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稳定盈利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7: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期货稳定盈利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期货稳定盈利方法

篇1

持久战说的是战争,而期货交易和战争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在提出战略方针时说:“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作战,是高度的运动战”。期货市场就是一个变动不定的战场。——采用全面、客观的观点去考虑“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到正确结论。在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时,我很有感触。亡国论在期货交易中就是没有信心的表现,没有强烈的获胜欲望,就欠缺了果断出击的能力,而丧失了获取胜利的机会。而速胜论,则只是幻想,没有勇气在长期作战中获取经验,以击垮敌人。在交易中追求速胜的效果往往是盲目的,带着强烈的主观愿望,使自己的判断出现误差,导致频频出错。只有在长期的交易过程中,获取经验和教训,才会积累更多获胜的条件。在论述为什么是持久战时,提到,要运用正确的方针,不犯原则性的错误,积累到一定阶段能获得反转。这在期货交易中再贴切不过了。在交易中,找出适合自己的交易方法,在交易过程中严格执行止损控制风险的原则,持续的做下去,最终会找到持续盈利的方法,使自己的正确方法不断加强。

持久战中的三个阶段在期货交易中,分成了(1)学习优秀交易员的交易法,改正自己的错误(2)找出自己适合的交易方法(3)不断复制正确的交易方法。三个交易阶段,第一阶段是艰难的,而且要保证自己不被市场吃掉,在这个阶段中,是积累经验的阶段,也是一个长时间的磨练过程。第二阶段是使自己的优点不断加强,找到盈利模式的阶段。第三阶段是获取持续利润的阶段。

能动性在战争中。在这里,为一个指挥员提了要求。也是对一个成功交易者的要求,一个交易者不应该离开客观条件成为莽闯家,不能够超越客观条件,追求利润。在基本面和技术面都不支持的时候,硬要闯进去交易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一个成功的交易者,在交易中要有成功的勇气和把握市场的能力,在做出错误决定的时候要有保存自己的能力。

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这三点恰恰是交易中很重要的三点。

主动性,不是盲目的以自我为中心,而是有自己的一套稳定获利方式,按这个方式实施能减少失误的次数。

灵活性,是要在看似杂乱的市场中,找出条理,正确的方法。在这里,审时度势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也就是要把握行情的趋势,把握好了行情的趋势才有主动出击的机会,而不是被行情牵着鼻子走。

计划性,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无法获得胜利。在这里提到了近代技术发达使计划增大了可能性。肯定了信息的重要作用。在计划交易时要根据综合形势定计划,但也要在实施过程中,根据信息变化调整计划。在每天开盘前根据伦铜的变化调整计划,在交易过程中,关注汇率和其它变化,都是调整计划的表现。

在这里,主席提到了外线速决进攻战和运动战。我觉得和短线操作非常相似。在短线操作中,特别要留意的就是计划中要带灵活性,短线交易就是一场运动战,目的是消灭敌人(获取利润)拼命主义是不对的,在发现和市场反向而驰时要懂得保护自己。提到要放弃一部分土地以更好获得打击敌人的机会,更鲜明地说明了在期货交易中放弃一部分利润让行情发展以获得更大利润地重要性。

决战。一切有把握的战役坚决决战。要勇敢地参与自己判断准确的行情,不能犹豫以免贻误战机。不决战就勇敢退却,不能丝毫留恋,在错误的时候要勇敢承认自己的错误,坚决出场等待新的机会。

篇2

【关键词】程序化交易;交易策略;交易局限性

一、程序化交易概述

2010年3月,中国证监会印发《关于同意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市沪深300股票指数期货合约的批复》同意中金所上市沪深300股票指数期货合约。首批4个沪深300股票指数期货合约于2010年4月16日上市交易。我国股指期货的上市,标志着我国期货市场理财时代的到来。

随着我国期货理财时代的到来,金融市场上的衍生产品种类繁多,相应的金融风险也随之被放大。而程序化交易作为防范风险,提高风险可控性的一个有效手段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接受。程序化交易(Algorithmic Trading)又称系统程式交易,即利用行情软件和电脑程序,借助市场技术指标,由预定程序计算出买卖点,根据电脑的信号进行买进和卖出的操作。程序化交易的优点在于利用电脑化的讯号,可以帮助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避免受到情绪波动影响,实现理性投资。

程序化交易的概念最早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当年具有代表性的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的DOT系统以及OARS系统。到了上世纪80年代,程序化交易主要被用于标准普尔500指数股票和标准普尔500指数期货之间的套利。有数据显示,在2006年欧美股票市场三分之一的股票交易来自于所谓的自动交易。现在这个比例已经大幅升高,虽然没有准确的数据,但是很多分析人士相信美国股市的交易量中有至少70%来自于程序化交易。

二、程序化交易在期货市场的策略类型及应用

程序化交易策略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几乎所有的交易策略中都可以找到其应用。在商品期货领域,基于技术分析的程序化交易策略占有主导地位。其中以趋势交易和模式识别为代表的策略是程序化交易策略的主流。这种基于技术分析的程序化交易策略不论是否属于日内交易还是隔日交易,其交易策略的建立主要依靠价格和交易量为基础的统计指标,当价格或者成交量达到组合指标的要求时,就形成交易指令。目前国内比较常见的交易策略,大体可以分为五个方向:日内交易、趋势交易、套利交易、组合策略等。

1.日内交易

日内交易,顾名思义,就是在日内频繁地做T+0的交易,只要每次操作的盈利高出手续费,就执行平仓。每一笔盈亏都不多,但是每天的交易次数可能会非常频繁,达到成百上千次,累积的收益情况就会非常可观。同时,由于每一笔的亏损都有限,因此风险非常低。以大豆期货举例来说,单边手续费按6元计算,日内平仓不收费,价格每波动1点是10元,那么只要价格上涨1点就可以赢利平仓,相应的下跌1点也需要立刻止损。日内交易的优点是风险小、盈利稳定,缺点是由于交易频繁而产生过高的手续费。

2.隔夜趋势交易

趋势交易的一般使用技术分析作为判断的依据,常见的有均线系统,各种技术指标等。在使用技术分析进行判断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某个指标对特定的品种效果非常好,但对其他品种效果一般,甚至由于不适合导致亏损。因此对于不同的品种,或者同一品种的不同时期,可能需要使用不同的模型,或者调整模型的参数才能获得比较理想的回报。

3.套利交易

套利交易是一种低风险、收益稳定的操作方式,是应用范围最广泛的程序化交易策略之一,国外大量的对冲基金都是用套利交易作为主要的交易方式。套利交易的种类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期现套利、跨期套利、跨品种套利和alpha套利等。根据交易的类型,套利的风险也是不同的。以期现套利来说,属于指数套利,当期货和现货指数之间的价差过大时建立头寸,从而赚取无风险的收益。其他的套利方式属于非指数套利,两个或者多个品种的价差走势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存在一定的风险。根据NYSE的统计,所有的程序化交易中,只有3.5%的交易是指数套利,而剩下的96.5%都是非指数套利。

4.组合策略

程序化交易的雏形,就是对投资组合进行操作。当资金量巨大的时候,需要通过分散投资来降低非系统风险,也就是对投资组合进行管理。比如购买一篮子股票组合,或者在投资组合中使用多种交易策略。程序化交易可以帮助投资者对投资组合中每一个交易品种或者策略都进行精细的管理和分析,从而降低交易风险,提高管理效率。

策略的应用方面,目前主要入市策略有趋势跟踪法、震荡器法和价格模式。

趋势跟踪法就是设置能够跟踪趋势的交易指标,在价格走强的时候发出建立多头头寸的信号,走弱的时候发出建立空头头寸的信号。指标方面主要包括平均线、通道、动量策略、波动率等。震荡器法就是找出趋势的拐点,构造能够指示区间形态的统计量,当价格涨得过高的时候生成卖出信号,当价格跌得过低的时候生成买入信号。典型的震荡器指标包括相对强弱指标、MACD指标等等。价格模式通常可以通过持续观察连续几个交易日的价格模式,来对未来市场进行判断,一般被用来判断价格趋势的反转或者延续。

在一个程序化交易系统中,更为重要的是设计出合理的退出策略。不论本次入市交易是否已经盈利,都需要在一定的时机退出当前的交易头寸以避免头寸的风险暴露增加至投资者容许上限之外,从而避免盈利回吐现象或风险失控现象的发生。常见的退出策略有目标盈利、跟踪止损和固定止损。

在建立入市和退出策略后,还需要建立合适的过滤策略,来对程序进行优化,过滤掉那些买卖信号带来的收益不高或会带来较大潜在交易损失的交易机会,即需要检验当模型发出信号的频率和可靠性。参数选择和模型校验是程序化交易必须考虑的两个重点要素,在选用何种指标的时候,还要对指标进行严格的测试和实证检验。投资者应当根据交易策略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时间周期,交易系统针对不同的时间周期可能给出的交易信号会完全不同。另外,交易策略还需要与风险管理和资金管理结合,才能发挥程序化交易的最大优势。

三、程序化交易的局限性和客观认识

2010年5月6日美国股市突然呈现自由落体式暴跌,一度蒸发掉1万亿美元!这是自1987年股灾以来美股遭遇的最大跌幅。纽约泛欧证交所营运长雷伯维兹表示,是计算机化交易(程序化交易)让美股周四正常的股市下跌演变为暴跌惊魂。他说,道琼斯工业指数998.5点跌幅的前半部也许还算正常,但因投资人不愿承接送到电子交易平台的卖单,使卖单积压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大额的卖单正常交易触发系统自动发出大量的卖出指令,程序化交易导致股市变得混乱。面对国内各大期货公司正在积极研发的程序化交易,我们有必要认识其局限性,在可控的范围内有效利用。

1.程序化交易不是完全靠电脑操作

一般来说,只要交易者有固定的投资理念、明确的交易规则,并且复制执行,就是一个程序化的交易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成功的交易者,必定拥有一套持续稳定可复制的盈利模式,也必定是个程序化的交易者;程序化都不是完全机械的,至少在事先需要明确的交易思想来支撑。尽管使用了程序交易系统,但交易者应该明白,交易的主体是人而不是程序交易系统。交易系统不过是贯彻交易者的思想,执行了交易者的指令而已,交易者仍是交易的主体,这一点不因使用了程序交易系统而改变。

2.程序化交易策略随行情的波动而波动

交易系统有其高峰期和低谷期。交易系统从大类来分可分为趋势型和振荡型。趋势型的交易系统能在强趋势行情中发挥作用,在振荡行情中效果不佳;振荡型的交易系统只能在振荡市中发挥作用。而行情总是在趋势行情和振荡行情中交替运行,因此两类交易系统均有自身的高峰期和低谷期。当遇到涨跌停板时会影响交易系统信号的正常触发。在进行交易系统设计的时候,还应当增加关于涨跌停板的限制条件。具体过滤条件、方法,需要根据投资者的不同应对策略而设定。

3.程序化交易面对连续止损盘出现的压力

一种名为动态资产组合保险的程序化交易模型可以保护投资者的仓位,即程序化的止损安排。但是当市场价格下跌到一批投资者需要卖出股票来止损,一旦这种止损盘足够大,就可能造成市场价格进一步下跌,并引发其他止损盘涌入市场。模型并不总是正确的,一旦模型受到了太大的压力出现崩溃,其后果也是难以想象的。芝加哥联储的技术专家CarolClark说,监管者必须考虑所谓的“高频程序化交易”的影响,这种交易模式出现问题,只是迟早的事情。另外,面对市场失去流动性时,程序化交易不具有控制损失的优势。非常典型的例子是1998年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管理的长期资本基金拥有非常优秀的风险度量、衍生品定价和交易系统,但是面对大量失去流动性的证券资产,是无力回天。

因此,综上所述,交易体系的最根本的价值是用明确的一致性的原则让我们在不确定的世界中比较好地抓住那些概率性的机会,更稳定更持续地赚钱,它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跟随不同时期、不同品种、不同经济环境在不断的变化。市场中不会真正存在一个完美的“系统”,根据系统提示的信号下单就可以保证稳定的盈利。而真正的完美蕴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最适合的交易系统,有了它,每个人都有在市场中稳定获利的可能。我国期货交易将越来越复杂,国内期货公司的程序化交易目前仅仅是在基础研究阶段,交易数量和金额也会越来越大,最终的程序化交易会走向数学建模的高级应用阶段。在我国股指期货时代的程序化交易,投资者应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接近国际上先进的交易水平,最大限度克服人性的弱点,发挥自身的优势,从而达到“人机合一”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程序化交易在股指期货中的应用[N].期货日报,2010-05-31.

[2]孙小杰.程序化交易在期市更具优势[N].证券时报,2010-04-27.

[3]霍娜.国内资本市场程序化交易警钟敲响[N].中国计算机报,2010-05-17.

[4]阿玄.中瑞金融:对程序化交易的认识[OL].和讯网,2008-11-26.

[5]程序化交易:新的统治力量[N].第一财经日报(上海),2010-03-08.

[6]全球程序化交易寻求新突破[N].期货日报,2007-9-6.

篇3

一、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及其衡量

商业银行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监管风险、法律风险等。其中,利率风险是由于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从而造成银行收益和市场价值的波动。

(一)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利息收入仍是绝大多数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保持稳定的利息收入是保证银行经营收入稳定的重要因素。利率是影响银行利息收入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市场利率具有变动频繁和难以预测的特点,这就导致银行利息收入的不确定性,最终给银行经营收入带来影响。由于市场利率和银行收入结构的特点,利息风险成为银行所面对的最基本的金融风险之一,利率风险管理也成为银行管理的重要内容。

(二)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衡量。利率风险的衡量是利率风险管理的前提,也是利率风险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环境的不稳定性的增加和市场利率水平的波动加大,如何有效地衡量利率风险的方向和大小已经成为商业银行防范利率风险的有效手段。本文从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久期缺口两方面分析利率风险的度量。

1、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

(1)利率敏感性缺口。利率敏感性缺口是一定时期内利率敏感性资产(IRSA)与利率敏感性负债(ISRL)的差额。所谓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是指那些在一定期间内展期或根据协议按市场利率定期重新定价的资产和负债。在市场利率发生变动时并非所有的资产和负债都受到影响。首先,利率变动并不影响那些与利率变化无关的资产和负债;其次,在一定时期内固定利率的资产和负债虽然同样计息,但利息收入和支出却不受利率变动影响。因此,在进行利率风险管理时,我们只考虑那些直接受到利率波动影响的资产和负债,即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利率敏感性缺口。其公式表达为利率敏感性缺口(GAP)=利率敏感性资产(IRSA)-利率敏感性负债(IRSL)。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时,缺口为正,称为正缺口;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小于利率敏感性负债时,缺口为负,称为负缺口;当利率敏感性资产等于利率敏感性负债时,缺口为零,称为零缺口。在利率变动时,资金缺口的数额将直接影响银行的净利息收入。若用缺口来衡量,利率风险值为:净利息收入变动=利率敏感性缺口×利率变动额。但是,银行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并不是单一的,为了更精确地测算利率风险,应将资产和负债分成不同期限,分别计算得出累计缺口,则银行的利率风险总值为:风险总值=累计缺口×不同期限的利率水平变动额。从理论上分析,如果一家银行处于正缺口状态,它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它的利率敏感性负债,当利率上升时,银行要对利率敏感性负债支付更多的利息,同时又可以从利率敏感性资产中获取更多收益,但此时由于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银行获取利息收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利息支出的增长幅度,最终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就会增长。反之,当市场利率下降时,银行净利息收入就会减少。利率敏感性缺口越大,净利息收入受影响的程度就越大,银行承担的利率风险也就越大。如果银行预期利率的走势与实际相一致的话,利率敏感性缺口越大就会给银行带来更多的利息收益。因此,银行可以依据利率敏感性缺口来进行调整缺口使其收益达到最大。

(2)利率敏感性系数。利率敏感性系数是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的比值。其公式为:利率敏感性系数=利率敏感性资产/利率敏感性负债。该系数大于1,说明银行处于正缺口;该系数小于1,说明银行处于负缺口;该系数等于1,说明银行处于零缺口。(表1)

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是通过监控和调整资产和负债的敏感性和期限缺口进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方法。在缺口管理原则下,不要求每笔资产负债在期限敏感性上的完全匹配,而注重分析资产负债表整体的缺口状况,在市场利率发生变动时,通过调整资产和负债的结构,减少利率变动对银行收益的影响,实现利润最大化。在实际应用中,银行可以把资产和负债按到期的时间进行分类,资产负债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它了解到任何一个时间段缺口值及可能的损益值,并结合银行经营目标对缺口进行调整。目前,商业银行常用的做法是试图使缺口趋向于零,尽量减少利率风险。

(3)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评价。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模型是对利率变动进行敏感性分析的方法之一,是银行业较早采用的利率风险计量方法,因为其计算简便、清晰易懂,目前被国内商业银行广泛使用。但是,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第一,该模型忽视市场价值效应。利率变动对资产和负债价值除了会产生收入效应外,还具有市场价值效应。该模型忽视了后者,这是采取账面价值会计方法造成的。因此,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只是一种片面地衡量商业银行实际利率风险敞口的方法。

第二,该模型过于综合。将一段较长期限划分为若干个时间段的问题,忽略了每一分组中有关资产和负债期限分布状况的信息。显然,所计算的分组资金缺口的期限间隔越短,问题越小。

第三,该模型无法解决资金回流问题。商业银行能够将从贷款中收回的现金流以市场利率进行再投资。也就是说,这种回收的资金是利率感性的,而该模型不能对这部分资金重新定价。

2、久期模型。久期是指把到期期限按时间与现金流量价值进行加权的衡量方式。它考虑到所有赢利性资产的现金流入与所有负债的现金流入的时间控制,衡量了银行未来现金流量的平均到期期限。实际上,久期衡量了回收一笔投资资金所需的平均时间。任一金融工具的久期公式:

其中,D为久期;t为该金融工具现金流量所发生的时间;Ct为第t期的现金流;F为该金融工具的面值或到期日价值;n为到期期限;i为当前市场利率。

该公式也可表示为:

与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相比较,久期管理是一种更为先进的利率风险计量方法。但久期缺口管理方法在实际运用中也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利用久期缺口管理来进行利率风险免疫必须考虑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用于所有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率是固定的;二是债券收益率曲线是平坦的。第二,利用久期衡量利率风险的准确性受到利率变化幅度的影响,只有在利率变化较小时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利率变化对债券价格的影响,而且利率变化越大,久期对债券利率风险的反映越不准确。第三,久期是一个静态概念,即在某一时刻,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的持续期是匹配的,风险免疫是有效的。第四,久期只适合用于资产负债表内的利率风险管理,具体说主要适用于固定收益组合,即由各种存款、贷款和债券形式的资产和负债组成的投资组合。

二、运用金融衍生工具管理规避利率风险

(一)期货管理。期货管理就是商业银行利用金融期货合约对其资产负债进行套期保值,规避其利率风险头寸。期货合约指的是买卖双方达成的一种协议,同意在未来的一段时间,按事先商定的价格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量的金融产品,且这种交易通常是经由期货交易所进行的。商业银行从事金融期货交易主要是想把利率波动的风险转移给市场中其他喜好风险的投机者,从而保护其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值,要达到这一目的,商业银行可以在市场上进行期货的空头(卖出)套期保值交易或者是期货的多头(买进)套期保值交易。当预期市场利率会上升时,将会使商业银行持有证券的市场价值及其固定利率贷款的市场价值下降,而且利率的上升会使商业银行未来筹资的成本升高,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可以在期货市场上卖出套期保值。也就是说,在期货交易所里签订一份合约,合约规定商业银行在未来一段时间以一定的价格出售一定数量的金融产品。当合约到期时,如果市场利率果然上升的话,金融期货的价格也将下降,此时,商业银行可以再按下降的期货价格买入另一份期货合约,其数量与前一份合约相同,从而完成前一份合约的交割。这样商业银行在期货市场的盈利就可以抵补资产负债表内现货的损失。当然,如果一份和约到期时,市场利率并没有如预期所料上升,而是下降了,这时,商业银行会在期货市场发生损失。但是,从整个商业银行来看,并不会发生亏损。因为利率的下降会使相应资产的价值上升或者使新筹资的成本降低,也就是说,资产负债表内现货的盈利抵补了表外期货的亏损。当商业银行预期市场利率将会下降时,商业银行的贷款利息收入将会下降,未来现金流入所进行的在投资的收益率也会降低。因此,商业银行可以利用期货管理规避利率变动带来的收益风险。但是,当商业银行用期货套期保值消除利率风险头寸时,也丧失了利率向有利方向变动所产生的收益。并且期货合约可能由于交叉套期保值或市场基差发生变动给商业银行带来基差风险,以及由于客户提前偿还贷款、新贷款的发放、存款的转移以及证券的出售等活动造成保值过度或保值不足。

(二)期权管理。期权管理是指利用期权合约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头寸进行资产负债和收益主动管理的一种技术。期权合约与期货合约最大的区别在于它赋予期权买方的是到期是否按预先约定的价格交割一定数量的金融期货的权利,而非义务。也就是说,如果利率朝着买方预期的方向变动时,期权的买方就可以不执行期权,买方损失的只是向卖方支付的一笔期权费。因此,商业银行通过购买期权合同对利率风险进行管理,不仅可以规避利率风险,而且也不会丧失利率有利的波动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的盈利。也就是说,期权合约买方的潜在收益是无限的,而亏损是有限的(仅限于期权费),所以商业银行主要是期权合约的购买者,而较少作为期权合约的出售者。

(三)利率互换。利率互换是指商业银行利用利率互换合约对其利率风险头寸进行调整或是取得成本较低的借款。利率互换合约又称利率掉期合约,它是指合约签订的双方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互换各自借款或存款的利息流。由于利率互换合约互换的是利息,而不涉及本金,因此它可以改变一家商业银行利息的流入和流出,从而对商业银行净利差的波动进行一定的保值。最普遍使用的利率互换合同是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之间的互换。

(四)远期利率协议。远期利率协议是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个时点交换未来某个期限内一定本金基础上的协定利率与参照利率利息差额的合约。在该合约中买方和卖方把从未来某个特定时日开始的某个预先约定期间内的利率锁定,并明确以何种利率为参考利率,在未来清算时,按规定的期限和本金额,由一方或另一方支付按协议利率与参考利率计算出利差的贴现金额。与其他衍生产品相比较,远期利率协议是一种相对简单的衍生产品,通常发生在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与其客户之间,是一种采取场外交易方式的非标准化合约。远期利率协议可以预先规定远期利率水平(即协议利率),为防止未来市场利率上升就买入远期利率协议;反之,为防止利率下降就卖出远期协议。

篇4

股市和基金聚集了过多的交易型投资者,尤其是在未来市场的变化更趋向于复杂化的2008年,充满交易热情的投资者只集中在A股市场,就可能不断放大波幅甚至是产生影响短期趋势的能力,为更各种类型的投资者提供适合的交易品种同样在管理层的“议事日程”之内,从早已耳熟能详的股指期货、港股直通车到创业板、再到备兑权证和已经开始交易的黄金期货……如何把握新投资机会并取得收益?

事实上,每有新品种登陆,都会引发一定的追捧,从2004年的中小板到近年流行的“回归股”,总能得到投资者的热捧,但统计表明,由此而来的风险同样巨大,如何判断市场并做出决策?

我们选择了4种可能在未来成为热门的交易品种,为您详细介绍其投资策略和风险注意,希望投资者都能先人一步,挖到下一个“投资宝藏”。

美妙的黄金期货

商品标签

创新型投资品1号

黄金,化学符号Au,熔点1063°C,沸点2808°C

作为金属,它密度较大,柔软性好,易锻造和延展,具有极佳的抗化学腐蚀和抗变色性能力,化学稳定性极高,在碱及各种酸中都极稳定,在1000℃高温下不熔化、不氧化、不变色、不损耗。

作为等价物,它决定着不同经济体的强弱和货币的价值,是国际间对于财富的统一标志。

黄金,这个词让我想到:

古老,在很久很久以前,祖先生活的时代,它就已经出现;

财富,当它作为货币流通手段之一时,就成为了财富的象征;

权势,金碧辉煌的建筑代表着帝王将相的地位;

华贵,它的百变装饰使得男人阔绰,也让女人千姿百媚;

永恒,情比金坚的誓言让爱情成为永恒的主题;

众多词汇赋予了它多元的色彩和神秘的面纱。在快速发展的金融时代,黄金是货币储备的基础。把它和期货联系在一起其实是很久远的事了,但在上海期交所,“黄金期货”才露尖尖角,就已经让众人着迷,成交超过12万手(每手对应1公斤实物黄金)。

1000倍的杠杆

与其他商品期货一样,黄金期货依托于现货市场,设计具有标准化的合约与交易、交割流程,同样具有发现价格、规避风险、完善市场经济体系的功能,在套期保值、套利、投机等方面,操作原则与分析方法也与商品期货类似。上海黄金期货交易合约为1000克/手,上市初为控制风险交易所暂定保证金9%,按第一天交易最低价222元/克计算,交易一手合约要19980元,而期货公司为控制各自风险,保证金标准还不止如此。如果考虑到风险控制因素,“散户”炒金需要5~6万元的现金保证才能起步。

这其实并未比其他金属期货昂贵多少,因为黄金期货的获利空间很大:最小变动价位0.01元/克,也就是说,交易过程中价格每变动0.01,投资者手中一张合约盈利/亏损10元。以1月9日首个交易合约AU0806为例,当日合约价格全天波幅达到9.11%,也就是说持有一手合约,当日价格变动就可以达到9110元,高达1000倍的杠杆,实在是交易者的“地盘”。

《上海期货交易所黄金期货标准合约》

交易品种 黄金

交易单位 1000克/手

报价单位 元(RMB)/克

最小变动价位 0.01元/克

每日价格最大波动限制 不超过上一交易日结算价±5%

合约交割月份 1~12月

交易时间 上午9:00-11:30 下午1:30-3:00

最后交易日 合约交割月份的15日(遇法定假日顺延)

交割日期 最后交易日后连续五个工作日

交割品级 金含量不小于99.95%的国产金锭及经交易所认可的伦敦金银市场协会(LBMA)认定的合格供货商或精炼厂生产的标准金锭。

交割地点 交易所指定交割金库

最低交易保证金 合约价值的7%(目前暂定为9%)

交易手续费 不高于成交金额的万分之二(含风险准备金)

交割方式 实物交割(个人投资者不具备实物交割资格)

交易代码 AU

上市交易所 上海期货交易所

注:1.同上海期货交易所其他品种一样,黄金期货也不允许自然人交割现货;

2.交割单位为每一仓单标准重量(纯重)3000克,交割数量应当是3000克的整倍数。交割的金锭为1000克规格的金锭(金含量不小于99.99%)或3000克规格的金锭(金含量不小于99.95%);

3.由于个人投资者无法开具有效增值税发票,因此不能持仓进入交割月,否则交易所将强行平仓,提醒个人投资者在特别注意合约到期时间。

所有期货投资都不外乎三种获利方式:套期保值、套利、投机。

套期保值通常是现货商的最爱,同其他商品期货一样,为了规避未来价格波动而带来的风险,利用现货和期货的反向交易到达保值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套期保值,必须与现货购销相结合,而且套期保值与实物交割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同样存在一定风险。

许多比较偏爱套利,利用市场或合约间的价差来锁定利润,因为期货价格依托于现货价格,走势具有一致性,当个别合约间与现货价格脱离偏大时,市场价格需要理性的回归,利用高卖和低买的双向操作锁定价差利润。比如说,在黄金期货开盘交易的前一天,国内市场黄金现货成交价是203元/克,而第二天AU0806的收盘价是223.3元/克,价差达到20.3元/克,期货黄金的这20元(大约10%)的溢价,就是跨市场无风险套利的基础:机构投资人完全可以在现货市场买入黄金然后在期货市场上抛出。

而在实际操作中,个人投资者无法实现套利,因此只能期望获得交易价格波动带来的收益,因此只能是投机者。还有一种获利可能是跨不同区域市场套利,因为国内金价略高于国际金价,以1月14日收盘价为例,AU0806收盘220.10元/克,纽约黄金期货0806合约价格为913.10美元/盎司,当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为1:7.2566,折算出纽交所期货金价为213.03元/克,比国内价格低3.3%,因此存在在国际市场买入现货同时卖出国内期货的可能性。但如果要考虑汇兑手续费及5%的限定波幅,应该能看出这种套利可实现性不强。

黄金期货与“黄金牛市”的不可分割性

事实上,即使时常有背离,期货与现货仍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投资者想在期货市场中如鱼得水,就必须追究交易产品本身的价格动向。黄金价格波动具有三个特点:长周期、季节性波动和不同时间结构下的价格波幅,所以,在分析金价波动走势时要从这几个方面追究。

供求因素永远是影响商品价格的关键,也是长期价格走势的主要因素,黄金的商品属性决定了其价格同样受供求因素影响。实际操作中最关键就是顺势交易,确定黄金价格长期走势是能否在交易中获利的关键。

作为投机者来说,在确定金价长期走势后,关注更多的是短期价格波动,这对于黄金期货价格波动影响会更大,对期货交易操作更具指导意义。以下为短期应关注因素:

美元汇率与金价波动

黄金市场价格以美元标价,美元升值会使黄金价格下跌,美元贬值推动黄金价格上涨。美元强弱在黄金价格方面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比如说现在,自2007年8月份次贷危机恶化以来,美联储降息促使美元贬值抬升了金价,黄金价格一度创出至869美元的新高。但随着美联储降息空间越来越小的预期出现,黄金价格再创新高的空间有多少值得我们思考。

美元指数与黄金

一般来说,美元坚挺,美国国内股票和债券就会受到追捧,黄金作为价值贮藏手段的功能就相对削弱;美元汇率下降则往往与通货膨胀、股市低迷等有关,黄金的保值功能又再次体现,在美元贬值和通货膨胀加剧时往往会刺激对黄金保值和投机性需求上升。

但是,历史数据显示,在某些特殊时段,尤其是黄金走势非常强或非常弱的时期,黄金价格也会摆脱美元影响,走出独自的趋势。在国际金价持续走强了7年之后,市场对于黄金未来的走势仍旧看好,这不能不让我们心生忧虑,此时投资者如果单纯依靠美国经济局势判断金价走势,未免太过简单。

石油与黄金

世界主要石油现货与期货市场的价格都以美元标价,石油价格涨落一方面反映世界石油供求关系,另一方面也反映美元汇率变化,世界通货膨胀率变化。石油价格与黄金价格间接相互影响。以往历史走势也说明,每次石油价格上涨,金价都伴随其有一定的涨幅。

如今国际油价突破100美元/桶,与金价双双达到历史峰值,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二者背离合理价格的速度,因此以多头头寸为主的期货投资者面临的短期风险将是非常大的。

世界政局与黄金

中国自古就有“乱世买金,盛世收藏”的说法,世界重大政治、战争事件都将影响金价。

自2007年7月以来,金价可谓“日新月异”,2008年伊始纽约金就创出了900美元的新高,这种上涨可归结为几点原因:1、由于次袋问题引起的美元进一步贬值;2、由于石油价格近期不断攀升导致各国不同程度以及世界性通货膨胀;3、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以及地缘政治问题:产油国不明朗的局势和中东地区时局动荡,这些都重燃了人们对于黄金保值功能的热情,加大了黄金价格波动。

从国内黄金期货上市后呈现高开低走的态势看,一方面因为涨跌幅度扩大致使价格超负荷,价格需要回归平衡,另一方面部分套保资金入市使得价格走低,另有不少机构投资资金试盘,使得金价在上市初就如过山车般暴涨暴跌,短线确实存在做空机会。

但是,金价长期走势与供求的相关性更大,我们很难想象金价会在此时一蹶不振。

在写这篇文章时,一位朋友向我提供了一个话题:“人民币对美元一直处于升值状态,以美元标价的黄金虽然呈涨势,但人民币的升值有可能在一定幅度上抵消了黄金的涨幅。”我认为,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压力和黄金具备的货币职能,会使建立在金本位基础上的货币发行政策在消弱若干年之后会重新被提起,而黄金作为国际货币储备的全球性影响使其价格分析因素具有更广阔的空间,黄金牛市的大方向难以改变,而黄金期货的长期走势总是跟随现货的。

注意规避期货投资风险

在探究黄金价格走势的同时,对于黄金期货交易的操作,投资者必须克制自己情感,从着迷恢复理智,清楚了解期货市场风险。我们都知道,掌握了长期趋势和在以“风险和波动”著称的期货市场获利,毕竟有很大差距。

首先一定要选择正规的期货公司和交易场所操作。由于目前依旧存在地下黄金交易场所,对于一些非法操作会给投资者的资金带来损失。

第二,不要惯性的认为黄金可以保值,黄金期货的收益也就会稳定。期货市场的双向交易使得无论在价格上涨或是下跌时都能有所收益,同时也都存在亏损的风险,对于大众来说,这意味着,买黄金期货不等于买到了实物金条。

第三,不要认为很少的钱就可以交易黄金期货。前面已经说过,目前国内黄金期货合约的规格并不大,但期货实施保证金交易,这种杠杆效应能放大收益也能扩大风险,所以投资者还要有留有部分资金规避价格波动带来的浮动盈亏。

第四,交割风险。前面也提到个人投资者不能交割实物,而且由此产生的仓位亏损由投资者个人承担,这样会得不偿失,因此在交易中避免交割月与临近交割月合约的交易与持仓,投机者最好交易持仓量最大的合约月份,持仓量大说明流动性高,也就是行业内通常说的主力合约。

第五,就是长期趋势与短期价格波动的不一致,会带给投资者更多的投资收益,但同时也会增加投资风险,关键要分析清楚长期与短期的走势方向。

第六,外盘走势将使持仓过夜风险加大。熟悉商品期货的投资者对此风险应该有一定了解,由于时差与交易时间段问题,以及外盘目前的价格决定权,加之一些突发事件影响,使得国内期货价格在过夜与假期后的走势方向产生突变,从而让投资者蒙受损失。

第七,交易所有期货品种时都会提到的,止损/止盈,这也是一种操作方法和习惯,包括整体帐户的资金管理,依照个人风险偏好制定交易计划,并坚决地执行交易计划。

第八,投资资金来源。在这个波涛汹涌的市场里,的确能成就很多人,但同时也会有人失去很多;这里不是慈善机构,如果你的钱除去用来生活外没有剩余,或是用来运转整个企业的规划,那还是希望你安安稳稳、脚踏实地的生活。

黄金是美丽耀眼的,人们通常把最好的时光和事物称之为“黄金”以赞其经典,在与期货开始结合的年份,希望对黄金期货痴心不改的人们清楚深刻地认识其风险,冷静客观地分析其走势,幸福并理智地享受黄金期货带来的美妙感觉……

(文中图表及数据均来自上海期货交易所网站)

本文作者为津投期货分析师

股指期货不是“炒新”

商品标签

创新型投资品2号

研究表明,期货产品的前2~3年是机构套利利润最丰厚的时段,此后期货和现货价差逐步缩小,机构的成本优势会逐渐消失。

有一个财经博客说,股指期货已经是熟透的柿子了,下面的人都在抬头等着它掉下来呢。姑且不论此话是否准确,关于这个话题我们确实说过很多了。

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创新工具越多意味着投资手段越丰富,进而能够满足不同风险偏好资金的需求,而且由于衍生产品的杠杆作用,投资资金的效用将会得到提升;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新的投资产品意味着更复杂的选择和更高难度的获利,因此实在不必一味“欢迎”新产品的到来。

对于没有更多交易经验的个人投资者而言,谨慎参与才是合理的忠告,期货的套利本是大资金的游戏。如果投资者的参与热情实在高涨,投资时需要注意策略的选择。

资产配置和保值策略

成熟的股指期货市场,会为投资者提供对应于某指数的各种分类指数期货合约。当投资者看好某一类股票时,可以利用期货的杠杆作用以小博大。

在二级市场上购买股票无疑需要大量现金,如果购买该类股票的分类指数期货合约,只需要现货10%左右的资金,如果判断正确,就可以以10%的资金分享到100%的指数成长利润了。投资对应指数期货确实有利于投资者改变资产结构,提高整体资金的使用效率。但是,由于股票市场尤其是指数波动较大,因此需要以“准确的方向盘断”为前提。

杠杆作用实际只是期货交易的一部分,套期保值才是最主要的功能:

1.卖出股指期货套期保值。已经拥有股票的投资者在对未来的股市走势没有把握或担心股价将会下跌的时候,为避免损失,买入卖空股指期货合约进行与现货反向的交易。这样一来,一旦股票市场真的下跌,投资者可以从期货市场上卖空的股指期货合约的交易中获利,弥补股票上的损失。

2.买入股指期货套期保值。当投资者计划买入股票之前,处于预期认为股市短期内会上涨,为了便于控制购入股票的时间,就可以先在股指期货市场买入股指期货合约,预先固定将来购入股票的价格,若股市真的上涨,随后买入的股票成本虽然被抬高,却可以通过股指期货市场上赚取的利润拉平或一定程度上弥补。

当然,这只是理论而言,具体能否形成盈亏平衡需要考虑到期货和现货的波幅差距。但相信投资者都能够明白这个道理:原本期货是设计来规避风险的产品。如果要依靠“炒”期货盈利,就需要运用下两个策略。

股指期货套利策略

当股指期货的实际价格与股指期货的合理价格产生严重偏差时,同时此偏差大于投资者同时参与股票现货市场和股指期货市场的交易成本时,投资者可进行跨股票现货市场和股指期货市场的套利交易,以赚取无风险的利润(这种交易策略又称为指数套利)。

在股指期货市场成立初期或市场不成熟时,跨市套利的情况较为普遍,套利者其实是利用市场在信息传输上的低效率来获得利润的。在市场高效运作的情况下,套利的机会越来越少,如美国S&P500股指期货价格,通常位于其理论价值的上下0.5%幅度内波动。

投资者还可以利用股指期货不同月份合约之间的价格差价进行相反交易进行跨期套利:市场趋势向上时,交割月份较远的股指期货合约价格会比近期月份合约股指期货的价格更易迅速上升,卖出近期月份合约买入远期月份合约获利;悲观时,买进近期月份的股指期货合约,卖出远期月份的股指期货合约进行空头套期获利。

当然,交易品种丰富或者是在市场单向趋势形成的阶段,运用跨期套利比较容易。

最后一种方法是跨品种套利。可以在两个交易所对两种类似的股指期货品种同时进行方向相反的交易。

这一着眼点不在于股票市场上涨或下跌的整体运动方向,关键是相对于另一种股指期货合约而言,某种股指期货合约在多头市场上是否上涨幅度较大或在空头市场中下跌幅度较小。如果是,该种股指期货合约就被视为强势合约。

投机获利交易策略

就如同上篇“黄金期货”所说,由于资金和实物交割的限止,个人期货投资者的风险对冲机制不对称,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多数个人投资者都是“投机者”。

对投机获利的建议如下:

买入股指期货合约:投资者预测股指将上涨,于是买入某一月份的股指期货合约,一旦股指上涨后再卖出先前买入的股指从中获取差价。

例如某年5月,一投资者买入10手9月份的S&P500指数期货合约,当时期货价格是1100点。到了8月1日,S&P500指数期货合约价格上涨至1200点,该投资者估计涨势已快到尽头,于是卖出先前买入的期货,按照1个指数点250美元计算,结果获利25万美元。当然如果投资者的预测与股指实际走势相反,他将出现亏损。如果到了8月1日,S&P500指数期货合约价格下跌至1000点,该投资者估计股指还将下跌,于是卖出先前买入的期货,结果他会亏损25万美元。

卖出策略原理不变。除基本做法外,投资者还可通过不同月份、不同市场间及股指与股票市场间的差价进行投机交易以获取利润。投机者最重要的是做到“合约不过夜”。

创业板,不妨先做短线投资

商品标签

创新型投资品3号

创业板,就是所谓的“创投概念股”概念,在沪深两市中涉足风险创业投资,有望在创业板上市中大获其利的上市公司或者自身具有“分拆”上市概念的个股都属其中。

创投概念的企业虽多,但目前国内风险投资主要投资于信息产业与生命产业,投资者需甄别对待。

1月18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指出,要加快推出创业板,完善制度体系与配套规则,争取在今年上半年推出创业板,并言明创业板是落实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渠道。据悉,深交所构建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架构中,最高一层为高标准优选市场;其次是中小板市场,目前已经挂牌的有200多家;再次就是创业板市场,上市条件相对宽松,类似英国的AIM市场。

市场预测,创业板第一批至少有80家企业批量上市,这个题材对于创投概念板块将是最大的利好,市场也将由此产生集中的热点效应。

这里所说的创投是创业投资的简称。与一般的投资家不同,创业投资家不仅投入资金,而且用他们长期积累的经验、知识和信息网络帮助企业管理人员更好地经营企业。正因如此,创投企业才具有了更深一层的投资价值。

创业板的前期热点

目前,国内风险投资主要投资于信息产业与生命产业。具有创投概念的个股中,以投资创业科技园的居多,包括投资参股各著名大学的创业科技园,比如中关村、张江科技园区及西安高新区……中的企业,此类的上市公司有:龙头股份、大众公用、东北高速、全兴股份、常山股份、中海海盛等。

在即将推出的创业板中,中小科技企业将占相当大的比重,而在目前直接投资这些企业存在一定障碍的情况下,创投概念股自然受到市场的关注。部分上市公司持有创司的大比例股权,这些创司拥有丰富的项目储备,在创业板推出的预期下,该类股票后市还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

目前沪深两市参股创投的上市公司有数十家,受益明显的创投概念股主要有:大众公用、电广传媒、力合股份、张江高科、紫光股份、龙头股份、复旦复华、钱江水利等。

对于投资人来说,创业板机会确实存在,但由于所涉及行业和企业众多,因此还需要加以甄别。

创投概念投资五大要点

1、关注中短线机会

创业板在上市资源、上市条件、交易方式、监管条件、退市方式上与主板市场有比较显著的差别。创业板的上市的条件将更加宽松,对于那些有良好发展前景,尚不具备上市标准的中小企业提供了发展机会,旨在支持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的上市融资。

但是,这也恰恰说明创业板的上市公司发展前景上有一定不确定因素。因此,投资创投概念股重点关注的是中短线的机会,目前阶段不宜广泛进行长线投资目标。

2、关注股权多的公司

由于创业投资公司选择投资项目风险较大,项目具有不确定性,创投行业的收益率波动率较大,优秀的创业投资公司团队能够凭借其优秀的市场资源、管理和战略规划,有着众多的项目储备,创投行业中公司与公司的收益率差距很大,而且这一趋势有着一定的持续性,一般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回报率。

因为创司业绩相差悬殊,在选择创投概念股时,投资者要重点关注持有优质创司股权比例较多的上市公司,比如持有深圳创司、清华紫光、红塔创新、江苏高科等参股的有创投概念的上市公司。

3、重视基本面分析

投资创投概念股还需要注重行业基本面的研究,了解未来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发展前景,这样可以在合理避免风险的基础上,获得稳定的高收益。

4、注意及时获利了结

创投概念股不仅包括参股创司的上市公司,也包括持有准上市公司的企业股权的公司,具有创投概念的上市公司,一般属于高风险、高收益行业,投资者不可忽视风险,应以波段炒作为宜,因为其题材概念炒作成分偏重。一旦题材兑现,投资者要及时获利了结。

5、运用组合投资方法

投资创投概念股的风险较大,不属于当前市场价值投资的主流。面对高风险和高收益的热点板块,理性投资是非常必要的。运用投资组合方法,通过分散投资规避非系统风险,包括退市风险;通过中长期投资,以时间来化解整体波动的系统风险。从而,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获得较高的收益。

最简单的进行地产投资

商品标签

创新型投资品4号

REITs,英文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中文名: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Bloomberg的数据显示,过去五年来REITs市值的复合年成长率为23.5%,而且未来六年全球的成长率以欧洲和亚洲最高。

它可能是投资房地产最简便的途径之一,不用找置业顾问,不用银行贷款,不用交物业费;同时,它还是非常好的避险工具,数据显示,设计合理的REITs不但可以获得7%~8%的年收益,还可以降低资产组合的风险。

在《信托法》通过后,很有可能会在上海上市国内第一只REITs,这是威格斯资产评估顾问公司的何继光先生预测的。

2005年11月25日,香港房屋委员会下属的领汇房地产信托基金(0832.HK)在港交易所挂牌交易,融资额200亿港币,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REITs。业内人士评价,领汇会带动内地房地产企业以REITs方式赴香港融资的潮流。事实上,自领会之后,目前共有4只REITs在港交所交易,目前表现仍以领会最好。

虽然名为“基金”,但REITs其实是一种资产证券化商品,2007年最流行的“美国次级贷款”正是这种商品,只不过在港上市的REITs是由出租商业地产打包而成,造成2007年经济风波的次贷确是银行按揭贷款打包,风险系数大相径庭。因为REITs能提供较稳定现金流入、较高配息率,而且流动性很高,因此很吸引共同基金或是退休基金这样的买家,对普通投资者来说,这也是宜人的选择:

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若参照MSCI世界指数和Lehmand全球债券指数5年来的资产配置,单纯将资金平均配置于全球股市及债市,投资组合的年回报率是3%;若是在组合中加入20% UBS全球REITs指数后,回报率上涨到7%,而且组合的风险还降低了一个百分点。这也是REITs受到投资者欢迎并且规模迅速扩大的原因。

为什么要投资这个“新玩意”?

对大多数内地投资者甚至是习惯了自己炒股的香港人来说,买一个年回报7%左右的产品确实不太过瘾。但是领会的IPO额却有200亿港元,其规模刊比交通银行上市。所以受到追捧,就是因为稳定的分红、相对低的风险和以少少资金投资房地产行业。

REITs是少有的稳定分红的产品。一般而言,在港交易的REITs(甚至包括大部分私募基金)的分红比例都会超过90%,这样可以免除公司税,只向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征收税收,因为避免了双重征税,因此受益会相应变高。

第二,亚洲的REITs多是基于有稳定现金流收入的商业地产项目而不是基于房地产企业或是住宅地产,这样化解了房地产企业土地储备、开发进度、经营策略及现金流不稳定的投资风险,成为风险系数相对低的产品。对于开发商而言,他们可以选择将优质商业地产打包成REITs上市,迅速融资变现(就港交所而言,REITs上市大约只需要8个月的时间,远远小于整体上市时间);而对投资者而言,能够获得物业收入的稳定分红并不需要承担太大风险。因为是信托基金,REITs实际是由第三方托管机构在管理,这就控制了资产方的暗箱操作的可能。

最后,我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间接投资房地产的机会,而且相对再直接投资而言,周期短、资金更安全、收益更稳定。根据研究机构的数据,美国REITs的平均股息收益率是7.3%,高出10年期美国国债350个基点;澳大利亚是7.6%,新加坡是6%左右。让每个人去投资房地产或是在全球范围内买房子显然是不现实的,REITs或许是一个好方法。

REITs的机会与风险

受未来一年更为缩紧的信贷政策影响,房地产业亟待寻求更为多样的融资渠道, REITs至少是一种选择,这也就造成了一种可能:一但REITs被允许在公开发行,可能会良驹劣马齐上阵,造成一定风险,因此管理层必然会慎重决定,这也是自2006年屡有传闻却始终未见REITs获得许可的原因之一。

尽管在香港市场上REITs表现不错,但如果考虑到目前处于加息周期,就不难感受到潜藏危险:在利率不断走高的情况下,REITs提供的收益率并不那么突出;而且目前甚至是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全球的房地产业都将处于高速成长的阶段,即使风险会很高,但投资者也许会倾向于选择收益看起来更高的股票。

数据表明,与其他信托相比,房地产信托的平均预期收益率具有不确定性,但有收益率优势。

篇5

关键词: 多空头股票策略; 运用; 对冲基金

中图分类号: F830.9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055X(2013)03-0035-07

多空头股票(Long/short Equity)对冲基金主要投资于股票市场, 多数情况下也会根据股票价格决定机制对冲系统风险, 即既有多头投资, 也有空头投资; 并且, 此类基金也常常运用期货和期权对冲其认可的系统风险。不同的是, 此类多空头股票对冲基金并不保持零风险敞口, 它会根据其对市场整体走势的判断, 有时是多头风险敞口, 有时维持空头风险敞口。此类对冲基金的投资策略的样性还表现在, 它既可以实行价值投资, 也可以实行成长性; 既可以投资小市值股票, 以可以投资大市值股票。

一、 数据来源及其特征

目前, 全球公认的最有权威的对冲基金数据库有三个, 分别是: TASS (CSFB/Trement Hedge Fund Index简称TASS); HFR(Hedge Fund Research Index , 简称HFR)和MAR/hedge Index(简称MAR)。这三家非官方的对冲基金专业研究机构的数据对对冲基金的真实状况都有一些偏差, 但是, 有一点共识的是, 由于TASS数据库所披露的数据是唯一根据对冲基金样本的管理资产总量为权重得出的加权平均数据, 学术界较多地认为TASS数据库公布的月度数据更具有代表性。

本文在随后的数据分析中, 除了特别说明了来源的数据外, 一般都采用TASS数据库公布的对冲基金数据, 即CSFB/Trement Hedge Fund Index。本文选用了自TASS数据库创立伊始1994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144个月度数据。由于对冲基金在此期间异常活跃, 分析该时段的对冲基金走势显得更有现实意义: 既有利于投资者充分认识到对冲基金在波动频繁的市场里的所表现出的风险和收益等方面本质特征, 又有利于监管机构正确认识对冲基金在危机期间对系统风险的真实影响。[1]

二、 参照物

为了正确反映对冲基金的收益和风险特征, 本文选择了股票和债券等两个传统投资工具和方法的时间序列数据作为参照物进行比较, 以发现对冲基金的历史表现与传统投资方法的量化差异。[2]

(一)标准普尔500指数(S&P 500)

本文在比较对冲基金的风险收益时, 用标准普尔500指数来代表全球(美国)股票市场的整体风险和收益, 通过比较对冲基金指数和标准普尔指数之间的差异, 来分析对冲基金的收益和风险特征。

(二)摩根司丹利全球债务指数(MSCI World Sovereign Index)

本文采用摩根司丹利债务指数来代表全球债券投资市场的整体风险收益水平, 通过计算和分析对冲基金风险收益水平和摩根司丹利债务指数的差异来发现对冲基金收益风险特征。

(三)无风险收益率(Risk free Rate)

本文采用一年期美国国债的收益率水平作为无风险收益率指标, 为了简化计算, 我们取1994-2005年的算术平均值, 经计算得出无风险收益率为年4.398%。

三、 对冲基金从事多空头股票套利的形式

指数套利(index arbitrage)。该股票套利形式是指对冲基金可以买入某一指数证券的同时, 卖出另一种指数类证券; 也可以买入某一时期的指数产品(通常是期货)的同时, 卖出另一时期的指数产品。对冲基金还有一种指数套利的方法。这种做法是, 根据某一市场指数构成的股票成分, 买入一揽子成分股票的同时, 卖出或卖空该指数期货, 以构成对冲系统风险的投资结构。在这种投资组合里, 买入的成份公司股票, 通常是那些基金经理认为被市场低估的股票。

股利追逐(dividend capture), 严格意义上讲, 股利追逐的投资组合并不是标准的多空头股票套利, 但是, 由于这种单边投资的时间非常短暂, 人们通常也将其近似地归类为多空头股票套利。

股票价格反映地是预期股利的时间价值, 因此理论上股利发放前后的股价都应该一致地反映这种时间价值关系。通常, 股利的发放一般遵循这样的程序: 在较早的时间公布分红除权日(the ex-dividend date), 在除权日的稍后时间根据除权日的股东名册实行红利发放, 这一时间通常称之为红利发放日(the dividend payment date)。由于各投资者的所得税率不一(例如在美国, 普通投资者的所得税率为35%, 而养老金和捐赠基金的所得税率为零; 而离岸基金的所得税率几乎都是零。), 使得即将分红派息的股票的价格在除息日临近的时的价格下降的幅度大于除息价和税后利息之和。如此, 对冲基金便可以在除息日买入该公司股票, 待次日开盘后不久抛出。这样的隔日交易就构成了对冲基金的股利追逐套利。

这一类对冲基金一般专注于某一地区的股票, 比如欧洲市场或者美国市场的股票; 有的则选择专注投资于某一行业, 比如IT产业, 或者金融服务产业的股票。多空头股票对冲基金投资组合的股票的行业和地区集中度通常都比其他对冲基金要高。

四、 多空头股票投资组合风险敞口的特点

多空头股票对冲基金构建投资组合主要投资特点为: 在某一类股票群当中找出失衡的比价关系, 买入比价偏低的股票, 卖空比价偏高的股票。

尽管在决定卖空数量的过程中, 基金经理的却需要根据贝塔(β)系数的大小决定其对冲比例, 但是, 多空头对冲基金并不刻意保持其投资组合的零风险敞口, 而是根据市场的整体走势, 适度保持其投资组合的风险敞口, 即:

在整体市场走势呈上扬态势时, 尽可能使其投资组合保持净多头风险敞口, 以便在未来股票市场整体趋势上升时获得多头盈利; 如果市场下跌, 对冲基金将要承受一定的损失。

在整体市场趋势呈下降态势时, 尽可能使其投资组合保持净空头风险敞口, 以便在未来股票市场整体趋势下跌时获得空头盈利。当市场上升, 对冲基金将要承受一定的系统风险。[4]

由于没有完全对冲股票市场的系统风险, 显然, 多空头股票对冲基金的风险敞口要大于股票市场中性对冲基金。但是, 由于此类对冲基金仍然有相当比例的风险对冲, 总的来说, 这种基金还是属于低风险敞口。

五、 实证分析及结果

在分析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指标体系包括收益率分析、 收益率分布特征分析和相关性数据分析三大类。以下, 以多股票对冲基金全行业数据序列数据分析为例来陈述本文的主要分析方法。

(二)收益率分布特征

绝大多数金融投资领域的学者们认为, 仅仅收益率和标准差指标并不能准确、 全面的反映投资组合的风险和收益特征。为了更精准地反映对冲基金收益和风险特征, 通常的做法是对投资组合的收益率分布的多次幂特征数值进行逐步计算。[6]95-101

均值(Mean), 反映的是投资收益率的算术平均数; 方差(Variance), 表示的是样本数据平均偏离其均值的程度; 偏度(Skewness), 反映的是样本收益率分布是偏离其均值的左边, 还是右边。如果偏度数值为负值, 表明样本收益率在均值左边, 即小于均值的几率更大; 如果偏度数值为正值, 表明样本收益率落在均值的右边, 即大于均值的几率更大。毫无疑问, 投资者欢迎偏度大于零的投资组合, 拒绝偏度小于零的投资组合。

(三)与股票、 债券市场收益率的相关关系

通过对历史收益率的分布特征的分析, 能够发现对冲基金和股票市场走势, 和债券市场走势的差异性, 同时, 还可以发现这种时间序列的分布与正态分布的差异性。但是, 对冲基金和所有投资者一样, 都是投资于股票, 债券, 其他固定收益证券及相应的衍生工具, [8]股票市场和债券等固定收益市场的变动肯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对冲基金的变动。为了测度这些变量之间联动变化的关联性, 本文选用了以下几项金融市场分析指标。

1. 24个月滚动相关系数

下图反映的是多空头股票对冲基金收益率与股票、 债券市场指数收益率的滚动相关系数的关系。

通过图5, 可以发现, 多空头股票对冲基金的收益率和股票市场的走势具有稳定的正相关性, 其相关系数的变动值最低为0.18, 出现在1996年下半年, 正是全球金融市场比较稳定的时期; 最高为0.83, 出现在俄罗斯国债危机和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崩盘期间, 国际金融市场最为动荡的时期。另一次高度相关性时期出现在2005年下半年, 正是全球石油价格疯涨时段。我们基本可以初步做出这样的结论: 股票市场越动荡, 对冲基金和股市的相关性就越大。[9]

六、 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 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多空头股票投资组合具有低风险敞口的特点。这种套利属于最典型的套利方式, 对冲基金在股票市场买入的多头和卖出的空头数量进行对冲, 尽可能使投资组合的风险敞口为零。

在整体市场走势比较明确的市场, 很多对冲基金并不介意适度的风险敞口, 因此, 他们在构建投资组合时不一定要保持零风险敞口, 而是适当保持多空头相抵后净多头或者净空头。很可能是, 在牛市保持一定的多头敞口, 即多头头寸大于空头, 以期在牛市获得更大的盈利; 在熊市保持一定的空头敞口, 即多头头寸小于空头, 以期在下跌的熊市获得更大的盈利。

多空头股票对冲基金全行业平均收益率高于代表传统投资工具的标准普尔指数和全球债券指数收益率; 多空头股票对冲基金收益率的时间序列不服从正态分布, 其三维和四维的分布特征表明其历史收益率虽然出现异常波动的概率较低, 但一旦出现, 损失很大; 多空头股票对冲基金收益率与传统投资工具的股票、 债券市场收益率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多空头股票对冲基金能够抵御市场系统风险, 在上涨和下跌的市场条件下都能够获得绝对收益。

从风险、 收益这两个方面分析, 多空头股票对冲基金是很有成效的一种投资策略。多空头股票对冲基金的整体表现好于股票市场指数和债券市场指数的表现, 对冲基金并不比传统投资工具更“危险”。

参考文献:

[1]陈舜, 刘东辉.刻意卖空投资策略在对冲基金中的运用及投资收益对比分析[J].南方金融, 2009(8): 57-60.

[2]陈舜, 邱三发, 凌洪.对冲基金风险收益特征的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 2006(9): 21-28.

[3]Edward I Altman.Distressed Securities: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 Market Potential and Investment Risk[M]. Maryland, USA: Beard Books, 1999.

[4]易纲, 赵晓, 江慧琴.对冲基金, 金融风险与加强监管[J].国际经济评论, 1999(1): 16-23.

[5]Manju Punia Chopra.Persistence & Survivorship Bias in Mutual Funds: An Indian Experience[M].Saarbrucken, Germany: LAP 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 AG & Co KG, 2012.

[6]Andrew W Lo .Hedge Funds: An Analytic Perspective[M].New Jersey, US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0.

[7]宋磊, 严明.基金: 国际优价飙升的始作俑者?[M].国际石油经济, 2005(4): 7-10.

[8]段玉强.对冲基金新特点及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5(10): 75-77.

篇6

前言

自从商品市场在人类社会中诞生以来,就一直伴随着物价波动的问题,尤其是在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这一问题表现的更为突出。传统物价理论认为,物价波动可以平衡市场供求关系,可以实现物价稳定,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因此,不但不应对物价波动进行限制,反而应该放开物价,任其随意波动。其实,物价波动不仅要受到市场供求状态的限制,而且还要受到市场投资效益的限制。由于企业投资市场的目的是获得收益,而并非市场供求平衡,因此市场供求状态服从于市场投资收益,进而形成市场供求状态限制物价波动幅度、市场投资收益决定物价波动方向的局势。在现实的市场运行过程中,物价自由波动不但不会促进市场供求平衡,反而会破坏市场供求平衡。在实际的市场经济管理过程中,不应该通过物价波动来调控市场供求关系,而应该通过对供求本身的调整来平衡市场供求关系,即供给不足时扩大生产和减少积累,需求不足时扩大消费和增加积累。

物价波动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也不是平衡市场商品供求关系的正确有效的方法,而是商品经营者非法投机的必然结果,是投机者侵犯他人财产的犯罪行为的一种具体表现。对此严重的犯罪行为,政府不应该通过调整市场供求关系这种和善的经济手段来进行“调控”,不应该放开物价任其随意波动,纵容侵害他人财产的犯罪行为,而必须建立稳定物价的严格法律,以法律手段对物价波动进行严格的限制,进而有效打击犯罪行为,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现代市场中流通的货币基本都是信用货币,物价波动将破坏这种由政府进行担保商业信用,进而损害政府的公众形象、降低政府的公众威信、削弱政府的行政能力。另外,印有众多伟人头像的货币信用的丧失,将意味着这些伟人头像变成了投机商的犯罪工具,使其成为投机商侵害消费者利益的“合伙人”,严重地损害了他们的光辉形象。

一般习惯地认为,在物价上涨的过程中不会出现供给过剩的情况,即通货膨胀与生产过剩不能同时存在,其实不然。通货膨胀指物价上涨,不能与其同时存在是物价稳定和物价下跌;生产过剩指供大于求,不能与其同时存在的是供求平衡和供小于求。物价波动与市场供求之间不仅存在单项对应关系,而且还存在着复杂的多重对应关系,同时也存在着多种复杂的市场运行模式。目前现实中的正在运行的市场模式,只是多种模式其中的一种,而且是运行效率最低的一种模式。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不仅存在通货膨胀或生产过剩的某种单一危机,而且存在两者兼有的“双重危机”。在此状态下,如果扩大需求,将导致更严重的通货膨胀;如果限制需求,必然造成更多的商品积压。物价波动不仅破坏市场商品供求关系,导致“双重危机”,而且它还是导致诸多社会弊端的罪魁祸首。它对社会的危害主要表现在:造成大量劳动者失业,犯罪率大幅度上升,浪费社会财富及自然资源,扩大贫富差别等等。无论这些严重后果的任何一种的存在,都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构成极大的损害。

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商品供给的“动态平衡”和“静态平衡”问题,因此,不仅要保证单一的“动态平衡”或单一的“静态平衡”,而且必须保持“动态供求”和“静态供求”的双重平衡,否则将形成市场风险,最终导致市场经济的全面危机。探讨市场平衡办法:建立商品市场的调控基金,当市场在动态商品供给过剩的情况下,基金购入商品,一方面作为市场的商品储备,繁荣市场和平衡市场供求关系,另一方面扩大企业商品销售,增加企业效益;当市场在动态商品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基金销售商品,一方面保证市场供给,维护货币信用,另一方面回收货币,维持市场供求的双重平衡。

在以往的货币发行过程中存在着两个极大的误区:一是认为扩大货币发行就会引起通货膨胀,二是认为货币发行只局限于个人和机构之间往来的小面值现金货币。其实,在商品供给不断增加和对商品价格进行严格控制的情况下,扩大货币发行不但不会引起通货膨胀,而且还可以起到大幅度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在货币发行过程中,不仅有小面值的通用现金货币可以发行,而且还有一个新的货币品种——机构之间往来专用的大面值“融资货币”可以投放市场。目前政府和企业之所以感到货币资金供给不足,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掌握发

行货币的主动权,不敢主动发行货币;没有开发出供应机构之间大额经济未来的专用货币,不知道如何去大量发行货币。一旦货币发行被当作一种主动的市场调控手段来加以利用,那么企业的“商品效益”和“货币效益”的实现将不会受到任何阻碍,市场经济将进入一个崭新高速的发展阶段;一旦新的货币品种得到开发利用,那么必将引起一场新的金融革命,进而有效地化解目前存在的各种金融风险及政府和企业的债务风险。

企业经营的基本目的是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必须通过“商品效益”和“货币效益”两步来进行实现,二者缺一不可。如果企业单纯创造了“商品效益”,而不能实现“货币效益”,那么其经济效益将是虚拟的效益;如果金融机构通过货币发行创造了“货币效益”,而企业不能创造相应的“商品效益”与其配合,那么经济效益自然也就无从谈起。“商品效益”与“市场均衡”之间互为反比关系,商品效益越高,市场供求差额就越大,否则相反。市场供给相对越大,就需要越多的“货币效益”与其相应产生,否则不能实现应有的经济效益,并且会造成商品大量积压,阻碍企业生存发展。企业在市场中的基本职能是创造商品效益,而金融机构在市场中的基本职能是创造货币效益,只要他们能够实现默契的配合,就能大幅度提高社会的整体经济效益,就能使市场经济获得超常的发展速度。但是,发展生产需要稳定的物价环境,没有稳定的物价环境,市场供求关系就会遭到破坏,生产发展必然受到阻碍;扩大需求必须首先稳定物价,否则必然导致通货膨胀,使扩大需求的措施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由此可见,物价稳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稳定物价是目前宏观经济调控的当务之急。

2001年7月4日(星期三)于沈阳

目录

一、物价波动的诸多弊端……………………………………(1)

(一)导致永久性通货膨胀………………………………(1)

(二)破坏市场供求平衡………………………………(5)

(三)导致整体经济萎缩………………………………(8)

(四)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10)

(五)限制科学技术的开发利用………………………(11)

(六)破坏货币信用………………………………………(11)

(七)导致企事业单位的债务危机……………………(12)

(八)损害广大民众利益………………………………(13)

(九)导致大批劳动者失业……………………………(15)

(十)扩大贫富差别……………………………………(16)

二、物价稳定的主要优势……………………………………(17)

(一)促进生产发展……………………………………(17)

(二)扩大市场需求……………………………………(18)

三、稳定物价的方法选择…………………………………(23)

(一)通过调整市场供求关系稳定物价……………(23)

(二)通过行政监管稳定物价………………………(24)

(三)通过法律制约稳定物价………………………(25)

一、物价波动的诸多弊端

物价波动理论认为,物价波动是由市场中的商品供求状况所决定的,即供给小于需求时物价上涨、供给大于需求时物价下跌、供给等于时物价稳定。同时认为,物价波动可以调整市场中的商品供求关系,即供给小于需求时抬高物价可以促使供求平衡,供给大于需求时降低物价可以促使供求平衡。因此得出结论:在常规市场经济运行失衡的情况下,放开物价可以平衡市场供求关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其实,物价波动是由市场运行效益和市场供求状况这两个因素所决定的,而并非单纯由市场供求状况所决定。在对物价波动进行限制的过程中,市场供求状况所起到是限制物价波动幅度的作用,即供给较大时物价上涨的幅度较小或下跌的幅度较大,需求较大时物价上涨的幅度较大或下跌的幅度较小,而市场运行效益则决定物价的波动方向,即有利可图时物价进行波动,无利可图时物价停止波动。企业投资市场的目的是为了盈利,物价上涨可以给它们带来丰厚的利润,所以抬高物价是其经营的必然选择,而降低物价会降低效益或导致严重亏损,所以必然被其强烈抵制。因此,在现实的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无论市场供求状况如何,物价始终保持不断上涨的波动趋势。由于市场供求状况只能限制物价波动幅度,不能改变物价的波动方向,所以市场?┣笞纯霾荒芷鸬娇刂莆锛壅堑淖饔茫锛鄄ǘ膊荒芷鸬狡胶馐谐┣蠊叵档淖饔谩2唤鋈绱耍椅锛鄄ǘ菇贾缕渌矫嬷疃啾锥说牟匀死嗌缁岬姆⒄构钩杉蟮奈:Α?/P>

(一)导致永久通货膨胀

市场的魅力是它可以使投资者获得盈利,如果投资者不能在市场中获得盈利,那么投资者必将退出市场。虽然投资者不是在市场中都能够获得了盈利,但有很多的投资者可以在市场中获得盈,就像股票市场可以使投资股票的人们获得盈利,但不是所有的投资者都可以在股票市场中获得盈利,又好比彩票市场可以使投资者获得暴利,但不是所有的投资者都可以获得暴利。尽管市场具有极大的投资风险,但是货币持有者们还是踊跃的向各种市场进行投资,不惜承担巨大的投资风险,由此可见投资人投资商品市场目的的明确性。由于市场投资者们所追求的是市场盈利而并非市场供求平衡,并且抬高商品价格可以给投资以丰厚的利润回报,因此,无论市场供求状况如何,通货膨胀都将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表现。见图

市场供给与物价波动和通胀盈利之间是成正比的关系,物价上涨,供给增加,通胀盈利增加;市场需求于物价波动和通胀盈利之间是成反比的关系,物价上涨,通胀盈利增加,市场需求减少。虽然通货膨胀会导致市场需求的下降,企业商品销售数量的减少,但是,直观的商品经营效益确显现上升趋势。因此,在经营过程中,企业必然选择抬高物价、减少商品销售数量、提高商品销售盈利的经营方式。见表

单位:亿元

人们在投资商品市场时,所追求的是商品经营利润的最大化,而不是商品销售的轻松状态。虽然抬高物价会降低商品的销售难度,但确可以大幅度提高商品的经营利润,因此商品经营者在选择经营方式时必然选择抬高物价和主动促进商品销售的经营方式。根据物价波动理论分析,在市场供求平衡的情况下物价将停止波动,并保持永久性的稳定。“供求平衡”的概念是什么呢?是指市场中的商品总体上能够销售出去,不存在积压商品。试想,在目前市场中商品大量积压的情况下物价都始终处于上涨状态,那么在商品整体畅销和市场中不存在积压商品的“合同式”供求模式下物价会体现怎样的波动趋势呢?当然答案只有一个:更加严重的永久性通货膨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然它也是检验任何一种经济理论的唯一标准。从实际情况来看,物价的长期波动并没有使其趋势逐渐平稳,而是始终保持通货膨胀的态势,由此可以证明物价波动理论不符合实际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物价波动不仅受市场供求状态的限制,而且还要受到市场盈利状态及其它物价波动条件的限制。企业在商品市场中进行投资的根本目的是获得盈利,而盈利的前提是成本之上是商品销售价格,因此,物价波动必然受到市场盈利状况的严格限制。物价长期的自由波动不但没有起到平衡市场供求关系的作用,而且物价波动的幅度也没有趋向于稳定。物价波动的实际趋势并没有指向物价稳定,而是指向通货膨胀,这就充分说明物价的自由波动不会以波动的停止为终点,而是以通货膨胀为永久的波动状态。

物价波动理论认为,物价随市场供求状况进行波动,就是说市场供求状况的主动的变化因素,物价是随之变化的被动因素,同时又说物价波动会促进市场供求平衡,把物价波动当作主动因素,市场供求当作被动因素,这两种观念是相互矛盾的。如果物价是随供求关系来进行被动的,那么就没有必要对物价进行主动的调整;如果通过调整物价来平衡市场供求关系,那么就是不相信市场供求关系对物价所进行的自然调整,即否定了传统的物价被动理论。既然承认物价随供求关系而波动,并且认为物价的自由波动可以促使市场供求达到平衡,那为什么还要强行调整物价,故意违反自己所承认的物价波动规律?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传

统理论是自相矛盾的。以稳定物价为追求目标,以纵容物价波动为实现目标的基本方法,这就是该理论的荒谬所在。对物价波动与市场供求状态之间相互影响的因果关系的认识矛盾:一方面主张通过调整市场供求关系来稳定物价——认为物价波动不是合理的市场行为;另一方面主张通过物价的自由波动了平衡市场供求关系——认为物价波动是合理的市场行为。那么到底是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物价波动,还是物价波动决定市场供求关系?以谁为主动因素或以谁为被动因素是合理的市场调整方法呢?物价波动理论对此根本无法进行解释。如果物价的自由波动可以起到平衡市场供求关系的作用,那么我们目前所看到的经过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由物价进行调控的市场,应该是一个供求平衡和物价稳定的市场,而不是永久性通货膨胀的市场。物价波动理论的错误有二:一是认为只有市场供求状况从经济角度可以对物价波动起到独立限制作用;二是认为市场供求状况可以改变物价的波动方向。在为利润而运行的市场经济中,无论商品供求状况如何,物价都将始终保持不断上涨的波动趋势。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情况呢?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价上涨与下跌的幅度差别

在现实的物价可以波动的市场中,即有畅销涨价的商品存在也有滞销降价的商品的存在。在其它物价波动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涨价商品的价格上涨幅度不能与降价商品的降价幅度保持一致,那么就会造成供求失衡。假设目前市场中有A、B两种商品,A商品供给1000元,B商品供给1000元,市场需求2000元,市场供求处于平衡状态。当A商品涨价50%的时候,A商品的市场供给增加至1500元。这时,B商品必须降价50%,即B商品的市场供求必须减少至500元,才能保证市场供求在物价波动过程中保持平衡状态。见图

从该图中可以看出,虽然商品涨价没有幅度的限制,但商品降价确要受到幅度的严格限制。一旦商品涨价的幅度超过100%,那么商品供求平衡就必然会被打破,物价波动理论将与现实完全脱离。况且任何商品经营者都不会为实现市场平衡而做出大幅度的降价牺牲,即使有此牺牲精神,也不会使市场达到平衡。

实际是物价波动情况必须与坐标中的直线相符合,否则物价波动将导致市场供求失去平

衡,而实际上的物价波动情况是不可能与坐标中的平衡直线相符合的。物价波动理论只是在该坐标直线上适用,而实际的物价波动并不在该直线上,况且该直线并不包括完整的物价波动内容。

因为:商品涨价幅度≠商品降价幅度

又因:物价上涨的限制>物价下跌的限制

所以:实际商品涨价幅度>实际商品降价幅度

在总体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畅销商品涨价的幅度会高于滞销商品的涨价幅度,它们两者的相互关系如“实际波动曲线”所表示的那样,A商品的上涨幅度增加时,B商品的上涨幅度会相应减少,而不是象“理论波动直线”所表示的必须与A商品上涨幅度相反的同等幅度的下跌。从该坐标中两波动线的对比可以看出,物价波动理论与实际物价波动情况相差的距离是多么的遥远。涨价没有幅度的限制,它有无限的发展空间;降价有严格的幅度限制,最多下降100%。因此,物价上涨与下跌不是同等的波动条件,其波动不会趋向于市场供求平衡,而是趋向于通货膨胀。

2、物价上涨与下跌的时间差异

确定畅销商品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因此它的价格会很快的上涨;确定滞销商品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它的价格会滞后下跌(即使它的价格会出现下跌的情况)。畅销商品的价格很快上涨,滞销商品的价格没有及时跟上,这必然要造成整体的通货膨胀。在畅销商品价格首先上涨之后,滞销商品与畅销商品之间的价格对比发生了变化,这就涉及到一个商品“绝对涨价”与商品“相对降价”的问题。所谓“绝对涨价”,就是某一商品价格的绝对上涨;所谓“相对降价”,就是说虽然某一商品的价格没有发生变化,但相对涨价商品而言,它的价格对比发生了相对下降的变化。在新的市场供求关系的条件下,原来的畅销商品和滞销商品将处与接近的销售状态,因此滞销商品不用通过降价的方法就可以提高销售速度。不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的分析,只是从表面看,“商品涨价的时间=商品降价的时间”的公式就是根本不可能成立的。由于物价上涨在先,降价在后,而且是否降价不可确定,所以市场总是物价趋势不显现平稳,而是显现通货膨胀。

3、物价上涨与下跌的利润差异

任何一个市场的投资者,他参与市场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盈利,否则他将不会进入市场。如果某一种经营行为不能为其带来效益,那么投资者必将拒绝这种行为。商品涨价的利益得失与商品降价的利益得失是完全相反的,因此,投资者将完全接受商品涨价的要求,拒绝商品降价的要求。由于物价波动直接受到市场利益的严格限制,而并非市场供求关系的直接限制,所以物价波动不能发挥平衡市场供求关系的功能。市场竞争也是盈利之争,而并非平衡之竞争。对于商品涨价来讲,它可以为经营者带来丰厚的利润,可以使经营者的财富大幅度增值,所以商品涨价非常顺利;对于商品降价来讲,它将给经营者造成损失,使其财富相对减少,所以商品降价是非常困难的。见图

对于涨价商品来讲,自然收益丰厚,不会拒绝涨价的要求,而对于降价商品来讲,必然导致严重亏损或减少盈利,企业当然要拒绝大幅度降价的平衡要求。比如一种商品涨价20%,在原来的价格基础上会增加20%的盈利,而降价20%将在原来的价格基础上增加20%的亏损,这就是物价涨跌波动的又一个不平等因素。仅从本小标题的本身即可以看出,商品涨价的利益得失与商品降价的利益得失是根本不可能相等的。物价波动的稳定条件是市场对涨价与降价限制的完全平等,由于实际上物价波动存在着很多的不平等条件,所以物价波动的实际趋势不指向物价稳定,而指向通货膨胀。根据目前的物价波动理论来判断:如果市场处于平衡状,那么物价将停止波动;如果物价波动可以促使市场平衡,那么目前的市场应该是平衡的市场,而不是失衡的市场;如果物价波动可以促进市场平衡,那么限制物价波动的所有因素都应该是平等的,否则物价的波动趋势将不会指向供求平衡。假设目前的市场处于供求平衡和物价稳定的状态,那么必然遇到以上3种物价波动不平等因素的影响,进而失去原有的平衡状态。通货膨胀可以使企业扩大盈利,但企业每实现10%的利润,那么市场中就会出现10%的购买力缺口,导致10%的供给过剩。企业利润的实现是以市场商品供求平衡的破坏为代价的,它们两者只能选择其一,不能同时兼得。企业参与市场经营是也盈利为目的,所以他们必然抛弃市场平衡,追求经济效益,进而导致永久性的通货膨胀。

(二)破坏市场供求平衡

物价波动理论认为,物价波动可以起到平衡市场供求关系的作用,其实不然。物价波动不但不能平衡市场供求关系,反而会破坏市场供求平衡。由于通货膨胀可以存在于任何一种市场供求状态,而物价在不断上涨的过程中,本身即可以“制造”生产过剩,因此,只要有通货膨胀存在,那么同时必然伴随生产过剩的存在。见表

单位:亿元

一般认为,通货膨胀与生产过剩不能同时存在,其实不然。通货膨胀指物价上涨,不能与其同时存在是物价稳定和物价下跌;生产过剩指供大于求,不能与其同时存在的是供求平衡和供小于求。物价波动与市场供求之间不仅存在单项对应关系,而且还存在着复杂的多重对应关系。见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物价波动与商品供求之间共存在9种对应关系。但是,在常规的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只有“物价上涨——供大于求”这种组合是最为常见。在这种双重危机的市场运行模式下,扩大需求将导致通货膨胀,压缩需求将导致生产过剩,社会经济很难获得较高的发展速度。即使在物价波动模式下社会经济是不断发展的,但它所付出的代价是非常沉重的,此模式是一种高消耗低效率的原始市场运行模式。这种双重危机的组合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于市场经济的常规运行中,其主要原因就是通货膨胀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永久性存在。

物价波动理论认为,在总供给等于总需求(静态平衡)的情况下,物价将处于稳定状态,否则物价将发生波动。其实市场中的物价波动是受动态供求状况影响的,静态的供求关系不会直接影响。动态供求状况与静态的供求状况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别,两者平衡其一必将失衡其二。那么物价应该按那一种供求状态来进行波动呢?想必该理论没有对此进行明确的解释。因此,可以说物价波动观点没有足够完整的理论依据。

①总供给=总需求.④静态需求>动态供给.

②动态供给=动态需求.⑤静态需求>动态需求.

③静态供给=静态需求.⑥静态供给=动态供给.

⑦动态平衡:商品产量/时间=商品销量/时间(市场无积压商品)

⑧静态平衡:总供给=总需求(市场商品总量=社会货币总量)

⑨总供给(总的商品供给)=总需求(总的货币需求)

动态平衡的概念:等待购买的商品。商品积压的时间:商品等待购买的时间。在供求平衡的情况下,市场中不存在等待购买的商品,即市场商品存量为“0”。在动态平衡情况下,市场中的商品将以合同的方式进行供给,商品生产之后即可以销售(这对企业来讲是最好的销售效果),因此,任何商品都没有市场存放的时间,即商品积压时间为“0”。但是,这种情况只能在完全合同化生产的模式下才能形成,而市场经济不是完全的合同经济,也不可能形成完全的合同经济。

“①、②、③”为理论要求的供求平衡公式,“④、⑤、⑥”为实际的市场运行状况。如果“④、⑤、⑥”不能同时保持平衡状态,那么市场平衡也就不可能不存在。在传统的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下,“④、⑤、⑥”是不可能保持平衡的,因此,物价波动理论所期待的供求平衡(双重平衡)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市场供求平衡不是单一的平衡(静态平衡或动态平衡),而是一种双重的平衡(静态动态同时的平衡)。物价波动观点只看到单一的市场平衡,忽略了双重的市场平衡(或两种单一平衡的概念混淆不清),因此,这种观点当然也就经不起市场的实际检验了。

物价波动情况下的动态供求和静态供求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变的,动态的市场供求状态并不代表静态的市场供求状态。物价波动直接受动态供求状态的影响,而不受静态供求状态的影响,但静态供求状态对未来的动态供求状态会造成直接的影响,因此也就会对未来的物价波动会造成影响。物价波动理论认为,目前市场中的商品总量与社会中的货币总量相比数量较少,因此,实质性的生产过剩情况并不存在。这种观点的错误所在是把市场中商品供求的“动态平衡”与“静态平衡”混为一谈。所谓“动态平衡”,指市场中的商品产量与商品销量之间的相对平衡;所谓“静态平衡”,指社会货币总量与市场商品总量之间的相对平衡。它们彼此之间同样是较为复杂的多重对应关系。见图

动态供小于求动态供求平衡动态供大于求

静态供小于求静态供求平衡静态供大于求

动态供给:单位时间的商品生产总量静态供给:某一时间的市场商品库存总量

动态需求:单位时间的商品销售总量静态需求:某一时间的社会货币储备总量

动态供求状态与静态供求状态之间同样不是单一的三种对应关系,而是多重的九种对应关系,它们与三种不同的物价波动状态构成更为复杂的市场运行模式。见图

物价上涨物价稳定物价下跌

静态供小于求静态供求平衡静态供大于求

市场中整体的物价上涨造成动态的生产过剩,对动态的市场破坏造成破坏。企业生产是根据市场中的动态需求来进行的,只有动态需求可以实现企业的商品销售。静态需求是一种潜在或未来市场需求,它不能为企业实现动态的商品销售,因此企业不会根据静态的不可确定的需求来制定实际的生产计划,这就必然导致静态供给的萎缩,进而对市场的静态平衡造成极大的破坏。由于动态的商品生产面对动态的市场需求,所以存在于静态之中的通货膨胀风险总是被动态的生产过剩现象所掩盖。由于经济学家要控制静态的通货膨胀风险,所以他们制定的经济策略必然加重动态的生产过剩。另外,市场供求平衡公式还可进行细分:

企业在物价波动的市场环境下,由于商品大量积压,因此导致生产资金周转的困难。为解决生产资金不足的问题,企业从银行大量贷款。企业贷款主要用于商品生产,因此造成市场动态生产资料需求的增加及价格的上涨、静态生产资料需求的下降及潜在的生产资料供给过剩的风险,造成动态生活资料需求的下降及生活资料供给过剩、静态生活资料供给的减少及静态生活资料的通货膨胀风险。探讨商品市场的供求平衡问题,不能只从单一的动态平衡或静态的角度去进行思考,也不能从单一的生活资料或生产资料的角度去进行思考,而要从全面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这样才能找到正确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在现实的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由于物价的波动方向取决于市场的盈利状况,所以资本家追求利润并得到了丰厚的利润回报,而物价波动理论追求市场平衡,但始终没能实现市场平衡。

(三)导致整体经济萎缩

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是单一生产的发展,而是生产和需求的共同发展。由于物价波动将导致需求下降,因此必然导致社会整体经济的萎缩。见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随着物价上涨幅度的不断增加,市场商品的销售量在不断减少,因此市场经济的运行状况也就随之不断萎缩。一般认为,通货膨胀有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其实是市场需求在促进经济增长,而不是通货膨胀在促进经济增长。由于在物价自由波动情况下扩大市场需求会引起通货膨胀,所以被误认为是通货膨胀在促进经济增长。

在物价波动情况下,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之间互为反比关系:当物价上涨时,市场中的商品供给总量相对增加,商品需求总量相的对下降;当物价下跌时,市场中的商品供给总量相对减少,商品需求总量相对增加。见图

通过该公式可以计算出,在供求失去平衡的情况下,怎样进行调整才能达到市场供求关系的相对平衡。在物价波动情况下,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之间互为反比关系:当物价上涨时,市场中的商品供给总量相对增加,商品需求总量相的对下降;当物价下跌时,市场中的商品供给总量相对减少,商品需求总量相对增加。马克思说:“需求按照和价格相反的方向变动,如果价格跌落,需求就要增加;相反,价格提高,需求就要减少”。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之间的量比公式如下:

当该系数为“1”时,市场处于平衡状态,否则处于失衡状态。

此关系成立的基本条件是:在供小于求情况下,提高物价或降低需求可使商品供求达到相对平衡,当供大于求时,降低物价或扩大需求可使商品供求达到相对平衡。在物价静止情况下,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之间互为正比关系:在供小于求情况下,扩大供给可使商品供求达到相对平衡,当供大于求时,扩大需求或压缩供给可使商品供求达到相对平衡。虽然说“双重危机”是阻碍经济发展的运行模式,但“物价稳定——供求平衡”也不是最好的经济运行模式,最好的经济运行模式是“物价稳定——供小于求”,因为只有此种模式与人类社会的真实供求状况完全相符。只有此种模式,才能为市场经济提供一个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才能使社会中的潜在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大幅度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说稳定物价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关键环节。在整体物价上涨的情况下,市场供给也会随之相应增加,同时,企业通过商品价格的上涨,其盈利幅度也会随之增加。通货膨胀是幅度越大,市场供给越高,企业的盈利幅度以就越高,同时市场需求相对减少。见图

从该图中可以看出,在供给大于需求的区域(供大区),可以通过降低物价,或扩大需求来平衡市场供求关系;在需求大于供给的区域(求大区),可以通过抬高物价或压缩需求来平衡市场供求关系。由此可见,通货膨胀有降低市场需求的作用。因此,在企业盈利幅度增加的同时,由于商品销售量的减少,其实际的盈利数额在计算数字上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如果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实质上的盈利水平是显下降趋势的。见表

单位:亿元

在市场整体通货膨胀的过程中,一些物价上涨幅度超过平均通货膨胀幅度的企业增加效益,其资本可以得到不断的扩张,而一些物价上涨幅度低于市场平均通货膨胀幅度的企业将造成亏损,导致资本的不断萎缩。为了在市场中获得盈利,企业必须大幅度抬高物价,否则将被通货膨胀所消灭,因此市场竞争自然地变成了抬高物价的竞争。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需求不断下降,市场中的商品销售数量及整体盈利水平不断下降,整体市场经济处于不断萎缩的运行趋势。

(四)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物价波动理论认为,物价波动可以合理配置资源,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应用,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其实并非如此。实际情况是,通过物价波动把资源非法地配置给肆意抬高物价的投机商们,而广大劳动者确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资源配置表面上是如何利益资源的问题,而实质上它是争夺自然财富及社会财富及损害广大民众利益的问题。自然资源及社会资源都是全体民众的共同财富,不能当成投机商的猎物任其随意侵占。如果所谓的优化资源配置就是把资源配置给投机商,并任其随意侵犯广大民众的利益,那么这种资源配置将无任何合理性可谈。

以人类目前生活的地球来看,其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有效地利用和保护资源是目前经济理论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目前世界上的各个国家也都非常重视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问题。那么物价波动对资源的浪费又是如何体现的呢?前面已经探讨过物价波动导致双重市场危机的问题。在生产过剩状态下,由于大量的商品积压,使其商品不能及时投入消费。由于其中有很多商品是具有一定保持期限的,如果不能及时投入使用,必然造成巨大的物质浪费。市场中的任何商品的生产,都要消耗掉大量的资源。商品的大量损失同时也是资源的巨大浪费,这对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极其有害的。另外,生产过剩将导致劳动力的过剩,企业生产能力的过剩,这就必然造成人才资源、劳动力资源和企业生产力资源的极大浪费,给人类社会造成更加严重的损失。

物价波动造成趋势性的通货膨胀,导致对市场需求的激烈竞争。在一定市场物价水平的情况下,竞争实际上是企业经营成本的竞争。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从这一角度讲,掠夺自然资源是最好的降低成本的方法。因此,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自然资源的消耗是非常大的。目前的企业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都是从低成本的角度去开发资源的,他们根本不考虑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问题,结果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将给人类未来的生存造成巨大伤害。比如对森林的开发利用,虽然森林开发与植树造林相结合有利于森林资源的保护,但这必然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不利于市场竞争,因此企业只是破坏性地开发森林,而不是在开发森林资源的同时有效地保护森林,这必然最终导致森林的彻底毁灭,事实上森林的大面积缩小充分说明资源破坏程度是何等的严重。

(五)限制科学技术的开发利用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作用,它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能力,没有科学技术也就没有今天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为什么说物价波动会限制科学技术的开放利用呢?因为市场在动态的生产过剩状态下科学技术的利用空间将被大幅度压缩。科学技术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新产品开发,它将增加市场中的商品品种,同时也增加市场中的商品数量;二是提高现有商品的生产效率,它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时也增加市场中的商品供给数量。在生产过剩状态下,提高生产能力只会造成更多的积压,导致企业更严重的亏损,因此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必然受到极大的限制。

在生产过剩状态下,由于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激烈竞争,所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一种竞争的基本手段。一旦某种技术开发出来,它必然成为开发者的所有财产,不会在社会中普遍推广使用,这就限制了科学技术的全面推广。另外,物价波动将导致失业率上升,这就必然增加小规模商品生产企业的数量。企业生产规模与科学技术的应用规模及企业生产效率是成正比的关系,小规模生产的生产效率低于大规模生产的生产效率,这是已经被无数加以证明的无可争辩的事实。人类社会的单位生产规模,从个人、家庭的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小规模生产,发展为企业、公司、集团的几十人、几千人或几万人的大规模生产。在这不断扩大的生产规模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高。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其生产规模总体上还是显现不断扩大的发展趋势,而小规模企业增加的趋势则对科学技术的开发利用形成极大的阻碍作用。

(六)破坏货币信用

货币是领取商品的流通式信用凭证,也可以说它是领取商品的流通式专用“合同”或重复使用的库存商品“提货单”。它是积累商品的证明。目前社会中存在着重多的财产所有者,每个所有者都拥有一定数量的财富,这些财富分别以消费品和商品的形式存在于社会和市场之中。货币的作用是证明其所有者拥有市场中一定数量的商品,它是商品的储备凭据或商品存储合同。当货币所有者需要消费商品时,他就到市场去领取商品,并把货币的所有权转让给商品生产者或商品经销者。其实商品的所有权不是商品所有者而是货币所有者,在频繁的市场交易过程中货币所有者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市场中商品的所有权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这一角度讲,货币可以起到积累商品和转移商品所有权的作用。在这种不断的财产转移过程中,如果物价发生上涨的变化,那么原来货币所代表的财富的数量必然会随之发生变化,货币所有者的财富就会受到损失,货币信用就会遭到破坏。

货币主要分为两个不同的种类:一是实物货币,它的流通价值是由它自身的消费价值来进行决定的,它基本上不存在信用损失的问题;二是信用货币,它的流通价值是由发行者来进行担保的,一旦物价发生波动,货币信用将遭到败坏。目前在市场中进行流通的基本上都是信用货币。信用货币的基本用途就是以其最简便的保存方式来储备品种繁多的和不易保存的商品。信用货币的价值不是来源于凭证本身,而是完全来源于它的市场信用,信用一旦丧失,货币也将随之销售消失。信用货币是由政府委托发行的,这种货币的信用完全是由政府来进行担保,货币信用实质上就是政府的信用。政府财产占社会财产总量的比例越高,货币信用就越是可靠,因为货币是由政府发行的,是政府的商品债务。如果政府没有足够的商品与其相应存在,那么一旦其它非政府控制的商品所有者拒绝与政府发行的货币进行兑换,那么市场供求关系必然遭到严重的破坏。货币信用指货币领取商品的信用,一定数量的货币可以在任何时候兑换相同数量的商品,从这一角度讲,货币信用完全是一种商业信用。货币信用是由政府控制的市场中的商品供给作为基本保障的。如果一定数量的货币在不同的时间里不能从市场中兑换同等数量的商品,那么就说明货币信用遭到了破坏,同时也损害了政府的信誉,导致民众对政府的不满。在市场经济中,任何交易都是债权、债务转的换过程,商品与货币之间的交易也不例外。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政府首先以货币支付工资,形成商品债务,之后再用它投放市场的商品赎回货币,偿还商品债务。如果政府不能以商品偿还货币债务,那么也就说明它破坏了货币信用,违反了市场公平交易的规则。从实际物价整体上涨的情况来看,货币信用显示不断下降的发展趋势,这充分证明市场侵略行为的长期存在。实际上,货币发行人或商品经营者也决不会在市场交易中多付给货币持有者超出货币信用的商品,他们最多是执行原来的商品支付协议,即维护原来的货币信用。货币发行人和货币信用担保人必须保证货币领取商品的信用,如果不能保证,货币将难以在市场中长期顺利地进行流通。

货币信用也有“动态信用”与“静态信用”之分。所谓“动态信用”,就是市场具体交易过程中所形成的货币信用;所谓“静态信用”,就是社会中的货币总量相对市场商品总量的交易信用。在静态市场供求平衡的情况下,社会中的每一元货币,都有等量的商品与其对应存在,无论这些货币分批购买商品还是同时购买商品,市场都能够全部满足,因此不存在静态货币信用的丢失问题。但是,在静态商品供给小于静态货币供给的情况下,一旦大量的货币需要兑换商品,那么必然导致动态的通货膨胀危机,导致严重的动态货币信用的丢失。货币信用最终是由市场中的商品来进行维护的,市场中的商品存储丰富,货币信用就会受到很好的维护,否则相反。静态货币信用是动态货币信用的根本保证,没有动态货币信用的存在,动态货币信用也将很难维持长久。

(七)导致企事业单位的债务危机

物价波动理论认为,负债经营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其实不然。对于债权人来讲,如果负债人不能按期归还借款本金和利息,那么将对债权人造成严重损失。对于负债人来讲,如果他所投资的项目不能获得足够的收益,那么他将无力归还借款本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负债经营一旦出现亏损,它不但给自己造成经济损失,而且还将给债权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它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双重的破获作用。另外,负债经营的成本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差,这些不利因素都将对经营者造成不利影响。由于债务危机中有大量的债务纠纷案件发生,这就增加了社会司法部门的工作量,造成司法部门人力和物力的严重损失。在债务纠纷过程中,债权人和债务人双方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来处理纠纷,这必将造成更大范围的经济损失,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更加严重的破坏作用。

1、导致企业债务危机

动态的生产过剩是物价自由波动的必然反映,在此状态下,市场购买力极度短缺,因此大量企业都不得不采取赊销商品的方式来进行经营,这就在市场中形成了巨大的商品债务。另外,企业由于资金短缺,相互之间大量借款,或向银行大量贷款,这就形成了巨大的货币债务。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债务给企业经营所造成的压力是非常严重的,大部分国有企业就是因此而走向破产的。另外,企业之间相互拖欠债务(三角债)不仅给一些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将导致严重的债务纠纷,给执法机构造成极大的工作压力。在危机状态下,企业之间的信任程度大幅降低,欺骗手段日新月异,欺骗圈套防不胜防,进而给企业经营造成极大的困难。政府在清理“三角债”方面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但由于生产过剩这一根本的问题没有解决,所以目前“三角债”仍是困扰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

2、导致金融危机

所谓金融危机,就是金融机构的债务危机,它是债务危机的又一种存在形式。金融危机是由于金融风险的存在而产生的,它是由银行的存、贷款比例来进行衡量的,“存贷比”越高,金融风险越大,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也就大。在企业经营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银行贷款将随之大幅度增加,否则企业经营将难于维持,这就形成高比例的金融风险。在生产过剩状态下,市场中的商品大量积压,企业实现利润的机会逐渐减少,亏损面逐渐扩大,因此,企业偿还银行贷款的能力也随之逐渐下降,金融风险逐渐增大。其实,金融机构的经营是非常被动的,它一方面必须保证对存款客户本息的按期支付,另一方面确不能保证贷款客户本息的按期偿还,一旦存款客户大量提取存款,那么将造成银行支付存款的严重困难。银行是依靠客户存款利息和企业贷款利息之间的差额来获得盈利的,一旦企业不能偿还银行贷款的本金和利息,那么银行将因无条件地支付存款客户的利息而造成亏损。如果这种情况发展到银行不能支付存款客户本金的程度,那么银行也就无法进行正常的营业了。一旦银行停止营业或倒闭,那么由此而产生的严重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从目前的贷款情况来看,企业贷款中的较大一部分都是从短期贷款变成中期,最终变成长期贷款和呆滞贷款。银行贷款的短期偿还要求和企业借款的长期占用要求形成不可调解的矛盾,这种矛盾是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银行贷款从局部方面来看是一种可以按期偿还的借贷行为,但从整体方面来看它是一种永远不能还清的债务,一旦要求从整体方面归还贷款,要求贷款从整体上运行下降趋势,那么银行将没有能力继续维持经营,因此必然导致严重金融危机的爆发。

3、导致政府的财政危机

政府在财政方面的巨额赤字是造成其财政危机的根本原因。在商品经营企业的销售及盈利状况不佳的情况下,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将出现困难。政府财政收入不足和财政支出的不断扩大,迫使政府大量地发行国债,这就造成政府巨大的债务负担。国债需要按期偿还本金和利息,如果政府不能按期偿还巨额的国债,那么将导致严重的债务危机。目前解决偿还国债的办法是发行新国债,将发行的一部分用于偿还旧的国债,另一部分用于弥补财政的资金缺口。这样做的后果是国债和利息的逐年增加,进而造成财政更大的资金缺口。国债的资金来源是企业和个人,国债不断大量的发行必然造成该项资金来源的枯竭。一旦这有限的资金来源不能负担政府大量的国债发行,而旧的国债又必须进行及时偿还,那么就会导致更加严重的财政危机。

(八)损害广大民众利益

人民利益是国家的基本利益,一切符合人民利益的行为及理论都是正确的,都是人民所拥护的,反之,一切侵害人民利益的行为都是错误的,为这些错误行为进行辩护的理论同样是错误的,而且错误的程度更为严重,必定最终被人民所抛弃。衡量一种行为或一种理论正确与否,不是看它是出自什么水平的理论家之手,而要看它是否符合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

1、劳动者是物价波动是主要受害者

在目前的社会中存在着众多的财产所有者,各个财产所有者之间都是通过市场交易相互进行往来的,而物价波动则导致这种看似公平的市场交易以及不公平的方式在进行着。对于商品供给者来讲,降低商品供给可以抬高物价,可以侵占货币持有者的财产;对于货币需求者来讲,降低需求可以压低物价,侵占商品所有者的财产。那么在此财产相互侵害的过程中,为什么总体上是货币所有者的财产受到侵害,而不是同等水平的侵害呢?因为无论怎样的物价水平,货币所有者都不能停止消费,否则他们将无法生存。商品可以消费,可以不去销售;货币不能消费,不能不去购买。在长期的通货膨胀过程中,商品经营者之间在进行着相互的财产侵犯,他们的伤害不是单一的,是相互之间的,而他们对广大劳动者的财产侵犯确是单方面的。市场财产侵犯的主动权掌握在商品经营者一方,劳动者是物价波动的主要受害者。

有观点认为,物价波动不会对消费者造成伤害,因为在物价波动的同时,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也在不断增加。其实,物价波动对劳动者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是指它对现实工资收入和过去工资节余的合计损失,并非现实工资收入的单方面损失。虽然在物价上涨的同时,个人的工资收入也会随之增加,不会对个人的财产造成动态损害,但是,它对个人的静态货币资产将造成严重损害。因此,个人工资的增加并不能证明物价上涨对个人财产不会造成损害。单从商品经营者的利益出发去研究经济问题是错误的,应该从全部财产所有者的利益出发来研究经济问题,这样的研究成果才是完善、合理的和可行的。物价波动理论偏向于通货膨胀,偏向于商品经营者,损害广大商品消费者的利益,尤其是广大劳动人民这种单一的商品消费者所受到的伤害最为严重。物价是由商品经营者制定的,由于劳动者不能取消自己的消费需求,所以只有任凭商品经营者的宰割。物价波动的主动权在商品经营者一方,劳动者始终都是被动受害的一方。长期的物价波动给劳动者造成的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如果计算起来恐怕任何商品经营者都无法对其进行全部的补偿,但劳动者的财产损失应该得到全部补偿,即使是物价波动赞成者的财产损失也同样应该得到全部的补偿。人类社会应该是一个以强扶弱的文明社会,而不应该是一个弱肉强食的野兽社会。

其实,通货膨胀对大部分商品经营者的利益都是具有极大伤害作用的。试想,通货膨胀将必然需求下降,一旦需求下降,那么市场中商品经营者的盈利机会就必然相应下降,企业经营就会遇到困难。市场被破坏了,市场需求的压缩将给商品经营者以毁灭性的打击,最终造成商品经营者和商品消费者两败俱伤的严重后果。商品经营者们没有认识到,他们的盈利要靠广大劳动者的消费来进行实现的,伤害广大劳动者的利益也就等于是伤害了他们自己的利益。商品经营者们以为,劳动者创造出商品的产值之后就可以把他们一脚踢开,他们不清楚商品经营者利润的实现也不能离开劳动者为他们提供的市场需求,因此,在他们伤害广大劳动者的同时,也就不知不觉地伤害了自己。

2、物价波动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经济犯罪行为

物价波动的结果不仅是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更主要的是所有者之间的产权变化,它涉及到所有者财产得失的问题。在市场经济中,法律主要是为保护各个所有者的财产权益而建立的,任何一个所有者都不能随意侵占另外一个所有者的私有财产。如果侵犯他人财产的行为一旦发生,那么将被视为经济或刑事犯罪,就会通过法律对其进行严厉的制裁。目前存在的经济犯罪现象主要有偷、骗、抢、贪等等,这些犯罪行为都是法律制裁的基本对象。但是,有一种侵犯他人财产的经济犯罪行为不在法律的限制之内,它就是长期存在于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危害极大的肆意抬高物价的犯罪行为。物价波动给民众造成的财产损失是任何一种经济犯罪行为都不能与之相比的。见表

设:每年通货膨胀率2%,个人货币资产60000亿单位:亿元

从表中可以看出,五年内民众的财产损失共计5764亿元。试想,怎样的经济犯罪或刑事犯罪能够给民众造成如此普遍和严重的财产损失呢?

物价波动理论是提倡物价波动的,它表面促进市场供求平衡,实质纵容经济犯罪,但它并没有意识到是在纵容经济犯罪。物价波动理论是维护犯罪行为的经济理论,它为犯罪人侵害被害人提供了一种即隐蔽又残忍的犯罪手段。物价波动的市场体制是靠欺骗和侵害广大劳动者利益来进行维持的。物价波动理论给物价波动以“调节市场供求关系”的美称,打着发展市场经济的幌子,其实质是对广大劳动者财富的贪婪侵占,对广大劳动者的任意欺骗,对广大劳动者辛辛苦苦得来劳动果实的残酷剥削,并造成广大劳动者本来就不富裕的生活变的更加艰难。面对这一血淋淋的犯罪事实,物价波动理论的倡导者们确熟视无睹,似乎理论的发明者和倡导者本身不在市场经济中生活,不会受到物价波动的伤害,其实他们也是物价波动的受害者,只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他们愿意牺牲个人利益而已,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还是非常值得赞扬的。

(九)导致大批劳动者失业

目前社会中存在的失业问题,一直是政府和理论界所关心和急待解决的疑难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那么就必须首先了解它产生的根本原因。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物价波动导致需求下降,因此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自然就会大幅度减少,劳动者失业的数量自然也就大幅度增加了。在动态生产过剩的情况下,市场竞争异常就激烈,为占领市场,企业必然会采取各种强力手段降低经营成本,而降低劳动者工资本身即是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从降低成本的角度讲,市场竞争也是压缩劳动者工资收入的竞争,当然也是扩大社会失业队伍的竞争。另外,企业在竞争中的失败,也将导致大量的劳动者失业。这充分说明物价波动是导致劳动者大批失业的主要原因。在激烈的压缩劳动者工资收入的竞争中,劳动者的工资收入逐渐减少,劳动强度逐渐增加,生存难度逐渐增大。在此激烈的劳动岗位竞争的情况下,有职业的劳动者都很难生活,失业者的生活就更加难以维持。由于大批劳动者生活在贫困之中,他们必然要以任何可能的手段来求生存,这必然导致社会中犯罪现象的增加,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进而导致政治危机和引起严重内乱事件的爆发。

有观点认为,劳动者失业之后可以到“第三产业”去“再就业”。其实,在整个市场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下,“第三产业”并非“世外桃源”,它的劳动岗位同样异常紧张,因此,它同样不能满足社会中大量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要求。劳动力过剩是一种整体普遍现象,而并非个别局部现象,决不能从局部的角度去解释整体方面所存在的劳动力过剩问题。在劳动力严重过剩的市场中寻找就业机会是非常困难的,试想,以政府、企业那样的能力都不能解决劳动者的就业问题,那么以劳动者自身的微薄之力又怎么能够解决其高难度的就业问题呢?由此可见,让劳动者失业之后自己去寻找新的职业是一种即不现实又不负责的做法。另外,该理论还认为,失业者的生活可以靠社会福利来进行解决,其实这种观点是非常荒唐的。试想,假如社会福利能够无偿地为失业者提供必要的生活用品,那为什么不能给他们“无偿”地提供一些劳动的机会呢?难道我们的社会已经发展到极其完美的地步,不再需要劳动者去进行建设了?另外,如果社会福利暂时没有能力满足失业者基本消费需求,那么失业者又靠什么来维持日常生活呢?让失业者依靠社会福利去进行生活,等于是给失业者开了一张生活上的“远期支票”。此“支票”何时能够兑现?无人晓得。在“支票”兑现之前失业者将如何生活?当然还是自谋职业。

“古典”学派认为,如果存在失业,则通过劳工之间的自由竞争,货币工资必然下降,直到实现充分就业为止;物价的自由升降可调节商品的供给与需求,故总供给衡等于总需求,普遍的生产过剩不可能出现,充分就业也能持久保持。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我们知道,人类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是无限的,问题不在于需要多少劳动力,而在于它是否能够为这些劳

动力的付出者提供足够的工资回报,使其能够维持正常的家庭生活。劳动者不仅需要吃饱穿暖,而且还要成家立业、娶妻生子、抚养老人。因此,低微的工资收入远远不能满足一般劳动者的日常消费需求。况且,劳动力本身是具有一定价值的,如果市场上的劳动力价格远远低其价值,那么就会出现劳动者不愿从事廉价劳动的现象。经济犯罪是一种高风险高收入“职业”,这正适合一些不愿意廉价出售劳动力的劳动者。在社会不能为劳动者提供具有较高回报的劳动岗位的情况下,为了维持生活,他们必然通过任何可能的行为,比如盗窃、诈骗、抢劫等犯罪行为来“创造”财富,这就必然导致大量犯罪现象的不断发生。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个人的工资收入也应随之不断提高,否则社会的经济发展就失去了意义。同时,每个劳动者都应该有稳定的生活来源,使其能够维持正常的生活需求,否则一些人的生活将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改善社会成员的生活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目的。如果社会经济发展没有使社会成员生活条件得到改善,那么这种发展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既然社会中的物质财富都是由劳动者创造的,那么他们同样有能力为自己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问题是社会能否为他们提供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关于劳动者的失业问题,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进行思考: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有很多事情要做,又有很多的闲置劳动力没有用武之地,如果把闲置的劳动力调动起来去做那些急需完成的工作,那么一定会取得意外的巨大收获。

(十)扩大贫富差别

物价波动使一部分商品经营者不断扩大收益,其财富不断扩大,于是商品经营者变得更加富有,而广大劳动者的财产则不断受到损失,财产逐渐萎缩,于是他们变得更加贫穷。久而久之,也就在商品经营者和广大劳动者之间逐渐形成了巨大的贫富差别。贫富差别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扩大等量劳动的价值差别

由于商品经营者占有巨大的财富,他们可以通过很少的劳动付出,获得极大的财富收入。同样的劳动付出,但所得到的劳动回报确有着天壤之别,这怎么能使收入低微的劳动者安心于自己现有的劳动岗位呢?同时,这种巨大的收入差别还会导致大量的劳动者对社会就及政府产生极大的不满情绪,进而引起动乱事件的发生。虽然政府都制定了按劳分配的原则,但在现实分配过程中,这一原则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在市场经济中,实际执行的是按不同的地区环境、不同的企业条件、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财产数量等等非平等因素所制定的非平等分配制度。

2,导致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在现实的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成功的商品经营者的财富在大幅度增加,他们可以过高档次的消费生活,而失败的商品经营者和广大劳动者的财富确在逐渐减少,他们只能过低档次的消费生活,甚至有很多人的消费条件根本不能满足其最低水平消费的需求。在贫富差别巨大的社会中,一方面富人拥有大量的闲置财富不能有效加以利用,另一方面穷人的生活极度艰苦,甚至最基本消费需求也不能得到满足。富人在社会中抵御生存风险的能力远远强于穷人。在危机到来在之时,首先面临生存威胁的是数量较多穷人,对于他们来讲,最直接的求生途径就是侵占富人的财产。富人与穷人在日常消费水平方面的差距极其巨大,富人的消费水平使穷人百般羡慕、百般嫉妒、以至百般仇恨。穷人们大多梦想自己能够过富人那样的富裕生活,但是,他们大多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对于穷人来讲,最直接的,容易实现的获得财富的途径,就是侵占富人的财产,因为只有富人才拥有可供他人侵占的大量的私有财产。穷人“侵犯”富人的财产,要拿回由自己所创造的那部分财富,富人当然不会把财产轻易让

给穷人,于是双方发生所谓发生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在人类的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的大规模

的发生,它的惨烈和在斗争过程中给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巨大的人员和财产的损失都是有目共睹的,它的每一次爆发都将给人类以毁灭性的打击。

3、导致广大劳动者日常生活的贫困

有观点认为,目前人类社会的整体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所以每个人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其实并非如此。在贫富差别逐渐扩大的社会中,虽然社会成员的平均收入在逐渐增加,但并非每个人的收入都在增加,有些人的收入甚至显下降趋势。贫富差别和底层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和社会中的贫富差别是成反比的关系,即社会中的贫富差别越大,底层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就越低。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社会中的贫富差别也在逐渐扩大,如果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低于社会贫富差别扩大的速度,那么底层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就会显下降趋势。在具有贫富差别的社会中,它的大多数财产被少数人占有,而广大民众只占有较少数量的财产。见图

从该图中可以看出,越是处于底层的劳动者人数就越多,但他们所拥有的财富数量确越少,因此其生活也就越为贫困。物价波动理论必须解决这样一些问题:是扩大贫富差别还是缩小贫富差别?是以少数人的利益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利益还是以全体民众的利益基本利益?是以少数人的奢侈生活为社会发展的基本标志还是以全体民众共同富裕的生活为社会发展的基本标志?如果扩大贫富差别,那么怎样才能给广大劳动者一个足够的生存空间?

4、压缩市场需求

贫富差别越大,货币积累率越高,动态购买力越小,因此越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一点可以通过现实情况来进行证明,也可以通过“恩格尔定律”来进行证明。

根据此定律可推导出:贫困地区消费率较高,市场购买力利用充分,商品普遍畅销,经济发展效率较高;富裕地区消费率较低,市场购买力利用不足,商品普遍滞销,经济发展效率较低。由此可进一步推导出:贫富差别率越高,“系数”越低,商品消费率越低,市场需求越少,商品积压越多,其经济发展的速度也就越为缓慢。

二、物价稳定的主要优势

物价波动具有多少、多大的弊端,那么物价稳定自然也就具备多少、多大优势。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讲,物价稳定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优势:

(一)促进生产发展

商品生产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环节,脱离商品生产,市场经济也就无从谈起了。企业商品产量是由市场需求量来决定的,市场需求量大,企业生产发展的空间就大,否则相反。在物价波动情况下,由于市场需求受到压缩,所以企业生产发展空间非常狭窄,甚至原来的市场也遭到破坏。在此情况下,企业现有规模的生产都难以维持,发展生产更是举步维艰。

反之,物价稳定则对企业生产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物价稳定条件下,市场具有稳定的需求,在这稳定需求的作用下,企业商品生产的速度将大幅度提高。在不考虑增加新需求的情况下,物价稳定和物价波动条件下的生产速度有着极大的差别。见表

设:物价波动幅度挖10%单位:亿元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物价稳定条件下,四个生产周期的商品产值合计为:400000亿元,而在物价波动条件下,四个生产周期的商品产值合计为:343900亿元,比物价稳定条件下的商品产值少56100亿元。如果考虑增加市场需求的因素,那么这一差距还会进一步扩大。商品的生产目的是为了使用,如果不能及时得到使用,那么一方面会造成企业的商品积压,阻碍企业生产运行,另一方面民众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限制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物价稳定条件下,市场需求得到很好的保护,市场中的商品销售较为畅通,因此企业的生产能力也将随之不断扩大。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效益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抬高物价,二是降低成本。但是,无论那一种盈利方式,它都将导致市场需求相对或绝对的下降。如果物价能够保持稳定,那么就可以通过扩大市场需求的方法来弥补由于商品产值和成本之间的差价所造成的巨大需求缺口,就可以实现商品全部快速的市场销售,并获得商品全部销售的完整效益。

目前企业分为两种不同类型:一是生产企业,二是服务企业。生产类企业在消费过程中有商品产出,而服务类企业在消费过程中没有商品产出,它只为生产类企业提供服务。在同等生产效率的情况下,生产企业所占的比重越大,社会的生产能力就越强,否则相反。在供求平衡的市场中,商业基本上没有推销的任务,因此它的规模也将大大缩小。但是,在供给过剩的市场中就需要商业来发挥其强大的商品促销作用,否则企业生产的商品将很难销售出去。物价波动的市场需要庞大的商业进行配合,因此它的很多企业都服务于商品销售,而不能从事商品生产。在物价稳定的情况下,市场中的商品销售压力减轻,不需要很多的企业服务于商品销售,因此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投资在商品生产方面的作用,进而使社会的整体生产能力大幅增强。

(二)扩大市场需求

目前人类的需求具有两种不同的概念:一是指人们生活的消费需求,它是一种无限的需求,永远都不能得到满足,一旦满足,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就走到了尽头;二是指市场的消费需求,它是一种有限的消费需求,是由货币流通而产生的,是社会经济运行总的成本支出。市场经济的发展是通过市场中的商品供求和商品需求来进行实现的,单纯的商品供给或商品供求都不能代表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在市场经济中,一切企业的经济效益都是通过供给和需求来进行实现的,供给和需求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来讲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需求也应该不断扩大,否则将会限制生产的发展。没有需求也就没有生产,有多大的市场需求也就有多大的生产发展空间,从这一角度讲,需求是生产发展的基本动力。扩大需求的直接方法就是增加货币投放。在物价波动情况下,增加货币投放会导致更为严重的通货膨胀,虽然货币投放可以起到扩大市场需求的效果,但由于通货膨胀的因素,其效果将被大幅削弱。见表

单位:亿元

从具体的计算数字来看,货币投放不会起到扩大市场需求的作用,但实际上,由于货币投放是在原来的物价水平上进行的,所以对当时是市场需求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就是物价波动情况下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如果能够在目前的商品市场中创造一个稳定的物价环境,那么市场需求就会随着企业生产的不断扩而大幅增加,最终从整体上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市场交易的实质就是劳动力与劳动产品之间的交易,交易平衡,企业则没有商品剩余,企业获得剩余商品,交易就会失去平衡。在劳动力和劳动产品之间的交换过程中,不断的有劳动产品的结余,这样才能使企业经营获得利润。但是,企业盈利是在商品销售之后,而并非以积压商品体现盈利,这就形成劳动力与劳动产品交换的巨大差额。由于企业的商品不能完全进行销售,所以造成“盈利”商品的全部积压。见图

交易障碍

劳动力和劳动产品都需要与货币进行交换,它们之间不能进行交换,因此在它们中间存在着极大的“交易障碍”。由于这种阻碍的存在,造成:一方面储蓄增加,另一方面商品积压;一方面劳动者失业,生活艰难,另一方面劳动产品积压、损失、浪费,生产发展受到极大的阻碍。解决的办法是:投入新的货币资金,将劳动力和劳动产品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劳动者和企业资本的作用,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另外,扩大市场需求还将涉及到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扩大需求的数量限制

随着市场商品供给数量的增加,市场需求也应该得到同步的增加,否则将会限制企业的生产发展。如果市场需求过大、供给不足,那么就会形成对市场中商品的抢购现象,并造成社会整体方面的消费困难。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即要不断地将自己生产的商品投放市场,同时也要从市场中不断地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因此,企业即是市场商品的供给者,也是市场商品的需求者。见图

从一个完整的商品生产或经营的过程来进行分析:企业供给市场的商品总值就是它的生产总值,企业从市场中所购买的商品总值就是它的成本总支出,两者之间的差额就是企业的经营效益。用公式表示为:

商品供给-商品需求=商品效益(计划效益)①

产值-成本=计划利润(计划效益)②

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利润(实现效益)③

货币收入-货币支出=货币效益(实现效益)④

企业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其产值构成市场商品供给总值,其成本构成市场需求总值,两者的差额构成商品生产利润。当产值(商品供给)大于成本(商品需求)时企业获得利润,但是会造成部分商品的积压,导致生产过剩现象发生。任何一个盈利企业都不能用自己的生产成本完全回购自己所创造的产值,对于一个盈利的市场来讲也是如此。那么盈利的企业或盈利的市场所制造的需求不足缺口由谁来进行弥补呢?当然是盈利企业的需求缺口由亏损企业进行弥补,盈利市场的需求缺口由亏损的市场来进行弥补。其实,在不扩大市场整体需求的情况下,企业是不会获得整体效益的。只有扩大市场的整体需求,才能使企业有一个整体盈利的机会,才能使大部分企业都能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

任何一个完整经营过程的结束都将体现为货币与商品的交换,其它形式的交换都包括在商品与货币的交换之中。比如货币在支付个人工资的时候没有发生商品与货币的交换的情况,因此它没有完成全部的商品经营过程,只有个人用自己的工资到市场中购买商品之后这一商品经营过程才告结束,对于服务行业来讲也是如此。对于一个完整的商品经济过程而言,货币重新回到企业之后这一过程才告结束。为什么说一个完整的商品经营过程要在商品与货币的交换中结束呢?因为个人或服务企业的收入来源于商品生产企业,包括于商品生产企业的成本支出,包括于商品生产企业的市场商品总供给。见图

个人效益=个人工资收入-个人生活支出.

企业效益=企业经营收入-企业经营支出.

银行效益=银行经营收入-银行经营支出.

服务效益=服务行业收入-服务行业支出.

政府效益=政府财政收入-政府财政支出.

效益总和=企业效益+个人效益+银行效益+服务效益+政府效益

政府、银行、企业、个人等都存在一个货币收、支的平衡问题,但在货币收、支平衡的情况下市场不存在整体货币效益。参与交易的某一方面货币收入的增加,必然导致另一方面货币收入的减少。在一个完整的经营过程中,货币收入大于货币支出的一方可以实现预计的货币效益,从而可以进一步扩大资本经营的规模,而货币收入小于货币支出的一方将形成亏损,其资本经营规模也将随之萎缩。凡是参与市场交易的任何一方,其目的都是在市场中取得货币效益,而货币在不增加发行的情况下是一个固定的数量,因此从整体角度讲,不增加货币投放就不能从整体上实现货币效益。凡是参与市场交易的任何一方,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货币效益,即实现全品种的商品节余,而并非实现商品效益这种单一品种的商品节余。全品种的商品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全面消费需求,单一品种的商品不能满足消费者全面消费的需求。比如:劳动者不能只用某一种商品来进行生活,企业不能只用某一种商品来进行生产。市场经济的生产,对于某一企业来讲是单一品种的商品生产,因此,它在生产过程中不但要创造商品效益这种单一品种的商品节余,而且必须将其转变为货币效益这种全品种的商品节余,否则企业经营就会出现困难,严重者将导致企业破产。

企业盈利的两个步骤分别是:1、创造商品效益;2、实现货币效益。创造商品效益是企业在生产经济中的基本职能,而实现货币效益确是市场的基本职能,这是一个基本分工的问题,决不能混为一谈。在目前的经济运行过程中,企业不但要创造商品效益,而且还要大搞商品促销活动,负责创造货币效益。其实,从整体角度来讲,企业的这种努力完全是徒劳的,因为创造货币效益不是企业的基本职能,企业即不能发行货币,也不能发放贷款,更不能发行国债。企业是商品效益的创造者,不是货币效益的创造者,货币效益要通过银行的货币发行来进行创造。那么银行发行多少货币可以满足企业实现商品效益的需要呢?首次扩大投放的数量应该与企业整体的商品效益相等,之后投放商品效益增长的部分。见表

单位:亿元

①本期货币投放=本期商品效益.

②本期货币回笼=上期货币投放.

③货币投放净值=本期货币投放–本期货币回笼.

=上期市场需求×利润率–本期货币回笼.

④本期商品效益=本期市场需求×本期利润率.

表中的市场运行模式是动态与静态双重平衡的运行模式:在动态供给过剩的情况下,政府扩大货币投放,并由市场调控部门购买过剩商品作为市场中的商品储备,以满足被扩大的动态和静态的商品需求。在企业进行下一阶段生产,并从市场中大量购买商品的时候,市场调控部门销售商品、回收货币,形成新的购买力储备,以准备为企业实现新的货币效益。如果政府的货币投放不是用于市场商品储备,而是直接用于商品消费,那么在企业为进行下一周期生产而从市场中大量回购商品的时候,就会出现商品供给不足的缺口,最终妨碍企业下一周期的商品生产。货币投放数量的多少取决于企业整体商品效益的多少,整体效益越高,货币投放量也就越多,否则相反。企业整体商品效益的多少取决于它们投入经营的商品总成本(市场需求)及计划利润率的多少,成本及计划利润率越高,商品效益也就越高,否则相反。社会资本总值的增长速度取决于社会整体盈利水平,取决于商品效益和货币效益的双向增长。如果把货币投放作为一种主动的经济调整手段,而不是被动地投放货币,并有效地为实现商品效益而服务,那么社会的资本总值就会大幅度得以提高,其综合国力也将随之增强,国家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也将随之大幅度提高。

2、扩大需求的方法选择

目前用于扩大市场需求的方法是五花八门的,但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种类:一是真实的扩大需求,即货币发行,它可以起到增加货币供给总量的作用;二是虚假的扩大需求,即扩大货币债务(比如国债及企债发行和银行贷款等),它可以起到提高货币流通速度的作用。货币是发行者的商品负债,货币发行是商品负债的发行,商品负债必须用商品来进行偿还,货币发行之后将永久地流通于市场,只要市场中有商品存在,其商品负债就可以不断地得到偿还,货币信用就会得到保护。货币债务是负债人向债权人的货币借款,它需要负债人用货币来进行偿还,而不是用商品来进行偿还,否则将违反原来签署的货币借贷合同。这就是货币与货币债务之间的本质区别。比如银行贷款是一种货币负债,偿还银行贷款必须用货币来进行偿还,负责将违反原来签署的贷款合同,给银行的货币流通造成阻碍,一旦存款客户提取存款,银行只能以贷款企业的商品来进行偿还,当然存款客户是绝对不会同意这种支付方式的。不仅银行贷款要求也货币进行偿还,其他形式的货币负债也具有同样要求。目前的货币理论认为货币债务也是货币,这种理解是完全错误的。由于对货币概念的错误理解,因此也就无法确定货币的准确定义。虽然通过货币负债可以提高现有货币的流通速度,进而扩大动态的市场需求,但是,货币负债需要偿还,一旦偿还,由它所创造的市场需求也就会随之消失,市场需求将出现更大的缺口。另外,货币债务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减少利润,造成企业经营上的巨大负担,阻碍企业生产发展。因此,扩大需求应该采用扩大货币发行这种真实的需求扩大方式,而不易于采用扩大货币债务这种虚假的需求扩大方式。

目前的货币发行只局限于小面值现金货币,由于它的面值较小,不适用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大额经济往来,比如商品批发、设备购销等等,所以它在的主要用途是满足企事业单位与个人或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小额经济往来,比如工资发放、商品零售等等。由于在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大额经济往来方面没有专用的货币充当媒介,所以它们之间只能依靠货币债务进行往来。货币债务与货币在使用上有很大的区别不同,货币债务在使用上有额度、期限和利息的限制,而货币在使用上则不存在这些限制。扩大货币债务一方面不能满企事业单位巨大的和永久性的货币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增加了它们的经济负担,导致其运营效益的大幅度下降。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发行一种大面值的企事业单位专用货币,一方面保证企事业单位在彼此之间大额经济往来方面的资金供给,另一方面化解企事业单位巨大的债务危机。企事业单位专用货币是一种大面值的凭证货币,除面值和流通范围之外,其它方面与目前市场中流通的小面值现金货币完全相同。见票样

货币发行不能只局限于单一品种的小面值现金货币(生活资料交易货币)的发行,它必须兼顾大面值企事业单位专用货币(生产资料交易货币)的发行,否则将造成货币发行的品种缺欠,导致企事业单位在大额经济往来方面的巨大资金缺口,进而严重阻碍企业的生产发展。金融创新不仅是创造新品种的货币负债务,更重要的是创造新品种的货币资产,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事业单位的资金短缺问题。

三、稳定物价的方法选择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清通货膨胀全面阻碍社会发展的真实面目,既然通货膨胀社会发展有极大的阻碍和破坏作用,那么就应该采取最有力的措施对其进行严格控制。那么采用什么方法才能对通货膨胀起到决定性的控制作用呢?下面提供三种方法以共选择:

(一)通过调整市场供求关系稳定物价

在物价始终显上涨趋势的市场经济中,稳定物价其实就是限制通货膨胀。物价波动理论的最终目的还是稳定物价,只是用来稳定物价的方法不当而已。前面已经对物价的波动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证明物价波动不能平衡市场供求关系,因此,物价波动的结果是通货膨胀,而不是物价稳定。物价波动理论主张通过压缩市场需求或扩大商品来治理通货膨胀,这是一种最不明智的选择。虽然通过压缩市场需求或扩大商品生产可以限制通货膨胀,但它只能减轻通货膨胀,不能制止通货膨胀,而且压缩市场需求和扩大商品生产都会加重生产过剩危机,阻碍社会生产发展。物价与需求之间互为反比关系,但不是相等数量反的比关系,而是具有一定差额的反比关系。见图

1、“平衡线”计算公式:X=Y

2、“盈利线”计算公式:X=Y+100

在不考虑需求变化对供给影响的情况下,物价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平衡直线”和“盈利直线”来进行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X”与“Y”在盈利直线上不是相等关系,而是“X=Y+100”的。需求下降只能降低通货膨胀的幅度,而不能制止通货膨胀。比如,在需求下降50%情况下,原来的通货膨胀就会被压缩50%,但原来的物价水平绝不会也随之降低50%。市场需求降低50%的事情经常出现,而整体物价水平降低50%确是一件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在需求被压缩50%的情况下,市场商品的销售数量也会被压缩50%,市场的整体盈利水平也将随之下降50%,而通货膨胀在市场需求严重损失的情况下,只是在幅度上有所控制,而没有完全制止,更没有出现物价整体同比下降的情况。通过分析可知,采用限制需求的方法稳定物价不但会导致市场需求的大幅度下降,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不能取得限制通货膨胀的良好效果。因此,限制通货膨胀应该避免采用压缩市场需求这种低效率、高付出的传统方法。

(二)通过行政监管稳定物价

以往的市场经济很没有发现可以通过调整市场供求关系能够稳定物价的,最终都要依靠政府的行政监管来对物价进行控制,社会主义国家如此,资本主义国家同样如此。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讲,由于大部分资本集中在政府手里,市场中的大部分商品是由国有企业所提供,所以政府很容易通过行政手段对物价实施监管,而且监管的效果也非常好;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来讲,大部分资本集中在私有者手中,市场中的大部分商品由私有者提供,所以政府很难通过行政手段对物价实施监管,更谈不上取得良好的监管效果。商品可以承认货币信用,也可以不承认货币信用;货币可以承认商品的交易价值,也可以不承认商品的交易价值。一旦政府以外的其它资本所有者拒绝用自己生产的产品兑换政府发行的货币,那么就会造成政府的货币信用极大损失,政府将难以控制由此而产生的极大的物价波动。从我国建国早期通过行政方式限制物价波动的例子来看,虽然当时的市场中的商品供给严重不足,但其物价并没有发生剧烈的波动,可见此方法的效果非常明显。如果在当时放开物价,那么通货膨胀必将发展到异常严重的程度,它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必然也是极其严重的。

目前各个国家在通过调整市场供求状态稳定物价的同时,普遍采用行政方式稳定物价。通过行政手段稳定物价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1、国家财产所占社会总财产的比例,比例越大,政府行政命令的执行就越顺利,稳定物价的效果就越好,否则相反;2、行政干涉市场商品定价的范围,范围越大,物价波动的机会就越小,稳定物价的效果就越好,否则相反;3、行政处罚的力度,力度越强,商品经营者违规的可能性就越小,稳定物价的效果就越好,否则相反。有些政府在采取行政方式稳定物价的同时,有意对一些商品采取放开价格的政策,认为这样可以“搞活”市场,其实这是一种自相茅盾的经济政策。本来通过行政方式限制物价已经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一旦对某些商品的价格采取放开政策,那么不仅放开价格的那些商品的价格会很快上涨,而且被限制价格的那些商品也会随着市场物价水平的整体上涨而上涨,最终导致市场中所有商品的全面通货膨胀。

通过行政方式法稳定物价的优点是,它能够对物价起到良好的控制效果,不会造成广大民众及遵守规定企业的财产损失,不会对市场经济的运行造成任何负面影响。不足之处是,它主要适合资本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不适合资本高度分散的资本主义国家。企业资本分散将意味着政府资本所占比重的不足,由于政府只有权利给自己的商品定价,没有权利给他人生产的商品定价,所以它不可能有效地通过行政手段对整个市场的物价进行控制。社会主义国家过去曾经有过很多通过行政手段控制物价波动的具体实例,可以充分证明其效果的可靠性,这就是社会主义国家企业资本高度集中于政府之手的原因。任何政府都没有完全放弃对物价的行政管理,即使在一个物价波动非常自由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如此。这就充分说明,放开物价不能制止通货膨胀,更不能实现物价稳定,只有限制物价,才能有效地制止通货膨胀,才能最终实现物价稳定。

(三)通过法律制约稳定物价

目前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法律,都是由政府为了维护两个方面的利益而制定的,一是维护国家成员的人身利益,即政治利益;二是维护国家成员的财产利益,即经济利益。如果法律能够有效地维护国家成员的政治利益或经济利益,那么这种法律就是一种完善的法律,否则应该进行修改或补充。在物价波动情况下,广大民众的经济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而这种损害是不受任何法律保护的,这就充分说明法律在保护广大民众经济利益这方面存在着极大的缺陷。此缺陷应该通过建立“物价法”的方式来进行弥补,否则不能使其法律得到完善。既然物价波动是一种经济犯罪行为,那么就应该以法律手段进行限制,如果通过经济手段来进行限制,那么就会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在依法稳定物价的市场中,某一种商品的价格一旦确定,将通过法律对其进行严格,使其价格永久保持商品上市时的原始水平。某一种商品的价格一旦确定,就成为该种商品的“法定价格”。如果这种“法定价格”被不法的商品经营者进行破坏,发生价格变化,那么国家法律部门将对违法的商品经营者进行严厉制裁,并令其商品价格回归到原来的水平。这样,物价波动就会得到最有效的控制,整体物价水平就会永久地保持在一个基本稳定的状态。

篇7

一、新的投资思路和策略的形成

2002年将是中国证券市场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市场主体的运作取向市场化和透明化。如前所述,无论是监管者、投资主体还是中介机构,依靠过去的资源(权利)垄断性带来的垄断利润的做法已经被打破,市场主体已经被迫从粗放式经营开始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在中国股市建立开始至去年,即使是调整或下跌行情中,证券公司依然可以从经纪业务中的佣金收入、自营业务中的申购新股、投行业务获得非常可观的收益。很多机构投资者利用手中的垄断性资源优势,即使在市场不景气时,通过操纵个股价格获得暴利。但是,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和监管的严格,证券公司和机构投资者的收入来源和途径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市场主体的运作开始不得不按照公开市场竞争的原则逐步进行,这种竞争局面的形成使市场的投资策略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投资游戏规则的建立发生变化。机构与机构之间的博弈时代的到来、监管的大幅度加强,在市场的大幅度调整下,市场原来的粗放式的随意性投资、联合做庄制被打破。游戏规则由原来的口头约定、依靠特有资金或信息资源优势确定,逐渐被在国家法律法规约束的范围内通过自由竞争或各利益主体之间的互动而形成所代替。弱肉强食的竞争时代将取代过去良莠共存制度保护的时代。

2、暴利时代的结束和微利时代的开始。随着投资者水平的提高、监管和舆论监督的加强,机构与机构之间的博弈使短期内获取暴利的投资方法很难再凑效。个别券种的运作周期开始延长,上升的方式也由按一定斜率的直线上升转变为波浪式缓步推进。在波段中操作获取微利而累积收益成为微利时代的主要获利方式。在这种时代,中小散户的获利变得更加艰难,而开放式基金的不断壮大,使他们开始转变投资途径,这也使得证券营业部不得不开始面对生存的危机。

3、投资方式向科学化转变。新的游戏规则的形成和微利时代的到来,使投资方式也有原来的粗放式做庄制开始向集约式的组合投资发展。以深入的研究为基础,通过科学的投资工具,运用现代的金融工程理论进行投资会开始受到机构投资者的重视。

4、崇尚绩优的投资理念开始回归。在上述推论下,重视绩优股、高红利、高分配股和蓝筹股将会转变为机构投资者主要投资理念。但是非理性的因素仍然会存在于这种绩优的投资理念中,主要表现在对一些个股的绩优预期,即目前这一股票还不是绩优股,但被市场预期为有可能成为绩优股。

二、一级市场投资分析

(一)2001年新股发行总结和2002年预测

截止2001年12月31日,2001年度首次公开发行A股的公司共有67家,全部在沪市发行,其中由境外上市外资股(B股或H股)首次增发A股的公司9家;在2001年上市的公司(包括2000年发行、2001年上市的公司以及两家历史遗留问题股)共78家。全年度首次公开发行A股的67家公司共发行股本总额792350万股(其中包括13家公司国有股存量发行7022万股),募集资金总额约542.6亿元。平均每家公司发行11826万股,募集资金8.1亿元,加权平均发行价格6.85元,简均发行价为10.27元。

展望2002年,上市公司发行新股的,募集资金额一般不超过其发行前一年净资产额的两倍会被严格执行。这意味着2002年首发A股公司的募集资金额将有显著下降,但股票市场募集资金总量肯定会大幅超过今年,中国联通、招商银行、保险公司等大型“航空母舰”将登陆A股市场,其单只股票融资额可能会超过今年的中石化,更多的“海归派”公司将在国内市场增发A股。

2001年11月份以来,发行市场有了新的变化,即所有新股以接近20倍市盈率上限这条不成文的规定确定发行价格,发行方式亦由网上定价发行改变为网上累计投标询价方式。这给我们传达出一个明确的信息,那就是2002年的新股发行市盈率可能最高就是20倍,发行价在2、3元左右的也可能会大幅度增加。

(二)潜在的风险和投资策略

在当前低价发行新股还比较少的情况下,二级市场较高的股价会对新股产生拉上作用,因而表现出目前一、二级市场价差较大,投机空间很大。但如果发行价格的走低的同时,新股数量在增长,市场不在以“低”为“稀”,大量的10元左右甚至更低定位的新股将会对现在市场上市盈率还高企的次新股产生下拉作用,这又必将造成整个市场的重心下移。2001年的实证分析表明应该在2002年在新股申购上应有所取舍,具体来说:

1、行业选择。2001年的中国石化、安阳钢铁上市首日微涨、随后跌破发行价已经表明新股申购的无风险性只是相对的。特别是在2002年新股发行市盈率上限20倍的情况下,对于那些二级市场行业平均市盈率就在20倍左右甚至更低的行业,如石化、钢铁等,应当适当回避。2001年实证表明,个股平均申购收益率较高的行业是:房地产、新材料、医药、电子元器件、公路桥梁等,均在0.4%以上。公路桥梁类上市公司往往由于较大的流通盘使中签率相对较高,较低的发行价又使首日涨幅较为可观,平均收益率高达0.7276%,应引起注意。

2、流通盘选择。2001年实证分析表明,申购收益率与上市流通盘存在马鞍效应,即流通盘适中的个股普遍收益率较高,而流通盘过大或过小收益率都较低。这是因为,流通盘过小,中签率就很低,因而收益率自然不高,(2001年流通盘小于4000万的新股平均中签率为0.1623%,平均申购收益率为0.3708%,估计2002年这类股票的中签率将低于0.1%);流通盘过大,则多半属于前述行业不看好的公司,当然对2002年即将发行的大盘蓝筹性质的股票,如中国联通等则另当别论,投资者反而应拆借资金、加大申购力度;流通盘适中的股票,中签率和个股收益率都能保证较高,应是大资金2002年申购的重点对象(2001年流通盘在4000万到2亿的公司平均中签率是0.5335%,平均申购收益率是0.5074%)。

3、增发A股选择。2001年有两个很显著的现象,一是纯B股增发A股的申购收益率较高,数据表明:2001年纯B股增发A股的公司有3家,其平均中签率高达1.9194%,平均申购收益率亦高达0.8522%;二是在国外上市回国增发A股的所谓“海归类”公司申购收益率较高,9月份之前H股增发A股的公司有3家,扣除中石化,其平均中签率和平均申购收益率分别为1.2691%、0.8177%;11月份以后H股增发A股的公司也有3家,平均中签率为0.2916%,已上市的两家公司平均申购收益率为0.2215%,而同期11月份以后发行公司的平均中签率为0.1582%,已上市公司的平均申购收益率为0.1729%。这表明,虽然在大盘进入弱市,一级市场发行进入第三个阶段即“有控制的核准制”后,平均中签率和平均申购收益率都明显有所降低,但这些“海归类”增发A股的公司依然由于其适中的发行流通盘和在国外市场严格监管下较规范的管理和较真实的良好业绩吸引了广大投资者,相信在我国入世后的2002年,会有更多的“海归类”公司回国增发A股,当然,在这类公司中,行业的选择仍然是放在首位的,而已发的H股的市场价格不可避免地会被用作增发的A股价格的参照。因此,建议远离那些价格远远高于H股价格的增发A股,特别是QDII制度将出台的前后。

三、二级市场投资分析

(一)市场热点分析

2002年市场的投资将会出现曾未有过的变化:

1、投资资产方面

由于不同地域的证券市场之间、同一证券市场内不同证券品种之间在关联性和风险方面具有不同的特性,投资于不同的市场和同一市场中不同的证券资产将成为机构投资者应对2002年国内股市大调整的投资策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债券市场。由于债券(国债、企业债券)市场基本上与A股市场成负相关,因此,在A股市场在进入长期的调整的状态时,债券市场会成为机构投资者,特别是基金降低投资风险、提升收益的首选。而潜在的降息机会更使债券市场成为关注的焦点。由于市场的低迷,很多上市公司不得不调整增发的路径,2002年将会成为企业债券发展的转折点。根据市场统计,到2001年底,共有55家上市公司申请在2002年共发行约400亿元的企业债券。

(2)、国外证券市场。根据证监会公布的信息来看,2002年可能出台国内证券公司跨国投资的办法和QDII。机构投资者将会有投资国外证券市场的机会。2001年1-10月份的俄罗斯股市、2001年的欧洲债券市场、2001年10月后的韩国和台湾股市都有40%以上惊人的涨幅,这些国际市场都是在经历2年以上的深幅度调整后,开始大幅的反弹,而我国的股市已进入调整期。因此,通过跨地域的证券投资保障收益将成为很多机构投资者关注的重点。而这种跨市场、地域的投资也是目前欧美等主要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收益的主要来源。

2、国内A股市场

国内的A股市场的投资将会发生裂变。以下板块有可能成为2002年A股市场的热点。

(1)、外资购并板块。由于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跨国公司已加紧进入中国市场,而通过各种渠道如合资、收购股权等介入中国最优秀的企业—上市公司,则成为一个显著现象,而上市公司也可借助于外资实现快速发展。这一概念将具有深刻的市场内涵以及较长的时间跨度,长兴不衰。特别是外国资本对一些具有垄断性质的行业较感兴趣,如金融服务业、电讯通讯业、能源资源类以及商业类企业。另外,各行业龙头将成为外资争夺的焦点。版权所有

(2)、公用事业以及基建类股票。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将以内需为主,财政投资继续增加,因而基建类上市公司还将大大受益,一些参与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奥运会建设等项目的公司将大大受益。另外,公用事业类股票如自来水、电力、公共交通、高速公路、港口等经营业绩稳定,价格长期有上涨的可能,贸易量和投资的稳定增长对其业绩有长期的支撑,使得这一板块适合稳健型投资者长期投资。

(3)、分红型绩优股及蓝筹股。随着证监会加快绩差上市公司的退市、监管的不断加强,市场的投资理念将日益向理性投资转化。一些行业较好,在市场竞争中久经考验、处于龙头地位的蓝筹股以及历年注重现金分红的绩优股如五粮液、青岛海尔、佛山照明、新兴铸管、贵州茅台等,将成为大资金以及基金的青睐对象,长期可能有良好的表现。

(4)、质地良好的大盘股。由于统一指数推出已提上议事日程,而股指期货也是下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些有可能入围统一指数的大盘股绩优股,如宝钢股份、上海汽车、清华同方等将会成为调整市中的中坚力量。但这一类股票很难有大的涨幅,波段性的操作会成为其主要运行特征。

(5)、中低价次新股。一些具有行业龙头特征、股本小、有送股题材、跌幅较深的的绩优次新股将有一定上升行情,特别是在市场处于牛皮整理的态势下,它与市场的弱相关性(上涨或下跌的幅度远远大于指数的变动幅度)将会表现出来。

(6)、实质性资产重组板块。由于退市机制的加快实施,一方面使得亏损上市公司风险增大,但另一方面促使一些绩差类上市公司加快了重组的步伐,如有的大股东通过赠送优质资产的方式进行重组,但具体投资操作时要注重选择一些问题相对较小、股本小的实质性重组类公司,有退市可能的则风险较大,同时这一板块由于监管加强而投资机会减小,不再容易获取暴利。

(二)操作策略

2002年总的操作策略应为:防范风险,波段操作,买跌杀涨,微利变现。由于2002年市场不确定性因素仍较多,特别是市场监管的加强,机构操作手法的变化以及股指期货、国有股减持的可能推出,市场有可能走出箱形震荡的调整市,因而操作上应首先防范风险,在此基础上再把握时机,利用上升波段适时适量做多。而中长期投资提前挖掘市场热点,短期及时追逐热点,胜算较大。那些市盈率严重偏离市场水平,基本面优良,又有较好远景的公司会成为提前挖掘的重点。由于机构重仓做庄现象将减少,而挖掘个股投资价值进行分散组合投资将增多,因而个股和股指的上升幅度将减少,而股票的运作周期将会明显延长,市场将进入微利时代。因此,市场只有“阶段性强势”和“阶段性弱势”。以前那种长线一成不变持有的方法可能并不适合2002年的调整市,顺势而为、坚持波段操作,降低每一次操作的盈利目标,勿以利小而不为,积小胜为大胜成为中长期投资的基本指导思想。

2002年风险控制将被摆在投资的第一位。控制投资规模---调整持仓比例---调整个股投资权重成为风险控制的中心工作。风险控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在投资规模方面,如果对2002年的走势基调确定为调整市且估计了调整的上下限点位,那么全年大部分时间投资于证券市场的资金比例应当控制在自有可投资资金的60%以下。表三是按这种原则确定的一例资产投资组合。这种投资规模的控制实质也是投资组合理论在不同资产间的投资运用。

表三、投资规模控制和资产投资组合模拟

上证点位12001300140015001600170018001900平均收益率

股票比例90%80%65%50%35%20%10%0%15%

国债比例10%20%20%20%30%30%30%40%3.0%

现金0%0%15%30%35%50%60%60%2.5%

总收益13.8%12.6%10.7%8.9%7.0%5.2%3.9%2.7%8.1%

注:此处因数据所限,无法计算出这种组合的风险,但很明显由于现金和国债的投资比例在指数较高时权重较重,而国债与股票的走势又呈现中等程度的负相关,显而易见这种类型组合的风险和收益在调整市中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

篇8

坚持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和提升发展,既是浙江物产集团实现跨越的成功经验所在,又是继续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战略举措。回眸过去的六年,浙江物产集团正是依靠坚持“三大发展”,扎实推进流通产业化,实现了经营规模大跨越、经济效益大提高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到2008年,经营规模达1073亿元,是2002年的5倍,提前两年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到“十一五”期末打造“双千工程”中的经营规模上千亿的战略目标;利润总额、总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分别达13.07、291.67和69.01亿元,是2002年的7.7、3.9和3.7倍,连续8年进入中国500强前百位(2009年列51位,比2008年上升3位,服务业第22位、综合性内外贸批发零售业第1位),连续11年经营规模居全国同行首位,连续7年列浙江省百强企业前两位,2008、2009年蝉联浙江百强首位。2009年,物产集团在国际金融危机、市场需求严重不足的严峻形势下逆风飞扬,经营规模将突破1100亿,经营利润超过14亿元,销售实物量增长35%以上。

展望未来,浙江物产集团将紧抓机遇实施战略升级,以流通产业化为方向,按照“产业领先,布局全国,国际视野,跨国经营,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战略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和提升发展,分两步到2015年立足世界500强,成为跨国公司,将物产集团打造成集现代流通产业、流通方式与现代企业制度为一体、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

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地完善

企业体制机制

改革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活力所在。从物资计划部门到市场经济主体再到中国500强,物产集团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促进企业发展,以发展要求引领企业改革创新,勇于探索,开拓进取,大胆推行产权制度改革,努力转换经营机制,积累了“坚持主业不动摇,坚持改革不停步,坚持提高素质不松懈”的基本经验,建立了面对市场变化的有效快速决策机制,形成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和活力。

(一)以坚持主业为立身之本,为企业健康稳步发展奠定重要基础。生产资料流通主业是物产集团的根基,是“看家本领”,集聚了多年的经营优势和综合实力。物产集团在相同的历史背景下,经历了同样困难的发展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之所以能持续快速发展,依靠的就是坚持生产资料流通主业不动摇。物产集团抓住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加速发展时期以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良好机遇,集中力量发展主业。积极推进流通产业化战略,按照“主业联动、内外一体、贸工结合”的发展方式和运行模式,把生产资料流通融入到现代生产业中,促进贸易主业与物流、金融、实业互动发展,扩大主业经营规模,做大、做强、做精主业。积极创新商业模式,上控资源,中联物流,下建网络,探索发展新业态,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打造物流、信息、金融三大服务主业的功能性支撑平台,提升改造传统主业,在强大主业中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努力优化主业结构,分散经营风险,从品种、业态、盈利模式单一的传统机会贸易,转到集贸易、投资、金融、物流、加工于一体的商务模式,实现了主业的跨越式发展。近年来,集团的钢材、汽车、能源等主要经营品种销售在全国同行中一直名列前茅,主业经营规模始终占总规模的95%以上,不但在竞争中保持了领先优势,也充分发挥了国有流通企业在生产资料流通领域的主导作用。

(二)以坚持改革为强身之道,为深化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和活力。改革的原动力和核心目标任务是市场化,外部需要一个市场化的环境,内部需要一个市场化的机制。物产集团始终坚持改革不动摇,以合理化的体制机制保证事业发展,积极推进体制改革,理顺产权关系。改革初期,以推进成员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抓手,明晰产权、划小核算、放权搞活,至2003年,完成了成员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首轮公司制改制。在此基础上,按照集团公司“三原则、六规范”,强化资本运作,通过并购重组、股权经营、战略联盟等,优化配置方式,调整资产结构,向纵深的经营领域和相关产业发展。积极谋划整体上市,经多方努力,物产集团拥有了中大股份和南方建材两个上市公司,搭建了直接融资的平台,为提高集团运行效率与质量,打造生产资料流通业的“蓝筹股”准备了条件。同时,不断推进制度创新,与时俱进,因企制宜,形成与产权制度改革相匹配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运行模式。通过战略管理、全面预算管理、投资管理、出资者代表报告制度、绩效考核等制度,初步形成了战略管控型母子公司体制。通过不断创新治理模式,完善管理制度,建立了权责明确、决策快速科学、监督有效、适应市场经济的治理结构和以集团公司为主导、各成员企业专业化协作的管理体系,理顺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班子的运作关系,实现了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积极性得以调动,行为受到约束、利益得到保障。

(三)以坚持提高素质为修身之法,提升企业运行水平。企业的内涵素质决定了外延规模扩张的效果和边界。物产集团在实践中始终坚持提高素质不松懈,基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现代流通企业集团”要求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致力于构建现代企业管理体系,重塑资源要素配置方式,建立完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强化“战略统一、资金统一、人事统一、文化统一”的战略管控型母公司功能建设,重点强化战略管理、预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投资管理、风险管理和客户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注重有效性和精细化管理,努力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和水平,保证企业持续稳定和谐发展。通过总结提炼、传承创新和培育物产文化,弘扬“三个共同”(企业与时代共同前进,企业与客户共创价值,企业与员工共同进步)的核心价值观和“以人为本、团队精神、绩效理念、追求卓越”的核心理念,锻炼并造就了一支善经营、管理优、创新活的高管团队和一支敬业、奋发、有为的经营队伍。通过积极推行人本管理和职业经理人制度,加强人力资源规划,把培训作为制度安排,努力将物产集团培育成一个学习型的组织、知识型的企业。通过学习掌握现代流通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切实提高经营团队素质和能力,清晰全面持续发展思路,破解企业发展难题,增强永续前进的动力。

创新发展,奠定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率先发展的成果,为物产集团在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下不断做强做大积累了宝贵的物质、体制、机制经验。

转型发展:加快推进由传统流通

向现代流通的转型

转型发展是改革发展的逻辑延伸和内在要求,物产集团始终坚持提升发展主业不动摇,以实施流通产业化战略为核心,加快传统流通向现代流通的转型,着力从传统流通的“三差”(时间差、空间差、批零差)和“三一”(经营品种单一、经营业态单一、盈利方式单一)向现代流通的“四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服务利润链)和“四化”(信息化、网络化、连锁化、扁平化)转变,做大、做强、做精生产资料流通主业,在转型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实施流通产业化战略,实现传统流通向现代流通的转型。以流通产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明晰了企业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路子,是物产集团健康快速发展的制胜之策。物产集团在行业领先的业绩,得益于能审时度势,把握经济发展规律、行业变化规律和企业成长规律,原创性地提出了流通产业化战略。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上控资源、中联物流、下建网络,物产集团以“三差”(时间差、空间差、批零差)和“三单一”(经营品种单一、经营业态单一、盈利方式单一)为特征的传统流通模式初步转型为“集贸易、金融、物流、加工、投资于一体”的现代流通模式,实现了机会贸易常态化、流通产业化、盈利关联多元化的格局,提升了主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层次,实现了从传统流通向现代流通、从传统贸易向贸易服务、从国内贸易向内外贸并举的转变。

(二)形成具有物产特色的商业模式,实现传统流通方式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变。近几年,物产集团在探索实践中逐步确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流通企业核心商业模式,即“基于市场引导下的供应链管理和服务集成”,构建供应链、延伸产业链、优化价值链、打造服务利润链,通过上控资源、中联物流、下建网络,利用现代物流、信息、金融技术的改造提升,发挥自身资源、网络和分销能力等优势,结合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形成基于强大信息网络处理能力、物流配送能力为支撑的分销网络;通过贸工一体、内外贸一体,促进商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形成“集贸易、加工、金融、物流、投资于一体”的营运模式和“批零合一,商流、物流、资金流相对分离,信息流共享”的运行方式;通过以集约化经营、一体化管理为手段,获得服务增值、产业链优化增值、网络协同增值,实现集贸易、加工、金融、物流、投资于一体的盈利模式,以先进的商业模式,不断获取、提升核心竞争能力,目前物产集团的新业态占比已达62%,同比增长5%。

(三)加强分销网络建设和产业链培育,推进流通产业化发展。按照“立足浙江、辐射全国、连接国际”的市场网络布局规划,基本完成了省内分销网络的布局,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华北、东北、中西部等主要经济区域设立了分销网点,在东南亚、香港设立了分支机构,为增强分销能力、拓展市场空间、实现服务前移、提高市场占有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省内充分发挥物产集团资源、网络和分销能力等优势,努力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全程的供应链集成服务,围绕钢铁产品做长做宽产业链,深化发展与大中型钢厂、重点船厂、制造业企业的供应链集成服务;积极推进汽车服务的“一牌两网”建设,通过4S店、多厅一厂和综合销售服务的三级市场模式,发展汽车服务产业链,汽车服务保持全国同行领先地位;煤炭业务着力资源和市场开拓,实现一二次能源和能源物流的互动发展;民爆业务通过并购重组,形成集民爆产品生产、销售、配送、爆破、技术咨询于一体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为客户创造价值。通过供应链管理和产业链培育,有效地控制了经营风险,提升了产业层次和发展水平。

(四)推进“两个一体化”建设,提升流通产业化发展。优化内外贸结构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物产集团始终以全球化的视野、理念,按照“主业联动、内外一体、贸工结合”的外贸经营工作方针和运行模式,坚持“以内贸促外贸、以外贸提升内贸”,充分发挥物产集团从事国内生产资料市场专业经营的优势,强化内贸与外贸、贸易与加工的“两个一体化”运作,提升流通产业化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建立更大范围的采购和分销网络,内外贸平衡发展,规模效益同步提高,2008年完成进出口总额30.22亿美元,是2002年的4.95倍,经营外向度达到20%,进出口规模一直位居省级专业外贸集团前列,进口规模列第一。

(五)打造物流、金融、信息三大平台,支撑流通产业化发展。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物流、信息、金融”三大平台在推进流通产业化进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日益显现。通过打造杭州精品物流基地,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整合物流资源,建立物流网络,强化服务功能,突出物流金融、加工配送和信息技术,杭州物流基地初具规模,营运管理模式基本确立,2008年货物到达量140余万吨;通过贸易项下金融服务的导入,建立集团统一帐户管理,合理调度资金,提高资金利用效率,2008年集团公司安排头寸调度资金58.5亿元;通过建立信息标准、VPN网络、银企直联资金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集团门户网站、六张专业网以及集团OA系统,为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率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还通过提升南方建材、中大股份两家上市公司的运营功能、质量、效益、效率,发挥上市公司整合社会资源的功能,为物产集团的资产证券化、产业最优化、价值最大化、运营市场化、管理规范化和增强发展后劲奠定了基础。

(六)强化区域集成运作,发展生产业。物产集团坚持“区域集成运作与产业转型升级结合,发展生产业与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结合”的区域集成运作思路,按照“要素集聚、服务集成、运作集约”的方针,强化区域集成运作,发展生产业。台州先进制造业服务集聚区围绕当地船舶、汽车零部件产业群服务需求,不断完善功能建设,提升服务能力。2007、2008年两年物产集团在台州区域实现经营规模134.46亿元,累计上缴各类税收7453万元,创造就业机会近千人,直接服务过的企业近千家。津唐区域集成运作依托京唐港和唐山地区钢铁产业,积极拓展钢铁供应链生产。去年1~10月,集团台州、津唐、上海等区域累积销售钢材428.57万吨、铁矿石1242.69万吨、煤炭231.97万吨、汽车7075辆,成为物产集团的重要业务增长点。

转型发展,以流通产业化战略直接推动物产集团跨上了千亿平台,并初步具备了流通现代化之“形”,亟待以提升发展达到形神兼备。

提升发展:“两升”战略方针

引领迈向世界500强

后千亿时代,正面临服务经济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前景空间巨大,物产集团将紧抓机遇,以服务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为己任,在服务经济兴起中谋篇布局,实施战略升级,以流通产业化为方向,按照“产业领先,布局全国,国际视野,跨国经营,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战略思想,进入世界500强,成为跨国公司,将物产集团打造成集现代流通产业、流通方式与现代企业制度为一体、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

(一)实施战略升级,明晰新一轮发展的战略目标、方向。战略决定未来。物产集团在提前实现前一阶段战略目标的基础上,适时提出“由做大向做强升华,由战略引领向价值观引领升级”的战略方针,制定升级规划,确定新一轮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为:在价值观引领下,优化资源配置模式,继续深化创新商业模式、管理模式,推进战略引领向价值观引领升级,将物产集团打造成为集现代的流通产业、流通方式与现代企业制度为一体的立体化供应链服务集成商,最终实现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愿景目标。

提升发展的阶段目标是:根据“系统实施,稳步推进”的要求,将实施期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9年-2010年),是进行布局与结构调整阶段;第二阶段(2011年-2015年)与十二五规划相衔接,是整合与全面提升阶段。力求通过7年的升级发展,达到至2015年统计口径下销售收入2000亿元,利润总额30亿元、年实物交易量9000万吨,实现引领现代流通产业,立足世界500强的宏伟目标。

(二)实施战略协同,提升全要素配置资源配置效率。实施战略协同,强调资源的整合价值和核心资源最大化利用。物产集团着重通过对集团内部的资源进行梳理、比较,继续强化战略、资金、人才、物流、文化的一体化管理,实现全要素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其次,要提升中大、南建两个上市公司的运营功能、质量、效益、效率;梳理股权、产权制度优化,谋划经营优质资产进入资本市场;寻求合适的并购机会,整合社会力量,提高全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同时,依托“物流、金融、信息、研发、人力资源”五大平台,通过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实现业务协同、管理协同,达到内部优势资源互补,协同发展。通过声誉、品牌、形象建设,拓展、整合、使用社会资源。从跨国公司的视角,通过知晓、利用和整合“我的资源”、“我们的资源”、“社会的资源”和“全球的资源”,塑造资源要素立体化配置的方式,赢得下一轮发展的竞争优势。

(三)深化创新商业模式,实现产业领先。深化创新商业模式,尤其是实现商业模式由“形似”转变为“神似”,是实施战略升级的重点。即形成更高层次的商业模式“客户关系管理引导下的立体化供应链集成服务”模式,以供应商管理和客户管理为抓手,深化三级集成的运营模式。以连锁分销网点和加工配送增值网点为实体网络基础,对接电子商务和运用期货功能等虚拟网络,虚实结合。培育、构建网络、数字资产,延伸发展网上交易、结算,网下配送的电子商务,为客户提供功能模块化的系统解决方案。同时,将开展对成员公司现有商业模式的诊断,清晰商业模式创新理念和发展方向,钢铁、汽车、煤炭、民爆、地产板块的商业模式创新要成形运作,并作为新业态的打造者、引领者,走在时代前列。

(四)全方位开拓市场,拓展全球空间布局。市场是企业的立足之本。在新的发展阶段,物产集团将全方位开拓市场,谋划好市场的空间布局:精耕省内、长三角市场,立足国内市场,拓展全球市场。加大省内资源把控力度,以新模式、新业态,深化整合省内分销网络和物流节点,进行浙东、浙北、浙中西、浙南制高点的平台布局和全局掌控。省外立足长三角,形成长三角明显综合优势,布局四大区域中心,连接两条经济线,整合全国资源,进行立体网络的筹划和运行。在内外贸一体化、贸工一体化中拓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运作,在全球主要钢铁、冶金原料供应国和需求国推广国内较为成熟的供应链集成服务模式,整合全球业务和资源。在谋划空间布局中优化市场结构,到2015年,达到省内市场、省外市场、国外市场的比例为3.5:4.5:2,基本完成全球区域结构的调整,使物产集团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企业集团。

(五)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保障安全健康发展。市场竞争,风险无时无处不在,后千亿时代的发展又是企业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对风险控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物产集团在强化内部管理的基础上,不断强化风险管理创新,围绕集团战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引入信息化风险管理手段,全面收集信息,实时监控风险,完善风险管理流程,做到全面覆盖、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从“风险识别与预防、监测与预警、应对与处置、事后评估与重建”四个方面进行框架设计,提出了类经营与管理风险的防范与处置,建立健全风险管控组织、职能、制度、报告、信息、考核等体系,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为提升发展实现战略升级目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六)打造五大平台,完善支撑体系。平台建设是物产集团推进流通产业化、实现主业联动和集成服务的基础。在完善原有平台功能的基础上,通过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加强财务机构、内部银行运作,建立财务公司和产业投资基金,探索供应链金融、物流金融、汽车金融等全新的服务模式,利用中大股份、南方建材,充分发挥上市公司平台的资本运筹功能;通过物流一体化平台,从杭州物流基地建设入手,打造浙江物产物流中心结点和可供“复制”的“精品物流基地”,进而推进在全省东(宁波)、南(台温)、北(嘉兴)、西(衢丽一带)经济区域的物流布局,最终形成基本覆盖全省、辐射“长三角”、连接全国主要经济区的现代物流配送服务网络,形成对现代流通主业的有力支撑;通过信息综合平台,实施“大集中”的建设模式,整个集团相对统一使用一套软件(SAP)、一个系统、一个服务器、一个数据库,在统一的平台上实现财务管理、业务运营、物流管理、人力资源、风险管控等一体化管理;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完善人才的培养、选拔、流转和考核,强化内部培训和高管及中层骨干MBA外部培养,加快企业薪酬体系建设,优化考核指标结构、即期与长远薪酬结构和高管与员工收入结构,为集团提升发展提供组织保障;通过产业研发平台,整合内外部研究力量,建设物产智库,对宏观经济形势进行趋势分析和预判,针对钢铁、船舶、煤炭、民爆、物流、金融、信息等产业作深入研究,形成产业先见,为集团决策和实施提供智力支持。

(七)全面进入生产业,助力经济转型升级。产业升级转型最核心的、关键的因素是发达的生产业。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对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物产集团将紧紧抓住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充分发挥物产集团资源渠道、分销网络、物流配送、金融服务等方面的综合整体优势,进一步完善提升台州“浙江物产先进制造业服务集聚区”现代流通和生产业相结合的运作模式,以浙江省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升级的产业背景为依托,以制造业企业对生产的需求为根本,建立带动性、辐射性、关联性、综合性强的生产区域集聚平台群。在浙东宁波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重点打造现代物流和区域生产结合的示范区、在浙北嘉兴独山港区重点打造制造业与服务业联动服务集聚区,在浙中西重点打造1+2区域(永康、武义、缙云)五金产业集群生产集聚区。对接我省21个产业集群转型示范区,努力探索集原材料采购、贸易、设备供应、物流配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为一体、全产业链介入的集成服务模式,发挥大企业的引领作用,实现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成为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骨干力量。

(八)对标世界一流企业,做基业长青的卓越强企。物产集团将以立足世界500强,成为跨国公司为目标,按世界一流企业的卓越标准,来努力和衡量,即:公认成功――无可辩驳的地位,在产业领域里位势较高;全球化资源配置――全球化的资源获取、整合与分配,战略性的区位与地域组合;业务组合――先进的专业化程度与价值链整合;学习与成长――能够不断学习,具有良好的成长性,销售规模、资产规模大,业绩好;运作模式――独特的商业模式与先进的管理模式的匹配;文化与人才――优秀并传承的企业文化,一支创新意识强、执行力强的人才队伍。按跨国公司的特征来打造,即:风险承受能力强,竞争战略灵活多样,财务核算规范,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强,生产经营活动多样化程度高,使物产集团在与世界一流企业的对标中不断实现提升发展,成为基业永固的卓越强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