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防治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9: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河流防治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河流防治措施

篇1

关键词:中小河流;河流治理;水土保持方案;防治措施;防洪工程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V87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6-0103-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6.052

1 中小河流治理户县涝河流域防洪工程建设概况

涝河,古长安八水之一,发源于秦岭,是户县境内最长的河流,也是户县人民的“母亲”河,该河属渭河右岸一级支流,河长82公里,其中山区段43.8公里,平原段38.2公里;流域面积663平方公里。其中山区流域面积416平方公里,平原流域面积247平方公里。

20世纪80年代,户县对涝河流域进行了治理,但由于投入少、标准低,部分河段甚至没有堤防,加之河道挖砂取土和工程水毁失修,致使涝河流域水土流失现象极为严重,流域防洪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流域洪涝灾害频繁发生。为此,我们争取国家支持,从2011~2016年,先后实施了四期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项目,共治理河道长度19.6公里,新修加固河道堤防工程40.9公里,新建护坡工程36.4公里,堤防临水侧和背水侧植草护坡40.9公里,硬化了堤顶道路及其他附属设施,工程总投资1.2亿元。

2 中小河流治理户县涝河流域防洪工程水土保持方案与防治措施

中小河流治理户县涝河流域防洪工程的实施,提高了涝河的防洪能力,有效改善了流域水土流失恶化的现状,减少了洪涝灾害,同时优化、美化项目区的生态环境,提升我县城市品味,可凸显经济及社会效益,并实现良好的生态效益。但是,很多工程在开展施工时,由于未采取必要保护措施,导致很多新增水土流失现象,引起大面积水土流失,严重影响到工程的对生态效益。为此,在开展工程建设过程中,需对环境保护问题加以关注,并对工程区水土流失采取必要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2.1 水土流失预测

水土流失主要是由水土资源不合理开采造成的,使得土壤覆盖物遭到严重性破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水土流失逐渐加重。水土流失可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三种类型。水土流失出现后,不仅对人类生产活动造成明显影响,同时也会对人们生活带来一定制约,其危害主要包括:其一,土壤肥力丧失。土壤是绿色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土壤肥力能够为农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是供应植物正常生长的主要来源。若肥料逐渐丧失,则会加重沙漠化进程;其二,加剧沟壑发展。随着水土流失程度的加深,沟壑发展也日益加剧;其三,阻塞河道。水土流失必然会导致水库淤积,不仅抬高河床高度,同时也会阻塞河道,导致河道泥沙量明显增加。这种情况下,大量泥沙会对河道流失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会导致河道通航里程被缩短,对河道航运事业产生制约,并导致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落后。在此基础上,河床不断抬高后,很多河流可形成“地上河”。若遇洪涝灾害,则易导致“地上河”出现溃堤,严重威胁人民财产生命安全。

2.1.1 水土流失预测时段。结合工程的特点,根据运行状况,通常工程施工所带来的地面扰动主要集中在正式施工期间,这个期间取土、弃土等施工环节,也会对植被造成明显破坏,从而导致水土流失,因此水土流失预测时段选择为施工建设期。

2.1.2 水土流失预测内容及范围。针对新增水土流失区域,要对相关防治范围、防治责任等进行明确,并采取必要、有效的管理措施进行相应治疗。水土保护责任范围一般分为两个区域:一是项目建设区;二是直接能够影响到的区域。其中,对于项目建设区来说,其主要保留取料场、施工临时道路、主体工程区域等位置。而直接影响区主要是项目建设区周围5~10米范围。

2.2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预防要求和技术规范,对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总体目标进行明确,根据项目建设特点,积极合理地配置各种水土保持防护措施将因工程建设带来的人为水土流失减少到最小程度。

2.2.1 防治原则分析。在开展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工作时,要以“预防为主”,做到全面立体规划,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因地制宜实施相关防治工作,并在此过程中强化管理实效。将上述作为水土保持防治原则及主要方针,对工程施工管理进行合理配置工程,兼顾到生物预防措施,使两者达到统一协调。与此同时,在主体工程设计时就要关注环保问题,将水土保持上升到工程建设未来发展高度上,保证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根据主体工程施工和产生水土流失的特点,实行分区治理;尽量减少对原地貌和植被的破坏。

2.2.2 水土保持方案与防治措施。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按照分区防治的碑帖,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

在施工设计环节,本工程不仅仅作为一个单独个体,而是充分兼顾建筑项目所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并对生态条件、环境质量进行分析,使建筑项目能够与上述因素联系起来,突出城市文化底蕴。为此,应对资源进行优化和正确配置,从而使施工设计更为合理。减少环境负荷原则: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消耗大量各类能源,同时也需要占用大量自然生态能源与资源。在绿色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尽量降低建筑项目对环境带来的破坏,并减少环境负荷。

第一,主体工程防洪区。根据堤防开挖余土填筑调配情况,施工期间没有挖余土方堆放。堤防主体工程在背水侧布置草皮护坡,水土保持增设防护林措施设计。堤防土方工程竣工后,根据用地宽度营造o堤林带,并配置种草,发挥速生草的防风固土的作用;考虑到堤防两岸房屋、道路等建筑分布情况,堤防背水侧耕地分布情况,因地制宜布设防护林带。堤防工程采取了格宾石笼护坡和草皮护坡等措施,同时在堤顶及堤坡建设纵向和横向永久排水沟,不再产生因水流冲刷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对堤顶及护堤地采取种植灌木及散播草种等植皮措施进行生态绿化,以达到绿化美化的作用。堤防防治区堤防经过的草地段,在距堤防2.0m外布设护堤林,株行距为1.5m×1.5m,三角配置,裸地全面种草;城镇居民密集段,根据房屋道路布设情况,建造绿地花园,绿地点缀观赏性强的绿化灌木;途经耕地段考虑农业生产环境的要求布设护堤林,距堤防2.0m栽植双行乔木,行距为1.5m,三角配置,裸地全面种草;根据当地的土壤及气候条件,选择适生草种和树种。另外,为了减少项目施工中发生新的水土流失,可沿施工场地周边布设修建临时排水沟,接入自然排水系统。

第二,取料防治区。取土场防治区取土场开采前,先剥离腐殖土,在取土场一侧堆放保存;要求采挖时按设计挖深取料,避免超深度取料给土地功能恢复带来困难;施工期间水土保持重点布置好地面径流疏导措施;采料结束,利用工程挖余弃土填筑取土场,进行土地整治,回填腐殖土,恢复土地功能。(1)临时排水措施取土场利用编织袋填土设置挡水埂,控制外水汇入采区,造成土料含水量增加,避免因增加土料晾晒程序而带来的一系列水土流失问题;(2)取土坑治理措施取料结束后,根据弃土筑情况进行土地整治,整理边界,分层压实。经取土、弃土平衡分析,弃土足够填筑取土坑到原来的地面高程,整地覆回腐殖土,恢复土地功能;(3)土地功能恢复措施取土场全面整地,撒播草籽恢复草地,草籽选用当地适生的草种。

第三,弃渣场防治区。弃渣场工程施工时,应先对表土进行剥离,将其堆置一侧,然后进行取土。施工结束后,进行场地清理、弃土场表面应平整,表面及边坡水土流失防护采用绿化措施。

第四,临时道路防治区。在施工结束后,对临时道路进行清理、表面整平,然后复耕绿化;对工程区临时排水沟,及时回填,然后植被绿化恢复。

2.3 水土流失监测

实现绿色施工,要对项目管理模式进行彻底转变,并对管理理念进行不断更新,打破传统管理模式的桎梏。为此,要不断对绿色施工管理范围进行有效拓展,从而使施工环节得到优化和整合。水土流失监测就是从保护水土资源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出发,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对水土流失的成因、数量、强度、影响范围及后果等进行动态的监视和测定活动。根据工程实际总体布局情况,确定工程水土流失重点区域为主体工程施工区、取料场、弃渣场、场内临时施工道路等部位,并在各个监测区布设监测控制点。对水土流失危害(包括泥沙淤积、植被破坏、生态环境破坏)及水土保持工程的效果进行评价。水土流失监测对堤防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1)通过长期监测,为深入认识水土流失规律奠定基础;(2)水土流失监测为土壤侵蚀预报模型提供数据支撑;(3)水土流失监测是坡面和流域水土保持效益分析的有效手段;(4)水土流失监测可为区域水土保持的决策提供技术服务;(5)对水土流失情况开展动态化监测,可对项目水土保持方案错做出定量评价。

3 结语

现阶段,国家对环保重视程度逐渐加深,人们的环保意识也不断加强。重视生态环境质量,倡导“绿色革命”,推广绿色管理理论,能够为相关管理学科变革产生一定促进作用。在工程建筑项目中不断渗透绿色管理理论,能够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并节约更多建筑材料,避免浪费。水土保持方案与防治措施在中小河流治理户县涝河流域防洪工程施工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构建科学、完善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减少水土流失,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和工程效益的及时发挥。户县涝河流域防洪工程水土保持方案与防治措施,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水土保持防治、勘测教材[S].

[2] 全国重点地^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2009~2011、2013~2015)[S].

[3] 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GB 51018-2014)[S].

篇2

1 危害症状

桃瘤蚜以成、若虫群集叶背取食汁液,受害叶边缘向背后纵向卷曲,卷曲处叶肉逐渐增厚,开始为淡绿色,后变为红色,严重时整叶成绳状,叶片边缘形成凸凹不平、不封闭有孔口的伪虫瘿,虫体在伪虫瘿内危害,往往一个梢上大部分叶片均卷缩,后期干枯脱落。

2 形态特征

2.1 无翅胎生成雌蚜

体长约2.1毫米,长椭圆形,较肥大,深绿、黄绿、黄褐至暗黄褐色;头部黑色,额瘤显著,向内倾斜;胸部黑色,短小,有覆瓦状纹。

2.2 有翅胎生成雌蚜

体长约1.8毫米,体淡黄褐色;胸部黑色,额瘤显著。

2.3 若蚜

近似无翅的胎生雌蚜,体小、体色淡绿至淡黄。

2.4 卵

椭圆形,漆黑色。

3 发生规律

北方一年发生10余代,以卵在枝梢、芽腋、树皮裂缝等处越冬。成若蚜危害叶片,有转移寄主危害的习性,一年有两个危害盛期,分别为5-6月份和10月份。果树芽萌发时越冬卵孵化,群集在嫩叶叶背边缘刺吸危害,5-6月繁殖最快、孵化最多,是危害最严重的时期,后开始产生有翅胎生雌蚜,迁飞到夏寄主(艾蒿等)上危害,10月中下旬产生有翅胎生雌蚜飞回桃、樱桃等果树上,随后产生有性蚜,交尾后产卵越冬。

4 综合防治措施

桃瘤蚜的防治,应该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优先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术,根据桃瘤蚜的发生规律,科学使用化学防治技术。

4.1 农业防治技术

加强水肥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果树自身抗性。

4.2 物理防治技术

4.2.1 合理修剪 刮除粗老翘皮、合理修剪有越冬虫卵的枝条、剪下的枝条集中处理或烧毁,降低桃瘤蚜越冬基数。

4.2.2 黄板诱杀 桃瘤蚜成虫对黄色具有强烈的趋性,利用黄板可以诱杀桃瘤蚜有翅蚜,在有翅蚜高峰期到来之前,每亩果园悬挂黄板(20厘米×25厘米)30~40块,可有效降低桃瘤蚜种群数量。

4.3 生物防治技术

4.3.1 保护天敌 桃瘤蚜常见天敌有瓢虫、草蛉、食蚜蝇、蚜茧蜂等。科学使用化学农药,尽量少喷洒广谱触杀性杀虫剂,同时在天敌羽化盛期或寄生率50%以上的情况下,尽量不施药。

4.3.2 利用天敌 捕食性天敌在捕食害虫时,有明显的跟随效应,即天敌种群数量的建立往往滞后于害虫大发生期,影响了对害虫的防效。保留果园良性杂草或种植杂草(紫花苜蓿、夏至草等),可以给天敌昆虫提供充足的蜜源植物及适宜天敌生存的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天敌栖息繁衍,还可以克服天敌与桃瘤蚜在发生时间上脱节的现象,增进其对桃瘤蚜的生态控制。

4.4 化学防治技术

在果树休眠期,一般在发芽前,喷施95%机油乳油100倍液,杀灭越冬虫卵。

篇3

关键词:石榴;贮藏;病害;腐烂

石榴作为集食用、药用及观赏为一体的特种果树,更以其特殊的寓意而深得人们的喜爱。河南省是中国石榴主产区之一,栽培历史悠久,其中河阴石榴已成为省市重点发展的农产品。大量收获的石榴,如果能够进行妥善保藏,使其贮藏到元旦、春节仍能够保持其鲜艳的外观和饱满的籽粒,将会获得极大的经济效益。但是长期以来,由于采后贮藏方式落后,技术手段低下,常常使石榴在贮藏中发生果实腐烂问题,腐烂变质已成为限制河阴石榴贮藏品质的主要因子,迫切需要解决。

1 石榴采后贮藏中腐烂的原因

1.1 病菌造成的腐烂

石榴在贮藏中腐烂多发生在紧接萼筒的果实部位,病菌多在栽培过程中已经寄居在这个部位,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果实本身抵抗能力的下降,病状开始显现。但这些病状多隐藏在石榴嘴内,随着症状的加重,石榴嘴外缘的某个部位会出现拇指大小的褐色病变,这时如果不及时处理,病菌将进一步扩展,最终导致全果腐烂。经调查,这种腐烂由指状青霉引起,多发生在贮藏前期,占贮藏中腐烂的70%左右。该病的病原菌来源于栽培期间,在花期侵入,并处于潜伏状态。果实采收后,如在常温下贮藏,不进行预冷,那么腐烂会迅速发生,往往在一周左右即可显现。

1.2 机械损伤造成的腐烂

果实采摘、运输过程中,由于处理不当造成的机械损伤而导致的腐烂较多。无论是大的开放性的伤口、擦伤或压伤,均会导致腐烂。前两者的腐烂易发现,而后者多由内部开始腐烂,然后果皮才表现出来。所以在果实采收及采后的处理中,要注意避免产生机械损伤。

2 控制石榴腐烂变质的措施

2.1 选择耐贮品种

石榴果实耐贮性与品种、成熟期和果皮厚薄有较大的关系。早熟品种、薄皮品种大多不耐贮藏,宜随摘随销。中晚熟品种耐藏性和抗病性均优于早熟品种可适当贮放。

2.2 田间精心管理

石榴的腐烂主要为真菌病害,病菌主要在树干、病虫枝,干僵果上越冬,翌年 4 月中旬前后产生新的孢子器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严重影响石榴的商品价值和采后的耐藏性。因此,要搞好冬季的清园工作,剪除病虫枝、枯死枝、过密枝和交叉重复枝,挖除染病严重、即将死亡的病株,清除果园内枯枝落叶、落果及树上的干僵果,把修剪和园中清理的枝条、落叶、僵果全部集中烧毁。夏季疏花疏果,除去发育不良和被病虫侵染危害的花果。同时合理施肥,科学用药,有助于防治石榴的各种病虫害,提高商品品质。如在采前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处理,可有效防止贮藏期间的腐烂。

2.3 采收要适时无伤

石榴采收要注意:一是石榴要适当晚采。充分成熟的果实皮色转亮,果肉细胞中的红色或银白色针芒充分显现。二是采收要避开雨天。采收季节要及时听天气预报,可在雨前采收,以减少裂果现象。三是采收宜分期分批进行。石榴花期长,应根据石榴花期分期分批采收,一般将头茬果和二茬果进行贮藏。四是采摘时,病果和裂果应集中处理,防止病菌传染蔓延。采摘时应轻拿轻放,以免伤及内部籽粒,造成贮藏中从内部腐烂。

2.4 合理的采后处理

采收及采后清洗、分级、包装、运输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撕、碰、摔、刺、擦伤果实和碰掉萼片。将病果、虫果、伤果、畸形果、不成熟果等不适合上市和贮藏要求的果实剔除并及时进行处理。石榴采收后可直接进行预贮,也可在防腐处理之后进行。同时,保证库房清洁消毒,加强库内管理可有效改善微生物侵染或低温造成的腐烂,将石榴采后腐烂变质控制在最低水平。

3 结语

篇4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debris flow in Lufang furrow as an research object. From the four aspects that are the topography,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stratigraphy lithology, human engineering activities, meteorological and hydrological, the causes of the debris flow hazard are analyzed, and the basic conditions of formation mudslides and main inducing factors are summed up.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terial factor, and physical feature satisfy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debris flow in the valley, and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are sufficient. If the water factor satisfy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debris flow in the valley, it may break out debris flow again. This research is of certain significance to the prediction and mitigation of debris flow hazard in Lufang valley.

关键词: 泥石流;炉房沟;成因分析;防治措施

Key words: debris flow;Lufang Valley;cause analysis;prevention and cure

中图分类号:P64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4-0291-03

0 引言

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的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是一种含饱和或过饱和的高浓度碎屑物沿侵蚀坡面和陡峻沟床流动的流体[1],其发生常具有突然性、间接性和反复性的特点,常给山区经济发展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小河镇炉房沟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北东部的牛栏江西岸,为牛栏江一级支流,地理坐标:北纬27°10′~27°18′,东经103°04′~103°12′。据统计,小河镇炉房沟自1953年以来曾发生过多次洪水及泥石流灾害,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损毁房屋多间,毁坏农田上千亩。2010年“7.13”洪涝泥石流灾害,共造成19人死亡、26人失踪、43人重伤,受灾人数达1200余人,冲毁房屋16户128间,预计经济损失达1.8亿元,此泥石流危害性等级为特大型[2]。为此,研究该泥石流形成的条件并制定合适的治理措施就显得相当重要。

1 泥石流成因分析

根据现场调查及地质资料等分析,该泥石流的形成因素主要有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及地层岩性、人类活动和气象水文四个方面。

1.1 地形地貌 炉房沟位于牛栏江左岸,流域面积79.943km2,以构造侵蚀、溶蚀高山峡谷地貌为主,地形起伏大,地势西高东低,地形由西向东陡倾,地势起伏不平,相对高差3290m,高差大,具备水动力条件。炉房沟南支沟主沟长约7.03km,平均纵坡降约206‰,北支沟主沟长约10.04km,平均纵坡降约184‰,纵坡降均较大,迳流侵蚀作用较强。炉房沟上部及中部沟谷横断面多呈“V”字形,两岸坡坡度一般大于40°,局部陡坡可达60°~70°,形成危岩陡壁,岸坡冲沟较发育,冲沟溯源、侵蚀作用强烈,各种地形条件有利于雨洪汇集和固体物质启动,从而形成泥石流(炉房沟地区卫星图见图1)。

1.2 地质构造及地层岩性 研究区区域构造上属川滇经向构造体系,位于川滇经向构造带北段东缘与东侧滇东“多”字型构造的结合部,构造以北西向构造为主,南北向构造和北东向次之;断裂为主,褶皱次之(见图2)。断裂、褶皱是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泥石流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岩石的完整性,从而加速岩石的风化、雨水侵蚀等,降低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来实现的。

研究区内构造发育,主要断裂、褶皱有:炉房沟断裂(F2):走向310°~340°,倾向北东,倾角约50°,延伸长度超过22km,以张扭性为主。小河街断裂(F1):走向南北向,倾向东,倾角50~60°,延伸长度超过15km,以压性为主。药山向斜:轴部呈北东―南西方向延伸,长度超过25 km,轴部地层由Pz2组成,两翼由Pz1组成,基本对称,岩层产状平缓,12°~25°。

据相关地质资料及现场实地调查,研究区出露地层中松散层有第四系残坡积层(Qel+dl)、第四系冲洪积层(Qal+pl)、第四系坡洪积层(Qdl+pl)、滑坡堆积层(Qdel)、崩塌堆积层(Qcol)、泥石流堆积层(Qsef)块石、卵石夹粘性土;下伏基岩均为古生界地层,自寒武系至二叠系均有分布,岩性为砂岩、泥岩灰岩、白云岩、玄武岩等,节理裂隙发育,易形成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研究区第四系残坡积层厚度较薄,厚度一般在1.0~2.0m之间;泥石流堆积体厚度较大,泥石流堆积扇厚度一般在5~15m,基岩在沟岸及两侧山脊多有出露。

由于研究区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的上述特征,加之区域内新构造运动活动强烈,引起区内岩体强烈破碎,易产生滑坡、崩塌及风化作用等,为区内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

1.3 人类工程活动 研究区人类活动主要为修建公路、采矿和耕种,其中尤以修建公路对地质环境影响最大。近年来,较多的村际公路在修建,由于自然地形陡峻,加之工程投资有限,公路开挖形成了很多高陡边坡且基本未采取支挡防护措施,边坡稳定性差容易形成滑坡、崩塌,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固体物源;采矿活动主要分布在炉房沟的中游沟底,均为坑采,部分矿渣随意堆放在离沟床很近的沟岸上且采取必要的支挡措施,稳定性差,成为泥石流的物源;另外研究区内人口较密集,村庄星罗棋布,很多坡度30°山坡表面被开垦为耕地,耕地土体松散,雨季引发坡面侵蚀,造成水土流失,并容易引起斜坡失稳形成滑坡,为泥石流提供固体松散物源。

1.4 气象水文 研究区属牛栏江高山峡谷区,具有典型的立体气候特征,根据高程的不同,区内自高向低分属寒带、温带和亚热带三种气候带,干湿气候分明,区内多年平均气温21.1℃,水汽来源主要是印度洋暖湿气流,降水量在800~1500mm之间,多年平均降水量约1050.2mm。降雨主要集中在6~10月,占全年降雨量的80%以上。根据收集到的有关降雨量资料,2010年7月13日诱发泥石流的强降雨主要集中在2010年7月12日22时至13日10时12小时内,分布范围广。研究区附近荞麦地河大村雨量站12日22时~13日9时11小时降雨量50.5mm;牛栏江小河水文站13日2~8时降雨量35.4mm。高强度的降水及暴雨,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及水动力条件,同时在暴雨作用下产生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

综上所述,地形陡峻,构造发育,岩层软弱、破碎以及不规范的人类工程活动等所提供的丰富的固体物质都是泥石流形成的基础条件,而集中充沛的强降雨则是泥石流形成的主要诱导因素。研究区泥石流形成的基础条件充分,一旦作为主要诱导因素的水源条件满足泥石流形成条件,就可能再次爆发泥石流。

2 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发生、发展和危害与特定的地理环境、形成因素密切相关。泥石流的防治是根据泥石流的成因要素和治理需要,采用综合治理、局部治理、预防和预测措施来控制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减轻或消除对被防护对象的危害,使治理的结果达到预期要求。结合炉房沟地理环境及泥石流形成相关因素,炉房沟泥石流的防治,宜采用标本兼治,因地制宜的方法对策,建立以政策和信息管理的非工程措施和各种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体系。

2.1 非工程措施 ①加强对当地居民进行地质灾害知识的普及教育工作,增强当地群众对地质灾害危险、危害性的认识,使其自觉保护自然环境;加强防灾、救灾以及自救的宣传工作,强化群众防范地质灾害的意识。②建立区内地质灾害点(滑坡、崩塌等)、雨量的监测、预报工作站,进行定期监测,及时预报。建立炉房沟泥石流信息系统,将气象预报和地质灾害信息相结合开展泥石流预测、预报。

2.2 工程措施 ①在炉房沟人工弃土堆积区、中部陡坡开垦为耕地区、支沟侵蚀较严重区及滑坡、崩塌发育区域进行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种植草皮等,运用生物工程技术预防泥石流[3][4],其目标以恢复植被,起到固土、固水作用。修筑截、排水沟,对地表水、地下水进行综合治理。②拦挡、谷坊坝工程:在炉房沟中、上游地段因地制宜地选择地形狭窄,坝基坚实、沟道较缓、库容较大的地缘优势处布设拦挡坝,在滑坡、崩塌较集中地段布设谷坊坝,以反压岸坡及滑坡坡脚,起到稳固岸坡的作用,并且拦挡固体松散物,减少泥石流固体物质补给量,遏制泥石流的发展,减缓各沟的下切、侧蚀、溯源侵蚀、稳坡固床,拦挡部分弃土,防止沟床内已有松散堆积物继续下泄。③排导槽工程:在炉房沟各支沟下游交汇处各布置排导槽工程,排导槽截面要足够宽,有排泄一次暴发最大泥石流量的能力;在排导槽的下游出口位置,布设停淤场,停淤场的容量要满足设计50年的泥石流总量堆积。④防护堤工程:由于炉房沟所布设防护提位置地段地势较平缓,沟岸冲蚀严重,滑坡发育,沟岸分布有农田,不宜设置拦挡坝、谷坊坝工程,综合考虑在该段设置沟岸防护堤,防止沟岸侧蚀坍滑,减少泥石流固体物质补给量,稳坡固床,保护居民点及两岸农田等的安全。

3 结论

3.1 泥石流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地形陡峻,构造发育,岩层软弱、破碎以及不规范的人类工程活动等所提供的丰富的固体物质都是泥石流形成的基础条件,而集中充沛的强降雨则是泥石流形成的主要诱导因素。

3.2 研究区泥石流形成的基础条件充分,一旦作为主要诱导因素的水源条件满足泥石流形成条件,就可能再次爆发泥石流。

3.3 炉房沟泥石流的防治宜采用标本兼治,因地制宜的方法对策,建立以政策和信息管理的非工程措施和以植物措施、拦挡坝、谷坊坝、排导槽、防护堤工程为主的各种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体系。

参考文献:

[1]赵旭润.海流沟泥石流形成机理及治理方法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DZ/T 0220―2006,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S].

篇5

关键词:变压器;直流电阻

中图分类号:TM40 文献标志码:A

1概述

变压器绕组直流电阻的测量是变压器出厂、交接大修以及1一3年预防性试验等所必做的试验项目。GB/T6451-1999中规定:“对于1600kVA及以下的变压器,直流电阻不平衡率相为4%,线为2%;2000kVA及以上的变压器,直流电阻不平衡率相(有中性点引出时)为2%,线(无中性点引出时)为1%。如果由于线材及引线结构等原因而使直流电阻不平衡率超过上述规定时,除应在生产记录中记录实测值外,还应写明引起这一偏差的原因。使用单位应与同温度下的出厂实测值进行比较,其偏差应不大于2%。”

2 在现场试验中常有发现的情况

2.1低压直流电阻测量数值异常

(4)措施:①采用大电流直流电阻仪(推荐≥20A );②测量时,人工判断稳定,当电阻自动判断稳定后,如数值与历史数据有差别,应重新启动测量(不要断电)。

2.2低压直流电阻三相不平衡率超差

备注:标注黄色者为不合格。

从表2可看出,低压绕组三相最大互差超出1%,即不合格,低压直流电阻测量数值异常的原因主要有:

(1)从测试方法是否有影响。从表1中压侧的数据结果,排除了因测试方法而产生的误差;

(3)从安装工艺及变压内部质量的影响,①线圈与接线板是否压紧,从测量数据来分析, Rac>Rbc>Rab,,由此可以猜测C相的直流电阻比较大,C相线圈与接线板是否压紧可能性比大,或者两者的接触面积不过,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很大。②变压器绕组所用材质原因影响如线圈与接线板连接部分的铜质量;根据出厂值来判断,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很微少。③变压器结构原因:A.大型电力变压器体积较大,三相低压线圈引线长度差异较大,有可能C线圈长度比较长,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很大但不可避免;B. 低压线圈直流电阻较小,导致引线电阻在整个绕组电阻中所占比例较大; 根据出厂值来判断,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很微小C. 上部出线,配平衡较难,对测试结果有影响但不可避免;

(4)咨询现场厂家后一致认为安装工艺可能性最大,结果将主变变低侧套管拆出后,发现线圈与接线板的螺帽有松动,将线圈与接线板紧后,重新测试。

3 预防、控制措施

因主变装后若直流电阻测试不合格,须将相关的套管解体,其工作量非常大,且变压器身在大气中暴露时间长易受潮,为保证工程质量,避免不必要的返工,建议采用以下的方法进行控制:

(1)在安装前安装人员应会同厂家人员共同检查相关设备,查看是否有变形、氧化、磨损等现象,若有,应要求厂家更换。对于各相关元件,应按产品技术要求进行仔细清洁。

(2)对于搭接式触指结构须在现场安装的,可在外面先进行临时组装并测量其电阻值,可提前发现因制造公差太大不配套、现场导体清理不干净等原因造成的接触电阻增大,以提前处理,防止因产品质量或安装的原因引起直流电阻的增大。

(3)做大容量变压器测低压侧时采用大电流直流电阻仪( 推荐≥20A );测量过程,人工判断稳定,当电阻仪自动判断稳定后,如数值与历史数据有差别,应重新启动测量(不要断电)。

(4)安装时,对于影响到主变直流电阻,要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仪器进行比较,所测出结果应一致,防止因仪器或方法不正确引起直流电阻的增大。

(5)做试验对相关的试验仪器的使用要熟悉,防止因仪器使用不正确引起直流电阻的增大,可以用同一种仪器不同的档位做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后,再与出厂值比较,才能判断设备的是否好。

(6)做大容量变压器测低压侧发现三相最大互差超出1%时,与出厂值比较,才能发现问题的存在;

结语

在大型主变安装试验中,经常出现直流电阻不合格的情况,安装试验人员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事先编写详细的安装试验方案,提前对相关元件进行检查、测试,以避免不必要的返工。只有这样,工程产品质量才能得到良好的保证,电力建设工作才能真正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篇6

1.1自然因素特殊的地质构造和地理环境,是地质灾害的主要成因。地形地貌的影响以及水文气候的特点和地质环境的特点等都会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发生起到促进作用。①地形地貌。某些山区河谷间差异较大,地势陡峭、地壳不稳定等,容易诱发地质灾害。②水文气候。某些地区降雨量充沛,夏季多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冬季阴雨绵绵。③地质环境。某些山区呈断裂发育,多褶皱,岩体破裂,已经呈现出多种裂隙。但就这种地质条件而言,一旦存在外界条件刺激,很容易造成自然灾害的发生。④山区地震。随着地震的发生,从而造成多种自然灾害的隐患,且发生较为频繁,若再加上外界因素的影响,地质较为脆弱的地区也就成了灾害多发地,而这些地区也是应做好防范措施的重点区域。

1.2人为因素对于地质灾害而言,多数灾害的发生都与人为因素有关。滥砍滥伐、矿产资源不合理开发等因素是导致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大面积森林的破坏,不限制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将会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矿山的过度开采,不仅会使植被遭到破坏,而且将产生的矿渣与废土倒进河流中,直接造成河道淤积。如果气候发生变化,会导致河水流量猛增,发生泥石流自然灾害。

2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2.1地质灾害监测1)建立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我国现已建设全国范围内的气象、水利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因此,各个地区在针对自身具体情况进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时候,要注意做好彼此之间的衔接工作。尤其是在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以及山洪的人口密集城镇、高山峡谷带,要对气象、水文以及地质灾害等加强专业的设备监测,尽可能地将这些地区的监测盲区消除。2)积极采用科学技术。对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地质灾害防治要能将“感”“传”“知”“用”这几个层面做到准确地掌握,其中“感”是对监测数据进行采集,通过移动终端对所采集的信息加以传递,通过卫星传回监测的数据,再对这些数据加以处理分析并建立模型,对地质灾害的状态以及发展趋势加以判断。最后采取辅的决策,提出对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以及搬迁转移等措施提出。

2.2地质灾害预防1)建立健全防控机制。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分析,采取多样化的防治措施,由于地质灾害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促进形成,所以,为能够将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得到有效防治,要从源头上进行消除。2)做好防治工程设计。结合实际岩土工程所受的灾害情况进行防治途径的确定,然后再按照灾害的发生程度以及对防治目标的确定等对防治实际强度和工作量进行详细的制定,例如采取支挡、排水以及加固等方面的措施进行实施。3)工程防治措施。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对于中型以上滑坡,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工程防治措施。4)生物防治措施。主要是通过植树造林以及草坡护理等方式实施防治,这在环境保护以及防治的时间上都有着较好的效果呈现。还可用地质灾害的避让措施,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通过避让措施能够对地质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

2.3对地质灾害展开积极治理恢复矿山地质环境,做好山洪灾害的防治,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加强对中小河流进行治理,加固病险水库,做好容易发生灾害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这些工作都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息息相关。现阶段,我国已对上述灾害的治理有了相对应的规划,下一步是做好彼此之间的衔接工作。

2.4加强应急救援工作①加强我国地质灾害的应急能力。在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工作中,要将公安消防、武警官兵以及的力量充分运用到地质灾害的救援中去,同时要加强对交通、通信以及专业设备的配备,定期组织进行应急演练,以便加强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②加强基层防范地质灾害的能力。提高乡村地质灾害的应对能力,在汛期的时候,要加强监察检查,同时安排专人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监察巡视。除此之外,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至少每年在汛期之前组织一次应急避险的演练。

3结语

篇7

1、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

自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地质工程学。地质工程学是研究与解决从规划到竣工乃至工程运行后效的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科学。它把地质体乃至地质环境作为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来对待,显然这是符合大系统工程学的思想的,它包含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两个方面,但以后者对其特点的反映更为深刻。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思想。

2、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生态环境多变,加之又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在我国非常活跃。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一半左右,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2.1 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

(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滑坡发生的规律:

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

(1)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

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3)易滑(坡)岩、土分布区。(4)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2.2 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崩塌的诱因:

(1)采掘矿产资源;(2)道路工程开挖边坡;(3)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4)堆(弃)渣填土;(5)强烈振动。

2.3 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泥石流的诱因:

(1)不合理开挖;(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3)滥伐乱垦。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2.4 人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析

人为活动加剧或加速地质灾害的发生所带来的危害性大大超过正常状态下产生的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如: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铁道、公路等各种工程建设的开挖,亦经常加剧地质灾害(土壤侵蚀、地面塌陷与沉降、滑坡、岩爆、泥石流、荒漠化以及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等)的发生。滥砍滥伐森林资源,造成土壤侵蚀、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并导致洪灾的加剧发生。人工爆破也会诱发岩溶塌陷、滑坡等灾害的发生,还有可能引起连锁性的岩溶塌陷。

2.5 人工诱发地质灾害的特点如下:

(1) 诱发速度快。在自然地质演化及气候变化过程中,岩体由相对稳定至不稳定的变化,经历长时间过程。而人工因素诱发下,就大大地缩短了自然演化时间,加速岩土体的岩性变化,而导致突变灾难的发生,并造成更大的损失。

(2) 诱发灾害面广。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除了特大灾害之外,一般其危害性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人工因素诱发下,其危害性就具有更大的影响面。例如由于生物资源——森林的破坏,工程的大规模开挖,影响的是区域性环境恶化,诱发区域性旱涝灾害,以至引发全球性荒漠化。人类活动产生的升温效应,对气候及地质灾害诱发作用的影响也是全球性的。

(3) 灾害损失巨大,除了地震之外,人工诱发的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是严重的。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工诱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仍会不断增加,目前估计地质灾害损失每年约500亿元,而受到威胁的就是这些数据的数倍至数百倍。

3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防治措施

3.1 做好防治工程设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必须根据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的成因机制、运动模式、易发性及防治目标制定。

(1)根据致灾的成因确定主要防治途径;

(2)根据灾害的易发程度、防治目标确定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程量。

3.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现行行业规范,《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质量

检验评定标准》等技术标准及资料分析,国内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工程类型有:排(截)

水工程、支(拦)挡工程、加固工程、护坡工程、减载与压脚工程及搬迁和避让等。

3.3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l)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对于中型以上滑坡,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工程防治措施。

(2)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能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条件,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效益。

根据调查区地质灾害特点和自然经济条件,泥石流区,地面塌陷区及水土流失区应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防治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经济损失。

(3)避让措施

①雨天避让措施。对灾害隐患点和变形斜坡,采取雨天临时避让措施,各镇在防灾预案的基础上编制安全转移预案,雨天对受威胁户一一作转移地点安排。应根据就近原则、转移地(接受户)不受地质灾害或其它灾害威胁的原则进行操作。

②搬迁避让措施。对一些危险性大、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防治费用超过搬迁费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采用搬迁避让措施。调查区需搬迁避让或已搬迁的灾点。

4、结语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应用,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术必将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煤矿 水灾 措施 自救

1 概述

对于我们国家来说煤矿水文地质条件复杂,而在煤矿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常常受到水的危害,一旦发生透水现象不但影响矿井正常生产,而且有时还会造成人员伤亡、淹没矿井和采区,危害十分严重。可我国又是世界上主要产煤国中受水害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所以,加强煤矿水害的防治工作研究意义非常重大。

2 矿井水灾发生的原因及危害

矿井水灾是指矿井在建设和生产中,地面水和地下水通过各种通道涌入矿井,如果矿井涌水不能够使矿井正常排水,就会形成矿井水灾。

2.1 矿井水灾形成的原因

知道了什么是矿井水灾后,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矿井水灾发生的原因。总结过去发生的矿井水灾,往往是安全思想不牢,思想麻痹,从而情况不明,措施不当所致。其主要原因可归结如下几个方面:

由于对水文地质情况不清,造成井巷接近老空积水区、充水断层、陷落柱、强含水层及打开隔离煤柱。

矿井施工质量低劣,致使矿井井巷严重塌落、冒顶、导致透水。

由于一些矿井存在乱采乱掘现象,从而破坏了防水煤岩柱造成突水。

在测量工作中人为造成的失误,导致巷道穿透积水

区。

排水设备能力不足或设备不完好或排水设备平时维护不当。

矿井出现透水征兆人们未察觉、未重视或处理不当而造成透水。

防水闸门安设合格及年久失修而造成淹井。

2.2 矿井水灾的危害

我们都知道在矿井的生产作业中若是发生矿井水灾,将对其正常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导致矿井生产作业效率降低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有可能造成矿井人员伤亡,其具体的危害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考察:

①由于瓦斯爆炸或硫化氢中毒如果发生老空积水,集聚在老空区的瓦斯和硫化氢气体会随水流出。涌出的瓦斯达到爆炸界限,遇到火源就会发生爆炸。在通风不良的井巷中,人员呼吸剧毒硫化氢气体,也会中毒死亡。

②污染生产作业环境。会使巷道有很多的积水,顶板的淋水将导致周围巷道空气以及工作面潮湿,这样就会导致一些病菌产生,不能保障良好的工作环境,危害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③增加排水费用矿井水的存在,在生产中必须进行机械排水,增加了煤炭开采成本。排水量越大,排水费用越高。

④增加设备的损耗,减少相关设备的使用寿命。水在氧气的作用下对金属设施、设备具有较强腐蚀作用。

⑤损失煤炭资源,为了预防矿井水灾,矿井不得不留设相当规模的安全防水煤柱,严重影响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⑥伴随突水,会有大量的煤泥和岩石淤积巷道,给救灾人员的通行造成障碍,延长和延误救灾救人的时间。

3 矿井水灾的防治措施

既然矿井水灾对矿井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对矿井水灾的防治措施就成为重要的工作之一。矿井防治水灾的目的是防止矿井水灾事故发生,减少矿井正常涌水,降低煤炭生产成本,在保证矿井建设和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合理地回收煤炭资源。为达到此目的,必须根据各矿不同的水文地质特点及矿井水灾发生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措施。《煤矿安全规章》第二百五十一条规定“煤矿企业应查明矿区和矿井的水文地质条件,编制中长期防治水规划和年度防治水计划。,并组织实施。”因此防治矿井水灾就要在保证矿井安全生产的前提下,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井上井下结合。矿井防水分概括起来可分为:地面防治水和井下防治水。

3.1 地面水治理措施

地面防水是指在地表修筑各种防排水工程,防止或减少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涌入工业广场或深入井下,它是保证矿井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特别是针对以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为主要充水水源的矿井尤为重要。地面水治理措施如下:

①合理确定井口位置。井口标高一定要与当地历史最高洪水位高,或修筑坚实的高台,或在井口附近修筑可靠的排水沟和拦洪坝,防止地表水经井筒灌入井下。

②填堵通道。为了不让降水渗到井下,要把矿区地面不平整的地方弄平整,或者采取不透水层等措施。

③整治河流。在矿井范围内有常年性河流流过且与矿井充水含水层直接相连、河水渗漏是矿井的主要充水水源时,可在河流进入矿区的上游地段筑水坝,将原河流截断,用人工另修河道使河水远离矿区。若因地形条件不允许改道,而河流弯曲较多时,可在井田范围内将河道截弯取直,缩短河道流经矿区的长度,以减少河水下渗量。河流改道虽可彻底解除河水透入井下之患,但工程大,费用高,应做技术经济比较后再设计施工。

④修筑排(截)水沟。山区降水后以地表水或潜水的形式流入矿区,如果地表有塌陷裂缝,就会不可避免的加大矿区涌水量。针对这一状况,可以修筑排水沟,把水排到不会影响到矿区的地方,避免涌水量的增加。

⑤做好雨季前的防汛准备工作。做好雨季防汛准备和检查工作是减少矿井水灾的重要措施。炉灰、垃圾等杂物不得堆放在山洪、河流冲刷到的地方,以免冲到工业广场和建筑物附近,或淤塞河道、沟渠。

3.2 井下防治水措施

井下防治水工作是一项十分艰巨细致的工作,为正常生产,《煤矿安全规程》对井下防治水作了规定。具体措施有:

①掌握矿井的水文地质资料。

②探放水:都必须贯彻“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

③隔离水源:隔离水源措施包括留设防水煤柱和隔水帷幕带。

④堵截井下涌水:为预防采掘过程中突然涌水而造成淹井事件。

⑤治理地下暗河。

篇9

1、类型

(1)滑坡。特质类型以碎岩及松散土石为主,是我乡主要地质灾害地段,分布于*、青峰、等村。

(2)崩塌。以石灰岩、泥质灰岩、砑岩为主,力学性质以倾倒为主,分布于板桥、木瓜等村。

(3)泥石流。主要为山坡沟槽型,多为山沟两侧松散堆积物及公路建设石渣,不合理堆放堵塞沟谷引起,规模多为小型,松散土石主要来源于重力补给,流体性质为稀性。

(4)地面崩塌。地裂和地下流干。主要为矿山采空引起。

2、危险特征

(1)造成民房损坏和人员伤亡等生命财产的危害。

(2)造成公路堵塞、桥梁毁坏等道路交通安全的危害。

(3)造成对厂矿、集镇、学校和机关等工程设施的危害。

(4)造成农田跨塌。冲毁、农作物减产或绝收,水利设施失效等农业危害。

二、地质环境特征

*乡位于*县北部山区,境内高山、缓坡、平坝兼有,地势北高南低,腹部低平,形成一条南北走向的槽谷地带。地岳构造以华夏构造体系,南北向构造体系为主。境内海拔差异大,山高坡陡,切割冲刷剧烈,土层脊薄,植被单一,涵蓄水能力差,生态平衡脆弱。

境内主要河流有*河、*坪、洪水主要受降雨影响,雨到山洪发,雨停山坡干。年降雨量在1200毫米左右,雨季主要在7、8两月,多大雨和暴雨。

随着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的实施,人为乱砍滥伐林木,毁林开荒、陡坡及顺城垦植、乱挖乱采至使水土严重流失的现象有所减少,便大规模的公路建设,放炮取石,边坡过陡过高开挖以及罕见大暴雨等诱发加剧了地质灾害发生。

三、2009年全乡地质灾害预测

(一)分区预测

根据我乡地理环境区域差异特征,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点和生产活动强度等因素,将我乡划分三大片区。

1、河谷地带。海拔1000米以下的河流两侧。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强烈一旦发生暴雨则易发生滑坡、崩溻、地表沉降。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性为中、高危险。

2、半山地带。我乡半山地带地形起伏大,沟深坡陡,构造发育、岩石破碎、松散坡积物堆积厚度大,在降雨作用下,不稳定斜坡岩石冲蚀、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危险性一般为中等,部分为高危险。

3、山土地带。海拔1200米以上村社,森林植被较好,斜坡水土保持能力不断增强,地质灾害一般为低易发或不发区,部分为中等发区。

(二)地质灾害点预测

往年,我乡地质灾害频繁,总体较为严重,由于灾前预防及时准确,监灾避让措施到位,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不少经验。受5.12地震的影响,我乡的地质灾害点增多,重点地质灾害监测治理点分布全乡。请各村、社和国土等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抓好防治工作的落实。

四、2009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地质灾害防治,以坚持“以人为本,群测群防”为指导思想,坚持政府负责,群众参与的行动方针,支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区域。

(一)健全和完善群测群防,报、预警体系

1、体系结构

2、工作措施

(1)搞好排查、摸清家底。各村要以社为单位逐户排查,对各危险点和隐患开展细致深入的调查工作,了解发展趋势和威胁范围,对高危险地质灾害要请有关部门来评估,从源头上遏制人为诱发地质灾害。

(2)各村要对排查出的地质灾害点分别制定防治预案,划出危险区范围,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层层落实防灾预案和群测群防措施,将地质灾害防避避险明白卡发至受威胁的各个单位和每个农户手中,做到上下心中有数,便于采取防治措施。

(3)国土所要协助各村制定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对监测员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特征、活动规律和危害,掌握简易监测方法、监测记录、数据上报、预警信号等业务指导工作,为政府做好群测群防当好参谋和助手。

(4)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群众认识地质灾害的成因、演化规律,掌握简单的监测方式和避让措施,增强公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5)中小学、乡级各部门要制定避险、抢险、救灾方案,乡武装部要成立民兵救灾抢险队伍和应急分队。医院要做好必要的抢救力量,政府要备好救灾物资和多渠道筹措资金,在发生险情时能组织队伍和物资赶赴现场救灾。确保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避让措施。各项工程的的规划和实施要尽量避让开地质灾害易地区,无法避开要采取工程防治措施。对受地质灾害高危险威胁的村民,要动员搬迁避让,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生物措施。对山高坡陡等地质灾害易发区要实施退耕还林(草)植树造林等,改善土壤条件,恢复植被。

篇10

Abstract: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refers to the excavation of rock and so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reinforcement;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project is harmful geological phenomenon of natural or anthropogenic effects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he latter includes more comprehensively for the reasonabl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ge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ought. This article expounds on the connotatio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nd geological disasters, geological disaster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azard and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project main technical standards for construction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Key words: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416.1

1 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力度也普遍增大,给我国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地质灾害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或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

在我国,大多数地质灾害现象都是人为因素引发的,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的1/4至1/5,因此,减少或制止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及时采取地质灾害预防和防治措施,是我国当前减少损失的首要途径。

2 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2.1 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滑坡的诱因:①地震;②降雨和融雪;③地表水的冲刷、浸泡;④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⑤开挖坡脚;⑥蓄水排水;⑦堆填加载;⑧劈山放炮,乱砍乱伐。滑坡发生的规律: 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①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②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③易滑(坡)岩、土分布区。④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2.2 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崩塌的诱因: ①采掘矿产资源;②道路工程开挖边坡;③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④堆(弃)渣填土;⑤强烈振动。

2.3 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泥石流的诱因: ①不合理开挖;②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③滥伐乱垦。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2.4 地面变形

地面变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与地裂缝。目前中国发生地面沉降活动的城镇有70多个,明显成灾的有30余个,最大沉降量已将近3m。这些城市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相连形成广阔的地面沉降带(区)。造成中国城镇地面塌陷原因有三:一是不合理地大量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引起的塌陷;二是表面岩溶活动引起的塌陷;三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地面塌陷发生的规律: ①岩溶强烈发育的纯可溶岩分布地带或沿其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地带;②沿可溶岩中的断裂带或主要裂隙交汇破碎带,岩层剧烈转折、破碎的地带;③松散盖层较薄且以砂石为主,其底部粘性土层缺失或甚薄(一般不足1-2米)的“天窗”地段;④岩溶地下水的主迳流带或岩溶管道上;⑤具有潜水和岩溶水双层含水层分布地带;⑥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区;⑦岩沉吟地下水位在基岩面上下频繁波动的地带,或受排水影响强烈的降落漏斗中心及近侧地段;⑧临近河、湖、塘地表水体的近岸地带;⑨岩溶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低洼地带。

2.5 人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析

人为活动加剧或加速地质灾害的发生所带来的危害性大大超过正常状态下产生的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如: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铁道、公路等各种工程建设的开挖,亦经常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如:土壤侵蚀、地面塌陷与沉降、滑坡、岩爆、泥石流、荒漠化以及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等灾害。人工滥伐森林资源,也造成土壤侵蚀、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并导致洪灾的加剧发生。人工爆破也会诱发岩溶塌陷、滑坡等灾害的发生,还有可能引起连锁性的岩溶塌陷。

人工诱发地质灾害的特点如下: ①诱发速度快。在自然地质演化及气候变化过程中,岩体由相对稳定至不稳定的变化,经历长时间过程。而人工因素诱发下,就大大地缩短了自然演化时间,加速岩土体的岩性变化,而导致突变灾难的发生,并造成更大的损失。②诱发灾害面广。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除了特大灾害之外,一般其危害性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人工因素诱发下,其危害性就具有更大的影响面。例如由于生物资源———森林的破坏,工程的大规模开挖,影响的是区域性环境恶化,诱发区域性旱涝灾害,以至引发全球性荒漠化。人类活动产生的升温效应,对气候及地质灾害诱发作用的影响也是全球性的。③灾害损失巨大,除了地震之外,人工诱发的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是严重的。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工诱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仍会不断增加,目前估计地质灾害损失每年约500亿元,而受到威胁的就是这些数据的数倍至数百倍。1998年洪灾损失2000多亿元,死亡1432人,其中不少损失是通过地质灾害而产生的。

3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

3.1 主要的施工技术标准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点是隐蔽性(如抗滑桩)、复杂性(如抗滑桩+锚拉+挡板+冠梁)和多样性(防治滑坡可采用桩,亦可采用挡土墙),以地下工程施工为工艺特点,因此与地基与基础工程和岩土工程具有十分相近或相同的工艺流程、施工工序和施工工法。

3.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防治措施

3.2.1 做好防治工程设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必须根据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的成因机制、运动模式、易发性及防治目标制定。①根据致灾的成因确定主要防治途径; ②根据灾害的易发程度、防治目标确定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程量。

3.2.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现行行业规范,《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等技术标准及资料分析,国内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工程类型有:排(截)水工程、支(拦)挡工程、加固工程、护坡工程、减载与压脚工程及搬迁和避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