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9: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政治教学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思想政治教学研究

篇1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研究;实践教学;创新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193-02

精神和物质只有同步才会让生命更自由,然而,放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并不尽如人意。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心不在焉,一些教师教得漫不经心,至堪忧心。好多大学生思想不成熟,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作为教师,如何扭转乾坤?下面逐做列举。

一、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注重实践

1.重视思想政治课。思想政治课的实践要具备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充分发挥理论导向作用,使之为实践性教育与教学改革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政治课思想博大,理论精深,囊括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精髓,足可以引领高校的实践性教改。

2.课堂模拟。模拟教学,反映社会关系的实践先行一步,让他们认识到精神之富和道德之贵,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使之学会与人沟通圆融无碍;让学生在情境化教学中注重情感体验,让他们和爱共舞,心性高洁,争取做到日日防非,时时警觉,培养学生走入社会后要具备的综合素质。

3.思想政治课结合专业桴鼓相应。思想政治学习结合专业形成复合型的实践教学模式。思想政治学习理论抽象,和专业课结合进行实践具备完美的多维度结合,对于学生的创业是一种促进,对就业是一种了解和接触。众所周知,同志是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毕业的,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历,同志曾经是科技工作者,这些对他们管理国家都有莫大的帮助。

二、实践教学的意义

1.感受深刻。慧人慧语中说:“道德是教育的中心思想,做人是做事的主要内容。”前一句说明思想政治的重要,后一句说明实践的重要,因为做人就是实践的具体的内容。理论联系实际,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参加实践活动中丰盈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陶冶情操,洗涤心灵,感染精神,唤起爱心,增强责任感,提高洞察力,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2.激发豪情。作为一个有抱负的人,志须如宇宙恢弘,心要似莲花高洁。而这种豪情,需要实践的激发。实践过程中团结合作、群策群力、百舸争流,奋勇前进,对团队精神、集体意识以及个人成长的培养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3.锻炼能力。在教室外吸到的空气,总要比教室内的新鲜;在实践中得到的感受,总要比课本中来的丰富。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培养了不惮劬劳、不惧艰辛、一往无前的勇气,促使他们得到锻炼,勇于开拓,提高能力。

4.培养爱心。深入社会、感受生活,接近大众,关注民生,参加过环保实践,就会懂得保护环境;进行过奥运宣传,就会有民族自豪感,就会对国家充满奉献之情;进入过老年公寓,就会对年迈者、对鳏寡孤独生起怜悯之心;看到过山区的贫苦现状,就会受到震撼,就有努力求知,将来救助贫苦大众的思想……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三、实践与理论结合

1.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理论课为主要渠道,通过比较,使之认同正确的世界观。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庞大深邃、渺若渊海的思想,广大精微、高深洪博的观点,通幽洞微、开物成务的方法是帮助大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丰富自己内心的强有力的武器。

2.了解大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需要。在大学这个阶段,大学生的身体与心理日趋成熟,但由于还没有走入社会,对外部世界的了解还有相当的局限性,并且由于他们的接受能力强、好奇心重,所以在这段时间要加强对他们进行思想方面的引领,使之走向正途。要引导大学生们志须如宇宙恢弘,心要似莲花高洁,要让他们认识到伟人为世人谋利益,凡夫替眷属求资财;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人生观,让他们了解宇宙的真理;要让他们用博大的胸怀,运筹帷幄、高瞻远瞩,要让他们对“情之最可宝贵者,无如真诚;爱之极被称扬者,莫过无私”有深刻的认识;面对社会上的各种思潮,要教给大学生们拥有正确的认识、正确的判断力,详尽的分析,完整的认识,从而使其对哲学能够深信不疑。

3.弘扬。哲学能够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现象,促进人们道德素养提高,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人们的认识层次,净化精神境界。作为真正的科学,哲学为人类提供了彻底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原则,举世奉为圭臬,无可替代。也只有在哲学的指导下,才能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够快速的的顺利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全面前进,才能够对整个社会进行伦理教化,才能够勇敢地的面对自然,才能够正确解决人之间的矛盾,才能够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能够提高自己的能力,改善自己的综合素质,祛除落后的思想,克服缺点,减少瑕疵,解放自己的思想,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圆满,从而升华自己,实现人生的最高的价值。

四、思想政治学科要进行创新学习

研究知识、效法先例、获得技能谓之学;反复揣摩、长期熏修、由熟至巧谓之习。学习可由教授而获,可由体验而得,之后建立新的精神结构,整个获得知识、技术、态度或价值的过程,即为学习。思想政治学习需要创新。创新学习是一个哲学概念,是一个实践认知的过程,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先决条件,是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是增强学习能力的强有力的手段,是对客观世界与时俱进的把握,是对创造精神的开拓,是对时展潮流的跟随,科学的学习方法得到确立,学习的质量就能够提高,学习就会受到全新理念的引领,学习就不再是一种机械的复制;创新学习是一种灵活的学习方式,它丰富多彩,学习的理念多元化,学习效果能够得到保证,学习环境温馨湛寂,能够提高认识水平、加强改进学风,解决了学习的形式主义问题。创新让学习变得多姿多彩,是时展的必然,创新会完美地完成学习的需要。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代飞速发展,万象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要提起学生对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重视,引领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明确的人生观、先进的价值观,让他们能够明辨是非,对未来信心十足,对成功稳操胜券。

参考文献:

[1]侯云霞,于金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与实践教学思考[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02).

[2]贝丽静.切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J].理论前沿,2009,(5).

[3]黄振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的再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6).

[4]郭华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及其体系的构建[J].高教论坛,2010,(8).

[5]陈丽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2).

篇2

一、教育心理学视角下思想政治教学的内涵及价值分析

(一)高中思想政治的学科性质及学生特点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本是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一门学科,然而现实中许多学生并不能认识到思想政治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也不重视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认为政治课枯燥无味,或者认为政治学科仅仅是“背诵了就能得高分”。如何让高中思想政治更有“味”,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教师要认识到,中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取向,不能把他们当成一块“白板”来对待;要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就要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尊重他们的想法,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动向,增强教学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价值认同感,让学生在情感上乐意参与教学,进而让学生掌握完整的学科知识理论体系,达到德育的预定目标。

(二)教育心理学视角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意义

很多学生受实用主义的影响,戴着有色眼镜来看政治课,认为学政治是被洗脑,尤其是部分选择学理科的学生;也有学生依据简单的经验主义给思想政治戴上“枯燥无味”的帽子。如何让这些学生放弃傲慢与偏见,正视思想政治的学科价值,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区别对待不同学科的意义和价值。政治学科不仅在于知识本身,更是观察事物的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于自身成长为一名合格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这些认知不能靠简单地灌输就能让学生理解并接受,而是需要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前提下,运用心理学知识并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高中思想政治概念多且杂,一字之差其义大不同,理论内涵深刻,导致一些学生学习高中思想政治时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却找不到提高效率的方向。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运用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充分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做好概念教学,由概念到观点,注重学生的价值认同,再由观点到理论,注重体系的构建。让学生在想学的同时有目标有方向,更能掌握有效的方法。

二、教育心理学视角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施

(一)充分分析学情,基于学生认知展开教学设计

首先,充分掌握学情,打破学生的各种傲慢与偏见。不同成长背景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比如有些理科生基于“功利主义”放弃政治学习,事实上他们对思想政治科目的内容及性质并不了解。笔者给理科生上第一节课时,设置活动让学生体验,对比文科生与理科生不同选择背后的不同思维方式,如引用《南方周末》文章《十年之后:文科男VS理科男》,通过展示幽默风趣的图片,以及复旦投毒案中林森浩对自我问题的剖析,让学生明确理科生同样需要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师也可以顺着“功利主义”的角度分析学习思想政治的必要性,如大学通识课、考研、找工作这些与切身利益相关的事同样需要用到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所学知识。对于文科生,争取对所有学生展开一对一聊天,了解学生对思想政治的感受和看法,了解其在学习中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摒弃一些对思想政治学习不利的观点,找到符合自身需要的有效学习方法。其次,教学设计要符合教育规律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贴近生活实际,做到新颖独特。教师在充分掌握学情的情况下,基于学生已有认知基础进行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设计,新授课充分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做好概念教学,再由概念到观点,注重学生的价值认同;复习课由观点到理论,注重体系的构建,梳理易错易混知识点。发挥自身创造性,设置新颖独特的导入及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探索。比如《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的教学,笔者先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依次把抽象的基本概念“商品、使用价值、价值、价格、一般等价物、货币、纸币、信用卡、外汇、消费、消费观”形象化。比如“,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学生容易理解,由它延伸出的两个基本属性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由“价值的交换”延伸出“一般等价物”,由“一般等价物”延伸出“货币”,由“货币的发展阶段”延伸出“纸币和信用卡、外汇”,由“货币表现价值”延伸出“价格”,由“支付价格购买商品”引出“消费”,再引出消费观等,最后形成有机的单元知识体系。

(二)营造轻松氛围,开展问题式教学

首先,运用教学语言艺术,察言观色,灵活应变,营造轻松自然且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语言艺术,使理论知识生动起来,同时针对学生的反应,做出幽默自然的回应,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心理状态下内化知识。教师的幽默感有两种,一种是运用语言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生活化,比如把《经济生活》的教学幽默地比喻成在当前背景下怎么花钱、怎么挣钱、怎么分钱;对于主观题做题方法的讲授,比喻为“进货”与“出货”的顺利衔接与完成“,进货”即内化所学知识,需要理解与记忆,“出货”即准确审题并结合社会生活经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另一种是幽默回应学生的表现,让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其次,开展好问题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一节课如果没有问题,只是教师自问自答,学生没有自我思考的空间,那么学生很容易脑疲劳,注意力分散,无从谈“开心”地内化知识,更难以达成德育目标。教师需要依据学生已有认知进行设问,并根据学生的具体回答层层递进,营造共同探索的氛围。例如《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一课,笔者让两位学生板书最近两天所购买的物品及相应的价格,然后用层层递进的四个问题探究完成本节内容的教学:

1.这些东西在买之前、买的过程中、买完之后在经济角度看有什么不同?(商品)

2.我们为什么要去买东西?(使用价值)

3.为什么以不同的价格交易成功?(价值)

4.我们拿什么去购买?(货币)

(三)深化理论实践,及时反思并加以调整

篇3

关键词:研究;现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随着高校教学体系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日益丰富,各高校开始不断建立起更多新式的学科,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就是其中一种较为特殊的学科,它是结合了心理学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边缘性学科,其主要教学内容,是对心理存在的意义及思政教育主要作用进行详细介绍,确立教育目标,认识研究对象,全方面地结合思政教育及心理学教育,将其作用发挥至最大。思政教育心理学整个学科发展过程中,存在大量问题等待解决,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着关键性作用,已经成为目前高校比较关注的话题之一。

1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所针对的科研对象,可以归纳成三种想法

1.1正确认识思政教育整个教学过程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属于多种元素的互动。对各种元素之间的互动,进行怎样的心理上的探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其实对其结果有影响的原因有很多方面,除了教育工作者及教育对象外,还包括家庭氛围、市场新闻、观众心理等等。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所授范围极其广泛,包括教育者、小众、大众、个体四方面研究对象的心理。

1.2注重教育对象及教育工作者的有效研究

对于那些教育对象自我产生的具有独特性质的心理状态,要增加一定的关注度,重视其重要性,举例来说,包括教育中产生的抑扬心理、攀比嫉妒心理、逆反心理等等。一般有这种想法的人,往往是把思政教育心理学所研究的对象,粗略地设置成思想教育整个过程当中,人们所形成的心理表现及产生模式,其研究范围比较狭隘,只是运用到一般心理学教学框架及主要内容。

1.3正确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现实状况

其实大部分教育工作者,似乎还没意识到思政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对教学内容的编排整理并不完整,依旧是将心理学所涉及的基本内容照搬照抄地移用过来,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应该界定的明确框架范围。举例来说,有些人凭自己想法运用一般心理学,结果导致自己在学科研究上出现混乱,研究对象方面模糊不清。他们把研究对象与范围之间的关系,划定在“一”跟“多”两种,对实际研究结果有很大影响。

2中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现实状况分析

在中国,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创建时间比较晚,然而它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最为突出的,是20世纪九十年代中,各大高校所设立的思想政治学科,在整个社会当中受到高度且广泛的关注,导致思想政治心理教育慢慢衍化成政府行为跟学校行为。虽然国内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发展如此迅速,但它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跟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相对比,其规范性跟合理性都比较差。对此,国内各大高校仍然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改进,促使其更加完善。想让中国得以更加长远发展,离不开思想政治相关工作的帮助。传统化的思政工作,基本上侧重点在积累经验上,对工作的科学性、现代化、理论性等方面不太关注,这样容易导致教育对象不明确,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自身情况没有联系,无法做到很好结合,因而思想政治工作渐渐被人们所误解,最终被忽视。此外,社会上一些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波及、反对思想政治工作运动的发起,更加重了问题的严重性。我们可以了解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建立,主要是利用心理学所得出的结果,对思政教育内含的有效性及针对性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其实所有与成功有关的案例当中,都有着心理学的帮助,可以说,一旦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对象整个内心想法及其个性化的心理特征,进行一定的了解,对教育者及对象间相互作用产生出来的心理表现及运用规律,也有了大致的了解,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是很容易达到的。

3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整个教学过程中潜在问题分析

其实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跟思想政治教育学建立形式相同,在整个衍化过程当中,发展速度非常快,效果也比较显著,在一门学科及其领域界定上所呈现出来的地位,已经比较明显。可是即使如此,它依然存在很多缺陷,因为其研究的基础还不是非常稳定,并没有到达比较成熟的阶段,需要进一步完善。

3.1如何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正确定位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最先起源于西方国家,在我国推行时间尚不久远。社会各界对这门新型学科如何定位问题,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它最初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学科分流出来。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根据人的主观思想而产生的行为形成某种规律,作为重要研究依据,其中包含了人的心理、思想、行为、规律等,其中心理的变化规律和思想、行为等紧密相连,因此思想政治心理学是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础上,更深层地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生心理变化和发展规律的专门学科。

3.2该门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与区别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与许多专业学科,有着必然的联系,在覆盖广阔的心理学面前,显得非常稚嫩,学科的成熟性和久远性,显然不在同一个阶层。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其所囊括的范围,既不能与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有冲突,也不能与这两门学科有过多雷同之处,否则学生学习起来容易引起模糊不清。因此该学科要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专业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在经历将近一百年的发展以来,从思想到列宁主义和思想到现在,在一百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当中,已积累丰富的经验和科学的政治思想基础。马克思曾指出“人的心理变化离不开大脑现象变化”,列宁也指出,“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被反映者是不能依赖于反映者而独立存在的”。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也是适合时展需要的。它建立在其它许多学科的基础之上,而以单独的个体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者在从事这一学科教育的时候,既要尊重其它学科的基本知识原理,也要摆脱它们的束缚,使之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专业学科。

3.3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和其它学科一样,来自于社会实践经验,研究其形成原因和发展规律

我国对这门学科系统的专业研究起步较晚。由于每个国家的政治、法律、历史、文化背景等各具特色,我国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学还处在发展阶段,大多数借鉴国外心理学丰富的经验,没有将思想政治心理产生的现象和心理变化规律,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由此把这门学科划定在一定的框架内,是限制其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制约其重心难以确定的原因。

3.4如何正确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方向进行研究如上所述,我国思想政治心理学,主要是引用国外的经验成果,缺乏对这门科学进行有效的实践和验证过程。当前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引用历史文献研究、专业理论知识研究、相互对比研究等方法,大多数采用传统的思维辩证方式。在编制这门课程时,以介绍理论和社会应用结果为主要方向和对结果进行分析,基本是以这种手法,来构建学科的主要框架。这样,就忽视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过程体验感知,不能形成整体的科学框架。

4在中国这门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国外开设以来,已取得非常显著的成果,我国也越来越重视这门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加强该学科的发展,不仅需要国家教育部门对学校实施正确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引导,将其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战略;此外,更需要我国各行政部门和广大社会人士大力支持和重视。必须做好以下三个重要方面工作:

4.1加强学科机构建设

完善机构建设,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必要前提,一门成熟的学科,必然有一套系统规范的专门机构。没有相关正规合格的机构,学科发展将会失去重要核心,专业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很难形成系统规范的学科认知。

4.2人才是关键

目前在我国从事这方面教育工作人员非常欠缺,专业知识也有待提高,质和量的严重缺乏,给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带来非常大的困难。因此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水平非常重要,人才是推动这门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

4.3建立起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相关课程

在国内,各大高校所设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有一个共有特性,即都开设有相关课程的实验研究。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到底需不需要专业课程化,至今仍具有一定分歧。一些对课程化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课程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效果比较差,比较适合解决一些教学知识小范围内存在的问题,至于学生自身心理方面的变化,是无法利用课堂教学解决的。因此课程化针对的是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个别问题需另当别论。即使如此,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相关讲座的举办频率,越来越高,受关注度也不断提升,从效果来看,是比较有帮助的一种形式。所以对学校内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通过讲座、活动等方式,进行预防、解决。结合上述三项描述,不难看出,21世纪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是需要学校、教师、政府及整个社会相互配合的,其中学校属于核心主体,在学科发展中起着主要作用。学校如果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不重视,那么该学科未来的发展及完善,就无法顺利进行。因此学校各级领导需要加强重视,全力发展思政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

结语

在国内,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比较新颖的学科,它由心理学及思想政治教育学两者结合形成,对于它的完善各高校做了很多的工作。本文只是做一个比较简洁的描述,对其发展过程及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给出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案,规划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将来的发展目标,以期让这门学科,发展成为学校中较为主流的课程之一。

参考文献:

[1]杨芷英,王希永.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胡凯.建构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6).

篇4

关键词:认识 方法 效果 “主阵地” 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已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多年来,为顺应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高职院校为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力支持高职教育的今天,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加强学生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然而,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中丞待解决的思想政治问题也是十分艰巨和突出的。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研究并提出改进措施,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进步,而且有利于高职教育和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

一、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2004年,中央16号文件出台,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意见,成为新形势下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1]高职院校高度重视职业技能培训无可厚非,这是高职教育题中应有之义;但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样不容忽视,这是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容乐观;加强和改进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

(一)认识不到位。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就不可能有强有力的行动措施,势必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和结果。认识问题居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之首,决非“危言耸听”、“空穴来风”。在高职院校,大多崇尚的是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培训,看重的是“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追求“双师型”,学生追求“双证书”。在这样的大环境里、大背景下,原本非常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无形中或多或少被“边缘化”了,甚至被曲解为“假大空”的“大道理”,有时候演变成了“走过场”、“搞形式”。最根本的表现就是“无用论”: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多学少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这种认识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不仅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而且加剧了恶性循环,有的已根深蒂固。

(二)方法不得当。方法并不完全决定成败,但没有好的方法,往往会导致失败。一般情况下,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得当,事倍功半;方法错误,劳而无功。这一点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上能够得到充分的证明。纵观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方法问题,主要表现在:有些思想政治教育课授课教师,上课照本宣科,枯燥乏味,无异于“催眠曲”; 有些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员,不愿系统研究、深入研究,浅尝辄止,满足于“蜻蜓点水”;有些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管理人员,方法传统单一,说教空洞无物,甚至给学生以“对人马列主义”的错误感觉;有些学生不愿深入学习,应付了事,满足于“一知半解”、考试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使这项神圣的教育工作丧失了吸引力、感染力,也把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向“尴尬”的境地。

(三)效果不理想。正是因为以上认识上的不重视或存在误区,方法上的简单或不科学,使得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偏离了既定的方向、效果不尽如人意。有些从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理论研究能力不强,理论素养和理论水平不高,教育教学效果确实“不敢恭维”;有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考试成绩“合格”,但仅限于“死记硬背”,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并没有真正提高,甚至“不达标”;等等。这种不理想的效果,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失去了其存在的应有价值和意义。

二、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应对之策

当前,我国正在迈向一个思想多元的社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必将意识到并适应这种变革形势,并推动社会变革的进程。[2]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疑是一个系统工程。针对以上分析的突出问题,学校要高度重视,加大教育力度,创新工作措施,切实把这件大事抓紧抓实抓好。

(一)多管齐下,巩固“主阵地”地位。要建立健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机构,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形成党委统一领导、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的长效工作机制。要加大宣传、学习、教育力度,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宣传媒介,多途径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宣传、学习、教育工作,营造良好校园氛围。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要坚持先入为主、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占领思想政治教育“高地”,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地位,使每一位学生都充分认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开拓创新,发挥“主阵地”作用。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同时,在总结经验、发扬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充分注重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和传播手段的更新。紧密结合高职院校学生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现由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教学方式向互动式教育教学方式转变,由单一的理论说教式的教育教学方式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方式转变,由纯粹的理论讲授式教育教学方法向综合运用案例式、研讨式、研究式、体验式等多种教育教学方法转变。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走出课堂,走向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加强对以上学生活动的引导、指导、评估,使学生通过参加以上活动,并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正确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并自觉加强修养,磨练意志、砥砺品格、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努力实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

(三)求真务实,凸显“主阵地”功效。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严肃认真的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要虚事实做,结合实际切实开展有利于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例如,开展“学雷锋”活动,弘扬雷锋精神。教师可以开展活动课教学,目的是: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够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要树立起一批先进人物典型,以榜样的典型示范作用团结和引导广大学生努力学习,为建立和谐校园而努力。要“精耕细作”、精益求精,加强理论研究和教学研究,并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运用,着力提升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其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力争取得实实在在的教育效果,凸显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功效。

思想政治教育无小事,事关高职院校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的确立,事关他们今后的成长、成才、成功,事关高职院校自身的和谐和发展,非常重要。希望以上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多专家、学者们的关注,结出丰硕的“果实”。(作者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职业学院;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3-0089-02

近几年,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深入推进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始大力实施“一区二园”特色发展战略,“一区”即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验区(简称“一区”)。“二园”即软科学与技术服务园和苏州市现代服务业示范园(简称“二园”)。其中“一区”共建设四个基地,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基地、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职业素质训练基地和身心素质训练基地,依托这四个基地,建立长效机制,系统实施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素质的核心,学院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验区的建设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整合教育资源,发挥合力,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创造了一个新的机制和平台。本文就学院“一区”四个基地的建设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以下几点思考。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加强思想道德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

学院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基地下设思想道德教育与传播中心和思想道德感悟与实践中心。思想道德教育与传播中心主要任务是整合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机构和人员共同开展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理论宣传、教育和研究;思想道德感悟与实践中心的主要任务是整合校内外资源建设一批实践基地,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实践教育。一方面,思想道德教育与传播中心把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党和团的工作、学生工作、宣传工作等都纳入进来形成了大思政教育体系,改变了过去各机关、部门条块分割状态,有利于协调与合作,发挥合力[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和运作中成为主要承担者,有利于协调思想政治教育各方力量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教学改革。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三门必修课程的教学人员有专职教师,也有兼职教师,兼职教师来源于学院党、政、团委、学生工作部门的教师,由此,思想道德教育与传播中心的建立就为学院集中力量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宣传、教育和研究创造了一个新机制,更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另一方面,思想道德感悟与实践中心的建立目的是加强学生的实践教育。实践教学环节是大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环节。随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的推进,学院在校内外建设了一批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实践教育创造了条件。在校内建成了学校校史馆、文化长廊等基地,随着”二园”的建设,引进企业基地,同时在校外建成了一批实践基地,有苏州博物馆、虎丘区人民法院、沙家浜基地、苏州革命博物馆等。思想道德感悟与实践中心负责学生实践环节的安排协调和日常的相关工作,围绕思想道德理论教育的主题和热点,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参观体验,并及时跟踪反馈,不断完善实践育人环节,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二、文化素质教育:提供创新的载体、内容和形式

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下设文化素质教育与养成中心和文化素质发展与展示中心。文化素质教育与养成中心一方面加强学院的文化素质课程建设;经常举办系列文化讲座和文化活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加强地方文化研究;指导学生文化素质类社团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文化素质教育与养成中心负责学院与苏州大学等三校联建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与院外艺术文化机构单位合作,引进优秀文化进学院,创造文化素质教育的机会,拓宽文化素质教育途径和空间,改善学院文化素质教育环境,形成良好的氛围,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文化素质发展与展示中心依托学院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中心加强对学院教师的文化素质培训。聘请校内外专家,分批组织学院教师进行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文化修养。另外,中心要打造一批品牌社团,依托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吸引学院的师生共同参与文化素质发展与展示活动。此外,大力开展校园学术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读书节、社团文化节等活动,并展示师生的文化素质发展成果。

学院通过文学艺术等多种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开展一系列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和潜移默化等特点,对大学生具有更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渗透,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收到更理想的教育效果。利用文化素质教育影响广泛的特点,延伸教育触角,可以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运用文化素质教育以情感人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教育,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教育效果[2]。此外,文化素质教育活动既营造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环境,也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3]。丰富多彩的高品质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利于抑制不良行为习惯,陶冶学生的情操,创造良好的风尚,营造一个蓬勃向上,生机盎然的校园育人环境。素质教育的各种实践活动空间越来越广泛,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广泛性的特点,可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覆盖面[4],进而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三、强化职业素质训练:提供新的切入点和新方法

职业素质训练基地下设创业就业指导中心和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训练中心,加强对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为核心的职业素质训练。创业就业指导中心依托学院的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创业园和学院“二园”,与企业、政府就业机构等合作,通过论坛、讲座、调研、访谈、实习等多种形式进行。引进企业人员对大学生开展创业与就业指导,建立学生与企业的对接平台,为学生的创业、专业实习、就业提供各种服务。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训练中心则通过户外素质拓展训练场,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进行专项训练,建立课程模块和标准,设计合理科学的内容和时间,在分享和体验中提高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技能。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直接决定了就业能力,职业素质的训练要直接贴近大学生的现实需求,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力[5]。因此,职业素质教育的针对性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方法,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职业人才,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立足于高职教育的职业、服务、技能的特点,以职业素质教育为切入点,使得思想政治工作贴近学生职业,贴近学生工作,有利于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6]。

身心素质训练基地下设体能素质拓展中心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加强大学生身心素质的训练。体能素质拓展中心与苏州市体育局和市篮球、羽毛球等各专项体育协会、企事业单位合作,整合学院体能素质教育和训练资源,结合学生个人兴趣、能力等,加强体能素质训练,增进健康。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社会相关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合作,完善资源建设,健全心理问题的筛查、干预、跟踪、控制的系统,及时做好每位大学生的心理测评,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讲座,通过网络、辅导、训练等各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与身心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统一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之中。科学的身心素质训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渗透性,形式多样新颖,贴近学生生活和心理需要,更具吸引力,因此进一步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综上所述,学院特色发展战略“一区二园”的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同时也构建了学院大思政教育体系,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合力,要发挥好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验区四个基地的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还需要系统实施,统筹安排,综合配套,并建立有效的保障监控体系和机制,同时要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验区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保障体系,从而探索出适合职业院校特色的素质教育新模式,不断提高学院的人才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1]陈红照.整合资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J].当代教

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10).

[2]闫立志.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共

性特征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

[3]倪春虎.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

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4).

[4]赵云霄,崔铭.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

系[J].现代营销,2012,(2).

[5]欧彦麟.职业素质教育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

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

篇6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有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实现预期的育人目标,如何加强这门课程的吸引力,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当前各高校普遍尝试将实践教学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尝试走出教学低效化的困境,然而成效甚微。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存的问题

当前多数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是“课程无趣,形式单一,课程内容脱离实际”,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负面评价反映出授课形式的单一,从而导致学生产生抵触心理,我们应认真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出现的问题,以便做到有的放矢。

(一)没有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本质属性,主要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表现为一种“自觉能动性”。发挥受教育者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就是要把受教育者作为实践教学活动的目的,而不是实践教学活动的客体和被改造对象。

(二)教育者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教育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可有可无的环节,或者认为实践教学只是走走形式而已。由于没有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因此教育者在组织实践教学时积极性并不高。这种意识不仅影响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程度,更不利于培养受教育者完整的个性。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没有建立完善的长效机制。实践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一环,应被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中,作为一项长期且系统的教学计划,通过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形成一套高效完善的机制。然而实际上,诸多高校并没有做到实践教学机制健全,这也是实践教学低效化的原因所在。

二、实践教学面临困境的原因

目前,高校已经普遍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效果却差强人意。实践教学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得不迎接挑战,从认识层面和操作层面进行理性归因分析。

(一)教育者对于实践教学的内涵缺乏准确的理解。有些教育者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的理解有偏差,认为实践教学就是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只要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的活动就是实践教学。然而这是对实践教学的片面认识,没有掌握实践教学的科学内涵。这种认知片面强调实践的形式而忽略实践的本质,使得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运用趋于边缘化。

(二)实践教学缺少系统的规划和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别于高校的其他课程,是几门课程的统称,是一个有着紧密联系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涉及广泛内容,需要整合大量教学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规划和设计应该以大学生思想变化的时代特点和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为依据,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中心、以社会为平台”的实践教学模式。

(三)实践教学没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表现,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达到自我教育、感恩社会的目的。然而诸多教学实践证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普遍脱离学生生活,难以产生共鸣。因此,教育者应该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感染力。这要求受教育者做好学生思想状况的摸底和调查,掌握学生的实际需求,使实践活动更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完善和改进实践教学的方法,对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对于培养受教育者的价值观有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从实践教学有效性弱化的原因出发,探究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一)注重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从实践教学当前面临的问题看,受教育者在过程中缺乏主体性运用,是实践教学作用弱化的原因所在。大学时期是受教育者主体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全面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引导让受教育者积极参与、对话和分享现实生活中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

(二)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活动载体。实践教学应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为基础,探索更具有吸引力的方式生动展现。实践教学过程中受教育者融入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感知大量素材,与将课堂教学中习得的理论知识相结合,从而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应积极运用新媒体开展数字化的实践教学,通过新媒体为受教育者搭建形式多样的实践平台,可以将课程的内容通过专题网站、网络社区等形式,形成多元的数据库,运用网络阵地宣扬思想政治理论课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纳入评教体系中。由于实践教学环节并没有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中,部分教育者缺少组织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大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考评体系包括对教育者的考评和受教育者接受程度的考评。针对教育者的考评主要包括对个品德素养、文化素养及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能力等;对于受教育者的考评主要是对于受教育者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进展,是否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

(四)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实践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形式,应该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中,并形成长效的教学任务。而长效机制的形成需要组织机构保障、规章制度保障和经费支持保障共同发力,设立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组织机构,制定严格的实践教学规章制度,保证专款专用的实践教学专项经费。

综上所述,“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要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想要发挥其育人功能,需要教育者积极指导受教育者在实践教学中结合社会背景、时代背景去感受,使学生在身体力行中去思考,从而深入理解理论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汪馨兰,戴钢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54-57.

篇7

[关键词] 工学结合;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 苏庆列,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汽车运用工程、机电一体化,福建 福州,350007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3)03-0056-0003

国家教育部已决定今后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并把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作为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教育部还进一步指出,今后不仅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还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使学生的理论基础及实践能力都得到大幅度提升。这就给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及挑战。因此,具体分析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新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是推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所面临的冲击

汽车专业的工学结合顾名思义就是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也就是以汽车行业为导向,目的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一种教育培养模式[1]。我国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很早就有,但仍然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已发生很大改变

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现已变为开放的社会教育环境。实践操作场所的转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灵活且形式多样化。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变得多样化,且必须改变过去在课堂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方法,探索工学结合环境下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工学结合过程,是一次实实在在的专业技能全接触,学生初出社会,对企业的环境还不太适应,有时面对一些特殊情况可能会不知如何应对,从而导致心理不平衡,进而影响到工学结合的效果。这时,指导教师若没有及时发现并找学生谈话,引导学生,帮助他们调整心理状态,很容易导致学生对汽车维修行业丧失信心,进而出现人才流失现象。而且在企业实习过程中,还需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能力,更需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要做好进到企业实习就和在学校完全不同的思想觉悟,特别是日系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更是严谨。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吃苦耐劳、善于与人沟通、心理承受能力、集体意识、工作主动性和主动学习等方面的能力。为达到这一目的,学校就必须承担对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让他们一直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新时代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是以受教育者的身份,学习与专业知识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参加相关的学习活动;而在校外则是根据市场需求以“社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因此,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就必须凸显以下两个重心:

(一)职业道德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进行“工学结合”首要前提条件。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满足企业的需要:

学校方面:首先,将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纳入学生培养的系统工程,使学生明白什么是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在工学结合中的职能、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全面培养学生的显性职业道德和隐性职业道德,并把隐性职业道德作为培养的的重点。其次,在学校成立专门的部门协助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及时向学生提供专业的职业培训指导。再次,深入学生,多沟通及时得到反馈信息,根据学生需求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汽车专业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对汽车专业的知识需求,尽可能地向学生提供正确、新颖的专业知识。

企业方面:“工学结合”模式也是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学生的一种教育模式。企业因有雄厚的资金,就应提供实习基地以及科研实验基地,并派企业家、专业人士走进学校,直接提供实践知识、宣传企业文化,完善社会培训机制,走入学校对高职学生进行专业的职业道德培训等。

总之,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要这一任务顺利地进行,需要学生、学校及企业三方面的协同合作。

(二)企业文化教育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管理和实践中创造和形成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的一种文化。企业文化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学校在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管理时,也要把企业文化融入当中。

与汽车系有良好合作关系的丰田公司和东风雪铁龙,有着深厚的企业文化。它们非常重视企业教育、教育水平和企业人才培训体系的建立。为了使我们学生以后能更生动地了解它们的企业文化,汽车系在校内建立了丰田实训室和东风雪铁龙实训室,师生在实习中彻底转换角色,使自己成为企业中的一员,和企业员工融为一体。在实习中,师生认真学习该企业的规章制度、管理要求,严格按照实习企业的规章制度、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汽车系每年都会开展汽车文化节以及汽车文化展板大赛,通过这些活动,向全体学生普及宣传企业文化,营造浓厚的特色系部文化氛围,这就让学生不出校园就可以近距离感受品牌汽车企业文化的熏陶。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多样化

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都是学校的专职教师,且指导内容多是对学生进行宏观层面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而随着企业加入高职教育行列,不仅学校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企业里指导学生实习的员工同样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传统教育模式中仅由学校教师担任教育者相比,企业员工在工学结合中的职责、工作内容等均各有不同和侧重,两者之间的沟通协调和相互配合的程度也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革新

工学结合模式能否顺利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也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为此,要使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及时根据学生的思想动态,创新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制度。

(一)师资队伍建设制度的创新

优化师资队伍也是改进和加强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由于工学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由原有校园环境变成校园空间与企业车间并存,使教育客体空间分散,要把分散的思想政治工作统一起来管理,这就需要学院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制度,从而培养具备“双师型”能力和结构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这就要求汽车系必须结合学院人事制度改革与工学结合特点,着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建立合理流动、择优上岗、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二)重视学生思想动态、建立学生思想跟踪制度

工学结合中学生的心理活动易受周围环境及工作中上司对其评价的影响,加之学生对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估计不足,如果缺乏全面的预防与跟进和及时矫正制度,可能会干扰整个工学结合的良好进程。这就要求指导教师们随时关注学生的工作、学习及生活情况,及时检查实习进度和质量;注意培养学生敬业守纪的劳动态度、不怕困难的心理素质、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及时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三)加强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反馈和评价制度

指导教师不仅要从学生方面了解情况,还应代表学校从实习单位方面全面了解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问题和事故隐患,并主动向上级反馈;遇到非常情况或发生事故,应在第一时间向上级汇报,协助学院做好处理和善后工作。实习结束后,教师应指导学生撰写实习报告,及时进行批阅。并结合实习期间学生的日常表现,评定学生实习考核成绩,最后按规定比例,综合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的考核成绩,计算实习最终成绩。

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

(一)通过现场调研、走访实习单位等方式协同合作

工学结合模式也是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学校教学和生产实践、实习的整个过程和每一个环节,而不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仅仅是课堂上的理论教学。这就需要学校提前和企业进行交流和沟通,明确学校与企业在对实习学生进行管理与思想教育中各方起到的义务和责任。同时,学校和企业应该合作对实习学生进行专门的岗前教育,让他们了解到企业的规章制度及实习要求。企业也应去了解学校对实习学生管理的相关制度,安排专人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实习学生。这样,学校与企业密切衔接,对双方都非常有利。

(二)对目前的教学进行研究,并进行改革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专业指导教师应积极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及改革,以适应工学结合模式下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变化。这就要求教师们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法来适应工学结合学习模式的新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真正把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一种内在需求。针对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教师们应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品质,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三)突出汽车行业职业特色,借助汽车系校企合作成功经验和开展各项活动和技能大赛,探索用企业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汽车系和丰田、东风标致、东风雪铁龙都有过成功合作经验,可以结合汽车行业职业特色,在教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时,将这些企业文化融入当中,使学生记忆深刻。而且以后学院还会更加积极地开展汽车类专项技能大赛和各项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不仅在专业知识及技能方面有一定的突破,而且通过学生承办这些活动,调动了其积极性,从而做到自主学习,教学效果更加突出。

[参考文献]

[1]甘慕仪,徐刚.把握工学结合特点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

[2]周明星,吴炳岳.中外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职业技术教育,2009,(6).

篇8

关键词:微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挑战 应对策略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154-02

一、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带来了扭曲大学生价值观的可能性

当前使用微信的用户越来越多,微信俨然成为人们日常交流必不可少的社交软件之一。微信用户的使用人群复杂,素质、价值观念各异,这些在客观上都造成了对于同一事件具有不同看法甚至有相反看法的可能性。由于微信传播信息的快速性、便捷性,很多包裹着不同价值观念的微信信息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对人们产生影响。大学生思想活跃,对于事物的认识往往具有独特的看法,同时由于大部分大学生思想单纯,对于事物的认识往往没有那么深刻。具有不同价值观念的微信信息往往会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大学生视野。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微信信息并不具有可学习性,部分微信信息实质上是很多别有用心的人传播的。特别是这类信息传播到大学生的视野范围,往往会对大学生所一直信赖和秉持的价值观造成影响,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扭曲。

(二)加大了大学生受社会不良现象诱惑的可能性

前已述及,微信用户人员复杂,很多微信用户都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总会通过各种各样的微信渠道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社会不良现象通过微信复杂的传播渠道, 往往也会对大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有必要指出,在这里的社会不良现象指的是能够对大学生今后的成长、成才造成不利影响的社会现象,对于这类社会现象有必要明确其性质,避免其对大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很多大学生心理与生理并不成熟,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会使得大学生不能真正辨别良莠。一些不良现象通过微信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使大学生不能真正把控自我。

(三)不利于大W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所谓的自我意识指的是,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能否依据自我的价值观念、以往的知识积累、自己的逻辑判断来对某一事件进行自我判断的一种社会意识。自我意识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目标的一部分,同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大学学习阶段的学生也是自我意识逐渐培育与养成的阶段。只有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意识,才能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微信对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显然具有一定的干扰作用。首先,微信属于聊天娱乐型的社交软件,对于这类社交软件,必须有一定的识别意识。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一方面很多大学生迷恋上了微信便利的聊天途径,乐此不疲,浪费了学习机会,也丧失了学习专业课的热情,自我意识的培养显然受制于微信的使用。其次,微信所传播信息的广泛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大学生对于社会事务的正确认识。从这个角度来说,诸多社会人士通过微信就同一事件所发表的一系列言论,实际上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大学生对某一事件的性质、价值态度。这种影响不利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成长,不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

二、应对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的策略

(一)积极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培育是由一系列的问题组成的。在微信的影响之下,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培育需要做到:其一,提高大学生对信息的识别力度。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很多大学生在这个阶段既容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又容易树立错误的人生的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对于微信信息的识别力度,就是要求大学生能够真正对微信相关信息进行识别,要知道哪些是正确的价值观念、哪些是错误的价值观念,这些都是大学生必须真正深入考虑的,尤其是面对五花八门的网络信息。其二,对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高校加大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培育,有利于进一步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应对信息泛滥导致的价值观危机。其三,高校要更加注重教育教学规律的正确应用。特别是在教育成为社会发展重要推动剂的情况之下,高校对于教育教学规律的总结尤其重要,只有大学生能够处于正确的教育教学规律之下,其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才会水到渠成。

(二)提高大学生的自控能力,拒绝社会不良现象

大学生自控能力的提高也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应对微信带来的挑战的重要途径。实际上只有大学生真正树立起自控意识,能够识别不良的社会现象,并明确其危害。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提醒并教导学生真正提高自控能力,能够决定自己去做什么事情、不去做什么事情对于大学生自控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提高大学生的自控能力还要求大学生能够对身边的不良现象进行彻底分析,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其次,只有大学生在不良社会现象面前的自控能力得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才会真正显著提高。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大学生的自控能力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在不良的社会现象面前的自控能力得到提高,能够在内心深处拒绝不良社会现象,本身就是大学生自控能力得到提高的表现。最后,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进步过程,教师在实际教学与生活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思想及行为的变化,真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与行为方向,特别是要把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到重要位置,时刻教导学生不要轻信微信流言,提高辨认能力及自控能力。

(三)积极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是大学教育努力的方向,也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的。在当前微信信息泛滥的背景下,应当真正把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上来。首先,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需要大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的学习态度。大学生在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已经学习了较多的关于道德方面的知识,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大学生重要的学习任务,只有大学生能够真正把平时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能真正地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那么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就会逐步提高,真正做到自我意识的成熟。其次,大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判断。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大学生能够进行自我判断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无论在教学中还是在生活中,应当赋予学生更多的自我表现机会,让大学生真正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社会事件的发生机理。这些都是大学生提高自我意识、拒绝微信诱惑的重要途径,只有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形成、发展乃至成熟,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才会渐趋提升。

参考文献:

[1]车车.校园微信公众平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价值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5(1).

[2]郑琳川.社交网络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6(9).

[3]董茗尧. 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J]. 亚太教育,2016(35):52.

篇9

(一)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是二者整合的先决条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让大学生学会站在的立场,运用理论中的观点、方法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4]。它的具体要求是要立足于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使大学生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使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拥有较深的文化积淀,具有一定的史学基础,拥有较高程度的哲学思辨,对社会有较强的认知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一定艺术特长,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对大学生良好性格的修养、良好人格的培养,健康人品的滋养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使大学生自身可以生产潜在的文化产品,对整个社会产生良好的文化影响,为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输送正能量。可见,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拥有共同的目标,即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共同应对社会转型期各种消极思想观念、价值追求和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因此二者具备整合的现实条件。

(二)教育内容的相辅相成性是二者整合的逻辑依据

文化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美学等相关知识通过逻辑阐述对大学生的一种灌输,而更关注知识背后的文化背景、文化根源,以及社会和价值理念对大学生内心的影响。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果传递给大学生,使之内化为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能力气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理论课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等方面。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里有大量的人性、道德、审美、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内容,解决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问题,这些内容必然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三观”问题,二者共同影响着大学生道德观念和政治素养的形成。同时,立足我国的国情,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必须以理论为指导,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总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虽各有侧重,但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点上是相辅相成的。

(三)教育形式和方法的互补性为二者的整合提供了广阔空间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都主要依靠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都必须采取多样化的方法。二者在深入开展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一门学科以后更加注重理论在大学生中的广泛传播和应用,引导和促成学生系统掌握和运用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教育方法更强调系统教育理论的教授,在大多数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是辅助的教育方式。文化素质教育为了让大学生汲取更多的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和思想精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生活品质、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其教学场景更加开放,不局限于课堂,其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和容易接受并吸引大学生广泛参与。通过营造生动丰富和充满人文精神的教育氛围,调动学生参与教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启迪大学生智慧,激发大学生灵感,引导大学生思考,活跃大学生思维。那么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性,二者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取长补短。此外,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开展,均可以运用文化素质教育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设计主题,以把握文化素质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途径

(一)以“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

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是一切教育改革的前提。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统一于素质教育,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基本教育观,也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对此,高校中普遍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一是认为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文化课或“两课”教师、辅导员的责任,二是认为只要开设一些公选课就达到了提升学生素质的目的。实际上,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就在于,它们必须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全部环节,并依靠全体教育者的共同参与才能真正实现,是“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最好体现。因此,各级教育管理者和全体教师都需要正确认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认识自身的责任并努力承担起这一重任。

(二)校内教育机构与师资队伍的整合

1.改革和优化高校内部相关教育机构及人员设立专门的机构统一管理协调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职能应包括制订教育教学计划、优化课程设置、设计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育效果评价等。将文化素质教育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合一,形成教育合力。同时动员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在所有的课堂上言传身教,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思想道德水平。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教师、文化素质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中的指导作用。2.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集中体现在日常的思维角度、言谈举止、为人处世、生活态度等细节上,对大学生的影响非常深远。一方面要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他们的能力越强,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就越好、越完善,因此增强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文化素养,根据对东北林业大学部分学生的调查,65%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课堂效果由思想政治教育课老师来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能力越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就越快、越明显,因此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文化素质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三)教育形式和方法的整合

1.将政治理论融入到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之中大学里经过长期沉淀形成的文化氛围是大学生文化素养形成和提高的土壤。大学各类科技节、文化艺术节内容丰富,各类社团活动精彩纷呈。将政治理论融入各种活动之中可以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同时达到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如东北林业大学将政治学习活动和主题推进式教育实践融入多种形式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在活动中,生态文明建设等党的新的发展理念和经验总结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了大学生,对大学生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掌握了中国化新的理论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2.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根据对东北林业大学部分学生的调查,在大多数大学生看来“两课”是枯燥乏味的理论教育,不喜欢老师空洞的说教。但是通过课堂教学模式及考试形式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音乐、影视、小品、相声等艺术表现形式都应用到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积极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艺术素养、科学素质、文化品位等文化素质。

(四)教育内容的整合

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研究

作者简介:于欣,山东大学学院博士研究生,聊城大学思政与学院副教授(山东济南25010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人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学向各个学科领域的辐射力日益显现。其中,越来越多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致力于运用人学,尤其是人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批判和建构,由此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取向研究热潮。这对于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和增强其实效性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就二十多年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取向研究历程与现状做一简要回顾与评价。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取向研究的发展历程

追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取向研究历程,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迄今大体可分为如下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研究的萌生期(1988—1994年)

本阶段的研究主要基于对期间非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进一步拨乱反正,在实践经验层面上强调对人本身的尊重和重视。最早明确体现出人学研究取向的学术论文是李禹兴发表于1988年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人学”》,文章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研究和正确引导人的需求的学科,是激励和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的学科,这是该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最本质的特点。”思想政治工作是人学,其内涵包括要尊重人,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要以情动人。刘锋在《人的主体性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出路》一文中较早论及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的主体性问题,认为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所面临的种种危机,其症结在于对人的主体性的漠视,必须弘扬、尊重人的主体性。林亦平在《人的本质与思想政治工作》一文中较早将对人的本质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指出“准确把握人的属性和本质,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学基础理论研究应首先解决的问题”。虽然在本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刚刚步入学科初创期,人学取向研究较少,且主要限于经验层面的反思与阐发,但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学性质,及人的主体性、人的本质、以人为本等重要命题和范畴均已明确提出并予以初步探讨,这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取向正在萌生中。

第二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研究的探索期(1994—2004年)

在这一时期,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取得新的突破,人学取向的研究也日趋明朗化、自觉化,正式提出并探讨了以人学为理论基础,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林伯海在《人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一文中较早提出应以人学为理论基础,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张增孝、郭政在《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研究初探》一文中明确主张以人学取向研究作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突破口,并将其初步界定为“在人学理论指导下,遵循由心理、思想、伦理、法理以至政理的渐次形成规律,人道地进行富有人情人性意味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而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创造性”。此外,大部分学者重点阐发了人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和指导意义,或以人学的分析视角,反思并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历史渊源、基点、目的、价值、矛盾、方法论等问题,关注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培育和弘扬,“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贯彻等问题。可见,本阶段的研究逐渐拓展至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论域,为人学取向研究热潮的形成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建构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三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研究的繁盛期(2005—)

在此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取向研究热潮已经形成,相关研究成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均明显超过前两阶段。其中代表性论著主要有:王东莉的《德育人文关怀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万光侠等著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张耀灿、曹清燕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取向探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12期),张耀灿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第7期),褚凤英等的《现实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出发点——兼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范式》(《探索》2006年第3期),曹清燕的《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意蕴》(《求实》2011年第4期)等。研究者们以人学为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诸多层面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反思与探求。以张耀灿为代表的学者们进一步将其提升至学科建设的高度,提倡建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分支学科,即以人学为理论分析框架,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以揭示其本质和规律。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整个学科群,重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史和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等主干学科,逐步推进学科理论体系的创新研究。至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建构正式启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取向研究的主要论域

综观20多年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研究的诸多成果,所涉及的主要论域和代表性观点可概括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