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实验动物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9: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实验动物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肾脏病;动物模型
1900年,Lindemann用豚鼠抗兔肾抗体给兔注射而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伴有蛋白尿的抗血清肾炎动物模型[1]。此后的100多年来,用于了解人类肾脏病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动物模型一般分为2类,一类是通过施加人为操作而模拟人类肾脏病的模型,这类经典的动物模型包括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肾炎、Heymann肾炎、抗Thy11抗体肾炎、BSA肾炎以及嘌呤霉素肾病等。其中,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肾炎是由针对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的外源性抗体所引发的,可以说,百年以来有关肾小球肾炎免疫发病机制的基础研究起始于该模型[2]。另一类动物模型是“自然发病模型”,也就是让动物自然出现近似人类肾脏病的病理特征,它们包括HIGA小鼠IgA肾病和NZB/WF1小鼠、MRL/1pr小鼠狼疮性肾炎模型。另外,借助基因敲除、siRNA转染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也可以制作出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肾炎和狼疮性肾炎模型,也就是转基因动物模型(模式动物)[3]。从理论上说,相比于“人为操作”的动物模型,模式动物能更准确地模拟人类肾脏病的发病因素。
1 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肾炎模型――马杉肾炎
人类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s syndrome)临床表现为咳嗽、咳血、呼吸困难,并且,伴随着蛋白尿、血尿以及急剧的肾功能减退。这种疾病的肾损伤就是指患者出现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肾炎(anti-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 nephritis)。患者肾小球内出现局灶增殖性病变和特征性IgG荧光抗体线性沉着,同时,鲍曼氏囊内充满了新月体。究其病因,就是因为机体产生了针对IV型胶原α3端NC-1区域的自身抗体[4]。
1931年,日本千叶大学病理学者“杉三”把含有无数抗原的大鼠肾组织匀浆给异种动物兔进行免疫,研制出“马杉肾炎(masugi nephritis)”模型[5],该模型被欧美人称之为“肾毒素血清肾炎(nephrotoxin serum nephritis)”[6],后来,因为发现该模型的致病性抗原在GBM上,所以,马杉肾炎模型成为后世研究人类抗GBM抗体肾炎的代表。近年来,日本学者永松等将大鼠肾皮质匀浆给兔子皮下注射,再用胰蛋白酶处理实验兔GBM而溶解其抗原,然后,把针对这种抗原的抗血清给大鼠静脉注射,致敏性兔球蛋白可以诱导大鼠出现严重的增殖性肾小球肾炎,称之为“新月体型抗GBM肾炎”。作者发现,给大鼠注射的抗GBM抗体会立即沉着于GBM,产生所谓“异源性阶段(heterologous phase)”的免疫反应而损伤GBM,此后,在实验鼠体内产生能与GBM结合的抗兔IgG抗体,该抗体在GBM上诱发了第2次“同源性阶段(autologous phase)”的免疫反应。此时,再次静脉注射兔致敏性球蛋白(抗GBM抗体)可直接引发“同源性阶段”的免疫反应而诱导肾炎[7]。抗GBM抗体肾炎就是基于这样的免疫反应原理而发生的。与马杉肾炎相比,该肾炎模型在肾小球内形成了明显的新月体,肾功能急速下降,与人类激进性肾小球肾炎的肾组织病变特征非常类似。借助这个动物模型可以观察激素、免疫抑制剂以及抗免疫性中药治疗肾炎的药效。
近年来,借助磁性微粒子和磁石的肾小球分离术可以制作出高特异性的抗小鼠GBM抗体[8]。此外,各种转基因抗GBM抗体肾炎小鼠模型也孕育而生,其中,包括敲除前列腺素E2受体亚型 EP1的转基因小鼠模型[9],还有瘦素缺损性转基因小鼠模型[10],这些模式动物可用于研究抗GBM抗体肾炎进展的机制。
2 膜性肾病模型――Heymann肾炎
迄今为止,人类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致病性抗原还不是很清楚,可能与疟疾、B型肝炎、梅毒等感染有关。该病的临床表现是伴有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的肾病综合征。其病理特征包括GBM上皮细胞侧出现免疫复合物沉淀(光镜)、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呈结节状改变(光镜)、GBM肥厚(电镜)以及上皮下致密沉积物(电镜)等[11]。
1959年,Heymann等将大鼠的肾组织匀浆直接给同种大鼠免疫而诱导实验鼠出现蛋白尿,称之为“Heymann肾炎(Heymann nephritis)”。其中,用大鼠肾小管刷状缘蛋白和免疫增强剂共同免疫正常大鼠而获得的模型称之为“主动型Heymann肾炎(active Heymann nephritis)”模型;由大鼠肾小管刷状缘蛋白免疫异种动物而得到的抗体再免疫正常大鼠,这样的模型称之为“被动型Heymann肾炎(passive Heymann nephritis)”模型[12-13]。此后,分离模型鼠肾小管刷状缘,提纯蛋白而知其抗原为Fx1A,将Fx1A给兔免疫而获得抗血清,再把这种抗血清经静脉给大鼠注射,实验鼠便出现蛋白尿,同时,在实验鼠GBM上皮下形成了免疫复合物(immune complex),这一发现促使了“人类肾炎局灶性免疫复合物形成理论”的诞生[14]。Farqure等针对Fx1A进行抗原研究,逐步发现Heymann肾炎致病性抗原是gp300糖蛋白,即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的清道夫受体“megalin”[15-16]。人类膜性肾病的病理特征Heymann肾炎模型中都能得到很好的体现。据报道[13],将Heymann肾炎模型鼠肾组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可见颗粒状荧光在肾小球呈串珠状表达,这与人类膜性肾病的特征极为相似。有关Heymann肾炎模型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人类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另外,刘志红院士团队借助被动型Heymann肾炎模型阐明单味中药雷公藤主要成分――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通过保护C5b-9介导的足细胞损伤而减少蛋白尿的机制[17]。
3 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模型――抗Thy11抗体肾炎
国际上普遍采用抗Thy11抗体诱导的肾炎模型研究人类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mesangial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sPGN)的发病机制[18]。日本学者Ishizaki等发现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存在Thy11抗原(胸腺抗原),用抗胸腺细胞抗体免疫大鼠可诱导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9]。此后,出现了抗Thy11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包括“mAb OX-7”或“mAb 1-22-3”等。
日本学者研制的mAb 1-22-3(IgG3)来源于BALB/c小鼠胸腺细胞,其抗原是肾小球系膜细胞膜上的Thy11分子[20]。经静脉给“Wistar大鼠”注射mAb 1-22-3(500 μg)30 min后,在系膜区域可检测到mAb 1-22-3颗粒状沉着,模型鼠出现蛋白尿;30 min~2 h后,系膜区域出现IgG和C3沉积、炎症细胞浸润;1~2 d后,肾小球内出现毛细血管扩张和系膜溶解;3~5 d后,肾小球内出现系膜细胞增殖、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I型胶原(collagen type I)表达增强,模型鼠蛋白尿达到峰值(500 mg・d-1);此后,蛋白尿水平逐渐下降,至14 d时,尿蛋白基本恢复正常;2~3月后,上述补体依赖的系膜病变能够自发性缓解。因此,日本Niigata大学清水不二雄、河内裕等学者将单次注射mAb 1-22-3所诱导的抗Thy11抗体肾炎(anti-Thy11 antibody nephritis)模型称为“可逆性抗Thy11抗体肾炎” [21-22]。因为抗Thy11抗体肾炎模型具备系膜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沉积等类似人类MsPGN的显著特征,所以,被广泛用于研究伴有系膜损伤的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进展机制,其中,有关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Smads、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和整合素等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此外,由于该模型有很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还用于抗肾炎药物的开发,如全反式维甲酸[23]、辛伐他汀[24]以及单味中药制剂――雷公藤多苷片[25-28]的抗肾炎效果等。
4 急性肾小球肾炎模型――BSA肾炎
给予实验动物抗毒素血清(异种动物的血清)就会引起急性血清病(serum disease),表现出类似人类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的症状。其中,用大剂量(250 mg・kg-1)牛的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一次性静脉注射可以诱导出“BSA肾炎(bovine serum albumin nephritis)”[29]。该模型用于研究人类急性溶血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研究表明,BSA肾炎是由外来的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沉积而引发的肾损害,免疫复合物沉积的部位依赖于机体产生抗体的种类和免疫复合物的大小,其病理特征可能是弥漫性增殖性肾小球病变,也可能是局灶性肾小球病变。诱发BSA肾炎的2种抗原分别是SPEB[30]和NAPlr[31]。
近年来,日本学者永松等用小剂量兔血清白蛋白(rabbit serum albumin,RSA)致敏大鼠,接着,每日连续给实验鼠注射小剂量RSA而诱导出BSA肾炎。有趣的是,连续注射抗原后,实验鼠并没有出现急性肾炎的病理特征,而是表现出类似人类慢性肾炎终末期的病理特征,也就是弥漫性肾纤维化;若中途停止注射抗原,那么,在肾小球内沉积的免疫复合物也会随之消失,而且,实验鼠(小鼠)的肾小球病变可以被前列腺素E1(prostaglandin E 1,PGE1)所抑制[32]。这一结果提示,小剂量RSA诱导的BSA肾炎也可以模拟人类慢性肾炎的病理过程。
5 IgA肾病模型――HIGA小鼠
人类IgA肾病(IgA nephropathy)的病理特征包括肾小球系膜组织IgA免疫球蛋白沉积和系膜细胞增生。1991年,Montinaro等把异种动物血清白蛋白DNP-BSA作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使其产生MOPC-315骨髓瘤,再将其血清IgA制作成免疫复合物,作为抗原给实验鼠静脉注射,这样,就复制出肾小球内含有IgA和C3的动物模型[33]。人类的IgA肾病往往在上呼吸道感染后会进一步加重,因此,推测其可能与呼吸道病毒诱发的免疫反应有关。一旦用各种蛋白质抗原经口免疫小鼠,肾小球系膜内就会有IgA和C3沉积,并产生长期的免疫反应,这种小鼠模型的特点也类似人类IgA肾病。另外,1997年,日本学者武曾等用高IgA血症的ddY品系小鼠研制出“HIGA小鼠”,该小鼠有明确的高IgA血症和系膜内IgA沉积,与人类IgA肾病极为相似。可是,令人遗憾的是,HIGA小鼠模型的血尿和蛋白尿过于轻微,这与人类IgA肾病很不一致[34]。Tujimoto等通过对HIGA小鼠肾脏的全基因组分析而发现PDGF-EDG5表达亢进的小鼠品系[35]。近年来,日本学者永松等把HIGA小鼠肾小球进行高纯度分离,采用断面分析其基因表达。结果表明,在促进细胞外基质分解的金属蛋白酶中,甲基多巴基因表达水平下调是该模式动物肾小球系膜增殖的原因之一[36]。
6 狼疮性肾炎模型――NZB/WF1小鼠
以面部红斑、发热、关节痛和晨僵等为临床特征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属于风湿免疫性疾病。SLE患者血中的ds-DNA抗体与抗原结合而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体内各组织、器官中。若累及肾脏,即为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临床表现为蛋白尿、肾病综合征以及进行性肾功能减退。其肾组织病理特征涵括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各种病理类型,借助免疫荧光染色可发现其系膜或毛细血管网内有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成分呈颗粒状沉淀[37]。
目前,用于狼疮性肾炎研究的模型是NZB/WF1小鼠。1959年,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的学者首先研制出伴有自身免疫病的黑毛NZB小鼠,把没有自身免疫病的白毛NZW小鼠与其便可获得NZB/WF1小鼠。雌性的NZB/WF1小鼠会出现严重的狼疮性肾炎相应症状,其血液中的抗体、肾组织病理特征以及荧光抗体特征与人类狼疮性肾炎非常相似,而且,肾炎的进展与体内补体水平低下、补体活化程度密切相关[38]。此后,Hirose等发现NZB小鼠第4号染色体C1q基因近旁有狼疮性肾炎易感性基因。研究表明,NZB或NZW小鼠自身抗体产生的原因与来源于脾脏细胞的白介素(Interleukin,IL)-4产生增加、Th-2细胞免疫反应亢进有关[39]。另外,MRL/lpr小鼠也是有名的狼疮性肾炎模型。MRL/lpr小鼠出现狼疮性肾炎的原因,一是因为诱导凋亡的Fas抗原基因突变而引起淋巴细胞增殖;二是因为针对自身组织的抗体增加而形成免疫复合物。这类模式动物的肾脏病理特征是比较复杂的,有的类似系膜增殖性肾炎,有的类似膜性肾病[40]。在治疗方面,FK506和IL-6单克隆抗体被证明是有效的[41]。
7 足细胞病模型――抗nephrin抗体肾炎、嘌呤霉素肾病
1998年,Tryggvason等在芬兰型先天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中发现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细胞)nephrin基因异常,nephrin作为足细胞裂孔膜(slit diaphragm,SD)关键性结构蛋白,其表达水平与蛋白尿的发生密切相关[42]。此后,国际肾脏病学界便出现了足细胞生物学(podocytology)这一概念。近年来,对于包括nephrin在内的足细胞裂孔膜结构蛋白的认识成为研究人类足细胞病(podocyte disease)和蛋白尿发病机制的突破口[43]。
1988年,日本Niigata大学清水不二雄、河内裕等学者研制出针对大鼠足细胞裂孔膜nephrin的单克隆抗体――“mAb 5-1-6(等电点57的抗IgG1抗体)”,该抗体不但能诱导实验鼠出现大量蛋白尿,而且,可以直接与nephrin特异性结合,使其表达下调而引发足细胞病,即抗nephrin抗体肾炎[44]。研究表明,除Sprague-Dawley(SD)大鼠以外,Wistar大鼠、Brown-Norway大鼠以及Lewis大鼠在静脉注射mAb 5-1-6后3~5 d便出现显著的蛋白尿(> 100 mg・d-1)。该模型鼠肾小球在光镜下的病变是很轻微的,既没有炎症细胞浸润,也没有补体C3表达;而电镜显示足细胞有广泛的足突融合,GBM机械屏障被明显破坏。给上述实验鼠每周2次注射mAb 5-1-6,持续6个月,可诱导出伴有大量蛋白尿(> 400 mg・d-1)的足细胞病模型[45]。
另外,可以直接损害足细胞的还有一些药物,如嘌呤霉素(puromycin aminonucleoside,PAN)、阿霉素(adriamycin,ADR)以及柔红霉素(daunomycin)等。给大鼠连续静脉或腹腔注射PAN,其肾脏的病变特征与人类微小病变综合征(minimal change nephritic syndrome)极为相似,虽然光镜下看不到肾小球的改变,但是,借助电镜可以发现足细胞足突广泛融合,实验鼠出现了明显的蛋白尿[46]。ADR是临床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给大鼠静脉注射ADR,大约5 d左右实验鼠出现蛋白尿;在给药的第2周,肾小球足细胞出现明显的空泡状改变,并伴有系膜增殖;在给药的第4,5周蛋白尿达到高峰[47]。研究表明,PAN或ADR诱导的足细胞病都与足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机制有关[48]。
通过转基因技术也可以制作足细胞病模型。Matsusaka报道,把抗人CD25抗体和假单胞菌外毒素变异体结合而生产出重组免疫毒素,将该毒素给小鼠注射,就可制作出足细胞特异性表达CD25的转基因小鼠。这种转基因模型鼠的足细胞病变与免疫毒素使用量密切相关。只有小剂量的免疫毒素才能维持模型鼠生存4周,其肾组织病变可出现类似人类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足细胞病)的特征[49]。
8 糖尿病肾病模型――链脲佐菌素肾病、db/db小鼠
国内外所采用的糖尿病动物模型包括“自然发病、药物诱导、基因转染”等3类,其中,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大鼠糖尿病模型应用最为广泛。STZ是通过破坏胰腺β细胞DNA而诱发类似人类的1型糖尿病,该模型发病迅速,必须依靠胰岛素维持血糖,并且,具有“白蛋白尿、肾小球肥大、GBM增厚、系膜细胞增生、ECM沉积”等类似人类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基本特征。研究表明,STZ必须溶解在生理盐水和005 mol・L-1柠檬酸混合液中(pH 45),在5 min内按45~90 mg・kg-1剂量经尾静脉或腹腔注射STZ,才能诱导出轻重程度不同的糖尿病大鼠模型。对于小鼠而言,STZ的静脉给药剂量必须是150~300 mg・kg-1。大鼠在注射STZ后2周,白蛋白尿排泄量逐渐增高;在注射STZ后1~3个月,肾小球内出现代表性致纤维化细胞因子――TGF-β表达增加;在注射STZ后3~6个月,肾小球内出现GBM增厚和系膜增殖。尽管如此,类似人类DN的特征性结节样病变却未能出现[50]。
此外,db/db小鼠是常用的2型糖尿病模型。db/db小鼠是由C57BL Ksj系小鼠第4染色体基因突变而来的,称之为C57BL Ksj-db/db小鼠[51]。研究表明,瘦素受体缺失是该小鼠出现糖尿病的原因,表现为肥胖、高胰岛素血症、高瘦素血症以及高血糖等。与非糖尿病的正常db/m小鼠相比,db/db小鼠出生后6~8周出现高血糖,10~12周出现尿白蛋白排泄量增多,16周后出现血清肌酐清除率上升,15~24周出现类似人类DN的系膜增殖、肾小球硬化以及致纤维化细胞因子TGF-β,TGF-β II表达增多,ECM成分――纤维连接蛋白、4型胶原蛋白增多等[52]。
综上所述,各种施加人为操作的肾脏病动物模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实验动物最初的肾脏受损解剖部位决定着其组织形态和生理功能的变化。就肾小球而言,以GBM为界,可分为管内(endocapillary)区域和管外区域(extracapillary)。基于这样的肾脏解剖部位,日本学者提出,实验性肾脏病动物模型可以做如下归类,也就是“血管内损伤模型”,包括ConA肾炎[53]模型等;“内皮下-系膜损伤模型”,包括BSA肾炎模型、狼疮性肾炎模型、抗Thy11抗体肾炎模型等;“GBM-上皮下损伤模型”,包括马杉肾炎模型、Heymann肾炎模型等;“上皮损伤模型”, 包括抗nephrin抗体肾炎模型、嘌呤霉素肾病模型等[3]。笔者认为,目前,对于肾脏病领域的药效学、药理学研究而言,尤其是中药治疗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作用和机制的相关基础研究,首要的是“正确认识各种肾脏病动物模型的特点,针对实验的具体目的而选择合适的模型(图1)”;其次,中医药干预CKD的药理研究需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支撑。陈可冀院士指出:病证结合是我国中医临床的基本模式,也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的重要理论创新[53]。然而,迄今为止,在肾脏病基础研究领域,还没有一个实验性肾脏病动物模型能符合病证结合模型的基本要求。单纯的肾脏病动物模型,因其中医证候特征不明显而不能满足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药效学研究,所以,建立具有中医证候特征的肾脏病动物模型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Unanue E R,Dixon F J Experimental glomerulonephritis:immunological events and pathogenetic mechanisms [J] Adv Immunol,1967,6:1
[2] 佐渡一 抗GBM抗体炎 [J] と透析,2004,57:725
[3] 追手巍 疾患理解のための物モデル [J] 日会,2009,51:515
[4] Dammacco F,Battaglia S,Gesualdo L,et al Goodpasture′s disease:a report of ten cases and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Autoimmun Rev,2013,12(11):1101
[5] 杉三,富八十一 抗器血清による器の特的化の本に就いて(附)体炎及び子肝の病理生に就いて [J] 千医会,1931,9:1142
[6] 杉三,佐藤保雄,村雄,等 抗血清による的糸球炎について [J] 千医学,1932,10:787
[7] Nagamatsu T,Nishiyama T,Goto I,et al Adenosine 3′,5′ cyclic monophosphate attenuates the production of fibronectin in the glomeruli of anti-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 antibody-associated nephritic rats [J] Br J Pharmacol,2003,140(7):1245
[8] Nagamatsu T,Imai H,Yokoi M,et al Protective effect of prostaglandin EP4-receptor agonist on anti-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 antibody-associated nephritis [J] J Pharmacol Sci,2006,102(2):182
[9] Rahal S,McVeigh L I,Zhang Y,et al Increased severity of renal impairment in nephritic mice lacking the EP1 receptor [J] Can J Physiol Pharmacol,2006,84(8/9):877
[10] Tarzi R M,Cook H T,Jackson I,et al Leptin-deficient mice are protected from accelerated nephrotoxic nephritis [J] Am J Pathol,2004,164(2):385
[11] Beck L H Jr,Salant D J Membranous nephropathy:from models to man [J] J Clin Invest,2014,124(6):2307
[12] Heymann W,Wilson S G Hyperlipemia in early stages of acute glomerular nephritis [J] J Clin Invest,1959,38(1,Part 1):186
[13] Ronco P,Debiec H Advances in membranous nephropathy:success stories of a long journey [J] Clin Exp Pharmacol Physiol,2011,38(7):460
[14] Egido J,Alonso F,Sanchez Crespo M,et al Absence of an anaphylactic vasopermeability mechanism for immune complex deposition in the Heymann nephritis of rats [J] Clin Exp Immunol,1980,42(1):99
[15] Kerjaschki D,Noronha-Blob L,Sacktor B,et al Microdomains of distinctive glycoprotein composition in the kidney proximal tubule brush border [J] J Cell Biol,1984,98(4):1505
[16] Kerjaschki D,Farquhar M G Immunocytochemical localization of the Heymann nephritis antigen(GP330)in glomerular epithelial cells of normal Lewis rats [J] J Exp Med,1983,157(2):667
[17] Chen Z H,Qin W S,Zeng C H,et al Triptolide reduces proteinuria in experimental membranous nephropathy and protects against C5b-9-induced podocyte injury in vitro [J] Kidney Int,2010,77(11):974
[18] 山本格 抗Thy-1糸球体炎,疾患モデル [J] と透析,1991,31:343
[19] Ishizaki M,Masuda Y,Fukuda Y,et al Experimental mesangio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 in rats induced by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of anti-thymocyte serum [J] Acta Pathol Jpn,1986,36(8):1191
[20] Yamamoto T,Wilson C B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studies of antibody-induced mesangial cell damage in the rat [J] Kidney Int,1987,32(4):514
[21] Kawachi H,Orikasa M,Matsui K,et al Epitope-specific induction of mesangial lesions with proteinuria by a MoAb against mesangial cell surface antigen [J] Clin Exp Immunol,1992,88(3):399
[22] Kawachi H,Iwanaga T,Toyabe S,et al Mesangial sclerotic change with persistent proteinuria in rats after two consecutive injections of monoclonal antibody 1-22-3 [J] Clin Exp Immunol,1992,90(1):129
[23] Dechow C,Morath C,Peters J,et al Effects of all-trans retinoic acid on renin-angiotensin system in rats with experimental nephritis [J] Am J Physiol Renal Physiol,2001,281(5):F909
[24] Yoshimura A,Inui K,Nemoto T,et al Simvastatin suppresses glomerular cell proliferation and macrophage infiltration in rats with mesangial proliferative nephritis [J] J Am Soc Nephrol,1998,9(11):2027
[25] Wan Y G,Zhao Q,Sun W,et al Contrasting dose-effects of multi-glycoside of 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 on glomerular inflammation and hepatic damage in two types of anti-Thy11 glomerulonephritis [J] J Pharmacol Sci,2012,118(4):433
[26] Wan Y G,Sun W,Zhen Y J,et al Multi-glycoside of 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 reduces proteinuria through improving podocyte slit diaphragm dysfunction in anti-Thy11 glomerulonephritis [J]. J Ethnopharmacol,2011,136(2):322
[27] Wan Y,Sun W,Zhang H,et al Multi-glycoside of 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 ameliorates prolonged mesangial lesions in experimental progressive glomerulonephritis [J] Nephron Exp Nephrol,2010,114(1):e7
[28] Wan Y,Gu L,Suzuki K,et al Multi-glycoside of 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 ameliorates proteinuria and acute mesangial injury induced by anti-Thy11 monoclonal antibody [J] Nephron Exp Nephrol,2005,99(4):e121
[29] Yamamoto T,Kihara I,Morita T,et al Bovine serum albumin(BSA)nephritis in rats I Experimental model [J] Acta Pathol Jpn,1978,28(6):859
[30] Barnham M,Chapman F,Cu G,et al The occurrence of nephritis plasmin binding protein(SPEB)in the extracellular products of group C nephritogenic Streptococcus zooepidemicus[J] Adv Exp Med Biol,1997,418:149
[31] Oda T,Yoshizawa N,Yamakami K,et al The role of nephritis-associated plasmin receptor(NAPlr)in glomerulonephritis associated with streptococcal infection [J] J Biomed Biotechnol,2012,2012:417675
[32] Nagamatsu T,Imai H,Yokoi M,et al Protective effect of prostaglandin EP4-receptor agonist on anti-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 antibody-associated nephritis [J] J Pharmacol Sci,2006,102(2):182
[33] Montinaro V,Esparza A R,Cavallo T,et al Antigen as mediator of glomerular injury in experimental IgA nephropathy [J] Lab Invest,1991,64(4):508
[34] Miyawaki S,Muso E,Takeuchi E,et al Selective breeding for high serum IgA levels from noninbred ddY mice:isolation of a strain with an early onset of glomerular IgA deposition [J] Nephron,1997,76(2):201
[35] Katsuma S,Shiojima S,Hirasawa A,et al Genomic analysis of a mouse model of immunoglobulin A nephropathy reveals an enhanced PDGF-EDG5 cascade [J] Pharmacogenomics J,2001,1(3):211
[36] Yoshimura H,Ito M,Kuwahara Y,et al Downregulated expression in high IgA(HIGA)mice and the renal protective role of meprinbeta [J] Life Sci,2008,82(15/16):899
[37] Ward M M Recent clinical trials in lupus nephritis [J] Rheum Dis Clin North Am,2014,40(3):519
[38] Morel L,Wakeland E K Lessons from the NZM2410 model and related strains [J] Int Rev Immunol,2000,19(4/5):423
[39] Hirose S,Yan K,Abe M,et al Precursor B cells for autoantibody production in genomically Fas-intact autoimmune disease are not subject to Fas-mediated immune elimination [J] 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7,94(17):9291
[40] Itoh J,Takahashi S,Ono M,et al Nephritogenic antibodies in MRL/lpr lupus mice: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in pathological and genetic aspects [J] Tohoku J Exp Med,1994,173(1):65
[41] Kiberd B A Interleukin-6 receptor blockage ameliorates murine lupus nephritis [J] J Am Soc Nephrol,1993,4(1):58
[42] Kestil M,Lenkkeri U,Mnnikk M,et al Positionally cloned gene for a novel glomerular protein--nephrin--is mutated in congenital nephrotic syndrome [J] Mol Cell,1998,1(4):575
[43] Patrakka J,Tryggvason K New insights into the role of podocytes in proteinuria [J] Nat Rev Nephrol,2009,5(8):463
[44] Orikasa M,Matsui K,Oite T,et al Massive proteinuria induced in rats by a single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a monoclonal antibody [J]. J Immunol,1988,141(3):807
[45] Kawachi H,Koike H,Kurihara H,et al Cloning of rat nephrin:expression in developing glomeruli and in proteinuric states [J] Kidney Int,2000,57(5):1949
[46] ,田雄 Puromycin aminonucleosideネフロゼ 疾患モデル [J] と透析,1991,31:264
[47] 光昌,角田幸子,霜村昌彦 Adriamycin症疾患モデル [J] と透析,1991,31:269
[48] Gao K,Chi Y,Sun W,et al 5′-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ttenuates adriamycin-induced oxidative podocyte injury through thioredoxin-mediated suppression of the apoptosis signal-regulating kinase 1-P38 signaling pathway [J] Mol Pharmacol,2014,85(3):460
[49] Matsusaka T,Xin J,Niwa S,et al Genetic engineering of glomerular sclerosis in the mouse via control of onset and severity of podocyte-specific injury [J] J Am Soc Nephrol,2005,16(4):1013
[50] Betz B,Conway B R Recent advances in animal models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J] Nephron Exp Nephrol,2014,126(4):191
[51] Koya D,Haneda M,Nakagawa H,et al Amelioration of accelerated diabetic mesangial expansion by treatment with a PKC beta inhibitor in diabetic db/db mice,a rodent model for type 2 diabetes [J] FASEB J,2000,14(3):439
[52] Ziyadeh F N,Hoffman B B,Han D C,et al Long-term prevention of renal insufficiency,excess matrix gene expression,and glomerular mesangial matrix expansion by treatment with monoclonal anti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antibody in db/db diabetic mice [J] 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0,97(14):8015
[53] Golbus S M,Wilson C B Experimental glomerulonephritis induced by in situ formation of immune complexes in glomerular capillary wall [J] Kidney Int,1979,16(2):148
[54] 陈可冀 病证结合治疗观与临床实践[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8):1016
Recognition of experimental animal model with kidney disease
WAN Yi-gang1,2,3, HUANG Yan-ru2, SUN Wei2*, MAO Zhi-min2, SHI Xi-miao2, YAO Jian2,4
(1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Drum Tower Hospital,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Medical School, Nanjing 210008, China;
2 Research Institute of Kidney Disease,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9, China;
3 Department of Cell Biology, Institute of Nephrology, Niigata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Medical and Dental Sciences,
Niigata 951-8510, Japan;
4 Department of Molecular Signaling, University of Yamanashi, Yamanashi 409-3898, Japan)
[Abstract] Animal models with kidney disease are generally divided into two types One belongs to the models which imitate human kidney disease by the artificial operations,such as anti-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 antibody nephritis,Heymann nephritis,anti-Thy11 antibody nephritis,BSA nephritis and puromycin nephropathy The other one pertains to the models which make themselves kidney disease,and appear the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naturally as like as human,such as HIGA mice with IgA nephropathy and NZB/WF1 and MRL/1pr mice with lupus nephritis In addition,the transgenic animal models with kidney disease can also be established by the modern molecular biologic techniques including gene knockout and siRNA transfection As for the studies related with kidney disease in pharmacodynamics and pharmacology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CHM),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deeply the features of each animal model with kidney disease,and select accurately the proper model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experimental objectives,and then,build the special models provided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disease with syndrom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Therefore,it is the developmental direction for the further study to establish animal models with kidney disease,which should posse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yndrome in TCM
篇2
一、国内物价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
本文定义以下方程来解释国内物价水平:
式中P代表国内物价,本文主要用CPI、RPI、PPI来衡量;FP代表国外物价指数;R代表人民币汇率;M代表货币供给。为了减少异方差,本文才用对数模型,将模型详细描述为
上述(2)(3)(4)式把影响物价指数的因素主要定义为国外物价、汇率变动、货币供给,其中变量取对数表明国内物价指数(CPI、RPI、PPI)的增长率是国外物价指数(FP)、汇率(R)及货币供给(M)的增长率的函数;
都是系数项,是各自变量对物价影响的弹性系数,为随机扰动项。其中考虑到我国石油进口价在国外进口商品中比较具有代表性,以我国成品油价格作为外部冲击来衡量国外物价指数。
本文选择1996年10月―2009年12月的数据,各物价指数均为同比指数,数据选择具有区间大、频率高的特点,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库。
二、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根据模型的设定,运用ADF进行单位根检验,依照AIC准则,选择趋势项,以及确定常数项是否存在,确定滞后阶数。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所示。
(二)回归分析
由于所选时间序列为平稳性时间序列,可以应用建立的对数模型来进行回归分析确定各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采用OLS方法对模型回归估计结果如下:
上述回归表示,长期而言,人民币汇率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生活资料工业出厂价格指数有正相关系,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每增长1个百分点导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动0.1476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变动0.1232个百分点、生活资料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变动0.1196个百分点。因此可以看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汇率的弹性大于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生活资料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对汇率的弹性又大于生活资料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三、结论及启示
第一,长期而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以及生活资料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均受到人民币汇率变动的正面影响,人民币升值1个百分点,会导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以及生活资料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下降0.1476个、0.1232个和0.1196个百分点,可见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国内物价的下降,且导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的幅度大于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导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下降的幅度也大于生活资料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时,长期而言,汇率每变动1个百分点只能导致物价变动0.1―0.2个百分点,表明汇率对物价的传递相应不是很强,其传递效应是相对稳定的。
第二,短期而言,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的冲击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一般要经过一个季度才能显现出来,之后人民币汇率变动开始对国内物价有负面影响,并且负面影响有持续扩大的趋势。同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以及生活资料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的冲击大于对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冲击,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冲击又大于对生活资料工业品出厂指数的冲击。
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具有一定的传递性,这对于我国加强汇率制度改革和制定货币政策具有重要的启示。
第一,人民币汇率变动短期对物价的滞后效应告诉我们,必须检测币值变动对物价的影响,在发生趋势性变动的情况下,要提前做好应对准备,提高对未来经济变化的预测性。因此,制定和完善我国长期汇率形成机制,加强对汇率变动的检测,确定合理的人民币汇率水平,将有利于避免因为汇率政策的失误而导致我国经济过热或紧缩。
篇3
【关键词】 动物实验动手能力结构功能学习兴趣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和医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高中生不但要从书本上了解生物医学的知识,也要实际动手操作,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兴趣。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动物实验是学生认识和研究生物科学的重要手段,通过动物实验,可以加深对动物器官结构功能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学习的基本技能和观察、分析综合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加强动物实验内容对培养学生巩固、综合、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十分有益。
让高中生了解实验动物的概念
高中生应该了解实验动物不同于家养或野生的动物。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动物试验是以实验动物为材料,采用各种方法在实验动物身上做试验,研究动物在实验过程中的反应、表现及发生、发展规律和有关技术问题。实验动物作为人类的替身,可以用来验证一个又一个的生命科学真理,例如探索生命现象,开发新药等。
让高中生了解实验动物的福利和保护
高中生应该了解没有实验动物的巨大贡献,人类对于生命的理解是绝对不可能达到现在这一程度。目前发达国家都相继颁发了实验动物管理条例、法规或规范,已实现了实验动物生产的标准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并且形成了完整的实验动物教育、科研、生产管理与应用体系。我国也出台了实验动物的管理法规。我们应该为实验动物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干净通风的饲养房间,柔软舒适的垫料,供给充足的专门配制的食物和清洁的水,控制动物的密度,提供动物玩耍的物品,正常的昼夜变化频率。按时打扫饲养动物的房间,更换笼中的垫料。目前发达国家普遍开展了以替代、减少、优化的运动。
实验动物的福利还体现在在实验中减少动物的痛苦,进行有损伤的操作前要进行麻醉,处死实验动物时要快,减少其痛苦。
三、利用动物实验让学生增强对动物器官结构功能的感性认识
对于高中生来说,没有条件进行尸体解剖来了解人体的结构,用动物进行替代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例如,要了解人体或其它哺乳动物内部结构,我们可以用解剖大鼠来学习这些知识。用生理盐水和戊巴比妥钠粉剂配制成1%戊巴比妥钠,按4ml/kg对大鼠腹腔注射麻醉,麻药起效后将大鼠用橡皮筋和大头针固定在解剖台上,用解剖剪剪开大鼠的皮肤、肌肉和腹膜,进入腹腔,用棉签拨开观察胃肠肝胰脾等器官结构和位置。通过这样的解剖学习,学生们可以对人体器官结构和位置有更深刻的感性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对生物学和医学的兴趣。在研究动物器官功能方面,我们可以利用蟾蜍来初步认识生物大脑和脊髓的作用。 用大头针从蟾蜍头与身体的结合部向大脑方向插入,左右移动破坏大脑,发现蟾蜍肢体变得僵硬,对刺激无反应。然后用大头针向脊柱中插入,破坏脊髓,发现蟾蜍肢体变得瘫软。同样,我们也可以利用蟾蜍观察心脏跳动,用剪刀剪开蟾蜍胸部和腹部的皮肤肌肉,进而剪开胸骨,观察蟾蜍心脏跳动情况,然后把心脏周围血管剪断,游离心脏,放入纯净水中,发现心脏跳动逐渐减弱。同样把一颗蟾蜍心脏放入自来水中,心脏跳动的时间明显延长。这些动物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思考生物学现象背后的道理。另外,现在网络发达,学生可以通过上网学习在实验中感兴趣的问题。
在动物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欠缺。动物实验通常需要多人协作完成,学生在分组共同完成动物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
综上所述,对高中生开展动物实验教学有很多好处,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动物器官结构功能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赵英.重视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J ] .科学教育,2011: ( 17 ).
[2] 秦声东.生物课外实验的意义[ J ] .科技博览,2009: ( 36 ).
[3] 李俊仙.浅议高中生物实验能力的培养[ J ] .商品与质量,2011: ( 6 ).
篇4
关键词:动物生理学;实验动物;实验观察;实验记录
科学实验是一切科学理论的来源,是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之一。高等学校中的实验课程不仅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已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科学实验方法、技能、作风等进行培养和训练的主要渠道。它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动物生理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是专业知识结构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完成专业学习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动物科学必修课程中,动物生理学是沟通生物学相关学科的重要渠道。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对学生掌握和了解本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其中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课程更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完善的实验课设置和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验教学的优势是让学生从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生命现象中认识,理解和探索生命现象的本质,培养学生对真理和知识永无止境的探求的精神。
一、培养学生爱护实验动物的意识
实验动物对人类的健康具有重大的贡献,但是如果漫无科学目的或者反复盲目进行动物实验,就会给动物的身体造成莫大的痛苦,故应尽可能的减少活体动物实验,更有必要寻求代替实验方法。对必须进行的动物实验要将实验动物的痛苦减少到最低程度。实验动物是人类的“替代者”,在各项科学研究和产品鉴定过程中,它们为了人类和其他动物的福利和健康,承受着痛苦甚至牺牲。从1628年哈维利用动物发现血液循环从而把生理学确定为一门科学开始,到十九世纪认识糖尿病的本质,二十世纪抗生素及磺胺药物的发明,单克隆抗体的发明及体细胞克隆成成功,再到目前正在进行的生命科学研究前沿领域“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等若干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飞跃都离不开实验动物。从道义情感上讲,人们应尊重和爱惜实验动物。在实验动物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意识到一个有道德、有文明的人要关心自己是否人道地管理和使用实验动物,学生如果不爱惜实验动物就忽略了精神、神经因素对实验的影响。当实验动物遭受到虐待、创伤、粗暴对待等意外刺激时,其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机体代谢都与正常时不同,不但使实验结果不准确,同时手术对实验动物创伤大,也造成动物损失。在试验中的饲养管理和处置都应想到动物的感受。关爱实验动物,善待实验动物,是每一个动物实验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保护环境,防止因实验动物尸体及废弃物造成公共卫生事件。对实验动物尸体及废弃物进行焚烧,对维护科研正常秩序,加强对实验动物生产及动物实验研究管理,确保生物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证明了人和动物的亲缘关系和物种进化过程,认为人和动物的亲缘关系不仅仅是在智能上比较相近,而且在社会生活方面包括在道德方面都非常相近。所以他说,对动物的人道是人类所能继承的最高贵的美德。
二、加强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
我们在实验教学大纲中安排了数个实验,充分涵盖了生理实验最基本的操作和技能,包括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急性动物手术操作,微机处理系统的使用方法,实验报告的基本要求等等,这些基本技能是完成动物生理实验课所必须的,同时也为后继的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和重要的基础。
三、实验现象观察和记录能力的培养
观察不只单纯看到,还包含思维过程在其中。实验现象的观察包括主动观察和被动观察。
主动观察是有意识安排的,通常是根据预期结果安排的观察。做实验时,如果只看到预期的现象,就有可能错过预料之外的现象。而这些预料之外的现象却最有可能导致意想不到的发现。虽然这种可能很小,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结果和数据要及时如实地记录。记录必须准确、简练详尽和清楚。在实验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这种良好的习惯。
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生理学实验是以小组为单位的集体行为。这其中的理解,沟通,配合,是非常重要的。训练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这是未来科学工作者必备的素质。从教学的角度讲,每个学生都要有机会接受到训练,从实验研究角度讲,完成实验是大家合作,共同努力的结果。
五、锻炼学生抵抗挫折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作风
动物生理学实验的实验对象是动物机体,所以,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很多。如果实验取得预期的效果,获得成功是件好事,但如果实验未能获得预期效果也未必是坏事。通过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实验步骤,讨论实验细节,改进实验操作水平和技能,培养锲而不舍和实事求是的作风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燕,曹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体会,2006(3).
2、陈忻华.综合性实验的开设,2005(10).
3、周娅.综合性实验教学的尝试与体会,2002.
4、周小玲,柯美珍.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9).
篇5
关键词:实验动物学;生物医学;动物模型
1实验动物学在国内外发展现状
由于生物动物学得天独厚的优势,很多多家都早早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英国、美国、日本、法国分别在47、50、53、56年成立生物学研究方向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生物科学协会以及医疗科学国际组织联合在1956年成立了国际实验动物委员会,现今已经有45个国家参与。在这些国家努力下,实验动物学的发展十分迅速,甚至早早就设立了独立的科学研究部门。研究实验动物学的部门也越发建立起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教育、管理、科研。这样的有组织的发展,促进了有关生物学的各方面发展。美、日等国家更是专门设立了大规模独立的研究,用于发展生物实验。时间来到近些年,很多国家为了加强实验动物学的发展,都设立的专门的大学来培养人才。医学院、兽医院和很多综合性的大学也孕育而生,为了培养专业的人才,学校都设有高水平、大规模、先进性的设备确保实验中心的研究工作。动物保护协会在动物实验中也提出:Replacement(替代)、Reduc-tion(减少)、Refinement(优化)这三个宗旨。提出实验中尽可能少地使用动物,如果能另寻它法最好。善待动,物对实验动物饲养和管理尽量以最佳条件,使动物实验的设计、操作达到最佳的方案。我国实验动物学的发展近况:我国实验动物研究学起步较晚,1918年元北平中央防疫处刚开始用小白鼠进行防疫试验。20世纪30年代,几个大城市少数的科研单位开始进行小规模的实验饲养。在解放后实验动物工作才算正式发展起来,20世纪50年代为预防各大传染病我国在各地建立起研究单位,并开始大规模的饲养繁殖。1982年我国科委主持召开全国首次实验动物科技的会议,正式将实验动物科技加入规划,先后建立起4个国家级实验动物中心。1987年成立了中国实验动物学会。1988国家科委经国务院批准,颁布了《实验动物管理条例》。1994年国家技术监督局了实验动物的国家标准,从此我国的生物实验动物开始走上了科学、标准的轨道。目前,我国科学工作者在实验动物学方面的研究做了大量工作,当然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实验动物的管理条例也愈发成熟,各级省、市、自治区都成立了实验动物管理机构。并各大医学院校设立了实验动物学课程,一些院校还设立了实验动物专业,并且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中国政府和日本合作开设中国实验动物培训中心,培训出了大批良好的人才。我国培训这些人才,都为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1995年不完全统计,全国生产大鼠、小鼠、豚鼠、兔、犬、猴、地鼠、猪、SPF鸡等实验动物约900万只。在数量上大部分地区基本可以满足科技工作的需要,实验动物的生产已开始向企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2动物模型的优越性
2.1避免在人身上进行实验带来的风险
临床试验是最有效果知道试验结果的医学方式,但是临床上外伤、中毒等试验研究是十分有难度的。还有急性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不可能在人身上反复试验的。因此动物可以作为人类的试验者,在工作人员反复研究下可以反复观察试验体的情况进行研究。克服人类在研究中遇到的伦理和社会限制问题,试验中可能为了试验需要损伤动物器官或处死动物。
2.2可以严格控制实验条件
临床上很多疾病是复杂的,就来一个换有肾脏疾病的病人来说,他也同时患有心脏病或肺脏疾病。即使患有同样疾病的两个人也会因自身的特点年龄、性别、体重、健康状态等等原因疾病的发展而产生千差地别的影响。而动物就能克制这些因素的发生,各方面的因素甚至湿度、温度、私聊方面都能严格控制。无论是在营养学、卫生学、肿瘤学、环境等方面,同一时期内很难在人身上取得一定数量的定性疾病材料。动物模型不仅仅在数量上可以得到满足,而且还可以通过投服一定剂量的药物或移植。
2.3有利于全面认识疾病的本质
临床研究多会有局限性,病原体的感染会应为动物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通过人畜感染患病比较研究,可以研究出同一病原体对不同机体带来各种损害、不良反应。从中工作人员能发现某种疾病的本质,有利于解释在人体上的病历变化。动物疾病模型的另一个成效的用途:能仔细观察环境或遗传因素对疾病发生后的发展情况,对于全面地认识疾病本质有重要意义。
3结论
篇6
[关键词]实验动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0-0020-03近年来,我国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院、药业公司等生命科学系统紧缺大量的实验动物专业技术人才,而目前很多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多半是是由兽医专业、人医专业等专业转来,这些从业人员的实验动物专业教育背景存在不足、职业素质普遍不高。为了适应我国生命科学发展的需要,培养掌握实验动物繁殖育种、饲养管理、动物实验技术、实验动物饲养设备(笼器具、垫料、饲料)生产等专业技能,能够服务实验动物科学发展领域的技术技能人才至关重要。
“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满足社会需求”是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要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该意见指出了构建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 满足社会需求构建高职实验动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实验动物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生命科学发展重要的支撑条件,是通过传统育种技术和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建立生命科学所需要的实验动物资源,通过动物实验技术支持生命科学的发展。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实验动物专科专业毕业生几乎全部要充实到服务工作的第一线从事实验动物生产或实验动物技术工作。因此,在专科专业教育中,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将成为专业人才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基础。
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高职院校必须加强与实验动物相关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调研实验动物相关工作岗位对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实际需求,从而对实验动物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调整,使人才培养工作满足社会需求。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已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将真正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真正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二、高职实验动物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设计
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教学形式。实验动物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主要通过学生在理实一体化实训室进行动物实验和学生到实验动物相关行业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来完成, 从而巩固和深化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 掌握从事本专业工作领域实际任务的职业技能。因此,高职实验动物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设计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就业和岗位需要,按照实践教学的目标,从实验动物专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出发,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宗旨,构建一个以“项目包”为主体,“项目包下设若干项目,项目分为若干技能模块” 的梯度式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由简到繁逐步深入的安排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学到工作岗位真正实用的专业技能。
三、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实验动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课题组成员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座谈、企业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对长三角地区相关实验动物企业的人才知识和技能方面要求、需求特点等进行市场调研,以此界定能力目标、知识点要求、学生实践训练项目安排等。结合该专业前期人才培养工作,形成实验动物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邀请企业专家与校内专家进行论证,形成实验动物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见表1),校企共建以“项目包”为主体的“梯度式”实验动物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从而进一步完善本专业“四阶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教学的监控管理体系对于保障实践项目教学质量、提高实践性教学管理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建立了院系二级管理制度,实践教学监控管理由学院教务处、二级院(系)部和系部教研室组成管理系统, 其中,实践教学定位与实践教学决策由学院教务处监督负责,二级院(系)部通过调研及专家论证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的制定和监控,实践教学标准、实践教学授课计划和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由二级院(系)部教研室负责监控。学院、二级院(系)部、教研室三者虽然各有分工,但都是为学生的实践教学而服务,通过彼此协调管理实现实践教学监控体系良好运转,从而保障实验动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质量。
同时,学院教务处、二级院(系)部和系部教研室根据各自的职责范围制定科学的评价与考核制度,对实践教学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见图 1)
四、实验动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的保障体系
在国家示范性骨干院校的建设过程中,为保障实验动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本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保障工作。
(一) “双师型”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的培养
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指导教师实践技能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实践教学成败的关键。建设好“双师型”的实践指导教师队伍,是确保实践教学质量优劣的关键。本院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真正深入行业企业参与生产、指导生产,参与行业企业的科研和技术开发;让教师切身体会学生就业岗位的需求提高教师本身的实践技能,为教好学生为服务。江苏农牧科技学院人事处按照各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求制定相应的师资队伍培养计划,重点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建立起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师资培训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建设具有“教师资格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的双证书教师队伍;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实验动物上岗证等专业技术职务的考核,吸引优秀的兼职教师加入本专业的教师行列,从而整体优化教师群体。
(二) 加大力度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实训室和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进行岗位职业技能训练和鉴定的有力保障。近几年学院按照实践教学体系和职业技能鉴定的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切实加强实验动物实验室建设,改善实践教学的实施条件。目前我们通过多方调研论证建成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实训中心,能满足实验动物饲养、实验动物环境监测、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控制等实训教学的基本要求,配有实验动物环境监测相关仪器、实验动物饲养相关笼器具、动物实验相关仪器设备等;每个实训室具备相应固定的实训项目,并能按课程需要开发新的实训项目,具有较完善的实训室管理制度和实训制度等。同时,充分利用学院的实训基地――江苏省科技畜牧示范园,让学生与各种实验动物的生产环节紧密接触,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另外作为学院企业合作单位,南通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浙江大学实验动物中心等实训基地,为我院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和顶岗实训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实现了校企“双赢”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
(三)校企合作开发实践教学课程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院遵循“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职业生涯为背景,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工作任务为起点”的课程设计理念,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制定了《工学结合教学工作规范》、《“工学研融合”课程建设管理办法》、《课堂教学质量标准》、《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合作育人制度;校企共同开发符合实验动物相关行业企业岗位(群)需求的实践课程,在实践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选取上,依据国内外实验动物行业最新科技与生产发展水平和就业岗位所需职业知识和技能、职业道德要求,将行业标准融入实践课程教学目标之中,引入企业优质资源,构建了与生产标准相融合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等,有力实现了“双证”的融合。企业兼职教师积极参与开发实验动物专业“工学研融合”的实践课程、编写特色教材、承担实践课程教学等任务,兼职教师的身影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校和企业的“双线管理”要求。
(四)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本院实验动物专业实践教学模式采取实训与顶岗实训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任务现场化、教科研相融合、以小组的形式组织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 打破了以往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理论与实践教学分开进行的教学模式,在实践授课过程中主要采取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及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任务驱动法:教师将实训项目划分成若干个项目,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一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制定任务计划,为完成任务分工协作,最后完成任务提交成果、通过教师评价、小组之间评价及学生自评评定最终成绩。该方法不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提高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高职实验动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成效
我们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紧扣社会对实验动物专业人才的需求,利用学院人才、研发等资源优势,积极主动加强与实验动物行业交流与合作。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紧扣江苏现代农牧产业发展需求,按照工学结合的总体要求,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技术活动过程有机结合,把科研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构建实验动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工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做中学、做中教、学中研”的教学方法改革,培养了大批具有丰富的文化,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新技术,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技术应用推广等可持续职业发展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本专业招生几年来,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较高,普遍获得了市场用人单位的好评,同时学生就业情况良好,学生就业率达96%以上。
[参考文献]
[1]吴建华,任曙光,巨英超.农业院校开设实验动物专业的优势讨论[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2,(38).
[2]刘进辉,孙志良,王水莲等.动物科学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9).
[3]陈振文,王钜,王承利等.我国实验动物专业人才培养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4,14(6).
[4]张龙.高职院校提高实践教学管理实效性的若干思考[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18(6).
[5]于国清.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职教论坛,2008,(31).
[6]王玉蓉.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构建立体式职教课程体系[J].现代阅读,2012,(12).
[7]狄和双,王利刚,顾月琴等.高专实验动物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2012,(20).
篇7
一个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首先是这个学科研究方法的形成和发展。中药的药理研究自20年代初,陈克恢研究麻黄[1]以来,研究方法逐步完善,研究领域日益扩大,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这就是中药药理学。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研究和应用。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药理学独具一格的研究方法,它使中药药理学从中药和药理学脱胎而出,形成了独特的学科体系。基于此,有必要对中药药理动物模型进行整理、探索,为进一步指导中药药理学发展、丰富实验动物学的内容起作用。故本文试图较系统地论述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概念、作用,分析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现状,探索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发展方向。
1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概念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指在中药药理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类病证表现的动物实验对象和相关材料,它包括人类疾病动物模型、人类证候动物模型、人类病证动物模型三部分的内容,它既是实验动物学的范畴,又是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的核心。
2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作用
2.1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药理学的基石 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理、以及体内过程,从而阐明其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学。它包括中药药性药理、中药实验药理、中药临床药理三部分的内容。而中药药理动物模型在中药药性药理、中药实验药理、中药临床药理的研究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2.1.1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药性药理的研究手段 中药药性药理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补泻、毒性等方面的药理研究,而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药性药理的研究手段。如梁氏用温热药建立热证动物模型,再用寒性中药龙胆草、黄连、黄柏、银花、连翘、石膏治疗,观察中药寒凉药性的药理学基础;用寒凉药建立寒证动物模型,再用热性中药附子、干姜、肉桂、党参、黄芪、白术治疗,观察中药温热药性的药理学基础[2]。又贲氏应用血虚肝脾损伤动物模型,研究中药当归、熟地、川芎、白芍的归经药理[3]。
2.1.2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实验药理的研究基础 中药实验药理是中药药理的研究核心,中药实验药理主要是应用实验动物、器官、组织、细胞研究中药功效的药理作用,揭示中药功效的现代内涵。中药功效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在药学中的体现,对中药功效的揭示,必须以中医证的研究为基础;而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是中医证在实验研究中的载体,故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实验药理的研究基础。如研究补气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的四君子汤对小肠推进运动的影响,结果四君子汤能抑制正常动物离体器官小肠的运动[4],对正常在体动物小肠推进运动无明显影响[5];但能增加脾虚动物小肠推进运动[5,6]后者与临床实际相符,与补气药健脾益气功效相符,是健脾益气功效在肠功能中的体现。这个例子说明,建立和使用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才能真正揭示中药的功效,丰富中药实验药理的内容。
2.1.3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临床药理的桥梁 中药临床药理学研究方兴未艾,但学科有待建立。由于正常动物的结构形态、功能代谢与人类的病理状态相差甚远,故必须应用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来连接中药实验药理与临床药理的研究,为中药临床药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奠定基础。
2.2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医药现代化的突破口 中医药的学术发展相当缓慢,其原因就是缺乏实验研究体系,缺乏与现代自然科学的沟通与融合,忽视基础理论的研究,未建立起自己的科研规范、指标体系和方法论,致使其理论研究对实践缺乏推动作用,与世界医学缺乏共同语言。而中药药理动物模型就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方法,以实验动物、器官、组织、细胞为研究对象,建立的具有人类病证表现的实验模型。弥补了中医药研究的不足,成为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的中介部分。故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研究与发展,必将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
2.3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实验动物学发展的新领域 中医以系统-综合医学模式为特征,坚持功能主义的原则和 视角来研究人体。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生物学特征的认识,将弥补现代以形态结构为原则进行研究的不足,建立新的指标体系,丰富实验动物生理学、实验动物医学和比较医学的内容。而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研制与增加,又将丰富实验动物病理学和动物实验技术的内容,对实验动物疾病的病理过程和实验操作技术进行重新认识。故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建立与深入研究,将成为实验动物学发展的新领域。
2.4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新药有效性评价的工具 中药新药有效性评价,可用正常动物观察药物对生理状态下各种生理、生化、形态等方面的影响,以判断新药的疗效。但生理状态与病理状态有本质的区别,对药物的反应常有质的不同。有些药物对正常动物无药效作用,而对中药药理动物模型则有治疗作用,如清热药对发热动物有降温作用,而对正常动物体温则无影响。因此,仅用正常动物不能全面准确地评价新药有效性,必须选用中药药理动物模型,观察新药对病理状态的影响,才能更准确地评价其有效性。故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新药有效性评价的工具。
3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现状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自唐·陈藏器《本草拾遗》首次记载用精米喂猫、犬造成脚气病模型以来,中药药理动物模型已初具规模,分为中药药理疾病动物模型、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中药药理病证动物模型三类。
3.1 中药药理疾病动物模型 中药药理疾病动物模型分为诱发性疾病动物模型和自发性疾病动物模型。诱发性疾病动物模型是研究者通过使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作用于动物,造成动物组织、器官或全身一定的损害,出现某些人类疾病的功能、代谢或形态结构方面的改变。如发热动物模型、四氧嘧啶糖尿病(消渴)动物模型、肥胖症动物模型等。自发性疾病动物模型是指实验动物未经任何有意识的人工处理,在自然情况下,发生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并通过定向培育而保留下来的疾病模型,如无胸腺裸鼠、重症肌无力小鼠、青光眼兔、高血压大鼠、肥胖症小鼠等。
3.2 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 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自60年代邝安建立第一个类“阳虚”动物模型[7]以来,已用200多种方法,复制建立了肾虚证、脾虚证、肺虚证、心虚证、血瘀证、血虚证、肝郁证、寒证、热证、痹证、里实证、厥脱证、温阻证、温病等证候动物模型。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在动物身上复制的中医药证候,是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独具一格的有别于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方法。而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的研究还远远不能满足中药药理学发展的需要,急待增加研究投入,提高研究水平。
3.3 中药药理病证动物模型 中药药理病证动物模型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用现代医学的人类疾病动物模型与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嫁接,建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如高脂性疾病血瘀证动物模型、失血性贫血血虚证动物模型、感染性休克厥脱证动物模型等。把现代医学的辨病论治与中医学的辨证论治结合起来,中西汇通。另一种是在中医药病证理论指导下,建立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8]。这方面的工作急待开展,以深化中药药理模型的研究,纠正证候动物模型难于深化、不好应用的不足。
4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发展方向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主要是应总结分析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理论,加大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和中药药理病证动物模型的研制,建立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科研规范、研究体系,为中药新药研制和开发、中药药理研究、中医药学术发展、中西医合流提供坚实的实验基础,也将为我国实验动物学的发展增添新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陈克恢,Schmidt T. Pharmacol Expt Therap,1924;24(5)∶339
2 梁月华.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87;19(1)∶54
3 贲长恩.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1;14(增刊)∶23
4 黄树明,等.中医杂志,1988;(9)∶60
5 彭 成,等.中药药理与临床,1995;11(5)∶6
6 闻集普,等.中药药理与临床,1992;8(2)∶27
篇8
【关键词】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病症
中药的药理研究从20年代初,陈克恢开始麻黄研究[1]以来,研究方法逐步完善,研究领域日益扩大,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这就是中药药理学。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研究和应用。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药理学独具一格的研究方法,它使中药药理学从中药和药理学脱胎而出,形成了独特的学科体系。因此,有必要对中药药理动物模型进行整理、探索为进一步指导中药药理学发展、丰富实验动物学的内容起作用。故本文较系统地论述了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概念、分类、现状和作用,探讨了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发展趋势。
1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概念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指根据中医药基本理论,为进行中药药理研究而对人类疾病原型的某些特征进行模拟复制,创造出的具有人类病证表现的动物实验对象及相关材料, 包括人类疾病动物模型、人类证候动物模型、人类病证动物模型三部分的内容,它既是实验动物学的范畴,又是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的核心。
2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分类及现状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研究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已研制出百余种证型,其造模方法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2.1 依据中西医结合病因学说塑造动物模型:又称为中药药理病证动物模型[2]、病因病理结合型模型[3]
这类模型的造模方法是既运用了中医的发病学说, 又考虑了西医的致病原理, 将现代医学的人类疾病动物模型与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嫁接,建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如高脂性疾病血瘀证动物模型、失血性贫血血虚证动物模型、感染性休克厥脱证动物模型等,把现代医学的辨病论治与中医学的辨证论治结合起来,中西汇通[4]。这方面的工作急待开展,以深化中药药理模型的研究,纠正证候动物模型难于深化、不好应用的不足。
2.2 采用西医病因病理复制动物模型
又称为中药药理疾病动物模型[2]、病理型模型[3],其可分为自发性的和诱发性的。自发性疾病动物模型是指实验动物未经任何有意识的人工处理,在自然情况下,发生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并通过定向培育而保留下来的疾病模型,如无胸腺裸鼠、重症肌无力小鼠、青光眼兔、高血压大鼠、肥胖症小鼠等;诱发性疾病动物模型是研究者通过使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作用于动物,造成动物组织、器官或全身一定的损害,出现某些人类疾病的功能、代谢或形态结构方面的改变。如发热动物模型、四氧嘧啶糖尿病(消渴)动物模型、肥胖症动物模型等,此类模型目前应用最为广泛。
2.3 模拟中医传统病因建立动物模型
又称为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2]、病因型模型[3],自20世纪60 年代邝安堃建立第一个“阳虚”动物模型[5]以来,已用200 多种方法,复制建立了肾虚证、脾虚证、肺虚证、心虚证、血瘀证、血虚证、肝郁证、寒证、热证、痹证、里实证、厥脱证、温阻证、温病等证候动物模型。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在动物身上复制的中医药证候,是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独具一格的有别于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方法。而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的研究还远远不能满足中药药理学发展的需要,急待增加研究投入,提高研究水平。
3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作用
3.1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药理学的基石
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理以及体内过程,从而阐明其防治疾病原理的学科。它包括中药药性药理、中药实验药理、中药临床药理3部分的内容,而中药药理动物模型在中药药性药理、中药实验药理、中药临床药理的研究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3.2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实验动物学发展的新领域
中医以系统——综合医学模式为特征,坚持功能主义的原则和视角来研究人体。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生物学性的认识,将弥补现代以形态结构为原则进行研究的不足,建立新的指导标准体系,丰富实验动物生理学,实验动物医学和比较医学的内容。而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研制与增加,又将丰富实验动物病理学和动物实验技术的内容,对实验动物疾病的病理过程和实验操作,技术进行重新认识,故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建立与深入研究,将成为实验动物学发展的新领域。
3.3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医药现代化的突破口
中医药的学术发展相当缓慢,其原因就是缺乏实验研究体系,缺乏与现代自然科学的沟通与融合,忽视基础理论的研究,未建立起自己的科研规范,指标体系和方法论,致使其理论研究对实践缺乏推动作用,与世界医学缺乏共同语言,而中药药理动物模型就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方法以实验动物器官、组织、细胞为研究对象,建立的具有人类病证表现的实验模型,弥补了中医药研究的不足,成为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的中介部分。故中医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研究与发展必将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
3.4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新药有效性评价的工具
中药新药有效性评价,可用正常动物观察药物对生理状态下各种生理、生化、形态等方面的影响,以判断新药的疗效。但生理状态与病理状态有本质的区别,对药物的反应常有质的不同。有些药物对正常动物无药效作用,而对中药药理动物模型则有治疗作用,如清热药对发热动物有降温作用,而对正常动物体温则无影响,因此仅用正常动物不能全面准确地评价新药有效性,必须选用中药药理动物模型,观察新药,对病理状态的影响,才能更准确地评价其有效性。故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新药有效性评价的工具。
4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研究的发展趋势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研究近年来其应用范围日趋广泛,今后将在中医药基础研究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除新药药理研究之外,纯基础研究能更完美地体现动物模型的优势和特点,反映中医药理论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因此,可望成为其主要发展方向,要实现这一点,必须在以下两方面取得进展:
4.1 重建开放的中医药理论体系以融贯新知
中医药理论体系有明显的超稳定性,使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许多成果在融入这一体系时遇到障碍。动物模型研究的许多发现,已从多个方面,如病、证概念,证、病关系,不同证候鉴别,同一证候内进一步分型,证候重新分类,治疗反证的意义,中医方剂、中药的功用主治规律性等方面提出现有中医药理论体系难以容纳的内容[8]。因此,很有必要以实证性方法重建开放的中医药理论体系。
4.2 相对独立于临床以充分完善自我
基础研究有其自身内在的发展规律,必须相对地独立于临床进行发展才能真正完善中医药基础科学,并更好地促进临床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克恢. Schmidt T. Pharmacol Expt Therap[J]. 1924,24(5):B339.
[2]彭成.试论中药药理动物模型[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9,15(5):47-49.
[3]傅益群,吕健.动物模型与中医证候关系释义[J].中医药学刊,2004,22(9): 1665-1666.
[4]曾茂贵,郑沁鈊.中药药理研究中证候动物模型的选择和(下转第267页)(上接第228页)应用[J].福建中医药, 2007,38(3):60-62.
[5]邝安堃,吴裕欣,丁霆,等.某些助阳药对于大剂量皮质激素所致耗竭现象的影响[J].中华内科杂志,1963,11(2):113.
篇9
1.1环境安全知识缺乏大学生对实验室安全的认知率较低,调查表明物理性安全认知率为28.9%、化学性安全认知率为47.6%,对生物性安全认知率仅为13.6%,而全部都知道仅为0.9%[5]。50%以上的学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概念、动物实验的生物危害因素、职业暴露后的处理等问题不了解[6]。对急救常识和用电常识知之甚少,对实验室配备的灭火器不会使用。
1.2实验过程中个人防护不到位学生到实验室后,书包到处乱放,不穿工作服,甚至于吃东西、喝水。有一些学生不注意实验动物操作技术,觉得实验动物好玩,对实验动物进行抚摸;或在实验中抓持实验动物方法不规范,出现被动物抓伤、咬伤的现象;对动物产生的分泌物、排泄物,如尿液、粪便等,不能及时、规范处理,增加受感染的机会。
1.3化学试剂及其废弃物管理不善在管理过程中对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易制毒化学品存放和管理不当,容易引发事故。由于动物医学实验室化学品数量众多、品种繁杂、性质各异,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潜在着极大危险性,稍有疏忽,就容易造成失火、爆炸、中毒、环境污染等事故,危及师生的生命及财产安全[7]。在试验后化学试剂类废弃物没有分类储存,存在随意丢弃或倒入下水道或扔到垃圾箱的现象,可能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1.4实验动物、组织以及受感染物品处理不规范动物医学实验室与其他普通实验室很大的区别就是要经常、大量使用动物、动物尸体和组织,甚至于是含有病原菌的动物和组织,而这些动物尸体和组织可能使与它接触的一次性手套、注射器、针头等物品受到污染。这些废弃物处理不当,会给周围环境以及师生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
2实验室环境安全管理措施
2.1规范实验室管理制度为了保证实验室工作质量和环境安全,使实验室管理管理有章可循,实验室安全规章制度的建立是安全管理实施过程必不可少的。我校教学实验室环境管理体系于2006年11月30日取得了ISO14001环境质量体系认证证书,2012年12月我院教学实验室现通过了国家级动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验收。学院以ISO14001环境质量体系为标准,以国家级动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验收为契机,根据自身学科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适合运行管理记录和文件[9]。日常管理方面建立健全实验室各种记录和日志制度;仪器方面包括核查登记表、仪器的维修、使用借还等记录;试剂使用方面包括有毒有害化学品、易致毒化学品、麻醉品等的保管、领用记录,废弃物处理方面,包括危险化学废弃物的回收处置记录、动物尸体组织的储存和处理记录、一次性实验用品的处置记录等。并将一部分制度上墙或上台明示,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更有利于加强日常管理。
2.2加强安全教育安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讲解、安全政策的宣传、安全案例的警示、安全措施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从思想上予以重视,提高执行政策的自觉性,提高安全防范的主动性,防患于未然的过程[10]。中心每年分别对全体教工、研究生和本科生举办为期3d的安全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动物生物安全知识、实验室化学品安全使用及防护、实验室安全防火等内容。取得培训合格证后,凭合格证进入实验室。
2.3规范实验室操作规范实验室管理会大大提高实验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实验过程的可控性,保障实验操作人员的健康安全,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精神、娴熟的实验操作和良好的实验室安全意识非常必要,同时这也是实验室质量控制的保障[12-13]。第一次试验时首先对学生进行课程规范操作和注意事项培训,在实验过程中将产生的化学废弃物按要求分类倒入不同的废液桶,杜绝顺手倒进水池;对产生的感染性动物废料分别放入不同的特制塑料袋,在塑料袋外面贴上标签,标明组织名称,实验名称等信息,由实验室管理处回收处理。给每个学生配备口罩、一次性乳胶手套等防护用品。规范动物实验操作技术,动物实验操作时尽量做到动作轻柔,小心操作,避免因抓取不当被动物抓伤、咬伤、挠伤,掌握常用实验器械的使用方法,避免被实验器械损伤等现象发生。
2.4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力度动物医学实验中心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加强岗位责任制。理顺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职能、落实安全责任制。中心建立了院系一级的安全管理体制,行政副院长为第一责任人。中心主任、副主任、实验技术人员逐级签订“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书”,并结合ISO14001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做到“谁主管、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责任到人,每个实验员有自己的安全管理责任区,直接管理本区域的安全工作”使环境管理从部分参与逐步转向全员参与。
2.5改善实验室安全硬件设施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需要要掌握动物的内脏器官、肌肉、骨骼等解剖结构,会用福尔马林处理动物标本,由于福尔马林易挥发,常常使实验场所充满有毒和异味废气,根据需要已配备了大功率通风系统,并保证通风换气设备的正常运转。对大功率用电的设备配备专用电线,定期组织后勤部门对线路进行维护。将传染病实验室、感染实验室以及解剖实验室从教学实验室分离出去,分别建立了单独的解剖楼和感染楼。专门配备高压灭菌柜对实验用品及生物废弃品进行消毒。以消除实验室之间的交叉污染和污染传播,杜绝生物安全问题的发生。
2.6建立应急机制应急预案准备及演练。ISO14001体系要求对不同的灾害和应急事件要有切实可行的预防方案,并保证方案的执行。实验中心成立了事故应急小组,每个实验室配备4~6个灭火器,对实验人员和学生培训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并对紧急情况下的逃生路线进行了模拟演练,对灾害发生时的应对常识、简单救护知识进行普及性培训,尽量减少灾害、突发事件的发生,在发生突发事件中,能够正确处理,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3结语
篇10
【关键词】 护理药理学;教学;人文关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护理模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已由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模式,发展为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身心健康为中心的现代整体护理模式,对护理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生)不仅要有精湛的护理专业操作技术,而且要具备良好的人文修养和心理素质。护理药理学是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但在教学中,往往重视药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而易忽视人文关怀教育,或不知如何去做,若如此则不能完成全面育人的职责,故必须加以纠正。
1 更新观念,树立教师人文关怀理念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个人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1],其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或者说是人文关怀[2]。西方公认的医学之父——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有一句名言:“知道是谁生了病,比知道他生了什么病更重要。”这句话中有一层含义是无可非议的,就是医护人员更应该关心生了病的“人”,而不仅仅是他的“病”。目前,高职护理教育普遍认为护士应具备较系统的医学知识,需培养过硬的护理操作技术,而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则以学生的专业考试成绩和就业率来衡量,因此,认为搞人文教育是务虚、是不必要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造成护生缺乏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对待病人缺乏同情心,职业道德水平偏低,不能把护理对象放在一定社会环境和一定的心理状态之中去分析,而去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等。随着护理观念的转变,整体护理观应运而生。整体护理活动是以人的健康为主导,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时刻体现出对人的生命与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关心和关注,要提供人性化的服务。这就要求培养出具备人文精神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人文精神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作为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护理专业人文精神就是集中体现在对病人(服务对象)的价值。美国学者Leninger博士曾说:“没有关怀就没有护理,关怀照护是护理专业的精髓。”现代护理推行的整体护理的宗旨:就是一切以人的健康为主导,人文关怀是其魅力所在。而人文关怀教育并非只是简单地通过学学人文课程、听听人文讲座、看看人文书籍来积累,人文修养的提高是一个终身教化的过程。不仅要系统地学习相关的人文学科知识,更要在教师授课活动中渗透人文关怀教育的理念。教师要通过学习不断更新现代护理教育观念,树立对护生进行人文关怀教育的理念。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这一理念才能体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将护理药理知识与护生人文关怀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牢记以病人为中心,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2 护理药理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教育的方法
高职护理教育强调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人文精神教育应多渠道、全方位进行,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中,特别是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教育,发挥人文教育功能。护理药理学是位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起着桥梁作用的一门学科,是护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现代护理模式的改变,促使护士已由过去单纯的用药执行者,转换为用药的执行、监护、咨询和指导等多方位的协调者。为确保病人用药的安全,防止和减少药源性疾病和事故的发生,不但要注重相关用药护理知识的讲授,更要注重在授课过程中渗透人文关怀教育的理念,才能更有利于对病人进行主动、全面的整体护理,使病人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以便更好地为病人的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2.1 身正为范,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力量 护生进入了学校,我们的教师必须精心对护生进行培养和教育,使其成为实用型护理人才。护生在校期间最初是通过观察教师的行为举止、工作态度等方面来理解护理工作的。护理药理学是学生较早地意识到护士每天要给病人用药,要保证病人用药的安全。身教重于言教,药理学教师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等对培养护生的人文精神可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护生今后的护理用药工作起着很大的作用。正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护理药理学教师首先要对护理工作有极大的热情,对患者关爱体贴,有同情心,对护生负责和给予无私的爱,要有宽广的胸怀和宽容人、理解人等优秀的道德品质。因此,教师要主动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将自己的人格魅力充分体现于日常的教学活动,去感染学生,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的人文关怀。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理念,注重学生人文知识,注重品德的培养,使学生对护理用药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人文修养都得以提高,做到以人为本,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合格的、人民满意的护理工作者。
2.2 爱生如子,营造人文关怀的氛围 我们对病人施以人文关怀,提倡人性化的护理,就要培养护生的人文关怀理念,首先要让护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人文关怀。护理药理学教师要与护生平等相处,把自己看作是他们中的一员,尊重护生,了解护生的需求,倾听护生的心声,处处关心帮助护生,爱生如子,让护生生活在一个充满关爱的环境中,从而营造出学校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这样,不仅让护生在校期间人文修养得到较大的提高,而且他们踏上工作岗位后,也能自觉主动地以人文关怀的理念回报社会[3],把病人看成是与自己平等的人,去尊重病人,关心病人,与病人交朋友。这不仅增强了病人生活的信心和战胜疾病的勇气,并且能积极配合治疗,在护患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治疗往往能够事半功倍。
2.3 理论教学中人文关怀理念的渗透 人文关怀理念的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可以使学生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通过护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训练只能培养出打针、发药的机器人护士而已,要充分发挥护士的职业道德修养,就应该在传授专业知识中融入人文关怀理念的教育。病人是行医之本,人文是护士的灵魂。护士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病人,而不是没有生命的机器。护士不仅需要提供技术服务,更需要投入感情提供艺术服务。护士应该把病人看成是与自己平等的人,去尊重病人,关心病人。在讲授药物不良反应时,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让护生换位思维,体会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可引起学生对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的认同感,给教学内容赋予生命的意义,告诉护生须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用药护理知识,并给予患者用药指导。例如,在抗恶性肿瘤药物治疗过程中,我们应不断地与肿瘤患者交谈和沟通,及时了解抗恶性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发热、出血、脱发等),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或减轻不良反应,减轻患者的痛苦,使患者信任我们,与我们成为朋友,更好的调整肿瘤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情绪活动,在相当程度上,这也决定着他们的配合程度、治疗效果甚至预后。因此,护理药理学理论教学不但是教师传授护理药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对护生进行人格塑造和加强人文关怀理念教育的重要过程。在护理药理学理论教学中不断渗透人文关怀理念,使护生建立起对患者进行全面主动的整体护理,从而使患者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
2.4 实验教学中人文关怀理念的渗透 护理药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它的理论、学说和结论都基于实验结果,并不断通过实验得到验证。我院护理专业开设了不同的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药物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毛果芸香碱和阿托品对腺体分泌的影响、配伍用药、有机磷中毒及解救和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动物血压的影响等实验内容。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小鼠、大鼠和兔等实验动物,通过实验可加强护生实验基本技能的培训,包括实验动物的选择和捉拿、给药剂量和给药途径的确定、护理药理实验常用的方法等,这既是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从事科研工作必需的基本功。动物实验不仅培养了护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学习护理药理学的兴趣,而且也培养了护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整体的护理能力,为临床护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巴普洛夫曾指出:“没有对活的动物进行的实验和观察,人们就无法认识有机界的各种规律,这是无可争辩的。”医学研究离不开实验动物,否则就不会有医学的进步和发展[4]。护理药理学实验是离不开实验动物的,但动物也是生命。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更应该注重人文关怀理念的渗透,教育护生不要把动物当玩具用注射器的针头去刺,要善待动物,要注重动物福利。同时,应尽可能减轻动物的不安和疼痛,比如,给动物注射药物前要检查注射器的针头是否有倒勾,有则应换新的针头,还要注意进针的角度和速度等。另外,还应给予动物良好的术后护理,在实验结束或实验过程中获取标本应采取安乐死的方法等。通过实验课和动物保护的教育,使护生认识到实验动物对人类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是值得我们尊重的,应把动物看作是我们的朋友,平等对待,去关心和爱护它们。由此教育护生应有爱护动物、尊重生命的大爱精神,加强护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强化了人文关怀,使护生学会关心和体贴病人,能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
总之,护理药理学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的优势,抓住护理用药中的人文关怀理念,对护生开展人文关怀理念的教育,提高护生的人文关怀精神,这将对护生的人文素质修养的提高及其终身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亚男,林彦山.论现代护理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J].护理学杂志,2004,19(1):28-30.
2 史瑞芬,周柳亚.护士人文修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