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盈利模式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7: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工智能的盈利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护士管理模式;老年;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简易智力状态检查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
POCD)是指术前精神正常的患者在术后数天内出现定向,思维记忆,认知,意识,自知力等能力改变及睡眠紊乱等一系列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甚至可能出现人格改变,精神错乱,焦虑,谵妄等严重的精神异常症状,最终导致患者的康复延迟,医疗费用增加,生活质量下降[1]。通常POCD在老年患者全麻术后发生率较高,它可能与的生理作用,患者的自身生理反应及心理因素,围术期的应激等相关方面有关。随着医学的进步以及人口的老龄化,越来越多的老年甚至高领患者接受了外科手术的治疗,这就使得POCD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危害性也逐渐被认识。护理模式也在不断改革,护理工作不仅仅只限于配合医师完成相应技术和指导性操作,更应该为病人提供个性化的护理,保证患者生理和心理的舒适和恢复。[2]本院应用专职护士管理模式,对POCD患者进行生理心理等方面加强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护理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1年2月到2013年4月,选择本院实施全身麻醉下普外科手术的老年患者90例。其中胃肠手术35例,肝胆切除术15例,泌尿手术25例,骨关节手术15例.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65-75岁,体重55-75kg,ASAⅠ-Ⅱ,术前没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没有精神异常史级精神异常家族史。术前1天行MMSE评分检查排除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所以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分组与方法
研究组采用专职护士管理模式的护理方法,从患者住院起就制定专职护士一对一的进行护理指导。在患者入院后,专职护士要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全麻了解患者的身体及心理情况,职业,文化程度,个人爱好,性格特征及家庭情况等方面。理解和关心患者,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心理指导,减轻患者因为疼痛,心理压力,家庭压力,经济压力等方面引起的焦虑不安,紧张,和抑郁等心理,增强患者对手术和自身康复的信心。在术前一天,充分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让他们了解手术及麻醉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等,减少患者术前的紧张和恐惧。做好相应的术前和麻醉前准备的护理工作,手术结束后认真评估患者的意识恢复情况,进行心电监护,吸氧,保持患者体温,减少术后寒颤的发生。患者苏醒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和精神变化,让家属朋友多给予患者鼓励和关心。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术后康复指导和心理指导。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模式,即在术前和术后护士协助医师完成各项工作,对患者进行基础护理。
1.3 观察指标和诊断标准
分别在术前1d及术后1d,3d和7的d由专业人员进行MMSE评,MMSE评分范围为0-30分,用时5-10分钟,28-30为正常[3]。计算所以患者MMSE检测值的标准差,将术后与患者本人术前1d检测值作对照,比术前下降1标准差以上即诊断为POCD。超过1个标准差为轻度POCD,超过1.5为中度,超过2个为重度。[4]
1.4 统计学方法
所以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P
2 结果
2.1 MMSE评分
与术前相比,两组MMSE评分在术后1d,3d均有下降(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术后发生POCD的情况
研究组术后1d有5例发的POCD,而对照组术后1d有11例发生POCD,与研究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d两组POCD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3.1 POCD的概述POCD是老年患者术后特别是全麻术后早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之一。一旦患者遗留永久神经功能缺陷,将会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国内外研究发现POCD多发生在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发病率约为3%-61%。POCD的发病机理很复杂,引起POCD可能的危险因素有患者年龄,术前身体和心理状态,手术部位和类型,麻醉方法和药物,术中出血和血流动力学情况等[5]。目前临床上还缺乏确切有效的治疗措施,所以如何预防POCD的发生就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之一。针对多种可能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实施了相应的预防措施,手术过程中麻醉方法和药物的选择,麻醉深度的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平稳的维持固然重要,但围术期加强患者的护理和管理也是预防POCD关键。
3.2 护理措施
3.2.1 术前护理
专职护士管理模式主要通过一对一的护理指导,使护士充分掌握患者的身体,心理及家庭等多方面的情况,帮助护士对患者制定出个性化的护理方法。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在术前使患者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减少患者的压力和紧张,恐惧心理,将可能在术前将患者的身体和心理状态调整到较佳状态。加强患者对医务人员信心和安全感,是患者积极配合医生的各种检查和操作。提高患者和家属对POCD的认识,告知家属患者术后可能发生认知功能的改变。
3.2.2 术后护理
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精神状态。发现认知功能障碍要及时告知医师以便进行排除器质性病变的可能。维持病房的安静和温度,避免患者过度被外界打扰收到精神刺激。对患者加强身体护理,帮助患者排痰,翻身等,及时将患者的异常情况反映给医师,以便使患者的术后的镇痛和镇静适宜。鼓励患者早日下床活动,做一些病情允许的简单操作,播放一些舒缓音乐,转移患者注意力,营造轻松的就医环境。帮助患者对POCD的认识,指导其发松精神,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睡眠质量。对患者进行一定的合适环境记忆训练,促进认知功能的恢复。
结论
本实验应用的专职护士管理模式对将行外科手术的老年患者进行专门护理,结果表明专职护士管理模式使老年患者术后POCD的发生率降低,并且有利于POCD的更快恢复,减少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痛苦,节约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钱静.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和护理干预[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32):3953-3955.
[2]王巧玲,李翠花.专职护士实施手术前后访视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7,22(14): 79-81.
[3]Mason KP ,Randy P,Fontaine PJ.Pediatric CT Sedation:Comprison of Dexmedetomidine and Pentobartial [J].AJR AM J Roentgenol, 2011,
196(2):194-198.
篇2
20年前,互联网先驱尼葛洛・庞帝曾预言,数字化生存天然具有“赋权”本质,这一特质将引发积极的社会变迁,在数字化的未来人们将找到新的希望与尊严。
如今,科技天才的领先思维结合汹涌澎湃的商业推广,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系列崭新的场景:网络软件在瞬间解码人的面部表情并据此推销商品;VR技术带观众“穿越”荧幕,身临其境感受电影主人公的世界;人工智能凭借硬件升级和软件网络化,以具备常理的认知水平为人类提供服务……科技变迁如同历史长河中的激流,总能激起社会规则变革的惊涛骇浪。
任何一次媒体的发展也都受到了科技的驱动。从活字印刷到报纸、电影、电视等,网络视频的诞生对整个视听产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历史的转折,往往再回首才能看得更清晰。总结过去十二年的网络视l发展史,2005年网络视频开始在国内发芽,而在2010年之前一直在迷茫中度过,盗版横行、行业混乱、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2010年可以看作转折年,版权意识苏醒为之后的智能电视、网络自制都奠定了良好基础。
今天,正版高清已是标配,用户对优质内容的渴望无比高涨,视频网站加快布局付费的步伐。此时谈到未来的发展格局,人们纷纷提到人工智能、百度大脑、语音智能、虚拟现实移动端图像等全新技术及概念。
“新旧相推,日生不滞。”网络视频行业走到现在,不论内容创作还是商业模式搭建,都急切需要“新生”。面对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视频网站要在新赛场建设之初就加入其中,科技创新仍是关键。
“做一家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伟大娱乐公司。”随着爱奇艺创始人、CEO龚宇对企业愿景的更新,爱奇艺娱乐生态的面貌也被全面揭开:以科技为驱动,以内容为基因,以开放平台为基础,与合作伙伴一起开启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娱乐新世界。
而对于科技在娱乐世界中发挥的作用,龚宇的描述与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技术的追问》中“技术的本质就是座架”的说法有些相似:“虽然艺术是挖掘人性的科学,以至于机器永远没法替代,但我们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指导艺术创作,让技术服务于艺术。”
放眼全球,中美三大视频巨头都在技术布局方面极为注重。亚马逊先天云计算优势让其赢得后发优势,Netflix的数据挖掘优势让其守住了江湖地位,爱奇艺在VR的布局则显示出战略的前瞻性。如今,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改善用户的观影体验成为大家共同瞄准的目标。
在2017爱奇艺世界・大会开幕式上,百度董事会主席、集团总裁兼COO陆奇在“AI智能科技・让生活更有趣”的主题演讲中,再次强调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从机械化到电气化、信息化,人类正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化。作为百度集团整体战略中的重要一环,爱奇艺将把百度所有的技术、AI能力运用于娱乐场景,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扩展娱乐边界。”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也曾撰文:互联网的发展已由网络化、数字化,演进到智能化发展阶段。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网络发展和竞争的高低是对于广域网络空间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实现基于人工智能的高效率、高适配性的价值匹配、关系再造与功能整合。这是社会生产方式和运作方式以及“游戏规则”的深刻改变,这是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下一轮的互联网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新“风口”。
篇3
中间产品与半成品运输
在物流运输上,星巴克选择和冷链要求极高、被誉为“冷链之星”的某物流公司合作,展开从原材料供应地向各门店运输的工作。星巴克采取经济订货批量模型的定期订货与定量订货结合的方法,为小食选择每日定期,而其他产品则是定量订货,即库存水平降低到安全库存以下时订购固定批量。最终产品制作销售普通门店咖啡及相关衍生品(比如文化杯)是星巴克传统供应链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环。进入中国以来,星巴克一直保持着店内点单,即时制作即时喝的销售模式,并尽量避免人工操作带来的失误,保证其价值的成倍增长。智慧供应链时代智慧供应链时代已然到来,各个行业因其各自的特点,重塑供应链,搭建更加便捷的销售渠道成为趋势。聚焦咖啡领域,星巴克要想保持一如既往的强势劲头,必须在供应链信息化、智能化上下功夫,如图2所示。
在途产品信息化运输
信息化运输其实依靠的是数字化连接,商品出入库依靠RFID射频识别技术,通过EPC编码系统,构成远端的信息即时传递,能够有效抑制牛鞭效应的产生,对整个供应链管理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这里的在途产品包括了采购的原材料(生咖啡豆、生鲜牛乳等)、半成品(烘焙后的咖啡豆等)、其他原料(糖浆、调味粉等)、中间产品(浓缩固体饮料等)、其他产品(周边杯子等)。虽然在途产品种类繁多,但是并未涉及太多咖啡行业独有的物流运输要求,因此与其他餐饮业的物流运输系统升级并无太大差别;每天根据各门店的报送需求,由计划部门通过供应链管理系统对实时库存进行数据分析,决定进货量和生产量,在采购需求信息之间做到高效协同,再通过专业化的物流中心,把餐饮及时配送到各个门店,以便形成高效的供应链模式。最终产品多元化销售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下,星巴克先后在最终零售环节增设了两个服务,专星送和啡快。2018年,星巴克官方线上订餐平台——专星送正式推出。在专星送服务范围内,门店派送单系统会智能分析周边门店运能后派单,并根据实时数据为每个订单优化配送路线,确保饮品尽快配送。2019年,星巴克又增设啡快服务,致力为顾客带来便捷高效、又兼具高品质的星巴克体验。这两个服务均是基于强大的物联网支撑和云计算的数据支持,进行第三方物流的全程监控,使得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可追溯;星巴克的员工操作也是通过第三方QA进行抽查监控,保证了饮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智慧物流与大数据
智慧物流利用包括大数据、物联网、智能硬件等技术以提高物流系统的分析决策和智能执行能力,对其正确应用可以造就连锁咖啡业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和更灵活的扩张模式。事实上,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咖啡消费也日益发展起来。基于大数据支撑,ERP仓储管理系统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不但能分析出具体的饮品杯数、糖浆瓶数的订购量,更能通过店铺盈利情况的数据传递,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深度的数据挖掘,自我评估出市场的饱和情况,对企业决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比如,星巴克“臻选”店的酒吧设置等,就是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客户细分的拓展,开拓适应新客户群体的产品和服务,以探寻出多元化的盈利模式。与此同时,星巴克打造的咖啡公园、烘焙工坊、概念店、旗舰店等,也是依靠信息系统的“智慧决策”分析出传统店铺已经足够饱和了,使得其标榜的灵活的扩张模式真正实现“灵活化”。
参考文献
[1]吴晓兵,李眩.智慧物流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2(02):44-46+54.
[2]张一鸣.智慧物流或成中国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N].中国经济时报,2021-06-25(002).
篇4
简单地说,智能助手产品是由三部分组成:前端的交互方式,也就是信息输入和输出的方式,比如语音是其中一种;中间的智能分析,相当于人的大脑;后面是数据库或者是获取方式,包括自有的数据库、第三方的数据库,以及搜索引擎等。
苹果的Siri目前是把语音作为前端的交互方式,这是和Nuance等合作来实现的。而苹果收购的Siri公司更核心的能力是在后端的智能分析上。
这确实是件很复杂的事,所以当最初投资 Siri项目之一的风险投资公司摩根塔勒合伙人Gary Morgenthaler说,“Siri的创始团队看到了未来、定义了未来并且顺利地迈开了通往未来技术的第一步,但被收购之后(苹果)Siri缓慢的商业化进程让我们这些创始团队感到非常失望”时,我不禁要问:这真的仅仅是个商业化的问题吗?
“对于人工智能来说,现在谈商业化还为时尚早,”小i机器人的创始人袁辉这样认为。他下这个判断是因为他在10年前就在人工智能领域做过了艰难的商业化尝试。
小i机器人是国内最早的智能机器人平台运营商,成立于2001年。据其官方的数据,2004年到2007年倚靠微软MSN平台,小i的用户超过1亿,交互量达到100亿次以上,覆盖100多个国家。2007年小i机器人获得了包括英特尔投资、IDG在内的5家风险投资机构的千万美元投资。但是大量的用户并没有给公司带来太多收入。
有用户没收入,袁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把原因归结为“小i没找到好的盈利模式”。后来发现,用户的快速增长实际上掩盖了小i最根本的问题——究竟满足了用户的什么需求?
袁辉说,“小i当时的目标和如今的 Siri一样,希望做成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变形金刚。但这几乎是很难实现的”。首先,语音识别不是完全靠算法能解决的,无论是Nuance还是科大讯飞都花了很多年去研发。而后边的智能分析和数据库密切相关,二者的匹配和系统构建是非常核心的,既包括开发互联网的信息还包括机器学习,这需要大量的整合和多年的积累。“时间是智能机器人最大的壁垒,而这不是靠开放平台、靠人多、钱多就能解决的,必须先知道要怎么做才行”。2009年,小i机器人全面转型到公司(B2B)业务上。
或许,这样一款产品,真的不能等在实验室里进行完各种微调和全面测试再推向市场,起码第一步它必须接触到从音质到自然语言解读的尽可能多的变化。
败给Google Now?谈胜负还早了点
但既然推向了市场,总免不了比较。Google推出语音数字助理Google Now,用户发现,暂且不提人工智能,仅从语音搜索来看,Google Now的准确率比Siri更高。于是,问题来了——谁能代表移动搜索的未来? 在这一点上,面对PC端搜索的老大,且Google有多年积累的知识图谱做后盾,确实让人为Siri捏一把汗。但移动搜索和PC搜索能一样吗?
“移动搜索有很强的场景性,不像桌面搜索是用关键词搜索大量资料,然后慢慢看。所以并不需要很深的知识图谱,反而对非结构化的、实时产生的数据有更大的需求。”智问创始人朱胜这样总结移动搜索的特征。
为了建立非结构化数据库,国内另一家语音助手类产品“虫洞语音助手”除了通过网络抓取、第三方合作,还开设了社区。虫洞的联合创始人郭家的总结是,“作为助手类的产品,长尾信息的组织是一大关键,它很难通过通用型搜索产品获得。”
显然,在非结构化数据上,苹果 Siri和Google Now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发力。Siri与很多不同的服务集成在一起提供搜索结果,包括Yelp、OpenTable、Wolfram Alpha、Yahoo,以及Twitter和微软推出的搜索引擎Bing;Google Now也做出了重大革新,用户不再需要主动去搜索信息,谷歌会在适当的时候把信息提供给用户。这相当于搜索引擎在帮助人们做出决策。
从这一点来看,Google Now和Siri的目标都不仅仅囿于移动搜索,而是智能交互,搜索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表现形式。最终,二者将殊途同归——整合数据库,提高智能分析能力,让机器主动学习理解人、服务人——只是他们依托各自现有的优势从不同角度在往前做。在这个目标下,目前二者都发展得比较初级,谈胜负还为时过早。
千万别把Siri仅仅当成一个语音助手
其实,Google Now也有难题,就是落地难。对于Google来说,谷歌的手机厂商和运营商总是很难及时向用户提供Android系统更新。而对于苹果这样一个软硬件结合的公司,并拥有封闭的生态系统,将Siri的能力落地并推向消费市场正是其优势所在。
“千万不要把Siri仅仅当成一个语音助手,它是苹果整个产品线包括操作系统演进的方向。”正如朱胜所说,苹果在逐渐把 Siri整合到iOS操作系统和硬件产品中去。2012年6月,苹果公司了iOS6,这一操作系统对汽车行业最大的意义在于将地图、车辆控制和 Siri语音功能相集合。苹果为Siri 打造的 Eyes Free驾车系统也已经日趋完善,目前已经有多家知名汽车厂商加入 Eyes Free阵营。
可见,苹果一定会充分发挥其硬件的优势。相信不久以后,Siri会横跨苹果整个产品线。以Siri和iCloud为依托打穿不同的设备间的连接,与App Store一起组成苹果的生态系统。
篇5
【关键词】:互联网+;客户需求;市场
引言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在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和“互联网+”背景下,电力客户的消费方式、使用习惯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研究和掌握电力客户需求变化,积极应对服务新挑战,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互联网+”的内涵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传统行业”,即传统行业基于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移动互联平台,大跨度地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和商业模式再造,大幅提升企业生产服务效能,大大提升了传统产业的竞争能力。比如“互联网+购物”,催生了淘宝、京东、当当等电子商务平台,用户足不出户即可实现轻松购物,实现客户需求的快速反馈和满足,图1给出了电子商务发展历程。“互联网+金融”催生了许多掌上投资理财产品,如余额宝、理财通,以及移动支付、第三方支付、众筹、P2P网贷等模式的互联网金融,使金融服务对于普通用户都能触手可及。
2、“互联网+”背景下电力市场环境变化分析
2.1电力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市场发展速度逐步加快,电网企业发展经营面临新挑战和新情况,电力市场开始由传统的“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电力营销问题随之而来。(1)市场竞争加剧。新一轮的电力体制改革即将打开电力市场,电改的直接影响就是竞争环境更加复杂、市场需求更加多变。而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电力市场一直处于垄断状态,所以大多电网企业缺乏竞争意识,很多电力服务,没有完全站在客户角度来定位,服务流程的制定只考虑内部管理的方便,而不注重如何去迎合客户的需求,在面对竞争对手时,缺乏竞争力。(2)盈利模式改变。此轮电力体制变革将极大改变供电企业运营模式,供电企业的盈利方式将从传统的“吃差价”向服务提供商转变,因此,整合内外资源、转变运营模式、提高运营效率将成为供电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2能源互联网发展迅速
(1)用户和电网公司单一的供需关系发生改变。随着分布式电源的规模化发展和广泛接入,越来越多的用电客户扮演着用电方和分布式发电方双重角色,同时用户所拥有的储能设备可以参与区域负荷调配,和电网公司的供需关系变得更为复杂,进而影响到结算、需求侧响应等业务开展。(2)传统单一的售电业务面临改变。互联、开放、融合和分享是能源互联网的主要特征,将有更多相关者进入到产业链,创新商业模式和业务形态,以清洁能源为基础,开发多种类的电能衍生产品,如区域化的电力交易等新型商业模式相继产生,需求响应、能效服务会成为新的盈利模式,未来将有更多电能衍生产品如能源保险、能源互联网金融等出现,这些对当下供电企业单一的售电业务造成压力。
2.3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
新技术的发展对于公司数据资产运营方面带来了新的挑战。(1)当前各类技术进步推动着企业生产力提升。例如人工智能自动化、仿真模拟系统、智能机器人、图像识别技术等自动化技术推动服务互动智能化水平;智能配网、节能新技术、储能技术、新能源发电并网等能源技术,推动电网生产方式的转变,也对营销和服务模式带来影响。(2)大数据、云计算、可视化等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创造新的商业模式。
3、客户需求变化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的服务需求从长期单一化演变成碎片化、即时化。生产效率提升使人们的时间不断增加,移动互联网重构了时间分布和实现方式。目前社会用电群体对服务体验的要求日益高涨。电力客户需求会有普遍的变化。
3.1个性定制
服务业演化最终是围绕人类需求层次提升进行的。互联网时代,公共信息获取成本低廉,更多普通用户也希望服务供应商满足自己的“个”,并尽量做到“专属”。
3.2高效便捷
客户期望通过云计算、移动互联、多媒体可视化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应用,能享受远程“面对面”电力人工服务;基于视频互动和远程移动互联技术,实现电子签名、自动填单等业务办理技术,实现电力营销全业务线上申请,足不出户随时随地完成业务申请、用电咨询、故障报修、缴纳电费等业务办理,利用大数据处理和云计算技术,能被快速定位故障点,高效完成故障处理。
4、客户服务趋势
4.1“专属”服务
在“互联网+”背景下的电力服务中,客户自然人或家庭可以作为与供电企业交互和被识别的主要方式,电力客户能享受“一点接入、全面服务”的一站式服务,通过大数据及移动互联网技术,按月享受用电分析报告和个性化优化用电建议书。通过用能监测仪实时采集用户的用能信息,为大用户提供精准的用能分析及优化用电方案,智能化增值服务随处可见。
4.2智能服务
利用现代通信技术、信息技术、营销技术,构建智能用电服务体系。通过智能交互终端、智能插座、智能家电等,依托双向互动用电服务技术、用电信息采集技术、智能量测技术、智能社区支撑技术等,实现对家用电器用电信息自动采集、分析、管理,实现家电经济运行和节能控制。
4.3精准服务
电力服务能根据地点、时点和交付方式实时地对客户需要作出精准的反应,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过程体验,努力提高服务触点交互界面的友好性。充分尊重客户自身特点,提供适合个性化的精准营销服务,充分尊重人性化,特殊需求特殊处理。
结束语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最重要的营销信息传播媒介之一,并拥有大量的用户,电力企业应高度重视,根据电力客户需求变化,把握客户服务趋势,借力参与移动营销竞争,实现长远自身发展,从而抓住市场机遇,占领日趋激烈的能源市场。
篇6
自2011年至2015年,TMT行业一直是投资者关注的核心品种,但这个行业的不确定性和短周期特征,使得其投资逻辑已发生变化,过去的投资逻辑很难再产生超额收益。
2015年,全球互联网用户突破30亿人,增长趋于平稳。同时,全球人口增长放缓老龄化趋势加剧,重点市场转为中国和印度等亚洲新兴国家。新一代年轻人在泛娱乐化与科技领域呈现出强大的消费能力,可穿戴设备、VR与AR领域持续升温。智能手机增量放缓,其中发货量增长仅有10%,二手智能手机市场亟待开发。在这样的趋势下,TMT行业快速增长机会持续减少,整体趋于平稳,而以技术为驱动力的创新领域将会迎来大量新的机会。
视线收回国内,长久以来,TMT行业是新三板中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行业。这个地位充分说明了以互联网等媒体为基础将高科技公司和电信业等行业连接起来的新兴TMT行业是最具商业前景的行业之一。受人口基数及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国外与国内TMT行业发展重点有所区别。那么,该如何寻找新三板TMT行业里潜藏的投资机会呢?
科技:IT技术以滴水穿石之势加速社会发展
科技板块涵义非常广,具体到TMT行业,我们认为应以IT技术为主。短期来看,革命性的IT技术暂时不会到来,基于现有技术、各种技术的广泛融合和深度应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为主流,业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成为主导力量。长期来看,IT技术未来可想象空间巨大。
1、大数据
“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说话。”这句话精确地描绘了大数据的技术前景。随着数据存储成本的降低,计算能力不断发展,对非结构化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的逐渐成熟以及云计算模式的出现,大数据技术越来越成熟。目前,在政府决策、交通、物流、金融、广告、电信、医疗、娱乐和农业等领域都广泛应用大数据技术解决问题。
2、云计算
云计算作为新的IT基础设施,正在成为IT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据Gartner研究报告显示,全球云计算市场从2009年的586亿美元增长至2014年的152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18%。其中,2013年美国占据全球云服务市场50%以上的份额,中国占4%。我国云计算市场空间从2008年的72.71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1333.6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60%。
3、认知技术
认知技术的成熟是计算机实现人工智能的必经阶段。目前已在国外广泛应用的认知技术包括:机器学习(研究如何打造可以根据经验自动改善的计算机程序、,自然语言处理(该技术使得电脑可以像人一样处理文本,例如归纳原文大意甚至生成通顺、风格自然和语法正确的文本、和语音识别(自动和准确地转录人类语言的能力、。德勤预计,到2020年前100家公司中将有约95%的公司会把一种或多种认知技术融入进其产品或服务中。认知技术植入软件的趋势会继续保持,预计在2020年达到普及。
4、区块链
区块链,“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去中心化即:实现点对点交易,减少第三方信用中间的存在价值,降低交易成本。分布式账本可以理解为分布式计算防伪机制,通过计算竞争保证记账的可靠性,把可靠的记账复制存储在每一个终端上,从而每一个终端都可以独立验证记账的真伪。麦肯锡提出,区块链将再造金融行业的游戏规则,并强有力地影响数字货币、跨境支付与结算、票据与供应链金融、证券交易与发行、客户增信与反欺诈等五大应用场景。
媒体:未来不止是信息传播
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和信息技术变革的前提下,我们处在一个分享时代和信息大爆炸时代,人们要求更多的信息,更精准的信息,更快速、更方便地获取信息,这种来自需求端的变化为传媒产业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提供了市场前提。
1、“去中心化”是大势所趋
在互联网社会里,人们有着难以置信的共享意愿,加之技术的进步为信息传播进一步扫清了障碍。因此,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就是无数个分散的个人和小团体,大众不再仅仅被动地、单向地接受传统媒体所“喂食”的新闻,而是同时也可以主动成为新闻的传播者。
2、不分空间、时间的互动社交
新媒体之所以越来越被年轻一代接受和喜爱是因为用户很享受“主人翁”的感觉,各种良好的互动体验不一而足。新媒体真正从用户需求出发,把用户当成上帝,用户在新媒体实现分享、互动、社群等需求,而新媒体通过满足多层次的需求实现了口碑传播。
3、新媒体改变并引导用户习惯
艾瑞调研数据显示,新媒体正在成为使用率最高的媒体形态。60.8%的新媒体用户将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作为近三个月中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方式,用户日益养成依赖社交媒体获取信息以及表达诉求的习惯,同时58.9%的用户将手机新闻客户端作为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方式,42.6%的用户将电视新闻作为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方式。
通信:电信的本质在于网络
在移动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下,“去电信化”、“迭代思维”、“用户体验”、“物联网”等各种战略思潮使得电信行业处在一个摇摆不定的状态,电信业的转型是一定的,但是转型的方向哪个才是正确的?
1、4G是拐点
工信部的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2年,在三大运营商的转型探索期,中国电信业务总量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增速下滑了7.4个百分点,从17.4%下滑至10.7%。而情况却在2014年发生了变化,中国电信业务总量增速开始攀升,并且幅度很大,从2014年的16.1%急速升至27.5%。究其背后原因,是4G牌照的发放使得4G网络覆盖快速扩大、资费价格大幅度下降、终端品类急速丰富。
2、网络质量是生命线
网络质量的提升不仅带来了业务结构的改变,更是明确了电信运营商的发展方向。三家基础运营商把网络的建设和发展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移动继续巩固4G领先优势,而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为了尽快缩小差距,除了采取资源聚焦战略之外,通过达成全面战略合作,进行基站资源共享,开创中国运营商竞合的新模式。
3、管道的故事
畅通的管道是我们当下经济体的生命线。而电信行业的本质就在于网络质量,不断打造网络的高速公路,才是未来社会对于电信行业的基本要求。随着4G进入规模商用阶段,面向2020年及未来的5G已成为全球研发热点。
新三板的投资价值
1、数据是第一生产力
新三板已形成大数据专门版块。以国际经验来看,根据彭博的研究报告,大数据产业分为六大区块,包括数据源类、基础设施类、分析类、应用类、跨基础设施类和开源项目类。在新三板的大数据产业链条上,除了缺少跨平台基础架构的厂商和有影响力的大数据开源项目,其他四大区块皆已具备。绝大部分企业以售卖大数据分析和服务为主,主要针对B端;针对C端的大数据服务也有,主要体现在精准广告领域。
大数据公司的投资价值需从两个维度分析,一是数据源获取能力:购买方式获得数据源显然不是明智之举,毕竟有成本,最好通过公司之间的股权合作模式获取数据源;数据源的抓取技术达到什么程度,数据抓取技术的覆盖面和精准度是考量的主要因素。二是算法的理解运用,即分析挖掘能力是关键。例如,同样是针对金融领域的大数据公司,其采用的大数据算法是判断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2、以IP为中心的泛娱乐时代
泛娱乐是新兴的文创业态。该业态以IP为基础,实现多元化IP运营,IP被改编成游戏、影视、动漫、话剧、衍生品等形式,从而打造IP价值实现、价值衍生的新商业模式。在这个变现的过程中,由专业的公司深度介入IP开发制作过程,从而保证IP价值在各产业领域的最大化。2015年泛娱乐细分行业的数据显示出该行业不可估量的市场空间:2015全年中国电影票房总收入271.4亿元,电视剧市场规模达到152亿元,网络剧市场规模为110亿元,网络游戏市场规模达1325亿元,动漫衍生品市场规模约380亿元。
新三板逐步形成了完善的泛娱乐业态,其中不乏重量级公司。以IP授权为核心,新三板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图书、影视、动漫、手游、网游、衍生品等多领域、跨平台的商业运营公司。
3、虚拟现实许你一个真实的未来
用户愿意为“体验”买单,商业价值向“客户体验”创造者转移。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消费升级,加之80后、90后逐渐变成消费主力,当丰衣足食的目标实现后,整个社会对于精神层面有了更多消费需求。虚拟现实产业正好迎合新兴消费群体这一需求,满足年轻人对娱乐、文化体验的升级。随着技术的进步,硬件制造的成本逐渐下降,商业价值会发生转移,逐渐从低差异化的硬件向软件、内容、服务为主的“客户体验”创造者转移。从全社会的产业视角看,虚拟现实属于“客户体验”产业;从虚拟现实自身的产业链视角来说,负责内容生态的企业更有可能获得更高毛利。
新三板VR产业以B端为主,C端为辅。目前,VR已经拥有完整的产业链结构,产业链的核心是主机制造商(例如头戴式设备、一体机等、,上游包括配件、元器件制造商和内容、应用提供商,下游通过2B和2C两种方式将产品和服务提供给消费者。新三板的VR企业主要分布在行业中游和下游。B端厂商的服务集中在行业应用方面。例如,虚拟软件系统研发、虚拟场馆展示、虚拟仿真教学实训工具,虚拟互动体验设备制造等,广泛应用于军工、医疗、教育、旅游、房产、电影等行业。B端是VR产业发展的必经阶段,已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式,C端追求的娱乐属性注定未来具有较大增长空间的还是C端。针对C端娱乐需求的虚拟现实内容开发将是未来VR产业附加值较高的环节。未来VR产业迎来多种商业变现模式。从这个行业前景来看,新三板的VR企业将来若想有大发展还需力争参与巨头构建的VR大生态中,目前的阶段尚需观察。
4、“智能+”开启新时代
技术、资本双轮驱动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在计算智能愈发成熟的基础上,我们正处在感知智能蓬勃发展的时间窗口,语音识别、人脸识别等智能随着深度学习的发展已经有了长足进展。未来,人类将大踏步地朝认知智能的方向奔跑,让机器拥有思考能力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据VentureScanner统计,2015全球人工智能公司共获得近12亿美元的投资,这个数字放在过去20年全年投资总额来看,已经超过了其中17年全年投资总额。Gartner在其研究报告中预计,到2020年,与“智能机器”技术相关的产品市场会达到300亿美金,而与智能机器有关的服务可能是技术市场5到10倍的规模。在未来1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里,人工智能将是众多智能产业技术和应用发展的突破点。
新三板人工智能公司“以质取胜”。专注人工智能的新三板挂牌公司虽然不多,但相关技术齐备,商业化运用顺畅。新三板“人工智能”投资未来会成为一个生态。未来,一个公司包揽人工智能产业链每一环节的工作是不现实的,更大的可能是由众多专注细分领域的公司聚合在一起,通过协作模式推动人工智能在个行业的应用。
5、站在物联网的风口上
物联网产业前景广阔。随着国家政策扶持,行业标准完善,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的物联网行业处在大爆发的前夜。工信部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了60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6%,2015年产业规模达到75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3%。ICInsights预计,到2018年全球物联网设备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36亿美元,2013年至2018年复合成长率将达21%,2019年新增的物联网设备接入量将从2015年的16.91亿台增长到30.54亿台。
篇7
云验光机器人
产品核心功能是什么?
我们的云验光机器人3.0核心功能(已量产投入使用):
1、我们验光师可以远程控制机器人,实现远程验光。提升验光师工作效率。
2、专利的双色轴位散光测量技术。可以把散光轴位精确到1度。全世界最精准,没有之一。
云验光机器人4.0(研发中,10月上线):用人工智能模拟验光师,现实无人验光。目前采用讯飞语音识别引擎。它的功能是,所有人都可以开眼镜店,不再需要验光师。
我们的主要盈利模式是,验光数据存储在云端,我们把眼镜加工好,配送。每支配送的眼镜都挣钱。
如何看待现在竞争对手的产品?
我们知道,验光分客观验光和主观验光,客观验光,可以得出一个大概的度数,但并不准确。验光师通常会根据这个大概的度数,用试镜架插上相应的度数,不断询问我们的主观感受,以清晰、舒适的标准,来确定我们最终的验光处方了。
熟悉了整个流程以后,我就在想,既然电脑验光仪打出的是一个大概的度数,并不准确,那么如果我把试镜架夹在原来的眼镜上面,看看度数有没有变化,这样测是不是更快呢?
而且我还发现一个现象,给一个人换一副同样度数的眼镜,新眼镜戴起来也要适应一段时间,这是为什么呢?后来我发现,因为不同的眼镜,基弧、镜眼距、倾斜角不一样,所以新眼镜会不适应。
验光的过程是主观的,是需要不断询问反馈的。这个试镜架就相当于一副新眼镜,会不适应,这个不适应感会导致验光的误差。所以,去不同的眼镜店,不同的医院验光,甚至是同一家医院,不同医生验光出来的结果都不一样。
市场上同类产品的不足/优势有哪些?
如果用基于旧镜的试镜架,这样不适应感就可以降到最低。我们可以先测出旧镜的度数,然后在旧镜上调整度数,直到得到那个真实的,让我们觉得清晰、舒适、持久的验光度数。沿着这个思路,2013年7月,我申请了试镜架专利。
之后,我又攻克了验光中最难的散光,2014年1月,申请了测散光的发明专利,加上2011年申请的瞳距专利,构成了云验光的1.0。带着三项专利,我正式开始了创业之旅,凭借眼镜行业的了解和酷镜网的操盘经验,顺利拿下了170万的天使资金,这次创业的项目叫:云视野。
2014年12月云验光迭代到了2.0,2015年1月实现异地远程验光。目前研发的云验光3.0(云验光机器人),已完成研发并投入市场公测。
所谓云验光,简单的说,就是利用互联网将传统验光转变成远程验光。这个技术,将验光师集中在云端,砍掉实体店的运营,释放验光师的效率,大幅降低公司成本。同样品质的前提下,传统眼镜店客单价850元的眼镜,云视野可以做到客单价240元。
由六项专利构成的云验光,比传统验光更精准,消费者体验更好。
云验光的未来
未来云验光的终极业态是利用人工智能,模拟验光师,通过语音识别,判断消费者主观感受,做出相应屈光调整,实现无人24小时,自动精准验光,屈光数据保存云端,实时共享。同步加工中心,适时加工眼镜,自动寄送到消费者手中,让消费者享受方便、快捷的验光体验。
云验光真正打破了传统眼镜行业的暴利,让用户足不出户就能完成配镜,同时获得高性价比的眼镜。
“打飞机”的航空男誓要报仇
我本科是南昌航空大学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毕业的,曾经最大的梦想是当科学家造飞机,在大二的时候,发现走航空这条路,需要政策和很大的资金,玩不起。之所以后来决意研发云验光,用互联网模式大幅降低眼镜价格,皆因大三那年,实在太痛。
记得2010年,也就是我大三那年,觉得眼睛很不舒服,到医院检查,医生开始说我的情况非常严重,让我做眼底荧光造影,FFA。但如果荧光素过敏会有生命危险,一定要家属签字,我是贵州人,当时在江西读书,南昌啊,我父母都不在南昌。我想来想去,找了我已经分手的女朋友来当家属。
篇8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网络经济;网络外部性;普惠性;生态圈
一、引言
在网络经济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共同推动下,互联网已从信息单向传播的1.0时代,双向社交互动的2.0时代,逐步进入到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引领,与传统产业紧密结合,以“互联网+”为代表的3.0时代[1]。在这一时期,互联网作为生产工具,将在传统经济领域形成新型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和产业发展路径,甚至导致竞争格局的嬗变[2]。具体在金融领域的表现则是,自阿里巴巴2003年设立支付宝,引爆国内互联网金融市场后,互联网金融已扩展至理财、借贷、保险、众筹、消费金融等领域;全面涉足银行、证券、保险等主流金融业态;并通过金融科技的应用,逐步形成“互联网+科技+金融”的新金融形态,改变了传统金融业的运营模式;而在销售端,则逐步向信用评级、金融产品定价、风险控制、欺诈识别、投资决策、客户服务等金融业务的纵深渗透,全面推进金融业转型升级。同时,业界已认识到,随着经济活动及新一代富裕群体不断向网络空间迁移,金融活动互联网化已成为大势所趋。因此,以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通过多种方式获得互联网银行、保险、支付、消费金融等主要金融牌照,并率先进行产业布局。而以中国平安、工商银行等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纷纷将互联网金融作为重要的战略发展方向,通过自建平台、股权投资、战略合作等多种方式,从技术、商业、市场等多个方面,涉足互联网金融领域。因此,互联网空间已经成为金融机构竞争的重要战场。传统金融机构正确认识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演进关系,并在复杂的经营和技术环境下,将传统经济中的优势向网络经济迁移,成功完成互联网化转型,是建立面向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全行业面临的重大挑战。
二、传统金融向互联网金融的演进研究
(一)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之间的关系
一般认为,互联网金融是指互联网企业及传统金融机构,将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金融业务相结合,依托互联网及互联网思维开展服务,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金融业务模式。在便利性、普惠性和收益性等方面为用户带来切实的利益[3]。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认为,它虽然没有改变金融及金融体系的本质功能,但互联网金融改变了传统金融机构物理形态、资金周转速度和市场结构,提升了金融科技应用水平,在我国金融业的利率市场化、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普惠金融、金融业供给侧改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4-5]。同时,它也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展业渠道、存贷体系、理财市场、支付方式等带来不小的冲击[6]。从长期来看,由于传统金融服务方式已不能满足新时期、新环境下经济发展的需求,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先进思维和技术的代表,将日益挤压传统金融业务的空间。因此,传统金融向互联网金融的制度变迁不可避免,当前传统金融机构应加速互联网化[7-8]。
(二)传统金融机构向互联网金融的演进路径
对于传统金融机构向互联网金融的演进路径,我国学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一是在交易架构上,传统金融机构应该在增信、风控和合规性方面,着重建设互联网业务的交易架构,这是全面转型的重要条件[9]。二是在业务互联网化方面,可首先通过发展线上网点、成熟的金融业务,进而发展网络借贷和电子商务业务,逐步实现向互联网金融转型[8]。三是在提升经营效率方面,传统金融机构应充分吸收并借力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的发展成果,将其合理应用到客户拓展、服务效率与质量提升及新型信用体系的建设中,实现降本增效[10]。总体来看,产业界和学术界均已认可互联网金融在业务层面具有更高的效率,更广泛的覆盖范围,更优质的用户体验,更适应新经济的发展。但对于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及传统金融的转型路径,现有的研究更多是从金融功能、机构和业务的角度出发,对互联网及相关信息技术的认识,主要聚焦在工具层面,较少涉及互联网金融的网络经济属性。仅仅简单地将互联网视为资源、生产工具或信息传输通道,将互联网与传统业务相结合,理解成原有信息系统的扩展,则对互联网金融的理解只会停留在互联网对生产效率、营销效率提升的层面,难以有效解释竞争格局的嬗变,导致对传统业务互联网转型的必要性和难度认识不够,不利于拓展传统业务转型发展的具体路径[2]。因此,本文引入网络经济理论,分析互联网金融的网络经济特征及对传统金融机构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业务的发展策略。
三、互联网金融的网络经济特征及对传统金融发展模式的挑战
(一)互联网金融的网络经济特征
1.用户规模具有自我增强性
网络经济的重要特征是具有网络效应,它表现为当某种商品或服务使用的用户增加时,其他用户获得的效用将增加。或者说某用户使用产品或服务的效用依赖于该平台的用户规模。进一步研究发现,用户规模越大,网络效应就越明显;当用户数超过一定临界值时,网络效应会像地心引力一样,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加入,用户规模将呈指数级增长[11]。同时,由于网络经济的边际成本较低,使用户规模的扩张具有经济可行性。因此,在网络效应作用下,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发展具有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在达到一定规模后,市场将具有较高的集中度,形成寡头垄断和进入壁垒。目前在互联网支付领域,这一特点已表现得非常明显,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合计市场份额已超过9成,其他支付企业难以形成市场机会。所以,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转型具有高度的紧迫性,一旦在相关领域形成独角兽企业,互联网业务就将难以实现市场突破;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企业要高度重视用户体验和用户规模的扩张。
2.市场具有普惠性
自2004年安德森提出长尾理论以来,人们愈加认识到:网络经济环境下,“长尾”市场的规模可以与传统头部市场相比拟,且能够实现较高的收益,打破了传统经营上的二八定律。同时,新信用理论认为相比于财务和资产信息,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和交易行为信息更能体现其信用状况。即利用用户在网络中的行为轨迹、社交情况、交易行为等所产生的大数据信息,能够更加客观、准确、真实地评价其履约状况和信用水平[12],这极大地拓展信用信息来源,进而有效地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推进金融服务向深度与广度拓展,使金融服务大众化、普惠化。因此,互联网金融在“长尾理论”和“新信用理论”框架下,能够在更大用户空间中、以更低的边际成本、更多的风险定价手段,提供金融服务,使金融业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小额业务无人问津的问题,使全社会分享到金融发展带来的便利,也为新的市场参与者提供了迅速发展壮大的机会。互联网金融的普惠性,体现在业务件均价值较低。如截至2017年6月底,余额宝资产规模达到1.43万亿元,用户数突破3亿,人均持有规模不到5千元,远低于传统银行5万元的理财门槛,具有明显的普惠特征。这就要求经营者具有较低的业务边际成本,建立以用户规模为基础的盈利模式。
3.业务体系具有综合化、生态化特征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互联网平台在业务协同、客户迁徙、交叉销售等方面,能够发挥较大的优势。互联网金融平台将金融业务之间、金融业务与非金融业务之间更紧密地连结在一起,形成以综合金融和产融结合为代表的生态系统。一方面,处于主导地位的企业,将相关产品与服务的标准贯穿于这一生态系统中,并确定相应的“交易秩序”,实现“生态系统内部的资源配置”,有效降低风险并提升主体间可协调性,使产品与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并降低交易成本[14]。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企业以用户为中心不断扩大产品与服务范围,使生态系统的规模日益扩大,利润来源多样化,形成有别于传统金融机构的多种盈利模式,并能够有效降低获客成本,提高用户黏性,深挖用户价值。这种发展方式,使传统的产业边界日益模糊,传统的制度红利空间面临挤压。
4.数据资源与业务能力之间具有往复增强性
网络经济环境下,数据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帮助互联网金融实现产品创新、改善盈利能力和推动技术革新。有学者甚至认为,互联网金融就是大数据金融。一方面,数据是互联网金融平台实现产品创新、改善盈利能力的基础。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经营,无论是信用管理、网络借贷信息匹配、保险防欺诈检验、还是用户行为预判等,本质上均是大数据建模分析。对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相关领域数据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对数据的分析能力,直接决定了产品竞争力;同样,产品竞争能力的提升,将进一步扩大数据来源和规模,在数据资源与产品竞争力之间形成往复增强型。另一方面,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技术,均具有以数据为基础的自我学习性,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数据规模越大,技术应用的效果便越好[13]。同时,技术应用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资源,将成为下一轮科技创新的重要生产资料,在数据资源与技术创新之间也具有往复的增强性。因此,拥有丰富的数据资源和良好数据分析能力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将在产品创新和技术演进中占有重要优势,并对后进入者或者数据缺乏者,构成数据和技术壁垒,有效巩固其市场地位。总之,在自我增强和往复增强性、普惠性及综合性等网络经济特征的作用下,互联网金融初步形成了以用户为中心,以普惠金融为方向,以数据为核心资产,积极开展生态圈经营和科技创新的发展路径和商业模式,并依托网络效应形成了新的竞争工具和关键成功因素。
(二)与传统金融业务发展模式的区别及影响
1.在用户发展方式方面
传统金融机构更多注重的是效益因素,重视高净值客户的大额金融需求,用户发展更多依靠客户经理的推荐及线下的口碑传播。而互联网金融业务平台,为了充分借力网络效应所带来的用户规模的自我增强性,在发展之初,优先解决的往往是用户规模问题,而并不是首先考虑用户价值、用户贡献等效益因素。因此,实践中,部分具有互联网背景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为争抢客户资源,往往通过股东资源、交叉补贴等方式,促使大量用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向互联网平台迁移。传统的用户发展方式,用户规模的增长速度远不及网络效应所带来的指数级增长,在竞争中难以占据优势,用户维持成本也将大幅提高,在网络效应的作用下用户流失不可避免,对传统金融机构的生存发展造成巨大影响。
2.在业务和产品创新方面
传统的金融产品创新主要是利用金融技术和法律工具,设计具有新的现金流、风险和收益特征的金融产品,创造新的风险管理和价格发现功能;而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产品创新往往依托于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将金融和非金融要素结合在一起、与具体消费或生活场景联系在一起,由被动式的“需求服务型创新”过渡到主动式的“业务创新”,使金融产品向简单实用和自适应性方向发展[15]。
3.在技术发展路径方面
传统金融机构更加注重如何提高经营效率和业务数字化水平,侧重于对业务流程的技术改造;而互联网金融更侧重于金融产品层面的技术升级,以数据分析为手段,信息技术与金融产品的深度融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风险定价水平,目标是使企业以更低的边际成本、更高的效率服务于更大范围的用户。同时,以往金融机构对信息技术更多的是采取“拿来主义”策略,通过购买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方式,解决技术发展问题。在网络经济环境下,由于数据资源的核心地位及新技术所具有的自学习性,使传统金融机构难以直接获得技术优势,而需要在一定数据资源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检验-修改”过程,才能最终消化吸收新技术,形成优势。
4.在盈利模式方面
传统金融机构的利润主要来自于利差、费差和死差这三差,而互联网金融机构通过综合化、生态化的发展,延伸了产业链、服务链,从更多的维度,场景化服务于客户需求。以互联网为平台,连接了金融产品与非金融的产品及服务,利润来源多样化,在竞争中具有更大的价格回旋余地。总之,传统金融机构应意识到,网络环境下互联网金融业务在用户发展、业务和产品创新、技术获取及盈利模式等方面均已发生变革,以往发展中所倚重的资本优势、专业优势、网点优势及政策优势,已不能适应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业务发展。
四、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业务发展策略
传统金融机构需要摆脱路径依赖,遵循网络经济的运营规律,从用户拓展、数据资源与金融科技创新、生态圈建设等互联网金融的关键成功要素入手,才能有效推动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
(一)树立网络时代的企业价值观和品牌形象
首先,传统金融机构应认识到,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是满足用户需求,改善金融服务水平,而不能为转型而转型。因此,传统金融机构应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时代企业价值观,在满足合规性要求的前提下,一切从用户出发,在制度、业务和技术等方面加强金融创新,适应用户网络活动的需要。其次,打造互联网金融品牌。传统金融机构在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同时应注重打造标识性强的品牌效应,避免用户提及传统金融机构时,与保守、职业、高门槛等让客户有距离感的形象产生联想。当然这也需要传统金融机构加强金融创新,使品牌真正的名实相符。第三,加强互联网金融人才队伍建设。传统金融机构的人才优势主要集中于专业的金融业务领域,缺乏互联网运营、信息技术、与互联网金融资产负债管理相匹配的人才,更加缺乏既有金融专业知识,又懂互联网运营和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因此,传统金融机构应高度重视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队伍的引进和培养,专注研究网络市场中的用户需求和竞争动态,开发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二)重视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平台的用户迁移和引流
本质上,互联网金融业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就是用户,平台之间、机构之间竞争的焦点就是用户资源的争夺。而传统金融机构本身拥有雄厚的客户基础。所以,首先应以现有业务痛点为抓手,通过改进服务、创新产品等多种手段,将存量用户向自身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金融平台迁移。其次,应加大资金支持,以股权投资或者战略合作的形式,加强对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等互联网用户入口的布局,提高主动获客能力。从存量和增量两个角度,解决用户发展的种子资源问题,避免用户的单向流失,借力网络效应,将互联网金融业务引入正轨,在用户竞争中占据优势。
(三)以数据为中心,打造金融科技创新体系
传统金融机构,虽然积累了大量的客户交易结算数据,但这些数据并不完整,对用户自身的行为偏好、交易周期、交易对手的信息掌握不够,并不能形成足够立体的用户画像,也不足以支持人工智能等新一代金融科技的发展。因此,传统金融机构可通过与第三方合作的方式,在合规的前提下,加强对客户信息、网络行为、社交网络等信息的收集与管理,并加强对数据的研究和挖掘,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同时,要积极拥抱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一套以科技为先导的金融业务创新体系和评价标准。一方面,顺应技术进步的趋势,围绕信息技术对金融功能的重构,优化升级产品、服务及商业模式;另一方面,通过长期的技术与用户,技术与金融业务之间的融合,打造符合传统金融机构的用户管理、风险控制模型,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四)以用户为中心,构建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发展多元化的盈利模式
多元化经营是互联网业务发展本身的内在要求,也是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重要优势和成功运营的关键。首先,传统金融机构,应不断拓展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产业链整合能力,提升对上下游的掌控能力,避免被其他互联网平台“再中介化”;其次,依托多元化的产业链合作模式,如战略联盟、兼并收购、股权合作等方式,打造内容丰富、秩序规范的产业生态系统,提高综合竞争优势;第三,维护生态系统的交易秩序,强化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合规经营,确保生态系统的经营和发展更好的服务金融主业。总之,传统金融机构不能囿于金融业务来研究发展互联网金融,而是要从网络经济的运行规律出发,从企业发展的价值目标、品牌形象、用户和数据资源拓展、生态圈建设与管理等多个方面入手,探索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吕廷杰,李易,周军.移动生产力丛书:移动的力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2]赵振.“互联网+”跨界经营:创造性破坏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10).
[3]胥爱欢.互联网金融创新挑战:大数据、跨界经营与权利异化[J].西南金融,2016,(6).
[4]白杰.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演进及问题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14.
[5]赵洪江,陈林,李平.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改变与不变[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4).
[6]李明远.互联网金融产业及其对传统金融冲击的影响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
[7]徐二明,谢广营.传统金融到互联网金融的制度变迁:相对价格与路径依赖[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3).
[8]杨芳,.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化转型架构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J].改革与战略,2017,(8).
[9]蒋伟,杨彬,胡啸兵.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生态结构与系统培育研究———基于平台经济学视角[J].理论与改革,2015,(4).
[10]耿丽君.以供给侧改革推进传统金融向互联网金融转型的发展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2016,(6).
[11]凯文•凯利,著.刘仲涛,康欣叶,侯煜,译.新经济,新规则[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12]吴晓求.互联网金融:成长的逻辑[J].财贸科技,2015,(2).
[13]杜云,叶崴.网络经济下的市场驱动力研究———基于新技术扩散OOP实验数据分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14]罗珉.价值星系:理论解释与价值创造机制的构建[J].中国工业经济,2006,(1).
篇9
在这份白皮书中主要探讨这几个问题
为什么小程序会出现?
小程序的独有的优势和特点是什么?
小程序行业又是什么样子?
哪些群体的人群正在使用小程序?
哪些场景和企业可以作为小程序的典型案例值得借鉴?
小程序第三方生态是什么样子?
前TOP200的小程序究竟是那些?
哪些小程序成长最快?
未来小程序又会有哪些发展趋势和变化?
目前用户向超级APP集中趋势明显,白皮书显示新APP安装数量下滑,头部App拥有的用户数继续大幅增加,10月TOP10合计的独立用户数同比去年提高了25%,用户向超级APP集中趋势明显,而移动用户人均月使用APP数量为17.1个,月安装数量为3.03个,较去年同期下降12.4%。
而从开发者和用户来看目前使用和开发APP的热情并不高涨,而小程序无需安装、用完即走、触手可及、无需注册、无需登录、以及社交裂变都是革命性的降低了移动应用的开发成本,正好迎合了用户的使用应用的习惯。
目前小程序的主要有三大盈利模式,第一去中心化的电商,第二社交游戏,第三内容付费,而在大会上阿拉丁创始人是史文禄表示小程序对比APP是首先是重建了流量入口,其次基于微信流量重构人与人的关系,然后激活线下场景达到链接一切的作用。
在小程序的行业分布中,从B端来看出行与交通占比仅有0.4%,而在C端达到21%,主要是由共享单车带动,而在用户小程序场景入口无论是新增用户、总体用户分享占比最高,分别是占比32.0%和26.2%。
在5月到11月的半年时间里,小程序用户留存率由5月份的9.8%提高到11月份13.2%,用户留存率平均提高了33.4%,目前小程序上线以来一直主打即用即走,但是对于商家来说并不是希望用户用完即走,在大会上阿拉丁介绍了小神推(是一款向用户推送消息的产品)而从效果看商家使用产品后留存率有大幅提升。
小程序用户画像主要为本科以上、平均年龄27岁、男女均等、一线城市占比48.9%,35%的用户平均每天使用3-4次。在用户工作日流量分布来看早高峰趋势明显,休息日主要集中在下午。
据阿拉丁创始人史文禄介绍本次TOP200榜单较9月份新增80个小程序,主要集中在工具类和零售类小程序,在白皮书的榜单分析中也详细的介绍了目前小程序与无人零售、共享经济结合的场景。
篇10
民办教育上市资质获扶正
职业非学历教育以民办培训机构教育为主,涉及范围比较广,其中包括职业考试培训、企业管理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三个细分板块。
职业非学历教育用户以就业或考试为最终学习目的,得益于付费意愿强和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产品标准化提升,职业非学历教育行业增长速度加快。2015年我国职业非学历教育规模3106亿元,同比增长16.4%。与职业学历教育相同,我国职业非学历教育处于市场启动期,但略成熟。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案三审表决通过,意味着教育资产证券化元年的到来,民办教育机构的上市资质得到认可,非学历培训类资产上市成为大势所趋。美股、主板、新三板已经形成职业教育产业群,其中在新三板挂牌、待挂牌的职业非学历教育企业有59家,包括华图教育、全美在线、和君商学等细分领域龙头。
职业非学历教育产业链可分为教辅、内容和平台三部分,以教育内容提供者为核心,上游对接教辅,下游对接平台和用户,以向第三方平台提供内容或媒体广告商付费的方式获取用户,通过用户购买线上线下课程实现变现。
在职业非学历教育行业中,人才招录和资格认证考试培训和IT培训,其市场总量分别约为600亿元和880亿元,这两个细分领域已经有行业龙头企业出现,它们通过品牌优势进入相关优质细分领域,并开展互联网业务的布局,以此增加市场份额。根据职业技能的不同,职业非学历教育可以分为IT职业技术、金融财会、商务外语、建筑工程等15个子细分领域。据HCR慧辰资讯研究统计,目前除对于实操性要求较高的心理咨询、管理、服务和餐饮等4类技能尚未有线上企业切入外,其他11类技能均已实现在线化学习。
目前国内职业非学历教育行业涌现的主流商业模式主要包括B2B、B2B2C和O2O。在线教育平台盈利模式相对单一,大多采用先提供免费课程吸引客户,再推出收费课程的方式。事实上,作为平台型的商业模式,需要分清用户与客户的概念,用户是基本服务的使用者,客户是愿意花钱享受增值服务的消费者。所以,在线教育平台需要将免费课程的使用者转变为愿意付费的消费者,盈利模式绝不仅限于课程收费,任何与学习、职业和社区相关的服务,都可以成为平台未来的赢利点,后来者想要打破现有龙头企业壁垒,可在此寻求机会。
2020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万亿元
教育部的数据显示,从2001年开始,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一路攀升。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仅有114万名,到2016年的15年间,毕业生人数增长了651万名。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795万名,比2016年多出30万名。在高校毕业生数量常年高位运行且逐年增加的情况下,就业压力随之不断增大。职业非学历教育以帮助求职者提升竞争力为目标,受就业压力的推动,职业非学历教育行业将加速增长。国泰君安产业研究报告分析预计,2020年职业非学历教育市场规模将达到9859亿元。
其中“教育+互联网”将占很大比例。根据互联网教育研究院统计,2013年在线职业教育的市场规模为40亿元左右,2014年为50亿元,2015年为70亿元,2016年为85亿元,每年市场规模都在以15%-20%的速度增长,预计2017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00亿元。
传统线下培训机构以直营模式为主,教师薪酬、营销费用、管理费用三大块成本占比较大,重资产运营不易快速复制,扩张速度慢,因而很难规模化发展。但其通过线下深厚的资源和课程内容的积累,进入线上平台后,具备了标准化条件,轻资产运营后能够实现大规模复制,迅速扩张,华图教育发展华图网校、学尔森拓展学尔森网校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事例。
通过梳理可以发现,当前IT职业教育和金融财会教育领域进入的企业最多,相关课程也较多,课程形式多采用“直播+录播”的方式,且目前已经出现较为细化的企业服务方式――平台和网校,平台不仅包括核心的课程平台,还有相关行业动态、技术发展的资讯平台及带有社交性质的论坛、社区平台等,未来有望拓展至B端企业,推出针对企业员工的定制化职业技能培训服务。
未来内容仍是竞争核心
从学员学习的目的导向上看,职业非学历教育可以划分为以技能提升为主和以通过证书考试为主两类,未来竞争核心仍是课程内容。
在技能提升类方面,IT职业教育、商务外语都是细分领域,IT职业教育重点提供IT相关的软件开发、编程、网络架构、大数据等相关技能类课程,商务外语重点提供口语类技能练习。由于学员学习主要是为了提高专业技能,服务于工作,这些领域的课程内容都较为丰富,与实际工作联系紧密,学习之后利于学员在工作中实践,对课程内容的专业性及更新的及时性要求也较高,如IT职业教育课程中除传统经典软件开发、编程等课程外,对于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领域的课程内容开发需求也较为迫切。
证书考试类可以细分为金融财会类、建工类、司法类、公务员类、医药类及教师类等领域,这些领域的企业考试导向性较强,除了在课程内容上竞争之外,讲师关于配套题库的讲解及辅导练习也是竞争的关键点。
除此之外,培训机构还需打通就业渠道。以IT培训为例,学员大部分为非IT相关专业求职者、IT专业本专科在读学生以及IT从业人员,他们参加培训目的是为了找工作或者说找更好的工作,培训机构可通过年度订单招聘、月度双选招聘、定向上门保障和专场招聘保障等方式来保障学员的就业率,典型企业代表如达内科技、慧科教育等。
- 上一篇:绿色矿山管理办法
- 下一篇: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