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规避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9: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规避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风险规避概念

篇1

关键词:产品类别风险;品牌延伸;不确定性规避程度

中图分类号:F7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当今社会的发展,各个企业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往往会采用多元化战略。例如,二十世纪80年代,美国涂料行业质量参差不齐,而著名服装品牌Ralph Lauren则成功延伸到产品类别风险较高的涂料行业,涂料业绩进入行业前三名。但是,消费者对风险的感知往往会影响其品牌评价和购买意愿。然而,消费者生活的环境不同,使他们对风险的感知程度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产品类别风险对品牌延伸效果评价影响的作用大小可能会出现波动。营销管理者在进入不同文化市场采取策略时,不同文化的消费者对风险的感知存在差异,这种效果的评价是否会根据某些因素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呢?本文将从这些疑问来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何为产品类别风险

Gronhaug,Herm和Lines首次将产品类别风险引入品牌延伸的研究中,发现延伸产品所属产品品类的风险,即消费者对购买这类产品的风险感知,会影响消费者对于品牌延伸的评价:延伸品牌的产品类别风险越低,消费者对延伸品牌的评价越好。此外,Erdem和Swait同样认为如果产品类别风险高,消费者会倾向于选择可信的品牌。

国内学者范亭亭等人的研究发现母品牌的品牌概念会影响到消费者对延伸品牌产品类别风险的关注和敏感程度,从而对品牌延伸的评价产生影响。张潇潇等人认为对母品牌的熟悉程度、品牌概念和产品类别风险对品牌延伸评价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品牌所属的产品类别会对消费者购买产品的风险感知产生影响,这种感知会进一步影响他们对于品牌延伸的评价。

二、不确定性的规避程度在品牌延伸评价中的影响

Monga等人指出消费者对品牌延伸的评价及反映会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他们认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对不确定性和模糊的容忍程度是存在差异。那些对不确定性和模糊的容忍程度较高的消费者,往往会有相对较低的风险感知,从而对于延伸产品与已有产品匹配程度的介意度相对较低,从而对延伸产品的评价要高于那些对不确定性和模糊的容忍程度较低的消费者。因此,消费者可能会根据自身不确定性规避程度来增强或减弱产品类别风险对品牌延伸评价的影响作用。

三、不确定性规避程度差异在品牌延伸评价中的不同作用机制

1.产品类别风险对品牌延伸评价的影响

Dowing等人认为,当消费者对品牌延伸进行评价时,这两类风险会相关产生。首先,消费者很难评价新的产品类别;其次,消费者也很难预测该新产品类别的市场绩效如何。对产品延伸的感知风险可以看作对不可观察的质量的可信性的信号,这也会影响新产品类别的可接受程度。

综合前人的研究,我们认为,对于那些风险较低的产品类别,消费者会认该产品类别的总体质量较高,产品性能较稳定,消费者购买此类产品时所感知的风险相对较小,因而对品牌延伸的评价较高;而对于风险较高的产品类别,消费者会认为该类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波动较大,产品性能不稳定,整体质量问题相对严重,在购买中,消费者对于这类产品的质量等功能风险感知会明显增加,因而消费者对于品牌延伸的评价将会降低。因此,我们可以简单判断,产品类别风险对品牌延伸效果评价具有显著负向作用。

2.不确定性规避程度的调节作用

“不确定性规避”是Hofstede等人对“文化”研究所界定的文化特征中的维度之一,反映了个体在面对非结构化的、不确定的和无法预测的情景时,他们在多大程度上通过调节自身的行为和对信任的信念来避免这种情景。在不确定性高度规避的文化中,个体通常是主动的、好斗的、易激动的、寻求安全以及缺乏容忍性,例如希腊和日本都是不确定性高度规避的文化。而在不确定性低度规避的文化中,个体通常是善于思考、不好斗的、冷静的、可以接受个体风险和具有一定的容忍性,例如新加坡和牙买加都是不确定性低度规避的文化。因此,处于不确定性高度规避文化中的消费者倾向于那些可靠和持久购买的品牌,而处于不确定性低度规避文化中的消费者则喜欢尝试改变和新的品牌购买经历。对于那些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较高的消费者而言,他们渴望得到安全而避免风险,因此他们往往对风险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和敏感度,在对新产品进行评价时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对新产品能否给予自身安全、确定和低风险持有怀疑的态度,因而产品类别风险对品牌延伸的评价的影响可能会增加;而那些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较低的消费者则不同,在面对新产品所带来的风险时,他们善于冷静思考、分析利弊,对不确定性具有一定的容忍度,对风险的关注度和敏感度较低,往往会忽略或较少考虑新产品可能带来的风险,因而产品类别风险对对品牌延伸评价的可能会降低。

因此,我们可以简单的判断:不确定性高度规避的消费者相对于不确定性低度规避的消费者而言,所感知到的产品类别风险对品牌延伸效果评价的影响较强。

四、营销启示

品牌延伸是将已有品牌拓展到新的产品品类中,期望通过一个成熟的品牌来开拓新产品的市场,它是企业在推出新产品中经常采用的策略,也是利用品牌资产的重要方式。因此,当企业做出新产品上市推广时,应考虑到产品类别风险可能会影响到消费者的品牌评价。特别是对于那些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新产品推广的企业来说,更应考虑到地域的文化差异所造成的消费者不确定性规避程度在品牌评价中的影响

参考文献:

[1]Zhou K Z S C. A paradox of price-quality and market efficienc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US and China marke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 2002, 19(4): 349-365.

[2]Erdem T, Swait J, Valenzuela A. Brands as Signals: A Cross-Country Validation Study.[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6, 70(1): 34-49.

篇2

什么是风险?首先、风险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已经存在的客观结果或既定事实,但它与风险因素有关。其次、风险只计算其可能的损失不计算其可能的附带收益。再次、风险具有一定的可度量性。

财务风险的界定。什么是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风险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对财务风险的概念有两种认识:第一种认识,财务风险属经营风险的一种,它不同于一般的经营风险它特指股份制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资金运动风险,包括筹资、融资、投资和用资等活动中所面临的各类风险。第二种认识,企业所有的经营风险都可以认为是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经营风险的货币化的表现形态。

财务风险管理的必要性。首先,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一种以盈利为目的的风险活动,风险与收益同在这一规律决定了对财务风险进行管理的必要性。其次,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包含了对风险进行管理的要求。再次,近年来,国内许多大型企业破产倒闭的事实从反面说明了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管理的必要性。中国珠海的巨人集团曾经辉煌一时但因投资决策失误被巨额负债拖垮。创维集团总裁黄宏生出道时看好彩电业却因技术落后大亏一本之后又投资于丽音机,却因操之过急几乎血本无归。因此,企业界存在的这种现象说明了无论是百年基业还是后起之秀加强财务风险管理都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财务风险的规避。财务风险规避涉及的内容很多,针对不同的风险形式有不同的规避方法本文主要讨论会计责任风险和经营中的财务风险规避问题。

一、会计责任风险的规避

新颁布的会计法不仅强调了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会计行为的主体,而且还扩大了单位主要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对单位负责人来说如何维护会计资料的真实性、防范可能出现的会计责任风险是至关重要的。从我国现阶段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看,既有人为的因素也有会计技术因素的影响,既有单位负责人的因素,也有会计人员自身因素的影响。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单位负责人为自己的业绩或企业自身的利益,而指使会计机构弄虚作假而致虚假的会计信息给企业带来的。针对上述原因本文认为单位负责人要防范会计责任风险应重视以下几点:第一点,加强单位负责人自身的法律意识,提高其综合素质,这是贯彻执行会计法避免会计责任风险的关键。第二点:设置总会计师岗位充分发挥总会计师在企业中的作用第三点,加强内部会计监督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第四点,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单位负责人必须配备有资格且高素质的财会人员拒绝任何法制观念淡薄职业道德水平低技术不过硬的人员。

二、企业经营中财务风险的规避

这里的生产经营主要是指:企业的生产和营销在企业的生产和营销方面由于市场条件的变化和企业管理方面的问题会在企业财务方面造成风险。生产方面,在通过市场采购生产资料的条件下,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的供应数量和价格都存在着不确定因素。在营销方面,消费者数量的变化、销售渠道的变化、其他代用品市场供求变化、竞争者情况的变化都会企业产品在销售上出现的风险。企业财务压力的风险贯穿于经营活动中,但并不说明企业束手无策。相反,企业可以通过各种风险经营策略采取主动措施化险为夷,以下重点说明几种风险经营策略。

1、从营销的角度谈风险规避的问题。首先是超前防范经营风险的市场细分策略。其次,是用多角化策略分散风险。再次,用市场营销组合来综合防范风险。市场营销组合分成4类:产品product、价格price、销地place、和促销promotion、简称4p组合。产品策略主要包括:产品组合策略、产品寿命期、经营策略、新产品开发以及产品包装品牌策略等。

2、从生产的角度谈风险规避的问题。这里成本控制是一重要手段,要建立成本分级分口管理的责任制度要处理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处理企业总部与下属各个生产单位包括车间班级在成本管理中的关系。其次,处理财务部门和其他业务部门在成本管理中的关系形成贯穿企业上下连接整个企业左右的成本控制系统。企业总部负责制订全企业的成本管理制度、成本计划并进行成本目标分解。车间分部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在车间内组织贯彻企业成本管理制度编制车间分部成本计划把车间分部成本指标、分解给班组组织车间分部成本核算并报告总部,检查分析车间分部成本计划执行情况,督促班组完成成本计划。以上是从纵向落实成本控制,以下是从横向来落实成本控制,财务部门负责全面成本管理,生产计划部门负责分管与产品产量出厂期等有关的成本管理,物资部门负责分管与原材料外购协作件燃料消耗等有关的成本管理,技术工艺部门负责分管与原材料消耗新产品制造和老产品改进以及技术革新技术改造产品设计等有关的成本管理,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分管与产品质量有关的成本管理,劳动工资部门负责分管与工资劳动定额劳动保护等有关的成本管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分管与行政管理有关的成本管理。

总的说来企业经营的风险可以概括为下列5个方面:第一、市场需求市场对企业产品的需求越稳定,经营风险越小;反之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波动越大企业经营的风险也越大。第二、产品售价越越稳定,经营风险越小;反之,产品售价波动越大企业经营风险越大。第三、产品成本产品成本是产品收入的抵减,抵减后就得到产品利润产品成本波动大在产品收入不变时产品利润波动也大,经营风险随之增大;反之,产品成本波动小经营风险也小。第四、调整价格的能力。企业在经营中经常会发生投入资源价格上升的情况,当产品成本变动时如果企业具有较强的调整价格的能力,经营风险就小;反之企业如果缺乏这种调整能力那么经营风险也大。第五、固定成本的比重,在企业的全部成本当中固定成本比重较大时单位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便大;当产品销售量变动时单位产品固定成本随之变化引起单位产品变化也会比较大从而导致利润的变化比较大,这样经营风险也比较大;反之,在企业的全部成本中固定成本比重较小时,单位产品成本中单位固定成本所占的比例也比较小;当产品销售量变动时,产品的产量相应的变动单位产品固定成本也相应的变动;但由于它占的比例比较小所引起单位总成本的变化也比较小从而利润变化也小于是经营风险也比较小。

结论

风险的规避是决定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使财务风险管理提上议程,相信随着我们对财务风险越来越重视,我们有能力把风险降到最低,从而有助于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翔.论企业财务风险及其控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32~34

[2]单静.财务风险预警研究.东北林业大学.2005.74~75

[3]李胜.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湘潭大学.2005.46~49

篇3

一、风险与治理概念

生活在高度现代性世界里,便是生活在一种机遇与风险的世界中。吉登斯指出,风险这个概念与可能性和不确定性概念是分不开的,风险指的是在与将来可能性关系中被评价的危险程度。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风险社会产生了,用吉登斯的话说,“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人为不确定性的世界,其中的风险与现代制度发展的早期阶段的风险完全不同”。 风险的影响力渗透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南方体育》等的休刊,表明国内体育纸媒面临众多风险。道格拉斯认为,在古代文明中,诸多避免风险的行为目的是在充满矛盾的经验以及道德困惑中创造出一种秩序。 在任何社会都是如此。风险的客观存在与主观判断共同决定了采取什么样的治理形式来实现一种理想的秩序,以规避和减少风险。

这里所说的治理是广义的,指的是为了调整、保护或增加相关利益方的利益而建立的一套制度安排。这个定义或许过于中性,那么我们不妨使用一个福坷式的定义:治理指的是在一个国家、组织或地方,控制、规范、塑造、掌握他者或对其施用权威所采用的各种战略、策略、过程、程序或计划。各种治理形式交织在一起,既相互补充增强,也在某些时候、某些情况下产生冲突,共同构成整个媒介组织的治理形态。一个媒介组织的治理形态不仅是结构意义上的,而且是能力意义上的。治理不仅要使这个结构运行起来,还要实现结构预设的秩序目标。

二、治理所要达到的秩序目标

从风险的角度来说,治理所要达到的秩序目标可以具体化为三个:选择风险、分担风险以及规避和减小风险。选择风险是治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为这样可以使外部风险“内在化”,减少环境的复杂性。在不同的社会结构中,所选择的、被认为应该规避的风险是不同的。道格拉斯认为风险选择和社会文化组织的联系是通过“确定责备对象和摆脱责备的过程”实现的。《南方体育》休刊的风险选择其实也是通过“确定责备对象和摆脱责备的过程”来实现的。确定该责备的对象大致有三个:体育信息管理者、整个体育报纸市场的萎缩、《南方体育》的管理者;其摆脱责备的结果是,南方报业集团出于整体战略的需要,将《南方体育》暂时休刊,并把它并入《南方都市报》报系,实现集团资源整合,在更广阔的领域内求得更大发展。

在这三个具体目标中,分担风险最为关键,因为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有解决了由哪些社会群体来共同承担风险,分担哪些风险以及多少风险,才能在治理过程中划分清楚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与职责,并建立相应有效的激励与惩罚机制,使相关各方在应对风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然后才能把如何预防和规避、减少风险提到日程上,并使各方承担起相应的责任。风险的分担过程也是一个沟通和说服的过程。只有说服各方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才能使治理运行起来。对于传媒组织来说,情况也是一样,《南方体育》休刊的风险是由体育信息管理者、整个体育报纸市场的萎缩、南方报业集团的管理者来共同分担。

规避或预防风险是在风险发生之前,而风险一旦发生,所采取的措施就只能是尽可能地减少风险了。毫无疑问,能否有效地规避和减少风险以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达到这个目标是检验一种治理形式绩效的重要标准,但这并不是说治理要消除所有的风险。如果这样理解就是对治理的误解,因为风险是伴随着人们的选择和决策存在的,治理不过是一套实现特定选择和决策的制度安排,它的功能不是消除风险,而是辨别和应对风险。

这三个目标贯穿在治理过程的始终,并因为治理形式的绩效差异而表现为不同的实现程度。更重要的是,三个目标的不同实现形式及其组合产生了不同的现实秩序形态。按照哈耶克的看法,秩序是“事物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各种因素相互联系,因此我们能根据我们对整体的某个局部或时间段的了解而得到对其他部分的正确期望,或者至少期望很有可能被证明是正确的。” 显然,秩序的基本功能是为行为者提供稳定的预期,以减少治理的成本,把冲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秩序是治理过程的结果,是通过治理达成的。

三、治理是对媒介风险的有效规避

媒介是有序存在的,秩序使传媒能集体应对风险。不论是通过强制实施的行政计划,还是通过各种生产,秩序都是媒介正常生存、发展所必需的。风险社会的到来是对现有秩序的挑战,也为构建新的、更加安全的秩序提供了机会,尽管这个重建过程是漫长而坎坷的。在这种风险环境下,媒介就要实行复合治理,应该把重点放在加快现代治理机制的构建,通过制度调整协调组织内部的各种关系,发挥各个组织行为者的能力,共同有效地应对媒介生存发展所面临的风险。

具体来说,首先要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以维护体育媒介服务系统与体育信息管理系统的信任关系,从而为整个媒介秩序提供基础性支持。近期以来,中国的不少体育组织不能处理好与媒体的关系,中国的媒体也时常与一些体育组织处于一种尴尬之中。其实主要问题是双向的,即体育组织没有良好的媒介服务理念和技能,体育媒体没有良好的信息管理和新闻报道理念。体育赛事期间的媒体服务水平在中国一直是一个未能解决好的问题,如果新闻媒体把握住与体育组织的关系实质,会更利于自身的生存发展。原《南方体育》总编辑龚晓跃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说:“我最痛心疾首的经历是在2002年世界杯的时候,当时没有顶住正在上升中的团队要求提前决战这样一个过激的想法。”2002年世界杯,《南方体育》派了20多名记者去现场采访,拼所谓的资讯,在那时,强势的体育媒体中已开始“包养”(付钱买断)一些采访对象,龚晓跃说,“如果采访者和被采访者结成了利益同盟,是很悲哀的。应该要有距离,我们的毛病是离得太远了。”体育媒介服务系统与体育信息管理系统之间出现的这种不协调关系,有待政府机关通过制定相对应的政策来达到两个系统间的有效沟通。

其次,要强化整个媒介市场治理风险的能力。《南方体育》的休刊不完全是因为经营不当等自身原因造成,它与整个体育纸媒市场的不景气也是有必然联系的。2002年韩日世界杯以来,国内体育纸媒市场普遍缩水,互联网、电视及区域强势综合性日报对专业体育纸煤形成三面夹击之势,导致读者大量流失。据掌握的数据,2005年初,全国体育纸媒的总发行量仅相当于2004年初的一半,不到2001年的1/3。与此同时,广告商对体育纸媒抱有根深蒂固的成见。以情况最好的《体坛周报》为例,一周三刊,一度期发量超过百万份,但即使在它最好的年头,广告额也远不如实发量比它低很多的非体育类报纸。因此需提高整个体育纸媒应对风险的能力,给体育类报纸提供一个积极的市场环境。

再次,要提高媒介管理者个人、组织的责任感、风险意识以及风险的识别能力,使他们在行为广度和强度提高的同时,也能提高行为和决策的理性程度。《南方体育》属“文人办报”,缺乏一定的经营实践。刚开始在广州受到欢迎的时候,一些传统的体育报纸就有比较明显的商业上的打压,比如,挖人、对发行渠道的压制,这在商业竞争上无可厚非,“甚至我们在一个分印点的胶片还被一个竞争对手拿走了。”龚晓跃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说,“我当时曾经有机会碰到这方面的前辈,表示过,《南方体育》的出现并不是要抢谁的饭碗,只是希望一起把这个市场做大。”虽然《南方体育》内部的很多领导都表示人才流失对报纸的影响不大,但5年内出走了50多名骨干,使《南方体育》大伤元气,这也促使《南方体育》建立了一个运转得比较好的人才自我培养体系。这份报纸的所有核心团队人物都是记者出身,他们在给读者提供别样文字的同时,也表现出文人办报不可避免的毛病:太迷恋作为传媒的价值观、表现力、版面形式,怎么做一个报道,“作为总编辑过于迷恋这些东西是十分危险的,这分散了自己其他精力。”总编辑龚晓跃总结自己的失误:这个核心团队里谁都没有经营的实践经验。虽然提出了“足球宝贝”等有创意受欢迎的构思,“但我一直没有为这个媒体找到一支很有执行力的团队。”龚晓跃很无奈也很遗憾地说。因此,媒介管理者想要在竞争中取胜,就应该加强风险意识与识别风险的能力,找到一支很有执行力的团队来应对风险、规避风险。

篇4

[关键词]战略 风险管理

目前,国际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国内企业在面临严峻考验之时,也在积极寻求应对之策。企业者们都认识到,企业要想使得经济效益和竟争力大幅度提高,要想建立核心竞争力,势必需要实施企业战略管理。这也是企业扬长避短、克服短板不足的可行之策。所以具有从众心理的企业者们愈发注重企业战略的制定。但是,企业战略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竟争优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将风险裹挟而至。

一、战略和战略风险管理概念分析

1.战略范畴和概述。战略,顾名思义,战略即为战斗谋略。在《辞海》里,战略被定义为“军事领域用语”。随着现代社会快速进步,战略一词,被赋予全新的含义,并且逐渐被广泛的应用到除军事领域以外的诸多行业和领域。由此,将“战略”运用到企业经营管理之中,也就衍生出了企业战略。安索夫所著《从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一书,率先提及“企业战略管理”一词。安索夫认为,将企业日常管理和长期规划合二为一的企业经营管理业务即为企业战略管理。而斯坦纳在其著作《企业政策与战略》一书中,则认为,企业战略管理是一个持续递进的动态过程。企业战略管理肩负着企业发展重任,和企业目标确立,以及保证企业目标顺利落实的重担。

2.战略风险管理的概念。风险,基本含义是指具有诸多变数的预期损失。企业战略风险,即为存在诸多变数的企业整体预期损失。战略风险,是能影响到整个企业前进方向、企业效益的重要因素。战略风险因素,能对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资源、核心竞争力、企业效益,产生巨大影响。影响企业战略风险的因素很多。西方经济学家罗伯特·西蒙,曾经将企业战略风险的来源和构成,分成:运营风险、资产损伤风险、竟争风险、商誉凤险,四个部分。当企业出现了十分严重的产品质量、管理流程失误时,此时企业运营风险就转为企业战略风险。如果企业的财务价值、知识产权滞后,资产损伤就演变为企业战略风险;产品、服务能力受损,竞争风险就演变为企业战略风险。商誉风险,则是在上述三个方面都出现后,而产生的综合结果,当整个企业失去了客户高度信赖、企业价值锐减时,商誉风险随之产生。

二、影响企业战略风险管理的三大因素

风险因素的出现,使得风险发生几率骤增,同时也是损失幅度扩大化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企业风险产生的内在原因。影响到企业战略风险管理的因素主要有一下三点。

1.企业管理结构、以及决策者主观偏好对企业战略管理风险的影响。企业管理结构,是影响企业管理行为的重大因素。按照“高层管理者理论”,描述出了决策者的特征,以及企业战略决策和企业效益之间的关联。企业高层决策者结构及管理构架,直接反映了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经营管理领域的认识能力和对企业长远发展的驾驭能力。

2.企业发展战略所面临的风险因素。企业发展战略风险,应由企业正确的战略发展方向来予以规避。如果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出现重大偏差和失误,将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企业的最大风险因素往往来源于:企业发展战略指导方针、指导思想与企业的实际现状和需求严重不符;企业发展战略资源、竟争能力不能有效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

3.企业营销推广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企业营销推广和市场开拓能力,对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影响深远。企业薄弱的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低于竞争对手的营销推广、市场开拓能力会影响到企业发展战略制定,会催生出企业发展战略风险。

三、规避企业战略风险管理的四个方法

为了降低企业战略风险概率,降低其损失,依据企业战略风险的性质和战略发展风险的管理目标,企业主要有以下四种规避企业发展战略风险的方法。

首先,企业战略风险回避法。企业对略风险的回避,是消极的应对策略。企业通过回避战略凤险源,进而避免战略风险发生。这种风险回避法的使用,有一定局限性,在企业极力回避战略风险的同时,也一并失去了市场竞争和占有的大好良机。

其次,战略风险减弱法,即通过减少企业战略风险发生的概率,或者减小损失来控制战略风险的损失程度。

再次,战略风险转移法,战略风险转移法,是指企业通过付出一定经济成本(比如:投保、赢利机会、担保费),或者采取某种方式(比如:信用担保、租赁经营、套期交易、票据贴现等)将风险损失转嫁他人承担,以避免战略风险给企业带来毁灭性损失。

最后,为了企业持久发展,企业应将战略风险管理不间断的与企业自身相融合,以形成企业内部精神支柱文化理念。同时,建立完善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使企业能更好的将风险化险为夷。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防范风险,而防范风险是基于战略现实的考虑,借助企业文化理念,形成企业的战略风险管理文化,使其成为企业发展的“防火墙”。

参考文献:

[1]赵建伟.新形势下企业战略风险管理[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15)

[2]商迎秋.企业战略风险识别模型构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

篇5

关键词: 商业体育赛事;经营;风险

中图分类号:G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3-0130-02

0 引言

随着我国体育经济和体育产业的发展,各种体育赛事的组织申办在我国也不断增加。经营好体育赛事,不仅会带动我国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也能拉动旅游、餐饮、环保、建筑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体育赛事按其社会属性可分为公益性体育赛事和商业性体育赛事。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公益性体育赛事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或社会的捐赠,其举办的目地是为了促进体育事业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而商业性体育赛事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把体育赛事作为一种服务产品出售后的收益,举办目地是促使举办方盈利。因此,商业性体育赛事更能带动我国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本文重点探讨商业体育赛事的经营管理风险问题。

1 商业体育赛事经营风险的概念界定

1.1 商业体育赛事的概念 关于商业体育赛事的概念,国内外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本文综合各种研究文献的提法,认为商业体育赛事是指:体育经营单位以盈利为目的,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手段,为满足消费者的竞技表演需求而举办的特殊活动。商业体育赛事主要由各种体育俱乐部、体育经纪人或体育中介公司操办或承办,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符合现代企业经营的特征。如各种邀请赛、对抗赛、选拔赛、等级赛等。

1.2 商业体育赛事经营风险的概念 所谓经营风险是指:公司的管理人员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由于决策方面的原因造成其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经营风险的产生会不断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商业体育赛事的组织和承办者多为专门组建的体育赛事运作公司,体育赛事运作公司市场化的运作手段和现代企业经营的组织方式决定了商业体育赛事这种服务性体育产品的提供过程中也会存在各种经营风险。因此,商业体育赛事经营风险可以理解为:体育赛事运作公司在向体育消费者提供体育竞技表演服务产品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经营的不确定性。

2 我国商业体育赛事经营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分类

2.1 商业体育赛事经营风险产生的原因

2.1.1 体育赛事经营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多变性 任何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质都是要求得企业外部环境、企业经营目标和企业内部条件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赛事运作公司的商业体育赛事经营管理也不例外。但是体育赛事经营的外部环境往往是多变的。比如:消费者对该运动项目的偏好发生了变化、体育消费者目前的支付水平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其他运动竞赛或娱乐表演有足够吸引力引起目标体育消费者群体的消费转移、体育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管限制、政治动乱和自然灾害等等都会使赛事的运营产生风险。

2.1.2 商业赛事现代企业经营的特点 现代企业经营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经营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体现了社会化大生产的特征,在经营过程必然由于社会经济活动的多样性及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产生经营风险。如体育赛事运作公司,不仅仅运作体育赛事,还可以利用体育资源扩展体育相关业务,如体育广告、体育经纪、体育旅游、体育咨询等。经营的复杂多样性导致管理的难度和经营决策失误的风险。

2.1.3 商业体育赛事休闲消费的特点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的需求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只有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满足后,才会逐步向更高一层的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发展。商业体育赛事的消费需求显然是高于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生理需要的高层次的需求,是为了满足人们休闲娱乐、追求现场气氛、追求刺激的需求。这种需求不是人们生活必须的,而是在消费者群体满足基本需求之后由于对体育赛事的兴趣、喜好以及有一定的经济承受力的情况下选择的一种消费行为。因此,体育赛事的消费对于人们的偏好及价格等因素的弹性比较大,容易形成销售量的大幅增减,形成经营风险。

2.2 商业体育赛事经营风险的分类

2.2.1 财务风险 商业体育赛事的经营和一般企业相同,首先要面临财务风险。如赛事运作公司负债权益资本结构不合理或融资不当使公司陷入财务危机,不能按期偿还到期债务;没有办法解决赛事运作的资金缺口;赛事门票、广告等各项收入不能弥补赛事运作的费用;与赛事运作公司达成协议的赞助商、供货商因债务危机、破产或违约等原因造成协议中断,影响赛事正常运作形成收入损失等。

2.2.2 环境因素风险 商业赛事的环境风险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社会或自然界的不可控因素造成的经营不确定性。如社会动乱造成的赛事取消,地震、水灾、火灾、天气原因造成的比赛无法预期进行等。

2.2.3 组织管理风险 组织管理风险是体育商业赛事特有的也是主要面临的风险。由于体育竞赛本身高强度、超负荷的运动,以及一些体育赛事的对抗性,如篮球赛、足球赛,容易造成运动员的身体冲撞和伤害;体育赛事的组织不力,造成赛场的拥挤,形成观众踩踏事件;赛事的主办方没有组织管理好赛事的运动员和裁判员队伍,造成假球、黑哨等一系列虚假行为,引起观众的不满,发生暴力冲突;体育赛事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租用场地的器材被盗,观众财物被盗;赛事组织不力导致门票营销、赞助活动等与第三方发生纠纷;赛事举办方提供的食品问题导致运动员、教练员身体受伤影响比赛等等,这些都会由体育赛事经营公司做出赔偿和处理,影响其经营的收益,形成经营风险。

篇6

[关键词]企业税收策划 风险 防范策略

在一个企业中,财务管理工作是所有工作的重点,是企业发展和循环的基础。但是,财务管理工作中也与存在很多风险,能否正确把握风险、规避风险,对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税收筹划工作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关键环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研究企业税收筹划方面的内容。我们要认真分析当前企业税收筹划中的问题,同时不断加强研究探索,吸取经验,实现对企业税收筹划风险的有效防范。

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在税法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对自身的经营或投资活动的适当的安排,在不妨碍正常的经营的前提下,达到税负最小化的目标。税收筹划的内容包括合法节税、税负转嫁筹划以及实现涉税零风险。虽然采用任何一种方法理论上都可以使纳税主体直接或间接获取经济收益,但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的,税收筹划也不例外。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应根据主体的实际情况,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确定每次税收筹划的净收益。如果净收益很小或者为负,则该项筹划就不值得去做。1税收筹划的概念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在法律的许可范围内,通过对自身的经营、投资、理财活动的事先安排和筹划,在不妨碍正常经营的前提下,通过合法地选择取得所得的试点,或是转移所得等方法使收入最小化、费用最大化,实现免除纳税义务、减少纳税义务、或是递延纳税义务一种理财行为。税收筹划充分利用税法中所提供的一切优惠,在诸多可以选择的纳税方案中择其最优,以期达到整体税后利润最大化。

一、企业税收筹划概念与风险

(1)税收策划概念

税收筹划是指企业按照国家税收法律的相关规定,在法律规定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对各种经营和理财活动的筹划安排,努力实现税后利益最大化的一种财务方面的筹划活动。在企业纳税减少、受益相对增加的情况下,税收筹划对企业的意义更加侧重于降低企业的成本,使企业在竞争中更有优势,同时也实现了买卖双方的互惠互利。

(2)企业税收策划的风险

任何一种追求经济利益的活动通常都存在着相应的风险,企业的税收策划同样存在风险。税收筹划风险是指税收筹划的失败及其后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企业不依法纳税的风险;第二,对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执行不到位形成的风险;第三,缺少对税收政策的整体把握形成的风险。我国企业目前在税收策划方面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税收政策不稳定

我国在税收政策的变化方面比较频繁,这种变化既为企业税收筹划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又给企业税收筹划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每项税收筹划项目的完成都需要一个过程,如果在实施过程中税收政策发生了变化,那么已经制定好了筹划方案有可能违反变化后的政策,变成不合理的方案,给税收政策的筹划带来了风险。

2.税务行政执法不规范

我国目前有多个征税主体,包括:海关、财政、国税、地税等多个机构。在进行税务行政执法时,各个系统经常会发生重叠,同时,受税务机关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影响,经常会发生税务行政执法不规范的现象。在这种税务行政执法不规范的环境下进行税收筹划工作,经常会出现以下风险问题:税务行政执法主体将企业税收筹划的行为认定为偷税行为,或者没有及时追究企业违反税务法律的谁税收策划行为,使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产生错误观念,为将来的税收策划风险埋下了隐患。

3.税收筹划项目选择不当导致风险

税收筹划可以在企业投资、生产、经营等多个领域可以开展, 但由于每个企业的情况各不相同,涉及的税收筹划项目也有差别,就就需要企业能够进行有合理选择问题。如果没有认真分析就开始了税收筹划,那么项目成功的概率自然比较低。

4.相关人员能力不足导致的风险

在企业的税收筹划中,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是保证项目成功的基础。如果企业的会计的业务能力和财务管理水平很低,会严重影响信息的真实;另外,企业税收的筹划还需要企业领导的重视,否则难以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因此,做好税收筹划的人员基础工作,对保证项目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二、企业税收筹划风险的防范策略

(1)树立关于企业税收筹划的正确认识

想要尽量规避税收筹划的风险,首先需要树立对税收筹划的正确认识。加大宣传力度,纠正人们对企业税收筹划方面的错误理解。利用各种媒体对企业税收筹划进行宣传,对于一些重点内容要更要加大宣传力度。例如:税收筹划的概念、特点、原则以及介绍偷税、骗税、抗税等违法行为的法律概念。税务征管工作人员也要在执法活动中保证纳税人拥有了解税收筹划的权利。相关税务中介机构要介绍一些企业税收筹划的成功案例,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税收筹划意识。

(2)加强相关理论研究

目前,我国企业缺少对税收筹划理论的研究,理论研究基础十分薄弱,导致我国企业在税收筹划工作上缺少理论指导,也导致了对风险的防范能力不足。加强相关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工作:

1.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税收筹划理论成果,并且认真研究分析,努力从研究中寻找适合我国企业税收筹划的理论方法,从整体上促进我国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

2.增加以税务机关、税务机构以及纳税人为主体的研讨会次数,在会中各方积极交流观点和意见,探讨我国税收筹划现状。分析国内外先进的成果和经验,并通过不断总结,找出未来税收筹划工作的规律。

篇7

【关键词】

医疗风险;概念;医疗事故

医疗风险研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逐渐成为国内医院管理科学方面研究的热点之一。对于医疗风险概念的界定,目前国内外尚未有明确、统一的定义,这就给医疗风险管理、医疗风险责任划分、医疗风险赔付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只有明确了医疗风险的概念,其他相关研究才能顺利进行,同时,因医疗风险而引起的相关问题才能得到有理、有序、有据的解决。

1 医疗风险概念界定的意义

当前我国航空和交通领域一旦出现空难或交通事故时,为什么处理起来相对容易些,并很难引发成社会问题?除政府机构、各类保险公司参与及有效的处理机制因素外,空难、交通事故的界定及赔付标准比较明确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同样的道理,医疗风险一旦演变成医疗事故,处理起来也相对容易些,因为,我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2条关于医疗事故已有明确的规定:“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这使得医疗事故界定比较明确,同时《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对医疗事故的等级、赔付标准也有相关说明,从而为医疗事故的处理奠定了基础。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对医疗风险未明确阐述,但在现实中因医疗风险引起的医疗纠纷远远超过因医疗事故引起的医疗纠纷,这就为处理因医疗风险而引起的各类问题埋下了隐患。

医疗风险概念的明确是医疗风险管理、医疗风险责任划分、医疗风险赔付等相关研究的基础。

当前由于医疗风险概念的不明确、不统一,使得医疗风险管理的概念也显得不规范、不统一,最终导致医疗风险管理目标不明确、流程不合理、效果不明显。如下述医疗风险管理概念中就存在问题:①医疗风险管理包括对医疗机构及从业人员的管理、药品设备的管理、风险管理教育、事故之后的风险定义和控制、风险传递的过程监控等。②医疗风险管理是指医疗活动中,对于现有和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评估和处理,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减少和消除风险的发生,降低风险事件造成的社会不利影响和经济损失。③医疗风险管理是指医院有组织地、系统地消除或减少医疗风险对病人的危害和经济损失的活动。它一般是通过对医疗风险的分析,寻求医疗风险的防范措施,尽可能地减少医疗风险的发生。医疗风险管理的过程分为6个步骤,分别是:建立环境、风险鉴定、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处理与监控和评审、信息交流和咨询。

医疗风险概念的模糊,使得医疗风险责任划分、医疗风险赔付上遇到了困难,并由此影响到司法审判的公正性,同时也使医疗纠纷进一步扩大。医疗风险概念及医疗风险应当由谁来承担的问题,是医事法学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必须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按照我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对医疗事故的规定,显然,医疗事故的责任应当由当事医疗机构和当事医疗人负责,而其他原因产生的医疗纠纷(医疗风险)在责任划分上是值得商榷的,特别是由于医学的局限性而产生的医疗风险,笔者认为应由全社会成员共同承担,而不能完全落到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的身上。

医疗风险概念的明确能使政府、法律部门、医患双方尽快达成一致的看法,合理解决问题。

当前,政府、法律部门、医患双方对医疗风险的认知程度和关注焦点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政府、法律部门在认知和处理医疗风险时,时常认为医疗风险及随之引起的医疗纠纷主要原因是由医方造成的,况且患者处于弱势地位,所以,其关注的焦点是尽快满足患者的要求,防止因医疗纠纷引起社会问题。患者由于对医学知识缺乏了解,认为医疗风险所造成的一切后果都应由医方承担,他们关注的焦点是医疗风险对身体和精神损害的程度以及医方为此赔付的多少。医方目前对医疗风险的认知和关注程度最高,有扩大化的趋势,因为在处理各类医患纠纷时,往往医方处于相对无奈的处境,其关注的焦点是医疗风险对医院和个人造成的影响如何、赔付多少等问题,希望尽快了结此事,防止纠纷进一步扩大。

2 目前国内对医疗风险概念的界定

从医者的角度确定医疗风险概念,将医疗风险定为医疗事故、医疗差错、医疗意外、并发症以及由这些因素导致的医疗纠纷等。如:医疗风险是一种在医疗实践中发生的风险,既具有风险的客观性、兼容性、复杂性、损失的可能性的一般特征,又因为发生在特定的职业实践活动中,而与从业人员的工作态度、责任心、技术水平、工作条件和患者以及疾病的某些性质有关,主要包括:医疗事故、医疗差错、医疗意外、并发症以及由这些因素导致的医疗纠纷等。

此医疗风险概念的界定,实际上是将医疗风险等同于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其更深层的含义就是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如何规避和防止发生医疗风险,避免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损失,因为只要是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必然要付出代价。所以,此医疗风险概念的界定,其实是从医者方面界定的。

从患者的角度确定医疗风险概念,实际上是从医学的局限性上来界定的。如:医疗风险不是指在诊疗护理过程中,由于医护人员诊疗护理过失,直接造成病员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残废或死亡,而是指非故意的、非预期的、非计划内的医疗意外造成的机体损伤。

医疗风险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医疗目的之外的危险因素,而这些因素虽然存在,但不一定会造成不良后果。

医疗风险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因履行正当的医疗职务,由于不可抗性的原因,而发生医疗相对人死亡或者严重伤残等不良后果的一切意外事件。简而言之,就是所有的正常医疗行为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均为医疗风险。

医疗风险是发生在医疗过程之中或由医疗行为造成的医疗目的之外的由医患双方共同承担的风险。

此医疗风险概念的界定,实际上将医疗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医学发展的局限性,着重强调了医疗风险的客观性,从而使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规避医疗风险的意识降低,患者面临的医疗风险责任增大。

从医患双方的角度确定医疗风险概念。如:所谓医疗风险是指医患双方在医疗过程中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医疗风险指存在于医疗机构内部的、可能会导致医院和患者各种损失和伤害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可以把医疗风险理解为存在于整个诊疗过程中的可能会导致损失和伤残事件的不确定性或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

医疗风险是指医疗服务过程中的一切不利结果,不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现实存在的可能会导致不安全事件的状态。

医疗风险不仅仅指各种因素导致对患者生理及心理机能损害的可能性,还包括对医生本人、医院以及整个医

疗行业、政府、社会造成的损失以及各种负面影响的可能性。

此医疗风险概念的界定有对医疗风险概念扩大化的倾向,为医疗风险界定、管理、处理带来一定困难。

从法律的角度确定医疗风险概念。如:医疗风险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医院管理活动或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差异,是医疗机构及其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对他人身体发生医疗侵权行为而应负的法律和经济赔偿责任风险,它是现代医院面临的最大风险。

此医疗风险概念的界定将医疗风险等同于医疗侵权,其结果必然是一旦发生医疗风险,医方必将付出法律和经济两方面的责任。

美国学者阿瑟・威廉姆斯认为:风险是“在给定的情况下和特定的时间内,那些可能发生的结果间的差异”,“如果肯定只有一个结果发生,则差异为零,风险为零;如果有多种可能结果,则有风险,且差异越大,风险越大”。国外学者提出,医疗风险的定义须包含3个要素:医疗服务的不利结果、不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现实的状态。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损失发生具有不确定性的状态,其特点是客观性、损失性和不确定性。美国杜克大学对医疗风险的定义是“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这种损失可以是对病人的伤害,也可以是医疗为此付出索赔的代价,甚至影响到医院丢失市场份额。

3 医疗风险概念之我见

医疗风险,是指在医学科研和医疗实践活动中,由于医学科学发展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导致对人体生理和精神伤害、伤残的一种状态。

篇8

摘 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逐步推进,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全面到来,越来越多的承包商一步步迈出国门,走向国际,承建了一系列的国际工程。但是,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许多承包商在国际工程合同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稍不留意就会给企业造成严重损失。本文首先简述本文研究意义,接着对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管理风险控制等概念及特征进行概述,然后归纳了我国当前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管理风险控制现状和存在问题,最后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解决建议。

关键词 国际工程 承包合同 管理 风险控制 建议 一、对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管理中的风险控制展开研究之意义

(一)实践意义

对于承包商而言,合同是确保自身利益的关键所在。但是,由于我国国际工程承包行业兴起较晚,发展时间也不长,许多承包商不具备合同管理风险控制意识。往往无法对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管理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进而失掉合同中应当享有的权利,给自己带来不便甚至造成损失。纵观整个国际市场,在国际承包界其实已然形成了以法律合同观念作为基础的承包合同管理体系,并且也产生了相应的专职专业人员进行合同管理。但是,我国在对国际工程承包合同进行管理时,囿于东西方文化差异、语言能力、法律知识、实践经验等。无论是在合同签订、合同管理还是风险控制方面,都与国际标准存在着一定差异。

(二)理论意义

从理论上看,我国当前对合同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以下内容:合同条款、合同招投标、合同索赔等方面,针对合同管理存在的风险开展的研究并不多。本文另辟蹊径,对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管理中的风险控制展开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该领域理论知识,在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方面做探索性研究,对专家学者研究有一定启发意义。 二、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管理中的风险控制相关概述(一)国际工程承包合同

国际工程承包合同概念建立在“合同”概念之上,一般指涉外经济合同,往往是在国际工程承包活动中签订,签订主体为业主和承包商,主要目的则是确定两者之间的权利、业务,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进行。并且,一旦签订合同,双方义务及权利就产生,受法律保护和制约。

国际工程承包合同与其他工程承包合同相比,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特征一,国际化。国际性主要是体现在承包合同签订双方各自来自不同国家,通常是某一个国家的承包商为另一个国家进行工程项目建设工作,从而与该国业主、法人签订合同。正是由其国际性决定了国际工程承包合同受到多个国家的法律制约与束缚,在合同签订之时,应当对具体条款仔细考虑,不得违反任意一方所在国家的法律法规。此外,在工程款项结算之时,由于来自两个不同国家,其结算货币种类往往为两种、两种以上。再者,一旦工程发生纠纷、出现争议等需要劳动仲裁的问题,为公平公正起见,往往需要第三国介入,进行仲裁。

特征二,多元化。在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签订之时通常只有承包人、业主双方,但是,在合同实际执行、正式是工程中往往会牵涉到其他多方。例如,业主方还可能涉及到咨询公司、咨询工程师。承包方则会涉及到原材料供应商、分包商、合伙人等。除与双方存在业务往来的各方之外,还包括有银行、保险公司诸如此类的担保机构。而国际工程往往建设时间较长、规模较大、技术较复杂,在建设时需要多家公司一同进行、联合承包。在实际国际工程承包中,有时候可以看到几十家承建商签订合同。基于此,在承包主合同之外,其往往还附带着原材料采购合同、分包合同、劳务合同、技术转让合同、设备租赁购买合同、融资贷款合同等其他合同。

特征三,履约时间长、风险大。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在国际工程承包项目建设时,其施工周期通常较长,少说几年,多则十几年,甚至更长。因此,在如此长的施工时间里,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使得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的履约风险加大。例如,政治环境、经济发展、自然条件、经营管理等多重因素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承包方履约造成影响,增大了其履约风险。

(二)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通过对风险发生前的规律进行研究,尽可能的控制风险发生的频率,降低风险损害的一种策略、方法、技术、手段。其主要目的是规避、减少由风险带来的损失,将企业损失降低到最小化,以最小的经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目标。其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风险识别。所谓风险识别,是指对风险识别源、影响范围、产生原因、可能导致的后果等进行分析,生成较为全面的风险列表的过程。在识别时,考虑的不仅仅是该事件潜在的损失,而且还要思考其中是否藏有机会。

第二,风险估计。 风险估计需要以识别为基础,运用概率统计、资料分析等方式,结合分析结果对承包项目中各种可能发生的风险概率、一旦发生对施工的影响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估。简而言之,风险估计就是以相关资料为依据,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

第三,风险应对。这是风险控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风险识别、估计均是为其做铺垫。风险应对主要是对改变、规避风险的措施进行选择,并加以执行,达到改变、降低风险的目的,并且对风险带来的影响做好预案,减少损害。

三、我国当前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管理风险控制现状和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人们物质文化提升,国际市场越来越规范化,在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管理风险控制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是,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并且由于受到这些问题的影响,使得一些承建公司不再继续承接国际工程或导致其经济受到了损失。通过在实际工作中走访调查,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以下归纳:

(一)缺乏合同管理意识

众所周知,从事国际工程承包的管理人员大多经验较为丰富,其主要经验来源为国内工程项目的管理。在我国工程承包过程中,对承包合同的认识并不够深入,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往往以业主的命令、要求代替合同条款,从而造成了管理人员对合同并不重视的情况。如果管理人员将这种思想延续到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管理中,很有可能给项目建设带来极大的风险。

(二)对合同条款的理解准确度不够

纵观国际工程承包行业,FIDIC合同条款是使用较为广泛的标准合同条款,也是被绝大部分国家、部门公认相对而言较为合理的合同条款。然而,在实际合同管理中却发现,我国工程承包商对该合同的条款理解并不充分,甚至存在着偏颇。尤其是在国际惯例、默认条款出现之时,许多工程承包商并不了解,也未加以重视,从而造成风险。

(三)合同管理人才十分缺乏

通过上述论述可以得知,国际工程承包需要签订的合同数量多、种类杂,涉及技术、经济等多个方面。这就对合同管理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我国当前建筑市场尚不发达,尤其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存在很大一段距离。此外,受到我国与别国文化、思维等多方面的差异影响,我国合同管理人员在开展工作时阻力也较多。因此,在我国几乎很少见到专门从事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管理工作的人才。 四、我国当前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管理风险控制策略

(一)提升合同管理风险控制意识

要想在国际工程承包中规避由合同带来的风险,首先需要切实提升合同风险控制意识。其一,应当对上述包括国际工程承包合同、风险管理等在内的概念及其特征进行了解。其二,还需要明确意识到合同管理中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其三,承包方应当就合同事宜与委托方开展有效、持续的沟通,保持沟通渠道顺畅。其四,承包方必须将以上三点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并不断总结、反思存在的不足,及时修正。

(二)提高风险控制理论知识

为规避国际工程承包合同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承包方需要具备一些实际可行的风险控制理论知识,确保工程顺利完成。

第一,风险回避策略。风险回避是一种最为彻底的风险管理策略,直接将风险事件可能发生的概率降为零。一般来说有两种方法,第一是自动放弃合同的签订,从源头规避了风险。第二则是,通过合同条款对风险进行回避,是较为积极的方法。例如,在签订合同之前,与工程承包合同中加入风险防范条款就是十分有效、积极的风险回避策略。

第二,风险转移策略。顾名思义,风险转移是指签订合同的一方把自己有可能会承担的风险转移出去,让他人承担,以此达到避免损失的目的。这一策略主要是针对一些不可预见的风险,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使用最多的策略。例如,通过保险、担保的方式实现风险转移。以担保为例,国际工程承包商可以在签订合同之时向业主明确提出担保,并且在将保证条款、抵押物品、期限、范围等具体内容在合同中写明。

第三,风险自留策略。风险自留是指在对合同风险进行一系列识别、评估、分析等措施之后,将其中存在的风险逐一对比,仔细权衡,主动把某一类风险留在承包商内部解决。风险自留策略需要具备一定的风险储备金,并且做好风险预案。

(三)提升全员风险意识,组建专业合同管理队伍

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风险主要存在于承包商一方,而承包商往往需要进行激烈的市场竞争,最后夺标成功,方能承建工程。而承包方的每一位员工都关乎到工程的承接、施工、进度、质量等多方面,要想控制承包合同管理中的风险,就必须提升全员风险意识。例如,在投标、合同谈判、签约、执行等各个阶段,所涉及的工作人员并不相同,承包方应当尽量提升每一个员工的风险意识。此外,组件一支专业的合同管理队伍也是确保风险控制效果的有效途径。在进行承包合同管理时,不仅仅需要用到工程专业知识,还涉及到法律、管理、造价、财务等方面。因此,要想真正胜任合同管理工作,就必须组件专业队伍。按照队伍中成员精通技术、法律、管理、造价、财务等不同的方面,将合同中对应部分分发给起查阅、审核,尽量做到不将任何可能潜在的风险遗漏掉。 四、结语

总而言之,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管理中的风险控制是一项意义重大、任务繁重的工作。承包方应当不断完善理论知识,了解、掌握更多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策略,在实际工作中对理论知识进行完善,做好风险控制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成.国际工程承包合同风险管理体系改进[J].中国水运,2011(09):23.

篇9

一、货物装船前FOB卖方风险及其规避措施

(一)装船前风险:“保险空白点”的窠臼

在FOB术语下,一般由买方负责购买货物保险,卖方只负责协助买方并及时通知买方办理相应保险。无论依据《国际贸易术语2000年通则》,货物的风险自“越过船舷时”由FOB卖方转移给买方,还是根据《国际贸易术语2010年解释通则》,货物风险自船上开始转移,货物在装船前都会存在保险的空白区域,出现了卖方权利保护的真空地带。

依据保险利益原则,买方负责订舱并办理保险,但其保险期间仅在货物装运上船后,才拥有可保利益。货物装船前所发生的风险损失,买方没有权利向保险公司要求索赔,此时依据交付转移风险原则,风险仍旧由卖方负担。卖方在FOB术语下不负责投保,保单也不会被买方背书给卖方,一旦货物在装船前发生了灭失损坏,卖方根本没有任何理由向保险公司主张索赔。由此可以得出,即使买方已经购买了“仓至仓”货物运输险,但买方对在装船前发生的货物灭失损害不享有可保利益,保险公司依然可以拒绝赔付。原因是:虽然保险责任范围的起止点分别是买卖双方的货仓,但对于买方来说,其真正风险负担是从货物运至船上开始的,在此之前买方对于货物根本不具有保险利益。

在FOB贸易术语下,受益人主张保险赔付,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其一,投保人与保险人之间必须存在合法有效的保险合同。其二,受益人必须具有保险利益。其三,被保险标的在承保区间遭受的损失必须是投保人购买的保险范围内的险种。依据“仓至仓条款”的概念:保单所承载的保险责任从发货人的仓库开始至货物到达收货人的仓库时止。货物装船前发生货损,保险公司应该对货仓至船上区间发生的货损进行赔付,但因与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的投保人是买方,卖方不是保单受益人或持有人,因此无权向保险人主张索赔;买方虽然是保单的受益人和持有人,但因货物装船前不承担货损的风险而不具有保险利益而无权就此区间的货损向保险人主张赔付。此时的“仓至仓条款”实质上变成了“船至仓”保险,使买方购买此险背后的保险责任时间和地点实际上发生了改变,其效用也大大降低。导致货物在装船前“保险空白点”的出现,此时风险由卖方自负。

(二)货物装船前风险之规避

首先,对于保险空白点,卖方为使自己权益得到保险保障,应自行投保“装船前险”,即陆运险。陆运险是以 “仓至船”运输区段的货物为保险标的,承保卖方在货物运出其货仓至装船前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而遭受损坏或灭失的风险。陆运险使卖方自己的获赔区间与买方的获赔区间有效地衔接起来。这样一旦货物自卖方仓库运出到装船前这个区段内发生灭失或损坏,卖方便可从保险公司获得赔付,从而规避了货物风险。

其次,买卖双方可根据“意思自治”原则,在买卖合同中约定风险分担。FOB买卖双方可以在合同中约定将货物风险转移的时间从货物装船后改为从卖方货仓至买方货仓这段区间,将买方承担货损风险的时间和地点的起点向前推移,使买方在“仓至船”这段区间上也享有保险利益。因此,在此区间一旦发生货损,买方因与保险人之间存在合法有效的保险合同,货损的发生属于承保范围之内,享有保险利益从而符合了保险赔付的要件,卖方即使不是投保人也有权就此区间发生的货损向保险人主张索赔。故买卖双方完全可以在买卖合同中做出特殊约定,从而跳出装船前保险空白点的窠臼。

二、货物装船后FOB卖方风险及其规避措施

(一)装船后风险:货交承运人后卖方单证请求权落空

FOB贸易术语下,买卖双方的权利义务划分为:买方负责安排租船订舱,卖方负责将货交承运人。在实际业务中,双方的工作一般由货运人来辅助完成。对于货运人而言,一方面接受买方的委托负责办理订舱,一方面接受卖方的委托将货物运交承运人,同时从承运人处取得提单。买卖双方若是指定同一个货代企业,在买卖双方均向货运人主张代表物权凭证的提单请求权的话,货运人此时将处于进退两难的困境。如果货运仅仅是受买方的委托,那么即使货运从承运人处获得提单,也只能将提单交给委托人--FOB买方,而不可能交给卖方,否则将承担违反委托合同的违约责任。在此情况下卖方可能落得“钱财两空”。货运企业将提单交付给国外买方的理由如下:首先,依据合同相对性原则,FOB买方而非卖方与承运人签订运输合同,对于承运人来讲,提单作为运输合同证明应该交予合同的相对方买方。其次,在实务操作中,货运人仅为辅助人的角色,买卖合同的当事人仍为FOB的买方和卖方。对于货运人来说,仍要对委托合同负责,把完成委托事项的最终凭证或成果传递给委托人。FOB贸易术语下,卖方将货物交上船后,却没有拿到货物物权凭证的提单,仅拿到货物收据,因货物收据的法律地位不明确性,此时卖方的权利无疑处于“零保护状态”。

(二)装船后单证请求权困境之破解途径

首先,依据买卖合同“对待给付”义务主张获得提单权。FOB买卖属于“付运买卖”,货物所有权转移与风险转移并非同步发生。卖方向承运人运交货物,货物所有权并非因此发生移转,卖方也并非因此丧失货物所有权,只是对货物的占有由直接占有变为了间接占有。买方支付价款取得货物,卖方取得价款交付货物,是国际货物买卖双方的对待给付义务。提单的“物权凭证”功能保证了卖方在取得对价前,仍将货物所有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倘若货运人在此时未经卖方许可将代表货物所有权的提单直接转交买方,买方便可在不支付任何对价的前提下获得对货物的占有,致使卖方“钱财两空”。这不仅使FOB贸易术语丧失了存在的价值,同时也破坏了国际货物买卖中双方“对待给付”义务的基本原则,导致国际买卖处于混乱局面。

其次,有条件的依据2012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海上货运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货代司法解释)第八条主张优先获得提单权。货代司法解释第八条规定了实际托运人(卖方)的单证请求权。依据第八条的规定,买卖双方贸易合同同时满足四个要件,即在FOB贸易术语下;货运同时受买卖双方的货运业务委托;已经从承运人处得到提单等运输单证;买卖双方同时向货运主张提单权时,FOB卖方就有优先获得提单的权利。在符合货代司法解释第八条的条件下,卖方可依据货代司法解释向货运企业主张优先获得提单权。所以在实务操作中,卖方可与买方指定同一货运企业,从而为主张自己的优先获得提单权创造条件。

三、海上货物运输过程中FOB卖方风险及其规避措施

(一)海上运输过程中卖方风险:行使货物控制权适用之困境

在贸易合同的履行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如情势变更、买方信誉度大大降低或破产等客观情况,致使贸易合同的根本目的无法实现,继续要求卖方完成交付货物的义务将使得贸易活动失去意义并使卖方处于财货两空的危险境地。但此时货物正值海上运输途中,卖方想要行使货物控制的权利,没有承运人的协助行为犹如水中捞月。货物控制权是《鹿特丹规则》首次提及的概念。《鹿特丹规则》货物控制权概念赋予了控制权人或依法享有运输合同权利的人,有权在运输过程中对承运人发出指示。

依据我国《合同法》第308条规定:“在承运人将货物交付收货人之前,托运人可以要求承运人中止运输、返还货物、变更到达地或者将货物交给其他收货人,但应当赔偿承运人因此受到的损失。”《合同法》以法定的形式规定了托运人的此项权利,我国《合同法》第308条仅从托运人的角度规定其要求变更合同的权利,并未对提单持有人是否享有对货物的控制权做出任何规定,此规定又与《海商法》的有关提单法律关系规定发生了矛盾,而且关于308条性质之争,一直存在中途停运权与货物控制权两种说法。我国卖方要主张货物控制权在现有国内法律框架下难以找到确切依据,一般会被承运人以合同相对性原则抗辩之。

(二)卖方海上货物运输中风险规避建议措施

在运输法领域,买卖双方约定卖方单证托运人的法律地位,卖方要求成为第一个控制权人。买卖双方在订立贸易合同时,在合同中订入相应条款,卖方通过约定的方式,在提单上经过买方同意在提单托运人一栏里填上自己的姓名,从而满足《鹿特丹规则》的单证托运人的概念,卖方可以在海上货物运输过程中行使货物控制权。除此之外,卖方还可以与买方约定贸易法上的中途停运权制度。卖方与买方可以借鉴《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有关中途停运权制度做如下约定:当买方变得支付不能时,失去货物直接占有但未获得货款的卖方享有中途停运权。通过约定,只要货物尚在运输途中,卖方就可重新占有货物直至获得支付或清偿,从而规避了卖方“望洋兴叹”的风险。

四、货物抵达目的港后FOB卖方风险及其规避措施

(一)货物运抵目的港卖方风险:无单放货

FOB卖方的法律地位在货物运输合同里不明确,使得卖方遭遇海运欺诈的风险存在。同时,目前我国国内法和国际法均没有关于承运人的识别义务之规定,这一来会导致FOB 贸易术语下的买方可以利用其契约托运人的地位进行提单的诈骗;二来承运人在无单放货的情形下,卖方的权益难以保证,因为其并非合同相对方,在提单运输法律关系中很难找到定位。

(二)货物抵达目的港后无单放货风险规避措施

首先,FOB卖方做好事前的预防,事前加强对买方的资信调查。贸易合同的相对方尽量选择诚信度优良的企业。如国外买方租船订舱,应和买方约定信誉度较高的船公司。对于买方指定的货运企业,应该谨慎调查其是否已在我国交通部取得无船承运人资格和备案,并且出口商应要求代办港口操作的国内的货代提供担保,确保被指定的国外货代是在货物到达目的港后以正本提单交付货物,否则将承担无单放货责任。通过这种方法,一旦出现无单放货情况,自己的损害赔偿请求能得到满足。同时,对于进口商信誉不明的,尽量使用FOB传统类型术语,即买方负责租船订舱并指定船舶,由卖方将货物装上船,并获得承运人签发的提单。卖方拥有提单就拥有正本提单项下货物。在FOB价格条件下,卖方尽量避免结汇未成而多次出口,出口企业也应尽可能在结汇成功后再分批出口。

篇10

【关键词】税务风险;风险成因;规避

1 企业税务风险的概念

所谓税务风险,是企业的涉税行为因未能正确有效的遵守税法规定,而可能导致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损失,具体表现为企业涉税行为影响纳税准确性的不确定因素,其结果会导致企业多缴税造成损失,或者少缴税遭到税务机关的处罚。

2 企业税务风险的成因

在这样瞬息万变的经济背景下,企业的税务风险主要源自于税收政策的变化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具体来说,表现为内外两方面的因素,即内在原因和外部诱因。

2.1 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内在根源

2.1.1 企业内部税务控制制度不健全会导致税务风险

企业内部税务控制制度是指企业为了确保其战略发展目标,提高税法的遵从度,制定的预防、审查、发现和纠正错误及舞弊的一系列制度和规程。然而,现在许多企业并不重视这方面的建设,税务风险意识不强,缺乏必要的专业税务机构的设置。一方面,一些企业的财务部门会兼负会计和税务两种职责,那么当财务部门发现企业存在某些税务问题时,就会试图通过一些账面调整来规避税收风险,这样会致使税务机关认定其产生了偷税等违法行为。另一方面,还有些企业虽然设置了专门的税务部门,但是也只是程序性的履行某些纳税义务,缺乏良好的税务规划,没有将税务理念较好的贯穿到企业各部门的建设当中,当然也就不能充分的考虑到节税等有利于规避税务风险的各项行为。同时,税务人员的能力和个人责任心也会影响到企业的税务风险的大小。

2.1.2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会导致税务风险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内控管理制度包括财务管理制度、组织及岗位责任制、内部审计制度、合同管理规定、仓库管理制度等等。而企业内控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科学,从根本上制约着企业防范税务风险的程度。如果一个企业的内控管理制度不健全,存在很多问题,如企业防范税务风险的技术不高,管理秩序混乱,对税法精神缺乏一个良好的认识。在实务操作中,一些财务或税务人员,由于专业知识的局限性,或明知有风险而又不主动作为,在税务上不作为或乱作为,表现出的职业道德素质的缺乏。

2.1.3 缺乏完备的内部税务审计制度会导致税务风险

很多企业并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税务审计制度,由于大多数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缺乏相关的税务知识而不能很好的对企业的涉税事务进行定期检查和有效的评估,而只是根据相关税务机关的硬性要求被动地对企业涉税活动进行自查,或者是委托外部的税务中介进行检查,进而产生了外包风险。然而,有些税务中介并不能如想象中那样很好的完成这些工作,往往是由于外聘的税务机关并没有完全的熟悉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涉税状况,甚至由于一些利益原因随随便便就给企业出具审计报告。

2.1.4 税务风险预警机制尚未建立会导致税务风险

企业的税务风险具有一定的规律,它的发生绝非偶然,可以通过建立完备的税务风险预警机制有效的避免。目前,我国不管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都很少能够建立完备的风险预警机制。

2.1.5 企业税务筹划不当会导致税务风险

目前,很多企业并没有进行税务筹划,而进行税务筹划的企业却没有通过有效的合理的税务筹划来减轻税负。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时往往会由于过于主观,对政策理解有误或出现偏差,同时,由于税务的一些政策都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制定的,并不具有通用性,由此便会造成政策适用错误而产生税务风险。

2.2 导致企业税务风险的外部因素

2.2.1 税务行政执法不规范

现阶段,由于我国税务行政管理体系复杂,企业的涉税行为可能会涉及多个税务执法主体,不同的税法主体对同一涉税行为的理解和处理可能会有所不同。其次,税制的公平性欠缺,我国的现行税制是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增值税的非中性设置,营业税的大量重复课税,不同规模的和所有制形式以及内外资企业的税收差异等必定增加企业的避税和逃税动机,进而产生税务风险。同时,由于一些税务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有高有低,以及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在税务机关享有自由裁量权和税收法规的行政解释权的情况下,就会大大增加企业的税务风险。

2.2.2 我国税法体系复杂

由于我国税法体系庞杂,现行税制设置共19种税,比较复杂,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规定模糊、笼统,也会造成征纳双方理解上的偏差,不同层次的税收法规存在一定的差异或冲突,均影响了企业的涉税行为,增加了税务风险。同时,由于我国税法属于成文法,对法律责任的判定主要基于执法者对法律条文的理解,而在我国税收法定主义观念淡薄,立法层次较低,行政解释居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必定使纳税人处于不利地位,从而加大了税务风险。而且,我国税制改革和政策变更频繁,2008年“两法”合并后,实行了新的《企业所得税法》,2009年实现了增值税完全转型,尤其是我国“打补丁”似的立法程序和部门规章制度铺天盖地而来,使企业无所适从,加大了企业的税务风险。

2.2.3 稽查力度不足与惩罚力度不强

我国现行税收征管实践中,稽查面不广,基差频率不高,一般只是举报个案点差或者随机调查,存在企业纳税户多,税务机关的稽查力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一些小的企业就会偷逃税款,这样如果被税务机关发现必定遭受严厉的处罚。

2.2.4 信息不对称

由于税务中介并不能完全掌握纳税人的实际收入和纳税行为方面的相关信息,那么,在纳税人提供的信息不够准确充分的情况下,就会产生税务筹划和财务会计等方面的风险。其次,由于自身利益的原因,税务中介作为人,也会在过程中出现问题。

3 企业税务风险防控与规避

税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但却是可以化解和规避的,因此要努力将税务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3.1 依托信息系统开展税务风险管理

所谓的税务风险管理,就是将识别和应对遵从风险的一般原理运用到税收管理中,以加强对纳税人登记、申报、报告和缴纳税款等行为的管理,目的是对纳税人的税务风险进行识别和处理,进而不断的提高纳税遵从度。它是伴随着西方风险管理理论的运用而兴起的。同时,目前我国很多地方的税务机关都已经意识到税收风险管理是提高纳税人遵从税法的有效手段,将税务风险管理理念大胆创新的运用到税收征管实践中,进行了科学化、专业化的税收管理。

为了使企业有效的规避“税务门”事件,建立有效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2009年5月5日,正式了《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指引》中提示了四大防控重点,一是设立税务风险管理机构,二是风险识别与评估,三是风险应对策略和内部控制,四是信息与沟通。《指引》在企业集团中得到了实践应用。首先,它要求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经营状况,内部的风险管理控制体系,税务风险特征,来建立相应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其次,还要求税务风险管理应由企业的董事会来负责监督并参与决策。同时要求,企业应该税务管理人员的角色,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将税务风险管理的工作成效与相关人员的业绩考核相结合。

3.2 建立健全税务风险内部控制

控制税务风险的第一步就是识别评估税务风险。税务风险识别是为了识别与评估企业涉税方面的重大风险。税务风险识别过程包括风险识别准备,相关资料的收集,实地调查分析以及落实查证问题。税务风险评估应遵循的原则是合规合法、方法科学、人员独立和成本效益原则。税务风险评估方法是定性与定量技术的结合。定量是对税务风险在数量上的分析,定性是对税务风险在质量上的分析。其中就税务风险评估而言,定性是绝对的,而定量是相对的。评估程序大概分为,询问本单位管理层与内部相关人员、分析程序、观察与检查。一般公司的税务风险控制包括三个层面,治理层风险控制、管理层风险控制、和执行层风险控制。同时,税务风险评估应该掌握重要性,可能性和时间因素这几个关键点。

3.3 完善税收法律制度及税务制度

在这个时代的要求下,在税收征管法中,国家已经通过立法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纳税人应当充分利用国家赋予的权利,防范税务风险。要完善税收法律制度,依照法律程序充分表达自己合法的法律意见,坚决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建立税务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税务是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加强税收征管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蔡昌.税务风险揭秘[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