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调查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9: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历史建筑调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历史建筑调查

篇1

1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概述

所谓的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指的是在建筑施工建设过程中,对于所有与质量安全相关的工作进行的管理。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工作内容很多,不仅包括了建设单位对施工过程进行的预防和处理,还包含了施工单位等各参建方为保证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所采取的相关措施。其中,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所采取的安全措施是建筑工程安全控制的主要内容,更需要进行重点控制。建筑工程的影响因素很多,在施工过程中会有很多不确定情况的发生,甚至会发生很多危险状况,如果在施工时稍微不注意,也许就会造成工程事故的发生,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在施工之前要进行严谨的施工组织设计,并且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行业标准,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安全监察制度,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安全。

2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研究现状

目前的建筑市场虽然有很多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作为施工依据,但却仍然有许多施工事故发生。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是因为建筑企业对安全管理的认识不够,对施工的安全管理也不到位,没有有效的监督体制,才导致了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具体说来有以下方面:市场环境极其不规范,很不利于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建筑市场环境对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的作用非常重要,就好像人的健康和自然环境一样,环境中的许多因素都对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很多的不利因素都对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造成不利影响,需要我们进行排除。而当前的建筑市场中存在着很多不利因素,比如垫资和工程款的拖欠问题等等,尤其是某些肢解工程和非法挂靠、违法分包等现象的存在,很不利于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但是,建筑市场对这些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和机构,而且效果不甚理想。目前建筑市场上存在的不利因素大多是很多管理措施很难落实到个人,尤其是安全管理责任制度形同虚设,使得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没有取得什么成效。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出现很多危险状况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体制改革很不完善。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开始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很多建筑企业已经改革成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是股份制企业,在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很多管理思想也发生了变化,并且规定了符合新的市场变化需求的管理规章制度。当然,这些管理理念、管理体制以及相应的规章制度还处于不完善的阶段,很多安全管理制度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另一方面,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管理者没有基本的专业修养,很少考虑安全设施的落实,完全不顾施工现场的安全性,使施工人员处于一种危险的环境,以至于各种状况都有可能发生。

3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还不断地有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发生,这就说明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具体说来可以分为这几种问题:

3.1 建筑企业对施工人员进行的安全施工的培训不到位,使施工人员对安全施工没有很高的认识。如果施工人员在根本上不重视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就会使施工现场和施工过程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很多工地雇用的劳务工都是临时聘用的,这些员工聚集在一起形成的组织是临时性的,有的民工甚至同时在好几个工地工作,给管理造成很大的困难。而且农民工没有组织观念和团结性,缺乏基本的安全操作技能,对施工安全认识不够,违反劳动纪律的情况经常出现,造成了很多安全事故的发生。对施工操作人员上岗前的安全培训教育很不到位。很多企业在进行培训的时候只是走个过场,不仅培训时间非常短,而且没有什么效果,工人的施工安全意识并没有提高,不仅是对建筑安全施工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更是对自己的生命安全不负责任。

3.2 施工现场对施工安全的管理很不到位。施工现场很多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安全生产个人责任制并没有在施工过程中真正地落实。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是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存在着很多的不安全因素,但归根究底造成施工现场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还是由于人为因素。虽然现在的建筑市场施工都有监理旁站,有专门负责安全的管理人员,但事实上很多员工没有很强的责任心,没有真正起到监督的作用。

3.3 资金不能按时到达以及建设单位任意压缩工期也是造成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问题的原因之一。目前很多建筑工地为了经济利益任意压缩工期,无休无止地加班,加重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有的甚至是夜间施工,留下了很多的安全隐患。还有资金不到位也给建筑工程施工安全增加了难度,资金少使得部分管理者为了节约成本而违章操作,不按规范进行施工,引起安全事故的发生。

4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4.1 对日常工作进行检查,及时排查安全隐患。对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日常检查也是一项十分有效的措施,很多安全事故经验证明,造成很多安全事故的原因有很多因素,最主要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在日常施工中对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安全检查可以尽早发现安全隐患,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来消除隐患,排除安全隐患。

4.2 对安全操作规范进行改进和完善。有数据显示,员工违章操作和冒险蛮干造成很多建筑工程的安全事故的发生,这就说明了职工安全操作规程存在着很多问题,管理制度并不十分完善。很多职工在长时间从事建筑施工操作工作以后,对建筑施工安全有相当丰富的处理经验,并且随着高科技技术的发展,建筑施工危险性系数也随之加大,为了满足现代施工的需要,必须要改变旧的安全操作规范,制定新的安全操作规范,并尽量使每个职工的工作都是按规章制度进行。

4.3 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方面的培训。建筑企业不仅要对建筑施工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施工培训,而且要在精神上使他们能够更加吃苦耐劳。如果建筑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不强,并且不具备必要的安全施工水平,就增加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5 总结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综合性非常强,影响施工安全管理的因素有很多方面,建筑企业要寻求各种方法来将安全隐患在初始阶段排除掉。建筑企业要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建筑工程施工安全。建筑企业要坚持以人为中心,对每个人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减少施工现场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建筑工程施工正常的进行。

参考文献:

[1]龙孟.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1(16).

篇2

关键字:高层建筑;机电施工;土建施工;协调;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建筑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层大型建筑不断地出现在民众的视线中,建设单位对这些建筑的机电施工和土建施工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因此,明确这两种施工中的各种要求,严格执行图纸施工,是保证建筑质量的前提,也是保证人民安全的重要基础。

一、机电预留预埋和土建施工的协调配合及管理

在机电施工这块,要求在施工前相关工作人员对设计图纸要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设计图纸中要对所有的预留预埋点进行明确标注,如对电气的管道、墙体楼板的预留洞、消防水管道、给排水管道等等水电系统的预留、预埋位置要有明确的标注,便于施工人员按照图纸进行施工。对于这些孔洞的设计,要有专业的人员进行仔细的会审工作,会审中要对孔洞的位置进行细致具体的分析,保证孔洞的位置精确无误。其次,在机电预埋预留的施工中,不仅要严格按照图纸设计进行施工,而且在施工中对预留的部位要采取保证的措施,绝不能让遗漏、偏位或堵塞的情况发生。再者,在通风井、管道井等这些由土建施工来完成的工程,那么机电施工的队伍应该为土建施工队伍提供各种井的尺寸和平面位置图,和土建施工队伍保持有效的协调配合,如果图纸的尺寸和实际施工存有一些矛盾、不妥之处,那么机电施工的负责人员应该及时向业主或监理单位反应,让这些单位对图纸尺寸及时做修正,保证机电施工和土建施工的有效开展。

在土建施工这一块,要配合机电预埋预留的施工,并且对设计图纸的问题要和机电施工单位进行有效协商,两组施工队伍对设计图纸的多次、仔细地分析,并将问题向上层部门反应,可以保证预留预埋的设计准确无误、贴合施工实际。在土建施工单位进行钢筋方面的施工时,要对机电施工单位完成的工作进行检查,主要检查预埋件和预留是否有漏,提醒机电施工单位对一些有漏的地方及时采取弥补措施,并完成与各专业单位的办理签证,保证机电施工无误后,再做混凝土浇筑工作。在土建安装工程中,对于预埋预留涉及到的各个部件的安装要严格按照图纸执行,比如一些预埋铁件、电缆线管、重要构件的支架等安装,要对这些部件的尺寸、数量、标高、位置和方向等都要有明确把握,保证安装精确无误。在安装工程展开时,要在混凝土浇筑前安排专业的人员检查埋件的情况,主要检查这些埋件的位置、数量、标高等情况,在混凝土浇筑时,为了避免钢筋发生位移,那么在浇筑体要和钢筋进行电焊固定,外露部分要紧贴模板,并安排专业的监管人员,监管施工人员的混凝土浇筑工作。

二、机电安装和土建的协调管理

(一)地下室施工

机电施工单位和土建施工单位在地下室进行安装工作中,要对预留洞口、前期预埋线管、防雷接地端子等要有复核工作展开,并且要完成移交工作。在机电施工单位的地下室安装工作中,要对地下室顶部无吊顶部位的管线进行安装,并且要完成设备支吊架的测量定位安装,在传隔墙部位要进行管道安装,在隔墙的内部要有管线的暗埋,而土建单位在部分的施工,主要是对隔墙砌筑,并且完成隔墙的粉刷工作,并完成一系列的浇筑工作。在地下室施工中,机电安装单位要进行大面积的管线施工,对于设备间的设备要安排到位,便于管线安装工作的及时展开,设备到位以后,土建施工单位要对设备间预留墙体采取补缺施工,并且要做出大面积的地坪施工,也要做墙体粉刷工作,在对每一个墙体粉刷工作前都要对机电施工单位做提醒,要提醒机电安装单位对墙体的预留洞、管线等进行验收工作。机电安装单位施工完成,并且完成了对系统的调试工作,那么土建单位应该对孔洞采取封堵的施工工作,并且对各个装饰面进行施工,确保地下室整个安装工程的顺利完成。

(二)水管井、风管井的隔墙施工

在水管井的隔墙施工中,土建施工单位要对预留洞做清理处理,在水管井的隔墙施工中,隔墙定位要由机电安装单位进行核查,待核查无误之后,土建单位再展开墙体的砌筑工作。在墙体砌筑时,要预留一面较宽的墙体,预留之后再完成其他三面墙体的砌筑,砌筑要一次性完成,预留墙体的措施为了便于扩展管道安装的空间,并且要由机电安装单位对预留墙体做出具体细致的要求。在机电安装单位完成在预留墙置的管道安装之后,机电安装单位则要对土建单位做提醒,提醒土建单位完成这最后一面墙体的砌筑。在土建单位的砌筑工作中,应该注意对管道或者是其中的附件进行保护,管井的每层都要设有检修门,从而使两组单位有效完成协调工作。

在风管井的隔墙施工中,土建单位仍要对预留洞进行清理工作,确保洞口尺寸满足风管安装的要求。在对风管井的隔墙施工,土建单位应先对隔墙的构造柱进行施工,并且要进行圈梁的施工,完成施工以后交付于机电安装单位进行风管的安装,安装完成、验收合格之后,那么土建单位再进行隔墙的砌筑,并且完成封闭工作。

(三)卫生间施工

在卫生间的施工中,土建单体应弹出卫生间的各个墙体线,对于一些弧度较大的墙体,要进行墙体线的细致弹出,弹出之后交由机电安装单位核查,得到机电安装单位的肯定之后,再进行隔墙的砌筑、抹灰、防水等工作。土建单位在墙面要弹出墙砖铺贴网格线、50标高线,并且对地面的相关网格线也要进行有效弹出,而机电安装单位主要对便斗的感应器和给水接口进行有效定位,也要对墙面开关和地漏进行有效定位,地漏应处于卫生间的中心位置,保证卫生间各个位置的顺水能有效汇聚到地漏中。从而让顺水通过管道及时排除,保证卫生间的卫生环境。

三、两组单位在调试中与装修单位的协调

因两组单位在调式、试运工作展开时,会有大量的设备、部件安装在吊顶内,其有可能对装修成品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那么就要求这两组单位和装修单位进行有效的协调,第一,应该制定出调试的计划,计划内容要通知装修单位,要要装修单位的人员加入到调试工作的配合中。第二,在调试

工作展开前,要让装修单位对调试区域进行杂物清理工作,通过对灰尘、杂物的清除,可以保证调试中的设备正常运转,同时也是降低工作人员吸入浮尘的一种措施,保证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第三,应在调试工作展开前,由装修单位对装修成品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特别是易碎、易落的装修成品,要进行加固、保护的措施。第四是调试人员对装修吊顶的临时移动应及时复位,移动吊顶时调试人员应戴洁净手套,保证调试工作顺利进行。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机电施工单位和土建单位的有效协调工作,其能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提高施工效率,保证高层建筑的各个系统正常运作。

参考文献:

[1] 苏帅锋.基于机电安装及土建施工配合的相关对策[J].科技风,2013,(4):168.

[2] 钟文义.论述机电安装与土建施工的配合[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9).

[3] 安秀伟,王亮,杜晓明等.浅谈机电安装与土建施工的配合[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5).

篇3

关键词:历史建筑;活化;保护;制度;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3-0178-03

历史建筑是文化,是记忆,是生活,保护历史建筑是使命,是职责,是文化传承所需,是大众心灵所托。保护历史建筑是社会和民众共识,拆除历史建筑是获取巨大经济利益的现实,保护与毁掉历史建筑是现实的矛盾,此矛盾的症结点是,历史建筑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要有价值,有经济价值,要超越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等,不要成为经济发展所累。激发或创造历史建筑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的活化保护是解决保护与毁掉历史建筑矛盾之思路之途径,对历史建筑的活化保护是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性利用,是善用,是对历史建筑“保而不用”“保而僵用”旧思路的“扬弃”,是在国内文物界、政府逐步形成的新共识。“活化”保护历史建筑取得“善用”成效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是制度构建。

一、构建政府主导的历史建筑活化保护制度

历史建筑的历史性、文化性、生活印记决定政府是历史建筑保护的最重要主体,是历史建筑保护的主导者。建立政府主导历史建筑活化保护制度是理所应当,势在必然。

政府主导的历史建筑活化保护制度是确定政府在历史建筑活化保护中的主导地位、主导权能等。主导地位指政府是历史建筑活化保护中引导、规范、助力。主导权能是引导的权能、规范的权能、助力的权能。引导权能是政府制定历史建筑活化保护规划,政府制定历史建筑活化保护方案,进行招标;政府提出历史建筑改造项目,审核批准投标者提出的项目活化保护规划,活化保护方案。建筑物、建筑街区改造使用的方向要有利于历史建筑价值的保有,建筑蕴含的历史风貌、历史风情的保有;改造的建筑物要具有经济使用性、文化使用性、社会使用性等功能,为民众所观赏、所体验、所生活,所生产,所经营、所教益,在服务社会、服务民众中获得尊重、保护。良好的活化保护会产生经济收益,此收益不能由投资者、改造者独享,应当让建筑物所在地的社区分享一些利益,应当让建筑物所有者分享一些利益,使建筑物相关者都收益,减少利益纷争造成的建筑物损害,政府要对建筑物相关者的利益进行合理平衡。规范是划定建筑物改造的可为与不可为,可为的范围,对建筑物改造的程度、开发者经济利益获取程度、改造中的保护措施、改造后的利用性保护。防止开发商、经营者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对建筑的历史价值、建筑价值、文化价值、风情风貌价值的破坏。助力是资金助力,是协调。政府要设立活化保护基金,投入改造资金,启动改造工程,助力开发者进行改造;或者给开发者便利的融资条件,有资金接续。市县级政府要积极主动与建筑物所在地政府部门协调,为项目建设、经营提供条件,政府与建筑物区域居民协调沟通,使建筑物内居民同意改造,改善环境,为开发者的活化保护提供条件。

二、构建政府与民间合作制度

历史建筑是当地社会发展的记忆,是当地居民的记忆,是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当地环境的组成部分。历史建筑的活化保护,对历史建筑的改造会影响他们的记忆、情感、环境,会影响当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承担主导作用的政府应当放下身价,充分尊重当地组织、团体、居民对历史建筑的情感,对历史建筑承载文脉、生活的熟知,对历史建筑保护的主人翁地位,理应成为历史建筑活化保护的主体地位,与当地组织、社团、居民等历史建筑保护的民间力量合作,建立政府与民间合作制度。政府与民间合作制度的内容是政府组织成立的区域历史建筑改造委员会、改造方案审核委员会等组织要有当地组织、当地历史建筑保护社团、当地居民代表参加,给民间力量一定的职位,让他们参与领导决策,听取和采纳他们的科学合理意见;公开历史建筑改造方案、招标方案、投标者情况,改造后的利益分享,使当地社区、当地居民清楚历史建筑的保存、保护、利用,是当地居民能参与到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益,成为局中人,增强他们对建筑活化保护的积极性和助力,增强建筑活化保护对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正确性,防止政府政绩观和开发者贪欲所致的破坏性开发改造,减少上级政府与当地政府、当地社区、当地居民、历史建筑所有者、实际使用者、管理者在建筑活化保护中的矛盾。建立政府与民众之间意见互传、沟通、汇集、采纳的便捷渠道与机制;建立上级政府与当地政府互动、官民互动机制,建立历史建筑改造纠错机制,梳理历史建筑活化保护实践中的民众意见、机制,对保障和促进历史建筑活化保护的重要观点、规定、做法、机制可以作为立法内容,形成辽宁省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内容,增加辽宁省历史建筑保护的法治化,形成政府与民间合作、上下互动互助、官民商互动互助的法规制度与现实有效制度,促进历史建筑活化保护的持续、顺畅发展,遂民所愿,文化传承。

三、构建历史建筑普查制度、定级制度

保护历史建筑,对历史建筑进行活化保护,活化保护的优先次序、活化保护的轻重缓急次序,首先需要了解历史建筑的位置、类型、数量、年代、价值等历史真实与现状存在等信息资料,需要进行历史建筑普查与定级,需要建立历史建筑普查制度、历史建筑定级制度。

历史建筑普查制度可从普查范围、普查者、普查的组织协调、普查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普查的范围是各个省内的历史建筑,是留存于各省内城镇、乡村的历史建筑;普查者应当是历史研究者和爱好者,建筑研究者和爱好者,文化研究者和爱好者,是大学、专业的文化调查机构、资源调查机构;普查的组织者是省文化厅,辅助协调者是建设厅、辽宁省政府办公厅,普查条件保障是经费、普查团队到历史建筑所在的地方人员的允许与支持,提供相关资料与知情人的访谈等。普查可以是辽宁省文化厅委托大学等研究部门组成的专业队伍,也可以是以招标专业调查机构进行。

历史建筑定级制度可以是认同各等级文物保护单位,将已经确定等级的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建筑认同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对没有确定等级的历史建筑,对没有达到文物保护单位所要求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的历史建筑,我们可以在尊重文物保护单位评定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标准是,在考虑历史建筑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时,可以不拘泥于此三价值标准,可以历史建筑的历史生活价值、历史生活环境、氛围、情境、乡土味、城镇印记、建筑物自身的使用价值、旅游价值、文化价值方面进行历史建筑的等级评定,形成新评定标准的历史建筑评定制度,建立辽宁省历史建筑普查与保护名录,为历史建筑的保护、为历史建筑的活化保护提供更切实有效的次序和方案。

四、构建历史建筑活化保护队伍制度

历史建筑活化保护不是一般的建筑物保护,不是一般建筑物的修缮、改造,是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是对历史文化的修缮、改造,是需要懂文化爱文化、懂历史爱历史的设计者、建设者,需要构建历史建筑活化保护队伍,需要辽宁省构建历史建筑活化保护队伍制度。

历史建筑活化保护队伍制度是发现、培养、支持有历史文化保护、历史建筑保护情怀的志愿者、研究者,激励性使用有历史文化保护、历史建筑保护情怀的企业家。

历史文化和历史建筑研究者是指当地乡土文化研究者、乡土生活研究者、地方建筑研究者、当地老工匠、老艺人等。历史文化和历史建筑志愿者是历史文化与历史建筑研究爱好者,历史文化传播志愿者、历史建筑保护志愿者。志愿者由于个人爱好、个人兴趣激起的历史研究、文化研究和服务热情,没有非文化的功利追求或者非文化功利小,有忠实于历史原真性的很高真诚度、热情,是历史建筑研究和保护的重要力量,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重视和发挥历史建筑文化研究和保护志愿者的作用,积极支持和帮助历史建筑保护志愿者开展保护研究和活动,支持和帮助历史建筑保护志愿者组成历史建筑保护研究和行动自愿组织,建立和扩大历史建筑研究和保护志愿者队伍,增加历史建筑研究和保护力量,增加辽宁历史建筑活化保护发展力。

有历史文化保护、历史建筑保护情怀的企业家是辽宁历史建筑活化保护投资的主力,这些企业家是敬畏历史、敬重文化的企业家,是保护性开发利用历史文化、历史建筑的企业家,是能够兼顾历史文化利益和经济利益的企业家,是能够遵从历史文化利益优先于经济利益次序,不唯利是图的企业家。辽宁历史建筑活化保护开发应当选择这样的企业家,摒弃非此性情的企业家,以防范蛮横企业家对历史建筑的毁坏。以文化旅游开发为名,行破坏文化之实的桩桩痛悔事例,明证和警示我们要重视和培养文化企业家,摒弃蛮横企业家。

五、构建历史建筑活化保护与当地社会发展相结合制度

篇4

【关键词】 历史建筑 双峰寺 古村

承德作为清朝鼎盛时期的夏都,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有着辉煌的篇章,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分布在承德市域范围内,这些资源是承德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体现承德特色的根本。但是由于年久失修,疏于管理,很多历史建筑损坏或消失在我们的视线里。

2012年2月 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中要求对河北省内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内的历史建筑进行普查,并且建立其档案。

2012年5月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河北省历史建筑认定和修缮保护技术规定(试行)》的通知。文件中明确制定了工作任务,要求对文保单位进行抢救,历史建筑进行修缮,对环境进行整治。

2012年7月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关于开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内历史建筑普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对历史建筑梳理确认,包括建筑名称、建设年代、公布情况、建筑类别、建筑面积、建筑高度、层数、质量、及特色概述。

承德作为河北省内的文物大市,对于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下达的通知十分重视,针对承德市人民政府于2011年公布的20处历史建筑进行了普查,我有幸参与了这次调查。

这20处文物古迹主要分布在承德市双桥区和双滦区范围内,其中双桥区16处,双滦区4处。在双桥区16处中,有11处在老城区内,此外还有4处在双峰寺镇内,1处在老西营村。双峰寺镇在2011年纳入双桥区范围内,对其镇域内的历史建筑了解较少,因此,此次针对这4处历史建筑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1、甸子村商铺

甸子当铺位于位于甸子村中部,原为院落式布局,现仅存面街的一组建筑。主体建筑为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的五檩硬山仰瓦屋面建筑,面阔10.12m,进深6.63m两面出墀头,建筑墙体下碱为砾石砌筑,上身为泥坯画灰砖缝做法。两面配房为面阔两间,进深一间的五檩硬山仰瓦屋面建筑,单面出墀头,面阔6m进深5.56m,建筑墙体下碱为砾石砌筑,上身为泥坯。

建筑经过岁月的洗礼已经面目沧桑,但是依然保留着原有的框架结构,从建筑的雕刻和彩画可以看到当年的繁华景象。

图1 甸子村商铺区域位置图

图2 商铺门楣上彩画——自拍摄

图3 商铺正立面——自拍摄

2、甸子村陈魁、陈顺、陈凤东民居

甸子村陈氏民居位于甸子村中部,与历史建筑甸子村商铺为街道两侧,为一四合院落,由正房,两厢房,两倒座房组成,东厢房已被拆除,现存有正房、西厢房和倒座房,建筑具有典型的承德地区满族民居特色。

承德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结和了满、汉、蒙等多民族的民居特色,陈氏民居虽然厢房等建筑已经进行过修整,但是从建筑的格局形式,建筑的的细部装饰,都充分的体现着承德的民居特色。

图 4 甸子村陈氏民居区位图

图 5 陈氏民居平面示意图

图 6 陈氏民居倒座房后墙——自拍摄

图7 陈氏民居正房——自拍摄

图8 陈氏民居建筑细部——自拍摄

3、西坎太平寺

西坎太平寺位于双峰寺镇西坎村村东,原为两进院落,中轴线上为马童殿、前殿、后殿,两侧有东西配殿,现西配殿、马童殿已经拆毁。

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后带抱厦出墀头。硬山建筑布瓦屋面抱厦为卷棚,墙体下碱为砾石砌筑,上身为软心做法。通面阔9.94m通进深7.53m,抱厦面阔4.14m进深2.07m。占地面积74.8482㎡。正脊起脊正吻以损坏,铃铛排山勾滴,垂脊兽损坏,跑兽丢失,檐下檩、垫、枋彩绘仍然清晰可见。

据村中老者介绍太平寺原有马童殿,内供奉有高头大马一匹,后在时期毁坏,前殿供奉的为关公像,后抱厦供奉的为韦陀像。正殿供奉的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西配殿供奉的为阎王,东配殿供奉的送子观音,其配房为僧舍。

据老人介绍,寺内前院原有百年槐树一株,有三人合抱粗细,在翻盖阎王殿翻盖式被砍伐。

太平寺为承德地区的民间寺庙,从建筑的形式和彩画样式,可以看出当年也是香烟缭绕,香火鼎盛。现建筑虽然有部分损坏,但是主体建筑还都保存下来,村中老人对此庙也十分熟知,历史信息较为丰富。

图9 西坎太平寺区位图

图10 太平寺平面示意图——自绘

图11 正殿立面——自拍摄

图12 正殿建筑彩画细部——自拍摄

图13 前殿立面——自拍摄

4、东武烈岭地名碑

地名碑刻位于双峰寺镇平房子村沿旧101国道至东武烈岭双桥区与承德县境县区境边,101国道东侧的垃圾堆内,碑体为整块天然石英砂岩,略成不规则方柱形,据记载为行楷繁体竖向书写“東武烈嶺”四个大字,碑身高196厘米,宽80厘米,厚110-68厘米,碑体正面长140厘米,宽46厘米。碑坐高70-80厘米。现字体似遭人为破坏,已经模糊不可辨认,只能隐约看见“东”字的上面,碑座已经用水泥重新加固,据知情村民反应此碑为此时日军所立,为日侵华的罪证。

图14 东武烈岭地名碑区位图

图15 东武烈岭地名碑——自拍摄

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在双峰寺镇甸子村除了上报的历史建筑外,还有一处历史民居以及一处行宫遗址。

5、于氏民居

在甸子村村委会南侧有一户于氏民居,与陈氏民居相仿,具有典型的承德民居特色,四合院形式,正房、东、西配房、倒座房,据村中居民介绍,此户原为地主家,现东、西配房已经坍塌,正房在原基址处重建,只保留原有倒座房。

虽然建筑多数已经改变,从其大门口的形式依稀可以看出当年的气派。

图16 于氏民居老门口——自拍摄

图17 于氏民居倒座房后墙——自拍摄

6、黄土坎行宫遗址

甸子村村北既是黄土坎行宫遗址处,行宫建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为茶宫。虽为茶宫但是康熙皇帝对此十分喜爱,仅6年时间就在此行宫住过8次之多,康熙五十六年,一年中就在此驻跸四次。在《承德府志》记载:“黄土坎行宫在承德府治北,钓鱼台东北十七里。康熙五十六年建。南向,殿五楹,后殿九楹,左右各三重。宫之北,有赛音河汇入固都尔呼河。(《大清一统志》)①。”1926年汤玉麟拆毁行宫。日伪时期修建“部落”运走所有的砖石,砍光了树木。

据村民介绍行宫遗址处现为村民耕地,前些年能看破碎的石条、砖瓦等古建筑构建,曾经有文物部门考察,看到行宫基址的三合土等。

图18 黄土坎行宫区域位置图——自绘

图19 行宫遗址后靠山——自拍摄

据村民介绍除了这些历史建筑之外,在南观音堂村后的山坡上还有观音庙等历史建筑,但由于年久失修已经坍塌。

通过对双峰寺镇甸子、西坎两村落的现状走访调查,可以看出此处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曾经是十分繁华之地,有皇帝的行宫,有地主的大户人家,有生意兴隆的商业街,有香火兴盛的寺庙,这些是承德悠久历史的重要组成。

未来随着双峰寺水库的建立,甸子、西坎这两处古村落位于水库的上游,将有较好的生态环境、便利的交通环境,只有将这些优势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相结合,真正做到“保护是前提、利用是关键、改造是手段、复兴是目的”才能使古村的历史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使其在保护的前提下成为双峰寺镇发展的旅游亮点,使承德的历史文脉得到更完整的延续。

篇5

关键词:青岛历史建筑、改造、修缮、建筑保护

青岛,是一座坐落在中国土地上,却有着诸多异域风格特别是欧洲建筑风格的海滨城市,其中不乏那些与海天一色的自然风光相媲美的历史建筑,她们错落有致,疏密排列,远远望去片片红屋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构成了青岛最典型优美的画卷: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交织相融、美不胜收。

但是在改革开放初期这种美景却被破坏了。由于重新规划的城市建设,其中一些不可多得的具有历史代表性的老建筑,却惨遭毁坏,甚至是拆除。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老建筑也有共同的遭遇。直到后来通过舆论界,包括民间长期不懈的努力呼吁:要求政府、相关部门保护我们的历史建筑、历史街区、老城墙,因为这些都是城市自身的文化底蕴,城市建筑的精华沉淀,城市发展的历史命脉,盲目的拆除以及违法搭建都是对城市的破坏。于是全国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包括调查研究老建筑、修缮老建筑、保护老建筑,甚至开放老建筑。将一批不完全具备全国重点文物单位却又具有典型性、历史性的老建筑,划分为优秀历史建筑。

在青岛这些异国风格的建筑中有不少经典作品,例如:德国设计师毕娄哈设计的基督教建筑――天主教堂,该教堂始建于1932年,位于市南区浙江路北端,采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装饰形式,是青岛地区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也是我国唯一的祝圣教堂。虽然现在国家有了较明确的保护方针,但也不可避免我们的历史建筑在保护中被破坏。其实保护历史建筑最好的方法就是有人居住或使用,因为只要有人房子才会有生气。

我国历史建筑保护中也有较好的例子:平遥古城里的所有居民至今还保留着原有的住址,若出现年久失修等问题,居民只需上报相关部门,就会得到免费修复。在青岛历史建筑的保护中也存在改造修缮良好的案例,目前青岛市历史建筑保护大体分为三种模式:

一、政府修缮。政府投资历史建筑是根据重视程度区分,一些有商业价值的老建筑往往得到的投入多,而一些已经衰败或者没有太大利用价值的老建筑投入就少。

例如百年劈柴院。青岛政府通过居民置换和特色产业植入等方法,在2007年,最大限度地恢复了劈柴院的原貌,使它又充满了生机,并挖掘出新的旅游商机,使老建筑在现代建筑中发挥了出色作用。老舍故居的二楼设置茶馆也是如此。

还有一个较成功保护的案例,信号山南麓具有欧洲皇家风范的德国古堡式建筑迎宾馆的改造。迎宾馆分为地下一层、地上三层,总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砖石钢木结构,屋顶设计丰富多变,墙身用大量石材料装饰,石雕刻花,券柱式外廊,石砌墙角和檐口,半透明木构墙,使建筑造型独特,气势雄伟,成为青岛近代建筑的奇葩。在这之前它经历过多重身份的更迭:1908年 “总督官邸”、1930年 “市长官舍”、1934年 “迎宾馆”。这种称谓的变迁,不仅是一座建筑延伸的痕迹,也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轨迹。这个“外来的”建筑物在青岛开启了她独特的使命。

九十年代初期,昔日的总督官邸正式对外开放了。1999年,迎宾馆的功能开始定位于历史建筑博物馆,这对于历史舞台上的她是一个转变。对于迎宾馆这样的优秀历史建筑来说,居住功能是起初设计的主动因,现在却附带了标本建筑的意味,正是因为居住功能的逐步退化,博物馆功能的启用。经过时间的流逝与洗礼,我们开始用理性的眼光看待这座沧桑的建筑,使当初的舶来品――酒吧、宴会、发廊、咖啡厅等成为城市功能不可或缺的元素,她的建筑结构、布局以及优质的建筑材料并不能完全满足我们的视线,更让人深思的是她与青岛这座城市本身建立的一种微妙关系。

二、隶属企业产权的老建筑,经过规划审批后由企业出资修缮。

例如原胶澳邮局(现青岛安徽路5号),由其产权人出钱修缮,建成山东省内首座邮电博物馆,为其换上了新身份。

近几年在国内逐渐出现了一种新颖的保护优秀历史建筑的模式:在限制条件下对部分优秀历史建筑进行拍卖,有能力的企业或个人可以拍下老建筑,再对其进行修缮和恢复使用。例如,湖南路39号的东莱银行旧址,始建于1914年,同迎宾馆一样她也经历了不同的身份:1923年起为东莱银行,1963年为青岛市档案馆,1993年平安保险公司入住,2002年平安保险公司搬走后一直空置。该楼为石砖木钢筋结构,坐北向南,三面呈“山”字形,西面呈“凹”形,有地下室。直到今年8月,97岁的东莱银行旧址不仅拍出9000万元,新主人还要花5000万元维修费,意味着荒废多年的历史建筑要“复活”了。相比一些正在慢慢衰老而无人问津的老建筑,它无疑是幸运的。东莱银行旧址拍卖或将成为一个保护的“范本”。

类似的优秀历史建筑青岛还有200多个,有的闲置,有的被改变原貌,命途多舛,与已经通过国家或省市认定的文保单位不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在法律上还存在空白。

三、属于私人产权,由个人出资修缮保护。经调查青岛市优秀历史建筑产权大部分属于个人,然而这些居民当中有很大一部分不具备很强的经济实力,根本无力应对高额的老建筑修缮费。

这三种保护方式需要完善,是片面的。事实上由于资金少、维修限制多、保护意识不强等综合原因,青岛市历史建筑的保护并不乐观。政府经费少,无法均衡投入也是主因,被合理保护和重新利用的只是少数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绝大多数的老建筑没有那么幸运,它们还是屹立在水深火热中,随时面临倒塌的危险,或者在重新装修过程中面目全非。近几年引起争议较大的老建筑拆除案例也是历历在目,例如2005年,有着70多年历史的省级优秀历史建筑新新公寓(华侨饭店)一夜之间被拆除。2007年同样是省级优秀历史建筑位于浙江路7号的张勋公馆旧址,在一次“装修”中遭到严重破坏,虽然相关部门已经叫停,但是现在从外观上看这座老楼已经失去原来面貌,面目全非了。2009年,位于观象一路上有百年历史的望火楼在修缮时遭到建设性破坏,经过媒体大量曝光后才被保护了起来。青岛市这几年推行了“7号议案”,将各个历史建筑聚集区进行“圈地”保护,这也是苦于没有保护立法和细则之举措。城市里的老建筑保护起来仍比较困难,当务之急是进行立法,其次政府要提供专项资金,合理利用文物并探索营利模式。此外,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或个人对老建筑的加建改建,也应该存留原貌的痕迹,尊重建筑本身,以体现时光的延续性,历史建筑不仅是个人财富,也是青岛市的财富。

结束语:

历经百年,青岛历史建筑已成为这座城市中最响亮的名片,更成为身在他乡的青岛人怀旧追忆的精神寄托。青岛市规划部门通过对岛城保护要素普查发现,青岛市目前共有372处建筑遗产需要进行保护,包括137处文保单位和235处近现代优秀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单位按照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进行保护和使用,而优秀历史建筑由于没有单独立法,只能参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和使用,保护力度大大削弱。正是因为这些历史建筑,才使青岛市的魅力显得璀璨而绚丽,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保护这些老建筑,保持青岛城市建筑的可持续性。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建筑语言,都在特定的地方起着自己独特的作用,充分利用时代留下的文化遗产对我们现代建筑设计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影响。

参考文献:

[1] 徐天羽.历史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 中外建筑.2004年第02期.

[2] 窦世强、李明.画说青岛老建筑.青岛出版社.2004.

篇6

 

关键词:开封  近代历史建筑  保护  再利用

1 绪论

   开封地处我国内陆腹地中原,曾是河南省省会所在地,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明代以后到1954年前曾一直在此地。本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开封近代建筑发展的重要时期。帝国主义入侵传入的西方建筑文化同传统的中国古典形式建筑不停地撞击、交融、渗透下,整个开封近代时期的建筑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并且发展。

  开封市的老城区,地上地下保存着十分丰富的建筑资源。很多或使用或搁置的近代建筑都在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老化,尽管这些建筑有着很高的价值,但是却一直没有将其作为保护的对象重视起来,反而还有在城市化进程中要被拆除废弃的命运。

  经过调查研究,开封现存的规模较大,有代表性的近代历史建筑十七、八处。类型有学校、教堂、金融、邮电、戏院建筑等。虽然已经列入文保护单位,但有些建筑保护情况还是令人担忧。

2 开封近代历史建筑修复手法

  对于开封历史建筑的肌体材料我们可以分为非永久性建筑材料和永久性建筑材料来处理。开封历史建筑的现状破损程度种类多而且程度不一,一些非永久性的建材,如果是没有特殊的价值,从纯粹的美学角度出发时可以“整旧如新”。像是河南大学的近代建筑群、包耀记南货店、晋阳豫南货店、万福楼金店等建筑的彩画所用涂料易损,本身就是预防破坏所采取的措施,很多破损脱落,需经常更新,这里如果不进行“整旧如新”,很难想象还有什么历史建筑的功能、历史与美学价值。不过,即使从单纯的美学角度考虑,对那些非永久建材的“整旧如新”处理也有很大的弹性。比如在开封近代的历史建筑都可以采用了表面凹凸不平的抹灰方式,比重新粉刷的“整旧如新”要好的多,再有,像原来的国民大戏院外立面一样色泽较深的抹灰墙面。因为这些体量相对高大的建筑外墙面因长久的风吹雨淋肯定会出现一些的残缺斑驳、色泽不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其进行简单清理表面污垢,保留这样的墙体反而更有其合理性。一是可以展现历史文化独特韵味,二是在艺术审美的角度这种残缺美却是建筑生命的完美体现。

  在对开封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建方面,新与旧的融合可以体现在形体、色彩、材料、建筑构成方法等多个方面,新与旧的融合并不是不可协调,新材料完全可以通过特定的处理方法以达到融合协调的效果。 

举个例子,始建于上世纪初的开封国民大剧院,其内部空间己经不能满足当今文化市场日益发展的需要,在内部加入了多个满足不同放映需要的演播厅,如果还想在保留原来剧场建筑本体的同时又能满足现代化演播需要,势必要对其进行扩建。我们可以在扩建部分用钢结构和玻璃在构成、尺度、细部特征上以上世纪初开封国民大剧院的建筑及构建特征进行模拟,所使用材料特征虽然是全新的,现代材料的横梁构建和开封国民大剧院建筑的层高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使得新与旧之间既有协调,又有对比。再比如,可以在开封原伪市政公署的破旧的墙面上,加以素水泥抹灰墙面,不做任何粉饰,保留施工中留下的自然色差,使得改建墙体在色彩肌理上与已有的砖墙保持协调,既有统一又有对比,展现了各自的生命美学特征。

3 开封近代历史建筑的空间整改

  内部空间的整治调整是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核心,这种情况一般会涉及到使用空间的扩展,由于使用空间的扩展必然会导致的内部空间的调整。对内部空间的调整主要有以下两类途径:

篇7

关键词:杭州, 历史建筑 ,居民, 自主保护

Abstract: the historical architecture as predecessors to our cultural heritage, not only the government has 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it, the historical building residents in the following responsibility also. This paper to hangzhou, for example, from internal cause and external cause, based on an objective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buildings full of the residents of the independent protection status, so as to historical building protection better development to make reference.

Keywords: hangzhou, historic buildings, residents, independent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历史建筑、历史街区曾经是近代城市活动中最有活力的主体,是当时社会生活繁华景象的缩影,并仍在今天承载着一个城市的文明与精神。城市的不断发展对具有独特城市肌理与韵味的老房子、老街巷造成巨大的冲击,它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可避免地在走向衰落。

杭州的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保护工作自开展以来取得了卓著成效。但是目前杭州的历史建筑保护似乎存在着政府的“一头热”现象,居民并没有真正融入到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中来。一部分居住在这些老房子内的居民的意愿与历史建筑的保护产生了矛盾冲突,造成了很多建筑保护不及时而沦为危房,或者因遭到人为破坏使原有的建筑风貌大打折扣。历史建筑作为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不仅政府有责任去保护它,普通的市民尤其是历史建筑的居民也负有这样的重任。

一、杭州居民自主保护现状

2004年至今,杭州相继出台了《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及其《实施细则》、《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规定》等一系列规章政策,在政策中规定了历史建筑产权人、使用人有修缮、维护历史建筑的责任和义务。在实际工作中,每公布一批历史建筑,相关部门就积极开展各处历史建筑的现状情况调查并及时与历史建筑的产权人、使用人签订保护责任书,明确历史建筑居民应保护历史建筑风貌,不得擅自变更使用性质等具体的保护义务和责任。另外,相关部门通过组织开展工作人员定期巡查、志愿者巡查等方式对历史建筑日常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干预擅自破坏历史建筑风貌的行为。虽然针对保护责任、义务的落实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居民始终都处于被动状态,主动自保的还是少数。

目前,杭州历史建筑居民不愿自主保护的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没有自保能力。无论主观上有无意愿,对历史建筑的保护缺乏现实意义,自保也就无从谈起,这些居民多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二是有自保能力,但不愿履行保护义务,甚至不愿将产权所有的建筑列为历史建筑。

二、内部因素分析

1、保护意识淡薄,保护知识不足

一方面有些产权单位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认为自己的房子自己说了算,别人无权干涉,例如一些私房户对建筑内部的不合理装修。另一方面,部分居民对政府有着较强的依赖性,认为既是政府公布的历史建筑,就应由政府全权进行保护,自己是不具有保护义务和责任的,此外,绝大部分人并不了解历史建筑保护的内涵,对历史建筑保护的方面知识知之甚少。

2、经济能力低下,无力改善住房条件

相对于在杭州这座繁华大都市里的普通人而言,部分历史建筑居民经济能力较低,无力改善自身的生活条件,这也成为大多数居民不愿参与自保的主要原因。这些居民在社会阶层中多属于弱势群体,其主要构成有:失业与下岗职工、经济效益低下的企业单位职工、退休金较低且无其他补充来源的退休人员、外来务工人员、低收入或无劳动收入且未获社会保障的孤寡老人等。

这些历史建筑居民主要分布于损毁较严重或有着诸多安全隐患的里弄住宅、单体院落式住宅。由于单位面积户数量多,一家三代挤在十几个平方米房间里的并不少见。此外这些历史建筑与现代居住标准严重不适应,存在房屋的住房功能过时且厨卫等生活设施缺乏,采光通风差、管道老化严重;社区公共设施缺乏,无园林绿化用地,街巷胡同道路狭窄,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等等问题。因此居民更新住房、改善生活质量的愿望十分强烈,但因其自身的贫困性,无力通过市场购买的方式增加居住面积,无奈之下只能通过就地搭建的做法,来争取更多的居住空间,而此举本身就是一种权宜之计,再加上缺乏科学的指导,他们所居住的传统建筑就难以避免的在修建改建过程中遭到人为破坏。住房条件得不到改善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都没有保障,历史建筑居民自保从何谈起?

从这部分弱势群体居民自身承受力分析,因其整体社会消费能力较低,减少了该群体就业机会并增大了对社会的依赖性;从政府经济承受力分析,因民政贫困救济对象过多,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和对弱势群体扶助的压力。因此弱势群体的社会生活问题不仅是历史建筑保护的长期面临的难题更是目前杭州品质生活建设的一块“短板”。

3、对区位优势的依赖和对街巷文化氛围的依恋

一方面,城市中心区的理想地理位置和便利交通组织,是吸引居民留居的重要原因。几乎所有的私房主甚至部分公房居民都不愿搬迁,表现出对家族产业和生活故地的强烈依恋。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区位要素对居民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生活至关重要,如就业、交通、购物、医疗等等。此外,历史街区的吸引力还源于居民社区的归属感。生活其中的居民对老街巷的传统人文环境倍感亲切,形成了较稳定的睦邻友好邻里关系,这些不仅对居民的生活重要,也是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生存发展的宝贵财富。

另一方面,当前杭州的安置房住房条件并不理想。首先,外迁居民的安置地点多位于远郊区,与市中心距离甚远。虽然住房条件可能比从前有所改善,但交通条件差,生活服务设施不全,给居民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其次,对弱势群体来说,被动的迁往郊区往往还给他们的工作带来极大压力。许多下岗工人和退休工人本来就需要依靠市中心的商业环境谋生,外迁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更大的困难。

三、外部因素分析

1、 产权归属造成多层次影响

杭州历史建筑的产权较为混杂,其性质主要有国有、私有、代管、宗教几种类型。其中,公有产权约占70%比例,私有产权和混合产权约占30%比例。

在杭州,主动发生历史建筑维修保养的住房基本上是直管公房、单位自管房以及项目开发商,参与保护的是产权人,对于那些租住公房的居民来说,他们以低租金方式使用住房,但却不拥有住房的产权,因此毫无积极性,即使有经济实力,也不愿进行日常维护,于是对老房子的破败一贯地“视之任之”。

2、住房形式依然严峻

近年来,杭州相继获得了联合国最佳人居奖、中国人居环境奖、国际花园城市和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荣誉称号,成为人们居住的向往地之一。这些成绩似乎在印证,杭州的居住品质已到了很高的程度。其实不然。近几年杭州房价上涨幅度较快,虽然实施了“居者有其屋”工程,初步建立起了以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为主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但是由于住房政策不完善及城市社会背景等等原因,弱势群体住房依然严峻。相应地,历史建筑中的弱势群体的居住问题也已经成为保护中突出的社会问题。如何在历史建筑、历史街区保护过程中尊重弱势群体的实际愿望,改善其居住环境,提高其生活质量,恢复历史建筑、历史街区机能价值,是保护更新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

3、开发商与居民存在利益冲突

旧城一般位于城市中心地段,因其土地资源有很高商业开发和社会利用价值,对政府和开发商产生了改建新商业区的巨大驱动力。一方面,无论是商业投资还是旅游开发,市场主体的逐利冲动往往超越了对于历史文化保护和弱势群体保护的关注,与生俱来的短视行为始终无法与历史文化保护和弱势群体保护的长远目标天然的兼容。另一方面,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涉及的利益主体较多,许多利益难以协调,居民参与有时会导致保护项目实施的推迟或者停滞,相反地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也可能产生不良影响。

四、措施设想

篇8

上海长期以来十分重视历史建筑和历史地区的保护工作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严格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保护了城市历史风貌提升了城市品位弘扬了都市文化塑造了城市精神进一步凸现了上海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互交融的独特魅力。

上海市现有1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89, 1994, 1999, 2005年先后分四批确定了663处共2154幢.总面积约400万m=的建筑为优秀历史建筑(其中6}处为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上海确定了中心城区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包括外滩、老城厢、人民广场衡山路复兴路、南京西路.愚园路.新华路、山阴路.提篮桥.江湾、龙华、虹桥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总面积为27km’占上海市老城区的I/3e2。。5年上海又确定了郊区及浦东新区3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总面积约14km’。上海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和管理机制。

.上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逐步完兽的历程…学术研究为先导

早在20世纪5。年代上海就开始着手进行有关城市建筑历史的三史(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调查工作对上海建筑历史特别是近代建筑历史有了初步的归纳为后来的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打下了初步的基础。改革开放后出版的《上海近代建筑史稿》(陈从周.章明编着)和《上海近代城市建筑》(王绍周着)即为这一工作的记录。

自80年代起学术界对上海近代城市和建筑的研工作逐步展开并不断深入。}993年罗小未教授指导博士研究生伍江完成博士论文《上海百年建筑史(I 840.1949)并于1997年正式出版。1999年郑时龄教授的专着《上海近代建筑风格》出版。这些成果使上海城市建筑文化遗产的基础研究工作走上一个新的台阶。还有阮仪三教授及其领导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以及同济大学一批教师和研究生对上海外滩.老城厢、提篮桥等历史风貌地区和大量历史建筑所做的长期调查与研究为上海城市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打下了重要的学术基础。与此同时有关上海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工作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涌现出一大批学术研究成果并在国内外掀起一场上海热一。上海学俨然成为一门显学。所有这些都有力地支持了上海历史遗产保护工作

1.2率先提出保护名单.颁布保护法规

上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真正全面开始是20世纪80年代。1986年上海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a 1989年在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的推动下上海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名单。1990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公布了上海市第一批共59处优秀近代建筑(后来又增补至61幢)。由于当时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这6}处保护建筑只能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并参照文物保护的有关规定进行保护与管理。1991年}2月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布《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上海初步形成了由规划局.房地资源局和文管委共同负责的管理机制。此后按照《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1993年、1999年和2005年上海又陆续公布了第二批175处.第三批}62处.第四批230处优秀历史建筑一批近代产业建筑和解放以后建成的建筑也名列其中:并由规划局负责编制保护建筑的规划控制要求(技术规定)。

除单体建筑保护工作的有序推进之外上海市还较早地开展了历史风貌特色区域成片保护工作。1991年上海市规划局开始着手组织编制上海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外滩等日片区域被列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1999年上海市规划局又组织编制了《上海市中心区历史风貌保护规划(历史建筑与街区)))对199}年划定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明确了保护范围和要求确定了234个街坊.440处历史建筑群共计1000余万平方米的保护保留建筑

1.3进一步健全法制,强化风貌区整体保护

2002年上海又在原保护管理办法的基础上通过市人大立法正式颁布了《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进一步提高了历史建筑保护的法律地位并正式在法律层面上明确了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同时还将保护建筑的刘像由一94,年以前建成的近代建筑扩大到包括产业建筑在内的具有30年以上的历史建筑。根据这一条例上海市人民政府于2003年正式公布了中心城区一2片共27km’历史文化风貌区。上海市规划局随即组织编制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0 2004年《上海市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编制完成并得到市政府正式批准为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的编制作了富有开创性的探索0 2005年上海市中心城区一2片历史文化风貌区规划全部编制完成并得到市政府的批准同年上海市规划局又开始着手郊区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划定工作。32片共141an}的郊区历史文化风貌区在经过专家反复讨论和公共媒体公示后正式划定。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也随即开展

2003年一0月上海市召开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建立最严格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制度将上海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工作提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05年上海市政府正式成立一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委员会并下设由规划局房地资源局和文管会组成的办公室上海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又迈入一个新时期。

2上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与机制

1992年一月l日起开始施行的《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近代建筑保护的地方性政府法令。在其颁布实施后的整整「年时间里一直规范和指导着上海近代建筑的保护工作对于上海历史建筑的保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上海保护工作的基本原则(其中最重要者如分类保护原则).制度框架(其中最重要者如规划、房地.文管三个政府部门共同管理.各司其职的管理模式)自此基本形成

作为一部政府

行政法令其法律地位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该管理办法仅涉及近代建筑的保护对于城市大规模改造中成片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难以约束。经过两年多的酝酿和和各方面专家的反复讨论zooz年初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第36次会议正式开始审议由市规划局等政府部门和有关专家起草的《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草案)》。2。。2年7月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第4一次会议通过该条例并正式公布于2003年一月l日起施行。自此上海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了一部真正法律意义上的地方性法规这部条例在法律层面上确立了上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法律制度.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 2:保护原则

该条例不仅是对原管理办法法律地位的提升也更加完善了原有的管理内容与管理制度条例明确了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中统一规划.分类管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利用服从保护一的原则

2.2保护对象

根据该条例上海的保护工作由单体建筑的保护扩展到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并明确要求规划管理部门应组织编制风貌区保护规划在法律层面上明确了区域保护的要求

条例也扩展了保护对象由原先对建于一949年以前的优秀近代建筑的保护扩展到对建成30年以上的一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条例所确定的保护对象为l建筑样式.施工工艺和工程技术具有建筑艺术特色和科学研究价值2反映上海地域建筑历史文化特点3着名建筑师的代表作品斗在我国产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坊.商铺.厂房和仓库5其他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优秀历史建筑值得注意的是条例在国内首次提出了产业建筑的保护

2.3分级保护

在历史建筑保护管理上延续并进一步强调了分类保护原则即根据保护对象的价值及完好程度分为四个保护等级第一类建筑的立面结构体系.平面布局和内部装饰均不得改变第二类建筑的立面.结构体系.基本平面布局和有特色的内部装饰不得改变其他部分允许改变第三类建筑的立面和结构体系不得改变建筑内部允许改变第四类建筑的主要立面不得改变其他部分允许改变

2.4仍存在的问题

《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为上海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设定了基本法律框架为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与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同时也留下了一些管理上难以处理的矛盾目前上海市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保护管理是采用由规划.房地文物三个部门分工.协同管理的体制n文物部门负责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房地部门负责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管理规划部门负责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上述保护建筑的规划管理但由于文物管理执行的是文物法文物法中的一些规定难以适用于还处在使用状态中的历史建筑而条例中的一些行之有效的规定又与文物法的个别条款不尽一致这样对于那些已被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建筑就面临着适用法律上的矛盾。为加强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协调上海市政府在原有三部门沟通协调机制的基础上专门设立了保护委员会办公室「使三个政府部门能够有一个常设的协调机制

3上海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制度的实施与操作

3.规划管理

《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为上海的保护工作制定了一个总体框架但在具体管理中还必须有细化了的规定与要求。首先是必须针对历史文化风貌区编制具有法律地位的保护规划对各保护建筑制定明确的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对每一幢保护建筑提出明确的保护要求

在规划管理上上海逐步形成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总体规划).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详细规划)单体保护建筑规划与建设管理及风貌区建设项目管理等不同层面规划管理内容其中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既是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要求的具体体现又是具体建设项目规划管理的直接依据。

2004年上海市规划局以《衡山路一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为试点组织开展了历史文化风貌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为全面开展中心城区的风貌区保护规划提供了范本目前上海中心城区一2片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已全部编制完毕并获得市政府的正式批准

同时上海市规划局还会同市房地部门和文管部门编制完成了文物保护单位和各优秀历史建筑的技术管理规定和规划控制要求为单体保护建筑的保护与规划管理提供了依据

3.2建筑管理

根据《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市房屋土地管理部门负责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管理为此市房地资源局组织制定了各保护建筑的具体保护要求并负责将保护要求和保护义务书面告知房屋所有人.使用人和有关物业管理单位「保护建筑若发生转让.出租行为转让人出租人有义务将保护要求书面告知受让人.承租人受让人.承租人应承担相应的保护义务。若需对保护建筑进行修缮或有任何改扩建等改变保护建筑现状的行为必须得到有关部门审核批准。若仅涉及建筑内部使用性质和室内布局由市房地部门负责审核批准若涉及改变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准内容(如改变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形式.主体结构.面积.层数高度等)则必须得到市规划局的审核批准。对于擅自拆除.迁移或不符合保护要求进行修缮的行为房地管理部门有权责令其限期改正恢复原状并可对擅自拆除者处以相当于被拆建筑重置价三到五倍的罚款对擅自迁移者处以相当子被迁移建筑重置价一到三倍的罚款对违反保护要求修缮者处以该建筑重置价犯%以下的罚款

由于条例不涉及文物保护单位因此保护建筑属文物保护单位的其保护管理由市文物管理部门根据文物法并参照《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负责管理。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工程若涉及改变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准内容的也必须得到市规划局的审核批准4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

根据《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从2003年起开始着手组织编制并于2005年完成了各风貌保护区的保护规划这一规划的编制完成并得到市政府的及时批准为上海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严格.规范并具有很强操作性的依据

4:创新编制模式,强调整体保护,细化控制指标

该规划属于控制性详细规}}l层面但又希望超出一般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深度它不仅要包括一般控详规划的内容(如用地性质与建设容量控制.道路交通.市政设施.绿化景观.公共设施配套等)同时更突出保护的要求(如保护要素的认定.保护对象的分类风貌街道与空间的保护等)建筑尺度适宜且密度适中是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一大特点因此规划明确风貌区内严格控制建筑总量核心保护区内坚持原拆原建即严格保持现有建筑总量并严格控制风貌区内新建建筑的高度

城市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不等于最有保护价值的建筑单体的保护真正意义的城市保护是整体意义的保护。它不仅包括那些重要建筑物的保护也包括那些重要建筑物所在整体环境的保护特别是完整历史街区的保护。除建筑物外道路和街巷格局街道尺度.街廓景观.城市空间肌理.地块尺度与形状、绿化环境.墙面装饰.地面铺砌.典型材料和色彩等等都是保护的要素「

在建设控制方面规划首先将风貌区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范围。核心保护区内的建设行为受到更为严格的控制一般不允许大规模建设且坚持原(面积.高度)拆原建原则。在建设控制范围内明确只有允许建造的范围需要整体规划的范围和一般历史建筑.‘其他建筑拆除后的空地内才有可能允许新建.改建和扩建行为在建筑高度控制万面按沿街建筑高度一非沿街建筑高度.相邻建筑高度和住宅建筑高度来控制

。在建筑密度方面更多考虑地块原有密度.周边地区平均密度等因素进行控制且规划建筑密度不得超过本街坊现状建筑密度的ioi以确保原有城市肌理得到延续.为保证原有街道尺度和界面得到延续允许在建筑退界.后退红线.绿化覆盖率等方面适当突破一般规划技术规定。 毛2通过规划控制,保证整体风貌达到.大程度保护

该规划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风貌区内所有建筑进行分类用历史的眼光细致地对规划区域内的每一座建筑进行分类在认真的甄别与鉴定的基础上明确每一座建筑的留.改牛fit生质。事实上法定保护建筑只能保护非常有限的一部分优秀建筑。而仅有少量保护建筑是不可能真正保护和延续城市的整体历史文化环境的。因此必须在更大范围内保留那些有历史文化特色构成风貌特征的大量背景建筑一并通过规划审批程序确保其法律地位同时使其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这次规划除法定的保护建筑外对其他所有建筑是保留还是允许拆除都予以明确。充分考虑规划及房屋土地管理的操作性将风貌区内所有的建筑划分为保护建筑.保留历史建筑.一般历史建筑.应当拆除的建筑和其他建筑五类。具体地说就是所有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都属于保护建筑其他具有较高保护价值或风貌特征明显的历史建筑在本规划中被列为“保留历史建筑规划要求予以保留.一般不得拆除。其他历史建筑(主要指建于一949年以前房屋质量较差但却是整个区域历史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一般历史建筑允许拆除重建但重建建筑一般要求原面积原高度且必须与原有风貌相协调第四类建筑为一应当拆除建筑-即那些与历史文化风貌不协调的各类违章搭建.危棚简屋。第五类称之为其他建筑即各类合法建造的多.高层建筑虽与历史文化风貌不协调但暂时没有条件拆除或不可能拆除的。这种分类使得风貌区内每一幢建筑留.改拆的整治措施都得到了明确的落实

4.3确立分街坊图则.确保规划落地

在规划文本上的最突出之处是分街坊图则。风貌区内所有街坊均设单页。规划的所有控制要求和控制指标都在每一幅街坊单页上明确表示每一幢建筑.每一条街巷每一个空间.每一片空地和每一处庭院的规划控制要求都在图上清楚标识。尤其是对建筑保护分类(留改.拆性质).可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容量要求具体的建筑高度控制等图上都应有明确规定这种图则表达方式非常便于日常规划管理已在目前的规划管理中发挥了非常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4.4建立特别论证制度.杜绝抽自改变规划

篇9

关键词:历史文化保护;历史风貌;保护与控制;利用与再造

Abstract: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is the precipitation of the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e city solidified memory. This paper take the purpose to protect and pass on local history and culture, take the effective protection, rational use of the urban design principle, historic preservation strategies and historical protection methods discussed.Key word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rotection; historical style; protection and control; use and recycl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城市发展自从城市产生一刻就不断演化和发展。这过程中保留下来的空间格局和形态,产业、城市生活形成了城市历史文化,凝固成为城市记忆。保护好历史传统文化、城市历史景观风貌,维持历史的延续,是人类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传输文明的桥梁。也正因为如此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成为了可能和必要。

文章从城市设计角度探讨历史文化保护,对促进城市更新,传承城市传统文化,发展地域文化,重塑城市文化形象具有重要意义。本着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原则,对城市设计中历史保护的保护策略和保护方法进行探讨。

2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近几十年来国内城市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大规模更新建设和向城郊不断扩展,旧有街区的推到重来,追求现代化城市建设,造成了城市结构的雷同,城市失去了传统特色。城市旧有肌理和城市空间特色丧失明显,历史文化受到不同程度破坏,传统文化不能很好传承。

历史文化保护过程中凸显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矛盾,特别在历史街区的市民、村民反映最为激烈,历史文物、历史街区的保护限制了他们发展成为其他城市功能的机会。在利益的驱动下,历史街区不断遭受破坏。现实反映出来的是城市历史建筑年久失修,缺乏管理,不断被拆除重建;历史街区慢慢蚕食,周边新建建筑的高度、强度、建筑形式和布局与传统建筑不协调,传统城市整体风貌逐步丧失。

与此同时经济快速发展冲击着人们生活习惯,破坏了传统文化传播的延续,大量优秀民风、民俗、民间工艺正面临失传,人们对历史文化藐视,保护意识淡薄,加剧传统文化的没落。种种问题正困扰着城市历史文化保护。

3保护目标

如今,以保护和传承地方历史文化作为目的的历史文化保护已经达成人们共识。特别是面对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之间矛盾,坚持有利文化保护为处理前提,放弃过往以破坏历史文化作为发展代价的道路。

保护历史文化的城市设计是以尊重地方城市,历史和尊重地方人文特色为前提,更注重市民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做到保护城市生活记忆,维护地方特色,传承地方文化。从宏观的策略出发,准确的分析、评价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城市的景观风貌特征,发掘、提升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护地方民俗,并最终指导下一层级的规划设计。

4保护策略

城市设计角度是从城市整体风貌保护、历史街区保护和场所记忆和精神保护出发,探讨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策略。

4.1建立历史文化保护框架,完善分级保护体系

梳理整合历史文化资源,从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方面分析,建立地方历史文化的保护框架。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结合地方历史文化保护条例,城市设计中将历史文化划分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近代优秀历史建筑――传统街道――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等五个层级,便于分级保护与管理。从文献资料显示,主要包括古文化遗迹、古墓葬、古建筑、近代重要史迹、石刻和构筑物、近代优秀建筑、近代工业遗迹、传统街道、特色街区、特色建筑群、名村、名镇、传统特色历史风貌区等等。作为人文特色重点非物质文化包括民俗文化和民间工艺,民俗文化包括饮食文化、礼仪文化、节庆文化、地方风俗。民间工艺包括各类型的表演艺术、艺术文化、传统手工艺等等。从城市设计角度中对保护框架和保护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整体把握,选择合适地方历史特点框架,便于分层级保护和管理。

历史文化保护框架示意图

4.2挖掘文化价值,提升城市活力

分析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要素、内涵、建筑形式等方面,对地方文化进行梳理分类,分析地区文化载体,提炼出鲜明区域特质、元素和核心文化价值。例如济南城市中的齐鲁传统文化、泉城水文化特质,广州的岭南传统文化、传统商埠文化、近代工业遗产文化等都是详述各自城市悠久历史和核心文化价值。

新元素的注入为城市提供新兴活力。城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只有在原有历史环境的基础上,不断的注入新兴元素和活力,才能促进文化的持续发展。文章认为可以通过文化与旅游、文化与产业的结合两种思路推动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文化发展。

4.2.1文化与旅游相融合,发展地方文化旅游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历史文化人们生活是长期沉淀下来的生活观念和生活形式,而旅游本质是一种感受异地文化的活动,而缺乏文化的旅游是没有吸引力的。只有当两者寻找结合点,才能充分发挥地方历史文化价值,促进当地旅游。

发展独特文化旅游,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包含了四种类型。即以文物、史记、遗址、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游;以现代文化、艺术、技术成果为代表的现代文化游;举办活动,以民风、民俗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游;以历史、自然环境为代表的人文风光游。可以促进当地文化传播,宣传城市文化形象。

4.2.2文化与产业相结合,发展文化产业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感受历史文化环境被看成为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方式,从而使之具备较高商业利用价值。产业的引入,为片区注入新生活力,推动了历史文化发展。因此,文化与产业结合被视为推动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途径。目前常用的形式包括特色商业街和创意文化产业这两大类型。

特色商业街(区)――以传统历史街区和街道为基础,保留具有传统老字号商铺、独具地方风情的打造特色商业街,以这种独有地方风情、特色建筑文化、传统街巷空间、市民生活文化成为人们购物和旅游的去处。

创意文化产业――目前流行的对工业遗产的一种方式。通过转型改造,在保留工业建筑原貌的基础上,将文化融入科技和资本要素,改造成为集文化创意、展览、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创意园区。

5保护方法

文章通过详述历史文化保护的调查与范围划定、协调与控制、利用与再造这几方面,分析城市设计中历史文化的保护方法。

5.1 调查与划定

首先对地方城市环境与空间的调查研究是历史保护的基础工作,包括保护主体资料收集和调查。资料收集,主要为历史文献的查阅并与有关文化部门的对接,了解包括保护对象建筑历史、形成原因乃至使用方式习俗、生活模式等。调查包括对历史建筑主体、建筑群体布局、与周边街道的衔接、与周边地区关系等五个层次调查分析。

其次确定保护对象,城市设计中保护主体不仅局限于文保单位,可以适当放宽至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近代优秀工业建筑等。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划定保护主体历史建筑、近代优秀工业建筑、文保单位、历史保护区(历史街区)、城市特色风貌区的范围。

5.2 保护与控制

在确定保护对象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对保护对象对策,目前常用的策略包括冻结保护、原址复古保护和拆除异地重建等方式。冻结保护,是指保护对象属于不可重复的历史文物,适合原貌保护,维护好现状情况。原址复古保护,是针对于对象具有较高历史价值,但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需要进行修复保护,一般采用“修旧如旧”思路。拆除异地重建,对于受损程度严重,保护价值有限的历史建筑,采用现状拆除,选择合适位置重建。例如,城市更新中旧村破旧的祠堂改造。

历史文化的保护除了对保护对象本体保护外,还必须跳出保护对象本体,研究其对周边的影响范围,与有机协调理想城市形态的关系。通过历史环境、视线走廊、建筑风貌、街道尺度、公共空间等方面对保护对象周边进行协调控制。

根据实际情况,划定保护对象的建设控制地带和风貌协调区。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筑物、构筑物的高度、体量、形式、材料、色彩等均应与保护对象的保护要素相协调,建设活动不得对对象造成干扰。对已经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应制定相关的措施进行纠正。环境协调区内的水体、绿地等自然环境要素必须严格加以保护。环境协调区内宜保持原有的街区尺度和肌理。保持地区原有的特色与风格,使保护区周边环境风貌协调。

而城市设计中针对传统风貌区的保护与控制,需要从保护城市总体特色出发,选择风貌区保护范围,从城市整体角度考虑分配好老城区、风貌区的自然发展和新区建设的关系。城市传统空间结构和形态的保护包括风貌区天际轮廓线、城市肌理的控制。

另一方面通过管理机制进行控制,例如周边地块功能控制,土地利用的高度、强度、绿地率、建筑退线等控制。并通过制定控规地块导则、城市设计地块图则等便于图划管理。如此,通过多方面措施保证城市特色风貌、空间形态得以保护与实施。

5.3 利用与再造

“再创造、再开发、再利用”是历史文化保护的另一个层面,也是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只有充分历史文化的利用与文脉再创造,更好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方能促使历史文化进一步传承和发展。

文化保护利用,从国内外实践研究来看,历史文化的保护利用,主要是针对不同保护对象,保护对象要求层次和对象利用的可能性,因地制宜,并创造性的发挥其场所精神。文化保护利用主要包括展示和功能置换再利用、空间再造等方式。其中历史文物作为不可再生性,以完整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作为前提条件,修复原貌作为文化展示利用为主。而历史建筑、近代工业建筑,例如旧有工厂、传统民居作为特殊的文化遗产,它们曾是前工业时代的历史见证,是传统生活的记忆,也是城镇发展的记忆。体现着整个社会的时代文化、建筑文化、生产生活文化等等,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城市设计需从其存在形式蕴含文化内涵出发,改造发展成为符合新形势下的功能。

历史建筑、近代工业建筑保护利用方式包括主题博物馆、遗址公园、购物旅游中心、创意园区开发等方式。主题博物馆,包括以博物馆形式展示工艺生产过程,还原工业的真实性和历史感。例如我国青岛市的青岛啤酒博物馆,红砖厂中展示百年啤酒生产历史。也有展示地方民情风俗、人文历史的民俗博物馆等。遗址公园,将工业遗址改造为公共休憩空间,例如广东中山岐江公园造船厂的改造。旅游购物中心,将旧厂房改造为购物中心,配置各种休闲功能。创意园,目前国内最为流行的改造利用模式,融合创意、科技、文化创造文化创意社区。例如广州TIT创意园、北京78街区等。

6结语

历史文化的保护作为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秉着保护历史文化传承,围绕历史文化的“保护、利用、再创造”思路,发掘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历史文化,才能使城市文化走上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蔡云楠 彭涛等 .“三旧”改造背景下的广州历史文化保护策略[J]. 南方建筑,2011.2 :60-62

[2] 齐冬晖. 城市设计中的历史文化保护策略探索――以太原市浑源会馆历史片区规划设计为例[J]. 中国勘察设计 2010(11):45-48

[3] 董世永 李骐莉. 浅谈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J]. 重庆建筑,2012:40-42

[4] 王霖 张苒 李慧蓉. 城市设计中的历史文化保护策略与设计手法探索――以广州白鹅潭地区城市设计为例[J]. 规划师,2010(7):41-45

篇10

[关键词]赣州旧城;中心区;保护更新;城市规划管理

一个城市是否有底蕴、有内涵、有可识别性、有个性直接决定着该城市的生命力与形象。历史文化名城均具有山城的灵活雄伟、江南水乡的温婉秀丽、方正严谨的特色,城市空间布局形式可以留给他人一个直观的记忆,它是展现城市特性的最直接的方式。在城市外形几乎相似的环境下,维护城市特性的最直接可行的办法就是,保护城市内原有的历史建筑与环境。保护这个词也在与时代共进步。当人们不但更新个人思想后,开始增加保护的目标、方法、内容与对象。现在所说的保护历史说法,其实也涵盖了一种多元化的发展方式。首先,城市的每个地方都充斥着现代的生活,其次,城市各处都散发着历史文化气息。现代的生活代表着现代城市不断引入新的事物和功能因素,而文化气息则是城市和谐、有序、平衡发展的前提条件。所以,怎样评判眼前的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文化史,怎样分配功能因素与新旧物质已成为保护历史建筑可区分性的主要项目。

1.1 建筑街区质量不高

赣州旧城没有良好的环境质量的原因有两个。1,建筑质量不高。由于过多的因素制约,使得赣州旧城区的经济日渐衰败,在旧城区生活的民众大多是下岗职工和年长者,其中不少人都是依靠政府补助来生活。还有产权这类繁杂因素,导致旧城区的建筑未能得到修复,使得调查过程查出建筑质量不高的缺陷。2,除了较差建筑质量外,它还威胁到了历史街区环境,不少生产与生活垃圾就这样肆意的扔道路两旁,还有一些居民,基于有限的房屋面积,而未能购置相关的厨房设备,迫使他们需要在路旁做饭,这在抢占了公路空间的同时也毁坏了市容。

1.2 建筑街区外貌不齐

现在大批量建设的建筑物使得老城的形象发生了改变。从赣州的居民中得知,过去可以在郁孤台上远眺四周风景,向北一望无际的青山尽收眼帘,南望全是历史建筑。 可现在,虽然还能看到青山,去再也看不到历史建筑,放眼望去全是高达六层左右的钢筋混凝土时代建筑。时代建筑除了见到了郁孤台下,在还老城区内四处蔓延,不断抢占历史街区空间,使历史建筑存在的数目锐减。如果你在乡间小道上,忽见一座于昂楼耸立在眼前,是不是很不合时宜。

1.3 旧城街巷环境衰落

旧城区里面新建的建筑和其附近环境不和谐,他们的建立就损害了原始的街道立体空间的感觉。姚衙巷这个赣州旧城区内最有自己韵味的一个街道,不过在其向邻近的纸巷,只有部分传统建筑具有特性,无法在找到其它的与历史有关因素。此外,有的街巷就只留有虚名了,比如城东的 “寸金巷”,由于接近过去的渡口,获得寸金寸土的称号,可是现在就只有支离破碎的残破的坑洼不平的路面了以前的繁荣景象早都已经人去楼空。

2.1 功能置换历史建筑的利用

(1)笔者在攀高铺历史建筑群设计方案中,主要采用把攀高铺改成青年旅馆与茶室。攀高铺市场现在位于多个民居小院的中心处,有着较为宽广的屋顶建筑。热闹的菜市场与随意丢弃的废弃物破坏了四周的居住环境。于是将旅游作为该地域的主要发展设计方向,想到此地没有成套的休闲道具,加上市场上使用历史的建筑框架与材料,营造了不错的整体空间效果,于是笔者打算对攀高铺市场进行再生设计,把它打造成一个具有休闲气息的娱乐酒吧,为地方发展增加新鲜血液,这样还可方便本地老百姓和观光者。方案中酒吧要努力保持传统的结构形式,使用以前的柱网,只但是要另外增加天窗、玻璃外墙等,以便可以保护建筑,对空间做二次隔离,增加需要使用用的手工室与洗手间等设施,在继承传统优势的同时增加流行元素。针对酒吧的特点,我们在市场北面的民居房修建成一个青年旅馆,该民居之前是一个织布坊,是一座木质的带有多层回廊结构的房屋,中心位置有一个方形天井,在本这类建筑在该地比较罕见。现在的民宅由于建筑质量不高,有不少房间闲置着,不过其外面的保护结构几乎核心的一样,还带有浓郁的传统风格。借助上述设计方案,将民居内部结构进行整顿加固和粉饰改造,再次隔离内在空间,使其具有卫生间和淋浴的实际效能,把它建设成一个青年旅馆,给方便游客住宿。完成这两个建筑的设计后,也会增加此地段四周的商业价值,为发展带来了新活力。

(2)改造姚衙前民居,方案将修建成民俗博物馆。正在被规划的地处东园古井广场西面的姚衙前七十一号的四周民宅;是赣南传统的天井民居建筑还未遭到严重破坏,且带有明显地域特色,并且还有二组建筑构成,形成一进一退的结构;内设二口天井,在进门的地方的门楼砖瓦,造型独特,巧夺天工。外部的维护的墙体将用现在材料玻璃进行外部墙体再设计,形成设计上历史与现在的融合。内部很多木构件例如梁架等结构都还如新建的一般,而对门窗这类装饰物的制作更是、做工考究,装饰性木雕的色彩尤为丰富。这系列民宅结合了很多民宅的惯有的风格,它的详细构建展示了客家民居的特有风格,那就是简单大方,而精美的木结构特点和修葺风格又展现徽派建筑的风格。特别是在进大门的东南拐角的巷子口,是姚衙前的特色建筑就是门前那颗古树。拟定推到部分违章建筑的建筑,完善传统民宅的原始风格,替换成具有最初的居住性能要素,重整立体结构,把它演变成民俗博物馆,以模型、图片和照片等方式来罗列赣州早期的节日礼仪与婚丧嫁娶等习俗,又在两做民宅的中部内院建设出很多方便群众参加的文化活动来增加市场人气。

2.2 郁孤台街区历史建筑保护设计方案

在2002年,赣州市政府对郁孤台的周边进行了环境治理,在建筑的周边创造了优美的绿化环境。但经过笔者考察认为,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现在郁孤台下方的南面部位原有的建筑已经被拆除干净,所以就会留下大面积的空闲空间。而西津到章贡路周围的沿边建筑是复合的多层建筑,当人们在郁孤台站高朝南观望的时候,景观并不美好。而在郁孤台的北面,因为树木的遮挡让参观者的视线受阻,所以体会不到古诗词中悠远的意境,而且据观测从城墙已经不能看到郁孤台的入口给两者之间的相互辉映造成影响。

因此,根据现在存在的问题和要实现的历史建筑目标现状,笔者对郁孤台地区的周边建设提出策略性的方案:对于该地区的文化遗迹和历史传统建筑上,可以采用保留和功能性的置换并且以保护修建为主的建设新模式,争取做到对原有的建筑风格做最大的保留上开发研究新的建筑功能,让城市旅游更快更好的发展。

结合前文和赣州旧城现状,本课题提出如下建设性意见。第一,将原有的广东会馆功能进行添加和设计;将赣州旧城历史文化的变迁进行展出成为展示性的博物馆;第二,将原有的赣州市电影院建筑改变为可以表演传统采茶戏、地方戏剧等展示民间特色的民艺剧场;第三,拆除影响美观的田螺岭路西段的老旧烂建筑,加强东段地区的建筑修建力度,对其进行经济功能调整使其成为现代化的商业街,方便旅游者消费和购物和客观望城墙。第四,为了尽快的恢复赣州原有的古城风貌历史景观,体现古城建筑的氛围,方案设立有代表性的历史标志建筑,一个是历史上盛名远扬的城墙外的接官亭,将其修建成为水上游玩和陆上游览的独特的连接点。第五;恢复原来的标志性建筑,让军门楼形成明显的另一个有着相互联系的观赏节点。第六;对于郁孤台南侧的建筑,则是沿着等高线统一度量,完全依据该地区传统建筑样式重新建造新的商业建筑和旅游建筑。通过建筑上的高高低低的空间格局,唤起人们在过去登临郁孤台向南远望时看到的屋顶层叠起伏接连天日的城市景象。

2.3 百家岭街区历史建筑保护设计方案

本课题规划选择了百家岭地区作为旧城更新中间阶段的主要设计方案。在赣州城区原来的地委大院东就是百家岭地区,其北面现在有市级的特殊教育学校,东面有繁华的八境路,南面则是紧靠章贡路。总的占地面积是三点三九平方公里,虽然不是很大但却是危旧房高度密集的地块之一。

笔者在实地考察中发现,在白家岭地段的东侧大多是现代化的高层建筑,而西侧则是传统的一两层的居民建筑。而且在这些居民建筑中还有少量的明清时期特有的天井式民居建筑,剩余的建筑大多都是五六十年代建立的平房,其建筑的质量和居住环境都是比较差的,居住条件需要及时的进行改变。因为在历史街区保护中白家岭地区是不再其中的,所以对于风貌的要求和保护较低。

本课题对百家岭历史街区保护设计方案认为可以对区域内的质量较差的建筑进行拆除,对重要的体现传统和历史的建筑则可以保留并赋予新的用处;而白家岭以东地区可以新建多层高大建筑与原有的建筑一起构成性能齐全的多层住宅区。而在这些新建的建筑底层则可以开辟百家岭路,让其拥有商业经济性能同时兼有历史文化游览散步的功能;对于百家岭路以西的地区进行建设,则是采用传统的民间元素和现代元素的融合,在传统的院落结构和天井组合模式中,大胆的添加更多的新式天井结构住宅。

2.4 姚衙前街区历史建筑保护设计方案

姚衙历史街区是赣州的核心街区,也是河套老城区的中心区域。它是在群巷穿杂之中建立的,全长二百七十一米,宽约三米左右,与多个巷道都有联系并相通。因此连接了多数巷道形成了独有的赣州旧城区特有的街巷分布。而且其分布的面积范围大,小巷连接多独有风味,因此姚衙前街区已经被赣州市政府明确文件确立为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的保护重点区之一。但是和赣州其他历史保护地区一样,姚衙前历史街区也存在者人口数量过大,房屋建筑质量低旧、市政基础设施短缺、历史风貌被破坏等一系列问题。

为了让城市化进程加快推动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本课题设计方案采用了两个措施方案,一个措施方案就是推进政府的廉租房建设,让本地区的有困难的群众可以有新环境居住从而降低本地区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第二个措施方案就是有目的的设计规划导则,逐步的对房屋产权进行下放,积极的引导和鼓励街区的住户在规划导则的指导下,对属于自己的房屋进行适当的修建。这两项措施可以分为建设的初期和中期的实践,当具有了一定的建设基础。随后就可以对姚衙前街区的空间环境进行治理和规划,让整个街区纳入完整的文化中心和历史行程中独有的文化散步街道。这样该街区的经济活力也将得到重新的焕发,城市更新也将加快。

而在推动保护和建设的过程中,本课题采用的设计方法如下。第一,对设计规划导则内容的执行力加强。对不同的对象进行分类保护、适当保留、完成修缮和整治,也可以采用拆除的方式对街区内的建筑进行统一更新。第二,对姚衙前街现有的铺地材料、建筑的立面风格进行治理,将沿街现有的建筑功能中加入商业经济行为,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居住环境的改善。第三,在街道的重要地区进行空间方面的环境治理,提升整个街区整体的历史建筑形象。

四、结语

赣州旧城中心区保护与更新是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实践。一定要立足于赣州旧城中心区的实际情况,既要注重物质条件的改善,又要考虑到文化精神的传承;既要从赣州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出发,同时又要满足广大市民的现阶段要求;既要着眼于城市整体规划发展,又要考虑城区局部特色的保留与改造;以城市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赣州旧城市中心的完善,才能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协调好各方面的冲突和问题,达到赣州旧城中心区保护和更新的理想状态。

参考文献

地方志:

[1]江西省赣州地区志编纂委员会,赣州地区志,新华出版社,1990

[2]嘉靖赣州府志 1982

专著;

[1]吴良铺.中国建筑与城市文化[M].昆仑出版社,2009.

[2]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3]周岚.历史文化名城的积极保护和整体创造[M].科学出版社,2002.

[4]李其荣,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期刊论文:

[1]朱明政.古建筑改造和保护―中欧古建筑改造保护方法比较研究与案例分析[D].天津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2008.

[2]王树声.徐州古城保护与发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2001.

[3]于珊珊.乾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2010.

[4]张楠.延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研究[ D].西北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2010.

[5]张继之.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如何延续古城历史文脉[D].南京林业大学.设计艺术学,2007.

[6]张晓荣.西安周边地区小城镇的历史保护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 规划与设计,2007.

作者简介:吴维(1982.12),性别:男、籍贯:江西,职称: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建筑研究文化研究

张洪(1964.12),性别:男、籍贯:江西,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学客家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