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规避的优缺点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9: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规避的优缺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内部审计;外包;优缺点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内部审计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组成之一,正发挥着重要的意义,并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体现出重要的作用。企业内部审计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改变,也产生了变化和突破,内部审计外包成为大部分企业的选择,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和长远的发展空间。
一、内部审计外包的优点
(一)借鉴外部审计经验
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模式为:外部审计主体在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资金周转运行情况、风险管控的企业经营活动后,组织会计师等各个行业了解政策、熟悉业绩的专业人士对该企业经营运转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和理科学的建议,来保证审计质量的可信度及中肯性。由于审计服务由专业从业人员负责监督并提供,可以对企业当前和潜在的风险进行合理评估,选择适当的规避风险行为,协助企业进行更好的经营管理防范规避风险。
(二)增强审计独立性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在进行内部审计时,常常会陷入不能客观公正评价自身企业的漩涡,从而导致在利益的偏向性引导下,产生迎合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行为,导致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失去公正的独立性。而外部审计恰好能规避此类问题,外审单位多由注册会计师为主导,主持外部审计工作,从而以客观公正角度分析企业财务管理及运营管理的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进行合理分析,做出客观公正的结果。
(三)降低审计风险
受限于我国国情,大多数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面对着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知识限制、知识结构单一、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形成严重的企业内部资源浪费,严重的更妨碍企业长远发展。而随着外部审计机构不断拓展专业水平及实践能力,这正好弥补企业需要的高水平高专业性的资源。
二、企业审计外包中存在的问题
(一)决策风险
企业审计外包从本质上讲,是将内部审计的成败交付于外部审计,一旦发生合作决裂的情况,不但不能达到提高审计质量、减少企业成本的目的,还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因此,企业在决策上必须仔细考量外包机构是否能满足企业的审计需要,不能盲目跟风,做出错误选择,导致更严重的后果,企业决策能直接导致项目的成功失败,这是必须认真考量的问题。
(二)漏审风险
企业选择的外包机构,在承揽外包项目时,只能根据企业提供的材料进行审计分析,对于企业的了解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出现漏审的几率将大大增多,无形中提升了漏审风险,而这种风险又具有不可逆性,无法通过常规手段进行规避。
(三)泄密风险
企业在选择外包项目时,通常会尽量规避核心机密的外包,对于核心机密进行保护状态。但内部审计外包不能完全确定规避机密,因此会导致泄密的风险产生,这也给企业选择审计外包时增加了一定的选择困难。
(四)降低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企业选择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审计时,不仅能更好的保护企业机密不外泄,以及规避漏审风险,还能通过审计业务提高内审人员的水平,一旦企业选择将大量内审业务交给外包机构,企业内审机构在一定程度上被架空,这样极其不利于企业自身审计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导致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降低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重视程度,内部审计人员对于外审机构的依赖性渐渐增加,产生恶性循环,导致企业管理机制的弱化,过度依赖外包机构,降低企业自主性和积极性,不利于企业人才培养的长远发展。
(五)外部审计与企业实际情况结合不紧密
外审机构由于长时期承揽审计工作,一方面会降低自身敏感性,另一方面会发生过度依赖经验的情况,不能更深度了解企业实际经营状况,不注意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审计分析,仅使用拿来主义、经验主义,为求快速完成审计工作忽略企业具体要求,导致审计结果不理想,对企业产生错误引导。
三、改进对策
(一)科学的选择外包形式
企业通过科学的分析,选择是和自身特点、并满足要求的外包形式,有侧重点的选择外包机构,达成良好的合作关系,确保实际外包工作的顺利实施。在选择合适的外包机构和外包形式时,要重点分析其资质、实力、信誉和执行经验等,通过全面科学合理的分析学则外包形式,并建立定期考核测评机制,发现外包形式不适用时,要及时淘汰,制定严密的权责分配制度,设置科学的评价指标,严格的合同及机密文件管理等,监督相关人员认真执行,及时追究责任归属。
(二)完善审计外包的控制机制
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外包控制机制,发现并分析审计内审与外包之间的联系,整合资源数据制定控制管理方案,控制各类风险的发生,合理规避风险,加强内外部资源信息的沟通联系,同时保护机密资源不被泄露,这些都需要完善的风险管控机制的监督和执行,能对随即发生的风险做出最大程度的规避,降低风险成本,提高企业工作效率。
(三)强化风险审计意识
组织相关的审计员工培训,加强对风审计的意识及风险管理能力,运用质量管理循环系统合理预判风险,降低审计风险发生率,同时加强合同管理,严格执行合同条款,对于违反合同条款的行为做好合理判断,依据管理机制进行违约处理,尤其对于泄密行为的处罚。
(四)加强过程中的组织协调监督工作
在企业内部审计外包过程中,企业要加强自身的组织协调监督工作,首先对内部审计部门进行组织协调,防止信息流通障碍,加强风险管理,同时对外包机构进行监督工作,合理沟通交流,避免产生信息落后和遗失,产生漏审情况。
四、结束语
内部审计外包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执行审计职能,获得更科学的审计结果,从外包机构来说,是为了更好的提供企业服务,内部审计外包的产生是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管理的需求,达到企业和资源利用的双赢局面。也鼓励了企业自身及整个市场的良性竞争发展,满足企业发展壮大的需求,刺激企业及专业人员不断提高创新,保持活力的重要方法。如何合理的利用企业内部审计外包,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良好局面,值得所有研究人员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宏观微观的方向研究,找出最适合企业的审计形式。
参考文献:
[1]刘莉莉.浅谈内部审计外包与外部审计的区别[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6(9)
篇2
关键词:影视公司;多元化经营;财务风险;风险控制
一、影视公司的多元化经营
(一)多元化经营的涵义
所谓的多元化经营,从财务管理方面来讲,就是公司为了达到公司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实现合伙人财富最大化而采取的一种经营方式。在影视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受行业市场容量饱和度、需求度的影响,公司利润必然受损。为达到影视公司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公司就必须在保持现在行业不变的情况下扩展新市场新业务,进军新领域。这种将资金投入新领域的经营模式就是公司的多元化经营模式。从领导层面来说,由于影视行业发展迅猛,竞争激烈,影视公司在行业获得较大成功的同时,公司领导层同样会受到来自行业和其他领域的高度赞美和关注,因此一旦在影视行业以外的其他领域出现新机遇的同时,公司领导层一般都会将资金注入有发展机遇的新领域,无论是自信的驱使还是迫于公司经营的压力。相对慎重的决策者,在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更期望规避减少公司本身的风险,确保公司总体经营稳定、健康、有序推进,一旦影视行业外的其他行业出现发展机遇时,决策者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进军新领域,通过多种经营方式降低财务风险,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从公司本身的具体情况来说,无论是风险还是机遇都是成正比的,影视公司收益越高风险越大,财务风险把控不到位,后果难以想象。
(二)影视公司多元化经营的优缺点
优势一,从事与影视公司相关的行业,无论是技术上的关联性还是管理方式公司都将获取同样有效的提升,进而促进公司的健康发展。横向的多元化不仅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公司的关键技术,还能尽可能的扩散公司的核心技术;纵向的多元化经营在转变市场交易关系的同时减少了市场的交易资金,进一步提升公司的利润。优势二,能增加影视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遇上公司主业绩下滑时段,公司能利用转移公司重点的方法在其他投资领域获取利润,确保公司总体利益不受损,夯实公司稳定发展的基础。缺点一,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必须要有强有力的资金支撑,虽然影视行业的利润可观,但是多元化的投资方式依然会增加公司的负债比例,加之存在的贸易壁垒,在影视公司实行多元化经营的初始阶段,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必然被削弱,进一步扩大影视公司经营的风险。缺点二,容易分散公司核心资源,导致公司主要业务发展受阻。如果影视公司前期在影视领域发展受阻,又急于推进多元化经营,此样,不仅原有的产业无法变强,还会削弱现有在影视领域的竞争力,不利于影视公司的进一步发展。
二、构建控制财务风险有利的公司环境
(一)强化财务风险控制意识
在公司控制财务风险的工作中,必须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明确自身的业务特性、经营方式、风险偏向和风险的忍耐性,在分析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同时把握好公司风险承载的最大限度。而参与风控工作的工作人员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了解财务风险的同时掌控好风险与利润间的平衡力,不能只顾经济效益而忽略公司本身的实际情况,更不能为了规避风险而拒绝所有的发展机遇。
(二)建立健全风控体系
影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健全的组织结构的支撑。在公司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公司最重要的财务管理工作,实质上就是财务风险的控制。影视公司实行多元化经营,由于其经营的规模大,涉及行业多,业务杂,资金的需求量大,因此带来的财务风险也繁杂,为科学的规避风险,就必须要有科学的财务风险控制系统。一是,在公司内部设立风险管控单位,用于监督财务,控制财务风险,确保及时有效的发现公司各个流程中存在的风险,并有针对性的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控制方法。二是,管理风险的单位要定时不定时的审核公司内部相应的业务,查看其是否达标,及时发现工作流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阻止风险出现,在落实风控工作的流程中,必须要优化整合风险管理体系,并与公司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确保建立的风险管理体系稳定可靠。三是,风险管理单位一旦发现财务风险,必须马上组织安排工作人员查找风险发生位置,分析风险成因,尽可能的减少公司的损失。
三、提升财务风险识别力、评估力
(一)优化整合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主要用于规避财务风险,减少不必要的公司经济损失。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分三步走,一是事前的预测,影视公司必须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的分析社会需求的动向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优化整合资金结构,科学合理预防财务风险,尽可能的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率。二是事中控制,在影视公司经营管理阶段,发现已经产生财务风险,则必须有针对性的选取科学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法,将公司损失降到最低点。三是事后总结,影视公司必须有针对风险的成套体系,不断总结风险的成因,解决方法和预测方法,不断优化整合财务风险的预防控制体系,为公司未来建立健全的财务风险防控体系奠定基础。
(二)建立持久高效的现金预算管理系统
在影视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中,为达到规避现金流危机的财务风险的目的,就必须要制定现金流预算表。在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收支管理工作中,提前预估,特别预估关键环节将产生的重大现金流收支情况,提前安排预支资金。此样,既能合理利用资金,又能巩固现金流在公司中的地位。从会计方面讲,在现金流预算表具体的编排制定工作中,既要确保现金流预算表的准确性,又要掌控好公司发展的方向,还要结合公司未来各方面预定的方案,将预期收益预估工作做到最好。从影视公司自身来说,要充分考虑市场的发展方向,明晰市场发展所需,从自身资金实际情况出发,编制业务拓展方案和资金投放方式,从公司资金要求出发,优化整合业务扩张规划,在提升现金管理有效性的同时确保投放的资金能即使收回,进一步降低财务风险的产生率,有效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四、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系统、控制流程
(一)流动性财务风险的控制系统、控制流程
采用多元化经营的影视公司必然具备特殊性,为满足影视公司发展所需,公司必须要做好现金流的管理工作。在此环节,必须要加大力度,控制好现金流,利用偿付到期债务的方法,或者支付义务的方式,规避、控制因资产增长或业务发展造成的流动性风险的出现,夯实公司发展所需的现金、现金流。公司一方面必须要建立健全现金流预算管理系统,通过科学有效的现金流预算表,尽可能的规避、减少现金流类的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公司要提前预估现金流量收支情况,了解核心环节现金流收支的各项基本状况,便于提升公司现金的应用效果。
(二)筹资风险的控制系统、控制流程
资产负债率能直观的反映出公司当前的资本组成方式,运用的是高额负债融资,资产的负债率会被提升,对应的利息保障倍数被降低,偿债压力增大,形成财务风险,不及时控制,必然引发财务危机。由于多元化经营的影视公司,资金需求量大,涉及的行业领域多,经营范围广,很难保证涉及的每个领域都能赚钱,公司的内部就很容易发生现金流类的风险。因此,影视公司在实施多元化经营的工作中,必须要建立健全筹资风险控制系统,应用多元化的融资方式,确保现金流的充裕,避免因融资不到位引发财务风险,阻碍影视公司的进一步发展。
篇3
关键词:管控模式;集团财务
0引言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指出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而集团公司是包括多种组织形式的企业构成的公司,其股权关系和管理模式极为复杂,使得在财务管理上与单一企业存在显著的差别。集团公司呈现出财务管理多元化、立体化、分层化、复杂化的特征,管理的重点更是确保集团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为集团经营决策提供有效依据,确保集团战略决策的顺利实施。
集团母子公司管控模式有三种类型:战略型管控模式(集分权相结合)、操作型管控模式(集权型)、财务型管控模式(分权型),在不同管控模式下,集团财务控制体系的建设应有各自的特点。母公司如何对子公司进行财务控制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将对三种类型的管控模式一一进行分析,探讨各种模式的特点,存在的优点和缺陷,以及如何选择适合自身企业的管控模式。
一、战略型管控模式(集分权相结合)的特征及其优缺点
战略型管控模式是一种“集中决策,分散经营”的管控模式。其基本特点是母公司定位于集团的决策中心、协调中心、资产中心、监督执行和指导服务中心,各子公司定位于业务中心。母公司通过制定集团战略来指导下属各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并相应地分配资源,对其使用情况进行严格监督和控制。
战略型管控模式的优点是母子公司决策和执行是分开的,产权经营和产品经营也是分开的,有利于子公司的专业化经营和激励;同时母公司专注于战略决策和资源部署,通过决策控制保证了集团整体发展方向;相对扁平的组织架构,可以减少决策环节,大大提高决策效率和企业的应变能力,并且有利于单一产业的企业实现快速复制式的规模扩张。
战略型管控模式存在的不足是战略管理协调功能执行得不好会造成母子公司矛盾;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应与相应的决策流程和母子公司的治理体系不能充分结合,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且如果过分强调企业法人的经营自,淡化了集团核心企业对资产的管理权,造成分权过度。如果过分注重集团核心企业的指挥功能,轻视各成员企业的法人经营自,造成集中过度。
二、操作型管控模式(集权型)的特征及其优缺点
操作型管控模式是集权度最高的管控模式,强调过程控制是这种管控模式的鲜明特点。在操作型管控模式下,为了保证集团战略的实施和集团目标的达成,集团总部会把各种相应的职能管理在总部设置得广泛而深入。集团中各下属企业业务的相关性要很高,拥有相似的业务性质,这样集团总部才可能有足够的资源、经验和技能进行严格的过程控制。
操作型管控模式的优点是财务管理决策权集中于母公司,集团母公司较容易调动内部生产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集团母公司也可以通过集团产品结构、组织结构的整体优化,的方式实现优势互补。操作型管控模式消除了集团母子公司信息不对称的弊端,通过成立资金结算中心或财务公司将集团母子公司的资金进行集中管理,实现了集团所有下属单位资金的集团内循环,并能够集中资金进行集团战略投资和偿付即将到期的债务,可以有效降低集团的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
操作型管控模式存在的不足是决策的做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个人的判断和分析能力,主观臆断导致市场信息不能真实、客观的反映,以至出现重大的决策失误,致使集团的整体利益受到损害。且由于财务管理权限高度集中于母公司,各成员公司丧失了灵活性和创造性。在财务上事事都受制于母公司,子公司的财务管理能力不足,造成财务体制僵化,人员积极性低下。如果集团公司内部没有一个能够准确、及时传递信息的网络系统,并且不严格控制信息传递过程以保障信息质量,,导致信息传递时间长,决策滞后。
三、财务型管控模式(分权型)的特征及其优缺点
财务型管控模式是最为分权的管控模式,强调结果控制是这种管控模式的明显特点。在财务型管控模式下,集团总部只负责集团的财务和资产运营,所以把重点放在集团的财务规划、投资决策和实施监控,以及对外部企业的收购、兼并工作上面,并不强调业务的战略管理和营运管理。下属企业每年会被给定以各自的财务目标,被赋予完整的业务经营权,下属企业只要达成预期财务目标总部就不会有什么经营干预行为。在财务型管控模式下,集团各下属企业业务的相关性可以很小,甚至基本无关,由于总部主要负责财务和资产运作,因此总部规模很小,所需的职能人员也不多,主要是财务管理和投资管理人员。
财务型管控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调动各成员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的搞好各项业务。财务决策周期短,决策针对性强,应对市场变化能力强,决策失误的风险性降低,促进各个子公司的管理人员的成长。各子公司自行筹措资金、自行承担融资成本,降低了母公司财务风险;有利于培养子公司的资金成本和风险意识,使之更加谨慎地分配和使用资金。
财务型管控模式的缺点是企业集团实行分权制难于统一指挥和协调,有的子公司因追求自身利益而忽视甚至损害公司整体利益,不利于公司整体的业务拓展和竞争能力的提高。分权制弱化母公司财务调控功能,不能及时发现子公司面临的风险和重大问题,并且当子公司的财务调控,不能与母公司财务调控相一致时,产生将因财务杠杆而造成的资本风险。由于难以有效约束经营者,当子公司享有很大的自时,其经营者就可能最大化追求其自身的利益,忽略了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给公司业务的整体发展带来不便。
四、管控模式的抉择的几点建议
三种基本的管控模式也是各有优点也各具不足,必须审时度势、权衡利害而后谨慎选择。集团企业在选择管控模式之前,思想上一定需要明确,不存在最佳最优的管控模式,只存在最适合最匹配的管控模式。集团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管控模式。别的企业行之有效的管控模式并不见得能在自己企业中复制成功。选择管控模式的必须要从实际出发,考虑集团领导的管理能力以及专业化程度,公司经营业务重点;日常管理事务比重等事项。
篇4
企业在完成并购谈判和价值评估后,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大量的交易资金。但是不同企业的贷款能力存在着差异,如果不能合理的安排债务资金的还款结构,就会导致企业在并购融资后陷入财务危机。采用不同的支付形式对企业带来的风险效果不同,不适当的支付结构会对企业的整个运营和整合阶段造成巨大的压力[1]。选择正确的支付方式能够控制支付结构,增加企业的收益,分担企业的财务风险。并购后企业不仅要归还前期的债务,还要进行经营和管理的整合,容易产生偿债风险、资金流动性风险等。严格的说,并购整合风险并不属于财务风险,但是关系风险管理的效果和财务管理的质量。
二、企业并购流程中的财务风险管理措施
1.企业价值评估财务风险管理
目标企业隐瞒或不主动披露企业经营信息是财务风险发生的一大原因。开展尽职调查是并购签约和决策前最重要的程序,能够最大程度的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尽职调查主要是为了调查和求证并购的相关信息,在实际操作中需要签署相关的法律协议和聘请有经验的中介机构。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信息是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最主要的资料来源之一,合理地利用财务报表信息能够有效的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企业在并购的过程中使用的价值评估方法各有优缺点。我国惯用的价值评估方法没有包括资产的时间增值与协同增值,导致主并购企业忽视了目标企业的价值提升空间和盈利的潜力[2]。传统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难以估算协同价值,原因在于协同价值涉及的因素较多,过程较为复杂,且各个因素间又会相互影响,所以构建适合我国并购现状的评估方法能够实现企业整体价值的提升和发现盈利的潜力。
2.融资与支付的财务风险管理
为了实现并购企业短期自有资金充足,首选的融资方式就是内部融资。在并购需要的资金较大时,可以选择合适的外部融资。在选择融资方式时,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单一或组合的融资方式,同时并购企业的风险意识也是影响融资方式选择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单一的支付方式容易导致财务风险大大增加,采取灵活的支付方式,绕开现金支付的局限,不仅能够减轻企业的资金负担,而且能够规避一些潜在的债务风险。在并购活动中,如出现由于资金不足导致的财务风险,可以通过规划并购资金需求量、主动与债权人达成偿还债务协议的方式规避风险。
3.后续整合的财务风险管理
为了防止企业在后续整合中出现财务风险,企业可以实时调整企业融资结构,降低短期偿债风险。企业通过并购的优势和信誉,减少短期贷款,增加长期资金融入项目,能够使企业很好地拓宽企业资金来源。企业还要增强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严格控制资金的使用,并且通过优化整合资产与负债,防止出现目标企业的资产利用率低和充斥不良资产的状况[3]。创新整合组织机构与机制,才能实现主并购企业经营策略能够与被并购企业的财务制度更好的融合在一起。科学的监督管理被并购企业的资产、负债和利润等情况能够实现并购双方财务资源有效整合的目标。同时,委派财务主管行使主并购企业的财务权利,能够最直接的控制目标企业的财务运行。
三、结束语
篇5
一、分清工程造价跟踪审计的责任,提高审计质量
为规避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在工程造价跟踪审计前,必须明确各方应该承担的责任。
建设单位必须对所提供资料的全面性、真实性、有效性和及时性负责。对审计方提出的审计意见落实情况,应该以书面形式及时进行反馈。对与工程造价跟踪审计有关的资料,要专门存档,妥善保管,不得丢失或更改。
跟踪审计方必须依法独立进行,不得或者受外界因素所干扰。在工程造价跟踪审计期间,原则上只出据阶段性审计意见,全部审计结束后应该出据审计报告。出据的阶段性审计意见或者审计报告,要坚持客观、公正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审计工作质量负责,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施工单位应该积极配合审计工作,对审计方提出的问题要及时进行答复,对审计方要求查询的资料、材料等要及时全面提供,因施工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导致工期延迟、材料损失等,责任由施工方自负。
二、加强开工前审计,促进工程管理
一是审计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和落实情况。对预算拨款建设项目的审计,首先要审计建设单位是否严格执行年度计划;其次要审计建设单位的上级工程财务部门,在接到建设单位的请领计划后,是否及时审核、确定计划。对自筹资金建设项目经费的审计,重点审查自筹资金的来源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是否经过财务部门的管理等。
二是审计工程招投标制度的落实情况。根据军队的有关规定,不论何种渠道投资的各类工程,凡投资在50万元以上或建筑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工程设计、施工和项目管理,均要进行招投标。进行招投标审计,首先要审查工程标底是否均为具有标底编制资格的单位编制;其次要审查组织招投标的单位是否具有招标资格;再次要审查招标工作程序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最后要审查招投标单位是否具备承担工程建设任务的资质和资信。
三是审计施工企业的资质情况。主要审查施工企业的营业执照和企业的资质等级证书。一看施工企业是否具有法人资格;二看施工企业的技术、机械设备力量能否满足施工进度和质量要求;三看中标单位有无转包行为;四看施工企业近几年来承建的主要工程和质量情况。
四是对施工图预算的审计。针对部队包工、包料、包质量、包工期的全包方式,应当重视施工图预算编制的审计。在审计中主要审查是否严格执行国家和当地的建安工程定额,材料价格及各种费用标准等。
五是审查施工合同是否合法有效。在施工合同的审计中要做到:一看合同签订是否符合合同法;二看合同条款是否符合建安工程的规定要求,资料是否齐全,文字是否严谨;三看合同签订是否符合法定程序。
三、规范审计行为,规避审计风险
工程审计具有时间长、综合性强、影响面广、投资金额多且利益关系突出的特点,审计中有些问题不易被发现。如果审计行为不规范,则审计风险更不容易控制。在审计过程中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规范审计行为,以规避审计风险。
一是要严格遵守、执行审计条例、法规和规范。审计部门必须提高对工程审计目的和意义的认识。从确定审计方案到出具审计意见书或做出审计决定,每一个环节都严格依照《中国人民审计条例》和《中国人民基本建设审计规定》的法定程序进行,用制度确保审计质量。
二是要全面收集审计证据。在一定意义上,审计过程就是一个收集、鉴定和综合审计证据,发表审计意见的过程。审计人员必须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保证审计结论的正确。充分性要求支持审计结论的证据必须达到一个最低的数量要求,适当性要求审计证据必须与被审计事项相关且来源可靠。
三是要采用正确的审计方法。采用适当的审计方法,审计人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审计质量。工程审计常用的审计方法有:抽查法、逐项审查法、重点审查法、指标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但审计方法之间不是互相排斥的,审计人员应当注意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不同的工程项目选用适当的审计方法,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篇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体制改革也得到了深化,加强电力企业公司的风险管理对于公司提高自身经营成绩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电力体制改革是机遇也是挑战,随着电力市场机制的引入,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从而带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市场化的电力系统中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电力企业要关注市场中的不确定因素,加以防范,并且积极加强电力企业公司的风险管理,推进公司的创新水平,对提高公司的收益获取高额利润具有重要意义。从国外先进电力公司的的运营模式来看,我国的电力公司所处的运营环境必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竞争激烈的电力市场环境中,电网公司完全成为电力的供应商,它的目的是追求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电力公司在电力销售的过程中,由于经营不善,电价变动剧烈,电力市场竞争激烈等一系列的矛盾都会给电力公司造成金融风险。
2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是对风险管理体系进行的全局性的,整体性的综合评价,可见综合评价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合理的过程,既要求评价方法具有客观性,合理性,公平性,有要求评价的过程要具有可再现性,促进决策进一步科学化。构成综合评价的元素有评价的对象,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原则和方法等一系列的元素,在对电力企业整体经营管理体系的评价中,要科学合理的对风险系统进行评价,必须合理的分析各种风险因素的形成和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且还要分析风险因素的各种组合情况,进行合理有序的处理。在电力企业整体经营风险管理体系的综合评价过程中,应该建立一个怎样的合理科学有效的风险指标体系是首要问题,然后才是用正确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因此正确的的评价方法也是对电力企业整体经营管理体系进行正确评价的重要一步。综合评估通常是依据原有系统的一些要素进行的,但是要素的选取在综合评估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在某些时候这也会对风险评估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相关的指标太少导致信息不足就会影响分析与评估的结果,如果指标信息太多则会增加信息分析与计算的难度,影响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在目前电力市场主要由供电方开放的,因此如何准确地发现和评估电力市场的稳定运行显得十分重要。在电力企业整体风险管理评估中,要建立一套良好和可行的市场分析指标,,既能分析用电客户的市场行为,又能反映市场整体的市场状况,还能够指导监管机构采取措施控制市场。就目前国内外对于风险管理体系的分析及评价,比较成熟的方法大概有三十几种,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通过各种方法的相互组合,可以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通过将具有不同性质的综合方法组合在一起,使得各种方法的友情二点相互弥补,且同时兼有各种方法的优点。我们还能够从不同的方法组成的组合中利用各种手段反映各种信息,从而全面地对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全方位的观察得到准确性较高的消息。总的来说,在选择电网公司经营风险综合评价的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1在选择风险评价方法时,要选择简单实用,操作性强的方法,不能一味的追求创新,因为新的方法我们并不熟悉,不能准确的判断出数据的准确性。所以应该选择最合适的综合性评价方法,确保评价方法的简单实用。
2.2要充分考虑各个综合评价体系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指标体系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要选择最适合的方法进行评价。只有最适合的评价方法才能得到比较合理有效的信息,还能够省去一些不必要的过程。
2.3评价的结果要要用统一的文字和数据表达,确保任何人都可以看懂,通过数据不仅可以对同一项评价结果做出评价,还能够对别的结果项目进行比较,实现数据的多重利用。
3电力企业
企业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企业一成立就面临竞争,只有不断的获取利益不断的发展才能够生存下去。但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根据风险产生的根源,电网企业的风险可以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风险就是指风险产生源自于企业的内部特性或者企业自身的问题,他可以通过企业自身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规避和减轻,但是外部风险则不受企业本身控制,这种风险要靠外部主体的参与才能解决。电网企业的电力负荷预测误差风险就属于内部风险,这种风险是可以通过电网企业的种种措施来得到预防的,而电网企业实施分时电价带来的风险则属于外部风险,因为决定电价的不是电网企业而是政府。电网企业要加强区域市场的联网效应。如果输电网络不安全就会导致输电线路阻塞的风险加大,从而影响电力的利用效率,导致电价的提高。所以加强电力网络的建设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发达地区的发展,因为良好的输电线路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基础。而且良好的输电网络可以节省电力的浪费,使得电价比较合理,节省资源,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电力企业要降低市场集中度。在任何一个地区的电力市场中,如果某一个电力公司的市场份额过大都会出现市场垄断的行为不利于企业的竞争。当电力公司拥有垄断性的市场份额后,就会通过减少出力的方式来抬高价格,这样就会使得别的公司出现亏损的情况,从而限制了发电企业的有利发展。在面对这种情况时,政府可以采取相关措施,将一部分小型的电厂合并共同抵制占据市场份额大的发电企业,促进企业之间的有效竞争。电力行业属于显著型经济产业,发电商一般都按照经济规模组织生产。这样的发电商会遇到许多的问题,会导致生产的可变费用升高,成本增加,企业没有竞争力,这样难以发挥企业经济规模生产能力相适应的市场份额,难以进入电力市场。电力企业要加强市场监管,要时刻了解电力成本的变化,合理的制定电价。还要时刻了解市场的供求关系,掌握市场的变化规律,在用电量大时,电力供应紧张,电价变高。
4结束语
篇7
关键词:外汇风险;风险分析;国际工程项目
国际工程企业在政治与经济形势多样化的海外市场面临着的风险和挑战是不可与在国内市场相比较的,其中外汇风险就是国际工程企业在国内市场经济中不会遇到的重要风险。
自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来,各国货币汇率频繁的发生变动,国际工程企业的外汇风险逐日凸显。例如:从2009年 末至2010年中短短半年时间,欧元兑人民币汇率从最高跌到最低,起伏达到了21%。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从2010年中的6.83 降到了2013年初的6.28,人民币升值高达10%。大部分国际工程企业因为汇率的巨变而蒙受大量亏损,因此,衡量国际工程公司面临的外汇风险,为国际工程公司提供预警指标是十分必要的。
一、辨明在国际工程项目当中隐存的汇率风险
度量国际工程项目的汇率风险的一个大前提―辨明国际工程项目的汇率风险。而产生外汇风险主要有合作方支付币类型和工程企业的各类费用支出币类型不一致、合作方支付的币种和工程企业所在国的币种不一致两方面。这就导致了在成本空间和利润空间有外汇风险的产生可能性增加。成本空间的外汇风险就是合作方支付币类型和工程企业的各类费用支出币类型不一致的方面。因为全球化经济政治时局的动荡导致了汇率的大幅动荡,这可能会给国际工程企业带来经济上严重的损失。比如:业主支付的币种大幅度降值而成本、材料采购等费用支出币种大幅增长,中间的差价则由国际工程企业来承担,就会增加国际工程企业的成本开支。利润空间的外汇风险指的是当国际工程企业在完成一个项目后所得到的利润币种,兑换成本国内货币时的汇率风险,比如:一个国际工程企业获得了1000万美元的净利润,如果当下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下降,则兑换后的利润就会相应的下降。
二、国际工程企业外汇风险度量
企业外汇风险的衡量方法中,当前较为热门的有回归分析法和VaR方法。
(一)回归分析法
在衡量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时,回归分析法主要是测量企业价值或股票价格对汇率变化的敏感度。但是回归分析法不能测算国际工程企业将要进行的单一项目可能产生的外汇风险。
(二)VaR方法
VaR是Vector Auto-regression的缩写,意思是“处于风险中的价值”[4],VaR统计方法度量在特定的置信水平上(例如:一段时间内、正常的市场条件下等),该经济人或许会面临的最大亏损。与此同时,VaR还可以把发生损失的可能性与损失的大小都结合了起来,使得使用者对可能会发生的损失有整体的认知和把握。通过对置信区间的调节还可以知道不同置信水平下所要面临的损失的风险大小。而在险值VaR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对风险进行量化。假设某国际工程企业持有M单位的外汇,使用汇率直接标价法,持有期为N期。将后期由于汇率变动而产生的损失总和称为风险损失函数,使用相同的贴现率将损失期中的损失贴现到初期的话,我们可得出VaR计算模型:
M――国际工程企业在初期项目中拥有的外汇数量;
N――该项工程的完工结账期限;
R――资金贴现率;
――持有外汇期内市场上的汇率的方差
依照上式就可以对某国际工程企业初期持有的M单位外汇在未来N期内和1-α的置信区间内,由于相对应的汇率的波动而产生的预期损失最大值。可求出在不同时期汇率波动情况下VaR为0时的汇率临界值,从而对国际工程项目进行风险预测,若预期收入的币种贬值超过了临界值或者是成本支出币种升值超过了临界值,这就意味着该国际工程项目可能面临较大的外汇风险,可以考虑放弃该项目或者是换掉该支付币种。
除了回归分析法和VaR方法之外,还有极端情形度量法、资本市场法、现金流量法等,不同的方法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要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在不同时期采用最适合的统计方法。
三、国际工程企业外汇风险的控制
控制外汇风险的手段多种多样,从项目阶段来看,可以分为几种防范措施。
(一)签订合同时,采用固定的汇率数
这是一个很好的防范措施,但是这个条件实际上是让业务方来承担汇率的风险,业务方是否能够接受并签订该合同就是一个难题,可能会出现在其他条例中作出让步才可能实现。
(二)合同中加入保值条例
这是目前国际工程项目中经常用的一种方法,双方在商量相关事宜时共同约定不论在付款期限内汇率的波动幅度有多大,只能在约定程度内承认,只要超过该程度就按之前商定的保值条例来处理。
(三)制定健全的外汇总收支计划
制定一套科学的外汇总收支计划是国际工程项目能够顺利进行、有效防范外汇风险的先决条件。从项目进度、成本材料采购、工程款付款进度和施工组织安排等方面入手,对各个方面将要用到的费用进行预测规划,制定一套外汇现金使用计划表,合理安排多币种外汇收支时间,争取一个阶段一次性兑换所需的外汇货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兑换次数,可以有效的降低汇率风险。
(四)以我国国际工程企业为整体,多项目协调
一个国际工程企业在同一阶段可能会有多个国际工程项目在同时进行,在这个情况下要将外汇资金当做一个整体进行管理。根据项目、阶段所需的外汇货币量的差异进行合理的调配。例如,若M项目正处于需要大量外汇现金,此时就可以把N项目多余的或者是尚未用到的外汇资金进行弥补。同理,如果多个项目之间存在收支时间差,也可以依据实际情况暂时储备外汇现金,以备不时之需,这样就可以合理的避开汇率风险。
(五)运用金融衍生工具管理
用来进行汇率管理的金融工具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提前转换币种来预防规避汇率风险,另一类就是是金融衍生工具。前者溶氧仪受到国际外汇资金的供求和银行本身贷款规模的影响,大部分情况下用于汇率的单边预期。后者具有很强的财务杠杆性,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可以降低国际工程企业的成本,只需要少量保证金就可以进入市场,操控大数额的资金交易。当权威机构对短期内的汇率走向不看好时,企业应当购买远期外汇产品,降低因预期收益与财务成本总亏损给公司带来的风险。金融衍生工具可以在规避汇率风险的基础下还可以起到变风险为利润的作用。例如:当汇率的走向难以准确预测的时候,选择外汇期权产品可以做到汇率走势有利时大获受益,不利时避开风险。国际工程企业要认识到金融衍生工具的重要性,金融衍生工具可作为管理企业内部的方法,要通过金融衍生工具来对其他风险管理措施进行再管理,充分发挥金融衍生工具的作用。
四、“多维”防范汇率风险
综上可得,要想降低当前的国际工程参与的国际工程项目中外汇风险,首先就是要识别当前国际工程项目中存在的汇率风险产生点:成本部分、利润部分,通过对当前运用的度量外汇风险的方法:回归分析法和热门的 VaR 模型,量化汇率风险,合理预防、降低汇率风险给企业带来的亏损。在控制汇率风险上,有签订合同时,采用固定的汇率数、合同中加入保值条例、制定一套健全的整体外汇收支计划、以我国国际工程企业为整体,多项目协调、运用金融衍生工具管理等方法。这些方法都有其自身的长处和短处,为了更好的为国际工程企业在在外汇风险规避上做到更好,可以综合上述的五种规避外汇风险的方法,即“多维”防范汇率风险。“多维”防范汇率风险要求国际工程企业联合工程相关方、金融机构来对风险进行规避,才能完全施展三方的优势。企业内部的控制措施(多项目协调和、统筹使用外汇等)可有效的防范、规避汇率风险。与工程相关方共同防范汇率风险指的是与在双方协商同意后才能实施的汇率风险控制措施。工程相关方包括了业主方、供货方、监理方、分包方等工程参与者。常用的规避方法有合同包括保值条款,汇率固定不变等。从银行或金融机构处购买金融衍生工具,是当前国际工程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协同防范汇率风险的主要方法。同时还要进行套期保值来规避外汇风险。
参考文献:
[1]徐阳.国际工程公司外汇风险度量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12,12,62-65.
[2]郭飞,王晓宁,马瑞.金融对冲、经济对冲和公司价值[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03:88-93.
篇8
关键词:巨灾风险管理 保险风险证券化 巨灾债券 或有资本票据
一、引言
随着全球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日趋上升,传统的再保险暴露出了明显的局限与不足。在此背景下,将巨灾保险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的巨灾风险管理创新工具,也称巨灾保险衍生品应运而生,并已成为国际保险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因。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之一。2008年不断爆发的巨灾呼唤我国巨灾风险管理工具的创新。因此,不少专家提出要借鉴国际经验,尝试巨灾风险证券化,如发行巨灾债券来应对巨灾风险的挑战。
目前学术界对巨灾风险管理创新工具的探讨,主要还局限于“四个传统”创新工具上,即巨灾债券、巨灾期权、巨灾期货和巨灾互换。但近年来,国际保险市场上开始陆续出现了“四个当代”创新工具:或有资本票据、巨灾权益卖权、行业损失担保和“侧挂车”,而对它们的研究国内还涉及甚少。本文旨在通对这“四个当代”创新工具的全面探讨,以引起学界和业界的关注,为我国保险业的巨灾风险管理提供更新的参考选择。本文系统梳理了“四个当代”创新工具的市场发展、运行机制以及优缺点,并把它们与“四个传统”创新工具进行了比较分析。
本文之所以把早先的四个创新工具如巨灾债券、巨灾期权、巨灾期货和巨灾互换称之为“四个传统”创新工具,主要出于以下三点考虑:首先,相对于最近几年出现的“四个当代”创新工具而言,“四个传统”工具出现相对较早,属于第一代创新工具;其次,“四个传统”工具已有许多研究文献所介绍,已为国内读者所熟悉;第三,为研究方便,本文把它们区分开来,以便更好地突出“四个当代”与“四个传统”创新工具不同。
为了更好地阐明“四个当代”创新工具,有必要先对“四个传统”创新工具进行简单介绍(表1):(1)巨灾债券是保险公司为了分散巨灾风险而发行的附有特定触发条件的债券,是目前巨灾风险证券化最普遍的方法。(2)巨灾期权是以巨灾损失指数为基础而设计的标准化期权合同,分为买权和卖权。(3)巨灾期货最早由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于1992年推出,但于1995年由于交易量太少而终止。1999年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开始陆续上市天气期货。2007年又推出CME-Carvill飓风指数期货。(4)巨灾互换是用一系列事先确定的固定付款来交换一系列其价值取决于巨灾事件的浮动付款。
二、“四个当代”创新工具及其运作
(一)或有资本票据(Contingent Surplus Notes,CSNs)
或有资本票据一般是指保险公司与金融中介机构签订的,用于购买可以在特定时期向特定投资者发行资本票据权利的合同(Bruggeman,2007)。保险公司向投资银行或其他金融中介支付一定权利金,并约定一旦合同规定的巨灾事件发生,保险公司有权向金融中介机构发行资本票据以募集资金,来支付其巨灾风险赔款。当合同规定的巨灾没有发生时,购买票据的投资者可以获得来自保险公司的高于资本市场一般债券的平均利息,以补偿其承担的额外巨灾风险。
1、市场发展。国际市场上第一份或有资本票据是1994年汉诺威再保险由花旗银行为中介,发行8500万美元的票据。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范围内各保险公司已经发行了总价值约为80亿美元的或有资本票据。第一个成功执行的或有资本票据交易由Nationwide相互保险公司在1995年完成。下面将以这一实例来说明或有资本票据的运行机制(见图1)。
2、运行机制。1995年,该公司向信托机构购买了可以在灾后发行4亿美元票据的权利。而信托机构发行信托票据,并把募集到的4亿美元投资到无风险的美国政府债券中。如巨灾发生,信托机构将卖出国债,并将所获得的现金来购买其资本票据;如果巨灾未发生,它将定期向信托机构支付权利金,信托机构利用该权利金和国债投资的共同收入来支付其对投资者发行的利息,赚取差价。无论巨灾发生与否,即无论信托机构所持有的资产是国债还是或有资本票据,投资者的信托票据利息率均为9.22%。
3、优点。(1)或有资本票据能为公司带来现金,增加公司资本,确保了其有足够的偿付能力来应对突发的巨灾。(2)或有资本票据的灵活性使保险公司能够便利地根据自己需要,对或有资本票据进行调整。(3)资本被事先就投入到信托机构所持有的安全证券中,信用风险极低。
4、缺点。(1)或有资本票据的发行需要得到行业相关部门的批准,手续繁琐;(2)支付给金融中介机构的费用使得其交易成本较高。保险公司支付给金融中介机构的费用除了承销费、成立信托基金的费用外,还包括相关的评级及损失分析评价费用;(3)由于信息不对称,购买或有资产票据的投资者不能轻易地将其转售给其他拥有更少相关信息的投资者,故其流动性较低。
(二)巨灾权益卖权(catastrophe Equity Puts,CatEPut)
巨灾权益卖权是一种以保险公司股票为交易标的的期权,用以规避保险公司因支付大量的巨灾赔偿而引起公司股票价值下降的风险。保险公司向金融中介机构支付期权费,购买当巨灾保险损失超过一定数额时向投资者行使卖权的权利。此时保险公司按照预定价格将公司股份出售给投资者,并将所筹集的资金用于支付巨灾赔款。
1、市场发展。1996年10月,Replacement Lens(RL)公司向Center再保险支付权利金以获得在巨灾发生时,按照合同约定的价格购买RL的3年期、面值为5000万美元可转换优先股的权利。触发条件为RL的损失超过2亿美元。而RL公司在北岭地震中的损失正好为2亿美元,其中有1.5亿属于巨灾承保范围,这就成为国际市场上第一个通过巨灾权益卖权来化解巨灾风险的成功实例(Punter,1999)。此外,2001年,Trenwick公司也购买了一份巨灾权益卖权,规定若2002年约定的巨灾事件发生,该公司可以发行价值5500万美元的可转换优先股给苏黎世再保险。
2、运行机制。如图2所示,巨灾权益卖权相当于一份看跌期权合同,其原理在于保险公司的股价可能会因为巨灾带来的巨大损失而下跌,从而影响公司经营和盈利水平。为了减少这种不利影响,保险公司购买巨灾权益卖权,并在其股价下跌至执行价格以下时执行该期权,以约定价格将公司股份卖给投资者,达到套期
保值的目的。通常情况下,保险公司通过金融中介机构安排交易,要求投资者缴纳保证金并储存在中介机构中。若巨灾发生而投资人不履行卖权,则由保险公司没收其保证金以确保投资人履行义务(Munich Re,2001)。但若投资者信用情况良好,则可直接由期权买卖双方商定合同而不需要中介机构介入。
3、优点。(1)与巨灾债券和或有资本票据相比,巨灾权益卖权的优点在于其在资产负债表上并不增加公司额外的负债,有利于提升信用评级机构对保险公司的满意度,为其争取更多的商誉价值。(2)保险公司可以在巨灾事件发生之后通过以既定价格出让股票来支撑其资产负债表,可降低巨灾损失后的融资成本,确保公司的可持续性运营。(3)巨灾权益卖权的灵活性也较高,执行巨灾期权卖权的期间短,速度快。
4、缺点。(1)购买巨灾权益卖权可能会使保险人放松对巨灾发生前的积极防范,从而带来道德风险问题。(2)与巨灾债券不同,权益卖权缺乏市场价格的披露机制,并不为一般投资人所熟知,这就使巨灾权益卖权缺乏足够的市场流动性,阻碍了买卖双方的交易。(3)巨灾权益卖权通过发行新股筹资,会增加公司流通在外的股数,导致公司股权的稀释。
(三)行业损失担保(Industrial Loss Warranties,ILWs)
行业损失担保是一种对保险公司损失提供保障的再保险协议。触发条件有两个:一是购买(再)保险公司的实际损失;二是整个保险行业的实际损失。它只有这两个实际损失都超过约定水准时,担保机制才会启动。与行业损失标准相比,实际损失标准一般设定得非常低,以至于一旦行业损失被触发,实际损失条件肯定会被触发。因此,行业损失担保的定价主要取决于巨灾给整个行业带来的实际损失额度和频率(Ishaq,2005)。
1、市场发展。目前,行业损失担保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保险业发达且自然灾害频发的美国。美国保险服务办公室(ISO)负责对每一场巨灾后的保险业总损失进行统计测量,并相关信息。虽然行业损失担保在巨灾风险管理领域已有一段时间,但发展一直缓慢。直到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席卷美国之后,行业损失担保才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交易量较以前曾长了35%,赔付金额达到10亿美元(Gteen,2006)。根据业内专家估计,平均每年的交易量为50亿至100亿美元之间。
2、运行机制。如图4所示,巨灾发生前,购买者(保险公司或再保险公司)为寻求保障,向出售者,即风险承担方(通常为对冲基金)签订协议,支付一定的保费,以获得行业损失担保所约定的权益。如果有效期间内巨灾发生且该担保的两个触发条件均被满足时,购买者可获得约定的索赔。如果有效期间内没有发生巨灾或者巨灾发生但不满足两个触发条件,则出售者获得保费收益,而没有任何赔付。另一方面,如果发生满足触发条件的巨灾,购买者可向出售者行使合约权利,并获得赔付。
3、优点。(1)由于对触发事件取决于整个行业的损失分布而非某个特定公司,由此降低了定价的不确定性。(2)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得到减少。巨灾发生后,保险人可以通过公开的PCS报告和公司实际损失作为证据,以获取补偿。整个交易过程非常直接、透明,执行期间短。(3)行业损失担保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行业损失担保的覆盖范围可以小到佛罗里达一个州,也可以大到整个国家或者北美地区;而保险责任限额也可以从2百万美元至1亿美元不等。
4、缺点。(1)基差风险较大。基差风险是因为保险公司对自身巨灾风险敞口与行业损失之间的相关性预测不准确。例如,某保险公司购买了一份触发条件为25亿美元的行业损失担保。但当巨灾发生后,PCS测算的行业损失却只有20亿美元。由于未能达到合同规定的损失条件,购买者无法得到赔偿。(2)和标准化的巨灾债券相比,它的流动性较低。协议保障时间较短,通常不超过一年,并不能自由交易。
(四)“侧挂车”(Sidecars)
“侧挂车”指的是一种允许资本市场投资者注资成立,通过比例再保险合同为发起公司提供额外承保能力的特殊目的的再保险公司。其目的是给发起人提供更高一层的承保能力。“侧挂车”实际上是比例再保险协议,只是以一个独立的公司形式出现。在比例再保险协议中,保险公司同意将部分保费等比例转移给再保险公司,而再保险公司将承担等比例的风险。“侧挂车”通常只为某一特定的(再)保险公司提供专一的服务,且寿命较短,通常只持续1~2年时间。
1、市场发展。最早的“侧挂车”是1999年由StateFarm和Renaissance再保险发起成立的Top Layer再保险。“9・11”事件之后陆续出现了许多小型“侧挂车”,但更多的“侧挂车”是在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发生后成立的。例如,2005年12月,Arch Capital就将其45%的价值840万美元的保单转移给由高盛等注资设立的Flatiron公司(Moyer,2006)。Montpelier再保险拥有多个“侧挂车”,如Blue Ocean和Rockbridge再保险。截止到2006年9月,以“侧挂车”形式筹集到的总资本已高达40亿美元(Guy Carpenter,2008)。
2、运行机制。如图5所示,“侧挂车”的发起^为需要转移自身承保风险的保险公司,而投资者为对冲基金、投资银行和私募基金等。投资者注资成立“侧挂车”控股公司和“侧挂车”公司,按比例直接承担发起人所承保的风险。“侧挂车”不设置固定的职能部门,其日常管理由其服务供应商负责。“侧挂车”所筹集的资金将用于投资信托基金所持的国债,以确保公司有稳定的利息收入作为利润来源。若巨灾不发生,(再)保险公司只需要承担其对应比例的保费。若巨灾发生,“侧挂车”将运用其利润和部分初始资本来补偿(再)保险公司的损失。
3、优点。(1)高度灵活性。发起人和投资者可以就“侧挂车”各方面进行协商,从而抓住有利的市场时机(Parekh,2006)。(2)运营成本低。由于只为发起人分保,且不同于传统的公司组成形式,其组织架构和业务构成都相对简单,运营成本大大降低。(3)“侧挂车”属于资产负债表的表外项目,不存在股权稀释问题。(4)回报率较高,年收益水平为20%-25%(cenieeros,2007)。
4、缺点。(1)“侧挂车”自身状况可能会对原创始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有影响,增加了原创始公司的不确定性;(2)“侧挂车”比例再保险的性质决定了投资者容易受原创始保险公司实际损失的影响;(3)需要一批愿意承担高风险的成熟的机构投资者如对冲基金、投资银行和私募基金等的参与;(4)由于由原创始保险公司与资本市场投资者直接协商设立,透明性不高,可能出现买卖双方匹配困难的问题(Debevoise andPlimpton,2006);(5)对于投资人来说,“侧挂车”仅为―个客户主体服务,使其业务内容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三、“四个当代”创新工具之间的比较分析
表2按避险类型、运作机制以及优缺点对“四个当代”创新工具进行了比较分析。作为巨灾风险创新工具,它们都属于保险风险连接证券,具有许多共同点:(1)运行机制相似,都包含有与巨灾事件相关的触发条件;(2)都能促进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要么把保险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要么利用资本市场进行损失后融资;(3)都具有灵活性高,较好满足购买者的不同风险保障需求;(4)都缺少流动性,都属于买卖双方协商的再保险或者灾后融资合约,期限较短,很难在二级市场上流通。
尽管它们具有许多共同特征,它们还是具有一些不同:(1)避险类别不同。行业损失担保和“侧挂车”性质相似,属于资产避险,而或有资本票据和巨灾权益卖权分别属于负债避险和权益避险;(2)对公司资产负债表的影响不同。或有资本票据增加负债;巨灾权益卖权稀释股权;行业损失担保和“侧挂车”能对灾后资产损失提供补偿;(3)风险各不相同。行业损失担保的基差风险较大;巨灾权益卖权的道德风险较大;或有资本票据的信用风险极小。
从总体上分析,“四个当代”创新工具各具不同的优缺点,没有一个管理工具拥有压倒性的优势,是一种权衡折中(trade-off)的关系。因此,在实际应用时,保险公司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与再保险以及“四个传统”创新工具相结合,来选择不同的避险工具。
“四个当代”创新工具中,或有资本票据和巨灾权益卖权相似,均属于或有资本,都是损失后保险公司通过发行资本票据或行使股权卖权从而筹集资金融资手段。行业损失担保和“侧挂车”性质相似,都属于资产避险,均能够对巨灾所造成的资产损失提供补偿。因此,这里主要就这两对彼此较为相似的工具作进一步的比较分析(表3)。
1、或有资本票据和巨灾权益卖权的比较。先看共同点:(1)运行机制。两者的运行机制相似,都是在灾后以事先约定的价格发行票据或股票的权力,以获得应急资本,属于损失后融资。(2)触发条件。两者都包含具合约议定的巨灾事件和损失两个启动条件。(3)期权费。两者都必需在巨灾发生前支付期权费,以获得发行票据或股票的融资权力。(4)灵活度和流动性。两者都具有灵活度高和流动性低特点。
两者的不同点有:(1)避险类别不同。前者是负债避险,后者是权益避险。(2)对公司的控制权不同。前者能够稀释控制权,而后者则不会产生影响。(3)信用风险不同。前者的资金放在信托机构内,没有信用风险。后者视保证金的不同而存在信用风险。(4)是否成立信托机构不同。前者需要先成立信托机构来发行信托票据。巨灾发生前后,投资者均无直接购买保险公司的资本票据。后者无需成立信托机构。
2、行业损失担保和“侧挂车”的比较。行业损失担保与“侧挂车”相似,具有许多共同点:(1)避险类型。两者的避险类型相同,均属于资产避险。(2)运行机制。两者都转移了巨灾峰值风险,提高了发起公司的承保能力。(3)中介机构。两者都不需要中介机构的参与。(4)运行成本。两者的运行成本都较低。(5)灵活度。两者都具有高灵活度。(6)有效期。有效期限均很短,一般为一年。(7)信用风险。前者由全球性的商业银行担保,而后者的资金在巨灾发生前就存入到信托基金,信用风险都很低。
两者之间的不同有:(1)运行机制不同。前者类似巨灾超额损失再保险,而后者是基于比例再保险的风险与利润分享原则。(2)形式不同。前者是一个特殊再保险合约,而后者是一个特殊目的公司(sPV)。(3)触发条件不同。前者包含自身损失和行业损失两个触发条件,而后者只有一个与自身损失有关的触发条件。(4)交易过程复杂程度不同。前者不需要权益与负债的投资者和成立SPV,交易过程简单。后者则需要权益与负债投资者并成立SPV,交易过程较为复杂。
四、“四个当代”与“四个传统”创新工具之间的比较分析
“四个当代”创新工具中或有资本票据和巨灾权益卖权属于或有资本,与其余两个以及“四个传统”创新工具有着显著的不同,不具有可比性。另一方面,目前的“四个传统”创新工具中,巨灾期货和巨灾期权属于场内交易的标准化衍生品,且由于交易量太小已于20世纪90年代末分别退出了交易市场,故可忽视不计。因此,这里主要把行业损失担保与和巨灾互换,“侧挂车”与巨灾债券两对相似的“当代”与“传统”创新工具进行比较分析(表4)。
1、行业损失担保和巨灾互换的比较。行业损失担保和巨灾互换相似,具有许多共同点:(1)都属于资产避险。均能为资产风险提供灾害后的损失补偿。(2)交易成本费用低。不像巨灾债券需要巨额发行费,成本较低。(3)合约灵活性高。合约由双方协商,灵活度高。(4)交易操作简单。购买和理赔等手续均简单易行。(5)流动性低。均是双方签订的合约,难以转让流通。
它们的不同点有:(1)触发条件不同。行业损失担保主要以行业损失指标作为触发条件,而巨灾互换以保险公司个体信息为基础。(2)有效期限不同。行业损失担保的有效期一般为一年,而巨灾互换的期限一般为三到五年。(3)信用风险不同。行业损失担保一般由全球性商业银行的信用证来担保,信用风险很小。而巨灾互换由于没有担保,而存在交易对手违约的信用风险。
2、“侧挂车”和巨灾债券的比较。“侧挂车”与巨灾债券相似,具有许多共同点:(1)两者都转移了巨灾的峰值风险,提高了发起公司的承保能力;(2)两者都成立了一个专门的中间机构SPV来运作管理;(3)两者触发机制都与巨灾事件所造成的损失有关;(4)由于两者的投资资金都在巨灾发生前事先就存入到专门的信托机构管理,其信用风险都很小。
两者之间所不同的是:(1)性质不同。“侧挂车”是一种特殊目的公司,而后者是公司债券。(2)灵活度不同。“侧挂车”不需要中介机构的参与,更为灵活快捷。巨灾债券是一种预先准备好的标准化产品,发行程序复杂,成本较大。(3)存在时间不同。“侧挂车”寿命一般为一年;巨灾债券寿命则相对较长,一般为3~5年(MMC Securities。2007)。
五、结语
篇9
一、医疗集团的概念
在我国,医疗集团又被称为医院集团或医疗联合体等,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并在新医改前得以迅速的发展。目前,在学术界对医疗集团没有做出权威性的定义,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观点。在我国现行的医疗体制下仍以公立的医疗机构为主体,以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笔者认为,我国的公立医疗集团是以一个或多个实力雄厚的医院为主体,以技术、管理、资产为纽带,通过各种形式如合并、投资、合作等,以扩大医疗规模效应,整合医疗资源,提供医疗服务集团。医疗集团的概念源自于企业集团,公立医疗集团有着企业集团的特征,但又不同于企业集团,因此,公立医疗集团的财务管理模式可以借鉴于企业集团,但又不能完全参照,需要结合其自身的发展特点以及发展现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模式。
二、公立医疗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类型与选择
(一)公立医疗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类型
目前,公立医疗集团财务管理的模式大致分为集权式、分权式、混合管理模式(集权与分权相结合)三大类。如下为三大管理模式的特点及优缺点。
1.“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及其优缺点。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总部总揽集团的财务决策权,总部对分部实行高度集权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分部没有财务决策权力和制订财务规章制度权限,只负责执行总部的决策内容和总部制订的规章制度。总部控制集团的人财物,通常分部的财务负责人由总部直接任命或委派。“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的优点:对公司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有助于提高集团资源的利用率;集中统一的决策和管理,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有利于集团管理决策的贯彻实施,提高管理效率;有利于公司实现总体目标;有利于统一管理分配集团资金,有效降低相关成本。“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的不足之处在于,高度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可能造成总部掌握信息不完全,容易造成决策低效率甚至失误;由于高度集权,不利于激发分部管理者的积极性,且制约分部财务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由于高度集权,对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及风险的应对能力相对较弱。
2.“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及其优缺点。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总部不过多地干扰其他分部的经管管理和财务决策,对分部实行间接管理的方式。分部有充分的财务决策、人事任命权、资产调配权。“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的主要优势在于能够明显提高分部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发挥分部财务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提高分部的市场变化及风险的应对能力;有利于缩短财务决策周期,提高决策效率,降低决策失误率。“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的缺点:不利于医疗集团总体目标的实现;不利于集团资源的统筹,容易造成资源重复浪费,降低资产的使用效率;不利于总部的总体调控,增加了一定的管理成本。
3.“集权与分权相结合”财务管理模式及其优缺点。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整个集团以公司的总体目标为核心,分部拥有一定的自主财务决策权,但必须接受总部的指导和监督;其中总部拥有对重大财务问题的决策权力。“集权与分权相结合”财务管理模式的主要优点:既保证医疗集团目标实现,又充分调动分部管理者的积极性,发挥分部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既发挥了集权式和分权式的优点,又克服两者的缺点;分部可以结合自身的经营活动特点,在总部制订的制度内进行合理补充;有利于规避财务风险,提高风险应对能力。“集权与分权相结合”财务管理模式的缺点:在集权式与分权式的尺度把握上有一定难度。
(二)公立医疗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
集团的财务管理是集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集团管理的每一个方面,在进行集团财务模式选择的过程中,要从集团的总体目标出发,结合公司的实际运行状况和发展现状,以确保集团各项业务稳定运行为基础,选择和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模式。在选择集团财务管理模式时,存在下列影响因素:
1.公立医疗集团组织架构决定着财务管理模式。根据集团内部形成的组织架构,总部与分部之间的医疗等级及各部内部的组织架构,医疗集团一般分为横向医疗集团和纵向医疗集团,横向医疗集团是指实力相当、功能相似的各医院或医疗机构之间进行联合,整合资源,拓展市场,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形成规范经济。纵向医疗集团是指实力有差距,功能不同的医院或医疗机构之间进行合作,从而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做到医疗服务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不同的组织架构就意味着要选择不同的财务管理模式。通常,集权式的财务管理模式比较适合横向的医疗集团;分权式的财务管理模式则更适合于纵向的医疗集团。最佳的财务管理模式应明确各层级的权责利,同时赋予相应的管理权限,把握好集权与分权关系。这样才能发挥财务管理模式的最佳功用。
2.公立医疗集团的发展规划领导着财务管理模式。公立医疗集团发展规划,是一个医疗集团的定位,是医疗集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决定着医疗集团兴衰和成败,主要体现为集团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必须围绕着医疗集团的发展规划,以实现医疗集团的总体目标为方向。医疗集团的决策变化,目标变动都将在一定程度上给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带来影响。因此,医疗集团在进行财务管理模式选择时,要根据集团内部发展计划的调整而变动,使之切实符合集团发展规划的需求。
3.公立医疗集团的不同发展阶段制约着财务管理模式。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状况,需应对不同的风险,财务管理模式应时制宜,调整到当前本集团发展最需求和最吻合的财务管理模式。通常,公立医疗集团成立的初期,会选用集权式的管理,直接对分部进行控制,但随着业务的拓展,规模的扩大,慢慢向“集权式和分权式相结合”的财务管理模式过渡。
三、有助于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实施的条件
(一)加强财务信息共享管理
原有的单一的、传统的财务信息流程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壮大的集团财务信息管理需求。集团财务数据庞大,各领导及各部门对财务数据都有不同的需求,对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要求不断提高,因此集团财务信息网络化发展势在必行。加强财务信息网络化管理,通过各种系统管理软件,建立集团财务信息管理平台,实现集团数据网络化,能及时获取集团财务信息,总部与分部之间及时沟通,保证集团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以满足各方面对财务数据的需求,为集团决策提供重要的财务依据。
(二)建立集团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平台
由于集团的组织结构复杂,管理层级和预算单元较多,全面预算管理所需和生成的数据量、信息量庞大,单靠财务人员手工汇总已然不可行,需要信息化的预算软件的支持。建立网络信息化预算系统,对各管理层级和预算单元进行分工,设置权责,有效的分解预算目标,将各主体预算上报、审批、下达、调整、预算报表合并抵销都在系统中完成,并且时时能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以便查找问题。实现全面预算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监控。提高预算管理工作效率。医疗集团财务模式还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发现的过程,根据集团自身的需要,摸索出最适合集团发展的财务模式。在上文中,笔者对集团化财务模式的类型、选择的要素及支持财务模式运行的信息化条件进行探讨,希望能对医疗集团制订财务模式有所帮助。
作者:陆一秀 单位: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
参考文献:
[1]余平.操礼庆.汪洁.浅议医疗集团财务集中管理[J]卫生经济研究。2011.5.54-55
[2]莫兰.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优化研究[D].湖南.湘谭大学.2010
篇10
1.1地勘单位性质模糊
地勘单位隶属国土资源局或者地勘局,计划经济时代一直是事业体制运作,根据国家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但是很多地勘单位并未将两种制度明确分开,而是将其混在一起,职业财务会计制度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穿插执行,影响具体项目费用的划分、归集以及人为调整,影响地勘项目成本和核算。
1.2发展战略不明确
地勘单位在事业体制运作阶段受到一定的国家政策保护,行业内有着高度垄断行,导致很多勘探单位缺乏相关的市场竞争意识,主要表现在市场经营能力底下、市场定位不正确、业务组合不科学等方面。也有一些地勘单位制订了适应自身客观实际的战略发展目标,但是在目标市场出现重大变化时不能及时做出应对措施,危机应对能力不强,不能快速适应市场变化,不能结合市场规律及时转变自身市场战略、经营方式和产品战略,可能给地勘单位带来财务风险。
1.3地勘单位业务获利能力差
事业运行阶段,地勘单位采用差额拨补的方式运作,地勘拨款首先用于保证离退休人员经费,之后剩余部分用于以财政资金的身份进行效益核算,并使用“结余”的方式反映预算和实际的差额。但是地勘单位企业化进程逐渐加快,国家用于地址勘察的费用逐渐减小,如果单位不能对面临的经营风险充分认识,不能建立一个持续收益的自身稳定造血功能,将难以偿还利息费或者借款本金以及利息,出现亏损,甚至出现财务风险。
1.4地勘单位自身结构不完善
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相对滞后,很多地勘单位结构单一,不能承担地勘调查工作的全部项目,很多国家地调局下达的地质勘查项目将由各地单位实施,可能会造成项目管理级次增多导致的经费多级提留和多级核算,增加了财务风险。
1.5财务结构不完善
一些单位存在着筹资渠道不当和负债期限不合理等情况。地勘单位对不同筹资方式的优缺点没有充分考虑,增加了违约造成的信用损失风险并产生了额外费用,减少了单位的“息税前盈余”,增加了财务风险。也有一些地勘单位将筹集的短期资金用作长周期资金,长期资金则用于流动,使得资金使用期限和到期期限不对应,导致结构过于偏激或过于保守。
1.6地勘单位市场信息透明度低
地勘单位经营决策主要以企业外部市场信息为依据,市场发育程度越高,市场信息透明度越高,但是国内的地勘市场化改革尚处于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市场信息透明度并不理想,而且地勘单位本身还存在着会计失真、行业竞争激烈等情况造成的市场信息不对称,信息获取成本较高也是管理者不能获得有效信息的重要因素,从而影响地勘单位经营决策的客观性,导致地勘单位不能准确进行客户的信用评估,产生了财务风险。
2地勘单位财务风险原因分析
2.1资金筹集风险成因
90年代以后,地勘单位国家级地质项目逐渐减少,经营项目逐渐增多,资金主要通过贷款筹集,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多项目失败,投资没有回报,导致了挂账资产损失,同时产生了高额的银行借贷资金。国家给予了一定的财政补贴,但是很多地勘单位仍然面临着巨大的筹资风险。
2.2投资风险原因
很多长期投资项目并不能获得预期回报,导致投资资金不能得到有效补偿,而且很多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一些地勘单位处于争取资金扶持的目的,没有对投资设备的使用效率以及折旧压力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而决策依据信息不全面,决策者能力不高等又导致投资后设备使用率低,降低了资金配置有效率,影响了资金回报率和流动性,加剧了资金紧张的情况。
2.3资金使用风险
一些地勘单位没有进行有效的现金流预算,没有对现金流量控制的刚性措施,而且不能有效控制成本,对资金的调度使用不合理,导致资金有效率下降,还有一些单位的资金成本意识不强,这些问题都造成了资金使用风险的增加。
3地质勘查单位改革财务风险管理对策
3.1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
地勘单位需要重视员工市场意识、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培养,提高单位应对市场的能力,提升服务水平,尤其是政府部门作为地勘项目的最大客户,需要针对其提升单位的综合服务水平。同时地勘单位还要积极进行经济管理体制和技术措施的创新,财务监管过程中,重视对企业纳税的筹划,减少因为经营不规范造成的纳税风险,财务部门应该负责整个单位的纳税工作安排,合理、守法的节税避税。同时还要重视对员工地质勘察技术和管理能力的培养,适应勘察市场对地质市场的冲击,执行战略的过程中要对出现的偏差保持较高的敏锐性,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修正。
3.2增强单位盈利能力
地质勘探单位盈利能力广义上是指单位经营业务过程中具备的获利能力,地质勘察单位经营业务主要有矿业开发、经营、勘察施工以及地质测绘和测试等工作,还包括多种经营和对外投资,地质勘探单位需要将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提供优质专业的地质技术工作和服务,同时要面对市场化改革,将地质技术服务转变为商品化的劳动成果,提高项目经营的获利能力。例如进行矿权经营时,应该按照规定转让程序,在几轮谈判之后将其中一项矿业权转让,转让价格超过评估价数倍,扣除规定转增国家基金和上交主管部门价款后会获得很高的受益,提高了企业的造血能力。
3.3调整资产结构
地质勘察单位的投资周期长,风险高,并不适用比较激进或者太过保守的营运资本投资策略,需要选择配合型的筹资策略,均衡受益和风险。配合型资本筹集策略能够切实贯彻筹资匹配原则,长期投资用于长期支持,短期投资用于短期支持,兼顾流动资金和长期资金的筹集,比较适用于地勘单位。
3.4完善信用评估机制
评估机制的完善主要用于防范信息不对称风险。完善信用评估机制需要将收账款管理责任具体落实到相关部门和业务人员身上,将款项回收直接和绩效挂钩,并及时清结拖欠款,保证回收及时,减少给企业造成的资金压力,严格审核预付账款,大额资金需要交付资金支付计划,不能满足条件坚决拒付。
3.5加强风险意识
企业化改革在地勘单位不断深化,树立风险意识,能够提高企业方法财务风险、保护财产安全的自觉性,强化职能管理和监控。单位主管要对重大采取收支和资产处置情况进行重点掌握,财务科长需要履行自身职责,发挥自身作用,加强对财务风险的识别和方法,财务部门需要编制高效的内部财务管理体制,实现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和专业化,控制贷款和担保的规模,规避财务风险。
4结束语
- 上一篇:鼓励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 下一篇:传统教学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