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费粮食的观点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9: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浪费粮食的观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浪费粮食的观点

篇1

主题班会:节约粮食,反对浪费

班级:高一

班会主题:节约粮食,反对浪费

活动理念: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10月16日是什么日子吗?(世界粮食日)世界粮食日,今天我们的话题就是“粮食”,我们的班会主题就是:节约粮食,反对浪费!

二、话题设计1

同学们,我们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农村,我们的父母都是农民,我们都知道粮食是怎么来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我们每餐吃的白米饭是我们的农民父母们如何辛辛苦苦种出来的。

——3分钟回想,再由学生自由发言。

——班主任总结:同学们回答的很好,现在,我们都知道,我们每天的吃的白米饭来之不易:耕地、播种、秧苗、移种、除草、除虫、施肥、收割、晒谷子、碾米等等,中间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如果出问题了,那就成不了白米饭了。

三、话题设计2

学校的让费现象有点严重,有的同学说:“我是交了生活费的,所以,你管我怎么倒饭,这是我自己的事情。”同学们,你们对这种行为和观点怎么看呢?

——学生讨论发言。

节约粮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而不是说你的生活好了,你浪费得起就可以浪费。浪费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即使在发达国家,节俭也被视为一种美德。这是对劳动的尊重,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更何况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有那么多人没有解决温饱和贫穷,还有那么多孩子因贫穷而失去受教育的机会。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并不难,在日常生活中不过是举手之劳。只要存有节约的意识,其实做起来很简单: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菜;在餐馆用餐时点菜要适量,而不应该摆阔气,乱点一气;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带回家。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已经成为一种新时尚,成为新时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品质。

对于有些同学以上的浪费行为,我们要坚决反对和制止。这种浪费,是对我们父母劳动的不尊重,是对全国老百姓的不尊重,是在浪费国家的粮食,是一种不爱国的表现。那么我们自己有没有这些行为呢?

四、话题设计3

我们自己有没有浪费的行为呢?

——教师先自己剖析自己的一些日常浪费行为进行检讨!

——学生进行自我剖析。

——教师总结发言:同学们,我们多多少少都存在着一些浪费,大部分同学都是无意识的行为,没有这个习惯。那么,从今天开始,从我们每一个人开始,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反对浪费,我们大家共同努力!

五、活动设计1

——“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签名仪式。

六、活动设计2

——全体同学宣誓:

我宣誓:从今天起,从我做起,节约每一粒粮食,节约用水用电,反对浪费,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我发誓,我一定做到!

宣誓人:XXX

篇2

你有过这样的行为或想法吗?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以至于浪费粮食的现象不时出现:垃圾桶里、食堂餐桌上,经常可以看到同学们吃剩的米饭、面包、馒头、鸡腿等食物;有的同学觉得食堂的饭菜不合胃口,不假思索就随手倒掉,情愿再花钱买一些不健康的零食填肚子。

四年级学生小妍对于“倒饭”行为的看法,代表了很多同学的观点。她说自己有时也会倒饭,一般主要是因为:饭菜不合胃口;身体不舒服;饭菜给得过多,吃不完。小妍觉得只要不是出于故意,偶尔把剩菜剩饭倒掉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还有的同学会说,饭是我自己花钱买的,愿意怎样就怎样。可是你是否知道,在地球上的很多贫瘠地区,饥饿的人们正流着眼泪哭泣,一捧粮食对他们来说,就代表一次重生——

你见过这样的情景吗?

一个孩子的身体居然可以发育成这样,你想象得到吗?然而,在乌干达等许多缺乏粮食的国家,每年会有300个这样营养不良的孩子要接受医院治疗。

看看这个小朋友干瘦的手臂和饥渴的、略张开的嘴唇,如果他想要说什么,那一定是“我需要足够的食物来成长”!

在孟加拉国,这样用盆到处捡大米的人比比皆是。盆里有碎石,也有乱草,而大米永远少得可怜。但他们仍然不停地捡,不然就连最后一线生机也将失去。

粮食危机,或许你感觉不到,或许你以为这是发生在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事情,与自己无关,那么就再来看看下面一组数据——

我们浪费得起吗?

目前,我国耕地总数不足18.26亿亩,已接近18亿亩的红线,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发达国家的1/4,只有美国的1/6、阿根廷的1/9、加拿大的1/14。我国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其实并不丰富。据我国政府粮食白皮书的预测,按人均400公斤算,到2030年,我国的粮食需求为6.4亿吨,然而我们现有的生产能力只有5亿吨。

另据估计,全国每年浪费的粮食,足够5000万人吃一年,这是多么惊人的浪费呀!

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每个浪费粮食的人都有自己的理由:饭菜不好吃;饭菜种类少,没有选择的余地;吃不了又不能拿走……“节约光荣,浪费可耻”似乎是对他人而言,与己无关。小编就曾看到:一个家庭生活困难的女生把学校午饭中的鸡腿用塑料袋包好,留到晚饭时与父母共同享用,而在她身边,另一些同学却将吃了几口的鸡腿扔进了潲水桶。

对此,六年级学生乐乐和她的同桌小赖说,刚上小学时老师就教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任何不尊重他人劳动、浪费粮食的行为都是可耻的。

随意倒掉饭菜,你浪费的不仅仅是粮食,还有人们的血汗,你丢弃的也不只是些食物,还有勤俭节约的美德。要知道,一粒粒粮食从播种到收割,再加工成成品粮,至少要经过20道工序,这中间包含了农民伯伯的多少心血和汗水呀。再说,同学们的生活费都是由父母承担的,浪费粮食实际上就是浪费父母的血汗,是对父母的不尊重啊!

真心珍惜,自觉行动

知道了粮食的可贵,我们必须行动起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

1. 量力而“食”,拒绝一切浪费的理由。饭菜吃不了或身体不适、没有食欲,可以将其打包带回家;还有一种解决办法就是先少要一些,不够了再去添,不要看见好吃的饭菜就多要,忘了自己的食量有多大。如果学校食堂的饭菜长期不合口味,大家可以通过正常的途径要求改善。

2. 组织访农小组,到农村走访,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体会种粮的辛劳。

3. 听长辈说历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从前在旧社会经历过许多苦难的日子:吃不饱、穿不暖,许多人被活活饿死……从过去的事情中认识到即使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我们也不能忘记那苦难的岁月。

4. 在世界粮食日这天,收看相关的新闻,进一步认识粮食的重要性。

5. 针对“撒两粒饭算个啥”做一道特殊的计算题:50克大米=3200粒,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全国13亿人1天就可节约( )千克、一年节约( )吨米;如果1个儿童1天吃1斤米,这些粮食就可以解决( )万儿童1年的吃饭问题。如果每天节约2粒、3粒……呢?同学们可以通过实际计算得到相关数据,从而引起对节约粮食的高度重视。

篇3

爱祖国,保护公物,不破坏任何公共财物;爱劳动,高尔基说“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爱学习,中国俗语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节约用水,使用节水型器具,保证不浪费水资源;节约用电,在家用电器不使用时将插头拔掉;节约粮食,朱柏庐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热爱是一种心态,热爱是一种理念,节约是一种态度,节约是一种习惯,只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倒的。

我们应树立各种正确的理念和观点,充分认识“三爱三节’教育的重要意义,并使其真正贯穿于我们的生活实践当中。从具体的事情抓起,持之以恒做到“三爱三节”,做好“三爱三节”,宣传“三爱三节”。结合自身实际,努力践行“三爱三节”争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争做祖国未来的栋梁。

篇4

西部农村学校普遍存在师资缺乏、实验设备简陋、缺乏科教氛围等问题,严重地制约了科学教学的发展速度。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西部农村学校“师资和实验设备不足”等问题,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关键词:

信息技术;科学教学;农村学校;西部

就西部广大农村小学而言,科学教学一直是一个难题(如把科学课当作文化课来上是普遍现象)。在这样的教学状况之下,学生除了学一点科学理论外,别无收获。对此,如果教师在科学教学中能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则科学教学的质量将大为提高[1]。

1信息技术能拓宽分享与交流的范围

众所周知,微博、微信和QQ已经成为现代人最时尚的交流平台。作为科学教学,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借助因特网建立交流与分享的平台,使科学教学的质量得到提高。分享与交流是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就感和培养学习兴趣最常用的方式之一。在传统教学中,不但交流和分享的范围极其有限,而且分享者与评价者也不可能有双边的交流机会。当采用因特网方式后,学生只要把学习成果上传因特网,很快就能得到点赞与评价,即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就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从而生发出学习的动力。2013年,笔者所教班的徐露同学在毕节市第一届创新大赛中获得科幻画比赛的二等奖。为了分享喜悦,笔者把她的作品“火星上的零食树”发到了自己的QQ空间和朋友圈里,并建议大家转发。没想到第二天就有了50多个点赞,还有了10多条评论。徐露更是关注网友们的反应———每多一个赞,她就多了一份自豪;每多一条评论,她就多了一份收获。在分享喜悦的同时,她对自己的作品也有了客观的认识,自信心更足了。此外,其他学生在关注的同时,也从心底里产生了认同感,提高了学习兴趣。

2在交流与分享的过程中,学生得到不断成长

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异校、异地合作学习成为可能,并有助于实现区域资源的互补和师生的共同进步。2013年,笔者组织的一次教学活动很好地印证了这一观点。当时的情况是:为了参与全国青少年科技体验活动,笔者决定组织学生开展主题为“粒粒皆辛苦”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其目标是“体验粮食的来之不易,培养节约意识”。可现实是,笔者所在学校并未提供“营养餐”。于是,笔者就利用个人关系联系到了提供营养餐的班级———炉山镇炉山小学五(1)班,准备两个班共同开展此次活动。该班主要负责“营养餐中的浪费现象”,笔者所教班主要负责“早餐中的浪费现象”和“酒席中的浪费现象”,即两个班共同完成“一日三餐中的浪费现象”的调查。在活动后期,两个班的学生代表共同上街开展了一次“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签名活动。在活动期间,两个班的学生用短信、QQ等进行自主交流,并对对方的成果进行评价,使双方师生受益匪浅。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还扩大了学生的交往圈,增进了双方的感情,培养了合作意识。

3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随时记录生活的习惯,易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灵感和兴趣

培养学生拥有学习和探究科学的兴趣是科学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为此,笔者利用智能手机记录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用于教学,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在笔者的影响下,许多学生都有了拍照片、发微信的习惯。一天,一个学生兴致勃勃地跑到笔者面前,要笔者看她站在学校附近凤山顶上拍摄的一组雾景照片,内容为记录雾气包围威宁县城到飘散的过程。她一边向笔者展示一边兴奋地讲述拍摄时的情景。当翻到一张照片时,她突然停了下来。只见照片上的云雾如同一床大棉被,把整个县城盖得严严实实,只有东南角廉租房小区最上面的两层房屋飘在云雾之上,就像传说中的“海市蜃楼”。她不解地问:“田老师,县城里比它高的楼群还有好多呢!可为什么只有这个小区的房顶能够被看到呢?”笔者顺势说道:“要不,你找几个有兴趣的同学组成一个研究小组,研究一下这种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吧!”她欣然接受了笔者的意见。第二天,一个主题为“廉租房怎么变成‘海市蜃楼’了?”的课题就诞生了。上述例证说明,只要让学生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就很容易激活他们探究科学的灵感和兴趣。

4信息技术促进了优质资源的共享,有利于提高农村学校科学教学的质量

信息技术走进教室,使得教室与大千世界连为一体。如学生坐在教室就能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可以通过因特网随时查阅想要的资料,可以轻松解决心中的困惑。同时,信息技术对于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都是最佳的选择工具。总之,利用好网络,对于解决农村学校科学教学的难题和提高教学质量均大有裨益。作为农村的科学教师,虽然无力改变教学所面临的困境,但若顺应时代潮流,合理地利用好信息技术,那农村科学教学水平必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作者:田桂仙 单位:威宁自治县第二小学

篇5

有耕地,才有国家粮食安全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应主要立足自身确保粮食安全,这是一个国家重大战略问题,也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表现。关于这一点已经成为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共识。记得当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先生也不无担心地提出“谁来养活中国人”的问题,曾闹得沸沸扬扬。笔者曾经与布朗先生面对面交流过,感觉他的疑问实际是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善意提醒。对粮食安全的问题茅先生也没有异议,但茅先生不要忽视保障粮食安全是需要耕地资源作为基础的,更不要忘记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国情。

我们常常说我国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承载了世界22%的人口,这已经充分反映了我国面对的耕地不足的巨大压力。而且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阶段,近年来城镇化、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和生态建设已经占用了大量耕地,这种状况今后还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据统计,仅1997年~2006年10年间耕地就净减少1.24亿亩,年均1240万亩,到2007年,我国耕地为18.26亿亩,人均1.38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印度、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分别是我国的2倍、6.5倍、8倍、14.3倍和26.1倍。而且,我国耕地质量较差,由于受干旱、沙漠化、水土流失、洪涝、盐碱等因素影响,中低产田占三分之二以上。建设占用的大部分又是优质耕地,耕地后备资源日趋匮乏且大多质量差、分布在生态环境脆弱及位置偏远的西北部地区。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口还将继续增加,到2030年前后将达到15亿人左右的人口高峰。到那时即使我们保住了18亿亩耕地,人均耕地也只有1.2亩,而且,这些耕地并不能都用来生产粮食,还要生产蔬菜、油料、棉花、糖料等农产品,因此,我国耕地资源状况特别是耕地数量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绝不能低估。

18亿亩,来自科学论证

诚然,粮食产量不完全取决于耕地数量的多少,资金投入、技术、政策、市场乃至气候等因素都可以起到一定甚至较大作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粮食产量出现了一些波动,先是大幅度提高,从1978年的3.05亿吨,提高到1998年的5.12亿吨。但随后由于种种原因,粮食产量下滑,到2003年降至4.3亿吨,出现了严重的粮食短缺。之后,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粮食产量又逐年回升,到2007年达到了5.016亿吨。

应当说,改革开放之初,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土地承包政策的实施和对农业投入的加大。从1978年~1989年,粮食单产水平提高了近70%。但这种作用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1990年~2001年,粮食单产水平只提高了7.5%。目前,我国农业投入及农业技术已经处于较高水平,化肥用量已达世界第一位,已经接近回报递减阶段,粮食单产也达到了较高水平,其中谷物单产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如果今后农业增产技术及生物技术没有重大突破,靠增加单产来提高粮食总产量会越来越困难。

我们还应当看到,我国目前人均粮食消费还处于较低水平,人均仅388公斤左右,而美国2007年人均粮食消费达到1046公斤,欧盟约为500公斤。如果继续维持现在的消费水平,到人口高峰年,粮食需求达5.82亿吨。如果按联合国人口基金会提出小康水平(人均400公斤)、中等水平(人均450公斤)、富裕水平(人均500公斤)计算,届时粮食需求分别达6亿吨、6.75亿吨和7.5亿吨。因此,从粮食需求情况看,即使能够保住18亿亩耕地,要达到《中国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的实现95%粮食自给率,难度极大,需要各方下大力量。

当然,许多学者认为现在是全球化时代,完全可以通过国际贸易解决粮食问题,不一定非要达到95%的自给率。确实,国际市场可以解决一部分粮食,但必须要控制在一定数量范围内,这倒不是财力问题,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国际贸易量有限,国际粮食总产量大约在21亿~23亿吨左右,国际贸易量一般在2亿~3亿吨左右。而且,一些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利用粮食转化生物能源的力度,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粮食供求紧张的趋势。二是近年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飞涨,2005年~2006年上涨60%,2007年~2008年上涨66%。如果我国大量采购粮食,就可能会像铁矿石一样,引起价格暴涨。三是从国际政治考虑,粮食出口国主要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少数国家,我们可能会处于一种受制于人的境地,粮食安全也无从谈起。而且因为我国大量进口粮食引起粮食价格暴涨还会影响与一些中小国家的关系。对于粮食问题,我们不能不仅仅从经济上考虑,而应多从国际政治等方面去综合考虑。

18亿亩耕地红线是在充分考虑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同时保障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的各项建设用地必要需求,保障生态建设必要用地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通过科学测算、综合平衡和反复论证确定的。当然,这是个目标数,并不是像有些钻牛角尖的人说的那样,多一亩少一亩都不行。

假如红线失守……

18亿亩耕地红线是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所需耕地数量的底线,但并不是说这些耕地就都不能碰,这应当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从茅先生及部分学者的言论看,对18亿亩耕地红线的理解存在一些偏差,有些人认为,因为定了18亿亩耕地红线,从2008年算起,各项建设只有2600万亩耕地可以占用,这样的政策必然会阻碍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实际上,近年来国家一直实行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就是建设占用多少耕地,就要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但这也不是说,对建设占用耕地只要占补平衡就行了,不用管占多少和占何处,由于耕地后备资源有限且开发易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对耕地转为建设用地还要实行最严格的管制,补充耕地也主要以土地整理复垦为主。

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保住了18亿亩耕地,就使国家粮食安全有了基本的资源基础,可以从容应对国际粮食市场变化及国际形势的变化。第二,有利于保持农村社会的稳定,耕地既是农民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基本的社会保障。如果耕地大量减少,在社会保障还不健全及就业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将会出现大量“无地可种、无业可就、保障无份”的“三无”农民,直接危及社会稳定。第三,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用地方式转变。通过保护18亿亩耕地,对各项建设用地扩展形成约束和一种倒逼机制,可以有效地促进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第四,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耕地不仅具有生产功能,也具有显著的生态功能,保护耕地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地过度开发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另外,通过严格保护耕地,有序、有节奏地调控建设用地供应,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平稳发展,防止出现大起大落。

篇6

10年后,联合国宣布,从2006年1月1日起,联合国不再对华进行粮食援助,理由是,中国政府在解决贫困人口温饱方面已取得巨大成果。中国人用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多的人口。

但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真的可以松口气了吗?

中国粮油学会会长王瑞元告诉本刊记者,中国保证粮食安全,不仅是从粮食产量和数量上,还要强调质量。

近年来先后爆出的三聚氰胺事件、梨浓缩汁农残超标出口遭拒事件,以及地沟油风波,都暴露出了食品产业链中的软肋。在未来的城市生活中,能否找到一种安全的解决方案,让超市和餐桌上的食品都可以放心食用?

粮食产业正处于“尴尬期”

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仲大军认为,粮食产业正处于两种体制交替的“尴尬期”,其尴尬就在于,一个完备的粮食产业链尚未形成。

另外一种尴尬,来自于外国企业对中国传统粮食产业的冲击。

从2008年开始,WTO关于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粮食流通领域的过渡期已经结束,很多跨国公司开始在中国建立起小麦、大米等加工企业。

比如,隶属美国ADM公司和新加坡WILMAR集团的益海嘉里集团,在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几乎占据垄断地位,占中国市场份额的60%至70%。这个集团已经在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湖南等粮食主产区建立和并购粮食加工企业。

这意味着,跨国粮商已开始了他们在中国的粮食战略布局。

据仲大军研究,现在中国每年有3~4%的粮食依靠进口,“这个数字并不高,但是我们要看到很多产品已经几乎被国外企业垄断,比如豆油、饲料等等,这是危险的。”

鉴于此,他认为大型国企应当在粮食产业中发挥“非同寻常”的作用。“现在粮食生产和销售走的是市场化路线,但是国家一定要对此有一个基本调控,担负这个任务的,就是粮食行业的人型国企。”

仲大军说,这些企业为国家定期收购粮食,就是一个“缓冲带”――他们不需要把所有的粮食放在自己里,只要控制粮油产量的5%,就足以成为有效的砝码。

“全产业链”构想

在粮食数量安全和食品品质安全方面,国家在政策层而已作出不少努力,但担忧依然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并未消失。

“粮食在生产时很少出现质量问题,多数问题出在储存上。个人仓库没有很好的监督和管理体系,很多时候粮食在储存时就被大量浪费,一些陈粮也流入城市。这些粮食品质不足,有些还是有害的。”王瑞元说。

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给出的解答则是,整体的农业、食品产业链的稳定性、协调性还不够。

他说,现在食品企业有几十万家,营业额上百万的不超过10%,或者更少,如此参差不齐的规模使得这个产业链很难管理。而把这个行业变得很可靠,需要一个过程,这跟中国经济发展、整个社会的管理水平提高和行业内企业的发展都有密切关系。只有走过这个过程,才能真正解决食品质量问题。

自从宁高宁提出“打造全产业链粮油食品企业”,“全产业链”就成为食品行业内的热门关键词之一。

到底什么是全产业链?按中粮的说法全产业链不仅覆盖种植养殖、运输、仓储、生产、加工、分装和销售这七大环节,而且在各产业链、七大环节之间都存在资源共享、融会贯通。

通过控制从农产品原料到终端消费品,包括种植、采购、贸易和物流、食品原料和饲料生产、养殖与肉类加工、食品加工、食品营销等多个环节,通过打造全产业链,对每一个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机制,才能从根本上保障食品安全。

仲大军评价说,全产业链的生产模式,无疑是最有益于粮食数量和质量控制的。但他也坦言,这个宏大构想需要一个清晰可行的操作方案。

一粒米的旅程

这种“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究竟如何运作?

以中粮旗下东海粮油生产的福临门来为例,每一粒米都要经过卫生品质、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营养品质、风味品质6道检验,全部合格后才能送上消费者的餐桌。

在种植环节,食品种植基地的土壤每年都会进行化验,了解其农药残留和酸碱平衡度。

原粮成熟后,通过东海粮油的专用码头和原粮的专用设备及输送线路,直接进入筒仓储存,整个收获过程中,原粮和地面没有任何接触,最大限度减少了收割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物理和化学危害。

在储存环节,所有食品都要堆放在离地15厘米、离墙45厘米的塑料垫板上,禁止包装直接与地面接触。

加工方面就更加讲究。原料米首先要经过筛选、风选、去石、磁选等清理工序,去除杂质,然后进行稻壳、谷粒和糙米的分离,并按精度标准去皮。此后,还要经过筛分和长度分级,严格地将碎米分离。然后经过色选工序,将影响卫生品质和食用品质的黄粒米、白垩粒及不完善粒等剔除。

最后一步是运输,出库产品全部录入公司的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单据上显示运输车辆的牌号、品种、吨位、到货时间。散装产品要采用专用罐车,并进行铅封,以便实现全程可追溯。

经过如此繁琐的程序,这粒米才最终到达餐桌。

整个全产业链模式中最重要的,就是实现“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的目标。

在中粮“悦活”蔬果汁的包装上,清楚地写着:“产地限定、无添加、产品信息全程可追溯”。比如“悦活”番茄汁的原料,来自中粮新疆乌苏自有农场。从种子开始,包括土壤条件、种植过程、收割、加工都有一套严格的规范流程。

而中粮的“中茶茶叶”,位于产业链最前端的农户、茶园有专门的文字、图像档案,并设立专门代码。“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都会加入相应的代码,实现全过程可追溯。”

上下游共担风险

仲大军的一个观点是,粮食种植龙头的缺位导致在与国际大资本的贸易中话语权缺失――很多大企业不进人粮食产业上游,不进入生产领域,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下游的销售。

“销售中利润最高,风险最低;生产中利润最低,风险最高。但是,如果没有大企业进入生产领域,把上游带起来,对于农利‘地区的发展和粮食安全都非常不利。”他说。

中粮全产业链的解决方案是:让农民与公司结盟,上下游共担风险,才能促进粮食的规模化生产,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土地利用效率。

而宁高宁也谈到,全产业链七大环节中最关键的是位于产业链源头的种植、养殖环节,源头如果出问题,后续环节做得再好也于事无补。

在宁夏石嘴山,很多农民外出打工,中粮租下荒置土地种植番茄,付给农民租金。在这里,全产业链将市场机制反馈到田间,进一步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农民变成现代产业工人,并通过科学技术的普及,把现代化生产技术与农村结合起来,指导农民利多少,种什么,怎么种。

篇7

校园作为社会上的一个较大群体,在机构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校园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所以,校园的一切都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挂钩。校园公益广告必须符合校园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自身所处的位置,比方说初中校园广告需要在青少年犯罪上进行一定的努力,高中校园广告需要在早恋方面进行一定的努力,大学校园广告则可以与社会挂钩,将环保观点进行广泛的传播。结合校园中当前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可以从“节约”的大主题出发,实施以“节约”为主题的校园公益广告创意设计项目的开展,一方面可以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校形成良好风气。另一面可以提高同学们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及人文素质。从节约粮食、纸张、水电等息息相关的事情入手设计,更为贴切直观地表达校园公益广告的创意价值所在。无论在什么样的校园中,都要有正确的创意理念才能获得一个较好的结果。(1)创意必须主题明确。现阶段的校园设置比较健全,硬件设备上获得了很大的提升,LED显示屏和一些广播设施更加完善,而且所应用的电脑软件也比较成熟,完全能够较好的公益广告。现阶段的问题在于创意能否明确。有些校园利用高端的软件和硬件设施,将广告制作的绚丽多彩,并且能够引起学生和教师的关注,但是由于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而且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导致最后效果不明显,甚至没有任何效果。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注意主题明确,这样的创意才能被人们接受,并且不断地推进公益事业的发展。(2)创意观点必须正确。创意并不仅仅是一种思路或者一个想法,还会影响日后的广告制作、、影响群体、受到的效果等一系列的环节。在确定创意的时候,必须保证其正确性。也就是说,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公益广告因其公益性,始终把公众利益、社会进步当己任,倡导人们改正某些不良行为和不良风气,它能对公众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行为举止起到影响和导向作用。因此,公益广告所推崇的观点必须符合社会公共道德,符合国家的政策要求。由此可见,公益广告观点的正确性是非常重要的,在校园当中公益广告的时候,这个方面是雷打不动的。

2公益广告的创意必须独特

对于校园公益广告来说,目前的情况是雷同现象严重。当校园发现某个公益广告的效果较好时,就会雷同的广告,虽然效果不及原创者,但是依然收获颇丰。本文认为,公益广告的创意必须独特,要有自己的特点。校园虽然从表面上看大同小异,但是如果将校园进行细致的对比,势必会发现其中有很多的不同,这些不同之处就是校园公益广告的创意重点,也是杜绝雷同现象的主要工作点。比方说,在现阶段的大学校园中,很多的学生不仅仅在学习,还发生了一系列的不良事件,早恋、暴力、专业知识不过关等情况比比皆是。为了在今后的发展中,能够获得更大的成就,我们就可以针对这些事情一系列的公益广告。例如,濮存昕的预防艾滋病的广告,或者也可以将孙维维与董宇阳(高中学霸情侣被保送清华北大)的事件排成一个广告,相信都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

3公益广告的创意必须把握好媒体特征

对于校园公益广告来说,上述的几个方面的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创意思维,但是还缺少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那就是媒体。校园公益广告在、传播的过程中,虽然主要针对的人是校园内的学生和教师,但是我们依然要选择合适的媒体作为载体。比方说,LED显示屏的广告可以二十四小时传播公益思想,广播媒体能够在特点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传播公益思想,而报纸能够让每一个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公益广告和创意。当运用合理的媒体时,校园公益广告的创意思维不仅会得到较大限度的认可,而且变相还原了公益广告根本上的创意思维,相信能够获得一个较好的成果。

4总结

篇8

答:两种设备的充电器,如果电压和电流一样,是可以通用的。就电压而言,iPad和iPhone的额定电压都是5V,但二者的电流和使用功率不一样,iPad充电器的电流是2.1A,使用功率是10W,iPhone充电器的电流是1A,使用功率是5W。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不建议用大功率的充电器对小功率的设备充电,因为锂电池可能因大幅充电,储存的能量瞬间爆发,最后因过热而引发爆炸的危险,有使用者用过之后感觉充电器发烫,就是这个原因。

有观点认为,市面上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产品,都配置有专门的电源管理芯片,充电的时候可以控制输入的电流,所以,可以用功率较大的iPad充电器给iPhone充电。对此我认为,这里仍然存在一些不安全的因素,如果长期使用,对充电器和电池都是一种损害。

那么,可否用iPhone充电器给iPad充电呢?答案也是不能。因为,iPhone充电器的电流比较小,达不到iPad电池的需求,如拿那它给iPad充电,iPad电池其实还处于一种放电的状态,这对电池也是一种非常大的损害。

专家:深圳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摩尔实验室测试工程师 彭世萌

采访/吴麓

声音

赶潮流也要懂技术

如今,手机的拍摄硬件越来越好,不拿它拍照实在有些浪费。上期的《iPhone摄影 大道从简》让我获益匪浅。只要掌握诀窍,手机也能照出不一样的照片。

北京读者 江燕

美丽的代价

对于职业女性来说。化妆品是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虽然每天都感到自己的脸“呼吸不畅”但也没什么办法。难道美丽就要付出代价?希望国家能出台更为严格的管理制度。

四川读者 王奇志

微观点

@ 姜新:往往在世纪转机之际,世纪末的时候、世纪初的时候,就会经常出现类似这种危言耸听的话语,而很多人恰恰被这种非常强大的语言逻辑体系和信仰体系所征服、所感染。实际上是间接反映出人们对整个世界发展所产生的一种困惑,这种心态集中反映在对很多领域的反思。比如说人口、粮食、生态环境危机、气候变暖、温室效应……

篇9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由其本身特点所决定的。因此,只有把握住数学学科的特点,才能科学、有序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根据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联系实际,使学生了解到数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就小学数学的抽象性而言,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法则、规律等都具有抽象性,但它们都是反映客观现实的,都是从实际材料中提取的,这就决定了小学数学教育的客观性与实践性。教学中,由实际事例引出概念、揭示规律,既便于学生理解知识,又可以给学生打下唯物主义的思想基础。再从小学数学严密的逻辑性看,小学数学知识的内容安排具有前后连贯、系统严密、逻辑性强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数学教育的严密性和准确性。教学中,教师可在原有概念的基础上推出新的概念,如由4+4+4推出4×3,由4+4+4=12推出4×3=12。经过严密的推理和计算,4×3=12的结论是确定无疑的。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要对学生进行长期的教育和训练,以此使学生养成有条有理的工作作风以及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还要把握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向他们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编儿歌、讲故事等教学方式,在传授知识时,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受到教育。如借用书中的情景图让学生编数学故事,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使学生更加热爱现实生活。

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指导教学

数学教材具有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优势。教师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分析、研究教材,设计教学,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熏陶,逐步领悟认识来源于实践,事物是互相联系、运动变化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指导教学,最重要的是要基于数学的本来面目来引导儿童认识数学,转变重计算轻概念、重结论轻过程、重灌输轻探究、重教轻学的倾向。例如,教学“数的认识”时,指导学生通过数不同的实物来认识自然数,通过度量物体的长度、分东西等实践活动来认识小数和分数,以此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就是从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数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又如,基于运动、变化的观点,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让学生通过动手剪剪拼拼,把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再通过进一步推理让学生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学生在剪拼中完成了从圆到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转化,也在其中体会到了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是运动、变化的。教师要从教材内容与实际的联系以及教材间的相互联系出发,来设计教学,由实际事例引出抽象的概念,从中揭示出数学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发展和转化,这些过程都充满了辩证思想。因此,教学的过程也正是学生接受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熏陶的过程。

三、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数学课的思想品德教育,是结合数学的特点,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实现的。只有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教学的各环节之中,使“道、文”浑然一体,才能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因此,教师要紧密结合教材来确定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要紧密联系实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便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一)紧密结合教材确定教育内容

数学学科的教育任务,是数学教材所固有的。数学教材的编排、阐述都非常符合唯物论辩证法;教材的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生产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侧重于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有的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有的则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如,初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应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为宜,由一步题引入两步题,把一个已知条件改为间接条件,由此使其变成两步计算的题,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事物之间的互相联系和发展变化。

(二)紧密联系实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篇10

一、仔细阅读,寻找素材

语文、品德等一些学科中呈现了不少品德素材,教师在教学中很容易借助这些素材在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可谓是信手拈来,驾轻就熟。而数学不同于这些学科,没有那么动人的素材,但是只要我们仔细阅读耐心挖掘就可以发现小学数学教材中也蕴含着大量的德育素材,例如,在“数学阅读”、“数学故事”、“你知道吗”等栏目中有我国数学史料和著名的数学家故事的介绍;在学生学习实践活动中有爱国主义,环保方面为题材的素材;这些素材都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渗透的良好素材。独具慧眼,心中有“德”,数学教学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只要因地制宜结合教材内容、结合实践活动,结合学生实际,创设情境引起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达到在接受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二、捕捉时机,适时点拨

叶澜教授指出:“必须使教育目标不仅反映时代的要求,而且顾及生命的整体的各个层次的方面,使教育是对整

个人的健全发展,而不是关注某一方面的畸形教育。”学校是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捕捉时机,渗透品德教育。

(一)结合数学史料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知识,理论上的每一次进步都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闪烁着许多数学家聪明智慧。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要充分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如:六年级上学期在学习圆的周长时,课本就呈现了数学阅读“圆周率的历史”。向学生介绍我国现存的有关圆周率的最早记载是2000多年前的《周髀算经》;介绍了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求得的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一成就在世界上领先约一千年!在巴黎“发现宫”科学博物馆的墙壁上介绍了祖冲之求得的圆周率,月球上有以祖冲之命名的环形山……

又如,四年级在学习小数点时“数学万花筒”中呈现了我国古代用算筹表示数,最早使用把小数点后面的数放低一格用于表示小数,直到16世纪德国数学家克拉维斯才使用小圆点表示小数。通过介绍这些古今数学家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他们为国争光的爱国热情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使他们从小树立为国家富强、为民族振兴而发奋读书、积极奉献的责任感。

(二)结合数学实践渗透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的教育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受到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众人

的宠爱,相当一部分孩子缺乏关心他人、孝敬父母的道德观。童心有爱才可贵。数学教学除了给学生传授知识和开启智慧之心灵,还应在教学中从显现的数学问题中挖掘隐性的品德素材,点化和润泽他们的健全人格。例如,六年级上册教材在教学“图形的变换”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这样的环节:“同学们,元旦节就要到了,你们能不能利用图形的对称和旋转设计美丽的图案制成贺卡作为礼物送给你的亲人,感谢他们对你付出的爱?”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美的同时,学会了感恩,懂得了尊重长辈、孝敬父母的道德观。

又如,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计算如果每人一天浪费一粒米,全国13亿人一天就浪费25吨粮食;按照每人每天需要0.5千克粮食,这些粮食可供50000人吃一天。如果每人节约1元钱,13亿人节约的钱按照每名失学儿童需要500元来算,可以资助2600万儿童。再引导学生对这些数字进行对比讨论,促使大家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要勤俭节约,关注社会,关爱他人。

(三)结合小组活动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学会与人合作,并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是本次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不是简单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在学习活动中生成自己的知识。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已有的知识结构及年龄特征,组织一些相应的合作学习活动,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学会交流,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在相互争辩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到生活中也要“以理服人”;培养与人合作、倾听他人、尊重他人的习惯;同时也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教学,由于要证明公式的普遍性和严谨性,必须考虑等腰梯形、直角梯形、任意梯形三种不同的情况,如果独立操作,课堂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效果也不见得很好。这时我们如果组织大家分组动手摆一摆、拼一拼、说一说,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数学是关于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不能单纯地采用说教,要寻求多种渠道,让学生在体验中加以渗透。除前面阐述的采用数字计算的形式,我们还可以利用实践活动达到育人的目的。例如,在 “数的世界”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设计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调查塑料袋使用情况,再引导大家上网或在有关书中查阅白色污染所造成的危害,接着可以组织一场“塑料包装袋的利与弊”辩论会。通过接触身边的世界,关注真实的生活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环保意识。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数学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中动感、声音、颜色等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高他们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如,教材在 “圆的认识”中呈现了 “自行车的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这个问题,假如按照传统的教学手段(制成不同形状的简易教具演示,让学生观察想象空间观念较弱的学生还是很难理解其中的道理。)但是如果将圆形车轮、椭圆形车轮、方形车轮行驶过程制成动画,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学生很容易理解其中的奥秘,从而使学生更加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将学生的品德教育渗透于数学教学的环节中,我们教师要义不容辞。让数学信息和德育信息和谐统一,使育人价值得到多角度全方位体现,最大空间地发挥数学学科的教育功效。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