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体制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7: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世界经济体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刘丹副司长说,广泛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是加快高技能人才选拔和培养的重要途径,是激励广大一线产业工人学习和提高技能的重要手段,是选拔高技能拔尖人才的重要平台,对带动社会各方面特别是各类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广泛开展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加快培养经济建设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起着重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我们要以国际职业技能竞赛为参照,在组织模式、竞赛规则、技术标准等方面学习和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加快推进我国职业技能竞赛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谈到今年的职业技能竞赛工作,刘丹说,为贯彻落实部领导指示,统筹开展好国内外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切实人社抓好今年的全国职业技能竞赛工作和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选拔工作,职业能力建设司和技术指导中心在充分考虑现行竞赛制度和做法并听取行业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对今年全国竞赛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竞赛名称、组织形式等作了部分调整。
今年竞赛工作的指导思想拟调整为:2012年全国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以“对接世界技能大赛,提升国内竞赛质量”为主题,着眼于我国职业技能竞赛工作发展,进一步完善现行职业技能竞赛制度,提升竞赛技术标准,调整竞赛工作规则,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在培养和选拔优秀技能人才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在工作思路上,将职业技能竞赛放在职业培训的总体工作布局中定位,使之成为落实高技能人才中长期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把立足当前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力争使2012年全国职业技能竞赛工作既满足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同时又满足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参赛筹备工作的需要,为逐步实现国内职业技能竞赛与世界技能大赛对接创造条件。
据悉,今年竞赛活动也作了如下调整:
一是将每年度举行的“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系列活动”更名,今年改为“2012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暨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保留全国职业技能竞赛国家级一类、二类竞赛,按原办法由各行业部门举办,继续执行原奖励政策。
二是今年由人社部牵头主办的“第四届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第五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分别改名为“第四届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暨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第五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暨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并作为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集训选手选拔的主要赛事。两个大赛共设置14个我国拟参赛项目,同时还设置少量体现技工教育需要和技工院校专业特点的项目。大赛分别交由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江苏、广东等地人社局承办。
三是其他10个拟参赛项目的集训选手选拔主要依靠部分国家级一类、二类赛事主办部门组织实施,其竞赛名称后加冠“暨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在人社部技术指导中心的统一协调下,充分发挥行业和地方专家的作用,依靠专家组开展技术工作。
四是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以世界技能大赛技术标准、竞赛规则、评分要求等为参照,根据选拔赛实际情况组织实施。其他竞赛要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做法,在技术规则和组织形式上逐步向国际竞赛靠拢。
篇2
一、在用电站锅炉和工业锅炉的基本情况
近十年来,市政府及各相关职能部门对燃煤锅炉环保治理十分重视,随着“产业集聚、用户集中、集中供热”政策的实施,全市燃煤工业锅炉的总量已经大幅减少,现存的燃煤锅炉主要集中在萧山、富阳、建德等区、县(市),虽然现存的燃煤锅炉台数总量呈下降趋势,但装机总容量大,能源消耗的绝对量仍居首位。,因此工业锅炉虽然有经济运行管理标准,但是缺乏管理的制约手段,锅炉房的整体管理水平较低,平均运行效率比设计热效率低10%左右,存在锅炉燃煤与设计不匹配,低负荷运行“大马拉小车”等问题。为此,落实工业锅炉节能工程首先是抓好锅炉经济运行普查,针对低效率锅炉开展热工测试,摸清情况,然后有针对性的提供节能方案,帮助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
二、在用工业锅炉和电站锅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锅炉是最大的耗能设备之一,经过多年努力,我市在用锅炉的安全、经济运行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总体上仍存在能耗高、污染严重的问题。
从我市在用锅炉运行热效率普查情况不难看出,除了大型电站锅炉和少数先进工业锅炉热效率能达到80%以上外,大部分工业锅炉包括一部分热电锅炉其平均热效率偏低,尤其是相当数量的工业及生活锅炉设备陈旧、单台容量小、技术落后,其热效率低至60%左右,不仅低效高耗,燃料适应性差、污染严重,而且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工人劳动强度大、安全性能差,不仅影响锅炉本身的安全性、经济性,而且影响整个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稳定。
造成我市在用锅炉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工农业快速发展,部分企业为追求速度,只讲经济指标,忽视能耗成本;二是锅炉制造厂家片面追求利润,降低成本,锅炉实际热效率比设计效率低5~8%,造成低成本的低效高耗锅炉占有相当市场。三是由于能源紧张、燃料种类的选择与锅炉设计技术要求的燃料不相匹配,导致热效率下降。四是企业运行操作水平低、维护保养不当等,造成锅炉在使用过程中运行效率再次减损。五是企业法人、锅炉操作人员(司炉工)节能意识普遍较低。
三、工业锅炉节能降耗的对策措施
节能降耗,是当前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缓解能源供需矛盾的客观要求,更是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投入与产出比的现实需要,可采取以下五项措施:
1.加快锅炉改造。利用原有锅炉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对煤种的适应性扩大对煤种的使用范围,提高蒸汽出率和锅炉热效率,减少SOX的排放、控制NOX的排放、提高锅炉调峰能力是企业节约能源、降低消耗、减少排放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
2.余热回收。有相当数量的链条锅炉排烟温度高达180°~220℃,正确判断温度高的原因,适当增加尾部受热面如省煤器、空预器等。杭州崇贤热电有限公司50t/h链条锅炉利用原省煤器上部空间增加两组省煤器约180m2,排烟温度从原来185℃降至150℃,经实际测算锅炉热效率提高2.3%,年节约资金120万元。
3.链条锅炉应用分层燃烧技术。我市绝大多数层燃锅炉都是燃用原煤,其中占多数的是正转链条炉排锅炉,原有的斗式给煤装置,不仅阻碍通风,而且影响燃烧。分层分行燃烧装置。按经济合理性划分(主要体现在筛分器型式),可分成钢筋条式、渐扩渐缩式(又称梳齿式)、波峰波谷式(又称垄沟垄台式)、可变型组合式几种。使用单位可以根据具体工况选择采用分层燃烧设备以后,由于燃煤得以疏松,不仅改善了燃烧条件,更使得使用户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当用户选择了适合本单位具体情况的分层分行给煤装置后,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给煤装置改造成分层给煤,将煤按块的大小、细末的程度排列在炉排上,利于通风,改善了燃烧状况,提高煤的燃烧率,减少排渣含碳量,平均节煤5%以上。炉渣含碳量、鼓引风电耗、排烟浓度均有不同程度明显的下降。
4.加强节能管理。加强节能管理是节能降耗的基础性工作,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在认真贯彻执行《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当前,锅炉节能管理应重点做好两项工作。一要重点做好能源计量工作。政府有关部门应根据《杭州市企业能源计量工作实施意见》,重点落实好强化宣传、搞好人员培训、建立技术平台、加强跟踪服务和监督检查五项措施二要加强锅炉操作人员技术培训。同样的锅炉,锅炉工的技术优劣可以造成不同的燃烧情况,直接导致能耗的高低。
5.重视源头节能。企业生产制造出什么样的锅炉,就决定了该锅炉的能耗情况,是锅炉节能的第一道关口。目前,我省有70余家锅炉生产制造企业,相当一部分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以低价格提高市场竞争优势,降低了锅炉热效率,普遍存在实际运行热效率比设计低5-8%个百分点,造成锅炉高能耗。目前,我国对锅炉生产的规范性法规还不完善,仅限于安全测试和环保测试,对最能判定锅炉能耗状况的热效率测试项目却严重缺失。
6.加强锅炉水质监督。正确使用水处理设备锅炉给水水质必须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四、电站链条锅炉节能降耗实践(实例)
下面以浙江宝润毛纺有限公司改造实例以点带面说明链条炉改造基本思路和方法。
1.现状和技改的目的意义:
浙江宝润毛纺有限公司SH L20-25/400-A,系杭州锅炉厂82年制造,从投产以来锅炉出力一直达不到额定蒸发量,且排烟温度高达220℃,锅炉效率在70%左右,随着供热需求量的不断扩大,燃用一台锅炉蒸汽量不够,燃用两台更不经济,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通过对锅炉的扩容节能改造,是一种比较实用的途经,因此决定对其进行扩容技术改造,通过改造,要求达到如下参数:压力2.45Mpa;额定蒸发量25t/h;锅炉热效率达到80%,如能达到上述目的,对热电厂的供热节能、减排具有很大意义。
2.设计改造参数:
Ⅰ、额定蒸发量:25t/h
Ⅱ、额定工作压力:2.45Mpa
Ⅲ、蒸汽温度:400℃;
Ⅳ、给水温度:105℃
Ⅴ、空气预热温度:140℃
Ⅵ、排烟温度:150℃
设计煤种:二类烟煤;低位热值QH=21382KJ/Kg;(5107Kcal/Kg);
3.技改内容:
根据原有锅炉结构基础上,不改变原外观尺寸,通过对前后拱的改造,增加水冷壁受热面积,配置适当鼓、引风机容量和增加尾部受热面以达到扩容节能的目的。
(1)前、后拱的改造:
链条锅炉着火条件较差,燃煤着火主要依靠炉拱的辐射热量,以及由火焰气流卷带到新煤区的炽热碳粒。因为燃料层的导热性差,向下燃烧传播速度慢,只有炉排速度的十分之一。另一方面由于煤种变化,达不到设计煤种给燃烧带来困难,主要体现在前拱不易着火,火床短,后面燃尽段烧不起来,灰渣含碳量高。热效率低于设计效率5~10%左右。合理布置前后拱是改善火床烟气成分浓度不均匀和着火条件的唯一途径。前拱的换热主要靠辐射,提高前拱的温度,通过快速辐射传热给新煤。因为辐射换热量与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改造必须以提高前拱温度为原则。前拱的布置根据煤种考虑适应更差的Ⅱ类烟煤。
(2)受热面和水冷壁管系统的改造:
因运行年数已久,本次改造结合大修,除钢架、基础过热器,上、下锅筒及对流管束全部更新,考虑到胀管工艺上、下锅筒采用20g(原16Mng)材质,经计算壁厚分别从原来的20mm、16mm加厚至28mm和24mm,导汽管和下降管开孔从φ77改用φ90一并考虑在内,见《上、下锅筒强度计算书》。
结论:
根据SHL20-2.45/400-A结构特点表明:在多台改造的经验和实际运行效果,把原有辐射受热面积89m2现为100m2::结合前后拱的改造和适当增加尾部受热面60m2,有效的重新分配锅炉辐射和对流比例,改善燃烧条件可提高出力5t/h左右,降低排烟温度50℃,提高效率8%左右,对节能减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测算炉膛烟气出口温度仍能维持原有水平。
篇3
一、量体裁衣,主抓宣传。
街道领导高度重视,安排人员对区“四送一服”办公室,提供的《区100家联系包保企业》、《12家“四重一小”企业》、《71个重点项目清单》等进行逐一核查、核实、发现名单中地址上无辖区企业。情况已明但活动必须继续开展,于是找准方向,量体裁衣专项行动期间街道共走访辖区企业16家,发放收回企业问卷表16份,反馈企业图片、记录、数据信息等80余张,企业满意度大大提升。
街道通过网站、电子屏、微信等各种宣传渠道,全面公开“四送一服”、“三包三抓”专项行动宣传,提高企业、商户政策知晓率。针对辖区不同类型行业企业的需求,街道社保、统计、安委办等部门分类开展宣讲活动。继续保持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地毯式宣传,继续本着细节抓起,宣传先行的原则,把宣传工作做扎实、做到位。
二、把“三包”宣传实效化,营造大氛围。
以专项行动开展为契机,落实“三包”要求,督促辖区企业、个体经营户做好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积极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构建经常性联系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机制,变“活动要求去”为“平常自发去”,在日常点滴中与企业、拉近距离建立感情,增进情谊。从活动见成效,把着力点放在推进专项行动制度化、实效化上,积极推介、企业关注省“四送一服”双千工程综合服务平台,畅通反映渠道,对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立足实效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常态化,让实体经济不断享受政策和服务的红利。
篇4
关键词:世界经济;贸易顺差;外汇储备;人民币升值
中图分类号:F015文献标识码:A
一、经济环境概述
(一)世界整体经济环境。2007~2008年世界经济仍然延续2003年开始的经济快速增长,但由于全球股市下挫、房地产市场降温和次贷危机的影响,增长势头略有放缓。根据世界银行预计,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3.6%,回落0.3个百分点;据联合国统计,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3.7%,回落0.2个百分点;据英国共识公司预计,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3.7%,回落0.3个百分点。概括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有以下特点:第一,全球经济增长前景看好。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美国经济主要取决于房地产走势,预计不会出现大的波动;欧盟主要国家失业率处于低位,增长态势良好;日本经济走出了长期衰退的阴影,也会有较好的表现。第二,全球经济失衡主要表现为全球对美国的顺差,未来的调整主要有三个方向:美国国内的经济调整、主要差国的经济调整、依靠多边调整机制,如“新广场协议”。第三,虽然个别商品的国际价格出现较大变化,但国际商品价格的走势总体没有大的波动。
(二)我国当前经济环境。国家统计局姚景源用十六个字概括了我国当前的经济环境,即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万亿元,年均增长10.6%,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粮食连续4年增产,2007年达到50,150万吨;工业结构加快升级,2007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7.8%;服务业稳步发展,五年年均增长超过10%,现代服务业呈现加速发展势头。人民生活有了新改善,平均每年城镇新增就业1,000多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00万人;2007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到13,78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4,140元。居民消费能力进一步增强,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92万亿元。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突破2亿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已扩大到全国县域的86%。
二、人民币升值的过程与原因
(一)人民币升值的过程。自2005年7月21日19点起,人民币对美元即日升值2%,即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2006年在“破8”的惊呼声中,开启了“7时代”的到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11年来首次突破8元大关,13年来首次超过港币。2007年在贸易顺差、通胀、美元疲软和热钱等因素交叉影响下,人民币升值势不可挡。从2007年首个交易日的1美元兑人民币7.8073元开始,到年末最后一个交易日的7.3046元,“7时代”贯穿于2007年全年。2008年人民币再次加速,“6时代”已经跃然纸上。2008年4月19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首次“破7”。
(二)人民币升值的原因。人民币汇率问题早在几年前就成为国际政治经济领域中的热门话题,不仅众多的利益集团盯着不放,就连各国政府也参与其中。笔者认为,人民币升值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世界经济环境上来看,要求人民币升值最强烈的是美国。美国之所以施压让人民币升值,是因为美国认为中国实行的“盯住美元汇率”的政策,使美元贬值的积极效用没有得到全面的发挥,只是“极大的增强了中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刺激了中国产品的出口。”并且把美国的就业率下降,贸易出现逆差等现象都归咎于中国人民币币值过低。因而美国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来改变其困境,使中国的出口品不再有优势。但事实并非如此,美国贸易逆差急剧增长的原因不在于人民币汇率政策本身,而是美国投资扩大、个人消费支出增长,以及美元贬值的J曲线效应等多种因素造成的。笔者认为,美国这一呼声很明显是出自自己臆断的,美国在寻找解救自己国家的一个出路,阻碍中国商品大规模进入美国,美国在这个经济问题的要求背后,实际是有更深一层的战略和政治考量。
第二,从国内经济环境看,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环境下发展最快。一方面国内经济高速发展使得中国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近2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迅速,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内涌现出像海尔、联想、长虹等一大批实力雄厚的企业,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颇具竞争力,从而推动了中国对外出口使国际收支顺差扩大;另一方面国内的经济高速稳步发展使外界普遍对中国经济看好,因而大量热钱涌入,而外资在我国的使用就表现为生产性贷款和消费性贷款,生产性贷款改进了我国的福利水平,消费性贷款则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随着2006年11月中国外汇储备一举突破1万亿美元,储备数额为世界第一,让世人看到了中国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增强了对人民币的信心,因而人民币就有了升值的潜力。
第三,从经济学理论上看。首先,人民币汇率自1994年以来的近十年都没有进行过调整,而这10年中国经济和国力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是与理论经济学相违背的;其次,按照国际经济学理论,外汇节余过多本身就表明外币定价过高,本币定价过低,本币有升值压力;第三,根据S-D模型原理,由于巨额的外汇储备使得我国对外币需求减少,对本币需求增加,造成通货膨胀。
三、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分析
(一)人民币升值的积极影响
第一,有利于改善吸引外资的环境。人民币汇率升值,可使已在华投资的外资企业的利润增加,吸引大量外资进入中国的资本市场,间接投资比重将进一步增加。
第二,有利于减轻外债还本付息压力。人民币汇率的上升,未偿还外债还本付息所需本币的数量相应减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外债负担。
第三,有利于加快产业升级,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由于中国实施的是依靠大量廉价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数量扩张来实行出口的战略,它使得中国的出口结构不能适时得到优化。因此,如果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转变为动力,引导出口企业提高技术水平、改进产品档次,不仅有利于促进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中国的产业升级,而且还可以改善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第四,有利于优化进出口结构,加快技术创新,降低进口成本。总体来看,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因此,我国可以适当提高进口,降低出口,从而适当减少顺差。与此同时,人民币升值后,出口产品必须依靠更多技术创新来获得国际竞争力,国内市场上企业也必须更多地通过技术创新来进行竞争。人民币升值会使我国真正形成有利于加速技术创新的现实市场环境,这将有利于推进企业向集约经营模式转变,加快技术创新。
第五,增进国民福利。人民币升值一方面会使进口商品的价格相对地下降,出境旅游等变得相对的低廉,这些都会直接地增加国民的消费福利水平;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会明显的提高国内金融资产的相对市场价格,从而引起金融市场的结构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些会让国内居民获得更大的财富效应,进而刺激国内的消费需求。此外,人民币升值还会提升中国人的劳动价值,进而全面地提高人的价值。
(二)人民币升值的消极影响
第一,对出口增长有抑制效应。人民币汇率升值后,出口企业成本相应提高。在国际市场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出口利润的下降将严重影响出口企业的积极性;如果出口企业为维持一定利润而提高价格,则会削弱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利于出口的持续扩大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的提高。
第二,进一步扩大外债规模。随着人民币汇率的升值,我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将会明显缩水,使中国蒙受巨大损失。
第三,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资本市场上活跃的多为国际游资,这部分资金规模大、流动快、趋利性强,是造成金融市场动荡的潜在因素。在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大量短期资本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资本市场的逐利行为容易引发货币和金融危机,将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第四,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由于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中央银行就不得不大量买进市场上流通的外汇,从而使以外汇占款形式投放的基础货币相应增加。但供应结构的差异却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第五,助长了经济中的泡沫和投机行为,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人民币如果升值,大量境外短期投机资金就会乘机而入,大肆炒作人民币会导致国际金融资本对人民币的投资,同时我国居民也将资金大量投资于股市和房地产等行业进行投机活动,这助长了经济中的泡沫。在中国金融市场发育还很不健全的情况下,很容易引发金融货币危机。
第六,不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压力。人民币升值将直接打击中国的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中国最大的就业部门,如果这些行业陷入衰退和困难之中,将使失业人数增加。而就当前而言,中国的就业压力已十分严峻。若人民币升值严重打击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出口,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剧。
四、缓解人民币升值预期的途径
就中国当前经济情况而言,金融体系不健全、银行呆坏账比例较高、各种隐性社会欠账多,而且人民币升值并不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持续增加的方法。所以,中国的当务之急是降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开始实施一些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措施。例如,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合格境内投资者(QDII)等。在综合分析了引起人民币升值和升值预期的多种因素下,笔者认为缓解人民币升值预期可以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实施不同的措施和政策来解决。
(一)短期角度:扩大外汇需求,抑制外汇供给。首先,从货币因素的角度来看,必须抑制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以及国际游资的不断涌入,毕竟它是影响中国当前经济问题的源头,因此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抑制国际游资投机人民币;其次,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要加强经常项目、资本项目资金流入监管。由于人民币的不断升值,我国出口企业采取虚报价格的方式来压低成本提高出口价,使得贸易顺差的“虚增”,因而我国的外汇供给增加了。因此,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完善外汇统计、监测工作,加强资本项目尤其是短期资金流入监管就显得至关重要;第三,从外汇储备的角度来看:有必要实施“藏汇于民”、鼓励海外投资的政策。我国目前的外汇管理制度限制了居民和企业对外汇的需求和持有,巨额的外汇储备集中在中央银行,国家就成了汇率风险的唯一承担者。若投放一定的外汇在市场上,允许私人持有外汇并鼓励企业积极发展对外投资便可以来释放过多的外汇储备压力,分散汇率风险。
篇5
(一)加入世贸组织推动了我国走向世界的步伐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面对这一世界潮流,中国应主动而积极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进程,推动他们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创造更为有利的发展条件。发展中国家追求的经济发展是物质极大丰富、人的个性充分解放的现代化,而要建立这样的社会,必须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技术和制度,必须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发展中国家经济普遍落后的原因不在于国际经济体系的不合理和发达国家的所谓“剥削”,而在于其自身政策的失误,在于没有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体系。发展中国家若不想长期落后、被动挨打,就必须积极顺应潮流,积极融人经济全球化。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两个关键”时期:一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二是经济走向发达的关键时期。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才能继续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利用资本、技术和产业世界性大转移的有利时机.通过开展贸易、利用外资等途径,实现资源结构的转换,以不断推动本国产业演进、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整个经济的发展。加人WTO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人新的阶段。经济体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将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实质就是发展开放型经济,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深的程度上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拓展更广阔的空间。
(二)加入世贸组织促进了我国的改革进程
加入WTO标志着中国进人以多边贸易协定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而这种世界经济体系是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前提的。加人WTO,首先碰到的就是经济体制问题,谈判之所以旷日持久,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经济体制问题。加人WTO,表明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的认同。人世之后,以开放促改革将成为大势所趋。过去的20多年,我国的改革战略基木是按国内的需求来确定的,而现在,要适应WTO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必须把中国放到国际大环境中来确定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世将成为推动改革的最重要的力量,尤其是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推动作用将会更大。迎接挑战,政府为先,我们承诺遵守Wl,0规则,意味着政府对经济的管理方式要按市场经济的牌理出牌,人世将使政府职能趋向国际化,对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方式和运作模式形成挑战。诸如行政千预、层层审批和地方保护主义等做法,将在WTO规则面前失去效力。政府部门将不能再充当企业的“家长”、“保姆”,政府角色将转换为“裁判员”、“服务员”。加人WTO.我们的改革开放有了明确的时间表,这必然会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促进宏观体系的完备,促进有关法律体系的健全,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法律体制的确立。此外,双门,0规则的“内核”是尽可能保护市场公平竞争,人世有利于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促使全国尽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加速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强化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三)加入世贫组织推动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时外贸易发展
经济全球化从本质上讲也是一次国际间产业调整与转移过程,因此,随着我国对外列放程度的不断加强,我国各产业的发展又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国际间产业调整与转移的影响。一般而言,人世有助于强化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门的国际竞争力,促进这些产业与部门的发展,而对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部门则会产生较大的竞争压力,不利于此类产业与部门的发展。也就是说.在短期内入世将在我国形成一种“反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使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但从长远来看,为了适应国际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人世将促使我国充分利用入世前后的保护期,提高自身的资本技术密集程度,积极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加快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在经历了一个较长的高速增长期后,正进人一个大的调整期,外贸出口的难度逐步加大,促使我国外贸出口的一些有利因素已经消失或逐步减弱,我们必须依靠加快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步伐来寻找外贸发展的动力。人世后我们将获取进军国际市场的人门券,也是履行中方在谈判中所承诺的关税减让、市场准人、非歧视原则等义务,这样,我国企业将会有更多机会走出去开拓市场,从事贸易和投资,同时也将把更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来,特别是开展和跨国公司的深入合作,从而使国内资源进人国际间优化配置的总渠道,即以我国的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等优势与外国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等优势资源进行优势互补.从而为中国经济特别是对外贸易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期提供绝好的机遇。此外,人世还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新型收人分配机制、新型就业格局的形成,有利于中国消费者在降低关税、开放市场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也有利于中国企业利用稳定、透明、可预见的多边贸易机制更好地保护和壮大自己。
二、入世对世界经济及世贸组织的影响
(一)中国入世时世界经济的影响
世界在跨人新千年以来,经济发展的形势不容乐观。从发达国家来看,继去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增长放慢之后,今年以来美国经济持续走低,主要原因是经济降温前的高利率、高油价以及股市下跌、人们对泡沫的担优与挤压泡沫相互作用等因素,导致投资下降和消费支出增长缓慢、心理预期下降。由于政局不稳,积重难返,日本经济进一步恶化。美日两国经济占全球经济总量近一半,其经济增幅减缓,进口需求减少,势必影响全球贸易。由于全球经济发展降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冲击,经济增速骤降。美国、欧洲市场对亚洲地区产品需求明显减弱,出口减少,导致亚太地区经济增长回落.幅度之大超出人们的预料。在目前整个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只有中国经济仍然保持着7%以上年增长率的强劲势头,并且在经济全球化、信息产业化的大潮中非常活跃,让人们在困境中看到一线曙光。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拥有占世界1/5多的人口,经济总量和进出口总值均跃居世界第七位,外汇储备达到2000亿美元,吸收外资连续8年居发展中国家之首。其中,与WTO成员的贸易额占我国外贸总额的90%,来华落户的跨国公司多来自于WTO成员。今年,中国申奥成功,世界欣然选择了开放的中国,中国还成功举办了APEC年会,燕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广泛尊重。随着中国加入多边合作的世界贸易体制,中国巨大的需求潜力将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为全球提供一个最诱人的大市场,从而为WTO注人新的活力。同时也会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合作带来不少的契机。这是中国将要对人类做出的突出贡献。据初步估算,“十五”期问,中国将进口约1.4万亿美元的设备、技术和产品,这会给各国工商界创造巨大商机。从产业结构调整来看,发达国家产业“空洞化”趋势日益明显,制造业而临巨大挑战,山于国内市场饱和及生产成本高等因素,制造业厂商纷纷选择向海外拓展。中国加人WTO后,广‘大制造业厂商对来华投资增强了信心,从而有利于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
篇6
[关键词] 统计体制 改革 新经济
扑面而来的新经济浪潮使企业统计内涵有了新的扩展与诠释,使企业统计改革成为必然。在新经济时代,我们充分体会到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时代的变革,以创新的精神完善和发展企业统计,新经济是高科技为核心的创新经济,它迫切需要具有改革意识、现代化知识、高素质的统计人员从事企业统计工作。使企业统计充分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为企业可持续、和谐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笔者认为在在新经济情况下,企业统计的改革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企业统计要改革传统的统计观念
新经济首先给我们带来的是观念变革,它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统计观念的束缚,以新的理念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新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统计观。我们需要在观念上有哪些改革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企业统计服务对象的改革
企业统计是为谁统计呢?我国的企业统计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都是以政府为主体。尽管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统计也有过多次变革,但统计服务对象始终是政府,也就是说企业统计一直是为政府统计的。
在新经济下,由于官方统计和企业统计的统计主体不同和统计目标的不同,从而导致行为方式不同。作为官方统计行为,在搜集企业信息时,应尽快摆脱对企业报表的依赖,更多地依靠自身的统计力量以及依靠民间的统计机构力量,采用适当的调查方式和科学的估算方法,以获取客观真实的统计信息,其统计行为直接对政府负责。作为企业统计行为,应摆脱官方统计的束缚,尽快建立适合本企业的统计行为方式,其统计行为只对本企业负责,其目标服务的对象就是企业,具体包括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合作者、供应商和客户等。
2.企业统计内容的改革
企业统计什么呢?企业统计工作过去以企业内部信息为主,其统计内容主要是对劳动成果的核算、劳动要素投入的核算、资金存量与流量核算,以及投入产出的分析等内容。高科技带来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以及知识经济的到来,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和更为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企业统计内容适应新经济的时代要求,满足新经济下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面需要。
在新经济情况下,企业统计内部信息内容也面临着变革。除了传统的成果统计、条件统计、存量与流量统计,以及投入产出统计等内容外,应进一步体现出新经济信息特征。如反映高科技含量的设备科技水准统计、产品升级换代周期统计等;反映知识经济的人才创造力统计、无形资产统计等;反映信息化、网络化的企业虚拟运作统计、电子商务统计等;反映人本主义的企业凝聚力统计、企业文化统计,以及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筹措力统计、资金增值力统计、企业对资源与环境影响统计、环境成本统计、企业创新能力统计等等。
3.企业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
如何进行企业统计呢?传统的企业统计分析方法以描述统计为主,调查方法基本采用全面调查,极少采用推断统计方法。在新经济情况下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应体现统计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改革意识,实现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以增强企业统计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统计的过程是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三大环节连接的过程,是与广泛的经济信息打交道的过程,因此,企业统计信息的采集、处理以及分析方法和手段面临着改革。
(1)统计调查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在新经济情况下,由于企业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多变性,企业要想及时捕捉各种有效信息,仅仅依靠全面调查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外部环境信息的采集应该更多地采用非全面调查。因此,企业应建立以抽样调查为主的统计调查体系,在采集企业内部信息时,凡是没必要采用全面调查或者根本无法进行全面调查的,均宜采用抽样调查,在采集企业外部初级信息时必须完全采用抽样调查。
(2)统计整理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传统的企业统计加工整理是将采集的信息分门别类地设置统计台账并加以汇总,其工作过程是以手工操作为主。新经济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给统计整理手段带来巨大的变革,数据库系统的存储、检索、统计功能取代手工统计加工整理工作,实现统计信息加工整理的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在高频率、快节奏、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统计要想很好地满足社会对其信息的需求,除了进行及时、准确、完整的统计调查外,还必须进行快速、科学、有效的统计加工和整理。因此,我们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与统计加工整理相结合,建立企业数据库系统,以数据库系统的存储、检索、基本统计功能取代手工统计加工整理工作。
(3)企业统计分析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在新经济情况下统计分析方法应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传统的以描述统计和静态分析方法为主的统计模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了,应该增加现代统计预测方法、决策方法和综合评价方法,加强企业统计的推断能力和动态分析能力。发达的信息技术和健全的电脑网络系统以及强大的运算能力和存储能力使统计分析工作与数据的采集和整理三大环节同步进行,从而大大缩短统计工作链,极大提高统计效率。在新经济情况下,现代企业统计借助于统计分析软件(如SPPS、SAS、EVIEW、STATICA等)可以充分进行深层次的数据挖掘,为企业全方位、多层次地提供优质服务。
4.统计信息源的改革
由于我国部门、行业和社会组织统计间还没有形成相互合作、相互服务的良好机制,企业统计单兵作战,造成了很多丰富的统计信息资源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传统的企业信息来源主要依靠自身的统计机构来获得,企业内部统计机构主要完成内部信息的采集。在在新经济情况下,企业外部信息采集成为企业统计工作的重要内容,面对庞大而又复杂的外部环境信息的采集,企业内部统计机构就显得力不从心了,特别是中小企业更是无能为力了。因此,在加强企业内部统计工作建设的同时,还要充分开辟其它的信息源,充分利用统计市场的资源,比如利用民间的调查公司、利用高校的统计力量、利用政府的调查机构,同时还要积极收集各种渠道的二手数据,充分扩展信息渠道,使企业统计在信息化的社会环境里发挥巨大的作用。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有自己特色的统计网络平台,实现统计调查手段的现代化,建立信息调查网页,使统计在线调查日常化,便于企业能够随时掌握一些常用的信息。
统计观念改革实质就是企业统计“为谁统计、统计什么、如何统计”这三个基本观念的改革,随着新经济的不断发展,统计观念也必将随之不断的改革,逐步适应新经济的发展和要求。
二、企业统计制度、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
统计制度、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是提高统计生产力、改进统计生产方式的关键。新经济不仅促使人们的统计观念变革,同时也对统计制度、统计体制改革提出了时代的要求。新经济要求统计制度与统计体制以解放统计生产力、适应现代化管理为宗旨,建立健全现代化统计制度与统计体制,全面满足现代化企业统计的需要。
1.企业统计制度的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等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从我国企业统计制度改革历程来看,明显地滞后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多数企业统计依然沿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计制度,把企业统计只理解为统计报表制度下的企业统计,对现代企业统计的职能缺少充分的认识。即使有的企业管理者意识到了这一点,但由于现实统计制度的束缚,未能使企业统计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现实的统计制度是两种统计行为并存,即企业统计和官方统计并行于企业中,形成相互独立的两个统计体系。现行的企业统计制度使企业统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就有所减弱,或者说就没有发挥过太大的作用。其主要表现为企业统计模式属于报告式统计,以满足官方统计报表为主,对企业自身管理的需求不足。因此,企业管理者容易产生两种倾向:一是漠视企业统计,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统计只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报表上报任务,将其视作工作中的负担。因此,以应付的心态对待企业统计,造成统计数据的偏差。二是过分“重视”企业统计,由于企业统计是上报数据,企业领导特别是国企领导将统计数据视作政绩,以权定数、虚报瞒报,造成统计数据的偏差。
在新经济情况下,企业内部的两种统计行为并存的统计制度已经严重制约了统计职能的发挥,一方面使官方统计数据真实程度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又使企业自身统计工作受到干扰。因此,现代企业统计应该是相对独立的自我需要的信息型统计。而政府在搜集微观统计信息时,对待大型企业宜采用垂直在地统计方式,对待中小企业则利用民间独立统计机构,以抽样调查的方式获取企业的统计信息。这样,既能较为有效地保证官方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同时也使企业统计从统计报表制度中解脱出来,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2.企业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
现行企业统计体制在较大的程度上还依然延续着计划经济时期的体制,政府与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统计部门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对企业实行统计工作方面的领导职能。市场经济下企业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法人实体,企业的统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完全是企业自己的行为,政府无权干预。在新经济情况下,企业统计机制应摆脱政府统计部门的行政管理,建立独立的企业综合信息型统计系统,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依托,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需求为目标,推进企业统计信息化的高效运行。
三、企业统计理论改革
传统的统计理论以统计指标为主,忽略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的结合,统计分析理论停留在统计指标的结论性的总结和简单的描述性的分析。缺乏定量分析和推断分析,量化分析停留在较低处理层次。在新经济情况下,统计改革应该以统计理论改革为先行,为统计实践活动提供理论上的指导。统计理论改革是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国际主流经济统计理论的融合和接轨,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相结合,使统计理论更加科学。建立符合中国实际、满足新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统计理论,加强统计理论的改革性、市场性和量化分析等。
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改革意识的高素质统计队伍
新经济是高科技为核心的经济,它迫切需要具有改革意识、现代化知识、高素质的统计人员从事企业统计工作。现代化企业统计人员应具备基本素质是:
1.具有现代统计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知识。
2.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应用能力。
3.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网络运用能力。
4.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并熟悉国际统计惯例。
5.具有现代统计改革意识。
6.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
扑面而来的新经济浪潮使企业统计内涵有了新的扩展与诠释,使企业统计变革与改革成为必然。在新经济时代,我们充分体会到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时代的变革,以改革的精神完善和发展企业统计,使企业统计充分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为企业可持续、和谐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柳杰民等:市场经济下企业统计改革的探讨[J].南京经济学院院报,2003年3期
[2]张彦伟:企业内部两种统计行为的探析[J].南京经济学院院报,2003年4期
篇7
一、经济转型
(一)经济转型的概念
在探讨经济转型之前,应分析“转型”一词的词义。“转型”作为一个基本概念,最初应用在数学、医学和语言学领域,后来才延伸到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
布哈林在研究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的转型过程中,曾首先使用了“经济转型”的概念。
在研究文献中,对经济转型的表述及研究的侧重点均有不同,中文文献往往以“改革、转型、渐进和转化”来描述。
就经济转型的概念而言,经济转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根本变化。具体地讲,经济转型是经济体制的更新,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经济结构的提升,是支柱产业的替换,是国民经济体制和结构发生的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经济转型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任何一个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都会面临经济转型的问题。即使是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经济非常发达的西方国家,其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也并非尽善尽美,也存在着现存经济制度向更合理、更完善经济制度转型的过程,也存在着从某种经济结构向另一种经济结构过渡的过程。
(二)经济转型的分类
经济转型有多种分类方法,常见的有以下两种划分方法:
1、按转型的状态划分:分为体制转型和结构转型。
体制转型。指从高度集中的计划再分配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体制转型的目的是在一段时间内完成制度创新。
结构转型。是指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型。结构转型的目的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而在转型过程中改变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和区域经济体系中的地位。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市场结构、供求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等等。因此,结构转型又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技术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结构调整等。
另外,有的学者把经济转型的状态分为四类:经济体制转型、发展战略转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经济结构转型等。我们认为,无论怎么划分,经济转型都不外乎体制转型和结构转型两种类型。
2、按转型的速度划分:分为激进式转型和渐进式转型。
激进式转型。指实施激进而全面的改革计划,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进行尽可能多的改革。大多数学者把俄罗斯和东欧“休克疗法”的经济改革称为激进式转型。激进式转型注重的是改革的终极目标。
渐进式转型。指通过部分的和分阶段的改革,在尽可能不引起社会震荡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实现改革的目标。多数学者把中国“摸着石头过河”的经济改革称为渐进式转型。渐进式转型注重的是改革过程。
(三)经济转型的特点
阶段性和长期性的统一。在谈到经济转型时,我们往往把某个时期经济在体制和结构的变化称为经济转型。因此在制定转型计划时往往会以时间多长、经济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来衡量是否完成经济转型。其实,这只是阶段性的经济转型。但是从长期经济发展实践来看,经济本身时时刻刻都在追逐着质和量的提高,这种质和量的缓慢变化本身就是经济转型。习惯上我们把某个时期经济发生的较大变化称之为经济转型,即段性经济转型。
渐进性和激进性的交叉。经济转型往往表现为时而激进,时而渐进,在某些领域激进,在别的领域渐进。
结构转型和体制转型的同步。经济体制的变化必然带来经济结构的调整,而经济结构的调整也需要经济体制的创新。
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的互动。在经济转型中,政府和企业是推进经济转型的两种不同的力量。企业是推进经济转型的基本动力,而实现经济转型又离不开政府作用的发挥。两者一个是内因,一个是变化的条件。只有两种力量结合,双方互动,才能更加有效地实现经济转型。
区域性和国际化的结合。经济转型通常是区域性经济发展措施,而区域性的经济发展又不得不考虑国际经济发展潮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经济转型必须紧跟当前科技发展步伐,把握世界经济发展动向。
(四)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转型
1、转型的四个阶段
在某种程度上,全国新一轮经济转型浪潮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转型的延续和发展。因此,要研究当前中国的经济转型,必须先研究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转型。改革开放后,中国从计划经济迈向了市场经济,阶段性过渡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转型的主要特征。有专家认为,中国的经济转型一开始并不是朝着市场经济发展,通常采用“先试验后推广”和“不断调整目标”等做法。总体上讲经济转型是渐进的,但在某个阶段也有激进的性质。
中国从计划
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即经济的自由化、市场化、民营化和国际化。其一,在经济自由化的过程中,中国经历了一个从农村到城市的渐进式改革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为核心的农村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以放开国有企业自主经营权为核心的改革,使国有企业初步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同时也使非国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二,经济市场化的改革将国营企业推向了市场,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展开竞争。其三,经济民营化改革强调了产权的重要性,允许了经济更大程度上的经济自由,各种所有制的竞争,使非国有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力量;其四,经济国际化的改革,使中国经济在加速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同时能够面对世界新经济的挑战,逐步向国际经济一体化过渡,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中来。
2、当前全国经济转型概况
加入WTO后,中国经济正飞速地迈向国际化。在国际化竞争和较量的进程中,中国经济将出现一种新观念、新技术和新体制相结合的经济转型模式。这种经济转型模式不仅是中国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且还将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当前,全国许多地区提出了经济转型的构想,并且许多地区还制订了经济转型规划。其它地区虽然没有提出经济转型的问题,但是实质上也在做着经济转型的工作。整体上看,全国经济转型可分为北方的经济转型和南方的经济转型,并且南北双方的经济转型有着明显区别。北方的经济转型以东北三省为代表,南方的经济转型以粤、浙、闽等省为代表。北方是我国的能源基地,改革开放近二十多年来的能源开采利用,许多地区能源开采业进入了萎缩期,由于资源的逐渐枯竭,导致了一些社会矛盾的出现。东北以阜新市、辽源市、伊春市、大庆市为代表的四个国务院资源型经济转型试点城市,转型的主要任务是减少能源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另外,北方是我国重型制造业基地,但是制造业整体水平落后。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态势,北方工业需要有新的提升。因此,北方经济转型的核心是发展替代产业、接续产业,其次是产业技术升级和经济制度创新。也就是说北方经济转型是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技术进步为辅的经济转型。南方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中国经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核心地带”,尽管如此,南方经济与世界发达经济还存在着生产技术、管理上的差距。因此,南方经济转型的核心是推进产业技术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质上是与世界经济接轨,参与世界竞争。
3、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质
纵观当前全国的经济转型,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把科技放在了突出位置。因此,中国当前经济转型的实质就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发展中的高科技含量。
4、当前全国经济转型的重点、任务和方向
目前全国许多地区的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受到国家产业政策、资源和环境的制约,不能更好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中来。因此,全国经济转型的重点是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之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转型的主要任务是开发和应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在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出口和控制污染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转型的方向是发展高科技,用科技化带动产业化。当前的世界经济是高科技主导下全球一体化经济,高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因此,大力发展高科技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提高高科技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高科技产业化是经济转型的必然方向。
5、加入WTO后我国的产业发展态势与经济转型
加入了WTO后,中国的一些优势行业如纺织、服装、鞋类、玩具、机电等由于不再受到最惠国、反倾销之类的威胁,因而得到迅猛发展。这些优势行业在迅速占领世界市场的同时,也在发展壮大中占领了世界生产技术的制高点。以服装为例,2005年中国服装在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设限的情况下,许多产品的外贸出口量和2004年相比仍实现了翻番。中国服装业在向世界市场的迈进中,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水平得到了锻炼和提升,达到和超越了世界一流水平,令欧盟和美国的服装生产界感到震惊。因此,在部分地区的经济转型中,有的地区(如阜新市新邱区)把服装行业作为了产业的发展方向,并且完成了一定数量的外贸出口。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未来的全国经济转型中,我国的优势行业将是一些地区的最佳选择。
(五)当今世界经济转型的潮流
当今世界经济的两个主要特征就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信息化的突起,经济全球化是对全球资源和市场追逐的结果,经济信息化则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使然,在这场竞争中世界经济将转向以商务电子化为代表的新经济。新经济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带动下,将发展成为以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环境技术和管理技术等七大高科技产业为支撑的龙头经济。有的学者甚至把这种新经济称为第三次产业革命。
(六)经济转型与传统经济发展
世界经济转型的历史是一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历史,又是一部新兴产业崛起的历史。世界各地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尽管有许多新兴产业的崛起和发展,但是除了一些资源型产业因资源枯竭而退出历史舞台外,传统产业并不会因经济转型而成为终结者,相反传统产业会在经济转型中得到更大程度地改造和提升。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技术、市场和管理支撑,会遇到许多问题。只有在经过漫长而痛苦的孕育发展期后新兴产业才可能成为某个区域的支柱产业。因而,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融合,才是经济转型的最快和最佳选择。在经济转型中,让高新技术和商务电子技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来带动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的流动,从而推进市场资源进行整合,最终促成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是推进经济转型的有效方法。
二、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持续性指的是可以长久维持的过程和状态。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以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经济可持续发展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经济本身应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即经济有较强的发展后劲,具有“匀加速”或“加加速”前进的能力,将来不会出现因“加速度”急剧下降而产生经济衰退现象。其二是经济具有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能力。即经济发展虽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但要同环境承载力相适应,虽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但要同社会进步相协调,不能以损害社会、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经济。所谓的和谐经济就是经济结构要合理,具有较强的增长潜力,经济发展要与国家政策和谐、与社会发展协调、与环境承载能力适应等。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赶超发达国家,大量使用了本国的自然资源,使自然资源急剧减少,环境严重恶化,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是我国老旧工业企业改造的重要方向。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工业企业在以往相当长的时期里,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这些工业企业设备老化,技术落后,高消耗,低效益,污染严重。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短期“效益”基本消失,其后果是将大量的发展资金用于环境保护,使环境失去持久的经济支持能力,并使区域经济发展受阻。因此,老工业企业的出路就是通过加强技术改造,实行经济转型,进而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其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经济发展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首要目标,但并不是唯一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工程中,经济稳定、持续、快速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但是环境生态目标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和各类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如果破坏了这个基础,当前和未来的发展都要受到制约。要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就必须走经济持续增长,经济与能源、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道路。
其三是改革开放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改革开放的首要任务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使我国进入世界经济强国之林。达到这个目的,没有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不行。同时,由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经济发展对能源和各种资源的依赖程度愈来愈高。为了充分发挥环境与资源这个生产力要素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使经济与资源、环境实现和谐发展。
三、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是经济领域内的两个不同概念。两者是紧密联系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转型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内在需求,是必要条件,可持续发展是经济转型的目标。
篇8
但是诚如所料,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是机遇,也是挑战。所获利益越大,遭遇危机的风险也越大。当前我国外向型产业就由于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蔓延遭遇了寒冬。于是,就有人开始质疑改革开放是否过头了?加工贸易是不是罪魁祸首?外汇储备是不是拱手送给美国人去消费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议论?这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当前我们所面临的是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世界性金融危机,比起美欧日等经济大国,我们所受的冲击是最小的。现在,中国人照样购物、照样旅游、照样购车。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依然完好无损,信心十足地向着保持8%的增长率而努力。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了中国,期盼中国带领世界走出危机的阴霾。
一些人受金融危机困扰,有些怨言,自然难免。大家都来探讨应对危机之道固然也是好事,但切莫误以为融入世界都是罪过,百害而无一利。一定要避免“倒洗澡水把孩子也泼出去”的情况发生。
这次危机带来的最重要的启示,就是世界各国都认识到国际金融货币体系需要进行重大改革,这也是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长期追求的目标。20国集团的形成为中国参与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改革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它向世界宣告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行之有效、生气勃勃的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该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中国完全有能力对世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一轮改革可以说是全球经济的大洗牌,不仅涉及多边金融货币体系的改革,对于各国而言,也必须进行根本性的结构改革来适应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谁先迈出正确的第一步,谁就可能占据上风。
目前,中国已经处在相当有利的位置。但是中国也要加速进行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自身的改革,以适应来势凶猛的全球化进程。我们的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汇率体制、宏观调控机制、银行监管体制、风险管理体制和资本账户体制都面临重大的改革压力。若改革成功,就可能使人民币成为人们企求的可兑换货币;若满足现状、不求进取,那就只好继续仰仗美元的颠簸起伏了。
一方面,危机逼得我们的产业加速升级换代、加速技术更新,以质取胜、以自主品牌取胜已经成为了产业调整的必然方向。更重要的是,危机使我们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们认识到,需要用全球视野来制定自己的经营战略,需要历练足以同全球同行竞争的品质和能力,否则就难以在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生存。
30年改革开放成功的奥秘在于不断地进行改革,调动人的积极性,解放生产力,使人人都有创造财富的机会。应对危机,就是转危为机。这场危机应当成为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动力。因为,改革的成功将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篇9
香港;自由;经济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2)5-0009-02
一、引言
香港回到祖国怀抱至今已将近15年。15年来,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特区政府的英明领导下,香港人民奋发图强,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使得香港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2011年,港区GDP初步统计达到18909.39亿港元,人均GDP为266026港元,位居世界前列。在世界经济日新月异的环境下,香港仍保持着国际金融中心、亚太旅游、交通中心、世界航运中心地位。这些成绩的取得,除了得益于祖国大陆鼎力支持等外部因素外,还与其自由经济体系有关。
二、香港自由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特点
香港自由经济体制的形成可以说是与香港的自由港定位相适应的。1841年,英国占领香港后在香港建立了殖民制度,深受亚当・斯密经济理论影响的港英政府为了充分发挥香港在东西方贸易中的作用,在充分调查了当地自然和社会条件后,宣布香港为自由港。自此,香港不断吸引世界各地的货物、资金、人才,由原来的小渔村逐渐发展繁荣。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古典经济理论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实践中遇到瓶颈,许多国家开始信奉凯恩斯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但香港却日益开放,并形成了独特的自由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经济依靠市场调节,政府除了维持和发展完善的法律体系、监督制度及行政体系外,不对市场进行干预,香港经济体制形成了以下特点:
1.贸易自由
香港始终奉行自由贸易政策,积极倡导国际贸易自由化,反对贸易壁垒,除了烟、烈酒和动力用燃油及其他违禁品外,香港不对其他进口货物征收关税,货物可以自由进出香港,不受限制。
2.货币汇兑自由
自上世纪70年代起,香港即允许外汇自由兑换,完全放开了外汇市场。其汇率制度虽曾多变,但本地资金和外国资金均可自由进出,自由流动,其外汇市场发展完善,买卖活跃,在全球外汇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
3.经营自由
在香港,除了地铁、港口、机场、邮政等特殊行业由特区政府直接经营外,其余行业均允许私人经营,无论是香港本地公司还是内地、外国公司都可以按照香港法律注册登记,开业经营,自由竞争。
三、自由经济体制给香港带来的影响
第一,香港的自由贸易政策使香港能够吸引世界各地的国际贸易商来港进行进出口贸易,进而使香港能够充分利用世界各地的经济资源和市场空间,参与国际分工,发展当地经济,同时也丰富了当地货品,带动航运业发展,使香港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中心、购物中心、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
第二,香港的货币自由兑换制度大大促进了香港金融业的发展。截至2009年,香港持牌银行已达到143家,有限制牌照银行26家,接受存款公司28家,此外还有多家外资银行在香港设立办事处。香港无论是从银行对外交易量还是从银行对外交易额上看,都位居世界前列,再加上成熟的证券市场,香港成为了亚太地区乃至国际的金融中心。
第三,经营自由使得香港市场氛围浓厚,企业为了避免淘汰,在一定的市场规则下,纷纷积极改进服务或提高生产技术,使得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率大大提高,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契约精神深入人心,同时由于股票和债券市场规范活跃,企业融资相对容易,使得香港经济得到迅猛发展。
第四,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香港的自由经济体系也带来了一定的不稳定性。因为较少受到政府干预和调控,香港经济极易受国际经济气候的影响而产生难以驾驭的波动。例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都对香港经济产生了不小影响,引发了失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四、香港自由经济体制带给我们的启示
一国或地区制定经济政策要立足当地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因地制宜,实施切合实际的经济发展战略。香港经济之所以有今日的成就,就在于能够立足本地实际,实事求是,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当前,我国内地正在大力进行区域
(下转第13页)
(上接第9页)
经济结构调整,我们应当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结合起来,加强区域之间的技术联合,实现优势互补,只有这样才能缩小区域差距,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正确认识政府的作用。一方面,要看到市场失灵的一面,政府应适时对经济进行必要的干预与调控,保证经济能够沿着健康轨道不断向前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应尽量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要让市场真正的在经济运行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提高经济主体的活力。
在香港的经济发展中,企业活动极大的加快了各行业的成长,其中私营企业作用明显。在当今内地,政府应适当放宽行业经营限制、降低行业门槛,使更多的民营资本参与到各行业的经营中去,提高行业效率,活跃市场,并使之与国有企业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企业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技术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市场经济的顺畅运行需要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和规章制度作保障。香港经济之所以能够高速高效运转,正是基于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相关部门应抓紧研究,及时并正确认识市场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完善有关法律,完善市场体系,为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1]朱方明,蒋永穆.政治经济学(下册)[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篇10
的经验值得借鉴
长期以来,村级财务管理是诱发群众上访、影响农村稳定和谐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为探索农村财务管理的新路子,章丘市自2003年全面推行了农村会计集中记账管理制度,撤销全市908个行政村的会计,在市里设立了“农村集中记账监管中心”,在2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设立了“农村集中记账服务中心”,建设了覆盖全市的农村经营管理信息系统和图像监控系统,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监控网络化、运行规范化”目标,从而根除了困扰农村稳定的财务管理难题。改革两年来,涉及村级财务问题的集体访、越级访下降80%以上;全市撤销村会计减少村干部职数800多个,每年减轻农民负担650多万元,集体非生产性开支下降30%以上,村级财务管理逐步走上民主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促进了全市的稳定和谐发展。
一、实行农村会计集中记账管理的缘起
为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章丘市于1993年在全国率先推行了“村账乡管”、“会计委派”等制度,对规范农村财务管理曾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实践证明这些做法还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从源头上堵住农村财务管理的漏洞。一是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使一些地方的“村账乡管”只是改变了记账地点,监督多数流于形式。有些账目虽公开,却不详细、不及时,甚至不真实,群众依然信不过。二是由于村会计任免权及工资发放仍掌握在村主要领导手里,乡村领导调整换届,会计人员多随之变动,造成账目缺乏连续性,管理很不规范。特别是当前分散经营条件下,农村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日趋复杂,各种矛盾纵横交错。在这些复杂的矛盾和问题中,涉及面最广、牵扯群众最多、影响最大的依然是农村经济和财务管理问题。据统计,从2000年至2002年三年间,章丘市因农村财务问题而诱发的上访占到总量的72%。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原来的村级财务管理体制还不适应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要求,缺乏全面有效的约束机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章丘市委、市政府认为,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当务之急就是要解决农村财务管理混乱这个难题。为此,他们在试点的基础上,于2003年初开始在全市2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908个行政村实行农村会计集中记账管理制度,积极探索村级财务管理的治本之策。
二、实行农村会计集中记账管理的主要做法
实行农村会计集中记账管理,不是对原有制度的修修补补,而是适应农村发展形势,建立农村财务管理长效机制的新探索。章丘市重点抓了以下四个环节:
1、认真做好清账理财工作。在实行农村会计集中记账管理前,章丘市首先进行了村级财务的清理审核工作。各乡镇组织专门力量,对村集体的现金、存款、债权债务等进行彻底清理核对,经审计、核对无误的,将村级财务移交记账服务中心。对清理工作中发现的各种违规违纪问题,按有关规定进行了妥善处理。
2、抓好人员选聘与技术装备。实行农村会计集中记账管理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选配一批高素质的会计人员。章丘市面向社会进行了公开招聘,经过严格的笔试、面试,首批招聘录用83名会计,并颁发了《农村会计任职资格证书》。为提高工作效率和透明度,章丘市投资600多万元,在市农业局设立了“农村财务集中记账监管中心”,在2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设立了“农村会计集中记账服务中心”,统一装修了房屋,购置了计算机、打印机、摄像机等现代化设备,通过网络技术对全市农村财务账目及乡镇记账服务中心工作情况进行即时监控,在全国第一家建起了城乡联网的“农村经营管理信息系统”,创出了农村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新模式。
3、建章立制,规范运作。为确保农村会计集中记账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统一制订完善了《农村会计集中记账管理办法》、《农村集中记账中心会计选拔录用标准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指导和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具体工作中坚持做到“三个统一”:一是统一报账时间。各村报账员必须在每月的25日前将集体资金收入全部缴入记账中心的本村现金专户,记账中心会计每月对各村的集体收入资金进行汇总并制作会计报表。各村支出的原始收据,由当事人、村支部书记签字并由村民理财小组审核后,10日前由各村报账员到记账中心集中记账。二是统一财务公开的时间,每月15日各村收支情况要在记账中心和本村的公开栏同时公开,公开内容至少保留15天。三是统一建立村级财务档案室,一村一柜,统一管理村级财务资料。
4、强化监督,确保实效。章丘市总结以往经验教训,强化三层监督,确保农村会计集中记账管理取得预期效果。一是群众监督。坚持依法保障村民对村级财务的知情权、监督权和管理权,由村民理财小组对村级财务实施全程监督,确保财务支出的合理合法。村民若对本村账目有疑问,可以随时到记账中心通过电脑查询并提出质疑。二是业务监督。乡镇记账中心和会计人员要经常对村财务进行业务审核,谁审核谁负责,对查出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三是审计监督。各乡镇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对村级财务进行专项审计,对审计出来的问题,及时通报,督促整改。同时,切实加强对记账中心会计人员和村支部书记、村主任、报账员的管理,严格考核奖惩。凡群众来信来访反映财务管理不当,经查证属实的,对负责该村记账的会计予以辞退。
三、实行农村会计集中记账管理的成效与启示
从两年来的实践看,农村会计集中记账管理作为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一种新探索、新机制,其影响和作用是多方面的。
一是规范了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减少了村级财务支出。农村会计集中记账管理后,实行农村会计公职化,中心会计由市里直接选聘、管理、考评、支付报酬,不受政府换届、人员变更等因素的影响,这就改变了过去村干部对农村会计的直接干预和控制,既增强了村级财务的透明度,又杜绝了村干部乱支乱花现象,使村级财务管理步入规范化轨道。去年以来全市集体非生产性开支减少30%以上。
二是解决了农村“三访”多的问题,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过去村民的参与权和监督权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村务公开存在失真的问题,农村集体访、越级访和重复访集中反映在农村财务不清上。实行集中记账管理后,村民可以随时到记账中心查账,鼠标一点,村里各项收支去向一目了然,群众心里亮堂了,疑虑消除了,也就不再写信上访。今年1—4月份,章丘市农村来信来访反映财务管理问题的只占总量的2.5%。
三是有效遏止了腐败现象的产生,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原来村里想花钱,全凭村支书一句话。村级财务集中管理后,村里的一切财务收支都置于中心会计的监督之下,各村开支必须由村支书、村主任和村民理财小组三方审核会签盖章才能生效,否则记账中心不予受理,村务开支实现了多方监督、公开透明,这就从源头上铲除了村干部违法违纪现象发生的土壤,增强了群众对村干部的信任感,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
- 上一篇:心理学中人际交往的原则
- 下一篇:数学建模模型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