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就业趋势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7: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就业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就业趋势

篇1

关键词:职业高中;计算机教学;发展趋势;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8.2;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0-0025-01

一、当前我国职业高中计算机教学现状

1. 学校培养的人才在社会上供不应求

现在的职业高中主要是为社会培养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其办学特色鲜明,教育方向明确。当前社会,一般的计算机技术人才并不少见,但职业高中培养出的技能型计算机人才在社会上供不应求,这也为职业高中教育带来了发展的机遇。

2. 我国职业高中当前的管理模式还不完善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和灵活,显然,职业高中再延续过去的教学模式的做法已经不可取了。过去的教学模式在当代的学生教育中出现了不和谐的现象,教师必须对职业高中的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促进教育的发展。

3. 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很大

当前,职业高中存在的很普遍的现象是教师资源的短缺。虽然教师的专业素质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部分职业高中的专业计算机教师还存在一定短缺的情况,一些教师还存在着实操经验较少的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较难的实操问题不能够有效解决,长久下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必然会受到很大的打击。

4. 当前的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普遍不高

众所周知,计算机专业的学习比较枯燥无味,因为烦琐的程序复杂难懂,令学生容易产生疲倦感。虽然职业高中的计算机教学也在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相应的培养和开发,但是最终避免不了学生的厌倦。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在遇到比较难懂的问题的时候,对其探讨兴趣下降,进而导致对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兴趣也相应下降。

二、对发展趋势的研究与建议

1. 教学中要注重实践,培养兴趣

众所周知,课堂教育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能很好地掌握课外知识。所以,教师在课堂讲解后,还要注重学生的课外实践。学生不可能每次遇到自己不理解的问题都有人来为其解决,职业高中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帮助学生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上机实践是形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而且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重点。这个关键点直接关系到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之后的能力。所以,职业高中学生的上机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一定要重视上机实践教学。作为一名职业计算机教师,首先在上机实践教学中要确保上机实践的规范化,这是提高上机效率的基础。然后教师还要做好上机之前的准备工作,备好课件,在上课中有所准备,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注意与学生做好沟通。同时,教师还要注意不要急着替代学生解决问题,要学会尊重学生,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这样,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既讲述了计算机的专业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课外实践能力。

2.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情商,开发能力

由于外界信息的大量传播,学生心里都有一种浮躁的状态。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了解到学生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会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注重学生内心世界的培养。教师要学会与学生交流沟通,因为现在的学生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较深,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再加上他们的思想尚不成熟,在遇到各种诱惑时,就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也不能坚定自己的立场。所以,教师要注意学生内心世界的想法,尊重学生自己的人格世界,使其不易受到消极因素的影响。其实,处于这个时期的学生,都是在自己的青春期时期,这一时期是人生中的黄金时期,是一个人的思想与人格、价值观念的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的思想波动很大,心情比较浮躁,容易激动,血气方刚,从而产生叛逆心理。因此,在这个时候,教师和家长需要格外注意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鼓励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

3. 注意激发学生的创意创新

职业高中的教师应该学会给学生找一个目标或者方向,通过这个目标或者方向来激发学生的斗志和潜力。这样下去,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创新的欲望和动力。在学生生活中,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一些创意类的比赛或者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一些他们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样能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而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对计算机专业就会产生强烈的兴趣,久而久之,就会有创新。

三、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我国职业高中计算机教学的现状作出了明确而具体的分析,然后针对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很明显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探究,并对未来职业高中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和前途做出了规划。职业高中教育在我国的人口就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相信经过相应的改革和发展,我国职业高中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好,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文彦.职业高中计算机创新教学模式探究[J].内蒙古教育,2015(02).

篇2

【关键词】 林业会计; 改革趋势; 改革路径

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人类无休止地向自然索取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研究表明,生态环境的恶化会不可避免地造成相应程度的经济损失。多个国际性环保文件的签署,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等,表达出人类对于制止生态环境恶化、保护人类美好家园的迫切要求。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使得森林的地位凸显出来。森林作为一种自然资源,除了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外,它还蕴含着巨大的生态价值。在这个背景下,森林会计问题的研究也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国现行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并不完善,对林业企业的经济事项不能够有效地反映和监督,制约着林业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弊端

我国目前对森林的会计核算主要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中有关林木类生物资产的部分,该准则大致将其分类为林木类生产性生物资产、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和林木类公益性生物资产,并有区别地对这三类林木资产的确认、计量、核算和披露等问题作出了规范。与生物资产旧准则相比,新准则增加了公益性生物资产的类别,并且在个别问题的会计处理上也进行了完善。然而,新准则仍然体现着以“木材利用”为中心的传统林业会计思想,忽视了森林的价值构成以及相应的资金运动过程。它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森林价值反映不全面。在传统的观念下,森林只是用来生产木材,其主要价值是通过收获和出售木材来实现,导致林业会计体系的设计总是以森林的生长周期为导向,注重对森林资产的取得、抚育、更新,林产品的收获到最后的出售这些环节的会计的处理,主要反映的是森林通过市场交易而取得的货币收益。然而,森林资源是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统一体,生态价值从投入、形成到发挥作用都没有得到真实、可靠的反映。这就造成了林业企业的个别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不一致现象,导致林业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盲目地对森林资源进行不合理采伐,从而限制了森林资源生态服务潜能的发挥,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另外,与生态效益有关的资金循环链条,包括生态价值的成本、价值折耗以及经济补偿等在会计反映的缺失,违背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基本原则,弱化了林业企业对育林资金风险的控制和运转的管理,对林业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第二,林业分类核算不明确。依据森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两类不同的功能属性,森林资源可以划分为商品林和公益林,它们分别按照自身的属性和规律进行经营管理。其中,将以经济效益为主的森林划分为商品林,以企业经营的方式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融资,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将以生态服务功能为主的森林划分为公益林,采用各级政府投入育林基金与依靠社会力量建设相结合的模式,追求生态效益最大化。新准则虽然增设了公益性林木资产的类别,并且指出了生态服务潜能是公益林的本质属性,但是该属性并没有因此纳入会计确认的范围予以进一步核算,商品林和公益林的会计处理过程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在这种背景下,公益林企业的经营目标很容易被混淆甚至扭曲,造成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效益的供给。同时,对服务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两类不同用途的资金难以做到专款专用和合理区分,不利于对公益林企业的经济绩效和生态绩效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二、我国林业会计核算的改革趋势

(一)商品林与公益林的分类核算

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由于商品林和公益林企业在资金来源、运作方式和经营目标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设计应当能够对这类林业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做到有效的反映与监督。在新准则增设公益性林木资产类别的背景下,理论界逐渐形成了对林业进行分类会计核算的改革思路。具体地讲,就是依据商品林和公益林的经营规律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的会计核算方案,两套会计核算方案既相互独立又通过一定的程序相衔接,共同构成一个完善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比如,商品林企业的特点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采取“投入——产出”模式来经营,通过确认林木产品的收益和归集林木产品的成本费用来计算企业的盈亏。企业应当以这些特点为导向,依据基本会计理论与方法,对企业的会计目标、会计要素、会计科目表、具体的核算办法以及财务报告等做出规范性的安排;公益林企业会计核算方法的确定也是遵循这一思路。

(二)生态效益纳入公益林企业会计准则的范围

森林可以生产出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有形产品诸如树苗、木材等通过市场上交换活动能够为林业企业带来直接经济利益;无形产品主要针对公益林企业而言,指的是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旅游休憩等生态效益。目前这些无形产品还无法通过市场交换的途径给林业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生态效益的生产成本主要依靠政府和社会通过一定的渠道进行经济补偿。随着当今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公益林企业将会面临更大规模生态效益的供给任务,而我国目前单纯依靠政府补助的资金投入方式明显不能适应企业资金周转的要求,并且生态效益会计处理的缺失造成了生态产品的价值与经济补偿价值无法进行对比,扭曲了公益林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制约了公益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公益林会计核算的改革中,首先应当重视森林生态价值的存在,其次应当依据它的特征确定其会计归属并且对后续的核算工作做出规范性的安排。

(三)公益林生态效益三方主体综合核算体系的构建

生态效益从产生、消费到经济补偿主要涉及政府、公益林企业和生态效益承受企业这三方经济主体。其中,生态效益承受企业指的是那些无偿享受到公益林企业生产的生态效益或者因为生产经营活动破坏了生态效益创造的生态环境的企业。政府对这类企业征收罚款、税费等,并且将这些所得进行重新归集并分配给公益林企业,作为经济补偿的一部分。上述三方经济主体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资金运动过程。如果把该项资金运动作为会计核算的对象,就形成一个包括三方会计主体在内的生态效益综合会计体系,该体系扩大了对公益林和生态效益进行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使得各相关经济主体能够同时从微观和宏观了解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牢牢把握与生态效益有关资金循环链条的运转状况,及时反映、监督和修复资金链条上与经济主体发展不相适应的环节,有利于实现生态环保与经济补偿的双重目标,促进林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林业会计核算的改革路径

传统的林业会计核算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比较稳定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但存在着诸多的缺陷与不足。因此,在林业会计核算改革路径的设计上,应当体现与现行核算体系相衔接、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来推行,并且要做到深刻参考我国林业企业和林业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另外,从改革趋势的分析来看,新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将会涉及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政府行为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知识,特别是增设的生态会计的内容,将会使得林业会计的核算日益趋向科学化与复杂化。

在改革路径的具体实施步骤上,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三步。

(一)实现商品林与公益林的分类核算

这是林业会计核算改革的基础性工作,既明确划分了不同性质森林资源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又明确了不同性质林业企业的经营目标和会计目标,该步骤对于改革的全局具有重要的导向性。

(二)将生态效益纳入公益林企业的会计核算范围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林业资本市场的日益完善,生态效益的估价技术和经济补偿机制会趋向成熟,相应的会计处理的完善程度也会随之提高。公益林企业将会因此并存一般林业会计和生态会计两套会计系统,它们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生产成本与生态成本交叉等一系列的问题,这就要求改革的决策者们正确处理两套会计系统的关系,适时地调研和评估系统的运行效率,并决定两套系统的双轨并行是否有必要向复合的单轨制转变。

(三)生态会计核算空间范围的扩展

建立健全政府的林业基金会计核算制度和生态效益承受企业的经济补偿会计核算方法,构建出包括政府、公益林企业和生态效益承受企业在内的三方主体会计核算体系,明确各个主体在该体系中的角色定位和互动关系,使得生态效益的会计核算更加多元化与立体化。

【主要参考文献】

[1] ,章新蓉.公益林生物资产生态效益会计核算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1(15):55-56.

[2] ,章新蓉.我国政府会计资产要素界定问题研究[C].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篇3

关键词: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 医疗服务项目 成本核算

一、应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可行性

(一)项目成本核算现状与精细化管理的内在要求。医疗服务项目是医院成本核算的基础单位,2001年《医疗服务项目成本分摊测算办法(试行)》的出台,使我国医院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有了统一的指导方法,即借鉴企业成本核算模式,对间接成本以成本当量作为分摊标准,按照阶梯法将科室总成本逐级分配至医疗服务项目中。目前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仍普遍沿用该方法。但医疗行业的复杂性与服务产品的特殊性,导致该核算方法的应用存在以下缺陷:一是基于阶梯式逐级分摊,计算工作量较大;二是基于资源满负荷运转假设且分摊标准单一,测算结果误差较大,往往低估了技术较复杂的项目成本;三是未考虑引发成本的直接原因,成本数据的可追溯性差,难以准确反映医疗服务项目的成本信息、不能为医疗服务项目成本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参考依据。

随着新医改的纵深推进,公立医院面临着政策环境的巨大变化,如药品加成的取消、医保付费方式改革及分级诊疗等服务模式的转变,加之有限的财政投入,导致公立医院医疗业务成本补偿困难,业务边际贡献率趋于降低,已严重影响到公立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形势下,走精细化的成本管理道路,改进和优化成本核算方法,加强成本控制,是当前公立医院内部管理的迫切需要。2014年财政部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大大推进了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与发展。在这一契机下,充分运用管理会计理论方法,通过精益化的成本管理手段加强医院内部管理,控制与优化服务流程,有助于促进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公立医院核心竞争力。而作为管理会计工具之一的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TDABC)正是精益化的成本核算方式与管理手段之一。

(二)项目成本特点与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优势。

1.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与企业提供的产品存在明显差异。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具有以下特点:(1)医疗服务项目繁多,间接成本占比大。就医疗服务项目成本而言,除直接的材料消耗外,其余绝大部分的成本均为间接成本,需要分摊才能归集至服务项目成本中。与其他服务产品相比,医院的服务产品多达数千种,而医疗项目的完成需要医院内部各作业间的分工协作,导致医院间接成本的分摊相当复杂。(2)医疗服务操作过程复杂、技术方法多样。医院的流程化管理特点较突出,高科技设备的使用也愈发频繁,由于病种的复杂性、技术水平的差异性以及患者病情的独特性,导致治疗流程因人而异,而不同的诊疗路径下资源耗费情况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医疗服务项目成本的核算更趋于复杂。

2.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TDABC)。是基于“产品(服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核算思想,作为原作业成本法(ABC)的改进,它选取时间作为生产能力的度量和分配资源成本的依据,基于流程分析与生产能力管理,较好地弥补了传统作业成本法实施难度大、维持成本高且适应性较差等弊端,更适用于产品、渠道及流程复杂、质量要求高且间接成本占比大的行业,因此非常适合医院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与传统核算方式相比具有以下优势:(1)计算简便。该方法通过直接测定单位作业耗时来代替估算资源分配系数这一繁琐过程,将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过程融合在一起。并且TDABC用到的两个参数――单位时间产能和作业耗时都比较容易取得,极大提高了成本核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2)易于更新。单位作业成本主要受作业完成效率与外供资源量的影响,当运营环境发生变化时,可灵活调整相关因素以完成对各项单位作业成本的更新。如当增加作业项目时,只需估算新作业的时间耗费;当资源价格改变时,可以很容易地更新产能成本率;当作业效率改变时,只需修正对单位作业耗时的估计。(3)反映实际。从医疗服务项目实际运作情况来看,各类医疗资源并非都满负荷运转,故医疗服务项目只应承担部分资源耗费成本。而TDABC下正是将产能作为驱动因素,剔除了人员、设备没有作用于项目上的无效产能,核算结果更符合实际。(4)管理导向。该方法以时间为唯一成本动因,基于流程分析与生产能力管理,其核算结果包含了丰富的成本信息,充分反映闲置产能,有助于成本管理有的放矢,对事前事中成本控制十分有利,对提高服务流程效率具有重要意x。

二、综合应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思路

为提高TDABC在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测算中的应用效率,具体实践时可以将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与TDABC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各自核算优势,弥补各自不足,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医疗服务项目成本信息。其中在将院级成本向科级成本归集的过程中,可应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相较于作业成本法在节省工作量的同时也可以较准确地反映成本信息;而在将科级成本向医疗服务项目成本归集的过程中,则采用TDABC分配间接成本,可以充分发挥作业成本法的优势,弥补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不足,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项目成本信息。

三、应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具体步骤

本文以某医院血透中心项目成本核算为例,简要说明TDABC的具体应用。为简化分析,本文假设该中心仅开展血液透析服务(HD)。

(一)核算血透中心成本。血透中心人员成本、直接材料成本、设备房屋折旧成本及其他直接成本可直接核算归集至该中心;血透中心间接成本,则通过科室全成本核算法将院级间接成本逐级分摊至该中心。最终得出血透中心总成本数据。

(二)核算单位时间成本。首先应确定有效作业时间。有效作业时间是指扣除休息、病假、设备必要停工等无效时间后的实际工作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理论作业时间80%―85%作为有效作业时间。血透中心运行透析设备34台,均次血液透析作业时间为5.2小时,日均设备运行2台次,月工作日24天,则该中心月有效作业总时间为34×2×5.2×24×60×85%=432 806(分钟)。某期间该中心资源总成本(除直接材料以外)除以有效作业总时间,即可得出该中心单位时间成本,也称单位时间产能。

(三)分析项目流程并定义作业。通过实地调研与专家座谈,基于作业分工和重要性原则,将该中心血液透析项目操作流程梳理为:患者准备、机器自检、管道连接、管路预冲、患者上机、透析治疗、回血下机、机器消毒8个步骤。考虑到成本动因,在流程分析的基础上,将血液透析项目简化定义为:准备、上机、透析、下机、消毒5项主要作业。

(四)确定单位作业平均耗时。基于以上流程分析与作业定义,通过直接观察法并选取适当数量的样本,取所有样本耗时观察值的平均数。

(五)核算单位作业成本与服务项目成本。血液透析项目单位作业直接成本,即归集单位作业直接耗用材料成本;血液透析项目单位作业间接成本,则根据单位时间成本率与单位作业平均耗时,将项目间接成本分摊至单位作业成本当中。最终可得出单位作业成本与项目总成本。某期间该中心血液透析项目作业成本如表1所示。

根据以上核算结果,可通过有效作业时间与实际作业时间的对比,或该中心总成本与项目总成本的对比,进一步分析某期间该中心产能的利用情况。从时间维度来看,该中心产能利用率为96.69%;从资源消耗角度来看,该中心产能利用率为98.86%。分析结果说明该中心在某期间接近于满负荷运行,资源利用效率较高,项目服务水平较高。但人均工作时间接近9小时,需注意持续超负荷运行所引致的风险,应合理进行排班,并提前做好该中心资源配置计划。

四、结语

一方面,TDABC考虑了有效产能,较传统成本核算法能更合理地分配医疗项目成本。TDABC的核心环节,即是对服务流程的完整梳理及对项目作业的清晰定义,明确重点作业并对重点作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控制,有助于将成本控制措施落脚于医疗服务项目的具体层面,从根本上帮助医院改善成本控制的效果。另一方面,运用TDABC来完善医院内部产能管理,能有效提升医疗资源配置效率。通过对各项目产能利用率的分析,能清楚判定产能利用较低的项目,并通过作业路径进一步追溯至该项目的具体实施步骤,为业务流程及资源配置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同时也为医院内部绩效考核、预算管理及医疗质量管理提供了合理支巍

最后,TDABC的有序推进,离不开医院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首先,应构建完善医院HRP综合运营管理系统,保证各类数据的互联共享、业财数据的畅通融合;在此基础上,尝试将TDABC融入医院HRP之中,优化内部成本管理模块,通过HRP平台高效运用TDABC,大力提升项目成本管理效率,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江其玟等.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及其在公立医院的应用[J].财会月刊,2016,(2).

篇4

一、企业类型分布及区域创业趋势分析

本次调研走访了省域、市域、县域共20余家与计算机应用专业相关的企业,同时也通过网络搜索调研了类似企业30余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企业业务特点和用工要求结合农村中职可承担的岗位需求把企业进行分类,即网络公司、图文广告、IT产品销售、三维装饰、网吧、影视传媒、影楼、文印、智能楼宇与监控、网店等,企业类型与规划趋势分析图表如图1所示。9876543210150.5320.81.11.2318图1企业类型与规模趋势在调研中发现,与长阳职教中心较近的宜昌市、长阳县及县域乡镇中,对于图1所列企业类型比较普遍,在县域经济区域内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应用、营销类企业也比较齐全,但县域企业中IT类设计与研发岗位数量少,而图文广告、产品销售企业、网店数量相对较多,这些企业岗位也最适合农村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的用工和创业。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需求方向分析

通过对近50家省域、市域、县域企业的用工调研,得出图2所示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需求方向分析图表。从图2中可以看出计算机应用技术大多数从职业院校(中职、高职)或培训机构获取,但也有部分是通过自学计算机应用技术胜任相应岗位,如网店、布线、营销等,而企业需要的岗位方向较为普遍的有8个,分别是IT产品生产、IT营销、网站管理(网店)、影视策划制作及动漫、三维装饰设计、自动化办公应用、平面设计(广告/制图/装帧/包装)、网络维护与综合布线(网络搭建/网络维护/监控智能楼宇/综合布线),在这些需求方向中,对中职毕业生的需求数比较乐观,而网店县域及农村开始兴起,网店装修及营销相关技术需求将更加普遍多,产品生产线及营销中有较多的中职毕业生用工需求。

三、计算机应用类人才素质需求分析

在调研中,企业对计算机应用类人才的能力与素质在毕业成绩、技能证书、专业技能、岗位能力、沟通表达、仪表气质、组织纪律、协作奉献、团队精神、创新能力等方面的需求统计分析如图3所示。企业用工在要求岗位技能的同时更注重职业道德素养,企业需要的人是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养和实用职业技能的合格人才。有些企业对毕业生在学校的毕业成绩和技能认证并不怎么看重,更注重的是在他所在的岗位上能不能在最短的时间给企业创造效益,大多企业希望招收的毕业生能够从基层做起。四、县域职教计算机应用专业服务地方经济数据分析通过对长阳职教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的调研,得到在不同地区就业创业服务区域经济的情况统计分析图,如图4所示。在毕业初期到发达地区就业的学生较多,但3到5年后,大多数毕业生选择回地方就业、创业。长阳县与计算机应用专业相关的用工、创业人员80%的是长阳职教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有公司老总、技术总管、业务经理、员工等。所以县域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在本地服务地方经济所占人数的比例还是较高的。专业建设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为根本出发点,重新定位人才培训目标和规格,建设适合学生发展和岗位需求的专门化方向,针对社会需求调整课程内容,探索适合岗位需求的专业教学模式,引入行业、企业设备、培训资源、管理理念,探索教学项目与市场应用、教学内容岗位化认证、教学过程企业化管理的运作方式,建立多方参与的教学评价机制,融入企业文化因素和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因素,改革教学评价机制与手段,促进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发展。开始服务农村农民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及咨询服务,帮助解决农村农民经济发展信息技术问题。

作者:张宏彬 单位:湖北长阳职教中心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计算机 就业 流向 分析

一、目前计算机专业学生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专业学生基础知识博弱、技术功底差。计算机专业就业方向主要分部在: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网络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等,计算机硬件这方面在目前看来就业人数已供多于求,而在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技术上还是缺乏人才,尤其是高科技创新人才!也由于高层计算机技术的深奥,各方面技术的结合,使得高层技术岗位人才十分的贫乏。由于竞争的激烈,同时学得不深,有的学生虽说学此专业但是就业时也转入其它行业的也数不胜数!

二、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

1.表达和沟通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不论你做出了怎样优秀的工作,不会表达,无法让更多的人去理解和分享,那就几乎等于白做。所以,在学习阶段,你不可以只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中,而应当尽量学会与各阶层的人交往和沟通,主动表达自己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和意见,甚至在公众集会时发表演讲,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2.要生活在群体之中,群体是我们生活的灵魂。例:微软公司在美国以特殊的团队精神著称。象windows2000这样产品的研发,微软公司有超过3000名开发工程师和测试人员参与,写出了5000万行代码。没有高度统一的团队精神,没有全部参与者的默契与分工合作,这项工程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所以,对于一个集体、一个公司、甚至是一个国家,团队精神都是非常关键性的。

3.专业知识技术好,基础知积功底好,社会知识渊博。

4.很多公司所渴求的人才大部分是有积极主动、充满热情、灵活自信的人才。

5.具有管理经验和能力的人才,领导能力最重视的是天资、号召力、管理能力,最重要的不是你的智商(iq),而是你的情商(eq)。不是要成为一个有号召力令人信服的领导,而是要成为一个有“谦虚”、“执著”和“勇气”的领导。

6.诚信做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保守公司技术或商业方面的机密。

三、毕业生就业区域统计数据

1、主要区域:

2、单位性质:

四、综合分析

1.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分析:从总体而言,计通学院就业行业及单位以灵活就业为主,占到了总比例的71.85%。国有企业为3.45%,三资企业为2.47%。自主创业0.49%,升学人数为3.7%。这些数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明的信息: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不再是“铁饭碗”的观点,而是适应形势发展,投身到了充满生机活力,市场需求量大的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三资企业中去。

篇6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仍很大。尽管毕业生的就业口径宽,但是随着计算机专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近几年高校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很大冲击,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明显下降,出现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的现象。 

就业工作的好坏不仅是对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评估,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而且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新建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必须立足地方,根据校情及社会需求修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新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本文从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特点、趋势,结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特点就如何做好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策提出思考。如何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求的毕业生显得尤为重要。改进人才培养方法和提高计算机专业就业竞争力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办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新建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论从生源水平还是教学条件方面都不能和国家重点院校相比,但是新建地方院校却学习和采取与重点院校相似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这就使得新建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脱节,毕业生既无科研优势,也无技术优势。 

专业培养定位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期望呈现多样化,而新建地方院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上有明显偏差,缺乏合理的分类,满足社会需要的针对性不够明确,导致了结构上的不合理。教学内容的设计存在盲目性,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不能很好地适应岗位要求。 

2.课程体系相对滞后,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体系相对滞后,教学方法与内容陈旧,严重脱节于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理论授课内容偏多,即出现理论多、实践少,基础多、综合少,讲述多、活动少的现象,导致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偏少,给学生留的发展和创造的时间较少。这直接造成学生没有专业学习目标,只知道学习是为了考试过关而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谈不上在专业上有一技之长。 

实验室硬件建设条件跟不上。由于受资金.场地等原因的影响,实验室设备更新、数量保障、实验室课外时间的落实等方面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与该学科的实验要求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实验课程附属于理论课程,课时很少。其内容也大多为验证性实验,且内容要求单一,没有从锻炼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方面考虑也就是项目开发能力,也没有考虑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实习实践环节缺乏,大多数院校以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作为实习实践的环节,这些实践环节存在着学科片面性、与企业应用脱钩、缺乏系统的、全面的、充分的实习实践环节,往往造成学生实践能力差,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3.师资建设滞后 

教学一线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无暇从事应用项目的开发科研工作,只为教学而教学。缺少实践应用经验,无法在计算机应用上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建议。 

用人机制欠缺,激励机制不完善,不能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一技之长,使得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严重受挫,高素质师资配备难以及时跟上,难以确保教学质量。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就业影响分析 

1.社会用人与学校培养人存在脱节 

由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办学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相对滞后,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建设滞后等众多因素导致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出现同质化、无特色,与市场脱节的现象;加上学习计算机科学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的学生之多,这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产生直接的影响。 

人才市场需求与学校教育没有实现有效的衔接,无法跟上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用人单位正在使用的平台、工具和专业技术,课堂上根本没有涉及到;加上学生项目经验缺乏,无实践工作经验,实际动手能力不强,这导致学生面试时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应用技术、研发中的具体过程、细节,回答不出来。 

2.就业指导工作肤浅,缺乏个性化服务 

尽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因缺乏经验和系统化,还停留在表层。一是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缺乏专业性,目前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基本都是由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相关领导及工作人员和毕业班的辅导员兼任的。没有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和专业化的培训,且对社会、行业和企业的真正需求了解不多。二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只注重形式。例如:每年临近就业时,只是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动员会,大致地讲解就业政策和分析就业形势,从理论上传授择业技巧,提供一些就业信息等,而忽视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未来人生的指导,特别是忽视了对大学生就业理念和就业素质的长期培育和指导,缺乏对大学生进行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 

3.学生个体因素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招生并不乐观,生源的质量还存在一些问题,一部分学生不喜欢所选择的专业。部分学生缺乏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没有兴趣,对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扎实,毕业时无一技之长。 

部分学生就业期望过高,而就业准备却不充分。如:对个人择业目标,甚至对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都缺乏正确的认识,在择业过程中,往往出现盲目性、从众性。有些学生缺乏常规的求职技能,致使错过一些好的就业机会。 

总之,由于学生缺乏应有的基本素养和职业素质,学习基础不牢、学业不精,动手能力不强、毫无特色,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新建地方本科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系列课程综合改革建议 

如何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制定合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定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根据变化了的就业形势及时制定相应的对策,不仅是提高新建地方本科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就业率,而且是新建地方本科计算机专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1.调整课程设置,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 

(1)明确培养目标,确定培养方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为社会所接受,能够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因此,课程设置要结合自身教学和管理实际,课程设置要立足社会需求,以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为出发点。按照培养目标设计课程结构、编制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材料。 

(2)以动态和发展的原则设置课程体系。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快,专业课程设计(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要跟上新技术的发展,就要不断地修订培养方案和内容。例如,可在选修课中设置小方向,紧跟专业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实际需求。 

(3)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出发点来设计课程体系。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积极争取地方财力,大力改善校内教学设施与实验条件;加强与区域内相关企业合作,积极建设校外实践基。要重视实验课的教学与内容的安排,且把课外实践活动纳入总体培养方案中,以提高学生参与实践课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采用导师制改进人才培养方案。考虑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导师不足,大一、大二的学生可以班建制管理,课程也以班建制设计,不过要安排适当的校外实习,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专业兴趣、培养自己的专业方向。在大三时,课程设计应细化培养领域,重在培养学生技术专项和特色。学生可根据自己确定的专业方向选择自己的指导老师(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学习,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而不是在做毕业论文时才选择论文指导老师。采用导师制可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组成学习团队,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大专业,小方向,模块化,因材施教;可让学生提前为毕业论准备,有目的上好实验、实践课,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和创新能力。 

2.完善教学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积极寻求产学研合作教学途径。新建本科院校没有经验积累,师资科研力量比较薄弱,社会认同度比较低,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建设,完善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或项目的申报,通过项目教学,为对外开展产学研合作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也要不失时机寻求与区域内的相关企业加强合作,积极主动地参与区域内企业的技术创新,以便直接获得校外的实践基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办学经费紧张,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落后与不足现状,可提升学校在培养创新方面的能力,扩展实际训练条件。 

产学研合作办学可以促使教师深入企业生产实际,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从“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变,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有利于解决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差,理论脱离实际的局面。通过产学研合作,以科研促进和带动教学,可以促进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的不断更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要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教师的一技之长。一方面,为培养“双师型”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分期分批派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或学校进修学习,了解计算机的前沿技术及发展趋势,提高自己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另一方面,可聘请企业计算机技术人员担任实训课教师。 

3.以科技活动为依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创业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可通过大学生社团形式组建计算机科技协会,以社团为纽带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例如开展“学术科技论坛”、“计算机学术论文竞赛”、“计算机软件设计竞赛”、linux大赛、案例制作和项目开发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4.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个性化服务 

采用导师制,全面关心学生的思想,帮助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指导学生的的就业工作,将就业理论指导贯穿于学习阶段的全过程,使学生做好人生理想规划。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确立高尚的求职道德和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使学生正确处理社会需要与个人成才、事业与生活、个人与集体等各种关系。 

就业指导工作不能仅仅是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动员会,笼统地讲解就业政策和分析就业形势,从理论上传授择业技巧,提供一些就业信息等,而是根据计算机专业学生个人志向进行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指导他们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未来人生的规划。 

篇7

关键词:面向就业;计算机维护维修技能;教学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维护与维修技能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材和课程没有依照市场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

计算机维护与维修技能课程,需要以就业作为导向对学生进行培养,其中最根本的目的便是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对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以便学生具备更强的竞争能力,将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有效改善。但是,由于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以及经济市场当中的变化速度非常迅速,所以在当前的院校当中,有些院校的教材内容以及课程安排并没有根据市场导向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依然使用旧的内容进行授课。所以学生学到的内容与市场的实际需求会有非常大的差异,拥有的技能与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不符,甚至有些技术是市场所淘汰的,这样不但会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还会对学生的就业发展起到非常大的阻碍作用。

(二)学校拥有的计算机硬件比较落后

院校当中的计算机硬件比较落后,不利于学生的实践操作。有些学校在计算机维护与维修技能课程当中,应用的为以往陈旧的计算机硬件。但是计算机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很多硬件已经经历了很多代的更新和换代。如果依然使用以前的硬件设备进行授课,会对学生的实践操作产生影响,使其不能学到当前最先进的知识。此外,学生对于潮流的追赶非常强烈,对最先进的设备会比较感兴趣,如果一味的应用传统的计算机设备,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三)忽视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提升

计算机维护与维修技能课程教学中,要对每一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给予重视。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有些院校对学生的考核会利用笔试进行。因为场地以及设备等一些外在因素的限制,对于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教学效果,会利用笔试的成绩进行判断。其中笔试的内容大多数是理论知识。所以,由于教师对于计算机维护与维修技能的实践能力培养有所忽视,使得相关的教学工作没有将就业作为导向,所以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也不符合市场需求,如果只是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提升,忽视了实践操作的锻炼,会使教学质量下降,学生的发展也会受到相应的限制。

二、解决计算机维护与维修技能课程问题的有效策略

(一)结合市场需求变化,对教材以及课程进行安排

因为计算机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因此在这一行业当中,对于市场的需求变化也在不断的更新,如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教材以及授课模式非常传统,不但不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帮助和促进作用,还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学校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前的市场需求变化,对教材内容以及课程的安排进行合理调整,以便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在当前激烈的竞争当中占据更多的优势。并且对于课程的编制和内容的制定,一定要紧紧结合时展的脚步,跟随当前的发展趋势对学生进行培养,合理安排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使学生对更多的知识进行系统掌握,有益于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双重提升,实现提升就业率的目标。

(二)增加计算机硬件的资金投入

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如果使用的计算机设备比较落后,不但会使学生探究的兴趣以及积极性有所降低,还会使学生掌握的维修技能出现偏差,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就业以及发展。所以,院校针对计算机硬件的资金投入要有所增加,结合时代的发展对计算机技术进行更新换代,以便学生能够对当前先进的技术以及维修需求有所了解,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效的学习和掌握,以便为之后的就业做好基础。

(三)明确实践操作对学生的重要意义

当前,社会当中最缺乏的便是技术性人才,尤其是对计算机行业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但是对于求职者的技能水平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所以,在日常授课当中,学校要结合当前的市场需求,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其中,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操作技能的双重培养,将实践操作作为培养和训练当中的重要内容,不但要将学生维护以及维修的技能水平进行提高,还要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思维能力,使其综合素养得到发展,对学生的竞争力提升会起到重要的帮助作用。

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IT类专业;生源;招生策略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07-0034-04

中图分类号:G642

1 背景

我国加入WTO后,国内企业将面临更加复杂、激烈的竞争,人才储备显得尤为重要。企业至少必须储备经营管理人才、信息技术人才、市场营销人才、高级技能人才、企业咨询人才、企业政工人才等6类人才。其中信息技术人才是关系到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关键性问题。随着IT、电信和互联网的融合,对于IT类技术人才的需求无疑是增多了。

2005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职业教育迎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时机,但是,目前高等职业学校普遍出现计算机类专业生源数量滑坡、生源质量下降的趋势,招生工作形势严峻。这既有宏观政策和社会教育认同方面的原因,也有学校办学质量和管理理念、招生策略方面的原因,更有家长考生、社会舆论对IT类专业的误解。如何提高IT职业教育机构的招生能力、职业教育质量的控制能力和就业指导能力,按照市场需求供给相应的IT类人才,是我们面临的严峻问题。笔者希望通过分析调研数据来说明问题,从职教内部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角度来剖析其存在的根本原因。

2 计算机类专业生源不足

高考生源逐年减少。2012年全国高考人数下降30万,高校生源争夺日益激烈。据数据分析,三大直辖市分别较2008年的报名人数峰值下降45%、30%和28%,山东、安徽、内蒙古省内生源数量较2011同比下降约5.5万人、3.7万人、1.8万人。这对计算机类专业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近几年全国计算机类专业生源萎缩,呈逐年下降趋势,同时,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低,社会对计算机类专业普遍不看好。笔者调查了2010-2011年黑龙江省21所高校计算机类生源,其中有11所学校生源较前一年下降,如表1所示,有9所学校生源上升,如表2所示,但总体下滑902人。

3 原因分析

3.1考生家长对IT类专业的误解

笔者于2011、2012年春季参与了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对黑龙江区域的招生咨询,获悉部分考生家长对IT类行业的误解很深,他们认为计算机只是一个人人会用的工具,没什么好学的。

“计算机”早已成为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仅是人人都会使用的工具,这就好比汽车已成为大家的代步工具,那么会开车就意味着会修车吗?信息技术是一个更为广阔的行业和产业,当人们享受网络带来的生活便捷时,谁能想到,它就是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运用的结果。

3.2专业设置缺乏特色

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和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众多教育机构包括各大高校(公办、民办、本科、专科)、职业高中、短期IT培训机构等都想在IT行业分一杯羹,导致所有的高职高专院校均设置计算机类专业。高职高专院校IT类专业的招生形成了“上有二本院校,下有中职学校,左有三本高校,右有培训机构”的“四面楚歌”的严峻局面。

计算机类专业没有传统的就业岗位,如果不能和其他专业很好地融合,学生不知道将来毕业后干什么?

4 应对策略与解决措施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职业教育的发展日趋成熟,社会迫切需要职业教育。企业需要IT人才,学校IT类专业生源却逐年下降,如何扭转这种不正常的局面?笔者对2010-2011年黑龙江区域高职高专学校计算机类专业生源调研数据进行分析,总结了以下几种策略。

4.1加强校企合作,创造品牌专业

我国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与IT产业时代的快速发展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校生学习的部分知识严重滞后;二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只停留在表面上。这主要是由于部分专业实验室短缺以及专业教师的后期培训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所造成的,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众多教育机构就业方面的数字表明,单一教育机构的力量并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

分析数据结果证明,生源稳定并上升的院校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校企联合,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自从2008年开始寻求校企合作专业共建发展模式,5年来已经和多家省内外IT界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方式,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通过产教结合,形成利益的共同体,利用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将计算机专业发展成为各院校的重点专业、品牌专业。表3为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一览表。

4.2引导专业选择,减少学生流失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在专业选择的价值取向中,大部分学生为就业而选择专业,只有少部分学生以兴趣作为选择依据。为此,在招生咨询阶段,专业教师要加强专业引导,讲述、演示本专业的发展前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合理选择专业,干自己喜欢干的事,做自己擅长的事,学生流失自然就减少了。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采取了以下措施:

1)动员全院教职员工参与招生宣传。

生源是学校的生命,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多年以来一直把招生工作列为学院的重点工作,已经形成一支由专业教师、机关人员和辅导员组织的招生宣传队伍。全院教职员工利用节假日到中学开展细致的宣传工作,向广大考生家长介绍学院的发展史和新面貌。

面临高考的学生处于紧张的复习迎考阶段,有很多学校封闭管理,这期间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封闭且匮乏。学校和班主任在学生填报志愿时的作用不可忽视。2012年,为了加大对计算机类专业的引导,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在招生过程中加强与生源学校领导和老师的联系与沟通,让他们了解学校的状况并认可学校,然后通过专业讲座、招生简章、学院宣传片向学生介绍学院和专业,起到了显著的效果。

2)利用现代传媒进行宣传。

现代传输媒体主要包括电视广播、校方官网、QQ、信息网络等,这些媒介具有感彩浓、传播速度快、形象生动、影响面广等特点。通过对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2011级的45个班级学生的问卷调查——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到学校,其中47%通过志愿书,31%通过网站,20%通过老师推荐,2%通过电视台。数据表明,网站和报考志愿书是学生家长参考的依据。

4.3小结

实践证明,通过实行上述措施,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2012年招生数量为上一年的4倍,如表4所示。

篇9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 就业导向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C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422(2010)02-0046-02

1 计算机专业就业现状及问题分析

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大致的工作方向是软、硬、网、图四大类,尤其以软件、网络为现今的首选,从岗位上分,又可以分为技术道路、营销道路两大方向。随着计算机专业招生规模的快速增长和其他专业学生计算机技能的提高,凭借一些粗浅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已经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近几年不少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因缺乏特色而导致求职难。专科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是专科人才的培养及其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缺乏一定的特点,尤其是缺乏专科人才应有的比较强的操作和实践能力,自身在人才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

2 高职计算机专业改革的方法

2,1以企业所需设置计算机专业内容

目前计算机专业课程有:流行的计算机语言如C、Jh-VA、VB、VF、DELPHI、汇编等等,

微机原理、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数据结构、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

多媒体相关的课程:如网页制作、IT实用技术等。

课程设置中计算机一般基础课多,富有特色和针对性的专业技术课和系列选修课少;内容安排中追求学科知识的理论性和完备性,混淆计算机专业与非计算机专业在专业要求上的差异均不同程度地存在。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划分和课程设置上,应更多考虑社会上相关职业的需求。按企业的需求进行计算机专业化、行业化设置的设想,对不同的专业所需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知识和各种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进行取舍,注重社会实效性,注重学生实际操作应用能力,注重开设实用的应用软件课程,除必须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外,减少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课程和一些被淘汰和将被淘汰的理论和软件课程的开设,按各应用专业的特点,开设相应的课程,选择和讲授各专业计算机相关的应用软件。

2,2以就业为导向设置教学

高职院校要培养的是既有一定理论基础,懂得一定原理,又能动手操作,并有创新潜能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事实上这种人才是社会急需的,现在的就业市场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是:就业岗位远不能满足就业人员的要求,同时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又比较紧缺。因此,高职教育要紧贴市场,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就业市场变化发展,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也跟着变化发展。学生知识结构要符合职业的要求。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其知识结构主要由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组成。要让学生知识结构符合职业的要求,就要侧重专业技术知识的传授,少一些华而不实的文化课,学生能力结构要符合岗位的需要。高职学生所必备的能力结构,有各种不同的表述,但不外乎是基本能力、综合职业能力、职业岗位能力、岗位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学生素质结构要符合用人单位的标准。用人单位最着重的学生素质,排在前几位的应该是:思想品德、敬业精神,动手能力、团队精神、创新能力等。在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时应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上述几种素质,只有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突出学生能力培养,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任务为载体进行能力训练。学生热爱计算机专业是不会觉得计算机专业无聊的,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基础好的学生可加深专业的力度,并培养自学钻研的能力。

2,3订单式的校企结合

“订单式”培养的关键是实现人才规格的“适销对路”,其核心和最终目的是达到理想就业,现在很多公司的用人标准已经将受聘者的职业素质放在了第一位。普遍认为职业素质主要包括候选人才的道德观、责任观以及诚实守信等方面。目前高职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的职业素质普遍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基本素质的缺乏让企业在人力的使用过程中感到头痛:不少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眼高手低,不务实际。对于一个基本素质低下的学生,在来到企业之后,企业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其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教育,给企业增加了成本。

篇10

关键词:现状;应用;发展趋势

本篇文章全面的向我们讲述关于高校计算机应用的现状以及在现实中发展的实际方向与趋势。

1当代高校计算机应用的现状

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与发展,高校使用计算机的几率由小变大,频率由少变多。高校相关人员参照国内外知名计算机评测标准与要求,以考察大学生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旨在激发大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的兴趣和潜能,引入了利用大数据分析、组织、策划、预测等设计综合报告的实操题型,以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并加强计算机使用的频率,最终以提升大学生在升学、就业、职场等方面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中国已广泛应用到教学色各个方面。近些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是极大地拓展了学生使用计算机的频率,同时也对高校相关学习进行信息化全面发展的进程。

2高校增加计算机的使用频率

2.1减少纸质测试,增加计算机使用测试

为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及素养,学院应该重视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承担此项教学任务的计算机学院根据学生实际,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探索并实施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类教学及课程的无纸化考试,这样做使得高校能取得良好的计算机使用效果。

2.2相关计算机设备的使用更新换代快,专业技术性人才缺少

计算机的更新换代比较快。比如在实际的使用情况上,一般更新换代的系数在2—5年,会在计算机硬件、不同种类等方面发生变化。但是高校在技术人人才配备上得不到及时配备。导致不良情况发生,导致教学的事故。

2.3设备使用频率失衡

计算机的实际使用大多数停留在软件上,缺少对硬件的使用。这样会造成机房使用频率过高的现象发生。而计算机的实际教学上又缺少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实际的使用上需要很高的水平,但是在高校实际的使用情况来看,大多数缺少该项技能,会出现无人使用计算机实验室的情况发生,导致资源浪费。

2.4管理体制复杂,运行机制复杂

高校在计算机的实际使用中,缺少管理体制的控制。很多学校会使用老一套的教育体系,忽视当前发展的趋势,凭借自身感觉对相关计算机进行教学管理,无法满足当前计算机发展使用的实际情况。运行缓慢,不能根据实际发展进展开来,这样会导致计算机使用的问题出现。在实际的本科计算机教学之中,专业的老师应该进行不同种类的教学体系。根据不同学科的需求,去创造不同种类的计算机使用体系。

3计算机使用的趋势

3.1培养学生成为高级型计算机使用人才

培养学生掌握软件开发的基本理论、方法、应用及技能,能够熟练使用数据库及相关主流开发平台进行软件项目的开发、管理,能完成软件开发的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调试及测试、维护等工作,并熟练掌握行业项目实战综合经验,培养具有项目团队管理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

3.2网络化

计算机的技术无处不在。在今后的高校使用的情况之下,应该加强其使用的广泛性。不仅使用在教学教育上,还应该使用在学校教学的各个方面。使得计算机的使用面向计算机网、便捷、快速的“三合一” 方向发展。使得计算机的实际效果显著,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与提升,使得计算机技术在高校的使用更加网络、专业化进一步加深。

3.3互联网

计算在高校使用的最良好表现就是在现实生活中互联网的应用非常广泛,学生们凭借计算机的方式,可以就行学习上的信息检索、收发电子邮件、学习、娱乐等服务等,让高校学生们在学习、生活、事业上都得到收益。

3.4高校使用计算机方式建强学生培养

如今的用人市场无论什么人,只要能够有说服面试官的技能,那就当场录用,因为技能人才的缺失已经成为了很多企业向前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与此同时,技能人才的走俏也让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们意识到掌握一门技术的重要性。所以近年来以专注培养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欢迎,因为职业教育是有效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3.5加强实现从“课程为导向”变为“应用为导向”

从教学模式、实验设备、教学手段、管理体制、队伍建设等方面实施了全方位改革,同时开发地缘优势,开拓实践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辟蹊径。争取实现计算机教学从实现从“课程为导向”变为“应用为导向”行发展。

4结语

计算机在高校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相关人员应该注意在结合自身以及顺应当前的发展形式,进行创新与改善,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对计算机的使用进行规划与测定,加强计算机的使用,建设良好的学校计算机使用,为高校的素质教育培训做出贡献。同时在良好的使用计算机技术的前提下,还要把握当前高校计算机使用的趋势,掌握相关发展方向,结合实际进行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王珊珊,吴慧琪,刘志艳.浅谈高校计算机使用实际情况的探讨[J].河南省科技大学,2016(19).

[2]王志涵,蒋明君,刘一奇.浅析高校计算机使用现状实质性影响[J].江陕师范学院,20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