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行业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7: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冶金行业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冶金行业研究

篇1

Abstract: Iron and steel metallurgy industry as a pillar industry in China,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further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he industry's own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control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iron and steel metallurgy enterprises should take electrical automation as the main direction of adjustment and constantly adjust and update the production mode and operating mode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from the technical field. Taking the electrical automation technology as the research focus, under the guidance of relevant scientific theory,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path for the iron and steel metallurgical industry to achieve the rational application of electrical automation technology,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follow-up production practice.

P键词:冶金行业;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方式

Key words: metallurgical industry;electrical automation technology;application mode

中图分类号:F426;T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6-0041-03

0 引言

我国钢铁冶金行业在过往制度红利以及劳动力红利的促进下,其生产规模、生产能力以及生产技术等方面获得了长足进步,涌现出一大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钢铁冶金企业。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钢铁冶金企业在的运营成本与人员费用所有提升,为了保证钢铁企业的利润空间,实现钢铁冶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现阶段供给侧结构改革工作的持续进行,要求钢铁冶金企业立足于宏观经济发展需求,在现有的政策环境下,持续深入的提升生产效率,提升有效供给,发挥自身的经济作用与社会价值[1]。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与轧材、采矿、浇铸、选矿以及冶炼等不同的工艺流程中,希望借助于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技术优势,保证钢铁冶炼工程中电力资源、氧气以及水资源的持续稳定供应,通过这种方式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与损耗,控制企业运行成本,同时增强冶炼产品的质量水平,实现钢铁冶炼产业的有效供给,促进钢铁冶炼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立足于现阶段钢铁联合式生产模式的发展实际,全面分析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特点与优势,在此基础上,将星型拓扑结构代替原有的总线结构,实现钢铁冶金行业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方案的规划设置,增强钢铁冶金行业的发展质量。

1 冶金行业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特点

1.1 电气自动化技术体系复杂

钢铁冶金生产流程繁琐、技术工艺要求较高,因此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为了满足电力资源的使用需求,保证生产加工的有序进行,需要将电气自动化技术覆盖于整个冶金流程作业之中,借助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设备安装、调试、维护以及技术升级等方面的优势,实现钢铁冶金生产硬件与控制运行软件之间的良性互动[2]。但是由于钢铁冶金生产工艺较为繁琐,电气自动化技术在覆盖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技术、资金与人力支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体系的复杂程度,也在增加了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冶金企业生产实践过程中应用的困难性,使得冶金企业在短时间难以实现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冶金生产过程中的有效落实。

1.2 电气自动化技术对电气的依赖程度高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深入开展,国内大中型冶炼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企业发展过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重要性,立足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技术优化与升级,吸收国外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的有益经验,逐步构建起现代化的自动化生产线,而自动化生产线的运行,需要以电气技术为平台,对生产线运行过程中的各类信息数据进行传输与信号转换,增强了钢铁冶金企业生产线运行的流畅性与稳定性,提升了生产效率。

1.3 冶金生产技术较为广泛

钢铁冶炼作为冶炼行业的重要分支,生产环节较多、生产内容多样,冶炼过程中不仅涉及到化学变化,还包含了物理变化等多样化的物质性态转变,这就要求钢铁冶炼企业在进行冶炼作业的过程中,对生产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以及原料特性进行梳理,严格控制冶炼过程中物理变化以及化学变化过程中的各类参数[3]。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应用的质量与水平,需要从冶金流程出发,针对于不同的生产环节,推动冶金生产技术在冶金流程中的高效应用。

2 冶金行业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现实意义

2.1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冶金行业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冶金行业自身的自动化水平,推动其健康快速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以信息技术为框架,实现了对钢铁冶炼流程的远程监测与科学调控,对原有钢铁冶金过程中所使用的相关技术与组件进行优化与升级,推动了我国冶金行业生产工艺与技术的现代化。同时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冶金行业对于自身管理能力的提升要求,增强了钢铁冶金企业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与高效性。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冶金行业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冶金企业运行模式的改变,提升了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推动了冶金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2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冶金行业中应用,降低了冶金行业设备维护与保养的成本,保证了电力资源的安全稳定供应。电气自动化技术体系下,计算机与冶金行业中各个终端相互联系,因此借助于相关软件应用程序就可以对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故障与问题进行及时诊断与排除,借助于这种方式,在满足冶金行业中设备维护的基本需求的前提下,能够大大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与压力,提升了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了不必要的费用支出[4]。

3 冶金行业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遵循的原则

3.1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钢铁冶金行业中的应用必须要遵循科学性的原则。电气自动化技术在钢铁冶金中应用目标的实现,要充分体现科学性的原则,只有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对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的现实意义以及技术操作流程,进行细致而全面的考量,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电气自动化技术满足钢铁冶金生产工作的客观要求,只有在科学精神、科学手段、科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才能够以现有的技术条件为基础,确保钢铁冶金行业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工作的科学实现。

3.2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钢铁冶金行业中的应用必须要遵循实用性的原则。由于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作大多位于室外,使得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环境较为简陋,难以实现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方案与相关施工技术的细致处理与操作。为了适应这一现实状况,电气自动化技术在进行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就要尽可能的增加自动化技术应用方案的容错率,减少外部环境对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活动的不利影响。电气自动化技术以及相关技术应用流程必须进行简化处理,降低操作的难度,提升应用方案的实用性能,使得在较短时间内,进行批量操作,保证钢铁冶金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支出,节约生产成本。

4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冶金行业中应用的途径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冶金行业生产环节中的应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相关技术人员明确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特点与应用的现实意义,在科学性原则与实用性原则的指导下,以现有的技术为框架,促进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冶金行业中的应用。

4.1 继电保护在冶金行业中的应用

冶金企业电力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对电力故障有效隔离,减少电力故障对于冶金生产活动的不利影响,增强电力资源供应的可靠性,需要进行继电保护机制的设置。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冶金行业应用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可以将继电保护作为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的切入点,实现电气自动化技术体系下继电保护工作的有序进行[5]。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一方面技术人员要在科学性原则的引导下,需要根据冶炼行业的电力需求,进行输电线路纵连保护体系的建设,实现故障的有效排除,其结构如图1所示。

在电气化技术体系下,技术人员可以借助于纵连保护的结构优势,一旦输电线路发生故障,输电线路两侧的开关根据电流与电压的变化情况,及时进行跳闸操作,实现故障部位的有效隔离,并在隔离的过程中,借助于相关设备对线路两侧的判量关系,对线路故障类型进行分析,为故障排除方案的设定准备了必要的数据参考。在进行纵连保护的结构设计的过程中,为了提升继电保护工作的效果,技术人员需要针对于单侧电源网络的电力特性,对短路电压以及电流进行有效保护。冶金生产过程中,对于电力资源有着较为旺盛的使用需求,电力系统内部的电压环境与电流情况与其他生产部门有着一定的差异,因此为了实现对电力系统内部电压与电流的有效调节,减少输电线路故障对于电压电流的影响程度,确保生产流程的有序开展,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可以进行特定值的设置,当线路故障发生时,电流电压低于或者高于特定数值时,输电线路中的断路器自动断开,实现电力故障的有效排除。另一方面对冶金生产设备进行接地与电网保护,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于接地保护与电网距离保护的过程中,为了限制漏电电流,避免漏电电流对于设备的损耗,需要技术人员可实用性原则为指导,增加接地方案的实用性,实现电路保护装置工作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对于电网距离的设置则应根据线路故障的发生位置以及反应保护装置的距离,最终确定保护装置安装位置,从而最大程度的提升保护装置的工作性能,增强继电保护的实际应用效果。

4.2 PLC技术在冶金行业中的应用

PLC作为编程逻辑控制器,借助于自身内部存储程序,实现了逻辑运算以及顺序的定时控制,有效满足了自动化生产线对于设备运行的客观要求。PLC在冶金行业中的应用可以实现不同生产环节间,信息数据的有效沟通与交流,进行通信环状网络的构建,提升冶金生产流程信息交互的流畅度。其在冶金生产过程中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冶金工作的管理水平,实现了工艺流程操控的科学化,例如在对炼钢吹风处理的过程中,可以使用PLC对风机的高低速M行编程,使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调节风速,满足生产需求。

5 结语

为了推动冶炼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升我国冶炼行业的整体竞争能力,文章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为切入点,全面分析冶金行业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特点与优势,在此基础上以科学性原则与实用性原则为指导,从多个角度出发,采取多种形式,促进电子自动化技术在冶金行业中的科学高效应用。

参考文献:

[1]蒋森.浅谈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冶金行业中的应用[J].商品与质量:房地产研究,2014(5):57.

[2]王海芳.浅谈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冶金行业中的应用[J].通讯世界,2015(18):146-147.

[3]田晓亮.浅析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冶金行业中的应用[J].工业c,2015(57):90-91.

篇2

关键字:金融危机;风险;风险管理

1 金融危机下航运企业风险主要来源

1.1 经营风险

航运企业的经营风险是指航运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受外界不利因素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航运企业一方面要独立地从事客货运营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同时由于航运市场具有更大程度的开放性、全球性,航运业务具有更多的涉外性,因此航运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更多经营风险。在众多风险中,主要有投资风险、运价风险。

(1)投资风险。由于购买船舶需要巨额投资,一艘现代化船舶的造价少则千万元,因而在运输成本中的固定成本比重大,且一旦投资,其用途具有不可改变性,因而其对航运企业的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2)运价风险。由于构成运输成本的诸多不可控因素的变化,导致运输成本经常变动,从而使航运企业面临巨大的成本风险。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造成航运需求周期性波动。由于运输产品的非储存性,从事运输的船舶不能脱离生产过程单独存在,也无法贮存,因而使航运市场供求关系难以调节。航运企业只能被动地利用船舶吨位的变化去适应航运需求的变化。当需求发生变化时,由于船舶吨位增加需要一段时间,吨位退出市场也具有具体困难等原因,船舶吨位供给增大与减少的时滞,使航运供给实际上不可能与需求保持一致。由此导致航运市场极不稳定,进而导致航运市场运价波动,使航运业面临市场风险,无法获得稳定收人。

(3)决策风险。决策风险是指关系到公司长远战略目标的风险.如经营方式的确定、重大投资(如船舶购入/出售等)、主要经营客户的开拓与维护等都属于决策风险。在所有决策风险中,航运企业首先要面对的是市场风险。航运市场受到世界经济、国际贸易、船舶供应量、重大突发事件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呈现出一种强烈的波动性.规律不易把握,趋势更难预测。如反映航运市场运价水平的波罗的海指数从1995到2004年的10年间,指数从2500点高位跌落到800多点,又狂涨到2004年的6000多点市场经历了大起大落。如果不能正确判断市场走势,科学地决策经营方式逆市场规律行事在市场高点时长期租入船舶在市场低谷时长期租出船舶,公司将面临巨大的风险。其次是信用风险。如何对经纪人、租船人等客户的资信进行评估.是每个航运企业都面临的重要问题。客户本身的资信、客户财务状况的变化、合同的条款漏洞‘船东本身操作的失误都可能导致信用风险,使船东蒙受重大损失。投资风险也是航运公司面临的一个重大风险。如买造船投资.如果不能正确地判断航运市场和船舶市场的走势,高价造船后遭遇航运市场低谷高成本的船在低运价的市场上经营,公司将会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和风险。

(4)航运市场运力变动风险。国际航运船队的变化周期似乎比世界海运量的变化滞后3年,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航运企业订造船舶的数量往往超过世界海运量的变化,造成运力的过剩。据克拉克森统计和预测,2007年的运力供求增长幅度大于贸易量的增长,运价下滑应该不出所料。如何在这个矛盾中保持运价的稳定及上涨成了摆在航运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5)航运市场竞争风险。航运市场是一个高度竞争和不稳定的市场,加之世界经济不振,船舶吨位供大于求的格局长期存在,竞争局面难有改观,一些航运企业为了在竞争中求发展,一方面购新船开辟新航线增长运距,能否如愿以偿地达到预期目的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航运企业还必须寻求货主、客户,尽可能地签约大客户、大货主,这种饥不择食的想保住应得市场份额的心态势必加大了航运市场的竞争。而且由知识经济带来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国际贸易中的无形商品贸易尤其是服务贸易量的比重不断上升,国际航运需求弹性出现下降趋势,必将导致航运企业的竞争进一步加剧。

1.2 金融风险

(1)利率变动风险

航运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产业,航运企业的主要资金源于银行贷款。以造船业为例,建造船舶动辄上千万美元,这种巨额投资本身就蕴含着风险,如果发生利率上调的情况,将会极大地加重航运企业的负担,同时利率上升,会造成股市的低落,航运公司更难从股市进行融资活动。

(2)汇率变动风险

我国己实现了经营项目下外汇的自由兑换,并采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自20仍年7月21日我国实施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持续上升,截至到2008年3月1日,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到达7.1095:1,并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航运企业在从事远洋运输中,记账本位币为人民币,但营运收入主要以美元为主,经营支出中相当一部分是美元。外汇收支的不平衡和人民币升值将影响航运企业的汇兑损失。以中远航运股份有限公司为例,2006年和2007年上半年,公司的汇兑损益分别为161822万元和1964.53万元。所以说汇率波动是航运企业应该关注的一类重要风险。

1.3 人力资源风险

人力资源风险是指关系到企业对知识资源的控制与管理的风险,如技术员工的招聘或流动、高级船员’的短缺、员工的士气状况等都构成航运企业人力资源的风险。据统计,80%的海事事故都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由此可见航运企业所面临的人力资源风险之巨大。

(1)招聘风险

招聘过程是招聘者与求职者相互认知的过程。在招聘中通常由于求职者与企业之间关于求职者能力认知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企业招聘面临着两种选择风险:一是错误地接受了本来不适合企业的求职者;二是错误地拒绝了本来适合于企业的求职者。无论是哪种错误,都会给企业带来显著的费用增加和机会损失。如今劳动力市场上高级船员紧缺,据国际航运联合会(ISF)和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BIMco)公布的最新人力资源调研报告指出:全球航运界到2010年,世界远洋高级船员将短缺46000人。航运企业在招聘高级船员时,往往面临招聘不到合适员工的困境,有些航运企业甚至不惜降低标准,导致不合格员工流入企业的风险发生。

(2)员工流动风险

航运企业也是人的一个集合系统,员工流动实际上由两部分组成:员工流入与员工流出。虽然对整个行业而言员工流动未必是坏事,但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有些员工流动很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这种损失的直接表现在该岗位的人工成本增大,因为企业需要进行重新招聘和培训;而间接损失往往更大,可能引起工作进度的拖延,甚至造成组织的瘫痪。其中,核心员工的离职可能导致企业的商业机密泄露,以及大量客户的流失。可见员工流动也是航运企业面临的一种风险。

(3)团队合作风险

组织内的团队合作是企业顺利实现经营目标的必要条件,而企业完成经营目标又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最终产生经济效益的前提,因此团队合作状态关系到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最终收回。如果员工不能建立协调关系,会影响组织效率从而带来风险。沟通障碍和误会一方面造成员工工作的低效率,减少了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另一方面又会影响企业人力资本投资计划实施的进程,如培训周期的延长,增加了企业人力资本的成本支出。

(4)薪酬保障风险

如果工资水平、薪资福利待遇水平低,员工便会进行横向的比较,结果是士气低落或产生流出倾向;而如果薪资福利待遇过高,则会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加大企业的成本。而且工资具有刚性及棘轮效用,使得工资能上不能下,在航运市场不景气时的工资调整带来困难。同时,薪资福利待遇的分配不公平、不合理也会带来员工流失。所以说,薪酬保障风险也是航运企业面临的风险之一。

1.4 信用风险

航运企业是一种特殊的服务类企业,造成其信用风险的主要因素如下: 第一、在当今市场快速变化的情况下,这是造成信用风险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其运输工具的限制使得服务周期较长,第二、航运企业的客户有相当数量是贸易企业,由于贸易企业的贸易额度一般较大,被迫从事与自己资产状况不符的交易。同时,贸易企业受市场变化的影响也较大,因此在信用管理中一般认为专业贸易企业是很大的信用风险因素;第三、航运企业要与很多外国企业进行交易,由于地域、信息传递等因素,使得大多数航运企业不能对国外企业的资信状况有较深入的了解,这也是造成信用风险的一大原因。因此航运企业的信用风险可以从员工信用风险和客户信用风险两个方面来考虑。

(1)员工信用风险

在航运业中大多数揽货人员只注重揽货的数量,并没有意识到一项无法按期收回运费的交易并不能算一个好的交易,某种程度上应该算作企业的损失。目前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许多揽货人员认为信用管理人员和追帐人员妨碍了他们的业务发展。更有甚者,个别的揽货人员为了完成揽货任务向信用管理部门谎报客户的经营状况,隐瞒客户的不良记录,给航运企业信用管理部门的工作造成极大的困难。部分企业管理者认为账面上的利润就是实际利润,不愿舍弃一些信用不好的大客户,也是航运企业信用管理的一个主要困难。所以航运企业信用管理部门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提高企业内部人员的信用意识,从根本上改变员工对销售的认识,才能使航运企业信用管理工作全面地展开。

(2)客户信用风险

目前大多数航运企业对于一般的客户采用付款放单的非信用销售方式,以避免信用风险的发生,但是对于一些长期合作的大货主,则采用协议付费这种信用销售方式。其主要原因是:第一,这些大货主是航运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为了能与他们保持长期的合作就必须给予这些客户一定的信用上的优惠条件;第二,由于这些客户的运输量非常大,他们受到流动资金的限制,也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付清运费或费。而这种客户也是任何一个航运企业都不愿意舍弃的。因此对于这样的大客户可以采用协议付费的信用销售方式,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航运企业大部分逾期应收账款也正是这样的客户造成的。因此航运企业的风险管理者必须考虑这部分客户的信用风险。

1.5 社会风险

(1)政治风险。是指由于政治因素变动引起某国经济环境变化,进而影响国际航运企业的利润和其他经营目标。如美国西海岸码头工会的罢工,给我国中国远洋运输集团、中海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中外运集装箱运输公司造成巨大损失,船期完全被打乱了,货提不走,船舶的滞港、船舶租金和燃油费租船费等固定成本加上变动成本等总共造成了近5000万美元的损失。

(2)法律风险。包括员工的安全与健康、环境污染、各国的政策与法律法规等。除了国际性的条约外航运企业还必须遵守各国的法律法规航运企业航线遍及全球,如果不能及时掌握所到国和港口的法律、法规,就可能遭受滞留、巨额罚款、船舶被扣押等各种风险。

(3)社会不稳定风险

船舶途径一些社会环境中存在不稳定因素的地区,这些不稳定因素(如:罢工、暴乱战争等)可能引起社会混乱,给航运企业的运营带来不利的影响,从而造成航运企业的损失。

1.6 自然风险

(1)恶劣气候风险。航运企业的运输工具主要是在自然水道上航行,航路是天然的,它的外界营运条件复杂而且变化无常,航线要经过不同的地理区域和不同的气候地带,尤其海洋气候的千变万化对海运船舶的安全和货运质量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带来风险。

(2)海损事故。航运市场的激烈竞争迫使某些船东为省钱而求利于现

存的老旧船舶,同时由于“方便旗”船舶具有登记收费低、年吨税少、船员工资低、经营费用少的“便利性”,致使不少船东、租船人为了经济效益而经营、租用“方便旗”船,致使归属责权难以明确界定,监管难度加大,船舶质量无法保证,容易出现海损事故。

2.2 金融危机下航运企业风险管理策略

2.2.1 强强联合,航线重组成船公司抱团取暖共度时艰的最佳选择

面对国际航运市场的严峻形势,班轮公司采取了多种措施控制运力增幅,包括退租或出租部分运力等。在这些措施中,航线重组被视为各家船公司抱团取暖、共度时艰的最佳选择。长期战略联盟是企业融资及租赁的有效保障――与大货主、大企业集团建立战略性的合作伙伴关系,签订长期运输合同或长期承运协议,这是保障企业经济效益,有效规避经营风险的重要措施,也是开展企业融资及租赁的有效保障。

2.2.2 由“低价抢货”转至“提价止损”

年初的航运市场,由于各家船东没有意识到这会是一场持久战,为了强占市场份额,用市场份额挤掉实力稍弱的船东,不惜用不停的调整运价以争取更多装载,已至于运价从一路下滑。 当所有的船东梦醒过来,发现低价抢货的时候,欧洲运价已经下滑到200/TEUS,美国线下滑至,近洋航线也不过,而同时没有一家船东倒闭。船公司这才醒悟,低价抢货不能止血,“提价止损”才是根本。于是船公司借着传统旺季来临之势,在货量稍微充足的情况下,适时停船减少舱位的前提下,开始了一轮一轮的提价之战。

第一季度时,欧洲线的运价才300美元左右,现在则达到了近1100美元,翻了近四番。至于美国线,多在5月份才签一年的合同,运价虽然较去年同期下跌了五成,但属于补跌,也算正常。”范安表示,欧洲线的回暖速度出乎船公司的预料,船公司大都以为欧美大陆的复苏之路应该由美国到欧洲,想不到刚好相反。 不管哪块大陆先复苏,航运公司捞到真金白银的好处,使得其在资本市场上开始扭转颓势。尽管8月1日中海集运了盈利预警公告,对股东们宣布今年上半年业绩将持续亏损,但其股价却完全不受影响,消息公布后的第一个工作日,该股竟然涨停。8月6日,收盘价格为6.05元。而今年以来,该股累计涨了120%。 高盛8月3日报告指出,虽然市场预期存在下行风险,但市场将把焦点从业绩报告上移走,转而关注集装箱数量和运费的未来前景,高盛认为这将给市场带来意外利好信息。该行指出,亚洲至欧洲的现货运费正在改善,与市场预期相反。而且承运商有可能能够实行一些旺季额外附加费用来帮助弥补持续的亏损。

2.2.3 积极拓展新兴市场,开拓新航线,新思路

我国出口高度依赖美国和欧洲的风险已经变为了现实,从2008年前三个季度的数据显示,我国对美国和欧洲的出口增幅都有所下降。但是我国外贸出口的基本面向好,1月~10月份全国进出口总额21886.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4%。其中出口12023.3亿美元,增长21.9%。这种在逆势中保持良好的势头,主要归功于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对美欧等市场少增的部分。例如前三季度我国对巴西出口增长90.2%,对印度出口增长43.1%,对韩国出口增长41.8%,对东盟出口增长28.4%。这是我国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成果。企业应当努力开拓南亚、中东、中亚、南美、东欧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出口市场。同时应当积极拓展航运产业链,为中国航运发展谋求新的亮点。当前,中国航运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低端环节,而高端航运服务业十分滞后。高端服务行业知识密集程度高,利润贡献度大,辐射面广,国际影响力强,是航运服务产业链的上游环节。

中海在危机爆发后研究开拓了新航线红海线,在危机持续的一年当中,一直保持95%以上的装载率并达到盈利。弥补了大区域航线的损失。从7月份后的市场恢复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新兴市场的恢复潜质比较大。中远在危机中不断发展海铁联运,为客人量身定造客人所需的物流方案,为客人节省成本之余得到高利润,实为典型的双赢方案。

2.2.4 控制成本,提高营运资本回报

采取节流方式同样是应对危机的良策,在成本控制方面,航运公司应对内全体动员,落实责任,降本增效。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努力压缩各项可控成本费用,并严格考核,提高执行力,严格控制燃润料费用、修理费用、物料成本、人工成本等费用,能不开支的就不再安排开支。重视优化现金流,提高营运资本回报。在当前形势下,现金流对航运企业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因此,要及时调整经营策略,重视把握现金流,慎重投资和对外扩张,对应收款项要想方设法收回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国外的进口商和银行的信用普遍下降,这意味着在我们出口贸易中将会产生更多的信用风险。出口企业作为风险的主体,应主动防范风险。

参考文献

[1] 谢科范.企业风险管理武汉.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 曾昭舜.国际航运企业经营中的航运风险.水运管理,1999(12):25-28

[3] 王琪,李宜军.航运市场风险及其规避策略浅析.水运管理,2002(4):7-9

篇3

关键词:银行保险;保险发展;金融监管

中图分类号:F8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09)04-0013-03

一、天津市银保市场基本情况

(一)从险种上看,新型产品是银保业务的主体

2008年前三季度,新型产品占银保业务的95.32%,其中分红寿险通过银代渠道实现保费26.73亿元,占银保业务的42.89%,投资连结保险通过银代渠道实现保费14.32亿元,占银保业务的22.98%,万能寿险通过银代渠道实现保费18.36亿元,占银保业务的29.46%;而传统寿险、意外险、健康险合计保费收入只有29142.82万元,占比4.68%。

寿险新型产品成为银保市场主体,一是因为寿险公司为在快速发展的保险市场中分一杯羹,尽快做大保费规模,纷纷加大对具有理财功能的新型保险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力度;二是相比传统寿险,新型产品具有宣讲简单、件均保费大的特点,银行柜员销售积极性高;三是我国经济连续多年快速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大幅提高。

(二)从公司看,成立时间较短的公司银保业务占比相对较高

在老五家公司中,只有银保渠道历年占比均较高的中国人寿和泰康人寿超过了54.72%的全市平均值,而另外三家均低于全市平均值,平安人寿占比更是不到10%;在成立时间较短的9家公司里,有7家占比均高于全市平均值,其中5家占比超过80%,合众人寿占比更是高达92.43%。

造成上述分化的原因是:老公司经历较长时间的发展,往往已经形成了较为齐全的销售渠道,每个渠道的发展相对均衡,一般不会出现某个渠道占比过大的情况 新公司在开业时间不长,为了占有市场份额,往往会选择最容易上规模的银保渠道作为突破口,率先发展,进而出现该渠道保费收入占比过高的现象。

(三)从银行看,银保业务主要分布在工、农、中、建、邮五大渠道

今年前三季度寿险产品保费收入前五位的渠道及其保费收入依次是:邮储大泽分行20.62亿元、工行天津分行11.05亿元、建行天津分行7.57亿元、农行天津分行6.59亿元、中行天津分行5.24亿元。五家银行销售的寿险产品保费收入共占银行渠道总保费收入的82%。

主要原因是:上述五家银行拥有大量网点,银代业务又主要采取分对分的形式,即保险公司只要与分行签订协议,就可以委托该行的任何网点销售保险产品,保险公司出于规模效益的考虑,必然乐于与拥有更多网点的大银行合作。另外,银行的积极参与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银行重视销售保险业务,除了获取手续费的直接动因外,还出于自身结构调整的考虑: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银行监管,促使商业银行调险偏好,大力发展低风险业务,而销售保险产品等中间业务,可以使银行通过低资本消耗、低信用风险承担来实现获得稳定现金流的目的,符合银行业的发展方向。因此,销售保险业务越来越受到各家商业银行的重视。

二、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单一,同质化严重

保险产品本身具有模仿性强的特征,一家公司开发出的某种产品可以被其他公司以几乎零成本的代价进行复制,这使得一些公司不注重产品本身的开发,而只是模仿其他公司的同类产品,造成银保市场上产品趋同性很强。目前银保市场上的万能保险和投资连结保险同质化现象非常明显:基本都是客户趸缴保费,在扣除初始费用后进入相应账户,进行投资运作,只是各家公司产品的费用情况略有差别。各公司产品同质化问题也是导致后文提到的市场不规范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业务结构不合理,趸缴比例较大

保险公司为片面追求短期效益和银保市场占有率,重视夏缴产品的发展,但这一倾向有往极端化发展的趋势,在银邮渠道今年实现的62.33亿元保费收入中,复缴保费为58.32亿元,占比高达93.57%。%缴业务占比过大,对保险市场是竭泽而渔,破坏性开发的同时,也为保险公司资产匹配、稳健经营制造了巨大障碍。

(三)产品定位不清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银保销售的新型产品,保障功能普遍不强,很多公司将投资、理财功能作为产品的卖点,甚至宣称是自身的产品是 "保险中的基金,基金中的保险"。忽视保险保障功能、过分强调理财收益,为销售误导、投保人过高的心里预期等埋下风险隐患。

(四)银保市场误导宣传和恶性竞争问题比较严重

天津银保市场的误导宣传较为严重。一是不能全面介绍保险产品情况,如没有讲清初始费以及资产管理、保单管理、退保等费用扣除情况,使投保人误以为初始投资时所交保费全部进入投资账户;二是擅自印制违规宣传材料,甚至私下暗中向客户保证投资收益,使投保人误以为该产品是固定收益类产品;三是没能全面提示产品风险,片面宣传产品以往年度的高收益,而没有说明该收益并不代表未来收益甚至可能发生损失,导致投保人对收益产生较高的心理预期;四是混淆产品经营主体,模糊保险与储蓄、基金、理财产品的界限,宣称“银行与保险公司共同开发的理财产品”,“投资于国债”等使客户误以为银行是所购买的“理财”产品的经营主体。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恶性竞争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一是向银行机构员工支付手续费外的额外利益,二是恶意低毁同业;三是将自家公司的产品与其他公司不同类型的产品作片面比较。

三、原因分析

(一)思想观念与科学发展要求还有差距

部分公司对于保险业的发展问题存在一些片面理解和模糊认识。在保险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怎么发展、发展一个什么样的保险业等问题上,认识不高,领会不深。在为什么发展的问题上,对保险的保障核心功能没有足够的认识,而一味地迎合投保人追求收益的心理,过度发展投资性业务,保障型业务发展严重滞后。在为准发展的问题上,忽视了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对保险消费者的利益关注和保护不够,而为了完成考核任务,达到增加经济利益的目的,不惜违法违规,甚至损害保险消费者利益。在怎么发展的问题上,抓发展的办法不多,而只能通过手续费等较为低级的价格竞争手段推动业务发展。搞创新的能力不强,通过复制或模仿已有产品作为新推出产品,造成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在发展一个什么样的保险业问题上,发展目标不明确,发展思路不清晰,重当前、轻长远,银保趸缴业务占绝大部分,期缴少。

(二)发展方式与科学发展要求还有差距

当前,天津市银行保险的发展主要通过保险公司与银行之间简单的协议形式。这种合作形式松散,缺乏 "长期共同利益"基础,使得银行在保险公司的产品时只追求眼前的短期利益,并不考虑公司间长远的合作,再加上银行可一家同时多家保险公司业务,因而保险公司只能通过手续费恶性竞争手段占领市场,甚至通过非理性竞争方式对保险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最后导致保险公司手续费节节攀升,经营成本加大,盈利空间缩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

(三)机制制度与科学发展要求还有差距

一是考核机制不科学。保险公司对银保基本以当期规模保费作为考核基础,而较少将期缴业务等反映持续发展的指标以及电话回访成功率等反映业务品质的指标纳入考核体系中,因而,保险公司为完成既定考核任务,不顾业务发展质量、业务发展品质,全力冲刺规模保费。二是公司治理、内控机制不科学。有些公司对银保业务发展战略决策不合理;有些公司对银保业务实行事务部管理体制,总分公司银保业务实行条线管理,不能充分发挥分公司高管对银保业务的管控作用;有些公司银保业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合理,比如印章管理中使用部门印章只需部门经理审批,而不需高管审批,印章使用比较随意;有些公司培训机制不合理,业务培训较多,依法合规培训少。

(四)队伍素质与科学发展要求还有差距

一是依法合规经营意识不强。无论保险公司高管人员,还是一般员工,对保险法律法规掌握不多,依法合规经营意识不强。二是风险意识不强。有些保险公司对银保业务中投资性保险快速发展存在的风险隐患没有清醒的认识。三是科学发展能力不强。部分保险公司高管在推动保险业科学发展方面主动性不高,办法不多,措施不力,尤其是在出现风险性事件后,驾驭工作全局、解决复杂矛盾等方面的能力不强。

四、建议

(一)加快银行保险业务结构调整步伐,提升业务内涵价值

一是实现银行保险业务从以投资型产品为主,向以保障型产品为主的转变。保障服务是保险业区别于其它行业的标志性特征,是保险业的本质。人身保险公司应摒弃当前保费规模至上的错误观念,加强保障型产品在银行渠道的推动力度,促进银行保险业向保险的本质回归。二是实现银行保险业务从以趸缴产品为主,向以期缴产品为主的转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发展“好”与“快”的关系,着眼于长远利益,加大期缴产品在银行保险渠道的推动力度,提高长期储蓄型产品在银行保险业务中的占比,有利于防止业务大起大落,实现银行保险健康持续增长。

(二)提高创新能力,开创银行保险业良性竞争的新局面

一方面,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开发具有鲜明特色,满足保险消费者需求,符合银行保险渠道特点的产品,力争形成各具特色、紧贴市场需求的产品体系。另一方面,提高服务创新能力。增强服务意识,将保险消费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创新服务形式,丰富服务内容。通过创新能力的提高,促使银行保险业从依靠提高手续费等手段为主的恶性竞争模式,向以特色产品和优质服务为主的良性竞争模式转变,从根本上杜绝哄抬手续费和商业贿赂等违法违规行为。

(三)转变银行保险发展方式,开创银保双赢的局面

一是通过补充完善现有的协议,加强协议执行力度等方式,明确银、保双方在合作中的责、权、利,达到规范银行保险经营和销售行为的目的。将禁止使用私自印制的宣传材料、禁止保险公司销售人员驻点宣传等内容纳入协议,加强对银行保险销售行为的合规性的约束,并明确银保双方出现违反协议规定行为后,各自应承担的责任。二是创新合作方式,促进银行保险合作由传统的签订协议的低层次合作关系向长期战略合作关系转变。

篇4

关键词:证券投资基金;竞争模式;产品创新;品牌竞争

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事业起步于1998年,至今已有逾十年的发展历程。尽管历史不长,而且期间还遭遇到了多年熊市的煎熬和全球金融风暴的冲击,我国新兴的证券投资基金业仍然能在困难中快速发展壮大,在短短十年的时间里走过了国外百年的基金发展历史。2008年的金融危机不仅教育了投资者,也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我国基金行业的竞争模式。

1我国证券投资基金行业竞争模式的转变

1.1在战略层面,竞争的核心已经从产品竞争过渡到品牌竞争

品牌竞争是市场成熟的表现,也是市场激烈竞争的后果。随着国内基金行业逐渐走向成熟,“品牌”将取代“产品”成为基金公司之间竞争的重点。“品牌”的概念是与吸引力、忠诚度、信任度等词联系在一起的。品牌效应还意味着投资者对某品牌下的所有产品“非理性”认同。这里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首先,良好的品牌忠诚度可以确保老客户不会轻易退出,甚至会持续买进该品牌下的产品或从其他品牌转移到该品牌;其次,优秀的品牌影响力还可以作用于潜在客户,影响他们的投资决策,使他们在购买基金产品时优先考虑该品牌下的产品。这两个层面的意义要求基金公司必须高度重视公司的品牌建设。

2009年6-7月份共有15只股票型基金发起设立,它们共同上演了一场基金市场争夺战。这场争夺战,与其说是15个基金产品的竞争,不如说是15个基金公司品牌的竞争。统计发现,这15只基金中,首发规模较大的多数来自于成立较早、规模较大且长期业绩良好的品牌公司;而首发规模较小的基金均来自小基金公司,比如浦银安盛、东方、华富等,这些公司管理资产的规模较小,成立时间不长,品牌影响力不如大基金公司。

1.2在策略层面“,产品创新”正在成为行业竞争的角力点上文的分析中我们了解到,大型基金公司通过其品牌影响力获得了强劲的竞争地位,同时我们也认为中小型基金公司通过“创新”可以发掘发展的“蓝海”,在避开与大型基金公司的直接竞争时,也“偷偷地”培育自己的品牌价值。这里所说的创新包括产品创新、营销创新等多个方面,其中以产品创新为重点。我们相信,“产品创新”是中小型基金公司与大型老牌基金公司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

同样,在上文中提到的今年6月份以来发行的15只股票型基金中,有一只基金首发规模达90.98,位列第二。而它不是来自于老牌基金公司的产品,而是来自于汇添富基金公司的创新型基金———汇添富上证综合基金。

1.3深化业务模式,拓展盈利领域

深化业务模式是基金公司盈利能力的新增长点。企业年金、社保基金、特定客户理财、QDII等基金业务规模的扩大为基金公司未来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基金公司业务模式将表现出由基金管理向资产管理转变的鲜明特点。

单一的业务模式承受风险的能力小,一旦市场出现下行趋势,基金公司的发展将会受到影响,甚至在市场形势恶化时,大量的基金赎回将导致单一业务模式的基金公司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险。而多元化的业务模式在提高了公司抵抗风险能力的同时,对公司运营效率、盈利能力也有着积极的影响,从而增强公司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1.4对已有客户的“深耕细作”,挖掘老客户的价值

在品牌建设、产品创新等竞争策略的影响下,基金公司的市场策略也必然要从“跑马圈地”向“深耕细作”转变。对老客户的把握:第一,可以发现他们的特征和潜在需求,根据他们的口味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和营销措施,提高其品牌忠诚度和客户粘合度;第二,通过对客户群的挖掘,发现他们的新需求(随着环境的变化,投资者的需求不会一层不变),并通过创设新型基金产品或者提供特色营销服务等方式满足他们的需求;第三,更重要的是,对老客户的维护有利于提高公司的口碑和形象,对品牌提升具有显著的意义;第四,分析核心客户购买基金的主要渠道,对于公司的渠道管理和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2十年磨一剑———南方基金,稳见未来

2.1南方基金概述

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3月6日,为国内首批获中国证监会批准的三家基金管理公司之一,成为中国证券投资基金行业的起始标志。目前,公司业务覆盖公募基金、全国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基金、一对一专户理财、一对多专户理财,是我国业务领域最广的基金管理公司,产品创新能力最强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

2.2南方基金的品牌之路

作为老牌的基金公司,南方基金不仅具有广泛领域,还在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缔造了“稳见未来”的品牌形象,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南方基金的品牌价值并非是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业绩的成长而自然产生的,而是公司长期致力于品牌定位、品牌提升和品牌拓展的结果。

(1)以业绩回报凝聚品牌价值。

“以产品带品牌”是南方基金积淀品牌价值的首要策略。作为金融服务业,基金公司的价值首先是为持有人提供稳定长期的投资回报,因此产品业绩是品牌的首要内涵。同时,这种业绩也必须是长期和稳定的。南方基金一直坚持这样的理念———只有长期和稳定的投资业绩,才能让客户愿意跟着你走。我们姑且不论这样的理念是否正确,但是在这个基础上的口碑相传,积累的品牌效应却十分宝贵,它能为公司凝聚期望稳健的投资者。

(2)营销策划围绕品牌展开。

“稳见未来”是南方基金的品牌符号,也是他们的品牌理念。在南方基金副总许小松看来,2007年南方基金最大的成就不是业绩的上升,而是通过营销策划,使公司的品牌理念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同。通过品牌营销,使一些分析能力不高“,按品牌索骥”的投资者能够容易地记住南方的品牌,并选择南方的产品。

(3)完善组织架构以完善品牌战略。

为了提高公司品牌管理的能力,南方基金专门设立了负责品牌建设的高级品牌推广经理职位,负责确定公司的品牌定位及品牌推广计划,构建品牌管理制度与流程,并归口管理公司的品牌营销活动。我们可以从对该品牌经理的任职要求中看出该职位的重要性:8年以上品牌策划及市场推广活动;3年以上著名外资企业品牌管理经验等。

(4)客户服务的专业化与个性化。

为了维持良好的品牌,南方基金为投资者提供了各种人性化的服务。包括向客户手机发送每日基金净值等信息;当市场发生重大变化时,公司会及时给所有客户邮寄关于大势判断及操作建议的信函等。2007年,南方基金一共进行了400场全国巡回的理财讲座,2008年市场进入熊市阶段,南方基金在全国15个城市举办了“彩虹之旅”的巡讲理财服务。南方基金之所以提供这些服务,实际上不仅仅是在做公益活动,更是在传递公司独特的、区别于其他公司的理念和价值观,以稳定公司的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

3结语

在新的环境下,过去的成功路径可能成为未来发展的羁绊。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基金行业的发展路径面临着重大的转变,重点表现在竞争模式由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转变,由产品数量向产品质量转变,由“推销”向“服务”转变。

参考文献

[1]杨涛,赵学昂,葛新元.国内外基金产品创新现状与展望[J].国信证券,2009,(6).

篇5

【关键词】房地产 定位 市场体系

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金融业的迅速发展使得一些国家银行也开始向商业化转型,推出了股份制银行、合作制银行、政策性银行等具有商业性质的新型银行主体,外商投资银行也开始进驻中国,参与我国的银行业务往来,使得我国银行的市场呈现一片繁荣局面,各银行之间的竞争实力也在不断加强,传统的银行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也受到强烈冲击。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局面,建设银行如何调整战略目标与思路,确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战略方向才是根本所在。

一、房地产金融业务的经济优势

建设银行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要履行其银行职能,还要发挥财政的作用,在实际运营中,主要管理国家的和地方的基本建设投资以及房地产建设。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变化和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建设银行的经营管理体制也进行了形影的改革。首先是移交了其财政职能工作,将政策性业务转交给当地政府部门,专注于银行的基本职能开发,促进建设银行向商业化、经济化方向转变。为了实现这种经济体制的转变,建行在保持原有业务的同时,还积极开发了具有主导地位的房地产金融业务。二十世纪末期,国务院提出大力发展房地产金融业务,以此来助推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此前政策性房地产业务经营主体单一化,随着建行的职能转变与业务开发,房地产金融业已经成为当前建设银行经济收益的主导性业务,这也是建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途径。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截止到上个世纪末,建行房地产金融贷款金额已经超过两千亿元,占建行信贷业务总资产的百分之二十左右,其中归集住房公积金高达一千两百亿元,占信贷总资产百分之五十以上,个人的住房抵押贷款金额达到六百多亿元,这些金融业务为我国一百八十万家庭解决了住房紧张的问题,有效维护了社会的安康与稳定。

二、房地产金融业务的发展前景

1.经济的快速发展会产生通货膨胀,造成人民币的贬值,房地产行业以其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运营特点,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良好的保值和增值作用,也是具有信誉和稳定性的抵押投资对象,对房地产行业进行投资,所取得的利润高于社会平均价值,而且安全度高,风险系数小。从国际上来看,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房地产业是国家金融业中的重要业务项目,房地产方面的贷款与投资比例占国家金融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一些国家甚至会达到百分之七十。根据统计显示,我国的建行房地产业只占到投资总额的百分之十左右,政策性房产金融业的发展也才刚刚起步,所以其发展前景和潜力市场十分广阔。

2.房地产业的发展热度持续提高,吸引了大量的资金,资金的流入和输出较为频繁,也逐渐规范化,使得房地产业成为一种资金密集型产业,突出表现在住房建设上的资金投入与输出,对于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根据预测分析与计算,如果住房建设能够增长百分之十,国民经济就会上升一个百分点,将大量的资金在银行的业务往来中流动,其业务量和收益会比几十家储蓄所的收益还高。建设银行的资金流动又可以带动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的资金流动,有效提高银行资金的利用效率和使用质量,也为银行的结算业务带来了更多的方便。

3.市场经济条件下,因为房产私有化与自有率的不断提高,住户为拥有自己的房屋产权,就必须拿出自己的长期积蓄,如果积蓄不足,就可以考虑利用银行提供的中长期小型贷款来购买房产,同时也解决了银行资金过剩的问题,提高了银行资金的利用效率,帮助建立银行与客户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4.房地产经营开发有关的中介行业,尤其是建设银行所特有的建设工程预算业务,这也为社会化发展服务提供了新的机遇。另外,还可以根据当地情况来开展商品经济房推销、收付款存储、房地产基金托管等业务,拓宽房地产业的业务范围。

三、房地产金融业务的发展策略

我国的金融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

1.在房地产行业的经营管理中,还没有建立规范的法律参照体系,房地产的金融交易市场还没有全面推广,由于管理上的问题,一些贷款数额高于实际使用金额,资金的过分浪费导致商品房积压难销,这种不良贷款必然导致房地产系列产品与房地产消费错位。另外,房地产行业的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不强,这些都不利于房地产业务的广泛开展。所以,必须加大房地产贷款市场的管理力度,还要紧抓发展机遇,大力促进房地产业务的不断提高。同时,注重房地产行业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加强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和服务水平。

2.积极拓展房地产业务。房地产行业不仅要在城市发展房地产业务和产品,还要以城市为建设中心,积极向周边城镇农村进行辐射,拓展房地产产业的市场范围。向周边地区进行经济辐射和市场拓展,不仅是房地产金融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扩大了房地产的业务范围,增加住房贷款的比例,可以为房地产业增加更多的收益。

3.完善房地产行业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竞争。为了加快房地产行业的体系化建设,要积极建立房地产交易的层级市场,使市场交易证券化。具体来讲,在房地产市场建立按揭的二级住房交易市场,使住房证券化,完善房产使用权法规,确保房地产交易市场的发展安全有序。

4.加强对房地产企业的管理和规划指导。从我国目前的房地产市场来看,由于管理经营不善和规划布局不合理,导致产业破产倒闭的现象很多,不利于房地产开发事业的发展,浪费了大量资金和社会公共资源。所以,要根据市场情况变化,强化房地产企业的开发与管理能力,限制质量差、效益低的房地产商品,支持前景好、效益高的房地产企业,将房地产的开发与消费有机结合,建立房地产产品与房地产市场的互动机制,完善市场体系,促进房地产金融业务的发展。

四、促进联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般来讲,住房融资可以分为三类,即市场融资制度、强制性住房储蓄制度和合约性住房储蓄制度。市场融资制度是指通过商业化的市场行为,获得资金的投入来用于住房的建设和消费,这种制度集中体现在自营性住房贷款上。第二种强制性住房储蓄制度,比如具有代表性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在九十年代初由上海政府和上海建设银行分行一起推出。第三种合约性住房储蓄制度,是一种住房的契约方式,带有自愿性特点,它根据居民用户的个人或家庭意愿到银行进行存款,在规定期限内再利用所存的钱款和利息进行二次贷款来购买房产。目前,三种住房融资制度已经在世界经济发达国际和地区得到了普遍应用,我国的建行也积极引进了三种融资制度,为资金的吸收拓宽了融资渠道,为客户提供了更多的住房融资产品选择。

篇6

【关键词】钢铁工业;企业进入;利润率;面板分析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中国工业化及城镇化的加速,国内对钢材的需求急剧上升,需求增长直接推动自2002年以来钢铁产业投资的急剧增长,钢铁产量由2004年的280万吨激增到2009年的550万吨。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对保障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其发展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过剩问题尤为严重。为此,工业信息部曾于去年12月公布了《钢铁企业生产经营准入条件及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旨在规范现有钢铁企业生产经营秩序,对钢铁行业产能增长过快、产业集中度低等问题进一步加强管理。

在国内,几乎所有在产业层面上对进入行为的研究都认为我国的企业进入行为与行业利润率无关,而“过度”的企业进入则是造成我国许多产业利润率低、集中度低、生产能力利用率不足的直接原因。总的来说就是:利润率对企业进入驱动作用较弱而进入行为对产业市场结构和盈利状况的影响很强。

一、钢铁工业存在的问题

1.产能过剩问题。2007年全球粗钢产量13.435亿吨,我国粗钢产量已经达到4.89亿吨,占全球产量的36.4%,2007年粗钢、生铁和钢材增幅比2006年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粗钢产量增长率为2001年以来的最低情况。2008年以来,美国因次级贷危机经济明显放缓并呈现衰退迹象,并且使全球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受到波及,受此影响,全球钢材市场需求会进一步放缓。

在国内市场中,由于出口受限制,房地产投资和基础建设投资放缓,表观消费量的增长将会乏力,钢铁需求增长放缓。在我国钢材市场的需求中,建筑用钢材占到了整个钢材需求的50%左右,由于房地产和基础建设直接和间接导致的钢材需求占到了整个钢材需求的60%以上。房地产和基础建设投资的波动是钢材市场需求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呈现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特征,固定资产投资占到了整个GDP的40%~45%,其中房地产投资和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高速增长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也是拉动钢材需求高速增长最重要的因素。但是,这种高投入、低效率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目前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拐点,作为地方政府基础设施投入主要来源的土地出让收入急剧减少,增长方式转变和紧缩性货币政策,都会导致基础建设投资的持续萎缩。另外据钢协统计,2007年、2008年间投资的许多大型钢铁工业项目将在2011年前后陆续投产,届时我国粗钢产量将达到6亿吨,将会导致持续性的产能过剩。

2.原因分析。造成我国钢铁业目前问题的成因有三个。(1)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是产能过剩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在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中形成的,还没有形成完全面向世界多层次全方位的市场体系,市场各种制度、法规还不十分健全。(2)市场主体还不十分成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产权明晰、责权分明的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完全形成。(3)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不健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决定了政府管理市场经济的政策和模式。另外即使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完全正确,但由于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地方政府的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会出现与中央政府完全不一样的对策出现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产能过剩就有了可能。

二、关于企业进入与利润率的模型

(一)模型设定

文章将以谢皮罗和赫曼尼1987年提出的模型为基础设定相关模型,谢皮罗和赫曼尼的模型可以表述如下:

(二)平稳性检验(单位根检验)

文章选取的数据是来自Wind数据库中钢压延加工业、炼钢业、炼铁业和铁合金冶炼业的累计企业单位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累计利润总额2004年1月到2004年12月的月度数据。因为2005年后我国有关政策部门对新开工项目和新企业进入实施了极为严格的管制,并且执行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这些政策对企业的进入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以未选取2005年及以后的数据。另外,月度数据比年度数据更有拟合上的优势,分析结果更为可靠。在这里,我们使用累计企业单位数作为被解释变量(Y),用销售利润率作为解释变量(X)。累计企业单位数衡量了企业的进入行为,销售利润率衡量了产业的盈利状况。

根据模型1的设定,首先,我们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发现Y和X的 LLC检验、IPS检验、ADF检验、PP检验的P值均小于0.05,这说明拒绝序列不稳定的原假设,从而表明企业单位数的对数是一阶单整的,销售利润率本身就是单整的。因此,Y和X是两个平稳序列。

(三)协整检验

由上面分析可知,累计企业单位数(In Y)和销售利润率(X)是非同阶单整,对累计企业单位数取差分,使之变成同阶序列。现在检验两者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即对Y和X进行Pedroni检验。Pedroni检验结果得到:Group rho-Statistic 的P值为0.2883,Group PP-Statistic 的P值为0.0000,Group ADF-Statistic 的P值为0.0000,其中两个P值小于0.05,一个大于0.05,表明这两个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

(四)回归模型

1.建立随机效应模型: yi=Z+fi+xi[+ui

我们用Hausman检验该模型是否是随机效应模型。结果P值为0.7157,大于0.05,应接受原假设:随机影响模型中个体影响与解释变量不相关。因此将模型设定为随机模型。

2.确定模型形式

由上比较可得其为固定影响模型。对固定影响模型进行回归得到回归表达式为:

3.总结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1)四个行业中利润率对企业进入有显著的驱动作用,利润率变化是企业数量变动的重要原因。因此,在钢铁业中并不存在所谓的厂商盲目进入导致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2)由0.529546的系数,我们可以推断,利润率对企业进入的驱动作用不是很强,这说明钢铁行业中存在着较高的进入壁垒和较多的政府行为。由上述模型分析,如果市场机制正常运转,利润率的下降将会阻止厂商的进入,大量的在位厂商的退出会使钢铁业利润率的回升。因此,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转是最重要的,而政府应该协助市场发挥对该行业的调控作用。

三、政策建议

1.加快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企业重组能够使钢铁产业形成规模经济效应、集中优势资源、增强市场优势,从而提高产业的集中度。但由于我国地方保护、企业利益矛盾等原因,钢铁行业兼并、重组遭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为此,我国钢铁企业的重组要强化地方政府在该过程中的作用。同时要要突破局限,统筹兼顾,制定全省或者跨省联合重组发展战略,将各区域优势资源加以整合,明确企业的专业化分工,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钢铁集团。

2.突破过剩困境,淘汰落后产能。(1)一些具有专业化、深加工技术的企业尽管规模小,但是发展潜力大,不应该被淘汰。那些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没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才应该被淘汰。(2)要下大力气保证淘汰落后产能政策的实施。国家要加大对地方政府落实淘汰落后产能政策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保证各项政策的顺利实施和解决产能过剩目标的实现。(3)要完善被淘汰钢企的退出机制。由大中型钢铁企业和国家、地方政府共同负担落后产能淘汰后的人员分流、设备处理等问题,大中型企业承担起淘汰过程中的社会责任,减少此项措施对地方经济利益影响。

3.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拓展市场需求。治理产能过剩还是要解决供需失衡的问题。我国钢材市场近几年供需始终失衡,加上政府前两年鼓励性的产业政策,我国生产的高附加值产品产能急剧扩张,低端产品的产能相对不足。而我国尚未完成工业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所以钢材的板带比就不应该太高。为此,首先要明确调整产品结构的正确方向。钢铁企业产品结构调整不能盲目地追求管带比,不能一味地追求高附加值产品。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顺应国内和国际市场变化。其次,发展低碳经济,开发绿色钢铁产品。研发新技术、尽可能采用先进工艺和新材料,减少耗能量,实现能源的循环重复利用,以“绿色”优势拓展国际市场份额,从根本上解决市场供需矛盾。

参考文献

[1]李世俊.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现状、目标和工作思路[J].冶金管理.2007(2)

[2]丁皓.当前我国钢铁工业面临问题及对策[J].经济论坛.2004(18)

篇7

关键词:外资银行信贷可得性中小企业融资社会福利

一、导言

由于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是有益的[1][2]。因此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开始摒弃金融管制或者金融抑制政策的做法,加快对本国金融部门的改革和开放,以促进金融发展。这些努力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外资银行进入管制的逐步撤销,从而使得外资银行在发展中国家的进入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同时也引起了广泛的理论与政策争论。

在关于外资银行进入利弊得失的众多争论中,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一国总体信贷水平尤其是对东道国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水平的影响的争议格外引人注目。当然,这一方面是由于外资银行在这些发展中的东道国信贷市场上不断提高的市场份额所引发的人们的推断,正如表1所示,在2000-2004年外资银行的信贷增长率在除泰国等受东亚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国家以外的主要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都保持在高位水平;另一方面是由于东道国的中小企业的确在这些发展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现实中在发展中国家融资困难恰恰是制约这些国家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障碍,如表2所示,通过对国际金融公司针对80个发展中国家的问卷调查的分析,发现融资困难在制约各类规模企业成长的11个关键障碍排序中排名都非常靠前,针对中小企业的情况更是如此,其排名仅次于税收和管制因素处于第二位。

支持外资银行进入的人认为,外资银行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监管手段,有助于增进国内银行市场的竞争进而增加信贷的可得性,并能够比国内银行能够更好地实现规模经济和风险的分散化[3][4]。而反对者则认为,由于距离等方面的缘故,从经营策略上看,刚刚进入某国的外资银行往往将其经营对象瞄准东道国的三类目标:跨国公司、本土大公司和本土高价值人群,即所谓的“摘樱桃”效应就是对这种经营特点的最好概括[5]。进而,东道国国内的中小企业是难以获得外资银行的信贷服务的。与此同时,东道国国内银行也不能够弥补这一不足[6]。因为国内银行此时正面临着外资银行的巨大竞争压力,自身正经历着经营成本提高,盈利空间缩小的困境,从而使得这些银行很难抽出精力去给那些经营规模不大、贷款需求零星分散、信用不健全,且抵押品不足的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由此,外资银行的进入并没有解决长期以来就存在的中小企业贷款问题,相反,却有可能加剧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而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对外资银行仅仅将其经营对象瞄准高端消费者是否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还尚无定论[8]。实际上,只要国内银行能够继续贷款给信息更加不透明但获利颇丰的企业,就不会存在社会福利方面的损失,并且外资银行的进入将导致一个福利增进型的市场分割格局。而另一方面,如果外资银行进入的结果是将一部分国内银行驱逐出国内信贷市场,导致很多信息不透明企业的融资受到约束,总的信贷总额就有可能下降,能够获利的投资机会将会丧失,社会福利就有可能恶化。

对上述情况做出理论解释正是本文的工作。本文在拓展的Stein[9]和Detragiache等[10]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解释外资银行进入和国内信贷供给水平的模型,从市场均衡结果、社会福利、成本效率等几个角度对外资银行进入发展中国家的综合影响进行分析,以期对中国今后的银行部门进一步的开放改革有所启示。

二、相关文献综述

在一个信息完全的完全竞争市场上,外资银行在发展中国家的进入无疑具有福利增进的效果。这些银行拥有先进的技术、更多的分散风险的机会和良好的公司治理,因而能够以更加优惠的利率向企业提供信贷并增加整个市场的信贷容量。然而如果银行对借款者质量的信息的了解是不完全的,银行就必须对各个借款者进行甄别和监督。如果外资银行仅仅在监督信息披露较好的借款者方面拥有优势时,外资银行进入对信贷可得性、效率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可能就是混同的。

1、理论研究方面。

Stein[9]建立了一个理论模型,用高层管理者和基层信贷员之间的距离约束(包括文化和地理两个方面)对外资银行在信贷决策上的谨慎行为进行了解释,认为正是这种距离约束导致了对信息更加不透明的中小企业的贷款的减少。Detragiache、Tressel和Gupta[10]的理论模型认为在监督高端借款者上拥有优势的外资银行的进入会使该部分借款者获益,但其进入可能恶化其它借款者的境况并且导致整个社会福利的降低,另外该模型还表明如果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越大,则该国对私人部门的信贷就越少。Petersen和Rajan[11]从关系型信贷的角度研究了外资银行进入对总信贷水平的影响,认为伴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市场竞争会加剧,以往建立起来的关系型融资关系会受到破坏,中小企业的信贷可得性会降低,社会的总信贷水平也会下降。但Dell’Ariccia和Marquez[12]通过建立一个理论模型却得出了恰好相反的结论,认为当国内银行面临着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时,国内银行会通过向建立了关系型借款关系的客户提供更多的信贷支持,使得市场的总体信贷水平上升,所有借款者都将从外资银行的进入中获益。国内王博[13]根据转型时期我国银行和企业的基本特征,建立了一个包括家庭-企业-银行的三部门两期模型,讨论了单纯的贸易部门开放以及贸易和金融部门的同时开放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不同效果,认为允许外资银行的进入会增加总体信贷水平和中小企业的信贷可得性。

2、实证研究方面。

一方面由于外资银行的进入会直接增加一国的信贷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国内银行信贷影响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国内总信贷水平的影响呈现混同性的特征。一项关于企业家的调查研究表明,伴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企业的信贷约束水平将会降低[14]。Giannetti和Ongena[15]对东欧国家的研究同样表明,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得所有的企业都会获益,虽然信息透明度较高的大企业的获益更为明显。Papi和Revoltella[16]的研究发现,外资银行的信贷主要是提供给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子公司,因为对当地私有部门信息的评估非常困难,很多企业缺乏透明性甚至无法得到相关信息,外资银行通过“摘樱桃”行为,挑选最优质的借款人,尤其是来自母国的公司.Clarke等[17]对拉丁美洲国家信贷行为的研究表明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相比在平均水平上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更少,虽然这在拥有较大外资银行份额的国家并不是事实。Weller和Scher[18]利用BIS的银行业统计资料,对107个发展中国家1985-1997年间的外资银行的情况进行了全面整理,结果发现,虽然有些国家在外资银行进入后,其国内信贷有所增加,但另一些国家则相反,与外资银行的进入并行的现象是东道国国内信贷的减少。在最近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中,Detragiache、Tressel和Gupta[10]表示在一些贫穷的国家,外资银行参与程度越高,对私人部门的借贷愈少。外资银行渗入愈多的国家,信贷增长愈慢、信贷的可获得性降低。但是,他们没有发现外资银行在新兴市场经济中存在这种负面效应。其它关于外资银行和国内银行借贷行为的国别研究包括Bhattacharaya[19]研究了巴基斯坦、土耳其和韩国的国内银行市场,结果表明允许外资银行进入能够增加国外资金对国内项目的资金资助。Goldberg,Dages和Kinney[6]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在阿根廷和墨西哥等新兴市场国家中,外资银行的信贷资金供给行为(包括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Haber和Musacchio[20]对20世纪90年代墨西哥经验的分析表明,伴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信贷尤其是私人信贷水平将会下降。Mian[21]通过对巴基斯坦8000多份商业贷款的调查研究表明,国内银行同外资银行相比对信息不透明企业的贷款更多,并且在收回违约债务方面的成功可能性更大。Gormley[22]通过对存在外资银行的地区和不存在外资银行的地区的借贷行为的比较研究发现,处于顶端的10%的企业将会从外资银行的进入中获益,而其它企业将经历大约7.6%的信贷可得性的下降。

本文将发展一个理论模型以解释在监督高端客户方面具有优势的外资银行的进入、对借贷市场均衡、信息不透明的企业的信贷可得性以及社会福利、成本效率的影响。

三、基本模型分析

1、基本模型构建

假设市场上存在两类行为人,一类是银行,另一类是企业,时期仅有两期。并且假设银行市场是充分竞争的,银行拥有充足的资金供给并且资金的供给成本被标准化为1。企业风险中性,并且可以被划分为两大类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拥有好项目的企业,其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拥有硬信息的大企业hE,另一种类型是仅拥有软信息的中小企业sE,第二类是仅有坏项目的企业bE,并且我们假定这三类企业的在全部企业中的占比分别为,,hsbλλλ,则1hsbλλλ++=。同时我们假设企业类型是私有信息,也就是说每个企业都知道自己的类型,但市场上的其它参与者都不知道,且企业除了能在银行获得融资以外,没有其它的私人融资来源,银行可以提供无限的资金供给。拥有坏项目的企业在第一期拥有一个初始投资为1的项目,该项目在第二期会以概率bE1g>1>π获得收益bRE,假设,同时假设该项目具有负的净价值,即1bR>gRbgR==1bRπ<。由于企业的有限责任性质,则企业为其投资项目积极获得融资就极富吸引力。拥有好项目的企业、bhEsE都能获得收益相同、风险相同且从社会角度来看是有效的投资项目,项目在第一期的初始投资也为1,并且在第二期以概率1获得收益,R。为了分析的简便,我们假设好项目和坏项目在获得成功时的收益相等,即假设①RR,但二者在获得成功的可能性上存在差别。

假设银行存在两种在事前监督企业类型的技术:一种是银行通过检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抵押品等会计信息来识别的硬信息监督技术,此时要花费成本,通过该技术银行可以将企业同企业hEhCbhEsE和企业区分开来,但该技术无法区分企业bEsE和E。为了识别sE和,银行还必须监督诸bE①假设好项目和坏项目的收益相等仅仅是为了分析上的方便,放松该假设不会改变模型的基本结论。如企业家才能等软信息,此时要花费成本sCbλ==ppr,且shCC>11(1)(π+.sEbE。

2、仅有国内银行的均衡分析

在项目开始融资的第一阶段,银行将为其潜在客户提供一系列利率和监督战略的组合契约,例如银行可以提供一个利率和无监督成本的组合契约、一个利率和仅监督硬信息的组合、一个利率和监督软信息的组合契约等等。而各个潜在的借款者可以选择一种银行提高的契约组合或者拒绝借款。此时将形成四种可能的均衡结果。

第一种结果为混同均衡结果。此时没有任何监督并且所有企业都接受这个结果。此时银行为了实现盈亏平衡所要索取的利率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为了让所有的企业都接受这个混同均衡结果,项目的收益必须足够大,即满足条件pRr>。并且没有其它更具吸引力的利率,由于监督企业硬信息比监督企业软信息的成本更低,因此满足该情况的一个充分条件就是:

1hhrc=+>(2)

当监督硬信息的成本相对于由于借款给拥有坏项目的企业所造成的潜在损失足够大时,该条件自动满足。

如果该条件不被满足,混同均衡将不是最终的均衡结果。银行将监督大企业的硬信息来吸引企业,并索取利率。而在企业能够将自己成功的分离出去的情况下,银行既可以通过监督拥有软信息的中小企业hEhEhrsEEhE并仅借款给sE企业,形成第二类均衡结果——分离均衡,也可以通过不监督拥有软信息的中小企业s,形成第三类均衡结果——和混同的准混同均衡。而在项目的收益不弥补银行监督软信息的成本或逆向选择的成本时,形成第四类均衡结果——借贷约束均衡,此时仅有企业获得融资。

当且仅当条件条件.1ssrC=+<sE满足时,银行监督软信息的均衡严格占优于sE和的混同均衡,其中表示银行同时贷款给bE.pr和企业的情况下为维持银行自身盈亏平衡所索取的利率。bE11.(1)(1)psbsbsbrλλλπππλλλλλ==++.++.(3)

对比式(1)和式(3),并且注意到0,10hhsλλλ>..>hE的事实,易证1shshλλλλ+>.,因此混同均衡的利率水平总是小于,因为在非混同均衡下类的企业被甄别出来并且被排除在混同均衡之外,此时银行必然要面对一个更加恶化的借款者的集合。pr.pr四种均衡的结果总结如下:A.混同均衡,如果pr>R且hrr此时为混同均衡,所有的项目都获得了融资,并且没有任何监督成本被支付。>B.分离均衡,如果并且.,hpsrrrr<<sEsrR<,此时均衡便是分离的,银行既监督拥有硬信息的企业又监督拥有软信息的企业hE,并且仅为这两类企业提供融资,企业在该情况下无法获得银行贷款。C.准混同均衡,如果,并且.,hpsrrrr<>sEsrR<,此时均衡是准混同的。银行仅仅监督企业并以利率借款给类企业,企业hEhrhE和则以混同利率从银行借款。D.借贷约束均衡,如果,并且,hprrRr<>.min[,]spRrr<,此时均衡为银行仅监督拥有硬信息的并向其提供借款,企业hE和都不能从银行获得任何融资。

3、允许外资银行进入的信贷市场均衡分析

考虑外资银行进入的情况,假定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相比由于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因此在监督拥有硬信息的企业上具有成本优势,用hEhCδ.表示,但由于关系型贷款、地理、文化、习俗等原因而在监督拥有软信息的企业sE上存在劣势,其成本用''''hCδ+表示,其中0,''''0δδ>>。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假定当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在提供服务方面不存在差异时,企业会选择到本国银行借款。很明显,前面提到的四种均衡结果的结论依然成立,除了在的定义中将银行监督拥有硬信息时所花费的成本替换为hrhChCδ.,相应的其它情况亦是如此。由于外资银行的进入,拥有硬信息的企业以更大的概率被分离出去,混同均衡变得更加不可能。在仅有国内银行的非混同均衡中,由于结果不依赖,因此当这三个可能结果出现时参数取值并不发生任何变化。

下面让我们考虑信贷在本国银行和外资银行之间的配置。如果均衡结果依然是混同均衡,此时没有任何监督成本发生,则外资银行拥有的良好的监督硬信息的技术则是无关紧要的,所有企业将仅从国内银行那里借款,形成国内银行供给所有市场份额,而外资银行不提供任何信贷的结果,此时总的信贷总额为1。而在其它情况下,拥有硬信息的大企业,由于在外资银行处能够获得更好的贷款条件,将在外资银行处借款,而其它企业则在国内银行处借款。在准混同均衡条件下,总的信贷总额为1,外资银行所占份额为hEhλ;在分离均衡的条件下,总的信贷总额为hλλ+,外资银行所占份额为;而在信贷约束均衡D下,信贷总额为hλ,外资银行所占份额为1。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进入,国内借贷市场的总体信贷水平呈下降趋势。实际上由于和hEE在各国比例上的异质性,这会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至于一个国家究竟处于上述讨论的四种均衡结果的哪一个,则主要取决于监督成本的大小。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外资银行的份额越大的国家,国内的私人信贷就越少。

四、外资银行进入的成本效率和社会福利分析

1、成本效率与外资银行的进入

如果我们用管理费用(overheadcosts)来表示成本效率的指标,在外资银行的进入导致经济的均衡从混同均衡向其它均衡演化时,管理费用必然上升,然而这种上升却不一定是福利恶化的。考虑成本效率和外资银行进入的关系,该模型的结果仍然是模棱两可的。不同均衡类型下的成本效率与外资银行进入状况的关系可详见表3。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伴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如果经济的均衡是从准混同均衡向分离均衡演变,则监督成本就会上升。而随着外资银行的份额的不断提高,均衡将由分离均衡向信贷约束均衡演化,相应的监督成本则会出现下降。实际上,由于各个国家所处的均衡位置的不同,我们无法就成本效率和外资银行进入份额的得出任何一成不变的确定关系。

2、均衡的福利分析

由于存在逆向选择,初始均衡必然并非社会最优,那么外资银行的进入能否减轻市场扭曲,增进社会福利呢?结果是未定的,主要原因是在外资银行进入的情况下,拥有软信息的企业sE的境况不但不会变好,而且有时会变坏。

如果我们将社会福利定义为:社会福利=总产出-投资成本-监督成本。那么考虑非混同均衡的情况,伴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监督硬信息的成本由下降到hChEhCδ.,使得混同均衡对于不再具有吸引力,此时均衡结果是非混同的。那么伴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均衡结果能否发生变化呢,比如从分离均衡变为准混同均衡呢?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当混同均衡被排除掉以后,均衡结果将不再依赖于参数,所有最初的均衡结果是分离均衡的将依然是分离均衡,其它情况亦如此。对于企业hEhCsE和来讲,均衡支付并未发生任何改变,而对于企业而言,由于其支付了更低的利率,因此其境况会变好。所以如果初始均衡不是混同的,则外资银行的进入具有福利增进的效果,但福利收益的分配不是均匀的,它将被拥有硬信息的大企业所独吞。

如果最初的均衡结果是混同均衡,且监督企业的成本非常低,则伴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混同均衡将不再是最终的均衡结果。在监督拥有软信息的企业hEsE的成本也较低的情况下,均衡将由混同均衡变为分离均衡,此时类企业将不再获得融资,总的信贷水平下降,但其对总的社会福利的影响是模糊的。其大小取决于不借款给类企业的收益同监督其它企业所花费的监督成本的大小的比较。其中社会福利会下降的一个可能原因是监督成本可能会小于通过较高的成本对类企业的bEbEhEbE补贴。由于成本还包括了监督sEsEE类企业的的成本和考虑到类企业的项目获得成功后的租金所形成的机会成本,在条件下所发生的由混同均衡向分离均衡的变迁如果是社会最优的,那么就必须要求在监督硬信息方面的成本有一个较大幅度的下降。

在监督拥有软信息的企业的监督成本非常大且逆向选择的成本却非常小的条件下,均衡将由混同均衡演变为准混同均衡。此时将sE和类企业相分离将是无利可图的,总的信贷水平不变,而由于增加了额外的监督类企业的成本,致使社会总体福利水平下降。

在监督软信息的成本和逆向选择的成本相对于项目的总收益R都较大时,均衡结果将由混同均衡演变为信贷约束均衡,此时由于s和类企业都将不再获得融资,总的信贷水平必然下降,然而此时对社会总体福利的影响却是模糊的。其大小取决于不再为融资所获得的收益同监督的成本以及失去为bEhEsE类企业融资所获得收益的比较。实际上在监督拥有硬信息企业的成本很高时,将会导致社会总体福利的下降。

五、结论和相关政策建议

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外资银行倾向于借款给拥有硬信息的大企业而不是拥有软信息的中小企业[14]。在本文,我们构建了一个解释外资银行进入效应的模型,结果表明:由于外资银行在监督硬信息方面具有成本优势,但在监督软信息方面处于劣势,伴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总的信贷水平、成本效率和社会福利有可能得到改进,但这种结果并不是自然而然就一定成立的。对于模型的某些参数而言,外资银行进入的“摘樱桃”效应可能会非常明显,而该效应会减少给中小企业的贷款,增加银行的管理费用并最终有可能造成社会福利的降低。

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东道国的国内信贷水平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它既可能带来信贷紧缩,也可能带来信贷扩张。在信贷紧缩情况下,外资银行进入在促进东道国国内银行改进经营管理技术,提高效率的同时,又很好的抑制了这些银行的盲目投资和信贷,因此,是有利于东道国银行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的。相反,若外资银行的进入仅仅导致更多信贷扩张作用和市场的过度竞争,则外资银行和东道国的国内银行必将一起陷入“扩大贷款—违约风险增加—不良贷款增加”的恶性循环中,使东道国的经济、金融领域出现过热现象,相应的金融体系则走向脆弱。

据此,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议:要解决在金融开放尤其是外资银行进入过程中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不仅要从增强中小企业实力、建立完善的担保和社会征信体系等增强中小企业自身资信水平的方面出发,还要考虑我国银行业的全面开放背景,解决银行尤其是外资银行不愿给中小企业贷款的问题。不能仅仅采取国家信贷政策指导、政府政策鼓励等短期的强制性、半强制性方法,更重要的是要采取治本的策略,从解决商业银行(包括外资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的成因入手,通过经济的或半经济的综合手段,改善商业银行经营的外部市场环境,促进商业银行(包括外资银行)主动向中小企业贷款。

参考文献:

[1]LevineR.FinancialDevelopmentandEconomicGrowth:ViewsandAgenda[J].JournalofEconomic

Literature,1997,35(2):688-726.

[2]BeckT,LevineR.LegalInstitutionsandFinancialDevelopment[C],WorldBankPolicyResearch

WorkingPaper,No.3136WashingtonD.C.:WorldBank.,2003

[3]Walter,Gray.ProtectionismandInternationalBanking:SectoralEfficiency,CompetitiveStructureand

NationalPolicy[J].JournalofBankingandFinance,1983,7(4):597-609.

[4]Gelb,Sagari.TheUruguayRound:ServicesintheWorldEconomy[R].TheWorldBankandUNCenteron

TransitionalCorporations.Washington,D.C.1990.

[5]StiglitzJE.TheRoleofStateinFinancialMarkets[C].InProceedingofWorldBankAnnualConferenceon

DevelopmentEconomics,,1993.19-52

[6]GoldbergL,DagesBG,KinneyD.ForeignandDomesticBankParticipationinEmergingMarkets:Lessons

fromMexicoandArgentina[C].NBERWorkingPaperSeries7714,2000.

[7]SchifferM,WederB.FirmSizeandtheBusinessEnvironment:WorldSurveyResults[R].DiscussionPaper

43,InternationalFinanceCorporation,Washington,DC.2001.

[8]毛泽盛.跨国银行的进入、绩效及其管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9]SteinJ.InformationProductionandCapitalAllocation:DecentralizedVersusHierachicalFirms[J].Journal

ofFinance,2002,57(5):1891-1921.

[10]DetragiacheE,TresselT,GuptaP.ForeignBanksinPoorCountries:TheoryandEvidence[R].IMF

WorkingPaper06/18.2006.

[11]PetersenMA.,RajanR.TheEffectofCreditMarketCompetitiononLendingRelationships[J].Quarterly

JournalofEconomics,1995,110(2):407-443.

[12]Dell’ariccaG,MarquezR.InformationandBankCreditAllocation[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

2004,71(2):185-214.

[13]王博.不良贷款、路径依赖与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J].当代经济科学,2005(5):31-38.

[14]ClarkeGRG.,CullR,Martinaz-periaMS.DoesForeignBankPenetrationReduceAccesstoCreditin

DevelopingCountriesEvidencefromAskingBorrowers?[R].unpublished;Washington:WorldBank.2001.

[15]GiannettiMA,OngenaS.FinancialIntegrationandEntrepreneurialActivity:EvidencefromForeign

BankEntryinEmergingMarkets[R].unpublishedmanuscript,2005.

[16]PapiL,RevoltellaD.ForeignDirectInvestmentintheBankingSector:ExperiencesandLessonsfrom

CEECs[R].inColombeE,DriffillJ,eds,TheRoleofFinancialMarketsintheTransition

Process,Physica,2003:155-178.

[17]ClarkeGRG.,CullR,Martinaz-periaMS.BankLendingtoSmallBusinessesinLatinAmerican:Does

BankOriginMatter?[J].JournalofMoney,Credit,andBanking,2005,37(1):83-228.

[18]WellerC,ScherM..MultinationalBanksandDevelopmentFinance[R].CenterforEuropeanIntegration

Studies,ZEIWorkingPaperB99-16.Bonn,Germany:UniversityofBonn,1999.

[19]Bhattacharaya.TheRoleofForeignBanksinDevelopingCountries:ASurveyofEvidence[C].

workingpaper,CornellUniversity,1993.

[20]HaberS,MusaccioA.ForeignBanksandtheMexicanEconomy:1997-2004[C].unpublishedworking

paper.2005.

[21]MianA.DistanceConstraints:TheLimitofForeignLendinginPoorEconomies[J].JournalofFinance.

2006,61(3):1465-1505.

篇8

摘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现状,我国金融业不得不面对来自外国金融行业的冲击和挑战,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开始进入我国的金融市场,一方面给我国银行业带来了许多发展改革的机遇,另一方面也给国内银行业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由此,对于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金融银行业的影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外资银行;中国银行业;影响

一、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根据我国银监会的数据统计,截止2010年底,共有45个国家和地区的185家银行在我国设立了216个代表处。14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我国设立了37个外商独资银行(其中下设223家分行)、2家合资银行(其中下设6家分行,1家附属机构)、1家外商独资财务公司。另有25个国家和地区的74家外国银行在我国设立了90家分行。(如表1所示)

同时,44家外国银行分行、35家外资法人银行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56家外资银行获准从事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业务。

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达到1.74万亿元,同比增长29.13%,占全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2.55%。由此可见,外资银行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外资银行给我国银行业带来的机遇

1、增强市场竞争,有利于我国银行的体制改革

外资银行在产品创新和经营管理方面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外资银行的进入给国内银行带来了较大的竞争压力,迫使国内银行自助创新,积极开拓新的业务,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2、有利于我国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

创新是促进金融发展、提高金融业效率的重要手段。外资银行由于历史原因和所在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都具有雄厚的实力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这对于我国国内银行的发展来说,可以学习、借鉴外资银行的先进技术和不断创新的金融产品,尤其是主导现代国际金融市场主流的金融衍生工具和相关产品。

3、有利于国内银行的国际化发展

外资银行的进入为我国银行业走向国际化提供了可能,根据WTO的互惠原则,我国银行在海外开展业务会相对受到较为宽松的政策限制。国内银行在海外设立分行或网店有利于提升我国银行的品牌化建设,同时推进我国银行的国际化道路。

三、外资银行给我国银行业带来的挑战

1、业务方面

外资银行进入我国,会加剧银行业的竞争,外资银行实行混业经营,具有多样化的服务和金融产品,能够做到针对不同客户的实际需求提供差异化的个性化服务,吸引众多的客户,例如,美国的花旗银行就有300多种金融产品供顾客选择。所以在业务方面,外资银行相比国内银行来说,最大的优势就是中间业务发展较为成熟,服务较为完善。

2、人才建设方面

外资银行在我国开展业务,必然会选择优秀的国内人员为其开展业务,以便更快的熟悉我国市场,占领我国的金融市场。同时外资银行非常重视人才的培训,且拥有优厚的福利待遇和舒适的工作环境,同时提供出国培训、旅游等机遇,从而吸引了大量的国内银行的优秀人才。国内银行的人才流失也反映了这一点。

3、金融监管方面

自2006年12月11日开始,我国已经全面履行了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承诺,外资银行的大规模进入,银行业将呈现出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这对于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及水平提出了较大的挑战。

四、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策略

1、转变银行的经营理念

面对外资银行的挑战,国内银行应该加快转变银行的经营理念,树立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不断推出具有高附加值的新产品,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个性化服务。此外,国内银行还应该牢固树立以市场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不断研究市场变化,了解市场动态,帮助企业和客户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走出一条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健康发展之路。

2、大力发展股份制和民营银行

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得国内银行在金融市场上的垄断优势逐渐丧失。因此,监管当局应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大力发展股份制和民营银行,培养与外资银行竞争的新生力量。与此同时,国内银行之间也必须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通过合作加强业务交流,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加强与外资银行的合作

为了达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目的,中外资银行之间应该建立一种股权上相互配合、业务上相互渗透的新型合作关系。外资银行通过积极入股国内银行可以利用国内银行的客户资源和经营网络,加快实现本土化经营。同样,国内银行也可以利用外资银行的外汇资金优势和国际网络资源,进入国际金融市场。此外,国内银行也可以利用外资银行在国际业务方面的优势,克服自己在国际结算等业务方面的不足。外资银行也可以利用国内银行在人民币业务方面的优势,获得票据贴现等方面的业务,从而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4、实施人才发展的战略

随着外资银行不断进入我国,国内银行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与管理,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科学的收入分配制度、绩效考核制度以及人才激励制度,防止人才的流失。同时,国内银行还应该加快引进国外管理人才,为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进程提供坚实的后备力量。此外,国内也应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员工提供广阔的发展前景,使其发挥最大的潜能。

参考文献:

[1]李晓峰,王维,严佳佳.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经科

学,2006年第8期

[2]黄宪,熊福平.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的经营动机和经营策略分析[J].金融研究,2005年

第2期

[3]田素华,徐明东.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不同行业影响差异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 2011

篇9

【关键词】 金融资产分类; 预期损失模型; 资本监管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2-0078-07

一、引言

2008年的金融海啸引发了各界对金融工具准则的广泛诟病,此后IASB迅速启动准则修订程序,历经五年修订和三次推迟实施,终于在2014年7月尘埃落定,IFRS9全面取代原IAS39,计划2018年开始实施。IFRS9的重大变革包括:第一,金融资产分类由IAS39的四类简化为三类,为交易目的持有或者指定为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损益(FVTPL,Fair Value To Profit and Loss)的金融资产,符合合同现金流(SPPI,Solely Payments of Principal and Interest)特征和商业模式的金融资产摊余成本(AC,Armortilized Cost)计量,不符合SPPI原则的金融资产和没有分类为FVTPL的可以不可撤销地指定为公允价值变动计入综合收益类(FVTOCI,Fair Value To Other Comprehensive Income)金融资产;第二,金融资产减值采用预期损失模型(ECL,Expected Credit Losses)替代现有的已发生损失模型,以减少或避免“顺周期性”。我国金融行业持有的金融资产规模巨大,IFRS9重大变革将对金融行业报表产生重大影响,在我国会计准则全面国际趋同背景下,研究IFRS9对金融行业的影响,对于我国未来金融工具准则的修订、提高监管水平、维护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研究路径

(一)金融资产分类过于复杂沦为盈余管理的工具

金融危机前对IAS39的批评主要集中于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过于复杂,金融资产分类容易被利用进行盈余管理,Beatty(1995)[ 1 ]发现当银行权益报酬率下降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比例也会下降。Cocco和Lin(1997)[ 2 ]发现股价上升时,企业倾向于将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叶建芳等(2009)[ 3 ]认为,金融资产规模越大,越倾向于将其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且盈利不好的企业可能会选择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盈余管理。徐先知等(2010)[ 4 ]认为政治成本、债务契约、报酬契约及管理层风险偏好对金融资产分类产生显著影响。为回应各利益相关者的批评,IASB启动了IAS39修订工作,并于2006年和FASB联合一份谅解备忘录,其中一项内容就是降低金融工具会计复杂性。

(二)已发生损失模型影响监管资本的计算并导致“顺周期性”

Ahmed Takeda和Thomas(1999)[ 5 ]研究表明贷款损失准备金对资本管理存在影响。Bikker(2004)[ 6 ]发现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与资本充足率的大小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Beatty等(1997)[ 7 ]认为监管资本会随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未实现损益变化而上下波动。Barth等(1995)[ 8 ]认为当资本水平较低时可能会降低贷款准备金的计提。Laeven和Majnoni(2003)[ 9 ]发现当银行的利润小于零时,贷款准备金处于较高状态,表明在经济下滑期可能利用资本来补充准备金,经济上行期并未为经济下行期提取充足的准备金,周期现象最为明显的是亚洲的银行。

金融危机让利益相关者普遍认为已发生损失模型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在经济上行期贷款违约率和损失率较低,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金也相应较少,利润增加;而在经济下行期,贷款违约及损失增多,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金较多,利润减少,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

(三)IASB对准则的修订和我国学者对IFRS9的各种质疑

金融危机的爆发客观上加速了金融工具准则的修订,为回应各方质疑,IASB和FASB联合成立了金融危机咨询小组(FCAG,Financial Crisis Advisory Group),为降低金融工具的复杂性对金融资产分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针对已发生损失模型的“顺周期”缺陷进行研究,并提出了“预期损失”概念。为方便尽快实施,IASB将IFRS9的制定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的确认与计量;第二阶段为金融资产减值采用ECL模型;第三阶段为套期会计。

在IFRS9修订过程中,我国学者积极跟进介绍IFRS9的最新修订状况,并对IFRS9在我国的适用性进行研究,介绍类和赞成类的文献较多,不一一列示。对IFRS9的质疑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修订后对IFRS9金融资产分类是否能减少盈余管理,二是ECL能否延缓顺周期效应。刘永泽、王珏(2011)[ 10 ]研究认为IFRS9金融资产分类的改变对企业利润产生重大影响,不能将IFRS9完全应用于我国不健全的资本市场中。朱小平、夏璐(2010)[ 11 ]认为IFRS9框架下,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类金融资产的投资收益不能再转入损益,无法真实体现上市公司的投资结果。黄世忠(2010)[ 12 ]认为IFRS9商业模式和现金流量特征这两个划分标准缺乏内在的一致性,对权益类金融资产的“成本例外”豁免不合理。金B(2012)[ 13 ]认为IFRS9金融资产分类的变革对上市银行的总体影响不大,对证券行业影响总量也不大,对保险行业财务报表的影响最显著。王霞(2012)[ 14 ]认为IFRS9盈余管理的动机与空间依旧存在。鹿波、李昌琼(2009)[ 15 ]认为贷款损失准备金对银行缓解顺周期有明显的效果。杨宝华、谢楠(2010)[ 16 ]认为银行业应结合自身特点选择落实ECL模型的路径。陆建桥、朱琳(2010)[ 17 ]认为IFRS9部分内容未考虑新兴市场特殊情况,ECL模型可操作性不强。姚明德(2012)[ 18 ]等认为ECL模型可以避免“断崖”效应。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2012)[ 19 ]研宄认为预ECL模型尚不成熟,我国应谨慎对待。在此期间各类质疑观点不一。

2014年7月IFRS9出台之后,质疑类的研究再无意义,转而研究IFRS9可能会给我国企业财务信息及监管带来的影响。本文正是顺应这种趋势,研究IFRS9对我国金融行业的影响。

三、IFRS9重大变革的主要内容

IFRS9相比IAS39有了颠覆性的变革,其中金融资产分类和ECL模型最受瞩目,因此,本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这两个方面。

(一)IFRS9对金融资产分类的影响

“四大”的研究报告对IFRS9金融资产分类流程解读各不相同。王立鹏(2015)[ 20 ]根据IFRS9的要求,绘制银行业金融资产分类的流程并从判断是否为权益投资开始。王婕、林桂娥(2015)[ 21 ]对比了IFRS9和IAS39金融资产分类与依据和结果,绘制了金融资产分类流程图并从SPPI原则开始,认为现有属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类目下的“权益投资”分为以成本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两类,按照IFRS9的分类原则,这两种权益投资都将分类为FVTPL。杨伟中(2015)[ 22 ]认为所有的权益类金融资产都分类为FVTPL,预期信用损失减值模型适用于除FVTPL以外的全部金融资产。刘亚干(2015)[ 23 ]、王婕和林桂娥(2015)[ 21 ]、杨伟中(2015)[ 22 ]认为权益投资都将分类为FVTPL。各种研究尽管紧跟国际最新动态,但存在一些误区,尤其对于权益类金融资产分类误区较大,基于此,笔者根据对IFRS9的研究,绘制金融资产分类流程图1(P&L,即Profit and Loss;OCI,即Other Comprehensive Income)。

从图1可以看出IFRS9金融资产分三大类:FVTPL、 FVTOCI和AC,FVTOCI又细分为FVTOCI(权益)和FVTOCI(债权)两个小类。由于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与IAS39内容趋同,以下讨论IAS39也相当于讨论我国会计金融工具准则,不再赘述。

根据IFRS9的定义,IAS39的四大类金融资产中除了贷款与应收款项需要重新判断与分析以外,其他几类都能实现与IFRS9分类的对应,但这种对应只是最有可能的对应,并不能严格一一对应,需要按照IFRS9的商业模式和合同现金流重新判断。调整后最有可能的对应如下:

(1)交易性金融资产如果持有金融资产目的是为了交易或者初始指定为FVTPL,则分类为FVTPL,公允价值变动和股息、利息等确认为P&L,与IAS39的处理方法无重大变化。

(2)持有至到期投资绝大部分是中长期债券,能满足SPPI的要求,分类为AC,仍然采用摊余成本计价,利息收入、预期损失、汇兑损益直接入利润表,与IAS39相比变化不大。但也可能产生例外情况,如资产支持证券按照IAS39分类为持有至到期投资,也可能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照IFRS9分类则需要考虑不同层级的商业模式。优先级投资者主要为了获得标的资产的本金及利息,符合SPPI原则则可以分类为AC;最低级或次级债券承担了基础资产的信用风险,可能分类为FVTOCI(债权)。

(3)贷款和应收款项包括的项目相对复杂,如果满足条件则分类为AC,计价方法仍然采用摊余成本计价,与IAS39相比变化不大。部分贷款可能由于可变利率、提前偿付权、展期选择权等条款导致合同现金流不满足SPPI要求,不能分类为AC,只能分类为FVTOCI(债权),采用公允价计价,公允价值变动计入OCI,出售时转入损益,这类资产分类可能发生重大变化。

(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目前分为权益类和债权类,根据IFRS9最可能对应FVTOCI(债权)和FVTOCI(权益),分类本身变化不大,分类标准需要按照商业模式和现金流模式判断,会计核算方法变化很大。可供出售债权类可以对应IFRS9的FVTOCI(债权),利息收入、预期损失、汇兑损益计入P&L,公允价值变动计入OCI,金融资产转移时转入P&L。IAS39中可供出售债权类,正常的公允价波动计入OCI,减值损失计入P&L。两者相比核算方法变化不大。可供出售权益类最可能对应IFRS9的FVTOCI(权益),公允价值变动计入OCI,出售时不能转入P&L,且减值损失也不能计入P&L,而IAS39可供出售权益类公允价值变动计入OCI,对利润无影响,金融资产转移时OCI转入P&L,减值损失计入P&L,该类金融资产与IAS39相比对利润表影响巨大,无论公允价值正负波动都不再影响利润,并且出售时也不会转入利润,会降低利润的波动,当然也会降低利用此类金融资产进行盈余管理的机会。

综合以上IFRS9的主要特点:可供出售权益类按照IFRS9最有可能分类为FVTOCI(权益),公允价值波动将不再影响利润表,只影响所有者权益,这将显著降低利润的波动。同时由于IFRS9权益类金融资产无成本豁免,根据我国2014年7月修订后的《CAS2――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核算的三无(无控制、无共同控制、无重大影响)长期股权投资转入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仍采用成本法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将会对资产负债表产生一定影响。贷款与应收款项和部分债权类金融资产需要根据SPPI要求重新判断与分析才能确定分类。

(二)IFRS9已发生损失模型变革为预期损失模型

朱虹、吴新胜(2015)[ 24 ]认为ECL模型将大幅提高中小银行贷款拨备水平,存在信贷风险高估可能。笔者基本赞成该观点,原因如下:

1.ECL模型比IAS39已发生减值损失模型适用范围略有扩大

IFRS9中ECL适用范围包括:AC;FVTOCI(债权);不属于FVOPL的贷款承诺;不属于FVOPL的债务担保合同;适用于IAS17租赁产生的长期应收;IFRS15的合同资产及应收。即所有具备债权性质的除了FVTPL的资产都适用。而IAS39则要求除了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外,其他金融资产无论公允价值计价还是摊余成本计价都须计提减值准备,但只考虑本准则范围的金融资产。比较而言IFRS9的ECL模型适用范围略有扩大。

2.ECL模型可能扩大预期损失计提基础

按照IFRS9的要求,适用ECL模型的金融资产分为三类:

第一类:金融工具从初始确认到报告日信用风险没有显著增加,需确认未来12个月的预期损失=整个资产未来12个月的信用损失×发生概率(不是未来12个月现金流的减少),利息收入等于账面原值(未扣除减值准备)×实际利率。

第二类:金融工具初始确认后信用风险显著增加,但是没有减值的客观证据,这一类中的金融资产在当期以组合平均损失率全额确认减值损失,需要确认整个生命周期的ECL(Life Time 以下缩写LT ECL)=预期损失×发生概率(PD,Probability of Default),利息收入的计算仍然是账面原值×实际利率。

第三类:报告日有明显的证据表明金融资产发生减值,且能辨别出单项金融资产的组成,以单项金融资产的预期损失率逐项计提金融资产的减值损失。此时需要确认生命周期的ECL,利息收入的计算用账面净值(扣除减值准备后)×实际利率。

IFRS9适用ECL的三类金融资产几乎覆盖了除少数采用例外模型的金融资产以外的绝大部分需要计提减值的金融资产。而IAS39只针对出现减值迹象的金融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计提基础显著扩大。

3.对低风险资产预期损失模型变化不大

应收和租赁应收属于低风险资产,仍采用简化的模型或者12个月的ECL,该类金融资产预期损失变化不大。

对于应收和IFRS15的合同资产及租赁应收,可以选择简化的方法或者矩阵模型,即账龄分析,可以针对不同的金融资产独立选择方法。如果金融资产在报告日满足以下条件,有很低的违约风险、贷款方有较强意愿偿还贷款、即使经济负面波动贷款方的偿债能力也不会降低,那么管理层可以不用估计信用风险大幅增加的情况,使用第一类12个月的ECL。

4.现有四大类金融资产IFRS9前后资产减值损失对比

(1)交易性金融资产在IFRS9后对应FVTPL,仍然无需计提减值准备,处理方法一致,无重大变化。

(2)持有至到期投资大部分能满足SPPI的要求,分类为AC,资产减值计入损益,和IAS39相比,除了模型由已发生损失模型变成ECL模型以外,会计核算方法一致。

(3)贷款和应收款项如果满足SPPI要求则分类为AC,不能满足SPPI要求,只能分类为FVTOCI(债权类),无论哪种情况都适用预期损失模型,部分贷款和应收款项满足低风险条件也可以采用简化模型。和IAS39相比除了减值模型发生变化以外,会计核算方法一致。

(4)可供出售债权类根据IAS39需要计提减值,计入损益,根据IFRS9,FVTOCI(债权类)除了减值模型发生变化以外,会计核算方法一致。

可供出售权益类根据IAS39需要计提减值准备,且计入损益,而根据IFRS9,FVTOCI(权益类)不需要资产减值,公允价值非正常下跌只会影响所有者权益,不影响利润,该类金融资产对减值处理方法变化巨大。

综合以上,IFRS9的ECL模型主要变化有:可供出售权益类金融资产处理方法变化最大,实施IFRS9后FVTOCI(权益类),公允价值非正常下跌只会影响所有者权益,不影响利润,将显著降低对利润波动的影响。不能满足SPPI的部分贷款和应收款需要分类,可能分类为AC摊余成本计价,也可能分类为FVTOCI(债权类)公允价值计价,无论哪一种计价方法都适用ECL模型。ECL模型比已发生损失模型的计提基础显著扩大,可能会提高损失准备金的计提金额。

(三)金融资产分类与减值模型新旧准则对比

根据上述金融资产分类与资产减值损失模型新旧准则对比分析,笔者将内容汇总如表1。

四、IFRS9对金融行业财务报表的预期影响

(一)IFRS9对银行业报表的影响

本文选择银行业资产规模最大的工商银行作为研究样本,2014年工行持有的金融资产主要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衍生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客户贷款及垫款、应收款项类投资、存放同业、拆出资金、买入返售其他,各项数据和对利润表的影响如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可供出售权益类的资产减值损失1.11亿元将不会再减少银行利润,投资收益中该类金融资产贡献也非常小,因此,总体上可供出售权益类金融资产对利润影响较小;客户贷款及垫款占ECL模型适用资产总额的74%,其中逾期90天(根据附注信息)以上占逾期贷款总额的56%,如果将逾期90天以上贷款视为“信用风险显著增加”的资产,约有1.04%即1 129亿元的客户贷款及垫款转为整个生命周期计提减值准备,这一新增减值准备将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持有至到期投资25 663亿元,资产减值损失只有0.03亿元,按照ECL要求,需要重新计算,都可能导致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增加。

工商银行已经落实巴塞尔Ⅲ的要求,采用内部评级法计提未来12个月的预期信用损失,IFRS9预期损失将超过巴塞尔Ⅲ内部评级法下的预期损失[ 25 ]。

综合以上,因为银行业持有的权益类金融资产规模很小,所以金融资产分类对银行业利润影响不大,而ECL对利润产生较大影响,并对监管资本带来影响,需要引起重视。

(二)IFRS9对证券业报表的影响

本文选择规模最大的中信证券研究IFRS9对证券行业的影响。2014年中信证券持有的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衍生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融出资金、买入返售、应收款项、应收利息、存出保证金。其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包括:债券、基金、股票、证券公司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及其他。具体如表3。

中信证券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1 262亿元,规模虽大但对利润影响变化不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488亿元,其中理财产品19亿元,信托产品23亿元,其他119亿元,此三类金融资产均无法判断是权益类还是债权类,是否满足SPPI的原则,因此对资产减值损失和投资收益的影响也无法估计。从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转入成本计量的权益类金融资产102亿元,如果采用IFRS9后只能以公允价值计价,这部分金融资产将会对报表产生很大影响。可供出售权益类116亿元,将不再影响利润波动。

1 392亿元贷款与应收款项资产减值损失34亿元、108亿元可供出售债权类资产减值损失5.66亿元①,按照ECL要求,需要重新计算,都可能导致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增加。持有至到期投资规模小,影响不大。

因此IFRS9金融资产分类和ECL都对证券行业产生很大影响,主要体现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及贷款与应收款项,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分类无法与IFRS9的FVTOCI对应,具体数据无法估计。

(三)IFRS9对保险业报表的影响

本文选择规模最大的人寿保险研究IFRS9对保险行业的影响。2014年人寿保险持有的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债权)、可供出售(权益)及可供出售(成本)股权、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及应收款项(包括各项应收款项、保户质押贷款、债权投资计划、信托计划投资、定期存款、存出资本保证金及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等),具体如表4。

人寿保险持有的6 075亿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中权益类2 000亿元左右,公允价值波动将不会再对利润产生影响,3 953亿元债权类金融资产减值损失11.49亿元,持有至到期5 173亿元没有减值损失,9 416亿元贷款和应收款减值损失5.69亿元,如果按照ECL的要求,减值损失有增大趋势。

因此,IFRS9金融资产分类和ECL都对保险行业产生巨大影响,主要体现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及贷款与应收款项和持有至到期投资,具体数据无法估计。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实施IFRS9后企业持有的权益类金融资产将大幅降低利润的波动。银行业持有的权益类金融资产较少,受影响较小。证券行业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规模虽大,但对利润影响变化不大。证券、保险持有的权益类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规模较大,利润的波动会大幅降低。银行、证券、保险行业持有大量的贷款与应收款项将面临重分类,对利润的影响暂时无法估计。

银行业、保险都持规模巨大的贷款与应收款和持有至到期投资,因此ECL对银行、保险影响都很大,并可能对资本监管产生影响。大银行IFRS9预期损失将超过巴塞尔Ⅲ内部评级法下的预期损失。中小银行采用五级分类也可能会面临ECL带来的计提资产基数的扩大。保险业还持有规模很大的债权类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也会受到较大影响。证券行业持有至到期投资规模小,ECL影响相对较小,ECL对证券行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债权类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及贷款与应收款项。

(二)建议

金融行业尽早开展新准则的财务影响评估工作,分析金融资产分类IFRS9转换的标准、转换方案,预估对报表数据的影响;进行ECL模型参数估计的测试及分析宏观经济、贷款发放策略等对模型参数的影响;也可以参考巴塞尔Ⅲ相关参数来计算违约概率,将风险管理和会计核算有益结合,降低会计核算的实施成本,也降低准则转换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BEATTY A. The effect of fair value accounting on investment portfolio management: how fair is it?[J].Review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1995,11(1/2):25-38.

[2] COCCO ANTHONY F. LIN JERRY W. SFAS 115: yaking a closer look[J].The National Public Accountant,1997(1):25-27.

[3] 叶建芳,周兰,李丹蒙.管理层动机、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基于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金融资产分类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9(6):25-30.

[4] 徐先知,刘斌,曹倩倩.金融资产类别选择的经济动因分析[J].证券市场导报,2010(5):58-64.

[5] AHMED A S,TAKEDA C,THOMAS S. Bank loan loss provisions: a reexamination of capital management, earning management and signaling effect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onomies,1999(1):1-25.

[6] BIKKER J A, METZEMAKERS P A J.Bank provisioning behaviour and procyclicality[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2004(6):141-157.

[7] BEATTY A, CHAMBERLAIN S L, MAGLIOLO J. Managing financial reports of commercial banks:the influene of taxes regulatory capital, and earning[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7,33(2):231-261.

[8] BARTH M E, LANDSMAN W R, WAHLEN J M. Fair value accouniing:effect on bank's earning volatility, regulatory capital and value of contractual cash flow[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5,19(3):577-605.

[9] LAEVEN L,MAJNONI G. Loan loss provisioning and economic slowdown:too much,too late?[J]. Journal of Finanal Intermediation,2003(4):178-197.

[10] 刘永泽,王珏.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关于金融工具分类变化预期对我国企业的影响分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5):77-81.

[11] 朱小平,夏璐.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评析[J].财会通讯(综合),2010(11):125-126.

[12] 黄世忠.后危机时代公允价值会计的改革与重塑[J].会计研究,2010(6):13-19.

[13] 金B.IFRS9金融资产分类与计量的变化对我国的影响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学位论文,2012.

[14] 王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修订评析与前瞻:以金融工具、合并报表和收入准则为例[J].会计研究,2012(4):8-15.

[15] 鹿波,李昌琼.资本充足率对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行为的影响:顺周期效应与熨平收入效应的考察[J].武汉金融,2009(6):56-58.

[16] 杨宝华,谢楠.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准则变化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J].金融会计,2010(4):4-8.

[17] 陆建桥,朱琳.跟踪国际主动参与积极应对深入研究金融工具会计最新动向与对策:财政部金融工具会计工作组第二次会议综述[J].会计研究,2010(2):13-18.

[18] 姚明德.金融资产减值理论分析及预期损失模型最新进展[J].金融会计,2012(7):3-14.

[19] 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后危机时代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成果及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会计,2012(9):12-16.

[20] 王立鹏.金融工具分类与计量的最新发展[J].金融会计,2015(3):16-21.

[21] 王婕,林桂娥.金融工具国际会计准则变革及其对银行业的影响[J].金融论坛,2015(2):54-61.

[22] 杨伟中.金融工具减值会计准则改革对我国银行业和金融监管的影响[J].金融会计,2015(1):33-34.

[23] 刘亚干.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分类与计量)评析[J].金融会计,2015(3):6-16.

篇10

关键词:证券投资基金;商业银行;影响;策略

一、证券投资基金对银行业的影响分析。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对商业银行同样具有双向影响效应,一方面,它促进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与中间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造成冲击,进而影响到我国的金融稳定。

1.证券投资基金对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和利润增长有积极影响。

一方面,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中有利于组织低成本的存款。无论是基金开户还是基金投资前的沉淀,基金的存款都是低成本稳定的资金来源。而且不论基金是商业银行通过为基金提供销售、交易服务,在银行系统内部十分简便地以低成本直接将存款划转为基金,这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也为自己扩大了客户源。另一方面,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可以收取基金托管费,获取中间业务收入。由于证券投资基金是发起、管理、托管三权分立的机制,根据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基金托管业务必须由商业银行担任。但基金托管要求托管人有熟悉托管业务的专职人员,而且要具备安全保管基金资产的条件,托管人必须有安全、高效的清算、交割能力,以保证基金发行、运营、赎回与清算的效率和质量,目前主要由国有商业银行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来担任,一些资本实力雄厚而且业务能力强的股份制银行也加入这一行列,所以基金托管业务将是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业务,具体见下表。从证券投资基金历年托管费收入来看,托管费收入上升速度很快,已经从1998年的1600万元上升到2006年的10.53亿元。商业银行通过介入基金托管业务,既可以改善其自身的资产结构,促进商业银行中介业务的发展,增加无风险业务收入,改善业务收入结构,也可以促进新型商业银行业务人员素质提高与知识结构的改善,为商业银行现代资本市场金融业务发展拓宽空间。

2.证券投资基金对银行业的消极影响。

首先,证券投资基金对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带来了冲击。证券投资基金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品种,具有强大的专业理财功能,它的出现顺应了降低资源配置成本的需要,使得投资者和融资者都愿意通过直接融资市场进行交易,从而出现存款“脱媒”

现象,使得商业银行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同样具有转型经济国家的一般特征,正在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间接融资仍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在短期内迅速削弱其传统业务,中间业务又无法迅速跟上,银行的不稳定性增加,将会对我国的金融稳定产生冲击。进而将直接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其次,证券投资基金对央行的货币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投资基金的发展和变化,对传统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制度下的货币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使货币政策中的M1、M2、M3等形式的货币定义不断发生变化。毫无疑问,证券投资基金对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增加了货币控制的难度,对央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提出了新的考验。此外,由于证券投资基金带来的低风险高盈利效应,银行同业竞争加剧,对银行的服务和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挑战。

二、商业银行发展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的对策。

①发挥商业银行优势,加大市场开拓力度。鉴于证券投资基金对商业银行带来的积极影响,大力发展基金托管业务势在必行。一方面,要加强基金托管业务的市场开拓,不断增加托管基金的数量和资产总量;另一方面,要加强银行基金销售业务的市场开拓,目的是将销售的基金按照协议的要求推介出去、销售出去。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销售基金,顺应潮流尽快开通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便利投资人投资的方式,让投资者享受安全、高效、便利的基金代销服务。还可以借鉴美国筹建类似于“基金超市”网站,销售各个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也要充分考虑银行卡在基金销售中的作用,还可以通过电话银行销售基金,给投资者带来便利。

②商业银行争取在政策指导下成立银行系基金,开展多元化经营。2005年2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联合公布了《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4月6日,确定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为首批直接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试点银行。交银施罗德、建信基金、工银瑞信等银行系基金应运而生。到2008年底,这3家基金公司的排名大幅上升,管理规模逆势增长,其中交银施罗德排名12位,建信基金排名20位,工银瑞信成为2008年规模增长最快公司,而且赢得市场和不俗的业绩。商业银行可以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对银行业带来了新机遇,不仅有利于在分业框架下推动金融机构的多元化经营,而且有助于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商业银行的储蓄和资产的多元化。大量的储蓄资金将有可能通过购买银行基金的方式,间接进入证券市场,有效转化为投资性基金,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渠道。因此,各家商业银行要积极争取尽快尽早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减少存差,促进储蓄———投资的转化。一旦今后政策允许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银行就可以转换角色,成为基金管理人,直接管理经营基金业务。

③向开放式基金提供融资便利,进行业务创新,为混业经营创造条件。证券投资基金的相关规定中允许基金管理人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条件,向商业银行申请短期融资,这使证券业与银行业合作又增加了一个途径。由于开放式基金可能面临非正常巨额赎回压力而产生流动性需要,往往需要借助于银行的短期资金支持,在当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条件下,银证合作的前景十分看好。这也是商业银行积极进行业务创新,为将来实现混业经营创造有利条件。

④为证券投资基金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托管业务服务。基金托管要求银行在财务核算系统软件、清算网络、监控手段、整体服务水平等方面进行改进和提高,提供快捷、便利、周到的基金销售和服务。商业银行庞大的储蓄网点、丰富的储户资源、先进的网络设备、良好的信誉等软硬件条件,不仅为基金提供了理想的基金销售平台,而且商业银行拥有完善的清算结算网络系统、丰富的财务管理经验和完善的系统结构,完全可以承担基金托管人的职责。在基金托管业务服务过程中,一定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发挥银行的优势,为证券投资基金提供全方位的高质量服务。

⑤加强对证券投资基金的监管。目前基金托管业务存在的很大问题是商业银行托而不管,过分注重基金的清算交割和保管功能,对证券投资基金的监管职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监督管理基金规范运行,避免发生风险,影响金融稳定性,同样是商业银行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⑥加强银行基金业务人员的培训,在基金销售过程中进行专业化的服务。由于基金是新业务,在分业经营的体制下,商业银行人员难免对基金业务产生陌生感,对基金业务销售和托管过程中需要具有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因此加强岗前培训、人才引入和员工业务素质学习才能保证证券基金业务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罗松山。投资基金与金融体制变革[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