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现象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9: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暴力现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作品概述
小说《十三夜》分两部分。上半部分描述了女主人公阿关出身于没落的武士家庭,家境贫寒,年少妙龄之时被富家子弟原田勇看中,做了官太太,阿关娘家的家境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父母因女婿是官宦子弟社会地位提高了,弟弟也因为沾了姐夫的光受到上司的赏识。但是阿关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自从有了孩子之后,便受到丈夫的嫌弃。丈夫经常用言语侮辱阿关,骂她缺乏大家闺秀的修养品德,是个无能的废物,并经常出入烟花柳巷,和艺妓厮混。夫妇之间完全失去了恩爱感情,没有任何精神交流。阿关不堪忍受丈夫的粗暴蛮横,想离婚,夜晚偷偷回到娘家,寻找支持。但是为了孩子、父母和弟弟的前程,她最终不得不忍痛决定继续回到丈夫身边,度过毫无幸福的后半生。下半部分作者安排了阿关在返回丈夫家的路途中,碰到了做车夫的昔日恋人,哀叹不已,两人默默别离。
二、家庭冷暴力
家庭暴力是一种社会和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现象,而暴力本身更趋向生物性,因为它毕竟是一种野蛮的行为。自人类组成家庭以来,家庭暴力就与之相伴。在家庭暴力中,受害者多半为妇女和儿童。家庭暴力包括身体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和冷暴力。
所谓“家庭冷暴力”,是指夫妻双方产生矛盾时,不关心对方,将语言交流降到最低限度,停止或敷衍性生活,懒于做一切家务工作等非正式的暴力行为。家庭冷暴力实际上是一种精神虐待。这种暴力一般表现在夫妻之间矛盾虽不诉诸武力,却通过暗示的威胁、言语的攻击,在经济上和性方面进行控制。彼此有意用精神折磨摧残对方,使婚姻处于一种长期的不正常状态。这种精神上的折磨和摧残比肉体伤害更可怕。处于家庭冷暴力中的女性大多有委屈感、被控制感,感情变得脆弱易激动,心理上常常处于孤独状态。
三、作品中家庭冷暴力的表现
《十三夜》中女主人公阿关夜里偷偷跑回娘家,向父母倾诉丈夫对她的虐待时这样叙述:“他对我说话只是在有事的时候用斥责的口吻下命令罢了,早上起来我问候他,他就忽然把脸掉过去,故意赞扬院子里的花草。我虽然很生气,但他是我的丈夫,我始终忍气吞声,从来没和他吵过嘴。他却从吃早饭起,整天不离嘴地骂这骂那的,在佣人面前数落我这么笨啦,那么不懂得礼貌什么的,动不动就用轻蔑的口吻说我没有教养……凡是我做的他都不顺眼,动不动就骂我说:家庭不愉快是妻子的责任。那么他应该告诉我哪里不对,哪里不好才对,可以他只是一味地乱骂‘无聊的家伙’啦,‘不懂事’啦,‘根本不能商量问题’啦什么的,还用讽刺的口吻说:‘我是把你当做太郎的奶妈留在家里的。’‘唯唯诺诺没志气,没骨头的笨蛋!我头一宗就不喜欢你这个性子。’真是的,他不是丈夫,是魔鬼。”“他已经有两天没回家了。他经常五六天不在家,这已经不稀奇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他压根不理我,偶然开口就说:‘再没有比我更不幸的人啦,讨了你这么个老婆!’”从阿关的倾诉中可以看到她所遭受的侮辱主要是丈夫对她的冷淡态度、言语侮辱。由于出身悬殊,精神代沟很大,两人更需要多交流、相互关怀才能增强感情。阿关因为年少时美貌,得到丈夫的关爱,但随着阿关成为妇人之后,这种关爱早已经烟消云散,不复存在。而且单靠外表吸引丈夫维系夫妻感情是极其不现实的。作为丈夫的原田原本就知道妻子的出身和受教育情况,对妻子的容貌厌倦后,在心理上希望妻子能成为内外兼修的大家闺秀,但没有给妻子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只是一味地希望妻子马上转变,这样的无理要求对阿关来说是强人所难,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压力。阿关的叙述中并没有提及丈夫对她有身体上的殴打等暴力行为,基本都是言语上的攻击、辱骂。这种心灵的侵蚀、精神的打击往往比直接遭受身体上的殴打更能毁灭一个正常人的思想和灵魂,使受害人很容易陷入痛苦与绝望的境地,孤独地忍受精神上的折磨。
像阿关那样的家庭妇女极易遭受到家庭冷暴力的伤害,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时代。口一叶所处的时代,正是日本明治政府刚成立,实行“脱亚入欧”政策,开始迈向近代化的时代,这种近代化是在日本封建残余顽固存在的情况下推进的。像阿关一家那样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小人物代表着日本广大的城市贫民阶层。而身处下级阶层的广大女性更是深刻体味着封建秩序和贫富差距在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地位方面带给她们的不公平待遇。阿关之所以受到丈夫的家庭冷暴力,与其说是丈夫对妻子的虐待,不如说是男性对女性、富人对穷人的倾轧和压迫。阿关的悲惨命运归根结底是那个社会制度造成的。另外,阿关所受的思想教育也完全是日本社会大力提倡的以“贤妻良母主义”为核心的女子教育制度和“父权主义”的家长制度,所以当她鼓起勇气想和丈夫离婚,摆脱家庭冷暴力的折磨时,她首先想到的是回娘家,征求父母的意见。父亲很认真地为她分析她获得的“幸福”,极力劝说她忍辱屈从,回到丈夫身边好好过日子。父亲的劝说对阿关是一个很有力的命令符,善良孝顺的她不会违逆父亲的意思,为了家人的幸福,她只能打消离婚的念头,继续回到丈夫身边,过着屈辱的生活。这些都是束缚女性自由解放的枷锁,所以阿关也不可能摆脱家庭冷暴力的折磨。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受到家庭冷暴力压迫的女性,尤其是像阿关那样的弱势女性群体,根本没有能力和办法扭转自己的悲惨命运,很多人只能忍气吞声地生活着。而作者口一叶也只是在作品中控诉社会的不公平,无法为女主人公的不幸婚姻和悲惨命运找到可行的解决良策。
参考文献:
[1]口一叶著.萧萧译.口一叶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篇2
【关键词】家庭暴力;女性;犯罪原因;防治
近年来,家庭暴力的频发使得这个社会现象逐渐成为了全球性的社会和法律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按照传统观念,女性多在家庭中处于弱势地位。然而,如今却有越来越多的女性,不断从家庭暴力犯罪中的被害人,转化为家庭暴力犯罪中的犯罪人。弄清女性在家庭暴力犯罪中的犯罪原因,有利于预防家庭中此类悲剧的发生。同时,家庭暴力犯罪往往成为女性犯罪的诱因,因此,有必要对家庭暴力犯罪现象和家庭暴力犯罪中女性成为犯罪人的原因进行探讨。
一、女性家庭暴力犯罪
女性家庭暴力犯罪,并不是指刑法中的犯罪行为,这里是指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概念,本文所称的女性家庭暴力犯罪,是女性在家庭暴力中由被害人转变为加害人的犯罪。
(一)女性家庭暴力犯罪特点
女性家庭暴力犯罪由于主体的特定性而具有不同于其他犯罪的特点。
首先,从女性家庭暴力犯罪的产生来看,这类犯罪通常经历了一个由受害人转化为加害人的过程,这种转化被称为女性犯罪的“恶逆变”。消极的不良情绪的长期积累,急于摆脱当前不幸处境(即遭受家庭暴力),对人生的绝望等原因直接造成了女性在家庭暴力犯罪中由被害人变成加害人。
其次,从女性家庭暴力犯罪的具体行为和造成的后果来看,此类犯罪行为类型较为集中,主要是以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等为代表的犯罪行为。通常是因为女性在长期忍受家庭暴力犯罪之后达到愤怒的顶点,或是一时激愤或是精心筹划地意图永久地消灭制造家庭暴力的根源。因此,此类犯罪造成的后果较为严重,如特定家庭成员的伤亡等。
最后,从女性家庭暴力犯罪的行为特点来看,女性由于其生理特点,容易选择一些易于实施的,具有隐蔽性的犯罪行为,如投毒等,且选择的时间多为夜晚等不为人知的时刻。
(二)女性家庭暴力犯罪类型
女性家庭暴力犯罪,从广义上看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因为长期遭受家庭成员的家庭暴力,忍无可忍,“以暴抗暴”,最终以犯罪进行反击;另一种是基于其他的诱因,而由女性自主实施的,对其他家庭成员的暴力行为。狭义上的女性家庭暴力犯罪,也就是女性实施的反家庭暴力的犯罪,仅指第一种情形。本文论及的女性家庭暴力犯罪,指狭义的女性家庭暴力犯罪。
二、女性家庭暴力犯罪原因分析
犯罪作为一种严重危害社会和平与个人安全的现象,是由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女性家庭暴力犯罪也不例外。家庭暴力只是女性实施反家庭暴力犯罪的直接动因,是导火索,女性实施此类犯罪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存在。目前,学界对犯罪原因仍存在多种学派,主要有精神分析学派理论、生物学派理论和社会学派理论等诸多争议。本文将从女性家庭暴力犯罪的自然原因、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三个方面对此类犯罪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自然原因
犯罪的自然原因是对犯罪有影响的各种自然因素,女性之所以实施反家庭暴力的犯罪,自然方面的原因也是动因之一。
这种自然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其所处的场所,家庭。家庭是掩护女性实施反家庭暴力犯罪的屏障。由于女性犯罪人在生理上的弱势,使得其无法选择远离自己熟悉场所的地点。而处于半封闭状态的家庭,为女性熟悉的场所,更是对女性实施家庭暴力的行为人所处的地方,因此,家庭的这种隐蔽性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女性实施反家庭暴力犯罪的原因之一。
(二)社会原因
首先,尽管现代社会倡导男女平等,却仍然存在大量歧视女性的现象。这种歧视延伸至家庭中,就为家庭成员忽视,甚至歧视女性的行为提供了依据。施虐的家庭成员通常把女性当做发泄情绪的工具,而其他家庭成员、亲友、邻居等人可能将其视为正常现象,而无视受虐女性所遭受的痛苦。而这种痛苦正是逼迫女性家庭暴力犯罪的原因之一。
其次,社会救助机构的失职是女性实施反家庭暴力犯罪的重要原因。目前,保护女性权益的机构主要有妇联、街道办事处、村委会或居委会等机构,工作单位一定程度上也能影响实施家庭暴力成员的行为,严重时甚至可以到派出所寻求帮助。然而,这些看起来如此可靠的社会救助机构,在女性遭遇家庭暴力时存在失职。据统计,在被求助者中,15.61%不答理或答理但劝其不要声张;答理但不处理占11.39%。由于这些救助机构的放纵,家庭暴力愈演愈烈,最终让遭遇家庭暴力的妇女走上了犯罪的绝境。
最后,法律的无力也成为女性实施反家庭暴力犯罪的帮凶之一。我国的传统思想是“清官难断家务事”,因此,家庭内部的矛盾不能由外界尤其是国家强制力过多的干涉。然而正是家庭暴力具有的司法容忍性,让女性失去了遭遇家庭暴力后寻求保护的最后一道屏障。求助无门的情况下,只能以极端的方式自救。
(三)个人原因
首先,女性性格上的特点使其容易“以暴制暴”。较男性而言,女性通常更敏感、重感情,在遇到问题时更容易走极端。如果其遭受来自家庭成员的家庭暴力行为,一般女性会选择先用逆来顺受的方法暂且忍耐下来,时间一长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痛苦的折磨,使得女性长期处于压抑、焦躁的情绪当中,一旦出现“导火索”,这种情绪就找到了宣泄的出口,产生反家庭暴力犯罪。
其次,遭受家庭暴力的女性通常经济上不独立,依附于家庭成员生存。而以丈夫为代表的实施家庭暴力的家庭成员经常一次作为凌虐女性的理由。女性只能默默忍受家庭暴力,最终导致精神崩溃,实施犯罪报复。
最后,很多研究都表明,女性在特定时期的情绪波动较大,焦虑不安、烦躁易怒,容易实施攻击行为。这时如果承受了家庭暴力行为的刺激,容易促使女性狠下心来实施犯罪行为。
三、女性家庭暴力犯罪的防治
防治女性家庭暴力犯罪应当以犯罪原因为基础,且首先需要遏制家庭暴力现象的泛滥。鉴于此,本文认为,应当从一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此类犯罪的防治。
(一)针对自然原因的防治方法
女性家庭暴力犯罪主要发生在家庭之中,因此需要建立起和睦的家庭关系,加强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并将半封闭状态下的家庭与邻里、开放的社会联系起来,防止女性在压抑的家庭之中产生孤独无助的感觉,使家庭回归为给人们带来温馨快乐的港湾,而不是一个利于实施犯罪的场所。
(二)针对社会原因的防治方法
首先,应当完善我国家庭暴力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国家对此类违法犯罪行为的干预。目前我国规范家庭暴力的法律多为原则性的禁止性规定,法官的实际操作性不强;而刑法中虽然有包括家庭暴力犯罪等各类犯罪的详细规定,但涉及到家庭成员之间犯罪的情况则无一不要求“致人死亡”“致人重伤”“造成严重后果”等情形,对于那些经常实施的,一定时期内又无法表现出危害后果的家庭暴力几乎没有适用机会,但受虐女性却时时刻刻在忍受这样的伤害,随时都有可能因为崩溃而以犯罪反抗。因此要减少女性家庭暴力犯罪的发生,就要降低家庭暴力发生的可能性。这就需要强有力的国家立法进行保障,给受虐女性提供最后的保护平台。
其次,应当完善社会救助机构对女性受虐后的救助。社会救助机构较法律相比具有天然的亲和力,能够在不造成家庭破裂的情况下,以最小的代价帮助因受虐而可能实施反家庭暴力犯罪的女性走出困境。女性在遭受家庭暴力后社会救助机构能够及时介入,对施暴的家庭成员进行教育、劝导,甚至定期到访,减少家庭暴力的可能性,也就为女性家庭暴力犯罪的减少作出了贡献。
最后,还应当进行普法教育,反复强调犯罪的危害性。这样不仅能够给施暴的家庭成员造成心理威慑,对潜在的女性犯罪人也有较好的教育和预防作用。
(三)针对女性个人的防治方法
对于女性情感和性格上存在的缺陷,应当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培养宽容理性的处世态度,减少不良情绪对自身的干扰。同时也应当加强对女性的心理辅导,关注女性的情感宣泄问题。帮助和引导处于困惑和逆境之中的女性找到自我放松、自我开导及摆脱不良情绪的途,以便通过自身的积极调整,尽快走出困境,以此避免长时间压抑的家庭生活成为激化女性家庭暴力犯罪的导火线。
参考文献:
[1] 许章润主编.犯罪学[M].法律出版社,2004,5
[2] 寇学军.人格塑造与犯罪预防[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第177-188页
[3] 李永红.女性家庭暴力犯罪与防治[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6,15
[4] 陈芬,张丽娟.家庭暴力与女性犯罪[N].中国妇女报,2000,03
[5] 林少菊.浅析女性犯罪人由加害到犯罪的“恶逆变”[J].公安大学学报,2002,95
篇3
内容摘要:本文从家庭暴力这一在我国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入手,分析其含义、特点,剖析了我国家庭暴力现象形成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从法律角度阐述了其中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针对家庭暴力司法干预方面提出了几条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家庭暴力司法干预
论家庭暴力事件的司法干预
引言
家庭暴力作为我国一种越来越严重的社会现象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学生又是一名人民警察,我将要从法律方面探析这一现象。深入剖析其成因和特点,特别对家庭暴力事件的司法干预提出建议。
一、我国家庭暴力现象的现状
相信有部电视连续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很多人都看过,它是我国首部反映家庭暴力的电视连续剧,剧中女主人公梅湘南和男主人公安嘉和结婚才不久,就不断遭到安嘉和施暴,被打的肋骨断裂,胎儿流产。这部电视剧在全国范围内热播,说明了家庭暴力现象已经受到人们极大关注。
家庭暴力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同样也是全国性的问题。虽然,对于家庭暴力的状况,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但全国妇联2002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我国2.7亿个家庭中,约30%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其中施暴者九成是男性。竟有9000万个家庭笼罩在暴力的阴影之下。我国家庭的离婚率为1.54%,每年约有40万个家庭解体,其中25%祸起家庭暴力。据了解,当前,我省家庭暴力发生率居于全国前列,家庭暴力在我省农村,特别是相对贫困的地区,发生率较高;在城市,大多发生在文化程度较低的家庭和流动人口中。家庭暴力多发生在夫妻之间,男性施暴者占95%以上,施暴者年龄在45岁以下的占调查总数的58%,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0%以上,农民,个体户和无业者占大多数。我省妇联统计显示:2005年,家庭暴力案件占婚姻家庭案件比例达到46.8%比上年升了20.8%。省妇联2004年对我省一所女子监狱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女犯的犯罪原因与家庭暴力有关①。
二、家庭暴力的含义,特点、危害及成因
(一)家庭暴力的含义
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一条明确规定,婚姻法中所称的“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构成虐待。另外,司法解释对家庭暴力的界定还采取了较为客观、严格的标准,没有把日常生活中偶尔的打闹、争吵理解为家庭暴力。
(二)家庭暴力的特点
家庭暴力主体主要是家庭成员,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家庭内的亲属,一般来说具有亲属关系和共同生活两个特征;家庭暴力的客体是家庭成员的人身权利,具体为身体权、健康权、生命权和自由权等;施暴者在主观上必须有实施暴力的故意;施暴者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于手段残忍、情节恶劣、后果严重、触犯刑法的施暴者,要追究其相应的刑事责任;对于一段时间持续发生的一般的伤害行为,要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受害人给予保护,符合民法上的侵权行为的,要追究当事人的民事责任,责令其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另外家庭暴力还具有暴力场所的特定性,形成原因的复杂性,外界介入的困难性,受害程度的不可测定性等特点②。
(三)家庭暴力的危害
1、导致婚姻破裂和家庭解体
家庭暴力的最恶劣的后果就是夫妻感情破裂,家庭解体。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原素,对社会秩序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家庭的解体必然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可见,反家庭暴力将成为全社会的口号。
2、对女性的危害
家庭暴力对女性最普遍,也是最直接的伤害无疑是对妇女身心健康的摧残,一方面,妇女在经常受到暴力后,身体健康亮起了红灯,常疾病缠身,痛苦不堪,同时遭受粗暴的对待后,妇女精神上往往产生了障碍,种种痛苦的回忆常常伴随她们一生。使她们时时从恶梦中惊醒,另一方面,家庭暴力也会引发女性犯罪,在妇女忍无可忍,求告无门的时候,往往选择最后一搏,将丈夫送进了地狱,也将自己送进了监狱。
3、对未成年人危害
常常遭受或目睹家庭暴力的未成年人,幼小的身心受到伤害,今后的生活也会受到影响。
(四)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
1、思想上的原因
在男尊女卑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女子作为男子的依附品而存在,社会要求女子的便是“三从四德”延嗣宗族而已,婚姻更是关系女性一生命运和生死存亡的大事,婚姻,是妇女的苦难,又是妇女的希望;是妇女的囚牢,又是妇女的依靠。中国的女性往往视婚姻为唯一的归宿和目标,千百年来,婚姻如同一道坚强无情的铁索,拴系着妇女的身心,演绎着一幕幕扭曲变态的悲观离合③。我国现今社会仍存在封建思想的流毒,受传统价值观和不良习俗影响,家庭
暴力仍在发生。
2、认识上的原因
现今社会冷漠,宽容的态度是滋生家庭暴力的温床,家庭暴力长期以来被看成是“家务事”。在实践中,只有10%的家庭暴力受害者报警,而且很多警察认为家庭暴力是家庭的私事,不属于他们日常管辖范围,因而常常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使受害者继续生活在阴影下。在我国,单位、居民委员会、邻里及亲友们对家庭暴力也往往睁一眼,闭一眼,极少认真过问。
3、经济上的原因
现今社会由于不公平的就业因素等原因,导致妇女争取到职位以及升迁的机会较少,因此经济无法完全独立,常处于从属被动的状态,受到伤害后也只能忍气吞生,我认为经济原因是造成家庭暴力事件居高不下最根本的原因。
4、受害人的态度
其一、受害人在家庭中往往处于相对较弱的地位,在受到暴力侵害时表现之一就是默默忍受,同时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交织的利害关系也使相当多的受害人不敢反抗,逆来顺受,他们往往认为施暴者毕竟是自己的亲人,如果自己对外宣扬或向执法机关告发,自己和家人的声誉也就全毁了,家也散了,为了这个家,能忍则忍了。其二很多受害人愚昧无知,她们因为文化水平低,受到暴力侵害不知寻求外援和法律保护,而是认为是自己命苦,命中注定,无可奈何,正是由于受害人的容忍和麻木,更加强化了被害人的角色,不仅不能让施暴者良心发现,停止危害,反而是变本加厉,更加肆无忌惮。
5、法律上的缺陷
虽然我国在法律上明令禁止家庭暴力,但相关法律仍有一定缺陷,该问题还将在下文详述。
三、家庭暴力事件的司法干预
司法干预是国家司法机关运用国家司法权实施的,其干预措施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具有强制性,是各种干预家庭暴力的措施体系中最有效和最后的手段,因此强化对家庭暴力的司法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国际间有关家庭暴力存在问题的司法干预
美国规定:对施暴男人使用“禁止令”。警察有权将施暴者立即带入警察局予以关押或逮捕,并对受害妇女的伤痕进行拍照,以备日后在法庭上作为证据使用。在紧急情况下,给受害妇女开具“保护令”,或给施暴者开具“禁止令”。“禁止令”的主要内容包括:禁止威胁妻子、禁止伤害妻子、禁止靠近妻子(如妻子的汽车、住房、办公室)、禁止打电话与妻子联络,如果施暴者违反了禁止令,则很可能因违法而面临被指控。在挪威,在1994年修正案基础上,1995年1月1日,一项禁止施暴者进入特定区域、禁止其跟踪、探访或以其他方式与受暴妇女接触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实施。修正案规定:受到暴力的妇女,即使还没有对施暴男性提出刑事指控,仍然可以得到保护。所以,现在,那些受到身体、犯、虐待的妇女可以通过申请限制令,避免再次遭到暴力。对施暴者限制令的实施也为公诉机关发现某一男性有可能实施威吓行为,提供了充足根据。加拿大的许多省份,都颁布了“家庭暴力法”和“紧急状况下保护令”,如果妇女受到暴力威胁,随时可以打电话向警察求救,在没有当事人允许的情况下,警察可以破门而入并把丈夫带走,限定一段时间内不许回家,以免其继续虐待妻子,直到警方认为解除暴力威胁为止④。
(二)我国对家庭暴力的司法干预
1、有关法律规定
我国的法律、法规中已有很多涉及到了家庭暴力。
除了《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外,2001年,我国《婚姻法》修正案增加了“禁止家庭暴力”条款,《婚姻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所在单位应当予以劝阻、调解。对正在实施的家庭暴力,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应当予以劝阻,公安机关应当予以制止。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受害人提出请求的,公安机关应当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法律规定予以行政处罚。”第四十五条规定:“对实施家庭暴力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受害人可以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自诉;公安机关应当依法侦查,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提起公诉。”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其中加入了反对家庭暴力的条款,明确规定“国家采取措施,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以及“公安、民政、司法行政等……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
另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已有湖南、四川、宁夏、江西、陕西、湖北、黑龙江、山西、安徽、山东、辽宁、贵州、河北、海南、青海、甘肃等省、自治区制定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有关条例、意见或办法。我们河南省也在2006年3月29日省十届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通过了《河南省人大常务委员会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决定》。
2、我国司法干预存在问题
现行法律虽然对家庭暴力问题作了一些规定,但是存在许多缺陷,并且操作性也不强。缺陷表现为两点。一是对家庭暴力的界定比较模糊,比如《婚姻法》规定“禁止家庭暴力”,但并未对家庭暴力作界定。在草案中,专家们比较倾向于联合国关于家庭暴力的新近定义:在家庭内发生的身心方面和性方面的暴力行为,包括殴打、虐待、、剥削以及其他有害于传统习俗的行为。二是对家庭暴力的干预措施规定不够完善,没有具体的操作措施。虽然我国《宪法》、《婚姻法》、《刑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对家庭暴力都有禁止性规定,但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立法分散、原则性强、具体可操作性差的缺陷,对家庭暴力没有明确的规定和制裁的条款。比如,丈夫对妻子施暴造成身体损害,如果按照《民法》,妻子可以获得经济赔偿,但是夫妻财产一般都共同所有的,这就使得对施暴者的制裁变得没有实际意义。
有了比较完善的法律,有了反家庭暴力的社会共识,有了必要的援助和支持,才可以有效制止家庭暴力,防止各类家庭悲剧的上演。
四、对我国家庭暴力事件司法干预的建议
下面是我对家庭暴力的司法干预方面几点自己的建议:
(一)推进立法完善
我国多项法律、法规中虽然涉及家庭暴力的问题,但还是应该有一部针对家庭暴力的专门法律,以及颁布司法解释或者修改政策,将家庭暴力行为明确纳入法律规范或司法活动调整的范围,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在立法条件成熟的时候,制定统一的反家庭暴力法。
(二)明确司法机关对家庭暴力干预义务
司法人员中对我国家庭暴力的定性、定量上认识不一,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因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家庭暴力存在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司法人员对家庭暴力的法律干预力度。例如:公安人员缺乏社会性别观念,一些派出所以家庭纠纷不属其工作范围为由不予处理,立案不及时,直接导致鉴定难。派出所对家庭暴力案件不能及时立案侦查,不给受害人出具委托鉴定函。而没有法医鉴定书,就无法追究施暴者的刑事责任。据有关统计,被调查的司法工作者普遍认为对家庭暴力应该采取法律手段予以干预(辽宁省为74.8%,北京宣武区为72.5%),但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当前对家庭暴力的法律干预力度不够。在评价所在地区对家庭暴力案件的处理现状时,近一半的人选择了一般,还有10%~15%的人选择了不力或很不力,而且学历越高、职位越高对家庭暴力处理的现状评价越低。大多数被调查者将处理家庭暴力不力的原因归咎于认识不足和无法可依,这一结果也真实地反映了目前我国反家庭暴力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⑤。
实践证明,法律的刚性权威对家庭暴力现象具有有效的威慑效应,司法机关的干预是制止家庭暴力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应当使司法人员明确对家庭暴力的意识和责任,尤其是基层公安派出所处于处理家庭暴力事件的第一线,应向家庭暴力受害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救助。与此同时,司法机关应当重视对于家庭暴力案件的受理和审理。公安、检察机关和法院应该联手形成一个反对家庭暴力的网络,向社会公众发出强有力的信息:家庭暴力将受到法律的严惩。有人担心,如果公安检察机关对家庭暴力进行干预,将使警力发生困难因而顾此失彼。事实上,国外的成功司法实践表明,这种有效的干预将大大减少其发生率。如果现场拘留施暴者并对其提起公诉,使受害人再次遭其殴打的概率减少了一半;如果不对施暴者提起公诉,受害人往往会再次受到暴力威胁或殴打。
我作为一名人民警察,针对公安机关干预家庭暴力方面也做了相关调查,有这样一种做法:《干预家庭暴力社区警务理念》,它改变了民警干预家庭暴力的单一做法,通过社区民警沉入社区开展工作,加强与社区居民、社区组织、妇联等机构的合作,让社区民众了解警察、认同警察,警察反家庭暴力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一方面指导社区居民研究社区中的家庭问题,提高当地社区的道德水准、改善居民行为方式;另一方面,鼓励和动员社区居民协助警方做好家庭暴力的干预工作。邻里守望职能实现所达到的效果即为警力的整合,它依托社区基层组织,关注和培养社区居民的自助和互助,强调的是互动与共同参与,从而不仅使家庭暴力发生的隐秘性降低,使家庭暴力发生的信息动态化,而且使警察干预家庭的途径由被动的事后制止拓宽为主动的预防与制止相结合,缓解因警察单兵干预家庭暴力而导致的诸多不利,多机构、多层面干预行为的实现,使法律赋予受害人的社会救济与司法救济在最大限度内发挥各自的作用,较好地缓解了警力不足与家庭暴力多发性、反复性、当事人宽容性之间的矛盾,既可有效地化解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纠纷,将家庭暴力防控于萌芽状态,同时又可使受害人短期与长期安全得以保障。建立这种多元化群防群治方式,构成了家庭暴力防控的常效机制,真正使家庭暴力防治成为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它有效地拓展了警察干预家庭暴力的空间⑥。我认为同时公安机关应当将家庭暴力报警纳入“110”出警工作范围,在遭受到家庭暴力的报警求助时,应当迅速出警,及时求助,在受害人需要时,为其提供有关证据,对实施暴力危害的行为人,公安机关应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依法予以行政处罚;对触犯刑法的家庭暴力案件应当依法立案侦查。
(三)改变司法人员观念,加强培训
加强对司法人员的各种培训,特别是有关社会性别和家庭暴力干预的培训,使司法人员增强社会性别意识,彻底改变对家庭暴力认识上的误区,理解受虐妇女的困难和处境,掌握防治家庭暴力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工作原则、处理程序和方法等,更公正地审理各种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案件。
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有效制止和预防家庭暴力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综合治理,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法律意识,加大执法力度,把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真正纳入正规化、法律化轨道,同时各部门也要积极探索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好思路,好办法,保障家庭和睦、和谐、稳定,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①赵顺利:《制止家庭暴力110将出手》郑州日报2006年3月28日5版
②腾蔓:《家庭暴力的内涵及法律特征》,《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1年1期
③卢玲:《〈屈辱与风流〉图说中国女性》,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2版85页
④佚名:《论家庭暴力事件刑事司法干预》中国大学生网
篇4
家庭暴力问题无疑具有全球性,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众多的数据表明,妇女是家庭暴力的最大受害群体。根据全国妇联权益部门的统计,在目前的家庭暴力案件中,丈夫对妻子实施暴力的占绝大多数,家庭暴力的受害者90%~95%是女性。家庭暴力问题正成为我国妇女维权中的热点。
新修订的《婚姻法》明确了反对和制止家庭暴力的态度,且规定公安部门承担反家庭暴力的职责。为切实制止家庭暴力,一些省市区也相继制定了本地的反家庭暴力法规和规章。去年7月,湖北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高票通过了《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决议》,这是我省首次就制止和反对家庭暴力立法。这些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地方法规和政策,有效地预防和遏制了家庭暴力的发生、升级和恶化。
但有关专家认为,家庭暴力立法的不完善仍阻碍着我国反家庭暴力行动:尽管“禁止家庭暴力”已经明确写入新婚姻法,但却没有具体的司法实践的内容。目前我国没有针对家庭暴力的专门证据法规则。而家庭暴力多发生在家庭内部,很少有目击证人,单凭受害人陈述又不能作为定案依据,给法院认定家庭暴力行为带来困难,使很多家庭暴力案件因缺乏证据无法立案。由于现行法律主要适用对施暴者进行事后制裁,缺乏对家庭暴力正在发生及持续过程中的救济措施。而现行法律大多属于“马后炮”,因而对受暴妇女保护不到位、不及时。
一些妇女的法制观念淡薄及家庭案件取证难等问题,也致使防范和控制家庭暴力困难。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思想使许多妇女往往逆来顺受,受害后也不向有关部门反映、不作伤情鉴定。据有关部门调查,70%的受害妇女没有采取报警、向居委会或单位反映等措施,结果导致司法介入存在一定难度。
家庭是社会的自然和基本的单元,反家庭暴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种社会责任,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同时也要求受害者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通过法制反对家庭暴力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但认为有了法规就法到“暴”除的想法也是不切实际的。要建设无家庭暴力的社会,一方面要用法律的利剑驱除家庭暴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篇5
一、家庭暴力的种类及特征
(一)家庭暴力的种类
家庭暴力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侵害生命健康权的暴力。
2、侵害人身自由权的暴力。表现为对弱者采取捆绑、非法拘禁、暴力威胁等手段限制家庭成员的人身自由。从动机、目的上看不尽相同,如不许参与社会活动等。
3、侵害人格权的暴力。表现为对弱者罚跪、侮辱人格、体力劳动等,更多地体现为精神上的损害或虐待。
4、侵害婚姻自主权的暴力。例如,父母或其他长辈以暴力强行包办、干涉子女的婚事;子女以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干涉父母的婚事;暴力干涉已婚妇女的离婚(已婚妇女提出离婚或丈夫提出离婚妻不同意等遭致丈夫及家庭其他成员的暴力)。
5、侵害妻或其他女性家庭成员性权利暴力。妻以及其他女性家庭成员的性权具有不可侵犯性。违背妻或其他女性家庭成员的意志,强行与妻或其他女性家庭成员发生性行为系待行为,都是对女性性权利的暴力。
6、侵害生育权和生育自由权的暴力。暴力对象是已婚女性,施暴者一般为夫或夫家的其他家庭成员,如公婆、伯、叔等,表现为有些人在封建生育观的作用下,对不生育或生育女孩的妇女百般刁难,施以暴力等。为了论述的集中,而在本文笔者所要讨论的主要是丈夫针对妻子的显性暴力。
(二)家庭暴力的特征。
1、家庭暴力的普遍性。家庭暴力是一个全世界都关注的普遍性问题。它的普遍性表现在:(1)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强大的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家庭暴力;(2)家庭暴力在不同的种族、不同民族、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文化水平的人群中广泛的存在;(3)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不管是平时还是战时,家庭暴力从来没间断过。
2、家庭暴力的广泛性。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主要是妇女。有许多国家的调查表明有1/4到1/2的妇女受到现任或前任配偶的肉体折磨。在中国,美满和谐的家庭虽然占上流,但是妇女遭受家庭暴力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家庭暴力所带来的痛苦和伤害正肆虐着全球的每一个地方。虽然有人就此断言“家庭中存在暴力已远比家庭中的受害者更为广泛”不一定是正确的,但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无论是《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宣言》,还是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行动纲领》,都规定或重申了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及重要性,尤其是《行动纲领》,将对妇女的暴力,包括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列入12个重大的关切领域,呼吁各国政府、国际社会和民间社会,包括非政府组织和私营部门采取战略行动,预防和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
3、家庭暴力的隐蔽性。家庭暴力的隐蔽性表现在:(1)地点隐蔽,主要发生在家庭内部而非公共场所(2)有些受害者考虑到自身的面子和家庭的声誉而通常对家庭暴力进行掩饰。(3)家庭内部所发生的暴力往往与某些家庭隐私相关联因此没有被暴光。(4)公众的漠视和司空见惯让人们对家庭暴力现象视而不见。
4、后果的严重性。家庭暴力的后果和危害的严重性,除了其存在的普遍性以外,还表现为手段的残酷性,家庭暴力中使用的手段如殴打、监禁、捆绑、溺婴、残害肢体、杀害、残害性器官、、精神折磨等后果的严重性。
二、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
产生家庭暴力的原因是诸多方面的,引发家庭暴力的具体原因也是错综复杂的。一般认为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不容忽视。
1、文化水平比较低是一个重要原因。在众多的家庭暴力犯罪案件中,被告人文化素质低下,很大一部分人是文盲或是只有小学文化。在家庭里,稍微不顺心就张口即骂、举手即打,想到的只是用武力解决一切家庭矛盾和家庭纠纷,不懂得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如被告人唐某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因家庭琐事与妻子发生争执,唐某使用一根铁棍将妻子打得遍体鳞伤,致使妻子多处软组织挫伤,造成妻子服毒自杀。
2、社会宽容助长了家庭暴力的形成与发展。长期以来人们把家庭暴力看成是家庭内部的事情,导致“邻居不劝,居委会不问,单位不管,不出人命执法机关不理”。尽管家庭暴力性质比社会上一般暴力更加恶劣,但它成了“四不管”的空白地带,这实际上是对丈夫打妻子的一种默许。不愿干预、惩治过轻实际上是对施暴者姑息纵容,同时法律也失去了它应有的预防作用和惩治作用。此外执法部门对家庭暴力处理过轻打击不力,这其中虽然有立法还不够完善的因素但人们思想上对家庭暴力的宽容、忽视态度却是最关键的。
3、妇女自身的原因。在现实中,受害者遭受家庭暴力,能长期忍受家庭暴力的大多是一些软弱的妇女,这也是妇女遭受家庭暴力的自身原因。她们思想观念陈旧,“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遭受家庭暴力之后,总是抱怨自己的命不好嫁错了丈夫。加之“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自己不反抗,又不敢对外公开,施暴的丈夫当他们第一次出手没遭到反抗时,便变本加厉,暴力越来越升级,因此,当女人遭受家庭暴力时,首先要作出强烈反抗,反抗失败,即把家庭暴力公之于众,以寻求外界舆论的帮助。当一个人的人格都丢了,还有什么家丑可遮的呢?女人的软弱是助长家庭暴力存在和发展不可忽视的原因。
4、法律方面的原因。总的来说,我国的法律法规虽然从多方面多角度确立了家庭暴力的违法性,但由于法律规定的原则性较强,
一般都缺乏具体的认定和制裁的标准,而导致法律制裁和惩治措施不够严密,可操作性不强。因此要找出法律方面的原因,就必须从法律实体和法律程序两方面同时入手。
①法律认定上的障碍。到现在为止家庭暴力还只是婚姻法上的一项原则,并没有具体规定家庭暴力的构成条件和救济方式,而且目前国内使用的概念是国际上通用的概念,或者是国内一些社会学上的概念。由于没有从法律上给它界定一个概念,无法区别法律上妇女实施暴力侵犯和家庭暴力的界限。虽然婚姻法规定了家庭暴力施暴者的责任,但由于种种原因而很难从法律上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认定。
②刑事立法上的空缺。禁止性法律条款是一种强制措施,是刚性约束,以国家强制力处罚为后盾,其中刑事处罚最有力,也是保护弱势一方利益的有效手段。我国刑法无家庭暴力罪,虽有杀人、、伤害、非法拘禁、虐待、遗弃等罪多少已涵盖一部分,但因施暴者和受害人之间的特殊关系,司法上存在特殊身份的豁免。其实这些在客观上放纵了施暴者。
③民事诉讼的障碍。要对家庭暴力提出赔偿只有在离婚时才有可能实行,在没有离婚的情况下,受共同财产限制,存在许许多多的困难。国内判了几案,但执行难,被人戏称为“左口袋进右口袋”。但是由于受到家庭暴力家庭性与隐蔽性特点的限制,受害者往往无法及时向有关部门求助,即使有关部门在事后赶到,也因为取证困难而无法对家庭暴力做出正确处理。
④刑事诉讼上的缺陷。我国法律将家庭暴力规定为自诉案件,而自诉案件是要告诉才处理的,其实这种情况不利于制裁施暴者,而对于那些希望得到司法救济但客观上却得不到救济的受害人来说,这种保护无疑是苍白无力的。
⑤民事调解的无能。调解要求冲突双方平等协商,达成一项协议,而由于施暴人与受害人之间的特殊身份关系,调解更多的是保护施暴者的利益,施暴者大多数不愿意分手,他们愿意维持目前的权力结构。调解的结果,往往是受害人继续处于施暴者的拳头之下。
三、遏制家庭暴力的法律预防措施
我国家庭暴力现状和现行反家庭暴力立法状况表明,为了有效防止和制裁家庭暴力行为,完善我国反家庭暴力法律机制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尽快制定反家庭暴力的专门法律。
尽快制定《反家庭暴力法》,为反家庭暴力提供法律依据,通过立法为受害者提供更多的救济途径。在新中,反家庭暴力方面已有了可喜的进步:第一次提出“禁止家庭暴力”,确定了将实施家庭暴力作为认定感情确已破裂,准许离婚的法定情形之一,增加了因家庭暴力导致离婚的家庭暴力的实施者应承担损害赔偿的民事责任的内容。但这些都还不够完善,目前还需要制定一部专门规范家庭暴力的单行法律或法规,使制止和预防家庭暴力的规范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此外,我国也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如加拿大,把家庭暴力列为公诉案件,在加拿大的许多省份颁布了“家庭暴力法”和 “紧急情况保护令”。如妇女受到暴力威胁,随时可以打电话向警察求救。
2、规定婚内家庭暴力和有过错方的损害赔偿。
新《婚姻法》仅对离婚诉讼当事人中无过错方配偶给予了家庭暴力损害赔偿金,而对非离婚的家庭暴力的损害赔偿权没有规定,但笔者认为家庭暴力行为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益,而严重的家庭暴力行为,往往给被害人带来重大的人身伤害、精神创伤和经济损害,同时构成了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据此,家庭暴力损害赔偿请求不应以是否离婚和请求人是否有过错为前提,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不应该排除在法院受案范围之外。
3、改革和完善刑事制度。
应在刑法中增设家庭暴力罪罪名。“家庭暴力罪”是一个概括性罪名,包括所有发生在家庭中侵犯家庭人员人身和财产权利而构成犯罪的行为,并可借鉴台湾《家庭暴力防治法》设定“违反保护令罪”。此外,还应提高家庭暴力犯罪的法定刑,同时对家庭暴力诉讼实行举证责任倒置。
4、加强执法力度。
除了完善立法体系之外,执法者的得力干预是制止家庭暴力的重要环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司法比立法更为重要,因为再完善的法律也需要通过司法来实施,徒法不能自行。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司法干预模式,公、检、法机关联合执法,真正做到依法治暴。
首先加强公安机关对家庭暴力的干预。公安机关处理具有简单便利,方式灵活等特点。在接到报案或群众举报后,应积极介入,特别是做好调查取证工作。公安机关在救济家庭暴力的受害人时,对施暴者要采取措施加以制裁。再者,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移送审查家庭暴力案件,如证据确凿,应依法提起公诉,不得以家庭纠纷为由不起诉。对严重的家庭暴力案件,即使受害人不愿起诉,也应该由检察机关提起诉讼。最后,作为司法机关的法院应重视对家庭暴力案件的受理和审理,如果法官认为家庭暴力是私事而对施暴者轻判,就会使公安和检察机关的努力白费,更为严重的是,施暴者越来越有恃无恐,受害人的合法权利会受到更严重的侵犯。
5、建立有效的社会保护制度。
家庭暴力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单单靠法律的力量是不足以解决的。因此,强化社会服务网络的建立是必行的也是最根本的措施。我国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实质性的努力:
6、建立社会求救系统。
由于家庭暴力可能时时处处发生,建立一套通畅快捷的求救系统,有利于制止家庭暴力,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公安、民政等部门应通力协作,向社会公开求救电话,实行24小时服务。
篇6
家庭暴力是当前破坏婚姻家庭、侵害妇女、儿童和老人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的待遇制的违法行为,新婚姻法的施行及其他法律规定,对防止家庭暴力保护家庭成员的人身权利,促进社会安定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从以下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家庭暴力概念的界定。各国对家庭暴力的主体有很强的民族性,外国法对家庭暴力的主体的界定符合西方国家民族的观点和文化,而我国对家庭暴力的界定更为科学。
二、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一)立法不完善,法律规定的太笼统,缺乏具体损伤措施,致使在现实生活中真正构成家庭暴力的罪名很少;(二)封建传统观念是产生家庭暴力的历史原因,“男尊女卑”,夫权至上,对妇女要求“三从四德”不平等的产生家庭暴力的经济原因,男子大部分在经济上都是家里的顶梁柱,而女子在经济上往往没有来源,或不如男子,谁挣钱多谁当家的思想致使许多妇女在家中没有地位导致暴力;(三)执法机关对家庭暴力认识不到位。中国有句古话“清官难断家务事”至执法者总以这句话为借口一推了之,对家庭暴力的案件的干预常持消极态度。(四)公民尤其是被害者的法律意识淡泊,法律知识缺乏,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往往不懂、不敢,不善于适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三、预防家庭暴力的法律对策及建议。(一)完善家庭暴力方面的立法。针对现行法律法规的缺陷,应进一步完善我国法律框架。(二)严格执法和司法。执法和司法监督主体要严格依照法律的有关规定执行;(三)证据制度上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司法实践。在证据制度上,审理过程中应多借鉴发达国家;(四)树立法律观念,增强人们维权意识及女性防暴抗暴能力,增强人们的维权意识是消除家庭暴力现象的重要举措,女性须通过自身努力,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综上所述,增强对法律的认知树立法律观念,从法律,社会心理各层面加强对家庭暴力认识,对受害者给予协助和保护,才能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
关键词: 家庭暴力 立法缺陷 原因 法律对策
【正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婚姻制度的演变,日益突出了家庭暴力严重地侵害了妇女、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同时,家庭暴力引发家庭矛盾,侵害家庭成员利益,损害了婚姻家庭的基础,加剧了婚姻的动荡危害了社会的安定,由家庭暴力引发的重伤,杀害等刑事案件时有发生,随着我国新婚姻法的出台,“禁止家庭暴力”第一次被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法律条文中,这意味着家庭暴力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将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而且将作为一个明确的法律概念,涉入法律调整的范围。因此,深入研究家庭暴力的产生原因,完善法律对策,开展多机构协作,预防和控制家庭暴力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家庭暴力概念的界定
“家庭暴力”是古今中外家庭常见的一种带有普遍性的丑陋现象,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如何认定家庭暴力?家庭暴力作为一个国际性术语,由于各国国情不同 ,国内、外学者对家庭暴力的理解不尽一致。英国学者认为,家庭暴力是指男为了支配和控制女性在他们关系存续期间或终止后对女性所施行的暴力和虐待行为,包括肉体的、性的、心理的、感情的、语言上的或经济上的等等。美国学者将家庭暴力定义为当一方亲密伴侣使用身体暴力、胁迫、威胁、恐吓、隔绝孤立以及情感。综上所述, 家庭暴力是许多不同行为所体现的一种共同性,行为的共同目的都是施暴者想实现对受害人的控制。通过上述各国学者的观点,我国学者也有不同观点,有的学者认为家庭暴力是指家庭对妇女的暴力,既家庭成员之间以武力或胁迫等手段,侵犯妇女人身权利,所实施的侵害行为具有性并足以使妇女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有的学者认为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内部出现的侵犯他人人身、精神、性方面的行为,按其危害程度分为重大暴力,家庭暴力首次在我国法律文中出现,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解释第一条明确指出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构成虐待。由此可见,外国法与我国法界定的家庭暴力主体范围不同,我国学者认为暴力的主体是家庭成员,即家庭暴力的施暴者与被施暴者之间具有亲属关系为共同生活在一个家庭内的成员,如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其中配偶之间的暴力居多,且女性多为受害者,外国法对家庭暴力主体的界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由共同生活之实而不以有亲属关系为必要条件,即不仅仅局限依据婚姻、血缘和法律关系的家庭。这样,情人,同居者,前配偶或者前男友共同包括在施暴的范围内。
笔者认为,家庭暴力主体的界定有很强的民族性,外国法对家庭暴力主体的宽泛界定符合西方国家民族的观点和文化,但按照中国人的作理道德和文化传统则难以将同性婚、同居关系纳入法律调整对象,根据我国国情,我国法对家庭暴力的界定更为科学。
二、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
导致家庭暴力存在且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制度和观念方面的原因,还有婚姻当事人自身的原因等等。笔者认为,除了以上原因外,最不可忽视的是法律方面的原因。
(一)立法不完善
我国对于家庭暴力的制裁,主要是套用《刑法》和《治安处罚条例》中的故意杀人、伤害和虐待等条款,但在执行过程中面临许多问题,主要是法律规定太笼统,缺乏具体操作措施,导致现实生活中真正能构成上述罪名的家庭暴力极少,绝大多数家庭暴力因达不到《刑法》和《治安处罚条例》规定的最低标准而得不到制裁,家庭暴力同虐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现行法律法规对惩治家庭暴力方面的规定过于简单,操作性不强,裁决起来缺少法律依据,家庭暴力侵害者的权利,一般都属于自诉案件,而大多数家庭暴力受害者由于告诉了也得不到处理,还会召来施暴者变本加厉的报复性殴打,因而一忍再忍。由于长期以来在社会观念中家庭暴力仍被认为是家庭内部的事情,执法机关难以介入,致施暴者有恃无恐。
(二)封建传统观念是产生家庭暴力的历史原因。
在中国“男尊女卑”夫权统治贯穿数千年历史,要求妇女“三从四德”、“从一而终”,女性完全置于男性统治之下。对子女则实行惩戒之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叫子死,子不敢不死” 推行“君为臣纳,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封建礼教。掌握家庭经济权力的家长,对家属当然地享有至高支配权,从而使干涉与侵害妇女、子女的人身权利的行为合理合法化。直至今天,我国男性对女性暴力、父母对子女惩戒的历史传统,依然深刻地影响当代中国家庭。
(三)家庭经济不平等是产生家庭暴力的经济原因
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是“男权”这种观念一直难以消除,加上大部分男子在家里是经济支柱,使得打骂老婆成为许多男子心中天经地义的事情。这是一种男强女弱的暴力形式。女子因为没有经济来源往往在“生命的尊严和生活的压力,哪一个更重要”?的苦楚中选择了沉默。另一种是男弱女强的暴力形式。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竞争日益公平,这使得女子可以获得与男子一样的机遇,而某些本身竞争力不够强,造成失业,“权威”和“价值”,甚至以保护自己的不劳而获。
(四)执法机关对家庭暴力认识不到来
由于施暴者与受害者之间特殊的身份关系,对家庭暴力存在观念上的误区,正如纽约司法大学法律与警察学家罗米•斯塔奇所言,在警方的潜意识中,家庭暴力并不违法,“长期以来,家庭暴力往往被淡化为“家务事”。执法者和司法者总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借口一推了之,对于家庭暴力案件的干预常持消极态度。公
安机关在防治家庭暴力案件担负着重要职责。 然而在实践中,有的公安干警对家庭暴力案件不够重视处理态度不积极,接到报警后或不予处理或仅作为家务纠纷对待,劝说几句作罢、不作记录,不出具损伤法医鉴定委托书,更不要说对施暴者实行必要的强制措施以防止暴力行为再次发生,致使受害者无法得到及时的帮助,甚至也失去了取得证据的机会,有些法官也认为家庭暴力就是家务纠纷,对施暴处罚较轻对受害者的伤害赔偿请求不予支持。 家庭暴力案件很少能由检察院提起诉讼,除非打成重伤或出现致人死亡的情况。执法人员往往片面强调维护家庭的和谐,而忽视了对受害者的人身权利保护。即使有处理,最多也只是批准教育,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惩戒,这样的结果使施暴者更加有恃无怨。
(五)公民尤其是被害者的法律意识淡泊、法律知识缺乏
由于家庭暴力具有循环性、隐蔽性、不易查证性等特点以及中国传统思想的作用,很多公民尤其是家庭暴力受害者的法律意识淡泊,法律知识缺乏。她们往往不懂得、不敢、不善于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在被逼无奈时,她们往往使用最原始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复仇形式,最终的结果往往是被害人变成被告人,依然逃脱不了法律制裁。
三、预防家庭暴力的法律对策及建议
家庭暴力的原因错综复杂,且多种因素相互作用,需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为了进一步有效地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铲除危及社会的隐患需进一步明确相关组织的责任,完善立法,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
(一)完善家庭暴力方面的立法
针对现行法律法规的缺陷,应进一步完善我国法律框架,在立法具体规范方面,笔者有以下几点粗略的意见:
家庭暴力与虐待的关系,应该说虐待的性质和危害程度要比家庭暴力更严重,家庭暴力只是虐待诸多表现中的一种,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构成虐待。因此在立法方面,要明确家庭暴力的具体操作规定,明确规定施暴人的法律责任,明确其他部门及相关人员的义务。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由于是认定构成《婚姻法》及《解释》中规定的家庭暴力,在确认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调解无效时,就会成为判决应当准予离婚的理由和依据,而涉及到请求损害赔偿问题,我国现行婚姻法是不允许家庭暴力婚内损害赔偿的,笔者认为,婚姻法的此项规定不但不利于打击家庭暴力,反而会助长家庭暴力的蔓延之势。设立婚内损害赔偿制度是可行的,新婚姻法设立了婚前个人财产,约定财产,法定财产的财产制度,也为家庭暴力婚内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条件。法院可根据受害者的请求判令施暴者以其个人财产或部分的共同财产应得份额赔偿受害者的损失。如果家庭暴力是对未成年人的,那么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可作为法定人的身份替成年人向施暴人索赔,赔偿所得作为未成年人的个人财产,由其专用。家庭暴力婚内赔偿制度的设立,不仅会起到保护受害者合法权益的作用, 而且通过减少施暴者个人财产份额也能对其起到惩罚、威慑作用。
2、在刑法中确立“家庭暴力”的单独罪名,在法律上对该行为进行界定,立法方面应在调查家庭暴力各种形式的基础上,归纳、分析各种家庭暴力的行为程度,根据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行为制定不同的处罚措施。偶发性的打骂行为,以说服教育为主,防止矛盾进一步激化。经常打骂,造成受害人在法医鉴定中认定为轻微伤的家庭暴力行为,应采取教育与惩罚相结合,实行刑事拘留或罚款,责令施暴者接受辅导,学习对自身行为的认识和控制,认清暴力倾向的危害。触犯刑法,构成犯罪的严重家庭暴力行为应依法严惩。
3、家庭暴力违法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新修正的《婚姻法》已做出规定,对家庭暴力行为造成严重伤害后果的,法律已明文规定应承担法律责任,例如虐待、暴力干涉婚姻自由、伤害、伤害致死等,但更多的是那些遭受轻微伤害的得不到应有的处罚。例如拳打、脚踢等,这样的暴力行为是否应当承担法律责任,法律没有规定。笔者认为轻微的家庭暴力行为也应该承担法律责任,打人就是对人身权利的侵犯,就是一种违法行为,只要有人告诉就应给予一定的处罚。如果这种轻微的违法行为总是游离在法律责任的追究以外,制止家庭暴力行为将是很难完成的。
4、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中增加对暴力的取证,诉讼程序等方面的措施,对家庭暴力犯罪确立检察机关的公诉制度,公诉制度将施暴者推上法庭。
5、借鉴国外的经验,设立和加强各种民事求助,在英国,根据各地家庭暴力法出台新的禁止令和限制令的意图,是为妇女提供较及时的救济和保护,将施暴和侵犯他人的男性排除在家庭之外,以及在施暴者违反民事禁令时提供逮捕的制裁。我国应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将保护令写进民事法律力,以提供给受害者较及时的保护,如果受害者受到暴力威胁,随时可以打电话向警察求救,警察限定施暴者一段时间内不许回家,以免其继续虐待受害者,直到警方认为解除暴力威胁为止。且在审判过程中,受害者只是作为证人参加,无需提供任何证据。受害者以此获得充分的救济。
7、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居民村民委员会、妇联、工委等群众组织在家庭暴力事件处理过程中起配合执法机关的作用,应积极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并发挥人民调解作用,对一般的家庭暴力纠纷及时调解,化解矛盾,预防更严重行为的发生,并存档案,以备防作为证据使用。
8、有法律规定义务制止和处理家庭暴力行为而不予以制止和处理,导致矛盾激化,造成严重后果的直接责任人,应当依法追究其责任。
9、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家庭暴力法庭”专门审理家庭暴力案件,面极时惩治施暴者,切实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制定一部反家庭暴力法显得十分必要。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其主要内容至少应包括:明确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任何个人和组织都负有反家庭暴力的义务,重点明确公、检、法对家庭暴力案件的管辖职责,处理程序和方法,明确规定施暴人的法律责任,明确其他部门及相关人员的义务违反民事保护全的刑事责任。通过立法、解决家庭暴力受害告状难,对施暴人惩治难,司法机关推诿多,玩忽职守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得不到处理的问题,实现人权保障的全面法制化。
(二)严格执法和司法
对正在发生的暴力侵害案件,公安机关在接到控告或举报后第一时间积极介入,特别是做好调查取证,形成笔录,对存在家庭暴力的家庭应当备案,并对受害妇女的伤痕进行拍照,以备日后在法庭上作为证据使用,事后应要求受害者到伤情检测中心进行鉴定并对施暴者现场拘留,对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家庭暴力行为,应当视情节轻重对施暴者依法给予治安处罚。对触犯《刑法》的家庭暴力案件,应当依法审查。若证据确凿,应依法提起公诉,不得以家庭纠纷为由不起诉。光有执法机关的积极参与还不够,作为司法机关的人民法院对人民检察院起诉的家庭暴力案件或被害人起诉的家庭暴力案件;应当依法及时审理,对因犯罪行为造成物质损害的被害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应一并依法判决;对因遭受家庭暴力侵害起诉离婚案件,依法判决或者调解离婚的,在夫妻共同财产分割中依法维护被害人的利益。
司法机关要重视对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打击力度,在反家庭暴力中, 行使好监督权。为了保护受害者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除重视立法工作外,要重视和加强对施暴者的打击力度,使受害者切实得到保护。司法机关的执法人员,直接担负着保护受害者合法权益的神圣职责,从提高认识度入手,突破“这是家庭内部矛盾,应以和解为主”的主导思想和“宁拆千家庙,不破一家婚”的传统观念,借鉴加拿大政府出台的家庭暴力不分轻重必须立案的规定,司法人员要像处理其他刑事案件一样详细勘查现场
,讯问当事人询问证人并制作笔录,避免使家庭暴力作为“家务事”躲在不受控制的空间。公、检、法应该联手形成一个制止和惩治家庭暴力的网络。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要,违法必究,以维护法律的尊严。与此同时,政府,执法机构、社区和妇女组织应密切配合,相互协作,为遭受家庭暴力的弱势群体提供各种帮助,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社会支持系统,以此向社会公开发出强有力的,即家庭暴力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执法和监督主体要严格依照法律的有关规定执行,否则,无论多么完善的立法也将是一纸空文,对妇女权益保护没有任何实质意义。
(三)证据制度上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司法实践。
在证据制度上,可以借鉴由美国临床法医心理学家雷诺尔•沃柯博士提出的一种特殊的行为模式,在审理过程中,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司法实践经验,视情节依法减轻或免除她们的刑事责任。对因家庭暴力引起的防卫案件在适用《刑法》有关正当防卫规定时应当放宽条件,作有利于家庭暴力受害人的解释。首先, 家庭暴力受害人与施暴者之间力量对比悬殊,受害人在体力上不是施暴人的对手,且受害人长期被殴打,在心理人形成无助感,使其往往无法也无能力在暴力侵害正在进行时与施暴者抗衡。其见,绝大多被告都是因为长期状告无门在严重的暴力面前无力自救而被迫杀人的。让这样的受害妇女承担因执部门的防控不力而导致恶性案件的全部责任,不符合司法公正的原则。因此对长期被虐待而不得不私立救助的杀夫妇女,要充分考虑家庭暴力的性质和特点,对正当防卫做有利“以暴抗暴”受虐妇女的解释,在我国真正实现刑法意义上的男女平等。
(四)树立法律观念,增强人们维权意识及女性防暴抗暴的能力
我们处在一个经济、文化及社会各方面均迅猛发展的时代,由于各方面的发展,世界交流的频繁,民族文化冲突多种原因,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家庭暴力的诱发因素十分复杂,但法制观念的淡薄,维权意识的缺乏,是家庭暴力恶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女性自我认识能力较弱地位较低,为家庭暴力埋下了隐患。因此,加强普法宣传教育,特别是现代法律观念的系统教育,帮助人们树立现代婚姻家庭法律观念,增强人们的维权意识,是消除家庭暴力现象的一项重要举措。家庭暴力除需求助法律外,女性必须通过自身努力,不断提高综合素质,要做到敢于超越自己,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千万不能有“打了就算了,忍一忍就过去的思想”,容忍就是对暴行的姑息和纵容,施暴者得逞后还会进行下一次,要以“零容忍”的态度对待施暴者,在受到家庭暴力时要注意收集证据,以备在追究对方责任时获取有利地位。面对暴力,妇女要勇敢地站起来,破除“家丑不可外传”委曲求全的陈旧观念,一旦与对方和好无望,实在无法维持,要勇敢的作出决定,与其维持一个没有亲情没有爱的家庭空壳,倒不如把自己解放出来,重新组织家庭,在扬生活风帆。当前人们应牢固树立男女平等观念和保护妇女儿童、老人合法权益,要坚持男女双方缔结和解除婚姻关系平等,夫妻双方家庭地位平等,父母子女关系平等,塑造家庭弱势群体积极的守法、用法和护法的精神乃至确立他们对法律内在信念,增强他们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信心。
家庭暴力有其深刻的经济、历史、思想根源,受害者范围广、危害程度深、隐蔽性强的特点,消除整个家庭暴力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仅仅依靠一部立法就能彻底地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发生,需要整个国家和全社会共同努力,呼吁整个社会重视亲情和道义,让国家、社会和个人结合起来,拒绝家庭暴力。
主要参考书目
1、《重新审视家庭暴力》、《前沿》郝艳梅,2001年
2、关于《美国家庭暴力问题研究》,社会科学及2002年第二期。
3、《家庭暴力从国际到国内的应付》,环球法律评论,2002年。
篇7
摘要:解决并预防家庭暴力,使受害人的权益得到有效的保护,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家庭暴力的概念、危害及预防措施几个方面进行阐述,认识家庭暴力,为构建和谐的家庭婚姻关系提供相关意见。
关键词:家庭暴力;受害方;法律保护
一、家庭暴力的概述
(一)家庭暴力的概念
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范围内的暴力行为,根源于男尊女卑、父权专制的传统陋俗,它严重危害妇女身心健康,侵犯妇女合法权益,破坏社会稳定和发展。我国2001年的新婚姻法对家庭暴力规定了明确的救助措施与法律责任。本法将家庭暴力作为受害方提出离婚的一个条件,受害方离婚时可请求损害赔偿;同时明确规定受害方可以请求居委会进行劝阻和公安机关援助。本法第四十三条第二、三款规定:对正在实施的家庭暴力,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予以劝阻;公安机关应当予以制止。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受害人提出请求的,公安机关应当依照治安管理处罚的法律规定予以行政处罚。因此,家庭暴力绝不是“家务事”,而是一种法律予以制裁的行为。
(二)家庭暴力的特点
首先,家庭暴力的严重性和循环性。家庭暴力在不同文化传统、不同职业的人群中广泛存在,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暴力手段的不断升级,导致家庭破裂、家庭成员伤残、自杀或者他杀的恶性案件时有发生。该行为一般呈循环性,其过程大致为:紧张状态阶段,即双方出现言语攻击和敌对状态;暴力阶段,即紧张压迫爆发为对受害者的攻击;亲密阶段,即施暴者表示悔恨,是受害者满怀希望,但绝大多数情况是这一循环再次简单重复。另外,家庭暴力呈延伸性,一方往往将对方亲属作为泄愤对象,将家庭纠纷矛头指向他人。
其次,受害者的特殊性与长期性。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多是妇女、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其中妇女是最主要的受害主体,同时家庭暴力往往发生在特定地点―家里,除当事人外不为人所知,而当事人往往碍于情面,不愿“家丑外扬”,并且公众的漠视与司空见惯使得人们对该现象视而不见。致使受害者长期遭受侵害。
最后,家庭暴力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解决方式的非理性。家庭暴力形式既有对肉体的暴力,又有精神暴力。在产生原因和危害等方面既有观念因素,又有经济、家庭结构等原因。发生家庭暴力后,绝大多数家庭成员选择非理性手段解决,他们要么忍气吞声,要么试图以暴力报复。而有关部门则往往以“家务事”为由,对家庭暴力不理不睬致使一些案件长期得不到解决,以致造成恶性刑事案件。
二、家庭暴力存在和加剧的原因
(一)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和婚姻当事人自身素质
首先,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在家庭暴力事件发生较多的农村落后地区,不少家庭还受“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封建思想的毒害。有些人认为父母对子女、丈夫对妻子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因此,打骂自然也是天经地义的。
其次,腐败现象诱发家庭暴力的发生。引发家庭暴力事件的原因大多由以前的夫权思想作怪,转化为家庭婚姻“腐败”现象所致。一些人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而失去道德伦理,贪图享乐,追求金钱和美色,在外包“二奶”、养情人,对婚姻和家庭毫无责任感。家庭暴力即是婚变的原因,又成为施暴者达到离婚目的的手段。
再次,社会变迁所产生的社会压力因素。根据暴力发生的“压抑―诱发”模式,种种因素造成了个体需要的压抑,从而产生严重的心理冲突,当遇到一定的外界刺激以后,很容易外化为攻击性的行为。中国的社会变革,一方面提高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竞争压力。当压力积聚到一定程度,在某些因素的刺激下,就容易外化为家庭暴力行为。家庭暴力与施暴者的教育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中国妇女报》对于家庭暴力原因的调查,55%的调查对象归因于男性的素质差,文化教育水平低。
(二)立法、执法方面不尽完善
首先,立法层面上法律规定的不完善。我国反家庭暴力的立法多散见于《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民法通则》、《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相关法律条款,缺乏反对家庭暴力的专门立法。也没有针对家庭暴力的专门证据法规则,存在法律条款规定比较笼统,缺乏可操作性的问题。且法律规定主要适用于对施暴人的事后制裁,而对暴力行为持续发生过程的干预较少,缺乏有效的预防措施。
其次,执法层面上存在缺陷。在我国执法机构对于家庭暴力案件的干预常常持消极态度。许多执法人员认为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不同于发生在非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公权不适于介入家务私事,将维护婚姻关系及家庭的稳定置于维护受暴妇女个人基本权利之上。这种观念和行为实际上是对家庭暴力一定程度的纵容,助长了施暴人的气焰。
三、加强法律运用,切实制止家庭暴力的发生
消除家庭暴力需要法律的坚强保障,设立完备的反对家庭暴力的干预制度。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多管齐下来预防家庭暴力的发生:
第一、注重立法,使惩治家庭暴力行为有法可依。我国应抓紧制定反家庭暴力法,不仅可以使制止和预防家庭暴力的规范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对我国的现行法制是一种完善,而且也是履行有关国际义务,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就可行性而言,我国的宪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刑法等法律已对此做了原则性的规定,这就为制定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和保障,而日益深入的理论研究和许多成功的国外立法经验亦可为制定反家庭暴力法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借鉴。此外,一些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地方性法规或政策措施的出台和实施,也为制定全国性的反家庭暴力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能使反家庭暴力法在保护家庭暴力受害人,制裁施暴者,保障平等、和睦、文明的家庭关系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二、依靠司法力量,对受害人进行司法救助。家庭暴力不同于其他暴力犯罪。受害人与施暴人之间存在共同的生活关系,彼此有着感情的联络。很多受害人寻求司法介入的目的,是为了制止施暴人的家庭暴力,使其认识到行为的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而不是希望施暴人接受现实的严厉刑罚处罚。对于很多家庭暴力的施暴人进行定罪量刑,特别是对因生活压力而产生的家庭暴力和父母对于未成年子女的暴力进行定罪量刑,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为被害人带来了更多的现实生活问题。司法手段的介入不是对被害人的帮助,而是给被害人带来了更多的痛苦。因此,对于家庭暴力的处理,要注重调解劝阻与惩罚制裁相结合,除了极为恶劣的暴力行为,应在遵循被害人意愿的基础之上,由公安机关作为进行家庭暴力处理的主要机关。
第三,借鉴国外的夫妻共有关系强制中止制度、保护令制度、“受虐妇女综合症”理论、受暴妇女临时庇护机构、社会性别理论,结合我国的国情,完善我国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制度,以切实维护妇女的权益。调动全社会反家庭暴力的力量,把反家庭暴力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形成全社会重视、各机构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局面。(云南民族大学法学院;云南;昆明;650031)
参考文献
[1] 马燕,王妍.农村婚姻家庭与未成年人保护法律知识问答. 2010.8.中国人事出版社
篇8
关键词家庭暴力冷暴力性暴力社会援助
作者简介:孟瑶,大连财经学院法学院,本科,研究方向:法学。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2.074
一、家庭暴力概述
(一)家庭暴力的概念及特征
1.概念。所谓的家庭暴力,从法律意义上来说,就是在家庭组织内部,家庭成员的一方对另一方实施的暴力行为。在这种暴力概念中,所谓的暴力行为包括殴打、罚跪、捆绑、恐吓、辱骂等一系列身体和精神上的虐待。这种家庭组织内部,是基于血缘亲情、婚姻关系、收养关系之上的。家庭暴力会直接危害到受害人的身心健康,甚至会导致受害人的死亡。
2.特征:
(1)家庭暴力具有一定的违法性。它是在法律界定范圍之内的违法。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但是,对于家庭矛盾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方式进行调节,而不能通过暴力的手段来解决,如此便是具有违法性。
(2)家庭暴力具有一定的主观故意性。家庭暴力行为如果是行为人的主观态度,且有明确的目的性,就属于故意性的范畴。
(3)家庭暴力也具有持久性。有过以此家庭暴力的实施,对于受害者来说,会造成长期性的心理恐惧,而对于施暴者来说,会形成持久性的暴力行为。
(二)家庭暴力出现的原因
1.历史因素。封建思想对于家庭暴力有着尤为深远的影响。在古代,对于女子,向来有“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的封建观念。然而如何去维持这种封建思想的延续性,很多是依靠具有一定的暴力行为来强制执行。
2.社会因素。家庭暴力受长期社会观念影响。一方面是人们意识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社会的规章制度所影响。很多人并没有认为自己在家庭成员中的武力行为已然形成了虐待,触犯了法律,严重侵犯了受害人的身心健康。
3.经济因素。家庭暴力的存在发生,与社会及家庭的经济状况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古至今,家庭成员中的主导地位一直都由掌握经济大权的人所占据。这也就间接使得没有独立经济的女性和孩子对于掌权者的过分依赖心理,以至于即使他们受到了一定的虐待也会隐而不报,如此更会使得施暴者更加肆无忌惮。
4.个人因素。个人的文化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从施暴者方面来说,没有充足的道理去说服其家庭成员时会用武力来解决问题,如此便会导致家庭暴力的产生;从受害人的方面来讲,因为其所受文化程度的限制,也就使得其对于法律的不甚了解,即使受到虐待也只会是一味的忍让,不懂得维护自己的权利。
5.法律因素。当今社会对女性儿童的保护越来越强,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法律漏洞,使得女性和儿童的权益没有得到完全的保护。对于那些遭遇家庭暴力而不敢发声求救的人群来说,应该需要一定的法律法规来规制完善,如此,会更有利于减少家庭暴力的发生。
(三)家庭暴力的危害
1.对女性的危害。家庭暴力往往会带来多方面的危害,对女性的危害尤其重大。家庭暴力对女性来说,带来的不仅是其身体所受的伤害,更为严重的是对其心理所带来的一系列创伤。这种心理创伤不仅是影响其一个人,而是会影响整个家庭。轻则是一个家庭的破裂,严重的,将会使得整个家庭,乃至整个后代都会成为社会安定的危害因素。
2.对儿童的危害。家庭暴力对儿童来说,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行为。他对于青少年儿童来说,不仅是身体上的伤害,更残酷的是心理上的摧残,会让他们蒙上一层心理阴影,这种阴影会伴随其一生。长期遭受到家庭暴力,会使得儿童心理扭曲,会出现自残或者会伤害他人等一系列行为,这种情况,假若不加以制止,会严重危及到社会稳定。青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如果心理严重扭曲,将对国家未来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危害,不利于社会与国家的发展。
二、家庭暴力的法律认证
(一)家庭暴力性质的认定
1.家庭暴力的主体。由于《婚姻法》对家庭暴力的内涵没有明确的规定,致使人们对家庭暴力的主体范围有着不同的认识。家庭暴力作为家庭领域的一种社会现象,应是发生在夫妻之间和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共同生活之中。这就决定了家庭暴力行为的主体即施暴人与受害人之间是存在特定的亲属身份关系的。往往,家庭暴力的主体也就是施暴者,是在家庭成员中占有一定主导地位的。
2.家庭暴力的客体。相对于家庭暴力行为的主体来说,客体即是受害人。在家庭成员间,产生矛盾,采用武力或言语的虐待,有施暴方,那就必然会有受害者的出现。而往往在家庭成员中,充当受害者的一般是女性和儿童,因为缺乏一定的经济独立基础,使得他们对于家庭成员中的男性,也就是经济来源者有着一定的依赖性,如此也会形成受害者的软弱性格。
3.家庭暴力的危害程度。对于家庭成员来说,从小的方面考虑,家庭暴力会使得受害人的身心遭受摧残。对于成年人来说,也就是部分女性来说,可能会导致婚姻关系出现裂痕,对于儿童来说,会造成性格上的扭曲。但是,从大的方面来考虑,会使得精神崩溃,性格与行为都会出现相关程度上的改变,甚至会出现危害社会安全的行为。
(二)家庭暴力行为的认定
家庭中存在暴力现象其实是较为普遍的,但不是所有家庭中的打骂、争执行为都能构成家庭暴力的行为。从法律的角度上来说,所谓的对于家庭暴力行为上的认定,是说施暴者对于受害者的一系列行为,会对受害者造成一系列身体上或者是精神上的伤害后果。尤其是在身体上,须是身体上的殴打造成轻伤以上的严重后果,或者是经常性的殴打,会使得这种行为构成家庭暴力。
三、现行立法对家庭暴力在规制方面的不足
(一)惩罚机制中的不足
虽说我国法律健全,但是介于法律与道德的边缘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对于现如今的家庭暴力来说,尽管法律法规严令禁制,但是仍然猖狂,其实有一部分是因为我国对于家庭暴力的施暴者的行管惩罚机制不足引起的。对于一些已經构成家庭暴力的家庭来说,或许是因为受害者的隐忍,使得相关法律保持一种“清官难断家务事”的心态,也就使得对于这种家庭暴力只是采取调节的状态,而无法使得施暴者受到法律制裁,仍然无法遏制家庭暴力的发生。
(二)对冷暴力和性暴力的规制的不足
所谓冷暴力,主要是表现在冷淡、轻视、漠不关心以至于使得他人在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不同程度上的伤害,属于一种精神虐待。而性暴力则是指施暴者故意或者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受害人所进行的身体或语言上的冒犯。而对于冷暴力和性暴力中的这种语言上和一系列的心理暗示,在法律的规定中并不能做到明确的界定,如此,便会产生一些偏差,会造成受害者受到伤害而无法得到法律支援。
(三)保护措施的不足
对家庭暴力这一行为,要想有效的减少,就必须要对受害者人群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如此,才能有效的加强弱势人群的心理建设,减少对于家庭主导地位人群的过度依赖,不会造成其隐忍的性格,家庭暴力或许能够得到一定的缓解。所谓的保护措施,有司法上的保护,也有刑事上的保护。我国的家庭暴力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并且在追求施暴者的刑事责任中存在一定的缺陷,使得保护措施不足,对家庭暴力也就无法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四、针对女性和儿童的家庭暴力的防治政策
(一)完善相关立法
1.加大惩罚力度。对女性和儿童的家庭暴力之所以如此猖狂,其主要原因是施暴者的无惧,他们认为没有什么能够制止他们的施暴行为,他们认为女性和儿童是处于弱势地位而且他们并不害怕相关的法律制度。只有让施暴者从心底里产生惧意,进而减少家庭暴力的产生。当然,对于相关的惩罚力度来说,就应适当的加大惩罚力度,并且惩罚一定要具体到个人。这种惩罚机制,不是仅仅进行口头上的批评教育,而是落实到相关的行政、刑事责任中,这种责任可以是罚款、行政拘留等行政责任,也可以是刑事拘留、有期徒刑等刑事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够对施暴者形成有效的震慑,进而减少他们的施暴行为,从而会降低家庭暴力的行为的发生。
2.加强对冷暴力和性暴力的规制。随着家庭暴力行为的不断出现,人们对于这一行为的关注也就越来越多,家庭暴力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而冷暴力和性暴力作为家庭暴力行为中的两种表现形式,我国缺乏相关的法律规范。因此,要想通过法律来对这种家庭暴力进行有效防止,首先就要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对冷暴力和性暴力做出明确的规定。要明确这种心理和语言上的暗示信息,明确界定法律规定与道德界定之间的灰色地带的归属,使冷暴力和性暴力有明确的法律规范意识。其次,司法机关要对这种制度进行真正有效地实施,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切实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同时需要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互相监督。
(二)建立法律和社会援助机制
由于造成家庭暴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施暴者本身的心理病因,也有受害者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既存在着社会认知不足的弊端,也有法律不健全所存在的隐患,当然也就存在现行制度框架下所存在的不足因素。因此,在当前这种状况下,建立家庭暴力的法律和社会援助机制,让更为专业的司法援助者尽早的参与到家庭暴力案件中,是对受害者更有利的保护。因此,需要在目前的体制下,来进行一系列的查漏补缺。
(三)加强普法力度
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法律作为上层建筑最为精巧的部分,如果其发生变动,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会依赖于整体的社会意识。如果想要实现反家庭暴力立法的目的,必须唤起全社会的重视。因此,要想解决家庭暴力,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过诸多媒体来进行广泛的社会宣传,进而唤起全社会的重视。一方面,通过宣传可以向社会公众传达家庭暴力不仅是家庭内部的问题,同时也是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也能够实现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家庭暴力问题。
五、结语
家庭暴力伤害的不仅是家庭,更主要的是会危害社会大局的稳定。家国一体,家庭不和谐,社会也就会随之存在不安定因素,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因此,反家庭暴力问题应该得到有效解决,对于女性和儿童也应有效保护,如此,能够使得社会得到更加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娟.儿童家庭暴力,今天对你说不.人民日报.2005.
[2]周安平.基于性别的家庭暴力及其人权问题之研究//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第三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3]张敏浪.浅谈家庭暴力之成因及其防范必要性.青春岁月.2013(22).
[4]程春丽.我国反家庭暴力立法的缺失和完善.理论导刊.2011(11).
[5]杨玉凤.关注家庭暴力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中国校医.2006(3).
篇9
家庭暴力是一个国际术语,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的。由于各国国情不同,社会意识形态不同,各国对家庭暴力的界定有所差异。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对其解释为: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
2家庭暴力的特征
家庭暴力由于行为人的不法行为直接针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并给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伤害后果。与其他暴力行为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2.1家庭暴力的家庭性和违法性家庭暴力主要发生在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其中以夫妻之间居多;受害者以女性为主,侵害的是家庭成员的人身权利,包括身体权、健康权、生命权、自由权等。
2.2家庭暴力具有普遍性和严重性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强大的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家庭暴力;家庭暴力在不同的种族、不同民族、不同的阶级、不同的、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文化水平的人群中广泛的存在;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不管是平时还是战时,家庭暴力从来没间断过。
2.3家庭暴力具有反复性和持久性家庭暴力因伴随着家庭成员之间的共同生活,施暴者会因不同的事由,在不同的时间里,多次或长期对同一受害者采取不同的行为和方式,不定期地施暴,且受害者多数采取了忍气吞声的态度,使家庭暴力没有停止在初始阶段。
2.4手段的多样性家庭暴力的形式多种多样,既有肉体上的伤害,也有精神上的损害,还包括待和婚内。家庭暴力按其危害程度可分为重大暴力和一般暴力;按其形式可分为:①身体暴力。②语言暴力。③性暴力。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还出现了一种新的家庭暴力形态—冷暴力,是对对方表现得比较冷淡、轻视、放任和疏远。漠不关心对方,将语言交流降到最低限度,停止或敷衍性生活,是隐性暴力中较常见和隐蔽的做法,而这也是现代家庭中的一个易被人忽视的问题。
2.5家庭暴力具有隐蔽性家庭暴力大多数都发生在家庭内部,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其暴力行为很难让世人知晓。大多数受害者认为,家庭暴力是个人的家庭隐私,同时存在“家丑不可外扬”的陈旧观念,缺少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因此,长时间对施暴者的暴力行为采取忍让态度,从而导致施暴行为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2.6轻微伤是家庭暴力的主要表现形式调查显示,以轻微伤为主的轻微暴力是家庭暴力的主要表现形式。轻微伤中以拳打脚踢为主要表现形式,精神伤害在家庭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女性实施精神伤害的比例高于男性。
3家庭暴力的危害
家庭暴力不但直接伤害到妇女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尊严,导致家庭破裂,有的还影响到儿童的身心健康。更为危险的是,因家庭暴力而引起的自杀、杀人,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安全,阻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3.1家庭暴力对家庭的危害家庭暴力侵犯了受害人的人身权利,特别是身体权、健康权、生命权和自由权。由于家庭暴力受害人绝大多数是女性,丈夫对妻子施暴,使妻子受到的肉体和精神的双重伤害。导致夫妻间感情的破裂,最后直至离婚。在调查中发现,孩子是家庭暴力的一个潜在而又隐性的受害群体,尽管他们的伤害可能不直接表现在肉体上,但对他们的心灵伤害却是永久的,对他们未来行为和成长的影响也是间接而漫长的。
3.2家庭暴力对社会的危害家庭暴力严重地危害社会安定,阻碍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家庭暴力之所以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更因为它会成为女性犯罪的诱因之一。
4对预防、制止家庭暴力的建议
4.1完善立法,加强对家庭暴力的打击力度在我国《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等法律、法规中,都对家庭暴力问题作了规定。但在立法上还存在不足和不完善。因此制定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是健全和完善国家立法的迫切需要。制定防治家庭暴力的专门法律,可以为家庭暴力受害者提供最大限度的保护,预防暴力行为的发生,这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4.2建立多层次的社会救助网络家庭暴力是家庭不稳定、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必须加强宣传力度、教育力度和打击力度。将它纳入社会综合治理范畴,开展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如建立多个部门参与的妇女维权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协调督查妇女权益工作;由法院设置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合议庭,聘请专兼职人民陪审员;由公安或司法牵头成立“家庭暴力伤情鉴定中心”。具体要逐步建立完善社区制止家庭暴力的体系,由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公安派出所、148法律服务中心、接待站、妇联、村居委会、医疗机构等组成的社会救助网络;同时借鉴国外做法,建立妇女避难所,收留受暴妇女,为其提供临时食宿、法律咨询、心理疏导和简单的技能培训。
4.3提高司法救济力度以司法控制为核心,依靠司法力量,对受害人进行司法救助。就是要求国家的司法力量对家庭暴力施暴者进惩罚,对受害人进行司法救助,从而有效控制家庭暴力犯罪的发生。执法人员要转变观念,各司其职依法办事。公安机关要认真做好接待工作,确保受害妇女投诉有门;人民检察院对报捕或移送审查的家庭暴力案件,应依法批准逮捕或提起公诉,并实施法律监督;人民法院对因家庭暴力而离婚的案件,应查请事实,公正审理,如确系夫妻感情已经破裂,应依法判处离婚,同时判处施暴者承担民事责任,不能片面强调维护家庭的和谐,而忽视了对受暴妇女的保护;司法行政机关要加强法制宣传,增强公民法制观念和妇女的自我保护意识,积极发挥基层人民调解组织重要作用,及时化解家庭矛盾,为受害者提供法律援助。
4.4加强宣传活动,提高人们的法制观念及思想意识通过多种教育活动形式加强国民的道德教育,促进社会道水准,制止、减少甚至消除对妇女的家庭暴力。通过教育,借助舆论的力量,倡导良好的婚姻道德风尚等以制止和消除对妇女的家庭暴力,使不道德者受到应有的舆论谴责。特别是在遭受家庭暴力时,切不可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要及时勇敢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同时要提高广大妇女的自身素质,逐步提高夫妻双方解决冲突的能力和技巧。杜绝家庭暴力的发展和升级。
4.5提高婚姻质量,从根本上消减家庭暴力的发生夫妻互敬互爱是消除家庭暴力,提高婚姻质量的关键。要在全市城乡家庭中大力开展五好文明家庭争创活动,提高家庭成员素质,提高婚姻质量,促进家庭文明,从根本上预防家庭暴力的发生。
5结束语
完善的立法能够为家庭暴力问题的解决提供最为坚实的基础和后盾,完善的司法能够为家庭暴力问题的解决提供最为有力的执行力保障;有效的司法干预机制能够用法律为受害人擎起没有暴力的蓝天。制止家庭暴力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这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相信:在我们建立和谐社会口号的感召下,家庭暴力必将最大限度的减少,直至最终消除,取而代之的是文明、和睦、平等的社会主义家庭。
参考文献:
[1]郝艳梅.重新审视家庭暴力.《前沿》,2001.9.62-63.
[2]阙祥才.《家庭暴力分析》.《湖北社会科学》2004.4.
[3]参见巫昌祯主编.《婚姻与继承法学》.
[4]《完善我国婚姻家庭制度的法律思考》裁《现代法学》2001第二期.
[5]《20世纪中国婚姻制度研究》.肖爱树.2005年.
篇10
一、 农村家庭暴力的特点
由于家庭暴力多发生在家庭内部,在农村,受害者往往无力或不愿公开,加之公众的漠视和司法机关的介入不够,从而使家庭暴力与发生在社会上的暴力相比更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和反复性。
1.家庭暴力对象的特定性。家庭暴力发生在家庭,它涉及夫妻之间、子女与父母之间、婆媳之间及其他家庭成员之间。家庭成员或共同生活中的妇女、老人、儿童较其他家庭成员更容易成为施暴对象。据中国妇女部门统计,在目前的农村家庭暴力事件中,丈夫对妻子实施暴力的占绝大多数,家庭暴力的受害者90%~95%是女性。
2.家庭暴力具有隐蔽性。在农村还有很多人对家庭暴力存在误解,认为丈夫因为妻子的婚外恋而对妻子的毒打、父母出于教育目的而对子女的肉体惩罚不属于家庭暴力。大多数受害人认为家庭暴力系个人隐私,“家丑不可外扬”,如果反映到司法机关,会使家庭矛盾激化,影响婚姻和家庭的稳定,因而受害者大多采取忍耐态度。无形中给家庭暴力提供了一层保护网,致使家庭暴力具有隐蔽性。
3.家庭暴力具有复杂性。农村家庭暴力有纯暴力的以殴打、伤害、体罚的形式致受害人伤、残甚至死亡的;也有以威胁、遗弃、拒绝赡养和抚养等无形手段对受害人进行精神折磨的;还有多种形式共同出现的。正是由于农村家庭内部关系的复杂性导致了家庭暴力发生的原因、实施的手段、产生的后果以及造成的危害各不相同,使农村家庭暴力具有复杂性。
4.家庭暴力具有反复性。在农村由于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在家庭中通常地位较低,因此除非到了万不得已的地步,一般是忍气吞声,不愿告诉他人,寻求帮助或向有关部门投诉。而且,受暴力侵害的人往往不是受到一次两次的伤害,而是经常性地受侵害,并呈现循环特点,即既有暴力阶段,也有缓和甚至亲密阶段。受害者对施暴者一时表现的愧疚、悔恨常满怀希望,但绝大多数情况是,暴力仍将再次降临。
二、农村家庭暴力的危害
农村家庭暴力的消极影响从个人、家庭、社会角度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家庭暴力侵犯了受害人的人身权利。具体为身体权、健康权、生命权和自由权。
其次,农村家庭暴力伴随着对妇女的精神摧残。由于家庭暴力受害人绝大多数是妇女,因此她们受到肉体和精神的双重伤害,只不过因为身体上的损伤是外在的、较为明显而吸引了人们更多的注意,精神上的损伤是内在的、较为隐蔽而容易被忽视。精神的创伤往往比身体上的创伤更难以愈合,遭受暴力的妇女长期生活在恐怖、紧张的气氛中,心里充满了恐惧与悲哀,有的悲痛欲绝,逐渐就会丧失自信心和安全感,从人群中渐渐地孤立并开始自我封闭,导致心情抑郁或精神分裂。在找不到正当的解脱途径的情况下,她们只好采取回娘家、出走,甚至自杀等消极反抗方式。当虐待超过了她们肉体、精神的承受能力时,有些被迫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从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变成了害人者。有资料表明:我国五成以上的女性犯人是因为不堪忍受家庭暴力而走上犯罪道路的。
第三,农村家庭暴力严重地危害社会安定、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那些受家庭暴力侵害者,在其生命、生存及人身权利、人格、名誉等这些做人最基本的权利都被暴力所侵害、所剥夺的情况下,在身心受到严重伤害的情况下,就会影响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社会生产的积极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也直接间接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家庭暴力也严重地危害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长。很难想象,在一个充满暴力、充斥吵骂、怨恨和悲愤的家庭中,其家庭成员会是幸福、快乐的。在这样的家庭中长期生活,会给下一代人的心理投下灰暗、悲伤的阴影,他们大多数患有恐惧、焦虑、孤独、自卑、胆小、不相信任何人等心理障碍。在他们长大之后,如果其心理得不到及时诊治,很可能会成为新的家庭暴力的实施者,其中有的人甚至会成为敌视社会、报复社会的人,结果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对社会来说,犯罪率上升,增加法律、医疗等社会成本。强化了暴力循环,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不利于促进男女两性平等,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繁荣,阻碍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先进文化的弘扬。
三、农村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
在农村,导致家庭暴力存在且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传统封建思想观念的影响,也有经济、社会制度方面的原因,还有婚姻当事人自身的原因。
1.封建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在家庭暴力事件发生较多的农村落后地区,不少家庭还受“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男尊女卑”等封建思想的毒害。有些人视子女和妻子为自己的附属,认为父母对子女、丈夫对妻子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因此,打骂自然也是天经地义的。尤其是在偏远贫困的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家庭中对妇女的暴力现象还很普遍,甚至卖妻、、换亲、借腹生子之类的摧残妇女的非常落后的与时代脉搏极不相称的行为也经常发生。还有一些人婚育观念落后,重男轻女、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等封建思想观念根深蒂固,丈夫、公婆打骂虐待生女孩的妇女,甚至赶出家门、逼迫离婚以达到再娶妻生子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2.落后的经济使得女性对男性的经济从属关系仍然存在。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条件差,生活极其艰苦,很多家庭男子仍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作为社会生产力重要组成部分的广大妇女尚未真正地、完全地从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因此,在经济上对男子依附关系还很严重,使其不得不经常成为男子暴力侵害的对象。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也有一部分短期内由贫穷走向富裕的农村人,由于仍然受着落后文化的支配,凭借殷实的经济条件,在外包“二奶”、养情人,对婚姻和家庭毫无责任感,在家庭生活中恣意专横,稍不如意就施以各种形式的暴力行为。
3.家庭暴力与施暴者文化教育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中国妇女报》对于农村家庭暴力原因的调查,55%的调查对象归因于男性的素质差,文化教育水平低。施暴者中初小文化约占70―80%,文盲约占10―20%,高中文化以上者占10%左右。由个人的一些不良习惯和生活情趣也会导致家庭中的一些暴力事件,如:施暴者有酗酒、吸毒等恶习或有精神疾病;施暴者来自受虐家庭,受家庭环境影响“习惯”暴力;施暴者无法应付外在挫折与生活的压力,往往处于一种焦虑、无助、郁闷的状态,殴打妻子也就成为一种泄愤方式;妻子的忍耐在某种程度上纵容了施暴者暴力升级,出现再施暴的暴力循环局面。
4.基层社会防范控制乏力。家庭暴力并非一般的治安问题,还涉及到感情因素。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家庭暴力是家庭内部的私事,他人不好干预也难以解决,即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致使家庭暴力的施暴者很少得到制裁,从而助长了家庭暴力事件的增长。农村通常由妇联、村委会出面解决家庭纠纷,而妇联、村委会又得不到其他部门的有力支持,因此,农村的家庭暴力受害者往往得不到方便的、专业的法律支持,缺乏来自社会的及时救助,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5.妇女自身的原因。据调查,在遭受家庭暴力侵害的农村妇女中,超过70%的人认为家庭暴力是“家丑不可外扬”,不愿意声张。农村妇女思想观念陈旧,“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同时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以及基本的自我保护观念,遭受家庭暴力后总抱怨自己命运不好,顾虑重重,屈尊忍让,遮掩,妥协,一味迁就,自身的软弱和无知,无疑助长了施暴者的气焰,使得施暴者心理上更占优势,胆大妄为。
四、预防、制止和惩治农村家庭暴力的对策
第一,制定反家庭暴力的具体法规。反对家庭暴力,一是预防暴力的发生;二是发生后制裁施暴者;三是救助被害妇女。如何“预防”、“制裁”、“救助”,全国各地有各种各样的措施和模式。但最根本的预防、制裁、救助是制定反家庭暴力的具体法规。在一个法制的社会里,制止家庭暴力主要是依靠法律,没有法律作后盾,要消除家庭暴力是难以想象的。我国已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依据的包括《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体系。但是这些保障条款是从宏观上立论,是泛指一般。如《妇女权益保障法》中有“禁止歧视、虐待、残害妇女”以及“妇女生命健康不受侵犯”的条文,但可以说它还不是指家庭暴力。家庭暴力是一种特殊暴力,由于发生暴力的是自己的亲属,这使它具有难以预防性、隐秘性的特点,由于隐秘性又决定了它的残暴性特点。加上传统观念把两口子吵架视为私事性和难断性(清官难断家务事),给残害妇女的家庭暴力以很大的防空洞。因此,对家庭暴力的预防、制裁和救助必须制定具体化、细则化的法规。
第二,构建维护妇女权益的网络。农村家庭暴力是家庭不稳定、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将家庭暴力纳入农村社会综合治理范畴。乡镇、村委会对家庭暴力不能坐视不管。要充分发挥基层村委会组织的调解作用,要关心辖区内每一个可能发生暴力的家庭,包括邻里间的和家庭内的事端。执法机关要克服“清官难断家务事”,“夫妻打架是私事”的旧观念,树立“是清官就能断家务事”,“夫妻打架是法律的事”的新观念。及时介入,要把管家庭暴力视为自己的份内事,重视家庭暴力的处理,完善执法监督系统。设立“家庭暴力救助中心”,让受难的妇女暂时躲避一下,对于重伤应提醒受害者被打后24小时内去医院验伤、取证和协助治疗伤痛以及提供律师帮助;对于轻伤提供心理帮助,协调、恢复家庭的和睦,使家庭暴力和危害下降到最低程度。这样,一方面起到及时减轻受害者受伤害的程度,另一方面起到震慑施暴者的作用。
第三,女性要树立“四自”精神,不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防暴抗暴意识。从根本上讲,妇女只有通过自己勇敢地斗争和争取,才能真正有效地反对和消除对妇女的暴力。首先,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通过自己的行为享受宪法所赋予的各种权利。积极主动地接受现代文明的教育和熏陶,自觉破除旧的、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积极参加社会生产和劳动来改变自己的经济地位,摆脱对男子的人身依附关系。其次,要树立抗暴意识和法律意识。一旦在家庭中受到暴力的威胁和侵害,要敢于通过有效的和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
第四,加强反家庭暴力的宣传力度。各级妇联组织应采取各种形式,宣传反家庭暴力工作,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加强对保护妇女权益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要将一些对妇女施暴的家庭暴力案件曝光,点评家庭暴力的案例,谴责家庭暴力行为,加强舆论监督。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内容广泛的反家庭暴力宣传,组织宣传队、宣传车、文艺演出、发放宣传资料,举办专栏橱窗,张贴横幅、标语等,在农村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让老百姓知法、懂法、守法。加强法制队伍的建设,让法官、法律专业人员、律师及其他相关人员学习反家庭暴力知识,且上述活动一定要持续开展。在家庭暴力高发地、危害严重地还应特别关注。加强各级政府中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的协调和督促职能,各级妇联要做好广大妇女的娘家,有效地为受害妇女伸张正义,讨回公道,优化家庭氛围,加强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创造有利环境,促使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与和睦。
第五,消除家庭暴力标本兼治。惩治家庭暴力罪犯,救助被害妇女是家庭暴力发生后社会应该采取的行动。这些行动虽然很重要,但只能说是在治标,还不是治本。家庭暴力行为实质上是男女不平等意识在行动上的反映。实现男女平等才是治本。男女要平等首先要提高妇女经济地位。妇女只有在经济上独立了,才能摆脱在家庭中依附于男人的状况。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是反家庭暴力的最好物质基础。其次,要在全社会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要大力宣传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让男女平等国策与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等国策一样深入人心,这也必须加强立法。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3家庭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