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遗迹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9: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历史遗迹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历史遗迹调查报告

篇1

【关键词】 细菌性痢疾;爆发;流行病学

江苏省太仓市沙溪镇位于上海市西北40公里,属于典型的江南水网密布地区。2006年6月26日-7月4日,该镇某村发生一起菌痢爆发疫情,病例以长期在家的老年人、无业人员和学龄前儿童为主。多数病例临床表现较轻,病程较短,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和发热。经采取积极的防控措施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现将调查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符合本次确定的腹泻患者病例定义(腹泻次数≥3次/24h)的所有病例。

1.2 调查方法

由统一培训的疾控人员对所有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填写《细菌性痢疾疫情个案调查表》,同时选择健康人为对照,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病例对照研究[1]。

1.3 实验室检测

采集河水、井水、环境标本及病人粪便样本,按常规实验方法分离培养病原菌,进行志贺菌、大肠杆菌、沙门菌和霍乱弧菌检验。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疫情发生村共有31个村民组,528户,常住人口2418人。患者集中的4个村民组分布于一条河的两侧,河面上水生植物较多,河水较污浊。村民用水有3个来源:村供自来水(深井水)、自备浅井水、河水。使用河水者以老年村民为主,一般先用河水淘米、洗菜后再用自来水或井水冲洗。水果及生吃蔬菜的清洗一般使用井水或自来水。大部分村民家中有抽水马桶,污水先排入化粪池后再逸入河中。部分老年村民夜间使用马桶,并用河水洗刷。大多患者家庭对患者未采取任何隔离措施,餐具共用,除了清洗外不进行任何消毒处理;患者排泄物也不作任何消毒处理。

2.2 疫情流行特征

病例集中在4个村民组,76例符合腹泻病例标准,罹患率39.6%(76/192)(见表1)表1 痢疾暴发村4个村民组腹泻罹患率(略)。男39例,女37例,男、女发病率差异无显著性(χ2 =0.004,P>0.05)。病例以50岁以上中老年人和10岁以下儿童为主,两者发病率差异无显著性(χ2 =0.000,P>0.05),见表2。表2 痢疾暴发村4个村民组村民腹泻病性别、年龄分布(略)早出晚归的青壮年发病较少。饮食调查表明,无共同就餐史,无外购食物或在外就餐史,没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

2.3 临床症状

多数病例临床表现较轻,其中60%以上的患者病程在2天以内,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和发热,少数有恶心、呕吐。腹泻以水样便、稀便为主,少数为黏液便、脓血便。腹痛大多在脐周,占96.2%(51/53);腹痛性质以阵痛为主,占84.9%(45/53)。

2.4 病原检测

6月27日采集3份河水和1份井水,霍乱弧菌检测阴性; 1份患者粪便标本,霍乱弧菌和志贺氏痢疾杆菌检测阴性;苍蝇标本2份、鸭粪及牛粪标本共45份大肠杆菌O157检测阴性。7月3日再次采集病例肛拭子标本5份,患者家庭自备井水样2份,河水3份,末梢自来水2份,在其中3份肛拭子标本中检出福氏志贺菌4a型。

2.5 处理措施

疫情发生后,在开展病原学调查同时,采取下列措施:(1)医疗机构做好腹泻病人归口诊治工作,积极治疗现症病人;(2)开展腹泻病人的主动查治工作,对新发病人进行服药消菌治疗;(3)向村民宣传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要求村民禁用河水;(4)指导村民做好餐饮具、厕所的消毒及周围环境清理、消杀灭工作。采取上述措施后,7月5日起该村无新病例发生。

3 讨论

根据本次疫情病例的临床症状普遍较轻,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排除霍乱和大肠杆菌O157感染性腹泻。在患者标本中检出福氏痢疾杆菌,结合患者腹泻、腹痛和发热等临床表现,根据现场调查,此次疫情的传播因素主要考虑3个方面:(1)河水;(2)自备井水;(3)人-人接触传播。在本次疫情中由同一套自来水系统供水的15个村民组中只有4个组发生疫情,可以排除介自来水传播的可能。从发病情况看,存在人-人接触传播的可能性,但经家庭聚集性分析表明没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部分村民将抽水马桶排出的水排入河道,又有使用河水的不良卫生习惯,为肠道传染病介水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综合上述调查结果,认为本次疫情是一起由福氏志贺菌4a型引起的以介水传播为主的菌痢爆发。

菌痢是发展中国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疾病,我国每年有不少小型菌痢爆发的案例,而且多发生于乡镇地区[2]。菌痢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经济水平、居住环境和生活卫生条件等因素有密切关系,传染源管理不严,安全卫生水供应不足,群众防病意识及卫生知识缺乏,常是疾病传播和流行的重要因素[3]。本次疫情调查过程中对腹泻患者粪便标本采集检测的数量较少,在以后的腹泻诊治中应尽量及时多采集相关标本进行检测,以取得病原学上的支持,有利于诊断、治疗和及早控制疾病爆发。

参考文献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hinacdc.net.cn/ n272442/n272530/n294176/n339986/appendix/20050810011.pdf.

篇2

地质遗迹资源作为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它经历并一定程度上记录了漫?L地球演化过程中的各种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每一个地质遗迹都具有独立的形成演化背景和自身特征,其不可复制的特性使其具有极强的代表性,能够为科学研究提供有力证据的同时兼赋美学、科普教育和旅游开发等多重价值属性。

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作为建设地质公园的基础和核心工作,是地质公园建设的前提。研究通过“诸暨市地质遗迹调查评价项目”,整理了一套较为系统详细的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设计工作方法,并提出了项目设计工作中的主要工作难点与对策。

1 设计前期准备

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设计前期的准备工作是项目最基础的工作,其工作程度和详实与否,直接影响项目工作质量的好坏和工作进展的效率。前期准备工作充分,一则可以使得调查目的明确,工作量设计科学,合理加快工作进度;二来在调查初期就可以对地质遗迹的形成演化机理和科学意义作出初步判断,并通过野外调查进行验证和证据搜集,增加项目成果的质量和说服力。

地质遗迹调查工作应在明确项目目的、任务的基础上,首先对调查区进行情况摸底。摸底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区地理位置和遗迹资源分布范围、自然地理概况和社会经济概况,其中自然地理概况应包括地区地形、地质、水文和气象等方面内容。这些摸底工作可为后续工作的合理安排,以及调查工作的分区和调查结论的合理推断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资料收集和研究作为地质遗迹调查评价的基础工作,资料的齐全程度、系统性和对资料的研究深度,直接关系到对调查区地质遗迹资源的了解程度以及调查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相关资料按形式可分为文本资料和图件资料两类。地质遗迹调查评价收集的有关文本资料主要有:工作区不同比例的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工作区矿产调查报告和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工作区区域内矿产资源、地质灾害和旅游开发等各类相关规划报告;区域矿产开发、地灾防治等各类地质有关地质相关工作方案;区域内以往跟地质有关的相关研究及工作开展文献;区域地质志、文物志和水文地质志等地方志;工作区统计年鉴及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相关文本资料。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收集的有关图件料主要有:工作区不同比例的区域地质图、地形图、地貌图;矿产资源分布图;工作区地质灾害分布图;区域内矿产资源、地质灾害和旅游开发等各类相关规划图;行政区划图;遥感影像图;工作区导游图;工作区植被、土壤及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图件资料。

2 项目设计

要掌握一个地区的地质遗迹资源,主要通过调查和评价两个方面,而项目设计则是这两项工作开展的基本依据。项目设计是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之上,组织野外踏勘,而后进行设计的编写、评审和实施。设计的主要内容应包括;(1)项目的来源及目标任务;(2)工作区的地质地形、地理位置、交通经济和以往工作程度等基本概况;(3)工作部署;(4)组织管理;(5)经费预算;(6)预期成果等,其中,工作部署是项目设计的关键。

2.1 野外踏勘

为使调查工作部署切于实际,设计前需要对调查区现场的地质和实施条件进行概略了解,因此有必要进行野外踏勘。野外踏勘的主要工作重点在于选定具有代表性的地质遗迹点进行踏勘调查,进而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之上对调查区进行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初步分析和推断。

2.2 工作部署

通过对工作区地质遗迹资源基础资料的调研,结合野外踏勘,在全面掌握工作区情况的基础上,对调查工作进行部署。首先,应遵循“以点带面、统筹兼顾、编测结合、突出重点”的工作部署原则[5];其次,应结合调查区的遗迹资源情况,明确调查目标任务、工作内容、技术方法和技术要求,科学合理地设定设计工作量;第三,应根据统计的工作量分布情况,对调查对象进行分区,区分工作的重次;最后,应强调调查中发现,发现后落实的工作要求,积极发掘新的地质遗迹资源,并投入工作量进行落实,避免地质遗迹资源的流失。

根据地质遗迹资源的分类情况,确定调查评价的主要内容有:(1)重要的地质剖面,构造形迹,古生物化石,矿物矿床等;(2)由内外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地质地貌景观,如河流、瀑布、湖泊、泉水、冰川、岩溶洞穴、峡谷、火山地貌、黄土地貌、丹霞地貌等;(3)地震、滑坡、泥石流、地裂及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遗迹及发生规律;(4)特色稀有的动植物资源;(5)有观赏价值的各种人文历史景观;(6)当地的经济状况、民俗风情、游客接待能力、环境容量等;(7)当地的区位条件,交通状况;(8)特殊的气候、气象因素及环境因素;(9)邻区旅游资源状况。

对地质遗迹资源的调查可采取详查和概查相结合的方式,具体实践中应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调查,可采取的工作方法主要有:资料收集和分析、遥感解译、野外调查与验证、样品分析等。

评价工作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参照相关规定和技术要求,邀请有经验的专家进行多轮打分和修正,最终形成评价结论。

2.3 项目管理

参照一般工程项目的项目管理办法,将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项目的项目管理内容分为安全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和组织管理四个方面。(1)安全管理:地质遗迹资源调查项目的安全隐患主要存在于野外调查阶段。项目实施单位应建立科学完善的安全生产制度和野外调查工作制度。(2)质量管理:项目实施单位的质量管理目标是在完成任务委托书工作要求以及项目设计工作量的基础之上,保证完成工作的质量满足相关要求。(3) 成本管理:作为项目实施单位,成本是不可避免的考虑因素。项目成本管理应是在保证项目实施安全和成果质量的基础上,制定成本计划,实行成本控制,经过分析考核,对成本进行优化,科学合理地减少资源浪费。(4)组织管理: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项目的组织管理,主要在于人员和进度的管理,合理的人员和进度安排,不仅可以保证项目的质量,而且可以节约成本,提高项目设计的可操作性。

3 工作难点及对策

通过“诸暨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项目”的实施,整理设计前期准备工作和项目设计中存在的难点,并提出相应对策如下。

3.1 准备工作?y点及对策

(1)作为区域性的地质遗迹资源调查,涉及的遗迹资源类别可能较多,需要收集的资料全面性、系统性可能难以保证,应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根据需要及时补充;

(2)资料涉及部门较多,不方便甚至不可能实现共享,且部分资料涉及保密条例,收集困难大,与各部门的协调工作复杂,应保持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有耐心地与各部门协调交涉,重要资料办理借阅登记,适时合理利用业主单位协调作用;

(3)到手资料种类繁多、杂乱,一味堆积容易导致思路混乱,影响理解和资料整理研究进度,对此应安排专人负责整理分类、筛选和编册;

3.2 项目设计工作难点与对策

地质遗迹资源调查涉及地质学、地理学、旅游学等专业,项目设计中制定目标任务相对容易,但要实现目标,做好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工作部署,真正做到对地质遗迹点的充分调查相对较困难。首先,人员分配要合理,调查小组人员需包含地质学、地理学、旅游学等专业人员,且需要有较好的基础地质知识基础;其次,调查点的筛选和调查区的划分,直接决定了工作量的大小和分布,需要经多方面搜集资料和信息,并科学合理地分析研究,才能做出决定;最后,由于地质遗迹资源的科学内涵丰富,且一般其赋存的环境较为复杂,往往需要科学的鉴定和专业的论证才能真正认识和掌握,因此项目设计中要有严格的质量控制程序和方法。

篇3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要把小笼中的小鸟放在天空中,使它能任意翱翔,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中去。”欲使德育生活化,就必须打破“教材是唯一课程资源或德育资源”的观念,直面变化着的生活,积极开发和利用鲜活的德育资源。

乡土资源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最肥沃的土壤。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于身边的事物总有着特殊的亲切感,更有深入了解的强烈愿望。充分利用乡土资源,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才能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更能使德育教育由单一渠道、固定时空向全方位、立体化转换,形成教育合力,提高德育的质量和效益。

二、利用乡土资源,创新德育方式

课堂教学案例:

寒假前,教师布置任务:常州正在火热建设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我们作为常州人应该也是必须了解常州历史的点点滴滴,因为这是我们的家乡——生我养我的地方。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队、自由选择一项或几项作为活动的内容……

(一)节日风俗文化:收集、调查传统节日期间的饮食习惯、婚嫁礼节、宗祠拜祭习惯、各种娱乐形式;

(二)本地区历史文化遗迹的考察:主要调查本地区古人类活动遗迹、现存祠堂、古乡镇村落、寺院、文物保护单位等内容;

(三)历史名人事迹,民间故事的收集整理;

(四)对本地区姓氏文化的研究。

(五)其它自己认为可以活动的内容。

寒假后,学生成果展示:

PPT: 我所知道的圩墩遗址

手抄报——青果巷民居介绍

学生讲述恽姓由来的小故事

小品表演:我们的春节见闻

小论文:西夏墅工业发展与环境问题

……

教师:(趁热打铁)一方面补充相关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提出一些相关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1.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我们在开发乡土资源时,必须在立足用好乡土资源的基础上,为“用”而“开”。这就要求我们挖掘课堂生成资源。

比如说:在这次活动中,有一组学生撰写了《西夏墅工业发展与环境问题》的小论文,虽然有些偏题,但是教师充分利用这一生成资源,在之后的一节课中,展示了学生的这篇论文,并由撰写这篇论文的同学讲解,图文并茂,真正“激”起了学生为环保而忧的“情”,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课后进一步去了解本地环保现状,深层次分析造成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原因,尝试制定解决环保问题的方案。最后在课堂教学上让学生交流各自成果和心得,通过学生的辩论,进一步优化方案。虽然师生花费了不少精力,学生的成果可能也显得比较幼稚,但通过学生亲身参与,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动手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容易达到环境教育的真正目标:实现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转变,从而为学生由“意”到“行”的转变奠定思想基础。

2.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德育的实践性原则认为,德育过程不同于教学过程,德育过程是以活动和交往为基础的。学生的思想品德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对乡土资源的利用,可以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并且以各种方式呈现:可以是慷慨激昂的演讲;可以是规范实用的调查报告;可以是图文并茂的手抄报、黑板报;还可以是稚嫩的小品表演……实践活动以新颖的形式,浓郁的乡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们积极的情绪体验,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学生在品德践行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情感再次得到了丰富和提升。

3.构建和谐的隐蔽德育,营造全面的、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现代德育至关重要的一条策略是:隐蔽德育的“教育”意图,淡化被教育者的“受教育”意识。所谓隐蔽德育意图,就是德育工作者在充分理解德育内涵的基础上,在工作中尽可能不暴露自己的目的,改变当前学生总是以被动、应付的态度去接受德育的状况,淡化他们“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在充分的自主意识的支配下,自觉自愿或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的内容,实现学校德育的终极目的。

学生通过对家乡环境的调研和各类学习活动,充分感受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动力。班级里的很多学生开始从自己周边的事做起:开空调时,尽量高开一度,随手关灯;随手关水龙头;尽量不用一次性的筷子或餐盒……

篇4

焦作市神洲旅行社成立于1999年5月,是经省、市旅游局批准、焦作工商局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旅游企业。公司总部座落在焦作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焦作人民大会堂内,现有员工118名,其中专职导游60名,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5%。历经5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套严谨、科学的管理体系,现拥有“地接中心、组团中心、交通票务中心、导游中心、外联营成功策划、承办了多趟火车专列、大型团队等大型活动年接待人数5万人以上。是焦作规模最大、实力最强、信誉最好的旅行社之一,也是省、市旅游局在焦作旅游业树起的一面旗帜。

自1999年—2001年连续三年被河南省旅游局授予重质量、守信誉“河南省优秀旅行社”、2002、2003年被授予“河南省最佳旅行社”、2000年—2003年连续被焦作市委、市政府授予“焦作市旅游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1、2002、2003年在焦作市旅行社千分制考核中连年高名列榜首;地接中心经理卫军玲、导游中心经理刘友鑫、先后被省文明委、团省委、省旅游局授予“河南省文明导游员”、“河南省优秀青年导游员”。

在这样一个优秀的企业里,我们一行50多个学生得到了系统的导游培训,在为期半个月的培训中,从第一天导游中心经理刘友鑫就逐日开始对我们讲授导游事务、导游法律法规、中国旅游地理、导游事故处理、山区导游模拟、海滨导游模拟等基本的导游技能,培训结束时,焦作市神洲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还组织我们跟随旅行团到青岛、日照等旅游几个城市亲自体验导游的工作。我们还掌握了必要的旅游常识,如:

导游服务质量标准(一)

·导游服务质量标准(二)

·旅行社管理条例1

·旅行社管理条例2

·旅行社办理旅游意外保险暂行规定

·赴港澳旅游注意事项

·乘机出行规矩须知

·儿童乘火车有优待

·发生事故时怎么办

·个人因私护照申请

·旅游住宿须知

·如何在溶洞内摄影

·铁路旅客须知

·文物景点“禁止拍照”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交际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我感到对自己感触最深的是:

一、待人要真诚

踏进办公室,只见几个陌生的脸孔。我微笑着和他们打招呼。从那天起,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上见到他们都要微笑的说声“早晨”或“早上好”,那是我心底真诚的问候。我总觉得,经常有一些细微的东西容易被我们忽略,比如轻轻的一声问候,但它却表达了对同事对朋友的关怀,也让他人感觉到被重视与被关心。仅仅几天的时间,我就和同事们打成一片,我心变成“透明人”的事情根本没有发生。我想,应该是我的真诚,换取了同事的信任。他们把我当朋友,也愿意把工作分配给我。

二、要善于沟通

沟通是一种重要的技巧和能力,时时都要巧妙运用。认识一个人,首先要记住对方的名字。了解一个人,则需要深入的交流。而这些,都要自己主动去做。

三、要有热情和信心

其实,不管在哪个行业,热情和信心都是不可或缺的。热情让我们对工作充满激情,愿意为共同的目标奋斗;耐心又让我们细致的对待工作,力求做好每个细节,精益求精。激情与耐心互补促进,才能碰撞出最美丽的火花,工作才一能做到最好。

五、要主动出击

当你可以选择的时候,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刚进实习单位的时候,都做过类似复印打字的“杂活”。或许同事们认为你是小字辈,要从小事做起,但有些时候,是因为他们心中没底,不知道你能做什么。做“ 杂活”是工作的必需,却无法让我学到什么。我决定改变自己的命运。有些东西不能选择,有些东西却可以选择。份内的工作当然要认真完成,但勇敢的“主动请缨”却能为你赢得更多的机会。只要勤问、勤学、勤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六、要讲究条理

如果你不想让自己在紧急的时候手忙脚乱,就要养成讲究条理性的好习惯。“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条理,”这是刘经理给我的忠告。其它的工作也一样,讲究条理能让你事半功倍。一位在美国电视领域颇有成就的中大师兄讲过这么一个故事:他当部门经理时,总裁惊讶于他每天都能把如山的信件处理完毕,而其他经理桌上总是乱糟糟堆满信件。师兄说,“虽然每天信件很

多,但我都按紧急性和重要性排序,再逐一处理。”总裁于是把这种做法推广到全公司,整个公司的运作变得有序,效率也提高了。养成讲究条理的好习惯,能让我们在工作中受益匪浅。

在培训期间,我们还了解到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现辖4县2市5区,辖区面积4071平方公里,总人口330万人,城市人口72万人,是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焦作山水风光雄伟壮丽,以“四大景区、十大景点”为代表的山水精品景观,呈现出“山水相依,雄中含秀,文厚景优,南北兼长”的特色。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云台山钟秀毓秀,水绝山雄。省级风景名胜区神农山雄险奇绝,紫金顶峰雄太行,白松岭岭绝天下。

省级风景名胜区青天河高峡平湖,颇具“三峡”神韵,有“北方三峡”之美誉。省级风景名胜区青龙峡原始清新,气候独特,被誉为山水画廊,避暑胜地。而山水囤奇、形神相依的群英湖,中华太极拳发祥地陈家沟,雍正皇帝治理黄河的行宫嘉应观,唐宋家之首韩愈的陵园,世界历史文化名人朱载堉的纪念馆,底蕴丰厚的顺涧湖古周城,自然休闲的丹河峡谷,依山而建的中央电视台焦作影视城,现代城市娱乐场所龙源湖乐园,荟萃珍禽异兽、奇花名木的森林动物园等十大景点则特色各具,精彩纷呈。

我们还掌握了焦作地区的著名景区景点的详细资料,云台山、神农山、青龙峡、青天河、峰林峡等著名景区的导游资料。

云台山属太行山系,是豫北的名山。因山势险峻,主峰孤密秀矗,形似一口巨锅,兀覆在群峰之上,山间常年云雾缭绕,故得名云台山。

云台山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东北30公里的修武县境 内。北邻山西省,东接辉县市,西与方山对峙,南面是一望无际的孤原。这里有大小名峰三十六座,峰峦叠翠,雄奇险秀。主峰茱萸峰有一片茂密森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堪称”园中园”。景区规划总面积约55平方公里。分为三大体系:一、峰岳景区:茱萸峰、三秀峰、叠彩洞、浓秀谷;二、沟谷景区:温盘峪、子房湖、小寨沟、老潭沟、武周寨;三、宗教景区:真庆宫、万善寺、玄帝观、百家岩。这里自然景观优美,人文景观丰富。汉献帝刘协、魏晋”竹林七贤”、唐朝孙思邈、唐太宗李世民及其大将尉迟敬等均在此留下了历史遗迹。

云台山山险水秀,气候凉爽宜人。这里泉源丰富、植被茂密,原始次生林覆盖了整个山峦,各种树木和奇花异草种类达400多种。中药材蕴藏丰富,除人参、灵芝外,还有闻名全内外的四大怀约,以及茱萸、当归等200多种。唐朝孙思邈曾在些采药练丹,至今这一带山区还流传着他服仙丹升天的故事。在云台山景区售票处,有一村庄名”岸上”,背靠一天然屏障,山势突兀,拓面而起,此山名为”翠屏峰”,峰顶有”阎王鼻”。你看那阎王仰脸向天,自鼻以上是黑的,鼻以下的部分是白的,当地人说此阎王黑白分明,辨是非,昼断阳,夜审阴,是当地的主宰,权力至高无上。

我们在刘经理的培训下,知道神农山风景名胜区,是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基金组织A级优先保护区、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 、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省级科普基地,它位于沁阳市城区西北23公里的太行山麓,共有景区136个景点 ,占地总面积为96平方公里。主峰紫金顶海拔1028米,矗立中天,气势雄浑;三大天门比泰山早154年。这里曾是炎帝神农辨百谷,尝百草,登坛祭天的圣地 ;也是道教创始人老子筑炉炼丹、成道仙升之所 ,古往今来,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不少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到此游览,唐明皇李隆基、韩愈、李商隐等历代名家曾在此留下许多传世佳作。这里有雄奇险峻的紫金坛,更有天下一绝的白松岭。15600余株白鹤松姿态万千 、风情万种、婀娜多姿地生长于悬崖绝岭之巅,居世界五大美人松之首。 神农山一年四季景色不同,春赏桃花烂漫、夏看流泉飞瀑、秋观满山红叶、冬览冰霜玉龙,游走其间,移步换景,恍若人间仙境,令人魄悸魂动,陡然升华。其山势之雄险奇绝,树型之屈曲优美,景层之深奥神秀,当推全国之最。

神农山还素有“天然”的美称,有珍稀植物1912种 、中草药300余种、名贵中草药近百种之多,神农谷里至今还留传着“神农谷里走一遭,有病不治自己消”的俗语;有动物216种,其中仅国家级保护动物太行猕猴就3000余只,它们在这方乐土攀枝登崖,嬉戏逗玩,平添无限野趣。神农山景区是休闲渡假、探险揽胜、科学考察、回归自然的绝好去处。植物园

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我明白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促使大学生投身改革开放,向工农群众学习,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半个月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生受用。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让我从实践中得到锻炼。

篇5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城市遗产;保护创新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would explore new practices in the broader and deeper level. The new practices include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context of rapid urbanization, the correct and scientific methods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urban heritage,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houses and heritage, active research of urban and rural heritage, promoting the civil society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otec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mechanism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long-term conservation planning and so on.

Key words: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ies;urban heritage;the protection of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C912.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07-10(4)

1超前准备未雨绸缪

中国城市化进程很快,周干峙院士曾预计至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50%~55%,在这种快速发展中,诸多城市扩大了规模,建设成为特大城市,如大沈阳、大济南、大广州、大郑州等。2005年就有183个城市提出要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同时许多经济发达地区也在形成城市带、城市群,如传统的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塘,以及新兴的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城市群、川渝城市群等。

城市拓展就是用地的扩展,在拓展中许多历史文化遗存、遗迹立即成为推土机下的牺牲品,如重庆修建高等级公路中对古墓遗址的破坏,沈阳某房地产项目擅自开工致使汉代墓葬群被毁,北京首都机场扩建忽视地下文物保护……这种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是在城市快速发展中,对需建设地区缺乏必要的事先准备,对地下地上遗存未能掌握确切的资料,以致造成事后惨痛的损失。

郑州新区在规划建设中高度重视地下地上文物遗址的保护,先勘探,再规划,使建设用地的布局能事先避开重要的地下地上文物遗址。同济大学和郑州文物部门合作,对城市总体规划未来预计建设发展的地区,进行全面的勘查调研,制定了“郑州新区文物保护总体规划”,面积达1840平方千米,涉及853处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点,划定了可建设、不宜建设以及必须保护的区划,为后续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这就是超前准备,未雨绸缪。特别对于那些地下埋藏特别丰富的历史文化名城尤为显得重要,名城要舍得花这个精力和经费,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历史遗憾(图1)。

2科学技艺确保原真

文物建筑要进行经常性的保护修缮,传统建筑年久失修也要进行整修,对文物古迹的修缮有四原的要求――原材料、原工艺、原结构、原样式,对于历史环境和历史地段有尊重历史风貌和“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许多名城由于急于求成,囿于观赏的因素,造成一些虚假及粗制滥造的不当做法。例如曲阜、南京新修建的部分城墙都是内部用钢筋水泥,外饰以新制的砖块。上海的石库门里弄老建筑为迎接世博会而进行的立面整治,很多都是在老墙上刷了涂料然后用白粉画出白砖缝,一看就是表面文章,老百姓也不喜欢。

像古城墙过去内部用生土夯筑,外面包砖,如何做得坚固,有成分配比,夯筑也有专门的工具与方法,而这些传统技艺逐渐失传了。平遥的古城墙几年前就是修了坍,坍了修,还有人乱说是古人的豆腐渣工程。同济大学建筑系专门建立了建筑保护技术研究室,引进了专业人才和先进技术,购置了先进仪器,在平遥实地试验古城墙保护,反复实践,在保护夯土城墙方面取得了实效,也得到了国际专家的认可,非常值得推广。在上海外滩源地区的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中,同样也按“四原”的原则进行,对原存的老砖、外墙原有的涂层进行研究分析,用科学方法进行清理和复制,达到“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效果。这里面有科学性和严格把关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遗产保护的技艺与国际接轨,把历史信息完整地留给后人(图2)。

江南地区在明代以后普遍运用蛎壳窗取代了宋元时的纸糊窗,清中叶以后玻璃出现,蛎壳窗逐步消失,很久以来都找不到这种东西了。我们在乌镇、西塘与当地合作,在福建找到了原材料,海蛎子的壳,研究试做了蛎壳窗片,又重新恢复了蛎壳窗的生产,重现了明代的原本样式。原材料的采集、加工、制作都经历了一番努力,这就是对历史的尊重,这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的发掘与保护的成果(图3)。

3保护民居继承传统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开始于对历史文化景点和文物古迹的修复,逐步才有了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整治,但对于历史居住地段和传统住宅的保护与更新却很少有成效的保护。现在新的住宅建设基本上摒弃了中国传统住宅的形式和内涵,居住地段的规划与布局,基本上是从国外学来的一套方法与原理。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江南的街巷和厅堂式住宅,以及上海的里弄和石库门,都成为过去的历史和遗存,大家谈起来津津乐道,但仅作为逝去的风景,没有挽回的措施与计划。而在保护理念上也存在着误区,如上海公开宣传的石库门保护的三种模式:新天地模式、步高里模式、田子坊模式,我认为都不是完善的保护模式,还是关注在商业效益和发展旅游方面。

上海还有多少石库门没有拆除,还有多少可以保护,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从2009年开始,我们对上海中心城区的石库门建筑进行了地毯式的调查,提出了还可以保护的,可以划为历史风貌区的石库门地块。这个调查报告已交给上海市政府,但迟迟没有答复。对石库门如何保,保多少,我认为主要有3个方面的事情:首先是要有相应的政策,二是要有保护经费,三是要做试验和实践才能有效果。传统住宅的保护,全国绝大部分名城都没有做好,这是一个既新又老的大课题。

在平遥古城中留有大量的原生态的民居,这些土坯墙、木构架、瓦屋顶、锢窑式建筑如何改善居住条件?如何延年益寿?多年来我们一直和相关国际遗产研究机构一起探索研究与试验,如生土墙体的修造、地热资源的运用、房屋设施的更新、防火措施的实施等,平遥古城米家巷12号典型住宅的试点保护和梁村的保护就是其中比较成功的案例,受到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的肯定。只有认真研究并取得实效才能切实地保护住这些传统建筑,并使其赋予新的生命,不至于变成古董而逐渐老死(图4)。

4发现珍宝遗珠拾粹

我国拥有近两万个城镇,几十万个村庄,这里蕴藏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但在大规模城镇化中许多历史城镇迅速地消失了。据悉,全国现在平均每天要撤并四个乡镇,仅江苏省10年来就撤除了四千个乡镇,一万五千个村。春节期间为此我写了一首词,冯骥才先生从天津发来了和词:“年来忧心又重重,万村欲变容,你我嘴硬又何用,人做耳边风,文人单,性本弱,骨软更无力。只缘我辈心不死,相助亦相惜”。我们面对这些拆迁是无奈和无助的。但是我们名城研究中心坚持了十年的历史街区和历史村镇的调研,就是希望发现、抢救、保护这些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城乡历史遗存。我用“遗珠拾粹”的栏目在《城市规划》期刊上刊载,迄今已有84篇,就是84个实例,这些实例都是实地调查的记录,都经过我的编辑修改。我说这项工作就像形容一样:“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它告诉我们这是散落在各地的不为人所知的珍珠,捡拾起来就是宝贝,一定要珍重保护。现在这项工作不仅是我的团队在做,也不光是同济大学的学生们在做,已经有许多同行和别的学校的同学来积极参与。我希望大家都来关心,都来调研发现,保护住这些可能被遗落的历史街区与村镇。

5发动群众全民给力

遗产保护应该是全民的事,只有每一个公民都认识到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及保护的意义后,才能真正做好保护的事。而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保护只是政府的事,知识分子也只有呼吁的份。

在国外,民间的保护力量占很大的比重,在有的国家重要的保护项目全是民间组织在做。如英国的“国家信托”、美国的“盖蒂基金会”,都是很权威的民间保护组织。在我国民间保护力量才刚刚兴起,政府支持也不够,还都是小打小闹。如:襄樊拾穗者民间文化志愿者工作群、天津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老北京拍摄记者队、中国记忆网、上海古建保护网、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和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等。我发起的这个基金会筹的钱也很少,只能支持一些交流、教育、调研、培训等事项,但自从有了经费和队伍,就进行了上海中心城区石库门调查、大运河沿线历史城镇的调查以及遗产保护志愿者的培训。我们基金会特别支持青年人的保护志愿活动,因为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传承,青年人是主力军,是接班人。2010年我们基金会支持了在法国的国际建筑遗产保护工作营活动,推荐和资助中国大学生参加维修法国古堡的劳动,培育了青年人的保护热情。他们回来后就自发成立了青年建筑遗产保护联盟,希望在他们中间能成长起新一代遗产保护的中坚分子。

6跟踪规划不离不弃

现在有许多名城都有保护整治的要求,特别是一些新申报的名城名镇,其中政绩的要求比较突出,要有实效,要即时即刻地出效果,急于求成,许多名城的历史遗址及文化遗迹等都以景点、景区的面目出现,有的还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因此,这样修出的东西,很多只是图表面,只能是粗制滥造,甚至出现许多错误和笑柄,如:砖砌的汉式城墙、到处的旅游文化街等。

我们的经验是不能急于求成,要认真做好规划,做好设计,找好的施工队伍和懂行的工匠,筹备必要的资金,不受某些领导的驱使,有时要据理力争,没有条件时,要等到有条件时再上,要耐得住性子。

如平遥古城是1980年做的规划,周庄古镇是1986年做的保护规划,在这以后我们一直跟踪,有修缮和建设项目就及时补充修订,直到1996年以后才逐步呈现出规划的实效。苏州平江历史街区是从1995年开始做的保护规划,其中的平江路是2003年开始实施保护整治项目的,在实施中一直跟踪设计,不断有调整补充,直到现在还在进行。在这个过程中负责保护工作的平江区政府就曾受制于上层领导和舆论的压力,要大力发展商业旅游,要尽快出经济效益。这时专家作用就呈现了,坚决守住文化遗产保护的底线,才使平江路没有沦为一般的旅游商业街区,而成为文化气氛浓郁,历史风貌原生的文化街区(图5)。

篇6

开况的调查报告

历史文化名城是历史的记录与再现,是民族最宝贵的资源之一。保护并开发好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永恒关注的话题。**作为我市唯一一座拥有近千年历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委、县政府立足全县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新特点,做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快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重要决策,这也是xx作为欠发达地区促进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一项重大举措。为此,针对惠民古城遗址及历史文化的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就如何做好古城保护开发提出了几点建设。

一、灿烂的文化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历史悠久,秦朝置县,北宋筑城,____年来,历为郡、州、府治所,专署驻地。历史文化资源是**的巨大财富和荣耀,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也是应对区域综合实力激烈竞争的王牌和优势,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整合和利用。

一是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但保护粗放,破坏严重。在惠民这块丰饶的土地上,产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和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遗留下了难以计数的历史遗存。县境内发现的古文化遗址近处,有xx庄园、xx遗址等文物保护单位余处。**馆藏文物丰富,现存文物余件,其中国家珍贵文物余件。xx博物馆以文物的藏量之丰、品位之高位于全省的前列。但由于历史欠帐等多种原因,**历史文化遗存的现状及保护所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县内文物古迹或自然毁坏或人为破坏,多数已不完整,有的已荡然无存,一些文物建筑年久失修,甚直被占作他用,使最直观、最有说服力的历史见证失去了价值,确认历史文化名城资格的重要证据正在逐步消殆。

二是名人先贤辈出,但研究有限,囿于民间流传。**被称为xx故里,xx兵学文化是xx一条清晰的文脉,在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还孕育了战国名将xx,西汉著名文学家xx,隋朝大画家xxx,元初杂剧家xxx,明御史李俊,著名女词人邢慈静,清朝名臣李之芳,近现代铁路工程师陈西林,著名生物学家xxx等。在时期,xx是xx区党政军机关驻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xx、xx、xx、xx等都曾在这里生活战斗过。诸多先贤,业绩辉煌,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佳话美谈。近年来,**充分挖掘xx兵学内涵,建设了xx故园和xx兵法城等一批纪念性建筑,并成立了xx文化研究院,举办了三届xx文化旅游节,初步打响了“xxxx故里,历史文化名城”品牌,但xx对其他历史文化名人研究涉及很少,诸如关于清朝xx功臣、文华殿大学士xxx的轶闻轶事很多,他的府第也只是在期间才被毁。其他像xxx爬堂、大明英烈等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却也仅限于在民间流传。

三是民间艺术丰富多彩,但后继乏人,处境尴尬。xx是xx民俗文化典型地区,民风淳朴、民俗文化底蕴深厚,被称为中国三大书会之一的xx灯节书会,具有传统地方特色的xx镇木版年画,朴实传神的xx泥塑,相聚不衰的xxx庙会,无不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此外,舞龙耍狮、高跷旱船、花鼓秧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常年活跃乡村。但由于外来文化、现代文化和商品文化的冲击,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手耳相传的艺术,艺人队伍整体老化,部分艺术面临失传。“xx张朝南门,家家户户摆泥人”曾红火一时,但如今xx张村余户人家中,能够坚持靠这门手艺吃饭的越来越少,去年制作泥塑的人家还有近户,而今年只有户了;xx镇的木版年画也只有xxx一人苦撑门面,其他的民间艺术处境也十分尴尬。

二、千年古城现状堪忧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惠民就有先民活动,自秦始皇东巡设县以来,历为州府治所,因其“南控xx、北扼xx、东瞰xx,西俯xx”的战略地位,使得xx历为兵家必争之地。于是北宋徽宗崇宁元年(____年)由工部尚书牛保亲自督修xx古城。宋以后,历代统治者先后次投资对城墙加固维修。古城总体建筑严格按照里坊制度建置,衢衡有序、经纬分明。城内建筑排列有序,楼台、殿阁、庙宇遍布城内各个角落。曾有过的古迹,明代以前的已不可考,明代以后的尚有案或有迹可查,著名的有:两府邸(明汉王朱高煦府邸、清李之芳阁老府邸)、两衙(府衙、县衙)、三台(文台、武台、凤凰台)、八阁(白衣阁、大士阁、玉皇阁、金星阁、九圣阁、魁星阁、北极阁、镇武阁)、县八景(圣殿松涛、凤台柳色、台星朗耀、魁阁晴辉、跸岭朝云、镜湖秋月、北泊秧歌、秦堤樵唱)、十二冲楼(东城门楼冲西城门楼、南城门楼冲鼓楼、北门城楼冲红楼、城隍庙内的钟楼冲鼓楼、城隍庙内的戏楼冲寝楼、关帝庙内的钟楼冲鼓楼)、“十四名刹”(文庙、许公祠、阁老祠、双忠祠、三学大寺、关帝庙、宴公庙、三皇庙、药王庙、孙武庙、泰山行宫)等。

这些早期的建筑经过战火、浩劫和新时期城市建设等原因,绝大多数已不复存在,古城内残存的仅有宋城墙的断壁残垣、较为完整的绕外城护城河和渐被蚕食的海子,古城遗址现状堪忧。

(一)千年古城墙仅剩残垣断壁。据**志记载:xx城始建于宋崇宁元年,由工部尚书牛保亲自督修,工程规模巨大,历时年建成。当时的城墙南北米,东西米,墙高米,城墙周长米。墙体用石灰、粘土、糯米混合层层夯打筑成,只是到了明末清初时才用当地烧制青砖包砌而成。建成后的城墙高大结实,巍峨险要。城墙四周建有南、北、东、西四门,各设瓮城和城门楼。瓮城的内外城台上分别建有城楼和箭楼,城墙顶部兵器设备有刀、枪、剑、戟十八般兵器,还有雷石和火炮,俨然是一座完整的军事城堡。

城垣建筑是军事城防文化的载体,进入民国以后,随着科技发展,冷兵器逐渐被热兵器所代替,城垣作用日渐削弱,城墙年久失修、风化倒塌、人为破坏,原城墙南面、东面南段已修为柏油路。现只剩下东北和西北两处残垣断壁(东北角一段,南北长米,东西长米;西北角一段,东西段长米,南北段长米,残存墙体高米左右),满目疮痍,一派荒凉景象。

城墙四周的建筑已不存在,县政府于____年重新修建了魁星阁。虽然其规模和形制无法与原来比拟,但也成为宋城标志性建筑,使来往的游人能多少看到惠民古城的遗韵。

(二)护城河遭受严重污染。宋建城时,城外护城河绕城一周,河道总长米,河宽米,水深米。河外不远处是护城大堤,绵延余里。现在护城河环绕古城之外,依然全部存在,水系保存基本完好,东西长约米,南北长约____米。**于____年、____年分两次对东、北护城河进行了疏浚、治理。通过疏浚清挖,两岸植树绿化的护城河,与残存的城墙相得益彰、相互印证,这种景致在国内已非常罕见。

现在的南护城河和西护城河南段还没有治理,宽窄不等,平均米左右,河水污染,杂草芦苇丛生,河边堆满了垃圾,一到夏天河内污水熏的人们透不过气来。仍然是垃圾场、污水河、蚊子的滋生地。

(三)曾遍布全城的海子正在逐步被蚕食。据xx史料记载,xx古城内共有街小巷和海子。众多的海子,具有储存水源、防洪排涝、调节气候的功用。海子系筑城取土而成,当时取土不是随意的,而是根据古城建筑里坊建置和营造法式的建筑规则,确定取土规划,然后形成水面,同时也考虑到环境、城市排水等方面的因素。现在,城内海子部分已被填平,仅存的余处海子也多被污染。在城内现存较大的海子中,只有xx故园内的海子,进行了清挖、衬砌治理,成为故园一景,其它海子四周大多堆满了建筑或生活垃圾,水发黑恶臭,面积逐步缩小。

三、加快古城保护开发的几点建议

历史是人类灵魂的凝结,丰厚的历史文化,是祖辈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财富。今年以来,**委、县政府对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给予了高度重视,把传统优秀文化与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有机结合,以“大文化”思路,市场化运作,积极探索**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新路子。县政府成立了古城遗址保护开发办公室,并通告,把古城墙、护城河、海子周围划出了保护性建设控制地带,设立了保护标志,清理积淤,植被绿化。同时加强对护城河、海子等县城水系保护管理,采取措施,保护水源,加固和保养河堤,疏通河道,清理淤积,保持水系卫生,拉开了古城保护的序幕。但目前还存在古城保护意识不强、依法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观念淡薄、管理保护力度不够、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挖掘不够深入、文物保护管理体制不清等问题。

“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保护与开发不仅是城市建设中一个不可忽略的要素,更是xx扩大知名度,发展文化旅游业的一张王牌。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坚持正确处理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基本思路,探索一条把昔日文明和当代成就以及大自然之美纳入一个整体的城市现代化建设之路。

(一)坚持规划先行,科学编制高标准古城保护规划。制定科学的规划是实施名城保护的前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牵扯到各方面的利益,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强制力进行约束,是很难得以落实的。为此,应遵照国家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有关规定,在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和专家建议的基础上,编制详实的古城保护规划。规划突出xx文化和兵城、水城的特点,将古城保护开发规划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并与旅游发展规划衔接,同时明确《规划》实施主体、管理单位、责权范围,使保护规划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坚持保护第一,抢救性保护现有文化遗存。**已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处,每年需要大量的修缮和管理资金。作为省市重点帮扶的欠发达县,xx很难一下子协调大量资金,但历史文化遗存是先辈们用血汗智慧创造的宝贵财富,保护并传承好它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目前,当务之急是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对现有文化遗存进行保护。根据古城保护规划划定保护区,并设立醒目保护标志,落实保护措施,尽可能避免新的破坏产生。

(三)坚持多元化融资,市场化运营丰富的古城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是一项高投入的公益性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多渠道筹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把名城建设作为城市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划编制、项目立项、资金安排、政策调节上给予充分考虑,通过社会捐资、股份筹资等多种形式,广泛动员社会资金参与古城建设。应采取招商引资等多种形式筹措资金,按规划要求对古城墙遗址、周边遗迹和城内标志性遗迹进行修复,建设古城墙景点,与孙子兵法城连为一体,形成旅游景区。同时,将部分古迹景区委托企业运营,以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篇7

关键词: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乡土历史资源 整合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中学历史课程面临新的挑战和调整。思考最多、讨论最激烈的课题是什么样的历史知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古人有言:“人有爱乡心而后有爱国心,不能爱乡而言爱国者,是谰语也。”一位教育家说过:测量一个人的爱国心,得首先看他是否爱自己的妈妈。假如一个连自己的妈妈都不能真诚地爱,很难想象他会爱自己的故乡和家邦。同理,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家乡都漠不关心,也就很难想象他会对国家怀有责任心。

一、挖掘并运用乡土史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乡土历史是祖国历史大河的支流,热爱家乡是中华民族自信的源泉,家乡辉煌的过去、灿烂的文化、名人的事迹是我们引以为豪的,因为它描述的是发生在学生生活的地方的历史,学生最感亲切,感染力也强。利用乡土史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途径。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进而热爱家乡,促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昆山膏腴沃野、物产丰饶,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自古就凭借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便捷的水陆交通成为商贾往来之地,并曾盛极一时。它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石器时代就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历朝历代都孕育出众多的名士鸿儒,润、归有光、魏良辅、顾炎武等人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并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存,那句家喻户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至理名言,至今仍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对昆山乡土历史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学生了解昆山辉煌的历史,增强对家乡的热爱,进而增强对祖国的热爱,能使学生树立革命乐观主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从而形成科学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有利于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乡土史是和学生生长和生活的地区紧密相关的,他们对于有关故乡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古老传说、风俗习惯以至山水草木等,都有着特殊的、浓厚的情感。对此,学生必然会有浓厚的兴趣和学习的愿望。这样,教师在教授涉及家乡的史事时,学生就会有一种亲切感。在历史教学中注重运用乡土教材,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同时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的基础知识。

乡土材料的运用,使学生易于形成历史表象,进而形成历史概念。心理学认为,人的思维活动和情感变化、往往是同知觉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对自己所在的地区比较熟悉,而教师在教学中所运用的乡土史料与学生耳闻目睹的环境有关,这样学生的脑海里就容易形成较清晰的历史表象,塑造出较为生动的历史形象,并使一些书本上抽象的概念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有了具体的感受和验证,这样有助于历史概念的形成。

乡土史的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完成中学历史教学的各项任务,丰富历史教学的内容和活动,能够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的水平,推动历史教学的发展。

(三)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

培养学生能力,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乡土历史的教学,可以为发展学生的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只要历史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充分利用这样的条件,就能够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例如,教学中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历史实物和图片,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的历史遗址和历史博物馆,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使学生通过亲身观察,了解到历史的真实情况,认识到历史的发展过程,体会到历史与现今的区别和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有关的乡土史料,进行具体而形象的讲述,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乡土史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由于乡土史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因而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记忆力的培养和训练,特别是通过组织学生对本地区周围乡土史料和史迹的搜集调查、访问参观,通过组织学生对本地区出现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座谈讨论及出版专刊、墙报等活动,更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国外和国内的经验表明,进行乡土历史的教学,使得学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地参与教学活动,各方面能力得到综合发展。

二、整合乡土资源的策略

乡土史对学生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日益重视历史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乡土历史资源的收集和整理,归根结底是为学生的充分利用服务的。通过对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它变成学生的学习资源,这就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教会学生开发、利用、掌握、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技能,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评价、筛选、运用各种信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进行专题研究与讨论。

对于高中生来说,会学习(指终身学习的能力)、会思索、会研究(指了解基本的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应是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但是,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不懂得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不会查资料,不会分析、解决问题,不会写调查报告和研究论文,缺乏基本的训练,而且“唯上、唯书”的倾向十分严重。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驰。因此,我们把开发和利用乡土历史资源的落脚点放在指导学生进行专题研究上。针对乡土历史中某一典型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辩论。教师可选择大众关注的热点作为主题,指导学生围绕主题确定论点,收集材料进行准备,在讨论中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请专业人员进行讲座和评点。

(二)开展读书、读报和演讲活动。

首先教师要精选与家乡相关的古诗词、历史文学作品和报刊组织学生阅读。然后在学生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从中筛选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事件及社会生活,并进行重组、整理、加工,形成一种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理解的形式,最后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演讲。

(三)利用寒暑假及“五一”、“国庆”长假,指导学生对家乡旅游景区的人文景观进行实地考察。

结合教学内容参观相关历史文物及历史遗迹或调查、搜集、整理家乡历史变迁的相关资料,参观名人故居、名胜古迹、历史博物馆等,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注重应用的意识。这些丰富的人文景观,为乡土史教学活动的实施提供了丰厚的教学资源。

(四)开展乡土历史日活动。

篇8

1.在研究屯门和元朗时,学者们大部分利用历史文献作为史料,其次则在民间搜集资料,如族谱、碑刻、口述史、讣文和书信等材料,而使用考古数据则较少。2.研究方法以传统史学考证和历史人类学为主,结合考古学和其他学科的研究较少。3.个别村落或整个地区研究较多,缺少区与区间的综合性研究。4.考古工作方面,屯门和元朗考古遗迹较多在沿海发现,以居住遗址性质为主,甚少有墓葬和窑址等发现。另外,学者们使用考古数据时,多着重史前时期研究,对于“历史时期”则有所忽略。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自2005年开始,致力于对香港西北区考古工作的整理和研究。我们尝试通过综合运用香港考古资料、科学成份分析和本地历史文献,研究香港新界屯门和元朗两个地区出土的9—15世纪的中国陶瓷。就历史文献所记,屯门和元朗在这段时期,曾是海外及本地贸易的重要海港和军事战略要地,两地在明清文献上都有记录,而两者亦通过正式的考古发掘,在清晰的考古发掘层位关系的遗址内,更出土丰富的陶瓷遗物。故此,我们拣选这两个遗址作研究对象。在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的协助下,我们对屯门扫管笏和元朗东头村遗址出土的遗物作了全面的考察和对比。另外,我们参考了考古期刊、历史文献、调查和发掘报告等资料,使我们能更全面地深入探讨这段时期香港的情况。

遗址综述

(一)自然环境

屯门与元朗皆位于香港新界西部,东连荃湾,南与马湾和大屿山等地相接,西为后海湾,其北则有大帽山及青山高地为屏障。屯门整个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元朗则为泛滥平原。青山湾屯门河北为宽阔的河流谷地,南面及西面海岸是洪积坡地。屯门高山矗立,青山与九径山东西相峙如门,形成天然屏障。然其平地较少,主要位于屯门新墟至东北屯门谷的河谷一带和龙鼓滩、扫管笏海边,大多数屯门乡村都建立于此。屯门主要河道为屯门河、洪水坑和大水坑。而元朗平原是由多条河流冲积而成,元朗河(又称元朗沥或山贝河)为其中最大的河流,也是主要河流。然而,随着过去数十年的大型填海和基建工程,不少屯门及元朗区内的古代沙堤受到破坏或成为人工沙堤,原来弯曲的海岸线已被平整伸延,不复原貌。

扫管笏村位于新界屯门,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其东为海拔110余米的白石坑;西临海滩,北为海拔200多米的大榄山,南立海拔100余米的小榄山,呈东西长、南北窄的狭长地貌。村内山泉小溪密布,山前坡地成为良好的聚落点。其范围包括彭家菜地、中田窝村、老青山、李屋村、高牌、龙颈、程屋村东北、程屋村东、程屋村南(横屋背)、陈屋村猴子石、陈屋村河沥头、横垄、周家菜地、大岭、瓦窑垄等。

东头村属厦村乡,厦村乡位于青山东北麓的缓坡地带,是屯门—天水围狭长谷地的一部分,乃新界西北广阔的平原地带。其东有屏山,北是后海湾,相连流浮山,西南为大头山。这里的基岩属于中生界上侏罗统屯门组,主要由安山岩夹凝灰岩组成;地表沉积大部分是第四系更新统的坡积、洪积和坡地冲积物,黏土或粉沙夹砾石为主要成份[12]。东头村遗址丰富,于1998、2000和2001年进行过考古调查。1998年东头村遗址位于屏厦公路,路西侧是古沼泽地带,现已建货柜场。2000年东头村遗址东临屏厦路,南是一片低洼湿地,西邻巷尾村,北有海拔约30米的小山丘。2001年遗址位于东头村山岗南部前的古滨海线上,于史前时可能与天水围一样是沼泽区。

(二)人文环境及有关历史文献记载

“屯门”一名在历史文献中多有提及,有学者指出有关“屯门”之记载应比唐更早,其据梁延柟的《广东海防汇览》第三卷中记载的“南朝梁简文帝大宝元年(550)春,于宝安县设屯门镇,以重兵守之”,推算可能南朝时已开始设置屯门镇。有些学者则指“屯门”一名,最早见于《新唐书》,其卷四十三上《地理志》载“有府二:曰绥南;有经略军,屯门镇兵”。除“屯门”外,还有“屯门山”(杯渡山)、“屯门湾”、“屯门泛”、“屯门镇”、“屯门村”、“团门”和“段门”等名。萧国健指出“屯门”在唐代应属今宝安县,它是今宝安县及香港新界等地的总称。当时屯门镇可能是防卫军镇,位于今宝安县南头城。但自明代建卫所制,“屯门镇”被另一军区所取代,而其范围亦相对地减少,只包括今新界西南部之屯门湾(亦称青山湾)及屯门村一带。“屯门”之名所包括的范围大小和位置各有不同,难以考证。唯可信的是“屯门”曾经是当时主要的对外港口之一,在海上贸易和海防方面都担任重要的角色,故必须在此地建立军镇以守之。

至于屯门作为广州对外港口之说,则源于罗香林的研究。古代海上交通都以帆船为主,故仍受季风的支配,如自广州出海船只,须随冬季季候风出发,经屯门再转往南洋诸国或更远的国家进行贸易。他认为正由于屯门位于珠江口东,是当时来往广州必经之地,加上青山和九径山为屏,形成一个良好的避风港,成为海上交通要冲。唐时,由于商舶贸易增多,须置镇为守。及五代南汉刘氏封杯渡山(今屯门山)为瑞应山,建寨设军,设靖海都巡、同知屯门镇事;两宋亦于屯门设巡检司捕盗廨及寨兵等,并与溽洲之担竿洲及大屿山北端琵琶洲共同管理内外海之事务,以保卫船舶商旅之安全。可惜,元吏治不修,并未建寨;至明建卫所,屯门只设墩台,而其地位则被今宝安南头取代,地位衰落。由此可知,屯门在唐宋时兴起,于元明开始衰落。

元朗古称“圆塱”,在清嘉庆《新安县志》已有记载,又有“元蓢”、“圆朗”等称。“圆”有完整、丰满的意思。“塱”则指低洼地、田地或在该种地方所建的村落,是珠江三角洲内形成的粤语地名。元朗是香港有史籍可考证的最早有人落籍垦殖区之一。自北宋,已有内地氏族迁进元朗,从各族之族谱考据,以邓氏家族为最早,于开宝六年在岑田,即锦田定居。而在明初叶,分迁厦村、辋井等地。至清更迁至大屿山塘福、元朗横台山。至于行政区域划分,屯门与元朗于各代属于不同县管。自秦汉至唐初,先后为番禺县、博罗县及宝安县所管辖,中唐至明初则属东莞县,明中期至清末由新安县管治。#p#分页标题#e#

关于屯门扫管笏和元朗东头村的记载甚少。明代时,扫管笏已有记载,在《粤大记》书末的《广东沿海图》中,记名扫秆,而在清嘉庆《新安县志》则作扫管郁。有学者对此亦做实地考察,认为扫管笏之名与其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有关。扫管笏山谷的山坡上长有岗松多年生灌木,以前的村民用其作扫,故名“扫杆仔”。当地居民为客家人,习惯把“杆”字读作“管”音。另“笏”同“郁”乃同音义,于是居民舍难取易,约定俗成,“扫管笏”这个名称就被人接纳。另扫管笏之名与其地形也有密切的关系,“笏”字在客语的意思为弧状地形,而扫管笏正位于弧形的小山谷。加上平地由扫管滩向北面山谷延伸,前宽后窄成漏斗形,并于禾塘岗后开叉,后再分两狭谷向山麓深入,由“扫管”与“笏”合并的地形,故此称为“扫管笏”。扫管笏以陈、李、程三姓人士为多,当中又以陈姓村民较多,也是较早于此定居。由于平地广阔,适宜农作,加上水产资源丰富,居民主要以耕种和捕鱼为生。

元朗东头村属厦村乡,而厦村位于新界西北的平原地带,地处咸淡水交界,是产蚝的集散地。据宝安县厦村邓氏族谱,邓氏其中一支在宋代时由锦田迁移至厦村。及清代,邓氏家族已在厦村的东头村、锡降围和新围村等聚居。至今,厦村地区乃是邓氏村落的集中地。

(三)文化堆积及分布

在1920年代,学者萧思雅已首次记录在扫管笏发现的史前遗物。近年亦进行了多次的考古调查,如1999年珠海市博物馆考古队在扫管笏公路以及规划中的屯门公路扩建工程两侧、2000年古物古迹办事处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对扫管笏兴建供电站进行两期的抢救发掘,出土丰富的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汉及明代的文化遗物。在1999年的考古调查中,以扫管笏公路及规划中的屯门公路扩建工程两侧为中心,进行全面密集性的考古调查,面积大约1平方公里,于老青山、李屋村、程屋村高牌、程屋村东北、程屋村南、陈屋村河沥头、周家菜地和陈屋村瓦窑垄共开探方13个,发现了明清时期的遗址,在地面采集到宋至清的陶瓷器,有大埔碗窑青花碗,更出土唐至现代的陶瓷器等[33]。2000年扫管笏遗址,发掘面积为1250平方米,有3个文化遗存,最早的文化遗存相当于珠海东澳湾的史前遗存;第二层为汉代,有灰坑遗迹2个,出土有半铢钱和五铢钱,共60多枚,更在铜钱堆中发现竹席和麻布残片;最后为30多座明代墓葬,出土仿龙泉窑器物等,为香港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证据。

东头村自1998年发现“成化十一年立”的柱础及明代遗物,及后于2000、2002年进行考古调查,亦发现明清时期的遗物。1998年因屏厦公路扩建,由区家发领队进行考古调查。是次调查集中于屏厦公路沿线,由屏山至沙江村前与流浮山路、天华路连接,当中只有C路段有所发现,面积30.78平方米。东头村建于坡沿,坡前及路西侧为古沼泽地带。在是次调查中,共开探方12个,T1—T8(除T2)只有L2是文化层,为明末清初文化层。T9L2仍为明末清初文化层、T9L3是明中晚期文化层、T9L4是明早中期文化层,其中T9L3层出土的文物为最丰富。T10—T12之L2是晚清文化层(表一)。遗址共出土1642件陶瓷瓦片,当中出土瓷器99件,其中更有仿龙泉瓷器出土。2000年9月至11月期间,由考古研究室对东头村排污工程范围进行考古调查,地点主要在村口屏厦路两侧、村西面一块空地及村北面山坡,而在村北山丘分别开两个长宽各1米的探方,T1的地层堆积有5个文化遗存单元(C101—C105),在其近代扰土下发现明代文化层;T2则有3个文化遗存单元(C201—C203)。共出土单色釉瓷器、白釉瓷片、青花瓷器、釉上彩白瓷盘、釉陶器、陶瓦、石工具和陶石构件。区家发在2001年9月13日至23日进行考古调查,面积共12平方米,开探方1个,共五层。其中第二层为文化层,出土大量碎瓦,可能是一间宋代小屋倒塌的堆积;第三层为文化层,出土宋代建筑遗迹—石砌地面和单隅砖隔墙。遗物则有青釉瓷和酱釉陶。

各遗址出土陶瓷器类型的分析

我们参考屯门扫管笏与东头村的发掘报告,了解遗址出土器物之概况,并于2006年8月多次到古物古迹办事处官涌仓库考察和搜集资料,深入了解遗址和出土遗物之性质。以下我们将综合扫管笏和东头村的发掘报告,结合考察遗物的数据,对各遗址出土陶瓷器的类型进行初步分析。

(一)屯门扫管笏

1999年扫管笏遗址共开探方13个,采集和出土唐至明清的陶瓷器达122件以上。有唐代青釉瓷、宋至清青瓷、宋明黑釉瓷、明清黄釉瓷、明清酱釉瓷、明清褐釉粗瓷、明清青花和清大埔碗窑的青花瓷等,种类繁多。报告中只有T3和T4探方提供确切的出土陶瓷品种和数量,其余探方则没有统计数据。而根据这两个探方所出土的品种,以酱釉为主,其他有青花、青瓷和黑釉瓷等。其中T3酱釉器约占全部探方出土陶瓷数量的53%(图一,图略)。

据考察,器物纹饰有花卉纹、卷草纹等(表二,表略)。另我们考察了Site4和Site12探方中出土的部分陶瓷,以酱釉为主,次为青花、青釉(图二,图略)。另外,我们发现扫管笏各个位置所采集的陶瓷器以青花为主,占50%以上。其次为酱釉,还有一定数量的青釉和白瓷等(图三,图略)。扫管笏1999年调查报告中,并未对陶瓷器型进行统计。根据观察,我们发现大部分陶瓷均为碎片,难以辨认。而可辨的器型以碗为主,大部分为碗底,次为口沿等部分。

我们亦参考2000年扫管笏遗址报告,此次由古物古迹办事处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对扫管笏进行抢救发掘,面积达1250平方米,发现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最早有相当于珠海东澳湾的史前遗存,其次为汉代灰坑遗迹,最晚期的是墓葬34座,主要是明代,只有少量是清代。共出土褐釉陶碗20件、青釉碗10件、青花碗5件及白瓷碗1件,褐釉陶罐则有高领罐31件及矮口罐5件。碗以褐釉为主,占55%;其次为青釉,占28%。陶罐则以高领罐为主,占86%(图四、图五,图略)。据观察,每个墓虽以罐配碗两种器类为组合,但其中的品种则有些变化,如以三耳罐和四耳罐各一或青釉碗和青花碗各一等形式随葬(表三,表略)。而青花碗有花草纹、兽纹、树石纹等纹饰(表四,表略)。青釉碗有些是仿龙泉,饰有菊瓣纹,其中一件在碗心尚有“清”字纹(表五,表略)。

(二)东头村#p#分页标题#e#

东头村虽曾经过多次发掘,但其中以1998年遗址出土遗物最为丰富。因此,我们将对1998年东头村遗址出土的陶瓷器物进行分析。据报告,1998年东头村遗址有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明早中期文化层、明中晚期文化层和明末清初文化层,共开探方12个,探方发掘出土的陶瓷器达294件,多为碎片。器类全为生活用器,贮藏器以罐数量最多,其次为钵缸、沙盘等;而饮食器类则以碗最多。以酱釉为主,占出土陶瓷数量约80%,主要为罐、钵缸之类的贮藏器物的残片。由于这类器物多没有施全釉及未进行仔细拼对,所以这类酱釉和无釉器残片很有可能是来自同一器物的不同部位。青花和青瓷分别占出土陶瓷数量约7%和10%,共52件,以碗类为主。另还出土一定数量的白瓷和黑釉(图六,图略)。

其中酱釉罐和钵缸、青瓷碗的出土贯穿各层,自明早中期至明末清初都有。青花主要在明末清初文化层出土,明早中期文化层中并没有出土,而白瓷则于明中晚期文化层出土2件[40](表六,表略)。出土陶瓷器数量最多的为探沟T9,共有275件,占整个遗址出土陶瓷总数量约94%,种类丰富,有酱釉、青瓷、白瓷、青花、黑釉和磁州窑瓷器等。明早中期文化层(T9L4)出土的只有38件,主要有酱釉31件和青瓷7件。明中晚期文化层(T9L3)出土有180件,是整个文化层中出土总数最多的,主要为酱釉,有162件;其次为青瓷,有12件。而明末清初图三(图略)扫管笏(SKW99)采集陶瓷比例图(亲身考察总结)图四扫管笏(SKW2000)墓葬出土陶瓷碗品种比例图图五扫管笏(SKW2000)墓葬出土陶瓷罐品种比例图文化层(T9L2)有57件,主要是酱釉,有35件;其次为青花14件;另有青瓷8件。品种以酱釉为最,次为青瓷;器类以罐、沙盘为主(图七,图略)。

报告认为明中晚期文化层出土明代仿龙泉窑碗是惠阳窑所产,白瓷则似明代潮州窑所出,明青花瓷有可能出自博罗窑。明中晚期文化层更有仿磁州窑瓷片2件,似为广州西村窑所产;黑釉瓷出土于明中晚期,乃吉州窑产。明末清初文化层出土的绿釉罐,乃明石湾窑产,产地范围广泛。

我们发现,器物主要出自T9L3,即明中晚期文化层,种类丰富,除酱釉、青釉、青花和白瓷外,更出土黑釉和青白瓷,虽数量很少,但这两种器类在其他层位并没有出现,值得注意。青花瓷纹饰则有花卉纹、卷草纹和文字纹等(表七,表略)。其他以素面为主。

(三)小结

根据各报告分析,各遗址出土情况如下:

1.屯门扫管笏出土陶瓷遗物

1999年:唐代青釉瓷、宋至清青瓷、宋明黑釉瓷、明清黄釉瓷、明清酱釉瓷、明清褐釉粗瓷、明清青花和清大埔碗窑的青花瓷。2000年:酱釉四耳罐、酱釉三耳罐、酱釉碗、青釉碗、青花碗、仿龙泉窑碗、仿龙泉窑碟、白瓷碟。

2.元朗东头村出土陶瓷遗物

1998年:酱釉陶器类、青瓷、青花、白瓷、磁州窑瓷、黑釉瓷、绿釉。2001年:青瓷、白瓷、釉上彩、细白青花瓷、青黄釉、褐釉、灰黄釉陶。2002年:青釉瓷残碗、青釉竹刀花纹瓷片、青釉瓷片、圈足样本、酱釉陶碗及酱釉陶碗口沿。

虽考古报告与观察所得的数据有些差距,但整个遗址出土陶瓷器物所占的比例没有大的差别。这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完遗址出土的所有器物,而且我们设计的统计表分类与考古报告不同,因此釉色和数量与考古报告也会有分别,如扫管笏2000年遗址,文章分褐釉,而我们则为酱釉。因此,在分类和数量上都不同,但依然能够反映出各遗址的遗物种类和分布情况。综合考古报告与亲身观察,我们发现屯门扫管笏和元朗东头村各遗址以酱釉为主,次为青釉和青花等。器型则以罐、钵等贮藏器为主,次为碗。各地层中都出土酱釉,可知其广泛性。另据1998年东头村考古报告,陶瓷片来自不同产地,如广州西村窑、潮州窑、博罗窑、惠阳窑、石湾窑等,但在其他遗址则没有发现或提及。此外,扫管笏与东头村分别出土少量的仿龙泉窑瓷器,但不知其产地,这些现象都值得深究。

总结

(一)本项目两个遗址的情况,最基本的差别首先在于屯门扫管笏遗址,以一般遗址出土瓷片及墓葬出土瓷器两类材料的结合为主;而元朗东头村的各遗址,则主要是来自一般遗址出土的瓷片。因此,从统计资料上看,元朗东头村的各遗址的出土物多为瓷片,相对较碎、小片,且釉色种类较多,包括酱釉、青瓷、白瓷、青花、黑釉和磁州窑类瓷等。而屯门扫管笏遗址中的墓葬部分就显然以完整器居多;墓葬所出瓷器的颜色、器型等的类别也相对较少,比如只有褐釉、青釉、青花和白瓷。反观屯门扫管笏遗址中一般遗址出土的瓷片,就与元朗东头村的各遗址出土的瓷片的特点差别不大,如都以酱釉瓷片为大宗。

(二)屯门扫管笏遗址延续时间长,从地层上看,由史前延续到清代,发现的瓷器包括唐代到清代各时期的典型种类,说明这里在历史上一直有人类活动,从一个侧面反映该地应为长期定居之理想选择。这就有助于理解为何在该处出现了较多墓葬,也有助于理解在与本项目相关的时段中(公元9—15世纪),该遗址出土器物中未见大量反复出现的同种器物,与竹篙湾遗址出土的瓷器性质不同。前者的瓷器多数应为实用器,而后者的瓷器很可能跟外销之商品贸易相关。

(三)综合考古报告与亲身观察,发现屯门扫管笏和元朗东头村各遗址以酱釉为主,次为青釉和青花等。器型则以罐、钵等贮藏器为多,次为碗。各地层中都出土酱釉,可知其广泛性。酱釉器制作较粗糙,出土较广泛,就地取材,应用较多。也许是本地所造,或者由邻近地区生产,譬如明代广东佛山石湾一带就大量生产酱釉器。屯门扫管笏墓葬中的瓷瓮也多为这种釉色。不过酱釉器的器型多半较大,需留意其瓷片数量与器物个体件数的关系,即碎片多不一定代表器件数量多。但这并不能否认酱釉器较广泛使用的事实。

(四)两地都分别出土少量的仿龙泉窑瓷器,产地不明。若对比我们上一个SRG项目(ExcavatedCeramicsasHongKongHistory:TuenMunandYuenLongfrom9thto15thCenturyInternalReport.ProjectNo:7001721)的研究成果,尤其新庆村遗址出土陶瓷的产地,本项目两处遗址出土的仿龙泉窑瓷器,推测与以惠阳和惠东为中心的仿龙泉青瓷窑场有关。科学测定的数据也表明,这一类仿龙泉窑瓷器,极可能是明代在广东(集中于粤中和粤东北一带)生产的。

(五)此外,据1998年东头村考古报告,其陶瓷片来自不同产地,如广州西村窑、潮州窑、博罗窑、惠阳窑、石湾窑等,但在其他遗址则没有发现或提及。不排除因东头村更邻近内陆腹地及珠江口出海口,更利于贸易、海运及取得外来货物。从地理角度观察,屯门扫管笏遗址周围一带峰岭连绵、高山矗立,青山与九径山东西相峙如门,形成天然屏障。而元朗平原是由多条河流冲积而成,元朗河(又称元朗沥或山贝河)为其中最大的河流,也是主要河流。历史时期的海岸线,与东头村遗址的距离,比今日所见要近得多,或许由此提供了略胜于屯门扫管笏一带的海运条件。图六东头村(HT98)出土陶瓷品种比例图图七东头村(HT98)T9出土陶瓷品种比例图#p#分页标题#e#

(六)扫管笏出土的青花碗,既有景德镇生产的,也有本地大埔碗窑生产的。可见当时的青花瓷器消费,既有从景德镇输入,也有本地土货。乳虎纹碗(M31:1)、花卉湖石纹碗(M31:2)胎质致密细腻,釉色光洁滋润,为景德镇所生产。从碗的口沿外撇、青花绘画带有渲染的手法分析,这两件青花碗都具有明代中期的典型特征。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上的乳虎图(也有称“猫蝶纹”)在明代早期和中期均有出现。就绘画技法而言,早期的为实笔,中期的正德时期参以渲染,布局上正德时期比早期更为繁缛、零散,因此扫管笏出土的乳虎纹碗可以推断为正德时期。景德镇陶瓷馆藏有1件同类器可做比较。从青花的发色和略带渲染的技法来看,花卉湖石纹碗的年代和乳虎纹碗应该比较接近,也应在弘治、正德年间。大埔碗窑的青花碗特征也非常明显,碗心有涩圈,内心有“正”字款,口沿为简单的青花弦纹。在碗窑窑址中,有不少这类涩圈、碗心写字的青花瓷片出土,其中就有“正”字款的类似标本。

(七)综观屯门扫管笏和东头村两地,其明代的堆积层比较丰富,可以明确分出时代之早晚,表明这里在明代人口较多、比较繁华。但出土器类主要为青花瓷器,且质量较差,器型简单,多为碗、盘等实用器,底部有涩圈,青花发色较差,当中也许还包括来自广东或福建地区窑场的产品。

(八)屯门扫管笏地区墓葬中出土的器物组合为罐配碗,罐为三耳或四耳,碗有青釉和青花两种,这种葬俗与深圳地区基本相同,说明两地在文化上有相似性,或者表明当时两地间的相互联系十分紧密。

篇9

四川井盐的最早开发和利用,过去的盐业史研究者多根据文献记载,将其推定在战国末期的成都平原。例如四川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撰《四川省志盐业志》说:“早在先秦时代,巴蜀先民们就已经开始利用自然盐泉和裸露在第面的岩盐。2300余年前秦统一巴蜀后,随着铁工具的大量使用和大批移民入蜀,带来了中原的凿井技术和人才,西蜀地区经济逐渐有了长足的发展。公元前311年,秦以张若为蜀守时,由于盐铁商业已具规模,故于成都‘置盐铁市官并长丞’,管理盐铁交易。战国末年,在今双流地区开凿了广都盐井,揭开了中国井盐生产的序幕。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周灭后,秦孝文王(公元前250~公元前247年)以李冰为蜀守,冰能知天文地理……又识齐水脉穿广都(今四川双流县境)盐井诸陂池,蜀于是有养生之饶焉。’”(四川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1995)钟长勇《中国盐业历史》在叙述井盐的发现和井盐工业的起源时也据《华阳国志蜀志》说:“井盐以凿井取卤制盐而区别于海盐、池盐和湖盐。中国井盐生产始于战国末年李冰穿广都盐井。”只是钟先生认为李冰为蜀守、穿广都盐井的年代在周灭后的秦昭王51年以后的公元前255~前251年之间(钟长勇2001)。可见迄今为止,流行的认识都认为中国的井盐业发端于战国后期,最早采用凿井制盐的地区是四川西部的成都平原。

不过,目前流行的关于四川乃至于中国井盐业起源的推断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它既不符合四川盆地的盐业资源状况和有关早期盐业传说的分布状况,尤其是与目前已知的盐业考古材料相抵触。自1997年三峡库区地下文物的抢救保护工程开始以后,考古工作者在渝东地区已经发现和发掘了多处先秦时期井盐工业的遗址,这些遗址的年代最早已经可至商代晚期,这为我们探索中国井盐工业的起源提供新的考古学例证。尽管这些盐业遗址和与盐业有关的考古材料大多尚未发表,但从已经公布的部分材料,结合渝东地区盐矿资源的埋藏情况、渝东地区与盐有关的远古传说,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判断――中国早期制盐工业的应当起源于渝东地区,秦灭巴蜀以后才扩展到川西成都平原地区,随着凿井取卤技术的发展又才发展到川中丘陵地区。我们下面就根据上述三方面的材料,简要陈述我们提出的“井盐起源于渝东说”的理由。

首先,从盐矿资源的自然分布来看。

根据地质学家们的研究,在距今约两亿年前的中生代三叠纪,我国地形还是东部高西部低,今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地区尚是浩瀚的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在这期间,由于气候干旱高温,海水蒸发,盐化海膏泥沉积,形成了渝东下三叠系盐层。到了三叠纪晚期以后,由于印支造山运动,我国西部地区地壳上升,海水从盆地西南退出了大陆。这时的秦岭地槽上升,黄陵背斜耸起,四川盆地基本形成,存留在盆地内的海水和积水成为一个内陆湖“巴蜀湖”。在“巴蜀湖”形成的同时,在四川盆地以外的西南和东面方向上还形成了一系列有水道连通的湖泊。在西南方向,“巴蜀湖”、“西昌湖”、“滇池”自成一体,湖水沿着海退的路线从西南方向的南涧海峡流入古地中海;在东面方向,“秭归湖”、“当阳湖”、“鄂湘湖”等彼此相通。经过了漫长侏罗纪炎热和干燥气候,四川盆地这个深广的内陆湖及盆地周围的一些湖泊相继蒸发缩小,盆地内只剩下了川西的“蜀湖”。在这个过程中,盆地湖地除了沉积了大量的紫色沙岩外,川中和川西等地也沉积有较厚盐卤结晶。侏罗纪末兴起的燕山运动,使得四川盆地东部边缘褶皱隆起,形成了渝东地区一系列平行的褶皱和逆断层,并在盆缘形成了七耀、巫山、黄陵三处背斜,背斜上出新一些相反流向的河流,河流的下切作用使得这三处背斜的低洼处越来越深,一个四川盆地的缺口正在形成中。白垩纪中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北部地区的逐渐抬升,以及盆地南部的拗陷,在盆地南部形成了“巴湖”。先前就已经形成的“蜀湖”在此期间的沉积,形成了川西地区和川北地区的盐层。白垩纪末开始的喜马拉雅运动,长江上游地区剧烈上升,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形形成,上升的云贵高原及青藏高原堵塞了四川盆地积水的西南出口,“巴湖”在汇集了盆地诸水后,经盆地东南边缘七耀、巫山及黄陵背斜低洼处的河流下切地带夺路东泄,形成了壮丽的长江三峡。在四川盆地形成过程中,海水和湖水中的浓缩盐卤结晶的盐层等矿物沉积了下来,被埋藏在地下,成为岩盐岩和盐卤这种重要的矿藏(四川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1995,1996;李晓波2002;陈可畏2002)。

四川盆地的盐矿蕴藏量十分丰富,地质储量居全国首位。“东到万县、石柱,西至洪雅、盐源,北到仪陇、阆中、江油,南到长宁、江津等县”,都有盐盆的分布。这些盐盆厚度大,夹层小,“主要的盐盆有威西、万县、垫江、南充、成都5处。”(四川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1995)盐矿有盐岩和盐卤两种形式。固态的盐岩通常都深埋地下,只在个别地点也有盐岩露头,可以加水熬煮成盐。值得注意的是,较早古书记载的盐岩露出地表的地点,除了岷江上游边远山地的汶川县外(南朝范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就是渝东长江边上的云阳县了。王隐《晋书地道记》记朐忍县(今重庆云阳县)汤口的可以煮盐的石头说:“入汤口四十三里,有石,煮以为盐。石大者如升,小者如拳,煮之,水竭盐成。”(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引)。液态的盐卤是自然露头较多、最容易被人们认识和开采的盐矿,这种盐矿资源在盆地分布十分广泛,盆西的乐山、邛崃、蒲江等县市,盆中的自贡、蓬溪、盐亭等县市,盆东的宣汉、云阳、奉节、巫溪、开县等县市,都有矿化度较高的盐卤分布,许多地方还有天然盐卤露头(四川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1995)。

在四川盆地这些盐矿资源中,渝东地区的万县盐盆最值得注意。四川省第二地质大队〈关于提请部向国家推荐云阳建设50万吨∕年盐化工基地的建议〉书中这描述万县盐盆说:云阳、万县一带有一巨大盐盆,深埋于万县复向斜中3000米左右,盐盆大致呈北东至南西向展开,西南端起于忠县拔山寺以南,东北端止于云阳以西,西北和东南分别以云阳黄泥塘、云安镇背斜和大坪山至方斗山背斜为界,延绵长度近100公里,宽20~30公里,盐体展布面积2700平方公里,盐盆盐岩地质远景储量为1500至1600亿吨。(《云安盐厂志》引)由于万县盐盆位于盆东平行岭谷地区,属于盆地边缘褶皱断层地带,盐盆呈窄长条形,盐盆的盆底埋藏虽然深达3000米,但盆缘则非常浅,不少地点因断层和和水下切作用,地下盐卤在河床边自然露头。这些地点有忠县的甘井、涂井,万县的新田、长汤井、龙驹坝,云阳的云安等。在历史文献记载中,渝东地区自然露头的盐卤相当多,即使排除掉可能是人工凿井取卤的“盐井”这一类名称,诸如“盐泉”、“咸泉”等自然露头的盐卤也还不少,据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所记,就有夔州路涪州武隆县乌江边上的“咸泉”、黔州彭水县的“盐泉”、南州军盐井江岸的“盐泉”、大宁监宝山的“咸泉”。我们知道,《舆地记胜》缺佚颇多,位于今天万县盐盆中心区的忠、万诸州的应当有多处盐泉。上述万县盐盆地质报告附图所举的忠县、万县、云阳的自然露头的盐卤,在文献中被开采和利用的记载也相当早,至迟在汉魏时期这里的取卤制盐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故《汉书地理志》记巴郡所设置的惟一的盐官就在今云阳县(原文作:“朐忍,容毋水所出,南入江。有橘官、盐官。”)《华阳国志巴志》记临江县(今重庆忠县)“有盐官,在监、涂二溪,一郡所仰;其豪门也家有盐井。”(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引《华阳记》作:“县有盐官,自县北入盐井溪,有盐井营户,溪水沿注江。”)

从四川盆地盐矿的自然分布状况可知,渝东的万县地区,盐矿不仅蕴藏量较大,而且埋藏较浅,自然露头较多。这在尚没有发明和广泛使用铁器的远古时期,这里的自然露头的盐卤理所当然地会成为人们优先利用的对象。井盐生产以钻井和取卤最为艰难,井越深难度越大。南宋祝穆《方舆览胜》卷五一成都府路成都府“总论蜀盐”条说:“《朝野杂记》有龙州之仙井,邛州之蒲江,荣州之公井,大宁、富顺之井监,西和州之盐官,长宁军之淯井,皆大井也。若隆、荣等十七州则皆卓筒小井,用力甚艰。推(惟?)大宁之井,咸泉出于山窦间,有如飞瀑,民间分而引之。”(此条不能断句作“用力甚艰推大宁之井”,有如飞瀑自然涌出的大宁盐泉,应当用力甚省才是)这种容易发现、省力省物的自然露头的盐卤,当然就会成为四川地区人们最早利用的对象。四川井盐业由渝东地区发端,这是盐矿资源状况这种自然环境决定的。

其次,从古代文献记载的与井盐有关的传说来看。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有关井盐的传说中,最古老的当推巴人祖先廪君与盐神的传说,《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此传说道:“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镡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具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性悉沉,惟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则来取宿,旦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乎君夷城,四姓皆臣之。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后汉书》记载的这个与巴人起源有关的传说,本自战国时期成书的《世本》,《世本》记载的先秦时期各地贵族的谱系又有更早的文献和口碑渊源。传说中虽然没有明确指出 “盐阳”、“盐水”、“盐神”之盐是何种盐,但从该传说流传的巴郡和南郡是以后井盐分布地域,以及盐神是以盐为名的河流(盐水)之神来看,该传说反映的应当是渝东及其邻近地区远古时代的人们利用自然盐泉或凿井取盐卤以熬盐的历史背景。

重庆巫溪县大宁河上游的大宁盐泉也是很早就已发现并利用的自然露头的盐泉。早在《汉书地理志上》中,就有南郡巫县“有盐官”的记载,其利用盐泉和凿井为盐的年代可能还早于汉代。《文选》〈蜀都赋〉“滨以盐池”,刘逵注:“盐池出巴东北新井县,水出地如泉涌,可煮以为盐。”大宁河古称“盐水”,河流应当因盐泉而得名。《水经江水》记大江“又东过巫山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北魏郦道元《注》:“江水又东,巫溪水注之。溪水导源梁州晋昌郡之宣汉县东,又南迳建平郡泰昌县南,又迳北井县西,东转历其县北。水南有盐井,井在县北,故县名北井,建平一郡所资也。盐水下通巫溪,溪水是兼盐水之称也。”大宁盐泉是盐水涌出如泉的天然盐井,该井不知何时发现,但至迟在汉代就已经被人们认识和利用,所以才有“盐水”和“盐池”之名。据宋人文献记载,巫山县衙有东汉永平七年款识的煮盐牢盆,并有“汉永平七年尝引此泉于巫山,以铁牢盆盛之,水化为血,卒罢其役”的传说(《舆地纪胜》卷一八一引《舆地广记》、《图经》、《旧志》)。关于宝山盐泉的发现,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八一大宁监记“宝山在监北一十七里,宝山半有穴如瀑泉,即咸泉也”,该泉有白鹿故事,“故老相传云:宝山盐泉,其地初属袁氏,一日出猎,见白鹿往来于上下,猎者逐之,鹿入洞不复见,因酌泉知味。意白鹿者,山灵发祥以示人也。”大宁盐泉尽管位于大宁河上游人烟稀少的地区,但该盐泉至今仍像瀑布一般挂在河边,人们沿河行走很容易看到并品尝到盐泉。因此,从自然条件上来看,该盐泉应当是三峡地区最早被发现和利用的盐泉,其开始制盐的年代或许可能早到先秦时期。

翻开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他所记载的长江上游沿江的重要盐井,除大宁河上的北井外,其余产盐地几乎都集中在万县盐盆一带。顺江而下首先就是今忠县的甘井,“江水又东,迳临江县南,王莽之监江县也。《华阳记》曰:‘县在枳东四百里,东接朐忍。县有盐官,自县北入盐井溪,有盐井营户,溪水沿注江。’”然后就是今万县的长滩井,“江水又东,会南、北集渠。南水出涪陵县界,谓之于阳溪,北流迳巴东郡之南浦侨县西。盐井三口,相去各数十步,以木为桶,径五尺,修煮不绝。溪水北流注于江,魏之南集渠口,亦曰于阳溪口。”再往下就是云阳县汤溪盐井,“江水又东迳瞿巫滩,又谓之博望滩。左则汤溪水注之,水源出县北六百余里上庸界,翼带盐井一百所,巴川资以自给。”在这几处汉晋时期就已形成规模的制盐作坊中,忠县的甘、涂二盐场尤其值得注意,这里的盐井据传说是开始于东汉的著名人物杨震(字伯起)。明曹学荃《蜀中名胜记》卷之十九上川东道忠州条:“按涂溪在州东八十里,发源蟠龙洞,来经涂井,井神为汉杨伯起。《井庙碑》云:‘神尝刺史荆州,溯江至此,憩于南城寺。谓人曰:“江北二三里间,安得有宝气耶?”至蟠龙洞,见周柱下史丹炉,曰:“此地有龙无虎,宜其丹不就也。”至涂山,见白鹿饮泉,曰:“宝气在此矣。”土人从所指处,凿磐石而得盐泉。’庙在治东一里。”忠县城郊的井神庙不知建于何时,《井庙碑》所记的井神杨伯起也无疑属于附会。杨伯起是东汉弘农人,除一度任邻近巴地的荆州刺史外,没有在巴地当过官。他为官清廉,禀性刚直,其生前身后都有灵异,颇受时人景仰(参看《后汉书杨震列传》),将忠县的涂井神附会在这样一个与巴地无关的人物身上,可能是东汉或蜀汉时期的事情。忠县甘、涂二盐泉的开发和利用应当远在东汉以前。

其三从与制盐有关的考古材料来看。

盐业考古学家们都认为,在人类采用金属容器熬制食盐以前(这主要是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新石器时代没有金属容器,青铜时代也因为青铜器相当贵重而不大可能广泛用作制盐器具),曾经有过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是采用陶器制盐。因此,凡是陶器制盐时期的熬盐工业遗址,其堆积景观都相当特别――通常这类遗址很像后来大规模的陶瓷窑址一样,有很厚的以陶器残件为主体的堆积层,陶器绝大多数都制作不精,器类往往都是单调的尖底、圜底、小圈足等容器,在这些陶器残片的下面常常可以见到灶或者窑等遗迹。在四川的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许多古代产盐或古今一直产盐的地区,迄今为止没有发现有大量陶片堆积的先秦遗址,只见到有像四川蒲江县盐井沟唐代制盐遗址那样的由熬盐燃料留下的炉灰、少量日用器具和极少的熬盐铁锅残片组成的“山丘”(侯虹2002)。而在渝东古今都产盐的重庆忠县一带,我们却发现了多处文化堆积由大量陶器残片组成的遗址。这些遗址大多集中在盐泉自然露头或盐卤埋藏很浅的地点,即长江北岸两条小河甘井沟及涂井河(汝溪河)下游的万县盐盆边缘的隆起褶皱地带,也就是这两条河刚刚流出峡谷处。其中位于甘井沟边及其附近的遗址有羊子岩遗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1)、哨棚嘴遗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三峡考古队等2001)和瓦渣地遗址,位于涂井河边的有李园遗址(孙华1997),以及位于长江边上的邓家沱遗址。在这些遗址中,最著名的要数瓦渣地遗址和羊子岩(中坝)遗址,这两处遗址的基本情况是:

1、瓦渣地遗址 瓦渣地遗址位于长江左岸的二级阶地上,遗址东临长江,北隔选溪河与甘井河口的哨棚嘴遗址相望,范围约15000平方米,海拔高度约145~165米。遗址表面散布大量以花边口沿的绳纹圜底釜残件为主的陶(瓦)片,故名。通过历年调查、发掘和研究,我们了解到该遗址主要有哨棚嘴文化和商周代遗存两种不同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其中新石器时代末期哨棚嘴文化时期的遗址性质还不能确认,但商代末期至春秋中期的遗存是以大量中口釜、尖底杯的陶片堆积为代表,并有圆形的窑灶一类遗迹,符合陶器制盐工业遗址的特征,应当与制盐工业有关。这一时期的遗存目前已经划分为连续的三个阶段,第一段为西周前期前后(上限可以到商代末期),第二段为西周后期左右,第三期为春秋前期或稍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3)。春秋中期以后,该遗址的制陶(这里指为熬盐烧制的专用容器)或熬盐在春秋中期停业,以后再没有恢复。瓦渣地遗址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制盐遗址之一,该遗址的第三期遗存与下面要提到的羊子岩遗址东周遗存中的较早阶段的文化面貌相同,从而可以将两个遗址连接起来,作为考察渝东地区古代盐业发展的一条线索。

2、羊子岩遗址:羊子岩遗址又名中坝遗址,遗址位于甘井河内的旧甘井镇边(三峡工程兴建后,该镇已经搬迁),距离长江口约4千米。遗址位于甘井河两岸的台地上,遗址中心区因河流的切割侵蚀作用已脱离河的左岸,成为一座河中小岛。岛上的堆积主要有四个时期:最下面是新石器时代末期的老关庙文化遗存,其上是三星堆文化和十二桥文化的遗存,再上是大量的东周时期前后的遗存,最上面是汉至唐宋时期的遗存。东周以前的遗存,其遗迹和遗物缺乏制盐遗址的特征,其遗址性质还不能判定;汉以后的遗存虽有窑灶证明其与制盐有关,但这时的熬盐容器已经是铁器而不是陶器。只有东周前后的遗存是由很深厚的单调的中口釜、尖底杯等陶器残件组成,并有储卤池(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2001,原报告称作墓)、窑灶等典型制盐遗迹,属于制盐遗址应当没有疑问。羊子岩制盐遗址的重要意义在于,该遗址从东周以来,制盐工业基本上没有中断,直至近代,这里还在使用传统工艺制盐,这为我们探讨古代渝东盐业的演进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样本。 综合上述三方面的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无论从盐矿资源状况、有关盐的史料记载还是古代盐业遗址的现状来看,认为四川盆地的井盐业至迟在商代就已开始于渝东地区,秦灭巴蜀以后才发展到成都平原的边缘,这应当是可以初步肯定的一个结论。当然,目前我们的盐业考古工作才刚刚开始,还有很多问题需要作进一步的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这些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开展的工作是:

1、目前我们对渝东地区古代陶器制盐阶段盐业遗址的判定,主要还是根据三点:一是这类遗址的堆积景观类似国外的陶器制盐遗址,其二是这类遗址的出土器物与国内外其他被推测为盐业遗址的出土陶器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其三是这类遗址均靠近盐卤资源产地。这些根据,实际上还是基于经验的一种可能性推测,缺乏确切无疑的可以论定的证据。并且,对于渝东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大量流行如小底或尖底的陶缸,因为缺乏类比材料,目前也不能推测其是否与制盐业有关。因此,我们认为,应当引人一些仪器分析手段,对可能是陶器制盐遗址的陶器及其周围的附着物(如泥土等)进行微量元素分析,然后将这些分析结果与当地盐卤中的微量元素进行比对(当然同时还要分析和比对当地同时期的非盐业陶器和普通土壤中的微量元素),看看二者是否有共同的盐卤有的微量元素。如果这些推测为制盐用陶器及其附着物中有盐卤有的微量元素,那么这些陶器就可以肯定与陶器制盐有关。

2、渝东地区已经发现的很可能与先秦盐业有关的重要遗迹之一的窑灶,其窑灶的主体形态有斜坡底近园形、平底长方形、斜坡底长条形(似龙窑)三类,第一类如重庆忠县哨棚嘴遗址、瓦渣地遗址的窑灶,第二类如忠县李园遗址的窑灶,第三类如羊子岩(中坝)遗址的窑灶。从年代上看,第一类窑灶流行的年代范围在商代后期至春秋前期前后,后两类窑灶的流行年代却在战国至西汉前期;从分布状况来看,第一类窑灶除了在这些陶器制盐遗址有发现外,在其他普通遗址也都有分布,第二类窑灶则还没有在其他遗址中发现。渝东地区已经发现的可能与熬制盐有关的陶器主要也有三种,即尖底杯、束颈釜、船形器。在这三种陶器中,尖底杯出现最早,延续时间也很长,从商代后期的十二桥文化一直延续到战国前后的巴蜀文化,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的李园遗址还有大量尖底杯发现;束颈釜的出现略晚于尖底杯,但在西周时期已经在四川盆地(尤其是渝东地区)大量流行,并一直延续到西汉时期;船形器发现较少,目前只在重庆忠县的哨棚嘴遗址、邓家沱遗址,丰都县石地坝遗址曾经出土。这三种陶器都在陶器制盐遗址中出土,它们的使用时间又有重叠,不少遗址出土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这类陶器,如哨棚嘴遗址2001年发现的同时期的两座窑灶,窑灶内的遗物一为尖底杯,一为船形器;瓦渣地遗址的早期堆积,尖底杯与束颈釜共存;丰都县石地坝遗址的西周时期的堆积中更有尖底杯、束颈釜和船形器三种陶器。那么,这些陶器以及前述窑灶在制盐工艺流程中担当何种角色,这些需要通过一系列实验考古的手段方能够得到证实。

3、在四川盆地,除了那些位于盐卤产地附近的典型陶器制盐遗址外,还有许多普通遗址也出土了一些尖底杯和束颈釜,据目前掌握的部分材料,出土尖底杯的普通遗址有万州中坝子(西北大学考古系等 2001);涪陵区镇安(重庆市博物馆 1992)、成都十二桥(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1987)、指挥街(四川大学博物馆等1987)、金沙村(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002)、新都水观音(四川省博物馆1959)、彭县青龙村、雅安市沙溪(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1990)、阆中县坪上(胡昌钰、孙智彬1991),出土束颈釜的遗址更多,计有江津王爷庙(重庆市博物馆 1992)、巴县干溪沟(重庆市博物馆1992)忠县老鸦冲,万州麻柳沱(上海大学文物考古研究中心2001、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 1999)、云阳太公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三峡工作队等 2001)、明月坝(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东洋子(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 2001a)、李家坝(马继贤1998;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2001b),巫山双堰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三峡工作队等 2001)、刘家坝(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三峡工作队等 2001)、韩家坝(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三峡工作队等 2001)等遗址。这些普通遗址的尖底杯和束颈釜,其功能是否与那些典型盐业遗址相同?如果它们是装盐的容器,它们是否来自那些典型的制盐遗址?关于这些,除了可以采用陶器微量元素对比分析的方法外,还应当采用中子活化的分析手段进行考察。这些方法或许有助于我们认识某些陶器制盐遗址的盐产品的销售范围。

4、盐业生产不是一个孤立的产业,即使不考虑钻井等工序,陶器制盐也需要烧制陶容器,熬煮盐卤需要采集和运送燃料,制成的盐需要输送到其他不产盐的地方,从事各种相关工作的人员需要有食品供应,这些构成了一个相当庞大的工业系统。为了维持盐业工业的生产,汉代以后的国家政府往往在产盐地建立盐官,并施行了一系列控制盐业生产和销售的盐政措施。先秦时期的成规模的盐业生产,也应当受到当时统治这一地区的古代国家的极大重视,并有一套维持该工业系统正常运转的有效措施。因此,考察渝东地区的先秦盐业状况不能只考虑盐业的生产,而应当考察盐业生产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在四川盆地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渝东地区的新石器文化与成都平原始终存在相当程度的差异,尽管在夏商时期的三星堆文化阶段,整个四川地区的文化开始逐渐走向统一,但从商代末期开始,渝东地区的文化面貌与成都平原地区又出现了显著的差异,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典型的十二桥文化在渝东似乎没有超过丰都县,而这时正是重庆忠县几处典型的制盐作坊开始发展的时期,这种盐业工业的崛起与四川盆地东、西部文化差别的增大,其间是否有必然的关联,这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到了东周时期,楚文化开始逆长江西上,其文化因素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四川盆地,但目前发现的单纯楚文化墓地(应当就是楚移民的墓地)最西的分布地点就在古今产盐的忠县甘井沟两侧,这就需要考虑当时的楚国大举入侵巴国这种历史现象后面的动机问题了。楚国深入巴国的腹地,移民留驻巴国产盐地区,这很可能与楚国为了获取盐业资源、保卫食盐产地和护卫食盐东运有关。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予以注意。 参考文献

巴家云:〈忠县中坝新石器时代晚期及商周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1年,第272页,文物出版社,1991。

陈可畏主编:《长江三峡地区历史地理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黄健:〈川东盐区考察初步报告〉,《盐业史研究》1995年第2期,第77~81页。

金戈:〈我国井盐生产首次开发的主持者〉,《井盐史通讯》第1期,1977年。

侯虹:〈蒲江盐井的开发与西汉四川盐铁经济的发展形态〉,《盐业史研究》2002年第3期,第18~27页。

李晓波:〈川东古代盐业开发的历史地理考察〉,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系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0年。

李晓波:〈渝东地区古代盐业开发与城市起源〉,《盐业史研究》2000年第3期,第19~23页。

李晓波:〈四川盆地古代盐业开发的地质基础〉,《盐业史研究》2002年第4期,第20~24页。

刘卫国、曾宪龙:〈渝东地区古盐业发展史初探〉,《盐业史研究》2000年第3期,第24~30页。

彭久松、张学君:〈我国古代地质钻井史概说〉,《井盐史通讯》第2期,1978年。

任乃强:〈说盐〉,《盐业史研究》1988年第1期,第3~13页。

四川省博物馆:〈四川新繁县水观音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59年第8期第404~414页。

四川大学博物馆等:〈成都指挥街周代遗址发掘报告〉,《南方民族考古》第一辑,1987年;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云阳东洋子遗址考古勘探发掘报告〉,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编《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卷)》,长江三峡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报告甲种第一号,第187~208页,科学出版社,2001年。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云阳李家坝遗址发掘报告〉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编《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卷)》,长江三峡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报告甲种第一号,第209~243页,科学出版社,2001年。

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云阳县明月坝遗址试掘简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四川考古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98年。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成都十二桥商代建筑遗址第一期发掘简报〉,《文物》1987年第12期。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雅安沙溪遗址发掘及调查报告〉,《南方民族考古》第三辑,1990年。四川省地方志编辑委员会编纂:《四川省志盐业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

四川省地方志编辑委员会编纂:《四川省志地理志》上册,成都地图出版社,1996年。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星堆遗址工作站、忠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四川忠县涂井永兴、李园两处遗址调查简报〉,《四川文物》1995第3期,第63~66页。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忠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忠县中坝遗址发掘报告〉,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编《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卷)》,长江三峡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报告甲种第一号,北京,559~609页,科学出版社,2001年。

孙华、曾先龙:〈尖底陶杯与花边陶釜〉,《巴渝文化》 1999年第4期,第59~78页。

篇10

阿拉伯人的磨坊

正如风能一样,最早利用潮汐能量的也是阿拉伯人。

11世纪的穆斯林地理学家写到:潮水对巴士拉(现在伊拉克海港)的人来说是奇迹和祝福。每天海水拜访两次,海水推动河流,灌溉果园,把船只送往村庄。落潮的时候对磨坊有利,因为磨坊都坐落在河口和其支流。当潮水返回大海的时候,就会推动这些水磨。

这些记载表明,早在10世纪伊拉克人就有了利用潮汐的水磨。但是阿拉伯世界到底是如何利用潮汐的,却没有进一步的记载,这些知识是否传入欧洲,何时传入欧洲都还是未解之谜。

也许,不管是风能还是潮汐能,各个文明都是独立发展起来的。

欧洲有历史记载表明,11世纪的时候,威尼斯泻湖里有利用海水力量的磨坊。这些磨坊建在船上,轮子靠海水驱动。不过,欧洲最早的潮汐磨坊可能要算英国港口多佛的水磨了。据记载,在海港的入口处的很多船上都有潮汐磨,据说这些潮汐磨坊建造于1067年到1082年之间。

利用潮汐能一旦从观念变成现实,就迅速传遍了欧洲的大西洋沿岸,在多佛之后,英国沿海出现了不少潮汐磨。到1200年之前大约建成了11座潮汐磨坊。在13世纪增加到56座,到了1700年增加到了89座。随着人口的增长,英国人对能源需求开始增长,潮汐磨坊的数量也跟着增长。17世纪英国建了16座潮汐水磨,18世纪建造了20座。即使蒸汽机发明之后,潮汐水磨的数量还在增加,19世纪建了27座。虽然英格兰和威尔士有些潮汐水磨建造的年代不详,但是现存的遗迹表明,曾经有170座或者更多的潮汐磨曾经跟随着潮水运转。

在法国,尤其是布列塔尼海岸,有很多地点适合建造潮汐磨坊。12世纪之前,法国的南特附近,巴约那附近都建造了潮汐水磨。到了13世纪,法国的潮汐水磨沿着大西洋沿岸建造,总数大约有80座。其中大约12座到14座位于布列塔尼地区。这些潮汐磨坊大多用于研磨谷物,规模很小。此外还有规模很大的潮汐利用装置,用于工业用途。

英国作家亚瑟·扬在18世纪80年代游历法国的游记中写道:威尔金森先生为加农炮钻孔的机器正在运转,该机器是由潮汐推动的。扬笔下的工厂位于布列塔尼地区。在这趟法国之旅中,扬还在波尔多地区见到了一个规模很大的潮汐磨坊,磨坊主人在印度赢得了第一桶金,从而建造这个潮汐磨坊,为波尔多地区的人们研磨谷物,扬游历法国的那一年,因为干旱,河流枯竭,水磨没法运转,潮汐磨坊得以大显身手。虽然杨笔下的大型潮汐磨坊消失了,但是现在法国布列塔尼沿岸有几座大型潮汐磨坊保留了下来。在这些磨坊的后面还建有使用蒸汽机的磨坊,以提高磨坊厂的加工能力。

整个大西洋沿岸国家都有潮汐磨坊,荷兰被认为是风车之国,其实自1220年起荷兰就在建造潮汐磨坊。1338年,比利时的默兹建造的潮汐磨,这座磨坊现在还能看到。荷兰和比利时大约共有70座潮汐磨坊。1290年,葡萄牙南部的阿尔加维建造了一座潮汐磨坊。如今在葡萄牙能发现遗迹的大约有70座利用潮汐能的磨坊。在西班牙北部靠近法国的海岸,从中世纪就开始建造潮汐磨坊,直到19世纪还是靠这些磨坊研磨谷物。如今你还可以在加的斯,在北部海岸的桑坦德地区看到潮汐磨坊的遗迹。

尽管地中海的潮汐太小了不能建造潮汐水磨,但是意大利人很早以前就对这种能源感兴趣。一本由锡耶纳艺术家兼工程师马里亚诺·塔科拉写于1430年的《机器之书》中就专门提到如何建造潮汐磨坊。

潮汐磨坊虽然并非多到不可胜数,它只能在地理位置合适,其他能源相对不足的地方建造。但是也并非如某些人所说的,1700年之后就很少再使用了。现在的研究表明,1700年之后又建造了不少,而且直到二战结束有些地方的潮汐磨坊还在使用。现在还能看到的,冰岛的三座潮汐磨坊就建造于19世纪。

潮汐磨坊的衰落

欧洲人来到北美洲之后不久,就开始建造潮汐磨坊。

1607年,在加拿大的新斯科舍省,1634年,在缅因州,1643年在波士顿地区出现了潮汐磨坊。在 随后的两百年里,北美出现了300多座利用潮汐的装 置,今天,在缅因,在马萨诸塞,在长岛,在弗吉尼亚依然能看到这些潮汐装置的遗迹。在欧洲主要利用潮汐来研磨谷物,北美洲也是如此,不过潮汐在北美洲的用途更加广泛,有的用于锯木,有的用于研磨香料,在加利福尼亚南部和乔治亚州从18世纪开始利用潮汐来捣碎大米。

在西印度群岛潮水的高度不够,不足以用来建造磨坊,但是在苏里南,从18世纪开始,荷兰人利用潮汐来榨甘蔗,和加利福尼亚和乔治亚的大米研磨机一样,用来榨甘蔗的潮汐装置不同于潮汐磨坊,缺少一个蓄水池。不过原理大体相同,当潮水涌来,充满水渠的时候,灌溉庄稼,当潮流退去的时候,水闸落下,水渠关闭,水流走的时候只能通过巨大的垂直水轮,驱动水轮给研磨谷物的机器提供动力。

大多潮汐磨坊的轮子是垂直的(竖型),在这一点上,水磨和潮汐磨没什么区别。但是有时候潮汐磨的轮子是水平方向的(横型)。从美国马塞诸塞州的鳕鱼角沿着海岸线往北,潮汐磨的轮子都是水平方向的,因为与垂直的轮子相比,水平方向的轮子不容易受到冰块的影响。

轮子的数量也有变化,大多数情况下,潮汐磨只有一个轮子,但是在美国和欧洲多于一个轮子的例子并不少见,多佛的潮汐磨有两个轮子。伦敦的潮汐磨有三个轮子,波士顿的潮汐磨有四个轮子。轮子的宽度和直径也没有统一的规定。一些潮汐磨的轮子很小,但是苏里南榨甘蔗的轮子直径有十一二米。

在合适的位置,比如长浪头经常拍打的河口,没有蓄水池也能利用潮汐。最好的例子是1582年,英国工程师彼得·莫里斯在伦敦桥的桥洞里设计的潮水驱动轮装置,该装置为伦敦的水供应提供动力。在法国北部诺曼底地区的勒阿弗尔附近的塞纳河口上也有类似的潮汐轮。

一般来说,潮汐磨12个小时内能运转4-5个小时,或者说24小时内运转8-10个小时。海潮的节奏决定了潮汐磨运转的时间。相比之下,潮汐磨比水磨更受限制。英国船长约翰·斯特德曼在1770年左右游历苏里南时说,“潮汐推动的磨坊是最快的,最便宜的,但是必须等着潮水,一天只能在特定的时间内运转,而牲口磨只要业主愿意随时都可以开工。”尽管有这些限制,但是潮汐能是当时人们能够利用的重要能源。

潮汐间歇性的特点,鼓励人们扩展其可以利用的时间。1739年,法国工程师贝利多在《水力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已知最早的解决方法,当时的哲学家狄德罗借用了贝利多的说法,在《百科全书》中写道:“可以如此安排:涨潮的时候,整个装置转向一个方向,落潮的时候,轮子可以毫不费力的转向相反的方向。”

亚瑟·扬在讨论波尔多附近的潮汐磨的时候说,为了把潮汐引过来驱动水车,在建筑物的下面挖了一条很长的渠,另外还有一条出水渠在退潮的时候也能驱动水车。在1796年的利物浦,据说储水池设计非常巧妙,只要业主愿意,就可以连续运转。在英国的苏塞克斯郡也有类似的储水池设计,可以让潮汐磨一天里运转16个小时。牙买加北岸港口法尔茅斯潮汐磨有两个轮子,一个涨潮的时候运转,一个落潮的时候转动。

虽然找到了各种解决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好像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只有很少的磨坊在涨潮落潮时都能运转,绝大多数潮汐磨只能利用落潮时的能量。虽然有些传统的潮汐磨直到20世纪50年代还在使用,但是因为能量供应的不规律,还有位置的偏远等原因,都让直接利用潮汐能受到了严格的限制。随着蒸汽机的使用,潮汐磨坊的数量急剧下降。

潮汐发电百年

大海永不停息的运动着,电能被发现后,人们开始思考另一个问题,潮汐能转换为电能吗?如果能转换为电能的话,潮汐就不仅仅限于就地利用,还可以传输到其他需要的地方。

早在19世纪末,英国的一些入海口地区就提出了建立潮汐电站的计划,在一战之前,法国提出了类似的计划。加拿大人希望能利用芬尼湾附近的潮汐。

德国走的更远,1912年在石勒苏益格建立了一个试点。英国人早在1849年就想在塞汶河拦腰建立大坝,20世纪20年代又旧事重提,1925年成立了一个调查委员会。在阿根廷,1923年开始调查利用圣何塞湾的潮汐发电的可行性,1928年调查报告出台。但是这些提议都无果而终。

美国人从1936年开始在帕萨马科迪湾建了三个大坝,不过后来因为资金跟不上而放弃。法国人在1928年提出了利用潮汐发电的提议,潮汐发电厂选在阿贝尔拉克,这里的海潮浪高达4米。因为缺少资金支持,该计划在1939年被终止。但是法国人对潮汐发电的兴趣并未熄灭。

1938年的一项研究估算,如果用大坝把圣米切尔湾附近的海岛连接起来,利用当地的海潮发的电相当于法国当年发电量的总和。因为该计划太过庞大,法国决定在布列塔尼半岛圣马洛湾朗斯河口建立试点。

朗斯河口潮汐电厂计划在1938年提出,实际施工拖到了1961年,最终在1966年完工。但是1966年发的电只占法国总需求电量的1%。而且朗斯电厂自建成之后就受到一系列问题的困扰,比如腐蚀和水锈等。

自1945年之后,世界各地对于潮汐发电的兴趣大增。在英国,被提名的合适的潮汐电站地点有66处。巴西、新西兰、葡萄牙和西班牙凡是浪高6米以上的地方都被考虑过。澳大利亚考察了在西部金伯利地区建立潮汐电厂的可能性。阿根廷圣何塞湾的潮汐电厂计划再次被提起。

在北美洲,在芬尼湾建潮汐电厂的计划一再被提起,美国和加拿大对此这片区域都进行了进一步勘测。加拿大安纳波利斯潮汐电站在1984年投入运行。苏联潮汐电厂也从计划变成了现实。经过1923年的几次调查,1935-1940年再次考察之后,苏联在摩尔曼斯克附近的基斯拉雅湾建成了基斯拉雅潮汐电厂。该电站1968年投入运行。和法国的朗斯潮汐电站一样,基斯拉雅电厂也算是庞大的潮汐发电厂的试点。

2008年开始试运行的爱尔兰斯特兰福特湾潮汐电站,是目前为止海洋上最大的潮汐发电站。不过该记录将在2015年被建在韩国的工程打破。韩国早在1939年就提出了在靠近黄海的首尔附近建立潮汐电厂的计划。

很多人认为,开发利用潮汐非常具有吸引力。潮汐能是用之不竭的,能够直接发电,可以减少人类对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的消耗。不过英印生物学家J.B.S.霍尔丹说,利用潮汐会改变潮水的运动,会让地球的自转慢下来,白天会变长,月亮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半百的海洋热能

虽然人们还在考察潮汐发电的可能性,利用潮汐能的另外两个方向,从1945年起已经提上了日程。有专家建议,从大海提取热能,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那些浪峰落差有限,不适合潮汐发电的地方可以考虑提取海洋热能。专家认为,海洋热能能够为化工厂,人工盐井等工厂的蒸发装置提供能源。法国提出在象牙海岸的阿比让沿岸建立类似的装置,循环海洋温差,不过该项目在1958年被放弃。

另外一个方向就是利用海浪的力量。全世界波浪利用的机械设计数以千计,获得专利证书的也达数百件。因此波浪能利用被称为“发明家的乐园”。早在1910年,法国人布索·白拉塞克在其海滨住宅附近建了一座气动式波浪发电站,供应其住宅l 000瓦的电力。这个电站装置的原理是:与海水相通的密闭竖井中的空气因波浪起伏而被压缩或抽空稀薄,驱动活塞做往复运动,再转换成发电机的旋转运动而发出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