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课程范文

时间:2023-03-21 00:32: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课程

篇1

为什么计算机专业在不少职校由当初的红红火火到现在的冷冷清清,不是发展壮大而是停滞不前,甚至逐渐萎缩了呢一个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怎样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我想这和计算机专业的定位是分不开的。何为“定位”

定位,是方向,是目标,只有找准位置,确定目标,并为之奋斗,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在确立定位时,千万别忽视与之相关的任何一个方面。下面就七个方面来简单谈谈计算机专业的定位。

1.市场定位

专业的开设应根据市场的需求而做适当调整、变化,把准市场的需求趋势是开设专业的关键。如果学生三年毕业时,该专业市场上需求很少,学校却盲目扩大招生人数,结果可想而知,必竟职校生毕业就直面市场。

2.就业定位

计算机行业市场需求很多,但不像电子企业需求的员工可以是大批量的。要说会计算机,谁不会要说精通,又有多少计算机行业市场需求的,是精通计算机某方面的专业人才。而职校生特别是职中生,这样的人才很少,适合他们的岗位也相对较少。程序开发薪资高,好,那我们就开编程专业,对职中生来说,可行吗!

那是不是说,计算机专业在职校就没法开设呢实际并不然。大家知道,计算机行业需要团队合作,一个项目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从项目难度、工作效率、完成效果几个角度来说,都需要协同合作,在公司单位里每个人(某些人)只做某一部分或几部分工作。如动漫专业,对职中生来说,应该很难了吧,让学生毕业后负责动漫项目设计开发,显然是不现实的,但职中生通过三年的学习训练,完全可以胜任项目中的几个步骤,在编导确定动画剧本、高级设计人员设计好动画人物形象、绘制编排出分镜头画面脚本之后,剩下的操作如动画的绘制、制作、剪辑录音这些工序,职校毕业生是完全可以胜任的。

3.师资定位

认清学校当前的师资配备,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如果在某专业师资薄弱的情况下,开设该专业并大肆宣传招生,结果可想而知,可能要误人子弟了。当然不是说某专业师资薄弱就不开了,可以进行尝试性开设,同时应加快相应的师资培养,必要时聘任行业专家。学校要发展,师资是关键。

计算机专业分支多,知识更新快,一位教师不可能什么都会,有专长、也有薄弱,师资应统筹分配,量专长而教学。学校应创建提高教师知识技能的氛围,在教学中、自学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4.专业定位

经过市场分析、就业分析、师资分析之后,再来确定开设专业的哪一个分支。当然确定好开设具体专业或对调整当前专业,相应的教学设施都必须有计划的配备到位。

5.课程定位

专业确定下来就涉及到具体课程开设了,课程开设可以说是前面定位的具体实施。这一步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应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不应求大而全,计算机专业课程方向很多,应针对职校生特点,有计划有选择的开设。

6.教材定位

可能每个学校对专业课程开设都非常重视,却忽视了对教材的慎重选择。前面做好了,这一步没走好,对教对学都是一个绊脚石。大家知道,现在教材书本,数量种类,要多少有多少,鱼龙混杂。如果没有选择好教材,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7.教学定位

这一步是最具体的一步,和学生面对面。应根据学生的现状、特点进行教学。这一点将在下面关于学生培养中具体阐述,这里就不细说了。

以上介绍了计算机专业的定位,七步定位,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哪一步没走好,都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二、职校计算机教学及对学生的培养

经过以上七步定位,我们的学生是不是就能成人成才了呢大家可以看到上面的仅仅是定位,方面目标确定下来了,下面就涉及到教育过程了。怎样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成人成才针对计算机学科和学生的特点,大部分课程内容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互动式教学”,使用“先学而后教”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以及学习的自主性。“电脑不是学出来的,是玩出来的”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计算机课程是技能性实践性极强的课程,理论知识有些也很抽象,学生在学习和理解方面存在一定难度,不能僵化的使用任务驱动法,对于一些知识内容,在教学中可以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采取多样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

篇2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网络教学;教学改革;信息系统;教育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27-7692-02

Computer Course Teaching on The Network

ZHU Hui

(Panzhihua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nstitute, Panzhihua 617000,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didn't take establishing a teaching system as main contents. From another perspective of computer course teaching on network,some important issues were discussed.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computer course, and its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o actively use the network teaching mode. And further viewpoints pointed out the principles of network teaching, and some designing problems.The problem tha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were made necessary analysis.

Key words: computer courses; the network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information system; education

网络技术的发展引发了知识和信息的革命,它使得教育领域的思想、教学的方法、手段、以及模式不断的推陈出新。现在流行的网络教育,以计算机网络通信网络为介质,在多媒体课程为核心的资源条件下展开教学活动,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崭新的、广阔的学习世界。它突破了传统学校教学方式的时空束缚,与课堂教育共同构成多元化的教育体系,不仅给人们提供了便捷的学习机会、丰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而且使学习活动更加自主化、个性化。从大学计算机课程的角度出发,大学生较高的素质也为网络授课提供了良好的受体环境,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不失为教改与信息化结合的一个有益尝试。

本文并不是网络授课系统的设计,而是立足于一个整体的高度,从教育方面来讨论计算机网络课程相关的问题。

1 网络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1)传统模式的缺陷。传统的学习方式一般遵循的是预习、上课、复习和作业的这么一套模式。在中小学时期,这套模式比较适合学生的发展阶段。可是到了大学,它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根据笔者的经验,现在很多大学上课的学生人数往往非常的多(一些大点的课堂,多达200多人的也并非少见),一般情况下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记笔记,缺乏讨论交流和乐趣。而且由于课堂整体人数过多、空间过大使得讲课往往只于前排的同学有些互动。通过网络教学,可以很好的拉近空间、情感等的距离,也符合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2)计算机课程本身的要求。大学计算机课程有计算机原理、微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高级语言、汇编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等,当然这主要是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对于非专业的学生,一般只是选学其中的若干门。不过笼统地讲,这些课程普遍还是偏难的。计算机技术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它的基础需要复杂的数学知识,它的应用又涉及到太多的方面,总体上从质量、数量上看都是一些比较重的学科。网络教学可以运用丰富的多媒体手段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知识的形象化,还有利于对知识的重复性学习(很容易录制下来),这都大大有利于大学生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学习。

3)学校的限制。虽然现在学校都在大力的提高软、硬件水平,国家也积极地投入资金加强教育。但是需要看到,对于某些大学来说,还是处于缺乏教室资源、缺乏更多优秀教师的不利局面。把课程设置到网络上,可以轻松的请一些远聘的优秀师资力量辅助学校教学任务的完成,也能应用网络课件、软件,弥补一些设备上的不足。

2 相关系统开发的基本原则

当然,并不是采用网络教学的效果就一定好,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网络课程相关系统的开发能不能保证合理、科学、有趣,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同时方便于教师的教学工作开展。一般说来,认为计算机课程网络教学应用能够保证先进性、开放性、经济性、界面友好、易于扩充和维护等特点。

1)所谓的先进性,是指能否应用比较先进的高速网络,能够应用计算机中较为先进的理论、方法、技术,应该保证系统开发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都能基本满足需要。

2)开放性是指系统应该应用一些完整、良好的架构,具有通用性,比如能够融入不同的数据库系统,从而保证其兼容与维护。

3)经济性是指系统不能一味求先进、昂贵,还是应该在质量、价格上取得较好的平衡,能够达到较好的投入产出比。

4)而界面友好是指人机交互环境应该具有人性化、合理的优点,使用者使用起来方便、顺手,符合习惯,利于系统的推广。

5)系统应该保证尽量少出现应用上的问题,出现问题时也应该容易得到解决,而且应该能够比较容易的得到硬件、软件上的升级。

3 计算机网络授课设计

3.1 应体现的特色

网络教学应该从多方面保证它具有良好效果,从教师方面来讲应该从如下的一些方面入手:1)首先应该强调多媒体资源的应用。由于依托于计算机技术,那么多媒体网资源就成了更好的辅助。教师可以采用一些较好的多媒体软件,保证信息处理和人机交互的优良特性,而且应该具有多媒体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的优势。2)其次,要有良好的教育模式。应注意网上教学活动可以在个体、群体、众体等多种层次上进行,从方式方法上也存在异步教学和同步教学的差异。这种选择上自由度的增大,使得教师有了更多的选择。3)最后,应该保证多向的互动性。这里应该有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学生与老师的交互。通过这些互动,能够协同学习,共同探索,培养团队精神,提高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也能加强其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达到教与学的双鞭效果。

3.2 具体的设计

1)根据学习的情境和任务,尽量为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资源。这些资源不应该仅仅是简单信息的传输,更应该是超媒体下各种开放式的相关资源,具体应该包括多媒体素材、教学课件等,甚至是学生的一些作业、作品、总结等等。

2)应用有利的网络工具,比如电子邮件、BBS、论坛等等,也可以采取有趣的方式比如角色扮演、资料共享等。

3)创建学习互助的环境,保证学生之间能进行良好的沟通、合作。还可以为这个小组制定独特的目标、兴趣。

4)应用一些主题教学的模式,比如探究式、情景式教学。可以把学生通过网络置身于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之中,促使他们寻找对策。也可由教师暗示性地引导学生提出主题,还可以由学生自主设计自己的学习主题。

4 需要注意的问题

1) 应该注意教师自身的素养能力提高。教师应该积极的提高自己的理论、应用水平,不论是教育的方法,还是对网络工具的应用都应该更上一层楼。当然,这离不开平时的积累、学习,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师应该经常给自己充电,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更高质量的网络教学任务。

2) 网络环境教学应该是一个不断总结与提高到过程。这里既需要教师自己的思考与努力,也离不开与学生的沟通、理解。应该积极掌握好学生的学习情况,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多听听学生的意见、建议,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这样才能不断取得进步,使得网络课程更加适应学生的需求。

3) 要正确采用教学方法以保证所有学生在网络教学中有所收获。由于网络教学的良好环境,可以使得学生学习时候存在共性的同时,也能灵活的展现个性,针对学生的兴趣、能力、特点等因材施教,切实保证每位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效果。实际上,这也是网路授课的另一个优势所在,能不能够充分用好这个特色也是网络授课能否取得良好成绩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 黄铜城.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适应性研究[J].现代教育研究,2005,5(1).

[2] 李海北.谈网络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J].开放教育研究.2002(1).

篇3

一、完善的实验课计划和提纲

上机实验计划是实验课的总体安排,包括实验题目、时间、地点、课时分配、实验次数、硬件和软件环境等内容,以便任课老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之间能够很好地配合,提前安排上机实验的有关事项。每一次上机实验都要有实验提纲,实验提纲格式为:1.实验题目;2.实验目的;3.实验要求;4.实验内容;5.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6.实验思考题。实验提纲必须和实验计划一起编制,两者协调一致,实验提纲是实验计划的具体内容和实施细则。在教学中不管是哪个老师上这门课,都要按照统一的实验计划和提纲进行实验,学生在实验提纲的指导和安排下上机,完成实验课程,根据实验提纲执行情况书写实验报告。教师也是按实验提纲的要求来检查实验结果,评定学生成绩。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验提纲编制时对每门课程的每一次实验课都要有周密的安排,进行精心的设计。

二、计算机实验课程的准备工作

计算机实验课程的准备工作是非常繁琐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硬件环境。实验室内学生上机所需的计算机及有关外部设备都要能正常运行,功能完好,适合学生上机实验;学生所用的磁盘要合理分配,集中管理,一些辅助教学设备(如投影仪、无尘黑板等)都要能满足上机实验的要求。

2、软件环境。实验室管理人员要根据实验计划,选择好所需的操作系统软件、高级语言环境、应用系统和辅助教学软件,预先把这些软件装入计算机内并调试好,随时可供调用。若有网络环境,管理员要为每一个上机的班级设置各自的账号,根据实验计划分配所需的软件和必要的权限。另外,版本新、功能强的杀毒软件也是必不可少的,管理人员要随时用它来清除计算机系统内的病毒。

3、组织和管理。计算机的使用要严格管理,要保持良好的秩序,严令学生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有条件的实验室要实行学生上机自动管理(学生上机之前用上机证划卡,系统自动为学生分配一个机号,该生即可在这台计算机上上机,否则该生不能上机)。

该系统还可以自动记录学生的上机时间,我们曾经根据这个功能破获了学生盗窃计算机内存芯片的案件。如果实验学生的人数超过了计算机台数,最好是分组进行实验,使每个学生都有上机的机会,同时也便于管理和辅导。管理人员要严格控制学生使用外来磁盘,预防计算机病毒带入实验室。

4、教师和学生。教师要对实验课的全过程进行周密的思考,要避免出现漏洞和疏忽;而学生要按实验提纲作好实验课前的准备工作,特别是要学生自己编程上机时,学生一定要在上机前准备好程序,实验时主要是编辑输入程序和调试程序。

三、实验课的实施

计算机实验课是计算机课堂教学的继续,也是教学效果的初步体现。为了上好计算机实验课还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实验课开始时,老师要重申本次实验课的目的和要求,指明实验要点和要注意的事项,对实验中的疑难之处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要给予必要的提示和说明。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初次使用的应用软件或生疏命令,教师要首先进行演示和讲解。

在实验中要尽可能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特别是学生进行程序设计的实验时,教师可以先演示和讲解自己在科研工作中开发的一些应用软件,将一些程序设计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以后能尽快动手进行程序设计。另外,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些效果比较好的辅助教学软件。例如,《数据结构》课程的实验课,可选择集编辑、编译、调试为一体的Pascal可视集成环境VP1和算法与数据结构的作业系统AD1,Pascal源程序可以在VP1上可视执行,能同步演示程序和数据的动态视图,为学生理解算法、学习编程、调试程序提供了便利的环境,AD1可对数据结构的程序设计作业进行测试评分,可以大大提高软件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四、实验课的总结

篇4

关键词:教学实践;学习实训;顶岗实习

现在教育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以提升能力为基础、以职业实践为目的、以基本课程为主体的三位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很多中职学院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项教学实践研究,使得中等职业教育越来越被社会和人们所接受。但是,中等职业教学在培养专业层次方面的问题越来越明显,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中职课程体系设置是否满足目前社会的需要。所以,中职学校一定要重视计算机课程的设置,针对目前社会相关的需要进行课程改革,从而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专业化人才。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开设情况

计算机专业是中等职业院校开设比较早的专业课程之一,一般都是中职学校的特色专业和长线专业。计算机专业课程的主要方向是计算机的网络技术、软件应用技术、广告设计技术等。从老师教学方面和学生实习就业方面的情况来看,中等职业学校给学生设置的课程和企业单位需要的人才标准是非常不合理的。就是在这种情况的约束和限制下,引发了一些不良现象的出现:

老师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在课程上有太多理论性的知识,造成学生缺乏学习计算机技术的积极性和兴趣,同时无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那么在课程学习中,就会感觉课堂比较单调、枯燥无味,甚至使学生产生厌恶的情绪。

中职学校的部分老师安于现状,没有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也没有接触新鲜的事物,创新意识比较淡薄,这些情况对计算机课程改革和课堂实施进度都有严重的影响。

二、中职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在计算机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目标是学生可以顺利升学和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只是让学生加大对相关题目的练习,从而使学生顺利考上大学或者考取更高等级的证书。这种教学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符合新课程改革后的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宗旨,所以,中职计算机课程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有效措施

1.根据社会和企业需求开设计算机课程

在计算机行业中比较适合中职学生的企业岗位有:企业办公软件操作人员、计算机维修管理人员、广告公司设计安装人员、电脑销售人员、专业化影视处理人员、拍照处理人员、网站建立和维护人员、网络配置人员等,这些职位主要体现的是电脑工作人员的操作技能和水平,非常适合中职学生学习。

2.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

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制订不同的培养目标。对于部分学习能力不是很强的学生,培养目标的重点放在企业办公软件操作方面和电脑推销方面,主要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企业办公的常用软件、办公设施的使用情况和电脑零件的认知、安装等。对于那些绘画设计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培养目标的重点要放在广告公司设计、电影数字化及自动化处理、拍照处理等方面,主要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现代化多媒体应用软件的使用,还要培养他们具有相应的艺术鉴赏能力。对于那些理解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培养目标的重点应该放在计算机维修、网络配置、网站建立和维护人员等方面,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网络设备设施的特点,按照网络用户的要求进行设置和维护网络。

3.优化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中,主要分为三个教学模块:课堂教学、计算机实践、顶岗实习,这种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后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之后,到机房去实践,这样容易造成学生不能将学到的知识和机房实践真正连贯起来,从而导致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丧失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此外,机房实践和真正的工作环境有很大的差别,如果学生直接进入公司实习,就会使学生感到非常不适应。但是,如果运用教学实践、学校实训、顶岗实习这三个模块相结合,就会防止这些现象的发生,不仅让学生学到计算机的基本技能,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工作状态,不断提高他们的岗位市场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在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创设一种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氛围,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志梅.对中职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建议[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3(5).

[2]崔继华.中职计算机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大江周刊:论坛,2013(3).

[3]李建兵.生命化教育理念下中职计算机课程改革[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2(7).

[4]陈春容.中职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几点想法[J].科学咨询:下旬,2012(19).

篇5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 教学技巧 教学模式 实践操作

现在,由于大学和普通高中的扩招,中职学校的门坎很低。进入中职学习的学生,其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差,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高,混日子混文凭的学生大有人在,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另外,中职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由于目前农村乡镇中学计算机教学设施的不完备,许多学生在初中学习时还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更谈不上操作和运用了。

学生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机,这样思维活动得以启动运行,获得信息,检验信息,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所以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创造意识的产生奠定基础。作为中职计算机老师,首先就应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明确他们的专业任务,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

一、建立以多媒体技术为教学环境的教学模式

采用先进的现代教具,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网络等进行直观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听、能看、能动手操作以及进行讨论、交流的环境,可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通过制作或下载合适的教学课件使教学内容里用文字和语言难以表述清楚的部分,直观地呈现出来,变得明了生动,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强化教学效果。而学生在上机操作时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对教学的总目标进行分解,把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几个项目上,学生通过对这几个项目要求的实践和探索,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在解决问题时不在于寻求答案的一致性,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FLASH动画中制作一个笔写字的效果。首先告诉学生可以使用哪些方法进行制作出这种效果:第一种方法是使用逐帧动画来一点点画出文字,另一种方法是使用遮罩效果。然后以一个简单的英文字的制作对这两种制作方法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哪一种制作的方法效果更佳。最后让学生将这种制作的方法进行练习,并要求学生用一些实践中接触和感受的事例。

三、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把教学变成了一种特殊的探究活动,师生共同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完成探究内容的确定、解决问题、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过程。整个过程是学生敏锐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学习过程。学生在操作时发现、提出的问题远比讲理论时要多得多,这说明实践操作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思考,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已在积极主动地思考。我在回答学生上机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时,注重引导和组织学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不同的反应:有些问题需要示范操作过程;有些问题则需要简短的讨论;有些问题需要直截了当地回答;有些问题则需要用另一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归纳和总结,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找出自己理解不够深刻、掌握不够熟练的知识点,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也达到了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拓展知识的目的。

四、研究学生心理,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对于没有任何基础的学生,如何能利用短短的45分钟的时间去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呢?在授课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教学结构安排传授新知识大概为10分钟,学生自己掌握新知识练习的时间应为20分钟左右。少于此时间,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会不彻底,然后再花10分钟的时间把新的知识重新演练一次,同时着重讲清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最后利用剩下的时间布置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加深课后学生的深入研究,深入理解。

五、备好、上好每一节实习课

培养起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是使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的重要环节,因此,作为计算机专业课教师,要备好上好每一节实习课。

实习课教学环节的设计原则,应当满足:结构鲜明、进程优化、环节协调、要求规范、注重实效。我们主张采用下列程序:①课题讲解②要领强调、示范操作演练③学生独立练习④教师巡回检查指导,个别差生重点辅导⑤检查学生作业成果、总结评比。

?实践证明,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操作水平、乃至实践中之应变能力,与实习教师的教学效果密切相关。备课是教学工作之基本环节,备好课又是上好课之先决条件。因此,计算机实习课教师应对备课的准备条件、实习计划、实习环节了然于胸。学生在理解课题,完成实习任务的能力、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教师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目前技能掌握的情况,以及学生在专业技能课及其他理论课程方面学过哪些知识,掌握程度,运用能力,熟练程度等。

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切实推进教学改革,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才能培养出技术型和技能型的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中职 课程 教学改革 初探

2010年下半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六章中提到: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中职教育的春天即将到来,教学改革的春风正在各中职学校悄然兴起。计算机作为职业学校的必修课程,也是中职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课程。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本人根据多年中职计算机课的教学感受,从授课方式、教材的选用、实践教学以及评价机制的建立等方面,提出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见解和主张。

一、选择合适的教材,积极开发校本教材

目前计算机专业教材繁多,他们的教材不是系统性不强就是严谨性不够。加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专业教材的更新速度又相对比较迟缓,经常出现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的现象,所以,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选定教材的时候,要充分发挥专业教研室教师的智慧,把最新的教材收集起来,大家一起进行甄别,然后选择内容新、适用性强、浅显易懂的教材,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十分必要的。教材要做到既有理论又有实际,中职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教材选择要强调与实践结合。

同时,中职计算机专业要积极开发校本教材。要按照“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思想,根据教学需要,积极开发校本教材。要遵循够用、实用、易懂、易操作的原则,对授课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对日常工作、学习中需要且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重点介绍,着重讲解及进行案例分析。

二、改革授课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当前,多数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基本上仍然沿袭传统的授课方法,老师讲得精疲力竭,学生听得索然无味。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上机实践中,应使学生感到在玩中学、学中玩。

上机操作的过程是一个融阅读、理解思考和观察、验证于一体的过程。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向学生传播的教学内容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播。要通过合理使用直观性教学原则,采用先进的工具,建设较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编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和演示程序,化抽象为直观,使原本比较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

三、改革实训环节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根据目前中职各专业计算机教材,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实训、专业技能实训、综合能力实训三大模块。

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实训,可根据各章节的具体内容,精选习题,促使学生加深对各章节主要概念、方法、结构等的理解。为充分发挥习题的作用,要及时指出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对普遍性问题集中讲解,对个别性问题单独辅导。强化基础习题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巩固基本概念,是检查对授课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实际技能的基本训练。

对于专业技能实训要坚持从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调试分析、用户使用说明、测试结果等几个方面组织,选择一些简化的实际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题目。这样不仅能提高实践技能上机实践,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课程知识的能力,而且使学生的基本技能方面受到严格训练。

对于综合能力实训方面,重在训练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课前可收集好各岗位日常工作案例,将学生分组(每组5~10人),给两课时到一周课时的时间去完成任务。要求同组学生在一起分析问题、集体讨论,提交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步骤。

日积月累,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将大大提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注重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篇7

关键词:职专 计算机课程改革 专业发展

一、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研究与改革

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教师思想的改革,是所有课程改革成功的前提和保障,要求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尺度和方法。我们在对教师的思想进行改革时,利用了诸如专题研讨、专题讲座、师生座谈、优课评比、示范课观摩等形式,从正面引导,各种激励措施并举。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活动所形成的过程,存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样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如何看待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是由不同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来决定的。我们应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逐步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改变,改变以教为主,不再一味强调“教”, 而是强调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教与学并重。

二、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改革

1.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地衔接。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普及,现在中、小学也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他们是从零起点开始,学习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制作、演示文稿制作等基本内容。为了做好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衔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在原来的基础上实现系统化与提高,强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形成贴近工作生活实际的知识体系。

2.增加网络和多媒体知识的教学。在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社会,网络技术不但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成为现代中职学生必备的素质。因此,在我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介绍网络的知识,让他们学会网上查找资料、浏览新闻、网络购物、网络通信等,而且也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平台、师生互动平台。

3.教学内容模块化。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承担着为后续课程乃至将来职业服务的重任,所以教学内容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除了部分必修模块,各专业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模块进行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及时更新教学模块,精选教学内容,淘汰重复和陈旧的内容,提高课程教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三、教学模式与发展方向的改革

传统的计算机课堂教学模式以“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形式为主,而计算机是一门操作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今后工作中能学以致用。所以应探索以任务驱动学习为主的“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示范项目进行讲解示范,通过案例说明问题,学生学习以小组为单位,采取协作学习方式。

1.实施实训教学法,注重加强学生实际应用方面的综合锻炼,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模式,组织、引导、答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能动性。

2.依托网络进行教学,改革教学手段。目前,教师们精心制作了电子教案和课件,进行多媒体演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还不是很高。作为计算机课程,理应走在网络化教学的前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可以依托校园网,充分整合学校教学资源,组建学校网络教学系统,并不断地加以完善。借助网络教学系统,教师不断积累的教学资源可以得到更好的利用与优化,学生可以在课外实现自主学习,使课堂教学得到延伸;同时也可以缩短时空距离,增加师生之间交流的渠道,如在线交流、E-mail、留言板等方式。

篇8

【关键词】教学方案 教学方式 考核模式

在临床医学专业的所有课程中,计算机是最为理科化的专业。据调查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临床医学专业仅招收理科学生,而对于文科生来说对计算机的相关知识更加感兴趣,同时也能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调查结果显示文科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比理科生还大。临床医学专业主要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的综合性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临床医学方面的人才需求,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会从事农村医疗、城市社区医疗、医疗保健、基层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和医药等方面的工作,相比其他专业来说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很广阔。

一、计算机科学技术在临床教学中的意义:

如今电子信息已经深入发展到各个行业,计算机科学技术以及网络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普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目前在大中型医院都广泛应用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功能是时限预约挂号、划价、药房发药、收费、处方管理、统计报表、核算及库房管理等信息的共享和网络式管理。例如某市的中心医院使用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中,能够实现病人在网上预约挂号,这样患者可以不用去医院排队挂号,既不用拥挤也使医院的压力大大降低;患者在预约成功之后在到了预约时间后,只需要拿着就诊卡去医院,医生根据就诊卡可以在计算机网络上直接看到电子版的病历,这样不仅能看到以往的病历,还能实现跨医院、跨省市的就医;医生为患者开的处方也都是在计算机网络中直接实现,然后通过医院局域网直接将处方传递给划价和收费处;划价和收费处接收到处方信息后可以在计算机上直接计算所需缴费的数额,患者直接拿着就诊卡就可以完成缴费;患者缴费完成后缴费成功的信息就会通过信息系统传递到药房管理处,患者到达药房时,药房会将患者的药准备好,只要患者提供就诊卡就可以直接取药。这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后医院的就医流程,将整个就诊流程实现信息化管理,对医生和患者都节省了很多时间。因此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要在学习好医学类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熟练使用医院所使用的就诊流程的相关软件和信息系统。

二、综合临床医学专业特点选择适当的教材并合理制定教学方案

目前大部分高校所采用的都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这本教材不仅符合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而且也能满足学生在毕业后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教材中在讲授计算机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也介绍了目前医院使用的几种信息系统的操作方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学科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核心,将培养计算机操作能力作为主要目的,通过医院工作流程为向导,并演示多种医院工作任务,通过任务驱动的形式对知识体系和技能平台进行组合,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将教学和时间紧密结合,保证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掌握整个知识体系,简单来说就是先学会操作再学习理论,学掌握技巧再掌握思想的路线进行编写的一本教材。教材中是与最新的医学类软件相结合设计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保证学生学习到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能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和其他现代化方式、技术对数据进行检索和管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为计算机操作技能考证提前做出准备,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教材规划和教学方面都更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保证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计算机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能熟练的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去。因此目前大部分的临床医学专业的考试和测评都采取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和综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理论知识占据的比例为40%,实践课程占50%,剩下的10%是综合考核。

三、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

1.计算机技术不断更新,所以教学环境也要随之不断变化才能满足其需求,同时教师要结合教学资源的改变而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和方法,依照不同的教学内容设定不同教学方式。

2.依靠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离我们

去,如今计算机科学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已经普及,教学方式也变得丰富多样,目前使用最多的教学方法就是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实现信息化技术基本概念的学习、计算机软硬件构成、计算机基础知识、分类、参数、各种进制之间的转换计算以及计算机网络相关概念的学习,还能更好的介绍医院信息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操作方法。对于这方面的知识相对比较匮乏,真实的案例也较少,如果还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无法让学生对此感兴趣,最终无法实现教学目的。因此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在多媒体课件中加入图片、视频、动画和声音等,使教学课件更加直观、形象,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3.过去计算机上机操作教学,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通常是几个人使用一台计算机,甚至是只有教师使用计算机教学,学生只能观看却不能实际操作,造成学生都会说但是不会操作的现象。而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高校的计算机机房已经能够确保人手一台计算机。目前计算机发展条件也基本成熟,教学方式也有所改变,所以可以利用教师管理系统进行教学。在最开始使用多媒体教学是通过投影实现的,但是坐位较远的学生会看不清楚,教学效果不是很好。而利用教学管理系统就可以直接将教学内容同步到学生使用的电脑上。

4.在学习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及办公软件时,可以利用实例法教学,例如在word中插入表格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教师管理系统将每一步操作都展现在学生眼前。关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教师可以模拟真实的使用方法来让学生掌握操作流程。在正常的讲授完成后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上机操作。

四、制定科学的考核模式

考核模式要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制定,教学是以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实用型人才,关于计算机方面的考核要包含实践能力。考核方式可以采取笔试和上机考试相结合。通过笔试测试学生对软硬件理论知识的掌握,通过上机考试测评学生的操作能力。而且考核不能只有期末考核,要在每章节学习完成后进行章节测试,章节测试重视每章节的重点,而期末测试要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

结束语:

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压力很大,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促使学生积极的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这样不仅能验收自己学习计算机的成果,还能为以后的就业提升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富华.《现代医院计算机系统教程》[m].天地出版社,2013.01

篇9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使之既要有专业知识,更要有实践技能。因此职业教育应结合市场经济突出实践性教学及技能训练,强调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本位的指导思想。高职学生毕业后一般都在第一线从事具体工作,现在社会上各行各业和计算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计算机的普及使每个人都必须要会操作并会简单维护计算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中作为公共基础课开设,笔者在长期从事本课程的教学中积累了经验,现就它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改革提出看法。

1教学形式

以前高职计算机课的教学基本上沿袭传统的授课方法:“板书+讲解”。由于现在的计算机各种软件,大多以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操作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需要使用演示设备向学生讲解,也就是说,现在计算机的许多课程,应该以:“演示+操作+讲解”的新的授课方法进行讲授。计算机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先进的工具,建设较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进行直观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以前用传统的授课方式由于没有直观的演示,学生听课不知老师所云,造成老师在讲台上大讲,学生在课桌上昏昏欲睡,效果非常差。在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了同步的演示,学生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以前的现象再也没有出现了,在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运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学方式

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计算机教学的关键,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学的关键,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创造的精神源泉。学生的兴趣越浓,求知欲越旺,知识迁移也就越快,信息交流量最大,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当然也是最佳的。因此,教学方式的选择、运用,必须做到语言上通俗易懂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1选用合适的教材

选择时宜的教材对于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重要,在选用教材上高职院校曾经走过弯路,以前曾选用过本科院校的教材,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理论性强,容易产生了枯燥感。由于高职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而高职的培养目标是突出实践和技能训练,市面上适合高职高专的教材非常少,选择余地不大,在教学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选择由高职学校编写的适合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特点的教材。

2.2实用的教学内容

在内容上以实用为原则,对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需要且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重点介绍,着重讲解。如:操作系统中中文系统、常见的文件类型及其基本操作的使用是最重要的,应该重点介绍。对于网络方面局域网和因特网已经成为现代“计算环境”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对正确使用和简单维护非常必要,需要让学生理解掌握。

2.3教学的组织实施

教学的实施以实例教学为模式,在每个章节的开始给出有代表性的实例,使学生一开始就能从“可视化”的实例中对学习目标有一个整体认识,明白学习这些知识能做什么,大概需要哪些知识,随后,以实例为主介绍相关的知识。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广大学生所欢迎。

2.4培养自学能力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知识更新加快,掌握一种操作系统和一种软件应用就可以享用一生的时代已经过去,因此,一个人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知识更新,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掌握,从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始自学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比如:在文字处理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已掌握文字框的基本属性操作方法时,再把图像属性、表格属性操作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了自学的习惯,必然会在平时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探讨,课堂上再经过教师的讲解、指点及自己的练习,所掌握的操作技术就会更快、更多,这样也使整个课堂教学更快、更高质量地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实践操作

计算机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以实验课为重点,实验题则尽量将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融入到实际应用相贴切的实验任务之中。在课时安排方面实践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为1:1,实践的考核成绩同样不低于课程总成绩的50%,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才有可能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为了保障学生在上机时间内完成实验任务,教师应悉心辅导,学生应反复练习,体会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每次上实验课时应该采用实验课记成绩制度,用以激发学生完成实验课的积极性,实践证明采取每次上机后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记成绩能更好的使学生高效完成实验任务,学生学习劲头更足,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更高。实验操作课应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操作更熟练,为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4考核方法

考核方法可分成两个部分: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笔试考核主要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考试;实践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实验作业作为考核依据,成绩为百分制,理论考试占50%,实验成绩考试占50%。

5小结

计算机是一门不断更新的课程,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切实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步骤有计划地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建立起知识和能力个人结构。结合计算机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特点,要在教学中选择一套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教师应全面掌握教材,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筛选出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辅助教学软件,把理论和实验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理论寓于操作中,在操作中消化理论。

参考文献

1祝智庭.因特网教育资源利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赖一飞.魏敏杰,面向新世纪的统计学教学改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6)

3高晓梅.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02(5)

篇10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信息技术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9)

摘要:本文分析当前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计算思维的概念及其发展,提出了农业院校以计算思维为指导的三层次计算机课程设置体系及各层次教学中计算思维教学的具体内容,为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提供了一种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为目标的新模式。

关键词 :计算思维;农业院校;计算机课程;课程设置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5—0034—04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培养计算思维能力、服务农林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项目编号:2-11-ZXM-09)。

收稿日期:2014—01—08

作者简介:陈争光(1973— ),男,湖北黄陂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实验室管理,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及管理。

衣淑娟(1965— ),女,山东栖霞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信息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机及农业信息化。

冯惠妍(1980— ),女,黑龙江肇源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信息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空间数据库。

计算机科学已经成为支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的最重要的信息基础科学,计算机科学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力和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标志。[1]但是,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各个高校的开展,计算机课程教学在各个高校的重视程度均比以往有所下降,体现在教学计划中最明显的特征是计算机课程和学时数的大量减少,课程性质也由原来的必修课和限选课变为选修课。计算机课程的重要性得不到专业课教师和学校教学主管部门的重视,计算机课程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这样一种错误观点:计算机仅仅是工具,而不是科学,这是典型的“狭义工具论”观点。这种观点会使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认识淡化,无助于学生对计算科学中最重要的、核心的思想与方法的掌握,无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尽管如此,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各高校包括校领导在内的教学主管部门的领导以及专业课教师大都存在这种“狭义工具论”的认识倾向,这部分人的错误认识严重影响了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完整性。

其次,由于我国对于高中和义务教育阶段的计算机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没有统一要求,造成新生计算机应用水平良莠不齐,这种现实情况给各个高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此外,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基本是一个大杂烩,其内容是诸如操作系统原理、网络原理、数据库原理等多个专业领域的浓缩,学习内容很繁杂,对于简单的内容,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对复杂的内容,学生又不能及时理解,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加之学时一再压缩,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基本上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所有这些情况掺杂在一起,使学生理解和消化这些知识存在一些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厌学情绪。在国外,这种情况也存在。学生在学习程序设计类课程时必须面对纷繁复杂、晦涩难懂的语法现象,在学习过程中,有近一半的学生选择放弃;而且,试图通过抄袭或者其他违规行为完成课程的学生不在少数。许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整个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从未体会过“使用计算的相互影响有效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成功的喜悦。[2]

二、计算思维研究进展

(一)什么是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CT)一词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周以真教授于2006年提出,其定义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行为。[3][4]

科学思维有三种形式:理论思维、实验思维和计算思维。其中,理论思维以数学为典型代表;实验思维也叫实证思维,以物理和化学为典型代表;计算思维是早已存在、只是最近几年才提出并逐渐被广大科技工作者重视的一种思维,主要以计算机科学为典型代表。现在普遍认可的观点是,理论科学、实验科学和计算科学是拉动人类文明进步和科技发展的三驾马车。这种认识得到美国联邦政府以及广大企业的一致认可。

(二)计算思维在美国的重视与发展

2005年6月,美国总统信息技术咨询委员会给美国总统提交了一份报告——《计算科学:确保美国的竞争力》。[5]报告认为,计算科学是一门能促进其他学科发展的基础学科。从最近一个世纪的科学发展史来看,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结果均或多或少地运用了计算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该报告给总统的建议是,必须将计算科学的发展重新重视起来,并且将其置于美国科技发展领域的核心地位,予以优先支持。

自此以后,美国政府极其重视计算思维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计算科学发展的培养和投入。在2007年,美国启动旨在改变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内容的国家教育计划(CISE Pathways to Revitalized Undergraduate Computing Education);美国NSF于2008年启动了Cyber-Enable Discovery and Innovation计划,并投入巨资,推进该计划的实施。NSF认为,该计划的实施会促进计算思维的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美国科技领域产生重大成果。[6]时隔3年,NSF于2011年再次启动The Computing Educ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试图通过该计划的实施提升小学、中学和大学低年级师生的计算思维能力。[7]

(三)计算思维在国内的发展

计算思维是计算科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依据周以真教授的定义,计算思维内容包括问题求解、系统设计和人类行为理解等。徐志伟认为计算思维是地球上每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的一种思维能力。[8]2009年,中科院信息领域战略研究所组织编撰了《中国至2050年信息科技发展路线图》,[9]该路线图对21世纪基于计算思维的信息科技的发展趋势、目标任务等做了详细的阐述,建议政府和教育部门对计算思维给予足够的重视。报告认为: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解决科技难题、保持国家竞争力的基础。这是对当前计算机教学领域存在的“狭义工具论”观点的有力驳斥。新一轮基于计算思维的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将计算思维培养与传统的计算机课程教育相结合、与学生的专业课教育相结合、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相结合,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克服普遍存在的“狭义工具论”的偏见。

2007年11月,中科院自动化所的王飞跃教授在《从计算思维到计算文化》等多篇论文中对周以真教授提出的“计算思维”进行了深入分析。他建议各级政府对“计算思维”的研究给予经费支持,并希望我们能借“计算思维”的东风,尽快把中国的人情世故的“算计文化”转变为科学理性的“计算文化”,以提高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10]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计算机科学代表团出访美国考察之后得出结论:计算思维是美国计算机科学界的一个最具基础性和长期性的思想。[11]由此可见美国对计算思维研究的重视程度。

2010年7月,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的首届“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重点讨论了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研讨会后,发表了关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该声明从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基础性地位、计算思维培养的核心任务、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置等方面为全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3]

三、农业院校计算机课程设置

(一)农业院校计算机课程设置调查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基本采用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2006年的《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基本要求)来确定本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设置。国内较知名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采用2+X模式,即大学生在4年中学习两门必修课、选修一门或多门其他计算机相关课程。而地方二本院校由于其培养计划的要求,大多采用1+X的课程设置方式。[12]

我们对全国大部分农业院校的计算机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了电话调研,各个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大学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均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这门课程基本上是必修课程,平均学时为54学时。

对于不同的农业院校,第二门计算机课程设置差别较大。课程主要集中在各种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方面,不同专业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上述课程中选择适合自己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的课程,课程性质有选修,也有必修,平均学时为56学时。

近年来,各地方院校,特别是地方农林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时量呈不断减少的趋势。农林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是国内大部分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的一个缩影。计算机课程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课程改革必须进行。改革不一定成功,但不改革必然灭亡。所幸的是,计算思维概念的提出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线生机。

根据《基本要求》,结合农业院校的教学内容和特点,我们提出了如表1所示的农业院校三层次计算机课程建议体系方案。

(二)各层次课程教学要求

1.大学计算机基础

现阶段,随着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提前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大学新生在入学时已经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获取信息、网络购物、即时通信、游戏、计算机基本操作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因此,作为表1中第一层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不能从基础的键盘鼠标操作开始。但是,由于高考科目中对计算机课程没有任何要求,义务教育及高中阶段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受到高考指挥棒的指引,各个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课情况不容乐观。新生入学时在计算机基础应用方面仅停留在一些简单的操作方面,掌握的知识不够系统和深入。因此,以计算思维为指导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计算机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大学计算机基础”中大量的计算机名词、繁杂的计算机硬件细节、毫无用处的软件分类使该课程的教学过程变得枯燥乏味,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因此,必须对此进行裁剪,突出基础核心内容的理解。例如,对于操作系统功能的讲解,可以通过简单的、典型的、易于理解的日常生活实例来进行。实际上,计算机中的许多算法都是来自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比如,计算机中的队列完全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排队,计算机网络中的邮件发送也是和日常生活中的收寄邮件过程极其类似。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讲解计算机中的复杂概念和算法,既便于学生理解,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专业学习中的意识。

2.程序设计类课程

长期以来,人们的普遍认识是,学习程序设计类课程就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其实并不尽然。但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是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极佳载体。对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理解程序设计比学会程序设计更重要。基于程序设计的算法可以培养学生建立模型的习惯,而不是就事论事的方法。[3]乔布斯在1995年的一段70多分钟的访谈视频中谈到计算机编程时说到:所有美国人都应该花一年时间学习一门编程语言。学习法律的人不一定非要成为律师,但法律能够教会人们一种思考方式。同样,学习编程的人不是一定要成为程序员,但编程能够教会每个人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所以,美国应该把计算机科学看成基础教育。[13]

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算法的实现、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对程序设计语言语法的深刻理解。在讲解程序设计语言时,教学重点应该突出语言中基础知识的介绍:程序的开发与执行过程,注释的作用,标识符作用及命名规则,变量,数据类型及其转换,数组,字符串,分支结构,循环结构,基本输入/输出,函数概念、作用及使用。

3.数据库技术及应用

作为第二层次中的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一般在文科管理类专业中开设。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是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中“管理信息系统”领域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与各相关专业应用结合得比较紧密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具体开设的课程可以是VFP程序设计、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PowerBuilder数据库开发及应用等。数据库技术教学除了讲解基本的程序设计语法之外,重点要介绍数据库的概念、数据表、视图、存储过程、约束、触发器、数据的插删改查等与数据库技术密切相关的概念和技术。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应该结合应用实例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而不是熟练掌握这些技术,因为有限的学时不可能使学生熟练掌握某一课程的所有知识和技能。在介绍数据库基本理论的同时,应该把利用数据库的方法和思想求解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放在突出的位置,使学生领悟应用系统级的问题求解方式,培养学生软件工程的思想,达到计算思维能力提升的目的。

4.第三层次课程

事实上,第一、二层次的课程尽管体现了计算思维教学的思想,但是,课程本身并没有显示出太多的农业院校特色。原因有两个,其一,第一、二层次的课程更多的是一种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一种思维的培养,是为将来的深入学习做准备。其二,第一、二层次的课程是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和第二学期开设的,在这一阶段,学生并没有太多的数学和专业知识储备,专业知识很欠缺,在第一、二层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阶段涉及过多的专业知识只能适得其反。到了第三层次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数学知识,对本专业也有了大致的认识和了解,为第三层次的课程开设打下基础。

表1中第三层次列出的课程是最能体现高校特点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是计算思维教学的较高层次。在农业院校,第三层次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能力。农业院校各农科专业应该选择适合本专业特点、能为本专业科研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的计算机课程,强化各学科专业和计算机科学的融合,借此大力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在农业院校,第三层次课程可以以专题的形式开设课程。对于农业信息化技术、数字农业技术等课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安排教学内容:[14]农业数据处理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农业数据统计分析、3S技术、农业信息采集技术、农业信息网络技术、虚拟农业、精准农业、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农林专家决策支持系统、农业数据库及管理信息系统、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等。

此外,Web技术、Windows编程技术等偏重于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安排在第三层的课程中,这不仅满足了少数学有余力并且渴求计算机知识的学生的需求,更为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机会。

四、结束语

作为三大科学思维方式之一的计算思维,与人们的日常学习和工作密切相关。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真正融入农林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还需较长时间的摸索,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努力,特别是需要广大农科院校从事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将计算思维的精髓融入到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融入到学生的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为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广大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精神的感召下,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春天很快就会到来。

参考文献]

[1]中国计算机学会.2010中国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报告[R].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Denning,P.J.Great Principles of Computing[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3(11).

[3]何钦铭,陆汉权,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解读[J].中国大学教学,2010(9).

[4]Wing,J.M.Computational Thinking[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6(3).

[5]Benioff,M.R,E.D.Lazowska.Computational science:Ensuring America’s Competitiveness[R].2005.

[6]Jackson,A.Cyber-enabled Discovery and Innovation[J].Notices of the AMS,2007 (6).

[7]NSF.Computing Educ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EB/OL].http://nsf.gov/pubs/2010/nsf10619/nsf10619.htm.2011.

[8]袁开榜.二十一世纪,人们应该具有计算思维能力[J].计算机教育,2011(3).

[9]Li,G.Information Scsience & Technology in China:A Roadmap to 2050[M].Beijing: Science Press,2011.

[10]王飞跃.从计算思维到计算文化[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7(11).

[11]孙家广.计算机科学的变革[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9(2).

[12]龚沛曾,杨志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思维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