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教育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9: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等教育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LED灯;传统灯光;演播室;特点
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LED灯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更加优质且环保的照明环境,同时还具有节能的效果,逐渐替代了传统灯光照明,这一点在广播电视领域应用尤为显著。在演播室中,传统的灯光和LED灯光有着不同的特点,同时也有着各自的优势。而本文针对传统灯光和LED灯光的特点进行相关分析,说明了LED灯光在演播室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所以,分析演播室中传统灯光与LED灯光的特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LED灯的简要概况
LED灯是一种新型的半导体照明节能灯具,具节能环保、寿命长、发光效率高、光色纯正等优势,成为众所行业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这一点在广播影视领域的应用最为广泛,对演播室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究其缘由,这主要是因为LED灯具的能量转换效率十分高,不需要使用任何调光器就可以达到电视照明的效果。就拿功率型白光LED产品来说,其光效已远远比普通照明白炽灯高很多,可达15 流明/瓦,而90流明/瓦的合节能荧光灯要高出卤钨灯90% 的节能。所以,节能减排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来说,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随着科技快速发展,LED灯的价格也逐渐降低,这也使得LED灯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对于广播电视业来说,更是一场空前的革命。像常常用在广播影视领域的卤钨灯、气体放电灯等都具有使用期短,光效低且耗电量较大等特点,而LED灯则恰恰相反,正好弥补了传统照明灯具的缺点,不仅能够起到节能的效果,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推动了社会可持续化发展的道路。
二、在实际应用中,传统灯具和LED灯用电量的用电比较
若以80平方米的演播室为例,在应用传统灯具和LED灯的用电量对比,具体见表1和表2所示。
表1 传统演播室灯具的使用数量和功率
传统演播室灯具 数量 功率(kw)
1kw卤钨聚光灯 4 4
650 kw卤钨聚光灯 2 1.3
4×55w三基色荧光灯 10 3.3
合计 16 8.6
表2 LED演播室灯具的使用数量和功率
LED演播室灯具 数量 功率(kw)
100WLED聚光灯 6 0.6
100WLED聚光灯 10 1
合计 16 1.6
若以250平方米的演播室为例,分别应用传统灯具和LED灯的装灯容量比,详情见表3和表4所示。
表3 传统演播室灯的使用数量、功率以及通信类业务
传统演播室灯具 数量 功率(kw) 通信类业务
1kw卤钨聚光灯 10 10 VoIP
2kw卤钨聚光灯 14 28 视频通信
4×55w三基色荧光灯 16 3.52 即时消息
6×55w三基色荧光灯 10 3.3 宽带接入
合计 50 44.82 彩信、电视短信
表4 LED演播室灯的使用数量、功率以及通信类业务
LED演播室灯具 数量 功率(kw) 通信类业务
100WLED聚光灯 24 2.4 VoIP
100WLED柔光灯 26 2.6 视频通信
合计 50 5 及时消息
由表1和表2,表3和表4就可以看出,在演播室中,传统演播室用电量的是LED灯的用电量5倍左右,甚至更多,所以,LED灯是一种比较好的节能环保灯具,受到众多领域的广泛应用。
三、LED灯和传统演播室的调光原理分析
(一)LED灯的调光原理分析
通常情况下,LED灯采用脉宽调制的方式进行调光,它在采用脉宽调制式调光的过程中,会相应改变数字脉冲的占空比,进而对LED灯的亮度进行有效调节和控制,这就是为什么LED 灯的演播室不必设置调光硅箱的重要原因。
但是,对于高端应用的LED 驱动器来说,它主要采用固定频率工作模式的脉宽调制,才能有效实现调光的作用。在脉宽调制的过程中,LED正向电流就会在0~100%之间,以减小占空比进行进行调节亮度。但脉宽调制进行调光的方式,它的调光信号的频率有一个限制,必须使其大于100赫兹,否则就会产生闪烁或抖动。
所以,高端照明系统的调光频率范围在几万赫兹,这就是为了更好的避免产生噪声和辐射,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一旦调光频率过高,调光范围就会大大缩小,使系统的最大亮度受到严重影响。
(二)传统演播室的调光原理分析
一般情况下,传统的热光源灯可通过改变可控硅的导通角,同时利用相位控制法进而调节光的亮度,所以,这就要求传统的演播室需要配备调光立柜。又加之可控硅在调光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高次谐波,而这种波会对其他设备有一定的干扰,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出现,演播室就需要配有专门的灯光调光室。
由于可控硅具有开、关特性的特性,这就决定了它的导通和关断功能,但这种功能需要借助一定的条件才能实现。详情见表5所示。
表5 可控硅的导通和关断条件条件
由于可控硅相控调光主要原理就是利用相位控制法,进而实现调光的作用。如果可控硅属于普通的反向阻断型,当可控硅加上正向阳极电压的过程中,正向栅极也就相应的控制电压,这样就可以使可控硅处于导通状态。在可控硅导通的过程中,如果将栅极控制电压撤去后,一旦可控硅阳极电流比其自身的维持电流小时,可控硅就会处于关断状态。所以,如果改变相位,就可以将可控硅导通角的大小进行相应的改变。通常情况下,导通角越大,其电路所输出的电压就会越高,那么,灯就越亮。因此,可控硅调光法是是一种比较成熟的调光控制方法。对一些大功率照明调光控制应用场合来说,它拥有独特的优势。
四、LED灯的应用对于传统演播室的安全性能分析
LED灯的应用对于传统演播室的安全性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主要是体现在灯具本身安全性能高,且在使用过程中,故障率较低。
一般LED灯的寿命可达1 万小时以上,可以确保演播室的正常运行,进而保证节目的顺利播出。由于LED灯的灯体表面的温度要比普通热光源灯的表面温要低,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炸泡的危险,可以有效保证相关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另外一点主要是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良好且舒适的生活环境。通常情况下,在工作过程中,1kW卤钨灯会产生810W的红外辐射,久而久之,就会对相关工作人员造成一定危害,影响其健康,但LED灯却恰恰相反,几乎没有红外辐射产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良好且舒适的生活环境,有效避免因红外辐射带给长期在广播电视业相关工作人员的困扰。
五、结语
除了上述所讲的内容之外,LED灯的使用不仅能够确保演播室灯光的顺利运行,确保其安全性,同时还能够使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但长远的眼光来说,尽管在演播室初期,投入的资金会比较大,但后期可以节省更多的费用,比如维修费等,进而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
所以,LED灯的应用应得到大力推广使用,同时也要将演播室的应用范围得到有效推广。但对于大中型的演播室来说,LED灯还需要进一步创新研发出更好的产品,满足现代数字演播室的需求,有效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田高峰.LED灯具的应用对传统演播室的影响[J].现代电视技术,2013(7):96-100.
[2]马库斯.路德维希.LED灯县在电影和电视演播室中的应用与前景(概要)[J].演艺科技,2011(6):72.
篇2
关键词:教育理念;中医药;以人为本;中庸
"教育理念"概念和内涵的界定在学术界尚未见统一,但目前有关"教育理念"的研究涵盖范围较广,涉及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规律等。目前较为公认的现代教育的十大理念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创造性、主体性、个性化、开发性、多样化、生态和谐、系统性。虽每一种理念都有其实质内容和要求,但无论是从教育主体、教学实践还是教育思维来说,理念的产生都应当适应教育的需要,主要指教育对象的特征和需要。
许多东方国家的传统医学在现代医学的冲击中被遗忘或者取代,而中医学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直至今日仍能得以继承和发展,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当代中医系统整体观、中华优秀传统医药文化、现代社会大卫生观与现代流行病学理论紧密结合,充分说明越是传统、民族的,就越能代表着未来医学发展方向,所以中医学的教育理念应有其特点。
1 中医教育必当以"德"为根本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虽然普遍认为,作为医学的一种,其当属自然科学范畴,但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不同之处在于其有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深刻烙印。
中华文化绵延千年,"德"为其核心,《礼记》曰:"德者,得也。"《说文解字》解释为"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从直,从心。"我们的祖先认为,四季变换、阴晴冷暖是上天之德,万物长养、生生不息是大地之德,处于天地之交、蒙恩天地之德的人自当有"德"方可"得"。近代严复首倡"力智德"教育,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非常注重德育,幼儿启蒙《弟子规》、《三字经》首先灌输的即是如何做人的道理,即"德"的教育。投射到中医学,对人体康疾的认识以及医生医德、医患关系等的认识均深受其影响。
《黄帝内经》中追求的健康境界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即自然界与人体阴阳平衡,协调统一,此即"德";疾病则是自然环境或者自身的阴阳不能平衡;或者自然环境与自身环境不协调,使得其无法正确发挥自己的职能所导致身体异常,这种异常是人体对这种自然界或者自身失职所做出的反应。中医的治疗根本原则即是恢复原本的平衡状态,亦即使得天地人各尽其"德"。
对于从医者的培养或者其自身成长而言,"德"亦是根本。孔子《大学》中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孟子・尽心上》的"君子有三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以及韩愈《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等等均是先人对教育的认识和至高追求。孙思邈《大医精诚》中:"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此即医德之纲领,是中医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若能知"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备急千金要方》),进而达到"自医又复医人,医医不已,达道堪传妙道,道道皆通"(《医道还原序》)之境界。
医生向来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高风险职业,除提高自身医疗水平外,在医疗活动中从医者亦当有"观其生候,知其不胜"的能力和技巧,"《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曰"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此亦是精诚大医之德的一种体现。
2 中医教育必当遵从"以人为本"之原则
被誉为中华元典的《易经》指出:"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当厚德载物!"、"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管子》强调"以人为本"。《黄帝内经》中鲜明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治病必求其本"、"上工治未病"等预防思想。早在公元前541年,秦名医医和就指出:上医医国,其次医疾,固医官也。亦即医国是医家的职责。唐代孙思邈进一步指出: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医学虽然是一门自然科学, 但研究的对象是人,就使医学带有强烈的社会性。而对医学的社会功能,早在《内经・师传》就有了高度的概括:"医学可以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将医国与医人相提并论。《医学心悟》序曰: "相之良,则安天下; 医之良则自乡而国,罔不获济"。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良医良相均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济世救人。良相治国平天下,救民于水火;良医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不同的方式,同样的目标,同样的伟大。所以古人将相与医相提并论,"医良则相,庸则匠"。至少早在宋代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就以教养上医为目标。"上医"是古代医家心理上一个很深的文化情结,为历代医家所楷模,反映到急需解决疾苦的人身上时,则应遵从"三因制宜"的原则。早在汉代,我国"医圣"张仲景的著作记载中,非局限于"医病",处处体现"以人为本"。
那么,作为教师肩负着挖掘和培养优秀人才的使命,更应该注重因材施教的必要性。引导祖国的下一代不仅学会"医人",还应追求"医国"的境界,达到"国人合一"。无论是根据中医的系统整体观,还是现代社会大卫生观,根据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仅仅依靠生物医药,更要从根本上解决医学的问题。随着中医学的教育理念普及,我国国医将能为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防治做出重大贡献,能对感染和传染病的防治做出重大贡献,将有希望引领世界医学的发展。
3 中医教育必当以"和"为最终追求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事"是先人对从医者的基本要求,这是因为中医学在其形成过程中融汇了儒、道、释诸家丰富的思想营养,交织着天、地、人之间的和谐,与当时哲学、历法、天文、人文,以及农牧业、冶炼术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因此中医学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结晶,更是华夏文明的结晶。那么在中医药的传承过程中,需适应中医学本身特点,教师既要通医更要通文,通文当是通医之基础,而学生的教育自当如此。
《礼记・中庸》提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也。"中庸调和、直觉体悟是中医思维的独特之处,亦是中医与西医最大的区别之处。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医学的生理、病理、治疗等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生病起于过用"的病理观、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动态平衡观、"以平为期"的治疗观、形神合一的养生观等都是中庸调和思想在医学上的具体体现与应用。此外,"医者意也"的思维方式也是中医学的一个典型特点,"医之为言,意也……神存于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论语・学而》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周易》也提出"保合太和,乃利贞",可见中庸调和是极为重要的。在中医治疗中,无论是方药、针灸,还是导引吐纳,无不"以平为期",以"和"为最终目的。因此,中医药学的教育当首先从思想高度,令学生接受中庸调和之思想,进而,在研习经典、临证实践中贯彻中庸调和之道,知行统一,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切实做好中医的传承工作。
篇3
具体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四个阶段。
学前教育,又称幼儿教育,是指实施幼儿教育的机构根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和幼儿的身心特点,对入小学前的幼儿进行有计划的教育,其主要任务是使儿童身心获得协调发展,为人小学接受小学阶段的教育作好准备。初等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打下文化知识基础,具备基本的写算能力,为接受更高一阶段的教育做好准备的教育。初等教育是国家学制中的第一阶段,又称小学教育。我国实施初等教育的机构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对6至12岁左右的儿童实施教育的普通小学;另一类是为未能接受初等教育的成年公民开办的成人初等学校,主要是进行扫盲教育和基本的文化知识教育。中等教育是指在初等教育基础上继续实施的中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中等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分为初级中等教育和高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作为中等教育类期刊编辑,我们首先要胸怀国家、胸怀教育。中学各科教育是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必须体现国家意志,具体到我国,就是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中等教育类期刊的受众主要是中学教师,中学教师个人的道德修养、专业能力是影响国家中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学老师自身的提高又有赖于他们自觉、不断地学习。就期刊特点而言,中等教育类期刊与专业书籍相比较,出版周期短,刊载论文数量大、内容新颖、发行与影响面广,能及时反映国内外中等教育教学方面的新成果、新水平、新动向;中等教育类期刊内容广泛、角度多样,可涵盖教育热点、教学实践研究、教研情况、中考高考研究、教师学生的生活智慧等等内容;中等教育类期刊还可刊登文献述评、会议情况、书评等,这些资讯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有很大的价值,便于他们及时了解课程改革的新动向、学科方面的新成果。中等教育类期刊具有连续出版的特性,不仅有利于信息的传递,而且它们所积累的大量文献,历史地、系统地记录了某一学科或某一研究对象的发展过程。期刊每期都有目录,卷末或年末编有各种索引,有的期刊还出版多卷或多年的累积索引,便于文献情报检索。许多一线教师多年坚持订阅、收藏相关学科的期刊,甚至自己装订成册。对于期刊的阅读、积累,大大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也建立了与期刊深厚的感情。中等教育类期刊的特点决定了期刊编辑必须能够站得高看得远,要了解国家关于教育的规划与政策,了解世界范围内教育方面的新理念、新观点,只有站得高,才能捕捉到最美的风光并与读者分享。
二、引导与选择
中等教育类期刊的作者与读者具有特定性,所以对于期刊内容的选择与引导也应有自身特点。在坚持出版物内容明确的思想政治方向、严肃的学术性原则的前提下,我们应从工作实践出发确定符合中等教育类期刊的一些行为规范,做到“以质取胜”“以诚待人”。中等教育类期刊的作者主要包括高校及一些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各省市教研员、一线教师等。其中,一线教师的比例最大。中学老师责任重大,工作繁忙,很难有时间静下心来整理自己的教研成果。同时,又非常需要通过阅读专业的期刊来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信息,了解同行的优秀成果,以此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基于这样的情形,期刊编辑在期刊的内容选择、方向引领方面就必须花大力气。笔者认为,坚持导向性、思想性、知识性、实用性等原则,是做好内容选择与方向引领,使期刊能够“以质取胜”的重要前提。在选题策划方面,编辑应将教育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在体现国家意志的前提下,了解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吸收新观念、新成果,融入策划创意中,实现期刊的导向作用。有了好的选题,我们在选择稿件方面应坚持优选原则,践行在原则面前人人平等。在期刊出版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大量的作者。对待来自不同背景的作者,与之交流的方式也不同。但是,编辑本着“以诚待人”的这一原则是最基本的,应当持这一态度,努力地“发掘和寻找具有一流水准的作者,并和他们成为朋友”。中学老师工作压力大,用于教学研究的时间很少,写文章的动力多是为了评职称。在这种背景下,老师很难静下心来梳理自己积累的东西。许多老师急着要用文章参加评选的时候,才确定选题写文章,选题的时候往往是注目于一些当下流行的新理念、新方法,写的时候也很难抓住重点,往往会面面俱到地写一大堆空话,这样就很难写出自己真正的心得,很难写出编辑心目中期待的文章。因此,对待一线教师的投稿一定要有耐心,要用编辑的“火眼金睛”看到他们文章中出现的亮点并引导其进行取舍。笔者在工作中非常珍惜与一线老师进行交流的机会,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教研成果,帮助他们修改文章,通过与老师交流还可以了解到许多相关的信息并融入办刊实践中。
三、加工与润色
篇5
一、中等教育评价的基本思想
70年代以来,英国一些学者吸收当今世界教育评价与测量的新的研究成果,探讨适合英国教育、文化背景的教育评价方法,逐渐形成了英国中等教育评价的基本思想。其主要内容是,中等教育评价应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效果进行综合的评价;.应提供能促进教与学的积极的反馈信息;评价的过程应保证教师和学生都能参与评价。为体现这一基本思想,英国政府制订了相应政策。从1984年开始,由英国教育科学、威尔士部颁发统一的中等教育成绩证书,预计到1990年几乎每个中学毕业生应拿到这样的证书。它是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记录(ARecordofAchievement)。从四个方面记录学生成绩:
1.学生个人的鉴定(由学生与教师、家长商讨后填写):
2.学生所学课程科目的全部简介;
3.学生所学课程的全部校内成绩;
4.参加校外统考的成绩(主要是“普通教育证书”的高级水平考试,简称“GCEA-level”考试和“中等教育普通证书”考试,简称“GCSE”考试)。英国政府頒发这种证书的目的是:
1.鼓励学生参与评价,使学生对他们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不是被动的评价对象;
2.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综合评价,而不是一次性的、部分学科的评价。
3.提供学生在课程学习及课外活动(特长)所取得的全部成绩记录,其成绩记录的标准至少在每个地.方考试委员会所辖地区内是一致的,并力求符合国家标准,使证书在全国范围通用;
4.提供一套较科学的教育评价基本程序,支持中学课程的发展,而不抑制、束缚教学法的改进。
二、中等教育评价的基本结构
1987年英国教育、科学威尔士部出版的中学评价和考试报告明确指出:中等教育评价体系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的形成性评价(fo一rmativeassessment),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个人和集体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学习计划,最终达到教学目
标。另一部分是在义务教育的几个关键阶段进行的总
结性评价(Summativeassessment),英国政府规定应在学生7岁、11岁、14岁和16岁时进行总结性评价。1988年开始实施的是對16岁学生(义务教育结束)(的评价。总结性评价的目的是向学生家长、雇主、教师、高一级教育部门提供每个学生准确、全面的成绩报告。整个评价体系组织结构是:
可以看出,由中学教师实施的评价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评价,是对学生成绩的累积记分过程(acu-muiativerecordprocess)。校外的统考则是在某一学习阶段结束时的一次性评价。应当承认,校内评价是校外统考的补充与修正。校内评价可以检验那些统考(笔记)所不能考查的教育评价目标,如:实验技能、观察问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英国教育行政部门正在通过颁发中等教育成绩证书将两方面的评价结合起来。1988年起正式实施的中等教育普通证书(GCSE)考试规定:必须将中学教师评定的课程作业成绩记入GCSE考试的总成绩,一般应占总成绩20一30%的比例。
可以说,校内评价与校外统考的相互补充是中等教育评价最佳途径。有利于准确、全面评价学生知识与能力水平,促进教学改革。
三、中等教育评价的主要形式,
目前英国校外考试委员会实施的评价,主要是两大统考。一是每年举行的“中等教育普通证书”考试简称GCSE考试,它是对16岁学生结束义务教育的评价。另一个是为16~19岁学生举行的“普通教育证书”高级水平考试,简称GCEA-level和ASlevel考试。主要为升大学服务,是对能否接受高等教育的资格认定。值得注意的是,英国中学校内的评价也不是教师个人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定性记录,而是通过不同.形式的测验,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具体情况是:
1.校内经常性评价。主要是指除期中、期末测验外,对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在教师(或家长)指导下的课外活动所做的评价。目的是通过对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给予及时准确的记录,鼓励学生发展个人的爱好与特长,并为改进教法提供馈信息。如:语言教学的同时,组织学生课余编排短剧、讲演、采访等。这些对实际能力的考查,在考试大纲的评价目标中有具体规定。由于其成绩要记录在教育成绩证书内,所以最后成绩评定形式一般是书面测验,可能是一个小论文,或一个客观测验(完全由选择题组成),如对学生的讲演、表演、采访等,教师除记录一些“印象”分数,还要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提出问题编成试卷,让学生分析自我表现成败的原因。
2.校内课程作业评价。主要是考查在校外统考中不易实现的评价目标和内容,以使知识与技能的考查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教师对动手能力的培养。如:物理、化学、生物、设计等科目的实验的考查。课程作业考查与经常性评价的区别,主要是前者重点在课内(教材)的内容,后者偏重于课外。课程作业考查只安排在课堂内的教学中实施。如:化学课程在学生.16岁前应该讲授两年,在这期间要由校外考试委员会指定20个化学实验作为化学课程作业,每学期每个学生要有其中2个实验使用正式测验形式进行考查,两年后参加中学毕业统考(GCSE)时,这些实验成绩以约25%的比例记入到GCSE的总成绩中。
由此可见,英国中学校内评价的主要形式也是考试。四、中等教育评价的实施核心
应当承认,教师最了解他的学生。校内评价与校外统考的相互补充,无疑是对教学效果的最全面的评价。但实践中人们最担心校内评价的成绩是否准确可信。英国校内评价主要通过考试的方法来实施,使评价的信息尽可能定量化,这是排除教师个人主观评判的有效方法。由于校内成绩一般要以20-30%的比例记入证书的总成绩,就要求校内成绩更客观,有统一的成绩记录的尺度和程序,才可使证书在全国范围通用。因此,英豳教育、科学、威尔士部规定:教育成缋证书由学生所在地区的考试委员会负责授予,需经考试委员会最高行政官员签字方可颁发。各地方考试委员会内设有证书鉴定批准部门,负责指导和协调各学校的校内评价工作,h以保证记录学生成绩的标准的一致性,具有全国意义的可比性,对全体学生是公平的。
目前,对中学校内评价的指导,英国地方考试委员会主要做4项工作:
1,提供如何调整不同学校、教师各种记分标准的程序。它包括评分校正方案、公式、曲线及分数量表的转换。主要是一套教育统计方法。
2,提供有关校内评价目标的详细说明。
3,系统的阐述校内评价记分的标准。
4,为正确使用统计测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开展对中学教师的指导培训工作。
校外考试委员会在中等教育评价实施中的核心地位,一是教育评价客观化的需要,二是考试与教学结合的需要。不少英国中学敏师认为他们职责只是教学,评价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事。近些年虽然多数人对评价的认识有所改变,但不懂得如何正确使用考试这个测
量工具,尤其是如何利用新的统计方法及计算机技米使测验结果准确、可靠;.更重要的是不懂正确解释测验分数。而校外考试委员会对教育测量理论及统计技术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参与中学教育评价,可以促.进考试与教学紧密结合。
五、中等教育评价的权威机构
1988年英国议会通过《1988教育改革法》(EducationReformAct1988),以立法形式规定了国家课程和评价原则及考试方法等一系列管理措施。根据此法案,英国教育大臣提议建立三个隶属教育、科学、威尔士部的新机构,它们是国家课程委员会(NCC)、威尔士课程委员会(CCW)和学校者试与评价委员会(SchoolExaminationsandAssessmentCouncil,简称SEAC)。前两个机构主要负责英国中学课程研究与制订。学校考试与评价委员会根据英国教育改革法的规定主要有六个职能:
1,监督、管理全国各类考试与评价工作;
2,向教育大臣提出改进考试与评价工作的建议;
3,遵照教育大臣的指示,进行考试与评价方面的研究与开发项目;
4.出版、散发有关考试与评价的资料;
5,按照评价程序,组织有关團体检验、协谰各项评价工作;
6.审查课程评价标准及考试大纲,向教育大臣提出是否批准使用的建议。
英国教育大臣贝克(KennethBaker)指出:家长和雇主都期望学生的成绩准确可靠,学校考试与评价委员会的主要任务就是保证对学生成就的准确测量。并授权学校考试与评价委员会审批所有要授予证书的学科课程。从1989年秋季起,凡未经审查批准的学科不得在公立学校开设。该委员会除监督、检查目.前英国两大统考(GCSE和GCEAlevelAS-level考试)实施外,在评价方面主要做4项工作:
1,与标准评价工作组(SATS)合作制订7岁学生数学、科学、英语的评价标准:研究对11-16岁学生评价标准、考试方法;
2.发展、完善目前的评价体系;
3,为确保国家课程的顺利实施,与国家课程委员会一起培训中学教师;
4,监督义务教育各项评价标准的执行,检查并评价各地方考试委员会提交的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中学考试与评价委员会由优秀的中学教师、大学教师、教育专家、考试专家、教育行政官员和技术管理人员组成。
篇6
关键词:巴西;初等教育;问题
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主要居民是葡萄牙人、印第安人和非洲人,官方语言是葡萄牙语,大多数居民信奉天主教。
巴西原是印第安人居住的地方,16世纪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葡萄牙在其对巴西的殖民时期,为维护其殖民利益,对巴西殖民文化的发展采取了禁止出版、不鼓励高等教育发展等政策。正是由于殖民统治者对于巴西文化和教育的打压政策,在最初的阶段,巴西的教育一直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巴西最初的教育也只是一些宗教性质的私立教育。1795年政府才取得教育的权利来设办学校。但是可以说在这个阶段巴西的教育的发展处于比较停滞的时期。
巴西教育制度历经许多年,终于在60年代和70年代由政府颁行了一系列教育法规,根据《1971年基础教育法》确立了现行学制。巴西的教育宗旨是:(1)使全体公民都能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2)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全民族文化科学水平,使教育与巴西经济大国的地位相一致。巴西现行的教育制度主要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等。1962年,巴西成立联邦教育委员会,建立起巴西教育体制,加强了中央对全国教育的领导。全国教育行政分联邦、州和市三级管理。幼儿教育阶段由市政府负责,义务教育阶段由市和州政府负责,高中教育阶段由州政府负责,高等教育阶段公立大学由州政府和联邦政府负责,私立大学由联邦政府负责审批、监督。
一、学前教育
巴西教育制度分为三级:初等教育(第一级教育)、中等教育(第二级教育)、高等教育(第三级教育)。学前教育或幼儿教育也属于正规教育制度,目的是向7岁以下的儿童进行教养。巴西教育制度中长期忽视学前教育,直至70年代中期,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才在巴西学制中突显出来。现在,学前教育包括有三种机构,为不同年龄的儿童提供不同的照顾和教育:一为2岁前的儿童开设托儿所;二为2-4岁的儿童开设幼儿园;三为4-6岁的儿童开设学前学校。幼儿学校寓教于乐,让儿童自由活动,为他们的活动提供游戏材料、动植物园地等,目的是发展儿童的智慧、想象能力、创造性和主动精神。
二、初等教育
(一)教育改革
在1971年前,巴西第教育制度由这样的三个层次组成:初等教育(4年,与义务教育年限一样)、中等教育(第一阶段为4年,第二阶段为3-4年)和高等教育。在中等教育中又分为三类学校:普通中学、技术学校和师范学校。1971年颁布的“巴西基础教育改革法”,对巴西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进行了重大改革。
1、延长了义务教育年限,改革了基础教育的结构。将免费的义务教育制从原来的4年延长至8年,整整增加了一倍。也就是将原来的初等教育(小学4年)与原来的中等教育的第一阶段(初中4年)统合在一起,成为8年一贯制,称为“第一级教育”。将原来的中等教育的第二阶段(高中3-4年),称为“第二级教育”,学制3-4年。
巴西统一了全国8年制的必修核心课程。一至八年级均设核心课程。核心课程由三部分组成:交际与表达课程,以葡萄牙语为主要科目;社会学科课程,包括历史、地理、巴西社会政治组织等;自然科学课程,包括数学、物理、生物等。五至六年级,学生要了解和熟悉4种职业技术领域――工业、商业、农业和家政教育。七至八年级,学生可以选择最合适他的一种进行学习。
这样,对于愿意并且能够继续学习的学生来说,他们可以像以前一样进入中学学习,最后进入大学学习。对大多数读完八年级就意味着学业结束的人来说,他们只要再接受最低限度的一点职业培训或学徒训练,就可以进入劳动力市场。
2、废除了过去的双轨制。巴西教育中等体制改革的一个明确目标就是取消以前中学里存在的普通中学、职业技术中学和师范学校之间的区分,在所有的中等学校中,根据学生的能力倾向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来提供各种职业课程,是学生能做到“脑手结合”,在完成中等教育时,人人都接受过某种程度的职业技术训练。
因此,巴西中等教育的改革,产生了一种新的综合性的中学。在这种学校里,除了学习规定的普通课程外,还增加了必修的职业技术课程,要使学生在掌握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学会一种职业技能,这样,中等教育的毕业生既能为上大学做好准备,又能为就业打好基础。
新的综合中学学制3至4年。学完3年课程,成绩合格者,授予中学毕业证书,可以参加高等学校的入学考试。如果不想考大学继续再学第4年的课程。第4年的课程是各种职业技术类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学。毕业后,学校可以授予所学专业的中级技术员证书。凭此证书,毕业生就可以到劳动力市场上找到相应的工作。
3、将非正规教育系统与正规教育系统连接了起来。巴西中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立起了与正规教育体系平行的补充教育制度。在中等教育体制结构中建立补充教育的目的,一是为那些在相应年龄没有机会上学或未能完成学业而现在想要继续学习的人提供合适他们特点的教育。二是通过重新回到学校学习的方式,为那些已全部完成或部分完成学业的人提供进修和更新知识的机会。补充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开办补习班和举办补充考试以及开设广播电视教育等。为了使那些以前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机会读完中学、现在经过补充教育已具有相应学历的人能取得中学毕业证书,巴西建立了学历补充考试制度。补充考试分两种程度:一种是18岁以上青年人举行的初等教育毕业补充考试;另一种是为21岁以上青年举行的中等教育毕业补充考试。自学者和补习班的学生都可以参加补充考试。
(二)私立教育
巴西的私立学校非常发达,在教育的每个阶段都有大量的私立学校的存在。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于私立学校有悠久的历史,一些水平高、质量好的学校仍是私立学校,因而一些有经济实力的家长愿意送子女上私立学校。巴西的私立教育之所以能够如此发达也是有其特殊原因的。巴西的《宪法》规定,任何人都有举办私立学校的自由。除此之外巴西的法律还保障各高校均有举行入学竞争考试的自。这都鼓励了私立学校办学的积极性。
(三)发展原因
近几十年巴西的初等教育发展迅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政府政策的支持。按照法律规定,中央政府财政收入的18%用于教育,州、市政府财政收入的25%用于教育。二是,巴西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资本密集的技术密集型经济部门的建立和发展,对劳动力要求日益提高,需要大批经过良好训练的熟练劳动力和技术人员。三是,政府的资金支持。为了广开财源,巴西政府使用多种集资办法:1、建立全国教育基金会。2、建立“教育工资”制度等。3、筹集社会资金。四是,政府采取的教育改革政策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四)存在问题
看到巴西教育的这些发展,我们也应该看到巴西的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巴西是世界上不平等最严重的十个国家之一。这种极度不平衡反映在地区之间和阶级之间,造成了教育地区差异和种族差异,这成为阻碍义务教育的巨大障碍。
巴西的很多教育方面的问题都是发展中国家所共有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经费不足,造成教室数量不足,教学设备简陋,校舍缺乏等问题。二是,教师质量偏低。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室地位低下,工资收入低下,导致大量的教师选择跳槽。三是,免费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和升学率较低。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归根结底还是经费不足。
这几个问题在中国也是难以解决的非常突出的问题。在大城市,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教学水平,都是非常高的。但是到农村甚至一些偏远的乡村,孩子们的义务教育依旧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确实国家每年都在对教育进行财政拨款,但是这些款项到达这些贫苦乡村的却所剩无几。贫乏的资金投入,教师的质量,教学的质量就更不可能提高,这样又该如何去提高入学率和升学率?
也许我们该从巴西教育中发现,对于偏远地区的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国家和政府应该投入更大的精力和资金。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师教育;专业 ;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07)01-0074-04
A Study of the Specialization of Teacher
—An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of the School of Education in UWMadison in US
HONG Ming
(School of Education ,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 Fujian350007 ,China)
Abstract:The paper gives a brief account of the school of education in UWMadison in US, and then discusses the teacher education of the school . It focuses on the questions , such as the kind of speciality, the liberal education course,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ourse and the teaching practice. Finally it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acher education of the school .
Key words:US; school of education in UWMadison; teacher education; speciality ; course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育学院(以下简称“威大教育学院”)近些年来不仅在全美教育学院排行榜上连续居于前10位,而且也是该分校专业学院的佼佼者之一。利用访学之机,笔者与该院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现将笔者考察和了解的情况简要展示出来,以期透过这一具体案例,更为深入地了解美国大学教育学院教师教育的专业和课程设置现况,为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
一、教师教育的专业类别与概况
威大教育学院的教师教育面向教师资格证书的授予,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了2~3年的普通教育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后,经过申请而进入教育学院学习教师教育专业。威大教育学院本科层次的教师教育专业有五类,专业方向多达20余个。
一是初等教育专业,由课程与教学论系主办。初等教育专业又细化为“儿童早期到儿童中期”和“儿童中期到青少年早期”两个方向。
二是中等教育专业,也由课程与教学论系主办,其方向依据学科领域划分,主要有英语、健康(仅作辅修)、数学、科学、社会科学等方向。其中,科学包含的学科有生物学、自然科学(也称广域科学,Broad Field Science)、化学 、地球与空间科学、物理学;社会科学包含的学科是广域社会科学(Broad Field Social Studies)、经济学、地理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此外,中等教育方向还包括有法语、西班牙语、中文等在内的多门语言教育类专业。
三是初等与中等教育联合专业,主要有四个方向:艺术系开办的艺术教育方向;课程与教学论系开设的社交障碍方向和语言教育方向;运动科学系开设的运动科学教育方向,即原来的体育方向。这四个方向既可面向中学也可面向小学。
四是特殊教育专业,由康复心理学和特殊教育系主办。它也有两个分支方向:“儿童中期到青少年早期”和“青少年早期到青少年”。
五是与其他学院合办的专业,包括和农业与生命科学学院合办的“农业教育”专业;与人文生态学院合办的“家庭与消费者教育”专业;与音乐学院合办的“音乐教育”专业等。
威大教育学院教师教育课程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包括辅修课程)和教育专业教育(包括教学实践和教学实习)。通识教育课程主要由该分校的“人文与科学学院”提供;中学教育专业的学科专业课程主要由各专门学院提供;教育学院承担的是教育专业教育。
完成三部分课程的学习一般需要四年(八个学期),学生必须获得120个总学分才能毕业。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占40个学分,这是所有的教师教育专业都统一的。学科专业课程、辅修课程及教育专业课程的最低学分数由各专业的特点和需要而定。中等教育专业的学科课程多数在34~36学分。中等教育专业和初等教育专业完成教育类课程的学习年限略有差别,初等教育需要五个学期,中等教育为两年即四个学期。
二、 师范生的通识教育课程
威大开设的“普通教育”课程的内容涉及三大领域:一是人文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物科学等领域。由于这些学科所涉及的领域范围极广,因此也被称为“宽频课程”(Breadth course)。二是社交、批判性思维及分析推理能力培养领域。三是多元文化反省能力培养领域。按此三大领域,普通教育课程被分为六类,包括社交类课程(3~6个学分)、量化推理(quantitative reasoning)课程(3~6个学分)、自然科学课程(4~6个学分)、人文/文学及艺术课程(6个学分)、社会科学课程(3个学分)、种族研究课程(3个学分)。以上六类总计提供了数百门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威大教育学院教师教育专业在普通教育课程的学习方面与学校是一致的,但在部分类别课程的最低学分要求上与学校有出入。
1社交课程(4~6个学分)
“社交”课程被细化为A、B两个层次,即“语言熟练运用”和“高级语言熟练运用”两个层次。每个层次的课程各占2~3个学分。后一部分是前一部分学习的递进,学生在通过前一部分的学习后才可以学习后一部分的内容。
2量化推理课程(3~6个学分)
“量化推理”课程也同样分为A、B两个层次:A层次主要是有关数学和形式逻辑的,占3个学分;B层次直接关涉量化推理,也占3个学分。两个层次间也具有递进关系,学生也要在学完前一个层次的内容后才能进入后一个层次学习。
3人文/文学及艺术课程(简称人文课程,9个学分)
人文课程由文学、艺术和其他人文学科三部分构成。其中,文学占2~3个学分;艺术占2~3个学分,艺术包括美术、舞蹈、音乐、戏剧、非裔美国人研究、妇女研究、历史、英语等;其他人文学科包括该校课程表中的H、X 和Z类课程,以及教育学院开设的小学和初中外语课程、经授权的美术课程等,学生可以从中挑选,累计9个学分便可。
4社会科学课程(9个学分)
社会科学课程也由三部分构成。一是有关“地方、州和国家政府”方面的课程。二是有关“西方历史”的学科,涉及的范围包括美国、欧洲和俄国。三是有关“非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当代文化”课程,包括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美国印第安人历史。学生可以从该校课程表的W、Y或Z类课程中选修其他社会科学科目,合计达到9个学分便可。
5自然科学(9个学分)
科学课程主要包括生物科学、物理学等等。此外,还可以从学校课程表B、P、N、W或 Y类课程中任选其他自然科学课程修习。不过,教育学院要求学生必选一门实验科学方面的课程。
三、 师范生的教育专业课程
威大教育学院教师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的最低学分要求是34学分。由于教师教育专业的类别较多,不同的专业对教育类课程的学习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各专业在学科、学时、学分等方面的要求不尽一致,但其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是非常清晰的。分析其各专业教育类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可以发现,有六大类课程横贯于教师教育类专业。
一是“发展”类课程,即有关儿童和青少年成熟与发展的课程,所有的专业都开设这类课程。不同的成熟与发展阶段可能不一样,这要根据培养对象所处的年龄段而定。如“儿童早期到儿童中期”方向学习的“婴儿与儿童早期的发展”课程;“儿童中期到青少年早期”方向学习的“从儿童到青少年的发展”课程;中等教育专业学习的“教育环境中的青少年发展”课程。
二是“学习”类课程,是有关人类,特别是儿童与青少年如何学习的课程。如“人类的能力与学习”这门课在几乎所有的教师教育专业的教育类课程中都开设。
三是“基础”类课程,即教育基础课程。在多数教师教育专业中,该课程都占3个学分。中等教育专业一般要求学“学校与社会”课程。初等教育专业则向学生提供四门基础类课程,由学生从中挑选:“学校与社会”、“美国教育史”、“当前教育社会问题”、“教育社会学”。
四是“一般方法”类课程。这类课程在各教师教育专业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如在中学教育专业中,就设有“全纳学校教育策略”、“因人而异的教学”等。
五是“学科教学法”类课程。这类课程是根据学生主修的学科专业而定的,学科领域不同,所设的科目自然就不一样,如“中学科学教学法”、“中学历史和其他社会科学教学法”等。
六是“专业素养”类课程。在中等教育专业不同学科领域中,均设有“贯穿于中学课程的语言和素养”课。如音乐教育专业就开有“综合阅读教学与其他语言艺术”课等。
除这六部分的课程外,其他课程的开设则完全根据专业的特点而定。如音乐教育中开设了针对特殊学生的“教育中的艺术”,初等教育专业要求学习“教育中的戏剧”, 初等教育专业的“婴儿与儿童早期的发展”方向还开设“儿童早期教育”课程等等。
威大教育学院教师教育最富特色的课程当属其多元文化教育方面的课程。威斯康星大学以其倡导多元文化和社会公平的理念而称着于世,是研究和推进多元文化的世界级大本营。在教育学院就有不少这方面的着名学者,如着名学者马克尔?阿普尔教授就是倡导文化多元化的旗手之一。在这种具有历史传承的大学学术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下,该院专设了“多元文化教育和人类关系”课程及“解决冲突”课程。
四、 教学实践与实习
教学实践与教学实习是师范生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反思实践教师教育思想的推动下,威大教育学院素有注重教学实践的传统,很早就建立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设置了系列课程,并注重将行动研究和反思性教学理念渗透其中,在让师范生通过现场的教学实践学会教学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该院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实习情况可分述如下:
首先,教学实践活动被分成预备实习和正式实习两大系列。前者是正式实习之前的教学实践活动,后者是持续完整的全学期的实习。
其次,对不同的教师教育专业依其性质或需要进行不同的设计。初等教育专业建立了预备实习的课程系列——“四级小学教学实习”系列。预备教学实习贯穿在正式实习前的全部四个学期中。第一学期的“一级教学实习”始于学生入学后的几周之内,一般要持续9周时间。课程是“社区本位”的设计,师范生每周用两个下午的时间去日托中心、社区中心、学校等参加一系列活动;第二学期的“二级教学实习”主要让师范生三两成伴去学校见习,每周三个上午;“三级教学实习”的时间既可以安排在上午,也可以安排在下午穿行;“四级教学实习”放在下午,每周三次。所有的四个学期都安排了每周一次的研讨会,对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讨。
第三,实习的年段和时间依专业的性质不同而作不同的安排。初等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根据自己所选专业的方向决定是在儿童早期到中期年段(出生到6岁)实习,还是在儿童中期到青少年早期年段(7到11岁)实习;中等教育专业的实习通常既要在初中年段进行,也要在高中年段进行。这意味着要参加两次教学实践和两次教学实习。在中等教育专业方面,教育专业课程的设计是四个学期,预备实习也是在学生入学不久便开始,每星期用三个上午的时间去中学。
预备实习期间,师范生在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的指导下,观察课堂活动,配合教师处理学校和班级的一些日常工作,与学生进行交流,进行小组教学等等。他们经常要回到大学参加有关实习情况的研讨活动,有时还与教学课程结合起来进行。
正式的实习是全学期和全日制的,即要按学区规定的学期制度经历一个完整学期的教学。在正式实习活动开展前,实习生、中小学指导教师和大学指导教师通常都要共同制定一个计划,对实习活动作一个全程的、总体的安排。实习生在有经验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参加实习学校的教学小组活动,与其他老师一起备课、观摩、授课、评课、进行教学经验交流等等。一般都经历一个从定向、参与到独立教学的过程。
五、 结语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育学院教师教育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教师教育的专业设置十分齐全,为全方位多层次地满足社会对教师的需要创造了条件。
其次,依托该校普通教育的雄厚实力,通过对学生提出更高的学分要求,使师范生的专业学习有着宽广而坚实的知识及素养方面的基础。
再次,专业教育课程的设置以学习、发展、教育基础、教学方法、专业素养类课程为共同课程,辅之以针对各专业具体需要的专门课程,这样的课程设计分合有序,既可体现教育专业课程的共通性,又能满足不同专业的特殊需要。
第四,立足于大学的学术传统和文化根基,多元文化教育渗透到教师教育的方方面面,形成了自己教师教育的文化特色。
第五,注重教学实践,将教学实践分级,设计出具有连贯性和递进性的实践课程系列,并将之贯穿到教育专业学习的全部时段,这是该院教师教育专业和课程设置的最重要的特色,它是反思实践的教师教育思想的产物,已经在实践中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8
一、布朗政府教育改革背景
1944年邱吉尔政府颁布的《1944年教育法》(也称巴特勒教育法),作为战后英国教育改革的基本法,把高校分为文法大学、技术大学和现代大学三类。文法大学以培养高等学校学生为目标,学术性强;技术大学和现代大学以实施职业技术教育为主。学生通过11岁考试选择进入上述三类学校。这样划分高等教育的类型,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职业教育在中等教育中的地位,对英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64年,工党政府为了实现教育的民主化,解决高等教育的分轨制问题,在全国推广兼施升学教育和就业教育的综合高校,并于1965年10月发出公告,号召上述三类学校改组为综合高校。1976年2月,英国政府制定了《综合中学设置促进法》,把发展综合学校确定为本科大学,这部法律的颁布使综合高校得以迅速发展,而使本来就很微弱的技术高校大大减少。据1995年官方统计,在各公立学校学生中,综合中学占84%,技术高校只占0.06%,在校学生只有2502人,高等职业学校体系几近不复存在。由于没有技术中学的体系,无法培养足够的合格人才,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缺乏技术熟练的劳动力。据2003年英国教育与技能部的报告,英国现在劳动者中,超过30%属于低技能者,而德国只有17%,英国每年由于技术水平低而造成的损失达100亿英磅。
二、布朗教育体制改革内容
1.儿童、学校和家庭部设立及其职责
布朗政府成立之后组建了此部门,部门的成立源于当今社会包括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变化对儿童的成长存在巨大影响。而英政府一直重视儿童的教育发展,部门的建立意在保证儿童接受良好的教育,对未来负责。当然,这些机构的运作目前依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除了要保障儿童接受良好的教育条件之外,还要提高儿童的生活水平,促进其健康成长。布朗政府旨在保障每个儿童都有个良好的人生开端,以最终发挥出每个人的应有潜能。部门大臣埃德.鲍尔斯也认为儿童、学校和家庭部的成立对于儿童和家庭的发展必将起到重大的作用,其将影响儿童发展的多种政策部门糅合在一起,为儿童的健康成长铺平道路。
2.创新、大学和技能部的职责
这个部门的设立,旨在推动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的发展,确保英国在当前经济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部门大臣约翰.德拉姆积极推动科研创新项目的投资,并以此纳入国家竞争的策略。科技竞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之一,布朗认为一流的技术和工人必将是未来抢占世界市场的重要保障和砝码。该部门在科技创新和高等教育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其不仅要保证对于科研的稳步投资,也将汇聚全国的科研机构和人员,推动知识经济的建立。将通过与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包括与新成立的商业、企业与改革部以及儿童、学校和家庭部等合作,确保对教育和科学发展的支持。
三、布朗改革效果评估
1.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领导与管理职能
通过两部门的设立,英国明显改变了之前地方政府过度自治的现状,强化了中央政府对于教育事业的领导能力。之后中央政府在教育方面的宏观规划和细部调节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对于国家教育政策的统一实施,加强教育政策的有效实施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包括《儿童法》中在对地方政府的教育职能的指导性建设方面,监督检查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中央政府关于教育方针政策的实施,均需要由地方政府的积极配合,两部门的建设对于加强中央政府主导性强化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依此建立的关于中央政府主导型早期教育的建设更加有利于儿童教育权利的实现和教育条件的提高。
2.凸显了地方当局在教育中的地位与责任
地方政府一直有较大自利,中等阶级改革现有中学和大学的教育制度,增设“商业学院”之类培养实务人才的学院。政府大力发展侧重于科技教学世俗化的向前看的开放大学。布朗时期,这些新学院上升为完全大学,在发展科技方面各具特色,其中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和曼彻斯特大学还在科技工程方面,成为近代新型大学的榜样。英国的教育思想一直就是在“重视学习能力”和“重视个性”之间摇摆。现在的英国,学校和教师对公立学校中蔓延的“考试至上主义”提出了严厉批判,考试至上的做法开始一点点有所修正。因许多人批评说学校的教育太单一,所以布朗政府在努力加强中学的体育课,并采取增设专业学校等措施,谋求教育的个性化。同时,政府也在尝试通过引进民间资本激活学校教育以及加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权限等做法。
3.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与权力,注重绩效管理
英国政府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教育与技能部在学前儿童社会服务、保育教育、家庭政策以及儿童和家庭支持与咨询服务等方面的责任。因为给了家长选择学校的权力,所以名气大的学校和没有名气的学校间的差距也就拉大了。还有,名气大的学校因为报名入学的人太多,学校就规定先招收住所离学校近的孩子。这样一来,很多家庭就搬到学校附近旁边。结果就产生了只有富裕家庭的子弟才能上名校的弊端,加大了各阶层的分化。但这还不是最严重的问题,而最大的弊端是,学校过于看重学生在全国统一考试中的成绩,教育方法变成了以考试为中心,出现了“填鸭式教育”的倾向。
4.中等教育地位改变
中等教育作为教育与职业连接的主要桥梁之一,它既具有教育的一般属性,也有与职业相对应的产业属性。事实上,综合高中是一种以校内分轨代替校外分流的教育机构。中等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历来是个复杂的问题。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不少人针对我国现存的中等教育双轨制提出质疑,主张发展综合高中,此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英国的经验和教训说明,综合高中并非是中等职业教育走出困境的良方上策。英国学者认为,它解决不了双轨制的弊端。相反,综合中学学术性课程不如文法中学,技术性课程不如过去的技术中学,成了“平庸”和“低质量”教育的同义词。对此,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同时,要按照中等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来设计课程及教育模式,通过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沟通连接升学和就业。要实现这一步,必须根除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体制障隘,解决教育与劳动行政部门在职业教育上管理上的弊端。这个问题能解决,将会给我们国家的职业教育带来根本性的变革。
参考文献
篇9
教材的选用
少数教师忙于搞科研或提高学历等原因,不愿意更换教材,简单采用熟悉的教材,教学形成习惯思路,导致长期使用陈旧的教材,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接受新知识、新内容的途径,还有少数教师备课时教材研究不充分,课堂讲授随意性较大,不按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去讲授,造成学生手中教材基本无用的局面。教材发行体制不完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出版社也走上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选择之路,一些出版社为了某种利益,打破行业界限,扩大选题范围,不顾教材质量,只要“有钱资助”或“包销”就可支持出版,有的出版社将“使用量大的教材”作为选题标准,特别是基础课教材和部分公共课教材尤为严重,这些教材的出现,不但引起出版混乱,也给高校择优选用增加了难度。在高校教学过程中,经常会使用教师自编、包销教材,往往是不管别的教材质量高低,都以种种借口拒绝使用,再不然,就一门课同时使用2种及以上教材,作为教学参考书,造成教材管理部门也只有强行发行教材,让学生购买,学生对此意见较大。选用优秀教材是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在目前的体制下,高校必须建立起教材选用的评价体系,保证优秀教材得到使用。当教学改革进行到能够基本保证教师客观、自主地选择优秀教材时,将选择教材的权力交给教师,由任课老师自己选用教材,不设定统一的教材使用要求和规定,对于那些专业性强、发行量小的教材,允许教材下架。同时,将教材库房开放,作为书店,成为教材书店,经常开展一些图书代销活动,由教师和学生自由选择所需教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减轻学生经济负担,可以将以往学生用过的旧教材,折价回收,再由教材科折价销售给下届学生,建立起二手教材的收购和销售机制,建立以市场经济运作机制的高校教材管理模式。
教材的科学管理
在市场经济和网络化条件下,教材管理工作要牢固树立信息观念,注意对教材信息的收集和掌握教材动态信息,将新的准确有效的信息及时提供给教师,作为教师选择教材时的参考依据,还可以建立教材样书库,将使用过的教材留一本建立样书库,未使用过的教材通过和书商、出版社协商,要求提供一本样书,作为教材选用资料,提供给教师随时查阅,以利于教师了解和掌握教材出版的信息,尤其是让教师亲自考察比较不同版本的教材,从而提高教材质量。利用高校校园网的优势,实行教材微机化、网络化管理,提供教材库的动态数据。实行网上查询与订书功能,建立网上教材出版信息库和教材通讯简报等,使教材供应与师生需求之间在网上形成直通车,提高教材的选用质量和工作效率。四、高等教育教材的立类与分类科学管理教材,是高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任务。教材、课本是学校教学与科研的核心,无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把教材作为教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教材、课本,是教学与科研中的重中之重的文献,学生以教材、课本作为学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师以教材、课本及其教学参考书作为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主要依据。现行分类法对教材、课本的分类与归类问题:《中图法》(第四版)使用手册有关教材、课本的分类方法,大致与教学理论和方法相同。总论教材研究、编写的文献分入G423.3(教材研究与管理);总论各级各类教育教材研究,编写的文献分入G61/79有关各类(学前教育、初等教育/自学),凡属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教材、课本以及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初级、中级成人业余学校的各科基础文化课教材,课本均分别分入G613(学前教育、初等教育的各科教学法、教材),G624(初等教育的教材、课本、学生参考书)、G634(中等教育的教材、课本、辅助教材)和G723.4(成人教育、业余教育的教材、课本);凡属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师范教育、高等教育(包括成人教育、函授教育等)的各科教材、学生参考书均分入有关学科类目。从以上教材、课本的分类来看,凡属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教材、课本以及各级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初级、中级成人业余学校的各科基础文化课教材、课本均分别入G613、G624、G634和G723.4(各级各类教育类)。而高等教育(包括成人教育,函授教育等)的各科教材、课本、学生参考书,均分入有关学科类目,而不入“教育”类。我们认为:根据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各学科教材、课本不断更新,新课程层出不穷,新学科教材大量勇现,应在“教育”类的“G64高等教育”类下设立各学科类目,也跟G62初等教育、G63中等教育一样,详列各学科子目。这样既便于集中高等教育的教材文献,又利于学生和教师查找教材、课本文献资料,更利于管理。不像现在找一本教材,要到各学科去找,可以说大海捞针,费时费力。这样做也符合分类法编制的指导思想,如《中图法》第四版、第五版的编制指导思想,都强调了其科学性和实用性,强调了照顾专业单位的需要,强调了集中与分散的关系,强调了保持各学科专业类目深度的基本一致。分类的基本原则,其类目的设置必须立足于文献分类的实际需要。因此,对高等教育类要进行改革,按照“高等教育”各学科的特点,可采取以下立类和归类方法。
作者:钟寒婕 单位:华东交通大学图书馆
篇10
关键词:职业教育;问题学生;因素;转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033-02
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以超乎寻常的爱心去理解、关心和爱护这些职校学生。他们中的一些人经常迟到、旷课、抽烟、打架、上网、敲诈、谈对象、考试作弊等等而又不听劝阻,这部分学生通常大量课程不及格,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最头痛的教育对象。学校的职责还是以教育人为主,使之尽快转化成正常的学生,否则会给社会和家庭造成许多不安定的因素和麻烦。作为问题学生,给家庭和学校造成了很大的管理麻烦,也给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管理增加了难度,严重影响班级的常规考核。建立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不能动则就开除学生。
一、“问题学生”的成因分析
1.家庭和社会是形成“问题学生”的客观因素。进入职校,这些“问题学生”由于受家庭因素的影响,而忽视了素质教育,加之有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有些娇惯,久而久之就变得行为散漫,随心所欲;有的学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父母终日忙于生意,孩子由祖辈亲人照看,疏于管理或管理不当,只管生活不管教育,各种坏习惯也就随之而来,久而久之心理就变得扭曲。从学校方面来讲,目前的教育体制促使了学校过分追求升学率,这些孩子由于以上各种原因造成成绩不佳,升学不理想,因而产生自卑心理,到了职校后,没有了升学压力,变整天无所事事,没有计划,没有奋斗的的目标,再加上有的老师对他们不当的教育方式,使他们破罐子破摔,得过且过,整天混日子,不仅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还影响了健康人格的形成。
2.刚进入职校的学生大都十五六岁,正值青春期,这个时候的孩子心理变化最激烈。教师在学生面前树立权威和尊严是必要的,但有时候有的教师方法错误,动辄采取讥讽或训斥的方式教育学生,甚至体罚学生,造成了学生的逆反心理。许多对学生有益的活动,由于惧怕意外事件的发生,被迫放弃。如不准春游,不准用手机,不准上网等,学生会感到限制太多,管理太严,极易造成与老师的对立情绪,诱发心理冲突,甚至出现一些破坏性事件。
二、“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
1.改变工作态度,端正教育思想。我们必须首先端正教育思想,然后再耐心地加以引导、启发。其实,认真分析他们的思想状况,因此,要搞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我们职教工必须根据“问题学生”构成的成因对症下药。我们要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引导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他们也是普通的孩子,也是有想法的人,他们何尝不想得到别人的承认,只要我们改变工作方式,对他们保持一个诚恳的态度,关心他们,理解他们,亲近他们,在思想和言行上慎重对待他们,切不可因为基础太差或素质较低而歧视他们,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克服缺点,寻找教育的突破口,与他们交朋友,他们就会转变成一个有用的人,一个有自尊、有上进心的人。
2.要加强对“问题学生”的信任和理解,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在信任中加深了解,在了解中增强其自豪感,对他们不能有丝毫的鄙视之意,才能了解到他们的内心世界。要多与他们接触、交谈,职校生虽尚未成人,但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判断能力,自我意识较强,这是做好转化工作的前提,要取得他们的信任就得先信任他们,要力争师生间的相互信任,只有在缩短了师生思想上的差距,取得他们的信任时,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
3.要鼓励和赞扬“问题学生”,以鼓励减轻心理压力,以赞扬树立自信心。“问题学生”在思想上难免会产生一种自悲感,从而形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教师要不断鼓励支持他们,要不时地给他们打气,让他们丢掉包袱,轻装前进,鼓起他们的勇气,这对他们的学习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职校生虽然不像小学生那样爱受表扬,但适当的赞扬对他们也不失为一种鞭策和鼓励,特别是当他们有了进步时更要及时赞扬,任何人都有其思想或行为上的“闪光点”,哪怕只有一点,也要给予充分肯定,使其增强必胜的信心。
4.创造良好和谐的育人环境。可以多开展一些积极健康的活动。在集体活动中,“问题学生”也会受到感染,充分展示他们的能力。如果一个班级或一个学校风气健康,学习风气浓厚,歪风邪气就无处抬头,在这样的氛围里他们也会自我约束,通过努力也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比如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开展了周末嘉年华、五四青年节演出和一二·九文艺汇演、篮球赛等游艺活动。积极鼓励这些学生踊跃参与活动,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对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大有帮助。
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转化他们的时候,切不可一叶障目、急躁冒进,要紧抓他们的特点,分清原因,对症下药。“问题学生”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只要我们认真分析、总结经验,用最大的耐心加上超乎寻常的爱心去感化他们,循序渐进,最后一定会成功。
参考文献:
[1]江月孙.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浅议[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1).
[2]田多华,台育陇,焦世英.兰州市中等教育结构如何改革?[J].兰州学刊,1980,(03).
[3]基俊.南罗朝三国中等教育结构的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1980,(02).
[4]宋文宝.法国和西德中等教育结构的几个特点[J].比较教育研究,1980,(02).
- 上一篇:鼓励式教育的作用
- 下一篇: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