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预防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9: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暴力预防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近年来,__镇妇联认真贯彻上级部门的文件要求,以强化服务、依法维权为主线,多措并举开展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切实维护了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了家庭和谐平安和稳定。
1、加强宣传,做好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的重要基础。一是充分利用有线广播、宣传栏等宣传媒介,设咨询台,广泛宣传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理念和知识。二是积极协调司法部门联合开展“三八”妇女维权周、法律宣传咨询服务日等活动,面向社会,大力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动员鼓励妇女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坚持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与整合社会资源相结合。近年来,镇妇联与司法、公安、民政等部门的合作越来越紧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成效不断显现。一是调整了镇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协调小组,成立镇妇女儿童法律援助站,在村、社区分别建立家庭暴力投诉站和家庭暴力投诉点,为有效开展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奠定组织基础。二是与镇司法所法律援助中心联手,维护遭受家庭暴力贫困妇女合法权益;与公安派出所联建家庭暴力 110报警机制,使受暴妇女儿童及时得到救助。
3、坚持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与强化源头参与相结合。
在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中,妇联组织充分发挥了网络的妇女儿童之家阵地、婚姻家庭调解室来矛盾化解和个案维权的作用,为家庭暴力受害者提供协调、咨询、指导等各种服务。不断推进五好文明家庭建设为重点,以加强妇女培训,提高妇女素质为途径,从源头上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发生。一是开展“和谐家庭”、“绿色家庭”、“学习型家庭”、“廉洁型家庭”创建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家庭成员讲文明,讲诚信,讲团结,树新风。二是举办“感动母亲”、“孝亲敬老之星”等活动,表彰各类典型,倡扬尊老爱幼、夫妻恩爱、家庭和睦。三是与劳动部门开展下岗妇女、流动妇女就业和法律培训,帮助她们自立,提升自身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成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尽管镇妇联在开展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时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遇到不少问题与困惑。
1、源头预防措施还不够完善。针对产生家庭暴力的原因,如男尊女卑传统观念影响,草率婚姻引发家庭矛盾,婚外情导致家庭暴力、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等等。此外,社会上仍然存在“夫妻床头吵架床尾和”、“清官难断家务事”的现象,不少受害妇女法律知识缺乏,法律意识淡薄,自我维权能力较低,特别是当她们受到暴力侵袭后,并不想以离婚来远离家庭暴力。
2、制裁体系还不够健全。现阶段,我们对家庭暴力的处罚依据主要是《治安管理处罚法》,只有在达到轻伤害以上的程度时,才能采用拘留或以上的处罚。但是,由于家庭暴力的伤害程度普遍达不到轻伤害,这样就使对于一般性的家庭暴力处罚停留在说服教育上,对于“冷暴力”(即精神虐待)更是无所适从。
3、跟踪服务成效还不够明显。由于家庭暴力案件存在反复性、长期性,基层妇联组织在家庭暴力维权时应进行阶段性指导,定期回访。但是,现阶段妇联维权只限于当事人的上门求访,一事一受理,一次一办,事后如何、当事人的婚姻发展状况如何却不得而知,不能为受害者提供及时有效、全方位的援助,使家庭暴力在隐蔽性状态下长时期存在。
反对家庭暴力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工程。预防暴力发生、制裁施暴者、向受害人提供各种形式的援助和保护,是反对家庭暴力的三个重要环节,缺一不可。这有待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更需要基层妇联组织进一步发挥职能作用,下大力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
1、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源头预防家庭暴力。要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现象,最关键的问题是转变社会对家庭暴力的基本看法。通过广泛的、多渠道的教育宣传和培训,让全社会知晓家庭暴力并不是个人和家庭间的私事,而是一种严重侵犯人权、违道德的犯罪行为。一是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要通过创建“五好文明家庭”、“平安家庭”等活动,开展多形式、多途径宣传教育,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二是加强普法知识宣传。联合相关部门利用“三八”、“11.25”、“12.4”重大节庆日对广大群众进行法制宣传,通过开展法律进农村、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活动,以举办培训、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形式为载体,向广大群众宣传法律法规和家庭暴力有关知识,帮助妇女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勇于与暴力行为作斗争。三是加强各级各类培训,提高维
护妇女权益的意识。加强对家庭暴力案件中的施暴者的培训,只要有家庭暴力案件发生,就要强制施暴者到指定地点进行一定时间的法律知识培训,使其认识到自己错误。开展妇女素质培训,鼓励女性特别是贫困妇女、流动妇女通过各种渠道,增强文化素养,掌握就业技能,提高家庭、社会地位。2、加大部门合作力度,抵制家庭暴力。执法部门的干预是制止家庭暴力的最有效途径。镇妇联要善于取得这些部门的支持和配合,积极构筑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社会工作机制。一是构建有效的反家庭暴力预警机制。结合“零家庭暴力村、社区”的创建,建立以生产组组长牵头的村信息员队伍,及时观察有家庭暴力隐患或倾向的家庭,进行全程跟踪调解,预防矛盾激化,防患于未然。二是推动相关政策的指导和完善。针对妇女权益受侵特别是妇女遭受家庭暴力、妇女劳动权益保障、弱势妇女群体救助帮扶等问题,联合劳动、工会、公安、司法、民政等部门进行调研,提出相关措施和建议并协调有关部门加以落实。充分利用妇联平台参政议政,参与推动地方性反家庭暴力法规政策的制定完善,为制止家庭暴力提供制度保证。
篇2
家庭暴力渐成维权热点
近几年,在吉林省妇联每年接待的近千件来信来访中,属于家庭暴力的案件已经占到40%左右。特别是在家庭暴力“重灾区”的广大农村,相关的投诉案件占到70%左右,已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2005年发生在吉林省白山市的一起典型的家庭暴力案件曾轰动全省,一时间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热点话题。从1989年到2005年的15年时间里,周某先后残害了3名女性,使用刺字、毒打等各种手段对自己的配偶和女友进行虐待。刘某是其中3名受害者之一,在长春市某医院接受治疗的刘某全身上下大大小小加起来一共有316个刺字,占皮肤三分之二的面积,令在场的医护人员触目惊心!据刘某讲,周某将她囚禁在家中,每天对她进行疯狂的残害,他逼迫刘某衣服躺在炕上,然后用针和墨汁在她身上刺字,将“”、“勾引男人”等侮辱性语言刺在她的胸前、背部和腿上。3个月后,因不堪周某的非人折磨,刘某装作精神失常跑回娘家,在家人的帮助下到公安机关报案,周某被警方抓捕归案。白山市公安局给刘某及周的前妻吴某鉴定为重伤害,另一位受害者周某为轻伤害。2006年3月20日,白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被告人周景志死刑,缓期两年执行,;赔偿3名原告人各项经济损失共26万余元。6月20日,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核准白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周景志的一审判决宣判后,周景志没有上诉。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所有的家庭暴力投诉中,虽然受害者以女性居多,但近年来男性受害者也频频出现在有关部门的投诉案件中。2004年11月,吉林省妇女联合会权益部接到一位王姓男士的投诉,控诉他的妻子经常对他使用暴力。王某是某重点大学的研究生,其妻子是一名普通工人,两人新婚不久,王某的妻子性情泼辣,经常会因一些家庭琐事对王某使用暴力。而拥有高等学历的王某不愿与妻子动手,无奈之下到省妇联投诉。“社会上的确存在妻子打丈夫的现象,虽还不多见,但也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吉林省妇女联合会权益部的工作人员如是说。据某婚姻家庭研究会组织的一次婚姻质量调查表明,在家庭生活纠纷中,丈夫打过妻子的占21.3%,妻子打过丈夫的占15.5%。有专家分析,随着家庭暴力的升温,女性对男性施暴的现象会逐渐增多。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素,只有家庭和睦温馨,社会才能安定、文明、进步。但目前家庭暴力已呈愈演愈烈之势,不仅侵犯了受害者的合法权益,而且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保障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建立平等、和睦、文明的家庭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制定一部符合吉林省实际、专门用来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地方性法规已迫在眉睫。
反家庭暴力遭遇法律空白
据省妇联权益部的工作人员讲,在实际工作中她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妻子遭到丈夫的“动武”后报案,妇联的干部带警察将其丈夫拘押,然而往往是不出一二天的时间,受害妇女就跑到公安部门请求放人,细问原委才得知:丈夫是家里的经济支柱,丈夫被抓,家里断了经济来源;虽说暂时受些皮肉之苦,但难保事后丈夫不报复,让她受到更大的伤害;打人过后丈夫已经认错,表示了悔改;家人、亲戚都已出面帮助说情,应该给丈夫机会……在遭受家庭暴力时,绝大多数妇女首先选择的是寻求亲友的帮助和调解,而真正到公安机关求助的却寥寥无几。有的学者认为,这样的调解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家庭暴力,不仅无法保护受害者再次免遭侵害,而且还会使施暴方更加有恃无恐,甚至殃及其他无辜的家庭成为受害者。所以,只有诉求法律才能得到根本解决。此外,许多受害妇女在寻求帮助时经常会遭到种种冷遇,无论是邻居、单位、街道、警察,甚至自己的亲人都不愿伸出援手,而大多选择回避或视而不见。究其原因也非常简单:“别人”均无权干预夫妻之间的矛盾冲突。在求助无望的情况下,有的受害者会“认命”,苦了我一个成全一个家;有的则往往会采取走“极端”的方式,要么以暴还暴,要么轻生。
2005年12月1日我国颁布施行的修改后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中规定:禁止歧视、虐待、残害妇女。但作为严重侵犯妇女人身权利的主要形式之一的家庭暴力却在该法及相关的法律中没有明确表述。迄今为止,在我国仍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来规范和制止家庭暴力,特别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对涉及调查取证、判定受害者伤势轻重,以及对施暴方的制约措施等方面仍缺乏可操作的法律规定。过去,只要遇到类似家庭暴力的情形,人们大多想到的只有到妇联去解决,而妇联又往往受限于自身群团组织的性质,对涉及法律范畴的家庭暴力案件无能为力。此外,政府部门、妇联以外的其他社会群团组织在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过程中如何各司其职,具体应该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也无任何法律规定可考。所以,许多人大代表、法律专家呼吁:有关方面应尽快制定和出台一部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律法规,为家庭暴力受害者提供有效的法律保护。
法规出台直面家庭暴力
在吉林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吉林省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条例(草案)》被正式提交会议审议。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对条例制定的必要性上给予了一致的肯定,同时,对条例草案的可操作性方面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2006年12月28日,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召开会议,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有关方面的意见,对条例草案进行了逐条审议。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省妇联有关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围绕条例草案的实施主体,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条例草案规定的实施主体不够具体,缺乏可操作性。省妇联建议由各级政府的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作为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牵头部门。鉴于此项工作属政府事权,常委会办公厅向省政府发函,请省政府确定。省政府回函同意了上述意见。据此,法制委员会建议将条例草案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做好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修改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负责协调、指导各有关部门做好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
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未成年人、成年男人也有遭受家庭暴力的状况,本条例对上述群体的合法权益也应予以保护。根据这一意见,法制委员会建议删除条例草案的第十条,新增一条作为条例草案修改稿的第九条,同时,对条例草案第二十条作了相应修改。为了更好地受理和解决遭受家庭暴力问题,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应当增加“第一受理单位”的内容。法制委员会采纳了这一意见,修改了条例草案第九条第二款,增加了相应规定。
篇3
型人格障碍对患者以及社会可造成有形或无形的伤害;而且无论是使用行为还是药物治疗,效果都不是很好。但研究人员发现可在儿童期和青春期时对此种障碍进行预防。预防是指,在障碍发生前介入干预治疗。针对型人格障碍的特点,介入预防措施会比较有效。
型行为开始于儿童期,并在后青春期达到高峰;具有型行为的儿童中,有10%-30%会在成年后发展出型人格障碍。成年后,患者的人格固化,使得型人格障碍难以治疗。
风险因子
型行为的发生风险贯穿整个胎儿期至青春期。其中的非可变风险因子(例如遗传因素),对预防来说意义不大。但像学业表现差、校园暴力及环境因素这样的可调控风险因子,对于开展及时的预防策略来说,意义非凡。
较差的学业表现:一项针对14岁以下儿童的研究发现,较差的学校表现与未来的型行为有重要联系。但我们还不清楚学业表现差完全是由于IQ低,还是受学校环境或教师个人素质这样的因素影响。
欺凌:欺凌可以有不同表现形式,可以是言语的也可以是身体的。身体欺凌是型发育的主要预测指标。
环境因子:许多环境因子可促使型人格障碍的发生,例如:父母受教育水平偏低,母亲较年轻,单亲都可使儿童对这种人格障碍易感。同伴和社会影响也是风险因子。还有,暴露于家庭暴力、身体虐待、物质滥用都可促使型人格障碍的发生。
筛查
早期发现症状有助于预防。因此,医生们很有必要熟悉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Table1中列出了DSM-5中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被归为B群人格障碍)。
因儿童不愿报告自己或同伴的违法行为,所以一项详细的社会心理学教育在筛查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由医疗专业人员收集的数据,由教师及父母提供的信息是早期诊断的关键因素。
其他的筛查工具还包括筛查量表(The Antisocial ProcessScreening Device)。此表是一个可由教师或父母来完成的调查问卷,并且有助于及早发现型人格障碍。简明版青年心理变态特征列表是一种准确的行为自我评估工具。
干预
Bor等人提出了一套基于患者发育年龄的逻辑策略干预型人格障碍的发展。
胎儿至两岁间 当发现有母亲存在致使胎儿出现型人格障碍的风险可能性时,尽可能立即介入干预措施。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发现,对高风险的母亲提供以教育为主的抚养家访至儿童满两岁,结果使儿童终身的违法行为减少50%。研究同时发现分娩并发症与儿童型人格障碍间存在因果关系。因此,作为预防措施,可为高危孕妇提前保健和个性化儿童发育教育。
3至10岁间 针对3至10岁间高危儿童的预防策略,相关研究发现教育对于父母及儿童来说都很重要。行为问题预防研究组(The Conduct Problems Prevention Research Group)发现,除了父母的亲职教育外,为一年级的高危儿童提供提高情绪理解能力的相关课程,同样可以显著减少高危行为。
11至18岁间 对青年及少年(11―18岁之间)最有效的两种治疗方式是功能性家庭治疗和多系统治疗。在城市环境下,实验性社会发展课程也可有效防止青少年的高危行为。
功能性家庭治疗是一种基于家庭的短期治疗,并且同时面向父母和儿童进行治疗。此疗法鼓励个体认识消极情绪,并通过关注长期行为改变来调整这些消极情绪。
多系统治疗,注重那些青少年周围可负面强化违法行为的外界因素,力求打破这些联系。两种方法同样有效,可依据青少年的个体情况选择治疗方案。
结论
篇4
关键字:酗酒;犯罪;预防
因酗酒而引起的恶性案件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对人们的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如果人们及早预防是完全可以避免这类恶性案件的发生。酗酒者违法多以暴力犯罪为主,且以杀人、伤害较多,这与国外报道的以伤害、纵火、性犯罪较突出有一定的差异性,可能与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有关。
1 俄罗斯对酗酒犯罪的预防
(一)酗酒犯罪现状
在俄国,由于每年意外死亡中因酒精致死或因酗酒致病而死亡的人数多达9.8万人,俄国因而成为对酗酒控制最为严格的国家。在因酒精而致死者多为40岁到60岁的男性。另外,据统计显示俄国有40%的交通事故是由醉驾引起的。因为酗酒闹事、打架斗殴犯罪行为经常发生。酗酒已经成为俄国最为棘手的社会问题,它不仅拉高该国的死亡率,而且致使国家犯罪率节节攀升,其中,酗酒对青少年影响最为严重。所以,酗酒已经成为了倍受俄罗斯政府和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二)打击酗酒犯罪措施
俄罗斯前总统梅德韦杰夫曾经表示,酗酒问题已经成为该国最为严重的国家问题。为应对这一严重社会问题,近些年来俄罗斯政府已经开始实施了一系列经济和行政措施,比如提高酒价,加强对酗酒者的预防和治疗,对酒精类饮料的生成和销售实行严格的国家监管,违反国家监督管理的禁酒饮料生产者科以刑罚。俄罗斯国家杜马还通过了一系列决议,对酒类广告采取严格的行政限制措施,俄卫生部门出台法律草案要求酒类销售等行业禁止向青少年出售啤酒等饮品。并于2010年初批准了反酗酒构想。该构想计划在十年内将俄国境内酒类消费量降低至现有一半,并禁止一切非法酒类产品销售。俄社会院成员济科夫指出,应对酗酒问题须采取三项基本策略:第一,控制未成年人饮酒现象;第二,监控严重酗酒者,解决酗酒者家庭暴力问题;第三是加强对酗酒者的治疗。
2 美国对酗酒犯罪的预防
酗酒问题也在困扰美国,2004年06月11日国际在线消息:美国国家酗酒与酒精中毒研究所在6月10日一份研究报告披露, 与上个世纪90年代相比,现今美国酗酒人数已显著上升。路透社也报道,在2001-2002年间,美国有酗酒现象或酒精中毒经历的人数已高达1760万,占美国总人口数的8.46%;而1991-1992年则为1380万人,占总人口的7.41%。据统计显示,近十年美国人口中有酗酒问题的人数的比例从3.03%上升至4.65%。为应对这一现象,美国规定的法定许可饮酒的年龄为21岁青少年上市场买酒或进入酒吧等场所都需要出示记录有出生年月的证件;美国反酗酒(反)组织唤醒美国公众对于酗酒问题的重视并开始在有科学信息支持的基础上教育公众;美国政府将酗酒定性为一种可治愈的疾病,制定了“Comprehensive Alcohol Abuse and Alcoholism Prevention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Act”对因酗酒而犯罪的罪犯制定了“监狱的酗酒治疗计划”等,对抑制酗酒这一社会问题具有一定作用。
3 中国对酗酒犯罪的预防
(一)预防酗酒犯罪的历史
我国对酗酒者犯罪尚未有明确的官方统计,酗酒犯罪目前是比较严重的社会隐患,对酗酒的控制并非现代才重视,西周时期的刑律《酒诰》,就有禁止“群饮”规定,三国时期也对禁酒出台了特殊法令,后来的辽、元等朝代也有明确、严格的法律。清《新刑律》、《中华民国刑法》(一九二八年)第20条也作了相关的规定:凡精神病人之行为不为罪。但前款规定并不适用于酗酒及精神病间断时的行为。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八条第四款规定了醉酒人应当负刑事责任以及《刑法修正案(八)》所增设的《刑法》第133条之1的规定,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成立危险驾驶罪,处拘役,并处罚金。一九九四年五月十二日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12条第2款规定,“醉酒的人在醉酒状态中,对本人有危险或者对他人的安全有威胁的,应当将其约束到酒醒。《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5条的规定,适用醉酒约束的前提条件是处于醉酒状态和对本人有危险和对他人的人身、财产或者公共安全有威胁。
(二)国外可借鉴的措施
对于基于醉酒习惯而引起的犯罪,国外的刑事立法规定了两种针对这种习惯的惩罚方式对中国预防和处置酗酒犯罪具有借鉴意义。其一,法律明确规定禁止饮酒。例如泰国刑法典第49条规定,犯罪系因习惯性酗酒者,须在判决中宣示二年以内不得饮用酒类,其期间从刑罚执行完毕之日或者自停止徒刑之决定或者宣告而开释之日起算。其二,对酗酒犯罪者进行强制医疗。德国刑法典第64条规定,有过度服用酒精饮料的习癖,或者昏醉中有违法行为的,或者其违法行为是起因于这一习癖,由于行为人的这一习癖将来有为严重违法行为的危险,因而应当在判决中命令将行为人收于强制治疗机构。
4 结语
从上面国内外关于酗酒处置及预防方法可以看出,国外对酗酒犯罪预防已经走到我国的前面,我国关于酗酒犯罪预防只是停留在刑法惩罚层面上,尚未形成完成的预防措施,尽管《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5条有相关对酗酒犯罪预防的相关措施,但是过于简单、笼统,不具有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董振宇. 中国保安措施要论[D]. 吉林大学, 2006:4.
[2] 张东军. 酒精相关违法行为者的犯罪学特征及饮酒特点与刑事责任能力的相关分析[D]. 四川大学, 2007:4.
篇5
孩子出了意外,到底怪谁?看起来似乎不难回答:谁对此事负有法律责任就算在谁头上。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除了法律归责问题,最应该反省的是孩子的家长。因为――
案例一:衣服被卷,男童窒息
2014年2月,3岁男童文文(化名)在苏州市斜塘联丰广场内的一部手扶电梯上玩耍时,衣服不慎被电梯卡住,随后在运行中电梯的强大夹力下,衣服越收越紧,导致文文呼吸困难……最终,由于抢救无效,文文不幸离开这个世界。
据报道,意外发生的瞬间,带文文出门的父亲不在身边。
案例二:窨井盖翻起,幼童坠落
2014年1月,南京某街道,未满3周岁的男孩叮叮(化名)跟着妈妈在小区里散步。突然,叮叮一脚踩空,滑进了一个污水井里,而这个污水井的位置,距离叮叮家的单元还不足30米。
发现儿子坠落窨井里,叮叮妈妈和一位刚好路过的邻居赶紧回身,想要抓住他,可是什么都没有抓到。此时,叮叮妈妈才意识到,这个污水井的井盖是反面朝上,半搭在井口上的。
消防队员在1个小时后,从六七米深的污水中将叮叮捞上来。叮叮被送进医院,医生奋力抢救也没有挽回他的生命。
事后,有居民反映两位身穿蓝制服的男子曾开过窨井,但未及时复位;小区一居民发现井盖半搭井口边时,曾向保安反映,但未引起重视。公安部门事后查明,窨井口的直径约80厘米,事发时露出“黑洞”约40厘米(3岁幼儿肩宽约25厘米)。
案例三:模仿动画片,烧伤同伴
2013年4月,连云港市东海县麻汪村的三个小伙伴在村头玩耍,分别是7岁的冉冉(化名)、4岁的浩浩(化名)和10岁的顺顺(化名)。玩了一会儿,三个小伙伴突然想起模仿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剧情,玩起了“绑架烤羊”的游戏。冉冉和浩浩被绑在树上后,顺顺点燃了树下的树叶,由于当天风大,火一烧着便失去控制,顺顺无力救助,结果导致冉冉和浩浩被严重烧伤。后经医院诊断,冉冉全身烧伤面积达40%,浩浩全身被烧伤面积达80%。
法院判决顺顺的监护人赔偿两原告损失的60%;《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制作、发行方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赔偿两原告损失的15%。
案例四:游泳消暑,小学生溺亡
2012年9月,火热的天气烧烤一样的炙人。江西省定南县某小学二年级学生胡涛(化名),和其他几名同学去距离学校100余米外的水塘中游泳消暑。结果胡涛不幸溺水身亡。
法院在审理此案时认为,父母在知晓孩子要去水塘游泳时,只是进行简单粗暴的体罚教育,未能使不会游泳的孩子认识到在没有安全防护的水塘中游泳的危险性,所以作为监护人的父母,应对孩子的溺亡承担主要责任;该小学在取消午练制度后,没有对学生进出学校进行管理,加之胡涛溺亡的地点离学校只有数百米,有学生多次在事发地点游泳,学校没有及时发现隐患,所以该小学对胡涛的溺亡也应承担10%的责任。
预防在先,
日常呵护重于法律归责
J 杨学友(辽宁省锦州市人民检察院高级检察官)
上述案例中,无论外在因素如何,家长都有监护不周的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条提出: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管理和教育被监护人,是监护人的重要职责。
案例一中父亲带着文文外出,就应全面担负起监护责任,并根据孩子生性好动的特点,对于可能出现的不安全情况教育在前、预防在先。文文的意外夭折,其父负有疏忽大意、安全保护不到位的责任。
《江苏省实施办法》第九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是实施家庭保护的责任者,依法履行监护的权利和义务,保护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
案例二中叮叮未满3周岁,属于完全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在室外,其监护人的首要责任就是要时刻警惕,时时处处注意孩子的安全。如果叮叮妈妈带他在小区里溜达时,能及时注意到身边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看护仔细,远离已经存在的危险,或许可以避免这起悲剧。因此,叮叮的监护人应承担相应的过失责任。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条规定:保护未成年人,应当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教育与保护相结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负有直接责任。
案例三中的顺顺、浩浩、冉冉因模仿引发伤害事件,仿佛看不出其监护人有什么过错,但若平时注意孩子的心理变化,在孩子观看儿童影视节日时,及时引导、告诫孩子切勿盲目模仿有暴力倾向、不安全的行为,那么就可能避免这场悲剧。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二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正确履行监护职责,抚养教育未成年人。第十条二款规定: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
案例四中胡涛父母存在教育方式不当、监护管理措施不到位,应当对胡涛的溺亡承担主要责任。
三大关键理念,做足可控因素
J 章淼榕(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
意外事故发生的因素有很多,这诸多因素可以分为可控和不可控两大类。以广场自动扶梯伤人案为例,自动扶梯存在安全隐患是不可控因素,孩子与家长都不可能未卜先知而躲过一劫;但是家长如果根据安全提示,规范孩子乘坐扶梯的行为,把握好可控因素,相信意外不致发生。所以,最实在的儿童保护,应当事前做足可控因素的文章,而非纠缠于事后归责问题。
如何把握安全教育与现场看护这两大可控因素?
安全教育指的并不是笼统地嘱咐孩子“要小心,要注意安全”,或者严厉禁止孩子探索一切有危险的事物,而是顺应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加以切实指导。
2012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全球儿童安全组织联合了《儿童伤害预防倡导》,其中教给孩子五句预防伤害的话――“车后我不玩”(预防道路交通伤害)、“我不是小鸟,我不会飞翔”(预防跌落伤害)、“妈妈,看护我嬉水”(预防溺水)、“打火机不是玩具”(预防烫伤)、“我先问再尝”(预防中毒)。这些话浅显易懂,孩子记得住就容易做得到。
另外,特殊的孩子需要特殊对待。曾经有父母向我咨询:孩子已经上小学一年级,每次到了广场特别容易兴奋,一溜烟人就不见了,经常把父母吓得冷汗直流。我观察之后发现这孩子的情绪和行为的自控能力明显低于同龄人,后来经医院诊断为多动症。假如孩子存在类似的发展,一味的责备或者叮嘱往往收效甚微。父母要有耐心,一点一点的矫正。比如,尽量避免去广场,如果去的话要牢牢握紧孩子的手,随着孩子自控能力的进步再逐渐放手。
现场看护并不意味着束缚孩子的手脚,但是必须起到准确评估风险并加以规避的作用。有一位母亲带儿子去小区儿童乐园玩,她发现攀爬的栏杆锈迹斑斑,摇一摇还有些松动,于是她要求物业尽快更新设施,并树立警示牌。结果没过几天,攀爬栏杆就倒下来了,幸好没人受伤。试想,如果这位母亲不够仔细,对危险不敏感的话,极有可能造成严重的伤害事故。
其实孩子出事很多都是父母一不留神所致。比如,母亲进超市买包盐,让孩子在门口稍等,结果孩子不见了;父亲路上遇到熟人热聊几句,结果孩子跑到路当中被车撞了。家长有时不免苦恼:好动爱玩乃孩子的天性,但安全如何保障?这里提出两个原则,一是切勿心存侥幸,二是保证孩子在父母视野之内。
还有一点值得提醒,很多父母出门前,会叮嘱孩子:你跟好我哦。这句话本身就埋下了隐患,孩子注意力易分散,一不小心就会跟丢。父母出门前,应叮嘱自己一句:我要紧紧跟好孩子哦!
我们必须强调把握可控因素的三大关键理念。
理念一:认同“自甘风险”
自甘风险原是法律用语,现在这一概念已经延伸至法外。自甘风险传递了这样一个理念:生活中处处有风险,不管特殊理由是否存在,孩子自身及其监护人首先应该承担起自我保护的责任,然后才是归咎他人或外在环境因素。
有一个例子,孩子放学后半小时没回家,父母向警局报案,被告知没超过24小时不予受理。父母很不满,与警方大吵大闹,扬言孩子失踪都是因为警方治安不力,如果孩子有个三长两短一定唯警方是问。其实父母与其花力气吵架,不如赶紧想想孩子平时常去哪里,赶紧给亲朋好友打电话问问。
孩子出事背后固然有社会原因,比如儿童模仿《喜羊羊与灰太狼》烧伤同伴案,部分归咎于媒体的暴力文化渲染无可厚非,但父母作为监护人肯定是责无旁贷的,首先应该自省,应该第一时间采取行动。曾经听说过外籍家长这样对待孩子的校园伤害事件,不管孰对孰错,家长首先向校方鞠躬致歉,表示“我的孩子给您添麻烦了”,接下来才商量具体的处理办法。这是一种可敬的自甘风险的姿态。
理念二:坚持“以身作则”
在家庭教育中,身教总归重于言传。父母自己的安全意识和行为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一句话说得好,自己都做不到,怎么能教孩子做到呢?假如父母习惯过马路闯红灯,却反复教育孩子“红灯停、绿灯行”,那孩子在认知上就会产生疑惑:都说闯红灯很危险,但是大人闯了不也没事吗?这件事情到底可不可以做呢?反过来,即使父母什么都不说,只是每次和孩子一起过马路时,都能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孩子自然而然就会认可并做到“红灯停、绿灯行”。
此外,有些父母溺爱孩子,一味放任自流,明知孩子的行为存在风险却不加以制止。我曾亲眼目睹小孩子攀高后做出放手的动作,看得人胆战心惊,父母竟然在边上鼓掌喝彩,一副引以为傲的样子。这类父母认为“我的孩子做什么都是对的,错都在别人身上”,因此一旦出了事故,他们就去找商家、学校、公园的麻烦,却不曾反省自己的教育问题。这些被宠坏的孩子从父母身上学不到如何自我保护,更学不到自我负责,他们更可能遭遇危险而不自知。
理念三:洞悉“居安思危”
危险与安全其实是一种辨证统一的关系。没有绝对的安全,也不存在绝对的危险。父母应该破除过度保护的安全观,认识到“危险的背后是安全”。
我们曾经做过学生校园体育运动伤害的调研,发现那些因体质不佳,平常很少锻炼身体的孩子,往往容易成为运动伤害的高危人群。这些孩子运动得少,身体的柔韧性与灵活性普遍差,又不懂得正确的热身以及身体保护的技巧,因此更容易受伤。相比较而言,如果孩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按常理推论他们出问题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些,实际上他们反而更少受伤。因为运动经验的积累使得他们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他们更明白如何规避风险,或者如何将风险降至最低。
可见,我们应该在加以适当保护的前提下,支持孩子向外探索,而不是将孩子始终绑定在一时一地的静止的状态,以为这样就安全了,却忽视了潜藏的更大的危险。
当孩子有机会将父母的安全教育与自身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他们才会真正认同遵守规则的重要意义,才能真正学会拿捏行动的分寸,在自由与约束之间寻找到平衡点。换句话说,有过充分的危险体验的孩子才是最安全的。
面对一个个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无辜丧失幼小生命的孩子,心中涌起无限的悲伤,为孩子也为他们的父母家人。诚然,无论是商家,还是学校,或是动画公司,对这些事故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然而,我们要明白一件事:意外一旦发生,不管他人怎样分担责任,怎样赔偿巨款,都无法还给我们一个健康的孩子,饱受痛苦的终究只是因伤致残的孩子或失去孩子的父母亲!
为了孩子的幸福,于法于情,父母都要加倍警惕,担负起自己的第一职责!
意外伤害一半可预防
J 赵丽娜
据全球儿童安全组织调查显示:意外伤害已成为中国1-14岁儿童的首要死因。
《世界预防儿童伤害报告》认为,受伤死亡的五大原因是:
1、车祸:每年有26万儿童死于车祸,大约1千万儿童受伤。车祸是10-19岁孩子主要的死亡和致残原因。
2、溺水:每年有300万儿童发生溺水事故,每年有17.5万名儿童溺亡。由于一些幸存者脑部损伤,非致命性溺水对终身健康和经济造成的影响超过任何其它伤害类别。
3、烧伤或灼伤:每年有9.6万儿童被烧伤或灼伤而死亡,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儿童的这一死亡率是高收入国家的11倍。
4、摔落:每年有近4.7万儿童摔死,数十万计儿童摔伤。
5、中毒:每年有4.5万多名儿童死于意外中毒。
篇6
在实施《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和《*区儿童发展“*”规划》中,我区各级政府把儿童工作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为了实现《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的目标,区、镇政府和有关部门形成合力,采取有力措施攻克难点指标,较好地达到各项目标,使我区儿童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创建爱婴医院,普及新生儿新法接生,提倡住院分娩,加强产科建设和围产期保健服务等工作的全面开展和实施,到*年全区已有爱婴医院13间,4个月内婴儿母乳喂养率、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儿童常规免疫接种率均已达到*市的目标。
——儿童基础教育普及程度上新台阶。*年我区学龄前儿童入园率73.3%,小学一年级按时入学率99.98%,小学学生完成率100%,初中入学率100%。我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取得良好发展,全区0—14岁儿童受教育率达到97.5%。
——儿童生存环境不断优化。我区大力加强城市和农村各类卫生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乡人民饮用水卫生、厕所卫生和生活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水平。*年我区农村改水受益率及农村享有安全饮用水的人口覆盖率已达100%,农村享有卫生厕所的人口覆盖率达92%。
——特殊困境儿童受到保护。我区特殊教育学校已投入使用多年,三残儿童受教育率为92%。民政部门设立了1所儿童福利院,解决了弃婴弃儿的护理及生活照顾问题。全区开展的“扶孤助学”使600名儿童得到受益,得以重返校园。
我区儿童事业的发展在“*”期间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面对21世纪全面提高儿童的素质的重任,我们仍有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解决:降低孕产妇死亡仍需付出较大的努力,*年我区孕产妇死亡率为56.56/10万(含流动人口),大大超过*市25/10万的终期目标,随着近年来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及管理不够规范,流动人口的孕产妇死亡率难以降低,成为实现《两纲》目标的难点和重点;婴儿、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呈反复交替升降状态;抓素质教育还需加大力度,重分数、轻能力,重营养、轻锻炼等现象仍需纠偏;儿童行为偏差、肥胖症、近视和龋齿较多;农村、城区幼儿入园率、教育水平差距较大;近年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了儿童的视野,其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对现有的儿童发展及其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儿童的校外活动场所不足,现有的社区活动场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面积较小、设施陈旧、功能单一,科技含量低,反映儿童发展的需求和社会服务不足的矛盾,这都影响了21世纪儿童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提高,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为进一步优化儿童生存、保护、发展和参与条件,全面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在基本实现《*区儿童发展“*”规划》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0年)》和广东省、*市《儿童发展规划(*—2010年)》的要求,结合我区儿童事业发展的实际,特制订《*区儿童发展规划(*-201O年)》(以下简称《规划》)。在儿童与健康、儿童与教育、儿童与法律保护、儿童与环境等4个领域,提出21世纪第一个十年我区儿童发展目标及实现目标的策略和措施。
总目标
坚持“儿童优先”的原则,推进我区儿童事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继续巩固、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提高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发展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优化儿童生存、保护、发展和参与的社会环境;使儿童充分享有受法律保护的各项权利,得到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生活娱乐等方面的社会服务;不断提高儿童的整体素质、发展水平、培育儿童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主要目标及策略措施
一、儿童与健康
改善儿童卫生保健服务,全面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目标与指标
1、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婚前医学检查率*年达93%,2010年年达93%以上。
——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年控制在100/万以下,2010年达90/万以下。
2、降低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
——孕产妇和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年分别控制在25/10万和10‰,2010年在25/10万和10‰基础上分别下降1/5和1/6。
——孕产妇保健管理率*年达93%,2010达97%。
——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到2010年达97%以上,高危妊娠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100%。
——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在*年基本消灭。
——儿童保健管理率*年达93%以上,2010年达97%以上,逐步提高女童及流动人口中儿童卫生保健服务的水平。
——继续保持高水平的常规免疫接种率,*年以镇(街)为单位达98%以上,逐步将新的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
3、提高儿童营养水平,增强儿童体质
——到2010年,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以*年为基数下降1/5。
——低出生体重发生率*年控制在4%,2010年控制在3%。
——婴儿母乳喂养率*年达90%。
——合格碘盐食用率*年达95%,2010年达95%以上。
——中小学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及格率*年达90%以上。
——人均公共体育场所面积*年达0.3平方米,2010年达0.5平方米。
4、加强儿童健康教育
——减少未成年人吸烟,预防未成年人吸毒。预防和控制性病、艾滋病、结核病的增长和蔓延。提供多种形式的儿童心理健康咨询指导及不良心理矫正服务。
策略与措施
——深化妇幼卫生体制改革和优化卫生资源配置,逐年增加妇幼卫生、计划免疫经费的投入。落实和规范妇幼保健机构的财政补助,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和财政承受能力,安排妇幼保健经费。到2010年,妇幼卫生经费在卫生经费中所占比例达8%-10%。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广东省母婴保健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市政府《批准市妇儿工委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两纲”,确保妇女儿童生命安全工作职责问题的通知》(穗府[*]47号)。切实保障儿童享有卫生保健的权利。各镇政府要建立流动人口育龄妇女和儿童登记制度和落实出租屋主连带责任制,将保障妇女儿童健康的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的指标,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要为流动人口中的孕产妇、儿童提供卫生保健、计划免疫系列服务。坚决制止和打击非法行医、非法接生、非法堕胎、弃婴等违法行为。
——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继续实行计划免疫保偿、妇幼保健保偿和农村合作医疗等多种形式的保障制度,提高儿童享受保健水平和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
——多渠道筹集贫困家庭疾病援助资金,帮助特困家庭孕产妇和儿童获得必要的医疗援助,加强对弃婴和孤儿的医疗救助。
——健全妇幼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强化卫生行政执法力度,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全行业管理,规范妇幼保健技术服务和母婴保健监督员行为,建立技术服务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加强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质量的检查督导,依法打击和查处各类危害儿童健康的违法行为。
——加强全区卫生保健服务网络的建设。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妇幼卫生服务三级网络。加强医疗保健专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和管理,特别是基层卫生保健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保障儿童在社区享受到连续、综合、及时和便捷的社区卫生服务。加强社区儿童营养指导和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儿童身体素质;以社区为基础积极防治儿童多发病和常见病,制定切实可行的婴幼儿口腔保健、听力保健和眼保健计划,重视婴幼儿牙病、药物性耳聋和屈光不正的防治工作;加强儿童心理卫生工作,监测儿童心理行为,对异常行为或倾向的儿童及时进行干预。
——做好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工作。进一步推动出生缺陷干预行动计划的实施,其中地中海贫血干预工程分别抓好婚前保健、产前诊断等环节,新生儿窒息干预工程分别抓好高危妊娠管理、农村住院分娩、产时服务模式的转变,普及新法复苏等技术,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减少、消除因孕期、产期和哺乳期不良因素导致儿童智力损害。同时力争唐氏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出生缺陷及儿童精神神经康复等干预工程的启动。继续实施新生儿疾病筛查。
——全面提高妇女生殖保健系列服务,加强和规范妇幼保健技术管理,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孕产期保健服务。要继续规范高危孕产妇的筛查与管理,强化孕产妇三级转诊管理规定和重症儿童转诊管理,提高产科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提高住院分娩率,降低滞产、难产和出生窒息等产科并发症的发生。
——开展儿童保健的理论与适宜技术的研究、推广和人员培训工作,提高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及科技水平。继续推广和应用计划免疫、口服补液疗法、儿童疾病综合管理、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和婴幼儿家庭保健等适宜技术;研究和实施减少新生儿疾病、儿童营养不良、儿童意外伤害等预防措施。
——加强冷链系统建设,努力提高常规免疫的及时接种率,增强常规免疫的有效性,逐步将乙肝、风疹、腮腺炎等疫苗接种纳入常规免疫管理,保证达到安全接种。
——倡导科学喂养和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善儿童营养。在城区托幼园所和学校分步推行学生饮用奶和学生营养餐计划,农村实行“大豆行动计划”等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学生营养餐、预防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
——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提高妇女儿童自我保健和利用卫生服务能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力运用宣传媒介加强妇幼卫生专题宣传。开展健康教育行动,大力宣传基本卫生保健知识;宣传性病和艾滋病的危害、预防及自我防范知识;在青少年中进行青春期教育、生殖健康教育、预防吸烟和吸毒的教育。禁止学生吸烟、吸毒。
——重视儿童体育,各社区、各镇为儿童健身提供必要的体育设施。学校推行儿童体育与健康个体标准评价,培养儿童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保证中小学生在校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加强残疾儿童保健事业,逐步建立残疾儿童报告制度,医疗保健机构要对残疾儿童提供专业服务和指导,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重视儿童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全面开展儿童心理保健工作。在幼儿园、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和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抓好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配备和培训,区力争逐步建立儿童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对儿童心理行为偏差进行疏导和诊疗,促进儿童身心健康。
二、儿童与教育
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儿童受教育水平。
目标与指标
1、发展儿童早期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建立0-3岁儿童早期教育指导与服务体系。到2010
年,全区社区办好0-3岁教养机构,各镇都办起0-3岁教养机构。
——学前三年入园(班)率*年达84%,2010年85%以上,全区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取消学前班。
2、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到*年,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100%,辍学率控制在0.5%以下。
——初中毛入学率*年达99.9%,2010年达100%;辍学率*年控制在2.5%以下,2010年控制在l.5%以下。
——残疾儿童小学入学率*年达90%,2010年达95%以上,中学入学率达80%,2010年达80%以上。
——小学毕业率达99%,初中毕业率达98%。
——流动人口中的儿童基本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3、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
——全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年达91%,2010年达91%以上;高中毛入学率*年达83%,2010年达90%。
4、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行科学考试评价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
5、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增加各类家长学校的数量;家长学校达标率*年达85%,2010年达92%;不断提高儿童家长家教知识知晓率,*年达98%。2010年达98%以上。
策略与措施
——各级政府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保证教育与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并适度超前发展。
——切实增加财政教育投入,区政府年度财政一般预算
总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不低于20%。
——逐步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加强教育经费监管。
——加快教育立法,完善教育法律体系。加大教育执法力度,健全教育督导机构和制度;提高全社会教育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水平,推进依法治教。
——优化教育资源,缩小地区差距。按期按质完成改造薄弱学校任务,重点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办学条件;根据实际调整中、小学布局,合并撤消过于分散、规模较小的学校。进一步加强规范化学校建设,推进学校现代化建设。
——切实把特殊教育纳入我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总体规划之中,将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纳入中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总体规划之中。
——扶助农村困难家庭学生就学。建立农村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免收制度。确保困难家庭的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发挥社区在流动人口管理中的作用,建立流动儿童就学登记制度,把流动儿童就学问题作为流动人口综合管理中的重要
内容。确保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各级各类民办学校都要依法办学,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管理、引导和监督,使在民办学校学习的儿童同样得到良好的发展。
——贯彻落实孤儿就学的有关优惠政策。
——把婴幼儿教育纳入大教育体系,把幼儿教育的发展纳入教育的评估体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切实加强儿童早期教育的管理与指导,建立完善0至3岁儿童早期教育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儿童早期发展的教育模式。广泛组织0至3岁儿童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提高科学育儿水平,开展亲子游戏,启迪和开发婴幼儿的智力,培养其健康的体质、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求知欲望,提高早期教育的效果。
——积极推进幼儿教育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继续办好一批骨干、示范作用的公办幼儿园及镇中心幼儿园,鼓励、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贯彻实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广东省幼儿教育指南(试行)》、《*市幼儿发展课程指引》,切实提高保教质量。
——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树立现代开放的教育理念,建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深化中小学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建立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营造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氛围;加强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劳动教育。引导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社会公益活动,提高儿童的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能力。积极创建多功能校外教育实践活动基地。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师德教育、重视幼儿园、中。小学校长(园长)和教师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教师学历合格率和学历层次。幼儿园专业教师学历达标93%以上,大专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总数的23%以上,小学专业教师学历合格率99.5%且大专及以上学历达68%,初中教师学历达标达97%且大学本科达63%。幼儿园、托儿所保健人员配置率达100%,并符合保健人员资格要求。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持证上岗率达100%。
——学校、幼儿园所的教职员工要爱护、尊重儿童,维护儿童的人格尊严、严禁歧视、体罚或变相体罚儿童。学校纪律、教育方法应适合学生身心特点。
——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逐步推进中小学网络教育。
——进一步重视和改进家庭教育。充实家庭教育指导队伍,加强新时期家庭教育工作研究及分类指导;扩大家庭教育宣传覆盖面,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掌握现代科学育儿的知识和方法;建立多元化的家长学校体制,提高各类家长学校办学效益,区建立5所示范性家长学校。各镇建立1--2所示范性家长学校。教育部门应加强对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的管理、指导和评估。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积极发挥有关部门的社会教育功能,进一步推进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条块结合的儿童教育指导、服务网络,实现儿童教育科学化和社会化。
三、儿童与法律保护
完善和落实有关法律法规,依法保障儿童权益。
目标与指标
1、加强立法,建立保护儿童合法权益的法规。
2、依法保障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
3、依法打击侵害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预防并减少侵害儿童人身权利的各类刑事案件,保护儿童人身安全。
——禁止虐待、溺弃儿童,特别是女婴和病残儿童。
——禁止使用童工(未满16周岁)和对儿童的经济剥削。
4、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
——控制未成年人犯罪率并减少重新犯罪率;中小学校普遍开设法律知识课程,*年中小学生普法教育率达100%。
5、在诉讼中依法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保障未成年人的诉讼权利;对14岁以上不满16岁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16岁以上不满18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
6、法律援助机构要为儿童提供法律援助。
策略与措施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障法》、《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
——贯彻执行儿童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强化执法,建立健全执法监测机制。
——加强有关维护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全社会保护儿童合法权益的责任意识。
——严厉打击故意伤害、杀害、绑架、、拐卖、遗弃、虐待等侵害儿童人身权利以及强迫、引诱未成年人犯罪或进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活动的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打击利用儿童生产和贩运。严禁儿童服食,保护儿童免遭一切形式的犯。
——依法加强娱乐场所、文化市场和网络信息的管理和监督。严格控制未成年人涉足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场所;禁止损害儿童身心健康的、迷信、暴力、恐怖等的书刊、音像制品进入市场;制定落实儿童不宜观看的影视和广告的限制规定和措施;加强对营业性网吧的管理。
——大力开展警校共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的派出所民警定期到学校进行法制、安全教育,加强校园和周边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儿童人身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禁止在学校周边200米范围内开设歌舞厅、游戏机室、网吧。
——公安、检查、司法等执法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维护少年儿童权益的有关法制宣传教育和保护工作。
——加强对企业用工的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和查处使用童工,对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惩处。
—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要相互配合,在侦查、、审判各诉讼阶段采取有别于成年人案犯的特殊方式,依法处理涉及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案件。对未成年人罪犯执行刑罚时,要与成年人罪犯分别关押、管理和教育。
——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检察院不、法院免于刑事处罚、缓刑或宣告无罪以及被解除收容教养或者服刑期满释放的未成年人复学、升学、就业不得歧视。
——执法和司法人员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儿童的法律法规,切实保护儿童的权益,提高办案技能和执法水平。
——教育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禁止对儿童实施家庭暴力及其他形式的身心摧残;禁止强迫未成年人结婚或为未成年人订立婚约;保障儿童人格权、身份权。
——加强对儿童的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增强儿童法律意识,提高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和防范能力。
——在社区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一体化的保护儿童权益的工作网络。防止侵害儿童合法权益的行为发生;及时预防和科学矫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做好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工作和遭受侵害的未成年人的身心康复、回归社会工作。
——积极设立面向儿童的法律援助机构,完善法律援助体系和网络,为儿童提供多种形式的法律援助服务。
——加强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的建设,发展社区康复机构,指导家长学习和对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的方法,使残疾儿童在社区和家庭普遍得到康复训练。
——关注单亲家庭儿童的健康成长,增强单亲家庭父母的法律意识和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感,并帮助他们掌握适宜的教育方法。
四、儿童与环境,
优化儿童生存和发展环境。
目标与指标
1、优化儿童生存的自然环境
——到2010年,农村享有饮用安全卫生水的人口达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以上,农村自来水末稍水四项指标总合格率达72%。建立城区二次供水监督机制,确保城区二次供水的水优质和卫生安全。
——到2010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以上,其中卫生户厕普及率达80%以上;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
——到2010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
——城市空气和水按功能区基本达到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到2010年,城镇污水处理率不低于60%。
——到2010年,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平方米。
2、优化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
——推动全社会树立尊重儿童、爱护儿童的公民意识,使儿童免受一切形式的歧视和伤害。
——为儿童提供必需的闲暇娱乐时间,保障儿童参与家庭。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权利。
——提高儿童食品、玩具、用品和游乐设施的质量,保证安全无害。
——为儿童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产品及信息,净化、优化儿童成长的文化环境;各类媒体传播有益于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信息,保护儿童免受不良信息影响。
——为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到*年,确保有一个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娱乐的儿童校外活动场所,每个社区因地制宜创设儿童课外活动设施和场所。
3、保护处于困境中的儿童
——加强救治重症儿童。
——发展残疾儿童康复事业,提高残疾儿童康复率。
——到2010年,区至少建立起一个综合利院儿童部(区)。儿童福利机构设施明显改善,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策略与措施
——政府在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时要体现“儿童优先”的原则。将儿童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大对儿童事业的投入;建立和完善儿童的社会保障和保险制度。
——制定落实农村供水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办法,把农村改水改厕落实在农村奔康工程和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的主要工作中。
——依法加强生态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力度。开展植树造林,保护森林和绿地,积极防治“三废”对水质、大气等环境污染,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高汽车尾气达标率,继续执行城市空气质量周报、日报制度。
——建立健全城区二次供水卫生安全管理机制。加强建楼时规范建水池的措施;组织专业规范洗水池队伍;建立卫生监督部门负责监管,保证城区二次供水的水优质和卫生安全。
——建立和健全儿童食品、玩具、用品和游乐设施的质量监控机构,制定完善相应的生产、销售法规,监督实施。
——宣传安全知识,提高儿童和家长的安全意识,预防及避免儿童意外伤害。
——建立和发展儿童校外活动设施和场所,把儿童校外教育活动场所设施建设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每个社区都应设置儿童少年活动场所,加强对各类场所的管理,已建立起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园、博物馆和游乐场、运动场都应尽可能减、免费向少年儿童开放。镇、村办好少儿文化活动室,建设少儿文艺创作队伍,开展少儿文艺作品评奖、文艺创作研究活动,鼓励创作优秀儿童图书、歌曲、影视等作品。坚持办好区少儿艺术花会和少儿艺术比赛等活动。
——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电子媒体都应营造尊重儿童、爱护儿童、教育儿童、鼓励儿童参与的良好舆论氛围。广播、电视公益广告中应有一定比例,突出保护妇女儿童,促进妇女儿童发展的内容。
——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倡导平等、文明、和睦、稳定的家庭关系,为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建立校内外结合的儿童科普组织网络,巩固和扩大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儿童科普工作队伍,为儿童提供参与科学实验的机会和场所。
——广泛开展儿童环保意识教育,引导儿童树立爱护环境的良好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充分发挥社区对儿童的服务、管理和教育功能,社区内有关单位科技、文化、体育场所节假日免费向辖区内儿童开放。
——进一步强化流浪儿童收容机构的收容、教育、遣返工作,加强流入地与流出地的沟通协调,努力减少流浪儿童的反复流浪。
——加强对孤残儿童的救治工作。在完善国家开办的儿童福利机构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福利服务,在社区内建立残疾儿童寄托所、工疗站及康复培训设施,对残疾儿童家长进行康复技能培训和指导。
——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鼓励公民依法收养,使更多孤儿、弃婴回归家庭,在正常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
——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努力提高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和新婚夫妇、孕妇学校和社区0-3岁儿童家长学校的水平,各镇要办好各类家长学校的示范点,*年,全区各类家长学校示范点达5所以上。各镇要抓好社区0-3岁儿童家长学校示范点,大力推广普及亲子学园,扎实开展对0-3岁儿童家长家庭教育的指导、培训和学习,使广大家长正确掌握科学育儿知识和教育方法。
四、组织与实施
*区各级政府负责本《规划》的实施,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负责《规划》的检查督导和监测评估。区各有关部门根据《规划》要求和各自职责范围,制定具体方案,认真组织实施。
各级政府要根据《规划》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儿童发展规划,并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一安排,统一部署。要将《规划》实施纳入政府议事日程,纳入主管负责人的政绩考核、并保证实施《规划》的必需经费。
区、镇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建立实施《规划》的工作制度和报告制度,坚持分类指导、示范先行的原则,及时掌握有关情况,总结推广具有实效和创新的经验。
五、监测评估
对《规划》的实施情况实行分级监测评估。搜集、整理、反映《规划》执行情况的数据资料,分析儿童发展现状,预测儿童发展趋势,评估《规划》的实施效果,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监督和推动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
加强儿童发展综合统计工作,增设分性别统计指标,建立区、儿童状况监测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科学规范的监测评估方案,全面、动态地监测儿童发展状况。分性别统计指标要纳入有关部门的常规统计和统计调查,实施完善劳动监察、卫生监测、教育督导、国家统计、法律监督的监测机制,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加强信息收集、整理、反馈和交流,建立定期报送、评审制度,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及有关部门,每年定期向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区统计局报送监测评估数据及目标实施进展情况,并对报送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实施效果。区监测评估周期分为年度监测、5年中期监测评估和10年终期监测评估。
*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设监测评估领导小组,下设统计监测组和专家评估组,开展监测评估工作。
- 上一篇:低碳环保的合理化建议
- 下一篇:鼓励式教育的作用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3家庭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