利于成长的动画空间。

参考文献:

[1][2]龙耘,周笑非.动画王国中的暴力内容分析――以北京地区收视环境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3):6-10.

[3]李一三.“暴力”动漫对儿童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

朱中伟,扬州大学在读研究生;

篇3

颅脑损伤是由暴力(如车祸、钝器、锐器、枪伤等)作用于头部所造成的一种严重创伤,损伤轻时仅出现头皮血肿、开裂伤;重时可出现颅骨骨折、颅内血肿、脑挫裂伤。重度颅脑损伤的死亡率可高达50%~60%。

颅脑损伤有三个死亡高峰,第一个死亡高峰发生在伤后1小时内的现场,占50%;第二个死亡高峰发生在伤后1~2小时内,占30%;第三个死亡高峰在住院后30天内(1~4周),占20%。

一旦发生颅脑损伤,患者家人或救助者首先要拨打120 急救电话,同时应记录患者受伤的时间、位置和姿势,并观察患者全身的活动情况,神志清醒的患者可自己叙述病情。

对伴随颈、腰部疼痛的患者要特别注意平卧,搬运时保证头颅、颈部和躯体处于水平位置,以免造成脊髓损伤,有条件时要给患者戴上颈托。对于昏迷的患者一定要予以平卧,且将其头部后仰、偏向一侧,及时清理患者口腔的分泌物,防止误吸造成呼吸道堵塞,同时给予吸氧。如有血性液体从耳、鼻中流出,严禁用水冲洗,严禁用棉花堵塞耳、鼻。对于头皮裂伤的患者要做简单的止血包扎,同时测量患者血压、脉搏,观察伤者瞳孔是否等大,为医生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篇4

因为一个小小的开车摩擦,“怒向胆边生”,打人报复,给对方造成了精神和健康损伤,自己也受到了刑事拘留,两败俱伤,这又何必呢?一个小小的情绪起伏,竟然酿成了大的公共事件,还是有点小题大做了。

特别是今天的说法:“路怒族”,这种所谓的“愤怒”,已经由“个体”行为,成为“群体”情绪,由“简单”思维成为“集体无意识”。情绪暴力、精神撒野,已经给汽车社会、优雅文明,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因此,我们应该用“君子情怀”进行拯救和疗愈。

不要认为“君子情怀”很迂腐、很陈旧,历久弥坚,其实,却是一种最简单而高效的为人处世之传统法宝。比如,“君子情怀”注重“知者不惑”,也就是说,我们要善于学习,站在知识的高处,登高望远,处理问题,比如,现代人应该学一点心理学,心理学上就有一种说法:“不抱怨运动”,当不良情绪来了,我们接纳这种情绪,不去抱怨,因为抱怨肯定回招来喋喋不休的“更多的抱怨”,负能最吸引来的更多是负能景。你不去抱怨了,将负能最转化成了正能最,就能将正能最吸引过来,让“期待进步”成为崭新的发展方向,在情绪纠葛、人际矛盾面前,从容淡定、豁达不羁。

篇5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7—0024—01

攻击行为也称侵犯行为,这种行为既对他人造成伤害,还会导致人际关系的恶劣,影响与他人的正常交往,从而影响到性格、能力等的正常发展。这是儿童、青少年中一种常见的行为,它的控制、转化与矫治在个体社会性发展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攻击行为不仅影响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而且还影响我们整个和谐社会的发展。对它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控制、减少学生攻击行为的发生,而且有益于学生社会行为的培养。

一、案例:

阿峰,高一学生,脾气暴躁。在学校里,他“目中无人”,我行我素,喜欢在同学面前耍威风,出风头;冲动、自制力差、意志力薄弱,遇到挫折就大发雷霆,经常赌气。

二、攻击行为状况

在校经常当众顶撞教师,动手伤人事件屡屡发生,严重违反学校行为规范,他的行为引起了班上同学的极大反感和任课教师的强烈不满。

三、攻击行为的原因分析

1. 个人因素。阿峰情绪暴躁,行事冲动,自制力较差,所以学习效果不理想。学业成绩的尴尬,增强了阿峰的受挫心理,阿峰渴望获得成功,受人尊敬,打架让他体会到了一种“驾驭他人的满足感”,于是,其攻击越来越频繁。

2. 家庭因素。阿峰的父母为了生计,日夜奔波忙碌,没有更多精力和时间与他沟通,又因自身文化素养不高,认为给孩子吃饱穿暖就可以了,忽略了对阿峰精神世界的引导、道德素养的教育。再加之其父坚信“棍棒底下出人才”,孩子稍有过失就“辱骂加棍打”。父亲的粗暴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使他形成了错误的道德观念,认为“以暴力解决人际矛盾天经地义”,进而产生了错误的道德行为。

3. 社会环境因素。与不良少年结伴,痴迷网络暴力游戏,更增加了阿峰的攻击心理。另外,大众传媒对某些不良行为的无意传播,也容易使该生找到更多好动好斗的模板。在这些因素的潜移默化下,阿峰自仗身高力大,以攻击令人畏惧为荣,没有不安感和自责感。

综上所述,阿峰在备受其父母打骂痛斥、缺少温暖的关怀下,在学校受轻视、疏远的歧视下,在他自身一些不良心理品质的作用下,产生了极强的自卑、挫折和不满感。在其父母不良示范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为了获取暂时的心理平衡,该生敌视一切,并以侵犯行为来获得宣泄和寻求自尊、自信。

四、教育干预策略

1.与阿峰父母保持密切联系,改变其错误的教育观念和方法。让家长形成正确的儿童观和教养、教育观,并努力营造平等、关爱和尊重的家庭氛围,使阿峰的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得到满足。同时要求父母每天放学到学校接孩子(避免他一放学就和不良少年结伴去网吧),父母在我们真诚的协调下,基本做到了以说理教育为主,“棒打”现象逐渐消除了。

2. 辅导纠正其认知偏差。阿峰总认为“只要有理,动手打人就没错”,针对阿峰的认知偏差,我们主要以谈心方式引导他进行换位思考:如果你自己被打了,你有何感受?”让他分析打人后会产生什么后果,懂得不管事情的起因怎样,以武力解决问题这一方式在任何时候都是错误的做法。

篇6

【摘 要】 本文针对当前校园安全工作的形势,提出从“提高W生法制意识”、“加强沟通,随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和情绪”、“增强责任心、绷紧安全弦、注重细节、落实到位”、“重视养成教育”等方面来加强校园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改善安全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提高安全管理的针对性、操作性和时效性。

【关键词】 安全;法制;责任心;养成教育

近年来,从全国到地方,安全事故频发,有的学生上学后失踪,惨遭绑架;有的学生从几十层高的楼上跳下,朝气蓬勃的生命瞬间消逝;有的学生在食用了中标餐饮企业的“营养餐”后,出现呕吐、腹泻、头晕等疑似食物中毒症状;有的学生参加体育课时,晕倒死亡;有的学生在放学回家途中遇车祸不幸身亡……,校园安全形势任然十分严峻。安全工作必须做实、做细,要有针对性、操作性和时效性。现就当前学校安全教育和提出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提高学生法制意识

从近年来学生伤害事件和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率飙升可以看出,现在中学生普遍法制意识淡薄,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风气的影响。“黑社会”“什么什么哥”横行,社会上成人为一点矛盾,动辄“喊人”,使学生从小“树立”了长大“混社会”的意识,“混社会才有出息”于是在学校拉帮结派、打架斗殴,与社会闲散人员交往,以认识“社会混混”为荣。

第二,古惑仔等影视舆论的影响。影视里以“狠”上位、打打杀杀。中学生模仿能力很强,对青少年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第三,网络的影响。学生上网很普遍,手机电脑都能上,一些不良网页和暴力网络游戏里杀人、放火、网恋等,学生把虚拟的网络世界带入了现实生活。

第四,家庭教育的影响。一是现在一些家庭成为了空巢,父母外出打工,孩子教育缺失。二是一些家长所谓“混社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

第五,现行初中思品教材对于法律法制教育内容薄弱,分散不成体系,很多法律知识与学生当前生活联系少,空洞的说教,缺乏生动的案例。对于如《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等现实实用的内容很少。

第六,学校对学生法制教育重视不够。在如今考试排名、学校教学质量排名的大环境下,老师只管教好书,学校向老师要质量,老师问学生要成绩,淡化了法制教育。

综合以上成因,我认为提高学生法制意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司法公安机关加大打击社会违法犯罪力度,加强社会治安治理。对未成年违法犯罪典型案例编印成宣传册,印发到各校,以促平安建设。

2.家庭教育加强,家长榜样示范,教育孩子正确认识社会不良现象,明辨是非。对孩子上网、游戏、观看影视等严格管理,避免不良影响,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提高孩子法制意识。

3.学校法制副校长的职责要落到实处,要经常到校,结合不同时期公安机关打击违法犯罪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法制讲座和教育。

4.学校思想品德教师要以课堂为主阵地,完成课标要求的同时,不断学习和关注未成年违法犯罪的案例,经常地进行法制教育。

5.班主任利用班会课,每两周进行一次安全法制教育。

6.学校各科教师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渗透法制教育。

二、加强沟通,随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和情绪

根据未成年身心特点,自我控制能力差。违纪、违法很多时候是一时冲动、情绪化。所以师生间加强沟通,随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和情绪,及时排查和化解师――生、生――生之间的矛盾,做到教育的及时性和针对性。重点从以下几点着手:

1.学校在选派班主任时要综合考虑班主任的责任心、工作能力、和学生间的亲和力、耐心等。

2.学校应严格执行《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关于班主任工作量的规定:“班主任工作量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的一半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要合理安排班主任的课时工作量,确保班主任有充足的时间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3.建立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与学生谈话制度,规定每学期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和每个学生谈话进行心理疏导不少于三次。

4.学校政教处牵头,建立矛盾排查化解信息网络,充分发挥班团干部和安全信息员的作用,做到矛盾化解及时、有效。

三、增强责任心、绷紧安全弦、注重细节、落实到位

当前学校有部分老师对学校安全管理认识不到位,思想麻痹,认为学校安全工作只是校长或安全副校长等领导的事,我只教好书就行了。这种思想导致在自己的课堂缺勤学生调查或值班重点时间段巡查不到位等。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通过全体教师会以及对个别教师谈话的形式,帮助其增强责任心。我认为还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

1.梳理和完善学校管理尤其是安全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取消不适应现实的一些制度。编印成册,组织全体教师学习。

2.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安全工作指南》,结合学校实际,制订学校各个岗位安全管理职责,严格落实“一岗双责”。

3.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要求全体教师根据自己岗位,书写安全管理承诺书。

通过以上措施,树立教师安全意识,增强责任心、绷紧安全弦、注重细节、将学校安全管理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四、养成教育应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我个人认为:“育人教书”。只有先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才能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所以养成良好的习惯应该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学校要成立“养成教育”领导小组,由政教处牵头,制定工作方案,大力开展“养成教育”活动。

1.学校要根据自己的校情,制定《学生行为规范“十不准”》,规定安全、纪律、仪表等十条“红线”不能闯。印发到各班,并在学校宣传栏张贴,要求学生人人背会,入脑入心,先以“十不准”为标准对照检查自己。

2.根据方案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3.利用手抄报、校园广播、月报等宣传阵地进行宣传。

篇7

关键词:校园欺凌;社会化;对策

近年来,校园内的欺凌现象有所增加,事件的性质恶劣。根据教育署2002至2003年度的统计数字,校园欺凌与暴力事件约达七百多宗。若扣除学校假期,则平均每日三宗。调查结果还显示,同年,中学教师处理了643起欺负学生案件。中学学生人数为0.14%,表明校园内欺凌案件的严重性。

一原因分析

(一)从家庭角度来看,相当多的父母对阅读自己的孩子越来越感到困惑。与孩子的无效沟通导致父母与父母之间的疏远,这不可避免地会会产生矛盾。如果孩子的情绪没有得到适当的发泄,他们将使用极端的行为来发泄。暴力的情绪会滋生对周边人、事、物的反击,父母平时的疏于教导,忽略孩子的情绪发展,势必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还有一部分欺凌者是在家庭中是十分受溺爱的,家长对孩子的纵容和放任自流,一味地宠溺,致使孩子不懂谦逊,以自己为中心,不考虑除自己以外其他人的感受,从而导致对他看不惯的人或事大打出手。

(二)从学校方面看,近年来,我国也在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但具体实施过程中,有些方面是无法顾及的。受高考制度的深远影响,教育中更多的是重视成绩的高低,而忽略了德育的重视。在埋头苦读的过程中,学生的交际能力在削弱,导致在受到欺凌后,无法得到正常的倾诉,学校的惩戒大多是草草了事,以息事宁人为主。这多方面的阻碍是欺凌事件的推动者,使此类事件仍在不断发生。

(三)从社会方面看,暴力的杀戮游戏,影视剧中的黑社会的形象,在更广阔的意识形态空间中,它甚至影响了欺凌者的道德和价值判断。在欺凌者心中埋下的是对罪恶的深刻认识和崇拜。这种基于非理性的身份和崇拜已成为内化后一些“问题青少年”的常态。这使得它们在诸如对待他人等许多方面反映了对主流社会的反叛和仇恨。因为仇视,他们便采用极端的手段来对待他人。

二校园欺凌现象对被欺凌者有危害

近期有关被欺凌者的研究表明这种情况可能持续到成年期,欺凌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精神上的伤害,还有在身体上不可轻易被磨灭的伤痛。在研究中所采访到的儿童,通过对他们的血液检测得到的结果表明,被欺凌次数的增加在他们成年后对长期健康有负面的影响。心理的病痛是隐藏的,具体会影响到他们的哪些方面是不可预测的,是否能完全治愈也是未知的。这可以看出欺凌所带来的伤害是深远而悠长的,在被欺凌者的心中是久久不能抚平的。

三校园欺凌现象的防范

(一)对家庭而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在平等的关系中去沟通和对话,是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基础。作为家长来说,在良好的沟通下,平时应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在发现有任何异常的情况下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沟通是一切事端的良好解决办法,如若平时与孩子沟通较少,当孩子遇到问题时,不知和谁倾诉是延迟事态严重发展的阻碍。当问题发生时,作为欺凌者的家长不是一味地谴责,而是要关注到这背后隐藏的原因,孩子的欺凌动作是如何形成的,做到了解事态的起因能更好的解决问题。而作为被欺凌的家长应首先及时疏导及安抚他们的的情绪,可以咨询心理医生,用更好的方式让情绪得到释放。

(二)对学校而言,学校教育应在重视学生成绩提高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素质教育的推广中,德育是不应被忽视的,在学校生活中,也是一个小型的社会集体,学生们也是在其中学习如何和他人沟通交流。学校也可多培养及发展有关德育教育的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们能意识到建立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增强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学校也应积极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培养融洽的师生同学关系,改善校园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和谐、健康、文明的校园环境中快乐成长。为保证学生安全,学校应当在校园内一些偏僻、不易察觉的地带建全监控网络,当发现校园欺凌行为时,应当立即采取制止措施,避免伤害的发生。[1]在处理学生的欺凌行为时,教师应与学生在不公开的场合进行引导,避免伤及学生的自尊心以及避免泄露学生的个人隐私,应引导他们妥善处理冲突,让他们意识到欺凌的后果和严重性,用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应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作为教师,如何在不只惩戒、教化的基础上,使欺凌者真正的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且对于被欺凌者,如何及时安抚情绪,怎样安抚,都是极其重要的。在平时多与学生沟通时,能及时发现不稳定的情绪出现并处理,作为教师可以就校园欺凌问题举办主题班会议,组织学生讨论,以提高学生对欺凌问题的理解,并学习如遇到此问题如何处理。

(三)对于政府来说,政府应尽快加强校园安全立法,从法律的高度保护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法律政策的出台,不仅做到警示欺凌者,并且让部分欺凌者通过法律来反省过错。同时,有必要完善纪律处分机制,使欺凌者为自己的过错付出代价,对欺凌者施加必要的惩罚和处分,让被欺凌者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总之破解学校欺负问题一定要走出两个误区,一是忽略儿童的特殊性,一味简单照搬成人世界里应对欺凌者的策略来解决学校这种问题,用成人理解的方式方法解决儿童所遇到的问题,这并不是解决而是处理,违背儿童成长的规律。二是尝试彻底消除欺凌的行为,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化、限制和惩戒欺凌者方面。一味地谴责、教育欺凌者,是在表面化处理问题,事件背后的原因及所带来的的深远的恶性影响,其实并没有消除。理性看待欺凌行为,认识到儿童在各方面的未完成性,并将欺凌行为放在儿童群体交往的大背景下,从教育儿童不去实施和巧妙应对两个方面着手应对这种情况。如此,方能真正走出破解学校欺凌问题的困境。

参考文献

[1]刘琳.浅谈校园欺凌[J].教育导刊,2013(5).

[2]刘天娥,龚伦军.当前校园欺凌行为的特征、成因、与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7).

[3]特拉维斯赫希.少年犯罪原因探讨[M].吴宗宪,等,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5-6.

[4]时蓉华.新编社会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4-41.

篇8

近日,有媒体报道,深圳有奶妈为成年人哺乳,奶妈中介更是称人奶是最好的补品,比燕窝还好。此次事件中的奶妈中介深圳市某家政服务公司负责人称,母奶现在是深圳高端圈内的时尚营养品,不少刚做完手术、只能吃流食的病人,或者有上火胸闷症状的人士,直接在他这儿雇用一个奶妈带回家,确保每天提供新鲜人奶。他还透露,将奶妈业务拓展到成人消费群这块需求远远超过他的预期,甚至成为主流业务。

7月3日,记者登录该公司网站发现,产品目录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奶妈,其次是催乳师和金牌月嫂,不过记者挨个点开后发现,催乳师和金牌月嫂都有具体的内容和价格,而奶妈这一产品服务的具体内容已经全部删除。

那么,人奶对于成年人来说,是否真的有宣传的那么“补”呢?

应对:

由于新生儿还没有形成自身抵抗力,身体容易受到病毒侵袭,因此母乳的蛋白质含有疾病抗体,喝母乳等于给了婴儿抵抗力。但成人本身已经形成了一定抵抗力,加上母乳中含有的抗体并不多,虽然对于婴儿的需求来说够用了,但大人本身已有抵抗力,无需通过人奶来补充,因此母乳也就发挥不了抗病作用了。

人奶未必能保证100%安全,奶妈本人的身体状况以及她所吃的食物,都可能影响人奶的质量。此外,由于目前无相关法律对这一领域进行界定,如果发生质量问题或纠纷,后期的维权问题很难实现。

另外,现实中,还有一些妈妈通过网络购买母乳,虽然确实有一些妈妈因为母乳过于充足,会分享给其他的宝宝,但专家指出,妈妈的饮食结构不同,产出的母乳也有很大的差别。如果实在是需要借助他人的母乳来喂养宝宝,一定要了解母乳妈妈的健康状况,是否有过服药史等详细情况。

网购母乳,很难保证安全可靠,因为网购的母乳是不是真的像卖家所说的安全卫生,买家事先无法确认。而且,网购母乳在运输途中,母乳的质量也会受到诸多影响。

此外,母乳提供者的饮食习惯也会影响到乳汁的质量。如果不小心破裂,有血液渗出,即使量很小,细菌也会很多,同样会使乳汁受到污染。虽然几乎所有卖家都宣称采取高温消毒的方式,但加热后母乳的营养也会大打折扣。

这种母乳销售方式不值得提倡,因为母乳并非正规商品。根据卫生部法监司《关于人体母乳不能作为商品经营的批复》有明文规定:“人体母乳不是一般的食品资源,不能作为商品进行生产经营。”

事件起因:

7月3日,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节目预告》编导、主持人,《下周电影》主持人王欢因病去世。王欢原名王薇,曾就职于河北承德电视台,任主持人。 1994年开始就职于中央电视台,任《东西南北中》、《中国音乐电视》主持人。1995年至今任CCTV-6《节目预告》编导、主持人,《下周电影》主持人。

媒体人因为繁忙的工作和巨大的压力,一直位列透支健康职业排行榜的前列。近年来也有多位主持人因病永远离开了他们挚爱的主播台。《新闻联播》节目最资深的男主播之一的罗京患淋巴癌逝世,央视著名足球评论员陶伟猝死等。据悉,4年内主持人中就有3人猝死,4人患癌去世。

应对:

现在的白领精英,行业内竞争激烈,大家都来自名校,平时工作很卖力。加班熬夜是家常便饭。长期如此,身体抵抗力下降,身体会出现各种问题,很容易诱发疾病甚至猝死。而中青年人往往以为自己年轻,身体好,便轻视健康,身体出现异常状况的时候通常都不太重视,往往到了问题严重的时候才去医院。健康问题应早防早治,千万别空留遗憾。就像钟南山院士说的:“工作就像一只皮球,掉下去还会弹起来,不必过分在意;而健康就像一个空心玻璃球,一旦碎了就不能再恢复了。”

此外为事业“搏杀”的精英们,一定要学会保持心理平衡,要确立追求的目标,但却不能对自己太过苛求。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要从中寻找积极因素,从而达到新的心理平衡。合理的膳食对于健康也非常重要。对于高血脂、高血压、脂肪肝等常见病症,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身体如有不适,一定要及时检查,把病患扼杀在萌芽期。同时可通过适当运动来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但最好不要过度运动。长期坚持做适当的有氧运动对身体最好。

事件起因:

2013年6月28日“ 腾讯网”报道,去年曾因在广州被抽检含有强致癌性物质黄曲霉毒素M1而下架的南山奶粉,最近又遭到消费者投诉称,该品牌一款配方奶粉中添加的维生素K1超标900多倍。

消费者黄先生向省市质监局举报,要求相关部门对亚华乳业进行查处处罚。记者查询广州本地消费者购买的罐装南山金装倍慧婴儿配方奶粉(1段)外包装发现,此次遭消费者投诉添加量超标的维生素K1,竟是这款售价约250元的南山金装倍慧1段奶粉的主打卖点。记者在包装上看到,这款南山奶粉背面包装的正上方,以较显眼字样注明“南山金装倍慧婴儿配方奶粉1段,强化维生素K1含量。”并在下方还附有说明称,“大量临床研究发现,母乳中维生素K1的缺乏,是造成0~6个月宝宝颅内出血的主要原因。维生素K1使宝宝更加健康的成长”。并且,在这一背面的外包装上,也的确注明了“维生素K1(添加量70mg/100g)”。

对于消费者的投诉和专家的担忧,南山方面却并未表现出歉意,反而大呼委屈。

应对:

维生素K1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对婴幼儿更是如此。如果缺乏的话容易出现出血、骨头不够硬等情况,所以一般奶粉中都会含有。但是婴幼儿对于这一元素的摄入也不能过高,因为它含量过量了对人体也是有害的。大量或超量添加维生素K1,可导致新生儿肝损伤、溶血性贫血等。婴幼儿奶粉中维生素K1超过标准900多倍,对不同体质的婴幼儿来说会导致不同的不良反应,大体来说会产生恶心、呕吐和嗜睡等症状,对婴幼儿血液的凝血系统也会造成迟缓影响。总之,维生素K1严重超标会导致婴幼儿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和消化系统等多系统的不良反应,这些都是维生素中毒的症状。

如果奶粉中维生素K1过量的话,则会导致维生素中毒现象,比如说恶心、呕吐和肝功能下降等,严重的话可能会导致死亡。如果超标900多倍可能不会有那么严重的毒性,但肯定是对婴幼儿健康不利的,并且也说明绝对是不合格奶粉。

事件起因:

夏季的持续高温,让各地的中暑病人猛增。湘潭、济南的环卫女工猝死,拾荒老人因中暑在市场门口猝死,泉州两工人“过劳”猝死,中年民工工地猝死。这些病人中约半数为体弱者和老年人,其中因突然晕倒而猝死者不乏其人。

应对:

医学专家普遍认为,中暑猝死是指外表健康或非预期死亡的人在高温环境下从事劳动或剧烈运动中,或其后24小时内意外发生的非暴力死亡。这同医学界对猝死的定义十分相似,主要区别是前者的猝死发生在中暑或中暑后。

引起猝死的原因主要来自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而中暑是由于体热平衡失调,水、盐代谢紊乱,或因阳光直射头部导致脑组织受损所引起的一种急性过热性疾病的总称。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中暑可分为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

如何防止高温天气造成的猝死?

休息要排在第一,劳逸结合是最佳预防措施。要保证充足睡眠,保证人体消耗不会过度,即使是中青年人,高强度工作或运动后,稍有不适感就要停止去休息。

篇9

【关键词】医患关系;现状;医改;社会稳定;和谐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053-02

近年来,医患关系颇为紧张,患方敲诈、辱骂、殴打医务人员,围攻医院,有甚者故意将医务人员致残、致死……一幕幕暴力恶性事件在全国频频“上演”,性质极其恶劣,如何改善医患关系,维护医疗服务行业秩序,已不仅仅是卫生部门的责任,而是全民的责任,因为医患关系是社会问题,需要全民群策群力!笔者现就医患关系的现状及应对措施浅析如下。

1 医患问题的影响及浅谈措施

我国目前医疗保障水平较低,遇到大病、复杂病时病人自费比例较高,有的甚至卖房交医疗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病人死亡,对家属来说就是人财两失,对医院的不理解及想获得医院的赔偿是引发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认知结构的差距。医院与家属沟通不够,病人及家属对目前我国的医疗水平及临床技术不了解,对一些难以治愈的疾病对医院抱有过高的期望;执法人员执法不力。对部分医疗纠纷控制不当,以致酿成严重事件;部分医院技术较差,一些医务人员缺乏人文素养,与家属沟通方式不对,甚至有些是服务态度不好,家属不满意,也是构成医患纠纷的原因。

医患关系本质上是兄弟式的、没有阶级差别的同志式关系,在政治上应该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个体人群中的职业道德、政治素质不同,在具体的工作中,医患关系也遇到了不少新矛盾和新问题。为了清楚的表达这个观点以寻求解决的方法,我们先从医患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谈起。医生作为一种职业,其服务对象是病人,其拥有专业知识与技能,有诊治权和干涉权。对求医患者有权利施行论断和治疗,并且可以在特殊情况下限制患者自利,为了达到对患者负责的目的。权利与义务不可分割。医生的义务也就是全心全意医好患者病症。

1.1 医务人员转变观念是处好医患关系的基础

转变“医者至上”的服务观念,将患者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来看待,用过硬的技术来减轻患者身体的病痛,用真诚的服务减缓患者沮丧无助的心理,用尊重的态度让患者感觉和医务人员处在同等地位,用人性化的关心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时刻不忘对患者说一句“我的治疗需要您的配合”,使医务人员和患者站在同一战线上面对共同的问题。这一点在糖尿病患者、高血压及尿毒症等患者身上体现的尤为深刻。

1.2 让患方转变观念是处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条件

患方是来自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让患方转变观念需要医务人员的不断渗透。医院是实施有偿医疗行为的机构,而非福利院。医疗技术的提高需要新技术的开展和新设备的使用,而这些势必会增加患者的日均费用或者总的费用。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学科,医务人员知识的更新及患者个体的差异,使得即使是专家也不敢保证自己能医好所有病人的疾病。让患者理解医务人员所实施的行为完全是为了解除患者的病痛。

1.3 加强医患沟通是密切医患关系的重要策略

医患沟通是医患之间构筑的一座双向交流的桥梁。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患之间心理距离近,感情融洽,医患关系就好。在良好的医患关系中,尽管医疗机构在服务上有些缺陷,患方也能在友好的情感中予以谅解。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是处理医患关系的关键环节。患者的知情同意权是患者的基本权利之一。医务人员在履行某些治疗行为前,应先同患者进行交谈,包括病情,治疗的依据,治疗的原理,治疗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等均应告知患者,让患者根据自己选择是否做治疗和检查,以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真正做到尊重患者,让患者充分享受就医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1.4 提高医疗技术是密切医患关系的重要前提

医疗技术是产生医患关系的重要前提。医务人员首先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具备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让患者取得疾病的控制好转和相应的健康指导,这是取得患者信任的第一要素,对所接诊病人的相关疾病无论是否有很丰富的临床经验,都应将此疾病的病理生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的知识掌握好,在此基础上多与病人交流,告知有关疾病的治疗、保健等方面的知识。即使自己的知识一时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也应该积极请教自己的上级医师,查阅相关资料甚至医学网站,尽自己所能为患者提供较高的技术服务。

1.5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处好医患关系的根本

要有良好的医德,医德的最充分的体现是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应以换位思考顾及患者的需要,比如尽量减少病痛、缩短治疗时间、达到最好疗效。医生的治疗不仅是医治的结果,还包括对患者精神上的慰藉。严格按章办事,规范操作,对患者一视同仁,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语言、行为、心理技巧沟通交流,与患方成为朋友。在诊断、治疗过程中认真细致、严谨周密、实事求是、坚决杜绝一切由于缺乏责任感而造成的拖延、差错、事故,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尊重。

1.6 改善基础服务设施也会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重视医院的基础服务建设,提高病人的满意度。医院是病人接受治疗的场所,在这期间,医院就是他们暂时生活的居住地。舒适的环境是提高病人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也是改善医患关系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另外,医院开展“微笑服务”,提高全院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这也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它足以弥补医院在某些方面的欠缺,让病人感觉医护人员就仿佛是他们身边的亲人,努力为自己的健康所奔波劳累。

2医患关系对医改的健康发展

2008年高强详解医患关系等医改问题曾说过,医患关系紧张的核心是经济问题。“我们研究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也是在促进医患关系的改善。医疗服务要严格按规程、制度办事,确保医疗服务质量,不是什么病都能治好,国家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就是缓解医患矛盾的重要方面,要靠政府制定有效措施来推动,靠医院的广大医务人员和社会的支持。”

自上世纪末实行工资改革以来,由于政府对基层卫生单位的投入严重不足,迫使基层卫生工作人员在从事日常医疗卫生服务中既要为基层居民的防病治病尽职尽责,又不得不通过以医养医、以药养医的途径来增加单位的经济收入以解决职工的工资、福利和养老保险等,同时,因基层医生工资待遇得不到保障促使高素质的全科医师纷纷外流,加之药价虚高等情况,造成基层百姓“看病难、看病贵”。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能报销一部分医药费,但由于基层医疗机构人才、设备和基础设施的滞后,好多本可在基层医治的疾病往往被迫转诊,无形中加重了患者的负担;更有不少人认为基层医院的医生会截留病人,会开大处方,会小病大养等,对基层医生的医德和业务水平持怀疑态度,往往人还没有接触到医生,心已经“站”到了医生的对立面,医患和谐的基础是互相尊重、彼此信任,如此境况下的医患关系怎能和谐!

新医改的实施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首先,解决了基层医生的工资和养老保障问题,稳定了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人员队伍;其次,实行了药品零差价,杜绝了药价虚高,解决了不合理的医疗支出;三是新农合报销比例大幅度提高,例如在双流县百姓在社区门诊就诊可报销百分之六十,在基层住院可报销百分之九十二,这样一来,老百姓在社区看个小病、做个康复治疗只要几元钱,输液一般不超过五十元,孕妇住院分娩国家补贴四百元,切切实实解决了老百姓看病贵问题;四是新医改加大了对全科医师的培养力度,提升了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做到“双向转诊制度主导‘小病去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合理就医模式,基层医院遇到处理不了的危、急、重症患者可直接送至上级院,通过绿色通道及时进行抢救;而待患者病情稳定了,上级医院会引导患者转回原来的基层医院,以节省大医院的医疗资源和患者的医疗开支,达到双赢目的。开展双向转诊制度后,基层百姓不再担心重病得不到好的治疗,也不用担心因为大医院费用高转回乡镇医院而转不成,基层复杂的医患关系现在变得简单。五是基层医疗机构免费为社区及乡村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每年为六十岁以上老人实行免费健康体检,糖尿病、高血压、肿瘤等慢病实行系统管理。新医改的这一系列政策一下子让老百姓得到了看得见的实惠,增加了老百姓对基层卫生服务的信任,进而增加了对基层医务人员的信任。新医改政策下培训出来的社区医生诊疗疾病所采用的模式是共同参与型,在这种医患关系模式下医师与病员的主动性等同,共同参与医疗的决定与实施,体现了知情、同意、自由、不伤害、最优化的医学道德原则。在诊疗过程中医生与病人是朋友关系,任何的治疗方案都与病人和家属充分沟通,治疗方案得到患者和家属的充分理解;遇到疑难问题通过双向转诊为患者进一步解决问题提供了方便与捷径,加大对基层医疗工作的支持和力度,基层工作从单一的治病,到”治未病”,普及健康教育知识,加强健康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场镇”,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医学常识,有了一定的医学常识,在以后的医疗诊治沟通中才会减少纠纷,促进医患关系的融洽。新医改不仅为患者解决了看病贵问题,而且提供了热情、周到、细致、关怀、体贴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使医患之间互相尊重、彼此信任,推动社区医患关系走向和谐。

3 医患关系对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影响

我们通过网络搜索引擎,对公开报道过的10年(2000年~2009年7月)中的恶性医患冲突案例进行检索、挑选,汇编了共约100例。这些只是冰山一角,宏观数据可参见《医疗环境数字&统计》。这里仅举一条卫生部统计数据:恶性医患冲突逐年上升,2006年我国内地共发生9831起严重扰乱医疗秩序事件,打伤医务人员5519人,医院财产损失超过两亿元。 2012年以来,医疗伤害案件更是到了令人发紫的地步。

我们在汇编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时,不禁潸然泪下。同时,我们忍不住要问:

3.1 部分群众、部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恨从何而来?他们一言不和即殴打医务人员,未能治愈即聚众暴力冲击医院殴打医护人员,他们使用水果刀、马刀、宰羊刀砍杀医护人员,是什么样的社会土壤、舆论土壤产生了如此畸形的恨?

3.2 考察这些案例,聚众暴力医闹事件大多都是索要巨额赔偿,而且相当一部分在最后都达到了目的。由于公安机关、当地政府常采取“纵容”的态度,于是院长被劫持限制人身自由,最后妥协;医院不堪其扰,向暴力医闹份子妥协;或者地方政府调解要求医院赔款“私了”。总之,违法成本如此之低,闹就有钱,医闹能不越来越多越来越张狂吗?

3.3 相当一部分案例起因是所谓的“对疗效不满”,特别是一有死亡即指责抢救不及时、治疗失误。甚至很多媒体报道中也持这种观念。中国医师协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医疗损害是由于医学技术的缺陷、人的缺陷造成的,与道德无涉。只有转变观念,破除‘医学万能’、‘医生万能’的神话,才能从容面对医疗损害,不再把资源无谓的消耗在如何消灭医疗损害这一不可能的任务上。”医师协会也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在制定管理规范时,把惩戒医疗损害相关人员的理念降至最低。我们也希望媒体在破除群众错误观念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4在部分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当地官员、公务员及其他地方势力参与甚至主导。事实上,暴力医闹、冲击医院正是这些地方势力作威作福、为所欲为的一贯行为的延伸。如果到医闹重灾区深入调查当地的社会势力生态,一定“内容丰富”。

3.5 正如“首都法律界、医疗界南平市医闹事件研讨会”的公告中各专家的共识所言,医院和医生有无医疗过错与医闹打砸医院、侵犯医务人员人身安全这是两回事。对这些恶性冲突案例,不论是否真的存在医疗过错,其本身都是应该谴责并依法处理。

3.6 如今医护人员的工作可以说是高强度、高压力、高风险,全社会特别是媒体是否可以对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给予更多的关注?比如,在我们感谢节假日仍然坚守岗位的工作者时,是否也不应该忘记医务人员?

对于以上提出的种种疑问,我们又该有怎么样的“良方”呢?怎么样能解决呢?笔者根据网络收集汇总有以下几点建议:

3.6.1 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医德医风教育

强化医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医务人员的理想和信念教育及敬业爱岗、无私奉献上,正确处理“责任”和“利益”的关系,牢固树立“人本”精神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用整治医疗卫生领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形成的长效机制,严格执行药品、卫生用材等招投标制度,杜绝医务人员收受“红包”和接受“吃请”,杜绝药商带钱促销药品的现象,千方百计降低病人医药费用。

3.6.2 完善法律制度建设.遏制“医闹”现象的蔓延

(1)推出医疗纠纷简易诉讼程序,缩短诉讼周期。 (2)严格执法.加大对“医闹”的处罚打击力度。(3)对公立医院院长通过非诉讼方式处理医疗纠纷的赔偿额度设限额。降低患方通过“医闹”获取高额赔偿的可能性(4)推广第三方调节机制。

3.6.3 正确的舆论宣传引导 营造良好的伦理社会氛围

充分利用网站、闭路电视、宣传栏,积极开展系统的医学伦理教育工作。加强正面宣传,正确引导舆论。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当前医疗服务水平的现实基础,客观公正地评价医务人员,充分理解和尊重医务人员的辛勤劳动,用实事求是的态度让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当前医学发展和各项技术的局限性、风险性及其疾病发展与转归的不可预见性。

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医院等机构都是社会组成部分,任何矛盾的发生,都会对社会的稳定、和谐造成或大或小影响;医学事业的进步、和谐医患关系的重建、法律保障是根本前提,同时还需要医患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信任。法律的规范与调整,只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方面,仅仅依靠法律的制裁,不能圆满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法永远不能取代人与人之间沟通与感情,依靠法的制约只能失去动力与生机,让医疗行为仅成为一项任务而已,而不能成为神圣的职责。信任、理解和尊重是医学进步的基石,和谐的医患关系将造福每一个人。

参考文献:

[1] 王华.王晓霞.医疗纠纷成因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4):273-275.

篇10

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每年0~14岁儿童意外死亡的人数在两万人左右,平均每天消失一个教学班,其中车祸、溺水排在前两位。但这并不是说家庭就是“保险箱”,另一项统计表明,10个受到意外伤害的儿童,有6个发生在家中。在一个缺少监护的家庭中,危险并不比外面的世界少。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每年暑假是儿童烧伤、烫伤、摔伤(坠楼)、触电的高发期。能否安全地使用家中的电器、煤气,不仅考验着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也关系他们的自身安全。经常发现有的粗心孩子,煤气上坐着水壶就下楼踢球去了,结果门撞上了,钥匙忘了拿,导致火灾、爆炸等事故的发生;有的孩子藏猫猫藏到窗帘背后,结果从没有关好的窗户摔到楼下。

暑期也是犯罪高发期。许多犯罪分子利用孩子独自在家的机会,实施绑架、诱拐、犯等。几年前,罪犯马洪燕就靠跟踪脖子上带钥匙的孩子进行入室抢劫,造成极恶劣影响。当然一些孩子结识了不良少年也会诱发犯罪或受害。吸烟、吸毒都与不良伙伴交往有直接关系。

暑期是孩子们的天下,从活动的时间到范围都较平时大大增加,而且让大人们难以控制。目前由于管理不善,一些非法网吧猖獗,其网上含有暴力、黄色内容的游戏软件,对一部分孩子具有相当的诱惑力,一旦沉溺,难以自拨。而且一部分网吧采用有奖、赊帐的方式诱骗孩子非法消费。更让人担心的是,有些非法网吧在没有基本安全措施保障的前提下,违规经营,一旦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当然如果缺少网络素质,即使在家中也会受到网上不健康内容的侵犯,如网上约会,常常成为单纯少年的陷阱。

因此如何让孩子过一个安全的暑期,家长、学校、社会都应该重视,并开展有效的安全自我防护教育。

头号威胁:溺水

今年4月9日,山西省交城县奈林村北蓄水池中,两名儿童玩耍,不幸溺水身亡。

6月7日,两名中学生结伴到太原汾河景区游玩,一名不太会游泳的学生贸然下水,不幸溺水身亡。

6月22日,山西吕梁市离石区一中学的四名初三年级毕业生在东属巴村附近的一个水坑里玩水时,全部溺水身亡。

据当地知情者说,四名遇难学生都是离石西属巴中学初三年级的毕业生,孩子刚参加完中考,下午和同学们相跟上出去玩,一直到第二天上午也没有孩子的消息。6月23日下午15时左右,侯某和另一个家长薛某在东属巴村附近的一个水坑边,发现有自行车和孩子的衣服,他们马上打电话通知家人同时报警。经救援人员1个多小时的搜寻,四名学生的尸体才被打捞出来。

山大附中的一位老师深有感触地说,我省每年都有学生溺水,其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学生外出游泳时,对当地的水域不了解,随便下水游泳;二是有些学生学过游泳,自认游泳技术不错,容易麻痹大意;三是中小学缺乏游泳知识的教学,目前全省很少有中小学开设游泳教学课;四是救生员十分缺乏。

本刊提示:学生暑期经常到天然的江、河、湖、海等野外场所游泳,不慎被漩涡卷住时,应保持镇静,立即使身体平卧在水面(加大着水面积。同时保存体力),用爬泳迅速冲出漩涡。与此同时,要想让学生在暑期游泳时不出现溺水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有家长陪伴,一直监护着孩子。此外,为了安全,学生在暑假期间要外出游泳,最好是到室内正规的游泳馆。因为正规的游泳馆有专业的救生员,安全系数比较高。

二号威胁:交通事故

暑期的一天,太原市新建路与文源巷口,一辆公交车自北向南正常行驶。突然,从马路西边的文源巷里窜出两个骑自行车的学生,他俩一边追逐着一边向着公交车冲了过来…--关键时刻,公交车驾驶员急打方向盘,踩死刹车才算避开与孩子相撞的结果。“要是撞上去怎么得了?”回想刚才的那一幕,驾驶员心有余悸。

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超过10万人,其中中小学生占死亡人数的三成左右。步行交通事故危险人群为5~9岁儿童,15~18岁男生发生车祸数字是女生的3倍,其中80%是因缺少交通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所致。山西省教育厅有关人士说,在暑假期间发生的交通事故中,大部分都是学生不遵守交通法规所致。一些还未领证的在校学生,自己骑摩托车上学,放学后又与其他同学飙车,十分危险。

本刊提示:学生在日常交通中要注意以下事项:1 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的靠路边行走,学龄前儿童要有成年人带领;2 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和天桥,不跨越交通护栏,不乱穿马路,不争道抢行,做到“绿灯走、红灯停、黄灯亮了等一等”;3 没有人行横道或者红绿灯的路口,先看左,后看右,确保安全后通过;4 不翻越护拦、追车扒车,不在公路上打闹,不在高速公路上行走;5 乘车时不从车左侧上下车,不向车外抛洒物品,不将身体任何部分伸出车外;6 乘公交车要遵守乘车秩序,注重交通文明礼仪,不扒车门,不强行登车抢座,7 不在马路上追逐猛跑,不乘坐“摩的”和三轮车。

骑车时要做到:1 骑自行车须年满12周岁,不在道路上骑独轮自行车或2人以上骑行的自行车;2 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没有非机动车道的,靠车行道右侧行驶;3 骑车时不要扶身并行、互相追逐或者曲线竞驶;4 过马路要下车推行,遇红灯时要停一停,绿灯亮时才通过;5 不要醉酒骑车,不要骑车上高速公路,不要在市区内骑电动自行车。6 过马路时不要打闹,同时要把MP3、MD的耳机从耳朵里取出来。

三号威胁:烧伤、电伤

2004年5月25日晚8时许,海口市秀英区荣山中心小学两名小学生吃过晚饭后,觉得无聊,就约好到学校附近的高压电线杆去掏鸟窝,当他们爬到鸟窝附近时,被一名村民发现。这位村民试图制止他们的行为。两名小学生听到村民的叫喊声后,由于紧张,不小心触到了高压线,被电击灼伤。

一八七医院烧伤科的专家介绍,每年都有学生在暑假期间因被烧伤,或是被电击烧伤,前来该院住院治疗,年龄多数在15岁左右。学生容易引起烧伤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是在户外烧烤时被着火酒精烧伤;2是在野炊锻炼做饭时,被开水烫伤或被火烧伤;3是学生爬到高压电线杆去掏鸟窝。来医院治疗的还有一些3岁以下小孩,这些小孩多是因家长没把热水瓶、饮水机等物品放好,而造成小孩被开水、热水烫伤。

本刊提示:要想避免孩子烧伤,家长要有安全意识,学校要做好安全教育,在一些高压电线杆等危险的地方,有关部门要做好提示工作。孩子们外出游玩时,

尽量不要烧烤,安全为主。此外,不要乱上树掏鸟窝,爬上电线杆十分危险,特别要注意高压电。万一衣服着火,千万不能跑,采取的措施是就地打滚,因为越跑火苗会越大,烧得也更厉害;此外小孩出门带打火机要注意,稍不注意打火机也容易引起火苗,导致人被烧伤。

四号威胁:雷击

2007年5月23日16时左右,一个巨大的火球,沉默地奔腾着从天而降。重庆市开开县义和镇兴业村小、学正在上课的四年级学生遭到雷击,7个孩子死亡,还有48个孩子身上留下死神的手印。

每年全国都有多起因雷击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坏的事故发生,防雷技术专家介绍,雷击灾情十分严重,雷电灾害死亡人数高居气象灾害死亡人数首位。遭雷击出现人畜伤亡的地点,绝大部分集中在野外空旷地带,包括农田、山坡、种养殖场等。还有一些人是在未安装任何防雷装置的工棚或大树底下躲雨或休息时被雷击中。

本刊提示:当雷雨天气来临时,人们应尽快从危险场所撤离,跑到附近设有防雷装置的建筑物里躲避。如未能及时离开,并感到头发竖立时,应立即双膝向前弯曲下蹲,双手抱膝,这样亦能保护自己。切记不要跑到大树底下躲雨,因为当雷雨云靠近时,大树尖尖的树干、树枝便成了典型的引雷针。雷电极易击中大树,人在树下躲雨,因接触树易遭雷击;即使人没接触到树,也会被旁侧闪电击中。同时,也不可在野外雨中撑着雨伞行走。

五号威胁:煤气中毒和电器短路

不少青少年喜欢在假期里帮助父母做饭,家长也希望孩子能在假期里得到锻炼。但现在家庭普遍使用的燃气设施和电器设备,也成为威胁少年儿童人身安全的重要因素,因使用不当而引发的煤气中毒、触电、电器短路造成的火灾等事故时有发生。

本刊提示: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许多家庭安装了防盗门窗并将孩子反锁在家中,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还有一些粗心孩子,煤气灶上烧了水,结果有同学一叫,没关火就跑出去,结果酿成事故。

六号威胁:网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