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男轻女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9: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重男轻女的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近年来,招录的中小学新教师中女教师比例极大,以南浔区为例,2016年公开招聘教师拟录用人员126人,其中男16人;2017年公开招聘教师拟录用人员120人,其中男9人;2018年公开招聘教师拟录用人员82人,其中男11人。因此,教师队伍中男女比例失衡的现象愈加严重,男女教师比例失衡给学校工作带来了很多困扰。

一是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讲,14岁以前是儿童性格基本定型的时期,如果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期间甚至初中阶段,一直都处在女性包围中,那么对他(她)的性格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教育中男教师的缺失,使孩子成长中缺乏坚毅、勇敢、顽强、大度等男性气质影响,容易导致男生阳刚气不足、不够果断,从而容易导致男孩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形成阴柔的性格,对自己的性别认识模糊,由此产生自卑感、易敏感。在遇到挫折时,他们选择逃避而不是像个男子汉来解决问题,甚至自怨自艾、抱怨现实,缺乏解决问题的勇气,心理承受能力降低。因此,在教育阶段特别是小学阶段,补充小学生学龄前生活中男性的缺失尤为重要。青海师范大学副校长冶成福教授表示,校园里缺乏男教师,对处于性格形成阶段和青春期的中小学生的培养不利,在对学生性别趋向、个性品质的培养上,尤其是在勇敢、进取、拼搏等优秀品质的示范方面易造成缺失。2017年4月15日《从师范院校男女比例看基础教育教师性别比例失衡问题》一文谈到,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男女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男女教师比例失衡势必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主要表现在:教师队伍男女比例失衡不利于学生性别角色的形成。教师作为学生性别认同榜样和性别角色形成的重要媒介物。学生无形中会模仿老师的行为,如果长期接触女教师,将会使得男学生出现缺少阳刚之气等问题,对他们的角色认同带来极大阻碍。2018年9月14日《教师职业性别失衡持续加剧,男生为何不愿考教师?》一文谈到,如果男教师太少,就如同一个缺少父爱的“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人格容易出现缺陷。整个校园里缺少阳刚之气,男孩子举手投足间无意的女性化动作、言辞会越来越多,心理承受能力也会较差。

二是影响教学工作的开展。心理学和管理学的研究表明,性别混合的工作效率高,不容易产生疲劳。在男女教师比例失衡的学校中,女性教师占大多数,容易造成团体内部矛盾,互相猜忌,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另外由于一些新招录的教师年龄相近,结婚时间、生育时间、哺乳时间也会比较接近,女性教师集体休产假现象时有发生,这会对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带来不良影响。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肖军虎表示,男教师的稀缺,让学校诸如社会实践、校园安全类等需要体力的活动无法正常开展。2018年1月24日新华网《男女教师比例失衡 不利于孩子成长》一文谈到,学校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调,还极大地增加了学校的管理成本及难度,在二孩政策实施后,学校出现批量女教师怀孕请假的情况,已影响到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这已不是一个学校的问题,已成普遍存在的现象。浙江省湖州市浔溪中学,在编教师134人,其中女76人,40周岁以下教师48人,其中女39人。近3年招录了12位女教师。随着年轻教师的增加和二胎政策的实施,截止2018年10月底,学校有3人产假中,1人保胎请假,还有5人怀孕将休产假。这给学校的课程安排增加了很大的压力。

三是不利于国家基础教育的长远发展。在学校这样一个小型社会中,男女教师比例的失衡,目前看可能危害有限,但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必将会导致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完善和缺失。中学小学教育是打基础的阶段,对学生以后的学业会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基础教育的缺失和不完善不利于学生打下坚固的基础知识,不利于培养出具有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个人,不利于我国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长期如此,影响的已不仅仅是基础教育,而是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一旦学校不能培育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人,在这个人才竞争和知识竞争的时代,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将令人堪忧。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刘海峰表示,“尽管男女教师比例达到多少才合理没有定论,但相差比例不能过于悬殊,达到适度平衡是各国教育界共同追求的目标。2018年6月26日《当今中国中小学教师男女比例失调就真的就没有负面影响吗?》一文谈到,现在的女学生张牙舞爪者可谓比比皆是,而文静者却越来越少,而男学生反倒比以前文静的多了,有时候受女学生的欺负,也许就是由于当今中国教师队伍男女比例失调造成的负面影响之一。长此以往下去,中国人必将男不男,女不女,这对于我们这个民族的发展来说肯定不是什么好事,打个比方来说,水不柔,石不坚能是什么好事吗?该坚的不坚,该柔的不柔会是正常的现象吗?

因此,基层建议:一是政府应切实提高小学教师的政治、经济地位和法律地位。二是改革师范院校招生和新教师招聘制度。给予男生相应的优惠政策。三是一线教学岗位制定教师男女比例。

篇2

男女比例失调20余年

目前我国除外,其他省份都存在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

“女大往外跑,儿大娶妻难。”如今,在中国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大龄未婚男青年屡见不鲜;在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等制造业和服务业聚集区,年轻女工严重短缺……

有人说,这折射出“男盈女亏时代”已经来临。

B超成为直接“杀手”

“女孩失踪”的背后,隐藏着一个从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到非法人工终止妊娠的“一条龙”黑市。

据介绍,在江西、湖北、安徽交界地区,从事非法鉴定性别的活动由隐藏变为半公开,由“坐等上门”变为“上门服务”,鉴定时的怀孕时间由16周以上缩短为12周左右,由本地小范围变为有组织的跨区域大范围作业。在一些农民工聚集的“城中村”,“B超”、“大月份引产”、“药物流产”等广告牌随处可见,从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到人工终止妊娠,提供“一条龙”服务。

这些“B超黑市”的经营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前店后厂。开在街面的妇科诊所乃至药店揽生意,后边居民楼的家中做B超,鉴定费200元左右。如果是女孩不想要,约医院的医生来做手术。

二是介绍去医院鉴定胎儿性别。为逃避政府有关部门的打击,避免几十万元的B超机器被没收,一些中介诊所利用关系,带顾客去大医院,打着检查胎位等幌子,从“关系户”医生的暗示里,得知实情,如需堕胎,回诊所做手术。

重男轻女是祸根

“根子在于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在许多中国人的眼里,生男生女,是继嗣问题,也是“面子”问题。一些家族、宗族观念严重的地区,生男孩意味着家族香火不断,意味着家族势力的强盛。

但是,我国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已经上千年了,为什么近30年才出现男女比例严重失衡?

性别比失衡问题突出反映在农村。过去20多年里,考虑城乡差异,国家对农村的生育政策,实际上是生男即止的规定:头胎生男孩的,不再生二胎;头胎生女孩的,可以再生一胎。头胎生了女孩的,二胎便要千方百计生男孩。

10年后将出现娶妻难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指出,目前我国19岁以下年龄段的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2400万。经测算,届时将有上千万适龄男性面临“娶妻难”。

性别比失衡需强力干预

现在一提出生性别比失衡,人们就只会想到“娶妻难”和“光棍”问题。其实,这只是从男性为中心的视角来考虑问题,仅仅是关注了男性。从本质上来说,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实质上是女性发展权益问题。由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以及现行的一些政策因素影响,两性之间显性和隐性的资源获得不公现象十分普遍,女性的弱势地位依旧明显。因此,推进两性的公正、平衡发展,提升女性的社会地位,才是“治本”之策。

篇3

论文摘要: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家庭暴力都是一个严重问题。它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家庭的和睦。为了更好了解潮汕地区家庭暴力情况的现状和原因,寻找解决该问题的对策,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自制家庭暴力情况调查问卷,并将调查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精神虐待为家庭暴力的最主要形式。2.男女双方所承受暴力差异很大。3.城市的家庭暴力现象与农村的差别不大。这主要是由于重男轻女的观念、城市与农村联系紧密、人们对精神虐待的忽视和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等造成的。因此,为了在潮汕地区消除家庭暴力,我们可以从观念和法律两方面着手,从根本上消除这种现象。

1.引言

“不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家庭暴力都是一个严重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现象”【1】。我国有关法律文献将“家庭暴力”定义为:“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它不利社会的稳定和家庭的和睦。

而潮汕地区位于广东省的东部。由于其独特的经济、历史和文化环境,该地区的家庭暴力情况会呈现自己的特点。但是,综观各种文献,研究家庭暴力资料很多。但是,它们大都把研究的对象放在全国上,很少涉及地方。研究潮汕地区家庭暴力情况的资料基本没有。而此次研究便是研究潮汕地区家庭暴力的现状和原因,并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对策。这既有利于丰富家庭暴力的相关研究理论,也有利于为人们解决该问题提供参考,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

2.研究方法

2.1问卷

根据刑法、婚姻法关于家庭暴力的相关法律条文,以及相关的研究文献,自编家庭暴力调查问卷。

在潮汕地区发放问卷,问卷在市区发放300张,在农村发放300张,一共600张。回收问卷570张,回收率为95%。

2.2统计分析

收集调查数据,运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运用因素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

3.结果

3.1家庭暴力最主要的形式是精神虐待。

根据各因子包含的信息,将因子1命名为“精神虐待”;将因子2命名为“躯体虐待”;将因子3命名为“经济侵犯”。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精神虐待”这个因子在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为31.266%。可见,精神虐待是潮汕地区家庭暴力的最主要表现形式。

3.2男女双方所承受暴力差异很大。

在表2中,精神虐待(P=0.000)、躯体虐待(P=0.001)和经济侵犯(P=0.018)这三个因子的P值均小于0.05。二者的差异性显著。可见,潮汕地区男女双方所承受的家庭暴力具有显著性的差异。

3.3城市的家庭暴力现象与农村的差别不大。

在表3中,三个因子精神虐待(P=0.974)、躯体虐待(P=0.261)和经济侵犯(P=0.494)的P值都大于0.05。城市与农村二者的差异性不大。因此,城市与农村的家庭暴力现象的差别不大。

综述所述,潮汕地区的家庭暴力现状呈现一下几个特点:1.精神虐待为家庭暴力的最主要形式。2.男女双方所承受家庭暴力差异很大。3.城市的家庭暴力现象与农村的差别不大。

4.讨论

笔者认为潮汕地区的家庭暴力之所以呈现以上几个特点,主要是由以下三个原因造成的。

4.1对精神虐待的忽视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普遍认为家庭暴力只是表现为对躯体的伤害。因此,人们会比较注意家庭中的躯体伤害事件,而对精神伤害的关注会表较少。这是因为“由于精神暴力很难被外人直接发现,当事人自己也难以表达所遭受的精神伤害,所以这种形式的家庭暴力对家人的伤害更加隐蔽。”【2】另外,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潮汕地区有很好的保存。传统文化中爱护身体的观念也深深影响了潮汕人,使他们在侵犯时更多选择了精神,而不是躯体。这些导致了精神虐待缺乏足够的制约机制,成为潮汕地区家庭暴力的最主要表现形式。

4.2重男轻女的观念

“潮汕地区自古封闭,三面环山,一面向海。”【3】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或者闯荡海外谋生,便是潮汕人的出路。而出海、上山这些高危性劳作自然难以由女人胜任,而只有由男人来承担。因此,自古以来男人便成为了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除此之外,他们深受传统观念,特别是三纲五常的的影响。这就导致了潮汕地区的男权主义极为严重。而女性在面对不公平时又选择了逆来顺受。所以,重男轻女的现在在潮汕地区较为普遍。这就造成了男女双方所承受家庭暴力差异很大。

4.3城乡联系紧密

三面环山,一面向海的地理位置,一方面造成了潮汕人与粤北的客家人和珠三角地区广府人联系较少,另一方面使得潮汕人之间联系较多。在潮汕地区,城市与农村在文化和生活习惯上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他们在家庭观念上也极为相近,差异性不大。因此,城市的家庭暴力现象与农村的差别不大。

5.对策

5.1改变观念

为了保护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利益,消除家庭暴力的现象,需要改变人们一些错误的观念。

一方面,我们需要改变人们对家庭暴力的传统观念。在上文中,我们知道精神虐待之所以成为家庭暴力的最主要表现形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们一般只是关注躯体虐待,而忽视精神虐待。因此,人们应该全面认识家庭暴力,全面的保护自己的权利。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改变人们重男轻女的观点,提倡男女平等。不仅男性要认识到这一点,女性更要意识到这点的重要性。面对家庭暴力,女性不应该选择逆来顺受,而是要善于保护自己的权益。

5.2完善相关法律

《刑法》、《婚姻法》等法律都对家庭暴力进行了定义和限制。但是,其中的条文大多只是与躯体虐待相关,对精神虐待和经济侵犯的限制较少。因此,相关部门可以完善相关的法律,对公民的合法权利进行全面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张亚林.论家庭暴力[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5):385

【2】何蕾.家庭暴力的状况[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1):39

【3】马发腾.潮地婚姻庭观念剖析[Z].

Abstract

篇4

关键词:性别公正;男女和谐;大学生

本研究为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2014年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4日

一、问题的提出与调查方法

从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妇女大会上我国首次提出“男女平等”这一基本国策,我国在倡导两性协调发展的道路上已经前进了20年。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女性独立意识和公平意识提升,性别公正越发成为人们关注的两性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性别公正是指无论在公共领域还是在私人领域,在尊重男女差异的基础上,强调两性个性自由、人格和机会平等、拥有公正的权利与义务,是践行男女平等这一基本国策的理论实践。本文的调查对象涵盖了驻青高校的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高等教育接受者,他们对于性别公正的认识能够较好地反映大学生对于性别公正的了解程度和态度。

本文研究调查所采用的方法为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问卷调查安排在2015年3月至5月,采用实体纸质问卷调查和网络问卷调查两种方式,共发放问卷440份,其中纸质问卷300份,网络问卷141份,回收有效问卷433份,有效回收率达98%。纸质问卷的发放点是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学院等;网络问卷借助专业调查网站平台,主要通过同学圈传播问卷链接,通过电脑客户端和手机微信客户端进行填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数据的可信度。

二、大学生性别公正意识调查分析

此次对驻青高校大学生性别公正意识的发展状况调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维度:

(一)大学生群体对于“性别公正”概念的认知

1、对“性别公正”概念不甚了解。驻青高校大学生群体“十分清楚”的大学生,仅占受调查总数的12%,表示“清楚”这一概念的只有24.5%,共累计达36.5%,不到受调查总数的四成。这种结果的出现,不排除“性别公正”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名词,与大众较为熟知的“男女平等”过于强调男女同等、均等,评判标准整齐划一相比,更加注重在尊重两性差异的基础上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同时,这个结果显示对于“性别公正”观念的宣传力度亟待提升。

2、认为当下社会仍未实现性别公正。调查显示,仅有6.9%的大学生认为完全不存在性别歧视,50.3%的大学生认为性别歧视轻微存在。其中,性别与性别歧视感受程度对比分析显示:女性感受到的性别歧视略重于男性,有11.1%的男大学生认为不存在性别歧视,而只有4%的女大学生认为不存在性别歧视,认为性别歧视现象严重的女大学生也比男大学生高出11%。想要实现性别公正,首先要克服性别歧视的存在,在两性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性别特征公正地进行社会分工。

3、认为当下的性别不公正是由多重原因造成的。在校大学生们认为当下的性别不公正现象由多重原因造成。其中,认为是历史遗留问题的具有相对较高的认同度,78.1%的同学均勾选了这一选项。此外,在大学生观点中,生理差异(51.3%)、男权社会现实背景(61.9%)、教育环境(48.7%)均占有一定比重,也都是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

4、对性别公正的未来发展秉持着美好愿望。性别公正关注的是人的基本权利,而不是不考虑男女性本身的生理差异、将男女两性完全同等对待,甚至强求女性成为男性。基于性别差异,有时规定相同的权利反而构成对女性的歧视,规定不同的权利则是为了结果的公平。调查中,高达67.7%的大学生认为在未来,性别歧视的状况会得到改善,社会即将更加公平公正,两性关系也将益趋和谐。

总的来说,性别公正这一新概念,正在被大学生群体逐渐了解和接受。大学生群体能够认识到社会中性别不公正的存在和存在的原因,并对性别公正的未来秉持着良好的愿景。

(二)大学生群体对家庭、学校、职场中性别公正的认知

1、成长环境因素中,家长的“重男轻女”倾向降低。调查显示,当前认为家庭中家长仍存在“重男轻女”思想非常严重的仅占调查样本的4.16%,选择严重的占7.16%。其中,家长“重男轻女”倾向与受调查者性别对比分析显示:在认为“重男轻女”思想一点没有的38.8%的比重中,有占受调查总数25.9%、占受调查女生数44.3%的女生认为自己的家长没有重男轻女的观点,而同等选项中,仅有占受调查总数12.9%、占受调查男生数31.1%的男生认为自己的家长没有重男轻女的观点。相比而言,女生更能够感知到自己家庭的观念开放。这一现象对于女生的成长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在性别意识公正、尊重女性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女性更容易形成独立自主、自尊自爱的性格。

2、在专业学习中,女生相比于男生较有优势。出色程度与性别的对比调查显示,有50.3%的同学认为,在就读专业内,女生优于男生,且这一结果受到性别主观影响不大。但是,在文科受调查者中,高达59.4%的学生认为女生总体优于男生,这一特征更加明显化;而只有37.9%的理科生认为男生优于女生。说明性别因素不是评判智力高低的决定性因素,但性别因素仍然对不同领域有着相应影响。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让两性发挥各自优势,各尽其能,并能够取得相当的回报,是构造性别公正的要义之一。

3、在职场,男性比女性更有优势。调查结果显示,有51.3%的人认为在职场男性比女性有优势。而在设计性别刻板印象观点的调查中,有61.89%的人认为“女性更适合做护士、秘书、公关、空乘等,男性更适合做市场、销售、工程师等”这样的说法不构成性别歧视。说明在职场上,男女性别不公正、职业地位被不同等对待的状况仍然比较严峻。在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生存权、受教育权、就业权和社会保障权等多项基本权利,就业歧视明显违反以上权利规定,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另外,就业性别歧视严重破坏了市场公平原则,挫伤了女性劳动者的积极性,并造成市场人力资源配置的失衡甚至是浪费。此外,就业性别差异冲击了妇女应有的社会地位,损及女性的尊严,容易造成家庭的不和谐。

4、女大学生追求性别公正的意识更强。恩格斯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事业去;而要达到这一点,又要求消除个体家庭作为社会的经济单位的属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观念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承担社会角色,并且做出不凡的成就。这一观点和变化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女大学生的观点,越来越多女生开始想要做一个具有主体意识的新女性。本次调查在针对女大学生的问题中,有54.1%的女性认为,自己期望拥有自己的事业,做一个独立自强的女人。在对待经济问题上,女大学生也开始表现出更加独立的态度,在占受调查女生总数的57.7%的女生认为在谈恋爱的时候AA制比较好。在经济独立问题上,有占女生总数40.3%和51.8%的女生认为女性想要与男性拥有平等的话语权,必须要在经济上独立,仅有7.5%和4%的人选择了不赞同和不清楚。经济独立在倡导性别公正的道路上起着基础作用,女性只有经济独立,才能在生活上不受制于男性,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秉持着这一观点,女大学生能够以此为依据要求自己,为自己争取性别公正全面实现的未来。

总的来说,在大学生群体的成长经历中,家长对待子女的性别歧视比重下降,重男轻女的现象明显降低,这对于建立性别公正的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校园和职场中,男女性没有因为性别而显现出明显的智力差异,但在职场上却受到不同的待遇。但值得高兴的是,女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追求性别公正的意识提高,有利于性别公正的实现。

(三)大学生群体对媒体舆论中“性别公正”的感知。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成的”。随着网络的发展和传媒技术的提高,媒体舆论越发对人们思想产生着深远影响。

1、多数大学生能够意识到媒体有性别不公正的存在。李普曼曾经在《公众舆论》著作中进行过解释:“刻板印象”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特征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在当代传媒中,原本丰富多彩、价值追求多元的女性角色被塑造成为家庭贤惠型、事业强势型、符号化强势型固化形象,进行单一化解读。调查显示,有78.7%的大学生认为媒体对于女性群体的报道存在性别偏见和刻板印象,说明在大众媒体中,性别不公正现象严重。

2、对于媒体舆论中经常提到的性别不公正认识不足。随着媒体的迅猛发展,一些流行新词被大众广泛接受,其中不乏一些暗含性别不公正元素的词语。比如,“女汉子”本身就包含一定的价值隐喻,默认了女性不具备男性拥有的独立坚强的性格、正常体力和在当代社会存活下去的智力。相反,如果男生像女生,被称为“娘娘腔”就是贬义词,暗含着“男尊女卑”的思想;不少大龄未婚女性被戏谑成为“剩女”,而大龄未婚男性却被称为词性褒贬不一致的“王老五”。调查显示,仅有25.4%的大学生认为“剩女”、“女汉子”这类的称呼存在性别不公正的表现。

三、促进性别公正的对策

性别公正,是一种先进的性别文化,主要表现在性别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尊重、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型性别关系。提高大学生对于性别公正的认知和践行对建设和谐社会有着积极作用。

(一)宏观政策制度角度。我国按照基本国策,积极推动两性平等的发展,通过法律、行政、宣传等手段,努力实现两性在“受教育权”、工作待遇、岗位竞争等权利和义务上的平等。应该依据现实情况,与时俱进地制定保证性别公正得以实现的政策性措施,并通过法律、行政等手段进行推广,至上而下地实现性别公正。

(二)中观社会层面。大众传媒也是推动性别公正建设的重要方面。一方面针对社会潮流,利用大众传媒推动了性别公正的发展;关注倡导性别公正的有志之士发声,提高其话语权;另一方面针对传媒传播过程中,一些性别刻板印象、美女经济等不利于性别公正实现的现象,大学生群体应该在提高自身认识的前提下,努力为媒体发展建言献策,对媒体的不合理报道及时批评指正。对于即将从事媒体行业的大学生而言,应提高其对于性别不公正现象的辨识能力,提升媒体责任感,减少为了博取关注度而宣扬性别不公正意识的报道,报道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正能量事件。

(三)个人层面。针对女性由于生理原因,承担着生育义务而造成的性别不公正,女大学生群体不应因为社会趋势就自暴自弃,应该坚定信念,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为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努力。同时,男性也应该认识到性别公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应该尊重和爱护女性,认同女性的社会价值。针对女性自身对于陈旧观念对于性别不公正现状的屈从,女性群体应该提高对自身群体的关注度,树立自我意识,自主进行价值选择,团结起来共同抵制性别不公正的存在。

主要参考文献:

[1]祁建建,张琳琳.从性别平等视角对刑事诉讼法的初步分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

[2]丁启明.论性别差异与就业权平等[J].学术交流,2014.10.

[3](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篇5

(一)女性犯罪的发生多与性有关

个人很不情愿地说,女性这样一个角色自她的产生总是需要与性挂钩。女性,本应是伟大的,她是人类的母亲,然而这样的一种神圣的权利,却在人类的文明中被慢慢地玷污。

1.性伤害女性,亦成为女性报复的工具。纵观刑法条款,其中列举出了两个章节去阐述女性受侵犯的罪行。从罪、猥亵罪到各类组织罪,不得不说,在上刑法分论这门课时,罪的受害主体只可以是女性,这样的字眼深深地触动了我。性,这样一个一直在中国文化中被列为禁忌的名词,却也深深地伤害了大多数的女性。不论是港剧的剧情,还是像《红蜘蛛》、《重案六组》等刑事侦查片,不难看出有很多的犯罪女性都是因为受到了性的侵犯而造成了内心的畸形,对社会进行报复。她们有的或选择残忍地杀害伤害她们的人,或者破罐子破摔,通过这样一种能力去指示他人为她们做各种事情。

2.性的早熟加速了女性对于社会的不健康认识。在现实生活中,女孩子过早的发生性关系会使得心智尚未成熟的女性的观念变得前卫、大胆。①加之她们多服务于歌舞厅等娱乐场所,很多少女从歌厅的服务员慢慢发展成为小姐、者。其次,有过性体验的少女会慢慢在心理上变得成熟,外表上愿意追求成人化,这也助长了虚荣心、攀比心的提升,一旦经济上得不到满足,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还有些少女,有了性关系数后,便会对男友死心塌地,不计后果地满足男友的任何需要,最终使自己走上了犯罪道路。

(二)女犯年龄日趋低龄化

在刑事案件中,女性罪犯的年龄已经越来越趋向低龄化。在办案中,越来越多的案件因涉案少女年龄太小,而不得不以批评教育形式处理。记得去少管所参加12•4普法活动,在和那些未成年女犯交流和聊天时,她们告诉我,自己都是在大概15~17周岁时进来的,甚至有些盗窃少女年龄还不足10岁。少女本是纯洁和柔弱的象征,让人很难把她们与危害社会的罪犯联系在一起,然而在近些年的女性犯罪中,少女犯罪呈现上升趋势,且她们涉及和参与的犯罪形式不亚于成年犯罪。这些本该在父母怀抱中撒娇、在老师呵护下健康成长的花季女孩,却因为一些我们忽视的原因,最终选择走向了犯罪的道路。

(三)女犯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近些年的女性罪犯数据统计表明,每10个犯罪少女中就有6个是辍学无业在家,因心灵空虚、生活无聊而迷恋网吧,并通过网络聊天交友进行团伙犯罪。同时文盲或小学文化的犯罪者约占犯罪女性的90%。②由于文化水平低下,法律意识不强,容易受物质利益的诱惑和外界因素的干扰而走向犯罪。同时由于受教育程度有限,对事物的认识也有一定局限性,导致了这些女性性格偏激、狭隘,易感情用事,常因家庭、感情等琐事处置不当,而采取过激行为,诱发犯罪。

二、女性犯罪的原因解析

面对越来越多的女性犯罪,我们希望去尽可能地降低这样一类群体的犯罪率,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去抑制这些事情的发生。然而在想出对策前,我们最应该做的却是找到这种现象的源头———女性犯罪的原因。

(一)重男轻女思想的潜在影响

对于那些重男轻女观念仍旧很严重的家庭来说,先有了一个女孩,必会再选择生一个男孩。但是家长或许没有想到,这样的行为对于这个女孩心理上的影响是很大的。女孩子可能因为天生的基因而尤为脆弱,重男轻女的思想使得她们觉得自我本身没有存在的价值,要知道,这样一种观点和悲观的存在感是很多连环杀手的心理前兆。同时在重男轻女思想尤为严重的农村,一个家庭中可能有一个女孩和一个男孩,那么男孩的地位一定是要高于那个女孩。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上学的费用是昂贵的,这也引发了男孩可以上学而女孩不可以上学的现象。在上文中我们谈到,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是女性犯罪的一大重要特点,也是女性走向犯罪的诱因之一。通过这一点分析,我们不得不承认,重男轻女思想则是这一类现象的根本原因。

(二)女性本身的性格思想弱点

1.较低的心理承受能力。当谈到女性时,我们给予她们的形容词都不乏柔弱这样一类词语。的确,由于天生的原因,女性生来比男性就要脆弱。很多女性虽然看似很强势,在工作中是女强人,但是这样的女性更需要来自家庭和爱的呵护,她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远没有表面上看上去那么强。妮可基德曼曾演过一部电影叫《复制娇妻》,电影中,最出人意料的结局是,女强人并不是复制出来的,而是她自我本身变成这样的,因为她不堪忍受自己那么努力工作却换来了自己的丈夫和自己的秘书。她毫不犹豫地杀了他们,并造了一个自己心目中完美的机器人丈夫。女性的心理承受能力低也注定了在她们遇到了自己无法承受的事情时,做出更多的过激乃至于犯罪的行为。

2.敏感性格引发的嫉妒、报复心。女性的心思细腻,也同样注定了她们是一类敏感的群体。且往往这样越是看似柔弱的人,如果有一天她爆发了,则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有一句话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我的理解是,女孩子这样一类群体,她们不像男孩子那样打一场架之后两个人可能就没事了。对于女孩子来说,有一日她受到了她自身觉得无法承受的伤害时,她会选择以牺牲自己的方式来进行报复,这也是很多看似柔弱的女性最终走向犯罪道路的原因。我身边其实就不乏这样的例子。我的初中同学是一个成绩特别好的女生,有一天她很不开心地和我说,我的妈妈背着我又怀了第二胎。当时她心理很难过,但是之后她却像完全变了一个人一样,每天回家和父母吵架,甚至会狠踹母亲的肚子,同时她的成绩也一落千丈。但是她并不是因为不会而考得差,而是故意考得很差。不得不说,父母想再要一个男孩,对于她这个姐姐来说是一件无法承受的事情,她的身边都是独生子女的同学,且她一直觉得自己的父母很爱她,但是如今她发现自己的地位不如一个男孩子,她的内心便因为无法承受而产生了扭曲。或许我的同学因为之前良好的教育而最终没有走向犯罪的道路,但是我们很难保证那些同样遭受这样事情的女孩子们会不会因为难以承受而走向犯罪的道路。

(三)新时代的不正确价值观

妇女在社会、政治、经济和家庭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在社会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面对纷繁的人际交往、国内外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女性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道德水准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金钱的刺激和非法欲望的动机的作用下,受外来因素的不断冲击,一部分女性迷失了自我,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自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口狂增了几亿。人口的快速增长在促进中国各方面发展的同时也遏制了中国更大的进步。于是,90年代初,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中国的独生子女时代来临。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标志着这个孩子会得到以前几个孩子需要进行平分的全部的爱,也预示着父母对于这样一个孩子会倾注于比以往几个孩子所获得的爱还要多的爱。湖南卫视的《变形记》是一档将城市孩子与农村孩子互换的励志节目,节目里的那些城市独生子女都因为溺爱过度而出现了不同的偏激行为。虽然这些孩子还没有出现犯罪的行为,但是我们不得不忧心,那些我们未发现的孩子中,是否会存在着因溺爱而自我主义不断加重的孩子。备受溺爱的独生子女自小就是想得到什么就可以获得什么,但也正因为这样,有一天当他们无法通过正常的途径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时,这些孩子便会走向犯罪的道路。

三、降低女性犯罪各类现象的措施

(一)增强关爱女性的社会意识

要想减少女性犯罪的数量,首先我们应注重保护女性弱势群体权益,尤其要深入基层处理解决好女性民生问题,帮助那些无业或没有收入能力的女性就业,资助经营。其次学校应改变对学习不好的女性有歧视性、甚至劝退学保升学率的情况,此类问题严重损伤女学生自尊心,使其认为在学校、家庭没有存在价值,过早走向社会。最后,家庭成员中父母要尽抚养义务、教育义务,不能顺从违法犯罪行为,也不能放弃管教任其自生自灭。

(二)文化教育的提升和思想教育的变革

要从根本上预防女性犯罪的发生,最主要的就是努力提高女性的文化水平,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女性的法制观念和文化素质及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用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和正确的方法,积极引导广大妇女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和各种社会关系,努力防止、遏制和减少女性犯罪的发生。同时父母和学校的教育中,也要灌输一些积极的思想,而非拜金、重男轻女等腐朽思想。

(三)关爱关注女性犯罪者

篇6

妇女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伟大力量。她们是家的基石,没有她们的经营与操持,一个个家庭就没有温馨与和谐;她们又是光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没有她们的智慧和汗水,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就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

“男女同为天地之菁英,同有无量之盛德大业,应平等相均。”对妇女的尊重程度,标志着社会的文明程度。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女代表、女委员们参政议政、行使权利的身影,昭示着中国女性地位的提高和妇女事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妇女健康水平大幅提高,受教育程度明显改善,妇女参与现代化建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参与国家社会事务管理的能力和水平稳步提升。

但同时也应看到,当前,重男轻女的陈旧观念尚未根除,其影响所及,性别歧视在社会生活中并不鲜见。各个层面妇女参政议政比例总体偏低,出生性别干预屡禁不止,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受侵害时有发生,就业歧视现象仍然存在,等等。

男女平等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它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写进了妇女权益保障法,写进了政府的发展纲要,并在党的十上首次写进了党代会报告。对妇女而言,男女平等又是现实权利,体现为现实生活中的生育权、受教育权、健康权、发展权等各种权利。从基本国策到现实权利,我们仍要在实际操作层面付出更多的努力。

基本国策,在一个国家的政策体系中处于最高层,它规定、制约和引导着具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从这个角度讲,社会性别意识应当成为决策过程中必须考量的因素,即每颁布一部法律、出台一个政策、采取一项措施都要进行评估,看它是否会影响性别平等、损害妇女利益,从而建构起体现性别公正的法律政策体系,从源头上确保男女两性获得平等对待。

我们建立了男女平等的社会制度,但要真正实现男女平等的文化认同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在全社会倡导先进的性别文化。这种文化以男女平等为核心,也承认和尊重性别差异;既把妇女看作重要的人力资源,创造条件让其性别优势和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也立足女性处于弱势地位的现实,给予她们必要的政策倾斜与保障。

篇7

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人口的重要社会特征,是人口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指的就是智力水平、知识水平以及用科学方法判断和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国际上一般都采用具有可比性和可测度性的文盲率、受教育程度等来反映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由于我国地区及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各地区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差异性。

一、我国人口科学文化水平现状

(一)我国人口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但地区间存在着差异。近年来,我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持续得到提高,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首次超过8年,2004年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01年,但各地区间的受教育程度存在着差异,东部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略高于中部地区,而西部地区则明显地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各地区的文盲率近几年持续下降,地区间的不平衡性仍然存在,中部地区比东部略低,西部地区的粗文盲率最高为10.21%;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利用方面,依据2004年的调查数据,无论是在每十万人口拥有的大学学历人数还是每十万人口拥有的研究生学历人数,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都远远地低于东部地区。从每十万人口拥有的大学学历人口数来看,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只有东部的1/2多一点;而从每十万人口拥有的研究生学历人口数来看,中部和西部地区只有东部地区的1/3多一点。要成功地实施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和西部地区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利用方面还面临较大的挑战。(表1)

(二)城乡之间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差异显著。城乡之间在受教育程度方面的差异更为突出,2004年我国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城镇为9.43年,乡村为7年,乡村比城镇低2.4年;在文盲率对比方面,我国乡村人口粗文盲率明显的高于城镇,2004年全国城镇人口粗文盲率为4.91%,乡村人口粗文盲率高达10.71%,后者比前者高一倍多;在高等教育方面,虽然随着农村人们思想意识的提高,认识到了受教育的重要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有所增多,但农村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数还远远低于城镇中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数。

(三)男女两性在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存在差异。由于几千年传统观念的影响,群众中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仍然存在,这种深层的文化理念还在影响着人们对男女两性在各方面的发展,使男女性在受教育程度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2004年我国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男性为8.5年,女性为7.5年,女性比男性低1年,1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男性高达8.8年,女性则为7.6年,女性比男性低1.2年;我国女性人口粗文盲率明显高于男性,2004年全国女性粗文盲率为12.2%,男性粗文盲率为4.6%,女性粗文盲率是男性的2.7倍;在15~45岁青壮年文盲人口中,女性文盲人口所占比例达到70.76%,在每4个青壮年文盲人口中,有3个是女性。通过这些数据可以表明,在进一步的扫盲工作中,女性文盲是重点。男女两性在接受高等教育方面的不均衡状况也很严重,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性别比还比较高,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在校大学本科学生的性别比为146/100,男生明显多于女生;同样,我国在校研究生的性别比为164/100人,男生更加明显多于女生。

二、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差异性影响因素分析

(一)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收入决定了对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需求程度,以及培育这种素质的社会能力和家庭能力,因而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起着基本的制约作用。而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各地区的科学文化素质存在差异。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高,西部地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典型的具有共同症状的“贫困综合症”――越是贫困的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对现代科学技术需求不迫切,吸收不了科技人才,越不重视人口素质的提高,有限的资金只能顾及生存,无法投资教育以求发展;反过来教育落后、人口素质低下、科技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导致贫困。城乡之间的科学文化素质差异也是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二)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程度。受总经济水平的制约,我国各地区之间按人口平均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差异很悬殊。一些相对后进的中西部省份,教育经费按学生人均分摊与东部地区相差很远。长期以来,由于农民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较深,他们对教育特别是科学文化教育缺乏认识,同时由于农村对教育的投资有一定的局限性,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使得办学条件偏差,教学质量也低,因此形成了农村低质量人口沉积,造成地域性贫困。而贫困是困扰人口素质的制约因素,造成人口质量的恶性循环,最终跳不出这一怪圈。与此相比,城市人口素质较高。城市人们思想意识较开放,注重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且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劳动力再生产能力强,所以城市人口素质比农村高。

(三)城市与乡镇的差异。直接受生产力制约的城镇化和非农化对人口文化素质影响很大。2000年15岁及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城市为4.57%,镇为6.45%,乡村则达到11.55%。这说明中国扫盲和普及初等教育的重点也是难点是在广大农村,尤其是贫困山区。在高层次人才的分布上,城乡差异更为明显,如2000年6岁及以上人口中达到研究生学历的比重,城市比镇高17倍,比乡高达102倍,城市与乡镇相差很悬殊。如何进一步培养和吸引高层人才是农村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对性别的传统认识。由于受经济收入和教育资源不足的限制,加上历史原因形成的重男轻女的传统意识,我国女性受教育的机会显著低于男性。近几十年来这一差别逐渐缩小,但迄今依然存在,从而在文化程度构成上形成明显的差异。在初等教育阶段两性差异还不大,而随着教育层次越高,男性就越来越多的超过了女性。此外,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地区这种差异就越加明显,在教育资源相对充足的情况下,人们很少考虑效益,而把受教育看成是一种对于两性都是当然的权利。女性文化程度偏低,对她们充分发挥社会经济职能及提高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显然是不利的,对于控制人口数量、改善人口素质也是突出的消极因素(妇女生育率与受教育程度成

反比)。

三、促进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实现平衡发展

(一)解决好农村教育融资问题。基础教育具有巨大的正外部性,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可以部分由政府提供,部分由市场提供,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供给不足,是我国农村教育投融资体制存在的基本问题。我国农村教育资金问题不是资金短缺,而是整个国家财政体制内资金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应改革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机制,调整政府的支出权和收入权关系,加强其对应性;需要消除区域性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分布状况;持续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管理体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特别是加大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政策性投入;增强义务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强教育负债管理。

解决农村教育资金问题的基本思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最低质量标准的义务性基础教育;按照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最低质量标准的义务性基础教育的要求,组织财政资金的来源;最低水平的、平均化的教育服务可由公共部门提供,超出平均水平的教育产品既允许由公立学校提供,也允许私立学校提供;生产单位的选择最好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来进行。

(二)改变人们的传统认识。我国传统文化中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只重视男性的教育,这就影响了女性受教育的提高,只有改变重男轻女的观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性别不平等的问题,使男女两性得到相同的受教育机会,而政府的政策导向十分重要。从社会、经济及政策等多方面共同制定长期措施,并坚持不懈地加以实施,才有可能逐渐强化人们对女性受教育水平重要性的认识。

篇8

1.高职学生专业选择现状

调查结果表明,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女性参与高等教育的比例不断增大,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高等教育中性别的纵向隔离程度。但是男女学生选择的专业领域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别隔离现象仍然比较明显:女性更多地集中在教育、艺术、语言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男性则集中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如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女生仅占5%,而在创意服务专业中,男生仅占15.7%。

2.高职学生选择目前专业的原因分析

调查数据中,想学一技之长有更好出路的学生占45%,按照个人兴趣来选择专业的学生占22.5%,听取父母和老师的建议选择专业的学生占7.5%,也有学生随便填报专业,占样本总数的15%。由此看来,大部分学生选择专业是出于自身的发展和兴趣爱好。但是可能因为社会影响,女生选择专业时可能考虑能学习一技之长的“女性主导”专业,男生可能顺应社会意识流而选择“男性主导”专业。

3.高职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1)家庭方面(表1)在变量家庭所在地中,城市的学生选择专业时更注重个人兴趣,而农村的学生希望学习一技之长为毕业后有谋生本领,但两者性别差异都显著,男生倾向于选择理工科,而女生倾向于师范等文科专业。父母的教育期望变量存在性别显著差异。农村家庭特别是经济状况不好的家庭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态度很不一致,子女专业选择的性别差异也很明显,对儿子的教育期望明显高于女儿。这可能和我国传统的家庭模式带有浓厚的“父权色彩”有关。家庭年总收入水平和父母受教育程度方面,经济条件和父母受教育水平都不错的家庭,子女在专业选择方面已经不存在明显差异。独生子女变量上,专业选择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可能父母的意愿对子女选择专业起着重要作用。(2)学校方面(表2)高职女生中有68%会优先选择学校的重点学科,高职男生中有60.7%会优先选择学校重点学科。从结果来看,学校的专业优势性对专业选择的性别差异影响不大。可能是因为学生在报考学校时并没有太关注学校的专业优势性,而是关注学校的整体评价。在高考制度方面存在性别的显著性差异。在报考志愿时,有32.8%的女生和21.7%的男生遇到过学校限制性别而不能报考相关专业,这些专业主要集中于军事,航天等特殊专业。(3)社会方面在应对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抗压能力方面,男生抗风险能力越强、成功信心越高。从男生的专业选择倾向看,男生对“男性应该承担起家庭的经济重任”这种体现性别特征越赞同,成功信心越高,探索性更强,他们在面临男性主导专业与女性主导专业,以及女性主导专业和中性专业的两两选择时,他们越可能选择男性主导专业和中性专业。从女生的专业选择倾向看,女生对“我喜欢从事虽然挣不多钱但失业风险低的工作”这种判断越赞同,在面临男性主导专业与女性主导专业和中性专业的选择时,她们越可能选择女性主导专业和中性专业。在企业性别差异制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女生更愿意去男女都有机会公平竞争的企业工作,所以求职时女生可能会关注企业的同一职位的性别比例。总之,高职学生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对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活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女生继续倾向于选择女性主导的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就可能加大专业间的性别失衡比例,甚至进一步影响她们的经济水平和社会地位。因此,解决高职教育中的性别公平问题,应该更多关注学生专业选择上的性别差异问题,使有能力的女性也有相同的机会去选择学习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类专业。

二、基于女性主义视角提出相关建议

高等教育领域中存在的性别差异现状,一定程度上折射了整个社会的性别差异现象。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可以准确地考量一个社会进步的程度,而女性主义理论就是在社会性别差异的基础上倡导全人类的男女平等。所以,在女性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对教育领域的性别不平等问题提出相关建议,是合乎情理的。

1.政府要坚持教育的性别公平性,制定保障女性教育的相关政策

第一,在就业政策方面,“禁止因妊娠和分娩歧视”,“招聘公告中不能出现男性优于女性的内容”,“在所有招聘的职称后应该注明男女均可”。[3]虽然我国已试图利用相关法律政策为女性创造获得就业岗位的同等机会,但是实际操作中仍然出现“野火烧不尽”之势或者政府部门对违反相关法令的处置规定并不明朗。因此,一方面,政府必须制定专门的反性别歧视法,确立性别歧视属于违法行为,明晰可操作性的法律细则。如果用人单位触犯,女性就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确立性别歧视惩罚和赔偿细则。比如“未做到男女同工同酬的单位要承担法律责任”,“因招聘和工作中遭受性别歧视的雇员,可以向用人单位索赔3个月工资的最高额”。另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宏观调控的手段,将聘用和培养女性劳动者的比例作为评价企业社会责任的指标之一。第二,应将性别社会化观点纳入教育政策之中,要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促进男女共同努力改变传统的“性别代言”,消除性别歧视和不平等的基础。一方面,可以对现行的教育政策进行修订,例如,修改带有性别差异的教师退休制度,以消除其对女性工作晋升和专业发展的影响;减少教育收费以避免贫困家庭的“舍女保男”。另一方面,政府应制定一些导向性或激励性的特别扶持政策,和学校一起鼓励女性走出“被单位拒之门外”的畏惧,大胆从事与自己专业或兴趣相符的工作。这样不仅提高女性的就业机会,而且也能鼓励有能力的女性选择自己擅长的专业。

2.家庭要改变“重男轻女”传统观念,树立男女平等的教育观

家庭是影响学生专业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诚然,对于现实社会中处于劣势地位的女性来说,接受公平的教育是摆脱这种不平等的最好方式。但是,父母往往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对劳动力市场中职业的性别偏见,去指导子女的专业选择,带有一定的主观和从众色彩。在一些农村或偏远地区,由于经济条件有限、信息传递慢和个人视野的狭窄,家长对职业认识大多来源于媒体信息,更容易受社会刻板印象的束缚,陷入对子女职业指导的误区。如果家庭无经济能力供养孩子上学,那么女生辍学就是首要选择。因为家长们认为,女生勤快乖巧,能够帮助父母干活、照顾弟妹,并且受近几年“读书无用论”影响,他们坚持认为女孩“读书无用论”,将女性的角色局限于“家庭主妇”的社会地位。然而,家庭经济好的父母偏好于为子女选择专业,也是一种不当之举。总之,受中国“重男轻女”传统观念、男强女弱的性别偏见和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的熏陶,子女将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内化为指导和衡量自身行为的准则。因而,在专业选择时,男女呈现显著性差异。为改变这一现状,家庭要改变传统观念,树立男女平等的新理念。第一,改变传统的性别教育观念,树立性别平等的教育观。当家庭对男孩的教育期望普遍高于女孩时,可能对女孩获得相同的教育机会和社会资源会更加不利。家长要摆脱传统的父权制文化束缚,改变“重男轻女”的观念,公平看待子女的社会地位,这样才可以推进教育领域中的性别公平化。同时,父母要认识到职业性别隔离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竞争性,尊重孩子的职业兴趣,帮助子女建立自己的专业选择范围。第二,父母应营造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帮助孩子增强自身平等意识。什么样的家庭必然教育出什么样的子女。家庭氛围对子女的个性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别是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能让孩子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子女的独立性和创新性。而且,民主型家长在专业选择时更愿意帮助孩子分析选择专业的原因和兴趣,辅以参考意见,而非主观断决,违背子女意愿。

3.学校教学要注重性别教育均衡发展,保障女性身心健康发展

其一,在课程设置上,学校通过教材将知识、社会规范和价值观传授给学生,在学生性别社会化过程中起着引导作用。所以,通过修订教材,可以逐渐取消课程的性别偏见和性别刻板印象。比如小学教材中的插图农民一定是“伯伯”,警察一定是“叔叔”。[4]在高等教育中鼓励男生选择工程、航天等具有挑战性的课程,而鼓励女生选择语言、文秘等缺乏探索性的课程。事实上,女性也具有向探索和挑战性职业方向发展的能力。因此,对于中小学教材的隐性性别歧视内容进行更改,势在必行。教材内容要摒除强调男性英雄角色和女性家庭角色的刻板印象设置,融入新的社会性别理念,提升女性的职业地位和人格优势,让女性从小生长在性别平等的环境,能够选取与自己专业符合的职业,不为就业的性别歧视而苦恼。其二,在教师发展方面,任何教育阶段,教师对学生性别的观念和行为塑造都是潜移默化的。如果老师对女生的鼓励多集中在听话、整洁;而对男生的表扬集中在大胆、创造性强。那么无形中就教导男女孩具有符合所谓性别规范的举止。[4]所以,学校教学要注重对教师获取性别知识进行专业的培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将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置于社会性别束缚之外,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从事各种工作,并能在以后工作中运用新的社会性别观念处理问题。

4.女性应该摆脱社会赋予自身的“枷锁”,增强积极竞争的意识

篇9

第一、提高女性自身素质,完善文化阵地建设。

为了更好的迎接奥运年,乡妇联在广大妇女干部群众当中开展了“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主题目活动,在各级妇联的带动和倡导下,主要采取征订文明礼仪知识读本和文明礼仪知识答卷等方式提高广大妇女干部群众的文明礼仪的认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切实的具体行动展现妇女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我国的百年奥运增光添彩。另外,我们还为提高妇女整体素质,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以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为载体,寓教于乐,用丰富的文化生活来达到逐步提升妇女素质的目的。一是利用“三八”妇女节,开展生动现实的座谈会。召开全乡女干部、个私经济的引路人、女能人,畅谈生活、工作、学习、理想,以生动的实例来激发全乡妇女们的创业热情,用身边的典型来感染、带动全乡妇女,促进她们思想认识的提高。二是利用学校素质教育,加速推进妇女素质提高进程。以“六一”儿童节活动为切入点,开展校园周边“快乐家庭”大比拼,激发了校园周边家庭妇女学知识、用知识,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推动了素质教育向家庭延伸。三是积极组织广大妇女群众积极参与辽中京文化节的篮球比赛、拔河等各项活动,丰富了她们的业余生活。

第二,开展双学双比,建功立业卓有成效。

第三、加强维权,保护合法权益。

受中国几千年重男轻女的影响,妇女整体的社会地位、个人自信程度、社会参与热情,相对男人来说,仍然较低。因此,维权工作仍然是今年工作的重点。我们坚决贯彻“热心、耐心、关心、爱心、尽心”等五心原则,认真接待每一位来访者,妥善处理每一项纠纷,直到来访者满意为止。在具体的纠纷调处中,我们充分运用新《婚姻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为广大妇女、儿童伸张正义,打击邪气,消除偏见。据不完全统计,全年没有一起因接待而出现重复上访,没有一起恶劣案件发生,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第四、加强团结,维护稳定局面。

妇联既是全乡妇女的代言人,又是广大妇女的知心朋友,更是全乡妇女姐妹工作和感情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作为女干部,如果不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就不能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更谈不上促进团结和维护改革开放稳定的大局面。因此,我们妇联同志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一是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二是工作吃苦,迎难而上,树立良好的妇女形象,以扎实的工作作风来影响全体妇女;三是以大局为重,以团结为重,以工作责任为重,团结动员广大妇女为我乡经济腾飞献计出力;四是当好妇女的守门人,做好妇女的贴心人,为难之际代表组织和人民伸出援助之手,动之以热情之心,正是由于乡妇联扎实、认真、负责、务实的工作,全乡妇女工作一年一个新变化,一年一步大台阶。

第五、以党支部换届选举为契机,推进妇联组织建设

篇10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居产妇四大死亡原因之首,尤以广大农村多见[1]。产后出血以宫缩乏力为主要原因,而导致宫缩乏力的因素中精神性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农村,重男轻女传统思想现象仍很普遍。为了解新生儿性别对产妇心理、产后出血、泌乳情况的影响,我们对孕足月单胎经阴道自然分娩的155例经产妇心理因素、产后出血、泌乳情况进行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0月-2008年9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正常足月单胎妊娠经产妇155例,均为头位经阴道自然分娩,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发生。其中农民150例,干部5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06例,高中及以上49例。根据分娩后新生儿性别分为两组,女婴组70例,男婴组85例,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及分娩经过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1.2 方法

1.2.1 心理因素参照心理卫生自评表(SCL-90),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产妇进行评定。内容涉及情绪、人际关系(父母、公婆、丈夫等)、家庭角色平等、对分娩心理准备、对胎儿性别的期盼等。评定时每项按好、一般、差分级,并进行量化。

1.2.2 测量产后出血量:采用产科贮血盆直接收集和称重法[1]结合得出出血量。称重法即将分娩后所用敷料称重减去分娩前敷料重量,所得重量按血液1.05换算成毫升数。因产后出血标准为产后出血量≥500 mL,而产后2 h出血量占总出血量的80%,故本资料采用产后2 h出血量≥400 mL作为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2]。

1.2.3 观察产后48 h内泌乳情况:产妇的泌乳能满足婴儿的需要而不需添加奶粉的为有乳,分泌的乳汁不能满足婴儿的需要需添加奶粉的为无乳。

1.3 统计学处理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SCL-90因子分值比较 女婴组(19.45±6.89)分,男婴组(11.02±3.29)分。女婴组产妇分值高于男婴组(P

2.2 两组产后出血量及出血发生率 女婴组产后出血20例(占28.57%),出血量为(302.02±201.50)mL,男婴组出血12例(占14.65%),出血量为(212.50±140.32)mL。女婴组产后出血量及产后发生率均高于男婴组(P

2.3 两组48 h内泌乳情况 女婴组有乳23例(占32.86%),男婴组有乳64例(占75.29%),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

3 讨论

3.1 新生儿性别对产妇心理状态的影响 从本组资料可以看出,新生儿性别为女婴的产妇SCL-90分值明显高于男婴组,其原因是重男轻女的思想在我国部分人中仍然存在,特别是在农村更加严重。有些妇女认为生女孩是自己的过错,担心被公婆、丈夫及周围人歧视,担心生女孩会影响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表现出心理上的困惑和烦恼,导致自卑、焦虑、抑郁和心理沮丧,这与童盛华[3]报道的相似。而家庭的不良态度对产妇心理影响更为重要,本院有5例产妇家属听到是女婴后,丈夫、公婆就置产妇母女于不顾。故产科医护人员应该在孕期对孕妇进行分娩女性新生儿方面的心理疏导,提供心理保健,并对产妇的家属及时给予解释和教育,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给予心理援助,缓解产妇对新生儿性别的心理冲突,消除或减轻产妇产后心理障碍,避免发展为产后抑郁症。

3.2 新生儿性别造成产妇产后出血原因的分析 本资料显示,女婴组产后2 h出血量及产后出血发生率均高于男婴组 (P

3.3 新生儿性别对泌乳的影响 乳汁产生的数量与产妇足够睡眠、充足营养、愉悦情结和健康状况密切相关[6]。产后情绪的变化可直接影响催乳素的分泌,产后抑郁、焦虑可造成乳汁分泌减少[7]。当产妇因分娩出女婴,出现抑郁、情绪低落时,易疲乏,饮食、睡眠欠佳,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不积极早吸吮,缺乏主动喂乳,吸吮不够,哺乳次数减少,导致乳汁分泌不足。同时女婴新生儿产妇因得不到家庭的关爱,营养和水分供给不足等,也可导致乳汁分泌量不足,引起缺乳。

3.4 预防措施 产妇入院后除详细询问病史、认真查体外,还应了解其心理状态、对新生儿性别的期盼及父母、公婆、丈夫对新生儿性别的态度、产妇在家庭中的地位等因素,对产妇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心理负担,使产妇全身心地投入到分娩准备中去。对期盼男婴的产妇,当出生新生儿为女婴时可及早采取加强宫缩的措施,如按摩子宫、予宫缩剂止血、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促宫缩等,然后再告知新生儿性别,并密切观察产后宫缩情况。同时要及时对其丈夫及家人进行劝导,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鼓励产妇多给新生儿吸吮,增进母子感情,指导母乳喂养及合理的饮食、休息和睡眠。

参考文献

[1] 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09.

[2] Esparza I JA,Mendez EG,Ruttorhara TA,et al.A clinicalcase diagnosis and laparoscopic treatment of ovarianpregnancy[J].Gynecol Obstet Mex,1998,66(1):486.

[3] 童盛华.产妇产褥期发生抑郁症的影响因素调查及对策[J].护理与康复,2009,8(1):15.

[4] 苏应宽,徐增祥,江森.实用产科学[M].2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69.

[5] 泰浩.产科学[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