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核心竞争力概述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7: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银行核心竞争力概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银行核心竞争力概述

篇1

【关键词】 商业银行;核心能力;内部控制;风险控制;产品开发

一、引言

核心能力又名核心竞争力,是当代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关注的焦点,是现代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前提,是第五代战略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石。核心竞争力理论是企业战略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的最新发展,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相融合的理论成果,也是知识理论和创新理论的最新发展趋势。

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C.K.Prahalad&G.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企业的核心能力》一文,正式确立了核心竞争力在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上的地位,使核心竞争力理论成为管理学研究的前沿领域。Prahalad和Hamel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学术流派的学识。”这个概念概括了核心竞争力的三个要点:第一,知识性,在知识理论体系中,“技能”属于技能知识(Know-how),“技术”属于事实知识(Know-what),均显示了知识的实体性;第二,整合性,“协调”和“结合”的对象是知识,表明了核心竞争力形成过程中融合了知识的获取、交流、共享等动态性特征;第三,积累性,知识资本是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期知识活动的结果,同知识一样存在着生命周期。

从管理思想史的角度分析,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兴起源于传统战略理论的不足。Porter的第四代竞争战略理论实际上是将结构―行为―绩效(S-C-P)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组织理论引入企业战略管理领域,偏重于企业外部战略环境的分析,缺少企业内部能力、绩效、成本、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分析。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远远超过porter的五力模型范围,因此能较完美地将企业内外因素分析融于一体。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经济学起源是亚当・斯密的企业分工理论、马歇尔的古典企业理论、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学起源是企业能力理论、企业成长理论、企业资源理论。由于起源的多重性而导致核心竞争力流派的多样性。

商业银行核心能力微观结构的研究一直是银行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项随着银行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优化的有效管理手段。业内人士认为,对微观核心能力结构的科学解析是商业银行管理活动的起点,是管理绩效得以顺利产生的基础平台。《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提出的银行业管理的三大支柱使商业银行的定位出现了新变化,其核心功能不再是简单的信用中介和金融服务,而是风险管理,因此,原有的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已经很难有效适用于新的银行管理环境。对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微观结构的重新定位是我国银行管理活动刻不容缓之事。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经过了二十年的建设和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变成支撑我国商业银行业务运作的基础平台。现代银行从本质上看是提供优质信息的产业,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升级换代不断为银行提供新的价值创造空间。在全球银行业日益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形势下,许多银行把增加信息技术投入作为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主导战略。因此,信息化环境下国有商业银行的核心能力结构体系的解析能够有效地促进国有商业银行核心能力的培育,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国有商业银行核心能力体系的构建

(一)国有商业银行核心能力体系研究的理论概述

国有商业银行核心能力的培育是国有商业银行核心能力理论研究的最终目标,但是,国有商业银行核心能力内涵的认识与国有商业银行核心能力结构的解析是国有商业银行核心能力培育的基础性前提。

在商业银行核心能力内涵的认识方面,王创(2001)认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商业银行在市场预测、研究开发、金融服务、经营决策和管理等一系列过程中形成的,由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的关键技术、关键程序、关键机制所决定的巨大的资本能量和经营实力,是使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有效活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罗仲平,蒋琳(2003)认为:银行核心竞争力是指某一商业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所具有的能够提供更好服务和获取更多财富的综合能力,是商业银行的竞争实力、竞争潜力和竞争环境的综合体。张同健(2007)认为:国有商业银行的核心能力是国有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战胜对手、获取超额垄断利润的能力。

在商业银行核心能力结构的解析方面,郭聚光、舒红斌(2006)认为银行的核心能力可分为如下要素:企业文化、人才聚合及知识管理能力、核心客户及核心业务开发能力、组织效率。吴龙龙认为(2006)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可分为如下要素:企业文化、资源禀赋、创新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宣丹妮(2004)认为上市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分为如下要素: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资产质量、抗风险能力。其中,盈利能力包括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总资产报酬率、存贷款利差、销售净利率;成长能力包括存贷款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营业理论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资产质量包括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准备金覆盖率;抗风险能力包括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李政(2006)从创新的角度将商业银行的核心能力分解为如下要素:技术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价值创新能力、组织创新能力、业务创新能力和金融市场创新能力。张同健(2007)从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角度将银行核心能力分为五个要素:风险控制能力、综合服务能力、内部管理能力、市场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国有商业银行核心能力体系的理论解析

信息化与银行业务的高度融合是现代商业银行的根本特征,信息技术平台的构建与优化是银行业发展的基础性条件。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相继实施了客户关系管理、业务流程再造等战略,旨在促进银行核心能力的培育,而这些前沿性管理战略的实施均依赖于高效的信息技术创新的发展。因此,基于IT视角的国有商业银行核心能力体系的构建与解析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核心能力研究的主题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平衡计分卡是一种新型的企业绩效评价工具,主要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关注企业的整体绩效。作为一种有效的战略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采用了衡量企业未来绩效启动因素的方法,能够将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趋势与近期财务效益有效地联系在一起。根据平衡计分卡的管理思想,本研究将国有商业银行的核心能力体系分解为四个要素:风险控制能力(ξ1)、市场销售能力(ξ2)、内部控制能力(ξ3)和金融产品创新能力(ξ4),分别对应平衡计分卡的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员工学习与成长四个要素。

现代银行在本质上是一种风险管理的行业,风险控制能力的提高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目标性成果,可以作为核心竞争力的“财务”要素;市场销售能力是银行价值在金融市场上的体现,是客户群体对银行价值的集中性反应,可以作为核心竞争力的“顾客”要素;内部控制能力是提高银行内部各种业务流程效率与管理流程效率、降低各种银行内部交易成本的有效手段,是银行实现风险控制的根本性措施,可以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内部流程”要素;金融产品创新能力是金融市场竞争的焦点,是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也能够反映出银行员工的整体业务素质和发展潜力,可以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员工学习与成长”要素。

(三)国有商业银行核心能力理论体系的确立

根据国有商业银行核心能力体系的研究成果及理论解析,并结合国有商业银行IT建设的经验以及核心能力培育的实践,本研究可以构建基于IT视角的国有商业银行核心能力结构体系。该体系包含四个要素,每个要素包含四个指标,共形成4要素16指标的核心能力结构体系。具体结构与内容如图1所示。

三、模型检验

(一)技术思路

本研究已构建起基于IT视角的国有商业银行核心能力结构体系,而理论体系的可靠性与有效性需要经过经验性的检验。结构方程模型中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模型验证方法,可以验证因子负荷的显著性、因子相关系数的显著性和指标误差方差的显著性,以最大限度地改进理论模型的应用质量。

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e equation model,简称SEM),是基于变量的协方差矩阵来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是一个包含面很广的数学模型,用以分析一些涉及潜变量的复杂关系。当结构方程模型用于验证某一因子模型是否与数据吻合时,称为验证性因子分析,因此,验证性因子分析是结构方程模型的一种特殊形式。

模型验证的主要目的是:择取各个要素指标体系中与潜变量高度相关的指标,根据因子负荷调整指标与潜变量的从属关系,提出与所有潜变量缺乏相关性的指标,从而形成与管理实践高度吻合的理论模型。

(二)数据收集

本研究采用里克特7点量表对16个观察指标进行问卷调查与数据收集。本项目的研究过程得到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中国工商银行信贷部事后监督处与中国建设银行科技部的大力支持。本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独立核算单位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50份,样本量与观察指标数量之比约为8:1,满足结构方程验证基本要求。调查对象全部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二级分行的高层管理人员。四个要素的Cronbach α系数值分别为0.7213、0.8080、0.7912与0.8133,因此,样本数据具有较高的信度。150份有效样本中,中国工商银行50份,中国银行50份,中国农业银行25份,中国建设银行25份,因此,样本总体在行业结构上能够代表我国商业银行的

验证性因子分析中,显著性较低的因子负荷说明测度指标与潜变量之间缺乏相关性,即指标的变化对于潜变量的变化缺乏灵敏性。在弱系统理论约束条件下,说明该指标的特性超出潜变量内涵的理论约束之外,即将该测度指标纳入相应的潜变量体系之中将会存在较大的非合理性与非理论支持性。在强系统理论约束条件下,说明指标状态缺乏变异性,指标观察值局限于狭隘区间,不能有效地反映潜变量的特性。针对管理学研究经验而言,对因子负荷的实践意义的判断要密切联系现实的行业运作特征,将行业数据收集时的感性认识列为因子特性判断的重要参考依据。因为管理学不仅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是艺术和科学高度融合的学科。在强系统理论约束下的管理行为中,因子负荷缺乏显著性往往反映两种极端的状态,即相应的管理行为在限定的行为空间内处于高度成熟状态或高度匮乏状态,而居于中间狭隘区域的几率相对较低,在常规管理活动中可以忽略。当然,最后的状态判断与选择必须借助于研究主体的行业实践经验,并以现实的行业运作特性为依据。

得因子协方差矩阵如表2所示。

同时得模型拟合指数列表如表3 所示。

四、结论

一是由模型拟合指数列表可知,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因此,本研究设计的基于IT视角的国有商业银行核心能力体系结构模型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价值。

二是由因子负荷参数列表可知,指标X1、X7、X11的负荷系数缺乏显著性。因此,结合国有商业银行核心能力体系构建的样本调查经验可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控制能力目前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对风险控制能力要素形成显著的促进功能。其次,市场销售能力开发过程中没有注重对个性化服务能力的培育,这是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存在的一个传统性的问题。最后,内部控制过程中缺乏反馈机制的构建,没有形成有效的信息反馈回路,从而降低了内部控制实施的效率。

三是由因子协方差矩阵可知,风险控制能力要素与内部控制能力要素之间的相关性较强,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能力的提升显著地促进了风险控制能力的提升。同时,市场销售能力要素和产品创新能力要素之间的相关性较强,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能力的改善显著地促进了市场销售能力的改善。

四是根据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总体结果可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核心能力的培育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各构成要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促进功能,因此,核心能力结构已进入一种成熟状态。另外,由于存在若干因子负荷的非显著性,以及因子相关系数的弱相关性,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核心能力的培育战略还存在较大的拓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张同健,胡亚会.基于数据调查的国有银行内部控制测评模型经验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9):21-25.

[2] 张同健.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框架下国有商业银行核心能力体系实证研究[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1-5.

[3] 张同健.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框架下我国商业银行核心能力微观结构体系研究[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7(6):116-120.

[4] 张同健.新巴塞尔协议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测度模型实证研究[J].贵阳财经学院学报,2008(2):13-19.

篇2

关键词:中小企业 核心竞争力 多层次资本市场 新三板

一、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的定义

企业在竞争环境下取得较好的业绩和持续发展能力,如何打造其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应具有的关键能力,反馈了其在价值链中的地位。学术界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早有深入的研究,主要观点包括:企业在生产核心产品的过程中积累的技术优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知识及信息积累;企业所建的优于竞争对手的管理体系、价值体系及内部结构;企业所特有的文化等(陈根,2009)。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基因里的不可复制、替代的特性,且能够催生企业成长,带来营业利润。

(二)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问题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学术界所认知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为四个具体方面,分别是优秀的创新能力、良好的企业文化、高效灵活的管理体系以及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我国中小企业缺乏打造核心竞争力的理念,生存周期较短,体现出家族式、劳动密集的特点,阻碍了其持续创新经营能力。

1.融资困难,企业缺乏后续发展潜力。我国中小企业主要由个人独资或者多个个人合伙投资设立,资金投入及技术投入方面无法跟国有企业及部分大型企业相提并论。由于规模所限,中小企业的总体利润也相对较低,在投资人及商业银行严重缺乏后续发展的潜力。对于投资人及商业银行而言,资产相对较大、利润稳定的大型企业更加有吸引力,造成了中小企业资金供应困难,而大型企业资金相对充裕的局面,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后续发展。

2.家族式管理的障碍。我国中小企业多数为家族式企业,传承思想影响下的子女直接继承现象突出。根据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实际控制人的个人风格、素质、管理经验、经营能力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而继承制难以使企业吸引市场化、高素质、职业化人才,从长远来看,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一种损害。

3.企业发展模式的困境。很多中小企业的成功,要归因于我国近30年的高速发展,企业依靠该市场机会获得了成功,但也掩盖了自身经营理念、管理体系、管理手段的落后。目前我国处在经济调整期,以往屡试不爽的追加投资、加大生产、控制成本等手段效率开始下降,而依靠核心技术、现代管理体系、企业文化等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模式将会成为主流。如何带领企业进行转型以适应市场需求成为很多中小企业面临的挑战。

4.核心竞争力的认知错位。地方保护主义、简单的模仿、低廉的生产成本这些优势可以帮助企业获得不菲的利润,但由于其本身不具有稀缺性及不可模仿性,无法保证企业长期的发展。我国部分中小企业仍然依赖于上述普通优势,忽略了核心竞争力建设,在受到新进入者竞争时将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在此情况的影响下,大部分中小企业缺乏对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合理认知以及对形成自身核心竞争能力的急迫性与危机感。

总体来看,中小企业区别于其他公司的预期能够带来利润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即需要内生性动力,也需要外部环境的推动。在我国,资本市场包括了企业规范运作,提供融资渠道,建立现代公司运行机制等功能,因此,如何提供一个可供中小企业便利登陆的资本市场,就成了问题的关键。

二、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概述

(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结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是指为满足质量、规模、风险、发展阶段不同的企业的资本运作要求而建立起来的资本体系。我国正在形成由以主板、创业板、新三板以及区域股权市场等为核心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现状。成熟市场体系:美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涵盖了纵向和横向的交织结构,包括以下层次:顶层-纽约证券交易所和NASDAQ市场,美国证券交易所和NASDAQ小型资本市场(第二层),地方性股票交易所(第三层),以及作为第四层的OTC及其他市场等。如此完善的资本市场结构也在美国的金融市场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英国的资本市场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主板市场,第二层次为选择投资市场(AIM),属于未上市的证券,第三层次为全国性的三板市场,第四层为区域性的市场。(刘文娟,2010)从多方面为国内外上市的大中型企业、中小型企业以及更为初级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了多样的融资服务。

与上述市场相比,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基本结构虽然已经建立,但并不完善,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之间缺乏相互联系的管道,信息和资源不能做到完全顺畅的流通(时军,2015)。据统计,中国资本市场资产总额和占金融资产的比例为37%,而美国为82%,英国为71%。

截至2015年底,中国4000多家上市公司中,沪深主板家数占比为38.06%,中小板为27.53%,创业板为17.45%。从总市值上看,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总市值为530,056.10亿元,沪深主板占比69.84%,中小板占比19.61%,创业板占比10.55%。从上述数据中不难看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非常的不平衡(孙素珍,2015)。无论从数量上还是总市值上看,主板市场仍旧是主体地位。与稳定的金字塔结构相比,我国资本市场倒金字塔结构虽在修正,但仍未真正形成底层市场基础。

为解决上述问题,国务院于2013年底正式将“新三板”市场覆盖范围扩大至全国。“新三板”市场立足于服务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的中小微企业(谈志彬,2016),对于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的设立,都起着有力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截至2015年末,新三板挂牌家数从2014年末的1572家快速增长到5129家,融资金额从132.09亿元增长到1216.17亿元,新三板市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挂牌公司家数已经大大超过其他板块的总和,市值达到了2.46万亿元。发展“新三板”市场是在“双创”的战略背景之下,对于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例,推动去杠杆化、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三)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方向。“十三五”规划中也提到,通过进行金融体制改革、交易制度改革来提升金融链接实体的效率,降供给、调杠杆、升结构。这一目标也暗示了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现状:不够透明、发展不够健康,新股的发行等交易制度方面有待完善,直接融资的比例偏低,非金融企业杠杆率过高等。(程湘萍,2015)

三、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关系

打造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中小企业竞争力形成提供了通道,而最楸憷中小企业对接的资本市场通道即为“新三板”市场。

首先,“新三板”市场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融资平台,满足中小企业发展所需“小额、快速、灵活”的资金需求。据统计,“新三板”2015年全年新增挂牌企业数量3567家,共完成定向增发融资2497起,融资金额达到1217亿元,形成了加速成长的趋势,并超过创业板2015年全年融资总额,加上股权质押融资、债券融资、优先股发行等业务的开展,极大丰富了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挂牌中小企业将上述渠道所融资金投入到生产研发中,能极大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增加后续发展的潜力,

其次,新三板能够帮助中小企业完善公司治理,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体系。根据挂牌新三板的要求完善公司“三会制度”,上述制度建立一方面能帮助企业所有者解决继承人经验或能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为吸引优秀管理人才提供了机会。2015年全年,新三板挂牌企业共披露公告超16万份,针对公司重大决策、经营状况等事项进行了信息披露,提升了企业自身管理水平,同时向潜在投资者展示公司核心竞争力。

第三,在券商、律师、会计师、投资人等多方参与下,企业可以在模式转型、核心竞争力认知等方面获得更加专业的支持,可以为企业未来发展制定更为清晰且符合市场发展趋势规划。截至2015年底,参与“新三板”市场的主办券商数量为91家,会计师事务所39家,律师事务所412家,各方中介机构为挂牌企业提供了全方位专业服务。券商持续督导制度保证了企业及券商双方利益的绑定,只有与所督导的企业共同成长,各中介机构才能在将来获得可观的收益,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这种安排有利于中小企业迅速找到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通过不断加大投入去巩固相关优势,让中小企业获得长期健康的成长。

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有力举措和必行之道,未来几年内关于确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制度将更加完善,交易所市场将更加规范。具体到当前资本市场,注册制、战略新兴板及创业板分层呼之欲出,“新三板”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尤其是”新三板”,已经逐渐成为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主战场。因为中小企业所处企业生命阶段不同,资本运作与持续督导需求也各不相同,市场服务主体更要针对单个企业,围绕着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提供全范围、全链条、多样化、一体化的金融服务将成为资本市场新的研究问题。股权质押融资、优先股、债券融资、公司债、银证合作等创新的融资模式,将会成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新趋势。因此,在“新三板”的支持下,我国中小企业将能更好的形成并巩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参考文献:

[1] 刘文娟.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国际比较与经验总结[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2] 时军.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构建思考[J].财会通讯.2015年第19期

[3] 孙素珍.浅谈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及转板制度设计思路[J].财政监督.2015年第3期

[4] 程湘萍.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解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年第34期

篇3

关键词:胜任力模型;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8.032

1.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步人“新常态”。“新常态”下,全面深化改革、助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与经济动力机制转换任务艰巨,影子银行与地方债务的“去杠杆”、产能过剩“挤水分”等先期积累的矛盾和风险,正逐渐显现,商业银行面临全新的经营环境,加之监管趋严、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这给商业银行传统发展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与挑战。商业银行要想取得可持续竞争优势,必须依靠人力资源优势来维持和培育竞争力。随着商业银行面临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需要构建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从而使商业银行在发展中占得先机、在竞争中赢得主动。

2.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概述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麦克莱兰(David McClelland)于1973年提出“胜任力”概念后,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得到广泛运用。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可的胜任力定义是斯彭斯(Spencer)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胜任力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算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绩效和一般绩效的个体的深层次特征(林日团,2007)。简单地说,胜任力模型是指达成某一绩效目标的一系列不同胜任力要素的组合,是一个偃瘟结构(王家奇,汤舒俊,记凌开,2009)。

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岗位说明书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基础的文件。首先需要针对某一岗位进行职务分析,明确该岗位的主要职责和工作内容,在此基础上编写岗位说明书,进而为组织进行人员招聘选拔、培训开发、薪酬管理和绩效考核等提供原始资料和科学依据。岗位说明书的主要缺点是:它并没有以可观察和可量化的方式描述预期的结果。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岗位说明书并不能及时反映某一岗位主要职责和工作内容的迅速变化,因此,就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很难实现持续利用员工才智获取竞争优势的作用。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相比,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有着很大不同。该方法认为员工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取得出色业绩的能力素质上存在差距,可以将员工区分为表现优异者和表现平平者,前者比后者会给组织创造更多的效益。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采取合适的手段发掘、培养、开发表现优异者,这样,在人力成本日益上升的背景下,组织能够在保持劳动力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产生更多的效益,通过利用员工的才能获得最大的竞争优势。

3.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商业银行的应用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每一环节具有不同的业务内容和方法,而胜任力模型则为其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参照标准,清楚的描述了胜任某类工作或岗位的胜任力,借助胜任力模型,能合理而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许祥秦,闫俊宏,2007)。胜任力模型为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新思路、新手段,可将其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模块,为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创造竞争力优势。

3.1胜任力模型在招聘选拔中的应用

目前商业银行在进行人员招聘选拔时,对于能力素质的考察,一般比较注重考察应聘者的外显特征(如:知识、技能、学历等),而较少考察应聘者的内隐特征(如动机、价值观、特质等),胜任力模型为商业银行的困惑提供了一个十分有价值的切入点。胜任力模型作为基础构建各个岗位的任职要求,相对于传统招聘更易挖掘应聘者的潜在胜任力,规定员工应使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等胜任力与工作岗位相匹配,这种招聘选拔方式也可以使商业银行和应聘者双方受益:商业银行不仅能够为自身的发展找到合适的人才,而且应聘者也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用以所学,人尽其才(袁传攀,2012)。由于胜任力模型中既包含工作岗位的任职资格,还包含商业银行战略和企业文化的因素,因此,能够选拔出契合商业银行经营战略和企业文化的人员,他们在人职后,愿意为完成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而贡献自己的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岗匹配”。

3.2胜任力模型在培训开发中的应用

目前,商业银行都能认识到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加大培训投入,通过培训来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系统的培训体系;培训的针对性不强等。将胜任力模型应用于培训开发工作,是通过对员工胜任某一岗位所需胜任力的培养、开发,进而提升员工个人和组织整体的胜任力水平。商业银行可以根据某一工作岗位建立岗位胜任力模型,以此为基础开发各岗位的培训课程体系,为员工量身定制培训开发计划,按照做实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加强培训服务、考核培训效果的基本思路,使培训开发工作有的放矢,增强员工取得高绩效和适应未来环境变化的能力。此外,根据胜任力模型,还可以为组织制定能力培训培养计划,即对某一岗位任职员工进行胜任力评估,发现每一位员工的能力优劣势,通过与该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对比分析,找到组织整体的能力优势和短板,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发展计划,提升组织整体的竞争力。

3.3胜任力模型在薪酬管理中的应用

近年来,受互联网金融、银行业利润增长乏力和不良贷款率攀升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人才流失严重。究其原因,薪酬激励机制是一重要因素。目前商业银行的薪酬分配中,员工的业绩和对银行的贡献往往由于难以准确衡量而不能获得相应的薪酬福利,无法发挥薪酬管理在吸引和保留高素质、高潜力人才方面的作用。以胜任力模型为基础的薪酬管理模式,大多采用宽带薪酬制度。所谓宽带薪酬是指对多个薪酬等级以及薪酬变动范围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变成只有相对较少的薪酬等级以及相应较宽的薪酬变动范围。同时,将每个薪酬级别所对应的薪酬浮动范围拉大。随着能力的提高,员工将承担新的责任,只要在原有岗位上不断改善自己的绩效,就能获得更高的薪酬(刘晓旭,2008)。这种薪酬管理模式,将员工的能力素质与薪酬福利直接挂钩,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实现员工业绩和银行经营业绩的双提升、共促进。

3.4胜任力模型在绩效评估中的应用

胜任力模型建立的前提是找到区分优秀与普通的指标,以它为基础而建立的绩效考核指标,是经过科学论证并且系统化的考核体系,也正体现了绩效考核的精髓,真实地反映了员工的综合表现(谭娟,2009)。通过胜任力模型,可以明确认识到与工作绩效密切相关的能力素质以及行为表现特征。商业银行可以按照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经办岗位等不同的胜任力模型,设定相应的绩效考核指标,在具体的、明确的、可操作性的绩效考核指标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模型,进行量化考核管理。这样,上级能够更及时清晰地了解员工的工作进展、存在的困难挑战以及下一步努力的方向等,为向员工进行反馈、指导和帮助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证据支撑。此外,通过胜任力模型进行的绩效反馈增加了新内容,即围绕胜任力模型和绩效考核结果,可以使绩效沟通更聚焦到与工作绩效密切相关的能力素质以及行为表现特征上。

3.5胜任力模型在职业生涯管理中的应用

篇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族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目前民营经济创造的GDP已占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而民营企业90%以上是家族企业。可见,家族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加入WTO 和融人全球经济,家族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家族企业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谋求长期竞争优势已经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一、家族企业及企业核心竞争力内涵的概述

(一)家族企业的本质内涵

对于家族企业,目前尚无一个公认的定义。美国著名企业史学家钱德勒在其名著《看得见的手》中对家族企业下的定义就是:企业创始者及其最亲密的合伙人(家族成员)一直掌有大部分股权,他们与经理人员维持紧密的私人关系,且保留高层管理的主要决策权,特别是在有关财务政策、资源分配和高层人员的选拔方面。甘德安等则将家族企业定义为:由一个以传统文化为核心、注重人际关系网络、两权没有完全分离、企业生命周期与创业者和家族周期息息相关、决策常以集中的方式由财产所有人作出、企业的重要职位通常由家族成员担任的,一个开放的、非稳定的系统。台湾学者叶银华根据以前学者的研究,提出以临界控制持股比率将个别公司的股权结构的差异性与家族的控制程度纳入家族控股集团的认定认为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就可认定为家族企业:(1)、家族的持股比率大于临界持股比率;(2)、家族成员或其二等亲以内之亲属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3)、家族成员或其三等亲以内之亲属担任公司董事席位超过公司全部董事席位的一半以上。这个定义从股权和经营控制权的角度把家族企业看成是一个连续分布的状况,从家族全部拥有两权到拥有多数控制权再到临界控制权,都是家族企业。一旦突破了临界控制权,家族企业就演变为公众公司。

因此从学者们对家族企业的定义看,作者认为从企业资本所有权的角度界定家族企业更合理,对此家族企业大致具有以下主要内涵:(1)、家族企业的组织成员结构以血缘关系为核心;(2)、家族企业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家族利益最大化;(3)、家族企业所有权由家族成员掌握,企业控制权在家族成员中配置;(4)、家族企业的治理原则基本上都实行家长制的集权化管理模式,与其相对应,企业内部主要以人治方式进行管理。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内涵

自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竞争情报以来,有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代表性的观点如国外学者普拉哈拉德与哈默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多种技术流的知识。【1】美国著名的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在总结了长期的实践经验后,指出核心竞争力是某一组织内部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组织的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我国包昌火等学者在分析各种观点后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各种资源和能力的有机融合和独特优势,具有效益性、独特性、扩展性和企业占有性的特点。然现在大多数人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拥有的、能为消费者带来特殊效用,使企业在某一市场上长期具有竞争优势的内在能力资源。

对此在结合其他学者的思想后我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可以包括:(1)、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组织中的人,而不在于技术或产品;(2)、核心竞争力在于人的知识和想象力,而知识和想象力的获取在于员工快速学习的能力:(3)、提供他人难以模仿的独占性产品或服务,是企业竞争的最有效武器;(4)、企业要获得明显优势的能力,就必须成为新思维模式的拓荒者。

二、家族企业发展中核心竞争力存在的问题

(一)宏观上家族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制度转型没有对原有计划体制实行休克疗法,而是在计划体制外发展新的经济形式,为制度转型创造条件。这使得至今市场仍未在资源配置(特别是金融、土地等资源)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从而使发育中市场经济的新矛盾和原有体制转型中的老问题交织在一起,制约着家族企业的正常演化和发展。其主要表现:一是观念和认识上仍然滞后,对家族企业的发展持怀疑态度。二是对以家族企业为主体的私营企业政策环境仍然不平等,在市场准入、资源获得方面都受到程度不等的歧视,私营企业财产权得不到法律保护。企业家的人身安全和名誉安全得不到保障。三是政府没有建立起以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为目标的管理体系,对私营经济的鼓励、支持、引导政策和规范工作还难以到位。四是家族企业发展缺乏外部资本市场的支持,家族企业向银行间接融资难。上市直接融资更难。

(二)微观上家族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明确的发展战略。

在现代市场竞争中,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更快的学习能力。未来竞争中能够成功的公司,将是那些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公司。因此,培养整个企业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是非常必要的。但目前我国许多家族企业的经营者,文化素质偏低,学习能力不强,不具备企业家应有的素质。同时,这些创业者在企业取得一定的成就后,往往容易产生自满情绪,固步自封,缺乏创新,造成整个企业学风不盛,这是制约我国家族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在企业发展战略上,家族企业在发展初期虽然具有明确的发展日标和行动方案,但这只是创业者个人经验的表现,缺乏长期规划和理性思考,随着企业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的变化,创业者逐渐对企业的发展方向、日标丧失准确的认识和判断。由于缺乏发展战略或制订战略失误,最终导致不少家族企业失败。

2、管理体制落后,缺乏科学决策。

我国家族企业的一个典型特征是产权结构单一,投资主体没有实现多元化,很难建立规范的治理结构。与其相对应,家族企业基本上都实行家长制的集权化管理模式。在企业内部,很少有人敢向老板的权威提出挑战,企业经营管理基本全凭企业主的个人经验,决策的主观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化和民主化决策。

3、人力资源限制。这是家族企业当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人为企业之本,才为发展之源。企业要做大,必须突破的一个瓶颈就是专业化和规范化,家族企业也不例外。吸引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进入公司核心层是专业化和规范化的必由之路,但家族企业的关键岗位均由家族核心成员掌控,这就堵死了优秀人才加盟的通路。另外,家族企业的天然封闭特性本能地反对人力资本引进,其所独有的排外性又使得经理人员缺乏信任感,由此产生了企业与经理人之间的信任危机,这样就很难同舟共济。

4、家族文化的局限性。

在我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家族观念可谓是根深蒂固,家族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以亲情为基础、缺乏制度意识的文化。没有原则立场,赏罚不明,以人情代替制度,同时具有封闭性和排他性。这些局限性在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后就会变成一种巨大的阻力,家族成员之间的各种矛盾以及经营者与员工的矛盾就会引发企业危机。

5、治理结构限制。

家族企业奉行集权化管理模式,权力过于集中、决策过于专断,导致企业对业主过分依赖。同时,企业内部主要以人治方式进行管理,人言大于制度,主观随意性大。这种治理结构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6、创业型企业主的能力与意识滞后于事业的发展。

篇5

[关键词] 六西格玛管理农村信用社

六西格玛管理法由摩托罗拉公司于19世纪80年代首创,通用电气公司于1996年初把六西格玛管理法作为一种管理战略开始全面推行并取得骄人业绩,六西格玛管理法因此风靡全球,许多银行已经将六西格玛管理法融入自己的战略之中,节约了大量成本并取得良好业绩,如美洲银行、花旗银行、星展银行等。当前六西格玛管理法因其以关注客户为焦点、基于事实和数据对现有流程持续改进,以及创建学习型组织迎合了银行业包括农村信用社变革的需要,成为全新的管理模式,农村信用社基于改进产品质量、服务流程、提高客户满意度、提升核心竞争力急需导入六西格玛管理法,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

一、六西格玛管理法概述

统计学用西格玛表示标准偏差,即数据的离散程度,其数值越高,失误率越低,反之亦然。六西格玛管理法是建立在统计学基础上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是以数据为基础、追求完美质量的管理方法。六西格玛要求在每100万个产品中只有3.4个产品有缺陷,使完美率达到99.99966%,六西格玛要求企业从外部客户的角度来看待企业内部流程,利用客户asc的要求来建立标准,设立产品服务的标准与规格,并以此来评估企业流程的有效性与合理性,通过提高企业流程的绩效来提高产品服务的质量从而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并通过贯彻实施来整合塑一流的企业文化。六西格玛项目的实施步骤包括:定义(Define)、评估(Measure)、分析(Analysis)、改进(Improve)、控制(Control)五大方面,这就是六西格玛管理中在DMAIC模式。

二、农村信用社导入六西格玛管理法的可行性

1.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为实施六西格玛管理法奠定了基础

农村信用社经过近几年的改革与发展壮大,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完善,总体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已具备一定的实力和规模,拥有了坚实的管理基础,信息化获得迅速发展,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拥有一批优秀的专业管理人员和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制定了自己的发展战略,这些成果为六西格玛管理法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经济全球化和日益激烈的竞争要求农村信用社引入六西格玛管理法

随着全球经济逐步走向一体化,中国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将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在中国加入WTO 之后,我们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更大,传统的经济模式和企业管理模式及企业文化就受到极大的冲击,经验式管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暴露出其致命的缺陷,金融及保险业所受到的冲击也使我国的四大商业银行和国家级的保险公司倍感压力。农村信用社要想同各大商业银行竞争甚至是参与国际竞争主要靠的是过硬的品质、一流的服务和灵活的市场运作,要达到这些目标必需要有一整套标本兼治的、科学的、完整的、操作性强的、以数据为基础的有效管理体系,而六西格玛管理法本身就是一种竞争策略和方法,它通过运用科学有效的量化方法,分析和改进企业业务流程中的关键因素,从而减少缺陷、缩短运营周期、降低成本、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并实现最大收益。

3.提升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是信用社实施六西格玛管理法的理论前提

信用社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它提供的服务水准以及能否争夺客户留住客户,客户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六西格玛项目可以分析流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改善内部和外部的服务流程,以实现顾客的满意和最大收益。如:通过流程分析与改进可以缩短信贷业务周期时间,提高储蓄业务处理速度,提高单据业务的准确率等,从而减少差错和失误,提高效率,以达到改善顾客满意的目的,进一步提高顾客忠诚度。

由此可见农村信用社实施六西格玛管理法的条件已经日趋成熟,同时我们应注意到推行六西格玛管理法是一个循序渐进、永不停息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对于农村信用社推行六西格玛管理法,应该根据农村信用社的实际情况有序进行。

三、农村信用社实施导入六西格玛管理法应注意的步骤

1.人性管理制度的建立

人性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一切围绕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人性管理的重点是充分运用人性,发挥员工的工作价值,提高员工的经济力和创造力,促进企业职工的精诚合作,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在六西格玛管理实施过程中引入人性管理,主要的侧重点在于人性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六西格玛管理企业文化的融合。农村信用社主要建立绩效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两个方面人性管理制度,为了营造尊重人和发挥人的潜能文化氛围,在绩效评估体系方面主要侧重项目的总绩效和团队、个人对农信社的间接绩效,也就是绩效评估体系不仅对绿带和黑带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经济效益指标评估,而且对流程改进过程团队合作的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进行评价;在激励机制方面,不仅要建立绿带和黑带物质激励和人事继任等精神激励的制度,而且对整个流程改进所涉及的团队和员工也有其物质和精神激励的制度。平衡计分卡作为绩效评估系统,可以克服以财务指标为核心的绩效管理系统的缺点,因此可以采用平衡计分卡作为绩效评估系统并依此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2.加强员工六西格玛管理法的培训,建立基础组织结构

传统的六西格玛管理组织结构是由执行领导、倡导者、大黑带、黑带、绿带和项目团队六个模块组成,但这必然耗费大量资金,占用最好的全职资源,采用这种模式是六西格玛管理的目标模式。从成功实践六西格玛管理的企业来看大部分收益不是来自黑带,他们是由绿带和黄带创造的,特别是当六西格玛的程序制度化了的时候,而且有绿带有80%的机会转换为黑带,应用绿带和黄带的方法可以解除信用社实施六西格玛管理的许多约束而且便于管理。有鉴于此,起初我们可以采用缩放的六西格玛(Scaleable Six Sigma)模式,即主管、绿带、黄带和项目团队组成。

对员工特别是管理人员进行六西格玛管理法的培训。高层领导的支持与参与是项目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首先要对管理者进行六西格玛的基础培训,从中他们学到关于六西格玛的程序、方法论以及工具等方面的知识。主管们同时专注于如何通过练习来领导、构建和指导一个成功的六西格玛项目尝试。从而使其参与到六西格玛管理中来,并树立长期推广的心理准备;其次要对项目团队成员进行六西格玛管理法培训,使其掌握执行力、团队合作、沟通等工具,以及发现问题的技巧和制定工作计划、解决方案、项目评审等具体方法。选择人员完成绿带认证,使其掌握六西格玛的整合防错和精益生产技术。其他小组成员完成黄带认证,使其掌握基本的六西格玛工具的防错和精益生产技术。经过几个项目周期以后,通过认证人员可以向六西格玛的下一个级别过度:一些表现优秀的绿带发展为黑带,一些黄带发展为绿带。其他新的人力资源根据需要分别发展为绿带和黄带,其目标是向西格玛的标准模式跃进。在一般情况下,应通过业绩而不是通过训练的时间来获得认证。除了培训时间外,所有待认证的候选人都必须完成一个强制的项目来示范六西格玛的正确实施,解决一个实际的业务问题并获得预定的目标。以上积木式的方法可以模块化,使得组织结构可以快速地把六西格玛资源向下一个更高水平转换。此外,可以以更便于管理的步调,在更便于管理的范围内完成六西格玛的实施。项目数量、教育水平,以及整个实施和执行方法以可以消化的步调进行,并直接与策略和结果相联系。

3.加快基层信用社组织结构的改革步伐

篇6

所谓的云金融,是指基于云计算商业模式应用的金融产品、信息、服务等,以及金融云服务平台的总称,主要依赖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商业模式。其中,互联网是云金融的基石,大数据是云金融的主要内容,而云计算则是云金融主要依赖的方法。本文从分析云金融的理论基础入手,联系云金融的主要应用,浅析云金融在中国的发展。

【关键词】

云金融;特征;理论基础;应用;发展

云金融利用云计算的方法,将各类金融机构以及数据进行整合互通,将杂乱无章的各类数据进行归类整理之后,提供给信息使用者,大大提高了对数据的利用率,提供了金融服务的质量。

一、云金融概述

云金融的兴起为现代金融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有学者指出,在未来传统金融可能只会站到金融业的三分之二甚至只有三分之一,而云金融将改变整个金融市场体系与格局,甚至影响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一)云金融的理论假设。

学者认为,云金融主要依赖于两个理论假设:技术决定诞生假设和客户决定发展假设。

技术决定诞生假设,一方面是说云金融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互联网和互联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互联网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就不会有云金融的萌芽,更谈不上应用。正是因为有了互联网技术,才诞生了互联网金融,也才有了我们现在广泛应用的第三方支付等云金融技术。另一方面,在互联网金融下,金融服务业所提供的技术形式决定了金融服务的路径和内容。在云金融的模式下,金融业发展更加多样化、创新化、个性化,金融创新的空间更加广阔,不同技术创新奖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务来满足不同的客户群体需求。

客户决定发展假设,和其他任何商品一样,如果没有客户的支持,云金融也难以获得发展。在现在互联网金融和云金融快速发展的现实下,决定金融业发展和生存的将不仅仅是传统金融中那些所谓的高端客户群体,一些普通客户、中小客户等群体也对金融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在互联网金融和云金融下,在注重客户质量的同时,要大力发展金融客户的数量,海量的客户对互联网金融和云金融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所熟知的阿里巴巴就是最好的例证。

(二)云金融的特征。

云金融依赖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载体,由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载体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在技术上存在简单与复杂之分,在空进上存在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之分,从传输载体上存在着有线与无线之分等,云金融较之传统金融业更加多样化、创新化、个性化,可以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务,其服务在内容上更加多样,在受众上更加广泛,在方式上更加灵活,因此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二、云金融对我国发展的借鉴

云金融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如对金融业、信息技术业以及民生工程等行业。

对于金融业而言,云金融的发展无疑拓宽了传统金融业的范围,使金融服务的内容更加丰富,范围更加广泛,方式更加灵活,推动了金融业的发展与变革。在云金融下,在一定程度上来讲,金融业务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采用云技术来进行,例如我们经常使用的第三支付机构支付宝就是一种基于云金融的金融支付方式,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由此带来的是整个金融业的蓬勃发展。

对于信息技术行业而言,云金融的快速发展也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一个强力助推器。我们都知道,云金融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迅速的发展,是依赖于互联网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没有互联网和互联网这一坚实的基础,我们今天也不知云金融为何物。云金融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就促使互联网和互联网技术要提高自身的技术支撑水平,为云金融的发展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安全的技术支持,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行业要不断地发展创新,不断地革新技术,提高服务水平。

对于民生工程而言,云金融的发展也具有借鉴价值。居民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要面临交水费、电费、煤气费、宽带费等费用,这些费用金额小,往往又归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如果没有云金融服务,我们要到不同的部门缴不同的费用,劳神费时。有了云金融服务,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就在网上完成各项缴费,大大方便了居民的生活。这只是云金融服务于民生工程的一个很小的实例,冰山一角而已。

三、对于云金融发展的几点思考

云金融发展到今天,人们已经深刻的感受到了其给我们带来的便捷,针对其发展现状,对云金融今后的发展提几点思考。

(一)云金融服务要更加高效化、个性化、多样化。

与传统的金融业相比,云金融的特征和竞争优势就是高效化、个性化、多样化。因此,今后的发展也要牢牢地把握住这三点。

从最开始的柜台服务,到网上银行,到今天的云金融,金融服务不断的从传统的物理介质到云服务平台转变,每一次转变带来的都是服务更加高效,对整个金融业的效率也是突飞猛进的提高,大大提高了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今后云金融的发展,也离不开高效化这一重要要素,只有加强技术革新,不断提高云金融服务的效率,才能够不断的促进云金融的发展。

相较于传统的金融模式,云金融可以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例如,一些小微企业很难满足传统银行信贷的条件,难以从银行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但是他们可以从云金融服务平台上得到支持,快速、便捷的获得资金,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及时云金融品台的重要竞争力,也是金融机构一个重要的赢利点。

同时,在云金融品台上,提供的服务也更加多样化,诸如小额借贷、P2P理财、第三方支付等,都是云金融服务的内容。

(二)政府的支持必不可少。

云金融服务要获得长足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云金融的发展将会突破金融业很多传统的思维、观念甚至法律法规、政府规章,必须要从突破一些传统的约束,才能成为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必须得到各级政府、金融监管机构等部门的支持。

(三)技术研发是保证。

云金融的发展严重依赖于互联网和互联网技术,这就要求必须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为云金融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撑,国家应该在科研立项、资金支持上予以支持,这对于构建我国金融业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霍学文.关于云金融的思考.[J].经济学动态

[2].朱江、韦海英.云金融融资模式:优势分析与绩效评价[J].会计之友

篇7

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概述

西方商业银行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金融管制的放松和竞争的加剧,中间业务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其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

1. 经营范围广,业务品种多。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范围广泛,种类繁多。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纷纷打破分业经营的限制,实行混业经营。其经营范围不仅涵盖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还包括产生主要非利差收入的中间业务,如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共同基金业务和保险业务。西方的商业银行既可以从事货币市场业务,也可以从事商业票据贴现和资本市场业务。

2. 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迅速。据国际清算银行1999年发表的《国际金融市场发展报告》,1983-1986年美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量由9120亿美元增长到121880亿美元,银行总资产从78%上升到142.9%,居于美国银行前列的花旗、美洲等五大银行集团1985年的表外业务资产为6000亿美元,是表内业务总资产的113%,总资本的24倍,到1998年表外业务活动所涉及的资产总额已超过2.2万亿美元,占了表内总资产的228%,总资本的49倍。美国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发展在80年代中期以近55%的速度递增。远高于资本及资本总额的增长速度,而日本则以40%的速度递增。1995-1998年表外业务平均增速为54.2%,远远高于表内总资产年均增长9%的和资本总额年增长21.7%的速度。

3. 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大。在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已经成为银行业务收入的重要来源,并且具有较高的水平,最低的已经达到总收入的25%,最高的已经超过50%。1983-1986美国最大的7家商业银行收入的50%来源于中间业务,1992年德国银行中间业务获利340亿马克,占了总赢利的65%,90年代香港银行总收入的70%―80%来自中间业务。以下是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和德意志银行的收入结构情况表,从中可以看出,德意志银行的收入结构中佣金与手续费收入,其他营业收入和净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大致为4∶3∶3的比例,且佣金及手续费收入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2001-2003年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佣金及手续费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也呈明显的上升势头。

中外资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优势分析

作为未来银行的主营业务发展方向,中间业务创利水平代表银行创造高附加值金融产品的能力,而且其收入水平将反映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植根于母国混业经营的体制中,外资银行凭借其多年产品开发经验和大量国际客户资源,在华中间业务发展迅猛。而中资银行由于各种原因,中间业务发展经营规模较小,对主营收入的贡献度较低。据中国人民银行营管部的调查报告显示。2003年四大国有银行本外币中间业务收入为265亿,占营业收入平均比重为5.2%,股份制商业银行为3.7%,比重最高的也只有8%,而外资银行的这一比重为40.7%,差距显而易见。

1. 中资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优势。中资银行在本土发展中间业务拥有巨大的优势,同时这些优势又是外资银行的劣势,充分把握和利用这些优势,中资银行可以赢得竞争的有利地位。

(1) 政策潜在保护优势。政府监管当局长期对中资银行的扶持态度为中资银行在竞争中占据诸多优势,政府的隐性担保是外资银行所不具备的条件。作为东道国的金融服务部门,中资银行的发展关系到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是关国计民生的大事,监管机构对中资银行在业务、资本金等方面都给予更为宽松的环境。中资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银行在与政府财政部门的某些业务,如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等领域内仍然具有绝对垄断优势。

(2) 网点密集优势。中资银行商业网点多,在本国消费者中认知度高,所以个人零售业务较外资银行占有绝对优势。虽然零售业务单笔业务量小,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综合性个人理财金融服务的发展,零售业务不仅总量可观,其增长潜力空间也是巨大的。就个人借记卡和信用卡的发行而言,在国内中资银行发卡数量远远高于外资银行。而在该领域,外资银行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

(3) 信息渠道优势。我国金融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我国经济主体的信息公开机制不完善,外资银行作为泊来者,对我国各类经济主体的信息掌握渠道有限,在市场适应和本土化方面不及中资银行.。中资银行在国内多年的业务发展建立了银行与企业间较为稳定的银企关系,企业大量的经营也都依靠银行的间接融资,银行与企业保持长年信贷关系,来往紧密,中资银行也因此掌握了企业较为真实的资信信息。

2. 外资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优势。尽管中资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上拥有上述优势,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势头无论从相对数上还是绝对数上都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著名经济学家黄金老曾指出,造成中外资银行中间业务差距的原因在于管理水平和金融技术,而这些就是外资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1) 先进经营理念。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发育较早,商业银行在一开始就将盈利最大化作为中间业务管理应遵循的最高准则,因此,中间业务在发展初期就是作为金融商品进入市场的,这不但为商业银行赚取了巨额利润,又反过来促进了中间业务的迅速发展。

(2) 鲜明市场定位。外资银行大多具有明确的市场定位,不同地区的银行市场定位差异明显。在具体业务模式上各有侧重,避免与中资银行的正面交锋,而选择自己擅长的业务侧身而过。以花旗银行为代表的美英银行选择信用卡和个人理财业务,以德累斯顿银行为代表的日德银行着重发展公司中间业务,以东亚银行为代表的港资银行更偏重于多元化的零售中间业务。这些例子让人们明白了, 虽然受国内分业经营的限制,但外资银行还是可以通过各种中间业务的开展获得不菲的佣金收入。

(3) 强大创新能力。尽管外资银行在我国也要受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限制,但其母国混业经营的模式,完善的以客户为中心的开发模式,更易使金融创新产生规模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中国分业监管对其创新能力的限制。

(4) 科学定价能力。对中间业务的合理定价,是赢得客户赚取利润的关键。西方国家的立法监管机构则对中间业务产品的价格制定没有限制,如同一产品汇丰银行不收费,标准渣打银行收费,只要两家银行没有违背竞争原则,没有误导消费者,政府就不会干预。由于政府监管环境的宽松,外资银行得以在成熟的利率市场化环境中,依靠先进的核算系统,根据产品成本和收益、市场竞争等因素自行确定本行的产品价格策略,提高市场竞争力。

(5) 丰富的人才储备。新兴的中间业务都是综合性的金融业务,具有集人才、技术、机构、网络、信息、资金和信誉于一体的特征,是金融领域的高技术产业。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大批知识面广、实践经验丰富的复合型人才。目前中外资商业银行在人才竞争上存在不对称性,中资银行处于相对劣势。

中资银行中间业务调整与发展思路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资银行要想在本土与外资银行的搏弈中胜出,必须调整经营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和赢利模式。将传统的以存贷差作为主要利润来源的策略转为以中间业务为新的利润增长点的经营战略。

1. 拓展业务范围,坚持产品创新。根据实际情况和监管政策不同,甄别中间业务发展中产品类型的不同层次,采取实施“分层次、分区域、有重点、循序渐进”的发展策略。首先大力巩固商业银行开展多年的“基础型”中间业务,如国际、国内结算,保管、收费等业务;其次,逐步开展为企业和居民个人提供金融投资理财服务,参与企业收购、兼并、资产重组以及项目融资,理财顾问、信息咨询、基金信托等业务,并不断加大这方面业务的规模。再次,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逐步加快风险度较高的信用性、融资性业务的发展,如担保、承诺、备用信用证、资产证券化等。

2. 加强中间业务产品的开发营销联动功能。我国的商业银行在营销中间业务时,应该完善以下工作步骤:一是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要注重新产品的商业分析;二是制定实施有效的新产品营销计划,包括引进新产品的时机、地理位置、目标市场等,以实现良好的市场营销效果;三是加强对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市场测试环节的管理,充分检验新产品对市场的适应情况,根据市场的信息反馈,对不适应的方面进行系统改进和完善以确保新产品开发的成功度和市场接受度,为新产品正式向市场推广奠定基础。

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经济资本

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主要目的是盈利,而且商业银行与其他的企业一样,需要自负盈亏,所以商业银行在管理过程中同样承担着一定的风险,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作用下,商业银行面临着较大的市场风险,同时利率市场化也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利率化市场影响下,不同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资金成本面临的风险也在增加。也就是说经济资本的管理会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本文主要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应用经济资本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一、资本及经济资本概述

资本指的是用于生产的基本资料,通常我们所能看到的设备、房屋以及资金等均属于资本,但是在银行金融业中的资本指的是总资产和总负债在账面上的差值。在商业银行中提到的资本通常涉及到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1)实有资本,具体指的是银行资产负债中除过负债部分后剩余的那部分。根据我国新颁布的《中国新会计准则》中的相关规定,实有资本主要包括资本公积、股本以及留存收益等;(2)监管资本,这部分资本主要是为了满足对银行的监督,保证银行的审慎经营以及维持金融体系稳定性强制要求的一部分资本;(3)经济资本指的是银行在出现非预期损失后用于维持正常经营所需要的资本,也就是在某一时间内,银行遭遇风险后用于弥补损失的资本。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也就是银行为了避免出现非预测性的风险所准备的风险资金[1]。

二、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主要作用

1、为银行的经营管理提供了一种管理方法。

银行在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内容较多,其中经济资本管理属于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做好了经济资本的管理才能保证商业银行的资本稳定,从而保持银行的安全稳定运行。当商业银行中客观存在的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等突然发生之后,商业银行可以冷静的对待这些风险,维持了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核心竞争力。

2、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商业银行中的绩效考核机制通常只是客观的根据银行的经营状况实施评价分析。没有将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风险考虑进去,通过经济资本管理可以反映出银行根据资产风险程度的不同可能出现的一些风险,从而对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更科学、更全面,同时在不同的商业银行之间进行评价更具有公平公正性。

3、培养银行的风险管理意识。

从经济资本的定义中可了解到,经济资本主要是用于应对银行出现的突发事件,做好经济资本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根据不同风险大小建立相应的模型,并且量化,从而做好经济资本的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涉及到风险管理,长期的经济资本管理可让银行的相关人员具有风险管理意识,整体上有利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4、促进银行利益与风险的平衡发展。

商业银行获得的利益越大,则承担的风险自然也就很大,如果只是一味地去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可能在突如其来的风险因素下,造成商业银行的破产倒闭,而经济资本管理可反映出风险的大小,从而使得商业银行在利益和风险之间保持平衡,进而提高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

三、商业银行中经济资本管理的目的分析

商业银行既然是以盈利为目的的,那利益最大化当然就是其进行管理的目的,但是在管理过程中还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经营管理就要在最小的风险条件下,保证必要的流动性,同时确保利益的最大化。一旦出现风险,经济资本将用于弥补这些风险,如果经济资本远远地小于商业银行自有资产,那么在风险来临时,商业银行就具备抵抗风险的能力,而一旦经济资本超过了自有资本,当面对风险时,银行会无力偿还负债,造成破产。在经济资本管理中需要配置合适的资金保证,同时做好风险管理,当然风险和利益之间是有一定关系的,承担的风险越大,银行所能获得的利益也会最大,只有正确的处理好经济资本管理和银行利益之间的关系,才能提高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既规避了风险,同时有获取了一定的利益[2]。

四、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经济资本应用的建议

1、进一步完善经济资本管理理念。

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业务范围在不断地扩展,涉及面将会更加的宽广,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银行的利益,但同时商业银行所要承担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多。通过完善经济资本管理不仅可以做好相应的风险准备工作,同时经济资本管理也会在银行工作人员中得到重视。在这一经济管理理念引导下,商业银行相应的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风险意识,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管理中,提高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有效地降低了银行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2、实行安全有效的经济资本运行机制。

商业银行通过对不同时期的风险识别和计量进而掌握相应的风险情况,然后根据不同部门所能承担风险的大小,按照一定的比例将经济资本进行分配,并实行安全有效地经济资本运行机制,在运行过程中可进行动态监控,当某一部门承担风险的能力发生改变之后,需要及时地对其进行调整,保证不同部门之间正常的工作运行。

3、强化经济资本管理中的监管体制。

商业银行在正常运营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监管体制,但是随着商业银行的改革和业务范围的扩大,早期的部分监管体制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经济资本管理监管要求,在监管存在问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日常运营可能遭遇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多。所以需要对现阶段的经济资本管理监管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然后按照现阶段的要求,对监管体制进行改进。保证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经济资本管理得到有效监管。

结束语:

在当前条件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改革以及利率化市场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既面临着机遇,同时还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只有不断地加强经济资本管理,掌握市场规律,才能提高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在社会中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求得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淑娟,李艳君.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2,02:276.

篇9

关键词:信用卡;营销;消费者;客群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2

随着国内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国内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消费理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用卡也成为日常消费的常见支付方式。对银行来说,发展信用卡业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信用卡营销策略就成为银行需要进行细致调研并实施的重要工作。

一、我国信用卡市场发展概述

目前,我国信用卡市场正随着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发展而发生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市场发展规模、使用群体、消费习惯等方面。具体来说有如下特征:

1.国有大型银行继续称霸市场。以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与建设银行为首的16家大型银行近几年的信用卡市场排名基本一致,且大型银行中仅有招商银行属于股份制银行,其他银行均属国有大型银行。

2.客户消费能力。从发卡数量、卡均年消费额等指标来看,中国居民持卡量及使用信用卡消费的频率越来越高,2012年13家银行平均卡均年消费额达到17123.40元,比2011年增长了30.08%。

3.股份行用户透支更多。因股份制银行信用卡业务服务策略较为完善,顾客持卡消费便利性和满意度较高,虽然对股份制银行持卡量和消费总额有刺激,但也使得股份制银行信用卡用户透支较多。

4.信用卡贷款不良率较为稳定。尽管整个银行业的贷款不良率在持续上涨,但信用卡贷款不良率尚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这也是信用卡业务本身对消费者个人诚信及消费模式的引导结果。

5.用户群体发展潜力大。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信用卡发展潜力最大的市场,中国居民的信用卡消费理念也在随着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信用卡业务推广和年轻一代的成长逐渐普及。但目前中国消费者信用卡的总体渗透率依然较低,在14%左右,用户群体发展潜力较大。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信用卡的竞争还将继续侧重于卡量的增长。

6.信用卡使用环境逐步改善。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管理、法制和市场的逐步成熟,越来越多的信用卡虚拟使用通道开通。同时,在实卡消费环节,各银行也逐步增大营销策略,培养消费者的持卡消费模式。从多种情况来看,我国信用卡整体使用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二、我国信用卡营销策略分析

信用卡业务的蓬勃发展是各大银行的利润增长机遇,但也带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目前市场信用卡沉睡量越来越大,单纯的以发卡量为竞争手段的效果越来越弱,亟需改进信用卡营销策略,做到发卡量和流通卡量的双重提高。目前我国信用卡营销策略特点主要有:

1.发卡模式。目前的信用卡发卡系统分成两个种类,一是原有的信用卡发卡系统(即没有免息功能的准信用卡系统),二是现有的信用卡系统。各行在原有的信用卡发卡系统经营管理方面各成体系,独立完成日常信用卡各种交易数据的处理工作。除在极个别地区尝试由金融服务公司来承担信用卡的发行工作以外,各银行在发卡渠道方面,基本沿用传统的发卡模式,即主要依靠各省级分行和市级分行担当信用卡的发卡工作。

2.营销模式。一般采用总分式营销模式,即总行级的信用卡业务部门每年根据当年的发卡计划、市场目标等,制造信用卡营销的大环境。各省级信用卡业务部门在总行的统一营销宣传环境中,自行开展符合当地特色的产品营销宣传。

3.客户服务模式。在银行业务中,信用卡客户服务工作基本呈现独立服务模式,并以类似信用卡服务中心的部门存在于各大银行机构中。在二级分行,由于信用卡服务仅仅是该行零售业务品种服务项目的一小部分,因此更多的合并到其它金融产品的服务中。

4.赢利模式。在现有发卡系统模式下,信用卡利润的主要来源仍旧是以透支利息和手续费收入为主的传统方式。但考虑信用卡消费模式能够引导消费者发展其他金融业务,各种延伸赢利潜力较大。

在当前信用卡营销模式下,整个信用卡市场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市场细分效果不显著、银行消费客群特征分析不足、促销的手段及力度不够、营销手段单一、服务模式有待创新、品牌影响力不够等等。处理好这些问题将对信用卡产品的发展和市场竞争能力有一定提高。

三、某银行消费客群特征分析

各银行的信用卡产品存在共性问题和个性差异,本文对某银行消费客群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1.信用卡消费客群调查

某银行从2005年开展信用卡业务,近些年从发卡量到信用卡交易总额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详见图1。但在整个国内银行业信用卡市场占有率中仅处于中上位置,市场竞争压力较大。从信用卡营销角度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具体区域包括山西太原、四川成都、江苏南京、盐城、常州、广东深圳、浙江绍兴、杭州等地区。问卷内容涉及个人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个人信息,以及用卡习惯等信用卡使用情况。问卷经过上述两种方式发放后,对问卷进行了整理与统计。纸质问卷共发放300份,回收281份,其中有效问卷239份。网络问卷共有323人填写,其中有效问卷296份。因此,两种方式总计问卷发放623份,共回收604份,其中有效问卷535份,问卷有效率达85.9%。

图1 某银行2007-2012年信用卡累计发卡及交易总额

2.信用卡消费客群分析

(1)信用卡获得分析。学历高的消费者对该银行信用卡的认知比低学历的更充分,对信用卡的功能以及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的了解也越多,因此更愿意申请该银行信用卡;省会及直辖市的消费者申请该银行信用卡的概率要高于其它地区,地级市的消费者申请该银行信用卡概率又显著高于县级市及县级以下。

(2)信用卡使用分析。在功能使用方面,消费者使用该银行信用卡最基本的功能是支付功能和信贷功能。这些功能的活跃使用是该银行盈利的前提。在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整理后发现,消费者总将该银行信用卡带在身边的比较多,并在“用某银行信用卡时,我会比计划买的更多,也更舍得买贵的”题项,也得到大部分消费者的认可,从中可以部分看出该银行信用卡对消费者冲动性消费的影响。客观方面,83.6%的被调查消费者选择了平均每个月使用该银行信用卡刷卡1次及1次以上。数据结果说明该银行信用卡的支付功能得到了消费者的普遍认可和使用。在信贷功能上,被调查的344名信用卡使用者中仅159名消费者表示曾使用过该银行信用卡的信贷功能,占比为46.3%,超过一半的消费者表示从未使用过该银行信用卡的信贷功能。同时,仅5.7%的消费者该银行信用卡信贷功能处于活跃状态。从高利率的认知状况调查可知,消费者对该银行信用卡相关信息了解度还比较低。原因主要在于消费者个人金融知识和银行信用卡信息宣传两方面存在不足。

(3)信用卡处置分析。在所有接受调查的420名申请过该银行信用卡的消费者中,有多达302名的消费者表示曾有过注销该银行信用卡或申请了不用的经历,占比高达71.8%。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该银行信用卡注销、睡眠卡问题相当严重,已经成为很普遍的现象。

(4)消费客群特征分析。总体上来看,消费客群对信用卡的特征和功能缺乏了解,超过60.00%的被调查者对该银行信用卡的了解不全面,还有16.60%的被访者对该银行信用卡无基本知识的了解,这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信用卡市场健康发展。另外,信用卡消费违约率较高、不理性消费行为增加等特征也较为明显。

四、某银行信用卡营销策略完善对策

1.建立明确的市场定位。该银行应清晰认识自身特点,把自己放在一个明确的定位上,罗列出自身的优势与劣势,认清市场现状,明确能够带来最大收益的目标市场和重点客户群体,建立细分的系统信用卡市场,并依此设计出不同于市场现有的,能够使客户眼前一亮的新兴的信用卡品种,让它成为一张名片走进客户的心中。

2.制定丰富的营销计划。在结合自身特点和确定受众群体制定的营销计划后,该银行还应将不同的营销计划进行组合,将其作用发挥到最大。主要手段有主动服务客户、扩展优惠便民的附加服务、扩大信用卡营销渠道等等。

3.实行多元化营销手段。银行卡消费是一种全新的消费方式。因此,银行卡营销过程也是一种全新的消费方式的销售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重视学习型营销、差异化营销和跨界营销方法,灵活设置营销策略,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

4.加强信用卡品牌建设。对于国内每个银行来说,品牌日益成为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强势品牌意味着市场地位和利润。在品牌建设上,务必要以核心竞争力建设为中心,加强品牌形象、品牌文化、品牌内涵的全方位建设,形成多元化有效的营销策略组合。

结论

目前国内各大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存在共性和个性差异,但也都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大银行应以信用卡服务中心为主体,做好客群特征调查和分析工作,创新客群营销策略,提高服务水平,提高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马敬平,王增国.银行卡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信用卡,2009,1(16):23-25.

[2]Franklyn, Manu, Ven Sriram.Relationship Marketing strategy, environment, and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Business . 2005, 12(1): 121-132.

[3]盛洁,陈冬.民生银行信用卡营销策略研究[J].电子商务,2011,2(1):33-34.

篇10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要求

文化产业管理培养目标,以扎实的文化传播理论知识为培养基础,以厚重的文化积淀和灵活的市场营销思维为培养核心,突出策划和创意综合能力的培养,为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出版、广告行业培养具有创意和创新能力的较高层次的综合管理人才。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主要课程

文化学、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化交流史,产业经济学、管理心理学、文化市场营销学、管理信息系统、文化管理学、会计学、应用统计、公共事业管理学、文化产业概论、文化资源概论、公共部门公共关系、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管理理论与实践、艺术基础、美学概论、世界文化简史、民俗学、宗教文化概论、广告学、文化项目策划实务、文化地理学、出版管理学、文博基础、影视产业概论、文化旅游概论、动漫与数字产业概论、管理文秘等。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人才缺乏,文管专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既能从事文化产业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也能在宣传文化系统、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产业各个行业(如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旅游、艺术演出、文化贸易与投资、文博事业等)的综合管理层中,从事相关的实际工作,也能到海关、银行等部门从事国际文化贸易管理及文化投资咨询等工作。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大学四年规划

初入大学就应该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大一就进行职业规划,从一开始就不走弯路。

大学一年级

重点:明确大学四年的专业目标和职业发展方向,制定科学生活、学习和职业发展规划。

1、真正明白读大学,读什么,怎么读;

2、深入了解自己的专业和将来的职业方向;

3、建立学习新模式:大学的学习属于典型的“自助式学习”。

学什么,怎样学,完全由大学生自己决定,你可以完全按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去学,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爱好,跨学科,跨专业的去学。大学学习新模式的特点:是紧紧围绕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职业方向,有目的的、主动地、有选择地学习和积累知识、能力;

4、制定大学生活、学习和职业发展的具体规划和实施步骤。

大学二年级

重点:修炼职业人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

根据大一制定的职业发展规划,结合自己的职业方向,从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入手,开始主动的积累职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和技能。

1、职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

通过人际交往和沟通,从中学会与人交往、与人有效沟通的规则和技巧。通过人际交往和沟通,培养自己的情商,建立自己的人脉网;

2、职业人应修炼的基本职业技能:时间管理和目标管理。

通过ABC分析法、帕累托原理、工作效率曲线的学习和修炼,成为时间管理的高手;

大学三年级

重点:清晰的职业定位、全面深入的职业体验,更多地了解希望从事的职业和职位,进一步补充和优化专业知识和积累职业所需的核心技能。

1、清晰的职业定位,使学习更加有目标、有动力。

有了明确的职业定位,大学后两年的学习就有了更加具体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也更便于根据职业定位来进行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的积累;

2、职业体验,深入了解职业的途径和方式。

在确定了自己的职业定位后,应该围绕选择的职业,制定职业体验计划,对今后欲从事的职业和职位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通过短期的职业体验,对这个行业和相关的职位进一步分析和了解,熟悉这一职位所要求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根据职业体验的结果,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原来的职业规划目标,职业体验后,根据该职业的具体要求,有目的地,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知识的补充和职业技能专项的培养和训练。

大学四年级

重点:科学规划实习、强化和提升职业核心竞争能力、择业面试早准备。

1、科学规划实习。

通过有规划、有目的的实习,大学生逐渐要完成由校园到社会的过渡,学会与企业发展同步,学会融入到企业发展之中,实现由社会人到企业人的过渡;

2、优化、完善、提升职业的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包括:工作经验、团队精神、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某一方面的专业技能等内容;

3、择业面试早准备,我的职业我做主。

认真做好求职的准备,有目的、有规划的设计自己的简历和求职书,同时注重面试技巧和面试礼仪。

职业生涯规划结束语

很多时候我们是否能够跨越障碍,不是取决于我们的能力,而是取决于我们的心态。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就业方向分析: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可既能从事文化产业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也能在宣传文化系统、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产业各个行业(如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旅游、艺术演出、文化贸易与投资、文博事业等)的综合管理层中,从事相关的实际工作,也能到海关、银行等部门从事国际文化贸易管理及文化投资咨询等工作。

1、考公务员

招考职位概述:党委宣传部 、文化部(局)、 广电局 、 教育部(局)。

2、考选调生职位概述

西部及基层老少边地区的文教宣传等工作者。

3、应聘文化企业文员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